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7257A - 經編機、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及經編織物 - Google Patents

經編機、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及經編織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7257A
TW201837257A TW106128089A TW106128089A TW201837257A TW 201837257 A TW201837257 A TW 201837257A TW 106128089 A TW106128089 A TW 106128089A TW 106128089 A TW106128089 A TW 106128089A TW 201837257 A TW201837257 A TW 2018372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jacquard
base fabric
front side
rear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8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2321B (zh
Inventor
高山裕和
太田稔
大澤和寬
小出幸子
高岡功男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邁耶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邁耶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邁耶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7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72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2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23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21/08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7/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arp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27/10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27/24Thread guide bar assembli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7/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arp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27/10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27/24Thread guide bar assemblies
    • D04B27/32Thread guide bar assembli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thread guides controlled by Jacquard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02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 A43B1/04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braided, knotted, knitted or croche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4Uppers made of one piece; Uppers with inserted gussets
    • A43B23/042Uppers made of one piec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2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article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3/00Flat warp knitting machines
    • D04B23/02Flat warp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2Cross-sectional features
    • D10B2403/022Lofty fabric with variably spaced front and back plies, e.g. spacer fabrics
    • D10B2403/0223Lofty fabric with variably spaced front and back plies, e.g. spacer fabrics with apertures, e.g. with one or more mesh fabric pli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2Cross-sectional features
    • D10B2403/023Fabric with at least two, predominantly unlinked, knitted or woven plies interlaced with each other at spaced locations or linked to a common internal co-extensive yarn system
    • D10B2403/0231Fabric with at least two, predominantly unlinked, knitted or woven plies interlaced with each other at spaced locations or linked to a common internal co-extensive yarn system including contracting yarn, e.g. blister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4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 D10B2501/043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可以在經編織物上形成配合圖案的凹凸之經編機。 [解決手段]實施形態的經編機為雙拉舍爾機,其在前側的一對提花桿與後側的一對提花桿之間具備有至少1個導紗桿。

Description

經編機、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及經編織物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經編機、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及經編織物。
發明背景 作為編成經編織物的經編機,已知的有具備有前側及後側之2列的織針列,分別用前側織針列編成前側基布,用後側織針列編成後側基布,並且在經編織物的至少一部分上連結前側基布與後側基布之雙拉舍爾機。
又,已知的有如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08-169533號公報上,具備有2個提花桿之雙拉舍爾機。從以往即已知之具備2個提花桿的雙拉舍爾機具備有前側的一對提花桿、後側的一對提花桿、較前側的一對提花桿更前側的至少1個導紗桿、及較後側的一對提花桿更後側的至少1個導紗桿。藉由使用像這樣具備前側及後側的提花桿之雙拉舍爾機,可以製造在前側基布及後側基布上形成有提花圖案的經編織物。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最近所要求的不僅是在用雙拉舍爾機製造的經編織物上形成圖案,也要配合圖案而設置凹凸。例如,最近作為鞋子之鞋幫的製造方法,藉由製造效率佳的經編所進行之製造方法正逐漸受到矚目。並且,所要求的不僅是在鞋子的鞋幫上形成圖案,也要形成配合其圖案的凹凸。
然而,用以往已知的雙拉舍爾機所製造的經編織物中,表面幾乎是平坦的。雖然可以例如藉由使供給到提花桿的紗線比其他的紗線更粗,而配合圖案來形成可以在觸摸時辨識的若干凹凸,但是並無法做到配合圖案來形成一望即可以辨識之程度的足夠大的凹凸。
又,以往以來,作為具有凹凸的布料,絎縫(quilting)已廣為人知。然而,絎縫的製造方法是首先分別地個別製造表布料及裏布料,接著在表布料與裏布料之間放入芯材,最後再縫合的方法,是很複雜的方法。若要在絎縫上設置孔時,製造方法會變得更為複雜。
本發明是有鑒於以上的事實而作成的發明,其課題為提供一種可以在經編織物上形成配合圖案的凹凸之經編機、具有配合圖案之凹凸的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具有配合圖案之凹凸的經編織物、及具有配合圖案之凹凸的鞋子的鞋幫。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實施形態的經編機是作為雙拉舍爾機,並具備前側的一對提花桿、後側的一對提花桿、比前側的一對提花桿更前側的至少1個導紗桿、及比後側的一對提花桿更後側的至少1個導紗桿,該經編機的特徵為:在前側的一對提花桿與後側的一對提花桿之間,至少具備有1個導紗桿。
又,本實施形態的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是使用於前側及後側分別具備一對提花桿的雙拉舍爾機來編成前側的基布及後側的基布,並且藉由使前側及後側的一對提花桿的提花機構分別作用,而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上形成由前述提花桿所供給的提花紗線形成的提花圖案,該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藉由使前述提花機構作用,設置將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藉由前述提花紗線而連結的連結位置、及不連結的非連結位置,並以配置在前側的一對提花桿與後側的一對提花桿之間的至少1個導紗桿,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之間插入插入紗線,且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之前述連結位置推壓前述插入紗線。
又,本實施形態的經編織物,是提花紗線於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上形成有提花圖案之經編織物,其特徵在於:在該經編織物上設置有將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藉由前述提花紗線而連結的連結位置、及不連結的非連結位置,並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之間插入插入紗線,且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之前述連結位置推壓前述插入紗線。
又,本實施形態之鞋子的鞋幫的特徵在於具備有上述的經編織物。 發明效果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經編機,可以在經編織物的前側基布與後側基布之間將插入紗線插入。因此,可以實施上述之本實施形態的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
並且,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可以在前側基布與後側基布之間插入插入紗線,並藉由在前側基布與後側基布之由提花紗線形成的連結位置上推壓此插入紗線之作法,在經編織物上形成配合圖案的凹凸。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之經編織物及鞋子的鞋幫上,形成有配合圖案的凹凸。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關於本實施形態,將根據圖式來進行說明。再者,本實施形態僅是一個例子,有關在不超出本發明之主旨的範圍內所進行的適宜變更,均視為包含在本發明的範圍內。 1.實施形態1 (1)經編機的構造
實施形態1的經編機是所謂的雙拉舍爾機,其具備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並以前側織針列FN編成前側基布1,以後側織針列BN編成後側基布2,進而在這些基布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上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分別是將多數的織針在雙拉舍爾機的寬度方向上排成一列的織針列。針織機規格(gauge)為例如24E(每1英寸之織針的支數為24支)。
又,實施形態1之雙拉舍爾機是所謂的雙提花型拉舍爾機,如圖1所示,其具備前側的一對提花桿JB3、JB4(以下稱為「前提花桿JB3、JB4」)、及後側的一對提花桿JB6、JB7(以下稱為「後提花桿JB6、JB7」)。
提花桿JB3、JB4、JB6、JB7會分別進行用於編成基本組織的基本運動。伴隨於此,分別設置在提花桿JB3、JB4、JB6、JB7之複數個提花導紗器,會進行用於編成基本組織的基本運動。
除了用於編成基本組織的基本運動以外,這些提花導紗器還可藉由各個提花機構的作用而獨立且變得可變位。因此,複數個提花導紗器可以分別進行相異的運動。當提花機構作用時,提花導紗器會比基本組織之編成中的位置僅變位1G的距離(相鄰的2支織針之間的距離)。變位的方向是:前提花桿JB3、JB4之提花導紗器為左,後提花桿JB6、JB7之提花導紗器為右。提花機構可以使其僅在針前墊紗時作用,也可以使其僅在針背墊紗時作用,亦可使其在針前墊紗及針背墊紗兩種情況時都作用。
又,實施形態1之雙拉舍爾機,在比前提花桿JB3、JB4更前側具備有至少1個導紗桿,在比後提花桿JB6、JB7更後側具備至少1個導紗桿。
