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4717A - 口罩 - Google Patents

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4717A
TW201834717A TW107105146A TW107105146A TW201834717A TW 201834717 A TW201834717 A TW 201834717A TW 107105146 A TW107105146 A TW 107105146A TW 107105146 A TW107105146 A TW 107105146A TW 201834717 A TW201834717 A TW 2018347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filter sheet
fibers
sheet
mas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5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8059B (zh
Inventor
柴田彰
神山龍一
若杉慶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316943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201834717(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4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4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80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805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4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 or use
    • A41D31/14Air permeable, i.e. capable of being penetrated by g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thermoplastic yarns or filaments produced by welding

Landscapes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Filtering Materials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針對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提供能滿足更嚴格的基準的口罩。口罩具備覆蓋戴用者的口及鼻的口罩本體部(2)。口罩本體部包含:內側薄片(12)、外側薄片(13)、以及過濾薄片(11),該過濾薄片是位在內側薄片與前述外側薄片之間,由被駐極體化的不織布所形成。過濾薄片包含:具有1μm以上未滿5μm的纖維徑之第1纖維、以及具有5μm以上未滿15μm的纖維徑之第2纖維。過濾薄片中的第1纖維的比例較第2纖維的比例更多,過濾薄片中的第1纖維與前述第2纖維的比例,是過濾薄片的90%以上。過濾薄片的纖維密度是0.03~0.10g/cm3

Description

口罩
本發明是關於口罩。
已知有覆蓋戴用者的口、鼻的口罩。口罩,是為了抑制病菌、細菌、塵埃、花粉等的吸入;或者防止打噴嚏、咳嗽所致的飛沫等的飛散而被使用。近年,使用不織布的用後即棄式的口罩也成為一般性的。作為這樣的口罩所使用的濾材,例如有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口罩用濾材。 [先前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8662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最近,口罩期望能抑制大氣中的微小粒子狀物質(PM2.5等)這類對健康會造成不好的影響的物質的吸入。就對應PM2.5的口罩的規格來說,有日本的厚生勞動省所制定的DS2規格、美國的勞動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所制定N95規格、EU所制定的FFP2規格、中國的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所制定的GB/T32610-2016(關於日常用防護口罩的技術規範: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Daily Protective Mask)等存在。之中,GB/T32610-2016雖是2016年新公布的規格,可是,針對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有設定更嚴格的基準。為了提供滿足這樣的基準的口罩(濾材),所以對於專利文獻1的口罩用過濾器等的現有的口罩(濾材)也有改良的餘地。又,人戴用的口罩與在吸排氣設備等所使用的空氣濾清器因為吸排氣時的氣體的流速等很大不同,所以,期望能有適合口罩的技術。
本發明之目的,是針對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提供能滿足更嚴格的基準的口罩。 [解決課題用的手段]
本發明的口罩,(1)具備覆蓋戴用者的口及鼻的口罩本體部之口罩,其中,前述口罩本體部包含: 內側薄片、外側薄片、以及過濾薄片,該過濾薄片是位在前述內側薄片與前述外側薄片之間,由被駐極體化的不織布所形成,前述過濾薄片包含: 具有1μm以上、未滿5μm的纖維徑的第1纖維、以及具有5μm以上、未滿15μm的纖維徑的第2纖維,前述過濾薄片中的前述第1纖維的比例較前述第2纖維的比例更多,前述過濾薄片中的前述第1纖維及前述第2纖維的比例,是前述過濾薄片的90%以上,前述過濾薄片的纖維密度是0.03~0.10g/cm3
本口罩因為具備上述結構,所以與不具備上述結構的口罩比較,可讓互相相反的特性的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兩立,亦即,可讓兩者一起提升。藉此,本口罩與不具備上述構成的口罩比較,可抑制戴用者吸引大氣中的微小粒子狀物質(PM2.5)這類的物質。其主要理由如下所示。   假設若過濾薄片的纖維密度為一定,相對提高纖維徑小的纖維(1~5μm)的比例),則過濾薄片整體來說可相對增大纖維的表面積。其結果,可增加駐極體化處理所致的可保持電荷的纖維表面的面積,因此可增多平均單位基重所保持的電荷的量。藉此,駐極體化處理的效果提高,可提升過濾薄片的捕集性能。可是,另一方面若僅使用纖維徑小的纖維形成過濾薄片,則纖維彼此的間隔變窄。這樣的話,過濾薄片變成高密度,因而使過濾薄片的透氣性能下降。   於此,在本口罩,將纖維徑大的纖維(5~15μm)與纖維徑小的纖維一起混入過濾薄片。藉由在纖維徑小的纖維的集合內參入纖維徑大的纖維,在纖維徑大幅變化的區域,亦即,在纖維徑大的纖維的周圍的區域空隙容易產生,且,藉由纖維徑大的纖維容易維持其空隙。其結果,在過濾薄片內存在成為適當的空隙的狀態,可抑制纖維彼此的間隔過度變窄的情況比較,與僅使用纖維徑小的纖維的情況,可提升透氣性能。藉此,邊提升過濾薄片的透氣性能,可謀求捕集性能的提升。   於此,若過濾薄片的纖維密度相對高,在駐極體化處理所致的過濾薄片內的電場的形成被纖維所妨礙,會有駐極體化處理不能到達過濾薄片的內部的情況。此時,可能在過濾薄片的內部形成沒有被駐極體化處理的區域。一般,沒有被駐極體化處理的濾材與有被駐極體化處理的過濾器比較捕集性能下降數分之一。因此,在纖維密度相對高的過濾薄片,成為在其內部存在對於補集性沒有幫助的區域(成為透氣性能的妨礙)。可是,本口罩,是混合上述的纖維徑大的纖維與纖維徑小的纖維,並且將纖維密度作成適當的大小(0.03~0.10g/cm3 ),使駐極體化處理到達過濾薄片的內部的方式,可抑制形成有駐極體化處理不能到達的區域。藉此,可消除對於捕集性能不太有幫助的區域,可讓捕集性能提升。   藉由該等的相乘效果,讓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兩立,亦即,可使兩者一起進一步提升。
