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7395A - 空氣調和機 - Google Patents

空氣調和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7395A
TW201837395A TW106130187A TW106130187A TW201837395A TW 201837395 A TW201837395 A TW 201837395A TW 106130187 A TW106130187 A TW 106130187A TW 106130187 A TW106130187 A TW 106130187A TW 201837395 A TW201837395 A TW 2018373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er
wing
telecentric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0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公文由衣
大塚雅生
岡孝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7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739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設置於房間的側壁上部或天花板的空氣調和機(100),具備:框體(20),其具有上面(21)及下面(22),在下面側形成有吸入口(22H),在前面側形成有開口(27);空氣濾網(31),其配置成覆蓋吸入口(22H);空氣清淨過濾器(32),其配置於空氣濾網的上方;送風機(33);熱交換器(38);以及風向調整部(40),其配置成自前方側覆蓋開口(27)。送風機(33)包含與驅動馬達連結且以與驅動馬達成為同軸狀的方式排列配置於水平方向的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能獲得一邊始終進行空氣清淨一邊以較少的消耗能源進行空氣調和的較小型化的空氣調和機。

Description

空氣調和機
本說明書為關於設置於房間的側壁上部或天花板的空氣調和機。本申請主張基於2017年4月10日所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之特願2017-77718號的優先權,以及基於2017年7月20日所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之特願2017-140996號的優先權。該等日本專利申請中記載的所有的記載內容,藉由參照而被援用於本說明書中。
下述專利文獻1~9揭示關於空氣調和機(所謂的空調)的技術。最近被要求一種能夠利用更少的能源來運轉的空氣調和機。空氣調和機一般具備有空氣清淨過濾器。空氣清淨過濾器的存在導致壓力損失(壓損)。在節能的觀點上,較佳為空氣清淨過濾器的壓損盡可能地小。然而,若壓損變小則使得空氣清淨過濾器的空氣清淨能力容易降低。
除了具有如上述的情況外,另一方面若考慮最近的住宅情況,則被要求具有更高的空氣清淨能力的空氣調和機。即,高氣密化及高隔熱化的住宅增加,從而使得室內空氣與外部空氣交換的機會與以往相比變少。根據能夠進行空氣調和(暖氣、冷氣、除濕等)、且一併進行充分的空氣清淨的空氣調和機,即便是如上述的狀況也能夠發揮高的便利性。
最近由於比以往窄的房間也漸增加,因此在尤其是被設置於房間的側壁上部或天花板的空氣調和機中,如果能夠以較少的消耗能源來一邊進行空氣調和一邊實現高的空氣清淨能力,則如此的空氣調和機便能夠發揮較高的便利性。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14186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5-16938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6-09909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6-183794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第4932916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12-063133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專利第4604536號公報 專利文獻8:日本特開2005-315538號公報 專利文獻9:日本特開2013-104592號公報
在以往的空氣調和機中若搭載具有高的空氣清淨能力的空氣清淨過濾器,則由於如上述的空氣清淨過濾器所導致的壓損,將使風量降低,使作為空氣調和機的節能性變低。在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空氣調和機中,可自前方吹出口與兩角落吹出口的合計三個方向吹出空氣的渦輪風扇(turbofan)作為送風機而被配置於框體(筐體、機體、機殼)的內部。
該渦輪風扇被配置成其旋轉軸相對於鉛直方向平行。如上述的渦輪風扇雖能夠克服空氣清淨過濾器所導致的壓損,但使空氣調和機的深度尺寸變大,結果容易導致空氣調和機的大型化。使空氣調和機所造成的壓迫感變大,在室內環境或美觀提高等方面也帶來限制。
在上述專利文獻2~4揭示的空氣調和機中,採用可動式的空氣清淨過濾器,或構成為藉由設置與主吸入口不同的吸入口而可不透過空氣清淨過濾器吸入空氣。該構成雖為藉由設置不通過空氣清淨過濾器的送風路徑而以不產生壓損的方式進行空氣調和,但該構成基本上並無法進行空氣清淨。
本說明書的目的在於揭示一種能夠一邊始終進行空氣清淨一邊以較少的消耗能源進行空氣調和,並且與以往相比能謀求小型化的空氣調和機。
本說明書揭示的空氣調和機,係設置於房間的側壁上部或天花板的空氣調和機,具備:框體,具有配置成面向上述天花板的上面、位於地板面側的下面、及配置於上述側壁側的背面,在上述下面側形成有吸入口,在與上述背面相反側的前面側形成有開口;空氣濾網,配置成在上述吸入口的上方覆蓋上述吸入口;空氣清淨過濾器,配置於上述空氣濾網的上方;送風機,配置於上述空氣清淨過濾器的上方;熱交換器,配置於上述送風機的前方或前方上方;以及風向調整部,配置成自前方側覆蓋上述開口;上述送風機包含:驅動馬達;以及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透過旋轉軸與上述驅動馬達連結,且以與上述驅動馬達成為同軸狀的方式排列配置於水平方向;藉由上述驅動馬達而使複數個上述多翼遠心風扇進行旋轉,藉此將空氣通過上述吸入口、上述空氣濾網及上述空氣清淨過濾器而取入至上述框體的內部,並且空氣在通過上述熱交換器及上述開口被上述風向調整部調整了風向的狀態下,通過形成於上述風向調整部的上部側或下部側的吹出口而往機外吹出。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上述驅動馬達配置於水平方向上靠近上述框體之中央的位置,複數個上述多翼遠心風扇配置於水平方向上較上述驅動馬達更外側的位置。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若將上述多翼遠心風扇的直徑設為D[mm],將上述框體的高度設為h[mm],則0.9×h≦2×D≦1.1×h的關係成立。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若將上述框體的深度設為L[mm],則 0.9×L≦h+1/2×D≦1.1×L的關係成立。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上述送風機進一步具有複數個殼罩;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於內側形成有螺旋形狀的流路,且配置成覆蓋複數個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各者的周圍,並且朝向上述熱交換器側開口;在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中的上述熱交換器側設有一個或複數個導流片,該導流片對形成於複數個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各者與上述熱交換器之間的送風路徑,於相對於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旋轉軸垂直的方向進行分割。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在冷氣運轉時或送風運轉時,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於上述框體的前方上方形成上述吹出口,通過該吹出口將空氣吹出。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在暖氣運轉時,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於上述框體的前方下方形成上述吹出口,通過該吹出口將空氣吹出。