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8153A - 附罩體之容器 - Google Patents

附罩體之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8153A
TW201808153A TW106125686A TW106125686A TW201808153A TW 201808153 A TW201808153 A TW 201808153A TW 106125686 A TW106125686 A TW 106125686A TW 106125686 A TW106125686 A TW 106125686A TW 201808153 A TW201808153 A TW 20180815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ontainer
cap
neck
top c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5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井滋
尾形聡
村岡明
川合加奈子
小泉幸代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8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815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1/00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51/18Arrangements of closures with protective outer cap-like covers or of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clos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1/00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51/24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r co-operating with auxiliary devices for non-closing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係於附罩體之容器中,即使為產生變形之容器,或傾斜地插入容器之情形時,仍可容易裝卸。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1包含:容器2,其具有本體21與頸部23;及罩體3,其可對容器2裝卸,罩體3具有:帽蓋4,其可於罩體3之內部S活動,且藉由將罩體3對容器2裝卸而對頸部23裝卸;及罩體側卡止部33a,其以帽蓋4不自罩體3脫離之方式進行卡止。

Description

附罩體之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具備可對具有本體與頸部之容器裝卸之罩體之附罩體之容器者。此處所謂罩體,意指於內側具備覆蓋頸部之帽蓋,以自上方覆蓋容器之一部分即頸部或肩部之一部分、或容器全體之方式,可對容器裝卸自如者。又,所謂頸部,意指不僅包含用以將連接於收納內容物之容器本體之上端之內容物供給至外部,而具有連通於本體之連通路之部分,如與本體一體成型之例如與玻璃瓶之本體一體成型之附螺紋之頸之部分之情形,亦包含此種藉由壓著於頸或由螺固等而栓緊之噴霧式噴出部或輥式塗佈部之整體構造者。
近年來,已開發並使用填充有化妝料、液狀藥品等流動體之內容物之各種容器。例如填充有香水、古龍水、化妝水、或液狀藥品等之小型容器有被放入手提包或皮包等之中攜帶之情況,其攜帶中有導致液狀之內容物洩漏之虞,故為防止該狀況,已知有具備覆蓋頸部之帽蓋之附罩體之容器(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75544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此種附罩體之容器中,因容器之製造步驟之誤差,而使頸部之一部分即頸部分無法於容器本體精度良好地一體成型,會導致所謂頸彎曲等變形。產生此種變形之情形時,會導致罩不易自容器本體裝卸。又,使用者對罩體傾斜地插入容器本體之情形時,若容器本體傾斜地嵌合於罩體則會導致罩體與容器本體裝卸變困難。又,若對容器本體傾斜地安裝罩體,則會導致美觀度變差。尤其,於並非是僅覆蓋頸部之罩體,而是具備覆蓋容器本體全體之頂蓋之情形時,有裝卸更困難之虞。 本發明係鑑於該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附罩體之容器,其於內部具備帽蓋,其即使於產生變形之容器或傾斜地插入容器之情時,均可不損害美觀地順利地進行裝卸。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之特徵在於包含: 容器,其具有本體與頸部;及 罩體,其可對容器裝卸,且 罩體具有:帽蓋,其可於罩體之內部活動,且藉由對容器裝卸罩體而對頸部裝卸;及罩體側卡止部,其以帽蓋不自罩體脫離之方式進行卡止。 此處,本發明中所謂「可活動」,意指不限制帽蓋相對於罩體至少於上下移動,而可移動。尤其較佳之實施形態中,不限制帽蓋相對於罩體於上下左右、深淺、傾斜方向、旋轉方向等所有方向之移動,而可移動。又,藉由螺紋之螺合而使頸部與帽蓋卡止之實施形態中,為使帽蓋自頸部裝卸而使帽蓋旋轉,對頸部裝卸時,係以帽蓋之旋轉不空轉之方式對旋轉方向僅於一定範圍允許帽蓋與頸部相對旋轉之構成。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係帽蓋具備與容器之一部分卡合之卡合部者,且可設為滿足下述式者: f1>W (1) F>f1 (2) f2>W+f (3) 其中 f1:卡合部之卡合力 f2:罩體側卡止部之卡止力 W:填滿內容物之容器之自重 F:利用手之拉伸力。 此處,於本發明中,利用手之拉伸力F意指以一隻手保持罩體,以另一隻手將容器之下部向下方拉伸之力,意指例如25~30 N左右之力。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可設為對容器之頸部裝卸之帽蓋具有與罩體側卡止部協動而與罩體側卡止部卡止之帽蓋側卡止部者。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中,罩體側卡止部係自罩體之內周面朝內方延伸之罩體側凸部,帽蓋側卡止部亦可作為自帽蓋外表面朝側方延伸,自上方與罩體側凸部卡止之伸出部。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中,罩體側卡止部為設於罩體之內周面之磁吸部,帽蓋側卡止部係設於帽蓋之側面之磁吸部,亦可為藉由兩個磁吸部互相磁吸而使帽蓋對罩體卡止者。 另,本發明中之「磁吸部」,意指至少一者以磁石,另一者以磁力吸附於磁石之磁性材料構成者,且具有可充分地支撐將填滿內容物之容器以卡合部保持之帽蓋全體之重量,且將容器以手向下拉伸時脫離之程度之磁力者。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中,罩體側卡止部係自罩體之內側上表面向下方延伸且於下端具有掛鉤之吊棒。 