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9189A - 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 Google Patents

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9189A
TW201819189A TW106138888A TW106138888A TW201819189A TW 201819189 A TW201819189 A TW 201819189A TW 106138888 A TW106138888 A TW 106138888A TW 106138888 A TW106138888 A TW 106138888A TW 201819189 A TW201819189 A TW 2018191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riting
film
value
improving
ran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8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遼
星野弘気
倉本達己
大類知生
Original Assignee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9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918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38Roughnes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6Silic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為提供一種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係安定地將筆記振動控制在特定之範圍,能夠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書寫感。   解決手段為在包含基材薄膜、與提高書寫感層之觸控式面板用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提高書寫感層由包含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與作為(B)成分之填料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的硬化物而成,同時作為(B)成分之填料包含不規則形矽粒子,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算術平均粒徑設為0.5~3μm之範圍內之值,且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Cv值設為50~200%之範圍內之值。

Description

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0001] 本發明關於一種為了提高觸控筆之書寫感,而適用於觸控式面板之表面的觸控式面板用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尤其是關於一種安定地將筆記振動控制在特定之範圍,能夠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書寫感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0002] 以往,在各種電子機器中,有廣泛地利用兼具顯示裝置與輸入手段之觸控式面板。   尤其是,近年來,利用觸控筆作為輸入手段之筆輸入型觸控式面板開始普及,且在智慧型手機、電子紙、平板電腦、手寫板、遊技機器等中的利用急速地擴大。   [0003] 然而,一般來說,觸控式面板之顯示模組為硬質,因此,觸控筆所帶來的書寫感會與用鉛筆筆記在紙上時的書寫感有很大的差異,並不能說是良好。   於此,為了提升觸控筆之書寫感,有探討一種適用於觸控式面板之表面的薄膜(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2)。   [0004] 亦即,專利文獻1中有揭示一種防眩性硬塗薄膜,其特徵為於塑膠薄膜上,塗布含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以及有機及/或無機填料而成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不包含均染劑,且使用選自甲苯、乙酸丁酯、1-丁醇所成群中至少1種作為稀釋溶劑而成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並照射紫外線而成。   [0005] 且,專利文獻2中有揭示一種保護薄膜,其係設置在顯示器之顯示面的觸控輸入裝置之觸控面上所積層之厚度0.1~2mm之保護薄膜,其特徵為由成為新觸控面之保護薄膜的表面層在本質上為透明且具有自我修復性以及耐擦傷性之軟質合成樹脂而成。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0006]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26804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等)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6-180628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等)
[本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0007] 然而,專利文獻1~2所記載之防眩性硬塗薄膜等雖然能夠某程度地提升耐擦傷性、或產生損傷時的自我修復性,但是筆記時,與觸控筆之間所產生的振動(以下有時稱為「筆記振動」)與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筆記振動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還有書寫感不充分之問題。   [0008] 於此,本發明者等進行縝密探討之結果發現,包含基材薄膜、與提高書寫感層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作為用來形成提高書寫感層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藉由使用包含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與具有特定算術平均粒徑以及Cv值之不規則形矽粒子的組成物,能夠解決此等之問題,並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係安定地將筆記振動控制在特定之範圍,能夠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書寫感。 [解決課題之手段]   [0009] 藉由本發明,為提供一種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係包含基材薄膜、與提高書寫感層之觸控式面板用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特徵為   提高書寫感層由包含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與作為(B)成分之填料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的硬化物而成,同時作為(B)成分之填料包含不規則形矽粒子,將前述不規則形矽粒子之算術平均粒徑設為0.5~3μm之範圍內之值,且將前述不規則形矽粒子之Cv值設為50~200%之範圍內之值,能夠解決上述之問題。   亦即,藉由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作為用來形成提高書寫感層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使用包含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與具有特定算術平均粒徑以及Cv值之不規則形矽粒子之組成物,因此能夠安定地控制筆記振動,能夠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書寫感。   [0010] 且,構成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時,將作為(B)成分之不規則形矽粒子之摻混量設為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重量分為5~25重量分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藉由如此之構成,能夠更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且對於眩光之產生也能夠更有效地抑制。   [0011] 且,構成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時,將提高書寫感層中的算術平均粗度Ra設為0.05~0.5μm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藉由如此之構成,能夠再更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   [0012] 且,構成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時,一邊將具備筆頭直徑為0.5mm之硬毛氈筆芯之觸控筆之筆頭,以觸控筆之軸心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薄膜面成垂直之狀態,並於荷重3.92N之加壓條件下,使其接觸提高書寫感層之表面,一邊使觸控筆往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薄膜面平行的任意一方向,以速度100mm/分鐘移動,將測定筆頭阻力時之筆頭滑動係數設為0.05~0.5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藉由如此之構成,能夠再更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   [0013] 且,構成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時,將霧度值設為1~40%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藉由如此之構成,能夠進一步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且能夠更有效地抑制眩光之產生。   [0014] 且,構成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時,將提高書寫感層之厚度設為0.1~50μm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藉由如此之構成,能夠進一步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且、能夠更有效地抑制眩光之產生。   [0015] 且,構成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時,基材薄膜中與提高書寫感層所位於之側相反側之面具備黏著劑層較佳。   藉由如此之構成,能夠輕易地適用於觸控式面板之表面。
[0017]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為一種提高書寫感的薄膜1,如圖1(a)所示,其係包含基材薄膜20、與提高書寫感層10之觸控式面板用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1,其特徵為   提高書寫感層10由包含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與作為(B)成分之填料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的硬化物而成,同時作為(B)成分之填料包含不規則形矽粒子,   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算術平均粒徑設為0.5~3μm之範圍內之值,且   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Cv值設為50~200%之範圍內之值。   以下,參照適當的圖式進行具體說明。   [0018] 1.提高書寫感層 (1)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   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的提高書寫感層,其特徵為由至少包含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與作為(B)成分之填料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的硬化物而成。   以下,針對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中所包含的各成分進行說明。   [0019] (1)-1 (A)成分: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   作為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中所包含之(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制,能夠自以往公知者中來選擇,有舉出能量線硬化性單體、寡聚物、樹脂或此等之混合物。   更具體來說,使用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系單體或(甲基)丙烯酸酯系預聚物較佳,以使所得之提高書寫感層的耐擦傷性更優異之觀點來看,使用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系單體再較佳。   [0020] 且,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系單體,為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甲基)丙烯醯基之2官能以上之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系單體較佳,以使耐擦傷性更優異之觀點來看,為3官能以上再較佳,為5官能以上特別佳。另一方面,以抑制提高書寫感的薄膜的卷曲之觀點來看,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系單體為20官能以下較佳,為12官能以下再較佳,為9官能以下特別佳。   且,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以與其他成分之相溶性之觀點來看,為分子量1000以下較佳。   [0021] 且,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之具體例,有舉例如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叔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環戊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環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氧化乙烯改質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化環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異氰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氧化丙烯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參(丙烯醯基氧基乙基)異氰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   且,此等亦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來使用。   [0022] 且,作為(甲基)丙烯酸酯系預聚物,有舉例如聚酯丙烯酸酯系、環氧丙烯酸酯系、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系、多元醇丙烯酸酯系等。   於此,作為聚酯丙烯酸酯系預聚物,能夠藉由例如將多價羧酸與多元醇之縮合所得之兩末端具有羥基之聚酯寡聚物的羥基以(甲基)丙烯酸酸酯化、或將多價羧酸加成氧化烷烴所得之寡聚物之末端的羥基以(甲基)丙烯酸酸酯化所得。   且,環氧丙烯酸酯系預聚物能夠藉由例如使比較低分子量之雙酚型環氧樹脂或酚醛型環氧樹脂之環氧乙烷環與(甲基)丙烯酸酸反應並酯化所得。   且,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系預聚物能夠藉由例如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與聚異氰酸酯之反應所得。   進而,多元醇丙烯酸酯系預聚物能夠藉由將聚醚多元醇的羥基以(甲基)丙烯酸酸酯化所得。   且,此等之預聚物亦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來使用,且,亦可併用上述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   [0023] (1)-2 (B)成分:填料 (i)種類   本發明中,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中所包含之作為(B)成分之填料包含矽粒子。   此理由是因為若為矽粒子,則Cv值大得較充分,藉此提高書寫感層表面之凹凸形狀會較複雜,因此能夠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書寫感。   且,即使算術平均粒徑較小,也容易得到書寫感特性,因此關於眩光之產生也能夠有效地抑制。   且,作為其他填料,亦可併用例如二氧化鈦、二氧化鋯、氧化錫、氧化銦、氧化鎘、氧化銻等而成之粒子。   [0024] (ii)形狀   且,將矽粒子之形狀設為不規則形。   此理由是因為使用不規則形之矽粒子時,相較於使用例如球狀等之規則形之矽粒子,不僅Cv值會變大,提高書寫感層表面之突起會對應填料之不規則形,容易得到書寫感特性。   且,本發明中「不規則形」意指非如球狀或橢圓形狀之規則的形狀,而是具有不規則之多數角部或面之形狀。   [0025] (iii)算術平均粒徑   且,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算術平均粒徑設為0.5~3μm之範圍內之值。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之算術平均粒徑若為未滿0.5μm之值,則提高書寫感層表面變得較平滑,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另一方面,是因為相關之算術平均粒徑若為超過3μm之值,則提高書寫感層表面上的突起為了克服人的筆壓,會變得過高,故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或者,容易產生顯示器之畫素與光學性作用,故有時容易產生眩光。   