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9550A - 溫熱器具 - Google Patents
溫熱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19550A TW201919550A TW107129465A TW107129465A TW201919550A TW 201919550 A TW201919550 A TW 201919550A TW 107129465 A TW107129465 A TW 107129465A TW 107129465 A TW107129465 A TW 107129465A TW 201919550 A TW201919550 A TW 20191955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 layer
- heating
- heat generating
- wat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溫熱器具(1)具備具有透氣性之第一片材(11)、第二片材(12)、配置於第一片材(11)及第二片材(12)之間之發熱層(13)、及配置於發熱層(13)及第二片材(12)之間之藥劑層(16),且以發熱層(13)至第一片材(11)之透氣性高於發熱層(13)至第二片材(12)之透氣性之方式構成,藥劑層(16)包含含有冷感劑及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藥劑組合物,發熱層(13)之發熱開始後之冷感劑之揮散量為1 mg/2小時以上且5 mg/2小時以下。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
先前一直利用包含鐵粉等被氧化性金屬、氯化鈉等電解質及水而構成且利用藉由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而產生之氧化熱之蒸氣溫熱器具。又,業界充分利用此種蒸氣溫熱器具可將藥劑成分供給至穿戴者之情況,正開發兼具溫熱賦予以外之其他功能之技術。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下蒸氣溫熱器具,該蒸氣溫熱器具之目的在於:由於存在感覺到夏季等蒸氣溫熱器具特有之炎熱感之情形,故而緩和炎熱感。即,揭示有如下發熱器具,其就藉由同時賦予溫感與清涼感而緩和炎熱感之觀點而言,發熱部含有薄荷腦等冷感劑。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如下技術,其係於包含薄荷腦等化學藥液之溫熱器具中,就抑制塗佈有化學藥液之層與塗佈有發熱體之層之層間剝離之觀點而言,藉由形成化學藥液之未塗佈區域,並利用未塗佈區域與發熱層之表面張力而抑制層間剝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15850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6-73415號公報
本發明提供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 第一片材,其具有透氣性; 第二片材; 發熱層,其配置於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之間;及 藥劑層,其配置於上述發熱層及上述第二片材之間;且 以上述發熱層至上述第一片材之透氣性高於上述發熱層至上述第二片材之透氣性之方式構成, 上述藥劑層包含含有冷感劑及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藥劑組合物。
近年來之使用者對使用蒸氣溫熱器具時之舒適感及效果感之要求不斷高水準化,例如欲感覺到在應用蒸氣溫熱器具之部位所感覺到之僵硬、疲勞、疼痛減輕且欲在應用後迅速感覺到此種減輕效果等要求增強。 然而,如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技術般僅憑同時賦予溫熱刺激與清涼感,無法充分地滿足使用者之此種要求。 又,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技術著眼於層間剝離,而並非著眼於此種使用者之要求,又,亦無法充分地應對要求。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應對使用者較高之要求而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發現,藉由使初期之冷感劑之揮散行為相對於初期之溫熱器具之發熱行為適當,而對僵硬、疲勞、及疼痛等之效果感與該等之速效感提高。並且,為了實現上述效果感與該等之速效感而進一步反覆進行了研究,結果藉由將特定分子量之溶劑與冷感劑進行組合且控制溫熱器具中之冷感劑之配置,於開始使用溫熱器具後,能極早地提高冷感劑所帶來之舒適之刺激,進而發熱溫度之上升亦得到改善,結果發現效果感、速效感變得非常高之意外之作用,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對僵硬、疲勞、及疼痛等之效果感較高且該等之速效感優異之溫熱器具。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所有圖式中,對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符號,其詳細之說明以不重複之方式適當省略。
於本實施形態中,透氣度係藉由JIS P8117所測得之值,且係以於一定壓力下100 ml之空氣通過6.45 cm2
之面積之時間所定義。透氣度可利用王研式透氣度計或者依據其之測定機進行測定。 即,透氣度較大意味著空氣之通過耗費時間、即透氣性較低。反之,透氣度較小意味著透氣性較高。如此,透氣度之大小與透氣性之高低顯示出相反之關係。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基重,意指相對於發熱層俯視下之面積之質量。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剖視圖。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發熱體之剖視圖。 如圖1所示,溫熱器具1具備具有透氣性之第一片材11、第二片材12、及介置配置於第一片材11及第二片材12之間且並列配置之2個發熱體18。即,溫熱器具1具有包含第一片材11及第二片材12之外袋。 又,如圖2所示,發熱體18自第二片材12側起依序具備:依序積層有基材層10、藥劑層16、發熱層13、及保水層19之發熱部20、及將發熱部20收容於內部之內袋17。再者,內袋17係藉由將片材171與片材172之周緣部接合而構成。 藉此,溫熱器具1具備具有透氣性之第一片材11、第二片材12、配置於第一片材1及第二片材12之間之發熱層13、及配置於發熱層13及第二片材12之間之藥劑層16。 又,溫熱器具1係以發熱層13至第一片材11之透氣性高於發熱層13至第二片材12之透氣性之方式構成。藉此,於發熱層13產生之溫熱蒸氣不易自第二片材12側釋出至外部,並且容易自第一片材11側優先釋出。藉此,可向使用者之皮膚有效地供給溫熱蒸氣及冷感劑。
進而,於第一片材11之外表面形成有第一黏著層14及第二黏著層15,並於其上設置有剝離紙21。藉此,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可將剝離紙21剝離,並藉由第一黏著層14及第二黏著層15將溫熱器具1固定於使用者之皮膚,即便使用者之身體活動,亦可抑制溫熱器具1自使用者脫離,從而可穩定地向使用者供給溫熱蒸氣。
以下,對各構成進行詳細說明。
[發熱部20] 發熱部20具有依序積層有基材層10、藥劑層16、發熱層13、及保水層19之構造。
發熱層13於發熱時產生蒸氣,且至少包含被氧化性金屬與水,例如係由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等之發熱組合物構成。
被氧化性金屬係發出氧化反應熱之金屬,例如可列舉鐵、鋁、鋅、錳、鎂、鈣、及將該等中之2種以上混合而成之混合金屬等之粉末或纖維。
就有效率地進行氧化反應之觀點而言,被氧化性金屬於製成粉末狀之情形時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更佳為15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μm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被氧化性金屬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更佳為18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50 μm以下。 再者,被氧化性金屬之粒徑係指粉體形態下之最大長度,可藉由利用篩子之分級、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進行測定,其中,較佳為藉由雷射繞射法進行測定。
就於具備藥劑層16之溫熱器具1中可使發熱層13上升至所需溫度之觀點而言,發熱層13中之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100 g/m2
以上,更佳為20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30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500 g/m2
以上。又,就相同之觀點而言,發熱層13中之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較佳為3,000 g/m2
以下,更佳為2,00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500 g/m2
以下。 此處,發熱層13中之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可利用依據JIS P8128之灰分試驗或熱重量測定器求出。此外,可利用當施加外部磁場時產生磁化之性質並藉由振動試樣型磁化測定試驗等進行定量。其中,較佳為利用熱重量測定器求出。