帽蓋側卡止部亦可為延伸部,其自帽蓋之外表面向側方延伸,具有較供吊棒體插通之掛鉤更小內徑之貫通孔。 另,本發明中,「吊棒體」可為圓柱狀或角柱狀,亦可為中空狀之筒體。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較佳為卡合部係與至少包含頸部之容器之上部卡合者。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中,帽蓋亦可為具有自卡合部延伸且與罩體側卡止部卡止之伸出部者。該情形時,伸出部亦可於斜下方向延伸。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亦可於罩體之內側上表面,設置向下方突出並與帽蓋抵接之罩體突出部。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亦可於帽蓋之上表面,設置向上方突出並與罩體之內側上表面抵接之帽蓋突出部。 本發明之其他附罩體之容器之特徵在於具備:容器,其具有本體與頸部;及 罩體,其可對容器裝卸, 罩體具有:帽蓋,其於罩體之內部上端與至少包含頸部之容器上端嵌合,且可於罩體之內部活動;及控制空間,其控制帽蓋之上下方向之移動範圍, 控制空間具有:頂面,其卡止自帽蓋之上端伸出之伸出部之上方向之移動;及底面,其卡止伸出部之下方向之移動。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中,罩體係具有2層構造者,亦可於內側之罩體內設置控制空間。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中,對具有本體與頸部之容器可裝卸之罩體具有:帽蓋,其可於罩體之內部活動,且藉由對容器裝卸罩體而對頸部裝卸;及罩體側卡止部,其以使帽蓋不自罩體脫離之方式進行卡止,因此容器本體產生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或對罩體傾斜地插入容器本體之情形時,藉由對頸部裝卸之帽蓋於罩體之內部活動,使帽蓋之傾斜度對應於頸部之角度而變化,因此可對容器本體無偏差地安裝罩體,可容易裝卸罩體。又,可對容器本體之底面垂直地安裝罩體,因此美觀度較佳。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附罩體之容器1的前視圖,圖2係附罩體之容器1之罩體3的剖視圖,圖3係附罩體之容器1內罩體32的剖面立體圖,圖4係自下方向觀察附罩體之容器1之帽蓋4的立體圖。另,於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中,以下為方便起見而將將附罩體之容器1普通地載置於台或架上等時成為上之方向,即罩體3所在之側設為上側進行說明。即,圖1中,將容器2及罩體3之圖中之上側設為上方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附罩體之容器1具備容器2、及可對容器2裝卸之罩體3。容器2具備:圓筒狀之容器本體21,其係以玻璃形成;圓筒狀之頸,其位於容器本體21之上端,與容器本體21一體形成;及噴霧頭24,其具備自頸22之上端之開口插入之噴霧管(未圖示)。頸22之外周面與噴霧頭24之內周面係以噴霧頭24可對頸22栓緊之方式切出螺紋,藉由使噴霧頭24一面繞頸22旋轉一面蓋上,而將噴霧頭24安裝於頸22。另,本實施形態中,以頸22與噴霧頭24構成容器2之頸部23。於頸部23之外周面即安裝於頸22之噴霧頭24之外周面,設置有供後述之帽蓋4之突起41c卡合之卡合槽23a。 於容器本體21收納有香水等化妝料,填充於容器本體21之內容物藉由將噴霧頭24朝容器本體21側按壓,而經由噴霧管自噴霧頭24之噴出孔(未圖示)噴出。另,噴霧頭24可使用一般用於噴霧容器之泵構造。 罩體3係以對應於容器本體21之形狀形成,如圖2所示,具備:下端開放之圓筒狀箱體即外罩體31;固定於外罩體31之內側之下端開放之圓筒狀箱體即內罩體32;及可於內罩體32之內部活動之帽蓋4。 外罩體31係以具有剛性之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P(聚丙烯)等樹脂形成,係以與容器本體21相同之外徑形成。另,本實施形態中,係將外罩體31與容器本體21以相同外徑形成,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外徑亦可不同。如圖2及圖3所示,內罩體32與外罩體31形成為2層構造,於上下方向之較中央更下方之內周面,具備自內周面向內方環狀延伸之突部33。突部33具備:罩體側凸部33a,其自突部33之內周面進而向內方環狀延伸;及卡止槽33b,其沿著罩體側凸部33a上方之突部33之內周面形成之底面為圓弧狀。另,內罩體32與外罩體31藉由壓著、熔著、接著等而互相固定。內罩體32可與外罩體31一體形成,亦可藉由與外罩體31相同之樹脂或不同之樹脂另外形成。又,內罩體32不限於如圖3所示之以設置頂面之方式形成,亦可為筒狀。 帽蓋4係以PP(聚丙烯)或PE(聚乙烯)等具有彈性之樹脂形成,如圖2及圖4所示,具備圓筒狀之帽蓋本體41,與自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向側方放射狀延伸之複數個伸出部42。本實施形態中,將伸出部42設為8個,但本發明中伸出部42之數量未特別限制,較佳為2~8。帽蓋本體41之內面具備上端側之上端內周面41a,與以大於上端內周面41a之內徑形成之下端側之下端內周面41b,於下端內周面41b形成有以與上述容器2之頸部23之卡合槽23a卡合之環狀突起構成之突起41c。又,於上端內周面41a與下端內周面41b之交界形成有階部41d。伸出部42具備:基部42a,其自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向側方水平延伸;可彈性變形之爪片42b,其自基部42a之前端向下方延伸;及圓弧狀突起42c,其於爪片42b之外周面突出。另,帽蓋本體41之內側作為與容器2之頸部23卡合之卡合部發揮功能。 本發明之特徵係帽蓋4可於罩體3之內部活動。即,帽蓋4於自突部33之罩體側凸部33a之上表面至上側之內罩體32之內部空間S,不限制上下左右,深淺、傾斜、旋轉等之移動,而可移動及旋轉。因此,構成為罩體3於將罩體3之下端作為下側,亦即使罩體3位於如圖2所示般時,帽蓋4因自重而朝下方移動,但帽蓋4之伸出部42之爪片42b之下端與包含罩體側凸部33a之突部33之上表面任一者抵接而被卡止,而不自罩體3脫離。另,由於形成為帽蓋4之外形之最小值大於罩體側凸部33a之內徑,因此構成為帽蓋4於內罩體32之內部空間S以任一方向旋轉之情形時,帽蓋4亦不會自罩體3脫離。但組裝時,為了將帽蓋4組入於內部空間S中而需要使帽蓋4與凸部33a之至少一者彈性變形,並押入內部空間S中。 接著,參照圖式,針對罩體3對於容器2之裝卸動作進行說明。圖5係用以說明附罩體之容器1之罩體3的裝卸動作之圖。 首先,自容器2卸下罩體3之情形時,若自圖5(a)所示之罩體3安裝於容器2之狀態,使用者握持罩體3,向自容器2脫離之方向拔起,則帽蓋4與容器2一起向自罩體3脫離之方向(下方形)移動,如圖5(b)所示,帽蓋4成為伸出部42之爪片42b之下端與罩體側凸部33a之上表面抵接,並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之狀態。帽蓋4向下方向移動時,由於爪片42b之外周面按壓於突部33之內周面之同時帽蓋4移動,故爪片42b於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側以彈性撓曲之狀態移動。