因此,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算術平均粒徑的下限值設為0.8μm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1μm以上之值更較佳。   且,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算術平均粒徑的上限值設為2.5μm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2μm以下之值更較佳。   [0026] (iv)Cv值   且,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Cv值設為50~200%之範圍內之值。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之Cv值若為未滿50%之值,則提高書寫感層表面之凹凸形狀變得較單調,有時較難得到充分的書寫感特性。另一方面是因為相關之Cv值若為超過200%之值,不賦予書寫感之粒子會增加,粒子必要量變多,有時容易產生眩光。   因此,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Cv值的下限值設為60%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70%以上之值更較佳。   且,不規則形矽粒子之Cv值的上限值設為150%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100%以下之值更較佳。   [0027] (v)摻混量   且,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摻混量設為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重量分,為5~30重量分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之摻混量若為未滿5重量分之值,則提高書寫感層之表面上的凹凸比例會變少,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另一方面,是因為相關之摻混量若為超過30重量分之值,則容易產生眩光,霧度值會變得過大,有時顯示器之顯示畫像之可視性會容易過度降低。   因此,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摻混量的下限值設為8重量分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10重量分以上之值更較佳。   且,將不規則形矽粒子之摻混量的上限值設為20重量分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15重量分以下之值更較佳。   [0028] (1)-3 (C)成分:均染劑   且,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包含作為(C)成分之均染劑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藉由包含均染劑,能夠有效地抑制在所得之提高書寫感層的表面上產生紋路狀之缺點或不均勻等,能夠將厚度控制均勻。   其結果,能夠更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   [0029] 且,作為均染劑之種類,有舉例如矽氧烷系均染劑、氟系均染劑、丙烯酸系均染劑、乙烯系均染劑等,其中,以均染性或與其他成分之相溶性之觀點來看,為矽氧烷系均染劑以及氟系均染劑較佳。   且,均染劑亦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來使用。   [0030] 且,作為矽氧烷系均染劑,為聚二甲基矽氧烷或改質聚二甲基矽氧烷較佳,為聚二甲基矽氧烷特別佳。   且,作為氟系均染劑,為在主鏈或側鏈具有全氟烷基或氟化烯基之化合物較佳,作為市售品,有舉出BYK Japan(股)製之BYK-340、Neos(股)製之Futagent 650A、DIC(股)製之Megaface RS-75、大阪有機化學工業(股)製之V-8FM等。   [0031] 且,作為均染劑之摻混量,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重量分,通常為0.001~10重量分之範圍內之值較佳,為0.005~5重量分之範圍內之值再較佳,為0.01~3重量分之範圍內之值更較佳。   [0032] (1)-4 (D)成分:光聚合起始劑   且,以使提高書寫感層安定地硬化之觀點來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包含作為(D)成分之光聚合起始劑較佳。   作為相關之光聚合起始劑之種類,有舉例如安息香、安息香甲基醚、安息香乙基醚、安息香異丙基醚、安息香-n-丁基醚、安息香異丁基醚、苯乙酮、二甲基胺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基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烷-1-酮、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丙基)酮、二苯基酮、p-苯基二苯基酮、4,4’-二乙基胺基二苯基酮、二氯二苯基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第三丁基蒽醌、2-胺基蒽醌、2-甲基硫基黃圜酮、2-乙基硫基黃圜酮、2-氯硫基黃圜酮、2,4-二甲基硫基黃圜酮、2,4-二乙基硫基黃圜酮、苄基二甲基縮酮、苯乙酮二甲基縮酮、p-二甲基胺基安息香酸酯等。   且,此等亦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來使用。   且,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之摻混量,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重量分,通常為0.2~10重量分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0033] (1)-5 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之調製   且,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能夠因應必要,在適當的溶媒中添加上述(A)~(D)成分等,並藉由時其溶解或分散來調製。   此時,作為(A)~(D)成分以外之成分,能夠添加例如抗靜電劑、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矽烷系偶合劑、光安定劑、消泡劑等。   且,作為使用之溶媒,有舉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n-丁醇、異丁醇、辛醇等之醇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等之酮類;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乳酸乙酯、γ-丁內酯等之酯類;乙二醇單甲基醚(甲基賽路蘇)、乙二醇單乙基醚(乙基賽路蘇)、二乙二醇單丁基醚(丁基賽路蘇)、丙二醇單甲基醚等之醚類;苯、甲苯、二甲苯等之芳香族烴類;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一氮五圜酮等之醯胺類等。   [0034] (2)厚度   且,將提高書寫感層之厚度設為0.1~50μm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厚度若為未滿0.1μm之值,則有時較難確保充分的書寫感特性。另一方面是因為相關之厚度若為超過50μm之值,有時容易在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上產生卷曲。   因此,將提高書寫感層之厚度的下限值設為1μm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3μm以上之值更較佳。   且,將提高書寫感層之厚度的上限值設為20μm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10μm以下之值更較佳。   [0035] 2.基材薄膜   作為基材薄膜之種類,雖然無特別限制,但有舉例如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聚丁烯對苯二甲酸酯、聚乙烯鄰苯二甲酸酯等之聚酯薄膜、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等之聚烯烴薄膜、賽珞凡、二乙酸纖維素薄膜、三乙酸纖維素薄膜、乙酸纖維素丁酯薄膜、聚氯化乙烯薄膜、聚氯化亞乙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乙烯-乙酸乙烯共聚合物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甲基戊烯薄膜、聚碸薄膜、聚醚醚酮薄膜、聚醚碸薄膜、聚醚亞胺薄膜、氟樹脂薄膜、聚醯胺薄膜、丙烯酸樹脂薄膜、聚胺基甲酸酯樹脂薄膜、降冰片烯系聚合物薄膜、環狀烯烴系聚合物薄膜、環狀共役二烯系聚合物薄膜、乙烯脂環式烴聚合物薄膜等之塑膠薄膜或此等之積層薄膜。   其中,以機械性強度等之面來看,為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降冰片烯系聚合物薄膜等較佳。   [0036] 且,基材薄膜中,以提升與設置在其表面之層之密著性之目的,於單面或兩面藉由底漆處理、氧化法、凹凸化法等施予表面處理較佳。   且,基材薄膜之厚度設為15~300μm之範圍內之值較佳,設為30~200μm之範圍內之值再較佳。   [0037] 3.黏著劑層   且,如圖1(b)所示,基材薄膜20中與提高書寫感層10所位於之側相反側之面具有黏著劑層30較佳。   作為構成相關黏著劑層之黏著劑,能夠使用例如丙烯酸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矽氧烷系黏著劑等公知之黏著劑。   [0038] 4.特性 (1)算術平均粗度Ra   且,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提高書寫感層中的算術平均粗度Ra設為0.05~0.5μm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之算術平均粗度Ra若為未滿0.05μm之值,由於與人之筆壓的關係,不會存在使筆頭充分振動之程度的突起。其結果,較難將筆記振動控制在特定範圍,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且,即使形成平緩的凹凸,算術平均粗度Ra會未滿0.05μm,但此時,雖然會得到某種程度的書寫感特性,但會產生眩光。另一方面,相關之算術平均粗度Ra若為超過0.5μm之值,由於與人之筆壓的關係,會存在過大之突起。其結果,較難將筆記振動控制在特定之範圍,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   因此,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提高書寫感層中的算術平均粗度Ra之下限值設為0.15μm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0.22μm以上之值更較佳。   且,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提高書寫感層中的算術平均粗度Ra之上限值設為0.4μm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0.3m以下之值更較佳。   [0039] (2)霧度值   且,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霧度值設為1~40%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之霧度值若為未滿1%之值,提高書寫感層表面之突起密度會變得過小。其結果,較難將筆記振動控制在特定之範圍,有時較難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另一方面,相關之霧度值若為超過40%之值,則容易產生眩光,有時顯示器之顯示畫像的可視性容易過度降低。   因此,藉由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霧度值的下限值設為8%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10%以上之值更較佳。   且,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霧度值之上限值設為35%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30%以下之值更較佳。   [0040] 於此,說明算術平均粗度Ra與霧度值之互補關係。   首先,算術平均粗度Ra會因為較大突起的存在,值有左右之傾向。亦即,藉由算術平均粗度Ra,能夠把握賦予書寫感特性之高度的突起是否存在。   然而,僅將算術平均粗度Ra作為指標時,無法判斷突起密度之大小,故較難確實地得到書寫感特性。   相對於此,霧度值為與突起密度有相關聯之數值,突起密度越大霧度值越大。   因此,藉由將霧度值規定在特定以上,能夠間接地規定賦予書寫感特性之突起密度。   因此,僅將霧度值作為指標時,無法判斷突起之高度,較難確實地得到書寫感特性。   由於以上之理由,藉由規定算術平均粗度Ra以及霧度值兩者,能夠分別規定有效地得到優異書寫感特性所必要的突起之高度以及密度。   [0041] (3)書寫感特性 (3)-1 筆頭滑動係數   且,如圖2所示,一邊將具備筆頭52直徑為0.5mm之硬毛氈筆芯之觸控筆50之筆頭52,以觸控筆50之軸心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1的薄膜面成垂直之狀態,並於荷重3.92N(400gf)之加壓條件下,使其接觸提高書寫感的薄膜1中的提高書寫感層10之表面,一邊使觸控筆50往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1之薄膜面平行的任意一方向以速度100mm/分鐘移動,將測定筆頭阻力時之筆頭滑動係數設為0.05~0.5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之筆頭滑動係數若為未滿0.05之值,則筆頭容易變得過滑,筆頭之控制性變得容易降低,有時較難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另一方面,相關之筆頭滑動係數若為超過0.5之值,則筆頭容易變得過度卡住,相反地筆頭之控制性容易變得降低,有時難以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   因此,將筆頭滑動係數之下限值設為0.17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0.19以上之值更較佳。   且,將筆頭滑動係數之上限值設為0.3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0.25以下之值更較佳。   [0042] 且,本發明中,「筆頭阻力」意指以上述條件使觸控筆移動時,筆頭所受之阻力。   且,本發明中,「筆頭滑動係數」意指將「筆頭滑動阻力」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平均值除以荷重(3.92N)之值。   且,本發明中,「筆頭滑動阻力」意指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中,筆頭開始動時筆頭初動阻力之影響較收斂,筆頭進入安定滑動狀態時的筆頭阻力。   因此,為例如圖3(a)所示之實施例2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之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時,筆頭初動阻力之影響小到為能無視之程度,因此移動距離30mm以上之範圍中的筆頭阻力會成為筆頭滑動阻力。   且,特定筆頭滑動阻力時的移動距離之上限值並無特別限定,但考慮到筆頭之摩擦熱等所造成值之值的變動,以往為離筆頭初動阻力之影響較收斂之點50mm之位置較佳。   [0043] 且,如上述,藉由算術平均粗度Ra與霧度值,能夠規定適合於書寫感特性之表面形狀,但實際之書寫感特性也必須要考慮表面材質等帶來的影響。   例如為滑定性較高之材質時與較難滑動之材質時,即使提高書寫感層之表面形狀相同,書寫感特性也有很大的差異。   補強此點的是筆頭滑動係數。藉由該筆頭滑動係數,能夠把握筆頭上總計之相關力。   [0044] 於此,針對筆頭阻力之測定方法,舉出一例更具體地來說明。   亦即,首先,如圖2所示,將作為測定對象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1以提高書寫感層10為上側之狀態,固定在玻璃板40之上面。   接著,將測定專用轉向架70跨過提高書寫感的薄膜1來配置後,將觸控筆50插入設置在測定專用轉向架70且往直立方向延伸之貫通孔72。   接著,對觸控筆50固定重物60,以荷重3.92N之壓力條件下,使筆頭52與提高書寫感層10之表面接觸。   接著,使用例如島津製作所(股)製、AUTOGRAPH AG-IS 500N等之檢測器100,一邊將固定於測定專用轉向架70之拉伸線90,介由滑車80,往與薄膜面平行之方向D並以100mm/分鐘之速度拉伸,一邊測定筆頭阻力。   且,藉由將壓力條件設定在高於荷重3.92N這種一般筆記時的壓力條件,筆頭52對提高書寫感層10之按壓力會變強,故對提高書寫感層10之凹凸形狀能夠反應較高感度,另外,也能夠檢測出書寫感構造層10之凹凸形狀的些微差異。   [0045] (3)-2 筆頭滑動阻力   且,以與規定上述筆頭滑動係數相同之理由來看,將筆頭滑動阻力之平均值設為500~1000mN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因此,將筆頭滑動阻力之平均值之下限值設為520mN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560mN以上之值更較佳。   且,將筆頭滑動阻力之平均值之上限值設為800mN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700mN以下之值更較佳。   且,筆頭滑動阻力之平均值意指筆頭滑動阻力為安定之特定移動距離區間中,取得存在於該區間之所有筆頭滑動阻力之極大值與極小值的總和,除以此等個數之值。   [0046] 且,將筆頭滑動阻力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設為10~300mN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若相關之差之值為未滿10mN之值,則筆記振動會變得過小,有時較難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另一方面。若相關之差之值為超過300mN之值,則筆記振動會變得過大,相反地有時較難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   因此,將筆頭滑動阻力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的下限值設為75mN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95mN以上之值更較佳,設為120mN以上之值特別佳。   