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9736A - 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 Google Patents

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9736A
TW201809736A TW106119826A TW106119826A TW201809736A TW 201809736 A TW201809736 A TW 201809736A TW 106119826 A TW106119826 A TW 106119826A TW 106119826 A TW106119826 A TW 106119826A TW 201809736 A TW201809736 A TW 2018097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ear grooves
prism
prism sheet
backlight unit
fine line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9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3472B (zh
Inventor
原田賢一
波川啓土
福田忠仁
松野有希
Original Assignee
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9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9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3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347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充分確保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本發明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其特徵在於,其是具備1個或多個樹脂層、且配置在最外層的樹脂層具備棱鏡列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在所述1個樹脂層或多個樹脂層中的至少1個樹脂層的表面形成有與所述棱鏡列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作為與所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多個細小線狀槽的每單位長度的平均存在個數,優選為30根/mm以上且10000根/mm以下。所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長度、寬度或間距適宜為無規則的。

Description

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本發明涉及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液晶顯示裝置活用其薄型、輕質、低耗電等特徵而多被用作平板顯示器,其用途逐年擴大至電視、個人電腦、智慧手機等移動電話終端、平板終端等便攜型資訊終端等。此種液晶顯示裝置具備從下表面側照射液晶面板的側光型(side light type)、正下方型等的背光單元。
作為此種液晶顯示裝置的側光型背光單元,公知的是如圖13所示那樣具備導光片102、沿著該導光片102的一個端面配置的多個LED103、和重疊在導光片102的上表面且在其下表面具有棱鏡列的棱鏡片(以下有時稱作“逆棱鏡片”)104的背光單元(參照日本特開2007-148081號公報)。該逆棱鏡片104的棱鏡列通過使從導光片102出射的光線折射至接近於鉛垂方向(棱鏡片的法線方向)的方向而發揮使光線沿著鉛垂方向上升的光學功能。
在圖13的側光型背光單元101中,在導光片102的一個端面依次配置多個LED103,因此從導光片102的上表面出射的光線具備包含大量向LED103出射方向傾斜的光線的指向性。另一方面,逆棱鏡片104的棱鏡列使光線折射至與其棱線方向垂直的方向。因此,逆棱鏡片104按照使棱鏡列的方向(棱線方向)與LED103出射方向成直角、即與依次配置多個LED103的導光片102的一個端面平行的方式進行配置。而且,利用如此配置的逆棱鏡片104,可以使從導光片102出射的光線折射至接近於鉛垂方向的方向,從而可以提高側光型背光單元101的正面方向的亮度。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48081號公報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然而,本發明人等進行了研究,結果判明:在如上所述的使用LED103且配設有逆棱鏡片104的側光型背光單元101中,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狹小。其原因未必明確,但認為在於逆棱鏡片104的聚光特性。即認為:即使從導光片102出射的光線具有一定的分布,也會因逆棱鏡片104而使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線的分布彙集在鉛垂方向,由此使從逆棱鏡片104出射的光線的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線的分布變少,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變狹小。另外認為:LED103由於會出射指向性高的光線,因此更顯著地體現出逆棱鏡片104的聚光特性。
為了確保與該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考慮例如採用截面為多邊形狀的棱鏡列的方法,但是由於難以形成截面為多邊形狀的棱鏡列,因此有可能使製造成本變高。另外,還考慮在逆棱鏡片的上表面設置珠粒塗布層等擴散層的方法,但是擴散層不僅在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擴散光線而且在棱鏡列的方向也擴散光線,因此有可能使正面方向的亮度降低。
本發明是鑒於此種情況而完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背光單元。
[用於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完成的本發明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其特徵在於,其是具備1個或多個樹脂層且配置在最外層的樹脂層具備棱鏡列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在上述1個樹脂層或多個樹脂層中的至少1個樹脂層的表面形成有與上述棱鏡列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
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例如在使用LED作為光源的背光單元中被用作逆棱鏡片時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其原因雖然未必明確,但是考慮如下:從棱鏡列入射且到達至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形成區域的光線被擴散至細小線狀槽的寬度、即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作為與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多個細小線狀槽的每單位長度的平均存在個數,優選為30根/mm以上且10000根/mm以下。這樣一來,通過使與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多個細小線狀槽的每單位長度的平均存在個數為上述範圍內,從而使到達至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形成區域的光線容易充分擴散至細小線狀槽的寬度方向。
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長度、寬度或間距適宜為無規則的。這樣一來,通過使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長度、寬度或間距為無規則的,從而可以抑制因多個細小線狀槽而在具備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的液晶顯示裝置產生彩虹不均的情況。
作為形成有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優選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這樣一來,通過使形成有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上述範圍內,從而使到達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形成區域的光線容易充分擴散至細小線狀槽的寬度方向。
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適宜形成在鄰接的樹脂層的介面,作為該介面的兩側的層的折射率差,優選為0.01以上。這樣一來,通過使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形成在鄰接的樹脂層的介面、並且使該介面的兩側的層的折射率差為上述範圍內,從而利用介面的兩側的層的折射率差而使到達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形成區域的光線容易充分擴散至細小線狀槽的寬度方向。
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適宜構成光柵。這樣一來,通過使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構成光柵,從而通過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形成區域的光線彼此間發生由一定的光路差所產生的繞射(衍射)現象,因該繞射現象而使到達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形成區域的光線容易充分擴散至細小線狀槽的寬度方向。
另外,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完成的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其特徵在於,其具備:將從一個端面入射的光線引導至上表面側的導光膜、沿著該導光膜的一個端面配置的1個或多個LED、和在上述導光膜的上表面側以使其具有棱鏡列的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的棱鏡片,作為上述棱鏡片,使用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配置有上述LED的一個端面處於與上述棱鏡片的棱鏡列平行的位置。
該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由於使用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作為配置有導光膜的LED的一個端面與棱鏡列處於平行的位置的逆棱鏡片,因此如上所述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予以說明,在本發明中,“上表面側”是指液晶顯示裝置的觀看者側,“下表面側”是指其相反側。“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定向方向”是指:任意抽取20個細小線狀槽,並將通過所抽取的各細小線狀槽的長度方向兩端的直線的定向方向加以平均所得的值。另外,“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存在個數”是指任意10個部位的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存在個數的平均值。“算術平均粗糙度(Ra)”是指依據JIS-B0601:1994而在截止λc為0.8mm、評價長度為4mm時的值。“折射率”是指在波長589.3nm的光(鈉的D射線)下的折射率,並且是指使用一邊為70mm且厚度為2mm的平板狀的試驗片在溫度23℃下測定得到的試驗次數為3次的平均值。“光柵”並不限定於嚴密地調整過光學特性的光柵,而是廣義地指對入射光產生繞射的結構。
