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5843B - 人造羽毛球 - Google Patents

人造羽毛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5843B
TWI705843B TW108130917A TW108130917A TWI705843B TW I705843 B TWI705843 B TW I705843B TW 108130917 A TW108130917 A TW 108130917A TW 108130917 A TW108130917 A TW 108130917A TW I705843 B TWI705843 B TW I7058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ir
connecting member
item
patent application
sco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0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8215A (zh
Inventor
陳庶榮
王子瑋
王馨偵
Original Assignee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09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5843B/zh
Priority to US17/002,909 priority patent/US11130035B2/en
Priority to CN202010868594.3A priority patent/CN112439175A/zh
Priority to JP2020143128A priority patent/JP7049414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5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584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8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821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7/00Sporting gam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5/00
    • A63B67/18Badminton or similar games with feathered missiles
    • A63B67/183Feathered missiles
    • A63B67/187Shuttlecocks
    • A63B67/19Shuttlecocks with several feather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7/00Sporting gam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5/00
    • A63B67/18Badminton or similar games with feathered missiles
    • A63B67/183Feathered missiles
    • A63B67/187Shuttlecoc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09/00Characteristics of used materi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09/00Characteristics of used materials
    • A63B2209/02Characteristics of used materials with reinforcing fibres, e.g. carbon, polyamide fib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Toy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人造羽毛球,其包括一球頭、複數毛桿、複數毛片、一第一連接件、一第二連接件以及至少一第三連接件。球頭具有一凹部。毛桿的一端插設於球頭,毛片連接於毛桿。第一連接件連接於毛桿,且靠近於球頭。第二連接件連接於毛桿,且靠近於毛片。第三連接件連接於毛桿,且位於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之間。

Description

人造羽毛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人造羽毛球。
羽毛球比賽為常見且盛行的球類運動,打者以打擊羽毛球做為比賽方式。傳統的羽毛球,其主要的結構是天然羽毛結合於球頭。其中,天然羽毛多為鵝毛或鴨毛,並經漂白篩選後再製成羽毛球。然而,天然羽毛的取得越來越困難,且篩選的程序繁複且耗工。因此,市面上亦有人造羽毛球,試圖解決天然羽毛短缺且篩選繁複的問題。
多數的人造羽毛球是由尼龍所製成的軟性球架取代天然羽毛,藉由軟性球架的結構承載打擊時產生的氣流。然而,此種軟性球架製成的羽毛球,其所提供的打擊觸感不如天然羽毛製成之羽毛球,難為使用者所接受。目前亦有以纖維增強樹脂材料作為毛桿,並以輕質的發泡材料作為毛片的設計,此類型的人造羽毛球的外觀與天然羽毛球較相似,且打擊觸感亦優於軟性球架製成的羽毛球。然而,纖維增強樹脂材料的毛桿的強度(韌性)及耐用性皆不如天然羽毛球的毛桿。
