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43110A - 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以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以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43110A TW201843110A TW107108220A TW107108220A TW201843110A TW 201843110 A TW201843110 A TW 201843110A TW 107108220 A TW107108220 A TW 107108220A TW 107108220 A TW107108220 A TW 107108220A TW 201843110 A TW201843110 A TW 20184311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anganese
- titanium
- compound
- infrared reflective
- reflective pigm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C09C1/36—Compounds of titaniu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5/00—Compounds of manganese
- C01G45/12—Manganates manganites or permanganates
- C01G45/1221—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 C01G45/125—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of the type[MnO3]n-, e.g. Li2MnO3, Li2[MxMn1-xO3], (La,Sr)MnO3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5/00—Compounds of manganese
- C01G45/006—Compounds containing, besides manganese, two or more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oxygen or hydroge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09D7/62—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modified by treatment with other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30—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 C01P2002/34—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perovskite-type (ABO3)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1—Particles with a specif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60—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60—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 C01P2006/62—L* (lightness axi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60—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 C01P2006/63—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a* (red-green axi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60—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 C01P2006/64—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b* (yellow-blue axi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80—Compositional purit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 Pigments, Carbon Blacks, Or Wood Stain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於至少包含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中,起因於與酸接觸引起之鈣元素或錳元素之溶出較少之顏料的製造方法。 至少將鈣化合物、鈦化合物及錳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燒成,且BET比表面積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且,作為其他方法,係於至少包含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中,含有鉍元素及/或鋁元素。
Description
本發明有關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以及其製造方法。
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係反射太陽光等所含之近紅外線的材料。該顏料若應用於以瀝青或水泥等覆蓋之地表面或建築物等時,由於可減少該等所吸收之紅外線量,故具有緩和熱島現象或提升夏令的建築物之冷房效率等效果。
作為黑色系之近紅外線反射顏料,本發明人等已提案至少含有鹼土金屬類金屬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之鈣鈦礦型複合氧化物(例如專利文獻1、2)。
專利文獻1中,提案至少含有鹼土類金屬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之鈣鈦礦型複合氧化物紅外線反射顏料,BET比表面積較好為0.05~80m2
/g左右。而且實施例中,係將原料以瑪瑙研缽充分混合攪拌後進行燒成,製造比表面積為0.32~1.54m2
/g之含錳之鈦酸鈣。又,以同樣方法,亦可製造Al/Ti莫耳比為0.007~0.04,比表面積為0.50~ 1.23m2
/g之含鋁及錳之碳酸鈣。
專利文獻2中,作為至少含有鹼土類金屬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之鈣鈦礦型複合氧化物,提案有BET比表面積較好為3.0~150m2
/g之具有優異隱蔽力或著色力之黑色系近紅外線反射顏料。而且實施例中,係將原料以濕式粉碎機混合,製造Al/Ti莫耳比為0.007且比表面積為4.3~8.7m2
/g之含鋁及錳之鈦酸鈣。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0-202489號公報 [專利文獻2] 國際公開第2015/080214號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文獻1及2中記載的顏料係黑色且具有優異近紅外線反射特性者,但與酸接觸時其構成成分的鹼土類金屬元素或錳元素容易溶出,伴隨此會有使顏料色調產生變化,或光澤降低之問題(後文該課題亦總稱為「耐酸性之改良」)。因此,於酸雨等之酸性環境下的戶外使用時,或於戶內使用時,對於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亦要求更進一步之耐酸性改良。關於於戶內使用時,係因為大氣中之酸性汙染物質等進入而有可能暴露於酸性環境下。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人等鑒於如上述之先前技術問題點進行積極研究之結果,發現至少將鈣元素之化合物、鈦元素之化合物及錳元素之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燒成,且BET比表面積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之範圍時,可獲得耐酸性獲得改良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因而完成本發明。 又,藉由於前述包含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中含有特定量之鋁元素及/或鉍元素,亦發現可更提高耐酸性。