[發明效果]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本發明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背光單元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以上之關於本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第一實施方式]
[背光單元]
圖1及圖2的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為側光型背光單元,並且是使用LED作為光源的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該背光單元具備:將從一個端面入射的光線引導至上表面側的導光膜1、沿著導光膜1的一個端面配置的多個LED2、和配置在導光膜1的上表面側且在其一個外表面上具備棱鏡列6的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是使具有棱鏡列6的面朝向下方配置的逆棱鏡片3。該逆棱鏡片3直接(不夾隔其他片材等)重疊在導光膜1的上表面。另外,配置有多個LED2的導光膜1的上述一個端面處於與該逆棱鏡片3的棱鏡列6平行的位置。進而,該背光單元還具備在導光膜1的下表面側配置的反射片4。
<逆棱鏡片>
逆棱鏡片3將從導光膜1的上表面側出射的光線引導至鉛垂方向側(逆棱鏡片3的法線方向側)。逆棱鏡片3形成為俯視下的大致方形狀。逆棱鏡片3具有基材層5和層疊在基材層5的下表面的棱鏡列6。逆棱鏡片3由基材層5和直接層疊於基材層5的棱鏡列6構成(即,基材層5和棱鏡列6一體形成,並且不具有除基材層5及棱鏡列6以外的其他層)。棱鏡列6是由平行配置的多個凸條棱鏡部6a構成、且配置在逆棱鏡片3的最外層的樹脂層。另外,如圖3及圖4所示,逆棱鏡片3在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形成有俯視下與棱鏡列6的方向(棱線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7。
(基材層)
基材層5的上表面構成該逆棱鏡片3的外表面。多個細小線狀槽7形成在該逆棱鏡片3的一個外表面(上表面)上。另外,多個細小線狀槽7形成為發線狀。就該逆棱鏡片3而言,通過在外表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從而利用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及存在於該外表面的外側的空氣層的折射率差,使到達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形成區域的光線容易充分擴散至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
另外,多個細小線狀槽7可以構成光柵。就該逆棱鏡片3而言,通過使多個細小線狀槽7構成光柵,從而通過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形成區域的光線彼此間發生由一定的光路差所產生的繞射現象,因該繞射現象而使到達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形成區域的光線容易充分擴散至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
多個細小線狀槽7大致均勻(大致等密度)地形成在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全部區域。各細小線狀槽7以截面大致U字形來構成(即,各細小線狀槽7未形成為截面三角形狀)。另外,作為各細小線狀槽7相對於棱鏡列6的方向(圖1的X方向)的傾斜角的上限,優選為±30°,更優選為±15°,進一步優選為±5°。進而,各細小線狀槽7可以在上述傾斜角的範圍內無規則地定向(即,各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可以不完全一致)。這樣一來,通過使各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為無規則的,從而可以抑制因多個細小線狀槽7而使液晶顯示裝置產生彩虹不均的情況。予以說明,多個細小線狀槽7優選在控制光線的擴散方向的基礎上各自獨立地形成,但是也可以使一部分的細小線狀槽7交叉。
多個細小線狀槽7如上述那樣在俯視下與棱鏡列6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作為在俯視下的多個細小線狀槽7相對於棱鏡列6的方向的平均傾斜角的上限,優選為±30°,更優選為±15°,進一步優選為±5°,特別優選為0°。若上述平均傾斜角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難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予以說明,“多個細小線狀槽相對於棱鏡列的平均傾斜角”是指:任意抽取20個細小線狀槽,通過所抽取的各細小線狀槽的長度方向兩端的直線與棱鏡列的方向的傾斜角的平均值。
如圖3所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長度L1優選為無規則的。就該逆棱鏡片3而言,通過使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長度L1為無規則的,從而可以抑制因多個細小線狀槽7而使液晶顯示裝置產生彩虹不均的情況。
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長度的下限,優選為平均寬度的2倍以上,更優選為3倍以上。另一方面,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長度的上限,並無特別限定,可以橫跨基材層5的兩端而連續,但是例如優選為平均寬度的10000倍以下,更優選為5000倍以下。若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長度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使相對於到達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形成區域的光線的光量的、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不能充分地增加。相反,若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長度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難以為了抑制液晶顯示裝置的彩虹不均的發生而以無規則的定向方向且高密度地形成多個細小線狀槽7。予以說明,“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長度”是指:任意抽取的20個細小線狀槽在形成有該細小線狀槽的面的平均介面上的長度的平均值。
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L2優選為無規則的。另外,如圖3和圖4所示,各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L2優選沿著該細小線狀槽7的長度方向無規則地變化。就該逆棱鏡片3而言,通過使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L2為無規則的,從而可以抑制因多個細小線狀槽7而使液晶顯示裝置產生彩虹不均的情況。
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寬度的下限,優選為10nm,更優選為50nm,進一步優選為100nm,特別優選為5μm。另一方面,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寬度的上限,優選為100μm,更優選為75μm,進一步優選為50μm,特別優選為40μm。若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寬度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使細小線狀槽7的成形性降低。相反,若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寬度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無法充分確保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予以說明,各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優選在上述範圍內沿著長度方向無規則地形成。通過使各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在上述範圍內無規則地形成,從而可以防止由與具有週期性的間距的其他構件(棱鏡片或液晶盒)等的干涉所致的莫爾條紋,並且可以防止有規則地發生顏色分解而防止彩虹不均等。予以說明,“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寬度”是指:任意抽取的20個細小線狀槽的除長度方向兩端部分外的任意點的形成有該細小線狀槽的面的平均介面上的寬度的平均值。
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間距優選為無規則的。就該逆棱鏡片3而言,通過使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間距為無規則的,從而可以抑制因多個細小線狀槽7而使液晶顯示裝置產生彩虹不均的情況。予以說明,“多個細小線狀槽的間距”是指:在與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直線上相鄰的細小線狀槽彼此的間距。
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間距的下限,優選為10nm,更優選為50nm,進一步優選為100nm,特別優選為1μm,更特別優選為5μm。另一方面,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間距的上限,優選為100μm,更優選為75μm,進一步優選為50μm,特別優選為40μm。若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間距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使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成形性降低。相反,若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間距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無法充分增加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予以說明,“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間距”是指:在與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直線上相鄰的20個細小線狀槽的間距的平均值。
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間距的標準偏差的上限,優選為10μm,更優選為9μm,進一步優選為7μm。若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間距的標準偏差超出上述上限,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間距變得過於不均勻,有可能無法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遍佈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形成區域整體而均勻地增加。另一方面,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間距的標準偏差的下限,從容易將多個細小線狀槽7配置在較無規則的方向的方面出發,例如可以為4μm。予以說明,“多個細小線狀槽的間距的標準偏差”是指:任意抽取的20個細小線狀槽的間距的標準偏差。
另外,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寬度及平均間距均優選包含在上述範圍內。就該逆棱鏡片3而言,通過使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寬度及平均間距均包含在上述範圍內,從而可以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
