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8104A - 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 Google Patents

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8104A
TW201818104A TW106131565A TW106131565A TW201818104A TW 201818104 A TW201818104 A TW 201818104A TW 106131565 A TW106131565 A TW 106131565A TW 106131565 A TW106131565 A TW 106131565A TW 201818104 A TW201818104 A TW 2018181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fiber unit
bundling
bonding portion
bo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1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6362B (zh
Inventor
金子總一郎
梶智晃
伊佐地瑞基
富川浩二
大里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8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8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6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63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4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formed by bundles of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1Optical cables built up from sub-bund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 Ropes Or Cable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具備:複數條光纖、及捆紮複數條前述光纖之至少2條捆紮材之光纖單元,其中,2條前述捆紮材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前述光纖上,而且在各自的反轉部中形成相互接著的接著部,前述接著部沿著前述光纖單元的延伸之長度方向延伸,當令前述接著部之前述長度方向中的長度為L,前述長度方向中的前述捆紮材之捆紮節距為P時,滿足0.15≦L/(P/2)≦0.8之光纖單元。

Description

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發明領域 本發明為有關一種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本發明依據2016年9月20日在日本申請之日本特願2016-183491號主張優先權,並將該內容援用於本發明。
發明背景 習知以來,如專利文獻1所示,在複數條光纖芯線或光纖裸線(之後簡稱為光纖)上捲繞捆紮材之光纖單元為悉知的。在該光纖單元中,藉由捲繞捆紮材可以抑制光纖芯線束呈零散狀,而且藉由捆紮材的顏色提升複數個光纖單元間的辨識性。 又,在下述專利文獻2中,提出了將複數條捆紮材以SZ狀捲繞在光纖束上,並在捲繞方向的反轉處接著2條捆紮材之光纖單元。根據該構成,當剝離2條捆紮材所接著的部分時,解除該剝離部分周圍的捆紮,同時維持其他部分的捆紮。藉此,可以使光纖單元之中間後分支作業等的作業性良好化。
先前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61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88454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光纖單元中,由於是接著捆紮材的反轉處,藉由突然剝離該接著部易於使捆紮狀態的不穩定。
本發明為考量這樣的情況而開發出來者,以使在複數條光纖上以SZ狀捲繞之捆紮材的捆紮狀態穩定為目的。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有關本發明之第1態樣的光纖單元,其為具備:複數條光纖、及捆紮複數條前述光纖之至少2條捆紮材之光纖單元,其中,2條前述捆紮材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前述光纖上,而且在各自的反轉部中形成相互接著的接著部,前述接著部沿著前述光纖單元的延伸之長度方向延伸,當令前述接著部之前述長度方向中的長度為L,前述長度方向中的前述捆紮材之捆紮節距為P時,滿足0.15≦L/(P/2)≦0.8。
根據有關本發明之第1態樣的光纖單元,藉由L/(P/2)之值為0.15以上,可以確保在捆紮材整體佔有之接著部的面積,防止接著部突然剝離。再者,藉由L/(P/2)之值為0.8以下,在製造光纖單元時,可以抑制以從形成接著部到反轉捆紮材之長度方向的距離或時間太短為起因之接著不良的發生。 藉此,根據有關上述態樣之光纖單元,可以穩定捆紮狀態。