在圖1中,作為比前提花桿JB3、JB4更前側的導紗桿,而具備2個導紗桿GB1、GB2,作為比後提花桿JB6、JB7更後側的導紗桿,而具備2個導紗桿GB8、GB9。但是,在經編織物10的編成中,使用前側的2個導紗桿GB1、GB2中至少任1個即可,並沒有必要一定要使用2個。又,在經編織物10的編成中,使用後側的2個導紗桿GB8、GB9中至少任1個即可,並沒有必要一定要使用2個。
此外,實施形態1之雙拉舍爾機,在前提花桿JB3、JB4與後提花桿JB6、JB7之間,具備至少1個導紗桿。在圖1中,作為這樣的導紗桿而設置有1個導紗桿GB5。
導紗桿GB1、GB2、GB5、GB8、GB9會分別進行用於編成編織組織的基本運動。分別設置在導紗桿GB1、GB2、GB5、GB8、GB9之複數個導紗器,與提花導紗器不同,並無法進行與設置在相同的導紗桿上之其他導紗器不同的運動。
在導紗桿GB1、GB2、GB5、GB8、GB9的每一個中,每1英寸之導紗桿的支數與每1英寸之織針的支數是相同的。並且,在導紗桿GB1、GB2、GB5、GB8、GB9的每一個中,在對應於各個織針的位置上均配置有各導紗器。
另一方面,提花桿JB3、JB4、JB6、JB7分別是半針距的提花桿。並且,藉由使2個提花桿成為一對,而在該一對整體上形成為全針距。亦即,在提花桿JB3、JB4、JB6、JB7的每一個中,每1英寸之提花導紗器的支數為每1英寸之織針支數的一半,每2支織針配置有1支提花導紗器。在此,在成為一對之2個提花桿之間,是將提花導紗器的位置錯開1支織針的量。並且,變得可藉由2個提花桿成為一對,來備齊與織針的支數相同數量的提花導紗器,而在對應於各織針的位置上配置各導紗器。
從而,變得可藉由提花桿JB3與JB4成為一對,來備齊與織針的支數相同數量的提花導紗器,而將該等提花導紗器配置在對應於各織針的位置上。又,變得可藉由提花桿JB6與JB7成為一對,來備齊與織針的支數相同數量的提花導紗器,而將該等提花導紗器配置在對應各織針的位置上。
在以上的筘排列中,從導紗桿GB1到後提花桿JB6、JB7可在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從前提花桿JB3、JB4到導紗桿GB9可在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
實施形態1的經編機若去除以上的構造的話,就是與周知的雙拉舍爾機為相同構造之經編機。 (2)經編織物10之製造方法
在以上的構造之雙拉舍爾機中,可藉由比前提花桿JB3、JB4更前側的導紗桿GB1、GB2的至少1個,編成前側基布1。又,可藉由比後提花桿JB6、JB7更後側的導紗桿GB8、GB9的至少1個,編成後側基布2。
藉由與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的編成並行,以使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之提花機構分別作用,可將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提花紗線(以下稱為「前提花紗線」)以及由後提花桿JB6、JB7所供給的提花紗線(以下稱為「後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已編入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的提花紗線,會出現在這些基布的表面上而形成提花圖案。
再者,所謂提花圖案是指藉由出現在經編織物10的表面之提花紗線所形成的圖案。
此外,藉由與提花圖案的形成並行,以使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之提花機構分別作用,而使前提花紗線及後提花紗線在經編織物10的至少一部分上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在此,由於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連結位置、及除了前述連結位置以外的位置(非連結位置),是由提花紗線所形成,因此會分別與出現在經編織物10的表面之提花圖案的構成要素相對應。例如,在藉由將前提花紗線編入後側基布2,且將後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而形成前述連結位置的情況下,會使後提花紗線出現在前側基布1的表面,而成為經編織物10之前側表面中的提花圖案的構成要素。
再者,較理想的是,前述連結位置及前述非連結位置是分別涵蓋複數個緯圈(course)及複數個經圈(wale)。
此外,與提花圖案的形成等並行,而使前提花桿JB3、JB4與後提花桿JB6、JB7之間的導紗桿GB5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之間將插入紗線插入。以導紗桿GB5所插入的插入紗線,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連結位置上,會被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推壓而壓縮。另一方面,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非連結位置上,以導紗桿GB5所插入的插入紗線並未被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推壓,因而未被壓縮。因此,由前述非連結位置構成的部分會比由前述連結位置構成的部分更膨出。
如以上所編成的結果,在經編織物10的表面,前述連結位置構成的部分成為凹部,前述非連結位置構成的部分膨出而成為凸部。由於前述連結位置及前述非連結位置與出現在經編織物10的表面的提花圖案有關聯,因此可在經編織物10上形成配合提花圖案的凹凸。
作為較佳的1個形態,為藉由前側的導紗桿GB1或GB2而在前側基布1上形成鏈狀編織組織,且藉由後側的導紗桿GB8或GB9而在後側基布2上形成鏈狀編織組織。此外,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在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的每一個上,形成前提花紗線及後提花紗線對鏈狀編織組織之相鄰的經圈連結的位置、及不連結的位置。然後,當在前側基布1中的相鄰的經圈不連結的位置及在後側基布2中的相鄰的經圈不連結的位置在前後方向(垂直於經編織物10的表面之方向、即經編織物10的表裏方向)上形成一致時,會在該位置上形成貫通經編織物10的孔。 (3)具體的編成例1
針對如上述的經編織物10的編成例進行說明。在此編成例中的經編織物10是使用於例如鞋子的鞋幫之織物。
將此編成例的編織組織圖示於圖2。再者,在各編織組織圖中,F是表示藉由前側織針列FN所編成的緯圈,B是表示藉由後側織針列BN所編成的緯圈。在實施形態1中,可於編成中使用導紗桿GB2、GB5、GB8、GB9、及提花桿JB3、JB4、JB6、JB7。
在此編成中,在導紗桿GB2、GB5、GB8、GB9中,是分別將紗線供給成滿穿(full-set)。亦即,在導紗桿GB2、GB5、GB8、GB9的每一個中,對所有的導紗器都供給紗線。藉此,在導紗桿GB2、GB5、GB8、GB9的每一個中,可供給與1個織針列具有的織針數量相同支數之紗線。
又,對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也是分別將紗線供給成滿穿。亦即,在提花桿JB3、JB4、JB6、JB7的每一個中,對所有的提花桿都供給紗線。藉此,對前提花桿JB3、JB4的全體,可供給與1個織針列具有的織針數量相同支數之紗線。又,對後提花桿JB6、JB7的全體,可供給與1個織針列具有的織針數量相同支數之紗線。
如圖2(a)所示,導紗桿GB2的編織組織為用相同的經圈形成針目的鏈狀編織組織,且是由0-1/1-1/1-0/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再者,在這樣的表記中,第奇數號所示之表記(在上例中為0-1及1-0)是顯示對前側織針列FN之織針的作用,第偶數號所示的表記(在上例中為1-1及0-0)是顯示對後側織針列BN之織針的作用。
又,圖2(c)所示之導紗桿GB5的編織組織為插入組織,且是由0-0/1-1/1-1/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又,圖2(e)所示之導紗桿GB8的編織組織為鏈狀編織組織,且是由1-1/1-0/0-0/0-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又,圖2(f)所示之導紗桿GB9的編織組織為插入組織,且是由1-1/0-0/0-0/1-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像這樣,藉由導紗桿GB2及導紗桿GB8,可用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的全部的經圈及緯圈來形成針目。在此,因為由導紗桿GB2及導紗桿GB8所形成的編織組織為鏈狀編織組織,因此在沒有提花紗線下並未將相鄰的經圈彼此連結。如後述,提花紗線可將相鄰的經圈彼此連結。
再者,以導紗桿GB5所插入的插入紗線,是如後述地發揮使經編織物10膨出之作用。又,藉由導紗桿GB9所插入的插入紗線,會發揮補強經編織物10之作用。
在圖2中,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桿JB3、JB4、JB6、JB7所形成的基本組織、亦即提花機構不作用的情況下的藉由提花桿JB3、JB4、JB6、JB7所形成的編織組織。圖2(b)所示之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基本組織是由1-0/1-2/1-2/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又,圖2(d)所示之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基本組織是由1-0/1-2/1-2/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在圖3中,是以虛線表示藉由前提花桿JB3、JB4所形成的上述之基本組織,並以實線表示藉由提花機構作用時之前提花桿JB3、JB4所形成的編織組織之例。
再者,在各編織組織圖中,圖中之H所表示的是不使提花機構作用之情形。此時,提花導紗器是位於與編成基本組織時相同的位置。又,圖中之T是表示使提花機構作用之情形。此時,提花導紗器會由編成基本組織之位置變位。T與H雖然被記載於1根織針位置的上下段,但上段之T或H是表示針前墊紗(overlap)時使提花機構作用或不作用之情形,下段之T或H是表示針背墊紗時使提花機構作用或不作用之情形。
圖3(a)及(b)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3(a)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厚料組織的其中1種組織,且是由1-0/2-2/2-3/1-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圖3(b)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薄料組織的1種組織,且是由1-0/2-2/1-2/1-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像這樣,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而以前提花紗線及從導紗桿GB2所供給的紗線形成前側基布1。此時,可在前側基布1的表面(經編織物10的前側表面)出現前提花紗線。
此處,前提花紗線在編成圖3(a)之厚料組織時,是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朝經圈方向(緯方向)進行3針間來回,在編成圖3(b)的薄料組織時,是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朝經圈方向進行2針間來回。因此,前提花紗線可將藉由從導紗桿GB2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之相異的經圈彼此連結。再者,圖3(a)的厚料組織是讓往經圈方向(緯方向)之振幅比圖3(b)的薄編織組織更大之量來將前側基布1形成得較厚。
圖3(c)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僅在同一經圈內進行墊紗(lapping)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3(c)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孔料組織的1種組織,且是由1-0/0-1/0-1/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前提花紗線在編成圖3(c)的孔料組織時,不會連結藉由從導紗桿GB2、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之鏈狀編織組織的相鄰經圈。又,在圖3(c)的孔料組織中,是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前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因此,可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圖3(d)及(e)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3(d)的編織組織是由1-1/2-3/2-2/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圖3(e)的編織組織是由1-1/1-2/2-2/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像這樣,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前提花紗線編入後側基布2。此時,可在後側基布2的表面(經編織物10的後側表面)出現前提花紗線。
在此,前提花紗線在編成圖3(d)的編織組織時,是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朝經圈方向進行3針間來回,在編成圖3(e)的編織組織時,是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朝經圈方向進行2針間來回。因此,前提花紗線可將藉由從導紗桿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之相異的經圈彼此連結。再者,圖3(d)的編織組織是讓往經圈方向(緯方向)之振幅比圖3(e)的編織組織更大之量來將後側基布2形成得較厚。
