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8398A - 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及羽毛球 - Google Patents

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及羽毛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8398A
TW201808398A TW106115040A TW106115040A TW201808398A TW 201808398 A TW201808398 A TW 201808398A TW 106115040 A TW106115040 A TW 106115040A TW 106115040 A TW106115040 A TW 106115040A TW 201808398 A TW201808398 A TW 2018083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eather
artificial
badminton
hole
porosit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5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3740B (zh
Inventor
松島由祐
阪口巧
小西康郁
Original Assignee
優乃克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大學法人東北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優乃克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大學法人東北大學 filed Critical 優乃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8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8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3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374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7/00Sporting gam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5/00
    • A63B67/18Badminton or similar games with feathered missiles
    • A63B67/183Feathered missiles
    • A63B67/187Shuttlecocks
    • A63B67/19Shuttlecocks with several feather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7/00Sporting gam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5/00
    • A63B67/18Badminton or similar games with feathered missiles
    • A63B67/183Feathered missiles
    • A63B67/187Shuttlecoc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2/00Application of clubs, bats, rackets or the like to the sporting activity ; particular sports involving the use of balls and clubs, bats, rackets, or the like
    • A63B2102/04Badmint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Toy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謀求飛行性能之提高。本發明係一種呈圓環狀植設於羽毛球之基底部之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其具備羽部、及軸向之一端固定於上述基底部且支持設置於另一端側之上述羽部之羽軸部,於上述羽部,形成有貫通該羽部之孔,作為上述羽部之第1區域,自上述軸向之上述一端側之邊緣至較上述軸向之中心更靠上述一端側之特定位置為止的第1區域之空隙率小於自上述特定位置至上述軸向之上述另一端側之邊緣為止的第2區域之空隙率。

Description

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及羽毛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及羽毛球。
於用於羽毛球運動之羽毛球中,存在將水鳥之羽毛(天然羽毛)用作羽毛(feather)者(天然羽毛球)、及使用藉由尼龍樹脂等人工地製造之人造羽毛者(人造羽毛球)。