本發明的口罩,也可是上述(1)記載的口罩中,(2)前述過濾薄片中的前述第1纖維與前述第2纖維的比,是5:4~10:1。   在本口罩,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比是5:4~10:1,因為第1纖維的比例足夠高,所以,可更確實達到上述的效果,尤其可更確實達到藉由駐極體化處理而使帶電的面積多所致的捕集性能的提升的效果、適當含有纖維徑大的纖維所致的透氣性能的下降抑制的效果。藉此,讓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兩立,亦即,可使兩者一起進一步提升。
本發明的口罩,也可是上述(1)或(2)記載的口罩中,(3)前述過濾薄片的基重,是5~20g/m2 。   在本口罩,因為過濾薄片的基重具有所定條件,所以,上述的效果,尤其駐極體化處理達到過濾薄片的內部的方式,抑制沒有被駐極體化處理的區域的形成,可更確實達到使捕集性能提升的效果。藉此,讓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兩立,亦即,可使兩者一起進一步提升。此時,在最終產品的口罩1,層積複數片過濾薄片11,該等複數片的過濾薄片11整體來說,即使基重超過20g/m2 ,各層的過濾薄片11的基重只要滿足上述範圍即可。其理由,是因為在各層的過濾薄片11可充分施予駐極體化處理等。
本發明的口罩,也可是上述(1)至(3)的任一項記載的口罩中,(4)前述過濾薄片的平均纖維徑,是2~5μm。   本口罩,是平均纖維徑在2~5μm的範圍,亦即,在第1纖維的範圍內,整體來說可說是位在不會太細、不會太粗的範圍。亦即,由於纖維徑小的纖維、與纖維徑大的纖維邊靠近纖維徑小之側邊以適當的平衡存在,所以,邊藉由駐極體化處理增加帶電的面積,邊抑制纖維彼此的間隔變的太窄的情況,可抑制過濾薄片的透氣性能的下降。藉此,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兩立,可使兩者一起進一步提升。
本發明的口罩,也可是上述(1)至(4)的任一項記載的口罩中,(5)前述過濾薄片由熔噴不織布所形成。   本口罩由於是由熔噴不織布所形成,所以,可將上述的第1纖維及第2纖維的纖維徑、纖維比例;過濾薄片的基重、厚度、密度容易形成為所期望的值。藉此,可讓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兩立,亦即,可使兩者一起進一步提升。
本發明的口罩,也可是上述(1)至(5)的任一項記載的口罩中,(6)前述過濾薄片,是在前述口罩的厚度方向層積二層以上。   本口罩,是在厚度方向層積二層以上(複數片)讓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一起提升的上述的過濾薄片。藉此,可減小依照過濾薄片的層積數可能下降的透氣性能的下降,且與單層時比較可更提高捕集性能。
本發明的口罩,也可是上述(1)至(6)的任一項記載的口罩中,(7)前述第1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具有前述第1纖維的條數的第1高峰,前述第2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在纖維徑大於5μm大的範圍具有前述第2纖維的條數的第2高峰,,前述過濾薄片中的前述第1高峰的前述第1纖維的條數較前述第2高峰的前述第2纖維的條數更多。   本口罩,第2纖維的第2高峰從作為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境界的纖維徑5μm遠離,因此,從第1纖維的範圍及第1高峰遠離存在,在第1高峰的第1纖維的條數較在第2高峰的第2纖維的條數更多。亦即,過濾薄片的纖維可更明確地被區分成由第1高峰所代表的第1纖維的第1群、與由第2高峰所代表的代表第2纖維的第2群。其結果,第1纖維及第2纖維的纖維徑分布互相接近,可是持續互相分離,大概以第1纖維的第1群維持駐極體化處理的效果,而邊維持捕集性能,大概藉由第2纖維的第2群而更容易產生空隙,可進一步減低壓力損失。藉此,不用過度改變過濾薄片的捕集性能,可進一步提升透氣性能。
本發明的口罩,也可是上述(1)至(7)的任一項記載的口罩中,(8)前述過濾薄片具有平均單位基重(g/m2 )500C(庫倫)以上的電荷量。   本口罩由於具有上述的結構,所以,藉由駐極體化處理可保持500C以上的電荷量。藉此,可得非常高的捕集性能。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針對就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可提供能滿足更嚴格的基準的口罩。
[實施發明用的形態]
以下,參照圖面針對實施形態的口罩進行說明。
圖1表示實施形態的口罩1的結構例的示意圖。口罩1具備:覆蓋戴用者的口及鼻的口罩本體部2、以及能掛在戴用者的耳朵的耳掛部3。口罩本體部2包含:覆蓋戴用者的顏面的左半部的左半面薄片2a、以及覆蓋戴用者的顏面的右半部的右半面薄片2a’。左半面薄片2a與右半面薄片2a’,是藉由沿著端緣被接合相對的端部彼此而被一體化。其接合部2b,是例如由熱熔著、接著劑等所形成。此時,因為其端部的端緣互相具有凸的大致曲線形狀,所以,被一體化的兩薄片相對於戴用者的顏面可形成成為凹面的立體形狀(立体構造)。在口罩本體部2的左右的兩側,亦即,在與左半面薄片2a及右半面薄片2a’中的接合部2b相反側的端部分別接合耳掛部3的端部。其接合部4,是例如由壓榨、熱熔著、接著劑等所形成。耳掛部3,是形成從口罩本體部2的左右的兩側朝外側延伸出。在耳掛部3的內部形成有從口罩本體部2側朝向其相反側延伸的開口部3a、3a’,將戴用者的耳朵放入開口部3a、3a’,口罩1被安裝在戴用者。
圖2是口罩1的部分剖面圖。該圖表示口罩本體部2,亦即,左半面薄片2a及右半面薄片2a’的剖面結構。口罩本體部2具備:戴用時朝向顏面側,亦即,朝向內側的內側薄片12、戴用時朝向外側的外側薄片13、以及位在內側薄片12與外側薄片13之間的過濾薄片11。此外,圖2表示作為口罩本體部2具備層積在厚度方向的2片的過濾薄片11的情況。可是,口罩本體部2也可僅具備1片的過濾薄片11,也可具備3片以上的過濾薄片11。
內側薄片12及外側薄片13,是從厚度方向的兩側保持過濾薄片11,維持口罩本體部2的形狀。內側薄片12及外側薄片13從其機能的觀點,與過濾薄片11比較,透氣性能高,剛性高為理想。關於內側薄片12又肌膚觸感佳為理想。就基重來說可舉例如20~50g/m2 ,就平均纖維徑來說可舉例如10~50μm。就內側薄片12及外側薄片13的材料來說只要滿足上述要件,雖沒有特別限制,可是可舉例如不織布。就不織布來說,例如可舉:水針不織布、熱風不織布、紡黏不織布、氣流成型不織布、熔噴不織布、閃式紡絲不織布、熱黏合不織布、梳棉不織布、或將該等幾個予以組合的不織布。就構成不織布的繊維來說,例如可舉:天然纖維(例示:羊毛、棉);再生纖維(例示:嫘縈、醋酸酯);合成樹脂纖維(例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離子聚合物樹脂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乳酸等的聚酯;耐龍等的聚醯胺等)等。構成不織布的纖維也可由單一成分所構成,也可由芯、鞘型纖維、並列型纖維、島/海型纖維等的複合纖維所構成。也可為單層的不織布,也可層積單層的不織布的層積體(例如:SMS不織布)。
