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7372A - 口罩 - Google Patents

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7372A
CN110167372A CN201880006418.XA CN201880006418A CN110167372A CN 110167372 A CN110167372 A CN 110167372A CN 201880006418 A CN201880006418 A CN 201880006418A CN 110167372 A CN110167372 A CN 1101673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filter
mask
fibre
rad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64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7372B (zh
Inventor
柴田彰
神山龙一
若杉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316943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0167372(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22570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712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67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73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7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73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4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 or use
    • A41D31/14Air permeable, i.e. capable of being penetrated by g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thermoplastic yarns or filaments produced by wel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Zo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Filtering Materials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能够满足更严格的标准的口罩。口罩具备用于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的口罩主体部(2)。口罩主体部包括内侧片(12)、外侧片(13)以及位于内侧片和所述外侧片之间且由进行了驻极体化的无纺布形成的过滤片(11)。过滤片包含:第1纤维,其具有1μm以上且小于5μm的纤维直径;以及第2纤维,其具有5μm以上且小于15μm的纤维直径。过滤片中的第1纤维的比例大于过滤片中的第2纤维的比例,过滤片中的第1纤维和所述第2纤维的比例为过滤片的90%以上。过滤片的纤维密度为0.03g/cm3~0.10g/cm3

Description

口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罩。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用于覆盖佩戴者的口、鼻的口罩。口罩用于抑制病毒、细菌、灰尘、花粉等的吸入,或者用于防止因喷嚏、咳嗽引起的飞沫等的飞散。近年来,通常也是使用无纺布制成的一次性的口罩。作为那样的口罩所使用的过滤构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口罩用过滤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66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最近,针对口罩而言期望其能抑制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状物质(PM2.5等)那样的有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物质的吸入。作为应对PM2.5的口罩的标准,存在日本的厚生劳动省规定的DS2标准、美国的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规定的N95标准、EU规定的FFP2标准、中国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规定的GB/T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Daily Protective Mask)等。其中,GB/T32610-2016是在2016年新近公布的标准,针对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设定了更严格的标准。为了提供满足那样的标准的口罩(过滤构件),针对专利文献1的口罩用过滤构件等现有的口罩(过滤构件)还有改良的余地。此外,由于人佩戴的口罩的在使用时的气体的流速与吸气排气设备等所使用的空气过滤构件的在吸气排气时的气体的流速等大不相同,因此期望一种适合口罩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能够满足更严格的标准的口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针对本发明的口罩而言,(1)其具备用于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的口罩主体部,其中,所述口罩主体部包括内侧片、外侧片以及位于所述内侧片和所述外侧片之间且由进行了驻极体化的无纺布形成的过滤片,所述过滤片包含具有1μm以上且小于5μm的纤维直径的第1纤维和具有5μm以上且小于15μm的纤维直径的第2纤维,所述过滤片中的所述第1纤维的比例大于所述过滤片中的所述第2纤维的比例,所述过滤片中的所述第1纤维和所述第2纤维的比例为所述过滤片的90%以上,所述过滤片的纤维密度为0.03g/cm3~0.10g/cm3
由于该口罩具有上述结构,因此与不具有上述结构的口罩相比较,能够兼顾作为彼此相违背的特性的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即能够使两者共同提升。由此,与不具有上述结构的口罩相比较,该口罩能够抑制佩戴者吸入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状物质(PM2.5)那样的物质。其主要原因如下所述。
若假定过滤片的纤维密度恒定,则能够通过相对地增大纤维直径较小的纤维(1μm~5μm)的比例从而在过滤片整体上相对地增大纤维的表面积。其结果,能够增大能通过驻极处理而保持电荷的纤维表面的面积,因而能够增多每单位面积重量保持的电荷的量。由此,驻极处理的效果提高,能够提升过滤片的收集性能。但是,另一方面,若仅使用纤维直径较小的纤维来形成过滤片,则纤维彼此间的间隔较窄。这样的话,过滤片成为高密度,由此会导致过滤片的透气性能下降。
因此,在该口罩中,将纤维直径较大的纤维(5μm~15μm)与纤维直径较小的纤维一同混入于过滤片。通过使纤维直径较大的纤维进入到纤维直径较小的纤维的集合体内,从而在纤维直径较大程度地变化的区域、即纤维直径较大的纤维的周围的区域易于产生空隙,并且易于利用纤维直径较大的纤维来维持该空隙。其结果,会在过滤片内存在适度的空隙,能够抑制纤维彼此间的间隔过窄,与仅使用纤维直径较小的纤维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升透气性能。由此,能够谋求过滤片的透气性能的提升并且谋求收集性能的提升。
在此,若过滤片的纤维密度相对较高,则由驻极处理实现的在过滤片内的电场的形成有可能会被纤维妨碍,导致驻极处理没有波及到过滤片的内部。在该情况下,认为在过滤片的内部形成有未进行驻极处理的区域。一般来讲,未进行驻极处理的过滤构件的收集性能低至进行了驻极处理的过滤构件的收集性能的几分之一。因而,会在纤维密度相对较高的过滤片的内部存在不那么有助于收集性的区域(会成为透气性能的妨碍)。但是,在该口罩中,通过将上述的纤维直径较大的纤维和纤维直径较小的纤维混合并且使纤维密度为适度的大小(0.03g/cm3~0.10g/cm3),从而使驻极处理波及到过滤片的内部,能够抑制驻极处理没有波及的区域的形成。由此,能够消除不那么有助于收集性能的区域,能够提升收集性能。
根据上述的叠加效果,能够兼顾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也就是使两者共同进一步提高。