在圖4中,是以虛線表示藉由後提花桿JB6、JB7所形成之上述的基本組織,並以實線表示藉由提花機構作用時之後提花桿JB6、JB7所形成的編織組織之例。
圖4(a)及(b)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4(a)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厚料組織的其中1種組織,且是由1-1/2-3/2-2/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圖4(b)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薄料組織的1種組織,且是由0-0/1-2/1-1/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像這樣,可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以後提花紗線及從導紗桿GB8、GB9所供給的紗線形成後側基布2。此時,可在後側基布2的表面(經編織物10的後側表面)出現後提花紗線。
在此,後提花紗線在編成圖4(a)的厚料組織時,是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朝經圈方向進行3針間來回,在編成圖4(b)的薄料組織時,是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朝經圈方向進行2針間來回。因此,由後提花桿JB6、JB7所供給的提花紗線可將由導紗桿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之鏈狀編織組織之相異的線圈彼此連結。再者,圖4(a)的厚料組織是讓往經圈方向(緯方向)之振幅比圖4(b)的薄料組織更大之量來將後側基布2形成得較厚。
圖4(c)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僅在同一經圈內進行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4(c)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孔料組織的1種組織,且是由1-0/0-1/1-1/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後提花紗線在編成圖4(c)的孔料組織時,不會連結藉由導紗桿GB2、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之鏈狀編織組織的相鄰的經圈。在圖4(c)的孔料組織中,是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後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因此,可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圖4(d)及(e)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4(d)的編織組織是由1-0/2-2/2-3/1-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圖4(e)的編織組織是由1-0/1-1/1-2/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像這樣,可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後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此時,可在前側基布1的表面(經編織物10的前側表面)出現後提花紗線。
在此,後提花紗線在編成圖4(d)的編織組織時,是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朝經圈方向進行3針間來回,在編成圖4(e)的編織組織時,是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朝經圈方向進行2針間來回。因此,後提花紗線可將藉由導紗桿GB2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之相異的經圈彼此連結。再者,圖4(d)的編織組織是讓往經圈方向(緯方向)之振幅比圖4(e)的編織組織更大之量來將前側基布1形成得較厚。
在實施形態1中,是使圖3(a)~(e)中的1個編織組織作為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而在各編成位置中被選擇。伴隨於該情況,使圖4(a)~(e)中的1個編織組織作為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而在各編成位置中被選擇。如此進行,可在各編成位置中實現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與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之組合。
依照這個組合,可以在經編織物10上形成孔、或使經編織物10的前側及後側的表面出現特定的紗線。並且,可以藉由在每個編成位置上變化組合,而在經編織物10的前側及後側的表面形成提花圖案。又,可以形成配合提花圖案的凹凸。
例如,作為在某個位置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3(a)或(b)所顯示的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的編織組織,而作為在相同位置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4(a)或(b)所顯示的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的編織組織。此時,可在經編織物10的前側的表面出現前提花紗線,並在後側的表面出現後提花紗線。又,此時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並未被連結。
又,作為在其他的某個位置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3(d)或(e)所顯示的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的編織組織,而作為在相同位置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4(d)或(e)所顯示的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的編織組織。此時,經編織物10的前側的表面上主要出現後提花紗線,後側的表面主要出現前提花紗線。又,此時,可將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之對後側織針列BN的針前墊紗、及藉由後側的一對後提花桿JB6、JB7進行之對前側織針列FN的針前墊紗交互地完成,而使前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sinker loop)與後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交叉纏繞。藉此,可將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相互地相拉近並連結。
如此進行,可在經編織物10的前側的表面上形成出現前提花紗線的部分、及出現後提花紗線的部分。並且,藉由將不同種類的紗線供給到前提花桿JB3、JB4與後提花桿JB6、JB7,以於經編織物10的前側的表面形成提花圖案。同樣地,可在經編織物10的後側的表面形成出現前提花紗線的部分、及出現後提花紗線的部分。並且,藉由將不同種類的紗線供給到前提花桿JB3、JB4與後提花桿JB6、JB7,以於經編織物10的後側的表面形成提花圖案。
再者,不同種類紗線是指顏色、光澤、易被染色的程度、觸感等之中至少1種不同的紗線。
然而,藉由導紗桿GB5所插入的插入紗線是被插入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之間。並且,在上述之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連結位置中,使藉由導紗桿GB5而插入的插入紗線被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推壓而被壓縮。因此,在上述之由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連結位置所構成的部分,經編織物10在前側及後側都沒有膨起。
另一方面,在不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之非連結位置上,藉由導紗桿GB5所插入的插入紗線沒有被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推壓,因而沒有被壓縮。因此,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非連結位置所構成的部分,會使經編織物10在前側或後側的至少一側膨出。
如此進行,可在經編織物10的表面配合提花圖案而形成由沒有膨起的部分之凹部與膨出的部分之凸部所構成的凹凸。
為了供參考,於圖5顯示在經編織物10上形成有凹凸的情形。如圖示,在將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藉由提花紗線3而連結的連結位置5上,會使藉由導紗桿GB5所插入的插入紗線(圖示省略)被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推壓而被壓縮。另一方面,在不將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藉由提花紗線3而連結的非連結位置6上,是使插入紗線4不被壓縮而使經編織物10膨出。像這樣,藉由形成膨出的位置與沒有膨出的位置,而可在經編織物10上形成有凹凸。
又,在不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而膨出的部分,只要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之其中一邊的基布中的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比另一邊的基布中的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更長,在沉片紗圈較長的基布之側,會使經編織物10膨出得更大。
例如,作為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在前側基布1形成針目並朝經圈方向進行3針間來回之圖3(a)的厚料組織。伴隨於該種情形,作為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在後側基布2形成針目並朝經圈方向進行2針間來回之圖4(b)的薄料組織。此時,因為在前側基布1中的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變得比在後側基布2中的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更長,因此經編織物10往前側膨出得更大。
又,作為在某個位置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3(c)的孔料組織,作為在相同位置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4(c)的孔料組織。藉此,使在前側基布1中的相鄰的經圈不被連結的非連結位置、及與在後側基布2中的相鄰的經圈不被連結的非連結位置在前後方向上一致,而可在經編織物10中的該位置上形成孔。此處,由於圖3(c)的孔料組織及圖4(c)的孔料組織是如上述地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可在孔的開口端上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在實施形態1中所使用之紗線之素材或粗細(纖細度)並未被限定。作為紗線,可採用的有長絲紗線(filament yarn)或機紡紗線(spun yarn)等各式各樣的紗線。又,作為紗線的材料,可採用絹或綿等天然纖維、或聚酯製或尼龍製的合成纖維等。
又,從導紗桿GB5插入之插入紗線的粗細若改變,經編織物10的膨出量就會改變。為了加大經編織物10的膨出量,所期望的是供給到導紗桿GB5的插入紗線比其他的紗線更粗,且更加期望的是定長制紗線支數(dtex)是提花紗線的3倍以上。
例如,對導紗桿GB2、GB8可供給100dtex以下的聚酯紗線,對導紗桿GB9可供給100~200dtex的聚酯紗線,對提花桿JB3、JB4、JB6、JB7可供給100~200dtex的聚酯紗線,對導紗桿GB5可供給500~700dtex的聚酯紗線。
再者,關於紗線的素材及粗細,在下述的實施形態2及實施形態3中也可說與以上相同。 (4)經編織物10之具體例
將在上述編成例1所編成的經編織物10之前側之面例示於圖6。此經編織物10是使用於鞋子的鞋幫之將鞋幫部11與其周邊部12作為一體而編成的織物。鞋幫部11具有由指尖部20、前方部21、腳背部22、側部23、上部24、後部25、腳跟部26所構成的圖案。
在以下說明之經編織物10的編成中,是設成:對前提花桿JB3、JB4供給橘色的紗線,對導紗桿GB2、GB5、GB8、GB9及後提花桿JB6、JB7供給白色的紗線。
在鞋幫部11及周邊部12中,藉由導紗桿GB2、GB5、GB8、GB9而形成有圖2的編織組織。又,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以下說明的編織組織。
在指尖部20中,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3(a)的厚料組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4(b)的薄料組織。因此,指尖部20之前側的表面是形成為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之顏色、即橘色。又,由於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並沒有連結,因此指尖部20是膨出而形成凸起。
在前方部21及腳背部22中,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3(d)的編織組織,並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4(d)的編織組織。因此,前方部21及腳背部22之前側的表面是形成為由後提花桿JB6、JB7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白色。