以下,針對1片的過濾薄片11進行說明。過濾薄片11,是空氣這樣的氣體在過濾薄片11內流通時,捕獲與氣體一起欲穿過過濾薄片內的病菌、細菌、塵埃、花粉、或微小粒子狀物質(PM2.5)這樣的物質(以下,僅稱為「微小物質」。),並加以收集。過濾薄片11與內側薄片12及外側薄片13比較,微小物質的捕集性能高為理想。
過濾薄片11,是由被駐極體化的不織布所形成。被駐極體化的不織布利用靜電力捕獲氣體中的微小物質,而可加以收集。這樣的不織布,是在不織布施予駐極體化處理而獲得。駐極體化處理,是在介電體的不織布藉由直流光暈放電或高電場等的方法進行注入電荷的處理。被注入不織布的電荷可想到的是在不織布的纖維主要存在於表面附近。被注入不織布的電荷的量,雖可依據直流光暈放電、高電場的施加的條件被控制,可是藉由不織布的纖維徑、纖維密度等也能控制。作為被駐極體化的不織布的材料來說,雖能使用與內側薄片12及外側薄片13的材料同樣的材料,可是無極性的聚合物為理想,可舉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或該等的組合。
過濾薄片11包含:具有1μm以上未滿5μm的纖維徑之第1纖維、以及具有5μm以上未滿15μm的纖維徑之第2纖維。過濾薄片11中的第1纖維及第2纖維的比例(以纖維的條數為基準),是過濾薄片11的90%以上。換言之,第1纖維及第2纖維的條數相對於過濾薄片11的纖維的條數的比例在90%以上。其比例理想在95%以上。又,過濾薄片11中的第1纖維的比例較第2纖維的比例更多(以纖維的條數為基準)。亦即,過濾薄片11中,第1纖維的條數較第2纖維的條數更多。此外,過濾薄片11中的第1纖維及第2纖維以外的纖維的比例(以纖維的條數為基準),是0~10%左右,理想雖在0~5%,就其第1纖維及第2纖維以外的纖維的纖維徑來說,可舉例如0~1μm及/或15~20μm左右。
如此,本過濾薄片11具備:纖維徑小的第1纖維(1~5μm)、以及纖維徑大的第2纖維(5~15μm),將過濾薄片11中的第1纖維的比例設的較第2纖維的比例更多,是源於以下的理由。   假設,若將過濾薄片11的纖維密度設為一定,相對增多第1纖維的的比例,則過濾薄片11整體來說可相對增大每單位體積的纖維的表面積。藉由在這樣的過濾薄片11施予駐極體化處理,可增多保持電荷可能的纖維表面的面積,因此可增多每單位體積(若將厚度設為一定則平均單位基重)所保持的電荷的量。藉此,由於可增加過濾薄片11利用靜電可吸附的微小物質的量,所以,可提升過濾薄片11的捕集性能。可是,若僅使用第1纖維形成過濾薄片,則纖維彼此的間隔變窄。這樣的話,過濾薄片的纖維密度變過高,氣體變的不易通過過濾薄片,而使其透氣性能下降。於此,過濾薄片11,是將纖維徑大的第2纖維與第1纖維一起混入過濾薄片11。藉由將第2纖維參入第1纖維的集合之中,而使纖維徑在第2纖維與其周圍的第1纖維間的大幅不同。因為其纖維徑的不同,在第2纖維的周圍的區域空隙容易產生,且藉由第2纖維容易維持其空隙。其結果,形成過濾薄片11中存在有適當的空隙,可抑制纖維彼此的間隔過度變窄的情況,且與僅使用纖維徑小的纖維的情況比較,可提升透氣性能。藉此,氣體容易通過過濾薄片11,而可提升其透氣性能。如此,本過濾薄片11因為具備第1纖維與第2纖維,所以可邊提升過濾薄片11的透氣性能,邊謀求捕集性能的提升。此時,由於比第2纖維的比例更增多第1纖維的比例,所以,可邊確保適度的空隙,邊提升充分的駐極體化處理的效果。
可是,將第1纖維的纖維徑設為1μm以上的理由,是因為若纖維徑小於1μm的纖維變多,除了過濾薄片的纖維密度相對變高之外,第2纖維周圍的空隙會被第1纖維填滿,所以,整體來說氣體通過的空間變小,透氣性能下降。將第1纖維的纖維徑設成未滿5μm的原因,是纖維徑5μm以上的纖維變多的話,則纖維的表面積相對變小,在駐極體化處理纖維保持的電荷變少,使捕集性能下降。又,將第2纖維的纖維徑設為5μm以上未滿15μm的原因,是為了讓第1纖維的纖維徑的範圍(1~5μm)與第2纖維的纖維徑的範圍(5~15μm)接近。而且,使第1纖維的纖維徑的範圍(1~5μm)與第2纖維的纖維徑的範圍(5~15μm)接近的原因,是源於接下來的理由。若兩範圍偏離,即使將第2纖維混入過濾薄片,被形成在因第2纖維的混入使纖維徑大幅變化的區域的空隙變的過度大,而使第1纖維容易進入,其結果,其空隙容易因第1纖維而被填滿。這樣的話,結果來說空隙減少,使透氣性能下降。因而讓兩範圍接近。將過濾薄片11中的第1纖維及第2纖維的比例(以纖維的條數為基準)設為過濾薄片11的90%以上的原因,是為了讓混合了上述的第1纖維與第2纖維所致的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的兩立的效果在過濾薄片11確實達到。
又,過濾薄片11的纖維密度是0.030~0.10g/cm3 。其理由如以下。於此,若過濾薄片的纖維密度相對高,亦即,若纖維密度大於0.10g/cm3 ,會因纖維妨礙在駐極體化處理所致的過濾薄片內的電場的形成等的理由,使駐極體化處理不能到達過濾薄片的內部的情況。此時,可能在過濾薄片的內部形成沒有被駐極體化處理的區域,亦即,形成電荷相對少的區域。一般,沒有被駐極體化處理的濾材與有被駐極體化處理的過濾器比較捕集性能下降至數分之一。因此,在纖維密度相對高的過濾薄片,成為在其內部存在對於補集性沒有幫助的區域(成為透氣性能的妨礙)。可是,在本過濾薄片11,是將纖維密度作成適當的大小,至少作成0.10g/cm3 以下,以使駐極體化處理到達過濾薄片的內部,並可抑制形成有駐極體化處理不能到達的區域。藉此,可消除對於捕集性能不太有幫助的區域,可讓捕集性能提升。又,在本過濾薄片11,由於將纖維密度設成適度的大小,至少設成0.10g/cm3 以下,使氣體的流通變的容易,所以,使氣體容易通過過濾薄片11,可提升其透氣性能。另一方面,若纖維密度相對低,亦即,若小於0.03g/cm3 ,則捕獲微小物質的纖維過少,而使捕集性能下降,再者,由於會有過濾薄片不能單獨維持形狀的顧慮,所以不理想。可是,在本過濾薄片11,將纖維密度設成適度的大小,至少設在0.03g/cm3 以上,防止過濾薄片11的捕集性能下降,使形狀的維持成為可能。如此,因為過濾薄片11的纖維密度在0.03~0.10g/cm3 ,所以,過濾薄片11邊讓透氣性能提升,可邊謀求捕集性能的提升。纖維密度理想是0.05~0.08g/cm3
第1纖維與第2纖維理想是同一材料,更理想是由同一製造方法所形成。藉此,讓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纖維徑的範圍接近的情況相輔相成,藉由駐極體化處理讓過濾薄片11帶電時,可使帶電的方式(例示:每單位面積的帶電量)整體大概均一。亦即,可抑制所謂使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製造方法的情況可能引起在第1纖維與第2纖維帶電方法的不同,在過濾薄片11內帶電不均勻產生的事態。
就上述口罩1中的過濾薄片11的製造方法來說,可舉例如熔噴法、閃式紡絲法、紡黏法、氣流成型法、靜電紡絲法等。可是,從效率佳地確實製造具有上述特性的過濾薄片11的觀點,熔噴法為理想。在熔噴法,就製造具有上述特性的過濾薄片11的方法,例如可舉控制聚合物的特性、紡絲的條件的方法。具體而言,例如可舉在熔噴紡絲的第1纖維用的T模讓噴吹到聚合物的高溫氣體的流量增加,在第2纖維用的T模,讓噴吹到聚合物的高溫氣體的流量減少的方法。或者,可舉使用以預定的比例混合第1纖維用的孔(孔徑小)與第2纖維用的孔(孔徑大)所構成的T模的方法作為熔噴紡絲用的T模。藉由該等的方法,可形成第1纖維與第2纖維具有預定的比例的熔噴不織布。此時,使用一個T模可同時形成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所謂二種類的纖維,且可在形成的同時混合為理想。
如以上說明,本口罩1具備上述結構,在過濾薄片11可達到相乘的上述各效果。因此,本口罩1與不具備上述結構的口罩比較,可讓互相相反的特性的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兩立,而可讓兩者一起提升。藉此,本口罩1,與不具備上述結構的口罩比較,可將戴用者吸引大氣中的微小粒子狀物質(PM2.5)這類的微小物質量抑制在極少量。