圖1為習知人造羽毛球9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所示。一般而言,人造羽毛球9包括一球頭91、複數毛桿92、複數毛片93及二連接件94等結構。毛片93連接於毛桿92的一端,而毛桿92的另一端則插設於球頭91。連接件94纏繞於毛桿92,藉此固定相鄰二毛桿92的間距。為增加毛桿的耐用性,亦有將人造羽毛球9的毛桿92改為碳纖維材料(例如CN201520145603專利案)的設計,藉此增加毛桿92的強度(韌性)及耐用性。然而,以碳纖維材料製成的毛桿92反而容易造成球頭91及毛桿92的損壞,進而使毛桿92斷裂。例如殺球時,毛桿92受到強大的外力,導致毛桿92插設於球頭91的區域A應力集中,容易造成毛桿92斷裂,且斷在球頭91與最接近的連接件94之間,進而降低人造羽毛球9的整體耐用性,實有改良的必要。須說明的是,為求圖面簡潔,圖1僅以其中一毛桿92為例標示區域A、B。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人造羽毛球,藉由連結毛桿及球頭的新穎結構設計,解決習知以碳纖維材料毛桿組成的人造羽毛球,其整體耐用性降低的問題。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人造羽毛球,其包括一球頭、複數毛桿、複數毛片、一第一連接件、一第二連接件以及至少一第三連接件。球頭具有一頂面及一凹部,凹部設置於頂面。該些毛桿分別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些毛桿的第一端插設於球頭的頂面。該些毛片連接於該些毛桿的其中一,且靠近於第二端。第一連接件連接於該些毛桿,且靠近於球頭。第二連接件連接於該些毛桿,且靠近於毛片。第三連接件連接於該些毛桿,且位於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相鄰二毛桿具有一間距範圍,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及第三連接件連接於該些毛桿,使相鄰二該毛桿固定在該間距範圍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連接件與球頭的距離介於5毫米至14.5毫米。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二連接件與毛片的距離介於0.01毫米至5毫米。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二連接件與球頭的距離介於17.5毫米至29毫米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及第三連接件為相同的構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及第三連接件分別為一線材,纏繞於該些毛桿。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及第三連接件相互平行。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三連接件與第一連接件及第二連接件的距離實質上相同。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三連接件與第一連接件及第二連接件的距離介於5毫米至17.5毫米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球頭更包括一凸面,位於頂面的相對側,凹部自頂面往凸面的方向延伸。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凹部於頂面呈對稱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凹部以頂面的一圓心為基準呈對稱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凹部與頂面以同心圓的方式配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凹部為一圓形、或一環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凹部的體積佔球頭的體積的比例介於1%至7%之間。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凹部以與該球頭的相同材料填充後的重量較原始重量增加0.06克至0.10克。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毛桿的材質包括一碳纖維增強樹脂材料。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毛片分別包括二穿孔,該二穿孔分別位於毛桿的相對二側。
承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人造羽毛球,其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及第三連接件等至少三條連接件固定毛桿,以減少毛桿晃動幅度。另外,球頭更具有凹部,藉此破壞球頭的結構,可減少球頭與毛桿之間應力集中的情形,進而可避免毛桿斷裂。藉由前述二新穎的結構設計,以大幅提升人造羽毛球的耐用性。
為能讓 貴審查委員能更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特舉較佳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
圖2為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人造羽毛球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之人造羽毛球的分解示意圖,圖4為圖2所示之人造羽毛球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2、圖3及圖4所示。本實施例之人造羽毛球1包括一球頭10、複數毛桿20、複數毛片30以及一連接組件40。其中,連接組件40包括一第一連接件41、一第二連接件42及至少一第三連接件43,本實施例是以一條第三連接件43為例。
本實施例之球頭10具有一頂面11、一凹部12及一凸面13,凸面13位於頂面11的相對側。球頭10的其中一側為半圓柱體結構,凸面13則為半圓柱體結構的表面。頂面11與凸面13位於球頭10的相對二表面,且頂面11可供毛桿20插設。又,凹部12設置於頂面11,且凹部12自頂面11往凸面13的方向延伸。換言之,凹部12是自頂面11往球頭10內部延伸的凹槽,如圖4所示。