有關本發明之第2態樣的光纖單元,針對有關上述第1態樣的光纖單元,前述捆紮材的中心線具有沿著前述長度方向延伸之直線部,前述直線部包含在前述接著部中。
根據上述第2態樣,例如與捆紮材的中心線沒有直線部的情況相比,可以使接著部的面積變大,更確實形成接著部。
有關本發明之第3態樣的光纖單元,針對有關上述第2態樣的光纖單元,2條前述捆紮材的中心線的諸前述直線部在前述接著部中相互重疊。
根據上述第3態樣,可以使接著部的面積變大,更確實接著捆紮材。
有關本發明之第4態樣的光纖單元,針對有關上述第1或第2態樣的光纖單元,2條前述捆紮材的中心線在前述反轉部中相互交叉,形成複數個交叉點。
根據上述第4態樣,藉由捆紮材的中心線形成複數個交叉點,在該交叉點周圍形成接著部。藉此,即使在例如在反轉捆紮材的位置或反轉部的形狀產生偏差的情況下,也可以使2個捆紮材在充分範圍內相互重疊。為此,可以確實形成接著部,穩定捆紮材的捆紮狀態。
有關本發明之第5態樣的光纖單元,針對有關上述第1至第4中任一態樣的光纖單元,前述接著部的接著強度為12.5gf以上且91.0gf以下。
根據上述第5態樣,藉由將接著部的接著強度為12.5gf以上,可以防止接著部突然剝離,而且藉由將接著部的接著強度為91.0gf以下,在接著部中可以使剝離捆紮材時的作業性良好化。
有關本發明之第6態樣的光纖電纜,具備:有關上述第1至第5中任一態樣的光纖單元、及被覆前述光纖單元之護套。
根據有關上述第6態樣之光纖電纜,捆紮材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光纖上,使捆紮材的捆紮狀態更穩定。為此,可以抑制光纖束呈零散狀,而且確保光纖單元的辨識性,使光纖電纜之中間後分支作業等的作業性良好化。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上述態樣,可以穩定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光纖上之捆紮材的捆紮狀態。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有關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的構成,一邊參照圖1至圖5B,一邊如以下說明。 又,針對以下說明所用之圖,為了易於理解發明,而有各構成構件的圖示省略、縮圖比例變更、形狀簡略化之情況。
如圖1所示,光纖單元10具備:複數條光纖1、及捆紮複數條光纖1之2條捆紮材2、3。
(方向定義) 如圖1所示,複數條光纖1就整體而言被綁束為圓柱狀。在本實施形態中,將該圓柱的中心軸稱為中心軸線O。又,光纖單元10的延伸方向,即沿著中心軸線O的方向稱為長度方向。圖1、圖3A、圖4A、圖4B、圖5A及圖5B之Z軸表示長度方向。又,在從長度方向所視之正面視圖中,與中心軸線O交叉的方向稱為直徑方向,在中心軸線O的周圍旋轉的方向稱為圓周方向。 又,複數條光纖1被綁束為具有非圓形(橢圓形、角形等)的剖面之柱狀亦可,在長度方向使其剖面形狀有所變化亦可。在該情況下,將光纖單元10之剖面圖心在長度方向連接的假想線定義為中心軸線O。
就複數條光纖1而言,例如可以使用複數個將12芯的間歇接著型光纖帶芯線成束者。 捆紮材2、3形成為帶狀。就捆紮材2、3而言,例如可以使用組合複數條由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高熔點材料及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低熔點材料構成之纖維者。又,捆紮材2、3的構成或材質並不限於上述,可適當變更。
捆紮材2、3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光纖1上,並在各自的反轉部中相互接著形成接著部B。捆紮材2、3在接著部B中,藉由後述的捆紮裝置20相互熱熔接。光纖單元10會有在光纖電纜內配設複數個的情況。為了達到該光纖電纜內之複數個光纖單元間10的辨識,在捆紮材2、3施予不同的著色亦可。
光纖單元10收納在例如圖2所示之光纖電纜100內後予以使用。 該光纖電纜100具備:複數個光纖單元10、包裹管54、筒狀的護套55、一對抗張力體56、及一對撕開繩57。
包裹管54包覆複數個光纖單元10。護套55對每一包裹管54被覆光纖單元10。一對抗張力體56埋設在護套55內。一對撕開繩57埋設在護套55內。一對撕開繩57配置在靠近護套55內周面的位置。在護套55的外周面之中,在一對撕開繩57所配置的位置之直徑方向外側分別突出設置標記突起58。標記突起58為沿著撕開繩57予以形成,以顯示撕開繩57的埋設位置。又,光纖電纜100不具備包裹管54、抗張力體56、撕開繩57及標記突起58亦可。又,光纖電纜100只具備1個光纖單元10亦可。
其次,針對圖1所示之光纖單元10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光纖單元10為藉由使用如圖3A、圖3B所示之捆紮裝置20,將捆紮材2、3捲繞在複數條光纖1上予以形成。 圖3A為從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觀看捆紮裝置20的側面圖,圖3B為圖3A中之A方向箭頭視圖。
如圖3A、圖3B所示,捆紮裝置20利用複數個圓筒狀構件予以構成。捆紮裝置20由內側開始依序具備:導引筒21、第1內側筒22、第1外側筒23、第2內側筒24、及第2外側筒25。此等構件以各自的中心軸位於中心軸線O上的狀態進行配設。在導引筒21內貫穿複數條光纖1。