就本實施形態的理想的態樣來說,過濾薄片11中的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比(以繊維的條數為基準),是5:4~10:1(56%:44%~91%:9%)為理想。亦即,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比成為5/4(5:4)以上時,與比這個更小的情況比較,可更增多第1纖維而理想。藉此,因為可更增多藉由駐極體化處理可保持電荷的面積,亦即,可更增多帶電的面積,所以,可相對提高捕集性能。另一方面,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比成為10/1(10:1)以下時,與比這個更大的情況比較,可更增多第2纖維而理想。藉此,可進一步抑制纖維彼此的間隔變過窄的情況,所以,可更提高透氣性能。藉此,可讓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更確實兩立及提升。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比(以纖維的條數為基準)理想是3:2~5:1(60%:40%~83%:17%),更理想是5:3~3:1(63%:37%~75%:25%)。
就本實施形態的理想的態樣來說,過濾薄片11的基重,是5~20g/m2 為理想。亦即,基重成為5g/m2 以上時,與比這個更小的情況比較,可更增多第1纖維及第2纖維而理想。藉此,可更增多被駐極體化處理的纖維,且可進一步抑制纖維彼此的間隔變過窄的情況,所以,可更提高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另一方面,基重成為20g/m2 以下時,與比這個更大的情況比較,相對可更縮小過濾薄片11厚度而理想。藉此,可使駐極體化處理及於過濾薄片11的內部,並抑制沒有被駐極體化處理的區域的形成,可使捕集性能進一步提升。藉此,可讓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更確實兩立及提升。此時,過濾薄片11的厚度在0.1~0.18mm為理想。厚度0.1mm以上時,與比這個更小的情況比較,相對可更增多被駐極體化處理的纖維而理想。厚度在0.18mm以下時,與比這個更大的情況比較,可使駐極體化處理及於過濾薄片11的內部,並可抑制沒有被駐極體化處理的區域的形成而理想。此時,最終產品的口罩1,層積複數片過濾薄片11,該等複數片的過濾薄片11整體來說,即使基重超過20g/m2 ,各層的過濾薄片11的基重只要滿足上述範圍即可。其理由,是因為在各層的過濾薄片11可充分施予駐極體化處理等。
就本實施形態的理想的態樣來說,過濾薄片11的平均纖維徑,是2~5μm為理想。在本口罩1,平均纖維徑在2~5μm的範圍,亦即,在第1纖維的範圍內,整體來說可說是位在不會太細、不會太粗的範圍。亦即,由於纖維徑小的纖維、與纖維徑大的纖維邊靠近纖維徑小之側邊以適當的均衡存在,所以,邊藉由駐極體化處理增加帶電的面積,邊抑制纖維彼此的間隔變的太窄的情況,可抑制過濾薄片的透氣性能的下降。藉此,可讓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兩立,亦即,可使兩者一起進一步提升。換言之,因為平均纖維徑在2μm以上,所以,可有所謂即使例如第1纖維之中纖維徑更小的纖維也少的情況。藉此,纖維緊密纖維彼此的間隔變窄,氣體通過過濾薄片變難,可更確實防止所謂透氣性能下降的事態。又,因為平均纖維徑在5μm以下,所以,可有所謂即使例如第2纖維之中纖維徑較大的纖維也少的情況。藉此,可更確實防止所謂因為在過濾薄片混入第2纖維所形成的空隙變的過大,使其空隙被第1纖維填滿,而使透氣性能下降的事態。又,從同樣的理由,纖維的條數成為最大的纖維徑大概在2~5μm為理想。
就本實施形態的理想的態樣來說,過濾薄片11由熔噴不織布所形成為理想。本口罩1由於是由熔噴不織布所形成,所以,可將上述的第1纖維及第2纖維的纖維徑、纖維比例、纖維密度容易形成為所期望的值。亦即,可將過濾薄片11的基重、厚度、密度容易形成為所期望的值。藉此,可讓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兩立,亦即,可使兩者一起進一步提升。
就本實施形態的理想的態樣來說,過濾薄片11,是在口罩1的厚度方向層積有二層以上為理想。本口罩1,由於是在厚度方向層積二層以上讓捕集性能與透氣性能一起提升的上述的過濾薄片11,所以,可以抑制依照過濾薄片11的層積數可能下降的透氣性能的下降,且與單層時比較可更提高捕集性能。藉此,邊極力抑制透氣性能的下降,邊可獲得讓捕集性能顯著提升的口罩1。
就本實施形態的理想的態樣來說,過濾薄片11平均單位基重(g/m2 )具有500C(庫倫)以上的電荷量為理想。由於電荷量愈多,可捕及更多的微小物質。本口罩1,由於具有上述的第1纖維、第2纖維等的預定的結構,所以,藉由駐極體化處理平均單位基重(g/m2 ) 可保持500C以上的電荷量。藉此,可得非常高的捕集性能。過濾薄片11平均單位基重(g/m2 )具有600C以上的電荷量為更理想。此外,上限雖無特別的限制,可是有鑑於靜電對人體的影響等,平均單位基重(g/m2 )1000C以下為理想。
就其他的實施形態來說,在口罩1的過濾薄片11中,第1纖維的纖維徑分布,是纖維徑在大於1μm小於5μm的範圍具有第1纖維的條數的第1高峰為理想。再者,第2纖維的纖維徑分布,是在纖維徑大於5μm小於15μm的範圍具有第2纖維的條數的第2高峰為理想。而且,過濾薄片11中的第1高峰的第1纖維的條數較第2高峰的第2纖維的條數更多為理想。可是,纖維徑分布被表示纖維徑與纖維的條數的關係的柱狀圖所例示。其柱狀圖,是表示按纖維徑的階級(數據區間)的纖維條數(頻數或頻率)的圖表。纖維徑的階級的寬度(數據區間的寬度),是有鑑於第1纖維的纖維徑的範圍為4μm(5μm-1μm),而設定成例如k[μm](k為4/2以下的整數)。
於此,第1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具有第1高峰,是指柱狀圖中,在第1纖維的纖維徑的範圍所含的複數個數據區間,存在纖維條數(頻數或頻率)顯示最高值的數據區間。同樣,第2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具有第2高峰,是指柱狀圖中,在第2纖維的纖維徑的範圍所含的複數個數據區間,存在纖維條數顯示最高值的數據區間。而且,在纖維徑大於5μm的範圍具有第2高峰,是指在去除包含第2纖維的複數個數據區間中的包含5μm的最小的數據區間(例示:5μm以上未滿6μm)剩下的複數個數據區間(例示:包含6μm以上的纖維徑的數據區間)具有第2高峰。換言之,表示第2高峰從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境界(5μm)遠離,在鄰接境界的數據區間(例示:5μm以上未滿6μm)第2高峰並不存在,而在從境界遠離的數據區間(例示:包含6μm以上的纖維徑的任一數據區間)第2高峰存在。因此,成為在小於第2高峰存在的數據區間到境界(5μm)為止的任一個數據區間有纖維條數的極小值存在的情況。視覺上,在纖維條數的第1高峰與第2高峰之間,在較境界更稍稍靠第2高峰惻也可有所謂纖維條數的低峰存在。若將第1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及第2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分別設成大致凸狀或大致吊鐘狀的分布,則若兩者適度分開雖纖維條數的低峰變的明瞭,可是,若兩者接近則纖維條數的低峰變的不明瞭。因此,根據低峰(極小值)存在的明瞭性,可判斷兩者接近的程度。