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上述吹出口包括形成於上述框體的前方上方且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而開閉的前方上方吹出部、及形成於上述框體的前方下方且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而開閉的前方下方吹出部;在進行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時,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將上述前方上方吹出部開放並且將上述前方下方吹出部閉塞;在進行暖氣運轉時,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將上述前方上方吹出部閉塞並且將上述前方下方吹出部開放。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上述風向調整部包含具有板狀之形狀且配置成自前面側覆蓋上述開口的可動面板;上述可動面板在上述框體之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被軸支;上述可動面板在進行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時往下方側旋動而使上述前方上方吹出部開放並且使上述前方下方吹出部閉塞,在進行暖氣運轉時往上方側旋動而使上述前方上方吹出部閉塞並且使上述前方下方吹出部開放。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上述空氣清淨過濾器由HEPA濾網構成。
本說明書揭示的另一空氣調和機,係設置於房間的側壁上部或天花板的空氣調和機,具備:框體,具有配置成面向上述天花板的上面、位於地板面側的下面、配置於上述側壁側的背面、及配置於與上述背面相反側的前面,且形成有用於將上述房間的空氣取入至本身的內部的吸入口、及用於將在上述內部被調和後的空氣送出至上述房間之中的吹出口;空氣濾網,配置成自上述框體的上述內部之側覆蓋上述吸入口;空氣清淨過濾器,配置成自上述框體的上述內部之側覆蓋上述空氣濾網;送風機,配置於上述框體的上述內部;以及熱交換器,配置於上述送風機的前方或前方上方;上述送風機具有:驅動馬達;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透過旋轉軸與上述驅動馬達連結,且以與上述驅動馬達成為同軸狀的方式排列配置於水平方向;以及複數個殼罩,分別於內側形成有螺旋形狀的流路,且配置成分別覆蓋複數個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各者的周圍並且朝向上述熱交換器側開口;在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中的上述熱交換器之側,設有:框架部,於內側形成送風路徑;以及至少一個導流片,對形成於上述框架部之內側的上述送風路徑,於相對於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旋轉中心垂直的方向進行分割。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於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在上述熱交換器之側藉由上述導流片分割上述送風路徑而藉此形成的複數個開口之各者,形成為隨著自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側朝向上述熱交換器之側,相對於上述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的寬度緩緩地擴大。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上述熱交換器具有:複數個散熱片,具有平板狀的形狀,以彼此成為平行的位置關係的方式排列於上述平行的方向;以及導熱管,包含安裝於複數個上述散熱片且配置成沿著上述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彼此成為平行的位置關係的複數個直線部、以及設置成在複數個上述直線部之兩外側連接二個上述直線部之端部彼此的複數個彎曲部;設置於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的上述框架部,具有於內側形成上述送風路徑的內周面;在上述內周面之中,將在上述平行的方向之一側中與上述導流片重疊的部分規定為第一出口區域,將在上述平行的方向之另一側中與上述導流片重疊的部分規定為第二出口區域;在將位於上述第一出口區域之中的最上游側的部分與位於上述第二出口區域之中的最上游側的部分之間的上述平行的方向上的間隔設為w,將位於上述第一出口區域之中的最下游側的部分與位於上述第二出口區域之中的最下游側的部分之間的上述平行的方向上的間隔設為y,針對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全部而將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中的w之值加總而得的值設為W,將在上述平行的方向上設有上述熱交換器之中的上述直線部的區域的長度設為Z的情形下,於複數個中的至少一個上述殼罩,0.7×W/Z≦w/y≦1.3×W/Z的關係成立。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若將上述多翼遠心風扇的直徑設為D[mm],將上述框體的高度設為h[mm],則0.9×h≦2×D≦1.1×h的關係成立。
上述空氣調和機中,也可以為:上述空氣清淨過濾器由HEPA濾網構成。
根據上述的空氣調和機,能夠一邊始終進行空氣清淨一邊以較少的消耗能源進行空氣調和,並且藉由使深度尺寸變小而與以往相比能謀求小型化,壓迫感變小,且能夠減少對室內環境或提高美觀等的限制。
針對實施形態,於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對相同的零件及相當的零件標記相同的參照符號,有時會有不反覆重複之說明的情形。
[實施形態1] 參照圖1~圖7,針對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之構成進行說明。關於空氣調和機100的動作,於之後參照圖8~圖15進行說明。圖1係示出空氣調和機100設置於房間10之中的樣子的立體圖。圖2係示出空氣調和機100的立體圖。圖3係沿著圖2中的III-III線的箭視剖面圖,圖4係沿著圖2中的IV-IV線的箭視剖面圖。
如圖1及圖2所示,空氣調和機100被使用作為所謂的空調(Air Conditioner)。本實施形態的空氣調和機100,利用未圖示的配件等,將框體20的背面23(圖3、圖4)固定於側壁12。並不限於如上述的固定構造,也可以藉由利用配件等將框體20的上面21固定於房間10的天花板11,而將空氣調和機100設置於天花板11。
如圖3、圖4所示,空氣調和機100具備框體20、空氣濾網(air filter)31、空氣清淨過濾器32、送風機33、熱交換器38、及風向調整部40。
(框體20) 框體20具有配置成面向房間10的天花板11的上面21、位於地板面(參照圖11中的地板面13)側的下面22、配置於側壁12(圖1、圖11)側的背面23、位於與背面23相反側(即框體20的正面側)的前面24、配置於框體20的長邊方向上的一端側的側壁25、及配置於框體20的長邊方向上的另一端側的側壁26。
框體20的上面21具有大致板狀的形狀,框體20的上面21側被閉塞。框體20的下面22位於上面21的相反側,在下面22形成有吸入口22H(圖3、圖4)。吸入口22H以沿著框體20的長邊方向的方式於大致水平的方向上延伸。
背面23設成為連接上面21的後端部與下面22的後端部之間,在空 氣調和機100被設置於側壁12的狀態下,背面23成為相對於鉛直方向大致平行。前面24設成為自下面22的前端部立起呈大致L字狀。在前面24的前端部24T(圖3、圖4)與上面21的前端部21F之間,形成有用於配置軸支部41T、42T、43T及熱交換器38等的空間。
細節於之後敘述,軸支部41T、42T、43T均具有呈棒狀延伸的形狀。軸支部41T、42T、43T均於相對於圖3、圖4的紙面垂直的方向延伸,軸支部41T的兩端部、軸支部42T的兩端部、軸支部43T的兩端部均分別藉由側壁25及側壁26固定。
在前面24的前端部24T與上面21的前端部21F之間配置有如上述的軸支部41T、42T、43T,藉此區劃前面24的前端部24T與上面21的前端部21F之間的空間,在框體20的前面側的空間(開口27)形成有前側上部開口28與前側下部開口29。
(空氣濾網31及空氣清淨過濾器32) 如圖3、圖4所示,空氣濾網31及空氣清淨過濾器32設於框體20的內部。空氣濾網31配置成在吸入口22H的上方覆蓋吸入口22H。空氣清淨過濾器32配置於空氣濾網31的上方。空氣清淨過濾器32例如由HEPA濾網構成。
(送風機33及熱交換器38) 如圖3、圖4所示,送風機33配置於空氣清淨過濾器32之上方,熱交換器38配置於送風機33之前方。並不限於如上述的構成,熱交換器38也可以配置於送風機33之前方上方。圖5係表示送風機33的立體圖。如圖3~圖5所示,送風機33包含驅動馬達34、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及旋轉軸37。