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間距相對於後述的棱鏡列6的間距之比的下限,優選為0.005,更優選為0.01,進一步優選為0.1。另一方面,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間距相對於棱鏡列6的間距之比的上限,優選為0.6,更優選為0.5,進一步優選為0.4。通過使上述比為上述範圍內,從而高密度且大致均勻地形成多個細小線狀槽7,並且容易充分擴大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作為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每單位長度的平均存在個數的下限,優選為10根/mm,更優選為20根/mm,進一步優選為30根/mm,特別優選為50根/mm,更特別優選為200根/mm。另一方面,作為上述平均存在個數的上限,優選為10000根/mm,更優選為5000根/mm,進一步優選為3000根/mm,特別優選為1100根/mm。若上述平均存在個數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無法充分增加相對於到達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形成區域的光線的光量的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上述平均存在個數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使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成形性降低。
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深度D1的下限,優選為10nm,更優選為500nm,進一步優選為1μm,特別優選為2μm。另一方面,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深度D1的上限,優選為50μm,更優選為40μm,進一步優選為30μm。若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深度D1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無法充分增加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細小線狀槽7的平均深度D1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使基材層5的強度降低。予以說明,“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深度”是指:任意抽取的20個細小線狀槽的從樹脂層的平均介面到底部的深度的平均值。
另外,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深度的標準偏差的上限,優選為4μm,更優選為3μm,進一步優選為2.5μm。若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深度的標準偏差超出上述上限,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深度變得過於不均勻,有可能無法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遍佈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形成區域整體而均勻地增加。另一方面,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深度的標準偏差的下限,並且特別限定,例如可以為0.3μm。予以說明,“多個細小線狀槽的深度的標準偏差”是指:任意抽取的20個細小線狀槽的深度的標準偏差。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優選為0.005μm,更優選為0.05μm,進一步優選為0.1μm。另一方面,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優選為1.5μm,更優選為1.2μm,進一步優選為1μm。若上述算術平均粗糙度(Ra)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使由與棱鏡列6的方向以銳角傾斜的細小線狀槽7所產生的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擴大效果變得不充分。相反,若上述算術平均粗糙度(Ra)超出上述上限,則使相對於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的擴散至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光量變大,有可能難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優選為0.01μm,更優選為0.1μm,進一步優選為0.5μm,特別優選為1.0μm。另一方面,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優選為20μm,更優選為10μm,進一步優選為5μm。若上述算術平均粗糙度(Ra)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無法充分增加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上述算術平均粗糙度(Ra)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難以控制光線的出射角度。
另外,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及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均優選包含在上述範圍內。就該逆棱鏡片3而言,通過使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及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上述範圍內,從而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而容易充分擴大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與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之差的下限,優選為0.5μm,更優選為0.7μm,進一步優選為1μm。通過使上述算術平均粗糙度(Ra)之差為上述下限以上,從而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而容易充分擴大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另一方面,作為上述算術平均粗糙度(Ra)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為1.9μm。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最大高度(Ry)的下限,優選為0.1μm,更優選為1μm,進一步優選為1.5μm。另一方面,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最大高度(Ry)的上限,優選為3μm,更優選為2.5μm,進一步優選為2μm。若上述最大高度(Ry)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使由與棱鏡列6的方向以銳角傾斜的細小線狀槽7所產生的與有可能使由與棱鏡列6的方向以銳角傾斜的細小線狀槽7所產生的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擴大效果變得不充分。相反,若上述最大高度(Ry)超出上述上限,則使相對於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的擴散至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光量變大,有可能難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予以說明,“最大高度(Ry)”是指依據JIS-B0601:1994而在截止λc為0.8mm、評價長度為4mm時的值。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最大高度(Ry)的下限,優選為4μm,更優選為5μm,進一步優選為6μm。另一方面,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最大高度(Ry)的上限,優選為12μm,更優選為10μm,進一步優選為9μm。若上述最大高度(Ry)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無法充分增加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上述最大高度(Ry)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難以控制光線的出射角度。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最大高度(Ry)與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最大高度(Ry)之差的下限,優選為4μm,更優選為5μm,進一步優選為6μm。通過使上述最大高度(Ry)之差為上述下限以上,從而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而容易充分擴大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另一方面,作為上述最大高度(Ry)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為11μm。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優選為0.1μm,更優選為0.5μm,進一步優選為1μm。另一方面,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優選為2.5μm,更優選為2μm,進一步優選為1.5μm。若上述十點平均粗糙度(Rz)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使由與棱鏡列6的方向以銳角傾斜的細小線狀槽7所產生的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擴大效果變得不充分。相反,若上述十點平均粗糙度(Rz)超出上述上限,則使相對於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的擴散至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光量變大,有可能難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予以說明,“十點平均粗糙度(Rz)”是指依據JIS-B0601:1994而在截止λc為0.8mm、評價長度為4mm時的值。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優選為4μm,更優選為5μm,進一步優選為6μm。另一方面,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優選為10μm,更優選為8μm,進一步優選為7μm。若上述十點平均粗糙度(Rz)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無法充分增加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上述十點平均粗糙度(Rz)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難以控制光線的出射角度。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與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之差的下限,優選為3μm,更優選為4μm,進一步優選為4.5μm。通過使上述十點平均粗糙度(Rz)之差為上述下限以上,從而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而容易充分擴大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另一方面,作為上述十點平均粗糙度(Rz)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為9μm。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下限,優選為0.05,更優選為0.2,進一步優選為0.25,特別優選為0.3。另一方面,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上限,優選為0.5,更優選為0.45,進一步優選為0.4。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使由與棱鏡列6的方向以銳角傾斜的細小線狀槽7所產生的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擴大效果變得不充分。相反,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超出上述上限,則使相對於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的擴散至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光量變大,有可能難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予以說明,“均方根斜率(RΔq)”是指依據JIS-B0601:2001得到的值。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下限,優選為0.5,更優選為0.7,進一步優選為1。另一方面,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上限,優選為2.5,更優選為2,進一步優選為1.8。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無法充分增加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相反,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難以控制光線的出射角度。