在上述的其他的實施形態的口罩1,第2纖維的第2高峰從作為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境界的纖維徑5μm遠離,因此,從第1纖維的範圍及第1高峰遠離存在,在第1高峰的第1纖維條數較在第2高峰的第2纖維的條數更多。亦即,過濾薄片11的纖維可更明確地被區分成由第1高峰所代表的第1纖維的第1群、與由第2高峰所代表的第2纖維的第2群。其結果,第1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及第2纖維的纖維徑分布雖互相接近,可是持續互相分離,大概在第1纖維的第1群維持駐極體化處理的效果,邊維持捕集性能,大概在第2纖維的第2群更容易產生空隙,而可進一步減低壓力損失。藉此,不用過度改變過濾薄片的捕集性能,可讓透氣性能進一步提升。
於此,柱狀圖中,第2高峰存在大於5μm小於15μm的範圍的數據區間。可是,第1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及第2纖維的纖維徑分布雖彼此接近,可是,從彼此適當分開的觀點,第2高峰存在大於6μm小於12μm的範圍的數據區間為理想,存在大於6μm小於10μm的範圍的數據區間更理想。又,從同樣的觀點,第1高峰(的數據區間)與第2高峰(的數據區間)的差,是2μm以上10μm以下為理想,3μm以上8μm以下為理想。
此外,本說明書中,各種的值,是根據以下的方法所量測者。
(1)纖維徑及平均纖維徑   用以下的方法1~方法2的任一個進行。 (方法1)   從測量對象的薄片的任意之處切出10個縱×橫=5mm×5mm的試料。然後,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KEYENCE社製 VE-7800)以倍率500倍各拍攝1張試料的表面的照片,合計拍攝10張。在各照片中的最表面測量預定條數(例示:10條)的纖維的纖維徑。各纖維徑,是以有效數字0.01μm的測量精度進行。又,將合計各纖維的纖維徑的值除以所測量的纖維條數的值作為平均纖維徑。 (方法2)   從測量對象的薄片的任意之處切出10個縱×橫=5mm×5mm的試料。然後,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KEYENCE社製VE-7800)以倍率500倍各拍攝1張試料的剖面的照片,合計拍攝10張。在各照片中的最表面測量剖面明瞭的所有纖維的纖維徑。此外,橢圓、不定形等的情況以最小的徑作為纖維徑。各纖維徑,是以有效數字0.01μm的測量精度進行。又,將合計各纖維的纖維徑的值除以所測量的纖維條數的值作為平均纖維徑。
(2)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   從測量對象的薄片的任意之處切出1個直徑=120mm的試料。而且,在口罩性能試驗機AP-9000型(柴田科學株式會社製),將試料安裝在試驗機的專用夾具(測量範圍100mmφ=過濾薄片直徑100mm)。之後,在包含將NaCl:0.06~0.1μmφ的粒子調整成0.5mg/m3 的濃度的氣體(例示:空氣)的空間,經由試料以85L/min的流量吸引其氣體,測量通過試料之前的氣體的粒子濃度及壓力、以及通過之後的氣體的粒子濃度,從粒子濃度的差算出1分鐘的捕集效率,從壓力的差算出壓力損失。捕集效率,是捕集性能的指標,表示愈高捕集性能愈高。壓力損失,是透氣性能的指標,愈低表示高透氣性能愈高。
(3)薄片中的電荷量   利用熱刺激電荷衰減(Thermally Stimulated Chagrge Decay:TSCD法)進行測量亦即,從測量對象的薄片的任意之處切出1個縱×橫=50mm×50mm的試料。而且,將試料載置在熱板上,邊以一定的昇溫速度從20℃加熱到140℃,邊量測試料的溫度及表面電位,從表面電位與溫度的圖表算出試料的電荷量。
(4)薄片的基重、厚度及纖維密度   ・薄片的基重:從測量對象的薄片的任意之處切出10個5cm×5cm的試料。而且,在100℃以上的環境進行試料的烘乾處理,之後,測量試料的質量。測量的質量%除以試料的面積算出試料的基重。將10個試料的基重的平均值作為薄片的基重。   ・薄片的厚度:使用具備15cm2 的量規頭的厚度計型式FS-60DS(株式會社大榮化學精器製作所製),在3g/cm2 的測量荷重的條件下測量薄片的厚度。測量測量對象的薄片的任意的3處的厚度,以3處的厚度的平均值作為薄片的厚度。   ・薄片的纖維密度:薄片的纖維密度,是用上述方法所求取的薄片的基重除以用上述方法所求取的薄片的厚度而算出。
(5)纖維徑分布(柱狀圖)   在上述(1)的方法,針對過濾薄片11的預定條數n條的纖維,量測各個纖維徑,獲得n個纖維徑的資料。接著,在n個纖維徑的數據中,從纖維徑的最大值max與最小值min的差算出纖維徑的範圍R(=max-min)。接著,範圍R除以n0.5 ,其商k以μm為單位四捨五入成整數值,將此做為數據區間(階級)的間隔(寬度)h。接著,將區分數據區間的出發點設為0μm,在出發點的值逐次加入間隔h,決定至少包含最大值的數據區間為止的各數據區間。接著,以橫軸為數據區間(纖維徑),以縱軸為頻率的比例(條數的比例),亦即,以各數據區間的條數/全部條數×100(%),作成柱狀圖。可是,關於後述的實施例1、比較例1及實施例5的柱狀圖(圖3、圖4及圖5)如以下所述。n是100(~400),max及min分別為15μm及1μm。然後,算出R=15-1=14,從R/n0.5 =14/1000.5 (~4000.5 )獲得k=1.4(~0.7),而使h=1μm。然後,將區分數據區間的出發點設為0μm,作成柱狀圖。   所作成的柱狀圖中,將第1纖維的範圍的1μm以上未滿5μm的複數個數據區間中的頻率(比例)的最大值作為第1高峰(的數據區間)。又,在作為第2纖維的範圍的5μm以上未滿15μm的複數個數據區間,將頻率(比例)的最大值作為第2高峰(的數據區間)。 [實施例]
關於口罩1用的過濾薄片,分別假設以1片使用的情況、以及2片重疊使用的情況,如下述進行評價。匯總評價結果的表1記載在最末頁。以下,具體說明。
(1)過濾薄片1片的情況 (實施例1)   準備基重成為10g/m2 左右這樣的由熔噴不織布所形成的過濾薄片11(一片、單層)作為實施例1的試料。針對其過濾薄片11,測量纖維徑及平均纖維徑、基重、厚度及纖維密度、電荷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第1纖維(纖維徑1~5μm)的條數的比例是73%,第2纖維(纖維徑5~15μm)的條數的比例是27%,第1纖維及第2纖維的條數的比例是100%(>90%),平均纖維徑是4.12μm,基重是10.5g/m2 ,厚度是0.150mm,纖維密度是0.070g/cm3 ,平均單位基重((g/m2 )-1 )的電荷量高為629.3C。
圖3表示實施例1的過濾薄片11的纖維徑分布(以纖維條數為基準)的柱狀圖。橫軸表示數據區間,表示從0μm起每1μm的纖維徑。例如,數據區間“1”μm,是包含0μm以上未滿1μm的纖維徑。縱軸表示各數據區間的頻率,以1%刻度表示各數據區間的纖維條數相對於全數據區間的纖維條數的比例(%)。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在實施例1的過濾薄片11,在纖維徑2~4μm的數據區間,頻率非常高,尤其,在4μm的數據區間為頻率最高。亦即,第1高峰存在於4μm的數據區間。另一方面,第2高峰存在於6μm的數據區間。因此,第2高峰存在於鄰接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境界(5μm)的數據區間。
另一方面,針對其過濾薄片11,測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此外,在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的測量,數據不會因內側薄片12及外側薄片13的有無而改變,所以,過濾薄片11的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可視為口罩1的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以下相同)。其結果,捕集效率,是83.3%非常的高,壓力損失,是38Pa非常的低。亦即,明確知道實施例1的過濾薄片11,是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皆良好。