碳成分具有保水能力、氧氣供給能力、及觸媒能力,例如可使用選自由活性碳、碳黑、乙炔黑、及石墨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材料。其中,就濕潤時容易吸附氧之方面而言,可較佳地使用活性碳。又,可更佳地使用選自由椰殼碳、木粉碳、及泥碳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微細粉末狀物或小粒狀物。就容易使發熱體18之表面溫度上升至所需溫度之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木粉碳。
就與被氧化性金屬均勻地混合之觀點而言,碳成分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更佳為12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5 μm以上。又,就相同之觀點而言,碳成分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更佳為15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 再者,碳成分之平均粒徑係指粉體形態下之最大長度,可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進行測定,其中,較佳為藉由雷射繞射法進行測定。碳成分較佳為使用粉體狀之形態者,亦可使用粉體狀以外之形態者,例如亦可使用纖維狀之形態者。
就可充分地獲得對發熱層13之水分供給之觀點而言,發熱層13中之碳成分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6質量份以上。又,就可充分地獲得對發熱層13之氧氣供給之觀點而言,發熱層13中之碳成分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2質量份以下。
再者,發熱層13中之碳成分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10 g/m2
以上,更佳為2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25 g/m2
以上。又,碳成分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400 g/m2
以下,更佳為25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20 g/m2
以下。
就使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良好地進行之觀點而言,發熱層13中之水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3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上。就將最高到達溫度設為一定溫度以上之觀點而言,發熱層13中之水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9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份以下。發熱層13中之水因由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產生之發熱所伴隨之溫度上升,而其一部分成為水蒸氣。
為了保持水分而使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高效率地進行,於發熱層13中可含有吸水劑。作為吸水劑,可使用具有吸水性之聚合物或具有吸水性之粉體。
作為具有吸水性之聚合物,可列舉具有可吸收、保持自重之20倍以上之液體之交聯結構之親水性聚合物,作為具有吸水性之粉體,可列舉選自由蛭石、鋸屑、二氧化矽凝膠、及紙漿粉末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粉體。關於含有吸水劑之情形時之含量,相對於發熱層13中之水100質量份,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又,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下。
發熱層13可進而含有反應促進劑。藉由含有反應促進劑,可容易地持續進行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又,藉由使用反應促進劑,可破壞隨著氧化反應形成於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覆膜,從而促進氧化反應。反應促進劑例如可列舉選自由鹼金屬、及鹼土金屬之硫酸鹽或氯化物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材料。其中,就導電性、化學穩定性、生產成本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選自由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氯化鎂、氯化亞鐵、及氯化鐵等各種氯化物、及硫酸鈉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材料。
若使發熱組合物中含有增黏劑,則可抑制於發熱體18之保管過程中發熱特性降低。 作為發熱組合物中所含有之增黏劑,主要可使用吸收水分而增大稠度或者賦予觸變性之物質,可使用選自海藻酸鈉等海藻酸鹽、阿拉伯橡膠、黃芪膠、刺槐豆膠、瓜爾膠、阿拉伯膠、鹿角菜膠、瓊脂、及三仙膠等多糖類系增黏劑;糊精、α化澱粉、及加工用澱粉等澱粉系增黏劑;羧甲基纖維素、乙酸乙酯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甲基纖維素及羥丙基纖維素等纖維素衍生物系增黏劑;硬脂酸鹽等金屬皂系增黏劑;膨潤土等礦物系增黏劑等中之1種或2種以上。
若使發熱組合物中含有磷酸鹽,則有提高發熱組合物之流動性之效果,故而就塗佈於紙等基材來製造發熱層13之情形時容易製造之方面而言較佳。作為磷酸鹽,可使用選自磷酸二氫鉀鹽、磷酸氫二鉀鹽、磷酸三鉀鹽、磷酸二氫鈉鹽、及磷酸氫二鈉鹽中之1種或2種以上。
發熱層13可為粉體或粉體之成形物,亦可為片狀,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俯視下成為矩形形狀(正方形、長方形)之片狀。
於本實施形態中示出發熱層13為片狀之態樣,但該發熱層13可為粉體狀,亦可為片狀。然而,就使用感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片狀。
作為發熱層13之製造方法,例如可列舉對發熱組合物進行濕式抄紙而成者、對發熱組合物進行壓製而成者、利用下述基材層10夾持發熱組合物而成者、使發熱組合物分散於水中製成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並將該發熱粉體水分散物塗佈於基材層10上而成者等。其中,就使用感優異之方面、可容易地製造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發熱組合物分散於水中製成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並將該發熱粉體水分散物塗佈於基材層10上之方法。
基材層10較佳為其中一面吸收保持水分,另一面為水分不透過性。基材層10之基重較佳為10 g/m2
以上且200 g/m2
以下,更佳為35 g/m2
以上且150 g/m2
以下。
如圖2所示,基材層10使用將親水層10a與液不透過層10b積層並層壓而成之片材。
親水層10a係包含親水性纖維之層。 基材層10整體所含之親水性纖維之比率較佳為20質量%以上且99.9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上且99.5質量%以下。
作為親水性纖維,例如較佳為使用纖維素纖維。作為纖維素纖維,可使用化學纖維(合成纖維)及天然纖維。作為纖維素之化學纖維,例如可使用嫘縈及乙酸酯。另一方面,作為天然之纖維素纖維,可列舉各種植物纖維、例如木材紙漿、非木材紙漿、棉紗、麻、麥槁、大麻、黃麻、木棉、椰子、及燈心草等。該等纖維素纖維中,就可容易地獲取較粗之纖維等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木材紙漿。
作為構成液不透過層10b之樹脂,可列舉聚乙烯及聚丙烯等聚烯烴、聚酯、聚醯胺、聚胺基甲酸酯、聚苯乙烯、尼龍、聚偏二氯乙烯、及聚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樹脂。
親水層10a與液不透過層10b之層壓方法可使用公知之層壓加工。
再者,基材層10較佳為位於較發熱層13更遠離皮膚之側,且親水層10a較佳為位於靠近發熱層13之側。
藥劑層16包含含有冷感劑、及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藥劑組合物。即,不同於使藥劑組合物含浸於發熱部中之先前技術。又,藥劑層16於溫熱器具1之使用時,將溫熱蒸氣與冷感劑一併供給至使用者。溫熱器具1藉由具備藥劑層16,可提高冷感劑之揮散性。 藥劑層16係藉由任意之方法形成,於如圖2般發熱部20具有基材層10之情形時,藥劑層16較佳為藉由將包含冷感劑及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藥劑組合物塗佈於基材層10上而形成。藉此,基材層10之表面由藥劑層16被覆。再者,所謂被覆,並不僅限於連續之情形,亦可為一部分不連續。 又,冷感劑之一部分亦可滲透至與藥劑層16鄰接之基材層10或發熱層13之內部。於該情形時,例如發熱層13之與藥劑層16相接之面之冷感劑之濃度最高。
藥劑層16可藉由利用公知之機器分析法測定反應前之發熱層13中之冷感劑之分佈進行確認。例如,可使用三維測量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攝影(CT)裝置,於剖面方向上對包含藥劑層16之發熱部20進行分析,並進行元素分析而進行確認。又,可藉由紅外線吸收光譜法針對發熱部20之兩面確認於冷感劑之存在量較多之面側存在藥劑層16。
作為冷感劑,可列舉選自由薄荷腦、1,8-桉樹腦、乳酸薄荷酯、乙酸薄荷酯、琥珀酸單薄荷酯、3-(l-薄荷氧基)-1,2-丙二醇、及N-乙基-3-對薄荷烷甲醯胺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化合物。藉此,可容易地使冷感持續或藉由香氣之組合改良冷感之感覺等。就提高冷感劑所帶來之舒適之刺激並使操作性良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薄荷腦。 冷感劑溶解於下述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中。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薄荷腦」可設為除l-薄荷腦以外亦包含dl-薄荷腦者,並對其量等進行特定。又,於本說明書中,冷感劑係作用於使用者之皮膚、黏膜等而對使用者賦予冰涼之感覺、即冷感者。