且,將筆頭滑動阻力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的上限值設為200mN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150mN以下之值更較佳。   [0047] (3)-3 頻率區域之特性 (i)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   且,將如上述圖3(a)所示之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使用例如Excel(登錄商標),進行傅氏轉換(Fourier transform)所得之如圖3(b)所示之頻率(Hz)-振幅(-)圖表中,將頻率1~2Hz之範圍內的振幅之平均值設為0.8~3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本發明之發明者們在經驗上發現,將筆記振動作為具有各種頻率之複數振動重疊來取得時,特別是作為「書寫感」人體所意識到的特徵性振動為頻率1~2Hz之範圍之振動。   因此,將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平均值接近以鉛筆筆記於紙上之情況,能夠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書寫感。   因此,將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平均值的下限值設為1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1.1以上之值更較佳。   且,將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平均值的上限值設為2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1.6以下之值更較佳。   且,振幅之平均值意指對象頻率區間中,取得存在於該區間之所有振幅之極大值與極小值之總和,除以此等個數之值。   [0048] 且,將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最大值設為2~10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之最大值若為未滿2之值,則會成為比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該最大值還更小之值,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另一方面,相關之最大值若為超過10之值,則會成為比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該最大值還更大之值,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   因此,將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最大值的下限值設為2.5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2.7以上之值更較佳。設為2.8以上之值特別佳。   且,將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最大值的上限值設為9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8以下之值更較佳。   [0049] 且,以更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之觀點來看,頻率1~2Hz之範圍具有至少1個振幅1.5以上之波峰較佳,將相關之波峰數的下限值設為2個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4個以上之值更較佳。   且,將相關波峰數之上限值設為9個以下之值較佳,設為8個以下之值更較佳。   [0050] (ii)頻率2~5Hz之範圍中的振幅   且,頻率2~5Hz之範圍不具有振幅5以上之波峰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頻率範圍中若具有振幅5以上之波峰,則容易產生筆頭卡住感,或感覺到與如書寫感之纖細的振動相異之大幅振動。   [0051] 且,將頻率2~5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平均值設為0.01~1.5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平均值若為未滿0.01之值,則會成為比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該平均值還更小之值,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且,是因為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控制較困難,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另一方面,是因為相關之平均值若為超過1.5之值,則會成為比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該平均值還更大之值,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且,是因為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控制較困難,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   因此,將頻率2~5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平均值的下限值設為0.1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0.2以上之值更較佳,為0.3以上之值特別佳。   且,將頻率2~5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平均值的上限值設為1.2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0.8以下之值更較佳,設為0.6以下之值特別佳。   [0052] 且,將頻率2~5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最大值設為0.1~5之範圍內之值較佳。   此理由是因為相關之最大值若為未滿0.1之值,則會成為比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該最大值還更小之值,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且,是因為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控制較困難,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另一方面是因為,相關之最大值若為超過5之值,則會成為比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該最大值還更大之值,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且,是因為頻率1~2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控制較困難,有時較難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書寫感。   因此,將頻率2~5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最大值的下限值設為0.6以上之值再較佳,設為0.8以上之值更較佳,設為1以上之值特別佳。   且,將頻率2~5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最大值的上限值設為4以下之值再較佳,設為3以下之值更較佳,設為2.4以下之值特別佳。   [0053] 5.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製造方法   作為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製造方法,首先於基材薄膜之表面上使用以往公知之方法,例如棒塗法、刀塗法、滾輪塗布法、槳葉塗布法、壓鑄塗布法、凹版塗布法等來塗布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形成塗膜。   接著,乾燥塗膜後,照射活性能量線使塗膜硬化,藉由將塗膜作為提高書寫感層,得到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0054] 且,作為塗膜之硬化,對塗膜照射紫外線、電子線等之活性能量線較佳。   紫外線照射能夠以高壓水銀燈、紫外線H燈、氙氣燈等來進行,其照射量設為照度50~1000mW/cm2 、光量50~1000mJ/cm2 左右較佳。   另一方面,電子線照射能夠以電子線加速器等來進行,其照射量設為10~1000krad左右較佳。   [0055] 且,藉由將上述實施形態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適用於觸控式面板之表面,能夠構成例如圖4所示之書寫感特性優異之附有觸控式面板之顯示裝置。   