圖5為圖1所示之人造羽毛球的上視圖,請同時參考圖4及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凹部12於頂面11呈對稱形狀,例如圓形、環形、四邊形、八邊形、或十六邊形等多邊形狀。較佳的,凹部12以頂面11的一圓心C為基準呈對稱形狀,其可例如但不限於圓形、環形、或是前述對稱的多邊形。更佳的,凹部12與頂面11更可以同心圓的方式配置,此時,凹部12可以為圓形、或環形,本實施例之凹部12是以圓形為例。在本實施例中,凹部12的體積佔球頭10的體積的比例介於1%至7%之間。一般而言,球頭10的體積約為10,866 mm 3,故凹部10(中空部分)的體積可介於414 mm 3至692 mm 3之間,本實施例之凹部10的體積是553 mm 3。。
於製造人造羽毛球1時,可先取一個不具有凹部12的球頭91(如同習知技術的球頭91,故以相同標號說明之)。接著,以球頭91之頂面的圓心為中央點,鑿出對稱的形狀,例如圓形,以形成本實施例之球頭10及其凹部12。具體來說,繪製直徑約為8毫米的圓形,其圓心與球頭91之頂面的圓心相同(如圖5所示)。接著,依照所繪製的圓形範圍,向球頭91內部鑿出深度約為11毫米至11.5毫米的凹槽(如圖4所示),以形成體積為553 mm 3的凹部12。本實施例的球頭10及其凹部12。若球頭10(或球頭91)是軟木材質,則鑿出的軟木重量約為0.06克至0.10克,較佳為0.08克。換言之,以與球頭10的相同材料(如軟木)填充凹部12(體積為553 mm 3)後的重量(即球頭91的重量),較球頭10的原始重量增加0.06克至0.10克,較佳可以為0.08克。另須說明的是,為形成凹部12而鑿出的重量與第三連接件43的數量相關。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連接件43以一條為例,故鑿出的重量介於0.06克至0.10克。在其他實施例中,若增加第三連接件43的數量,則鑿出的重量亦等比例增加,亦即,凹部12的體積亦等比例增加。
參照圖2及圖3,每一毛桿20分別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21及一第二端22。複數毛桿20間隔地設置於球頭10,且是由毛桿20的第一端21插設於球頭10的頂面11。又,毛桿20的第二端22則連接毛片30,亦即,毛片30分別連接於毛桿20的其中一,且靠近於第二端22。在本實施例中,毛桿20的材質為碳纖維增強樹脂材料,以增加毛桿20的耐用性。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之毛桿20為單向(unidirectional, UD)碳纖維布與編織玻璃纖維布堆疊組成,可增加毛桿20的強度與耐用性。
較佳的,毛片30是利用黏膠連接於毛桿20,且靠近於毛桿20的第二端22。在本實施例中,每二片毛片30分別與一隻毛桿20組合,亦即,複數毛片30的其中之二連接於複數毛桿20的其中一。又,每二片毛片30分別連接於該隻毛桿20的相對二側。具體而言,於二毛片30的其中一表面塗覆黏膠,並將有黏膠的表面黏合於毛桿20的相對二側,最後再壓合二片毛片30的其他部分,使二片毛片30亦可相互黏合。較佳的,可先將毛片30黏合至毛桿20後,再將毛桿20的第一端21插設至球頭10。
又,本實施例的毛片30亦為人造的毛片,以取代天然的羽毛。其中,毛片30是由密度介於0.9 g/cm 3至1.48 g/cm 3之間的塑料所製成,而塑料的種類可例如但不限於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LDP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乙烯樹脂(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ABS)、聚醯胺(polyamide,PA)及發泡性聚乙烯(extruded polyethylene,EPE)等塑料材質。較佳的,毛片30可以為低密度聚乙烯(LDPE)及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組合。另外,毛片30的整體構形大致對應於天然羽毛球之羽毛的構形。具體而言,毛片30可以為相互對稱的構型,且是以毛桿20為對稱軸呈現相互對稱的構型,例如為箏形的構型。
毛桿20間隔地設置於球頭10後,更利用連接組件40固定相鄰二毛桿20的間距。本實施例之連接組件40是由三條連接件所組成,分別為第一連接件41、第二連接件42及第三連接件43。換言之,第一連接件41、第二連接件42及第三連接件43接連接於毛桿20。其中,靠近於球頭10者為第一連接件41,靠近於毛片30者為第二連接件42,而第三連接件43則是位於第一連接件41與第二連接件42之間。
具體而言,相鄰二毛桿20具有一間距範圍SR,第一連接件41、第二連接件42及第三連接件43連接於毛桿20,使相鄰二毛桿20固定在間距範圍SR內。須說明的是,由於毛桿20可斜插於球頭10的頂面11,相鄰二毛桿20的間距非定值,越靠近第二端22的間距越大。因此,於此使用間距範圍SR,而非一定值。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件41、第二連接件42及第三連接件43可以為相同的構件。較佳的,第一連接件41、第二連接件42及第三連接件43分別為一線材,其纏繞於毛桿20,藉此固定毛桿20之間的間距。較佳的,當第一連接件41、第二連接件42及第三連接件43纏繞至毛桿20後,再以黏膠塗覆於第一連接件41、第二連接件42、第三連接件43及與其接觸的毛桿20。
於製造人造羽毛球1時,可先設置第一連接件41及第二連接件42,接著再將第三連接件43排列於第一連接件41與第二連接件42之間。圖6為圖4所示之人造羽毛球的部分示意圖,其為標示各結構的尺寸,故省略部分結構,請同時參考圖4及圖6所示。本實施例之毛桿20露出於球頭10外側的長度L1可介於61.5毫米至66毫米之間,而毛片30的長度L2則可介於36毫米到39毫米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件41與球頭10的距離D1可介於5毫米至14.5毫米,較佳可以為8毫米。又,第二連接件42與毛片30的距離D2可介於0.01毫米至5毫米。換言之,第二連接件42亦可鄰接於毛片93(例如距離D2為0.01毫米)。第二連接件42與球頭10的距離D3則可介於17.5毫米至29毫米之間。