亦即,本發明包含下述(1)~(11)之發明。 (1) 一種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其至少包含鈣元素、鈦元素、錳元素、鉍元素,以鈣鈦礦(perovskite)相為主相。 (2) 如(1)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其中鉍元素之原子含量([Bi])相對於鈦元素之原子含量([Ti])與錳元素之原子含量([Mn])的和之原子比([Bi]/([Ti]+[Mn]))為0.02以下。 (3) 如(1)或(2)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其至少包含鈣元素、鈦元素、錳元素、鉍元素、鋁元素,以鈣鈦礦相為主相。 (4) 如(3)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其中鋁元素之原子含量([Al])相對於鈦元素之原子含量([Ti])與錳元素之原子含量([Mn])的和之原子比([Al]/([Ti]+[Mn]))為0.1以下。 (5) 如(1)~(4)中任一項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其BET比表面積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 (6) 一種製造方法,其係至少將鈣化合物、鈦化合物及錳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於高於1100℃之溫度燒成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前述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係以鈣鈦礦相為主相,BET比表面積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 (7) 如(6)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至少將鈣化合物、鈦化合物、錳化合物及鋁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燒成。 (8) 如(6)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至少將鈣化合物、鈦化合物、錳化合物、鉍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燒成。 (9) 如(6)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至少將鈣化合物、鈦化合物、錳化合物、鋁化合物、鉍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燒成。 (10) 如(7)或(9)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中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中,鋁元素之原子含量([Al])相對於鈦元素之原子含量([Ti])與錳元素之原子含量([Mn])的和之原子比([Al]/([Ti]+[Mn]))為0.1以下。 (11) 如(8)或(9)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中鉍元素之原子含量([Bi])相對於鈦元素之原子含量([Ti])與錳元素之原子含量([Mn])的和之原子比([Bi]/([Ti]+[Mn]))為0.02以下。 [發明效果]
本發明係將原料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混合、燒成之簡便方法,將BET比表面積調整於特定範圍,可製造耐酸性經改良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且,藉由於包含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中含有鋁元素及/或鉍元素,可製造耐酸性進一步改良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 前述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具有特定範圍之BET比表面積,且粒徑較大,故於溶劑中之分散容易,容易調配於分散體、塗料、墨水等中。且,於於樹脂中混入而成形,於纖維紡絲時混入,容易固定於紡絲表面,容易根據適用場面而使用。
本發明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具有如下特徵。 (1)結晶構造 以鈣鈦礦相為主相。作為鈣鈦礦相,舉例為ABO3
型構造或層狀鈣鈦礦型構造(n(ABO3
)・AO)等。本發明中,係A至少包含鈣元素,B至少包含鈦元素及錳元素之複合氧化物。O表示氧元素,理論上具有3個以上,但實際的顏料中亦可有欠缺。
鈣鈦礦相的存在可由粉末X射線繞射而確認。於線源使用Cu-Kα時,以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作為主構成成分之ABO3
型鈣鈦礦相於大概布拉格角2θ=24°、33.5°、48°、60°附近顯示主要繞射波峰。又,該等波峰位置因組成而可於±1.5°左右之範圍內變動。例如關於鈦元素與錳元素之比,隨著錳元素增加,波峰位置向高角側偏移。
所謂以鈣鈦礦相為主相,意指粉末X射線繞射圖型中最大波峰係歸屬於以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為主構成成分之鈣鈦礦相。前述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為主構成成分之ABO3
型鈣鈦礦相時,於2θ=33.5°附近之波峰為主波峰。本發明中,亦可製造為存在有歸屬於CaTiO3
相或CaMnO3
相之波峰。該情況,該等主波峰強度相對於前述之以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為主構成成分之ABO3
型鈣鈦礦相的主波峰強度較好為0.1以下。較好製造為以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為主構成成分之鈣鈦礦單相。
錳元素對於鈦元素之原子比(所謂原子比係各原子之個數(原子數)之比,亦即各原子之莫耳數比,亦稱為「莫耳比」),於將鈦元素之原子含量(原子數)記為[Ti],將錳原子含量(原子數)記為[Mn]時,記為[Mn]/[Ti],其原子比[Mn]/[Ti]較好為0.5~2之範圍,更好為0.8~1.2之範圍。若[Mn]/[Ti]≧0.5,則可成為黑色度高,紅色調少的近紅外線反射顏料。若[Mn]/[Ti]≦2,則可充分提高近紅外線反射率。 本案中,各原子之個數(原子數)稱為該原子的「原子含量」或「莫耳數」,亦簡稱為「含量」。
(2)黑色度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係黑色度高,可較好地使用作為黑色顏料。具體而言,以Hunter Lab色空間(Lab表色系)之亮度指數L值(稱為亨特L值,值越小黑色度越強)表示可為20以下。尤其L值亦可為13以下。粉體色可藉由將試料於瑪瑙研缽中充分粉碎後,將試料放入30mmφ之鋁環中,施加9.8MPa之荷重,壓製成型,使用測色色差計ZE2000(日本電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測定。
前述Lab表色系之a值為-5~5時,可將紅色調抑制為較低,a值亦可為-0.5~1.5左右。且,Lab表色系之b值為-0.5~1.0左右時可抑制黃色調而成為黑色。
(3)近紅外線反射特性 本發明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以對於波長1200nm之反射率表示之粉末近紅外線反射特性可為57%,亦可為63%。如實施例所示,本發明中可以較高程度兼具耐酸性及近紅外線反射特性。作為塗膜時顯示高的近紅外線反射特性。具體而言,波長780~2500nm之範圍的日照反射率(自分光反射率藉由JIS K 5602中記載之重價係數而算出之值)可為35%以上,亦可為40%以上。
(4)較佳之添加劑1(鋁元素及/或鉍元素) 至少包含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之上述本發明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中更好含有鋁元素及/或鉍元素。
含有鋁元素時,其含量相對於鈦元素(Ti)及錳元素(Mn)之含量的和之原子比(莫耳比)即以[Al]/([Ti]+[Mn])表示較好為0.1以下,更好成為0.01≦[Al]/([Ti]+[Mn])≦0.1之量。此處,[Al]表示鋁元素之莫耳數,[Ti]表示鈦元素之莫耳數,[Mn]表示錳元素之莫耳數。[Al]/([Ti]+[Mn])為0.01以上時,確認耐酸性之提高效果,為0.015以上時,效果更明確。基於該觀點,作為更佳之值可為0.03以上。但,鋁元素過多時,a值變高而帶有紅色調。且,由於粒子變硬,故為了藉由粉碎調整粒度而必須投入較多能量。再者,使用於塗料等時,分散性易降低。[Al]/([Ti]+[Mn])若為0.1以下,則大概沒問題,且0.07以下為適當。鋁元素之存在狀態雖不明確,但[Al]/([Ti]+[Mn])若為0.1以下,則由於以粉末X射線繞射未見到歸屬於Al化合物之明確波峰,故推測固溶於鈣鈦礦相中。
含有鉍元素時,其含量相對於鈦元素(Ti)之含量與錳元素(Mn)之含量的和之原子比(莫耳比)即以[Bi]/([Ti]+[Mn])表示較好為0.1以下,更好成為0.002≦[Bi]/([Ti]+[Mn])≦0.02之量。此處,[Bi]表示鉍元素之莫耳數,[Ti]表示鈦元素之莫耳數,[Mn]表示錳元素之莫耳數。[Bi]/([Ti]+[Mn])為0.002以上時,明確見到耐酸性之提高效果。但,鉍元素含量過多時,成為形成不同相,伴隨此近紅外線反射率亦開始降低。[Bi]/([Ti]+[Mn])若為0.02以下,則大概沒問題,更好為0.01以下。鉍元素之存在狀態雖不明確,但[Bi]/([Ti]+[Mn])若為0.01以下,則由於以粉末X射線繞射未見到歸屬於Bi化合物之明確波峰,故推測固溶於鈣鈦礦相中。含有鋁元素及鉍元素兩者時,可含有上述各原子比(莫耳比)。含有鋁元素時,BET比表面積較好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另一方面,含有鉍元素時,或含有鉍元素與鋁元素時,BET比表面積較好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但不限於此,亦可為1.0m2
/g以上且10m2
/g以下之範圍。
除了鈣化合物、鈦化合物及錳化合物以外,進而鋁化合物亦可藉後述濕式粉碎法混合、燒成。藉由含有鋁元素,可更提高耐酸性。此認為係結晶中之原子價不均衡或存在缺陷所致之結晶不安定性藉由添加鋁而減低之故。作為鋁化合物可使用例如氫氧化鋁或氧化鋁等。於鈦之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氫氧化物等之化合物的粒子表面若預先析出存在鋁化合物、或預先存在於粒子內部,則鋁元素容易存在於鈣鈦礦型複合氧化物之粒子內部而較佳。其方法並未特別限制,可使用習知方法。
