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5401A - 一種並列型複合纖維 - Google Patents

一種並列型複合纖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5401A
TW201835401A TW106116862A TW106116862A TW201835401A TW 201835401 A TW201835401 A TW 201835401A TW 106116862 A TW106116862 A TW 106116862A TW 106116862 A TW106116862 A TW 106116862A TW 201835401 A TW201835401 A TW 2018354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trinsic viscosity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fiber
spinning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6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志恒
於朝來
趙鎖林
季亞娟
吉宮隆之
Original Assignee
東麗纖維研究所(中國)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61034077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7419363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61077395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7779987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麗纖維研究所(中國)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麗纖維研究所(中國)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5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540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28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while mixing different spinning solutions or melts during the spinning operation;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0Conjugate filaments;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2Side-by-side structure;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ester as constitu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並列型複合纖維,該纖維由特性黏度為1.00~2.0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45~0.65dl/g的聚酯以70:30~30:70的重量比進行並列複合紡絲後經假撚加工製得,其中,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酯的特性黏度差為0.35~1.55dl/g,並且該纖維的彈性伸長率為20~129%,彈性回復率在65%以上。

Description

一種並列型複合纖維
本發明涉及一種彈性好的並列型複合纖維,特別涉及一種含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雙組分彈性纖維。
並列型複合纖維是開發最早、產量較大、比較重要的複合纖維品種,最初人們在研究、開發複合纖維時,主要想用化學纖維模擬天然羊毛的捲曲性彈性。隨著人們對微觀結構的不斷深入,發現羊毛的橫截面與其它天然纖維不同,它是由近似為兩個半圓形、彼此緊密黏合在一起的正皮質和仲皮質構成的。這兩部分的各種結構單元(微纖結晶區和無序區等)的性質和排列是不同的。在乾燥狀態仲皮質收縮比正皮質略小,因此造成沿纖維軸向互相環繞或互相扭曲,而呈現螺旋狀的主體捲曲。具有高度自然捲曲和膨鬆性的並列型複合纖維正是在羊毛類角朊纖維的仿生啟示下研製成功的。這種複合纖維的製法是:將熱脹縮性或濕脹縮性不同的兩種聚合物,像羊皮的兩種皮質那樣,並列地紡成一根單纖維,通過加熱使之收縮,這樣就可以得到螺旋狀的立體捲曲。由於這種捲曲出自纖維的內在性質,因而與一般纖維通過外部施加熱和機械作用形成的捲曲形變不同,這種捲曲是永久性的。
進入21世紀以來,這種並列彈性纖維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化纖領域也逐漸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它具有自 捲曲性能,基於複合纖維中兩組分不同的收縮性,可以產生呈螺旋狀的三維捲曲。其優點是膨鬆度大,彈性和回復性好,手感優良。
中國專利CN1962968A公開了一種PBT/PET三維捲曲纖維的製備方法及應用,採用特性黏度為1.00dl/g的PB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切片和特性黏度為0.64dl/g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切片為原料,PBT低溫熔融高溫擠出,PET高溫熔融低溫擠出,通過並列型複合組件得到並列纖維捲繞絲,捲繞絲經平衡、集束、浸油水浴拉伸,上油、切斷和鬆弛熱定型得到PBT/PET三維捲曲纖維。然而,通過這兩種特性黏度的PBT與PET組合,經過延伸切斷得到的彈性纖維,由於特性黏度差較小,且PET特性黏度大,纖維的潛在收縮率不高,延伸後不能獲得較高的彈性伸長率及彈性回復率。
中國專利CN101851812A公開了一種由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並列複合纖維,且兩者之間的特性黏度差為0.40~1.05dl/g,通過隔板型並列噴絲板擠出成型、熱針延伸假撚加工得到彈性伸長率為130~220%、彈性回復率在85%以上的彈性纖維。但由於該申請使用的是熱針延伸假撚加工,即所謂的外假撚,得到的彈性纖維的伸長率相對過高,從而其織物拉伸後易出現皺褶變形,雖因有較高的彈性回復率可適當回復,但影響其外觀,限制了其使用範圍。