根据上述(1)所述的口罩,本发明的口罩也可以是,(2)所述过滤片中的所述第1纤维与所述第2纤维之比为5:4~10:1。
在该口罩中,第1纤维与第2纤维之比为5:4~10:1,第1纤维的比例足够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起到上述的效果、特别是使通过驻极处理而带电的面积较大而实现的收集性能提升的效果、通过适度地含有纤维直径较大的纤维而实现的抑制透气性能下降的效果。由此,能够兼顾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也就是使两者共同进一步提高。
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口罩,本发明的口罩也可以是,(3)所述过滤片的单位面积重量为5g/m2~20g/m2
在该口罩中,过滤片的单位面积重量具有预定条件,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起到上述的效果、特别是使驻极处理波及到过滤片的内部来抑制未进行驻极处理的区域的形成从而提升收集性能的效果。由此,能够兼顾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也就是使两者共同进一步提高。在该情况下,在最终产品的口罩1中,即使过滤片11层叠多张而导致上述的多张过滤片11整体上单位面积重量大于20g/m2,也是只要各层的过滤片11的单位面积重量满足上述范围即可。其原因在于,能够对各层的过滤片11充分地实施驻极处理等。
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本发明的口罩也可以是,(4)所述过滤片的平均纤维直径为2μm~5μm。
在该口罩中,能够使平均纤维直径处于2μm~5μm的范围、即处于第1纤维的范围内,整体上处于既不过细也不过粗的范围。即,纤维直径较小的纤维和纤维直径较大的纤维以平均纤维直径接近纤维直径较小的那一侧的方式存在并且以恰当的平衡存在,因此能增大通过驻极处理而带电的面积并且抑制纤维彼此间的间隔过窄,从而能够抑制过滤片的透气性能的下降。由此,能够兼顾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使两者共同进一步提高。
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本发明的口罩也可以是,(5)所述过滤片由熔喷无纺布形成。
在该口罩中,由于过滤片由熔喷无纺布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述的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纤维的比例、过滤片的单位面积重量、厚度、密度形成为期望的值。由此,能够兼顾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也就是使两者共同进一步提高。
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本发明的口罩也可以是,(6)所述过滤片在所述口罩的厚度方向上层叠两层以上。
在该口罩中,将使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共同提升了的上述的过滤片在厚度方向上层叠两层以上(多张)。由此,能够将会与过滤片的层叠数量的增加相应地下降的透气性能的下降抑制为较小,并且与单层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提高收集性能。
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本发明的口罩也可以是,(7)所述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具有所述第1纤维的根数的第1峰值,所述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在纤维直径大于5μm的范围内具有所述第2纤维的根数的第2峰值,所述过滤片中的所述第1峰值的所述第1纤维的根数多于所述第2峰值的所述第2纤维的根数。
在该口罩中,第2纤维的第2峰值自作为第1纤维与第2纤维之间的分界的纤维直径5μm分开,因而其以自第1纤维的范围和第1峰值分开的方式存在,第1峰值处的第1纤维的根数多于第2峰值处的第2纤维的根数。即,将过滤片的纤维更明确地分为由第1峰值代表的第1纤维的第1组和由第2峰值代表的第2纤维的第2组。其结果,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虽然彼此接近但也彼此分开,能够利用大致第1纤维的第1组来维持驻极处理的效果从而维持收集性能并且利用大致第2纤维的第2组来使空隙更易于产生从而进一步减少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在不怎么改变过滤片的收集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透气性能。
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本发明的口罩也可以是,(8)所述过滤片在每单位面积重量(g/m2)具有500C(库仑)以上的电荷量。
由于该口罩具有上述的结构,因此能够通过驻极处理来保持500C以上的电荷量。由此,能够获得非常高的收集性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能满足更严格的标准的口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口罩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口罩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过滤片的纤维直径分布的图表。
图4是比较例1的过滤片的纤维直径分布的图表。
图5是实施例5的过滤片的纤维直径分布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口罩。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口罩1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口罩1包括用于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的口罩主体部2和挂在佩戴者的耳朵上的挂耳部3。口罩主体部2包含用于覆盖佩戴者的脸的左半部分的左半面片2a和用于覆盖佩戴者的脸的右半部分的右半面片2a’。通过将左半面片2a和右半面片2a’的彼此相面对的端部沿着端缘彼此接合在一起而使它们一体化。其接合部2b例如利用热熔接、粘接剂等形成。此时,由于它们的端部的端缘具有向彼此凸出的大致曲线形状,因此一体化后的两个片材能够形成相对于佩戴者的脸成为凹面的立体形状(立体构造)。在口罩主体部2的左右两侧、即左半面片2a和右半面片2a’的与接合部2b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分别接合有挂耳部3的端部。其接合部4例如利用压缩、热熔接、粘接剂等形成。挂耳部3形成为从口罩主体部2的左右两侧向外侧伸出。在挂耳部3的内部形成有从口罩主体部2侧朝向其相反侧延伸的开口部3a、3a’,通过使佩戴者的耳朵进入开口部3a、3a’,从而将口罩1佩戴于佩戴者。
图2是口罩1的局部剖视图。该图示出了口罩主体部2、即左半面片2a和右半面片2a’的截面构造。口罩主体部2包括在佩戴时朝向脸侧即内侧的内侧片12、在佩戴时朝向外侧的外侧片13、以及位于内侧片12和外侧片13之间的过滤片11。另外,在图2中,针对口罩主体部2而言,示出了具备沿厚度方向层叠的两张过滤片11的情况。但是,口罩主体部2既可以仅具备1张过滤片11,也可以具备3张以上的过滤片11。
内侧片12和外侧片13从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保持过滤片11,维持口罩主体部2的形状。从内侧片12和外侧片13的功能的方面出发,优选的是,与过滤片11相比较,该内侧片12和外侧片13的透气性能较高,刚度较高。针对内侧片12而言,进一步优选的是肌肤触感较佳。针对单位面积重量而言,例如能够列举出20g/m2~50g/m2,针对平均纤维直径而言,例如能够列举出10μm~50μm。作为内侧片12和外侧片13的材料,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例如能够列举出无纺布。作为无纺布,例如能够列举出水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气流成网无纺布、熔喷无纺布、闪蒸纺丝无纺布、热粘合无纺布、梳理成网无纺布(carding nonwoven)、或者将上述无纺布中的几种组合而成的无纺布。作为构成无纺布的纤维,例如能够列举出天然纤维(例示:羊毛、棉)、再生纤维(例示:人造丝、醋酸纤维)、合成树脂纤维(例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离子键树脂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乳酸等聚酯;尼龙等聚酰胺等)等。构成无纺布的纤维既可以由单一成分形成,也可以由皮芯型纤维、并列型纤维、海岛型纤维等复合纤维形成。既可以是单层的无纺布,也可以是单层的无纺布层叠而成的层叠体(例示:SMS无纺布)。