此外,在前方部21及腳背部22之中的複數個位置上,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3(c)的孔料組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4(c)的孔料組織。並且藉此而形成有複數個孔30。這些孔30成為鞋子上的通氣孔。在圖3(c)的孔料組織中,由於前提花桿JB3、JB4也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因此於前方部21及腳背部22前側的表面上之孔30的開口端上也可看到橘色的紗線。
在前方部21及腳背部22中,由於連結有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藉由導紗桿GB5插入的插入紗線可從前側及後側被推壓而被壓縮。因此,前方部21及腳背部22沒有膨出。
在上部24中,是將由圖3(d)及圖4(d)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部分、及由圖3(e)及圖4(e)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部分配置成形成方格花纹。因此,上部24之前側的表面是形成為由後提花桿JB6、JB7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白色。但是,在由圖3(e)及圖4(e)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部分中,也可從前側的表面稍微看到一些橘色的紗線。這是由於圖3(e)及圖4(e)的編織組織為製作較薄的織物,又橘色為較醒目的顏色之故。又,由於無論哪個編織組織的組合都會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在由這些編織組織所構成的上部24中,可將藉由導紗桿GB5而插入的插入紗線按壓並壓縮。因此,上部24並未膨出。
又,在上部24之複數個預定位置上,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3(c)的孔料組織,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4(c)的孔料組織。藉此,可在上部24之複數個預定位置上形成有孔31。這些孔31是成為用於穿鞋帶的孔。與上述的孔30同樣,在上部24之孔31的開口端上也可從前側看到橘色的紗線。
在側部23中,是將由圖3(d)及圖4(d)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第1直線部36、及由圖3(a)及圖4(a)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第2直線部37分別形成傾斜的直線,且相互地排列。在由圖3(d)及圖4(d)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第1直線部36、及由圖3(a)及圖4(a)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第2直線部37中由於反轉顏色,因此可在側部23上形成橘色與白色的條紋花紋。在前側的表面上,由圖3(d)及圖4(d)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第1直線部36為白色,由圖3(a)及圖4(a)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第2直線部37為橘色。
又,在側部23中,由於圖3(d)及圖4(d)的編織組織會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由這些編織組織所構成的第1直線部36不會膨出。另一方面,由於圖3(a)及圖4(a)的編織組織沒有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由這些編織組織所構成的第2直線部37會膨出。其結果,可在側部23上形成配合前述條紋花紋的凹凸。
在後部25中,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3(a)的厚料組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4(b)的薄料組織。因此,後部25之前側的表面是形成為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橘色。又,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並未連結,因此後部25會膨出而形成凸起。
又,在後部25之複數個預定位置上,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3(c)的孔料組織,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4(c)的孔料組織。藉此,可在後部25之複數個預定位置上形成有孔32。在孔32的開口端上會連結有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這些孔32是成為鞋子上的通氣孔。
在腳跟部26中,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3(d)的編織組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4(d)的編織組織。在由圖3(d)及圖4(d)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部分,是將前側的表面形成為由後提花桿JB6、JB7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白色。
又,在腳跟部26是將由圖3(a)及圖4(b)的編織組織所構成之四角形的部分35週期性地配置。在由圖3(a)及圖4(b)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部分,是將前側的表面形成為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橘色。藉此,可在腳跟部26的前側的表面上,形成有在白底上將橘色的四角形的部分35週期性地配置而成之提花圖案。
又,在腳跟部26中,是在由圖3(d)及圖4(d)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部分連結有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而在由圖3(a)及圖4(b)的編織組織所構成之四角形的部分35則未連結有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由圖3(a)及圖4(b)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橘色的四角形的部分35朝其周圍膨出。
又,在上述各部的交界部分,是設成例如與腳尖部20相同的編織組織。藉此,在經編織物10的前側的表面上,使上述各部的交界部分以橘色形成膨出之明顯的交界線。
總結以上,在經編織物10的前側的表面上,是使指尖部20、側部23的第2直線部37、後部25、腳跟部26的四角形的部分35、各部的交界部分以橘色形成為膨出的凸部,並使前方部21、腳背部22、上部24、側部23的第1直線部36、腳跟部26的四角形的部分35以外的部分以白色形成為不膨出的凹部。像這樣,可在經編織物10的前側的表面上,形成有提花圖案及與其相配合的凹凸。
再者,在經編織物10的後側的表面上,主要出現前提花紗線與後提花紗線之中的沒有出現在前側的表面的紗線。因此,在後側的表面上,形成有顏色設成與前側的表面反相的提花圖案。
如以上,可在經編織物10的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上形成提花圖案,進而形成配合於提花圖案的凹凸。
又,在周邊部12中,是將由圖3(d)及圖4(d)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部分、及由圖3(b)及圖4(b)的編織組織所構成的部分,依每個預定緯圈而交互地形成。藉此,可將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連結。 (5)編成後的步驟
編成後的經編織物10為了顯出凸部的量,是以沸騰等方法來加熱。加熱是例如在95~100℃下進行20~30分鐘。之後,對編成後的經編織物10進行熱定型等最後加工。在最後加工後的經編織物10中,凸部的高度(從凹部的表面之底部到凸部的頂點為止的高度)宜為1mm以上,較佳為2mm以上。
實際上用雙拉舍爾機所編成的經編織物10是使複數個鞋幫部11縱橫排列而成的織物。在編成後之適當的步驟中,可從1片經編織物10切離複數個鞋幫部11來採取。 (6)效果
在實施形態1的經編機中,在前提花桿JB3、JB4與後提花桿JB6、JB7之間,設置有導紗桿GB5。因此,可以做到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之間插入插入紗線。
在經編織物10的編成時,是使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藉由提花紗線,而在前側基布1的表面(即經編織物10的前側的表面)與後側基布2的表面(即經編織物10的後側的表面)形成提花圖案,並且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此時,往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之間插入的插入紗線,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連結位置上是從前側及後側被推壓而被壓縮,而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非連結位置上未被推壓而沒有受到壓縮。
藉由這種方法進行之編成的結果,可成為使經編織物10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連結位置上不膨出,而在非連結位置上膨出之織物。像這樣,可在經編織物10上形成配合圖案的凹凸。
此處,前側的導紗桿GB2及後側的導紗桿GB8分別編成鏈狀編織組織,並且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用提花紗線形成將前述鏈狀編織組織之相鄰的經圈連結的連結位置、及不連結的非連結位置。並且,可藉由將在前側中的前述鏈狀編織組織之相鄰的經圈的非連結位置、與在後側中的前述鏈狀編織組織之相鄰的經圈的非連結位置在前後方向(經編織物10的表裏方向)上形成一致,而在經編織物10上形成孔30、31、32。因此,可容易地形成在鞋子的鞋幫上的通氣孔及鞋帶用的孔之類的經編織物10中的孔。
如此進行而製造的經編織物10及具備其之鞋子的鞋幫是可容易地製造,並且具有可配合圖案而形成有凹凸之優異的設計性之物品。 2.實施形態2
在實施形態2中的經編機之構造及基本的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與在實施形態1中的該等內容相同。 (1)具體的編成例2
將實施形態2之編成例的編織組織圖示於圖7。在實施形態2的編成例中,也是將導紗桿GB2、GB5、GB8、GB9、及提花桿JB3、JB4、JB6、JB7使用於編成。
在此編成中,在導紗桿GB2、GB5、GB8、GB9中,是分別將紗線供給成滿穿(full-set)。又,對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也是分別將紗線供給成滿穿。
如圖7(a)所示,導紗桿GB2的編織組織為用相同的經圈形成針目的鏈狀編織組織,且是由0-1/1-1/1-0/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又,圖7(c)所示之導紗桿GB5的編織組織為插入組織,且是由0-0/1-1/1-1/1-1/1-1/0-0/0-0/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又,圖7(e)所示之導紗桿GB8的編織組織為鏈狀編織組織,且是由1-1/1-0/0-0/0-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又,圖7(f)所示之導紗桿GB9的編織組織為插入組織,且是由1-1/0-0/0-0/1-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像這樣,使用導紗桿GB2及導紗桿GB8,並以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的全部的經圈及緯圈來形成針目。在此,因為由導紗桿GB2及導紗桿GB8所形成的編織組織為鏈狀編織組織,因此在沒有提花紗線下並未將相鄰的經圈彼此連結。並且,如後述,提花紗線可將相鄰的經圈彼此連結。
再者,以導紗桿GB5所插入的插入紗線,是如後述地發揮使經編織物膨出之作用。又,藉由導紗桿GB9所插入的插入紗線,會發揮補強經編織物之作用。
在圖7中,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桿JB3、JB4、JB6、JB7所形成的基本組織、亦即提花機構不作用的情況下的藉由提花桿JB3、JB4、JB6、JB7所形成的編織組織。圖7(b)所示之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基本組織是由1-0/1-1/1-2/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又,圖7(d)所示之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基本組織是由1-1/1-2/2-2/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在圖8中,是以虛線表示藉由前提花桿JB3、JB4所形成的上述之基本組織,並以實線表示藉由提花機構作用時之前提花桿JB3、JB4所形成的編織組織之例。
圖8(a)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8(a)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前厚料組織的其中1種組織,且是由1-0/1-1/2-3/1-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像這樣,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而以前提花紗線及從導紗桿GB2所供給的紗線形成前側基布1。又,可在前側基布1的表面(前側之面)出現前提花紗線。