第一連接件41及第二連接件42的相對位置確定後,再將第三連接件43排列於第一連接件41與第二連接件42之間。較佳的,第一連接件41、第二連接件42及第三連接件43相互平行,故第三連接件43與第一連接件41及第二連接件42的距離D4實質上相同,故於圖6皆標示距離D4。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連接件43與第一連接件41及第二連接件42的距離亦可不相同,本發明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的,第三連接件43與第一連接件41及第二連接件42的距離D4介於5毫米至17.5毫米之間。
表一為各種結構的人造羽毛球的耐用性測試報告。 表一:
人造羽毛球 編號 結構特徵 耐用性 備註
A (1)共2條連接件 (2)無凹部 殺球7下,5根毛桿斷裂 同習知人造羽毛球9
B (1)共2條連接件 (3)有凹部 殺球7下,2根毛桿斷裂  
C (1)共3條連接件 (2)無凹部 殺球10下,1根毛桿斷裂  
D (1)共3條連接件 (2)有凹部 (3)距離D1為8毫米 殺球25下,無斷裂 同習知前述實施例之人造羽毛球1
E (1)共3條連接件 (2)有凹部 (3)距離D1為6毫米 殺球25下,無斷裂  
F (1)共3條連接件 (2)有凹部 (3)距離D1為14.5毫米 殺球25下,無斷裂  
由上表所示的耐用性測試結果可知,當同時滿足條件(1)有三條連接件(即第一連接件41、第二連接件42及第三連接件43)以及條件(2)球頭10有凹部12,耐用性大幅提升。亦即,表一標號D、E、F相較於編號A(習知的人造羽毛球9),更提升約3倍以上殺球數量(例如,原本7下殺球提升至25下殺球以上)的耐用性。
請搭配圖1所示,習知的人造羽毛球9(表一編號A)僅具有二條連接件94,故打者以殺球打擊人造羽毛球9時,連接件94對毛桿92束縛力弱,且球頭91與毛桿92皆為較強的結構,進而造成毛桿92於球頭91(如圖1之區域A)有應力集中的情形,使得毛桿92容易於球頭91與最靠近的連接件94之間斷裂。然而,若僅藉由增加連接件的數量(3條),以提高對毛桿束縛力,如表一編號C,其所能提升的耐用性有限,所提升的殺球數量小於2倍。因若僅藉由於球頭形成凹部,以減少球頭與毛桿之間應力集中的情形,如表一編號B,其也只能提升些許的耐用性,例如同樣7下殺球,毛桿斷裂數量僅由5根減少為2根。
本實施例之人造羽毛球1(表一編號D)藉由第一連接件41、第二連接件42及第三連接件43等至少三條連接件固定毛桿20,以減少毛桿20晃動幅度。另外,更藉由凹部12的設置,以破壞球頭10的結構,並減少球頭10與毛桿20之間應力集中的情形,進而可大幅提升人造羽毛球1的耐用性。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人造羽毛球1a的示意圖,請參考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毛片30a分別包括二穿孔31a、31b,且穿孔31a、31b分別位於毛桿20的相對二側。本實施例之人造羽毛球1a與前述實施例之人造羽毛球1a的差異在於毛片30a的結構,故其他元件沿用前述實施例的標號。較佳的,穿孔31a、31b的長度可介於8.2毫米至10.7毫米之間;而寬度則可介於1毫米至3毫米之間。本實施例之穿孔31a、31b的長度是以8.65毫米為例,而寬度是以1毫米為例。在本實施例中,僅需於毛桿20的二側分別設置穿孔31a、31b,即可達到產生不同的風阻,以提升擊球感的效果。
綜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人造羽毛球,其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及第三連接件等至少三條連接件固定毛桿,以減少毛桿晃動幅度。另外,球頭更具有凹部,藉此破壞球頭的結構,可減少球頭與毛桿之間應力集中的情形,進而可避免毛桿斷裂。藉由前述二新穎的結構設計,以大幅提升人造羽毛球的耐用性。
應注意的是,上述諸多實施例係為了便於說明而舉例,本發明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1a、9:人造羽毛球
10、91:球頭
11:頂面
12:凹部
13:凸面
20、92:毛桿
21:第一端
22:第二端
30、30a、93:毛片
31a、31b:穿孔
40:連接組件
41:第一連接件
42:第二連接件
43:第三連接件
94:連接件
A:區域
C:圓心
D1、D2、D3、D4:距離
L1、L2:長度
SR:間距範圍
圖1為習知人造羽毛球的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羽毛球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之人造羽毛球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圖2所示之人造羽毛球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圖1所示之人造羽毛球的上視圖。 圖6為圖4所示之人造羽毛球的部分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人造羽毛球的示意圖。
1:人造羽毛球
10:球頭
11:頂面
12:凹部
13:凸面
20:毛桿
22:第二端
30:毛片
40:連接組件
41:第一連接件
42:第二連接件
43:第三連接件
SR:間距範圍

Claims (17)