如眾所周知般,天然羽毛球係使用約16根鵝或鴨等之天然羽毛,且將各羽毛之羽軸之末端植設於由藉由皮而包裹之軟木等構成之半球狀之台(基底部)的構造。用於天然羽毛球之羽毛係比重較小,且極為輕量。又,羽毛之羽軸係剛性較高。因此,天然羽毛球可獲得獨特之飛行性能及舒適之擊球感。
另一方面,作為人造羽毛球,已熟知具備呈環狀一體成形之樹脂製之羽毛者,但由於該人造羽毛球並非如天然羽毛球般,每1根羽毛獨立地運動,故而難以獲得與天然羽毛球相同之飛行性能。
因此,如以下之專利文獻1所記載般,提出有仿造羽毛之人造羽毛。即,提出有具有人造羽毛之羽毛球,該人造羽毛具備羽部及支持羽部之羽軸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24157號公報
於使用仿造羽毛之人造羽毛之人造羽毛球之情形時,若欲使人造羽毛之重量與天然羽毛相符,則剛性不足,耐久性降低。又,若欲使剛性相符,則重量變重,飛行性能降低。即便保持了重量與剛性之平衡,亦由於與天然相比剛性較低且重量較重,故而飛行性能較差。
本發明係鑒於該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謀求飛行性能之提高。
用以達成上述目的之主要之發明係一種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其特徵在於係呈圓環狀植設於羽毛球之基底部者,且具備羽部、及軸向之一端固定於上述基底部且支持設置於另一端側之上述羽部之羽軸部,於上述羽部,形成有複數個貫通該羽部之孔,作為上述羽部之第1區域,且自上述軸向之上述一端側之邊緣至較上述軸向之中心更靠上述一端側之特定位置為止的第1區域之空隙率小於自上述特定位置至上述軸向之上述另一端側之邊緣為止的第2區域之空隙率。
針對本發明之其他特徵,藉由本說明書及圖式之記載而明示。
根據本發明之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可謀求飛行性能之提高。
1‧‧‧人造羽毛球
2‧‧‧基底部
3‧‧‧繩狀構件
4‧‧‧裙部
10‧‧‧人造羽毛
12‧‧‧羽部
12A‧‧‧第1區域
12B‧‧‧第2區域
14‧‧‧羽軸部
14a‧‧‧羽支持部
14b‧‧‧羽柄部
122、124、126、128a、128b‧‧‧孔
P1‧‧‧位置
P2‧‧‧位置
P3‧‧‧位置
P4‧‧‧位置
△Cp‧‧‧壓力差
圖1係自基底部之側觀察之人造羽毛球之斜視圖。
圖2係自人造羽毛之側觀察之人造羽毛球之斜視圖。
圖3係人造羽毛之斜視圖。
圖4係自背面側觀察人造羽毛之圖。
圖5係關於人造羽毛球之空氣動力特性之概略說明圖。
圖6係關於在人造羽毛球之飛行時,人造羽毛承受之壓力之說明圖。
圖7係自背面側觀察本實施形態之人造羽毛之圖。
圖8係表示羽部之空隙率與俯仰力矩之關係之圖。
圖9係自背面側觀察第1變形例之人造羽毛之圖。
圖10係自背面側觀察第2變形例之人造羽毛之圖。
圖11係自背面側觀察第3變形例之人造羽毛之圖。
===概要===
藉由本說明書及圖式之記載,至少可明確以下之事項。
可明確一種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其特徵在於係呈圓環狀植設於羽毛球之基底部者,且具備羽部、及軸向 之一端固定於上述基底部且支持設置於另一端側之上述羽部之羽軸部,於上述羽部,形成有貫通該羽部之孔,作為上述羽部之第1區域,自上述軸向之上述一端側之邊緣至較上述軸向之中心更靠上述一端側之特定位置為止的第1區域之空隙率小於自上述特定位置至上述軸向之上述另一端側之邊緣為止的第2區域之空隙率。
根據此種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可提高空氣動力特性(俯仰力矩),可謀求飛行性能之提高。
作為該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理想的是,上述第1區域之空隙率係0%。
根據此種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可使飛行性能進而提高。
作為該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理想的是,上述特定位置係於上述羽毛球之飛行時,上述羽部之一面與另一面之壓力差為最大之位置。
根據此種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可抑制升力之降低。
作為該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理想的是,上述孔係形成有複數個,自上述羽部之上述一端側之邊緣至上述特定位置為止之長度大於相鄰之上述孔彼此之間隔。
作為該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理想的是,上述孔係長孔。
根據此種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可改善使氣流自一面側向另一面側通過之效率,可抑制氣流之剝離並且可使升力提高。
作為該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理想的是,上述羽部整體之空隙率係5%以上且未達30%。
根據此種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可獲得接近於天然羽毛球之飛行性能,又,可確保耐久性。