且,除了鈣化合物、鈦化合物及錳化合物以外,進而鉍化合物亦可藉後述濕式粉碎法混合、燒成。藉由含有鉍元素,可更提高耐酸性。此認為係結晶中之原子價不均衡或存在缺陷所致之結晶不安定性藉由添加鉍而減低之故。作為鉍化合物可使用例如氫氧化鉍或氧化鉍等。
(5)較佳之添加劑2(鹼土類金屬元素、鎂元素、稀土類元素) 上述之本發明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除鈣化合物以外,亦可進而包含(亦即併用)鍶及鋇等之鹼土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或鎂元素的化合物或釔等之稀土類元素的化合物且藉濕式粉碎法混合、燒成。作為鹼土類金屬之化合物或稀土類之化合物或鎂之化合物,可使用該等之氧化物、氫氧化物、碳酸鹽等。尤其,併用鎂元素之化合物與鈣元素之化合物時,亦可提高近紅外線反射能。鎂之含量可根據近紅外線反射能等之期望性能而適當設定,鎂元素(Mg)與鹼土類金屬・稀土類元素(A1
)之莫耳比較好為1.0×10-6
≦[Mg]/[A1
]≦0.20,更好為1.0×10-6
≦[Mg]/[A1
]≦0.12。此處,[Mg]表示鎂元素之莫耳數,[A1
]表示鹼土類金屬・稀土類元素之莫耳數。且,鈣元素(Ca)與鈣元素以外之鹼土類金屬・鎂・稀土類元素(A2
)之莫耳比較好為0.8≦[Ca]/[A2
],更好為0.9≦[Ca]/[A2
]。此處,[Ca]表示鈣元素之莫耳數,[A2
]表示鈣以外之鹼土類金屬・稀土類元素・鎂元素之莫耳數。又,此處所用之「・」意指「及/或」。因此,例如上述「鈣元素以外之鹼土類金屬・稀土類元素」只要包含鈣以外之鹼土類金屬元素及稀土類元素中之至少1元素即可,上述「鈣以外之鹼土類金屬・稀土類元素・鎂元素」只要包含鈣以外之鹼土類金屬元素、稀土類元素及鎂元素中之至少1元素即可。
(6)較佳之添加劑3(週期表第13族元素或鋅元素) 上述之本發明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亦可進而包含硼、鎵、銦等之鋁以外的週期表第13族元素之化合物或鋅之化合物且藉濕式粉碎法混合、燒成。藉由含有該等元素,可更提高近紅外線反射能。作為該等元素之化合物可使用各元素之氧化物、氫氧化物、碳酸鹽等。混合該等化合物時且該等化合物之量為少量時,預先存在於鈦化合物之粒子表面及/或粒子內部,而容易獲得固相合成反應均一進行之均質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而較佳。基於如此,於鈦之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氫氧化物等之化合物粒子表面預先析出存在有週期表第13族之化合物或鋅化合物,或預先存在於粒子內部時,週期表第13族之元素或鋅元素容易存在於鈣鈦礦型複合氧化物之粒子內部而較佳。其方法並未特別限定,可使用習知方法。
硼、鎵、銦等之鋁以外的週期表第13族元素只要存在於鈣鈦礦型複合氧化物之粒子表面及/或粒子內部即可,較好存在於鈣鈦礦型複合氧化物之粒子內部。該等元素(鋁以外的週期表第13族元素)之含量可根據期望之近紅外線反射能等之性能適當設定,較好以鈦元素(Ti)及錳元素(Mn)之含量的和與該等元素(Ga)之原子比(莫耳比)成為0.0005≦[Ga]/([Ti]+[Mn])≦1.5之量含有。此處,[Ga]表示鋁以外的週期表第13族元素的莫耳數,[Ti]表示鈦元素之莫耳數,[Mn]表示錳元素之莫耳數。該等原子比(莫耳比)[Ga]/([Ti]+[Mn])之值若為0.0005~1.5之範圍,則具有優異之近紅外線反射能故而較佳,更好為0.001≦[Ga]/([Ti]+[Mn])≦0.45,又更好為0.005≦[Ga]/([Ti]+[Mn])≦0.35,最好為0.005≦[Ga]/[Ti]≦0.25。[Ga]/([Ti]+[Mn])之值若為0.0005以上,則見到添加效果,[Ga]/([Ti]+[Mn])之值若為1.5以下,則未見到不同相生成。
鋅元素只要存在於鈣鈦礦型複合氧化物之粒子表面及/或粒子內部即可,較好存在於鈣鈦礦型複合氧化物之粒子內部。鋅元素之含量可根據期望之近紅外線反射能等之性能適當設定,較好以鈦元素(Ti)及錳元素(Mn)之含量的和與鋅元素(Zn)之原子比(莫耳比)成為1.0×10-6
≦[Zn]/([Ti]+[Mn])≦0.20之量含有。此處,[Zn]表示鋅元素之莫耳數,[Ti]表示鈦元素之莫耳數,[Mn]表示錳元素之莫耳數。該等原子比(莫耳比)[Zn]/([Ti]+[Mn])之值若為1.0×10-6
~0.20之範圍,則具有優異之近紅外線反射能故而較佳,更好為1.0×10-6
≦[Zn]/([Ti]+[Mn])≦0.15,又更好為1.0×10-6
≦[Zn]/([Ti]+[Mn])≦0.12。[Zn]/([Ti]+[Mn])之值若為1.0×10-6
以上,則見到添加效果,[Zn]/([Ti]+[Mn])之值若為0.20以下,則未見到不同相生成或粉體色之大幅變化。
本發明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具有ABO3
型鈣鈦礦型構造時,前述鈣及根據需要添加之前述鈣以外之鹼土類金屬・稀土類・鎂元素之含量設為a莫耳,鈦元素、錳元素、根據需要添加之週期表第13族元素及/或鋅元素之含量合計量設為b莫耳時,較好調整為該等之比a/b成為0.9≦a/b≦1.4。若為該範圍,則顯示充分之近紅外線反射能。若為0.9≦a/b≦1.1之範圍,則即使於比較低的溫度燒成,亦不易成為鈣鈦礦型構造以外之其他相而更佳。
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所含之鈣元素、鈦元素、錳元素及可根據需要所含之鋁元素、鉍元素、鈣元素以外之鹼土類金屬元素、稀土類元素、鎂元素、鋁元素以外之週期表第13族元素、鋅元素的量可由螢光X射線分析求得。
本發明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中,有混入不可避免之源自各種原料之雜質之情況。該情況下較好亦儘可能不含Cr,即使作為雜質含有亦為1質量%以下,尤其具有安全性顧慮之Cr6+
之含量較好為10ppm以下。又,亦較好儘可能不含原料之未反應殘渣,尤其較好為1質量%以下。
第二本發明係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係至少將鈣化合物、鈦化合物及錳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於高於1100℃之溫度燒成,該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係以鈣鈦礦相為主相,BET比表面積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
第二本發明中,所製造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BET比表面積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原料之混合以濕式粉碎法進行且燒成,並且比表面積在上述範圍時,可改良耐酸性,亦即即使在酸性環境下亦可抑制構成成分之溶出,可獲得伴隨此之色調變化及光澤降低受抑制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藉濕式之混合粉碎比藉乾式之混合粉碎,更可減低各原料粉末尤其是二氧化錳原料粉末之凝集,由於可均一混合粒徑不同之原料(鈣化合物、錳化合物、鈦化合物),故認為可減低起因於結晶中之原子價不均衡或缺陷存在所致之結晶不安定性。原料之混合未以濕式粉碎法進行時,即使BET比表面積為上述範圍內,耐酸性亦不易改良。原料之混合以濕式粉碎法進行時,且BET比表面積亦為3.0m2
/g以上時,耐酸性不充分。基於耐酸性之觀點,BET比表面積較好為2.6m2
/g以下,更好為2.1m2
/g以下。另一方面,若考慮近紅外線反射特性及分散性之觀點,則BET比表面積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較好為1.5m2
/g以上且2.6m2
/g以下,更好為1.6 m2
/g以上且2.1m2
/g以下。若如此,則除了優異之耐酸性以外,調配於塗料時之分散性可更提高,可獲得顯示優異黑色度與更高近紅外線反射特性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材。亦即,耐酸性與處於折衷關係之近紅外線反射特性與分散性在全體高的區域中可均衡。BET比表面積可藉由氮吸附之一點法求得。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藉由燒成後之解碎可容易地解開。而且,塗料化時或混合於樹脂時之分散性良好,可獲得高品質之塗料或樹脂。同時亦可提高於塗膜中修飾時之近紅外線反射率。該傾向於BET比表面積設為1.6m2
/g以上時尤其顯著。如實施例所示,本發明中可以高的程度兼具耐酸性及分散性。藉由以濕式粉碎法進行原料混合,可減低各原料粉末尤其是二氧化錳原料粉末之凝集而可均一混合,故推測為其效果。具體而言,以粒度計測定之分散度可為20μm以下,較好分散度亦為10μm以下。測定方法於實施例詳述。
作為鈣化合物可使用氧化鈣、氫氧化鈣、碳酸鈣等。作為鈦化合物、錳化合物,可使用個別之氧化物、氫氧化物、碳酸鹽等。該等原料秤量為特定組成。
其次,藉濕式粉碎法混合前述原料。藉由濕式粉碎法之混合可藉習知方法進行。舉例為例如使用濕式粉碎機之方法。濕式粉碎機可適當使用習知機器。可使用例如濕式球磨機、濕式珠磨機、砂磨機、介質攪拌磨機等之使用粉碎介質之濕式粉碎機,或攪拌磨機、碟式磨機、線上磨機、濕式噴射磨機等之不使用粉碎介質之濕式粉碎機。本發明若使用利用粉碎介質之濕式粉碎機例如濕式球磨機、濕式珠磨機等時,可減低各原料粉末尤其是二氧化錳原料粉末之凝集而可均一混合粒徑不同之原料(鈣化合物、錳化合物、鈦化合物)之效果高而特佳。濕式粉碎機可為循環式、通過式、批式之任一者。濕式粉碎機之滯留(粉碎)時間、通過次數等,可配合設備能力適當設定。為了提高粉碎強度,可使用氧化鋁或氧化鋯等之習知粉碎介質。粉碎介質之直徑較好適當調整,例如可使用直徑0.001~1mm左右者。濕式粉碎機中之粉碎介質之填充率亦較好適當調整,例如可設為體積比為10~90%左右。本發明之濕式粉碎法所用之分散介質可使用任意溶劑。舉例為例如水、醇等,較好使用水。本發明中,濕式粉碎時,可添加分散劑,例如較好使用聚氧伸烷基系、聚羧酸系等之高分子分散劑。分散劑之添加量可適當設定。