亦即,圖4為表示適用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1’之附有觸控式面板之顯示裝置25的一例之剖面詳細圖,附有觸控式面板之顯示裝置25具有以下所示之構造。   且,附有觸控式面板之顯示裝置25中,提高書寫感層10成為最上面。   由背光單元14與偏光板13與黏著劑層30c與液晶顯示元件(LCD)12而成之LCD模組21在凹凸順從性積層構件11之下面以接著液晶顯示元件12之方式來貼著。   另一方面,由附有透明導電膜9之位相差薄膜2而成之下部基板18在凹凸順從性積層構件11之上面以接著位相差薄膜2之方式來貼著。   進而,由附有透明導電膜6之位相差薄膜5而成之上部基板17在形成有空氣間隙8之分隔物7上以接著透明導電膜6之方式來積層。   且,由附有黏著劑層30b之偏光板4而成之構件16在位相差薄膜5上介隔著黏著劑層30b來貼著。   且,將下部基板18、與空氣間隙8形成用分隔物7、與上部基板17、與構件16一體化者為觸控式面板模組22。   進而,於下面具有黏著劑層30a之附有黏著劑層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1’在觸控式面板模組22之偏光板4上介隔著黏著劑層30a來貼著。提高書寫感的薄膜1’中,在基材薄膜20之上面具有提高書寫感層10,同時在下面具有黏著劑層30a。 [實施例]   [0056] 以下,藉由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等之記載。   [0057] [實施例1] 1.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製造 (1)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之準備步驟   如以下所示,混合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與作為(B)成分之填料、與作為(C)成分之均染劑、與作為(D)成分之光聚合起始劑,同時以丙二醇單甲基醚與異丁醇之混合溶媒來稀釋,調製固體成分濃度30重量%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   且,下述以及表1中之摻混量表示經純分換算之值。   [0058] (A)成分: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100重量分 (新中村化學工業(股)製、NK Ester A-DPH) (B)成分:矽粒子 9.5重量分 (將平均粒徑7μm之矽粒子以球磨機來粉碎並製作,算術平均粒徑:1.5μm、Cv值:88%、形狀:不規則形) (C)成分:聚二甲基矽氧烷 0.1重量分 (Toray Dow Corning(股)製、SH28) (D)成分: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 3重量分 (BASF(股)製、Irgacure184)   [0059] 且,(B)成分之Cv值意指下述式(1)所表示之粒徑分布的變動係數。   Cv值(%)=(標準偏差粒徑/算術平均粒徑)×100 (1)   且,(B)成分之算術平均粒徑以及Cv值使用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測定裝置(堀場製作所(股)製、LA-920)來測定。   此時,作為分散溶劑,使用丙二醇單甲基醚。   [0060] (2)塗布步驟   接著,將所得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塗布於作為基材薄膜之附有易接著層之PET薄膜(Toray(股)製、Lumirror U48、厚度:125μm)之易接著層上,形成塗布層。   [0061] (3)乾燥步驟   接著,使所得之塗布層使用熱風乾燥裝置並以70℃、1分鐘之條件進行乾燥。   [0062] (4)硬化步驟   接著,對乾燥後之塗布層,使用紫外線照射裝置(GS Yuasa Corporation(股)製、光源:高壓水銀燈),以下述條件照射紫外線,將塗布層硬化後,作為厚度5μm之提高書寫感層,得到最後的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燈電力:1.4kW   輸送速度:1.2m/分鐘   照度:100mW/cm2 光量:240mJ/cm2 [0063] 2.評價 (1)筆頭阻力之測定   進行所得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的筆頭阻力之測定。   亦即,如圖2所示,一邊將具備筆頭直徑為0.5mm之硬毛氈筆芯之觸控筆(Wacom(股)製、ACK-2003)之筆頭,以觸控筆之軸心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薄膜面成垂直之狀態,並於荷重3.92N之加壓條件使其接觸提高書寫感層之表面,一邊使觸控筆往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薄膜面平行的任意一方向,以速度100mm/分鐘移動。   且,使用檢測器(島津製作所(股)製、AUTOGRAPH AG-IS 500N),測定因應移動距離(mm)之筆頭阻力(mN),得到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   且,從所得之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中求出筆頭滑動阻力之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並同時算出筆頭滑動係數(-)。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且,以求出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時的移動距離之範圍以筆頭初動阻力之影響較收斂之點來說,設為到50mm為止之範圍。亦即,使用移動距離30~80mm之範圍進行上述各種分析。   [0064] (2)傅氏轉換   接著,將所得之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使用Excel(登錄商標)進行傅氏轉換,得到頻率(Hz)-振幅(-)圖表。   且,從所得之頻率(Hz)-振幅(-)圖表求出1~2Hz以及2~5Hz之範圍中的振幅之平均值、最大值以及振幅為特定以上之波峰數、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0065] (3)算術平均粗度Ra之測定   測定所得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之算術表面粗度Ra。   亦即,使用接觸型粗度計(Mitutoyo(股)製、SV3000S4),根據JIS B 0601-1994,測定所得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提高書寫感層中之算術平均粗度Ra(μm)。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0066] (4)霧度值之測定   測定所得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之霧度值。   亦即,使用霧度計(日本電色工業(股)製、NDH2000),根據JIS K 7136-2000,測定所得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霧度值(%)。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0067] (5)書寫感之評價 (5)-1 筆頭滑溜感   評價所得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之筆頭滑溜感。   亦即,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以提高書寫感層在上方的方式固定在玻璃板上,作為樣品。   接著,使專門小組成員,以觸控筆(Wacom(股)製、ACK-2003)模擬地對樣品進行特定筆記操作,根據下述基準來評價,作為筆頭滑溜感之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筆頭不會滑溜   ○:筆頭稍微滑溜   ×:筆頭過度滑溜   [0068] (5)-2 筆頭卡住感   同樣地,根據下述基準來評價筆頭卡住感。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不會感覺筆頭之卡住感   ○:稍為殘有筆頭之卡住感   ×:筆頭過度卡住   [0069] (5)-3 刮擦聲   同樣地根據下述基準來評價刮擦聲。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充分聽到咻咻的聲音   ○:雖然聽到咻咻的聲音,但稍微小   △:些許得聽到咻咻的聲音   ×:聽不到咻咻的聲音   [0070] (5)-4 振動   同樣地根據下述基準來評價振動。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手有感受適度的振動   ○:手有感受振動但不足夠   ×:手感受的振動過小或過大   [0071] (6)眩光之評價   評價所得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產生的眩光。   亦即,首先,準備有以200ppi(畫素/吋)來設置光透過部之格子狀圖型。   相關之格子狀圖型係,於玻璃板上設置金屬蒸著層後,對金屬蒸著層進行光阻處理,蝕刻後進一步藉由去除光阻來製作。   接著,將準備之格子狀圖型裝載至背光(King(股)製、Bright Box 5000)上。   接著,將所得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以提高書寫感層在上方的方式裝載於格子狀圖型上,確認眩光之產生處。   