中國專利CN1854355A公開了一種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組分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組分並列複合的並列型複合纖維,但是該纖維中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組分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組分的特性黏度相差不大,黏度差僅有0.02~0.10,纖維不 具備良好的收縮性。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彈性適中、彈性回復率好的雙組分彈性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並列型複合纖維,該纖維由特性黏度為1.00~2.0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45~0.65dl/g的聚酯以70:30~30:70的重量比進行並列複合紡絲後經假撚加工製得;其中,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酯的特性黏度差為0.35~1.55dl/g,並且該纖維的彈性伸長率為20~129%,彈性回復率在65%以上。
一較佳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的聚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述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特性黏度為1.00~1.80dl/g;並列型複合纖維的單絲纖度為0.45~7.00dtex。
另一較佳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的聚酯為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所述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特性黏度為1.00~1.50dl/g;所述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中含有由帶有磺酸鈉基團的間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形成的結構單元,以硫元素計該結構單元占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的0.20~1.00wt%;所述帶有磺酸鈉基團的間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為間苯二甲酸-5-磺酸鈉、間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鈉或間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磺酸鈉;該纖維經陽離子染色之後,發色性L值在16.0以下。
所述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酯的特性黏度差較佳為0.4~1.05dl/g。
本發明的優點是:常規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纖維由於切片價格較高,因而適用範圍受到限制,而且單成分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纖維的彈性伸長率較高,但彈性回復率較差。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酯組合來製造彈性纖維,纖維原料成本下降,在保證彈性伸長率適中的情況下,提高了彈性回復率。對捲曲絲採用假撚加工,一是兩組分黏度差產生的自然捲曲,它是纖維結構決定的,因而具有永久性;二是假撚加工給纖維物理加彈,因而可以獲得比延伸絲更好的彈性。通過本技術生產的彈性纖維的彈性伸長率為20~129%,彈性回復率在65%以上。
圖1是本發明之並列複合型彈性纖維的圓形截面形狀圖。
圖2是本發明之並列複合型彈性纖維的雙仁花生形截面形狀圖。
本發明之並列型複合纖維是由特性黏度為1.00~2.0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與特性黏度為0.45~0.65dl/g的聚酯以70:30~30:70的重量比進行並列複合紡絲後經假撚加工製得;其中,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酯的特性黏度差為0.35~1.55dl/g,並且該纖維的彈性伸長率為20~129%,彈性回復率在65%以上。
選用聚酯的特性黏度為0.45~0.65dl/g,這是因為如果採用特性黏度過高的聚酯與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組合,經熔融複合紡絲得到的並列纖維及由該纖維得到的織物彈性伸長率較差,如果採用特性黏度過低的聚酯與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組合, 則通過複合紡絲得到的並列纖維性能提升不高,且成本提高,紡絲性變差。本專利所提及的聚酯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P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以及它們的改性共聚酯。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舉例,它的改性共聚物可以是陽離子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難燃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全消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已知添加了共聚成分改性或者共混改性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選用與聚酯的特性黏度差為0.35~1.55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這是因為特性黏度差低於0.35dl/g,則纖維彈性不明顯;特性黏度差增大,則彈性性能提高,當黏度差高於1.55dl/g之後,彈性性能提高程度降低,且高黏度差會導致紡絲性變差,噴絲板孔口彎曲效應變大,紡絲困難。因此,選擇特性黏度差為0.35~1.55dl/g較合適,較佳特性黏度差為0.40~1.05dl/g。
本發明採用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特性黏度範圍為1.00~2.00dl/g。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特性黏度大於2.00dl/g的話,會導致熔融複合紡絲困難,且切片成本會增加;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特性黏度小於1.00dl/g的話,則會影響纖維物性,所得並列型複合纖維的彈性也不明顯。所述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及其共聚酯,如陽離子可染型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
考慮本發明並列型複合纖維的成本以及彈性性能,選擇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酯的重量比例為70:30~30:70。
從彈性適中的角度考慮,本發明的彈性纖維的彈性伸長率為20~129%,彈性回復率在65%以上。
本發明的彈性纖維截面形狀可以為圓形、雙仁花生形等。因為是假撚加工纖維,所以較佳截面形狀為圓形。本發明的噴絲板為隔板型或後合流型複合噴絲板,隔板型複合噴絲板因噴絲孔帶有隔板設計,兩組分聚合物在噴絲孔後黏結,孔口彎曲效應降低,紡絲性提高,且其纖維截面形狀為圓形,彈性及回復性好,因而較佳。後合流型複合噴絲板,所得到的纖維截面形狀為雙仁花生形。相對於後合流型複合噴絲板,隔板型複合噴絲板的製造價格較貴,成本方面後合流型複合噴絲板較好。
