TW201924736A - 施作器、卡匣及施作套組 - Google Patents

施作器、卡匣及施作套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4736A
TW201924736A TW107141887A TW107141887A TW201924736A TW 201924736 A TW201924736 A TW 201924736A TW 107141887 A TW107141887 A TW 107141887A TW 107141887 A TW107141887 A TW 107141887A TW 201924736 A TW201924736 A TW 2019247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applicator
sheet member
cassette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1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島拓也
山本直樹
徳本誠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久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久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久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4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473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5/00Auxiliary appliances for wound dressings; Dispensing containers for dressings or banda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實施形態之施作套組具備:施作器,其具備第1片材構件;及卡匣,其具備第2片材構件,且能夠連結於施作器。施作器進而具備:第1卷盤,其捲繞有第1片材構件;彎曲部,其為了將自第1卷盤拉出之第1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而將第1片材構件彎曲;第2卷盤,其捲取經應用於皮膚之第1片材構件;及施作器側連接器。卡匣進而具備可裝卸地與施作器側連接器連結之卡匣側連接器。

Description

施作器、卡匣及施作套組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關於一種用以輔助活性成分之投予之施作器、卡匣及施作套組。
自先前以來,已知有用以經由皮膚投予活性成分之片材構件。作為片材構件之例,有下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貼附劑及下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微針片材。又,亦已知有用以輔助片材構件之貼附之器具。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貼附劑用之輔助器具,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微針片材用之穿刺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2/002177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3/187392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存在為了經皮投予活性成分而使用2種片材構件之情形。例如,藉由將貼附劑應用於經微針穿刺後之部位,可將貼附劑中所包含之活性成分更有效率地自皮膚投予至體內。然而,於使用2種片材構件時,使用者必須對各片材構件個別進行處理,故作業繁雜。因此,若存在簡單地進行使用2種片材構件之活性成分之應用的器具,則較為便利。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施作器具備:施作器本體;第1卷盤,其收容於施作器本體,且捲繞有第1片材構件;彎曲部,其設置於施作器本體之底部,且為了將自第1卷盤拉出之第1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而將第1片材構件彎曲;第2卷盤,其收容於施作器本體,捲取經應用於皮膚之第1片材構件;及施作器側連接器,其設置於施作器本體之底部,且可裝卸地與卡匣連結,該卡匣具備於應用第1片材構件後應用於皮膚之第2片材構件。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卡匣具備:卡匣側連接器,其可裝卸地與具備第1片材構件之施作器連結;及第2片材構件,其應用於經應用第1片材構件之皮膚。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施作套組具備:施作器,其具備第1片材構件;及卡匣,其具備應用於經應用第1片材構件後之皮膚之第2片材構件,且能夠連結於施作器;施作器進而具備:施作器本體;第1卷盤,其收容於施作器本體,並捲繞有第1片材構件;彎曲部,其設置於施作器本體之底部,且為了將自第1卷盤拉出之第1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而將第1片材構件彎曲;第2卷盤,其收容於施作器本體,捲取經應用於皮膚之第1片材構件;及施作器側連接器,其設置於施作器本體之底部;卡匣進而具備可裝卸地與施作器側連接器連結之卡匣側連接器。
於此種態樣中,具備第1片材構件之施作器與具備第2片材構件之卡匣藉由連結而被一體化。因此,藉由該經一體化之器具(施作套組),可簡單地進行使用2種片材構件之活性成分之應用。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可提供一種簡單地進行使用2種片材構件之活性成分之應用的器具。