以下,对1张的量的过滤片11进行说明。过滤片11用于捕获、收集在空气这样的气体在过滤片11内流通时欲与气体一同穿过过滤片内的病毒、细菌、灰尘、花粉或者微小颗粒状物质(PM2.5)这样的物质(以下简称作“微小物质”。)。优选的是,与内侧片12和外侧片13相比较,过滤片11的微小物质的收集性能较高。
过滤片11由驻极体化的无纺布形成。驻极体化的无纺布能够利用静电力来捕获、收集气体中的微小物质。能通过对无纺布实施驻极处理从而得到那样的无纺布。驻极处理是利用直流电晕放电或者强电场等方法向作为电介质的无纺布注入电荷的处理。能够认为注入到无纺布的电荷主要存在于无纺布的纤维的表面附近。能够通过直流电晕放电、强电场的施加的条件来控制向无纺布注入的电荷的量,但也能通过无纺布的纤维直径、纤维密度等来进行控制。作为驻极体化的无纺布的材料,能够使用与内侧片12和外侧片13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但优选为无极性的聚合物,例如能够列举出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或者上述物质的组合。
过滤片11含有具有1μm以上且小于5μm的纤维直径的第1纤维和具有5μm以上且小于15μm的纤维直径的第2纤维。过滤片11中的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比例(以纤维的根数为基准)为过滤片11的90%以上。换言之,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根数相对于过滤片11的纤维的根数而言的比例为90%以上。优选该比例为95%以上。此外,过滤片11中的第1纤维的比例大于过滤片11中的第2纤维的比例(以纤维的根数为基准)。即,在过滤片11中,第1纤维的根数多于第2纤维的根数。另外,过滤片11中的除第1纤维和第2纤维之外的纤维的比例(以纤维的根数为基准)为0%~10%左右,优选为0%~5%,作为该除第1纤维和第2纤维之外的纤维的纤维直径,例如能够列举出0μm~1μm和/或15μm~20μm左右。
这样,该过滤片11包括纤维直径较小的第1纤维(1μm~5μm)和纤维直径较大的第2纤维(5μm~15μm),过滤片11中的第1纤维的比例大于过滤片11中的第2纤维的比例,上述设置出于以下的原因。
若假定过滤片11的纤维密度恒定,则能够通过相对地增大第1纤维的比例从而在过滤片11整体上相对地增大每单位体积的纤维的表面积。通过对那样的过滤片11实施驻极处理,从而能够增大能保持电荷的纤维表面的面积,因而能够增多每单位体积(若使厚度恒定则是每单位面积重量)所保持的电荷的量。由此,能够增加过滤片11能利用静电而吸附的微小物质的量,因此能够提升过滤片11的收集性能。但是,若仅使用第1纤维来形成过滤片,则纤维彼此间的间隔较窄。这样的话,过滤片的纤维密度变得过高,气体难以通过过滤片,其透气性能会下降。因此,在过滤片11中,将纤维直径较大的第2纤维与第1纤维一同混入于过滤片11。通过使第2纤维进入到第1纤维的集合体中,从而在第2纤维和其周围的第1纤维之间纤维直径的差异较大。由于存在该纤维直径的差异,因此在第2纤维的周围的区域易于产生空隙,并且易于利用第2纤维来维持该空隙。其结果,会在过滤片11中存在适度的空隙,能够抑制纤维彼此间的间隔过窄,与仅使用纤维直径较小的纤维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升透气性能。由此,气体易于通过过滤片11,能够提升其透气性能。这样,通过使该过滤片11包括第1纤维和第2纤维,从而能够提升过滤片11的透气性能并且谋求收集性能的提升。此时,使第1纤维的比例大于第2纤维的比例,因此能够确保适度的空隙并且充分地提高驻极处理的效果。
此外,使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μm以上的原因在于,若纤维直径小于1μm的纤维较多,则过滤片的纤维密度会相对地升高,而且第2纤维周围的空隙会被第1纤维填入,因此整体上供气体通过的空间变小,透气性能下降。使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小于5μm的原因在于,若纤维直径为5μm以上的纤维较多,则纤维的表面积相对地变小,在驻极处理中使纤维保持的电荷变少,收集性能下降。此外,使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为5μm以上且小于15μm的目的在于,使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的范围(1μm~5μm)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的范围(5μm~15μm)接近。而且,使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的范围(1μm~5μm)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的范围(5μm~15μm)接近是出于以下的原因。若两个范围分开,则即使将第2纤维混入于过滤片,在因第2纤维的混入而使纤维直径较大程度地变化的区域形成的空隙会变得过大,第1纤维还是容易进入到该空隙,其结果,该空隙容易被第1纤维填入。这样的话,结果上空隙会减少,透气性能会下降。因此,使两个范围接近。使过滤片11中的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比例(以纤维的根数为基准)为过滤片11的90%以上的目的在于,能够在过滤片11中可靠地起到兼顾将上述的第1纤维和第2纤维混合而实现的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的效果。
此外,过滤片11的纤维密度为0.030g/cm3~0.10g/cm3。其原因如下。在此,在过滤片的纤维密度相对较高、即纤维密度大于0.10g/cm3时,出于由驻极处理实现的在过滤片内的电场的形成会被纤维妨碍等原因,驻极处理有可能没有波及到过滤片的内部。在该情况下,认为在过滤片的内部形成有未进行驻极处理的区域、即电荷相对较少的区域。一般来讲,未进行驻极处理的过滤构件的收集性能低至进行了驻极处理的过滤构件的收集性能的几分之一。因而,会在纤维密度相对较高的过滤片的内部存在不那么有助于收集性的区域(会成为透气性能的妨碍)。但是,在该过滤片11中,通过使纤维密度为适度的大小、即至少为0.10g/cm3以下,从而使驻极处理波及到过滤片的内部,能够抑制驻极处理没有波及的区域的形成。由此,能够消除不那么有助于收集性能的区域,能够提升收集性能。此外,在该过滤片11中,通过使纤维密度为适度的大小、即至少为0.10g/cm3以下,从而使气体易于流通,因此气体易于通过过滤片11,能够提升其透气性能。另一方面,若纤维密度相对较低、即小于0.03g/cm3,则用于捕获微小物质的纤维过少而导致收集性能下降,还有可能无法单独利用过滤片来维持形状,因此并不优选。但是,在该过滤片11中,通过使纤维密度为适度的大小、即至少为0.03g/cm3以上,从而能够防止过滤片11的收集性能下降并且维持形状。这样,由于过滤片11的纤维密度为0.03g/cm3~0.10g/cm3,因此针对过滤片11而言能够提升透气性能并且谋求收集性能的提升。纤维密度优选为0.05g/cm3~0.08g/cm3
优选利用相同的材料、更优选利用相同的制造方法来形成第1纤维和第2纤维。由此,与使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的范围接近的做法相结合,在利用驻极处理来使过滤片11带电时,能够使带电的情况(例示:每单位面积的带电量)整体上大致均匀。即,能够抑制在使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制造方法的情况下会发生的、因在第1纤维和第2纤维中带电的情况不同而在过滤片11内发生带电不均匀这样的事态。
作为上述口罩1中的过滤片11的制造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熔喷法、闪蒸纺丝法、纺粘法、气流成网法、电纺丝法等。但是,从高效且可靠地制造具有上述特性的过滤片11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熔喷法。针对熔喷法而言,作为制造具有上述特性的过滤片11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对聚合物的特性、纺丝的条件进行控制的方法。具体地讲,例如能够列举出在熔喷纺丝的第1纤维用的T型模头中使向聚合物吹送的高温气体的流量增加、在第2纤维用的T型模头中使向聚合物吹送的高温气体的流量减少的方法。或者,针对熔喷纺丝用的T型模头而言,能够列举出使用将第1纤维用的孔(孔径较小)和第2纤维用的孔(孔径较大)按照预定的比例混搭而构成的T型模头的方法。利用上述方法,能够形成以预定的比例具有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熔喷无纺布。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一个T型模头来同时形成第1纤维和第2纤维这两种纤维,并且能够在形成的同时进行混合,因此优选。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通过使该口罩1具有上述结构,从而在过滤片11中能够叠加地起到上述各效果。