作為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較佳為多元醇,更佳為選自聚乙二醇(PEG)、甘油、及丙二醇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就保持冷感劑之良好之揮散性而獲得良好之發熱性之觀點、及提高對應用部位之效果感與獲得較高之速效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聚乙二醇。 又,溶劑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但就有效地獲得冷感劑所帶來之舒適之刺激並且獲得良好之發熱性之觀點、可儘可能地減少冷感劑之含量之觀點、及保持冷感劑之良好之揮散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600以下,更佳為450以下。又,下限值並無特別規定,較佳為50以上,更佳為100以上。 再者,本說明書中所述之分子量於如聚乙二醇般分子量產生分佈之情形時意指重量平均分子量。又,於發熱體18包含PEG之情形時,藉由在求出下述發熱體18中之溶劑之含量時採用之溶劑萃取法萃取發熱體18中之溶劑,並利用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膠滲透層析法)對該萃取液進行分析,藉此特定出重量平均分子量。
就開始使用後立刻賦予良好之溫感並且有效地獲得冷感劑所帶來之舒適之刺激之觀點而言,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含量相對於藥劑組合物中之冷感劑與該溶劑之合計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上,更佳為50質量%以上。 另一方面,就確保安全性並且賦予冷感劑所帶來之舒適之刺激之觀點而言,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含量相對於藥劑組合物中之冷感劑與該溶劑之合計量,較佳為85質量%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以下。
又,於發熱部20中,就開始使用後立刻賦予良好之溫感並且有效地獲得冷感劑所帶來之舒適之刺激之觀點而言,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含量相對於發熱層13之俯視下之每單位面積,較佳為2.0 mg/cm2
以上,更佳為4.0 mg/cm2
以上。 另一方面,於發熱部20中,就確保安全性並且賦予冷感劑所帶來之舒適之刺激之觀點而言,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含量於發熱層13之俯視下之單位面積中較佳為20 mg/cm2
以下,更佳為15 mg/cm2
以下。 再者,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含量係作為發熱部20中所包含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質量除以發熱層13之俯視下之面積所得之值而求出。 又,發熱體18中所包含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含量係藉由利用氣相層析法對利用溶劑萃取法獲得之萃取液進行分析並定量而求出。具體而言,將發熱體18自溫熱器具1中取出,並將發熱體18浸漬於溶劑(較佳為乙醇)中,於密封狀態下直接於室溫下放置9小時後獲得萃取液。其後,利用氣相層析法對所獲得之萃取液進行分析。
就有效地獲得冷感劑所帶來之舒適之刺激之觀點而言,冷感劑之相對於發熱層13之俯視下之面積之含量較佳為1.0 mg/cm2
以上,更佳為1.5 mg/cm2
以上,進而較佳為1.7 mg/cm2
以上。 另一方面,就確保安全性並且賦予冷感劑所帶來之舒適之刺激之觀點、及維持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冷感劑之相對於發熱層13之俯視下之面積之含量較佳為6.0 mg/cm2
以下,更佳為4.5 mg/cm2
以下,進而較佳為3.2 g/cm2
以下。 再者,冷感劑之含量係作為發熱部20中所包含之冷感劑之量除以發熱層13之俯視下之面積所得之值而求出。 又,發熱體18中所包含之冷感劑之量係藉由氣相層析法對利用溶劑萃取法獲得之萃取液進行分析並定量。具體而言,將發熱體18自溫熱器具1中取出,並將發熱體18浸漬於溶劑(較佳為乙醇)中,密封後於室溫下放置9小時。利用氣相層析法對如此獲得之萃取液進行分析。
又,被氧化性金屬與溫熱器具1中所包含之冷感劑之重量比(被氧化性金屬/冷感劑)較佳為5以上且55以下,更佳為10以上且5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40以下。 其中,就更有效地獲得效果感及速效感之觀點而言,被氧化性金屬與薄荷腦之重量比較佳為5以上且55以下,更佳為10以上且5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40以下。
又,冷感劑之揮散量例如為1 mg/2小時以上且5 mg/2小時以下。就獲得冷感劑所帶來之對疼痛之效果感及速效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3 mg/2小時以上,就獲得清涼感之觀點而言,更佳為1.7 mg/2小時以上,進而較佳為1.9 mg/2小時以上。另一方面,就確保安全性並且賦予冷感劑所帶來之舒適之刺激之觀點、及維持良好之發熱特性並提高效果感及速效感之觀點而言,冷感劑之揮散量較佳為3.5 mg/2小時以下,更佳為3.0 mg/2小時以下,進而較佳為2.8 mg/2小時。
冷感劑之揮散量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首先,準備裝有使包含冷感劑之發熱體18或溫熱器具1充分進行氧化反應之程度之量之空氣的15 cm×25 cm之聚氟乙烯樹脂之採氣袋(Tedla(註冊商標)採樣袋,Dupont公司製造),將採氣袋之一端部連接於空氣供給源,使另一端部之流出口或連結於流出口之管之前端浸漬於乙醇中。 繼而,將包含冷感劑之發熱體18或溫熱器具1自氧氣阻隔袋中取出,並放入至該採氣袋中,於設定為35℃之加熱板上載置2小時。於載置於加熱板上之期間,以一定速度(100 mL/min)使空氣自空氣供給源流入至採氣袋內,並自採氣袋之另一端部之流出口或連結於流出口之管之前端排出空氣,藉此將已揮散之冷感劑捕獲至乙醇中。又,於採氣袋上載置鉛垂以使流入至採氣袋內之空氣被適當地排出,採氣袋之周圍由隔熱材進行隔熱以保持藉由加熱板進行之加溫。 於載置2小時後,自採氣袋中取出發熱體18或溫熱器具1,利用乙醇將採氣袋內洗淨,亦捕獲用於洗淨之乙醇並合計至薄荷腦之揮散量中。薄荷腦之捕獲量之分析係藉由氣相層析法進行。 該等作業全部於大氣壓下進行。
再者,藥劑組合物除上述冷感劑、溶劑以外,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包含其他成分。再者,就進一步提高冷感劑之揮散速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藥劑組合物中實質上不包含界面活性劑。又,於藥劑組合物中包含上述冷感劑以外之香料成分之情形時,較佳為相對於冷感劑為較少之量,更佳為藥劑組合物中實質上不包含。 此處,所謂藥劑組合物中實質上不包含係指藥劑層中之對象化合物之含量相對於冷感劑與分子量1,000以下之溶劑之合計量,較佳為未達0.1%,更佳為未達0.01%,進而較佳為藥劑層中不含有。
保水層19含有水分,藉此,可供給溫熱蒸氣或良好地保持發熱特性。 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較佳為保水層19之最大吸水量之10~45質量%,更佳為12~40質量%,就即便於製造發熱部20時,發熱組合物因某種原因被大量地填充至1個發熱部20中或大量地偏集存在於特定部位之情形時,亦防止異常發熱而穩定地獲得良好之發熱特性之方面而言,進而較佳為13~30質量%。 就相同之觀點而言,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較佳為保水層19之最大吸水量之12質量%以上,更佳為13質量%以上。 又,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較佳為40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
再者,最大吸水量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保水層之最大吸水量(Wmax
)如下所述,可使用JIS L1906所記載之測定方法。具體而言,測定保水層19之質量(W0
),將保水層19於5質量%氯化鈉水溶液中浸漬5分鐘後,用鑷子取出,於空氣中懸掛放置1分鐘而使無法吸盡之水分滴落後,測定質量(W1
),並藉由下述式算出最大吸水量(Wmax
)。 Wmax
=W1
-W0
保水層19較佳為具有可吸收保持最大吸水量之10~45質量%之水之吸水性,雖有無透氣性均可,但較佳為具有透氣性。
吸收了最大吸水量之10~45質量%之水之狀態下的保水層19之透氣度較佳為5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300秒/100 ml。藉由設為此種透氣度,發熱部20之透氣性得以充分地確保,故而可充分地獲得氧氣供給而獲得較高之發熱效率,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變得良好,並且能夠產生大量之水蒸氣。又,更佳為300秒/100 ml以下,就防止過度之溫度上升之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1秒/100 ml以上。
於圖4中示出積層有發熱層13與保水層19且將包含成分(a)纖維材料及成分(b)吸水性聚合物者作為保水層19之例。又,保水層19係由吸水片材102形成。圖4中,於發熱層13中示出被氧化性金屬(M)與碳成分(C)。