在滿足本發明上述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特性黏度1.00~2.00dl/g、聚酯特性黏度0.45~0.65dl/g、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酯的黏度差0.35~1.55dl/g、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酯的重量比70:30~30:70、纖維的彈性伸長率20~129%、彈性回復率65%以上的情況下,本發明還提供兩個較佳的技術方案。
較佳技術方案A:
所述聚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此時所述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特性黏度較佳係在1.00~1.80dl/g的範圍內為宜。當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黏度過高,可紡性變差,需要更高的紡絲溫度進行紡絲,從而會導致所得纖維物性變差。
由於需求與用途的差異,纖維的單絲纖度範圍較佳為0.45~7.00dtex,在此範圍的複合纖維,纖度由33dtex至167dtex,單束纖維根數可由12根至72根,可滿足多種用途。
較佳技術方案A的製造方法,具體是將特性黏度為0.45~0.65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切片,以及特性黏度為1.00~1.8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切片,分別乾燥至水分100 ppm以下,分別送入A和B螺桿熔融擠出,其中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熔融擠出溫度為245~285℃,且溫度越低,彈性纖維彈性性能越好;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熔融擠出溫度為275~300℃,然後在265~295℃的紡絲箱體溫度條件下,通過計量泵,經隔板型或後合流型複合噴絲板擠出成型,在速度為2000~5000m/min的條件下捲繞,然後在假撚加工溫度為170~210℃,假撚加工倍率為1.20~2.50,加工速度為300~800m/min,假撚盤假撚、皮帶假撚或針式假撚的條件下製得並列複合型彈性纖維。
本發明之較佳技術方案A所述的並列型複合纖維伸度在25%以上,斷裂強度在2.0cN/dtex以上,彈性伸長率為25%~129%,彈性回復率在65%以上。
較佳技術方案B:
所述聚酯為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此時所述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特性黏度較佳係在1.00~1.50dl/g的範圍內為宜。
所述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中含有由帶有磺酸鈉基團的間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形成的結構單元,該結構單元的含量較佳以硫元素計占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的0.20~1.00wt%。當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中該結構單元的含量太小時,所得並列型複合纖維不具有陽離子可染性;當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中該結構單元的含量太高時,所得並列型複合纖維物性下降,實際應用差。為了使並列型複合纖維獲得理想的陽離子可染特性,其含量以硫元素計占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的0.25%~0.80wt%更佳。
所述帶有磺酸鈉基團的間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較佳係間苯二甲酸-5-磺酸鈉、間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鈉或間苯二甲 酸乙二醇酯-5-磺酸鈉。
當所述聚酯為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時,由於聚酯鏈段中由帶有磺酸鈉基團的間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形成的結構單元的存在,會降低聚酯的可紡性以及所得纖維物性。因此,需要在紡絲時選取合適特性黏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並列複合紡絲。本發明較佳之特性黏度為1.00~1.5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可紡絲性優良並且所得纖維的物性良好。
較佳技術方案B的製造方法,具體是將特性黏度為0.45~0.65dl/g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切片,以及特性黏度為1.00~1.50dl/g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切片,分別乾燥至水分80ppm以下;然後分別送入A和B螺桿熔融擠出,其中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切片的擠出溫度為265~285℃,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擠出溫度245~285℃,且溫度越低,並列纖維的彈性性能越好;最後在265~295℃的紡絲箱體溫度條件下,通過計量泵計量,經過並列型噴絲板擠出成型。在製備過程中,可以通過一步法製成延伸絲;也可以先在速度為2000~5000m/min的條件下製成預取向絲,再對其進行假撚加工製成並列型複合彈性纖維。假撚加工包括內牽伸和外牽伸。
本發明之較佳技術方案B所述的並列型複合纖維伸度在25%以上,斷裂強度在2.0cN/dtex以上,彈性伸長率為25%~100%,彈性回復率在65%以上;經陽離子染料染色後,纖維的發色性L值在16.0以下。
在本發明中,對所得到的並列型複合纖維用以下方法進行評價。
(1)紡絲性
對紡絲2小時內的紡絲情況以下列方法進行評價,無斷絲的記為○,有少量斷絲(1~3次)的記為△,斷絲頻繁(4次以上)的記為×,其中○和△判定為合格。
(2)纖維的強度、伸度、強伸度積
按照中國國家標準GB14344進行測試,強伸度積=強度×(伸度)0.5,強度為纖維應力-應變拉伸時最大破斷點的應力/纖度(cN/dtex),伸度為纖維最大破斷點的應變(%)。分別取10個樣品進行測試,最終結果取平均值。
(3)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中的硫元素含量測定
將6g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壓成片狀,用螢光X射線分析裝置(理學電氣公司製造的X射線分析裝置3270型)測定它的強度,用已知金屬含量的樣品事先作成的檢測線進行換算。
(4)發色性
將紗線織成筒編物後,經過陽離子染色加工(染料濃度相對於織物5wt%),測定織物的色調Lab值。發色性以色調L值來表徵。L值越低,發色性越好。