以下,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於圖式之說明中,對相同或同等之要素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施作套組之概要]
施作套組係用以將至少一者包含任意活性成分(例如藥劑)之2種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之輔助器具。更具體而言,施作套組用以連續地進行如下一連串作業:首先,將第1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其後,將第2片材構件應用於該皮膚。使用者藉由使用該施作套組,可簡單地進行使用2種片材構件之活性成分之經皮投予。「將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之表述至少表示片材構件與皮膚接觸。第1片材構件及第2片材構件均呈平面形狀,且具有如可回折或可追隨皮膚之表面形狀之柔軟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微針片材作為第1片材構件,例示貼附劑作為第2片材構件。然而,2種片材構件之組合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為第1及第2片材構件之兩者為貼附劑,亦可兩者為微針片材。或者,亦可將既非貼附劑亦非微針片材之片材構件用作第1片材構件及第2片材構件之至少一者。活性成分可僅包含於第1及第2片材構件之一者,亦可包含於兩者。於2種片材構件之兩者包含活性成分之情形時,活性成分之種類於第1及第2片材構件之間,既可至少一部分不同,亦可完全相同。
[微針片材]
一面參照圖1,一面對與實施形態之施作套組一併使用之微針片材80進行說明。圖1係微針片材80之俯視圖。如該圖所示,微針片材80呈帶狀(細長之矩形)。微針片材80具有片材本體81、及形成於該片材本體81之複數個微針82。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沿著長邊之方向稱為微針片材80(或片材本體81)之長度方向,將沿著短邊之方向(與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稱為微針片材80(或片材本體81)之寬度方向。又,將與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兩者正交之方向稱為微針片材80(或片材本體81)之厚度方向。
各微針82之厚度(沿著厚度方向之長度)與片材本體81之厚度相同。複數個微針82係以分別於片材本體81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2個以上之微針82整齊排列之方式形成。於為了使用微針片材80而將其提供之時點,各微針82處於並未自片材本體81之主面81a立起而是沿著主面81a倒伏之狀態。換言之,複數個微針82各自之前端朝向長度方向上之片材本體81之一端(於圖1中為左方向)。或者,亦可換種說法為各微針82與片材本體81所成之角度為0°或幾乎為0°。微針82之前端之朝向與使用微針片材80時之該微針片材80之前進方向一致。再者,一部分微針82之朝向亦可與其他微針82之朝向不同。
微針片材80及微針82之材質並無限定。例如,可藉由不鏽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水溶性高分子、其他金屬、其他樹脂、生物降解性素材、陶瓷、或活體吸收性素材中之任一種製作微針片材80及微針82。或者,亦可將該等材質組合來製作微針片材80及微針82。
微針82可藉由蝕刻而形成。若片材為金屬,則可藉由利用藥液將該片材局部地溶解而形成微針82,若片材為非金屬,則可藉由利用雷射將該片材局部地切割而形成微針82。於該等情形時,在微針82周圍產生空隙。當然,亦可藉由雷射加工及蝕刻以外之方法形成微針82。不論為哪種方法,均無需使微針82預先自片材之主面81a立起,因此可容易且廉價地製造微針片材80。
於本實施形態中,微針82為三角形狀,但微針之形狀不受任何限定。於圖1之例中,微針82之大小及朝向均一,但其大小及朝向之至少一者亦可不均一。於微針82為三角形之情形時,其前端部之角度之下限例如可為10°或20°,該角度之上限例如可為150°或120°。微針片材80中之微針82之分佈可均一,亦可不均一。例如,亦可以如下方式於片材本體81形成複數個微針82,即,於沿著長度方向觀察微針片材80之情形時,包含1個以上之微針82之區域(針區域)與不包含微針82之區域(間隙區域)交替地存在。
微針片材80之尺寸亦並無限定。具體而言,厚度之下限可為5 μm或20 μm,厚度之上限可為1000 μm或300 μm。長度之下限可為0.1 cm或1 cm,長度之上限可為50 cm或20 cm。寬度之下限可為0.1 cm或1 cm,寬度之上限可為60 cm或30 cm。微針片材80之長度及寬度之下限係考慮活性成分之投予量而決定,長度及寬度之上限係考慮活體之大小而決定。
與微針82相關之參數亦並無限定。具體而言,針之高度之下限可為10 μm或100 μm,其高度之上限可為10000 μm或1000 μm或500 μm。針之密度之下限可為0.05根/cm2 或1根/cm2 ,其密度之上限可為10000根/cm2 或5000根/cm2 。密度之下限係根據可投予1 mg之活性成分之針的根數及面積換算所得之值,密度之上限係考慮針之形狀後之極限值。
若將活性成分預先塗佈於微針片材80,則較佳為將特定黏度之塗佈液以儘可能均一之厚度塗佈於整個片材。由於微針82之前端朝向片材本體81之一端(由於微針82沿著主面81a倒伏),故可容易地完成該均一之塗佈。塗佈可使用網版印刷之原理實施,亦可藉由其他方法實施。於使用生物降解性之片材之情形時,亦能夠使該片材本身內包活性成分。
各微針82於藉由施作套組而被彎曲之前處於沿著片材本體81之主面81a倒伏之狀態。因此,只要不使用施作套組,便不必擔心微針82碰觸或鉤住其他物體(例如使用者之皮膚或衣服等)。其結果為,可確保微針82之操作時之安全性。例如,使用者可安全地進行微針片材80之保管或搬送、將要使用前之準備等。
[貼附劑]
一面參照圖2,一面對與實施形態之施作套組一併使用之貼附劑90進行說明。圖2係貼附劑90之俯視圖。貼附劑90係用作糊劑、貼劑、含浸劑(例如絆創膏)、膜製劑等之製劑。貼附劑90具備支持體91、形成於支持體91之一面之至少一部分或大致整體之黏著劑層92、及可剝離地貼附於黏著劑層92之作用面之剝離襯墊93。所謂黏著劑層92之作用面係於使用貼附劑90時與使用者之皮膚相接之面。