此處,是使前提花紗線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往經圈方向進行3針間來回。因此,前提花紗線可將藉由從導紗桿GB2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之相異的經圈彼此連結。
圖8(b)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與後側織針列BN的雙方均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8(b)的編織組織是由1-0/1-1/2-3/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因此,相對於2次之對前側織針列FN的針前墊紗,可進行1次之對後側織針列BN的針前墊紗。像這樣,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的雙方均進行針前墊紗,而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此處,是使前提花紗線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往經圈方向進行3針間來回。因此,前提花紗線可將藉由導紗桿GB2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與藉由導紗桿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之相異的經圈彼此連結。
圖8(c)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8(c)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後薄料組織的其中1種組織,且是由1-1/1-2/2-2/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像這樣,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前提花紗線編入後側基布2。此時,可在後側基布2的表面(後側之面)出現前提花紗線。
此處,是使前提花紗線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往經圈方向進行2針間來回。因此,前提花紗線可將藉由從導紗桿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之相異的經圈彼此連結。
圖8(d)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僅在同一經圈內進行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8(d)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孔料組織的其中1種組織,且是由1-0/0-1/0-1/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此時,前提花紗線不會連結藉由導紗桿GB2、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之鏈狀編織組織的相鄰的經圈。
又,在圖8(d)的編織組織中,由於是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前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因此可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圖8(e)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僅在同一經圈內進行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8(e)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孔料組織的其中1種組織,且是由1-0/0-0/0-1/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此時,前提花紗線不會連結藉由導紗桿GB2、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之鏈狀編織組織的相鄰的經圈。又,由於前提花桿JB3、JB4僅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因此前提花紗線並未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在圖9中,是以虛線表示藉由後提花桿JB6、JB7所形成之上述的基本組織,並以實線表示藉由提花機構作用時之後提花桿JB6、JB7所形成的編織組織之例。
圖9(a)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9(a)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後厚料組織的其中1種組織,且是由2-2/2-3/2-2/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像這樣,可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以後提花紗線及從導紗桿GB8、GB9所供給的紗線形成後側基布2。此時,可在後側基布2的表面(後側之面)出現後提花紗線。
此處,是使後提花紗線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往經圈方向進行3針間來回。因此,後提花紗線可將藉由導紗桿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之相異的經圈彼此連結。
圖9(b)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與後側織針列BN的雙方均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9(b)的編織組織是由2-2/2-3/2-3/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因此,相對於2次之對後側織針列BN的針前墊紗,可進行1次之對前側織針列FN的針前墊紗。像這樣,可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的雙方均進行針前墊紗,而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此處,是使後提花紗線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往經圈方向進行3針間來回。因此,後提花紗線可將藉由導紗桿GB2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與藉由導紗桿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之相異的經圈彼此連結。
圖9(c)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9(c)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前薄料組織的其中1種組織,且是由1-0/1-1/1-2/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像這樣,可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後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又,可在前側基布1的表面(前側之面)出現後提花紗線。
此處,是使後提花紗線形成織針紗圈並且在1個重複單位中往經圈方向進行2針間來回。因此,後提花紗線可將藉由導紗桿GB2所供給的紗線形成的鏈狀編織組織之相異的經圈彼此連結。
圖9(d)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僅在同一經圈內進行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9(d)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孔料組織的其中1種組織,且是由1-0/0-1/1-1/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此時,後提花紗線不會連結藉由導紗桿GB2、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之鏈狀編織組織的相鄰的經圈。又,在圖9(d)的編織組織中,由於是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後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因此可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圖9(e)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僅在同一經圈內進行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9(e)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孔料組織的其中1種組織,且是由1-1/0-1/1-1/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此時,後提花紗線不會連結藉由導紗桿GB2、GB8所供給的紗線形成之鏈狀編織組織的相鄰的經圈。又,由於後提花桿JB6、JB7僅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因此後提花紗線並未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在實施形態2中,是使圖8(a)~(e)中的1個編織組織作為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而在各編成位置中被選擇。伴隨於該情況,使圖9(a)~(e)中的1個編織組織作為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而在各編成位置中被選擇。如此進行,可在各編成位置中實現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與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之組合。
依照這個組合,可以在經編織物上形成孔、或使經編織物的前側及後側的表面出現特定的紗線。並且,可以藉由在每個編成位置上變化組合,而在經編織物的前側及後側的表面形成提花圖案。又,可以形成配合提花圖案的凹凸。
例如,作為在某個位置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8(a)所示的前厚料組織,而作為在相同位置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9(a)所示的後厚料組織。此時,可在經編織物的前側的表面出現前提花紗線,並在後側的表面出現後提花紗線。又,此時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並未被連結。
又,作為在其他的某個位置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8(c)所示的後薄料組織,而作為在與此相同位置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9(c)所示的前薄料組織。此時,可在經編織物的前側的表面出現後提花紗線,並在後側的表面出現前提花紗線。又,此時,前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與後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並未直接交叉。然而,前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與後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雙方均纏繞在藉由導紗桿GB5而插入的插入紗線上。藉此,可將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相互地相拉近並連結。
又,作為在另一其他的某個位置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8(b)的編織組織,作為在相同位置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9(b)的編織組織。此時,由於可將全部的提花桿JB3、JB4、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的雙方均進行針前墊紗,因此可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但是,相較於後提花桿JB6、JB7,前提花桿JB3、JB4會更常往前側織針列FN進行墊紗。因此,此時經編織物的前側的表面主要出現前提花紗線。
如此進行,可在經編織物的前側的表面上形成出現前提花紗線的部分、及出現後提花紗線的部分。並且,藉由將不同種類的紗線供給到前提花桿JB3、JB4與後提花桿JB6、JB7,以於經編織物的前側的表面形成提花圖案。
同樣地,可在經編織物的後側的表面形成出現前提花紗線的部分、及出現後提花紗線的部分。並且,藉由將不同種類的紗線供給到前提花桿JB3、JB4與後提花桿JB6、JB7,以於經編織物的後側的表面形成提花圖案。
然而,藉由導紗桿GB5所插入的插入紗線是被插入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之間。此插入紗線在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連結位置被壓縮,而在不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非連結位置上未被壓縮。藉此,可在經編織物上形成配合提花圖案的凹凸之點與實施形態1是相同的。
在實施形態2的情況下,可在經編織物的前側的表面形成:出現有由圖8(a)與圖9(a)之編織組織的組合所構成的前提花紗線之凸部、出現有由圖8(c)與圖9(c)之編織組織的組合所構成的後提花紗線之凹部、及出現有由圖8(b)與圖9(b)之編織組織的組合所構成的前提花紗線之凸部。再者,凹部是由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連結位置所構成的部分。