接著,使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在格子狀圖型上以與薄膜面平行之方向移動,預先有確認到的眩光之產生處與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一起移動時,判斷該眩光之產生是起因於提高書寫感的薄膜,根據下述基準來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沒有確認到眩光   ○:些許確認到眩光   ×:顯著地確認到眩光   [0072] [實施例2]   實施例2中,調製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時,除了將作為(B)成分之矽粒子的摻混量變更成10重量分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並進行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且,圖3(a)表示所得之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圖3(b)表示所得之頻率(Hz)-振幅(-)圖表。   [0073] [實施例3]   實施例3中,調製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時,除了將作為(B)成分之矽粒子之摻混量變更成12重量分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並進行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0074] [比較例1]   比較例1中,調製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時,除了將作為(B)成分之矽粒子使用富士Silysia化學(股)製、Sylophobic 702(算術平均粒徑:4.1μm、Cv值:48%、形狀:不規則形)8.9重量分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並進行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且,圖5(a)表示所得之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圖表,圖5(b)表示所得之頻率(Hz)-振幅(-)圖表。   [0075] [比較例2]   比較例2中,調製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時,除了將作為(B)成分之樹脂粒子使用PMMA粒子(算術平均粒徑:3.0μm、Cv值:32%、形狀:球狀)7重量分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並進行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0076] [比較例3]   比較例3中,調製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時,除了將作為(B)成分之樹脂粒子使用PMMA粒子(算術平均粒徑:1.5μm、Cv值:26%、形狀:球狀)1.5重量分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並進行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0077] [比較例4]   比較例4中,調製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時,除了將作為(B)成分之樹脂粒子之摻混量變更成3重量分之外,其他與比較例3同樣地製造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並進行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0078] [比較例5]   比較例5中,調製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時,除了將作為(B)成分之樹脂粒子之摻混量變更成8重量分以外,其他與比較例3同樣地製造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並進行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   [0079] [比較例6]   比較例6中,調製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時,除了將作為(B)成分之樹脂粒子之摻混量變更成10重量分之外,其他與比較例3同樣地製造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並進行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且,圖6(a)表示所得之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圖6(b)表示所得之頻率(Hz)-振幅(-)圖表。   [0080] [參考例1]   參考例1中,除了使用紙(Kokuyo S&T(股)製、Campus Note A規尺no-201A)來取代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並使用鉛筆(三菱鉛筆(股)製、UNI、硬度:HB)來取代觸控筆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評價(去除算術平均粗度Ra、霧度值、眩光之評價)。將所得之結果表示於表1。且,圖7(a)表示所得之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圖7(b)表示所得之頻率(Hz)-振幅(-)圖表。   [0081][產業上可利用性]   [0082] 如以上詳述,藉由本發明,在包含基材薄膜、與提高書寫感層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作為用來形成提高書寫感層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使用包含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與具有特定算術平均粒徑以及Cv值之不規則形矽粒子的組成物,能夠安定地將筆記振動控制在特定之範圍,並有效地再現以鉛筆筆記於紙上時的書寫感。   因此,能夠期待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顯著地賦予對觸控式面板使用觸控筆輸入時的書寫感以及可視性之提升。
[0083]
1‧‧‧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2‧‧‧位相差薄膜
4‧‧‧偏光板
5‧‧‧位相差薄膜
6‧‧‧透明導電膜
7‧‧‧分隔物
8‧‧‧空氣間隙
9‧‧‧透明導電膜
10‧‧‧提高書寫感層
11‧‧‧凹凸順從性積層構件
12‧‧‧液晶顯示元件(LCD)
13‧‧‧偏光板
14‧‧‧背光單元
16‧‧‧構件
17‧‧‧上部基板
18‧‧‧下部基板
20‧‧‧基材薄膜
22‧‧‧觸控式面板模組
25‧‧‧附有觸控式面板之顯示裝置
30‧‧‧黏著劑層
40‧‧‧玻璃板
50‧‧‧觸控筆
52‧‧‧筆頭
60‧‧‧重物
70‧‧‧測定專用轉向架
72‧‧‧貫通孔
80‧‧‧滑車
90‧‧‧拉伸線
100‧‧‧檢測器
[0016]   [圖1]圖1(a)~(b)為用來說明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構成所提供之圖。   [圖2]圖2為用來說明筆頭阻力之測定方法所提供之圖。   [圖3]圖3(a)~(b)為用來表示實施例2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的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以及頻率(Hz)-振幅(-)圖表所提供之圖。   [圖4]圖4為用來說明適用本發明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附有觸控式面板的顯示裝置所提供之圖。   [圖5]圖5(a)~(b)為用來表示比較例1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的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以及頻率(Hz)-振幅(-)圖表所提供之圖。   [圖6]圖6(a)~(b)為用來表示比較例6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中的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以及頻率(Hz)-振幅(-)圖表所提供之圖。   [圖7]圖7(a)~(b)為用來表示以鉛筆筆記於紙時的移動距離(mm)-筆頭阻力(mN)圖表、以及頻率(Hz)-振幅(-)圖表所提供之圖。

Claims (7)

  1. 一種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係包含基材薄膜、與提高書寫感層之觸控式面板用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特徵為   前述提高書寫感層由包含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與作為(B)成分之填料之提高書寫感層形成用組成物的硬化物而成,同時,前述作為(B)成分之填料包含不規則形矽粒子,   將前述不規則形矽粒子之算術平均粒徑設為0.5~3μm之範圍內之值,且將前述不規則形矽粒子之Cv值設為50~200%之範圍內之值。