且,構成為罩體側凸部33a與爪片42b協動,於帽蓋4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之狀態,以帽蓋之突起42c與內罩體32之卡止槽33b卡止,藉由帽蓋4牢固地卡止。 此處,構成為帽蓋4之突起41c與頸部23之卡合槽23a之卡合力f1小於使用者之利用手之拉伸力F,且構成為罩體側凸部33a與爪片42b之卡止力f2大於對填滿內容物之容器2之自重W加上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因此若使用者將容器2向下方即自罩體3脫離之方向拉伸,則於爪片42b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之狀態,僅解除帽蓋4之突起41c與頸部23之卡合槽23a之卡合,如圖5(c)所示,可將罩體3自容器2卸下。 另一方面,於容器2安裝罩體3之情形時,自上方對容器2蓋上罩體3,將容器2之頸部23自罩體3之下端側向帽蓋4之下端內周面41b插入,將容器2之噴霧頭24插入於帽蓋4之上端內周面41a內。接著,如圖5(b)所示,於爪片42b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之狀態,若進而將容器2向罩體3往上推,則帽蓋4藉由階部41d上推至內罩體32之內部空間S內,爪部42b之外周面按壓於突部33之內周面,以爪片42b於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側彈性撓曲之狀態下,帽蓋4向上方移動,因此如圖5(a)所示,帽蓋4之突起42c自卡止槽33b脫離,進而罩體側凸部33a與伸出部42之卡止脫離。 接著,帽蓋4之上端41f與內罩體32之頂面抵接,帽蓋4之突起41c確實押入於頸部23之卡合槽23a,藉此帽蓋4與頸部23卡合,而將罩體3安裝於容器2。另,帽蓋4之上端41f與內罩體32之頂面抵接之狀態下,外罩體31及內罩體32之下端與容器本體21之上端面具有些許間隙,該間隙係設為例如0.5 mm左右。另,將內罩體32形成筒狀之情形時,與外罩體31之頂面抵接,使帽蓋4之突起41c確實押入至頸部3a。 另,帽蓋4與頸部23卡合,罩體3安裝於容器2之狀態下,構成為帽蓋4之突起41c與頸部23之卡合槽23a之卡合力f1大於填滿內容物之容器2之自重W,即使使用者僅握持罩體3而攜帶附有罩體之容器1之情形時,帽蓋4亦與容器2一起向自罩體3脫離之方向移動,但如圖5(b)所示,帽蓋4之伸出部42之爪片42b之下端與罩體側凸部33a之上表面抵接而帽蓋4被卡止,而不自罩體3脫離。 一般而言,如本實施形態般具有頸部23之玻璃製容器2中,有製造上不可避免地於容器2產生所謂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此處,圖6係用以說明產生頸彎曲之附罩體之容器1之罩體3的裝卸動作之圖。 圖6所示之容器2,作為一例,例如頸部23相對於容器本體21傾斜3°而形成,對於其他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之附罩體之容器1相同。首先,自容器2卸下罩體3之情形時,若自圖6(a)所示之罩體3安裝於容器2之狀態,使用者握持罩體3,向自容器2脫離之方向拉起,則帽蓋4與容器2一起向自罩體3脫離之方向移動,如圖6(b)所示,帽蓋4成為伸出部42之爪片42b之下端與罩體側凸部33a之上表面抵接,並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之狀態。即,帽蓋4與頸部23同樣保持3°傾斜之狀態下,外罩體31與內罩體32亦變為傾斜3°之狀態。 且,若使用者將容器2向下方即自罩體3脫離之方向牽拉,則在爪部42b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之狀態下,僅解除帽蓋4之突起41c與頸部23之卡合槽23a之卡合,如圖5(c)所示,可自容器2卸下罩體3。 另一方面,於容器2安裝罩體3之情形時,由圖6(c)所示之狀態,自上方對容器2蓋上罩體3,將容器2之頸部23自罩體3之下端側向帽蓋4之下端內周面41b插入,將容器2之噴霧頭24插入帽蓋4之上端內周面41a內。此時,頸部23如圖6(b)所示,對帽蓋4之下端內周面41b垂直插入。 且,於爪片42b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之狀態,若進而將容器2向罩體3上推,則帽蓋4被階部41d上推至內罩體32之內部空間S內,爪片42b之外周面按壓於突部33之內周面,在爪片42b於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側彈性撓曲之狀態下,帽蓋4向上方移動,因此如圖5(a)所示,帽蓋4之突起42c自卡止槽33b脫離,進而罩體側凸部33a與伸出部42之卡止脫離,帽蓋4成為可於內罩體32之內部空間S活動之狀態。 帽蓋4可活動之狀態下,若以容器本體21相對於外罩體31及內罩體32垂直之方式,將容器2向罩體3上推,則帽蓋4於內部空間S內在配合頸部23之傾斜而傾斜3°之狀態下,其上端41f與內罩體32之頂面抵接,頸部23相對於帽蓋4被垂直推入。因此,帽蓋4之突起41c確實平行地被推入頸部23之卡合槽23a,帽蓋4與頸部23卡合,罩體3確實地安裝於容器2。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帽蓋4係構成為可於內罩體32之內部空間S內活動,因此即使於容器2產生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時,因對頸部23裝卸之帽蓋4於內罩體32之內部活動,而僅帽蓋4之傾斜度對應於頸部23之角度變更,因此可對容器2垂直地安裝罩體3。藉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傾斜地卡合,因此可容易地對容器2裝卸罩體3。又,可相對於容器本體21之底面垂直地安裝罩體3,因此美觀度較佳。 另,圖6中,對產生頸彎曲之附罩體之容器1之罩體3的裝卸動作進行說明,但於未產生頸彎曲之圖5之附罩體之容器1中,即使對罩體3傾斜地插入容器2之情形時,蓋帽4亦對應於所插入之頸部2之插入角度而於內罩體32之內部空間S內傾斜,藉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傾斜地卡合,可容易對容器2裝卸罩體3。 上述附罩體之容器1之罩體3僅覆蓋容器2之頸部23,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作為容器之罩體,亦可採用覆蓋頸部23與肩部之一部分,或覆蓋容器21全體之頂蓋。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之一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進行說明。圖7係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之立體圖,圖8係圖7之附頂蓋之容器5之概念圖。 如圖7、8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具備:容器2-2;及頂蓋6,其可對容器2-2裝卸,並覆蓋容器2-2全體。容器2-2具備:筒狀之容器本體21,其以玻璃形成,水平剖面隨著自左右端朝向中心而變寬;及頸部23,其位於容器本體21之上端,以頸22與噴霧頭24構成。另,頸部23為與上述實施形態之頸部23相同之構造,因此省略此處之詳細說明。另,於容器2-2收納有香水等化妝料。 