作為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外表面(基材層5的上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均方根斜率(RΔq)與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為基準的均方根斜率(RΔq)之差的下限,優選為0.5,更優選為0.7,進一步優選為1。通過使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之差為上述下限以上,從而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而容易充分擴大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另一方面,作為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為2.2。
基材層5由於需要使光線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來形成。作為基材層5的主成分,並無特別限定,但可列舉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烴、醋酸纖維素、耐候性氯乙烯等。其中,優選透明度優異且強度高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別優選改善了彎曲性能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予以說明,“主成分”是指含量最多的成分,例如是指含量為50品質%以上的成分。
作為基材層5的平均厚度的下限,優選為10μm,更優選為35μm,進一步優選為50μm。另一方面,作為基材層5的平均厚度的上限,優選為500μm,更優選為250μm,進一步優選為188μm。若基材層5的平均厚度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使該逆棱鏡片3的強度變得不充分。相反,若基材層5的平均厚度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使該背光單元的亮度降低,並且有可能無法遵循該背光單元的薄型化的要求。予以說明,“平均厚度”是指任意10點的厚度的平均值。
作為基材層5的折射率的下限,優選為1.51,更優選為1.53,進一步優選為1.55。另一方面,作為基材層5的折射率的上限,優選為1.7,更優選為1.67,進一步優選為1.65。通過使基材層5的折射率為上述範圍內,從而利用基材層5與存在於基材層5的上表面側的空氣層的折射率差,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增加而容易充分擴大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棱鏡列)
棱鏡列6如上述那樣由平行配置的多個凸條棱鏡部6a構成。各凸條棱鏡部6a為三棱柱狀體,各自形成為大致相同形狀。作為各凸條棱鏡列6a的截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優選以與基材層5的層疊面為底邊的二等邊三角形。
作為棱鏡列6的間距的下限,優選為20μm,更優選為30μm。另一方面,作為棱鏡列6的間距的上限,優選為100μm,更優選為60μm。另外,作為各凸條棱鏡部6a的高度的下限,優選為10μm,更優選為15μm。另一方面,作為各凸條棱鏡部6a的高度的上限,優選為50μm,更優選為30μm。
作為各凸條棱鏡部6a的頂角,優選為60°以上且70°以下。另外,作為凸條棱鏡部6a的底角,優選為50°以上且70°以下。
棱鏡列6由於需要使光線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來形成。棱鏡列6可以使用與基材層5同樣的形成材料而與基材層5一體成形,另外,也可以與基材層5分體地形成。
作為棱鏡列6的主成分,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與基材層5的主成分同樣的合成樹脂、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作為上述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可列舉:通過照射紫外線而交聯、固化的紫外線固化型樹脂;通過照射電子射線而交聯、固化的電子束固化型樹脂等。可以從聚合性單體及聚合性低聚體中適當選擇使用。其中,作為上述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優選容易提高與基材層5的貼緊性的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或丙烯酸聚氨酯系紫外線固化型樹脂。
作為上述聚合性單體,適合使用在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基團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其中,優選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只要是在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烯屬不飽和鍵的(甲基)丙烯酸酯,則並無特別限定。具體而言,可列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基酯、己內酯改性二環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性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化環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異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性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丙烷改性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醯氧基乙基)異氰脲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這些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單獨使用1種,也可以組合使用2種以上。其中,優選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
另外,除上述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外,也可以出於降低粘度等目的而進一步包含單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作為該單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可列舉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基酯等。這些單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單獨使用1種,也可以混合使用2種以上。
作為上述聚合性低聚體,可列舉在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基團的低聚體,可列舉例如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體、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體、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體、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體等。
上述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體例如可以通過使(甲基)丙烯酸與較低分子量的雙酚型環氧樹脂或酚醛型環氧樹脂的環氧乙烷環發生反應並酯化而得到。另外,也可以使用利用二元羧酸酐使該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體部分改性後的羧基改性型的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體。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體例如可以通過將由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與多異氰酸酯的反應得到聚氨酯低聚體再利用(甲基)丙烯酸對該聚氨酯低聚體進行酯化而得到。上述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體例如可以通過將由多元羧酸與多元醇的縮合得到的在兩末端具有羥基的聚酯低聚體的羥基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而得到。另外,上述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體也可以通過將對多元羧酸加成烯化氧所得的低聚體的末端的羥基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而得到。上述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體可以通過將聚醚多元醇的羥基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而得到。
另外,作為上述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也適合使用紫外線固化型環氧樹脂。作為上述紫外線固化型環氧樹脂,可列舉例如雙酚A型環氧樹脂、縮水甘油基醚型環氧樹脂等的固化物。
在使用紫外線固化型樹脂作為上述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的情況下,理想的是添加相對於樹脂100品質份為0.1品質份以上且5品質份以下的程度的光聚合用引發劑。作為光聚合用引發劑,並無特別限定,對於在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基團的聚合性單體或聚合性低聚體,可列舉例如二苯甲酮、苯偶醯、米氏酮、2-氯噻噸酮、2,4-二乙基噻噸酮、安息香乙醚、安息香異丙醚、安息香異丁醚、2,2-二乙氧基苯乙酮、苯偶醯二甲基縮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甲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酮-1、1-[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甲基-1-丙烷-1-酮、雙(環戊二烯基)-雙[2,6-二氟-3-(吡咯-1-基)苯基]鈦、2-苯甲基-2-二甲氨基-1-(4-嗎啉苯基)-丁酮-1、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等。另外,對於在分子中具有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團的聚合性低聚體等,可列舉芳香族鋶鹽、芳香族重氮鹽、芳香族碘鎓鹽、茂金屬化合物、苯偶姻磺酸酯等。予以說明,這些化合物可以以各單體來使用,也可以多種混合使用。