貼附劑90之尺寸並無限定。例如,貼附劑90(黏著劑層92)之面積可為1~300 cm2 ,亦可為10~200 cm2 。貼附劑90(黏著劑層92)之長度及寬度之下限係考慮活性成分之投予量而決定,長度及寬度之上限係考慮活體之大小而決定。
支持體91係片狀之構件。支持體91亦可具有伸縮性。可將織布、編織布、不織布、不織紙、膜等用作支持體91,考慮支持體91之物理性質(厚度、伸長率、拉伸強度、貼附作業性等)、貼附時之觸感、皮膚之密閉性、活性成分向支持體91之移行等而選擇構件。
支持體91之具體材質並無限定。支持體91之材質可為合成樹脂,例如可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物、聚氯乙烯、尼龍等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纖維素衍生物、聚胺基甲酸酯等。或者,支持體91之材質亦可為鋁等金屬。支持體91之形態例如亦可為膜、片材、片狀多孔質體、片狀發泡體、布帛(例如織布、編織布、不織布等)、箔、及其等之積層體等。
支持體91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於5~1000 μm之範圍內設定。將支持體91之厚度設為5 μm以上之原因在於容易操作貼附劑90。將支持體91之厚度設為1000 μm以下之原因在於防止支持體91之硬度對附著性造成之影響。
黏著劑層92亦可包含任意活性成分。此處,所謂「黏著劑層包含活性成分」係包含黏著劑層於其內部含有活性成分之態樣、及活性成分附著於黏著劑層之作用面之態樣之兩者的概念。亦可採用黏著劑層92不包含活性成分而膜、紗布等包含活性成分且黏著劑層92覆蓋該膜、紗布等之周圍之構造(例如,如絆創膏之構造)。黏著劑層92之材料只要具有黏著性且可貼附於皮膚,則並無特別限定。
作為用於貼劑、含浸劑、膜製劑之黏著基劑,亦可使用橡膠系黏著劑、丙烯酸酯系黏著劑、聚矽氧系黏著劑、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及其等之組合等。
亦可視需要適當調配黏著賦予劑、塑化劑、經皮吸收促進劑、增溶劑、穩定劑、保存劑、紫外線吸收劑、填充劑、穩定劑、香料等添加劑。
本發明之貼附劑90任意具備之剝離襯墊93並無限定,可適當採用公知者。剝離襯墊93之材質可為合成樹脂,例如可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物、聚氯乙烯、尼龍等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纖維素衍生物、聚胺基甲酸酯等。或者,剝離襯墊93之材質亦可為鋁箔、紙等。或者,剝離襯墊93之材質亦可為由其等之積層體構成之膜。亦可對剝離襯墊93之表面實施聚矽氧塗佈等脫模處理,以可將剝離襯墊93容易地剝離。
[施作套組之構成]
圖3係實施形態之施作套組1之自上側觀察之立體圖。圖4係施作套組1之六面圖。於圖4中省略了貼附劑90。施作套組1具備:施作器2,其具備微針片材80(第1片材構件);及卡匣3,其具備貼附劑90(第2片材構件)。卡匣3能夠連結於施作器2。使用者藉由將卡匣3安裝於施作器2之底部,而使卡匣3及施作器2之套組作為施作套組1發揮功能。於將卡匣3連結於施作器2之情形時,以施作器2之下表面與卡匣3之下表面幾乎並排之方式構成連結部(下述施作器側連接器16及卡匣側連接器102)。
使用者使該施作套組1於皮膚上移動,藉此利用微針片材80穿刺皮膚後將貼附劑90應用於該皮膚。於結束貼附劑90之應用後,使用者將卡匣3自施作器2卸下並將新的卡匣3安裝於施作器2,藉此可將另一新的貼附劑90應用於皮膚。微針片材80係自施作器2連續地供給,應用於皮膚後之微針片材80被回收至施作器2內,因此微針片材80之應用為暫時性。如此,施作器2為可重複使用之器具,相對於此,卡匣3為拋棄式器具。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高度方向上施作器2與卡匣3連結之側定義為施作套組1之下側,將其相反側定義為施作套組1之上側。又,將水平方向上施作器2之側定義為施作套組1之前側,將卡匣3之側定義為施作套組1之後側。又,將與施作套組1之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及前後方向兩者正交之方向定義為施作套組1之寬度方向。於施作器2單體及卡匣3單體之說明中亦使用以如上方式定義之方向。
[施作器之構成]
圖5係施作器2之自下側觀察之立體圖。圖6及圖7係表示施作器2之內部構造之立體圖。圖8係施作器2之六面圖。施作器2具備:施作器本體10,其收容微針片材80;及蓋20,其以自上方覆蓋該施作器本體10之方式安裝於施作器本體10。於本實施形態中,施作器本體10及蓋20均呈縱長之長方體狀,其結果為,施作器2亦整體上呈縱長之長方體狀。施作器本體10具備與皮膚對向之平面狀之底板11、及設置於底板11之彎曲部12。微針片材80設置於施作器本體10內,藉由使用者對施作器2進行之操作而自施作器本體10內向彎曲部12前進,於彎曲部12被彎曲後應用於皮膚。將應用於皮膚後之微針片材80返回至施作器本體10內。
蓋20可沿著施作器本體10之高度方向移動。具體而言,蓋20可沿著該高度方向於朝向底板11或自底板11離開之方向上平行移動。
蓋20相對於施作器本體10之此種移動係由在施作器本體10與蓋20之間沿著高度方向延伸之壓縮彈簧30控制。壓縮彈簧30係藉由對蓋20賦予作用於自底板11離開之方向之彈性力而控制蓋20相對於施作器本體10之移動的彈性構件之一例。於本實施形態中,壓縮彈簧30係線性之盤簧,但壓縮彈簧之種類並無限定,例如亦可為非線性之盤簧。壓縮彈簧30之一端安裝於施作器本體10之上表面,另一端安裝於蓋20之頂部。然而,只要可對蓋20賦予作用於自底板11離開之方向之彈性力,則壓縮彈簧30(彈性構件)之具體安裝位置不受任何限定。例如,亦可將壓縮彈簧30之一端安裝於施作器本體10內部之任意部位。
藉由壓縮彈簧30之彈性力,只要蓋20並未朝向底板11以固定以上之力被按壓,則蓋20處於遠離底板11之狀態。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對蓋20施加外力因而蓋20朝向底板11移動之狀態稱為「下推狀態」,將蓋20未朝向底板11移動之狀態稱為「非下推狀態」。非下推狀態亦可稱為施作器2及蓋20之自然狀態。壓縮彈簧30之構造或彈性力亦可以將微針片材80(第1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時對該微針片材80施加固定以上之按壓力之方式設計。