又,在不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而膨出的部分,只要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之其中一邊的基布中的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比另一邊的基布中的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更長,在沉片紗圈較長的基布之側,會使經編織物膨出得更大。此點也與實施形態1相同。
又,作為在某個位置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8(d)或(e)的孔料組織,作為在相同位置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9(d)或(e)的孔料組織。藉此,可在該位置中,於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中的相鄰的經圈未被連結的情形下,在經編織物中的該位置上形成孔。在此,可藉由作為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而可選擇圖8(d)的孔料組織、或作為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而可選擇圖9(d)的孔料組織之作法,而在經編織物之孔的開口端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2)經編織物110之具體例
將在上述編成例2所編成的經編織物110的前側之面例示於圖10。此經編織物110是使用於鞋子的鞋幫之將鞋幫部111與其周邊部112作為一體而編成的織物。鞋幫部111具有由指尖部120、前方部121、側部123、上部124、後部125所構成的圖案。
在以下說明之經編織物110的編成中,是設成:對導紗桿GB2及前提花桿JB3、JB4供給亮灰色的紗線,對導紗桿GB5、GB8、GB9及後提花桿JB6、JB7供給暗灰色的紗線。
在鞋幫部111及周邊部112中,藉由導紗桿GB2、GB5、GB8、GB9而形成有圖7的編織組織。又,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以下說明的編織組織。
在指尖部120中,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8(a)的前厚料組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9(a)的後厚料組織。因此,指尖部120之前側的表面是形成為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之顏色、即亮灰色。又,由於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並沒有連結,因此指尖部120是膨出而形成凸起。
在前方部121中,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8(b)的編織組織,並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9(b)的編織組織。因此,前方部121之前側的表面是形成為接近於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之顏色、即亮灰色。在前方部121中,由於連結有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藉由導紗桿GB5插入的插入紗線可從前側及後側被推壓而被壓縮。因此,前方部121沒有膨出。
再者,在前方部121之中的複數個位置上,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8(d)的孔料組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9(d)的孔料組織。藉此而形成有複數個孔130。這些孔130是成為鞋子上的通氣孔。
在上部124中,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8(b)的編織組織,並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9(b)的編織組織。因此,上部124之前側的表面是形成為接近於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亮灰色。在上部124中,由於連結有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藉由導紗桿GB5插入的插入紗線可從前側及後側被推壓而被壓縮。因此,上部124並未膨出。
此外,在上部124之中的複數個位置上,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8(d)的孔料組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9(d)的孔料組織。藉此而形成有複數個孔131。這些孔131是成為鞋子上的用於穿鞋帶的孔。
在側部123中,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8(c)的後薄料組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9(c)的前薄料組織。因此,側部123之前側的表面是形成為由後提花桿JB6、JB7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暗灰色。在側部123中,由於連結有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藉由導紗桿GB5插入的插入紗線可從前側及後側被推壓而被壓縮。因此,側部123並未膨出。
此外,在側部123形成有波浪狀的花紋部126。在花紋部126中,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8(a)的前厚料組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9(a)的後厚料組織。因此,花紋部126之前側的表面是形為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亮灰色。又,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並未連結,因此花紋部126會膨出而形成凸起。
在後部125中,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8(b)的編織組織,並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9(b)的編織組織。因此,後部125之前側的表面是形成為接近於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亮灰色。在後部125中,由於連結有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藉由導紗桿GB5插入的插入紗線可從前側及後側被推壓而被壓縮。因此,後部125並未膨出。
此外,在後部125上形成有波浪狀的花紋部127。在花紋部127中,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8(a)的前厚料組織,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9(a)的後厚料組織。因此,花紋部127之前側的表面是形為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亮灰色。又,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並未連結,因此花紋部127會膨出而形成凸起。
又,在上述各部的交界部分,是設成例如與腳尖部120相同的編織組織。藉此,在經編織物110的前側的表面上,使上述各部的交界部分以亮灰色形成膨出的明顯交界線。
總結以上,在經編織物110的前側的表面上,是使指尖部120、側部123的花紋部126、後部125的花紋部127、各部的交界部分以亮灰色形成為膨出的凸部,並使前方部121、上部124、後部125以亮灰色形成為不膨出的凹部,且使側部123以暗灰色形成為不膨出的凹部。像這樣,可在經編織物110的前側的表面上,形成有提花圖案及與其相配合的凹凸。
再者,在經編織物110的後側的表面上,主要出現有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與由後提花桿JB6、JB7所供給的紗線之中沒有出現在前側的表面的紗線。因此,在後側的表面上,形成有顏色設成與前側的表面反相的提花圖案。
如以上,可在經編織物110的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上形成提花圖案,進而形成配合於提花圖案的凹凸。
又,在周邊部112中,是例如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8(b)的編織組織,並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9(b)的編織組織。因此,可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實際上用雙拉舍爾機機編成的經編織物110是使複數個鞋子的鞋幫部之形狀的部分縱橫排列而成的織物。在編成後之適當的步驟中,可從1片經編織物110切離複數個鞋幫部111來採取。 (3)效果
依據實施形態2,與實施形態1相同,可以在經編織物110上形成配合圖案的凹凸,進而可以形成孔。 3.實施形態3
在實施形態3中的經編機之構造及基本的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與在實施形態1中的該等內容相同。 (1)具體的編成例3
將實施形態3之編成例的編織組織圖示於圖11。在實施形態3的編成例中,也是將導紗桿GB2、GB5、GB8、GB9、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使用於編成。
在此編成中,在導紗桿GB2、GB5、GB8、GB9中,是分別將紗線供給成滿穿(full-set)。又,對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也是分別將紗線供給成滿穿。
如圖11(a)所示,導紗桿GB2的編織組織是由1-0/0-0/1-2/1-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且在前側基布1上形成單梳櫛經平組織(denbigh texture)。又,圖11(c)所示之導紗桿GB5的編織組織為插入組織,且是由0-0/1-1/1-1/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又,圖11(e)所示之導紗桿GB8的編織組織為鏈狀編織組織,且是由1-1/1-0/0-0/0-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又,圖11(f)所示之導紗桿GB9的編織組織是由1-1/1-0/0-0/1-2//的重複單位所構成,且在後側基布2上形成單梳櫛經平組織。
像這樣,使用導紗桿GB2及導紗桿GB8、GB9,並以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的全部的經圈及緯圈來形成針目。以導紗桿GB5所插入的插入紗線會發揮使經編織物膨出之作用。
在圖11中,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桿JB3、JB4、JB6、JB7所形成的基本組織、亦即提花機構不作用的情況下的藉由提花桿JB3、JB4、JB6、JB7所形成的編織組織。圖11(b)所示之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基本組織是由1-0/1-1/1-1/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又,圖11(d)所示之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基本組織是由0-0/0-1/0-1/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
在圖12中,是以虛線表示藉由前提花桿JB3、JB4所形成的上述之基本組織,並以實線表示藉由提花機構作用時之前提花桿JB3、JB4所形成的編織組織之例。
圖12(a)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12(a)的編織組織是由1-0/1-1/1-2/1-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像這樣,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而以前提花紗線及從導紗桿GB2所供給的紗線形成前側基布1。又,可在前側基布1的表面(前側之面)出現前提花紗線。
圖12(b)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12(b)的編織組織是由1-1/1-2/1-1/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像這樣,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前提花紗線編入後側基布2。又,可在後側基布2的表面(後側之面)出現前提花紗線。
圖12(c)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前提花桿JB3、JB4僅在同一經圈內進行墊紗(lapping)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12(c)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孔料組織的1種組織,且是由1-0/0-1/0-1/0-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在圖12(c)的編織組織中,由於是前提花桿JB3、JB4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前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因此可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在圖13中,是以虛線表示藉由後提花桿JB6、JB7所形成之上述的基本組織,並以實線表示藉由提花機構作用時之後提花桿JB6、JB7所形成的編織組織之例。