(實施例2)   準備基重成為7g/m2 左右這樣的由熔噴不織布所形成的過濾薄片11(一片、單層)作為實施例2的試料。而且,針對其過濾薄片11,測量基重、厚度及纖維密度、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基重是7.3g/m2 ,厚度是0.110mm,纖維密度是0.066g/cm3 。此外,因為實施例1與製造方法相同,所以可想到的是第1纖維的條數的比例、第2纖維的條數的比例及平均纖維徑大概相同。
另一方面,針對其過濾薄片11,測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捕集效率是極高的87.5%,壓力損失是極低的29Pa。亦即,知道實施例2的過濾薄片11,也是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皆良好。
(實施例5)   準備基重成為10g/m2 左右,第1纖維的比例相對多的這樣的由熔噴不織布所形成的過濾薄片11(一片、單層)作為實施例5的試料。針對其過濾薄片11,測量纖維徑及平均纖維徑、基重、厚度及纖維密度、電荷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第1纖維(纖維徑1~5μm)的條數的比例是81%,第2纖維(纖維徑5~15μm)的條數的比例是18%,平均纖維徑是3.34μm,基重是10.5g/m2 ,厚度是0.150mm,纖維密度是0.070g/cm3
圖5表示實施例5的過濾薄片11的纖維徑分布(以纖維條數為基準)的柱狀圖。關於橫軸及縱軸,是與圖3相同。在實施例5的過濾薄片11,第1纖維(1~5μm)的纖維徑分布,是在2μm的數據區間頻率最高,因此,在2μm的數據區間具有條數的第1高峰。另一方面,第2纖維(5~15μm)的纖維徑分布,是在纖維徑大於5μm的範圍的7μm的數據區間頻率最高,因此,在7μm的數據區間具有條數的第2高峰。因此,在小於7μm的數據區間到境界(5μm)為止的數據區間的6μm的數據區間有纖維條數的極小值存在。第1高峰的數據區間與第2高峰的數據區間存在5μm的差。換言之,第2纖維的第2高峰從作為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境界的纖維徑5μm遠離,因此,從第1纖維的範圍及第1高峰遠離存在。亦即,第2高峰存在於沒有鄰接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境界(5μm)(遠離)的數據區間。因此,實施例5的過濾薄片11與實施例1的過濾薄片11比較,能更明確地被區分成由第1高峰所代表的第1纖維的第1群、與由第2高峰所代表的代表第2纖維的第2群。而且,過濾薄片11中的第1高峰的第1纖維的頻率(條數的比例),是較第2高峰的第2纖維的頻率(條數的比例)更多。頻率(條數的比例),是第1高峰約31%,第2高峰約5%。
另一方面,針對其過濾薄片11,測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捕集效率,是非常高的79.6%,壓力損失,是非常低的37Pa。亦即,明確知道實施例5的過濾薄片11,是與實施例1的過濾薄片11同樣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皆良好。
(比較例1)   準備基重成為20g/m2 左右這樣的由與實施例1、2的製造方法不同的製造方法所製造的熔噴不織布所形成的過濾薄片(一片、單層)作為比較例1的試料。針對其過濾薄片,測量纖維徑及平均纖維徑、基重、厚度及纖維密度、電荷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第1纖維(纖維徑1~5μm)的條數的比例是45%,第2纖維(纖維徑5~15μm)的條數的比例是55%,平均纖維徑是5.44μm,基重是21.5g/m2 ,厚度是0.196mm,纖維密度是0.11g/cm3 ,平均單位基重((g/m2 )-1 )的電荷量低為481.7C。
圖4表示比較例1的過濾薄片的纖維徑分布(以纖維條數為基準)的柱狀圖。關於橫軸及縱軸,是與圖3相同。在比較例1的過濾薄片,在纖維徑3~7μm的數據區間,整體大概同程度頻率高,尤其,在6μm的數據區間為頻率最高。亦即,第1高峰存在於3μ及4μm的數據區間。另一方面,第2高峰存在於6μm的數據區間。因此,第2高峰存在於鄰接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境界(5μm)的數據區間。
另一方面,針對其過濾薄片,測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捕集效率低為65.9%,壓力損失高為68Pa。亦即,知道比較例1的過濾薄片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並不是實施例1、2、5這樣的良好。
此外,若比較實施例1的試料與實施例2的試料,因為製造方法相同,所以可想到的是第1纖維的條數的比例、第2纖維的條數的比例及平均纖維徑大概相同,纖維密度也大概相同,可是,關於實施例2,可知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改善。其理由,關於捕集效率,若與實施例1的過濾薄片11比較,雖然實施例2的過濾薄片11的纖維密度大概相同,可是因為厚度薄,所以,可想到的是因為駐極體化處理遍布到實施例2的過濾薄片11的更內部。又,關於壓力損失,因為實施例2的過濾薄片11的厚度薄,所以,可想到的是因為氣體通過容易。
若將實施例5的試料與實施例1的試料比較,雖製造方法相同,可是因為以第1纖維的比例相對多地進行製造,所以,雖然,平均纖維徑相對變小,可是纖維密度大概相同。可是,關於實施例5的試料,壓力損失比實施例1的試料更減低。第1纖維及第2纖維的纖維徑分布雖互相接近,可是也持續分離,可想到的是因為在第2纖維的周圍的區域更容易產生空隙,可更降低壓力損失。
另一方面,若將實施例1、2、5的試料與比較例1的試料進行比較,因為製造方法不同,所以,第1纖維的條數的比例、第2纖維的條數的比例、平均纖維徑、以及纖維密度不同。因此,與比較例1的過濾薄片比較,實施例1、2、5的過濾薄片11的捕集效率及壓力損失皆提升。亦即,因為藉由具有本過濾薄片11的結構,而能達到已敘述的各種的效果,可知改善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的兩方,而予以提升。而且,從對於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的提升有用的上述的不同點,可知過濾薄片11中的第1纖維的比例比第2纖維的比例更多為理想。又,可知纖維密度大概0.030~0.10g/cm3 為理想。再者,可知過濾薄片11中的第1纖維與第2纖維的比(以繊維的條數為基準)大概5:4~10:1為理想。再者,可知過濾薄片11的基重大概5~20g/m2 為理想。可知過濾薄片11的平均纖維徑大概2~5μm為理想。可知過濾薄片11的平均單位基重((g/m2 )-1 )的電荷量大概500C以上為理想。可知第2高峰存在大於6μm小於12μm的範圍的數據區間為理想。可知第1高峰的數據區間與第2高峰的數據區間的差,是2μm以上10μm以下為理想。
(2)過濾薄片2片的情況 (實施例3)   準備2片實施例1的過濾薄片11,在厚度方向層積的過濾薄片11作為實施例3的試料。針對其所層積的過濾薄片11,測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可知捕集效率是非常高的97.1%。亦即,可知實施例3的過濾薄片11,是捕集性能及壓力損失進一步提升。此外,壓力損失,是因為層積有2片過濾薄片11,所以,大概是過濾薄片11一片時的壓力損失的2倍的值,亦即,高為84Pa。可是,因為過濾薄片11一片時的壓力損失的值小,所以,可判明即使過濾薄片11為2片時,壓力損失的值也沒這麼大。