因此,与不具有上述结构的口罩相比较,该口罩1能够兼顾作为彼此相违背的特性的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能够使两者共同提升。由此,与不具有上述结构的口罩相比较,该口罩1能够将佩戴者吸入的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状物质(PM2.5)这样的微小物质的量抑制在极少的量。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样态,优选的是,过滤片11中的第1纤维与第2纤维之比(以纤维的根数为基准)为5:4~10:1(56%:44%~91%:9%)。即,在第1纤维与第2纤维之比为5/4(5:4)以上的情况下,与比5/4(5:4)小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增多第1纤维,较为理想。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能通过驻极处理而保持电荷的面积、即带电的面积,因此能够相对地提高收集性能。另一方面,在第1纤维与第2纤维之比为10/1(10:1)以下的情况下,与比10/1(10:1)大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增多第2纤维,较为理想。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纤维彼此间的间隔过窄,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透气性能。根据上述情况,能够更可靠地兼顾并提高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第1纤维与第2纤维之比(以纤维的根数为基准)优选为3:2~5:1(60%:40%~83%:17%),更优选为5:3~3:1(63%:37%~75%:25%)。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形态,优选的是,过滤片11的单位面积重量为5g/m2~20g/m2。即,在单位面积重量成为5g/m2以上的情况下,与比5g/m2小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增多第1纤维和第2纤维,较为理想。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多进行了驻极处理的纤维,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纤维彼此间的间隔过窄,能够进一步提高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另一方面,在单位面积重量成为20g/m2以下的情况下,与比20g/m2大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相对地进一步减小过滤片11的厚度,较为理想。由此,能够使驻极处理波及到过滤片11的内部,能够抑制未进行驻极处理的区域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提升收集性能。根据上述情况,能够更可靠地兼顾并提高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在该情况下,过滤片11的厚度优选为0.1mm~0.18mm。在厚度为0.1mm以上的情况下,与比0.1mm小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相对地进一步增多进行了驻极处理的纤维,较为理想。在厚度为0.18mm以下的情况下,与比0.18mm大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驻极处理波及到过滤片11的内部,能够抑制未进行驻极处理的区域的形成,较为理想。在该情况下,在最终产品即口罩1中,即使层叠多张过滤片11而使上述多张过滤片11整体上的单位面积重量超过20g/m2,也是只要各层的过滤片11的单位面积重量满足上述范围即可。其原因在于,能够对各层的过滤片11充分地施加驻极处理等。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形态,优选的是,过滤片11的平均纤维直径为2μm~5μm。在该口罩1中,能够使平均纤维直径处于2μm~5μm的范围、即处于第1纤维的范围内,整体上处于既不过细也不过粗的范围。即,纤维直径较小的纤维和纤维直径较大的纤维以平均纤维直径接近纤维直径较小的那一侧的方式存在并且以恰当的平衡存在,因此能增大通过驻极处理而带电的面积并且抑制纤维彼此间的间隔过窄,从而能够抑制过滤片的透气性能的下降。由此,能够兼顾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也就是使两者共同进一步提升。换言之,由于平均纤维直径为2μm以上,因此即使在例如第1纤维中也能够使纤维直径更小的纤维较少。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纤维紧密地堆积而导致纤维彼此间的间隔较窄,以致气体难以通过过滤片而使透气性能下降这样的事态。此外,由于平均纤维直径为5μm以下,因此即使在例如第2纤维中也能够使纤维直径更大的纤维较少。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通过将第2纤维混入过滤片而形成的空隙过大并且该空隙被第1纤维填入而使透气性能下降这样的事态。此外,出于相同的原因,纤维的根数最多的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约2μm~5μm。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形态,优选的是,过滤片11由熔喷无纺布形成。在该口罩1中,由于过滤片11由熔喷无纺布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述的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纤维的比例、纤维密度形成为期望的值。即,能够容易地将过滤片11的单位面积重量、厚度、密度形成为期望的值。由此,能够兼顾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也就是使两者共同进一步提升。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形态,优选的是,将过滤片11在口罩1的厚度方向上层叠两层以上。在该口罩1中,将使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共同提升了的、上述的过滤片11在厚度方向上层叠两层以上,因此能够将会与过滤片11的层叠数量的增加相应地下降的透气性能的下降抑制为较小,并且与单层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提高收集性能。由此,能够得到极力抑制透气性能的下降并且显著地提升了收集性能的口罩1。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形态,优选的是,过滤片11在每单位面积重量(g/m2)具有500C(库仑)以上的电荷量。其原因在于,电荷量越多,则能够越多地收集微小物质。由于该口罩1具有上述的第1纤维、第2纤维等的预定的结构,因此能够通过驻极处理而在每单位面积重量(g/m2)保持500C以上的电荷量。由此,能够获得非常高的收集性能。优选的是,过滤片11在每单位面积重量(g/m2)具有600C以上的电荷量。另外,上限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鉴于静电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等,优选的是每单位面积重量(g/m2)为1000C以下。
作为另一个实施方式,优选的是,在口罩1的过滤片11中,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在纤维直径大于1μm且小于5μm的范围内具有第1纤维的根数的第1峰值。此外,优选的是,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在纤维直径大于5μm且小于15μm的范围内具有第2纤维的根数的第2峰值。而且,优选的是,过滤片11中的第1峰值的第1纤维的根数多于第2峰值的第2纤维的根数。此外,将纤维直径分布例示于表示纤维直径与纤维的根数之间的关系的直方图中。该直方图是表示每个纤维直径的级别(数据区间)所对应的纤维的根数(频数或者频率)的图表。鉴于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的范围为4μm(5μm-1μm),例如将纤维直径的级别的宽度(数据区间的宽度)设定为k[μm](k是4/2以下的正数)。