頂蓋6具備:頂蓋本體61;帽蓋4,其對頸部23裝卸,可於頂蓋本體61之內部活動;及頂蓋側卡止部62a,其以使帽蓋4不自頂蓋本體61脫離之方式進行卡止。頂蓋本體61係以不具有透明性且具有剛性之樹脂形成,如圖7所示,以對應於容器2-2之形狀之方式形成,下端具有開口,上端具有圓弧狀之稜線且以玻璃形成,形成為水平剖面隨著自左右端朝向中心而變寬之筒狀。 此處,為方便起見而易於說明,以概念圖顯示圖8之帽蓋4與頂蓋側卡止部62a,實際上,成為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圖5所示之帽蓋4及突部33之罩體側卡止部33a相同構造。即,於頂蓋本體61之內面形成突部33。另,突部33亦可與圖5同樣地,使頂蓋本體61成2層構造,並形成於內側之頂蓋。 如以上形成之附頂蓋之容器5如圖8之左圖所示,於帽蓋4與頂蓋側卡止部62a未卡止之狀態,若使用者握持頂蓋本體61,向自容器2-2脫離之方向(上方向)拉起,則帽蓋4與容器2一起向自頂蓋本體61脫離之方向(下方向)移動,如圖8之右圖所示,帽蓋4與頂蓋側卡止部62a成卡止狀態,容器本體21之下端部自頂蓋本體61突出。 且,構成為若使用者拉伸突出之容器本體2-2之下端部,則帽蓋4與頸部23之卡合力f1小於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且構成為頂蓋側卡止部62a與帽蓋4之卡止力f2大於對填滿內容物之容器2-2之自動W加上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因此帽蓋4與頂蓋側卡止部62a卡止之狀態下,僅解除帽蓋4與頸部23之卡合,因此可自頂蓋6卸下容器2-2。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具備覆蓋容器2-2全體之頂蓋6,因此可將填充有香水等化妝料之容器2-2放入口袋或皮包等中攜帶時,可防止容器2-2因頂蓋6而破損。又,藉由將頂蓋6設為不具有透明性者,而不使容器2-2之玻璃露出,因此可保護容器2-2之內容物避免太陽光之照射等環境。 如此,頂蓋6有各種優點,但對製造上不可避免地產生本體彎曲之或頸彎曲等變形之容器2-2裝卸頂蓋6時,由於頂蓋6對容器2-2覆蓋之面積較廣,故較上述實施形態之罩體3更不易裝卸容器2-2。又,使用者對容器2-2傾斜地插入頂蓋6之情形時,會導致容器2-2對頂蓋6傾斜地嵌合,不易自頂蓋6取出容器2-2。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構成為帽蓋4可於頂蓋6之內部活動,因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即使容器2-2產生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時,藉由對頸部23裝卸之帽蓋4於頂蓋6之內部活動,而僅使帽蓋4之傾斜度對應於頸部23之角度變更,故可對容器2-2垂直地安裝頂蓋6。藉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傾斜地卡合,因此可容易對容器2-2裝卸頂蓋6。又,可對容器本體21之底面垂直地安裝頂蓋6,因此美觀度較佳。 又,未產生頸彎曲之附頂蓋之容器5中,對頂蓋6傾斜地插入容器2-2之情形時,藉由帽蓋4對應於插入之頸部2之插入角度而於頂蓋6之內部傾斜,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傾斜地卡合,可容易對容器2-2裝卸頂蓋6。 接著,以下參照圖式,對第2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2進行說明。圖9係第2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2之上部放大剖視圖,圖10、圖11係用以說明附頂蓋之容器5-2之頂蓋6-2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另,容器2-2及頂蓋本體61之形狀由於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2之頂蓋6-2係以對應於容器本體21形狀之形狀形成,如圖9所示,具備:頂蓋本體61;內罩體62,其固定於頂蓋本體61之內側;及帽蓋4-2,其可於內罩體62之內部空間S活動。 如圖9~圖11所示,內罩體62係以與頂蓋本體61成2層構造之方式形成,於上端側之內周面,具備自內周面向內方環狀延伸之突部63。突部63係上表面63a以傾斜面形成。另,內罩體62可與頂蓋本體61一體形成,亦與頂蓋本體61以相同之樹脂或不同之樹脂另外形成。 帽蓋4-2係以具有彈性之樹脂形成,如圖9所示,具備:圓筒狀之帽蓋本體41;及8個伸出部43,其自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向側方水平地放射狀延伸。帽蓋本體41之內面具備:上端側之上端內周面41a,與以大於上端內周面41a之直徑形成之下端側之下端內周面41b,於下端內周面41b形成有以與容器2-2之頸部23之卡合槽23a卡合之環狀突起構成之突起41c。又,於上端內周面41a與下端內周面41b之交界形成有階部41d,於下端內周面41b之下方具備內徑向下方變大之裙部41e。 裙部41e係於容器2-2之頸部23傾斜插入時,以容器2-2之頸部23向下端內周面41b順利地插入之方式進行引導者,且係藉由形成為最大外徑大於突部63之最小內徑,故以不使帽蓋4-2移動至較突部63更上側之方式進行限制者。 伸出部43具有端部於下方具有與上述之突部63之上表面63a相同傾斜之傾斜面43a,藉由傾斜面43a自上方與突部63之上表面63a卡止,而使帽蓋4-2不自內罩體62之內部空間S脫離。 以下,針對頂蓋6-2相對於容器2-2之裝卸動作進行說明。首先,說明自圖10(a)所示之收納時之狀態,將頂蓋6-2自容器2-2卸下之動作。首先如圖10(b)所示,使用者拉起頂蓋6-2。若進而拉起頂蓋6-2,則如圖10(c)所示,伸出部43之傾斜面43a自上方與突部63之上表面63a抵接而卡止。 接著,若使用者握持自頂蓋6-2突出之容器2-2之下端部,自頂蓋6-2拉伸容器2-2,則如圖11(d)所示,頸部23之卡合槽23a與帽蓋4-2之突起41c之卡合被解除,帽蓋4-2自頸部23脫離,可自容器2-2取出頂蓋6-2。 此處,構成為頸部23之卡止槽23a與帽蓋4-2之突起41c之卡止力f1小於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且構成為伸出部43之傾斜面43a與突部63之上表面63a之卡止力f2大於對填滿內容物之容器2-2之自重W加上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之力,因此若使用者將容器2-2向下方即自罩體3脫離之方向拉伸,則於伸出部43之傾斜面43a與突部63之上表面63a卡止之狀態下,僅解除帽蓋4-2之突起41c與頸部23之卡合槽23a之卡合,如圖11(d)所示,可自頂蓋6-2卸下容器2。 另一方面,將頂蓋6-2安裝於容器2-2之情形時,如圖11(e)所示,若自容器2-2上蓋上頂蓋6-2,則容器2-2之頸部23藉由裙部41e被引導至向下端內周面41b順利地插入,使噴霧頭24插入至上端內周面41a。且,使用者藉由將頂蓋6-2進而向容器2-2按壓,而如圖11(f)所示,內罩體62之頂面與帽蓋4-2之上端41f抵接,帽蓋4-2向容器2-2之頸部23押入。 且,如圖10(a)所示,藉由對頸部23之卡合槽23a確實地押入帽蓋4-2之突起41c,使帽蓋4-2與頸部23卡合,將頂蓋6-2安裝於容器2-2。