本發明中,濕式粉碎後之溶劑中,原料混合粉體之體積基準的累積90%粒徑較好為2.0μm以下,更好為1.5μm以下,以落入該範圍內之方式適當調整濕式粉碎之條件。累積90%粒徑係以雷射繞射/散射法求出。分散介質使用水,折射率設定為1.800而測定。
又,本發明亦可在濕式粉碎之前進行乾式混合。將前述原料之一部分或全部以乾式混合,接著以濕式粉碎混合時,可減輕濕式粉碎機之負擔。乾式混合可使用習知混合機、乾式粉碎機。可使用例如乾式噴射磨機、錘磨機、乾式珠磨機、螺旋磨機、乾式球磨機。乾式粉碎機可使用例如錘磨機、針磨機等之衝擊粉碎機、輥磨機、粉碎機等之磨碎粉碎機、乾式噴射磨機等之氣流粉碎機。
各原料以濕式粉碎法混合後,根據需要可進行過濾乾燥、噴霧乾燥。且,亦可根據需要造粒及/或成形,亦可以前述乾式粉碎機適當粉碎。
其次,燒成前述原料混合物。燒成溫度可適當設定於可將燒成及根據需要解碎・粉碎之顏料的BET比表面積調整在前述範圍內的範圍,較好高於1100℃之溫度,更好為1100~1300℃之範圍。若為該範圍,則容易獲得具有前述結晶相或BET比表面積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由於藉由前述添加元素或後述燒成處理劑等而燒成之顏料的BET比表面積多少有變動,故只要以前述溫度範圍為基準適當微調整即可。尤其更好為1180~1250℃之範圍。
燒成時之環境可於任何環境下進行。其中,在含氧環境下燒成時,可保持充分之近紅外線反射特性故而較佳,更好於空氣中燒成。
燒成時間可適當設定。若為0.5~24小時,則容易獲得具有前述結晶相或BET比表面積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由於藉由前述添加元素或後述燒成處理劑等而燒成之顏料的BET比表面積多少有變動,故只要適當微調整即可。尤其更好為1.0~12小時。雖亦可為24小時以上,但不經濟。
燒成可使用習知裝置。作為燒成裝置舉例為例如電爐或旋轉窯等。
燒成之顏料可根據需要解碎・粉碎。解碎・粉碎可使用前述乾式粉碎機。
(A)較佳之製造方法1(燒成處理劑之添加) 為使前述燒成反應更均一進行,或為使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粒徑更均一,亦可於原料化合物之混合物中添加燒成處理劑(粒度調整劑)並燒成。作為此等燒成處理劑亦可使用例如鹼金屬化合物、氧化矽、矽酸鹽等之矽化合物,氧化錫、氫氧化錫等之錫化合物等,或前述硼、鋁、鎵、銦等之週期表第13族之化合物,但不限定於該等,可使用各種無機化合物或有機化合物。燒成處理劑(粒度調整劑)之添加量可適當設定,但較好為不減低近紅外線反射能之程度的量。尤其,於原料化合物之混合物中添加鹼金屬化合物並燒成時,由於可容易獲得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粒徑更均一者,故而較佳。而且,添加鹼金屬化合物時,亦有燒成後之粉碎比較容易之優點。又,所得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中殘存鹼金屬化合物時,亦未見到對近紅外線能之不良影響,亦可藉由水洗溶解而去除。作為鹼金屬化合物,可使用氯化鉀、硫酸鉀、硝酸鉀、碳酸鉀等之鉀化合物,氯化鈉、硫酸鈉、硝酸鈉、碳酸鈉等之鈉化合物,氯化鋰、硫酸鋰、硝酸鋰、碳酸鋰等之鋰化合物等。鹼金屬化合物之添加量,對於原料化合物之混合物100質量份,鹼金屬以氧化物(K2
O、Na2
O、Li2
O等)換算,較好為0.01~15質量份,更好為0.1~6質量份。
(B)較佳之製造方法2(再度燒成) 本發明所製造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亦可供於再度燒成。由於可更提高複合氧化物之結晶性,藉此可抑制鈣元素、錳元素等之水溶出,故而較佳。再度燒成之溫度較好為200~1250℃之範圍,更好為400~1230℃之範圍。再度燒成時之環境可於任何環境下進行,為了保持充分之近紅外線反射能較好在空氣中燒成。再度燒成時間可適當設定,較好為0.5~24小時,更好為1.0~12小時。
(C)較佳之製造方法3(表面處理) 本發明亦可進行對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粒子表面被覆無機化合物及/或有機化合物之步驟。藉此,使用於塗料、墨水、塑膠、陶瓷、電子材料等時,可提高對於所調配之溶劑、樹脂之分散性。作為無機化合物較好為選自例如矽、鋯、鋁、鈦、銻、磷及錫之至少一種的化合物,更好為矽、鋯、鋁、鈦、銻及錫之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或氫氧化物之化合物,磷更好為磷酸或磷酸鹽的化合物。作為有機化合物可使用例如有機矽化合物、有機金屬化合物、多元醇類、烷醇胺類或其衍生物、高級脂肪酸類或其金屬鹽、高級烴類或其衍生物等,可使用自該等中選擇之至少一種。
前述之無機化合物之被覆可使以本發明方法所得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耐水溶出性或耐酸性更提高。以該觀點,尤其較好為矽、鋁之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或氫氧化物。矽之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或氫氧化物(以下有時稱為氧化矽)更好為形成高密度氧化矽或多孔質氧化矽者。對應於氧化矽被覆處理時之pH範圍,經被覆之氧化矽成為多孔質或成為非多孔質(高密度),但若為高密度氧化矽由於容易形成緻密被覆,故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水溶出性之抑制效果高故而較佳。因此,亦可於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粒子表面存在高密度氧化矽之第一被覆層,於其上存在多孔質氧化矽之第二被覆層或鋁的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氫氧化物(以下有時稱為氧化鋁)。氧化矽被覆可藉電子顯微鏡觀察。無機化合物之被覆量可適宜設定,例如對於近紅外線反射顏料較好為0.1~50質量%,更好為1.0~20質量%。無機化合物之量可藉由螢光X射線分析、ICP發光分析等之通常方法測定。
作為於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粒子表面被覆無機化合物或有機化合物之方法,可使用二氧化鈦顏料等之以往的表面處理方法。具體而言較好為於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漿料中添加無機化合物或有機化合物並被覆者,更好使漿料中之無機化合物或有機化合物中和析出並被覆。又,亦可於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粉末中添加混合無機化合物或有機化合物並被覆。
具體而言,於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粒子表面進行高密度氧化矽被覆時,首先藉由鹼化合物(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或氨等使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水性漿料調整pH為8以上,較好8~10後,加溫而成為70℃以上,較好為70~105℃。其次,對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水性漿料添加矽酸鹽。作為矽酸鹽可使用矽酸鈉、矽酸鉀等之各種矽酸鹽。矽酸鹽之添加通常進行15分鐘以上,更好30分鐘以上。其次,矽酸鹽之添加結束後根據需要更充分攪拌混合後,邊將漿料之溫度維持於較好80℃以上,更好90℃以上,邊以酸中和。作為此處使用之酸舉例為硫酸、鹽酸、硝酸、磷酸、乙酸等,藉此使漿料之pH調整為較佳之7.5以下,更好為7以下,可於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粒子表面被覆高密度氧化矽。
又,於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粒子表面進行多孔質氧化矽被覆時,首先於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水性漿料添加例如硫酸、鹽酸、硝酸、磷酸、乙酸等之酸調整pH為1~4,較好1.5~3。較好將漿料溫度調整為50~70℃。其次,邊將漿料pH保持於前述範圍邊添加矽酸鹽與酸而形成多孔質氧化矽之被覆。作為矽酸鹽可使用矽酸鈉、矽酸鉀等之各種矽酸鹽。矽酸鹽之添加通常進行15分鐘以上,更好30分鐘以上。其次,矽酸鹽之添加結束後根據需要添加鹼化合物,使漿料之pH調整為6~9左右,可於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粒子表面被覆多孔質氧化矽。
另一方面,於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粒子表面進行氧化鋁被覆時,首先藉由氫氧化鈉等之鹼使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漿料中和至pH為8~9後,加熱至50℃以上之溫度,其次,較好同時並行添加鋁化合物與酸性水溶液。作為鋁化合物可較好地使用鋁酸鈉、鋁酸鉀等之鋁酸鹽,作為酸性水溶液可較好地使用為硫酸、鹽酸、硝酸等之水溶液。所謂同時並行添加係指鋁化合物與酸性水溶液之各者分別已逐次少量連續或間歇地添加於反應器之方法。具體而言,較好邊使反應器內之pH保持於8.0~9.0,使兩者以10分鐘~2小時左右同時添加。添加鋁化合物與酸性水溶液後,較好進而添加酸性水溶液調整pH至5~6左右。
被覆有前述無機化合物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再度燒成時,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結晶性變更高,可更提高耐水溶出性或耐酸性。再度燒成之溫度較好為200~1250℃之範圍,更好為400~1230℃。再度燒成時之環境可於任何環境進行,但為了保持充分之近紅外線反射能較好於空氣中燒成。再度燒成之時間可適當設定,但較好為0.5~24小時,更好為1.0~12小時。