圖13(a)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13(a)的編織組織是由1-1/1-2/1-1/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像這樣,可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以後提花紗線及從導紗桿GB8、GB9所供給的紗線形成後側基布2。又,可在後側基布2的表面(後側之面)出現後提花紗線。
圖13(b)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13(b)的編織組織是由1-0/1-1/1-2/1-1//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像這樣,可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後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又,可在前側基布1的表面(前側之面)出現後提花紗線。
圖13(c)所顯示的是藉由提花機構的作用,使後提花桿JB6、JB7僅在同一經圈內進行墊紗時之編織組織之例。圖13(c)的編織組織是被稱為孔料組織的1種組織,且是由1-0/0-1/1-1/1-0//的重複單位所構成。在圖13(c)的編織組織中,由於是後提花桿JB6、JB7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而將後提花紗線編入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因此可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
在實施形態3中,是使圖12(a)~(c)中的1個編織組織作為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而在各編成位置中被選擇。伴隨於該情況,使圖13(a)~(c)中的1個編織組織作為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而在各編成位置中被選擇。如此進行,可在各編成位置中實現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與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之組合。
依照這個組合,可以使經編織物的前側及後側的表面出現特定的紗線。並且,可以藉由在每個編成位置上變化組合,而在經編織物的前側及後側的表面形成提花圖案。又,可以形成配合提花圖案的凹凸。又,在圖11中雖然並未顯示,但在藉由導紗桿GB2、GB8、GB9形成的編織組織為不連結相鄰的經圈之編織組織的情況下,也可以在依照上述的組合之下,在經編織物上形成孔。
例如,作為在某個位置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12(a)所顯示的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的編織組織,而作為在相同位置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13(a)所顯示的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的編織組織。此時,可在經編織物的前側的表面出現前提花紗線,並在後側的表面出現後提花紗線。又,此時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並未被連結。
又,作為在某個位置中的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12(b)所顯示的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的編織組織,而作為在相同位置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13(b)所顯示的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的編織組織。此時,可在經編織物的前側的表面出現後提花紗線,並在後側的表面出現前提花紗線。又,此時,可將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之對後側織針列BN的針前墊紗、及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之對前側織針列FN的針前墊紗交互地完成,而使前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與後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交叉纏繞。藉此,可將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相互地相拉近並連結。
如此進行,可在經編織物的前側的表面上形成出現前提花紗線的部分、及出現後提花紗線的部分。並且,藉由將不同種類的紗線供給到前提花桿JB3、JB4與後提花桿JB6、JB7,以於經編織物的前側的表面形成提花圖案。同樣地,可在經編織物的後側的表面形成出現前提花紗線的部分、及出現後提花紗線的部分。並且,藉由將不同種類的紗線供給到前提花桿JB3、JB4與後提花桿JB6、JB7,以於經編織物的後側的表面形成提花圖案。
然而,藉由導紗桿GB5所插入的插入紗線是插入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之間。此插入紗線是在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連結位置被壓縮,而在不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非連結位置上未被壓縮,藉此,可在經編織物上形成配合提花圖案的凹凸。此點與實施形態1相同。
在實施形態3中,只要前側基布1及後側基布2之其中一邊的基布中的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比另一邊的基布中的提花紗線的沉片紗圈更長,在沉片紗圈較長的基布之側,會使經編織物膨出得更大。此點也與實施形態1相同。
又,作為在某個位置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12(c)所示的孔料組織,而作為在相同位置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圖13(c)所示的孔料組織。並且,雖然圖11並未顯示,但如圖2及圖7所示,作為導紗桿GB2的編織組織可選擇鏈狀編織組織,作為導紗桿GB8的編織組織可選擇鏈狀編織組織,作為GB9的編織組織可選擇僅往同一經圈的插入組織。此時,因為在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的相同位置中並未連結鏈狀編織組織之相鄰的經圈,因此可在經編織物中的該位置上形成孔。 (2)經編織物210之具體例
將在上述編成例3所編成的經編織物210的前側之面例示於圖14。此經編織物210是可利用作為使用於防寒用衣物、袋類、室內用品等的絎縫之織物。此經編織物210具有由在縱向(經方向、編織方向)及橫向(緯方向、寬度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圖形部211、及區隔圖形部211與圖形部211之線部212所構成的圖案。
在以下說明之經編織物210的編成中,是設成:對前提花桿JB3、JB4供給橘色的紗線,對其以外的導紗桿GB2、GB5、GB8、GB9及後提花桿JB6、JB7供給白色的紗線。
在圖形部211及線部212中,藉由導紗桿GB2、GB5、GB8、GB9而形成有圖11的編織組織。又,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及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以下說明的編織組織。
在圖形部211中,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12(a)的編織組織,並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13(a)的編織組織。因此,圖形部211之前側的表面為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橘色。又,由於並未連結有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藉由導紗桿GB5插入的插入紗線未被壓縮。因此,圖形部211會膨出而成為凸部。
在線部212中,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而形成有圖12(b)的編織組織,並藉由後提花桿JB6、JB7而形成有圖13(b)的編織組織。因此,線部212之前側的表面是形成為由後提花桿JB6、JB7所供給的紗線的顏色、即白色。又,由於連結有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被連結,因此使藉由導紗桿GB5插入的插入紗線被壓縮。因此,線部212並未膨出而成為凹部。
總結以上,在經編織物210的前側的表面上,是使圖形部211以橘色形成為膨出的凸部,並使線部212以白色形成為不膨出的凹部。像這樣,可在經編織物210的前側的表面上,形成有提花圖案及與其相配合的凹凸。
又,在經編織物210的後側的表面上,主要出現有由前提花桿JB3、JB4所供給的紗線與由後提花桿JB6、JB7所供給的紗線之中沒有出現在前側的表面的紗線。因此,在後側的表面上,形成有顏色設成與前側的表面反相的提花圖案。
如以上,可在經編織物210的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上形成由圖形部211與線部212所構成的提花圖案,進而形成配合提花圖案的凹凸。再者,線部212相當於在絎縫中的縫合部。 (3)效果
在以往之絎縫的一般的製造方法中,首先是分別地個別製造表布料及裏布料,接著在表布料與裏布料之間放入綿等芯材,最後在預定的位置上縫合而成。
然而,依據實施形態3,將作為表布料之前側基布1與作為裏布料之後側基布2同時編成,並與其編成同時地將來自導紗桿GB5的插入紗線作為芯材而插入,進而與其同時地連結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因此,依據實施形態3,與以往相比,可以飛躍性地且高效率地製造絎縫。
又,如上述,由於可以進行編成,並且在絎縫上形成孔,因此與以往相比,可以飛躍性地且高效率地製造有孔的絎縫。 4.變更例
上述實施形態為例示說明,發明之範圍並不限定於此。對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發明之主旨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以下,就相對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作說明。
首先,上述各實施形態的經編織物,除了已經例示之鞋子的鞋幫等,其他也可以使用在外衣等衣料,室內裝潢用品,汽車的內裝材、天花板材、座位材等汽車用資材,衛生材、醫療用衣料等醫療用品,寢具、椅子、背包的靠背部或肩帶部等各式各樣的產品。
又,上述的編成例1~3僅是例子,且可依據上述實施形態之經編機來實施編成例1~3以外之各種編成方法。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可準備2色的紗線,並將1色的紗線供給到前提花桿JB3、JB4,將剩下1色的紗線供給到導紗桿GB2、GB5、GB8、GB9及後提花桿JB6、JB7。然而,使用的紗線的種類數及這些紗線到提花桿及導紗桿之供給的方法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
例如,可準備3色的紗線,將1色的紗線供給到前提花桿JB3、JB4,將另外1色的紗線供給到後提花桿JB6、JB7,並將剩下的1色紗線供給到導紗桿GB2、GB5、GB8、GB9。
又,例如在前提花桿JB3、JB4或後提花桿JB6、JB7上,可將多色的紗線供給成在提花桿的寬度方向上變化顏色。此時,可在經編織物的寬度方向(緯方向)上形成有顏色變化的提花圖案。
又,在上述的各實施形態中,可以使用與緯紗線插入拉舍爾機相同的構造,並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之間將緯紗線作為插入紗線來插入。藉此,由於變得可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之間插入緯紗線及藉由導紗桿GB5而插入的插入紗線,因此可以使經編織物更加大幅地膨出。但是,當在前側基布1與後側基布2之間插入緯紗線時,會導致將全部的相鄰的經圈彼此連結,因此無法在經編織物上形成孔。
又,亦可在前側的一對提花桿與後側的一對提花桿之間設置2個以上的導紗桿。
FN‧‧‧前側織針列
BN‧‧‧後側織針列
GB1、GB2、GB5、GB8、GB9‧‧‧導紗桿
JB3、JB4‧‧‧前提花桿
JB6、JB7‧‧‧後提花桿
1‧‧‧前側基布
2‧‧‧後側基布
3‧‧‧提花紗線
4‧‧‧插入紗線
5‧‧‧連結位置
6‧‧‧非連結位置
10、110、210‧‧‧經編織物
11、111‧‧‧鞋幫部
12、112‧‧‧周邊部
20、120‧‧‧腳尖部
21、121‧‧‧前方部
22‧‧‧腳背部
23、123‧‧‧側部
24、124‧‧‧上部
25、125‧‧‧後部
26‧‧‧腳跟部
30、31、32‧‧‧孔
35‧‧‧四角形的部分
36‧‧‧第1直線部
37‧‧‧第2直線部
126、127‧‧‧花紋部
130、131‧‧‧孔
211‧‧‧圖形部
212‧‧‧線部
圖1為實施形態的雙拉舍爾機之編成部的側面圖。
圖2為實施形態1的編織組織圖。(a)是藉由導紗桿GB2形成的編織組織、(b)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基本組織、(c)是藉由導紗桿GB5形成的編織組織、(d)是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基本組織、(e)是藉由導紗桿GB8形成的編織組織、(f)是藉由導紗桿GB9形成的編織組織。
圖3為實施形態1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編織組織圖。(a)為厚料組織、(b)為薄料組織、(c)為孔料組織、(d)為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的組織、(e)為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的組織之圖。