又,可明確一種羽毛球,其使用上述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
===實施形態===
<關於人造羽毛球之基本構造>
圖1及圖2係用以說明具備人造羽毛10之人造羽毛球1之基本構造之外觀圖。圖1係自基底部2之側觀察之人造羽毛球1之斜視圖。圖2係自人造羽毛10之側觀察之人造羽毛球1之斜視圖。
人造羽毛球1具備:基底部2;複數根人造羽毛10,其等係仿造天然羽毛;及繩狀構件3,其係用以將人造羽毛10相互固定。基底部2係藉由例如於軟木之台包裹較薄之皮而構成。基底部2之形狀係直徑為25mm至28mm之半球狀,且具有平坦面。沿該平坦面之圓周呈圓環狀埋入有複數根人造羽毛10之根部(末端:相當於一端)。複數根人造羽毛10係以隨著自基底部2遠離而相互之間隔變寬之方式配置。又,如圖所示般,各人造羽毛10係以各自與相鄰之人造羽毛10重疊之方式配置。藉此,藉由複數根人造羽毛10而形成裙部4。複數根人造羽毛10係藉由繩狀構件3(例如棉線)而相互固定。
<人造羽毛之構造>
圖3係人造羽毛10之斜視圖。又,圖4係自背面側觀察 人造羽毛10之圖。於圖中,對已經說明之構件,標註有相同符號。
人造羽毛10具備羽部12及羽軸部14。羽部12係相當於天然羽毛之羽瓣之部分,羽軸部14係相當於天然羽毛之羽軸之部分。於圖中,沿羽軸部14之長度定義上下方向(相當於軸向),將具有羽部12之側設為上(前端側),將相反側設為下(末端側)。又,於圖中,沿羽部12自羽軸部14延伸之方向定義左右方向(相當於寬度方向)。又,於圖中,基於將人造羽毛10安裝於基底部2之狀態,定義正面及背面。再者,正反方向係相當於羽部12之法線方向,於人造羽毛10呈圓環狀配置於基底部2之狀態下,正面係相當於外側,背面係相當於內側。於以下,有時按照於圖中定義之上下、左右及正反,說明各構成要素。
羽部12係仿造天然羽毛之羽瓣之形狀之構件。羽部12可藉由例如不織布或樹脂等而構成。於使用不織布之情形時,為了防止於擊球時不織布之纖維解開而於表面形成強化皮膜。強化皮膜可藉由塗佈樹脂而形成,可採用例如浸漬法、噴霧法、輥塗法等各種塗佈方法。再者,強化皮膜可形成於羽部12之單面,亦可形成於兩面。又,強化皮膜可形成於羽部12之整個面,亦可形成於一部分。又,羽部12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圖之形狀。例如,亦可為橢圓形狀。
羽軸部14係仿造天然羽毛之羽軸之形狀的細長之構件,且係支持羽部12之構件。羽軸部14具有:羽支持部14a,其支持自羽部12之上側之邊緣(圖4中之位置P4)至下側之邊緣(圖4中之位置P1)為止之區域;及羽柄部14b,其自羽 部12突出。羽柄部14b係相當於天然羽毛之羽柄(calamus:再者,該部位有時亦被稱為羽根(quill))之部分。羽軸部14之末端(羽柄部14b之下端)係埋入於基底部2,且固定於基底部2。另一方面,羽軸部14之前端(相當於另一端)係與羽部12之上端一致。再者,於圖中,羽軸部14之剖面形狀係四邊形,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為其他形狀。
又,羽軸部14與羽部12可為不同體,亦可為一體。例如,於將樹脂用作羽軸部14及羽部12之材料之情形時,可藉由使用模具之射出成型而一體地成型羽軸部14與羽部12。又,藉由使用2種材料(樹脂)之射出成型(雙色成型),可利用不同之材料一體地形成羽軸部14與羽部12。
又,可於羽支持部14a之正面側支持有羽部12,亦可於羽支持部14a之背面側支持羽部12。又,亦可構成為,藉由2片薄片構成羽部12,且2片羽部12夾住羽支持部14a。又,亦可設為,將羽部12埋設於羽支持部14a之內部。
<關於飛行性能>
用於天然羽毛球之羽毛係比重較小,且極為輕量。又,羽毛之羽軸係剛性較高,與累積擊打次數無關而恢復至原來之形狀。因此,藉由天然羽毛球,可獲得初速度較快且剎車之獨特之飛行性能。
另一方面,於使用人造羽毛10之人造羽毛球1中,若提高羽軸部14之剛性,則羽軸部14之重量變重,重量平衡變差。因此,無法獲得如天然羽毛球般之飛行性能。另一方面,若減輕羽軸部14之重量,則剛性降低,擊打時之 返回變慢。因此,飛行性能降低。再者,因羽軸部14之重量變重而飛行性能降低之理由係可如以下般考慮。
人造羽毛球1係於擊打後即刻以基底部2為支點,裙部4反覆進行如鐘擺般之運動,且逐漸穩定。若重量較重,則重心位置移動至裙部4側,因此,以基底部2為支點之慣性力矩變大。藉此,鐘擺運動變得難以收斂,而導致飛行之晃動或方向性變差(即飛行性能降低)。
圖5係針對人造羽毛球1之空氣動力特性之概略說明圖。針對關於人造羽毛球1之基本之空氣動力特性,可藉由阻力、升力、俯仰力矩進行說明。
阻力係作用於置於氣流中之人造羽毛球1之力中的、與氣流之朝向平行之成分(分力)。又,升力係與氣流之朝向垂直之成分(分力)。
俯仰力矩係於氣流之朝向與基底部2之朝向產生差異時(即,於人造羽毛球1相對於氣流傾斜時),欲恢復人造羽毛球1之姿勢之力。俯仰力矩越大,則向恢復姿勢之方向之運動越快。
為了使飛行性能穩定,理想的是,使人造羽毛球1之重心位置偏向基底部2側。但是,假設若於基底部2設置重物,則人造羽毛球1整體之重量增加,因此擊打感變差,又,變得無法得到適當之飛行距離。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一面抑制重量之增加,一面提高空氣動力特性(俯仰力矩),而謀求飛行性能之提高。具體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人造羽毛10中,於羽部12,設置有複數個貫通該羽部12之孔(下述之孔122)。藉此,謀求俯 仰力矩之改善。但是,若於羽部12之整個面均等地設置孔,則有人造羽毛球1之升力降低之虞。