第1內側筒22以對於第1外側筒23可繞著中心軸線O周圍轉動的狀態,嵌合在第1外側筒23內。在第1內側筒22的外周面中,形成涵蓋其長度方向全長延伸之溝部22a。在溝部22a內貫穿捆紮材2。 第2內側筒24以對於第2外側筒25可繞著中心軸線O周圍轉動的狀態,嵌合在第2外側筒25內。在第2內側筒24的外周面中,形成涵蓋其長度方向全長延伸之溝部24a。在溝部24a內貫穿捆紮材3。
第1內側筒22及第2內側筒24與共用之未圖示的動力源連接,隨著動力供給相互連動並構成為繞著中心軸線O的周圍轉動。在形成光纖單元10時,隨著複數條光纖1通過導引筒21內朝下流側送出,將溝部22a、24a內的捆紮材2、3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光纖1上。又,由於捆紮材2、3在溝部22a、24a內各自加熱而達到部分性熔融,因此在SZ形狀的反轉部中相互熱熔接。 又,捆紮材2、3未在溝部22a、24a內加熱,而是在配設於捆紮裝置20的下流之加熱鑄模(未圖示)內加熱亦可。在該情況下,捆紮材2、3在以SZ狀捲繞在光纖1上的狀態下送出捆紮裝置20後,在加熱鑄模內進行熱熔接。
其次,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10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說明。
於圖1中,C2為捆紮材2的中心線,C3為捆紮材3的中心線。如圖1所示,中心線C2、C3分別具有朝長度方向延伸之直線部、及連接直線部的曲線部。中心線C2、C3的各直線部被包含在接著部B,藉此接著部B就整體而言朝長度方向延伸。在本實施形態中,當從直徑方向外側觀看接著部B時,中心線C2、C3的各直線部在接著部B中相互重疊。 以下,將接著部B之長度方向中的長度稱為接著長度L。又,如圖1所示,將以SZ狀捲繞之捆紮材2、3的長度方向中之捆紮節距稱為捆紮節距P。捆紮節距P為長度方向中之捆紮材2、3形狀重複的單位。 以該接著長度L與捆紮節距P為參數作成複數條光纖單元10,測量接著部的強度等之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如表1所示之比較例與實施例1至8的光纖單元,使用6個12芯的間歇接著型光纖帶芯線作為複數條光纖1。又,在6個間歇接著型光纖帶芯線周圍以SZ狀捲繞2條捆紮材2、3,並使捆紮材2、3的反轉部熱熔接而形成接著部B。又,在比較例與與實施例1至8中,使用組合複數條由PET及PP構成的纖維形成寬度為1[mm]之捆紮材2、3。
在表1所示之比較例中,各捆紮材2、3的中心線沒有直線部,使各捆紮材2、3的中心線C2、C3在1點交叉的方式熱熔接捆紮材2、3。雖然各捆紮材2、3的中心線C2、C3在1點交叉,但由於各捆紮材2、3具有1[mm]的寬度,因此接著長度L為8[mm]。相對於此,例如在實施例2中由於捆紮材2、3的中心線C2、C3具有10[mm]的直線部,因此接著長度L與比較例相比更長10[mm]而成為18[mm]。
表1所示之L/P為以捆紮節距P[mm]除以接著長度L[mm]之值。例如在實施例2中,由於接著長度L=18[mm],捆紮節距P=150[mm],因此L/P=18/150=0.12。
表1所示之L/(P/2)為顯示長度方向中之對於光纖單元10長度之接著部B長度的比例。當更詳細說明時,如圖1所示,在捆紮材為2條的情況下每一捆紮節距P存在有2個接著部B。為此,以P/2除以接著長度L所得到的數值為長度方向中之對於光纖單元10長度之接著部B長度之比例。例如在實施例2中,L/(P/2)=18/(150/2)=0.24。
表1所示之接著強度[gf]為在接著部B中以200[mm/分鐘]的速度朝圓周方向拉開捆紮材2、3的方式進行拉伸,使接著部B剝離時之拉伸力的峰值。
表1所示之電纜化後損失[dB/km]為使用比較例與實施例1至9的光纖單元10,作成如圖2所示之光纖電纜100,測量測定波長1.55[μm]中之光纖1的傳送損失最大值之結果。 又,從該光纖電纜100取出光纖單元10時,將每3[m]接著部B被破壞(剝離或接著不良)的個數及其機率[%]於表1表示之。例如在捆紮材為2條且捆紮節距P為150[mm]的情況下,由於以75[mm]有1個的比例包含接著部B,在3[m]的光纖單元中,包含有3000÷75=40個接著部B。針對比較例,由於確認了對於該40個接著部B全都被破壞,因此每3[m]接著部B被破壞的機率為100[%]。
實施例1為對於比較例,每3[m]接著部B被破壞的個數從40個大幅減低為15個。其為根據對於比較例,實施例1的中心線C2、C3具有3[mm]的直線部,而使接著長度L從8[mm]增加到11[mm]。更詳細而言,由於藉由表示接著部B的比例之L/(P/2)之值從0.11增加到0.15,使接著強度從4.0[gf]提升到12.5[gf],而使接著部B難以被破壞。 根據以上,藉由將L/(P/2)之值為0.15以上,接著強度為12.5[gf]以上,可以減低接著部B被破壞的機率。
其次,針對L/(P/2)的最佳數值範圍進行研究。 針對實施例2至8,每3[m]接著部B被破壞的個數任一個都是0個。由於當L/(P/2)之值越大,在捆紮材2、3佔有之接著部B的比例就越大,認為接著部B就越難以被破壞。接著,實施例2至8中之L/(P/2)的最小值為實施例2的0.24。從該結果得知,為了防止接著部B的破壞最佳的L/(P/2)之值為以下數學式(1)所示的範圍。 0.24≦L/(P/2) …(1)