(5)特性黏度(dl/g)
用鄰氯苯酚作熔劑,10ml中溶解0.8g聚合物,25℃下用科學 社製的自動黏度測定裝置進行測定。
(6)彈性伸長率以及彈性回復率
本說明書中提及的彈性伸長率、彈性回復率測定方法參照JIS L1090-1992標準測定。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以熔融法製備雙組分彈性纖維,選取特性黏度為1.31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51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進行複合紡絲,它們的特性黏度差為0.80dl/g。分別乾燥,使其水分小於100ppm,將乾燥後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50:50的重量比分別投入1號/2號紡絲箱。設定紡絲溫度,1號擠出機螺桿溫度265℃;2號紡絲機螺桿溫度285℃;紡絲箱體溫度為270℃。使用並列型噴絲板進行紡出,設定捲繞速度為2500m/min,控制原絲品種300dtex/48F。
對捲繞好的預取向絲進行假撚盤假撚加工,熱箱溫度190℃,假撚倍率設定1.85,延伸速度500m/min。最終的DTY品種167dtex/48F,單絲纖度為3.48dtex。
測定假撚後的DTY絲強度、伸度、彈性伸長率、彈性回復率。具體數值見表1。
[實施例2]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聚合物重量比、紡絲溫度、紡絲速度、原絲品種、加工方式、加工溫度、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改變兩種聚合物的特性黏度差,選取特性黏度為1.50dl/g的聚對 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45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進行複合紡絲,它們的特性黏度差為1.05dl/g。具體數值見表1。
[實施例3]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聚合物重量比、紡絲溫度、紡絲速度、原絲品種、加工方式、加工溫度、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改變兩種聚合物的特性黏度差,選取特性黏度為1.0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6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進行複合紡絲,它們的特性黏度差為0.40dl/g。具體數值見表1。
[實施例4]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特性黏度的聚合物、紡絲溫度、紡絲速度、原絲品種、加工方式、加工溫度、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改變兩種聚合物的重量比。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重量比由50:50變為70:30。具體數值見表1。
[實施例5]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特性黏度的聚合物、紡絲溫度、紡絲速度、原絲品種、加工方式、加工溫度、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改變兩種聚合物的重量比。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重量比由50:50變為30:70。具體數值見表2。
[實施例6]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特性黏度的聚合物、聚合物重量比、紡絲速度、原絲品種、加工方式、加工溫度、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改變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紡絲溫度和假撚方式。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螺桿溫度由265℃降低為245℃。具體數值見表2。
[實施例7]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特性黏度的聚合物、聚合物重量比、紡絲溫度、加工方式、加工溫度、加工速度,但改變紡絲速度。紡絲速度由2500m/min上升為4000m/min。原絲品種相應變為200dtex/48F,倍率變為1.20,最終的DTY品種仍為167dtex/48F。具體數值見表2。
[實施例8]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特性黏度的聚合物、聚合物重量比、紡絲溫度、紡絲速度、加工方式、加工溫度、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改變原絲品種為60dtex/72F,最終的DTY品種33dtex/72F,單絲纖度為0.46dtex。具體數值見表2。
[實施例9]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特性黏度的聚合物、聚合物重量比、紡絲溫度、紡絲速度、加工方式、加工溫度、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改變假撚方式,改變原絲品種為300dtex/24F,最終的DTY品種167dtex/24F,單絲纖度為6.96dtex。具體數值見表3。
[實施例10]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特性黏度的聚合物、聚合物重量比、紡絲溫度、紡絲速度、原絲品種、加工方式、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改變加工溫度。熱箱溫度由190℃上升為210℃。具體數值見表3。
[實施例11]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特性黏度的聚合物、聚合物重量比、紡絲溫度、紡絲速度、原絲品種、加工方式、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使用後合流型複合噴絲板。纖維斷面為雙花生仁形。具體 數值見表3。
[比較例1]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聚合物重量比、紡絲溫度、紡絲速度、原絲品種、加工方式、加工溫度、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改變兩種聚合物的特性黏度差,選取特性黏度為1.31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68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進行複合紡絲,它們的特性黏度差為0.63dl/g。具體數值見表4。
[比較例2]
採用與實施例1相同特性黏度的聚合物、聚合物重量比、紡絲溫度、紡絲速度、原絲品種、加工溫度、加工倍率、加工速度,但改變加工方式,採用熱針進行加工,也使用熱箱,熱箱溫度與實施例1相同,為190℃。具體數值見表4。
[實施例12]