  1. 一種人造羽毛球,包括:一球頭,具有一頂面、一凹部及一凸面,該凸面位於該頂面的相對側,該凹部設置於該頂面並往該凸面的方向延伸,且該凹部的體積佔該球頭的體積的比例介於1%至7%之間;複數毛桿,分別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些毛桿的該第一端插設於該球頭的該頂面;複數毛片,連接於該些毛桿的其中一,且靠近於該第二端;一第一連接件,連接於該些毛桿,且靠近於該球頭;一第二連接件,連接於該些毛桿,且靠近於該毛片;以及一第三連接件,連接於該些毛桿,且位於該第一連接件與該第二連接件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相鄰二該毛桿具有一間距範圍,該第一連接件、該第二連接件及該第三連接件連接於該些毛桿,使相鄰二該毛桿固定在該間距範圍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第一連接件與該球頭的距離介於5毫米至14.5毫米。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第二連接件與該毛片的距離介於0.01毫米至5毫米。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第二連接件與該球頭的距離介於17.5毫米至29毫米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第一連接件、該第二連接件及該第三連接件為相同的構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第一連接件、該第二連接件及該第三連接件分別為一線材,纏繞於該些毛桿。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第一連接件、該第二連接件及該第三連接件相互平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第三連接件與該第一連接件及該第二連接件的距離實質上相同。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第三連接件與該第一連接件及該第二連接件的距離介於5毫米至17.5毫米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凹部於該頂面呈對稱形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凹部以該頂面的一圓心為基準呈對稱形狀。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凹部與該頂面以同心圓的方式配置。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凹部為一圓形、或一環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以與該球頭的相同材料填充該凹部後的重量,其較該球頭的原始重量增加0.06克至0.10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毛桿的材質包括一碳纖維增強樹脂材料。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造羽毛球,其中該些毛片分別包括二穿孔,該二穿孔分別位於其中一該毛桿的相對二側。
TW108130917A 2019-08-28 2019-08-28 人造羽毛球 TWI7058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0917A TWI705843B (zh) 2019-08-28 2019-08-28 人造羽毛球
US17/002,909 US11130035B2 (en) 2019-08-28 2020-08-26 Artificial shuttlecock
CN202010868594.3A CN112439175A (zh) 2019-08-28 2020-08-26 人造羽毛球
JP2020143128A JP7049414B2 (ja) 2019-08-28 2020-08-27 人工シャトルコッ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0917A TWI705843B (zh) 2019-08-28 2019-08-28 人造羽毛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5843B true TWI705843B (zh) 2020-10-01
TW202108215A TW202108215A (zh) 2021-03-01

Family

ID=74091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0917A TWI705843B (zh) 2019-08-28 2019-08-28 人造羽毛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0035B2 (zh)
JP (1) JP7049414B2 (zh)
CN (1) CN112439175A (zh)
TW (1) TWI7058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4617B (zh) 2021-11-25 2022-08-11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羽毛球的製造方法及模具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694553U (zh) * 2008-01-17 2014-07-09 张文广 羽毛球
TWM544962U (zh) * 2016-12-16 2017-07-11 Victor Rackets Ind Corp 羽毛球及其毛桿
TWM566601U (zh) * 2018-06-11 2018-09-11 廖荃樹 Badminton head and badminton including the badminton head
TWM575720U (zh) * 2018-12-26 2019-03-21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rtificial badminton
TWM590989U (zh) * 2019-08-28 2020-02-21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羽毛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57932A (en) * 1953-09-11 1956-08-07 Horace E Shaw Audible shuttlecocks
US3089704A (en) * 1959-09-16 1963-05-14 R S L Shuttlecocks Co Ltd Shuttlecock