藉由以上製造方法所得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可以粉末或成形體等之各種形態使用。作為粉末使用時,可根據需要適當粉碎調整粒度,作為成形體使用時,可將粉末作成適當大小並成形為形狀。粉碎機可使用例如錘磨機、針磨機等之衝擊粉碎機,輥磨機、粉碎機等之磨碎粉碎機,噴射磨機等之氣流粉碎機。成形機可使用例如擠出成形機等之廣泛使用之成形機、造粒機。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係具有充分之近紅外線反射能之材料,但可與其他具有紅外線反射能之化合物混合使用。藉此更提高近紅外線反射能,可補足特定波長之反射能。具有紅外線反射能之化合物可使用過去以來使用者。可舉例為例如二氧化鈦、鐵-鉻系、錳-鉍系、釔-錳系等之無機化合物。具有近紅外線反射能之化合物種類、混合比例可根據其用途適當選定。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亦可與其他顏料混合使用。例如使黑色度更強、或調色為灰色,而可為具有紅色、黃色、綠色、藍色之中間色等之色彩者。作為前述顏料,可使用無機顏料、有機顏料、色澱顏料等。具體而言,作為無機顏料舉例為二氧化鈦、鋅白、沉降性硫酸鋇等之白色顏料、氧化鐵等之紅色顏料、群青、紺青(鐵氰化鉀)等之藍色顏料,碳黑等之黑色顏料,鋁粉等之顏料。作為有機顏料舉例為蒽醌、苝、酞青、偶氮系、偶氮甲撐偶氮系等之有機化合物。顏料種類、混合比例可根據色彩・色相適當選定。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可作為溶劑分散體使用。作為溶劑可使用水等之無機溶劑或醇類、烷類、二醇類、醚類、酮類、苯類、乙酸酯類等之有機溶劑、無機溶劑與有機溶劑之混合溶劑。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濃度可適當調整,較好為1~1000g/L左右。溶劑分散體中可調配分散劑、顏料、填充劑、骨材、增黏劑、流動控制劑、調平劑、硬化劑、交聯劑、硬化用觸媒等。製造溶劑分散體時,可藉以往習知方法進行,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較好以濕式粉碎機分散於溶劑中。作為濕式粉碎機可適當使用習知機器,可使用珠磨機、砂磨機、介質攪拌磨機等之使用介質之濕式粉碎機,或攪拌磨機、碟式磨機、螺旋磨機、噴射磨機等之不使用介質之濕式粉碎機。本發明中,為使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充分分散較好為使用介質之濕式粉碎機。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可作為塗料使用。塗料中包含稱為墨料或墨水之組成物。又,可作為樹脂組成物使用。又,可作為纖維組成物使用。且,亦可將前述塗料塗佈於基材上作成近紅外線反射材使用。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含於塗料、墨料或薄膜等之塑膠成形物等之樹脂中時,可成為利用其優異近紅外線反射能之組成物。塗料、墨料、樹脂組成物中,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對於樹脂可以任意量含有,較好為0.1質量%以上,更好為1質量%以上,又更好為10質量%以上。且,除此之外亦可調配各領域所使用之組成物形成材料,進而可調配各種添加劑。
具體而言,作成塗料或墨料時,除了塗膜形成材料或墨料膜形成材料以外,可調配溶劑、分散劑、顏料、填充劑、骨材、增黏劑、流動控制劑、調平劑、硬化劑、交聯劑、硬化用觸媒等。作為塗膜形成材料可使用例如丙烯酸系樹脂、醇酸系樹脂、胺基甲酸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胺基系樹脂等之有機系成分,有機矽酸鹽、有機鈦酸鹽、水泥、石膏等之無機系成分。作為墨料膜形成材料可使用胺基甲酸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乙酸乙烯酯系樹脂(氯乙烯系與乙酸乙烯酯系之共聚合樹脂)、氯丙烯系樹脂等。該等塗膜形成材料、墨料膜形成材料中,可無限制地使用熱硬化性樹脂、常溫硬化性樹脂、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等之各種,使用單體或寡聚物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調配光聚合起始劑或光增感劑,塗佈後照射紫外光而硬化時,由於不會對基材造成熱負擔且獲得硬度或密著性優異之塗膜故而較佳。
將前述塗料塗佈於基材上可製造近紅外線反射材。該近紅外線反射材可作為紅外線之遮蔽材,進而亦可作為遮熱材。亦即,可作為紅外線反射材使用。作為基材可使用各種材料、材質者。具體而言,可使用各種建材或土木材料等,所製造之近紅外線反射材可使用作為住宅或工廠等之屋頂材、壁材或地板材,或者構成道路或人行道之鋪設材等。近紅外線反射材之厚度可根據各種用途任意設定,例如作為屋頂材使用時,大約為0.1~0.6mm,較好為0.1~0.3mm,作為鋪設材使用時,大約為0.5~5mm,較好為1~5mm。塗佈於基材上時,可為塗佈、利用吹附之方法、或利用鏝之方法,塗佈後根據需要亦可乾燥,燒烤、養生等。
作成樹脂組成物時,除樹脂以外,可將顏料、染料、分散劑、滑劑、抗氧化材、紫外線吸收劑、光安定劑、抗靜電劑、難燃劑、殺菌劑等與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獲得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一起混練,成形為薄膜狀、薄片狀、板狀等之任意形狀。作為樹脂可使用聚烯烴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氟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纖維素系樹脂、聚乳酸系樹脂等之熱塑性樹脂、酚系樹脂、胺基甲酸酯系樹脂等之熱硬化性樹脂。將此等樹脂組成物成形為薄膜、薄片、板等之任意形狀,可作為工業用、農業用、家庭用等之近紅外線反射材使用。且,亦可使用作為遮蔽紅外線之遮熱材。
具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獲得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纖維組成物可對衣物類、織布、不織布、壁紙等賦予近紅外線反射能。作為纖維可使用習知者,舉例為例如縲縈等之纖維素再生纖維、尼龍等之聚醯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之聚酯或丙烯酸纖維、碳纖維等。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可於纖維紡絲時混入,亦可固定於紡絲表面而使用。該等方法可適當使用先前方法。又,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對於纖維可以任意量含有,較好為0.1質量%以上,更好為1質量%以上。
以下,藉由實施例、比較例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實施例]
(實驗1) 實施例1 分取碳酸鈣CaCO3
(神島化學工業(股)製) 32.72g、二氧化鈦(石原產業(股)製) 13.04g、二氧化錳(TOSOH(股)製) 14.12g,並饋入220mL之美乃滋瓶中,進而添加玻璃珠100g及純水,以塗料搖晃器充分混合及粉碎(時間:30分鐘)。該原料混合物乾燥後,於1200℃燒成4小時。該燒成物以自動研缽解碎,獲得試料A。 使用螢光X射線分析裝置(RIGAKU(股)製,RIX-2100)及粉末X射線繞射裝置(RIGAKU(股)製,UltimaIV)分析試料A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時,其值為1.00。且,使用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堀場製作所(股)製LA-910)測定粉碎混合後之原料混合物之粒度分佈後,累積90%粒徑(體積基準)為1.29μm。
實施例2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180℃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操作,獲得試料B。 試料B以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
實施例3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300℃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操作,獲得試料C。 試料C以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
比較例1 分取碳酸鈣32.72g、二氧化鈦13.04g、二氧化錳14.12g並以自動研缽充分混合後,於1150℃燒成4小時。該燒成物以自動研缽解碎,獲得試料D。 試料D以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
比較例2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180℃以外,與比較例1同樣進行操作,獲得試料E。 試料E以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
比較例3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200℃以外,與比較例1同樣進行操作,獲得試料F。 試料F以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