(實施例4)   準備2片實施例2的過濾薄片11,在厚度方向層積的過濾薄片11作為實施例4的試料。針對其所層積的過濾薄片11,測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可知捕集效率極高為98.4%。亦即,可知實施例4的過濾薄片11,是捕集性能及壓力損失進一步提升。此外,壓力損失,是因為層積有2片過濾薄片11,所以,大概是過濾薄片11一片時的壓力損失的2倍的值,亦即,高為60Pa。可是,因為過濾薄片11一片時的壓力損失的值小,所以,可判明即使過濾薄片11為2片時,壓力損失的值也沒這麼大。
(實施例6)   準備2片實施例5的過濾薄片11,在厚度方向層積的過濾薄片11作為實施例6的試料。針對其所層積的過濾薄片11,測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可知捕集效率是非常高的95.4%。亦即,可知實施例6的過濾薄片11,是捕集性能及壓力損失進一步提升。此外,壓力損失,是因為層積有2片過濾薄片11,所以,大概是過濾薄片11一片時的壓力損失的2倍的值,亦即,高為75Pa。可是,因為過濾薄片11一片時的壓力損失的值小,所以,可判明即使過濾薄片11為2片時,壓力損失的值也沒這麼大。再者,在實施例6,雖然第1纖維及第2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彼此接近,可是兩分布的分離持續,邊確保空隙,邊層積2片的過濾薄片11,而使微小粒子的流路(空隙)變長。因此,氣體既容易在流路(空隙)內流通,又可使微小粒子不易通過空隙。藉此,實施例6的試料與實施例3的試料比較,不太改變捕集效率(97.1%→95.4%:減1.8個百分點),可更縮小壓力損失(84Pa→75Pa:減11%)。亦即,大概在第1纖維的第1群邊維持駐極體化處理的效果,邊大概在第2纖維的第2群更容易產生空隙,而可更降低壓力損失。
(比較例2)   準備2片比較例1的過濾薄片,在厚度方向層積的過濾薄片作為實施例2的試料。針對其所層積的過濾薄片,測量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其結果,可知捕集效率高為85.3%。亦即,可知比較例2的過濾薄片11,是捕集性能及壓力損失進一步提升。可是,壓力損失,是因為層積有2片過濾薄片,所以,大概是過濾薄片1片時的壓力損失的2倍的值,亦即,高為111Pa。因為過濾薄片1片時的壓力損失的值大,所以,可判明過濾薄片為2片時,壓力損失的值變的非常的大。
在口罩(過濾薄片)的規格,例如在GB/ T32610-2016的規格,是要求與所謂上述(2)捕集效率與壓力損失的評價方法中的捕集效率90%以上,且壓力損失90Pa以下的特性同等的特性。在實施例1、實施例2及實施例5的1片的過濾薄片11,就捕集效率來說雖分別顯示極接近83.3%、87.5%及79.6%的值,可是絲毫沒有達到90%。可是,如實施例3、實施例4及實施例6所示,可判明藉由層積2片實施例1、實施例2及實施例5的過濾薄片11,就捕集效率來說可獲得分別如97.1%、98.4%及95.4%這樣所謂滿足90%以上的要求的極良好的特性。而且,可判明就壓力損失來說分別顯示如84Pa、60Pa及75Pa這樣所謂滿足90Pa以下的要求的良好的特性。亦即,可判明藉由層積2片的實施例1、實施例2及實施例3的過濾薄片11,可形成能滿足GB/T32610-2016的規格的口罩1。此外,針對比較例2,即使層積2片比較例1的過濾薄片,捕集效率成為85.3%也不能滿足所謂90%以上的要求,壓力損失也成為111Pa,並不能滿足所謂90Pa以下的要求。該等的情況,是就讓捕集性能及透氣性能進一步提升用的方法來說,顯示比起使用施加了駐極體化處理的厚的過濾薄片,使用層積2層以上施加了駐極體化處理的薄的過濾薄片的方法為有效。
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不會被上述的各實施形態所限制,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目的、宗旨的範圍內可適當組合、變更等。
1‧‧‧口罩
2‧‧‧口罩本體部
3‧‧‧耳掛部
11‧‧‧過濾薄片
12‧‧‧內側薄片
13‧‧‧外側薄片
[圖1] 表示實施形態的口罩的結構例的示意圖。   [圖2] 是圖1所示的口罩的部分剖面圖。   [圖3] 是實施例1的過濾薄片的纖維徑分布的圖表。   [圖4] 是比較例1的過濾薄片的纖維徑分布的圖表。   [圖5] 是實施例5的過濾薄片的纖維徑分布的圖表。

Claims (8)

  1. 一種口罩,係具備覆蓋戴用者的口及鼻的口罩本體部之口罩,其中,   前述口罩本體部包含:     內側薄片、外側薄片、以及過濾薄片,該過濾薄片是位在前述內側薄片與前述外側薄片之間,由被駐極體化的不織布所形成,   前述過濾薄片包含:     具有1μm以上未滿5μm的纖維徑的第1纖維、以及     具有5μm以上未滿15μm的纖維徑的第2纖維,   前述過濾薄片中的前述第1纖維的比例較前述第2纖維的比例更多,   前述過濾薄片中的前述第1纖維及前述第2纖維的比例,是前述過濾薄片的90%以上,   前述過濾薄片的纖維密度是0.03~0.10g/cm3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口罩,其中,前述過濾薄片中的前述第1纖維與前述第2纖維的比,是5:4~10: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口罩,其中,前述過濾薄片的基重5~20g/m2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口罩,其中,前述過濾薄片的平均纖維徑,是2~5μ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口罩,其中,前述過濾薄片,是由熔噴不織布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口罩,其中,前述過濾薄片,是在前述口罩的厚度方向層積二層以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口罩,其中,前述第1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具有前述第1纖維的條數的第1高峰,   前述第2纖維的纖維徑分布具有前述第2纖維的條數的第2高峰,且該纖維的纖維徑在較5μm大的範圍,   前述過濾薄片中的前述第1高峰的前述第1纖維的條數較前述第2高峰的前述第2纖維的條數更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口罩,其中,前述過濾薄片具有平均單位基重(g/m2 )500C以上的電荷量。
TW107105146A 2017-02-14 2018-02-13 口罩 TWI7480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5353 2017-02-14
JP2017025353 2017-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4717A true TW201834717A (zh) 2018-10-01
TWI748059B TWI748059B (zh) 2021-12-01

Family

ID=631694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8799A TWI793815B (zh) 2017-02-14 2018-02-13 口罩