在此,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具有第1峰值是指,在直方图中,在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的范围所包含的多个数据区间中存在纤维的根数(频数或者频率)显示为最高值的数据区间。同样,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具有第2峰值是指,在直方图中,在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的范围所包含的多个数据区间中存在纤维的根数显示为最高值的数据区间。而且,在纤维直径大于5μm的范围具有第2峰值是指,在第2纤维的多个数据区间中的、除了包含5μm在内的最小的数据区间(例示:5μm以上且小于6μm)之外的剩余的多个数据区间(例示:包含6μm以上的纤维直径在内的数据区间)具有第2峰值。换言之,表示如下这样的状况:第2峰值自第1纤维与第2纤维之间的分界(5μm)分开,在与分界相邻的数据区间(例示:5μm以上且小于6μm)不存在第2峰值,在自分界分开的数据区间(例示:包含6μm以上的纤维直径在内的任一数据区间)存在第2峰值。因而,会在比第2峰值所存在的数据区间小的、到分界(5μm)为止的某一数据区间存在纤维的根数的极小值。也能够是,在视觉上,在纤维的根数的第1峰值和第2峰值之间且是比分界稍靠第2峰值侧的位置存在纤维的根数的谷值。在将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分别设为大致凸状或者大致吊钟状的分布时,若两者适度地分开,则纤维的根数的谷值较明确,但若两者接近,则纤维的根数的谷值不明确。因而,能够根据谷值(极小值)的存在的明确性来判断两者的接近程度。
在上述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口罩1中,第2纤维的第2峰值自作为第1纤维与第2纤维之间的分界的纤维直径5μm分开,因而第2纤维的第2峰值以自第1纤维的范围和第1峰值分开的方式存在,第1峰值处的第1纤维的根数多于第2峰值处的第2纤维的根数。即,将过滤片11的纤维更明确地分为由第1峰值代表的第1纤维的第1组和由第2峰值代表的第2纤维的第2组。其结果,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虽然彼此接近但也彼此适度地分开,能够利用大致第1纤维的第1组来维持驻极处理的效果从而维持收集性能,并且能够利用大致第2纤维的第2组来使空隙更易于产生从而进一步减少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在不怎么改变过滤片的收集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透气性能。
在此,在直方图中,第2峰值存在于大于5μm且小于15μm的范围的数据区间。但是,从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虽然彼此接近但也彼此适度地分开的方面出发,第2峰值优选存在于大于6μm且小于12μm的范围的数据区间,更优选存在于大于6μm且小于10μm的范围的数据区间。此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第1峰值(的数据区间)与第2峰值(的数据区间)之差优选为2μm以上且10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8μm以下。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利用以下的方法来测量各种值。
(1)纤维直径和平均纤维直径
利用以下的方法1~方法2中的任一方法来进行。
(方法1)
从测量对象的片材的任意的部位切出10个长×宽=5mm×5mm的试样。然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KEYENCE公司制VE-7800)以倍率500倍针对各试样分别拍摄1张试样的表面的照片,合计10张。在各照片中的最表面处对预定根数(例示:10根)纤维的纤维直径进行测量。各纤维直径是以有效数字0.01μm的测量精度来进行测量的。此外,将各纤维的纤维直径的值求和并将该总和除以测量的纤维根数而得到的值作为平均纤维直径。
(方法2)
从测量对象的片材的任意的部位切出10个长×宽=5mm×5mm的试样。然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KEYENCE公司制VE-7800)以倍率500倍针对各试样分别拍摄1张试样的截面的照片,合计10张。在各照片中的最表面处对截面明确的所有纤维的纤维直径进行测量。另外,在椭圆、不定形等的情况下,将最小的直径作为纤维直径。各纤维直径是以有效数字0.01μm的测量精度来进行测量的。此外,将各纤维的纤维直径的值求和并将该总和除以测量的纤维根数而得到的值作为平均纤维直径。
(2)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
从测量对象的片材的任意的部位切出1个直径=120mm的试样。然后,在口罩性能试验机AP-9000型(柴田科学株式会社制)中,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专用的夹具(测量范围100mmφ=过滤片直径100mm)。之后,在包含将NaCl:0.06μmφ~0.1μmφ的颗粒调整为0.5mg/m3的浓度的气体(例示:空气)在内的空间中,经由试样以85L/min的流量对该气体进行吸引,测量经过试样之前的气体的颗粒浓度和压力以及经过了试样之后的气体的颗粒浓度和压力,根据颗粒浓度之差来计算1分钟的收集效率,根据压力之差来计算压力损失。收集效率是收集性能的指标,收集效率越高则表示收集性能越高。压力损失是透气性能的指标,压力损失越低则表示透气性能越高。
(3)片材中的电荷量
利用热刺激电荷衰减(Thermally Stimulated Chagrge Decay:TSCD法)进行测量。即,从测量对象的片材的任意的部位切出1个长×宽=50mm×50mm的试样。然后,将试样载置在加热板上,以恒定的升温速度从20℃加热到140℃并且对试样的温度和表面电位进行测量,根据表面电位和温度的图表来计算试样的电荷量。
(4)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厚度及纤维密度
·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自测量对象的片材的任意的部位切出10个5cm×5cm的试样。然后,在100℃以上的气氛中对试样进行干燥处理,之后测量试样的质量。用测量出的质量除以试样的面积来计算试样的单位面积重量。将对10个试样的单位面积重量取平均而得到的值作为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
·片材的厚度:使用具备15cm2的测头的厚度计型号FS-60DS(株式会社大荣科学精器制作所制),在3g/cm2的测量载荷的条件下对片材的厚度进行测量。对测量对象的片材的任意的3处的厚度进行测量,将3处的厚度的平均值作为片材的厚度。
·片材的纤维密度:用利用上述方法求出的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除以利用上述方法求出的片材的厚度来计算片材的纤维密度。
(5)纤维直径分布(直方图)
利用上述(1)的方法针对过滤片11的预定根数n根纤维分别测量纤维直径,获得n个纤维直径的数据。接着,在n个纤维直径的数据中,根据纤维直径的最大值max与最小值min之差来计算纤维直径的范围R(=max-min)。接着,用范围R除以n0.5,将其商k以μm单位保留(四舍五入)为整数值,将该值作为数据区间(级别)的间隔(宽度)h。接着,将划分数据区间的起点设为0μm,对起点的值依次增加间隔h,从而确定至少到包含最大值在内的数据区间为止的各数据区间。接着,将横轴设为数据区间(纤维直径),将纵轴设为频率的比例(根数的比例),即,将纵轴设为各数据区间的根数/全部根数×100(%),从而制成直方图。此外,后述的实施例1、比较例1及实施例5的直方图(图3、图4及图5)是如下情况。n是100(~400),max是15μm,min是1μm。然后,计算R=15-1=14,根据由R/n0.5=14/1000.5(~4000.5)得到的k=1.4(~0.7)从而设为h=1μm。然后,将划分数据区间的起点设为0μm,制成直方图。
在制成的直方图中,将第1纤维的范围即1μm以上且小于5μm的多个数据区间中的、频率(比例)的最大值设为第1峰值(的数据区间)。此外,在第2纤维的范围即5μm以上且小于15μm的多个数据区间中,将频率(比例)的最大值设为第2峰值(的数据区间)。
实施例
分别设想使用1张口罩1用的过滤片的情况和重叠使用两张口罩1用的过滤片的情况并如下所述地进行评价。将对评价结果进行归纳的表1记载在末尾。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1)1张过滤片的情况
(实施例1)