比較例4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160℃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操作,獲得試料G。 試料G以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
比較例5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140℃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操作,獲得試料H。 試料H以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
(評價1) BET比表面積測定 測定各試料之BET比表面積。測定係使用Macsorb HM型號1220 (MOUNTECH公司製),藉由氮吸附之BET一點法算出。
(評價2) 耐酸性評價 首先,將試料、聚酯樹脂(東洋紡(股)製,BYRON GK-19CS)及三聚氰胺樹脂(DIC(股)製,SUPER BECKAMINE L-109)調整為P/B(顏料/樹脂重量比)=0.8,SVC(固形分體積濃度)=44.7%而製作塗料。所製作之塗料以#15棒塗佈器塗佈於鋼板上,於210℃燒烤10分鐘製作塗膜片。所製作之塗膜片於5%硫酸中浸漬48小時。針對塗佈於鋼板上之塗膜測定浸漬前後之60°光澤,評價與初期塗膜之光澤變化(光澤保持率)。又,浸漬於酸後之塗膜片與未浸漬塗膜片對比,以目視觀察色彩變化。以兩者作為耐酸性之指標。60°光澤之測定係使用光澤計(日本電色工業(股)製VG-2000)。色彩變化觀察之基準為「○」係幾乎無變化,「△」係明確變色,「×」係顯著變色。
針對試料A~H之評價結果示於表1。比表面積與光澤保持率一起作圖之圖表示於圖1。隨著比表面積之降低硫酸浸漬後之光澤保持率上升,乾式粉碎及濕式粉碎各均於原料混合方法內處於大致直線關係。而且,乾式粉碎法與濕式粉碎法以同一比表面積進行比對時,藉由以濕式進行混合,光澤保持率提高約20%。亦即,比表面積與光澤保持率之均衡可偏移至高特性側。針對色彩變化,以濕式粉碎法進行混合而減低。濕式之混合粉碎比乾式之混合粉碎,更可減低各原料粉末尤其是二氧化錳原料粉末之凝集,由於可均一混合粒徑不同之原料(鈣化合物、錳化合物、鈦化合物),故認為有利於耐酸性提高。比表面積若未達3m2
/g,則可期待保持40%以上之光澤保持率。比表面積若為2.6m2
/g以下,則見到50%以上之光澤保持率,不會引起顯著變色故而較佳。比表面積若為2.1m2
/g以下,則見到70%以上之光澤保持率,幾乎未見到變色故而更佳。
(實驗2) 實施例4 除了與實驗1所用者相同之碳酸鈣32.72g、二氧化鈦13.04g、二氧化錳14.12g以外,又分取氫氧化鋁(KISHIDA化學(股)製) 0.29g與氧化鉍(關東化學(股)製) 0.41g、氯化鈉(和光純藥工業(股)製) 0.60g,放入220mL美乃滋瓶中,進而添加玻璃珠100g及純水,以塗料搖晃器充分混合及粉碎(時間:30分鐘)。該原料混合物乾燥後,於1180℃燒成4小時。該燒成物以自動研缽解碎,獲得試料I。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I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鉍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Al]/ ([Ti]+[Mn])表示時,其值為0.011,鉍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Bi]/([Ti]+[Mn])表示為0.0053。鈉係作為Na2
O而含有0.13質量%。
實施例5 除了氫氧化鋁之量設為0.44g,燒成溫度設為1150℃以外,與實施例4同樣,獲得試料J。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J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鉍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Al]/([Ti]+[Mn])表示為0.017,鉍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Bi]/([Ti]+[Mn])表示為0.0053。
實施例6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200℃以外,與實施例5同樣,獲得試料K。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K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鉍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Al]/([Ti]+[Mn])表示為0.017,鉍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Bi]/([Ti]+[Mn])表示為0.0053。
實施例7 除了氫氧化鋁之量設為0.88g以外,與實施例6同樣,獲得試料L。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L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鉍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Al]/([Ti]+[Mn])表示為0.034,鉍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Bi]/([Ti]+[Mn])表示為0.0053。
實施例8 除了氫氧化鋁之量設為1.50g以外,與實施例6同樣,獲得試料M。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M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鉍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Al]/([Ti]+[Mn])表示為0.055,鉍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Bi]/([Ti]+[Mn])表示為0.0053。
實施例9 除了氫氧化鋁之量設為3.00g以外,與實施例6同樣,獲得試料N。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N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鉍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Al]/([Ti]+[Mn])表示為0.11,鉍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Bi]/([Ti]+[Mn])表示為0.0053。
實施例10 除了不使用氧化鉍與氯化鈉以外,與實施例6同樣,獲得試料O。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O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Al]/([Ti]+[Mn])表示為0.017。
實施例11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300℃以外,與實施例5進行同樣操作,獲得試料P。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P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鉍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Al]/([Ti]+[Mn])表示為0.017,鉍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Bi]/([Ti]+[Mn])表示為0.0053。
實施例12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300℃以外,與實施例7進行同樣操作,獲得試料Q。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Q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鉍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Al]/([Ti]+[Mn])表示為0.034,鉍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Bi]/([Ti]+[Mn])表示為0.0053。
實施例13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300℃以外,與實施例8進行同樣操作,獲得試料R。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R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鉍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Mn]/[Ti]為1.00,[Al]/([Ti]+[Mn])為0.055,[Bi]/([Ti]+[Mn])為0.0053。
實施例14 除了燒成溫度設為1300℃以外,與實施例9進行同樣操作,獲得試料S。 與實施例1同樣分析試料S之結果,係由含有鈦、錳、鈣及鋁、鉍之ABO3
型鈣鈦礦構造之複合氧化物單相所成,錳與鈦之原子比(莫耳比)以[Mn]/[Ti]表示為1.00,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Al]/([Ti]+[Mn])表示為0.11,鉍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以[Bi]/([Ti]+[Mn])表示為0.0053。