施作器本體10之底板11之下表面為平面。亦可於底板11之下表面形成線狀之突起或分散之突起。藉由使底板11之一部分朝向皮膚隆起,而藉由該突起將微針片材80(第1片材構件)朝向皮膚擠壓,因此可將微針片材80更確實地應用於皮膚。但是,該突起並非必需要素。
施作器本體10具備如下兩個卷盤:第1卷盤40,其捲繞有應用於皮膚之前之微針片材80;及第2卷盤50,其捲取應用於皮膚後之微針片材80。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卷盤40位於靠近底板11及彎曲部12之側,第2卷盤50位於第1卷盤40之上。第1卷盤40於其一端具備齒輪41。第2卷盤50於其一端具備雙齒輪51,以下,將位於內側之較大之齒輪稱為大齒輪51a,將位於外側之較小之齒輪稱為小齒輪51b。第2卷盤50進而具備位於雙齒輪51之外側之鋸形齒輪52。第1卷盤40之齒輪41與第2卷盤50之大齒輪51a相互嚙合,藉此,供給及回收微針片材80之兩個卷盤40、50連動。如圖7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齒輪41與大齒輪51a由於直徑不同,因此為了調整兩個卷盤40、50之轉數,而於第1卷盤40中,在筒狀之本體與軸之間設置矽管(未圖示)作為滑動構造。藉由該矽管(滑動構造)調整第1卷盤40及第2卷盤50之旋轉,其結果為,順利地進行微針片材80之供給及回收。該滑動構造係周知技術。
微針片材80係以微針82之前端之方向與自第1卷盤40朝向第2卷盤50之方向一致之方式預先設置於施作器2。微針片材80於應用於皮膚之前及之後收容於施作器2內,僅沿著底板11之部分自施作器2露出。抑制微針片材80(第1片材構件)之露出有助於微針片材80之安全操作。亦可於設置在施作器2之微針片材80之主面81a之一部分(例如寬度方向上之兩端部)設置用以產生與皮膚之摩擦而使微針片材80順利地前進之黏著層。
施作器本體10進而具備用以使微針片材80自第1卷盤40向第2卷盤50前進預先規定之距離之齒條傳動機構14。齒條傳動機構14沿著高度方向延伸,並與第2卷盤50之鋸形齒輪52嚙合。齒條傳動機構14係以與沿著高度方向延伸之支持體15結合之形態設置於施作器本體10內。支持體15係能夠與卡匣3向施作器2之連結連動地沿著高度方向移動之零件,經由沿著高度方向延伸之壓縮彈簧15a而安裝於施作器本體10內。與支持體15之下端對應地形成貫通孔17。
於施作器本體10之後方設置有可裝卸地與卡匣3連結之一對施作器側連接器16。一對施作器側連接器16設置於施作器本體10之寬度方向上之兩端,於沿著前後方向觀察之情形時位於較底板11更靠後方。各個施作器側連接器16呈下側打開之箱形,以能夠承收下述卡匣側連接器102之嵌合部102a。於施作器側連接器1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之壁形成有與卡匣側連接器102之爪102c卡合之爪承接部16a。於本實施形態中,該爪承接部16a為貫通孔。
施作器本體10進而具備阻礙第1卷盤40及第2卷盤50之旋轉之止動件60。於本實施形態中,止動件60設置於第2卷盤50之上方。於本實施形態中,止動件60呈梯狀,於其中央部(沿寬度方向延伸之部分)設置有旋轉軸61。止動件60之下端係以嵌入第2卷盤50之小齒輪51b之方式形成。
如圖7所示,於非下推狀態下,止動件60之下端嵌入小齒輪51b,其結果為,第1卷盤40及第2卷盤50兩者之旋轉受到阻礙。此處,所謂「旋轉受到阻礙」,意指只要不強制使第1卷盤40或第2卷盤50旋轉,則該等兩個卷盤40、50便不會旋轉之狀態。藉由該止動件60防止第1卷盤40及第2卷盤50之意外旋轉,因此,可防止微針片材80(第1片材構件)之意外前進。
於下推狀態下,對應於蓋20之下降,止動件60以旋轉軸61為中心旋轉,從而止動件60之下端自小齒輪51b脫離。其結果為,雙齒輪51及與其嚙合之齒輪41之移動之限制被解除,因此第1卷盤40及第2卷盤50變得能夠旋轉。
止動件60嵌入小齒輪51b之構造係藉由使止動件與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至少一卷盤接觸而阻礙該等兩個卷盤之旋轉之一例。止動件之具體構造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所示者。
沿著自第1卷盤40向第2卷盤50延續之微針片材80之前進路徑對施作器本體10之其他構成要素進行說明。自第1卷盤40拉出之微針片材80於設置於底板11之前側之彎曲部12被彎曲後應用於皮膚。於應用於皮膚之期間,微針片材80成為由該皮膚與底板11夾持之狀態。應用於皮膚後之微針片材80於設置於底板11之後方側之拉入部18靠近時離開皮膚並被提拉至施作器2之內部。通過拉入部18之微針片材80通過引導輥19後到達至第2卷盤50。
彎曲部12係藉由使於下推狀態下前進而來之微針片材80彎曲而將該微針片材80應用於皮膚之直線狀之機械要素。彎曲部12沿著寬度方向呈直線狀延伸,沿著寬度方向之彎曲部12之長度與微針片材80之寬度對應。只要可使微針片材80彎曲而使微針82自主面81a立起,則彎曲部12之具體形狀或構造並無限定。例如,彎曲部12亦可由細長之圓柱構件構成,於該情形時,為了使微針片材80之前進更順利,彎曲部12可設置成能夠旋轉,亦可不旋轉。底板11之前端(前方之一邊)亦可作為彎曲部12發揮功能。所謂「設置於底板之彎曲部」,意指於底板本身或底板之附近設置彎曲部。因此,設置於底板11附近之圓柱構件、底板11之端部亦為設置於底板11之彎曲部之一種。
拉入部18係使應用於皮膚後之微針片材80離開該皮膚並向第2卷盤50引導之部位。只要可將微針片材80向第2卷盤50引導,則拉入部18之具體形狀或構造並無限定。例如,拉入部18亦可由細長之圓柱構件構成,於該情形時,為了使微針片材80之前進更順利,拉入部18可設置成能夠旋轉,亦可不旋轉。底板11之後端(後方之一邊)亦可作為拉入部18發揮功能。所謂「設置於底板之拉入部」,意指於底板本身或底板之附近設置拉入部。因此,設置於底板11附近之圓柱構件、底板11之端部亦為設置於底板11之拉入部之一種。
引導輥19係使自拉入部18前進而來之微針片材80向第2卷盤50前進之沿寬度方向延伸之圓柱構件。引導輥19能夠旋轉,藉此,可將微針片材80順利地送出。但是,引導輥19亦可不旋轉。
[卡匣之構成]