作为实施例1的试样,以单位面积重量成为10g/m2左右的方式准备由熔喷无纺布形成的过滤片11(一张、单层)。针对该过滤片11测量纤维直径和平均纤维直径、单位面积重量、厚度以及纤维密度、电荷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其结果,第1纤维(纤维直径1μm~5μm)的根数的比例为73%,第2纤维(纤维直径5μm~15μm)的根数的比例为27%,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根数的比例为100%(>90%),平均纤维直径为4.12μm,单位面积重量为10.5g/m2,厚度为0.150mm、纤维密度为0.070g/cm3,每单位面积重量((g/m2)-1)的电荷量高达629.3C。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过滤片11的纤维直径分布(以纤维的根数为基准)的直方图。横轴表示数据区间,示出了从0μm开始每隔1μm的纤维直径。例如,数据区间“1”μm包含0μm以上且小于1μm的纤维直径。纵轴表示各数据区间的频率,以1%为单位示出了各数据区间的纤维根数相对于全部数据区间的纤维根数的比例(%)。对小数点以后进行四舍五入。在实施例1的过滤片11中,在纤维直径2μm~4μm的数据区间中频率非常高,特别是在4μm的数据区间中频率最高。即,第1峰值存在于4μm的数据区间。另一方面,第2峰值存在于6μm的数据区间。因而,第2峰值存在于与第1纤维和第2纤维之间的分界(5μm)相邻的数据区间。
另一方面,针对该过滤片11测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另外,在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的测量中,由于内侧片12和外侧片13的有无不会使数值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将过滤片11的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视为口罩1的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以下相同)。其结果,收集效率非常高,为83.3%,压力损失非常低,为38Pa。即,可明确的是,实施例1的过滤片11的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均良好。
(实施例2)
作为实施例2的试样,以单位面积重量成为7g/m2左右的方式准备由熔喷无纺布形成的过滤片11(一张、单层)。然后,针对该过滤片11测量单位面积重量、厚度以及纤维密度、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其结果,单位面积重量为7.3g/m2,厚度为0.110mm,纤维密度为0.066g/cm3。另外,由于制造方法与实施例1的制造方法相同,因此认为第1纤维的根数的比例、第2纤维的根数的比例以及平均纤维直径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针对该过滤片11测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其结果,收集效率极高,为87.5%,压力损失极低,为29Pa。即,可明确的是,实施例2的过滤片11的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也均良好。
(实施例5)
作为实施例5的试样,以单位面积重量成为10g/m2左右且第1纤维的比例相对较大的方式准备由熔喷无纺布形成的过滤片11(一张、单层)。针对该过滤片11测量纤维直径和平均纤维直径、单位面积重量、厚度以及纤维密度、电荷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其结果,第1纤维(纤维直径1μm~5μm)的根数的比例为81%,第2纤维(纤维直径5μm~15μm)的根数的比例为18%,平均纤维直径为3.34μm,单位面积重量为10.5g/m2,厚度为0.150mm,纤维密度为0.070g/cm3
图5是表示实施例5的过滤片11的纤维直径分布(以纤维的根数为基准)的直方图。横轴和纵轴与图3中的横轴和纵轴相同。在实施例5的过滤片11中,第1纤维(1μm~5μm)的纤维直径分布在2μm的数据区间中频率最高,因而在2μm的数据区间具有根数的第1峰值。另一方面,第2纤维(5μm~15μm)的纤维直径分布在纤维直径大于5μm的范围中的7μm的数据区间中频率最高,因而在7μm的数据区间具有根数的第2峰值。而且,在作为比7μm的数据区间小且到分界(5μm)为止的数据区间的6μm的数据区间存在纤维的根数的极小值。第1峰值的数据区间和第2峰值的数据区间存在5μm的差。换言之,第2纤维的第2峰值自作为第1纤维和第2纤维之间的分界的纤维直径5μm分开,因而其以自第1纤维的范围和第1峰值分开的方式存在。即,第2峰值存在于与第1纤维和第2纤维之间的分界(5μm)不相邻的(分开的)数据区间。因此,与实施例1的过滤片11相比较,在实施例5的过滤片11中能更明确地分为由第1峰值代表的第1纤维的第1组和由第2峰值代表的第2纤维的第2组。而且,过滤片11中的第1峰值的第1纤维的频率(根数的比例)大于第2峰值的第2纤维的频率(根数的比例)。第1峰值的频率(根数的比例)约为31%,第2峰值的频率(根数的比例)约为5%。
另一方面,针对该过滤片11测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其结果,收集效率非常高,为79.6%,压力损失非常低,为37Pa。即,可明确的是,实施例5的过滤片11与实施例1的过滤片11同样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均良好。
(比较例1)
作为比较例1的试样,以单位面积重量成为20g/m2左右的方式准备由利用与实施例1、2的制造方法不同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熔喷无纺布形成的过滤片(一张、单层)。针对该过滤片测量纤维直径和平均纤维直径、单位面积重量、厚度以及纤维密度、电荷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其结果,第1纤维(纤维直径1μm~5μm)的根数的比例为45%,第2纤维(纤维直径5μm~15μm)的根数的比例为55%,平均纤维直径为5.44μm,单位面积重量为21.5g/m2,厚度为0.196mm,纤维密度为0.11g/cm3,每单位面积重量((g/m2)-1)的电荷量较低,为481.7C。
图4是表示比较例1的过滤片的纤维直径分布(以纤维的根数为基准)的直方图。横轴和纵轴与图3中的横轴和纵轴相同。在比较例1的过滤片中,在纤维直径3μm~7μm的数据区间中,频率整体上大致相同程度地较高,特别是在6μm的数据区间中频率最高。即,第1峰值存在于3μm和4μm的数据区间。另一方面,第2峰值存在于6μm的数据区间。因而,第2峰值存在于与第1纤维和第2纤维之间的分界(5μm)相邻的数据区间。
另一方面,针对该过滤片测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其结果,收集效率较低,为65.9%,压力损失较高,为68Pa。即,可明确的是,比较例1的过滤片的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并不像实施例1、2、5那么良好。
对实施例1的试样和实施例2的试样进行比较可知,由于制造方法相同,因此针对这两者认为第1纤维的根数的比例、第2纤维的根数的比例以及平均纤维直径大致相同,纤维密度也大致相同,但实施例2的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得到了改善。认为其原因在于,就收集效率而言,与实施例1的过滤片11相比较,实施例2的过滤片11的纤维密度虽然与实施例1的过滤片11的纤维密度大致相同,但实施例2的过滤片11的厚度较薄,因此驻极处理波及到实施例2的过滤片11的更内部。此外,就压力损失而言,由于实施例2的过滤片11的厚度较薄,因此气体易于通过。
将实施例5的试样与实施例1的试样相比较,虽然制造方法相同,但由于实施例5的试样是以第1纤维的比例相对较大的方式制造的,因此平均纤维直径相对较小,但上述两者的纤维密度大致相同。但是,与实施例1的试样相比,实施例5的试样的压力损失减少。认为其原因在于,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虽然彼此接近但也彼此分开,在第2纤维的周围的区域更易于产生空隙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压力损失。
另一方面,将实施例1、2、5的试样与比较例1的试样相比较,由于制造方法不同,因此实施例1、2、5的试样与比较例1的试样的第1纤维的根数的比例、第2纤维的根数的比例、平均纤维直径及纤维密度不同。因此,与比较例1的过滤片相比较,实施例1、2、5的过滤片11的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均提高。即,可知晓的是,通过具有该过滤片11的结构,从而能起到已述的各种效果,因此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这两者得到改善,有所提高。而且,根据对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的提升有用的上述的不同点可知,优选的是过滤片11中的第1纤维的比例大于过滤片11中的第2纤维的比例。此外,可知晓的是,优选纤维密度约为0.030g/cm3~0.10g/cm3。此外,可知晓的是,优选过滤片11中的第1纤维与第2纤维之比(以纤维的根数为基准)约为5:4~10:1。此外,可知晓的是,优选过滤片11的单位面积重量约为5g/m2~20g/m2。可知晓的是,优选过滤片11的平均纤维直径约为2μm~5μm。可知晓的是,优选过滤片11的每单位面积重量((g/m2)-1)的电荷量约为500C以上。可知晓的是,优选第2峰值存在于大于6μm且小于12μm的范围的数据区间。可知晓的是,优选第1峰值的数据区间与第2峰值的数据区间之差为2μm以上且10μm以下。