圖6係表示於人造羽毛球1之飛行時之、人造羽毛10之兩面(正面、背面)之壓力差之圖(參照Journal of Fluids and Structures41(流體與結構雜誌41),89~98)。
圖之橫軸表示人造羽毛球1之位置,縱軸表示壓力面(此處係正面)與負壓面(此處係背面)之壓力差(△Cp)。於圖6中,橫軸之位置P1~P4係對應於圖4之羽部12(羽支持部14a)之各位置,較位置P1更靠左側為羽柄部14b。再者,位置P3係羽部12之上下方向之中心(位置P1與位置P4之中點)。
如圖所示般,壓力面與負壓面之壓力差(△Cp)係於較位置P3更靠下側(末端側)之位置P2處為最大,人造羽毛球1係於該位置P2處最大程度地發揮升力。於該例中,位置P2係距羽部12之位置P1為羽部12之上下方向之全長(位置P1與位置P4之間之距離)之約15%的位置。再者,壓力差為最大之位置(位置P2)係根據羽部12之形狀或材質,又,羽軸部14之剛性等而稍微變化,但若為使用仿造羽毛之人造羽毛10之人造羽毛球1,則可認為該位置不會大幅變化(係較位置P3更靠下側)。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為於較該位置P2更靠下側(自位置P1至位置P2之區域)不設置孔。
<人造羽毛之改良例(本實施形態)>
圖7係自背面側觀察本實施形態之人造羽毛10之圖。關於本實施形態之人造羽毛10之羽軸部14,由於與上述人造羽毛10(圖4)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之人造羽毛10之羽部12,設置有沿正反方向貫通該羽部12之孔122。孔122係沿相對於左右方向(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軸向)傾斜之方向(交叉之方向)而細長地形成之長孔。更具體而言,孔122係形成為隨著自羽軸部14遠離朝向上方(自基底部2遠離)之形狀。孔122係沿上下方向以固定之間隔排列設置有複數個。又,複數個孔122係相對於羽軸部14左右對稱地設置。藉此,可改善左右方向之平衡。
<關於孔122之形成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自作為羽部12之下側(末端側)之邊緣之位置P1至位置P2為止的範圍之區域(以下,亦稱為第1區域12A),未設置孔122,於自位置P2至作為羽部12之上側(前端側)之邊緣之位置P4為止的區域(以下,亦稱為第2區域12B),設置有孔122。以下,針對如此形成孔122之理由進行說明。
如於上述圖6中所說明般,於人造羽毛球1飛行時,於羽部12之位置P2,羽部12之壓力面(此處係正面)與負壓面(此處係背面)之壓力差變為最大,於該位置P2處最大程度地發揮升力。
於較該位置P2更靠前端側(關於氣流之方向係下游側),負壓面之壓力上升,變成反壓力梯度。因此,氣流於較位置P2更靠前端側(下游側)剝離。於較位置P2更靠末端側(上游側)之區域(第1區域12A),氣流不剝離,而產生升力。
因此,若假設於產生有升力之第1區域12A形成 孔122,則升力降低,有飛行性能變差之虞。
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區域12A不設置孔122,於第2區域12B設置有孔122,因此,可自正面(壓力面)側向背面(負壓面)側效率良好地誘發流動。藉此,可抑制氣流之剝離並且可使升力提高,可提高繞羽部12之俯仰力矩、及人造羽毛球1整體之俯仰力矩。因此,可謀求人造羽毛球1之飛行性能之提高。
又,本實施形態之孔122係長孔,可藉由其長度或角度之設定(最佳化),而改善使氣流自正面側向背面側通過之效率。藉此,進而,可抑制氣流之剝離,且可使升力提高。
如此,由於在羽部12之第1區域12A未設置孔122,故而該第1區域12A之空隙率係0%,小於第2區域12B之空隙率。此處,所謂空隙率是指藉由百分率表示孔122之面積(空隙)相對於羽部12之正面之各區域之面積的比率。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羽部12規律地(以固定間隔)形成有孔122,但亦可並非規律性(即亦可不規律)。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區域12A之上下方向之長度(位置P1與位置P2之間之距離)大於相鄰之孔122彼此之間隔、及孔122之開口部分之上下方向之長度,但亦可存在相鄰之孔122彼此之間隔大於第1區域12A之上下方向之長度的部位。
<關於孔122之形成量>
圖8係表示羽部12之空隙率與俯仰力矩之關係之圖。圖8之橫軸表示羽部12之整體之空隙率。例如,於圖4之羽部12之情形時(於未設置孔122之情形時),空隙率為0%。又, 圖8之縱軸表示俯仰力矩。俯仰力矩之測定係於風速10m/s、攻角±24°(每3°)、無羽毛球(shuttle)旋轉之條件下進行。
如圖所示般,於空隙率為0%~25%之範圍內,隨著空隙率變大而俯仰力矩變大。例如,於空隙率為5%之情形時,與空隙率為0%(圖4)相比,俯仰力矩提高約9%。
再者,天然羽毛球之俯仰力矩係約1.1,於空隙率5%時與天然羽毛球大致等同。因此,為了獲得接近於天然羽毛球之空氣動力特性,理想的是,將羽部12整體之空隙率設為5%以上。
但是,若空隙率變為30%以上,則有間隙變得過大而變得無法確保耐久性之虞。因此,空隙率理想的是設為5%以上且未達30%(更佳為未達20%)之範圍。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實施形態之人造羽毛10係於羽部12之較位置P2更靠上側(前端側)之第2區域12B設置有複數個孔122,於第1區域12A未設置孔122(第1區域12A之空隙率小於第2區域12B之空隙率)。藉此,可一面抑制升力之降低,一面提高俯仰力矩,可謀求飛行性能之提高。