保水層19可由包含成分(a)之片材、例如一層纖維片材構成,亦可積層有兩層以上。作為纖維片材,具體而言,可列舉由下述纖維材料製造之紙、不織布、或紙與不織布積層而成者等。作為包含成分(a)之片材,具體而言,可為將纖維材料積層或層壓於聚乙烯纖維、聚丙烯纖維、聚乙烯片材、聚丙烯片材等無吸水性之素材而成之紙、不織布等片材,亦可為於紙漿纖維或嫘縈纖維等纖維材料中進而積層或混合其他纖維材料而成之抄紙、不織布等片材。藉由使保水層19使用包含成分(a)之片材,容易調整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而使發熱層中之水分量適當,從而使良好之發熱上升與溫感良好地持續,就該等方面而言較佳。
保水層19亦可進而包含成分(b)。於保水層19中包含成分(b)之情形時,保水層19之形態可例示:(i)於成分(a)及成分(b)均勻地混合之狀態下製成1片片材者;(ii)於包含成分(a)之相同或不同之片材間配置有成分(b)者;(iii)散佈成分(b)而製成片狀者。其中,由於可容易地控制發熱層13之含水量,故而可容易地調整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保水層19之水分量,較佳為(ii)之形態。再者,(ii)之形態之保水層19例如可使成分(b)均勻地散佈於包含成分(a)之片材上,並自其上方噴霧200 g/m2
之量之水後,進而於其上積層包含成分(a)之相同或不同之片材,以100±0.5℃、5 kg/cm2
之壓力加壓,並以含水率成為5質量%以下之方式進行乾燥而製造。
作為成分(a),使用親水性纖維及疏水性纖維均可,較佳為使用親水性纖維,其中,就促進水分向保水層19之移動、容易調整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而使發熱層中之水分量適當,從而使良好之發熱上升與溫感良好地持續之方面而言,更佳為使用纖維素纖維。作為纖維素纖維,可使用化學纖維(合成纖維)或天然纖維。
作為纖維素纖維中之化學纖維,例如可使用嫘縈或乙酸酯。另一方面,作為纖維素纖維中之天然纖維,例如可使用選自各種植物纖維、木材紙漿纖維、非木材紙漿纖維、棉紗纖維、麻纖維、麥槁纖維、大麻纖維、黃麻纖維、木棉纖維、椰子纖維、及燈心草纖維中之1種或2種以上。該等纖維素纖維中,就容易調整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而使發熱層中之水分量適當從而使發熱上升與溫感良好地持續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木材紙漿纖維。
關於各種纖維材料,其纖維長度較佳為0.5~6 mm,更佳為0.8~4 mm。其中,纖維材料之纖維長度較佳為0.5 mm以上,更佳為0.8 mm以上。又,纖維材料之纖維長度較佳為6 mm以下,更佳為4 mm以下。
保水層19中除親水性纖維以外,亦可視需要含有疏水性纖維、尤其熱融合性纖維。熱融合性纖維之含量相對於保水層19中之纖維之總量,較佳為0.1~10質量%,更佳為0.5~5質量%。 又,熱融合性纖維之含量相對於保水層19中之纖維之總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5質量%以上。又,熱融合性纖維之含量相對於保水層19中之纖維之總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下,更佳為5質量%以下。
藉由使用與上述成分(a)相同且具有可吸收、保持自重之20倍以上之液體之交聯結構之親水性聚合物作為成分(b),可適當調整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從而較佳。 作為成分(b)之形狀,可列舉選自球狀、塊狀、葡萄串狀、纖維狀中之1種或2種以上。成分(b)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1000 μm,更佳為10~500 μm。成分(b)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更佳為10 μm以上。又,成分(b)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00 μm以下,更佳為500 μm以下。 再者,成分(b)之平均粒徑係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進行測定。
作為成分(b)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選自澱粉、交聯羧甲基化纖維素、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就容易調整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而使發熱層中之水分量適當從而使良好之發熱上升與溫感良好地持續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
成分(b)於保水層19中所占之比率於乾燥狀態下較佳為10~70質量%,進而就促進水分向保水層19之快速移動、容易調整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而使發熱層中之水分量適當從而使良好之發熱上升與溫感良好地持續之方面而言,更佳為20~65質量%。 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成分(b)於保水層19中所占之比率於乾燥狀態下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另一方面,較佳為70質量%以下,更佳為65質量%以下。
就容易調整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有而使發熱層中之水分量適當,從而使良好之發熱上升與溫感良好地持續之方面而言,保水層19於乾燥狀態下之基重較佳為20~200 g/m2
,更佳為35~150 g/m2
,進而較佳為50~140 g/m2
。 就容易調整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而使發熱層中之水分量適當,從而使良好之發熱上升與溫感良好地持續之方面而言,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成分(b)之基重於乾燥狀態下較佳為5~150 g/m2
,更佳為10~100 g/m2
,進而較佳為30~90 g/m2
。 保水層19於乾燥狀態下之基重較佳為20 g/m2
以上,更佳為35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50 g/m2
以上。又,保水層19於乾燥狀態下之基重較佳為200 g/m2
以下,更佳為15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40 g/m2
以下。 關於保水層19中所包含之成分(b)之基重,於乾燥狀態下其基重較佳為5 g/m2
以上,更佳為1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30 g/m2
以上。又,保水層19於乾燥狀態下之基重較佳為150 g/m2
以下,更佳為10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90 g/m2
以下。
保水層19可為如圖4所示般於保水層19之單面形成有發熱層13者,亦可為於保水層19之兩面形成有發熱層13者。
繼而,對發熱部20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準備基材層10,並於基材層10上塗佈包含冷感劑與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藥劑組合物而形成藥劑層16。 藥劑組合物之塗佈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模嘴塗佈、輥塗、網版印刷、滾筒凹版、刮刀塗佈、及簾幕式塗佈機等。 又,藥劑組合物之塗佈時之溫度附近之黏度較佳為5~100 mPa・s,就塗佈之容易性或化學藥液之擴展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10~50 mPa・s。例如,於使用薄荷腦作為冷感劑之情形時,藥劑組合物較佳為50℃、50 RH之條件下之黏度為上述範圍。再者,該黏度之測定係使用B型黏度計之4號轉子並將轉子旋轉速度設為60 rpm進行。
繼而,於藥劑層16上塗佈發熱組合物分散於水中而成之發熱粉體水分散物而形成發熱層13。即,發熱層13係發熱組合物之塗佈層。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之塗佈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模嘴塗佈等。
上述發熱粉體水分散物可藉由利用攪拌器進行攪拌,使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不溶於水中之成分等更均勻地分散而獲得。又,發熱粉體水分散物可藉由使上述成分全部一次地混合而製備,亦可預先將反應促進劑溶解於將增黏劑溶解於水而成者中,製備溶解水溶液,繼而使將被氧化性金屬與碳成分進行預混合而成者與水溶液進行混合。
其後,於發熱層13上形成保水層19,藉此製造發熱部20。保水層19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配置包含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層。 藉此,可製造於基材層10與發熱層13之間形成有藥劑層16之發熱部20。
[發熱體18] 發熱體18具備發熱部20、及將發熱部20收容於內部之內袋17。 內袋17係藉由將片材171與片材172之周緣部接合而構成。片材171與片材172之周緣部以外之區域為非接合區域,於非接合區域內配置發熱層13。
片材171配置於在使用者將溫熱器具1穿戴於皮膚時較發熱層13更靠皮膚之側。 片材171為透氣性片材,其透氣度較佳為40,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25,000秒/100 ml以下。 藉由將片材171之透氣度設為40,000秒/100 ml以下,可確保片材171之透氣性而使來自發熱層13之蒸氣容易地釋出至片材171外部。 另一方面,片材171之透氣度較佳為1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100秒/100 ml以上。藉由將片材171之透氣度設為10秒/100 ml以上,可控制發熱溫度而防止異常發熱。