(2)两张过滤片的情况
(实施例3)
作为实施例3的试样,准备将两张实施例1的过滤片11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而成的过滤片11。针对该层叠而成的过滤片11测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结果可知,收集效率非常高,为97.1%。即,可知晓的是,实施例3的过滤片11的收集性能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是两张过滤片11层叠,因此压力损失较高,为过滤片11是1张时的压力损失的约两倍的值,即为84Pa。但是,可明确的是,由于过滤片11是1张时的压力损失的值较小,因此即使在过滤片11是两张时压力损失的值也不那么大。
(实施例4)
作为实施例4的试样,准备将两张实施例2的过滤片11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而成的过滤片11。针对该层叠而成的过滤片11测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结果可知,收集效率极高,为98.4%。即,可知晓的是,实施例4的过滤片11的收集性能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是两张过滤片11层叠,因此压力损失较高,为过滤片11是1张时的压力损失的约两倍的值,即为60Pa。但是,可明确的是,由于过滤片11是1张时的压力损失的值较小,因此即使在过滤片11是两张时压力损失的值也不那么大。
(实施例6)
作为实施例6的试样,准备将两张实施例5的过滤片11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而成的过滤片11。针对该层叠而成的过滤片11测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结果可知,收集效率极高,为95.4%。即,可知晓的是,实施例6的过滤片11的收集性能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是两张过滤片11层叠,因此压力损失较高,为过滤片11是1张时的压力损失的约两倍的值,即为75Pa。但是,可明确的是,由于过滤片11是1张时的压力损失的值较小,因此即使在过滤片11是两张时压力损失的值也不那么大。并且,在实施例6中,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和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虽然彼此接近,但两个分布也彼此分开,在确保空隙的前提下将两张过滤片11层叠,从而使微小颗粒的流路(空隙)较长。因此,能够使气体易于在流路(空隙)内流通并且使微小颗粒不容易穿过空隙。由此,与实施例3的试样相比较,实施例6的试样能够在不怎么改变收集效率(97.1%→95.4%:减少1.8个百分点)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小压力损失(84Pa→75Pa:减少11%)。即,能够利用大致第1纤维的第1组来维持驻极处理的效果并且利用大致第2纤维的第2组来使空隙更易于产生从而进一步降低压力损失。
(比较例2)
作为比较例2的试样,准备将两张比较例1的过滤片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而成的过滤片。针对该层叠而成的过滤片测量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结果可知,收集效率较高,为85.3%。即,可知晓的是,比较例2的过滤片11的收集性能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是两张过滤片层叠,因此压力损失较高,为过滤片是1张时的压力损失的约两倍的值,即为111Pa。可明确的是,由于过滤片是1张时的压力损失的值较大,因此在过滤片是两张时压力损失的值非常大。
在口罩(过滤片)的标准、例如GB/T32610-2016的标准中,要求与在上述(2)的收集效率和压力损失的评价方法中得到的收集效率90%以上且压力损失90Pa以下这样的特性同等的特性。在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5的1张过滤片11中,针对收集效率而言虽然分别示出了83.3%、87.5%及79.6%这些极为接近的值,但还是差一点到达90%。但是,如实施例3、实施例4及实施例6所示,可明确的是,能通过将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5的过滤片11层叠两张,从而针对收集效率而言分别获得像97.1%、98.4%及95.4%那样满足90%以上这样的要求的极为良好的特性。而且,可明确的是,针对压力损失而言分别示出了像84Pa、60Pa及75Pa那样满足90Pa以下这样的要求的良好的特性。即,可明确的是,能够通过将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的过滤片11层叠两张从而形成能够满足GB/T32610-2016的标准的口罩1。另外,针对比较例2而言,即使将比较例1的过滤片层叠两张,收集效率也为85.3%,无法满足90%以上这样的要求,压力损失也成为111Pa,无法满足90Pa以下这样的要求。根据上述内容可知,作为用于进一步提升收集性能和透气性能的方法,与使用实施了驻极处理的较厚的过滤片相比,将实施了驻极处理的较薄的过滤片层叠两层以上来进行使用的方法更加有效。
[表1]
*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预测值。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并不限制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恰当的组合、变更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口罩;2、口罩主体部;3、挂耳部;11、过滤片;12、内侧片;13、外侧片。

Claims (8)

1.一种口罩,其具备用于覆盖佩戴者的口和鼻的口罩主体部,其中,
所述口罩主体部包括内侧片、外侧片以及位于所述内侧片和所述外侧片之间且由进行了驻极体化的无纺布形成的过滤片,
所述过滤片包含:
第1纤维,其具有1μm以上且小于5μm的纤维直径;以及
第2纤维,其具有5μm以上且小于15μm的纤维直径,
所述过滤片中的所述第1纤维的比例大于所述过滤片中的所述第2纤维的比例,
所述过滤片中的所述第1纤维和所述第2纤维的比例为所述过滤片的90%以上,
所述过滤片的纤维密度为0.03g/cm3~0.10g/c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过滤片中的所述第1纤维与所述第2纤维之比为5:4~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过滤片的单位面积重量为5g/m2~20g/m2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过滤片的平均纤维直径为2μm~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过滤片由熔喷无纺布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过滤片在所述口罩的厚度方向上层叠两层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第1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具有所述第1纤维的根数的第1峰值,
所述第2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在纤维直径大于5μm的范围内具有所述第2纤维的根数的第2峰值,
所述过滤片中的所述第1峰值的所述第1纤维的根数多于所述第2峰值的所述第2纤维的根数。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过滤片在每单位面积重量具有500C以上的电荷量,所述单位面积重量的单位是g/m2
CN201880006418.XA 2017-02-14 2018-02-09 口罩 Active CN1101673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5703.4A CN112971238B (zh) 2017-02-14 2018-02-09 口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5353 2017-02-14
JP2017-025353 2017-02-14
PCT/JP2018/004736 WO2018151058A1 (ja) 2017-02-14 2018-02-09 マスク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25703.4A Division CN112971238B (zh) 2017-02-14 2018-02-09 口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7372A true CN110167372A (zh) 2019-08-23