<變形例>
圖9係自背面側觀察第1變形例之人造羽毛10之圖。
於第1變形例之人造羽毛10之羽部12,設置有複數個孔124。但是,該孔124之開口寬度(上下方向之長度)大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孔122之開口寬度,相鄰之孔124彼此之間隔亦大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孔122彼此之間隔。即,於該第1變形例中,孔124之個數少於上述實施形態。又,與上述實 施形態同樣地,孔124設置於較位置P2更靠上側(前端側)之第2區域12B。
圖10係自背面側觀察第2變形例之人造羽毛10之圖。
於第2變形例之人造羽毛10之羽部12,設置有複數個孔126。於該第2變形例中,孔126之形成位置不相對於羽軸部14對稱(係左右不對稱)。即,孔126係與羽部12之位置無關,設為右端位於最下側(最靠近基底部2),且隨著往左而朝向上方(自基底部2遠離)之傾斜。再者,並不限於此,例如,傾斜之方向亦可左右相反。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羽部12之寬度方向之端部(左右方向之端部),未形成孔(孔122、孔124),但於該第2變形例中,於更靠近端之位置(具體而言係與相鄰之羽部12重疊之部位)亦形成有孔126。又,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孔126設置於較位置P2更靠上側(前端側)之第2區域12B。
圖11係自背面側觀察第3變形例之人造羽毛10之圖。
於第3變形例之人造羽毛10之羽部12,分別設置有複數個孔128a及128b。於該例中,孔128a、128b之形成位置亦相對於羽軸部14左右不對稱。
孔128a係沿相對於左右方向(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軸向)傾斜之方向(交叉之方向)而細長地形成之長孔。
孔128b係與羽軸部14之軸(上下方向)平行地形成。即,孔128b係以與上下方向不交叉、與左右方向交叉(正交)之方式細長地形成之長孔。
於第3變形例之羽部12,混合存在有以固定間隔沿上下方向排列設置有複數個孔128a之區域、及以固定間隔沿左右方向排列設置有複數個孔128b之區域。又,於該例中,孔128(孔128a、孔128b)亦設置於較位置P2更靠上側(前端側)之第2區域12B。
於以上之各變形例中,亦為第1區域12A之空隙率係0%,小於第2區域12B之空隙率。藉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圖7)同樣地,可謀求飛行性能之提高。
===其他===
上述實施形態係為了使本發明之理解變得容易,並非用以限定地解釋本發明。毋庸置疑,本發明可不脫離其主旨而進行變更、改良,並且於本發明中包含其均等物。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設置於羽部12之各孔(孔122、124、126、128a、128b)係細長之長孔,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圓形之孔(圓孔)或多邊形之孔等。但是,於長孔之情形時,如上述般,可改善使氣流自正面側向背面側通過之效率,可抑制氣流之剝離,且可使升力提高。因此,理想的是長孔。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羽部12設置有複數個孔,但只要至少設置有一個即可(亦可為單數)。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羽部12係薄片狀,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立體地(三維地)形成。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第1區域12A未設置孔(係空隙率0%),但亦可設置有孔。於該情形時,只要第1區域 12A之空隙率小於第2區域12B之空隙率,則相較於羽部12整體均等地設置有孔之情形可使飛行特性改善。但是,如本實施形態般將第1區域12A之空隙率設為0%(不設置孔),可使飛行性能進而提高。
12‧‧‧羽部
12A‧‧‧第1區域
12B‧‧‧第2區域
14‧‧‧羽軸部
14a‧‧‧羽支持部
14b‧‧‧羽柄部
122‧‧‧孔
P1‧‧‧位置
P2‧‧‧位置
P3‧‧‧位置
P4‧‧‧位置

Claims (7)

  1. 一種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其特徵在於係呈圓環狀植設於羽毛球之基底部者,且包括:羽部;及羽軸部,其軸向之一端固定於上述基底部,且支持設置於另一端側之上述羽部;於上述羽部,形成有貫通該羽部之孔,作為上述羽部之第1區域,自上述軸向之上述一端側之邊緣至較上述軸向之中心更靠上述一端側之特定位置為止的第1區域之空隙率小於自上述特定位置至上述軸向之上述另一端側之邊緣為止的第2區域之空隙率。
  2. 如請求項1之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其中上述第1區域之空隙率係0%。