(評價3) 分散度 首先,將醇酸樹脂(DIC(股)製,ALUKIDIR J-524IM)及三聚氰胺樹脂(DIC(股)製,ALUKIDIR J-820)以調整為PVC(顏料體積濃度)=19.2,P/B(顏料/樹脂重量比)=0.8,SVC(固形分體積濃度)=46.0%製作塗料。對所製作之塗料,基於JIS K 5600-2-5,使用最大深度100μm之粒度計評價密粒子發生之深度。該評價進行3次,3次的平均值作為分散度(μm)。該分散度之值越小可說是塗料中之顏料粒子之分散性越高。
(評價4) 粉體之反射率 粉體之近紅外線反射率之測定係使用紫外線可見光近紅外線分光光度計(日本電色工業(股)製V-670)。試料放入粉體直接專用之測定用單元中,測定300~2500nm之範圍的分光反射率。
表2顯示各試料之比表面積與耐酸性(色彩變化及光澤變化率)評價結果、分散度、波長1200nm之反射率的測定結果。如試料I~N般添加Al及Bi並燒成,可使耐酸性效果比試料A更大。可知鋁與鈦、錳之原子比(莫耳比)之[Al]/([Ti]+[Mn])超過0.01時,耐酸性提升效果提高,尤其超過0.015時,顯示高的耐酸性。但,進而前述[Al]/([Ti]+ [Mn])超過0.1而變多時,見到色彩變化,分散度亦變高。且,試料K與O比較時,耐酸性提高,亦確認添加Bi所致之耐酸性提高效果。
如表2,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試料中,試料K~N由於比表面積亦為1.6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故以粒度計測定之分散度為20μm以下,分散性特別優異,可於塗料中良好地分散。
圖2中比表面積與波長1200nm之粉末反射率作圖所得之圖表於圖3中顯示作為代表之試料K、L、P、Q之分光反射率曲線。如圖2所了解,於波長1200nm之粉體反射率特性在比表面積為1.5m2
/g附近有拐曲點,藉此有處於高比表面積時粉體反射率變高之傾向。比表面積為1.5m2
/g以上之試料K~N,分別與相同組成且比表面積未達1.5m2
/g之試料P~S比較,7~9點表示高的反射率,可知近紅外線反射率高。且,如圖3,由於為黑色故可見光區域之反射率抑制為較低,但於約900nm以上,由試料K、L與試料P、Q比較,可知反射率較高。
(評價5) 塗膜之反射率 以與評價3同樣順序製作塗料。塗料以#30棒塗佈器塗佈於黑白記錄紙上,於110℃燒烤30分鐘製作塗膜。黑色上之塗膜以300~2500nm之範圍使用紫外線可見光近紅外線分光光度計(日本電色工業(股)製V-670),測定分光反射率。所測定之數據使用JIS K 5602所記載之加權係數計算,算出塗膜之日照反射率(%)。
圖4顯示使用試料K、L、P、Q製作之塗膜的分光反射率曲線。由於為黑色故可見光區域之反射率抑制為較低,但於約900nm以上,由試料K、L與試料P、Q比較,可知反射率較高。
表3顯示由JIS K 5602所記載之加權係數算出之塗膜的日照反射率。與粉體之反射率同樣,由於為黑色故可見光區域之反射率抑制為較低,但於780~2500nm之範圍,由試料K、L與試料P、Q比較,可知近紅外線反射特性優異。
試料A~S之黑色度以Hunter Lab色空間(Lab表色系)測定之結果,以亮度指數L值表示任一試料均為20以下。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改良至少包含鈣元素、鈦元素及錳元素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耐酸性,可使用於各種用途。尤其,於緩和熱島現象或提高夏令的建築物之冷房效率等有效,具有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圖1係顯示實驗1之各試料的比表面積與光澤保持率之關係的圖。 圖2係顯示實驗2之各試料的比表面積與波長1200nm之反射率的關係之圖。 圖3係實驗2之試料K、L、P、Q之粉體的分光反射率曲線。 圖4係使用實驗2之試料K、L、P、Q製造之塗膜的分光反射率曲線。
Claims (11)
- 一種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其至少包含鈣元素、鈦元素、錳元素、鉍元素,以鈣鈦礦(perovskite)相為主相。
- 如請求項1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其中鉍元素之原子含量([Bi])相對於鈦元素之原子含量([Ti])與錳元素之原子含量([Mn])的和之原子比([Bi]/([Ti]+[Mn]))為0.02以下。
- 如請求項1或2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其至少包含鈣元素、鈦元素、錳元素、鉍元素、鋁元素,以鈣鈦礦相為主相。
- 如請求項3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其中鋁元素之原子含量([Al])相對於鈦元素之原子含量([Ti])與錳元素之原子含量([Mn])的和之原子比([Al]/([Ti]+[Mn]))為0.1以下。
- 如請求項1~4中任一項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其BET比表面積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
- 一種製造方法,其係至少將鈣化合物、鈦化合物及錳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以高於1100℃之溫度燒成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前述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係以鈣鈦礦相為主相,BET比表面積為1.0m2 /g以上且未達3.0m2 /g。
- 如請求項6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至少將鈣化合物、鈦化合物、錳化合物及鋁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燒成。
- 如請求項6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至少將鈣化合物、鈦化合物、錳化合物、鉍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燒成。
- 如請求項6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至少將鈣化合物、鈦化合物、錳化合物、鋁化合物、鉍化合物以濕式粉碎法予以混合、燒成。
- 如請求項7或9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中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中,鋁元素之原子含量([Al])相對於鈦元素之原子含量([Ti])與錳元素之原子含量([Mn])的和之原子比([Al]/([Ti]+[Mn]))為0.1以下。
- 如請求項8或9之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之製造方法,其中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中,鉍元素之原子含量([Bi])相對於鈦元素之原子含量([Ti])與錳元素之原子含量([Mn])的和之原子比([Bi]/([Ti]+[Mn]))為0.02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49174 | 2017-03-14 | ||
JP2017-049174 | 2017-03-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43110A true TW201843110A (zh) | 2018-12-16 |
TWI798204B TWI798204B (zh) | 2023-04-11 |
Family
ID=63523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08220A TWI798204B (zh) | 2017-03-14 | 2018-03-12 | 黑色近紅外線反射顏料以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25842B2 (zh) |
EP (1) | EP3597601A4 (zh) |
JP (1) | JP7069498B2 (zh) |
KR (1) | KR102495418B1 (zh) |
CN (1) | CN110402237B (zh) |
AU (1) | AU2018235412B2 (zh) |
CA (1) | CA3056056A1 (zh) |
PH (1) | PH12019502014A1 (zh) |
SG (1) | SG11201908361WA (zh) |
TW (1) | TWI798204B (zh) |
WO (1) | WO201816859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885318A1 (de) * | 2020-03-27 | 2021-09-29 | LANXESS Deutschland GmbH | Farbstarke manganferrit-farbpigmente |
JP7178059B1 (ja) * | 2021-05-31 | 2022-11-25 | 日本ペイントコーポレー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塗料組成物及び塗膜 |
CN113388268B (zh) * | 2021-06-18 | 2022-05-31 | 浙江华源颜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近红外反射功能氧化铁黑颜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6410635B (zh) * | 2021-12-29 | 2024-08-09 | 宁波激阳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氟碳涂布液、一种氟碳涂层及一种黑色太阳能背板 |