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2中,亦構成為帽蓋4-2可於頂蓋6-2之內部活動,因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即使容器2-2產生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時,藉由對頸部23裝卸之帽蓋4-2於頂蓋6-2之內部活動,而可僅使帽蓋4-2之傾斜度對應於頸部23之角度變更,故可對容器2-2垂直地安裝頂蓋6。藉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2傾斜地卡合,因此可容易對容器2-2裝卸頂蓋6-2。又,可對容器本體21之底面垂直地安裝頂蓋6-2,因此美觀度較佳。 又,未產生頸彎曲之附頂蓋之容器5-2中,對頂蓋6-2傾斜地插入容器2-2之情形時,亦藉由帽蓋4-2對應於插入之頸部2之插入角度而於頂蓋6-2之內部傾斜,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2傾斜地卡合,可容易對容器2-2裝卸頂蓋6-2。 接著,以下參照圖式,對第3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3進行說明。圖12係第3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3之上部放大剖視圖,圖13、圖14係用以說明附頂蓋之容器5-3之頂蓋6-3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另,容器2-2及頂蓋本體61之形狀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3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2,內罩體62與帽蓋4-3之卡止方法不同。本實施形態中,僅對不同部位詳細說明,對於相同部位以相同符號表示,並省略說明。另,本實施形態中,帽蓋4-3、頂蓋本體61及內罩體62係以不與磁石磁吸之非磁性材料形成者。 如圖12~圖1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內罩體62係以與頂蓋本體61成2層構造之方式形成,於上端側之側面,具備保持部64,其在互相對向之位置,保持以自內周面向內方延伸之突部形成之後述之罩體側磁吸部65。罩體側磁吸部65係以磁石構成,以接著劑等固定於保持部64。另,關於固著方法,並未特別限定,可使用例如於保持部64設置凹部而嵌入磁石等一般使用之固著方法。又,罩體側磁吸部65不限於2個,可適當變更個數。 帽蓋4-3具備2個保持部44,其保持以自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側面)向左右側方水平延伸之2個突部形成之後述之帽蓋側磁吸部45。帽蓋側磁吸部45係以磁石構成,與設於保持部44之凹部嵌合並固著。另,關於固著方法,與上述同樣並未特別限制,可使用例如以接著劑固定等一般使用之固著方法。又,帽蓋側磁吸部45不限於2個,可根據罩體側磁吸部65之個數適當變更個數。 罩體側磁吸部65與帽蓋側磁吸部45係以互相磁吸之方式構成,本實施形態中,罩體側磁吸部65係以N極與帽蓋4側對面之方式,帽蓋側磁吸部45係以S極與內罩體62側對面之方式分別設置。另,若罩體側磁吸部65與帽蓋體側磁吸部45為互相磁吸之構成,則可將S極與N極與上述相反地配置,罩體側磁吸部65與帽蓋側磁吸部45之每組可不同配置,亦可適當變更。 又,本實施形態中,罩體側磁吸部65及帽蓋側磁吸部45只要至少一者以磁石構成,另一者以由磁力吸附於磁石之磁性材料構成即可,使用具有可充分地支撐以帽蓋4-3之卡合部即帽蓋本體41之內側保持填滿內容物之容器2-2之帽蓋4-3全體之重量,且將容器2-2以手下拉時可脫離程度之磁力者。 以下,針對頂蓋6-3相對於容器2-2之裝卸動作進行說明。首先,說明自圖13(a)所示之收納時之狀態,將頂蓋6-3自容器2-2卸下之動作。首先如圖13(b)所示,使用者拉起頂蓋6-2。若進而拉起頂蓋6-2,則如圖13(c)所示,藉由罩體側磁吸部65與帽蓋側磁吸部45互相磁吸而使帽蓋4-3與內罩體62卡止。 接著,若使用者握持自頂蓋6-3突出之容器2-2之下端部,自頂蓋6-3拉伸容器2-2,則如圖14(d)所示,頸部23之卡合槽23a與帽蓋4-3之突起41c之卡合被解除,帽蓋4-3自頸部23脫離,可自容器2-2取出頂蓋6-3。 此處,構成為頸部23之卡合槽23a與帽蓋4-3之突起41c之卡合力f1小於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且構成為罩體側磁吸部65與帽蓋側磁吸部45之卡止力f2大於對填滿內容物之容器2-2之自重W加上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之力,因此若使用者將容器2-2向下方即自罩體3脫離之方向拉伸,則罩體側磁吸部65與帽蓋側磁吸部45磁吸之狀態下,僅解除帽蓋4-3之突起41c與頸部23之卡合槽23a之卡合,即可如圖14(d)所示,自頂蓋6-3卸下容器2-2。 另一方面,將頂蓋6-3安裝於容器2-2之情形時,如圖14(e)所示,若自容器2-2上蓋上頂蓋6-3,則容器2-2之頸部23藉由裙部41e被引導至向下端內周面41b順利地插入,使噴霧頭24插入至上端內周面41a。接著使用者藉由將頂蓋6-3進而向容器2-2按壓,而如圖14(f)所示,內罩體62之頂面與帽蓋4-3之上端41f抵接,帽蓋4-3向容器2-2之頸部23押入。 且,如圖13(a)所示,藉由對頸部23之卡合槽23a確實地押入帽蓋4-3之突起41c,而使帽蓋4-3與頸部23卡合,將頂蓋6-3安裝於容器2-2。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3中,亦構成為帽蓋4-3可於頂蓋6-3之內部活動,因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即使容器2-2產生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時,藉由對頸部23裝卸之帽蓋4-3於頂蓋6-3之內部活動,而僅使帽蓋4之傾斜度對應於頸部23之角度變更,故可對容器2-2垂直地安裝頂蓋6-3。藉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3傾斜地卡合,因此可容易對容器2-2裝卸罩體6-3。又,可對容器本體21之底面垂直地安裝頂蓋6-3,因此美觀度較佳。 又,未產生頸彎曲之附頂蓋之容器5-3中,對頂蓋6-3傾斜地插入容器2-2之情形時,亦藉由帽蓋4-3對應於插入之頸部2之插入角度而於頂蓋6-3之內部傾斜,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3傾斜地卡合,可容易對容器2-2裝卸頂蓋6-3。 接著,以下參照圖式,對第4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4進行說明。圖15係第4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4之上部放大剖視圖,圖16、圖17係用以說明附頂蓋之容器5-4之頂蓋6-4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另,容器2-2及頂蓋本體61之形狀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4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2,內罩體62與帽蓋4-4之卡止方法不同。