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透過旋轉軸37而與驅動馬達34連結,以與驅動馬達34成為同軸狀的方式排列配置於水平方向。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在驅動馬達34的軸方向上的一側及另一側兩側各設有二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及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配置成以驅動馬達34的位置為中心而左右對稱的位置。換言之,驅動馬達34配置於水平方向(框體20的長邊方向)上靠近框體20之中央的位置,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配置於水平方向上驅動馬達34之外側的位置。
圖6係表示送風機33所具備的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之中的一個的立體圖。多翼遠心風扇35具有形成為環狀的框架體35P、35Q、立設於框架體35Q的中央部的軸套35R、及複數個葉片部35F。框架體35P、35Q配置於軸方向上彼此分開的位置。複數個葉片部35F之各者由框架體35P、35Q支承兩端。多翼遠心風扇35透過軸套35R而與旋轉軸37(圖5)連結。多翼遠心風扇35藉由進行旋轉的複數個葉片部35F,將自內周側取入的空氣往外周側送出。多翼遠心風扇35藉由利用離心力(遠心力)而將空氣自風扇的旋轉中心側往徑方向外側送出。
圖7係示意性地表示送風機33及熱交換器38的俯視圖。如圖3~圖5、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33進一步具有複數個殼罩36(36a~36d)。複數個殼罩36(36a~36d)之各者,於內側形成有螺旋形狀的流路36S(圖3、圖4),配置成覆蓋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之各者的周圍。
複數個殼罩36(36a~36d)之各者具有側壁36W、通孔36J、及開口36H。側壁36W及通孔36J於多翼遠心風扇35的旋轉軸(旋轉軸37)的方向上,夾著多翼遠心風扇35而位於彼此相反側。開口36H形成於殼罩36的前方側,殼罩36配置成開口36H朝向熱交換器38側開口。
如圖7所示,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之各者由複數個殼 罩36(36a~36d)之各者以如上述方式圍繞,藉此殼罩36之側壁36W位於相鄰的二個多翼遠心風扇35之間。藉由多翼遠心風扇35進行旋轉而自通孔36J取入空氣,藉由多翼遠心風扇35的離心力而將空氣朝向殼罩36之前方吹出,通過開口36H吹至熱交換器38。使已由熱交換器38加熱或冷卻的空氣,通過下述的吹出口(圖8、圖9中所示的前方上方吹出部28H、或圖12、圖13中所示的前方下方吹出部29H)往機外吹出。
再參照圖3、圖4,熱交換器38包含上部熱交換部38A、及下部熱交換部38B。上部熱交換部38A及下部熱交換部38B之各者具有複數個導熱管(管材)、及支承這些導熱管的複數個散熱片(板材)。上部熱交換部38A整體以隨著自上方朝向下方而自後方朝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傾斜配置,下部熱交換部38B整體以隨著自下方朝向上方而自後方朝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傾斜配置。
熱交換器38整體呈大致V字狀的形狀,以彎曲的部分位於熱交換器38之中的最前方側的方式藉由框體20等而被固定。熱交換器38配置成自前方側與送風機33對向,能夠對來自送風機33的空氣進行加熱或冷卻。
(開口27及風向調整部40) 參照圖3,如上述,在框體20的前面24的前端部24T與框體20的上面21的前端部21F之間形成有開口27(空間)。軸支部42T配置於上面21的前端部21F的下方附近的位置,軸支部43T配置於前面24的前端部24T的緊鄰前方附近(下方附近)的位置。軸支部41T配置於軸支部42T與軸支部43T之正中間的位置。
藉由在上述開口27(空間)內配置有軸支部41T、42T、43T,而於框體20的前面側形成有前側上部開口28與前側下部開口29。前側上部開口28形成於軸支部41T與軸支部42T之間,前側下部開口29形成於軸支部41T與 軸支部43T之間。
風向調整部40配置成自前方側覆蓋形成於框體20之前面側的開口27(此處為前側上部開口28及前側下部開口29)。本實施形態的風向調整部40,包含可動面板41、上部風向板42及下部風向板43。可動面板41、上部風向板42及下部風向板43均具有板狀的形狀,且以與框體20的長邊方向(水平方向)上的長度大致相同的長度量延伸(圖1、圖2)。
可動面板41具有上端41A及下端41B,可動面板41之中的上端41A與下端41B之間的部分,以朝向框體20之內部側(背面23之側)凹陷的方式形成為彎曲凹面狀。將可動面板41的高度(上端41A與下端41B之間的距離)設定為其高度尺寸稍微大於框體20的高度h。在可動面板41之中的上端41A與下端41B之間的位置,以朝向背面(背面23)之側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支承部41U,該支承部41U具有板狀的形狀。
圖3示出可動面板41的長邊方向(水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的剖面形狀,圖4示出可動面板41的長邊方向上的靠近端部的位置的剖面形狀。支承部41U至少設於可動面板41的長邊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參照圖3),與軸支部41T連結。使可動面板41於框體20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由軸支部41T軸支。
於可動面板41,並不限於如上述的位置,也可以以在可動面板41的長邊方向上隔著間隔排列的方式設有複數個支承部41U。可動面板41透過一個或複數個軸支部41T而被軸支成可於箭頭AR1及箭頭AR2所示的方向擺動。
上部風向板42形成為具有較可動面板41的高度尺寸短的高度尺寸的板狀。上部風向板42與軸支部42T連結,從而透過軸支部42T而被軸支成可擺動。下部風向板43也形成為具有較可動面板41的高度尺寸短的高度尺寸的板狀。下部風向板43與軸支部43T連結,透過軸支部43T而被軸支成可擺動。
(停止狀態) 在圖2~圖4中,圖示出空氣調和機100形成運轉停止之狀態時的樣子。在空氣調和機100自運轉狀態轉換至運轉停止之狀態時(即運轉停止時),藉由可動面板41及上部風向板42之各者旋動,從而可動面板41的背面與上部風向板42的前端42A彼此接近。可動面板41及上部風向板42之各者,藉由如上述般旋動而配置於閉塞上述前側上部開口28的位置。同樣地,藉由可動面板41及下部風向板43之各者旋動,從而可動面板41的背面與下部風向板43的前端43A彼此接近。可動面板41及下部風向板43之各者,藉由如上述般旋動而配置於閉塞上述前側下部開口29的位置。
(冷氣運轉時或送風運轉時) 圖8及圖9分別為示出空氣調和機100正形成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之狀態時的樣子的立體圖及側視圖。圖10係表示對應於圖3,空氣調和機100正形成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之狀態時的樣子的剖面圖。
如圖8~圖10所示,在空氣調和機100轉換至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之狀態時(即冷氣運轉時或送風運轉時),可動面板41及下部風向板43往下方側旋動。可動面板41的背面往側壁25之下部側的前端25B(圖9)、與其具有同樣之構成的側壁26之下部側的前端(未圖示)、及下部風向板43接近,使前側下部開口29(圖10)被閉塞。
另一方面,藉由可動面板41往下方側旋動並且上部風向板42往上方側旋動,而將開口27之中的前側上部開口28開放。在可動面板41的上端41A與上部風向板42的前端42A之間(框體20的前方上方)形成前方上方吹出部28H。細節於之後敘述,於該狀態下,下述的前方下方吹出部29H(圖13、圖14)被閉塞。於該狀態下,藉由驅動馬達34(圖5)使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旋轉。
空氣通過吸入口22H、空氣濾網31及空氣清淨過濾器32被取入至框體20之內部。空氣在通過熱交換器38及開口(前側上部開口28),被風向調整部40(此處為可動面板41及上部風向板42)調整了風向的狀態下,通過形成於風向調整部40之上部側的前方上方吹出部28H往機外吹出(圖9所示的箭頭DR10)。
如圖11所示,已自前方上方吹出部28H吹出的空氣,沿著天花板11行進之後,沿著與空氣調和機100對向的側壁14~16下降移動。空氣進一步以沿著地板面13返回空氣調和機100之側的方式行進。空氣沿著側壁12朝向設於空氣調和機100之下面22的吸入口22H上升。於冷氣運轉時,藉由如上述的空氣之流動,使房間10之整體被冷卻。在空氣調和機100中,能夠於房間10之中形成如上述的循環氣流,能夠獲得效率佳的冷氣(冷房)效果或送風效果。
(暖氣運轉時) 圖12及圖13分別為示出空氣調和機100正形成暖氣運轉之狀態時的樣子的立體圖及側視圖。圖14係表示對應於圖3,空氣調和機100正形成暖氣運轉之狀態時的樣子的剖面圖。
如圖12~圖14所示,在空氣調和機100轉換至暖氣運轉之狀態時(即暖氣運轉時),可動面板41及上部風向板42往上方側旋動。可動面板41的背面往側壁25之上部側的前端25A(圖13)、與其具有同樣之構成的側壁26之上部側的前端(未圖示)、及上部風向板42接近,使前側上部開口28(圖14)被閉塞。