圖9係卡匣3之自下側觀察之立體圖,圖10係卡匣3之自上側觀察之立體圖。圖11係卡匣3之六面圖。於圖11中省略了貼附劑90。卡匣3具備貼附劑90(第2片材構件)、及支持該貼附劑90之卡匣本體100。藉由將貼附劑90安裝於卡匣本體100而形成卡匣3。
卡匣本體100係整體呈平板狀之小型零件。卡匣本體100具備支持板101、一對卡匣側連接器102、及上推突起103。
支持板101係支持貼附劑90之至少一部分之矩形狀平板。高度方向上之支持板101之下表面之位置與施作器2之底板11之位置於卡匣3安裝於施作器2時幾乎一致。於支持板101之下表面之寬度方向上之兩端,設置有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卡鉤104作為貼附劑90之保持部。一對卡鉤104之開口朝向內側。一對卡鉤104夾持貼附劑90之寬度方向上之兩端,藉此貼附劑90由卡匣本體100支持。於本實施形態中,各卡鉤104被分成前側104a與後側104b,但該分離並非必需。貼附劑90之前側部分係以黏著劑層92朝向外側且支持體91朝向內側之方式朝向下側被彎折。該經彎折之部分位於卡鉤104之前側104a之前端附近。於圖9中,經彎折之貼附劑90之一端位於卡鉤104之前側104a之後端附近。
一對卡匣側連接器102係可裝卸地與施作器2連結之部分,設置於支持板101之寬度方向上之兩端之前側。各卡匣側連接器102於沿著前後方向觀察卡匣本體100之情形時呈N字狀或倒N字狀。具體而言,各卡匣側連接器102具備形成於支持板101之端部之倒U字狀之嵌合部102a、及形成於該嵌合部102a之寬度方向外側之抓手102b。於嵌合部102a之外側之壁形成有爪102c。爪102c與施作器側連接器16之爪承接部16a卡合。
上推突起103係用以使施作器2之齒條傳動機構14向上方移動之突起,設置於支持板101之上表面之前側。於卡匣3與施作器2連結時,上推突起103與支持體15之下端碰觸,通過貫通孔17並且將支持體15向上推。
用以製作施作器2及卡匣3之材料並無限定。例如,其材料可為丙烯酸等塑膠,亦可為金屬,亦可為其他種類之樹脂等,還可為其等之組合。
施作套組1之尺寸(施作器2及卡匣3之尺寸)可以任意之基準決定。例如,施作套組1之寬度亦可根據微針片材80及貼附劑90之寬度決定。又,施作套組1之高度及總長(沿著前後方向之長度)亦可考慮其操作性而決定。
[施作套組之使用方法]
一面參照圖12及圖13,一面對施作套組1之使用方法進行說明。圖12係用以對施作套組1之使用方法進行說明之剖視圖。圖13係模式性地表示穿刺之態樣之圖。
首先,使用者將一對卡匣側連接器102插入至一對施作器側連接器16,藉此將卡匣3安裝於施作器2。藉由該插入,卡匣側連接器102之爪102c卡在施作器側連接器16之爪承接部16a,藉此,施作器2及卡匣3一體化而成為施作套組1。
若將卡匣3安裝於施作器2,則卡匣3之上推突起103與齒條傳動機構14之支持體15之下端碰觸而使支持體15向上移動,其結果為,與支持體15結合之齒條傳動機構14亦向上移動。其結果為,鋸形齒輪52旋轉,因此第2卷盤50及第1卷盤40亦略微旋轉,微針片材80自第1卷盤40向第2卷盤50前進。於微針片材80係以針區域及間隙區域交替地排列之方式形成之情形時,藉由其略微旋轉,可使針區域之前端位於彎曲部12之附近。因此,於使用者使施作套組1於皮膚上移動之情形時,可立刻將該針區域應用於皮膚。
繼而,使用者將施作套組1放置於皮膚S之上(更具體而言為欲應用活性部分之部位)。於僅為將施作套組1放置於皮膚S之上之狀態下,施作套組1處於非下推狀態(自然狀態)。於該非下推狀態下,止動件60嵌入至第2卷盤50之小齒輪51b,因此第1卷盤40及第2卷盤50之旋轉受到阻礙,其結果為,微針片材80向彎曲部12之前進亦受到阻礙。
如圖12所示,使用者一面將蓋20朝向施作器本體10按壓,一面使施作套組1朝向彎曲部12所存在之側移動。換言之,使用者一面將蓋20自皮膚S之大致正上方按壓(參照箭頭201),一面將施作器2向前移動(參照箭頭202)。對應於蓋20被按壓,止動件60以旋轉軸61為中心旋轉,從而止動件60之下端自小齒輪51b脫離。其結果為,第2卷盤50變得能夠旋轉,與該第2卷盤50嚙合之第1卷盤40亦變得能夠旋轉。
若於下推狀態下將施作套組1向前移動,則微針片材80自第1卷盤40朝向第2卷盤50前進。於到達至彎曲部12之前,微針82處於沿著主面81a倒伏之狀態。於下推狀態下前進而來之微針片材80於彎曲部12被彎曲,並沿著底板11之下表面前進。於是,如圖13所示,位於彎曲部分之微針82自主面81a立起,已立起之微針82刺入皮膚S。於彎曲部12同時立起之微針82係沿著微針片材80之寬度方向之一行之量。彎曲部12使微針82與主面81a所成之角度變大,該變大之角度當然大於0度且未達180度。如圖13所示,自主面81a立起之微針82刺入皮膚S時之穿刺角度θ(微針82與皮膚S所成之角度)亦大於0度且未達180度。穿刺角度之下限可為20度、34度或40度,該角度之上限可為160度、140度或100度。只要可將微針82刺入皮膚S,則微針片材80於彎曲部12彎曲之角度亦可為例如135~180度之範圍,更具體而言,亦可為135度、150度、165度或175度。
刺入(應用於)皮膚S後之微針片材80於藉由施作套組1短時間內朝向皮膚S按壓後,於拉入部18靠近時離開皮膚S並被回收至施作器2內。離開皮膚S後之微針片材80經由引導輥19到達至第2卷盤50,並由第2卷盤50捲取。
連結於施作器2之卡匣3於應用微針片材80後之皮膚S上通過。當施作套組1向前移動時,安裝於卡匣3之貼附劑90反轉而貼附於皮膚S。
於本實施形態中,微針片材80及貼附劑90係於下推狀態下應用於皮膚S。藉由該結構,不論是誰使用該施作套組1,於將微針片材80及貼附劑90應用於皮膚S時,均會將固定以上之按壓力施加至微針片材80及貼附劑90。此外,由於蓋20及壓縮彈簧30沿著與底板11大致正交之方向(高度方向)位於彎曲部12之上,因此不論是誰按壓蓋20,按壓力均沿其高度方向(與皮膚S大致正交之方向)發揮作用。藉由該等結構,易於將按壓力之方向及大小維持在所需範圍內,因此可減少微針片材80及貼附劑90應用於皮膚S時之偏差。
使用者使施作套組1移動所需距離,藉此,對與該距離對應之皮膚S之部分開出大量微細之孔,將貼附劑90應用於該部分。使用者可調整微針片材80及貼附劑90之應用面積而投予所需的量之活性成分。於結束將貼附劑90應用於皮膚S後,使用者一面將卡匣3之抓手102b朝向卡匣3之寬度方向內側輕微按壓,一面將卡匣3往下方拉,藉此可簡單地將卡匣3自施作器2卸除。