CN115558356A (zh) * | 2022-10-18 | 2023-01-03 | 澜猫(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稀土反射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6426899B (zh) * | 2023-03-03 | 2023-12-1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红外-微波兼容隐身涂层的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0037362A1 (en) | 1998-12-18 | 2000-06-29 | Dmc?2¿ Degussa Metals Catalysts Cerdec Ag | Bismuth manganese oxide pigments |
JP3391307B2 (ja) | 1999-08-16 | 2003-03-3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圧電セラミックスの製造方法 |
JP5315588B2 (ja) * | 2005-02-10 | 2013-10-16 | 戸田工業株式会社 | 赤外線反射用黒色顔料、該赤外線反射用顔料を用いた塗料及び樹脂組成物 |
WO2006085563A1 (ja) | 2005-02-10 | 2006-08-17 | Toda Kogyo Corporation | 赤外線反射用黒色顔料、塗料および樹脂組成物 |
US8906272B2 (en) | 2008-05-23 | 2014-12-09 |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 Infra-red reflective material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paint and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the same |
JP5794755B2 (ja) * | 2009-05-21 | 2015-10-14 | 石原産業株式会社 | 赤外線反射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含有した塗料、樹脂組成物 |
JP5642358B2 (ja) | 2009-05-21 | 2014-12-17 | 石原産業株式会社 | 赤外線反射材料の処理方法 |
JP2014214057A (ja) | 2013-04-26 | 2014-11-17 | 戸田工業株式会社 | 赤外線反射性黒色顔料、該赤外線反射性黒色顔料を用いた塗料及び樹脂組成物 |
EP3040383A4 (en) * | 2013-08-30 | 2017-03-22 | Toda Kogyo Corporation | Black pigment having infrared-reflecting properties, and paint and resin composition that use said black pigment having infrared-reflecting properties |
KR20160106578A (ko) * | 2013-11-29 | 2016-09-12 | 이시하라 산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흑색 미립자 근적외선 반사 재료, 흑색 미립자 근적외선 반사 재료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흑색 미립자 근적외선 반사 재료를 위한 용도 |
US9680085B2 (en) | 2014-03-07 | 2017-06-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eramic powder, piezoelectric ceramic, piezoelectric element,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CN103923506B (zh) * | 2014-04-12 | 2016-08-17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黑色红外反射颜料及其制备方法 |
-
2018
- 2018-03-07 WO PCT/JP2018/008705 patent/WO2018168596A1/ja unknown
- 2018-03-07 KR KR1020197029863A patent/KR10249541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3-07 EP EP18768276.0A patent/EP3597601A4/en active Pending
- 2018-03-07 JP JP2019505918A patent/JP706949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3-07 SG SG11201908361W patent/SG11201908361WA/en unknown
- 2018-03-07 US US16/490,126 patent/US1132584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3-07 AU AU2018235412A patent/AU201823541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3-07 CN CN201880017335.0A patent/CN11040223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3-07 CA CA3056056A patent/CA3056056A1/en active Pending
- 2018-03-12 TW TW107108220A patent/TWI798204B/zh active
-
2019
- 2019-09-04 PH PH12019502014A patent/PH12019502014A1/en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8168596A1 (ja) | 2020-01-23 |
SG11201908361WA (en) | 2019-10-30 |
AU2018235412A1 (en) | 2019-09-26 |
CA3056056A1 (en) | 2018-09-20 |
CN110402237A (zh) | 2019-11-01 |
AU2018235412B2 (en) | 2023-04-13 |
EP3597601A4 (en) | 2021-01-20 |
US20200071187A1 (en) | 2020-03-05 |
TWI798204B (zh) | 2023-04-11 |
EP3597601A1 (en) | 2020-01-22 |
JP7069498B2 (ja) | 2022-05-18 |
KR102495418B1 (ko) | 2023-02-02 |
KR20190127818A (ko) | 2019-11-13 |
PH12019502014A1 (en) | 2020-06-15 |
US11325842B2 (en) | 2022-05-10 |
WO2018168596A1 (ja) | 2018-09-20 |
CN110402237B (zh) | 2022-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075709B1 (en) | Black fine particulate near-infrared reflective materia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usage for same | |
KR101624366B1 (ko) | 적외선 반사 재료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그것을 함유한 도료 및 수지 조성물 | |
KR102495418B1 (ko) | 흑색 근적외선 반사 안료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5794755B2 (ja) | 赤外線反射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含有した塗料、樹脂組成物 | |
JP5554541B2 (ja) | 赤外線反射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含有した塗料、樹脂組成物 | |
JP5395576B2 (ja) | 赤外線反射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含有した塗料、樹脂組成物 | |
JP5421700B2 (ja) | 赤外線反射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含有した塗料、樹脂組成物 | |
JP5642358B2 (ja) | 赤外線反射材料の処理方法 | |
JP5773567B2 (ja) | 赤外線反射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含有した塗料、樹脂組成物 | |
JP5632583B2 (ja) | 赤外線反射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含有した塗料、樹脂組成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