  2. 如請求項1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中,將前述作為(B)成分之不規則形矽粒子之摻混量設為相對於作為前述(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重量分為5~25重量分之範圍內之值。
  3. 如請求項1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中,將前述提高書寫感層中的算術平均粗度Ra設為0.05~0.5μm之範圍內之值。
  4. 如請求項1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中,一邊將具備筆頭直徑為0.5mm之硬毛氈筆芯之觸控筆之筆頭,以前述觸控筆之軸心與前述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薄膜面成垂直之狀態,並於荷重3.92N之加壓條件下,使其接觸前述提高書寫感層之表面,一邊使前述觸控筆往與前述提高書寫感的薄膜之薄膜面平行的任意一方向,以速度100mm/分鐘移動,將測定筆頭阻力時之筆頭滑動係數設為0.05~0.5之範圍內之值。
  5. 如請求項1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中,將霧度值設為1~40%之範圍內之值。
  6. 如請求項1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中,將前述提高書寫感層之厚度設為0.1~50μm之範圍內之值。
  7. 如請求項1之提高書寫感的薄膜,其中,前述基材薄膜中與前述提高書寫感層所位於之側相反側之面具備黏著劑層。
TW106138888A 2016-11-16 2017-11-10 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TW2018191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3219A JP7000017B2 (ja) 2016-11-16 2016-11-16 書き味向上フィルム
JP2016-223219 2016-11-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9189A true TW201819189A (zh) 2018-06-01

Family

ID=62159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8888A TW201819189A (zh) 2016-11-16 2017-11-10 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00017B2 (zh)
KR (1) KR102410171B1 (zh)
CN (1) CN108070101B (zh)
TW (1) TW20181918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4498B2 (ja) * 2016-12-14 2022-01-2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書き味向上フィルム
WO2019203035A1 (ja) 2018-04-20 2019-10-24 株式会社Adeka 原子層堆積法用薄膜形成用原料及び薄膜の製造方法
WO2020009083A1 (ja) * 2018-07-03 2020-01-0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ペン入力デバイス用表面材及びペン入力デバイス
US11891491B2 (en) 2018-12-14 2024-02-06 Lintec Corporation Writing feel improving sheet with which a writing feel of writing on paper with a ballpoint pen is obtained
CN111154419A (zh) * 2020-03-03 2020-05-15 江西科为薄膜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哑光白板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0628A (ja) 1992-12-11 1994-06-28 Asahi Glass Co Ltd タッチ入力装置用保護フィルム
JP2004259256A (ja) * 2003-02-05 2004-09-16 Nitto Denko Corp 透明積層体、ペン入力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JP4665782B2 (ja) * 2006-02-03 2011-04-06 日油株式会社 ペン入力装置用表面材
JP2009151476A (ja) 2007-12-19 2009-07-09 Nof Corp ペン入力装置用表面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ペン入力装置
JP2012126804A (ja) 2010-12-15 2012-07-05 Aica Kogyo Co Ltd 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及び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987693B2 (ja) * 2011-01-20 2016-09-07 日油株式会社 透過率向上フィルム
JP6196164B2 (ja) * 2013-01-09 2017-09-1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ペン入力デバイス
JP6189642B2 (ja) * 2013-05-30 2017-08-3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6174378B2 (ja) * 2013-05-30 2017-08-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6138598B2 (ja) * 2013-06-07 2017-05-3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03652B2 (ja) * 2014-03-26 2019-11-0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KR101846256B1 (ko) * 2014-05-09 2018-05-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필기감을 제공하는 촉각 피드백 장치 및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0101B (zh) 2022-08-16
JP2018081484A (ja) 2018-05-24
KR20180055704A (ko) 2018-05-25
CN108070101A (zh) 2018-05-25
KR102410171B1 (ko) 2022-06-20
JP7000017B2 (ja) 2022-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19189A (zh) 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TWI702416B (zh) 防眩性硬塗薄膜
TW202111486A (zh) 觸控面板筆用書寫片、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系統、顯示裝置及觸控面板筆用書寫片之揀選方法
TWI773702B (zh) 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JP2018173906A (ja) 書き味向上シート
JP2021099854A (ja) 書き味向上フィルム
TWI738916B (zh) 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WO2017094784A1 (ja) 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システム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シートの選別方法
CN108070326B (zh) 书写感改善膜
JP7146879B2 (ja) 書き味向上シート
JP201812904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性部材の選別方法、タッチパネルシステム、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性部材、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2018173905A (ja) 書き味向上シート
JP7265332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8125002A (ja) 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性部材の選別方法、タッチパネルシステム、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性部材、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WO2017212996A1 (ja) 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シートの選別方法、タッチパネルシステム、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