<導光膜>
導光膜1使從一個端面入射的光線從上表面大致均勻地出射。導光膜1形成為俯視下的大致方形狀,並且形成為厚度大致均勻的板狀(非楔形狀)。導光膜1在下表面具有向上表面側凹陷的多個凹部8。另外,導光膜1在下表面具有防粘附部。具體而言,導光膜1具有存在於多個凹部8的周圍且向下表面側突出的多個隆起部9作為上述防粘附部。隆起部9與凹部8鄰接設置,隆起部9的內側面與凹部8的形成面連續。
作為導光膜1的平均厚度的下限,優選為100μm,更優選為150μm,進一步優選為200μm。另一方面,作為導光膜1的平均厚度的上限,優選為600μm,更優選為580μm,進一步優選為550μm。若導光膜1的平均厚度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使導光膜1的強度變得不充分,並且有可能無法使LED2的光線充分入射至導光膜1。相反,若導光膜1的平均厚度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無法遵循該背光單元的薄型化的要求。
多個凹部8作為使入射光向表面側散射的光散射部發揮功能。各凹部8形成為在俯視下的大致圓形狀。另外,各凹部8以朝向上表面側逐漸縮徑的方式形成。作為凹部8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以為半球狀、半橢球體狀、圓錐狀、圓錐梯形狀等。其中,作為凹部8的形狀,優選為半球狀或半橢球體狀。通過使凹部8為半球狀或半橢球體狀,從而可以提高凹部8的成形性,並且可以適當使入射至凹部8的光線散射。
隆起部9從導光膜1的下表面的與導光膜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連續地形成。詳細而言,隆起部9從導光膜1的下表面的平坦面連續形成。隆起部9以包圍凹部8的方式形成為在俯視下的大致圓環狀。導光膜1通過以隆起部9包圍凹部8的方式形成為在俯視下的大致圓環狀,從而可以容易且可靠地防止凹部8及凹部8近邊與配置於導光膜1的下表面側的反射片4密合。
導光膜1具有柔性。導光膜1通過具有柔性,從而可以抑制配置於下表面側的反射片4的損傷。導光膜1由於需要使光線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來構成。
作為導光膜1的主成分,可列舉聚碳酸酯、丙烯酸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聚烯烴、環烯烴聚合物、環烯烴共聚物、醋酸纖維素、耐候性氯乙烯、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等。其中,作為導光膜1的主成分,優選聚碳酸酯或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由於透明性優異且折射率高,因此通過使導光膜1包含聚碳酸酯作為主成分,從而在導光膜1的上下表面容易發生全反射,可以使光線有效地傳播。另外,聚碳酸酯具有耐熱性,因此不易發生由LED2的發熱所致的劣化等。進而,聚碳酸酯與丙烯酸樹脂等相比吸水性少,因此尺寸穩定性高。因此,導光膜1可以通過包含聚碳酸酯作為主成分而抑制經年劣化。另一方面,丙烯酸樹脂由於透明性高,因此可以減少導光膜1的光的損耗。
<LED>
多個LED2沿著導光膜1的一個端面配置。多個LED2以使各光線出射面與導光膜1的一個端面對置(或抵接)的方式配置。
<反射片>
反射片4具有以合成樹脂為主成分的樹脂層。反射片4可以以在聚酯等基材樹脂中分散含有填充物的白色樹脂層的形式構成,也可以以通過在由聚酯等形成的樹脂層的上表面蒸鍍鋁、銀等金屬而提高鏡面反射性的鏡面片的形式構成。
<視角擴大功能>
接著,參照圖5對該逆棱鏡片3及該背光單元的視角擴大功能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5(a)對逆棱鏡片124不具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側光型背光單元121的視角特性進行說明。在該側光型背光單元121中,從LED123出射的指向性較高的光線,從與LED123對置的端面入射至導光膜122,再從導光膜122的上表面出射。該從導光膜122的上表面出射的光線向LED123出射方向傾斜並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而且認為:該從導光膜122的上表面出射的光線會因逆棱鏡片124而使與棱鏡列1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線的分布彙集在鉛垂方向,因此從逆棱鏡片124出射的光線的與棱鏡列1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線的分布變少,與棱鏡列1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變狹小。
對於此,認為在該背光單元中,也是從導光膜1的上表面出射的光線被棱鏡列6折射而使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光線的分布彙集在鉛垂方向。然而,在該背光單元中,如圖5(b)所示,被棱鏡列6折射且到達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形成區域的光線,擴散至細小線狀槽7的寬度、即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因此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優點>
該逆棱鏡片3在使用LED2作為光源的背光單元中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另外,該逆棱鏡片3通過在構成最上表面的基材層5的上表面形成多個細小線狀槽7,從而利用基材層5和存在於基材層5的上表面側的空氣層的折射率差使被棱鏡列6折射的光線有效地擴散至與該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因此容易充分擴大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該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具備使導光膜1的配置有多個LED2的一個端面與棱鏡列6處於平行位置的該逆棱鏡片3,因此如上述那樣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逆棱鏡片的製造方法>
作為該逆棱鏡片3的製造方法,可列舉將基材層5及棱鏡列6一體成形的方法、將基材層5及棱鏡列6分體形成的方法。
作為將基材層5及棱鏡列6一體成形的方法,可列舉:
(a)在具有棱鏡列6的翻轉形狀的模具和具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翻轉形狀的模具的模槽內注入熔融樹脂的注射成形法;
(b)將片化後的樹脂再加熱並夾入上述同樣的一對模具間進行壓制而轉印形狀的熱壓法;
(c)在周圍具有棱鏡列6的翻轉形狀的輥模具及在周圍具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翻轉形狀的輥模具的輥隙通入熔融狀態的樹脂而轉印上述形狀的擠出片成形法等。
另一方面,作為分體地形成基材層5及棱鏡列6的方法,可列舉:
(d)利用上述注射成形法、熱壓法、擠出片成型法等形成在一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基材層5後,在該基材層5的另一面塗布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將其按壓至具有棱鏡列6的翻轉形狀的薄片模具、模具或輥模具而在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上轉印形狀,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使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固化的方法;
(e)在具有棱鏡列6的翻轉形狀的模具或輥模具中填充塗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將其按壓至在一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基材層5的另一面並使其平整,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使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固化的方法等。
<優點>
該逆棱鏡片的製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製造如上述那樣能夠得到背光單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的該逆棱鏡片3。
[第二實施方式]
<逆棱鏡片>
圖6的逆棱鏡片13代替圖1的逆棱鏡片3而用於圖1的側光型背光單元。圖6的逆棱鏡片13形成為在俯視下的大致方形狀。逆棱鏡片13具有基材層15和層疊在基材層15的下表面的棱鏡列16。逆棱鏡片13由基材層15和直接層疊於基材層15的棱鏡列16構成(即,一體地形成基材層15和棱鏡列16,並且不具有除基材層15及棱鏡列16以外的其他層)。棱鏡列16是由平行配置的多個凸條棱鏡部6a構成、且配置在逆棱鏡片13的最外層的樹脂層。另外,逆棱鏡片13在鄰接的樹脂層的介面(基材層15及棱鏡列16的介面)形成有在俯視下與棱鏡列16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17。
(基材層)
如圖6所示,在基材層15的下表面(與棱鏡列16接觸的一側的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17。多個細小線狀槽17形成為發線狀。另外,多個細小線狀槽17可以構成光柵。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17的具體構成,可以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多個細小線狀槽7同樣。即,該逆棱鏡片13的基材層15的下表面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基材層5的上表面同樣地形成。
基材層15由於需要使光線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來形成。作為基材層15的主成分,並且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基材層5的主成分同樣的合成樹脂。另外,作為基材層15的平均厚度,可以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基材層5同樣。
作為基材層15的折射率的下限,優選為1.51,更優選為1.53,進一步優選為1.55。另一方面,作為基材層15的折射率的上限,優選為1.7,更優選為1.67,進一步優選為1.65。就該逆棱鏡片13而言,在形成多個細小線狀槽17的介面的兩側的層的折射率差大時,容易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1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增加。關於該點,若基材層15的折射率不足上述下限,則相當於上述兩側的層的基材層15及棱鏡列16的折射率差不夠大,有可能無法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1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相反,若基材層15的折射率超出上述上限,則有可能使能夠用於基材層15的樹脂受到限制。
作為基材層15及棱鏡列16的折射率差(即形成多個細小線狀槽17的介面的兩側的層的折射率差)的下限,優選為0.01,更優選為0.05,進一步優選為0.07。若上述折射率差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無法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1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另一方面,作為上述折射率差的上限,例如可以為0.15。
(棱鏡列)
棱鏡列16如上述那樣由平行配置的多個凸條棱鏡部16a構成。各凸條棱鏡部6a為三棱柱狀體,各自形成為大致相同形狀。作為各凸條棱鏡列16a的截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但優選以與基材層15的層疊面為底邊的二等邊三角形。作為棱鏡列16的間距及各凸條棱鏡部16a的高度、頂角、底角,可以與圖1的逆棱鏡片3同樣。