另一方面,藉由可動面板41往上方側旋動並且下部風向板43往下方側旋動,而將開口27之中的前側下部開口29開放。在可動面板41的下端41B與下部風向板43的前端43A之間(框體20的前方下方)形成前方下方吹出部29H。於該狀態下,上述的前方上方吹出部28H(圖9、圖10)被閉塞。於該狀態下,藉由驅動馬達34(圖5)使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旋轉。
空氣通過吸入口22H、空氣濾網31及空氣清淨過濾器32被取入至框體20之內部。空氣在通過熱交換器38及開口(前側下部開口29),被風向調整部40(此處為可動面板41及下部風向板43)調整了風向的狀態下,通過形成於風向調整部40之下部側的前方下方吹出部29H往機外吹出(圖13所示的箭頭DR20)。
如圖15所示,已自前方下方吹出部29H吹出的空氣,沿著側壁12下降移動後,沿著地板面13行進。空氣進一步沿著側壁14~16上升移動。藉由如上述的空氣之流動,使房間10之整體被溫暖。在空氣調和機100中,能夠於房間10之中形成如上述的氣流,能夠獲得效率佳的暖氣(暖房)效果。
(作用及效果) 根據空氣調和機100,在框體20之下面22形成有吸入口22H,已自吸入口22H取入的空氣通過空氣濾網31及空氣清淨過濾器32。因此,能夠一邊始終進行空氣清淨,一邊以更少的消耗能量進行空氣調和。此外,送風機33藉由排列配置於水平方向的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實現送風。因此,藉由使深度尺寸變小而與以往相比能夠謀求小型化,使壓迫感變小,且能夠減少對室內環境或提高美觀等的限制。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的空氣調和機100中,可動面板41於框體20的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由軸支部41T軸支。根據該構成,能夠藉由可動面板41於框體20之前方上方及前方下方形成上下對開式的吹出口,即便例如不切換上下軸、或者不使用鎖止機構等複雜的構造,也能夠以構造上簡潔的構成來實現上下對開式的吹出口之開閉。
[實施形態2] 參照圖3,作為合適的實施形態,較佳為:若將多翼遠心風扇35的直徑設為D[mm],將框體20的高度設為h[mm],則0.9×h≦2×D≦1.1×h的關係成立。作為更合適的實施形態,較佳為:在將框體20的深度設為L[mm]的情形時,0.9×L≦h+1/2×D≦1.1×L的關係成立。
根據該等構成,雖抑制了框體20的深度尺寸變大,但也能實現能克服空氣清淨過濾器32中產生的壓損的送風,能夠提高節能性,並且使壓迫感變小,且減少對室內環境或提高美觀等的限制。
[實施形態3] 如圖4所示,將運轉停止時的自可動面板41的背面至前側上部開口28的上端部(此處為軸支部42T的位置)之最短距離設為a。此外,將運轉停止時的自可動面板41的背面至前側下部開口29的下端部(此處為軸支部43T的位置)之最短距離設為b。
如圖10所示,將冷氣運轉時的自可動面板41的背面至前側上部開口28的上端部(此處為軸支部42T的位置)之最短距離設為L1。如圖14所示,將暖氣運轉時的自可動面板41的背面至前側下部開口29的下端部(此處為軸支部43T的位置)之最短距離設為L2。
在如以上定義了各值的情形下,較佳為以下的式(1)及式(2)的關係成立。 0.9×(a+b)≦L1≦1.1×(a+b) ‧‧‧式(1) 0.9×(a+b)≦L2≦1.1×(a+b) ‧‧‧式(2) 若採用上述的構成,則能夠以更簡潔的構成於框體20之前方上方及前方下方形成上下對開式的吹出口,並且能夠使將空氣調和機100用作為空調的情形時的氣流控制更佳,且在構造上也能夠以簡潔的構成來實現上下對開式的吹出口之開閉。
[實施形態4] 參照圖10,作為合適的實施形態,較佳為:上部風向板42於前側上部開口28之上端部的位置被軸支;於冷氣運轉時,上部風向板42以被軸支的部分(軸支部42T)為中心往上方側旋動,藉此使前側上部開口28開放,且連結軸支部42T與上部風向板42的前端42A的直線以成為相對於水平方向AP為前方下方20°以下的角度θ1的方式配置。根據該構成,能夠於冷房時自前方上方吹出部28H送出更合適的氣流。也可更進一步抑制例如在天花板產生露水的情況。
[實施形態5] 參照圖14,作為合適的實施形態,較佳為:下部風向板43於前側下部開口29的下端部的位置被軸支;在暖氣運轉時,下部風向板43藉由以被軸支的部分(軸支部43T)為中心往下方側旋動而使前側下部開口29開放,且連結軸支部43T與下部風向板43的前端43A的直線以成為相對於鉛直方向BP為前方下方45°以下的角度θ2的方式配置。根據該構成,能夠於暖房時自前方下方吹出部29H送出更合適的氣流。能夠抑制例如因浮力而使暖氣難以到達地板面的情況,且能獲得效率佳的暖房效果。
此外,較佳為:下部風向板43構成為:在暖氣運轉時,通過前側下部開口29吹出的空氣隨即被吸入口22H吸入的短循環現象被下部風向板43抑制。能夠於暖房時送出更合適的氣流,且也能抑制框體20的溫度非必要地上升,使節能性更為提高。
[實施形態6] 圖16係對應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的圖5,示出實施形態6中的空氣調和機所具備的送風機的立體圖。在上述實施形態(圖5)中,四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由一個驅動馬達34來驅動。
對此在本實施形態(圖16)中,二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透過旋轉軸37A而與一個驅動馬達34A連結,且於水平方向排列配置成與驅動馬達34A成為同軸狀。二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由一個驅動馬達34A來驅動。
同樣地,二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透過旋轉軸37B而與一個驅動馬達34B連結,且於水平方向排列配置成與驅動馬達34B成為同軸狀。二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由一個驅動馬達34B來驅動。
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及驅動馬達34A、34B,於水平方向排列配置成同軸狀。驅動馬達34A、34B於水平方向(框體20的長邊方向)上配置於框體20的靠近中央的位置,且彼此相鄰。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於水平方向上配置於較驅動馬達34A更外側的位置,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於水平方向上配置於較驅動馬達34B更外側的位置。
在採用如以上之構成的情形下,關於由驅動馬達34A驅動的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及由驅動馬達34B驅動的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能夠容易實現使轉速、風量、吹出風向等不同、或使溫度或風速不同的風於左右分開吹送,能對使用者提供更極細緻地經空氣調和的風。
[實施形態7] 圖17係表示實施形態7中的空氣調和機所具備的送風機的俯視圖。圖18係表示實施形態7中的空氣調和機所具備的送風機之一部分(驅動馬達34A、多翼遠心風扇35及殼罩36(36a、36b))的前視圖。本實施形態在送風機所具備的殼罩36的構成上係與上述其他實施形態不同。
複數個殼罩36(36a~36d)之各者於內側形成有螺旋形狀的流路36S(圖3、圖4),且配置成覆蓋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之各者的周圍的這方面,在本實施形態與上述各實施形態共通(參照圖17)。此外,複數個殼罩36(36a~36d)之各者配置成朝向熱交換器38側開口的這方面,也在本實施形態與上述各實施形態共通(參照圖22)。
另一方面如圖18~圖22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於殼罩36(36a~36d)之各者中的熱交換器38側,設有框架部36F及複數個導流片36T,在多翼遠心風扇35之軸方向上的一側設有通孔36Y(圖20),在多翼遠心風扇35之軸方向上的另一側設有通孔36J(圖21)。通孔36Y及通孔36J在多翼遠心風扇35之旋轉軸的方向上,夾著多翼遠心風扇35而位於彼此相反側(圖22)。
框架部36F形成為四角框狀,在殼罩36的前面側具有呈凸緣狀往外側延伸的形狀(圖18、圖19)。框架部36F之內周面的形狀,形成為在多翼遠心風扇35的下游側(前面側)所形成之開口36H的流路剖面積隨著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緩緩地變大。
複數個導流片36T以沿著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之旋轉軸(旋轉軸37A、37B)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在框架部36F之內側隔著間隔排列配置。本實施形態中,合計5片的導流片36T配置於框架部36F之內側。5片之中的位於中央的導流片36T具有平板狀的形狀。
位於平板狀的導流片36T之兩外側的2片導流片36T,形成為隨著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而朝向外側彎曲。位於該等之兩外側的2片導流片36T,也形成為隨著自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而朝向外側彎曲。配置於外側的導流片36T,形成為較配置於該等之內側的導流片36T更陡峭地朝向外側彎曲。