作為具有此種透氣度之片材171,例如適宜為使用具有透濕性但不具有透水性之合成樹脂製之多孔性片材。具體而言,可使用聚乙烯中含有碳酸鈣等並經延伸之膜。
片材172於使用者將溫熱器具1穿戴於皮膚時位於較發熱層13更遠離皮膚之側。 就使蒸氣容易釋出至片材171之外部之觀點而言,片材172之透氣度較佳為高於片材171之透氣度。 又,就逐次少量取入氧氣而保持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片材172之透氣度較佳為150,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0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85,000秒/100 ml以下。另一方面,就不會使蒸氣洩露至外部而高效率地對使用者賦予蒸氣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00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60,000秒/100 ml以上。
作為具有此種透氣性之片材172,例如適宜為使用具有透濕性但不具有透水性之合成樹脂製之多孔性片材。具體而言,可使用聚乙烯中含有碳酸鈣等並經延伸之膜。
此處,藉由使溫熱器具1具有透氣性之片材172,由第二片材12及片材172構成之片材層整體之透氣性低於由第一片材11、片材171、及基材層10構成之片材層整體之透氣性。換言之,將第二片材12設為最外層且自第二片材12至發熱層13之片材層整體之透氣度高於將第一片材11設為最外層且自第一片材11至發熱層13之片材層整體之透氣度。具體而言,自第二片材12至發熱層13之片材層整體之透氣度較佳為80,000秒/100 ml以上。
又,發熱體18之平面形狀較佳為矩形形狀,更佳為正方形形狀。
發熱體18收容於由第一片材11及第二片材12構成之外袋內部。又,發熱體18之片材172之一部分亦可藉由熱熔系接著劑等接著劑固定於第二片材12。藉此,可抑制發熱體20於外袋內移動。
就使使用者同時具有舒服之溫感與冷感之觀點而言,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8之表面最高溫度較佳為36℃以上,更佳為38℃以上,進而較佳為41℃以上。 又,就對使用者賦予舒適之溫感之觀點而言,發熱體18之表面最高溫度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5℃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 表面最高溫度可使用依據JIS S4100之測定機進行測定。
[外袋] 繼而,對外袋、即構成溫熱器具1之外廓之第一片材11及第二片材12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片材11及第二片材12均為相同大小,且為同一平面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溫熱器具1於自第一片材11側之俯視下,呈具有長度方向X及與該長度方向X正交之寬度方向Y之橫長形狀。 如此,藉由將溫熱器具1於自第一片材11側之俯視下設為橫長之扁平形狀,可將溫熱器具1以沿著使用者之左右方向延伸之方式貼附。
再者,如上所述,可藉由以獨立之片材構成第一片材11與第二片材12,並將相互之外周緣貼合而構成袋體,又,亦可藉由以一整張片材構成第一片材11與第二片材12,將該一整張片材對折並將對向之外周緣彼此貼合而構成袋體。
第一片材11於使用者穿戴溫熱器具1時位於使用者之皮膚側。第一片材11係透氣性片材,其透氣度為8000秒/100 ml以下。其中,就確實地確保於發熱層13發熱之蒸氣之透氣性之觀點而言,第一片材11之透氣度為6,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0秒/100 ml以下。又,第一片材11之透氣度之下限值並無特別限定。但是,若考慮到用以防止透視到第一片材11之內側、尤其位於內側之內袋17的基重等,則較佳為1秒/100 ml以上。
作為第一片材11,可使用以不織布為代表之纖維片材。
第二片材12於本實施形態中係由具有與第一片材11相同之透氣性之片材構成。但是,就美觀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與第一片材11同樣由不織布構成。
此處,溫熱器具1亦可設為可於至少X軸方向上伸縮之構成。例如,亦可設為第一片材11及第二片材12具有上述透氣性且於X軸方向上伸縮之伸縮性片材。作為伸縮性片材,例如可列舉由如下纖維構成之片材: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烴、聚醯胺、聚丙烯酸等中之合成纖維;選自纖維素、絲綢、棉、絨等之天然纖維;或將其等複合而成之纖維等。或者,作為伸縮性片材,亦可使用採用2種以上之纖維,並藉由選自熱風法、紡黏法、針刺法、熔噴法、梳棉法、熱融合法、水刺法、溶劑接著法中之方法所製造之不織布。又,除不織布以外,亦可使用編織布等。就質感或彈性之觀點而言,尤佳為使用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作為伸縮性片材。作為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較佳為包含彈性纖維(例如聚胺基甲酸酯、聚酯)作為構成纖維之熱風不織布或紡黏不織布等,就質感之觀點而言,亦可使用利用聚矽氧或界面活性劑等對不織布進行表面處理所得者。再者,可設為由同種材料構成第一片材11與第二片材12之伸縮性片材,亦可設為由異種材料構成之伸縮性片材。
繼而,對第一黏著層14與第二黏著層15進行說明。 第一黏著層14及第二黏著層15設置於第一片材11之外表面。第一黏著層14及第二黏著層15用以將溫熱器具1安置於使用者之皮膚。 第一黏著層14包含一對,該一對第一黏著層14於第一片材11之外表面並列地沿著一方向延伸並且隔開配置,較佳為分別配置於第一片材11之X軸方向之端部。於自第一片材11之外表面側之俯視下,就發熱特性之方面而言,一對第一黏著層14較佳為不與發熱層13重疊。
另一方面,第二黏著層15於自第一片材11側之俯視下,配置於一對第一黏著層14間之區域,並且仿效第一黏著層14沿相同方向延伸。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二黏著層15於自第一片材側之俯視下成為矩形形狀。
第一黏著層14及第二黏著層15係藉由將包含選自丙烯酸系樹脂、乙酸乙烯酯系樹脂、烯烴系樹脂中之至少1種以上之黏著劑塗佈於第一片材11之外表面而形成。
如以上之溫熱器具1較理想為被封入至氧氣阻隔性袋中。 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將氧氣阻隔性袋開封並將溫熱器具1取出。其後,拆下剝離紙21,並藉由第一黏著層14及第二黏著層15將溫熱器具1貼附於使用者之脖後側。藉此,將溫熱器具1固定於使用者。
發熱層13中之被氧化性金屬藉由與空氣接觸,被氧化性金屬氧化而使發熱層13發熱。藉由發熱層13發熱,發熱層13中之水分蒸發而產生蒸氣。蒸氣通過基材層10、片材171、第一片材11釋出至溫熱器具1之外部。 再者,於並未於發熱體設置基材層10之情形時,蒸氣經由片材171、第一片材11釋出至外部。 另一方面,內袋17之片材172由於為非透氣層,故而於發熱層13產生之蒸氣被片材172阻隔而幾乎不會自第二片材12側向外部釋出。藉此,可使蒸氣自片材171優先釋出,可確實地將蒸氣供給至使用者之皮膚。
繼而,對溫熱器具1成功實現作為本發明者等人之構思的使冷感劑之揮散行為相對於發熱行為適當之原因及其效果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溫熱器具1為具備有別於發熱層13之藥劑層16者,而並非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發熱器具般,藉由溶劑或界面活性劑使冷感劑均勻地遍及整個發熱部。藉此,可有效地抑制冷感劑所產生之對發熱特性之影響,而可於開始使用溫熱器具1後立刻賦予良好之溫感,並且容易獲得冷感效果。並且,藉由將藥劑層16配置於發熱層13及第二片材12之間,可抑制因冷感劑使第一片材11之透氣性降低導致無法獲得充分之發熱,從而可穩定地獲得發熱時良好之溫度上升。進而,藉由於配置得到控制之藥劑層16中包含分子量1,000以下之溶劑,冷感劑之揮散速度提高,隨著開始使用後之迅速之發熱溫度之上升,冷感劑亦順利地揮散,且可使充分量之冷感劑揮散。該等綜合地發揮作用,結果認為溫熱器具1係如上述之發熱溫度之上升變得良好,且發熱溫度之迅速上升性與冷感劑之初期之揮散速度快速性適當組合者。於本發明中,此外亦可進而獲得冷感劑之揮散量提高之效果,推測藉由將該等全部相合,可獲得對應用部位之僵硬或疲勞、疼痛之效果感提高、速效感亦增高等先前不存在之效果。進而,亦可獲得冷感劑所帶來之清涼感而使用者之滿足感提高。 又,藉由設為分子量1,000以下之溶劑而可控制冷感劑之揮散行為之機制之詳細內容雖不明確,但認為溶劑之分子量越高,溶劑越容易作用於發熱層13中之被氧化性金屬或碳成分而阻礙氧化反應,結果導致溫熱器具1之發熱開始時之上升溫度降低,相對於此,藉由將溶劑之分子量縮小為1,000以下,可抑制該上升溫度之降低、以及冷感劑之揮散量及速度之降低。
進而,於溫熱器具1中,藉由將藥劑層16配置於發熱層13及第二片材12之間,而使冷感劑吸附於位於發熱層13與第一片材之間之保水層19,藉此可抑制保水層19之保水性降低。其結果,可穩定地獲得良好之發熱。 又,藉由將藥劑層16配置於發熱層13及第二片材12之間,可良好地保持配置於第一片材11之第一黏著層14及第二黏著層15之黏著性。換言之,可抑制自藥劑層16滲出之冷感劑作用於第一黏著層14及第二黏著層15而導致其黏著性降低。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變化、改良等包含於本發明中。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片材172設為非透氣層,但例如可將第二片材12、片材172中之任一者設為非透氣層,亦可將兩者均設為非透氣層。
進而,亦可於內袋17內部配置非透氣性片材。於該情形時,於較發熱層13更靠片材172側配置非透氣性片材。該非透氣性片材較佳為於自第二片材12側之俯視下被覆整個發熱層13。於該情形時,第二片材12、片材172可為非透氣層,亦可為透氣層。