  3. 如請求項1或2之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其中上述特定位置係於上述羽毛球之飛行時,上述羽部之一面與另一面之壓力差為最大之位置。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其中上述孔係形成有複數個,自上述羽部之上述一端側之邊緣至上述特定位置為止之長度大於相鄰之上述孔彼此之間隔。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其中上述孔係長孔。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其中上述羽部整體之空隙率係5%以上且未達30%。
  7. 一種羽毛球,其使用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用於羽毛 球之人造羽毛。
TW106115040A 2016-05-09 2017-05-05 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及羽毛球 TWI7137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3666 2016-05-09
JP2016093666A JP6748995B2 (ja) 2016-05-09 2016-05-09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8398A true TW201808398A (zh) 2018-03-16
TWI713740B TWI713740B (zh) 2020-12-21

Family

ID=60267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5040A TWI713740B (zh) 2016-05-09 2017-05-05 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及羽毛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857440B2 (zh)
EP (1) EP3456393A4 (zh)
JP (1) JP6748995B2 (zh)
CN (1) CN109475769B (zh)
TW (1) TWI713740B (zh)
WO (1) WO20171956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7254B (zh) * 2018-12-26 2020-03-11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羽毛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8995B2 (ja) * 2016-05-09 2020-09-02 ヨネ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
TWI705843B (zh) * 2019-08-28 2020-10-01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羽毛球
CN110743146A (zh) * 2019-11-12 2020-02-04 亚顿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羽毛球的塑胶毛片
CN111729273A (zh) * 2020-07-07 2020-10-02 安徽三才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羽毛球用人造羽毛
CN111729272A (zh) * 2020-07-07 2020-10-02 安徽三才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羽毛球的人造羽毛连接结构
TWI750995B (zh) * 2021-01-13 2021-12-21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羽毛球與毛片及其製備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34746A (en) * 1956-02-14 Shuttlecock
US1620922A (en) * 1926-07-01 1927-03-15 Spalding & Bros Ag Shuttle for badminton and the like
US2153251A (en) * 1938-03-18 1939-04-04 B J Mccashen Shuttlecock
US2163236A (en) * 1938-07-29 1939-06-20 Robert T Collier Badminton bird
US2556029A (en) * 1946-03-07 1951-06-05 Cohan Frank Plastic shuttlecock
US2632647A (en) * 1951-03-12 1953-03-24 Carlton William Charles Shuttlecock
US2761685A (en) * 1952-11-10 1956-09-04 Charles J W Lashley Shuttlecocks