另一方面,在L/(P/2)之值為大的情況下,在將捆紮材2、3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光纖1時,從形成接著部B到反轉捆紮材2、3之長度方向的距離或時間變短。為此,易於發生捆紮材2、3之接著部B中接著不良。因此,作為L/(P/2)期許將其設定在某一程度的小值。 例如在表1所示的例示中,在L/(P/2)之值為0.93的實施例6中,易於發生捆紮材2、3的接著不良。又,雖然次於實施例5的L/(P/2)之值為大者是實施例5之0.80,但是對於實施例5可以正常形成接著部B。因此,L/(P/2)之值為以下數學式(2)所示的範圍為更佳。 L/(P/2)≦0.8 …(2)
從上述的研究及數學式(1)、(2),可以說L/(P/2)之值為以下數學式(3)所示的範圍為最佳。 0.24≦L/(P/2)≦0.8 …(3)
其次,針對接著強度的最佳數值範圍進行研究。 針對實施例2至8,每3[m]接著部B被破壞的個數任一個都是0個。當接著強度越大,接著部B越難以被破壞。接著,實施例2至8之接著強度的最小值為實施例7之24.5[gf]。從該結果得知,為了防止接著部B的破壞最佳的接著強度為24.5[gf]以上。
另一方面,在接著強度之值過大的情況下,在接著部B中由於難以剝離捆紮材2、3,而使中間後的分支作業時變困難。已確認從實施例1至8的光纖電纜100取出光纖單元10,在接著部B中剝離捆紮材2、3時的作業性。該結果為對於接著強度是102.1[gf]為最大之實施例8使作業性減低。又,對於接著強度為實施例8的次大之91.0[gf]的實施例6,在接著部B之捆紮材2、3的剝離易於進行,沒有發現作業性減低的情況。從該結果得知,為了不使剝離接著部B時之作業性減低,最佳的接著強度之值為91.0gf以下。
因此,為了防止接著部B突然被破壞,而且使接著部B之捆紮材2、3的剝離作業變得容易,適合的條件為接著強度為12.5gf以上且91.0gf以下。
又,上述之L/(P/2)及接著強度的最佳值不過是顯示本發明之合適的實施形態的一例,並非將本發明的技術範圍限定於該數值的範圍內。
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10,將至少2條捆紮材2、3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光纖1上。接著,使捆紮材2、3的反轉部相互接著之接著部B朝長度方向延伸。藉此,確保接著部B的接著面積而提升接著強度,而且在光纖單元10的製造時易於形成接著部B。因此,可以穩定捆紮材2、3的捆紮狀態。
又,由於捆紮材2、3之中心線C2、C3具有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直線部,將該直線部包含在接著部B中,在與例如捆紮材2、3的中心線C2、C3沒有直線部的情況相比,可以更確實形成接著部B。
又,由於捆紮材2、3的中心線C2、C3之各直線部在接著部B中相互重疊,可以使接著部B的面積變大,更確實接著捆紮材2、3。
又,以滿足0.15≦L/(P/2)≦0.8的方式構成光纖單元10的情況下,確保在捆紮材2、3整體佔有之接著部B的面積,可以防止接著部B突然剝離,而且在製造時可以抑制捆紮材2、3的接著不良之發生。
又,以接著部B的接著強度為12.5gf以上且91.0gf以下的方式構成光纖單元10的情況下,可以確保接著強度防止接著部B突然剝離,而且在接著部B中可以使剝離捆紮材2、3時的作業性良好化。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00,捆紮材2、3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光纖1上,使捆紮材2、3的捆紮狀態更穩定。根據該構成,可以抑制光纖1束呈零散狀,而且確保光纖單元10的辨識性,使光纖電纜100之中間後分支作業等的作業性良好化。
又,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前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之範圍內可以施予各種變更。
例如,在前述實施形態中將捆紮材2、3熱熔接後形成接著部B,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利用接著劑將捆紮材2、3接著而形成接著部B亦可。
又,在前述實施形態中,雖然捆紮材2、3中心線C2、C3的直線部在接著部B中重疊,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如圖4A所示,使捆紮材2、3的中心線C2、C3朝圓周方向分開,沒讓中心線C2、C3的直線部重疊亦可。在該情況下,中心線C2、C3的各直線部沒有包含在接著部B中亦可,包含在接著部B中亦可。 或是如圖4B所示,在從直徑方向觀看接著部B時,使中心線C2、C3交叉亦可。在圖4B中,中心線C2、C3在捆紮材2、3的反轉部相互交叉,形成複數個交叉點。更詳細而言,使中心線C2、C3的直線部朝圓周方向分開,在此等直線部長度方向的兩端部中,使中心線C2、C3的曲線部交叉。如圖4B所示使中心線C2、C3交叉的情況下,中心線C2、C3形成2個交叉點A1、A2,並且可以在該2個交叉點A1、A2周圍形成接著部B。藉此,即使在反轉捆紮材2、3的位置或反轉部的形狀產生偏差的情況下,也可以確實形成接著部B,使捆紮材2、3的捆紮狀態穩定。又,在該情況,即使中心線C2、C3的各直線部沒有包含在接著部B中亦可,包含在接著部B中亦可。