進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自第一片材側之俯視下,第一黏著層14之兩端部、第二黏著層15之兩端部均到達第一片材11之外周緣,但並不限定於此。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在第一片材11之外表面形成有第一黏著層14及第二黏著層15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不形成第一黏著層14及第二黏著層15。於該情形時,溫熱器具1亦可於溫熱器具1之兩端部設置伸縮性之掛耳部等,從而具有其他固定部。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發熱層13收容於內袋17中,但亦可無內袋17。於該情形時,包含第一片材11並且用以對上述發熱層13供給空氣之透氣層亦可由一片第一片材11構成。藉此,可使溫熱器具之構成簡化。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溫熱器具1貼附於脖後側,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貼附於使用者之其他部位之皮膚表面。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溫熱器具。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 第一片材,其具有透氣性; 第二片材; 發熱層,其配置於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之間;及 藥劑層,其配置於上述發熱層及上述第二片材之間;且 以上述發熱層至上述第一片材之透氣性高於上述發熱層至上述第二片材之透氣性之方式構成, 上述藥劑層包含含有冷感劑及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藥劑組合物。 <2> 如<1>記載之溫熱器具,其較佳為於上述發熱層及上述第一片材之間具有保水層。 <3> 如<1>或<2>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冷感劑較佳為包含選自由薄荷腦、1,8-桉樹腦、乳酸薄荷酯、乙酸薄荷酯、琥珀酸單薄荷酯、3-(l-薄荷氧基)-1,2-丙二醇、及N-乙基-3-對薄荷烷甲醯胺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化合物。 <4> 如<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溶劑之含量相對於上述藥劑組合物中之上述冷感劑與上述溶劑之合計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上且85質量%以下。 <5> 如<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溶劑較佳為包含多元醇。 <6> 如<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溶劑較佳為選自聚乙二醇、甘油、及丙二醇中之1種或2種以上。 <7> 如<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溶劑之分子量較佳為600以下。 <8> 如<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冷感劑相對於上述發熱層之俯視下之面積之含量較佳為1.0 mg/cm2
以上。 <9> 如<1>至<8>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冷感劑相對於上述發熱層之俯視下之面積之含量較佳為6.0 mg/cm2
以下。 <10> 如<1>至<9>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溶劑之含量相對於上述發熱層之俯視下之每單位面積,較佳為2.0 mg/cm2
以上。 <11> 如<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溶劑之含量相對於上述發熱層之俯視下之每單位面積,較佳為20.0 mg/cm2
以下。 <12> 如<1>至<1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藥劑組合物較佳為實質上不包含界面活性劑。 <13> 如<1>至<12>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層較佳為具備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 <14> 如<1>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層較佳為包含增黏劑。 <15> 如<13>或<14>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氧化性金屬以基重表示,較佳為100 g/m2
以上且3,000 g/m2
以下。 <16> 如<1>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層較佳為發熱組合物之塗佈層。 <17> 如<1>至<16>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層至上述第二片材之透氣度較佳為80,000秒/100 ml以上。 <18> 如<1>至<17>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較佳為上述發熱部具有內袋,且構成上述內袋之片材中配置於較發熱層更遠離皮膚側之片材之透氣度高於配置於較發熱層更靠皮膚側之片材之透氣度。 <19> 如<18>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構成上述內袋之片材中配置於較上述發熱層更靠皮膚側之片材之透氣度較佳為40,000秒/100 ml以下且10秒/100 ml以上。 <20> 如<18>或<19>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構成上述內袋之片材中配置於較上述發熱層更遠離皮膚側之片材之透氣度較佳為50,000秒/100 ml以上且150,000秒/100 ml以下。 <21> 如<1>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發熱體依序積層有基材層、上述藥劑層、上述發熱層,且上述基材層係以位於較發熱層更遠離皮膚側之方式配置。 <22> 如<2>至<2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發熱體依序積層有上述基材層、上述藥劑層、上述發熱層、上述保水層,且上述基材層係以位於較發熱層更遠離皮膚之側之方式配置,上述保水層係以位於較發熱層更靠皮膚側之方式配置。 <23> 如<1>至<22>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層之發熱開始後之上述冷感劑之揮散量較佳為1 mg/2小時以上且5 mg/2小時以下。 <24> 如<1>至<2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發熱體之表面最高溫度較佳為38℃以上且55℃以下。 <25> 如<1>至<24>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於上述第一片材之與上述發熱層側為相反側之面較佳為具有黏著層。 <26>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 第一片材,其具有透氣性; 第二片材; 發熱層,其配置於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之間;及 藥劑層,其配置於上述發熱層及上述第二片材之間;且 發熱體依序積層有基材層、上述藥劑層、上述發熱層, 上述基材層係以位於較上述發熱層更遠離皮膚之側之方式配置,且 以上述發熱層至上述第一片材之透氣性高於上述發熱層至上述第二片材之透氣性之方式構成, 上述藥劑層含有薄荷腦作為冷感劑,且包含含有薄荷腦與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藥劑組合物, 上述溶劑相對於上述冷感劑與上述溶劑之合計量為30質量%以上且85質量%以下, 上述冷感劑與上述發熱層中所含有之被氧化金屬之重量比為5以上且55以下。 <27> 一種溫熱器具之使用方法,其係如<1>至<2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之使用方法,且較佳為將上述第一片材應用於使用者之皮膚。 <28> 如<27>記載之溫熱器具之使用方法,其將溫熱蒸氣應用於使用者之皮膚。 <29> 一種如<1>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之用途,其對使用者之皮膚同時提供冷感劑與溫熱蒸氣。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更詳細地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之範圍並不限制於該實施例。只要未特別說明,則「%」及「份」分別意指「質量%」及「質量份」。
以如下方式製作如圖1所示之構造之溫熱器具。 <實施例1> [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之製備] 準備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碳成分8質量份、水62質量份、反應促進劑11質量份、增黏劑0.2質量份,並按照以下順序進行調整。將增黏劑溶解於水中,繼而,溶解反應促進劑而準備水溶液,另一方面,準備將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進行預混合而成之粉體,將預混合粉體放入水溶液中,並利用圓盤渦輪型攪拌葉片以150 rpm攪拌10分鐘而獲得漿料狀之發熱粉體水分散物。
再者,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水、反應促進劑、及增黏劑之種類、製品名及製造商如下所述。 <原料組合物> 被氧化性金屬:鐵粉(鐵粉RKH,平均粒徑45 μm,DOWA IP CREATI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碳成分:活性碳(CARBORAFFIN,平均粒徑40 μm,Japan Enviro Chemical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水:自來水 反應促進劑:氯化鈉(日本藥典氯化鈉,大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增黏劑:三仙膠(Echo Gum BT,DSP GOKYO FOOD &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發熱部之製作] 作為保水層,使用將木材紙漿製之紙A(20 g/m2