本實施形態中,僅對不同部位詳細說明,對於相同部位以相同符號表示,並省略說明。 如圖15~圖17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內罩體62係以與頂蓋本體61成2層構造之方式形成,於內側上表面,具備吊棒7,其於將內罩體62之中心軸設置於正中間,於左右方向空出一定間隔,自內側上表面向下方延伸。吊棒7係以棒體71、及設置於棒體71下端之圓板狀掛鉤72構成。另,掛鉤72之形狀並未特別限定,只要為具有大於後述之貫通孔46c內徑之外徑者則可為任一形狀。又,棒體71亦可為圓筒、圓柱、角柱等任一形狀。 帽蓋4-4具備自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側面)向左右側方水平延伸之2個延伸部46。伸出部46具備:基部46a,其自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向側方水平延伸出;及爪片46b,其自基部46a之前端向下方延伸。於基部46a,形成有供棒體71插通之小於掛鉤72內徑之貫通孔46c,藉由掛鉤72之上表面與基部46a之下表面抵接,使帽蓋4-4與內罩體62卡止。 以下,針對頂蓋6-4相對於容器2-2之裝卸動作進行說明。首先,說明自圖16(a)所示之收納時之狀態,將頂蓋6-4自容器2-2卸下之動作。圖16(a)所示之狀態下,掛鉤72位於與延伸部46之基部46a之下表面空出間隔。首先如圖16(b)所示,使用者拉起頂蓋6-4。若進而拉起頂蓋6-4,則如圖16(c)所示,藉由掛鉤72之上表面與基部46a之下表面抵接,而使帽蓋4-4與內罩體62卡止。 接著,若使用者握持自頂蓋6-4突出之容器2-2之下端部,自頂蓋6-4拉伸容器2-2,則如圖17(d)所示,頸部23之卡合槽23a與帽蓋4之突起41c之卡合被解除,帽蓋4-4自頸部23脫離,可自頂蓋6-4取出容器2-2。 此處,構成為頸部23之卡合槽23a與帽蓋4-4之突起41c之卡合力f1小於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且構成為掛鉤72之上表面與基部46a之下表面之卡止力f2大於對填滿內容物之容器2-2之自重W加上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之力,因此若使用者將容器2-2向下方即自罩體3脫離之方向拉伸,則於掛鉤72之上表面與基部46a之下表面抵接之狀態,僅解除帽蓋4之突起41c與頸部23之卡合槽23a之卡合,即可如圖17(d)所示,自頂蓋6-4卸下容器2-2。 另一方面,將頂蓋6-4安裝於容器2-2之情形時,如圖17(e)所示,若自容器2-2上蓋上頂蓋6-4,則容器2-2之頸部23藉由裙部41e被引導至向下端內周面41b內順利地插入,使噴霧頭24插入至上端內周面41a。接著使用者藉由將頂蓋6-4進而向容器2-2按壓,而如圖17(f)所示,內罩體62之頂面與帽蓋4-4之上端41f抵接,帽蓋4-4向容器2-2之頸部23押入。 且,如圖16(a)所示,藉由對頸部23之卡合槽23a確實地押入帽蓋4-4之突起41c,將帽蓋4-4與頸部23卡合,而將頂蓋6-4安裝於容器2-2。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4中,亦構成為帽蓋4-4可於頂蓋6-4之內部活動,因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即使容器2-2產生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時,亦因裝卸於頸部23之帽蓋4於頂蓋6-4之內部活動,而僅帽蓋4之傾斜度對應於頸部23之角度變更,故可對容器2-2垂直地安裝頂蓋6-4。藉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4傾斜地卡合,因此可容易地對容器2-2裝卸頂蓋6-4。又,可對容器本體21之底面垂直地安裝頂蓋6-4,因此美觀度較佳。 又,於未產生頸彎曲之附頂蓋之容器5-4中,即使對頂蓋6-4傾斜地插入容器2-2之情形時,亦藉由帽蓋4-4對應於插入之頸部2之插入角度而於頂蓋6-4之內部傾斜,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4傾斜地卡合,可容易地對容器2-2裝卸頂蓋6-4。 接著,以下參照圖式,對第5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5進行說明。圖18係用以說明第5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5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另,容器2-2及頂蓋本體61之形狀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詳細說明。 如圖18(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5於內罩體62,於內部上端之側面形成有彎曲部67,該彎曲部67隨著自內部上端朝向下方逐漸向內方變窄,來到後述之帽蓋4-5之伸出部47之外周之寬度附近則向下方垂直延伸。又,於內罩體62,形成有自內周面向內方環狀延伸之環狀凸部69。彎曲部67之垂直延伸之端部68其下端68a延伸至環狀凸部69之上表面,於端部68之內面形成有供後述之突起47c嵌合之嵌合槽68b。另,彎曲部67可與內罩體62一體形成,亦可另外成型。 帽蓋4-5具備自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向側方放射狀延伸之2個伸出部47,伸出部47具備:基部47a,其自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向側方水平延伸;可彈性變形之爪片47b,其自基部47a之前端向下方延伸;及圓弧狀之突起47c,其自爪片47b之外周面突出。 帽蓋4-5於內罩體62之內部空間S內朝下方移動時,將伸出部47之爪片47b之外周面朝彎曲部67之內面引導、移動,伸出部47之爪片47b之下端與環狀凸部69之上表面抵接,從而帽蓋4-5與內罩體62卡止。爪片47b之外周面之外徑形成為與彎曲部67之內面之寬度大致相同,因此可抑制在下端68a與環狀凸部69之上表面抵接之狀態下之水平方向之晃動。又,藉由突起47c與嵌合槽68a嵌合,可進而抑制上述晃動。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8(b)所示,例如容器2-2之軸自內罩體62之軸傾斜2°,將容器2-2插入於內罩體62之情形時,容器2-2之頸部23被裙部41e引導,而向下端內周面41b順利地插入,進而配合容器2-2之頸部23之上述傾斜度,帽蓋4-5於內罩體62之內部空間S內傾斜,藉此可對帽蓋4-5之下端內周面41b垂直地插入容器2-2之頸部23,因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5傾斜地卡合,可容易對容器2-2裝卸頂蓋6-5。又,可對容器本體21之底面垂直地安裝頂蓋6-5,因此美觀度較佳。 另,本實施形態之彎曲部67不限於本實施形態,亦可採用於上述附罩體之容器1,或第4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4。 