圖4為實施形態1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編織組織圖。(a)為厚料組織、(b)為薄料組織、(c)為孔料組織、(d)為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時的編織組織、(e)為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時的編織組織之圖。
圖5為經編織物10的截面圖。
圖6是顯示藉由實施形態1而編成之經編織物10的前側之面的圖。
圖7是實施形態2的編織組織圖。(a)是藉由導紗桿GB2形成的編織組織、(b)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基本組織、(c)是藉由導紗桿GB5形成的編織組織、(d)是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基本組織、(e)是藉由導紗桿GB8形成的編織組織、(f)是藉由導紗桿GB9形成的編織組織。
圖8為實施形態2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所形成的編織組織圖。(a)為前厚料組織、(b)為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的編織組織、(c)為後薄料組織、(d)為孔料組織、(e)為其他的孔料組織之圖。
圖9為實施形態2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所形成的編織組織圖。(a)為後厚料組織、(b)為對前側織針列FN及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的編織組織、(c)為前薄料組織、(d)為孔料組織、(e)為其他的孔料組織之圖。
圖10是顯示藉由實施形態2而編成之經編織物110的前側之面的圖。
圖11是實施形態3的編織組織圖。(a)是藉由導紗桿GB2形成的編織組織、(b)是藉由前提花桿JB3、JB4形成的基本組織、(c)是藉由導紗桿GB5形成的編織組織、(d)是藉由後提花桿JB6、JB7形成的基本組織、(e)是藉由導紗桿GB8形成的編織組織、(f)是藉由導紗桿GB9形成的編織組織。
圖12為實施形態3中的藉由前提花桿JB3、JB4所形成的編織組織圖。(a)為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時的編織組織、(b)為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的編織組織、(c)為孔料組織之圖。
圖13為實施形態3中的藉由後提花桿JB6、JB7所形成的編織組織圖。(a)為對後側織針列BN進行針前墊紗時的編織組織、(b)為對前側織針列FN進行針前墊紗時的編織組織、(c)為孔料組織之圖。
圖14是顯示藉由實施形態3而編成之經編織物210的前側之面的圖。

Claims (7)

  1. 一種經編機,是作為雙拉舍爾機,並具備前側的一對提花桿、後側的一對提花桿、比前側的一對提花桿更前側的至少1個導紗桿、比後側的一對提花桿更後側的至少1個導紗桿, 且前述經編機在前側的一對提花桿與後側的一對提花桿之間,至少具備有1個導紗桿。
  2. 一種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是使用於前側及後側分別具備一對提花桿的雙拉舍爾機來編成前側的基布及後側的基布, 並且藉由使前側的一對提花桿及後側的一對提花桿的提花機構分別作用,而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上形成由前述各提花桿所供給的提花紗線形成的提花圖案, 且前述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是藉由前述提花機構的作用,設置將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藉由前述提花紗線而連結的連結位置、及不連結的非連結位置, 並以配置在前側的一對提花桿與後側的一對提花桿之間的至少1個導紗桿,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之間插入插入紗線, 且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之前述連結位置推壓前述插入紗線。
  3. 如請求項2的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以比前側的一對提花桿更前側的導紗桿,在前側的基布上形成鏈狀編織組織,並以比後側的一對提花桿更後側的導紗桿,在後側的基布上形成鏈狀編織組織, 在前側及後側的基布的每一個中,形成以前述提花紗線將前述鏈狀編織組織的相鄰的經圈連結的連結位置、及不連結的非連結位置, 藉由使前側的基布中之前述鏈狀編織組織的相鄰的經圈的非連結位置、及後側的基布中之前述鏈狀編織組織的相鄰的經圈的非連結位置一致,以在經編織物上形成孔。
  4. 一種經編織物,是提花紗線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上形成有提花圖案之經編織物, 設置有將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藉由前述提花紗線而連結的連結位置、及不連結的非連結位置, 並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之間插入插入紗線, 且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之前述連結位置推壓前述插入紗線。
  5. 如請求項4的經編織物,其中在前側的基布與後側的基布之前述非連結位置,經編織物的表面朝前側或後側的至少一方膨出。
  6. 如請求項4或5的經編織物,其中在前側的基布及後側的基布中,分別形成有鏈狀編織組織,並形成將前述鏈狀編織組織之相鄰的經圈藉由前述提花紗線而連結的連結位置、及不連結的非連結位置, 藉由使前側的基布中之相鄰的經圈的前述非連結位置與後側的基布中之相鄰的經圈的前述非連結位置在經編織物的表裏方向上一致,而形成有孔。
  7. 一種鞋子的鞋幫,具備如請求項4至6中任一項的經編織物。
TW106128089A 2017-04-07 2017-08-18 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經編織物、及鞋子的鞋幫 TWI7723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6957 2017-04-07
JP2017076957A JP6921594B2 (ja) 2017-04-07 2017-04-07 経編機、経編地の製造方法及び経編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7257A true TW201837257A (zh) 2018-10-16
TWI772321B TWI772321B (zh) 2022-08-01

Family

ID=60043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8089A TWI772321B (zh) 2017-04-07 2017-08-18 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經編織物、及鞋子的鞋幫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3385420B1 (zh)
JP (1) JP6921594B2 (zh)
KR (1) KR102389840B1 (zh)
CN (1) CN108691089B (zh)
ES (1) ES2842402T3 (zh)
PL (1) PL3385420T3 (zh)
TW (1) TWI7723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9573A (zh) * 2019-07-31 2019-11-26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多贾卡经编机、编织方法及其所得编织织物
DE102019220470B4 (de) 2019-12-20 2023-05-17 Adidas Ag Gestricktes Schuhoberteil mit integralen Ösen
CN111990862B (zh) * 2020-09-04 2022-04-15 杭州汇盛针纺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窗帘
CN113430705B (zh) * 2021-07-09 2024-04-12 福建利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贾卡经编织物及其编织工艺
JP7306526B1 (ja) 2022-04-08 2023-07-11 カール マイヤー ストール アールアンドディー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経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経編機
JP7441996B1 (ja) 2023-05-25 2024-03-01 カール マイヤー ストール アールアンドディー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経編機及び経編地の編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39884B2 (ja) * 1999-10-20 2007-07-04 日本マイヤー株式会社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による柄入り立体成形物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JP2004019040A (ja) * 2002-06-17 2004-01-22 Nippon Mayer Ltd ダブルニードル列経編機によるパイル経編地の製法
JP4278458B2 (ja) * 2003-07-25 2009-06-17 日本マイヤー株式会社 経編地
JP4365775B2 (ja) * 2004-12-02 2009-11-18 日本マイヤー株式会社 ダブルジャカード筬を用いたメッシュスペーサファブリックの製法及び該製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スペーサファブリック
JP2008169533A (ja) 2006-12-11 2008-07-24 Nippon Mayer Ltd ジャカード経編地の製編方法と婦人用下着
JP5955282B2 (ja) * 2013-08-05 2016-07-20 南京優尼可国際貿易有限公司 立体構造布帛
CN103556384B (zh) * 2013-11-12 2016-01-20 莆田市华峰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单色或多色双层间隔提花经编布及其编织方法
EP3075893B1 (de) * 2015-04-02 2018-09-12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Wirkwar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wirkwa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1089A (zh) 2018-10-23
PL3385420T3 (pl) 2021-04-06
KR102389840B1 (ko) 2022-04-22
JP2018178291A (ja) 2018-11-15
EP3385420B1 (en) 2020-10-07
EP3385420A1 (en) 2018-10-10
JP6921594B2 (ja) 2021-08-18
ES2842402T3 (es) 2021-07-14
KR20180113891A (ko) 2018-10-17
TWI772321B (zh) 2022-08-01
CN108691089B (zh) 202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2321B (zh) 經編織物之製造方法、經編織物、及鞋子的鞋幫
JP2846465B2 (ja) 構造的に編成された織物状布帛
CN109594190B (zh) 一种换色提花织物的制作工艺
TWI419655B (zh) Knitted fabrics with knitted fabrics
CN108882755A (zh) 工程化胸罩
CN1782156A (zh) 间隔织物的制法及间隔织物
CN103046216A (zh) 衬垫织品的编织方法及衬垫织品
WO2018227397A1 (zh) 一种中间形体透射的三层经编布的织造工艺及其布料
US10829877B2 (en) Warp knitting machine, warp knitted fabric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warp knitted fabric
CN108350629A (zh) 编织物及编织物的接合方法
TW201603736A (zh) 鞋面及鞋面之編織方法
JP3939884B2 (ja)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による柄入り立体成形物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9680393A (zh) 一种具梭织效果的横机针织方法
TW201641764A (zh) 單面針織物提花花紋的編織方法及藉由該編織方法獲得之複合織物
CN102783717A (zh) 一体成型的无缝裤袜及其制造方法
EP2220274A2 (en) Knitted tulle
CN112921488B (zh) 一种具有绒感的贾卡织物及其编织方法、用途
CN109402857B (zh) 一种鞋面网布的制作工艺
CN213172817U (zh) 一种具有多单元嵌入式组织的面料
CN104278427A (zh) 一体成型厚型无缝踩跟袜裤及其制造方法
CN219218307U (zh) 一种空气层透孔针织提花面料及鞋面
CN114232187B (zh) 包含针织元件的制品及其形成方法
CN220788985U (zh) 一种双色鞋材面料
JP3234339U (ja)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経編地
CN104687272B (zh) 一种厚型无缝收腹提臀天鹅绒连裤袜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