如圖22所示,如以上構成的複數個導流片36T,對形成於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之各者與熱交換器38之間的送風路徑,於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之旋轉軸(旋轉軸37A、37B)垂直的方向進行分割。根據該構成,能夠對熱交換器38於長邊方向上更為均勻地進行送風,能夠成為節能性更高的搭載有空氣清淨過濾器32的空氣調和機。
[實施形態8] 圖23係示意性地示出實施形態8中的空氣調和機中所具備的送風機及熱交換器38M、38N的俯視圖。本實施形態與上述各實施形態在以下之方面不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空氣調和機具備有熱交換器38M、38N,被配置成與該等熱交換器對向的送風機具有驅動馬達34A、34B、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及複數個殼罩36(36a~36d)。
(熱交換器38M) 熱交換器38M具有複數個散熱片39F(板材)、及導熱管39H(管材)。複數個散熱片39F均具有平板狀的形狀,以成為彼此平行的位置關係的方式,排列於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導熱管39H包含複數個直線部39S和複數個彎曲部39W。複數個直線部39S安裝於複數個散熱片39F,沿著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延伸,且以成為彼此平行的位置關係的方式配置。複數個彎曲部39W以在複數個直線部39S的兩外側將相鄰的二個直線部39S的端部彼此予以連接的方式設置。在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將設置有熱交換器38M之中的直線部39S的區域之長度規定為Z1。
(熱交換器38N) 熱交換器38N也具有複數個散熱片39F(板材)、及導熱管39H(管材)。複數個散熱片39F均具有平板狀的形狀,以成為彼此平行的位置關係的方式,排列於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導熱管39H包含複數個直線部39S和複數個彎曲部39W。複數個直線部39S安裝於複數個散熱片39F,沿著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延伸,且以成為彼此平行的位置關係的方式配置。複數個彎曲部39W以在複數個直線部39S的兩外側將相鄰的二個直線部39S的端部彼此予以連接的方式設置。在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將設置有熱交換器38N之中的直線部39S的區域之長度規定為Z2。
(多翼遠心風扇35) 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透過旋轉軸37A而與驅動馬達34A連結,且以與驅動馬達34A成為同軸狀的方式排列配置於水平方向。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透過旋轉軸37B而與驅動馬達34B連結,且以與驅動馬達34B成為同軸狀的方式排列配置於水平方向。
(殼罩36(36a、36b)) 殼罩36(36a、36b)分別於內側形成有螺旋形狀的流路,且配置成分別覆蓋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之各者的周圍並且朝向熱交換器38M側開口。在殼罩36(36a、36b)之各者中的熱交換器38M之側,設有於內側形成送風路徑的框架部36F、及至少一個導流片36T。至少一個導流片36T(本實施形態中為五個)配置成將形成於框架部36F之內側的送風路徑於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之旋轉中心垂直的方向進行分割。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較佳的構成,係針對殼罩36(36a、36b)之各者,在熱交換器38M之側藉由至少一個導流片36T來分割送風路徑而形成的複數個開口36H之各者,形成為隨著自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之側朝向熱交換器38M之側而相對於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b)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的寬度緩緩地擴大。
(殼罩36(36c、36d)) 殼罩36(36c、36d)分別於內側形成有螺旋形狀的流路,且配置成分別覆蓋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之各者的周圍並且朝向熱交換器38M側開口。在殼罩36(36c、36d)之各者中的熱交換器38N之側,設有於內側形成送風路徑的框架部36F、及至少一個導流片36T。至少一個導流片36T(本實施形態中為五個)配置成將形成於框架部36F之內側的送風路徑於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之旋轉中心垂直的方向進行分割。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較佳的構成,係針對殼罩36(36c、36d)之各者,在熱交換器38N之側藉由至少一個導流片36T來分割送風路徑而形成的複數個開口36H之各者,形成為隨著自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之側朝向熱交換器38N之側而相對於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35c、35d)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的寬度緩緩地擴大。
此處,設於殼罩36(36a)的框架部36F具有於內側形成送風路徑的內周面36U。該內周面36U包含第一出口區域36U1及第二出口區域36U2。
第一出口區域36U1是內周面36U之中、在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a)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之一側與導流片36T重疊的部分。該部分被規定為第一出口區域36U1。換句話說,在將設於殼罩36(36a)的複數個導流片36T朝向上述平行的方向之一側(此處為圖23紙面內的右側)投影的情形下,第一出口區域36U1為內周面36U之中的一部分,且為與藉由該投影而形成的複數個導流片36T之投影像重疊的部分。
第二出口區域36U2是內周面36U之中、在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a)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之另一側與導流片36T重疊的部分。該部分被規定為第二出口區域36U2。換句話說,在將設於殼罩36(36a)的複數個導流片36T朝向上述平行的方向之另一側(此處為圖23紙面內的左側)投影的情形下,第二出口區域36U2為內周面36U之中的一部分,且為與藉由該投影而形成的複數個導流片36T之投影像重疊的部分。
在藉由多翼遠心風扇35(35a)生成的氣流之流動方向,規定位於第一出口區域36U1之中的最上游側的部分、和位於第二出口區域36U2之中的最上游側的部分。該等部分彼此之間的、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a)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的間隔,規定為寬度w(w1)。
在藉由多翼遠心風扇35(35a)生成的氣流之流動方向,規定位於第一出口區域36U1之中的最下游側的部分、和位於第二出口區域36U2之中的最下游側的部分。該等部分彼此之間的、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a)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的間隔,規定為寬度y(y1)。
與殼罩36(36a)之寬度w(w1)的情形完全相同地,針對殼罩36(36b、36c、36d)之各者,規定寬度w(w2、w3、w4)。與殼罩36(36a)之寬度y(y1)的情形完全相同地,針對殼罩36(36b、36c、36d)之各者,規定寬度y(y2、y3、y4)。
將針對所有的殼罩36(36a~36d)合計殼罩36(36a~36d)之各者中的寬度w(w1~w4)之值而得到的值設為W。即,此處W=w1+w2+w3+w4。將在相對於多翼遠心風扇35(35a~35d)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設有熱交換器38M、38N之中的直線部39S的區域的長度規定為Z。本實施形態之空氣調和機具備二個熱交換器38M、38N,因此Z=Z1+Z2。