TW107105146A TWI748059B (zh) 2017-02-14 2018-02-13 口罩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8799A TWI793815B (zh) 2017-02-14 2018-02-13 口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41544B2 (zh)
CN (2) CN112971238B (zh)
TW (2) TWI793815B (zh)
WO (1) WO20181510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3863B2 (ja) * 2020-03-27 2022-08-0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マスク
WO2022250057A1 (ja) * 2021-05-26 2022-12-01 タピルス株式会社 メルトブロー不織布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フィルタ
IT202100013817A1 (it) * 2021-05-27 2022-11-27 Sports Fanatic Srl Maschera protettiva per uso sportivo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23182B2 (en) * 2002-07-18 2005-08-0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rush resistant filtering face mask
JP4938260B2 (ja) * 2005-08-02 2012-05-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5072708B2 (ja) * 2008-05-15 2012-11-1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マスク
KR101563040B1 (ko) * 2009-08-07 2015-10-23 유니챰 가부시키가이샤 마스크
JP5475541B2 (ja) * 2010-05-07 2014-04-16 日本バイリーン株式会社 帯電フィルタ及びマスク
CN103038407B (zh) * 2010-07-29 2016-03-09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纤维无纺布、以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JP5489084B2 (ja) * 2011-08-12 2014-05-14 Jnc株式会社 混繊長繊維不織布
US9266046B2 (en) * 2011-12-16 2016-02-23 Toray Industries, Inc. Mixed-fiber nonwoven fabric, laminated sheet and filt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mixed-fiber nonwoven fabric
JP2014073358A (ja) * 2012-09-13 2014-04-24 Japan Environment Research Co Ltd 放射性有機ヨウ素を捕集・吸着可能な使い捨てマスク
CN103637431B (zh) * 2013-12-06 2015-05-13 山东大学 一种高效过滤pm2.5平面口罩
US10201198B2 (en) * 2014-12-23 2019-02-12 Profit Royal Pharmaceutical Limited Protective masks with coating comprising different electrospun fibers interweaved with each other, formulations form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reof
CN106376992A (zh) * 2016-10-26 2017-02-08 广西大学 一种农用防护口罩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1238A (zh) 2021-06-18
JP7241544B2 (ja) 2023-03-17
CN110167372B (zh) 2021-03-12
CN112971238B (zh) 2023-01-31
WO2018151058A1 (ja) 2018-08-23
TWI748059B (zh) 2021-12-01
CN110167372A (zh) 2019-08-23
TW202204011A (zh) 2022-02-01
JPWO2018151058A1 (ja) 2019-11-14
TWI793815B (zh) 202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37663B1 (en) Melt spun filtration media for respiratory devices and face masks
TW201834717A (zh) 口罩
TW201902537A (zh) 面罩
US10981095B2 (en) Nonwoven fabric and air filter including same
JPWO2009128435A1 (ja) 凝集物除去フィルター材及び血液製剤のろ過方法
CN110430931A (zh) 带电过滤材料以及带电过滤材料的制造方法
CN112275045A (zh) 一种具有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布的过滤装置及口罩
JP5357658B2 (ja) 複合繊維シート
JP2014073443A (ja) 静電フィルター
CN112275044A (zh) 一种具有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布的过滤装置及口罩
JP2017131890A (ja) 静電フィルター
JP2013139661A (ja) フッ素樹脂繊維の製造方法、エアフィルター用ろ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19156157A1 (ja) フィルター濾材の製造方法、フィルター濾材及びレスピレーター
CN215137801U (zh) 一种具有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层的过滤装置及口罩
JP3221348U (ja) マスク用不織布及びマスク
KR20230010200A (ko) 여과 매체
JP4126679B2 (ja) 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73603A (ja) 血液不浸透性マスク
JP7113863B2 (ja) マスク
JP2015196920A (ja) 混繊不織布
CN214287126U (zh) 一种具有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布的过滤装置及口罩
CN117180853B (zh) 一种油雾吸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23059426A (ja) 医療用マスク
TW202206672A (zh) 防護服及其製造方法
CN114983055A (zh) 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