[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施作器具備:施作器本體;第1卷盤,其收容於施作器本體,且捲繞有第1片材構件;彎曲部,其設置於施作器本體之底部,為了將自第1卷盤拉出之第1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而將第1片材構件彎曲;第2卷盤,其收容於施作器本體,捲取經應用於皮膚之第1片材構件;及施作器側連接器,其設置於施作器本體之底部,且可裝卸地與卡匣連結,該卡匣具備於應用第1片材構件後應用於皮膚之第2片材構件。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卡匣具備:卡匣側連接器,其可裝卸地連結於具備第1片材構件之施作器;及第2片材構件,其應用於經應用第1片材構件之皮膚。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施作套組具備:施作器,其具備第1片材構件;及卡匣,其具備應用於經應用第1片材構件之皮膚的第2片材構件,且能夠連結於施作器;施作器進而具備:施作器本體;第1卷盤,其收容於施作器本體,且捲繞有第1片材構件;彎曲部,其設置於施作器本體之底部,為了將自第1卷盤拉出之第1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而將第1片材構件彎曲;第2卷盤,其收容於施作器本體,捲取經應用於皮膚之第1片材構件;及施作器側連接器,其設置於施作器本體之底部;卡匣進而具備可裝卸地與施作器側連接器連結之卡匣側連接器。
於此種態樣中,具備第1片材構件之施作器與具備第2片材構件之卡匣藉由連結而被一體化。因此,藉由該經一體化之器具(施作套組),可簡單地進行使用2種片材構件之活性成分之應用。
藉由使用上述施作器,自第1卷盤供給並應用於皮膚後之第1片材構件由第2卷盤自動地捲取,因此使用者可不用手將第1片材構件卸除而於第1片材構件之後將第2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
於另一態樣之施作器中,亦可為,進而具備與皮膚對向之底板,將彎曲部及設置於與彎曲部不同位置之拉入部設置於底板,將第1片材構件遍及彎曲部至拉入部之範圍而應用於皮膚,將經應用於皮膚之片材構件自拉入部朝第2卷盤引導。
於另一態樣之施作套組中,亦可為,施作器進而具備與皮膚對向之底板,將彎曲部及設置於與彎曲部不同位置之拉入部設置於底板,將第1片材構件遍及彎曲部至拉入部之範圍而應用於皮膚,將經應用於皮膚之片材構件自拉入部朝第2卷盤引導。
於此種態樣中,藉由使第1片材構件以面與皮膚接觸,從而第1片材構件與皮膚接觸之面積變大,因此,於第1片材構件與皮膚之間產生之摩擦力亦變大。該摩擦力發揮使第1片材構件之前進與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旋轉順利之作用。因此,藉由使第1片材構件與皮膚面接觸之該構成,可提高施作器之操作性。
於另一態樣之施作器中,亦可進而具備:止動件,其藉由與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至少一卷盤接觸而阻礙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旋轉;及蓋,其朝向彎曲部移動而解除止動件與至少一卷盤之接觸,藉此使第1卷盤及第2卷盤能夠旋轉。
於另一態樣之施作套組中,亦可為施作器進而具備:止動件,其藉由與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至少一卷盤接觸而阻礙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旋轉;及蓋,其朝向彎曲部移動而解除止動件與至少一卷盤之接觸,藉此使第1卷盤及第2卷盤能夠旋轉。
於此種態樣中,若不使蓋朝向彎曲部移動(即若不使施作套組作動),則第1片材構件不會前進。藉由採用該構成,可防止第1片材構件之意外前進。
於另一態樣之施作器中,亦可為,進而具備:鋸形齒輪,其設置於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任一者;及齒條傳動機構,其與鋸形齒輪嚙合,對應於施作器側連接器與卡匣連結之情況而沿著長度方向移動,藉此使鋸形齒輪旋轉預先規定之角度;且齒條傳動機構使鋸形齒輪旋轉,藉此,第1片材自第1卷盤朝向第2卷盤移動。
於另一態樣之施作套組中,亦可為,施作器進而具備:鋸形齒輪,其設置於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任一者;及齒條傳動機構,其與鋸形齒輪嚙合,對應於施作器側連接器與卡匣側連接器相連結而沿長度方向移動,藉此使鋸形齒輪旋轉預先規定之角度;卡匣進而具備上推突起,該上推突起對應於施作器側連接器與卡匣側連接器之連結而與齒條傳動機構碰觸,藉此使齒條傳動機構沿著長度方向移動,且藉由上推突起而移動之齒條傳動機構使鋸形齒輪旋轉,藉此使第1片材自第1卷盤朝向第2卷盤移動。
於此種態樣中,第1片材構件對應於卡匣與施作器之連結而自動地移動特定量。藉由該結構,可事先於施作套組調整第1片材構件之位置。
於另一態樣之施作器中,亦可為,施作器側連接器係設置於底部之寬度方向上之兩端之一對連接器。藉由以此方式構成卡匣側連接器,可更確實地將卡匣安裝於施作器。
於另一態樣之卡匣中,亦可進而具備支持第2片材構件之支持板。
於另一態樣之施作套組中,亦可為,卡匣進而具備支持第2片材構件之支持板。
於此種態樣中,可藉由支持板牢固地支持第2片材構件。
於另一態樣之卡匣中,亦可為,卡匣側連接器係設置於支持板之寬度方向上之兩端之一對連接器。藉由以此方式構成卡匣側連接器,可更確實地將卡匣安裝於施作器。
於另一態樣之施作套組中,亦可為,第1片材構件為具有沿著片材之主面延伸之複數個微針之微針片材,第2片材構件為貼附劑。於該情形時,可簡單地進行微針片材之應用與其後之貼附劑之應用。又,可將貼附劑準確地應用於應用微針片材後之部位。
[變化例]
以上,針對本發明,基於其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化。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示出彈簧作為彈性構件,但彈性構件並不限定於彈簧。例如,作為施作器之構成要素而採用之彈性構件之一部分或全部亦可為除彈簧以外之彈性體(例如橡膠)。