在如以上定義了各值的情形下,較佳為在複數個之中的至少一個殼罩36(36a~36d)中,以下的式(3)的關係成立。 0.7×W/Z≦w/y≦1.3×W/Z ‧‧‧式(3) 即,較佳為以下的式(4)~(7)之中的任一個的關係成立,更佳為該等之式的所有的關係成立。 0.7×W/Z≦w1/y1≦1.3×W/Z ‧‧‧式(4) 0.7×W/Z≦w2/y2≦1.3×W/Z ‧‧‧式(5) 0.7×W/Z≦w3/y3≦1.3×W/Z ‧‧‧式(6) 0.7×W/Z≦w4/y4≦1.3×W/Z ‧‧‧式(7) 若舉一例子,w1=w2=w3=w4=145[mm],W=145×4=580[mm]。y1=y2=y3=y4=246,Z1=Z2=500[mm],Z=500×2=1000[mm]。於如以上的情形下,W/Z=0.58,w1/y1=w2/y2=w3/y3=w4/y4=0.59,上述的式(4)~(7)的所有的關係成立。
此處,在先前記載的專利文獻9(日本特開2013-104592號公報)中,揭示具有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的空氣調和機之構成。在該構成中,必須於送風機室與熱交換器室之間配置分隔板及框架,在自風扇殼罩的下游至熱交換器之間設置長距離,可能使空氣調和機整體的尺寸變大。
在使用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構成送風機的情形時,例如,可將在相對於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之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多翼遠心風扇的寬度總和,設定為小於熱交換器的寬度。在多翼遠心風扇與熱交換器之間的距離過度接近的情形下,雖自風扇排出的空氣往與風扇相對向的熱交換器的部位流通,但幾乎不往不與風扇相對向的熱交換器的部位流通,若以熱交換器之整體觀之,風量及風速因流通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會有難以充分地使空氣調和機之效率提高的情況。
對此,根據如滿足上述式(4)~(7)之關係的構成,能夠抑制因熱交換器之長邊方向上的部位不同而使風量不同、風速不同等情況,能夠更加提高空氣調和機之效率,且能夠實現節能性更高的搭載空氣清淨過濾器的空氣調和機。
(實施形態8之變形例) 上述實施形態8之中所述的構成,可與上述實施形態1~7中所述的構成加以組合來實施,也可與上述實施形態1~7中所述的構成獨立地實施。在採用上述實施形態8之中所述的構成的情形下,例如,無需具備如實施形態1~7中已說明般的構成的風向調整部。吸入口22H(參照圖2、3)可不形成於下面22之側,吸入口22H也可形成於上面21及/或側壁25、26之側。作為吹出口,並不限於前方上方吹出部28H(圖9)及前方下方吹出部29H(圖13)所示的構成,吹出口可形成於下面22之側,也可形成於上面21及/或側壁25、26之側。
於在側壁25設置吸入口的情形下,較佳為以自框體20之內側覆蓋側壁25之吸入口的方式配置空氣濾網,在該空氣濾網之內側配置空氣清淨過濾器。於在側壁26設置吸入口的情形下,較佳為以自框體20之內側覆蓋側壁26之吸入口的方式配置空氣濾網,在該空氣濾網之內側配置空氣清淨過濾器。
關於空氣濾網31,也可不配置於吸入口22H之上方。若將空氣濾網31配置成自框體20的內部之側覆蓋吸入口22H,則也可例如將空氣濾網31配置於吸入口22H之下方或側方。關於空氣清淨過濾器32,同樣地也可不配置於空氣濾網31之上方。若將空氣清淨過濾器32配置成自框體20的內部之側覆蓋空氣濾網31,則也可例如將空氣清淨過濾器32配置於空氣濾網31之下方或側方。送風機33若配置於框體20之內部,則不限於空氣清淨過濾器31之上方,也可例如配置於空氣清淨過濾器32之下方或側方。
即便是採用了實施形態8之變形例之構成的空氣調和機,也能夠一邊始終進行空氣清淨一邊以更少的消耗能源來進行空氣調和,並且與以往相比可謀求小型化。
[實施形態9] 圖24係示出實施形態9中的空氣調和機101的立體圖。圖25係沿著圖24中的XXV-XXV的箭視剖面圖。為了便於說明,在圖25中不圖示風向調整部40(參照圖1、圖2等)。本實施形態與上述各實施形態在以下之方面不相同。
參照圖24及圖25,在本實施形態9中,空氣調和機101之框體20具有配置成面向天花板(參照圖11中的天花板11)的上面21、位於地板面(參照該圖11之地板面13)側的下面22、配置於側壁(參照該圖11之側壁12)側的背面23(圖25)、位於與背面23相反側的前面24(圖25)、自背面23朝向前面24且位於右側的側壁26(圖24)、及自背面23朝向前面24且位於左側的側壁25(圖24)。
上述各實施形態1~8中,框體20之上面21側被閉塞,在框體20之下面22形成有吸入口22H(圖3、圖4)。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9中,如圖24及圖25所示,框體20之上面21側未被閉塞,而在上面21形成有吸入口21H。吸入口21H設於上面21之中的靠近背面23的部分。也在框體20之下面22形成有吸入口22H(圖25)。此外,在上面21之前端部21F的更前方的位置,設有於水平方向延伸的前面蓋21C。
在框體20之內部,除了空氣濾網31及空氣清淨過濾器32外,還進一步設有空氣濾網31A及空氣清淨過濾器32A。空氣濾網31A配置成在設於上面21側的吸入口21H之下方自框體20的內側閉塞吸入口21H,空氣清淨過濾器32A配置成自下方側覆蓋空氣濾網31A。空氣清淨過濾器32A例如也由HEPA濾網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空氣調和機101中,不僅將空氣通過吸入口22H(圖25)、空氣濾網31(圖25)及空氣清淨過濾器32(圖25)取入至框體20之內部,也將空氣通過吸入口21H、空氣濾網31A及空氣清淨過濾器32A取入至框體20之內部。
之後,空氣在通過熱交換器38及開口27(前側上部開口28或前側下部開口29),被風向調整部40(圖24)調整了風向的狀態下,通過形成於前面24側的吹出口(即,圖10所示的前方上方吹出部28H或圖14所示的前方下方吹出部29H)往機外吹出。根據本實施形態9之空氣調和機101,與上述各實施形態1~8中的空氣調和機相比,能夠使風量增大。不閉塞上面21側而於上面21側設置吸入口21H的技術性思想,也可以與上述各實施形態1~8中已說明的思想加以組合來實施。
以上,雖已針對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的揭示內容在各方面均為示例,並非限制性的內容。本發明的技術的範圍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來表示,且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意思及範圍內所有的變更。
10‧‧‧房間
11‧‧‧天花板
12、14、16、25、26、36W‧‧‧側壁
13‧‧‧地板面
20‧‧‧框體
21‧‧‧上面
21C‧‧‧前面蓋
21F、24T‧‧‧前端部
22‧‧‧下面
21H、22H‧‧‧吸入口
23‧‧‧背面
24‧‧‧前面
25A、25B‧‧‧前端
27、36H‧‧‧開口
28‧‧‧前側上部開口
28H‧‧‧前方上方吹出部
29‧‧‧前側下部開口
29H‧‧‧前方下方吹出部
31、31A‧‧‧空氣濾網
32、32A‧‧‧空氣清淨過濾器
33‧‧‧送風機
34、34A、34B‧‧‧驅動馬達
35‧‧‧多翼遠心風扇
35F‧‧‧葉片部
35P、35Q‧‧‧框架體
35R‧‧‧軸套
36‧‧‧殼罩
36F‧‧‧框架部
36J、36Y‧‧‧通孔
36S‧‧‧流路
36T‧‧‧導流片
36U‧‧‧內周面
36U1‧‧‧第一出口區域
36U2‧‧‧第二出口區域
37、37A、37B‧‧‧旋轉軸
38、38M、38N‧‧‧熱交換器
38A‧‧‧上部熱交換部
38B‧‧‧下部熱交換部
39F‧‧‧散熱片
39H‧‧‧導熱管
39S‧‧‧直線部
39W‧‧‧彎曲部
40‧‧‧風向調整部
41‧‧‧可動面板
41A‧‧‧上端
41B‧‧‧下端
41T、42T、43T‧‧‧軸支部
41U‧‧‧支承部
42‧‧‧上部風向板
42A、43A‧‧‧前端
43‧‧‧下部風向板
100、101‧‧‧空氣調和機
圖1係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設置於房間10之中的樣子的立體圖。 圖2係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的立體圖。 圖3係沿著圖2中的III-III線的箭視剖面圖。 圖4係沿著圖2中的IV-IV線的箭視剖面圖。 圖5係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中所具備的送風機33的立體圖。 圖6係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中所具備的送風機33所具備的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35之中的一個的立體圖。 圖7係示意性地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中所具備的送風機33及熱交換器38的俯視圖。 圖8係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形成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之狀態時的樣子的立體圖。 