棱鏡列16由於需要使光線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來形成。另外,棱鏡列16由與基材層15不同的合成樹脂形成。具體而言,棱鏡列16以上述的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作為主成分來形成。
作為棱鏡列16的折射率的下限,優選為1.36,更優選為1.4,進一步優選為1.43。另一方面,作為棱鏡列16的折射率的上限,優選為1.51,更優選為1.5,進一步優選為1.49。若棱鏡列16的折射率不足上述下限,則有可能使能夠用於棱鏡列16的樹脂受到限制。相反,若棱鏡列16的折射率超出上述上限,則基材層15及棱鏡列16的折射率差不夠大,有可能無法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1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充分增加。
<優點>
該逆棱鏡片13由於在鄰接的樹脂層(基材層15及棱鏡列16)的介面形成有與棱鏡列16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17,因此可以得到背光單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1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另外,該逆棱鏡片13通過在基材層15及棱鏡列16的介面形成與棱鏡列16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17,從而可以使被棱鏡列16折射的光線擴散至與該棱鏡列1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因此容易擴大與棱鏡列1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逆棱鏡片的製造方法>
該逆棱鏡片13利用分體地形成基材層15及棱鏡列16的方法來製造。作為該逆棱鏡片13的製造方法,可列舉:
(f)利用與上述的該逆棱鏡片3的製造方法同樣的注射成形法、熱壓法、擠出片成型法等形成在一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7的基材層5後,在該基材層5的另一面塗布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將其按壓至具有棱鏡列6的翻轉形狀的薄片模具、模具或輥模具而在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上轉印形狀,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使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固化的方法;
(g)在具有棱鏡列16的翻轉形狀的模具或輥模具中填充塗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將其按壓至在一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17的基材層15的另一面並使其平整,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使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固化的方法等。
<優點>
該逆棱鏡片的製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製造如上述那樣能夠得到背光單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1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的該逆棱鏡片13。
[第三實施方式]
<逆棱鏡片>
圖7的逆棱鏡片23代替圖1的逆棱鏡片3而用於圖1的側光型背光單元。圖7的逆棱鏡片23形成為在俯視下的大致方形狀。逆棱鏡片23具有基材層25和層疊在基材層25的下表面的棱鏡列26。逆棱鏡片23由基材層25和直接層疊於基材層25的棱鏡列26構成(即,一體地形成基材層25和棱鏡列26,並且不具有除基材層25及棱鏡列26以外的其他層)。棱鏡列26是由平行配置的多個凸條棱鏡部26a構成、且配置在逆棱鏡片23的最外層的樹脂層。另外,逆棱鏡片23在鄰接的樹脂層的介面(基材層25及棱鏡列26的介面)形成有在俯視下與棱鏡列26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27。
(基材層)
基材層25由於需要使光線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來形成。作為基材層25的主成分,並且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基材層5的主成分同樣的合成樹脂。另外,作為基材層25的平均厚度,可以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基材層5同樣。進而,作為基材層25的折射率,可以與圖6的逆棱鏡片13的基材層15同樣。
(棱鏡列)
棱鏡列26如上述那樣由平行配置的多個凸條棱鏡部26a構成。各凸條棱鏡部26a為三棱柱狀體,各自形成為大致相同形狀。作為各凸條棱鏡列26a的截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但優選以與基材層25的層疊面為底邊的二等邊三角形。作為棱鏡列26的間距及各凸條棱鏡部26a的高度、頂角、底角,可以與圖1的逆棱鏡片3同樣。
如圖7所示,在棱鏡列26的上表面(與基材層25接觸的一側的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27。多個細小線狀槽27形成為發線狀。另外,多個細小線狀槽27可以構成光柵。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27的具體構成,可以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多個細小線狀槽3同樣。即,該逆棱鏡片23的棱鏡列26的上表面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基材層5的上表面同樣地形成。
棱鏡列26由於需要使光線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來形成。另外,棱鏡列26由與基材層25不同的合成樹脂形成。具體而言,棱鏡列26以上述的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作為主成分來形成。
作為棱鏡列26的折射率,可以與圖6的逆棱鏡片13的棱鏡列16同樣。另外,作為基材層25及棱鏡列26的折射率差(即形成多個細小線狀槽27的介面的兩側的層的折射率差),可以與圖6的逆棱鏡片13的基材層15及棱鏡列16的折射率差同樣。
<優點>
該逆棱鏡片23由於在鄰接的樹脂層的介面(基材層25及棱鏡列26的介面)的介面形成有與棱鏡列26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27,因此可以得到背光單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另外,該逆棱鏡片23通過在基材層25及棱鏡列26的介面形成與棱鏡列26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27,從而可以使被棱鏡列26折射的光線擴散至與該棱鏡列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因此容易擴大與棱鏡列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逆棱鏡片的製造方法>
該逆棱鏡片23利用分體地形成基材層25及棱鏡列26的方法來製造。作為該逆棱鏡片23的製造方法,可列舉:
(h)利用注射成形法、熱壓法、擠出片成型法等形成在一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27的翻轉形狀的基材層25後,在該基材層25的另一面塗布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將其按壓至具有棱鏡列26的翻轉形狀的薄片模具、模具或輥模具而在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上轉印形狀,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使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固化的方法;
(i)在具有棱鏡列26的翻轉形狀的模具或輥模具中填充塗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將其按壓至在一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27的翻轉形狀的基材層25的另一面並使其平整,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使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固化的方法等。
<優點>
該逆棱鏡片的製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製造如上述那樣能夠得到背光單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2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的該逆棱鏡片23。
[第四實施方式]
<逆棱鏡片>
圖8的逆棱鏡片33代替圖1的逆棱鏡片3而用於圖1的側光型背光單元。圖8的逆棱鏡片33形成為在俯視下的大致方形狀。逆棱鏡片33具有基材層35和層疊在基材層35的下表面的棱鏡列36。逆棱鏡片33由基材層35和直接層疊於基材層35的棱鏡列36構成(即,一體地形成基材層35和棱鏡列36,並且不具有除基材層35及棱鏡列36以外的其他層)。棱鏡列36是由平行配置的多個凸條棱鏡部36a構成、且配置在逆棱鏡片33的最外層的樹脂層。另外,逆棱鏡片33在表面(棱鏡列26的下表面)形成有與棱鏡列36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37。
(基材層)
基材層35形成為上表面及下表面平坦的大致長方體狀。基材層35由於需要使光線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來形成。作為基材層35的主成分,並且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基材層5的主成分同樣的合成樹脂。另外,作為基材層35的平均厚度,可以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基材層5同樣。
(棱鏡列)
棱鏡列36如上述那樣由平行配置的多個凸條棱鏡部36a構成。各凸條棱鏡部36a為三棱柱狀體,各自形成為大致相同形狀。作為各凸條棱鏡列36a的截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但優選以與基材層35的層疊面為底邊的二等邊三角形。作為棱鏡列36的間距及各凸條棱鏡部36a的高度、頂角、底角,可以與圖1的逆棱鏡片3同樣。
如圖8所示,在棱鏡列36的下表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37。多個細小線狀槽37形成為發線狀。另外,多個細小線狀槽37可以構成光柵。作為多個細小線狀槽37的具體構成,可以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多個細小線狀槽3同樣。
棱鏡列36由於需要使光線透射,因此以透明、尤其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來形成。作為棱鏡列36的主成分,可列舉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棱鏡列6的主成分同樣的合成樹脂。
作為棱鏡列36的折射率的下限,優選為1.36,更優選為1.4,進一步優選為1.43。另一方面,作為棱鏡列36的折射率的上限,優選為1.7,更優選為1.67,進一步優選為1.65。通過使棱鏡列36的折射率為上述範圍內,從而利用棱鏡列36與存在於棱鏡列36的下表面側的空氣層的折射率差,使擴散至多個細小線狀槽37的寬度方向的光量增加而容易充分擴大棱鏡列36的垂直方向的視角。
<優點>
該逆棱鏡片33由於在表面形成有與棱鏡列36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37,因此可以得到背光單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3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逆棱鏡片的製造方法>