又,在前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光纖單元10具備2條捆紮材2、3,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採用具備3條以上的捆紮材之光纖單元10亦可。例如,圖5A為顯示將4條捆紮材4、5、6、7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光纖1上的情況。當將圖5A的捆紮材4、5、6、7平面展開時,則如圖5B所示。表1所示之實施例9如圖5A所示,其為作成具備4條捆紮材4、5、6、7的光纖單元10者。 如圖5A所示,即使在以SZ狀捲繞的捆紮材為比2條更多的情況下,與2條捆紮材的情況相同,將接著長度L及捆紮節距P予以定義。因此,即使是以SZ狀捲繞3條以上的捆紮材之情況下,也只要藉由滿足0.15≦L/(P/2)≦0.8的方式構成光纖單元10,就可以防止接著部B突然剝離,而且在製造時可以抑制捆紮材2、3的接著不良之發生。
其他,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範圍內,可以將構成上述實施形態之構成要素適當更換為悉知的構成要素,又,適當組合上述實施形態或變形例亦可。
1‧‧‧光纖
10‧‧‧光纖單元
2、3‧‧‧捆紮材
100‧‧‧光纖電纜
C2、C3‧‧‧中心線
L‧‧‧接著長度
O‧‧‧中心軸線
P‧‧‧捆紮節距
B‧‧‧接著部
20‧‧‧捆紮裝置
21‧‧‧導引筒
22‧‧‧第1內側筒
22a‧‧‧溝部
23‧‧‧第1外側筒
24‧‧‧第2內側筒
24a‧‧‧溝部
25‧‧‧第2外側筒
54‧‧‧包裹管
55‧‧‧護套
56‧‧‧抗張力體
57‧‧‧撕開繩
58‧‧‧標記突起
Z‧‧‧長度方向
A1、A2‧‧‧交叉點
4、5、6、7‧‧‧捆紮材
圖1為說明有關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單元的構成之概略圖。 圖2為說明具備圖1的光纖單元之光纖電纜的構成之剖面圖。 圖3A為從直徑方向觀看捆紮裝置之側面圖。 圖3B為圖3A之A方向箭頭視圖。 圖4A為將捆紮材的中心線朝圓周方向分開的狀態之接著部的放大圖。 圖4B為將捆紮材的中心線交叉的狀態之接著部的放大圖。 圖5A為說明變形例之光纖單元的構成之概略圖。 圖5B為圖5A之捆紮材的展開圖。

Claims (6)

  1. 一種光纖單元,具備: 複數條光纖;及 捆紮複數條前述光纖之至少2條捆紮材, 2條前述捆紮材以SZ狀捲繞在複數條前述光纖上,並且在各自的反轉部中形成相互接著的接著部, 前述接著部沿著前述光纖單元的延伸之長度方向延伸, 在令前述接著部之前述長度方向中的長度為L,前述長度方向中的前述捆紮材之捆紮節距為P時, 滿足0.15≦L/(P/2)≦0.8。
  2. 如請求項1之光纖單元,其中前述捆紮材的中心線具有沿著前述長度方向延伸之直線部, 前述直線部包含在前述接著部中。
  3. 如請求項2之光纖單元,其中2條前述捆紮材的中心線的諸前述直線部在前述接著部中相互重疊。
  4. 如請求項1或2之光纖單元,其中2條前述捆紮材的中心線在前述反轉部中相互交叉,形成複數個交叉點。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光纖單元,其中前述接著部之接著強度為12.5gf以上且91.0gf以下。
  6. 一種光纖電纜,具備: 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之光纖單元;及 被覆前述光纖單元之護套。
TW106131565A 2016-09-20 2017-09-14 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TWI646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3491 2016-09-20
JP2016183491A JP6298508B1 (ja) 2016-09-20 2016-09-20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8104A true TW201818104A (zh) 2018-05-16
TWI646362B TWI646362B (zh) 2019-01-01

Family

ID=61629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1565A TWI646362B (zh) 2016-09-20 2017-09-14 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5305B2 (zh)
EP (1) EP3518012B1 (zh)
JP (1) JP6298508B1 (zh)
KR (1) KR20190038658A (zh)
CN (1) CN109716192B (zh)
AU (1) AU2017331879B2 (zh)
BR (1) BR112019004842A2 (zh)
CA (1) CA3037269C (zh)
ES (1) ES2961474T3 (zh)
HU (1) HUE063924T2 (zh)
TW (1) TWI646362B (zh)
WO (1) WO20180560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0748B (zh) * 2022-03-04 2022-05-17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光纤带、带缆及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5003A (en) * 1991-06-28 1992-11-17 Sumitomo Electric Fiber Optics Corp. Optical fiber cable including interlocking stitch binder