以熔融法製備並列型複合纖維,選取特性黏度為1.1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與特性黏度為0.50dl/g、S元素含量0.40wt%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進行複合紡絲,它們的特性黏度差為0.60dl/g。分別乾燥使其水分小於80ppm,將乾燥後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以50:50的重量比分別投入A、B螺桿進行擠出。A螺桿溫度為260℃,B螺桿溫度為270℃,紡絲箱體溫度為275℃。使用並列型噴絲板進行紡出。設定捲繞速度為2500m/min,得到品種為150T-24f的預取向絲。
將捲繞好的預取向絲進行假撚加工,假撚熱針溫度為90℃,熱箱溫度為150℃,熱針處延伸倍率為1.60倍,熱箱處延伸 倍率為1.0倍,總延伸倍率為1.60倍。加工速度為500m/min。最終DTY品種為84T-24f。
測定所得到的DTY物性,具體數值見表5。
[實施例13]
選取特性黏度為1.25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特性黏度為0.65dl/g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其他同實施例12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5。
[實施例14]
選取特性黏度為1.2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特性黏度為0.60dl/g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其他同實施例12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5。
[比較例3]
選取特性黏度為1.0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特性黏度為0.40dl/g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其他同實施例12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5。
[比較例4]
選取特性黏度為1.3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特性黏度為0.70dl/g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其他同實施例12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5。
[實施例15]
以熔融法製備並列型複合纖維,選取特性黏度為1.05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60dl/g、S元素含量為0.40wt%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進行複合紡絲,它們的特性黏度差為0.45dl/g。分別乾燥使其水分小於80ppm,將乾燥後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以50:50的重量比分別投入A、B螺桿進行擠出。A螺桿溫度為260℃,B螺桿溫度為275℃,紡絲箱體溫度為280℃。使用並列型噴絲板進行紡出。設定捲繞速度為2500m/min,得到品種為150T-24f的預取向絲。
將捲繞好的預取向絲進行假撚加工,假撚熱針溫度為 90℃,熱箱溫度為150℃,熱針處延伸倍率為1.60倍,熱箱處延伸倍率為1.0倍,總延伸倍率為1.60倍。加工速度為500m/min。最終DTY品種為84T-24f。
測定所得到的DTY物性,具體數值見表6。
[實施例16]
選取特性黏度為1.3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特性黏度為0.50dl/g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A螺桿溫度為280℃,B螺桿為270℃,紡絲箱體溫度為280℃。其他同實施例15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6。
[實施例17]
選取特性黏度為1.55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特性黏度為0.45dl/g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A螺桿溫度為285℃,B螺桿為270℃,紡絲箱體溫度為285℃。其他同實施例15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6。
[比較例5]
選取特性黏度為0.9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特性黏度為0.50dl/g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A螺桿溫度為260℃,B螺桿為270℃,紡絲箱體溫度為270℃。其他同實施例15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6。
[實施例18]
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的複合重量比為70:30,其他同實施例12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7。
[實施例19]
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的複合重量比為30:70,其他同實施例12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7。
[比較例6]
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的 複合重量比為80:20,其他同實施例12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7。
[比較例7]
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的複合重量比為20:80,其他同實施例12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7。
[實施例20]
以熔融法製備並列型複合纖維,選取特性黏度為1.1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50dl/g、S元素含量為0.20wt%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進行複合紡絲,它們的特性黏度差為0.60dl/g。分別乾燥使其水分小於80ppm,將乾燥後的聚對 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以50:50的重量比分別投入A、B螺桿進行擠出。A螺桿溫度為260℃,B螺桿溫度為270℃,紡絲箱體溫度為275℃。使用並列型噴絲板進行紡出。設定捲繞速度為2500m/min,得到品種為150T-24f的預取向絲。具體數值見表8。
[實施例21]
選用S元素含量為0.90wt%的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其他同實施例20進行複合紡絲。具體數值見表8。