、伊野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吸水性聚合物(聚丙烯酸鈉、球狀、平均粒徑300 μm、50 g/m2
、Aqualic CA、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及木材紙漿製之紙B(30 g/m2
、伊野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依序積層並一體化而成之聚合物片材。又,準備聚乙烯層壓紙(大昭和紙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作為基材層。 於25 cm2
(5 cm×5 cm)之聚乙烯層壓紙上塗佈以表1所示之組成溶解有冷感劑之溶劑(塗佈量60 g/m2
),並於該塗佈面上,於25 cm2
(5 cm×5 cm)之範圍內以600 g/m2
之量塗佈上述發熱粉體水分散物。其後,於所形成之發熱層上配置上述聚合物片材而製作作為積層構造體之發熱部。
[發熱體之製作] 將發熱部放入至第一片材(配置於皮膚側之具有透氣性之片材)之透氣度為16,000秒/100 ml且第二片材(非透氣性片材)之透氣度為80,000秒/100 ml以上之內袋內,並將周緣部密閉地密封。此時,以基材層側位於第二片材側之方式配置發熱層。藉此獲得發熱體。
[溫熱器具之製造] 使用針刺不織布(透氣度1秒/100 ml、基重80 g/m2
)作為第一片材,使用紡黏不織布(透氣度1秒/100 ml、基重38 g/m2
)作為第二片材。並且,於第一片材、第二片材之內側隔開地配置2個發熱體。其後,將第一片材及第二片材重疊,並將周緣部密閉地密封。 進而,於第一片材側配置黏著層而獲得溫熱器具。
<實施例2~8> 設為表1所示之組成之冷感劑及溶劑,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溫熱器具。
<比較例1、2> 相對於原料組合物之固形物成分(被氧化性金屬、纖維狀物及活性碳之合計)100份,添加作為陽離子系凝集劑之聚醯胺表氯醇樹脂(星光PM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WS4020」)0.7份及作為陰離子系凝集劑之羧甲基纖維素鈉(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HE1500F」)0.18份。進而,以固形物成分濃度成為12%之方式添加水(工業用水)而獲得漿料。
再者,原料組合物如下所述。 <原料組合物調配> ·被氧化性金屬:鐵粉,DOWA IP CREATI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RKH」:83% ·纖維狀物:紙漿纖維(Fletcher Challenge Canada公司製造,商品名 NBKP「Mackenzi(調整為CSF200 ml)」):8% ·反應促進劑:活性碳(Japan Enviro Chemical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CARBORAFFIN」,平均粒徑45 μm)9%
使用上述漿料,於造紙頭之正前方利用水將其稀釋至0.3%,藉由傾斜型短網造紙機,以線速度15 m/min進行造紙而製作濕潤狀態之成形片材。 利用毛氈夾持成形片材進行加壓脫水,直接通過140℃之加熱輥間進行乾燥直至含水率成為5%以下。乾燥後之基重為450 g/m2
,厚度為0.45 mm。使用熱重量測定裝置(Seiko Instruments公司製造,TG/DTA6200)測定以如上方式獲得之成形片材之組成,結果為鐵83%、活性碳9%、紙漿8%。 將所獲得之成形片材切取成49 mm×49 mm,將3片重疊,以相對於該成形片材100份而電解液量(5%鹽水)成為45份之方式注入電解液。 其後,將以表1所示之組成溶解有冷感劑之溶劑注入至該成形片材中,利用毛細管現象滲透至整個成形片材而獲得發熱部。 使用所獲得之發熱部,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發熱體,而獲得溫熱器具。
<比較例3> 製成表1所示之組成之冷感劑及溶劑,並使冷感劑成為表1所示之位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溫熱器具。 具體而言,於25 cm2
(5 cm×5 cm)之聚乙烯層壓紙上,於25 cm2
(5 cm×5 cm)之範圍內以600 g/m2
之量塗佈上述發熱粉體水分散物後,塗佈以表1所示之組成溶解有冷感劑之溶劑(塗佈量60 g/m2
),並於該塗佈面上配置上述聚合物片材而製作作為積層構造體之發熱部。
<比較例4> 製成表1所示之組成之冷感劑及溶劑,並使冷感劑成為表1所示之位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溫熱器具。 具體而言,於25 cm2
(5 cm×5 cm)之聚乙烯層壓紙上,於25 cm2
(5 cm×5 cm)之範圍內以600 g/m2
之量塗佈上述發熱粉體水分散物後,於該塗佈面上配置上述聚合物片材,並於其上塗佈(塗佈量60 g/m2
)以表1所示之組成溶解有冷感劑之溶劑而製作積層構造體,從而製作發熱部。
<比較例5> 製成表1所示之組成之冷感劑及溶劑,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溫熱器具。
使用上述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獲得之溫熱器具進行以下之評價。將結果示於表1。再者,溫熱器具於即將進行評價之前密閉於氧氣阻隔性之袋內。
(評價) ·發熱特性(應用初期之發熱之上升) 使用依據JIS S4100之測定機,將測定機之溫度感測器貼附於溫熱器具之第一片材之外表面中存在發熱部之面之中心,於室溫20℃、絕對濕度50%、氧氣存在下使發熱部開始發熱,測定到達感覺到舒適之溫感之42℃為止所需之時間(分鐘)。
·薄荷腦揮散量 首先,準備裝有使發熱體充分進行氧化反應之程度之量之空氣的15 cm×25 cm之聚氟乙烯樹脂之採氣袋(Tedla(商標註冊)袋,Dupont公司製造),將採氣袋之一端部連接於空氣供給源,使另一端部之流出口或連結於流出口之管之前端浸漬於乙醇中。 繼而,將保持有薄荷腦之發熱體自氧氣阻隔袋中取出,並放入至該採氣袋中,於設定為35℃之加熱板上載置2小時。於載置於加熱板上之期間,以一定速度(100 mL/min)使空氣自空氣供給源流入至採氣袋內,並自採氣袋之另一端部之流出口或連結於流出口之管之前端排出空氣,藉此將自發熱體所揮散之薄荷腦捕獲至乙醇中。又,於採氣袋上載置鉛垂以使流入至採氣袋內之空氣被適當地排出,採氣袋之周圍由隔熱材進行隔熱以保持藉由加熱板進行之加溫。 於載置2小時後,自採氣袋中取出發熱體,利用乙醇將採氣袋內洗淨,亦捕獲用於洗淨之乙醇並合計至薄荷腦之揮散量中。 薄荷腦之捕獲量之分析係藉由氣相層析法(Agilent 6890N,Agilent Technolog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進行。 該等作業全部於大氣壓下進行。 再者,溫熱器具由於使用2個發熱體,故而溫熱器具之薄荷腦揮散量設為每個發熱體中所測得之量之2倍。
·官能評價 [對肩與腰之疼痛之效果感] 對感覺到肩或腰疼痛之5名受驗者應用各溫熱器具,於應用8小時後,按以下5個等級之基準對僵硬或疼痛有何種程度之改善進行評價,並取其平均值。 5:疼痛被緩和而感覺到尤為減輕之效果感 4:疼痛被緩和而感覺到效果感 3:穿戴時感覺到疼痛被緩和之感覺,但效果感並非以上兩者 2:幾乎未感覺到對疼痛之效果感 1:完全未感覺到對疼痛之效果感
[速效感] 對感到肩或腰疼痛之5名受驗者應用各溫熱器具,於應用後經過10~30分鐘之時點,按以下5個等級之基準對是否感覺到僵硬或疼痛減輕進行評價,並取其平均值。 5:明顯感覺到疼痛減輕 4:感覺到疼痛減輕 3:略微感覺到疼痛減輕 2:幾乎未感覺到疼痛減輕 1:並未感覺到疼痛減輕。
[薄荷腦實感之評價] 對5名受驗者應用各溫熱器具,於應用6小時後,按以下5個等級之基準對薄荷腦之清涼感覺之強度進行評價,並取其平均值。 5:非常優異(薄荷腦之清涼感適中;薄荷腦感亦被極早地感受到且一直持續) 4:優異(薄荷腦感適中,但感覺到薄荷腦略微耗費時間或薄荷腦之持續時間略短) 3:無問題(感覺到薄荷腦感,但薄荷腦之強度或薄荷腦感之持續時間略顯不足) 2:薄荷腦感明顯較弱 1:完全不存在薄荷腦感。
[表1]
若對實施例3與實施例8進行比較,則認為由於實施例3使用PEG400,故而與使用PEG1000之實施例8相比,42℃上升時間、及薄荷腦揮發量進一步提高,其結果,對疼痛之效果感、速效感、薄荷腦實感進一步優異。即,推測藉由降低溶劑之分子量,而容易獲得本發明之效果。 又,比較例3由於42℃之上升時間較長,故而未獲得速效感,且薄荷腦實感亦較弱。又,比較例4由於溫度並未上升至42℃,故而於對疼痛之效果感、速效感、薄荷腦實感之所有方面均不充分。 再者,於實施例1之溫熱器具中,於使用分子量2000之聚乙二醇之情形時,薄荷腦之揮散量並未達到1 mg/2小時,而效果感、速效感、清涼感均較差。
1‧‧‧溫熱器具
10‧‧‧基材層
10a‧‧‧親水層
10b‧‧‧液不透過層
11‧‧‧第一片材
12‧‧‧第二片材
13‧‧‧發熱層
14‧‧‧第一黏著層
15‧‧‧第二黏著層
16‧‧‧藥劑層
17‧‧‧內袋
18‧‧‧發熱體
19‧‧‧保水層
20‧‧‧發熱部
21‧‧‧剝離紙
102‧‧‧吸水片材
171‧‧‧片材
172‧‧‧片材
(a)‧‧‧成分(纖維材料)
(b)‧‧‧成分(吸水性聚合物)
(C)‧‧‧碳成分
(M)‧‧‧被氧化性金屬
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徵及有點藉由以下說明之適當之實施形態、及實施形態所隨附之以下圖式而變得更加明確。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剖視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發熱體之剖視圖。 圖3係表示發熱體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發熱部之一部分之剖視圖。 圖5係表示使用者穿戴溫熱器具之狀態之一例之圖。