該逆棱鏡片33例如可以使用除棱鏡列36的翻轉形狀外還具有多個細小線狀槽37的翻轉形狀的模具、輥模具、薄片模具並利用與圖1的逆棱鏡片3同樣的製造方法來製造。
<優點>
該逆棱鏡片的製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製造如上述那樣能夠得到背光單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3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的該逆棱鏡片33。
[第五實施方式]
<逆棱鏡片>
圖9的逆棱鏡片43代替圖1的逆棱鏡片3而用於圖1的側光型背光單元。圖9的逆棱鏡片43形成為在俯視下的大致方形狀。逆棱鏡片43具有基材層45和層疊在基材層45的下表面的棱鏡列16。逆棱鏡片43由基材層45和直接層疊於基材層45的棱鏡列16構成(即,一體地形成基材層45和棱鏡列16,並且不具有除基材層45及棱鏡列16以外的其他層)。由於棱鏡列16與圖6的逆棱鏡片13同樣,因此標記同一符號並省略對其說明。該逆棱鏡片43在基材層45的上表面形成有與圖1的逆棱鏡片3同樣的多個細小線狀槽47,且在棱鏡列46的上表面形成有與圖7的逆棱鏡片23同樣的多個細小線狀槽48。作為基材層45的主成分,可列舉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基材層5的主成分同樣的合成樹脂。作為基材層45的平均厚度,可以與圖1的逆棱鏡片3的基材層5同樣。作為基材層45的折射率、基材層45及棱鏡列46的折射率差,可以與圖6的逆棱鏡片13同樣。
<優點>
該逆棱鏡片43由於在基材層45及棱鏡列16分別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47、48,因此可以得到背光單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更充分確保與棱鏡列4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
<逆棱鏡片的製造方法>
該逆棱鏡片43利用分體地形成基材層45及棱鏡列16的方法來製造。作為該逆棱鏡片43的製造方法,可列舉:
(j)利用注射成形法、熱壓法、擠出片成型法等形成在一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48的翻轉形狀且在另一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47的基材層45後,在該基材層45的一面塗布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將其按壓至具有棱鏡列16的翻轉形狀的薄片模具、模具或輥模具而在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上轉印形狀,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使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固化的方法;
(k)在具有棱鏡列16的翻轉形狀的模具或輥模具中填充塗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將其按壓至在一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48的翻轉形狀且在另一面形成有多個細小線狀槽47的基材層45的一面並使其平整,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使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固化的方法等。
<優點>
該逆棱鏡片的製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製造如上述那樣能夠得到背光單元的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還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46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的該逆棱鏡片43。
[其他實施方式]
予以說明,本發明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背光單元,除了上述實施方式之外,還可以以實施了各種變更、改良後的實施方式來實施。例如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優選為逆棱鏡片,但是也可以為使具有棱鏡列的面朝向上方配置的棱鏡片。另外,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優選為基材層及棱鏡列的2層結構,但可以具有除這些層以外的其他層,也可以在這些其他層的表面形成多個細小線狀槽。
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只要形成在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的表面或鄰接的樹脂層的介面,則對其形成部分並無限定。另外,多個細小線狀槽可以形成在基材層的上下兩面、棱鏡列的上下兩面、基材層及棱鏡列的任意面等多個任意的表面或介面。該逆棱鏡片通過在2個以上的面形成多個細小線狀槽,從而可以更有效地擴大液晶顯示裝置的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另外,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也可以僅形成在該逆棱鏡片的表面或鄰接的樹脂層的介面的一部分區域。
作為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具體形狀,並不限定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形狀,例如可以為如圖10所示那樣的截面大致U字形、如圖11所示那樣的截面三角形狀、如圖12所示那樣的狹縫狀。
該背光單元優選具有多個LED,但是也可以僅具有1個LED。另外,該背光單元可以使用例如在側視下大致楔形狀的導光片來代替上述的導光膜。
該背光單元可以進一步具有除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以外的其他光學片。作為此種其他光學片,可列舉光擴散片、棱鏡片、微透鏡片等。另外,該背光單元可以具有重疊於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上、且棱鏡列的方向與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的棱鏡列的方向正交的其他逆棱鏡片。進而,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通過直接重疊於導光膜的上表面,從而可以充分確保液晶顯示裝置的與棱鏡列垂直的方向的視角,並且可以在導光膜及該背光單元用棱鏡片間配置其他光學片。
上述多個細小線狀槽通過使用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製造方法而容易形成為發線狀,但是也可以利用除上述製造方法以外的例如鐳射、銼刀等來形成。
該背光單元優選為側光型背光單元,但是也可以為正下方型背光單元。另外,即使在該背光單元為側光型背光單元的情況下,也無需為僅沿著導光膜的一個端面配置有1個或多個LED的單側側光型背光單元,可以為沿著導光膜的對置的一對端面配置有多個LED的兩側側光型背光單元、沿著導光膜的各端面配置有多個LED的全周側光型背光單元。
該背光單元可以用於個人電腦、液晶電視等比較大型的顯示裝置、智慧手機等移動電話終端、平板終端等便攜型資訊終端。
實施例
以下,利用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受這些實施例的限定。
[實施例]
(No.1~No.3)
準備具備將從一個端面入射的光線引導至上表面側的導光膜、沿著導光膜的上述一個端面配置的多個LED、配置在導光膜的上表面側的本發明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逆棱鏡片)和配置在導光膜的下表面側的反射片的圖1的側光型背光單元,所述本發明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逆棱鏡片)在下表面具有棱鏡列,棱鏡列處於與上述一個端面平行的位置。作為上述逆棱鏡片,使用由基材層及層疊在該基材層的下表面的棱鏡列構成、且在該基材層的上表面具有在俯視下與棱鏡列的方向平行的多個細小線狀槽的逆棱鏡片。另外,作為該逆棱鏡片,使用棱鏡列的間距為38μm、棱鏡列的凸狀棱鏡部的頂角為65°的逆棱鏡片。No.1~No.3的逆棱鏡片的基材層的平均厚度、基材層及棱鏡列的折射率差、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寬度、平均深度、平均間距及上述基材層的上表面的以與細小線狀槽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如表1所示。
[比較例]
(No.4)
準備除了在逆棱鏡片的基材層的上表面未形成多個細小線狀槽以外具有與No.1同樣的構成的側光型背光單元。
(No.5)
準備除了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寬度、平均深度、平均間距及基材層的上表面的以與細小線狀槽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如表1所示以外具有與No.1同樣的構成的側光型背光單元。
<擴散性評價>
關於No.1~No.5的側光型背光單元,使用ELDIM公司制的視角特性評價裝置(“EzContrast”)對從多個LED出射且從逆棱鏡片的上表面提取的光的視角進行測定。具體而言,將導光膜的出光面(上表面)的垂直方向設為90°,將該出光面的平面方向設為0°,將多個LED的排列方向(與導光膜的上述一個端面平行的水準方向)設為X軸,並且將與該X軸垂直的水準方向設為Y軸,分別測定了X軸及Y軸的相對於90°的亮度的半值角。進而,X軸的半值角除以Y軸的半值角,從而對在逆棱鏡片的上表面的垂直方向上的光擴散性進行了評價。該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評價結果]
如表2所示,可知:就No.1~No.3的側光型背光單元而言,通過適當控制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寬度、平均深度、平均間距及基材層的上表面的以與細小線狀槽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從而具有在上表面方向上的優異的擴散性,並且可以充分確保視角。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背光單元可以得到所需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並且可以充分確保與棱鏡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視角,因此適合用於高品質的透射型液晶顯示裝置等各種液晶顯示裝置。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導光膜
2‧‧‧LED
3、13、23、33、43‧‧‧逆棱鏡片
4‧‧‧反射片
5、15、25、35、45‧‧‧基材層
6、16、26、36‧‧‧棱鏡列
6a、16a、26a、36a‧‧‧凸條棱鏡部
7、17、27、37、47、48‧‧‧細小線狀槽
8‧‧‧凹部
9‧‧‧隆起部
101、121‧‧‧側光型背光單元
102‧‧‧導光片
103‧‧‧LED
104‧‧‧逆棱鏡片
122‧‧‧導光膜
123‧‧‧LED
124‧‧‧逆棱鏡片
126‧‧‧棱鏡列
圖1為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背光單元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2為表示圖1的背光單元的示意性端視圖。 圖3為表示從與圖1的背光單元的多個LED的光線方向垂直的方向觀察到的逆棱鏡片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4為圖3逆棱鏡片的A-A線部分放大端視圖。 圖5為用於對圖1的背光單元的視角放大功能進行說明的示意性側視圖。 圖6為表示與圖3的逆棱鏡片不同的方式的逆棱鏡片的示意性端視圖。 圖7為表示與圖3及圖6的逆棱鏡片不同的方式的逆棱鏡片的意性端視圖。 圖8為表示與圖3、圖6及圖7的逆棱鏡片不同的方式的逆棱鏡片的示意性端視圖。 圖9為表示與圖3及圖6~圖8的逆棱鏡片不同的方式的逆棱鏡片的示意性端視圖。 圖10為表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細小線狀槽的示意性端視圖。 圖11為表示與圖10的細小線狀槽不同的方式的細小線狀槽的示意性端視圖。 圖12為表示與圖10及圖11的細小線狀槽不同的方式的細小線狀槽的示意性端視圖。 圖13為表示以往的側光型背光單元的示意性立體圖。