接著,以下參照圖式,對第6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6進行說明。圖19係第6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6之上部放大剖視圖,圖20、圖21係用以說明附頂蓋之容器5-6之頂蓋6-6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另,容器2-2及頂蓋本體61之形狀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6係於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5設有罩體突出部70及受凹部41h者,本實施形態中,僅對不同部位進行說明,對於相同部位以相同符號表示,省略說明。 罩體突出部70於內罩體62之內側上表面,向下方前端較細地突出。又,帽蓋4-6之帽蓋本體41具有上壁41g,於上壁41g形成有於中央上表面接受罩體突出部70之前端的受凹部41h。 以下,針對頂蓋6-6相對於容器2-2之裝卸動作進行說明。首先,說明自圖20(a)所示之收納時之狀態,將頂蓋6-6自容器2-2卸下之動作。圖20(a)所示之狀態中,罩體突出部70之前端與受凹部41h抵接。如圖20(b)所示,使用者拉起頂蓋6-6。於是罩體突出部70之前端自受凹部41h離開。再者,若拉起頂蓋6-6,則如圖20(c)所示,突出部47之爪片47b之下端自上方與環狀凸部69之上表面抵接而卡止。 接著,若使用者握持自頂蓋6-6突出之容器2-2之下端部,自頂蓋6-6拉伸容器2-2,則如圖21(d)所示,頸部23之卡合槽23a與帽蓋4-6之突起41c之卡合被解除,帽蓋4-6自頸部23脫離,可自頂蓋6-6取出容器2-2。 此處,構成為頸部23之卡合槽23a與帽蓋4-6之突起41c之卡合力f1小於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且構成為環狀凸部69之上表面與伸出部47之爪片47b之下端之卡止力f2大於對填滿內容物之容器2-2之自重W加上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之力,因此若使用者將容器2-2向下方即自罩體3脫離之方向拉伸,則伸出部47之爪片47b之下端與環狀凸部69之上表面卡止之狀態下,僅解除帽蓋4-6之突起41c與頸部23之卡合槽23a之卡合,即可如圖21(d)所示,自頂蓋6-2卸下容器2。 另一方面,將頂蓋6-6安裝於容器2-2之情形時,如圖21(e)所示,若自容器2-2上蓋上頂蓋6-6,則容器2-2之頸部23藉由裙部41e被引導至向下端內周面41b順利地插入,將噴霧頭24插入至上端內周面41a。接著使用者藉由將頂蓋6-6進而向容器2-2按壓,而如圖21(f)所示,罩體突出部70之前端與受凹部41h抵接,帽蓋4-6向容器2-2之頸部23押入。 且,如圖20(a)所示,藉由對頸部23之卡合槽23a確實地押入帽蓋4-6之突起41c,而使帽蓋4-6與頸部23卡合,將頂蓋6-6安裝於容器2-2。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6中,亦構成為帽蓋4-6可於頂蓋6-6之內部活動,因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即使容器2-2產生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時,亦藉由對頸部23裝卸之帽蓋4-6於頂蓋6-6之內部活動,僅使帽蓋4-6之傾斜度對應於頸部23之角度變更,故可對容器2-2垂直地安裝頂蓋6-6。藉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6傾斜地嵌合,因此可容易對容器2裝卸頂蓋6-6。又,可對容器本體21之底面垂直地安裝頂蓋6-6,因此美觀度較佳。 又,未產生頸彎曲之附頂蓋之容器5-6中,亦對頂蓋6-6傾斜地插入容器2-2之情形時,帽蓋4-6亦對應於插入之頸部23之插入角度,於頂蓋6-6之內部傾斜,藉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6傾斜地卡合,可容易對容器2-2裝卸頂蓋6-6。 另,本實施形態之罩體突出部70及受凹部41h並非僅設為1組,亦可設為複數組。又,受凹部41h未必一定需要,亦可為僅設有至少1個罩體突出部70者。罩體突出部70之形狀不限於尖細,可為圓柱狀,可為圓筒狀,亦可為角柱狀,可適當變更。 又,本實施形態之罩體突出部70及受凹部41h不限於本實施形態,亦可採用於上述附罩體之容器1,或第1~第5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5-2、5-3、5-4、5-5。 又,如本實施形態之帽蓋4-6,具有上壁41g之帽蓋之情形時,亦可形成帽蓋突出部(未圖示),其自上壁41g向上方突出,與內罩體62之內側上表面抵接。 接著,以下參照圖式,對第7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7進行說明。圖22係第7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7之上部放大剖視圖。另,容器2-2及頂蓋本體61之形狀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7之伸出部48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伸出部42、47不同,如圖22所示,係自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於斜下方延伸者,具備傾斜部48a,其於斜下方延伸;下端部48b,其自傾斜部48a之下端向下方垂直延伸;及突起48c,其於下端部48b之外周面突出。如此,藉由使伸出部48傾斜延伸,下端部48b之下端與環狀凸部69之上表面抵接時,可防止伸出部48折斷。 上述實施形態中,構成為藉由卡合槽23a與突起41c嵌合而將頸部23與帽蓋4卡合,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例如藉由外螺紋與內螺紋之螺合而將頸部23與帽蓋4卡合。該情形時,自帽蓋4裝卸頸部23時,使頸部23一面對帽蓋4相對旋轉一面向帽蓋4插入,並脫離。此外,頸部23與帽蓋4之卡合可使用一般之附帽蓋之容器所使用之機構。 此處,對圖1~圖6所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附罩體之容器1中,藉由螺合將頸部3與帽蓋4卡合之實施形態參照以下圖式進行說明。圖23係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附罩體之容器1-2之上部放大剖視圖,圖24係圖23之附罩體之容器1-2之罩體3-2之剖視圖,圖25係用以說明圖23之附罩體之容器1-2之罩體3-2的裝卸動作之圖,圖26係用以說明產生頸彎曲之圖23之附罩體之容器1-2之罩體3-2的裝卸動作之圖。另,本實施形態之附罩體之容器1-2中,藉由對與圖1~圖6之附罩體之容器1相同之構成附加相同符號表示,而省略此處之詳細說明,僅對不同構造詳細說明。 如圖23~圖26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附罩體之容器1-2具備容器2-3及可對容器2-3裝卸之罩體3-2。容器2-3具備容器本體21及以頸22與噴霧頭24-2構成之頸部23-2。