US2830817A (en) * 1954-02-16 1958-04-15 Sportex G M B H Shuttles or bird structures for badminton
GB978388A (en) * 1963-06-25 1964-12-23 Carlton Tyre Saving Co Ltd A shuttlecock
GB1386697A (en) * 1972-04-29 1975-03-12 Dunlop Ltd Shuttlecocks
US3904205A (en) * 1972-06-16 1975-09-09 Maurice Robinson Shuttlecock
US3891215A (en) * 1973-04-05 1975-06-24 Reinforced Shuttlecocks Limite Shuttlecocks
SE414871B (sv) * 1978-01-30 1980-08-25 Wahlstrom Sten Ake Brem till fjederboll
ZA802606B (en) * 1979-05-10 1981-08-26 Dunlop Ltd Shuttlecocks
US4509761A (en) * 1983-06-29 1985-04-09 Liu Mau Fan Model shuttlecock
US5421587A (en) * 1994-10-24 1995-06-06 Key Luck Industrial Corporation Shuttlecock
GB9506833D0 (en) * 1995-04-03 1995-05-24 Willis Gordon Improvements in shuttlecocks
CN1180319A (zh) 1995-04-03 1998-04-29 戈登·威利斯 改进的羽毛球
GB2312855B (en) * 1996-05-10 1999-12-01 William Charles Carlton An improved shuttlecock
CN2302819Y (zh) 1996-09-26 1999-01-06 机械工业部洛阳轴承研究所 一种新型羽毛球
CN2290366Y (zh) 1997-04-25 1998-09-09 苏慧卿 羽毛球
JP2004525679A (ja) * 2001-02-12 2004-08-26 チャールズ カールトン,ウィリアム 羽根
US6709353B1 (en) * 2002-03-12 2004-03-23 Scott T. Peterson Racquet sport game and shuttlecock for use therewith
DE20310037U1 (de) * 2003-06-25 2003-09-04 Brandes Ulrich Federball mit Zwischenring
US8686082B2 (en) * 2006-03-24 2014-04-01 Applied Nanotech Holdings, Inc. Nylon based composites
US8105185B2 (en) * 2007-11-30 2012-01-31 Yonex Kabushiki Kaisha Shuttlecock
JP4392454B1 (ja) * 2008-07-07 2010-01-06 株式会社オムシード シャトルコック
CN101703833B (zh) * 2009-08-21 2012-10-03 戴见霖 一种羽毛球
JP5689696B2 (ja) * 2010-05-31 2015-03-25 有限会社ジュントレーディング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
JP5624821B2 (ja) 2010-07-20 2014-11-12 ヨネ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シャトルコック、および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の製造方法
EP2606943B1 (en) * 2010-08-20 2015-10-14 Yonex Kabushiki Kaisha Artificial feathers for shuttlecocks, shuttlecock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rtificial shuttlecock feathers
EP2614863A4 (en) * 2010-09-06 2014-04-30 Yonex Kk ARTIFICIAL FEATHER FOR FLYWHEEL AND FLYWHEEL
GB2492575B (en) 2011-07-06 2013-12-11 Univ Sheffield Hallam Shuttlecock
CN102908768A (zh) 2011-07-31 2013-02-06 刘雪燕 用于羽毛球的人工羽毛及羽毛球
WO2013078972A1 (zh) * 2011-11-28 2013-06-06 Dai Jianlin 一种羽毛球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12194B (zh) 2012-01-18 2015-08-05 姚鹳鸣 羽毛球结构
US9061193B2 (en) * 2012-02-16 2015-06-23 Jianlin Dai Shuttlecock