[實施例22]
以熔融法製備雙組分彈性纖維,選取特性黏度為1.8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51dl/g的聚對苯二甲 酸乙二醇酯進行複合紡絲,它們的特性黏度差為1.29dl/g。分別乾燥,使其水分小於100ppm,將乾燥後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50:50的重量比分別投入1號/2號紡絲箱。設定紡絲溫度,1號擠出機螺桿溫度265℃;2號紡絲機螺桿溫度285℃;紡絲箱體溫度為285℃。使用並列型噴絲板進行紡出,設定捲繞速度為2500m/min,控制原絲品種300dtex/48F。
對捲繞好的預取向絲進行假撚盤假撚加工,熱箱溫度190℃,假撚倍率設定1.80,延伸速度500m/min。最終的DTY品種167dtex/48F,單絲纖度為3.48dtex。
測定假撚後的DTY絲強度、伸度、彈性伸長率、彈性回復率。具體數值見表9。
[實施例23]
以熔融法製備雙組分彈性纖維,選取特性黏度為2.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51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進行複合紡絲,其他如實施例22,具體數值見表9。
[比較例8]
以熔融法製備雙組分彈性纖維,選取特性黏度為1.31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51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進行複合紡絲,它們的特性黏度差為0.80dl/g。分別乾燥,使其水分小於100ppm,將乾燥後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50:50的重量比分別投入1號/2號紡絲箱。設定紡絲溫度,1號擠出機螺桿溫度265℃;2號紡絲機螺桿溫度285℃;紡絲箱體溫度為270℃。使用並列型噴絲板進行紡出,設定捲繞速度為2500m/min,控制原絲品種300dtex/48F。
對捲繞好的預取向絲進行假撚盤假撚加工,假撚機上喂絲羅拉後的熱針溫度設定80℃,熱箱溫度190℃,熱針處的延伸倍率設定1.85,熱箱處的延伸倍率設定1.0,總延伸倍率為1.85,延伸速度500m/min。最終的DTY品種167dtex/48F,單絲纖度為3.48dtex。
測定假撚後的DTY絲強度、伸度、彈性伸長率、彈性回復率。具體數值見表9。

Claims (8)

  1. 一種並列型複合纖維,其特徵在於:該纖維由特性黏度為1.00~2.00dl/g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特性黏度為0.45~0.65dl/g的聚酯以70:30~30:70的重量比進行並列複合紡絲後經假撚加工製得;其中,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酯的特性黏度差為0.35~1.55dl/g,並且該纖維的彈性伸長率為20~129%,彈性回復率在65%以上。
  2. 如請求項1之並列型複合纖維,其中,所述聚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述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特性黏度為1.00~1.80dl/g。
  3. 如請求項2之並列型複合纖維,其中,該纖維的單絲纖度為0.45~7.00dtex。
  4. 如請求項1之並列型複合纖維,其中,所述聚酯為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所述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特性黏度為1.00~1.50dl/g。
  5. 如請求項4之並列型複合纖維,其中,所述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中含有由帶有磺酸鈉基團的間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形成的結構單元,以硫元素計該結構單元占陽離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的0.20~1.00wt%。
  6. 如請求項5之並列型複合纖維,其中,所述帶有磺酸鈉基團的間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為間苯二甲酸-5-磺酸鈉、間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鈉或間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磺酸鈉。
  7. 如請求項4之並列型複合纖維,其中,該纖維經陽離子染色之後,發色性L值在16.0以下。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並列型複合纖維,其中,所述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酯的特性黏度差為0.4~1.05dl/g。
TW106116862A 2016-05-23 2017-05-22 一種並列型複合纖維 TW2018354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0779.0A CN107419363A (zh) 2016-05-23 2016-05-23 一种并列型复合纤维
??201610340779.0 2016-05-23
??201610773951.1 2016-08-31
CN201610773951.1A CN107779987A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并列复合型弹性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5401A true TW201835401A (zh) 2018-10-01

Family

ID=60412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6862A TW201835401A (zh) 2016-05-23 2017-05-22 一種並列型複合纖維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43424B2 (zh)
CN (1) CN108138379B (zh)
TW (1) TW201835401A (zh)
WO (1) WO201720226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0130B (zh) * 2021-03-05 2022-04-01 新光合成纖維股份有限公司 高染色牢度雙組份複合纖維、紗線及該紗線所製得之織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20081B2 (ja) * 2019-06-04 2023-08-02 東レ尖端素材株式会社 伸縮性に優れた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5423A (en) * 1976-10-01 1978-04-24 Teijin Ltd Crimpable composite fibers