CN1113260C (zh) * 1995-05-10 2003-07-0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复合式光纤架空线及其制造方法
IN187896B (zh) 1995-06-02 2002-07-20 Siemens Ag
US6901191B2 (en) * 2001-11-12 2005-05-31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High density fiber optic cable
JP2010026196A (ja) 2008-07-18 2010-02-0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
JP2011100115A (ja) 2009-10-06 2011-05-19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2088454A (ja) * 2010-10-18 2012-05-1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5777998B2 (ja) * 2011-10-17 2015-09-1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5956961B2 (ja) 2013-08-02 2016-07-2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WO2015052951A1 (ja) * 2013-10-07 2015-04-1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分岐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WO2017095544A1 (en) * 2015-11-30 2017-06-08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Fiber-bundle assembly for maintaining a select order in an optical fiber cab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7331879A1 (en) 2019-04-11
EP3518012A1 (en) 2019-07-31
CA3037269C (en) 2021-05-04
BR112019004842A2 (pt) 2019-06-04
JP6298508B1 (ja) 2018-03-20
EP3518012A4 (en) 2020-05-20
JP2018049086A (ja) 2018-03-29
TWI646362B (zh) 2019-01-01
CA3037269A1 (en) 2018-03-29
ES2961474T3 (es) 2024-03-12
WO2018056078A1 (ja) 2018-03-29
CN109716192A (zh) 2019-05-03
US20190271822A1 (en) 2019-09-05
US10705305B2 (en) 2020-07-07
EP3518012B1 (en) 2023-09-13
KR20190038658A (ko) 2019-04-08
CN109716192B (zh) 2021-06-11
HUE063924T2 (hu) 2024-02-28
AU2017331879B2 (en) 2020-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26037B1 (ko) 광 케이블
US10268015B2 (en) Optical fiber cab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stranded optical fiber ribbons
TWI646362B (zh) 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JP6515751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4741876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5852511B2 (ja) 光ファイババンド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US11435543B2 (en) Optical fiber unit and optical fiber cable
TWI663440B (zh) 光纖單元及光纖電纜
TWI615649B (zh) 光纖單元及光纖纜線
JP2007034159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TWI802857B (zh) 光纖纜線
JP2015102707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中間後分岐方法
JP6007026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2083475A (ja) 光ケーブ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