圖9係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形成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之狀態時的樣子的側視圖。 圖10係對應於圖3,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形成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之狀態時的樣子的剖面圖。 圖11係示出藉由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於房間10之中進行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時的樣子的立體圖。 圖12係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形成暖氣運轉之狀態時的樣子的立體圖。 圖13係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形成暖氣運轉之狀態時的樣子的側視圖。 圖14係對應於圖3,示出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形成暖氣運轉之狀態時的樣子的剖面圖。 圖15係示出藉由實施形態中的空氣調和機100於房間10之中進行暖氣運轉時的樣子的立體圖。 圖16係示出實施形態6中的空氣調和機中所具備的送風機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17係示出實施形態7中的空氣調和機中所具備的送風機的俯視圖。 圖18係示出實施形態7中的空氣調和機中所具備的送風機的一部分(驅動馬達34A、多翼遠心風扇35及殼罩36(36a、36b))的前視圖。 圖19係示出實施形態7中的空氣調和機中所具備的送風機的一部分(驅動馬達34A、多翼遠心風扇35及殼罩36)的正面及上面側的樣子的立體圖。 圖20係示出實施形態7中的空氣調和機中所具備的送風機的一部分(驅動馬達34A、多翼遠心風扇35及殼罩36)的背面及上面側的樣子的第一立體圖。 圖21係示出實施形態7中的空氣調和機中所具備的送風機的一部分(驅動馬達34A、多翼遠心風扇35及殼罩36)的背面及上面側的樣子的第二立體圖。 圖22係示意性地示出實施形態7中的空氣調和機中所具備的送風機及熱交換器38的俯視圖。 圖23係示意性地示出實施形態8中的空氣調和機中所具備的送風機及熱交換器38M、38N的俯視圖。 圖24係示出實施形態9中的空氣調和機101的立體圖。 圖25係沿著圖24中的XXV-XXV的箭視剖面圖。

Claims (15)

  1. 一種空氣調和機,設置於房間的側壁上部或天花板,具備: 框體,具有配置成面向上述天花板的上面、位於地板面側的下面、及配置於上述側壁側的背面,在上述下面側形成有吸入口,在與上述背面相反側的前面側形成有開口; 空氣濾網,配置成在上述吸入口的上方覆蓋上述吸入口; 空氣清淨過濾器,配置於上述空氣濾網的上方; 送風機,配置於上述空氣清淨過濾器的上方; 熱交換器,配置於上述送風機的前方或前方上方;以及 風向調整部,配置成自前方側覆蓋上述開口; 上述送風機包含: 驅動馬達;以及 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其透過旋轉軸與上述驅動馬達連結,且以與上述驅動馬達成為同軸狀的方式排列配置於水平方向; 藉由上述驅動馬達而使複數個上述多翼遠心風扇進行旋轉,藉此將空氣通過上述吸入口、上述空氣濾網及上述空氣清淨過濾器而取入至上述框體的內部,並且空氣在通過上述熱交換器及上述開口被上述風向調整部調整了風向的狀態下,通過形成於上述風向調整部的上部側或下部側的吹出口而往機外吹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上述驅動馬達配置於水平方向上靠近上述框體之中央的位置, 複數個上述多翼遠心風扇配置於水平方向上較上述驅動馬達更外側的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若將上述多翼遠心風扇的直徑設為D[mm],將上述框體的高度設為h[mm],則 0.9×h≦2×D≦1.1×h的關係成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若將上述框體的深度設為L[mm],則 0.9×L≦h+1/2×D≦1.1×L的關係成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中任一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上述送風機進一步具有複數個殼罩; 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於內側形成有螺旋形狀的流路,且配置成覆蓋複數個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各者的周圍,並且朝向上述熱交換器側開口; 在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中的上述熱交換器側設有一個或複數個導流片,該導流片對形成於複數個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各者與上述熱交換器之間的送風路徑,於相對於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旋轉軸垂直的方向進行分割。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在冷氣運轉時或送風運轉時,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於上述框體的前方上方形成上述吹出口,通過該吹出口將空氣吹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在暖氣運轉時,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於上述框體的前方下方形成上述吹出口,通過該吹出口將空氣吹出。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上述吹出口包括: 前方上方吹出部,其形成於上述框體的前方上方,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而開閉;以及 前方下方吹出部,其形成於上述框體的前方下方,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而開閉; 在進行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時,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將上述前方上方吹出部開放並且將上述前方下方吹出部閉塞; 在進行暖氣運轉時,藉由上述風向調整部將上述前方上方吹出部閉塞並且將上述前方下方吹出部開放。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上述風向調整部包含具有板狀之形狀且配置成自前面側覆蓋上述開口的可動面板; 上述可動面板在上述框體之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被軸支; 上述可動面板在進行冷氣運轉或送風運轉時往下方側旋動而使上述前方上方吹出部開放並且使上述前方下方吹出部閉塞,在進行暖氣運轉時往上方側旋動而使上述前方上方吹出部閉塞並且使上述前方下方吹出部開放。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上述空氣清淨過濾器由HEPA濾網構成。
  11. 一種空氣調和機,設置於房間的側壁上部或天花板,具備: 框體,具有配置成面向上述天花板的上面、位於地板面側的下面、配置於上述側壁側的背面、及配置於與上述背面相反側的前面,且形成有用於將上述房間的空氣取入至本身的內部的吸入口、及用於將在上述內部被調和後的空氣送出至上述房間之中的吹出口; 空氣濾網,配置成自上述框體的上述內部之側覆蓋上述吸入口; 空氣清淨過濾器,配置成自上述框體的上述內部之側覆蓋上述空氣濾網; 送風機,配置於上述框體的上述內部;以及 熱交換器,配置於上述送風機的前方或前方上方; 上述送風機具有: 驅動馬達; 複數個多翼遠心風扇,其透過旋轉軸與上述驅動馬達連結,且以與上述驅動馬達成為同軸狀的方式排列配置於水平方向;以及 複數個殼罩,分別於內側形成有螺旋形狀的流路,且配置成分別覆蓋複數個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各者的周圍並且朝向上述熱交換器側開口; 在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中的上述熱交換器之側,設有: 框架部,於內側形成送風路徑;以及 至少一個導流片,對形成於上述框架部之內側的上述送風路徑,於相對於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旋轉中心垂直的方向進行分割。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於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在上述熱交換器之側藉由上述導流片分割上述送風路徑而藉此形成的複數個開口之各者,形成為隨著自上述多翼遠心風扇之側朝向上述熱交換器之側,相對於上述旋轉中心平行的方向上的寬度緩緩地擴大。