CN110167372B CN110167372B (zh) 2021-03-12

Family

ID=631694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6418.XA Active CN110167372B (zh) 2017-02-14 2018-02-09 口罩
CN202110225703.4A Active CN112971238B (zh) 2017-02-14 2018-02-09 口罩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25703.4A Active CN112971238B (zh) 2017-02-14 2018-02-09 口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41544B2 (zh)
CN (2) CN110167372B (zh)
TW (2) TWI748059B (zh)
WO (1) WO20181510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3863B2 (ja) * 2020-03-27 2022-08-0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マスク
CN116113483A (zh) * 2021-05-26 2023-05-12 特布楽丝株式会社 熔喷无纺布和具备该熔喷无纺布的过滤器
IT202100013817A1 (it) * 2021-05-27 2022-11-27 Sports Fanatic Srl Maschera protettiva per uso sportivo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7516A (zh) * 2005-08-02 2007-02-07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使用口罩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46242A (zh) * 2008-05-15 2011-05-04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口罩
CN102548439A (zh) * 2009-08-07 2012-07-04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口罩
CN103717796A (zh) * 2011-08-12 2014-04-09 捷恩智株式会社 混纤长纤维无纺布
CN106102863A (zh) * 2014-12-23 2016-11-09 盈宗制药有限公司 带有由不同电纺纤维相互交织而成的涂层的防护口罩、构成所述涂层的配方、以及制作所述防护口罩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23182B2 (en) * 2002-07-18 2005-08-0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rush resistant filtering face mask
JP5475541B2 (ja) * 2010-05-07 2014-04-16 日本バイリーン株式会社 帯電フィルタ及びマスク
WO2012014501A1 (ja) * 2010-07-29 2012-02-0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繊維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と製造装置
US9266046B2 (en) * 2011-12-16 2016-02-23 Toray Industries, Inc. Mixed-fiber nonwoven fabric, laminated sheet and filt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mixed-fiber nonwoven fabric
JP2014073358A (ja) * 2012-09-13 2014-04-24 Japan Environment Research Co Ltd 放射性有機ヨウ素を捕集・吸着可能な使い捨てマスク
CN103637431B (zh) * 2013-12-06 2015-05-13 山东大学 一种高效过滤pm2.5平面口罩
CN106376992A (zh) * 2016-10-26 2017-02-08 广西大学 一种农用防护口罩材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7516A (zh) * 2005-08-02 2007-02-07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使用口罩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46242A (zh) * 2008-05-15 2011-05-04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口罩
CN102548439A (zh) * 2009-08-07 2012-07-04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口罩
CN103717796A (zh) * 2011-08-12 2014-04-09 捷恩智株式会社 混纤长纤维无纺布
CN106102863A (zh) * 2014-12-23 2016-11-09 盈宗制药有限公司 带有由不同电纺纤维相互交织而成的涂层的防护口罩、构成所述涂层的配方、以及制作所述防护口罩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4717A (zh) 2018-10-01
JP7241544B2 (ja) 2023-03-17
CN110167372B (zh) 2021-03-12
TW202204011A (zh) 2022-02-01
CN112971238A (zh) 2021-06-18
WO2018151058A1 (ja) 2018-08-23
TWI793815B (zh) 2023-02-21
JPWO2018151058A1 (ja) 2019-11-14
TWI748059B (zh) 2021-12-01
CN112971238B (zh)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83707B2 (ja) マスク用フィルタ
CN110167372A (zh) 口罩
CN103610242B (zh) 一种高效过滤pm2.5c型口罩
CN103637431B (zh) 一种高效过滤pm2.5平面口罩
CN103734940A (zh) 一种高效过滤pm2.5简易口罩及其制作方法
CN111248542A (zh) 一种新冠病毒防护c型口罩
CN203723477U (zh) 一种高效过滤pm2.5平面口罩
KR102159651B1 (ko) 서브필터층을 포함하여 낮은 흡기저항 및 여과효율이 향상된 마스크
CN212827258U (zh) 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抑菌复合无纺布
WO2021181392A1 (en) Multilayer protective antimicrobial mask comprising nanofiber membrane
Zhang et al. Analysis of microstructure and protective performance of melt-blown materials for medical protective masks
CN111248541A (zh) 一种新冠病毒防护平面口罩
CN203709322U (zh) 一种高效过滤pm2.5简易口罩
CN203290258U (zh) 一种多功能防护口罩
CN113103700B (zh) 一种吸湿保暖型口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61242A (zh) 一种新冠病毒防护复合纤维微滤芯片
CN203724914U (zh) 一种pm2.5超细复合纤维微滤芯片
CN218838868U (zh) 一种吸湿发热聚乳酸无纺布
CN216533928U (zh) 口罩用片、卷绕体和口罩
CN212139475U (zh) 静电驻极复合芯体及应用其的口罩
CN103611369A (zh) 一种pm2.5超细复合纤维微滤芯片
CN212260548U (zh) 一种新冠病毒防护头套
CN213082584U (zh) 一种新冠病毒防护复合纤维微滤芯片
CN216165373U (zh) 一种口罩用负离子复合无纺布
CN215137801U (zh) 一种具有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层的过滤装置及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