JPS5175372U (zh) * 1974-12-07 1976-06-14
JPS5926676U (ja) * 1982-08-13 1984-02-18 西村 嘉信 バドミントン競技用のシヤトルコツク
JP3628089B2 (ja) * 1995-12-20 2005-03-09 株式会社ゴーセン シャトルコック
GB2312855B (en) 1996-05-10 1999-12-01 William Charles Carlton An improved shuttlecock
CN2456761Y (zh) * 2000-11-09 2001-10-31 张坚强 一种羽毛球
TWM311447U (en) 2006-12-11 2007-05-11 Shin-Chang Liau Multifunctional badminton and hereof related product set
JP5941633B2 (ja) * 2011-08-19 2016-06-29 ヨネ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シャトルコック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の製造方法
EP2786788A4 (en) * 2011-11-28 2015-07-29 Jianlin Dai FLYWHE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4485251U (zh) 2015-03-13 2015-07-22 南京胜利体育用品实业有限公司 羽毛球用碳纤维人造羽毛及其羽毛球
CN206483094U (zh) * 2016-04-08 2017-09-12 胜利体育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羽毛球及其毛片
JP6748995B2 (ja) 2016-05-09 2020-09-02 ヨネ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
CN107551510A (zh) * 2017-10-10 2018-01-09 开平市祺龙五金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磁性体羽毛球
CN108096802B (zh) * 2018-01-17 2023-05-05 安徽三才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三段式羽毛球植毛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694553U (zh) * 2008-01-17 2014-07-09 张文广 羽毛球
TWM544962U (zh) * 2016-12-16 2017-07-11 Victor Rackets Ind Corp 羽毛球及其毛桿
TWM566601U (zh) * 2018-06-11 2018-09-11 廖荃樹 Badminton head and badminton including the badminton head
TWM575720U (zh) * 2018-12-26 2019-03-21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rtificial badminton
TWM590989U (zh) * 2019-08-28 2020-02-21 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羽毛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30090A (ja) 2021-03-01
TW202108215A (zh) 2021-03-01
US20210060400A1 (en) 2021-03-04
US11130035B2 (en) 2021-09-28
JP7049414B2 (ja) 2022-04-06
CN112439175A (zh) 2021-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74204B2 (en) Multi task drumstick
JP2018086325A (ja) シャトルコック及びその羽根
EP0819020B1 (en) Improvements in shuttlecocks
TWI705843B (zh) 人造羽毛球
JP2020069388A (ja) バドミントンラケット
US20160107045A1 (en) Takraw balls
US7806789B2 (en) Sports racket
WO2016195035A1 (ja) バドミントンラケット
US20210260452A1 (en) Multilayer composite pickleball racket
US20080168889A1 (en) Multi task drumstick
TWM590989U (zh) 人造羽毛球
US10814196B2 (en) Synthetic shuttlecock
US20230201672A1 (en) Pickle ball
WO2016195037A1 (ja) ラケット
CN115105812B (zh) 具有模拟网球弦的击打表面的沙滩网球球拍
JP2014073252A (ja) シャトルコック、及び、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
KR20140028744A (ko) 날개 체결식 배드민턴 셔틀콕
JP2016221148A (ja) ラケット
JP4439936B2 (ja) 卓球用ラケット
JP7462008B2 (ja) 人工シャトルコックの製造方法及び金型
KR101220699B1 (ko) 셔틀콕용 날개 제조방법
CN214344283U (zh) 多层复合匹克球拍
JP2008017951A (ja) ラケットフレームおよびラケット
JP6535225B2 (ja) バドミントンラケット
TWM637654U (zh) 人造羽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