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上述熱交換器具有: 複數個散熱片,具有平板狀的形狀,以彼此成為平行的位置關係的方式排列於上述平行的方向;以及 導熱管,包含安裝於複數個上述散熱片且配置成沿著上述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彼此成為平行的位置關係的複數個直線部、以及設置成在複數個上述直線部之兩外側連接二個上述直線部之端部彼此的複數個彎曲部; 設置於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的上述框架部,具有於內側形成上述送風路徑的內周面; 在上述內周面之中,將在上述平行的方向之一側中與上述導流片重疊的部分規定為第一出口區域,將在上述平行的方向之另一側中與上述導流片重疊的部分規定為第二出口區域; 在將位於上述第一出口區域之中的最上游側的部分與位於上述第二出口區域之中的最上游側的部分之間的上述平行的方向上的間隔設為w, 將位於上述第一出口區域之中的最下游側的部分與位於上述第二出口區域之中的最下游側的部分之間的上述平行的方向上的間隔設為y, 針對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全部而將複數個上述殼罩之各者中的w之值加總而得的值設為W, 將在上述平行的方向上設有上述熱交換器之中的上述直線部的區域的長度設為Z的情形下, 於複數個中的至少一個上述殼罩, 0.7×W/Z≦w/y≦1.3×W/Z的關係成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若將上述多翼遠心風扇的直徑設為D[mm],將上述框體的高度設為h[mm],則 0.9×h≦2×D≦1.1×h的關係成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的空氣調和機,其中,上述空氣清淨過濾器由HEPA濾網構成。
TW106130187A 2017-04-10 2017-09-04 空氣調和機 TW2018373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7718 2017-04-10
JP2017-077718 2017-04-10
JP2017140996 2017-07-20
JP2017-140996 2017-07-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7395A true TW201837395A (zh) 2018-10-16

Family

ID=63792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0187A TW201837395A (zh) 2017-04-10 2017-09-04 空氣調和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837395A (zh)
WO (1) WO201818993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7884A (zh) * 2021-09-22 2021-12-07 江苏中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吊顶空气净化机机壳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85553A (ja) * 2019-11-25 2021-06-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51155U (zh) * 1971-10-12 1973-07-04
JPS6171623U (zh) * 1984-10-12 1986-05-15
JPH0712856U (ja) * 1993-07-09 1995-03-0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H10205876A (ja) * 1997-01-20 1998-08-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清浄フィルターの取付構造
JP2005315538A (ja) * 2004-04-30 2005-11-10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5315537A (ja) * 2004-04-30 2005-11-10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4678327B2 (ja) * 2006-04-26 2011-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029577B2 (ja) * 2008-11-14 2012-09-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582244B2 (ja) * 2009-04-17 2010-11-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6053659B2 (ja) * 2013-10-23 2016-1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
EP3091295B1 (en) * 2013-12-26 2024-10-09 Carrier Japan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2015169389A (ja) * 2014-03-07 2015-09-2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516094B2 (ja) * 2015-03-25 2019-05-2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7884A (zh) * 2021-09-22 2021-12-07 江苏中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吊顶空气净化机机壳
CN113757884B (zh) * 2021-09-22 2024-03-15 江苏中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吊顶空气净化机机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89933A1 (ja) 2018-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5052464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TWI654377B (zh) Air conditioner
JP2524970B2 (ja) 窓型空気調和機
KR2008005159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H09210390A (ja) 空気調和機
TWI267611B (en) Integral 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guide structure thereof
JP4670437B2 (ja) 空気調和機
TW201837395A (zh) 空氣調和機
KR100715337B1 (ko) 패키지형 에어컨의 송풍 구조
JP324729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TW201837391A (zh) 空氣調和機
TWI675993B (zh) 空氣調和機
JP3308256B2 (ja)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JP201908616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20140014409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4706305B2 (ja) 空気調和機
JP7396874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156408Y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3812467B2 (ja) 遠心送風機の羽根車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遠心送風機
KR20090081913A (ko) 공기조화기
JPH0328213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240113886A (ko) 공기조화기
JPH1019289A (ja) 壁掛け式空気調和装置
CN101871677A (zh) 紧凑型窗式空调
KR100517625B1 (ko) 액자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에 따른 운전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