TWM433890U (en) * 2012-03-21 2012-07-21 Nan Yun Sporting Goods Co Ltd Nylon badminton shuttlecock and head structure thereof
IN2014MN01596A (zh) * 2012-03-22 2015-05-08 Ttwick Inc
KR200477758Y1 (ko) * 2013-12-25 2015-07-16 이기용 감속기능 배드민턴 인조셔틀콕
US9132328B1 (en) * 2014-07-18 2015-09-15 Long Daole Shuttlecock type game device
MY190757A (en) * 2015-09-09 2022-05-12 Syam Prasad Anand Modifying natural feathers for use in sporting goods
TWM527779U (zh) * 2016-04-08 2016-09-01 Victor Rackets Ind Corp 羽毛球及其毛片
CN206483094U (zh) * 2016-04-08 2017-09-12 胜利体育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羽毛球及其毛片
JP6756517B2 (ja) * 2016-05-09 2020-09-16 ヨネ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
JP6748995B2 (ja) * 2016-05-09 2020-09-02 ヨネ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
US9937399B1 (en) * 2017-07-18 2018-04-10 P3 Creativity, LLC Shuttlecock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7254B (zh) * 2018-12-26 2020-03-11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羽毛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56393A1 (en) 2019-03-20
CN109475769A (zh) 2019-03-15
US10857440B2 (en) 2020-12-08
US20190151735A1 (en) 2019-05-23
JP6748995B2 (ja) 2020-09-02
WO2017195647A1 (ja) 2017-11-16
US20200206596A1 (en) 2020-07-02
CN109475769B (zh) 2021-02-09
JP2017202002A (ja) 2017-11-16
US10786718B2 (en) 2020-09-29
EP3456393A4 (en) 2019-12-25
TWI713740B (zh) 2020-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08398A (zh) 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及羽毛球
JP5427030B2 (ja) ボール
US8038552B2 (en) Fletching for arrow
TW201808401A (zh) 用於羽毛球之人造羽毛,及羽毛球
IE56593B1 (en) Gliding ring
US20160082323A1 (en) Floating soccer ball
JP5170459B2 (ja)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バドミントン用シャトルコック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7069310B2 (ja) シャトルコック
JP6329396B2 (ja) シャトルコック
JP2014158603A (ja) シャトルコック
JP2020124640A (ja)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
JP2012011175A (ja)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
TWI677369B (zh) 羽毛球
JP2015029845A (ja) シャトルコック、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
JP7267035B2 (ja) シャトルコック
KR200477758Y1 (ko) 감속기능 배드민턴 인조셔틀콕
CN204655942U (zh) 一种采用轻质弹性材料制成的羽毛球
US8113904B1 (en) Flying toy having boomerang fligh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ed landing abilities
KR200484745Y1 (ko) 베이스와 날개 이중구조 셔틀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