1‧‧‧導光膜
2‧‧‧LED
3‧‧‧逆棱鏡片
4‧‧‧反射片
7‧‧‧細小線狀槽

Claims (7)

  1. 一種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包含一個或多個樹脂層、且配置在最外層的樹脂層具備棱鏡列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其中,在所述一個樹脂層或多個樹脂層中的至少一個樹脂層的表面形成有與所述棱鏡列的方向平行或以銳角交叉的多個細小線狀槽。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其中,與所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多個細小線狀槽的每單位長度的平均存在個數為30根/mm以上且10000根/mm以下。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其中,所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長度、寬度或間距為無規則的。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其中,形成有所述多個細小線狀槽的表面的以與多個細小線狀槽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基準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其中,所述多個細小線狀槽形成在鄰接的樹脂層的介面,該介面的兩側的層的折射率差為0.01以上。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其中,所述多個細小線狀槽構成光柵。
  7.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包含:將從一端的端面入射的光線引導至上表面側的導光膜、沿著該導光膜的一個端面配置的一個或多個LED、和在所述導光膜的上表面側以使其具有棱鏡列的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的棱鏡片;其中,作為所述棱鏡片,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背光單元用棱鏡片,配置有所述LED的一個端面處於與所述棱鏡片的棱鏡列平行的位置。
TW106119826A 2016-06-14 2017-06-14 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TWI6534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8261 2016-06-14
JP2016-118261 2016-06-14
JP2017096292A JP7214334B2 (ja) 2016-06-14 2017-05-15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プリズムシー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7-096292 2017-05-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9736A true TW201809736A (zh) 2018-03-16
TWI653472B TWI653472B (zh) 2019-03-11

Family

ID=60688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9826A TWI653472B (zh) 2016-06-14 2017-06-14 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14334B2 (zh)
KR (1) KR101986761B1 (zh)
CN (1) CN107515437B (zh)
TW (1) TWI6534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15833B1 (en) 2021-03-09 2022-08-16 Innolux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3515A (ja) * 1999-09-03 2001-05-25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プリズムシートおよび面光源素子
AU7586801A (en) * 2000-07-11 2002-01-2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Backlight with structured sufaces
JP4170084B2 (ja) * 2002-12-04 2008-10-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7672051B2 (en) * 2003-05-22 2010-03-02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Optical film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using it
JP4781797B2 (ja) 2005-11-29 2011-09-28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4695509B2 (ja) * 2005-12-28 2011-06-08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複合光学素子
KR101286491B1 (ko) * 2006-07-10 2013-07-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도광판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8145468A (ja) * 2006-12-06 2008-06-26 Gamma Optical Co Ltd 光学薄膜、及び、光学薄膜を応用した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WO2008090821A1 (ja) * 2007-01-24 2008-07-31 Toray Industries, Inc. 拡散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8238610A (ja) * 2007-03-28 2008-10-09 Nippon Zeon Co Ltd 金型部品および光拡散板
JPWO2010010840A1 (ja) * 2008-07-22 2012-01-05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光拡散板、光拡散板の製造方法、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0072630A (ja) * 2008-08-18 2010-04-02 Daicel Chem Ind Ltd 光制御シー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面光源装置
JP5614128B2 (ja) * 2010-06-30 2014-10-2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2063670A (ja) * 2010-09-17 2012-03-29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9784902B2 (en) * 2013-03-25 2017-10-1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ual-sided film with split light spreading structures
JP6079602B2 (ja) * 2013-12-13 2017-02-15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導光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86761B1 (ko) 2019-06-10
KR20170141137A (ko) 2017-12-22
JP7214334B2 (ja) 2023-01-30
JP2017223937A (ja) 2017-12-21
CN107515437A (zh) 2017-12-26
TWI653472B (zh) 2019-03-11
CN107515437B (zh) 202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3872B1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JP6647761B2 (ja) 上用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1629887B1 (ko)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US8786951B2 (en) Composite optical film
KR102105135B1 (ko) 완충 시트 및 플랫 패널 디스플레이
TWI684049B (zh) 液晶顯示裝置用光擴散片及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US10466405B2 (en) Prism sheet for backlight unit and backlight uni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330457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210882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190128731A (ko) 상부용 광 확산 시트 및 그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JP5820609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209766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용 광학 시트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TWI653472B (zh) 背光單元用棱鏡片及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JP2023165732A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2209110A (ja) 導光板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104677A1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7207703A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光学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791386B2 (ja) 直下型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4145329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23228684A1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JP7368430B2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389296B1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201910889A (zh) 緩衝片及平板顯示器
JP2017106987A (ja)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23162358A1 (ja) 複合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