Claims (9)
-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 第一片材,其具有透氣性; 第二片材; 發熱層,其配置於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之間;及 藥劑層,其配置於上述發熱層及上述第二片材之間;且 以上述發熱層至上述第一片材之透氣性高於上述發熱層至上述第二片材之透氣性之方式構成, 上述藥劑層包含含有冷感劑及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溶劑之藥劑組合物。
-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於上述發熱層及上述第一片材之間具有保水層。
-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冷感劑包含選自由薄荷腦、1,8-桉樹腦、乳酸薄荷酯、乙酸薄荷酯、琥珀酸單薄荷酯、3-(l-薄荷氧基)-1,2-丙二醇、及N-乙基-3-對薄荷烷甲醯胺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化合物。
-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溶劑之含量相對於上述藥劑組合物總量為30質量%以上且85質量%以下。
-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溶劑係選自聚乙二醇、甘油、及丙二醇中之1種或2種以上。
-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層至上述第二片材之透氣度為80,000秒/100 ml以上。
-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於上述第一片材之與上述發熱層側為相反側之面具有黏著層。
-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層包含被氧化性金屬,且上述被氧化性金屬與上述溫熱器具中所包含之上述冷感劑之重量比(被氧化性金屬/冷感劑)為5以上且55以下。
- 一種溫熱器具之使用方法,其係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之使用方法,且將上述第一片材應用於使用者之皮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60449 | 2017-08-23 | ||
JP2017160449 | 2017-08-2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19550A true TW201919550A (zh) | 2019-06-01 |
Family
ID=65439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29465A TW201919550A (zh) | 2017-08-23 | 2018-08-23 | 溫熱器具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037775A (zh) |
CN (1) | CN111031973A (zh) |
TW (1) | TW201919550A (zh) |
WO (1) | WO2019039497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25720A (zh) * | 2019-11-07 | 2022-02-08 | 花王株式会社 | 温热器具和温热器具的制造方法 |
TWI849167B (zh) * | 2019-07-02 | 2024-07-21 | 日商小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 發熱件 |
TWI849166B (zh) * | 2019-07-02 | 2024-07-21 | 日商小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 發熱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15089A1 (ja) * | 2020-04-24 | 2021-10-28 | 花王株式会社 | 温熱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81104A (en) * | 1990-06-20 | 1992-01-14 | Kurary Co., Ltd. | Fragrance dispensing composition with controlled evaporation rate and air fragrance dispenser for dispensing same |
JP4323155B2 (ja) * | 2002-10-31 | 2009-09-02 | マイコール株式会社 | 発熱体 |
KR20060059854A (ko) * | 2003-08-11 | 2006-06-02 | 마이코루 프로다쿠쓰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발열체 |
JP4537782B2 (ja) * | 2004-07-01 | 2010-09-08 | 小川香料株式会社 | ゲル芳香剤 |
TWI397403B (zh) * | 2006-02-24 | 2013-06-01 | Kao Corp | 吸收性物品之個別包裝體及吸收性物品之個別包裝體之製造方法 |
US8945072B2 (en) * | 2008-12-10 | 2015-02-03 | Kao Corporation | Heat generating device |
JP5548420B2 (ja) * | 2009-06-19 | 2014-07-16 | 花王株式会社 | 発熱具 |
KR101857827B1 (ko) * | 2010-06-09 | 2018-05-14 | 카오카부시키가이샤 | 수증기 발생 온열구 |
JP5905683B2 (ja) * | 2011-08-24 | 2016-04-20 | 花王株式会社 | 発熱具 |
CN104010599B (zh) * | 2011-12-21 | 2015-09-30 | 花王株式会社 | 蒸气温热器具 |
JP6636231B2 (ja) * | 2012-08-01 | 2020-01-29 | 桐灰化学株式会社 | 発熱具 |
JP6095364B2 (ja) * | 2012-12-28 | 2017-03-15 | 花王株式会社 | 温熱具 |
CN203215875U (zh) * | 2013-02-22 | 2013-09-25 | 南宁国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风冷式空调室外机制冷效率的装置 |
JP6383235B2 (ja) * | 2014-10-06 | 2018-08-29 | 花王株式会社 | 温熱具の製造方法 |
-
2018
- 2018-08-22 WO PCT/JP2018/030926 patent/WO201903949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8-22 CN CN201880054217.7A patent/CN111031973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8-23 JP JP2018155998A patent/JP2019037775A/ja active Pending
- 2018-08-23 TW TW107129465A patent/TW201919550A/zh unknow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49167B (zh) * | 2019-07-02 | 2024-07-21 | 日商小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 發熱件 |
TWI849166B (zh) * | 2019-07-02 | 2024-07-21 | 日商小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 發熱件 |
CN114025720A (zh) * | 2019-11-07 | 2022-02-08 | 花王株式会社 | 温热器具和温热器具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037775A (ja) | 2019-03-14 |
WO2019039497A1 (ja) | 2019-02-28 |
CN111031973A (zh) | 2020-04-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04388B (zh) | 蒸氣溫熱器具 | |
TW201919550A (zh) | 溫熱器具 | |
TWI500753B (zh) | 發熱體、及具備其之溫熱器具 | |
JP6750007B2 (ja) | 発熱具 | |
JP5857098B2 (ja) | 発熱具 | |
TW201841593A (zh) | 溫熱器具 | |
JP6162599B2 (ja) | 温熱具 | |
WO2017191682A1 (ja) | 発熱具 | |
JP6715104B2 (ja) | 温熱具 | |
JP2017170114A (ja) | 温熱具 | |
JP6263027B2 (ja) | 温熱具 | |
JP5886028B2 (ja) | 温熱具 | |
WO2017014271A1 (ja) | 温熱具 | |
JP5840554B2 (ja) | 温熱具 | |
TW202103912A (zh) | 水蒸氣產生體、溫熱用具、及水蒸氣產生體之製造方法 | |
JP7343975B2 (ja) | 温熱治療用の医療機器 | |
JP5894783B2 (ja) | 温熱具 | |
WO2017191681A1 (ja) | 発熱具 | |
JP7355495B2 (ja) | 化学カイロ | |
JP2024102332A (ja) | 温熱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