能夠省略用以阻礙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旋轉之止動件。又,亦能夠省略用以控制止動件或將固定以上之按壓力施加至片材構件之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微針片材80(第1片材構件)係以面與皮膚接觸,但亦可以第1片材構件僅於彎曲部與皮膚接觸之方式、即以線接觸之方式構成施作器。於該變化例中,彎曲部亦兼具上述拉入部18之功能,應用於皮膚後之第1片材構件立刻離開皮膚並朝向第2卷盤前進。關於此種變化,施作器亦可不具備底板。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藉由使止動件60與第2卷盤50接觸而阻礙第1卷盤40及第2卷盤50之旋轉,但止動件對兩個卷盤之接觸之態樣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藉由使止動件與第1卷盤接觸或藉由使止動件與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兩者接觸而阻礙旋轉。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應於卡匣3連結於施作器2之情況而微針片材80自第1卷盤40向第2卷盤50略微移動,但亦能夠省略該結構。即,上述實施形態中之齒條傳動機構14、支持體15、貫通孔17、鋸形齒輪52、及上推突起103均並非為必需構成要素。
如上所述,第1片材構件並不限定於微針片材,第2片材構件並不限定於貼附劑。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施作套組可用於任意種類之第1及第2片材構件。
亦可於使用施作套組將第1及第2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之前,預先將活性成分應用於該皮膚(此後要應用第1及第2片材構件之部位)。又,亦可於應用第1及第2片材構件後之皮膚(將第2片材構件剝離後之部位)進而應用活性成分。
施作器本體內之第1卷盤及第2卷盤之位置關係並無限定。例如,亦可為第2卷盤位於彎曲部附近,第1卷盤位於第2卷盤之上。或者,亦可第1卷盤及第2卷盤沿橫向排列。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卡匣側連接器102及施作器側連接器16分別係一對連接器,但用以使卡匣與施作器連結之連接器之形狀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卡匣側連接器及施作器側連接器之一者為一個凸狀之構造,另一者為與該凸狀對應之一個凹狀之構造。
1‧‧‧施作套組
2‧‧‧施作器
3‧‧‧卡匣
10‧‧‧施作器本體
11‧‧‧底板
12‧‧‧彎曲部
14‧‧‧齒條傳動機構
15‧‧‧支持體
15a‧‧‧壓縮彈簧
16‧‧‧施作器側連接器
16a‧‧‧爪承接部
17‧‧‧貫通孔
18‧‧‧拉入部
19‧‧‧引導輥
20‧‧‧蓋
30‧‧‧壓縮彈簧
40‧‧‧第1卷盤
41‧‧‧齒輪
50‧‧‧第2卷盤
51‧‧‧雙齒輪
51a‧‧‧大齒輪
51b‧‧‧小齒輪
52‧‧‧鋸形齒輪
60‧‧‧止動件
61‧‧‧旋轉軸
80‧‧‧微針片材
81‧‧‧片材本體
81a‧‧‧主面
82‧‧‧微針
90‧‧‧貼附劑
91‧‧‧支持體
92‧‧‧黏著劑層
93‧‧‧剝離襯墊
100‧‧‧卡匣本體
101‧‧‧支持板
102‧‧‧卡匣側連接器
102a‧‧‧嵌合部
102b‧‧‧抓手
102c‧‧‧爪
103‧‧‧上推突起
104‧‧‧卡鉤
104a‧‧‧前側
104b‧‧‧後側
201‧‧‧箭頭
202‧‧‧箭頭
S‧‧‧皮膚
θ‧‧‧穿刺角度
圖1係與實施形態之施作套組一併使用之微針片材之俯視圖。
圖2係與實施形態之施作套組一併使用之貼附劑之立體圖。
圖3係實施形態之施作套組之自上側觀察之立體圖。
圖4係實施形態之施作套組之六面圖。
圖5係實施形態之施作器之自下側觀察之立體圖。
圖6係表示實施形態之施作器之內部構造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實施形態之施作器之內部構造之立體圖。
圖8係實施形態之施作器之六面圖。
圖9係實施形態之卡匣之自下側觀察之立體圖。
圖10係實施形態之卡匣之自上側觀察之立體圖。
圖11係實施形態之卡匣之六面圖。
圖12係用以對實施形態之施作套組之使用方法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13係模式性地表示穿刺之態樣之圖。

Claims (14)

  1. 一種施作器,其具備: 施作器本體; 第1卷盤,其收容於上述施作器本體,且捲繞有第1片材構件; 彎曲部,其設置於上述施作器本體之底部,為了將自上述第1卷盤拉出之上述第1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而將上述第1片材構件彎曲; 第2卷盤,其收容於上述施作器本體,捲取經應用於上述皮膚之上述第1片材構件;及 施作器側連接器,其設置於上述施作器本體之上述底部,且可裝卸地與卡匣連結,該卡匣具備於應用上述第1片材構件後應用於上述皮膚之第2片材構件。
  2. 如請求項1之施作器,其進而具備與上述皮膚對向之底板, 將上述彎曲部及設置於與上述彎曲部不同位置之拉入部設置於上述底板, 將上述第1片材構件遍及上述彎曲部至上述拉入部之範圍而應用於上述皮膚,將經應用於上述皮膚之上述片材構件自上述拉入部朝上述第2卷盤引導。
  3. 如請求項1或2之施作器,其進而具備: 止動件,其藉由與上述第1卷盤及上述第2卷盤之至少一卷盤接觸而阻礙上述第1卷盤及上述第2卷盤之旋轉;及 蓋,其朝向上述彎曲部移動而解除上述止動件與上述至少一卷盤之接觸,藉此使上述第1卷盤及上述第2卷盤能夠旋轉。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施作器,其進而具備: 鋸形齒輪,其設置於上述第1卷盤及上述第2卷盤之任一者;及 齒條傳動機構,其與上述鋸形齒輪嚙合,對應於上述施作器側連接器與上述卡匣相連結而沿長度方向移動,藉此使上述鋸形齒輪旋轉預先規定之角度;且 上述齒條傳動機構使上述鋸形齒輪旋轉,藉此使上述第1片材自上述第1卷盤朝向上述第2卷盤移動。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施作器,其中 上述施作器側連接器係設置於上述底部之寬度方向上之兩端之一對連接器。
  6. 一種卡匣,其具備: 卡匣側連接器,其可裝卸地與具備第1片材構件之施作器連結;及 第2片材構件,其應用於經應用上述第1片材構件之皮膚。