DE3274124D1 (en) * 1982-01-15 1986-12-11 Toray Industries Ultra-fine sheath-core composite fibers and composite sheets made thereof
JPS58169514A (ja) * 1982-03-26 1983-10-06 Teijin Ltd ポリエステル複合捲縮糸条
JPH1143824A (ja) * 1997-07-24 1999-02-16 Kuraray Co Ltd ポリブ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系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9719C (zh) * 1998-09-07 2000-12-20 东华大学 并列双组份复合多孔型中空立体卷曲纤维
US6495079B1 (en) * 2000-06-28 2002-12-17 Prisma Fibers, Inc. Process to prepare polymeric fibers with improved color and appearance
JP3545749B2 (ja) * 2002-05-02 2004-07-21 帝人ファイバー株式会社 梳毛調布帛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359057C (zh) * 2004-11-10 2008-01-02 新光合成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自发卷缩性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N1854355A (zh) * 2005-04-26 2006-11-01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并列型复合纤维及生产方法
CN1876917A (zh) * 2005-06-09 2006-12-13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阳离子染料可染的弹性织物
CN101165244A (zh) * 2006-10-20 2008-04-23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阳离子可染粗细节纱线的织物
CN1962968A (zh) * 2006-11-17 2007-05-16 东华大学 一种pbt/pet三维卷曲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1718008A (zh) * 2009-05-06 2010-06-02 上海贵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聚酯复合弹性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N101929001A (zh) * 2009-08-24 2010-12-29 江苏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Pet pbs并列纤维
CN101851812B (zh) 2009-12-18 2012-07-04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并列复合型弹性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JP5599686B2 (ja) 2010-09-30 2014-10-01 ユニチカトレーディング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潜在捲縮加工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419363A (zh) * 2016-05-23 2017-12-01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并列型复合纤维
CN107779987A (zh) * 2016-08-31 2018-03-09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并列复合型弹性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0130B (zh) * 2021-03-05 2022-04-01 新光合成纖維股份有限公司 高染色牢度雙組份複合纖維、紗線及該紗線所製得之織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202262A1 (zh) 2017-11-30
JP2019516878A (ja) 2019-06-20
CN108138379B (zh) 2021-01-01
CN108138379A (zh) 2018-06-08
JP7043424B2 (ja)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06325B1 (ko) 코어-시스 복합섬유
US6276121B1 (en) Crimped yarn, textile fabric,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N107419363A (zh) 一种并列型复合纤维
TW201835401A (zh) 一種並列型複合纖維
WO2021073551A1 (zh) 一种复合纱线及由其制得的面料
JP2008063686A (ja) 複合紡績糸
KR101103379B1 (ko) 염색성이 개선된 고신축 폴리에스테르 복합섬유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4783068B2 (ja) 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
CN112941687A (zh) 一种超弹环保仿棉纱及其生产工艺与织物
JP2000129560A (ja) 長短複合紡績糸使用編物の製造方法
JP5116995B2 (ja) 長短複合紡績糸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布帛
JP3793288B2 (ja) ポリエステル系仮撚加工糸の製造方法
JP3023896B2 (ja) 伸縮性ピーチ調編地の製造方法
JP2000220049A (ja) 潜在伸縮特性を有する長短複合紡績糸
JP6015197B2 (ja) 複合仮撚加工糸及びその織物並びに複合仮撚加工糸の製造方法
JP2007046212A (ja) 複合糸、およびこれを含む布帛製品
JP3501012B2 (ja) 複合糸およびその複合糸からなる織編物
JP4699072B2 (ja) ストレッチ性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
JP2015067930A (ja) 飾り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71789B2 (ja) 複合杢加工糸、織編物、および複合杢加工糸の製造方法
JP4009484B2 (ja) ストレッチ編地
JP3835579B2 (ja) 複合微細捲縮付与軽量ポリエステル混繊糸
JP2005089893A (ja) 複合糸
JPH0258954B2 (zh)
CN112981628A (zh) 一种高卷曲单成分纤维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