  7. 如請求項6之卡匣,其進而具備支持上述第2片材構件之支持板。
  8. 如請求項7之卡匣,其中 上述卡匣側連接器係設置於上述支持板之寬度方向上之兩端之一對連接器。
  9. 一種施作套組,其具備: 施作器,其具備第1片材構件;及 卡匣,其具備應用於經應用上述第1片材構件之皮膚之第2片材構件,且能夠連結於上述施作器; 上述施作器進而具備: 施作器本體; 第1卷盤,其收容於上述施作器本體,且捲繞有上述第1片材構件; 彎曲部,其設置於上述施作器本體之底部,為了將自上述第1卷盤拉出之上述第1片材構件應用於皮膚而將上述第1片材構件彎曲; 第2卷盤,其收容於上述施作器本體,捲取經應用於上述皮膚之上述第1片材構件;及 施作器側連接器,其設置於上述施作器本體之上述底部;且 上述卡匣進而具備可裝卸地與上述施作器側連接器連結之卡匣側連接器。
  10. 如請求項9之施作套組,其中 上述施作器進而具備與上述皮膚對向之底板, 將上述彎曲部及設置於與上述彎曲部不同位置之拉入部設置於上述底板, 將上述第1片材構件遍及上述彎曲部至上述拉入部之範圍而應用於上述皮膚,將經應用於上述皮膚之上述片材構件自上述拉入部朝上述第2卷盤引導。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施作套組,其中 上述施作器進而具備: 止動件,其藉由與上述第1卷盤及上述第2卷盤之至少一卷盤接觸而阻礙上述第1卷盤及上述第2卷盤之旋轉;及 蓋,其朝向上述彎曲部移動而解除上述止動件與上述至少一卷盤之接觸,藉此使上述第1卷盤及上述第2卷盤能夠旋轉。
  12. 如請求項9至11中任一項之施作套組,其中 上述施作器進而具備: 鋸形齒輪,其設置於上述第1卷盤及上述第2卷盤之任一者;及 齒條傳動機構,其與上述鋸形齒輪嚙合,對應於上述施作器側連接器與上述卡匣側連接器之連結而沿長度方向移動,藉此使上述鋸形齒輪旋轉預先規定之角度; 上述卡匣進而具備上推突起,該上推突起對應於上述施作器側連接器與上述卡匣側連接器之連結而碰觸上述齒條傳動機構,藉此使上述齒條傳動機構沿上述長度方向移動, 藉由上述上推突起而移動之上述齒條傳動機構使上述鋸形齒輪旋轉,因而上述第1片材自上述第1卷盤朝向上述第2卷盤移動。
  13. 如請求項9至12中任一項之施作套組,其中 上述卡匣進而具備支持上述第2片材構件之支持板。
  14. 如請求項9至13中任一項之施作套組,其中 上述第1片材構件為具有沿著片材之主面延伸之複數個微針的微針片材, 上述第2片材構件為貼附劑。
TW107141887A 2017-11-30 2018-11-23 施作器、卡匣及施作套組 TW2019247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0462 2017-11-30
JP2017230462 2017-1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4736A true TW201924736A (zh) 2019-07-01

Family

ID=66665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1887A TW201924736A (zh) 2017-11-30 2018-11-23 施作器、卡匣及施作套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44540B2 (zh)
TW (1) TW201924736A (zh)
WO (1) WO201910709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5414594A (en) * 1993-11-02 1995-05-23 Medipro Science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mammalian skin locations below the stratum corneum
US6589202B1 (en) * 2000-06-29 2003-07-08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dermally sampling or administering a substance to a patient
JP5693874B2 (ja) * 2009-06-03 2015-04-01 久光製薬株式会社 貼付剤貼付用補助器具
JP2012024240A (ja) * 2010-07-22 2012-02-09 Medorekkusu:Kk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用貼付剤の貼付補助具
JP6125880B2 (ja) * 2013-04-03 2017-05-10 ゼネラル株式会社 転写具
TWI679997B (zh) * 2014-12-05 2019-12-21 日商久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微針裝置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44540B2 (ja) 2021-10-06
JPWO2019107091A1 (ja) 2020-11-26
WO2019107091A1 (ja) 2019-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11993B1 (en) Applicator
JP6872595B2 (ja) アプリケータ
EP3011992B1 (en) Applicator
EP3042690A1 (en) Micro-needle sheet
WO2018116990A1 (ja) アプリケータ
JP6799079B2 (ja) アプリケータ
TW201924736A (zh) 施作器、卡匣及施作套組
TWI727225B (zh) 施作器、卡匣及施作套組
JP6480432B2 (ja) 経皮吸収治療システム、および位置決め用補助器具、および貫入用補助器具を備えるデバイス
JP7045972B2 (ja) アプリケータ、およ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キット
JPWO2019092957A1 (ja) 穿刺用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