本實施形態之噴霧頭24-2不預先形成設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噴霧頭24之外周面之卡合槽23a,而設有經切出螺紋加工之頸部側螺紋部23b。即,於頸部23-2之外周面設有頸部側螺紋部23b。 又,本實施形態之罩體3-2係以對應於容器本體21形狀之形狀而形成,如圖23所示,具備外罩體31、內罩體32-2、及可於內罩體32-2之內部活動之帽蓋4-2。 如圖23、圖24所示,內罩體32-2係以與外罩體31成2層構造之方式形成,形成相對於圓筒狀之外罩體31,剖面為橢圓形之筒狀。又,自橢圓形之短徑側外周面向外罩體31之內周面,形成有用以保持強度之經橋接之橋接部34。本實施形態之內罩體32-2與上述實施形態之設有環狀突出之突部33之內罩體32(參照圖3)不同,如圖24所示,於上下方向之較中央更下方之內周面之對向位置,具備自內周面向內方延伸之一對突部33-2。突部33-2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內罩體32(參照圖3)同樣地,具備:罩體側凸部33a,其自突部33之內周面進而向內方環狀延伸;及卡止槽33b,其沿罩體側凸部33a上方之突部33之內周面形成之底面為圓弧狀。另,內罩體32可與外罩體31一體形成,亦可藉由與外罩體31相同之樹脂或不同之樹脂另外形成,藉由接著、熔著、壓著等固著於外罩體31。 帽蓋4-2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具備自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向側方放射狀延伸之8個伸出部42之帽蓋4(參照圖4)不同,如圖24所示,於帽蓋本體41之兩側具備向外方延伸之2個伸出部42-2。又,於帽蓋本體41之下端內周面41b,形成有帽蓋側螺紋部41j,其以與上述容器2-3之頸部23-2之頸部側螺紋部23b卡合之方式被切出螺紋加工。藉由使頸部23-2對於帽蓋4-2順時針旋轉,而使帽蓋4-2與頸部23-2螺合,藉由使頸部23-2對於帽蓋4-2逆時針旋轉,而解除帽蓋4-2與頸部23-2之螺合,使頸部23-2自帽蓋4-2脫離。另,帽蓋本體41之內側作為與容器2-3之頸部23-2卡合之卡合部發揮功能。 本實施形態中,帽蓋4-2可於內罩體32-2之內部活動,但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於內罩體32-2之內部空間S,限制帽蓋4-2以軸為中心旋轉之方向之移動。即,以如下方式構成:如圖24所示,藉由將內罩體32-2之水平剖面之內周設為橢圓形,而自圖24(a)所示,使帽蓋4-2之伸出部42-2位於沿著內罩體32-2之長徑之狀態,於圖24中順時針方向(自下握持容器2-3時為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帽蓋4-2與容器2-3之頸部23-2螺合,伴隨頸部23-2之旋轉,如圖24(b)所示,帽蓋4-2之伸出部42-2之端部之角與內罩體32-2之內周面抵接,使帽蓋4-2之旋轉被內罩體32-2阻止,頸部23-2之頸部側螺紋部23b螺入帽蓋4-2之螺紋部41j而栓緊。 如此,藉由對內罩體32-2限制帽蓋4-2之旋轉方向之移動,使頸部23-2對於帽蓋4-2相對旋轉之同時,將其安裝於帽蓋4-2時,限制帽蓋4-2於內罩體32-2之內部空間之旋轉,因此可防止帽蓋4-2與頸部23-2一起旋轉而空轉,可螺合帽蓋4-2與頸部23-2。 接著,以下參照圖式,針對罩體3-2對於容器2-3之裝卸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對自容器2-3卸下罩體3-2之情形進行說明。若自圖25(a)所示之罩體3-2安裝於容器2-3之狀態,使用者握持罩體3-2,向脫離之方向拉起容器2-3,則帽蓋4-2與容器2-3一起向自罩體3-2脫離之方向(下方向)移動,如圖25(b)所示,伸出部42-2之爪片42b之下端與罩體側凸部33a之上表面抵接,成為帽蓋4-2卡止於罩體側凸部33a之狀態。另,圖25(a)(b)所示之狀態中,帽蓋4-2與頸部23-2螺合。又,帽蓋4-2向下方向移動時,由於爪片42b之外周面按壓於突部33-2之內周面之同時帽蓋4移動,故爪片42b於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側以撓曲之狀態移動。且,構成為罩體側凸部33a與爪片42b協動,於將帽蓋4-2卡止於罩體側凸部33a之狀態下,以帽蓋之突起42c與內罩體32-2之卡止槽33b卡止,藉由帽蓋4牢固地卡止。 接著,使用者以單手握持罩體3-2之狀態下,藉由使容器2-3對於帽蓋4-2逆時針旋轉,而使頸部23-2與帽蓋4-2一起旋轉,其後,帽蓋4-2之伸出部42-2之端部與內罩體32-2之內周面抵接,使帽蓋4-2之旋轉停止。若帽蓋4-2之旋轉停止,則頸部23-2對於帽蓋4-2旋轉,即頸部23-2之頸部側螺紋部23b沿帽蓋側螺紋部41j旋轉,因此頸部23-2於下方即自罩體3-2脫離之方向移動,爪片42b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之狀態下,僅解除帽蓋4-2之帽蓋側螺紋部41j與頸部23-2之頸部側螺紋部23b之螺合,如圖25(c)所示,可將罩體3-2自容器2卸下。 另一方面,於容器2-3安裝罩體3-2之情形時,使用者以單手握持罩體3-2之狀態下,將容器2-3之頸部23-2自罩體3-2之下端側向帽蓋4-2之下端內周面41b插入。頸部23-2向帽蓋4-1插入時,帽蓋4-2之爪片42b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參照圖25(c)),若將頸部23-2即容器2-3向罩體3-2上推,則帽蓋4-2與頸部23-2一起上推至內罩體32-2之內部空間S內,爪片42b之外周面按壓於突部33-2之內周面,爪片42b於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以彈性撓曲之狀態,使帽蓋4-2向上方移動,因此帽蓋4-2之突起42c自卡止槽33b脫離,進而罩體側凸部33a與爪片42b之卡止脫離。 罩體側凸部33a與爪片42b即伸出部42-2之卡止脫離後,若進而將容器2-3向罩體3-2上推,則帽蓋4-2之上端41f與內罩體32-2之頂面抵接。帽蓋4-2之上端41f與內罩體32-2之頂面抵接之狀態下,藉由使用者使容器2-3順時針旋轉,首先頸部23-2與帽蓋4-2一起旋轉,其後,帽蓋4-2之伸出部42-2之外表面與罩體32-2之內周面抵接,帽蓋4-2之旋轉停止後,藉由頸部23-2相對於帽蓋4-2旋轉,而使頸部側螺紋部23b沿帽蓋側螺紋部41j旋轉,因此頸部23-2向上方移動,帽蓋側螺紋部41j與頸部側螺紋部23b螺合,將罩體3-2安裝於容器2-3。 另,帽蓋4-2與頸部23-2螺合,使罩體3-2安裝於容器2-3之狀態下,構成為利用帽蓋側螺紋部41j與頸部側螺紋部23b之螺合所致之卡合力f1大於填滿內容物之容器2-3之自重W,使用者僅握持罩體3-2而攜帶附罩體之容器1-2之情形時,帽蓋4-2亦與容器2-3一起向自罩體3-2脫離之方向移動,但如圖25(b)所示,帽蓋4-2之伸出部42-2之爪部42b之下端與罩體側凸部33a之上表面抵接而帽蓋4-2被卡止,將不自罩體3-2脫離。 一般而言,如本實施形態般具有頸部23-2之玻璃製容器2-3中,有製造上不可避免地於容器2-3產生所謂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此處,圖26係用以說明產生頸彎曲之附罩體之容器1-2之罩體3-2的裝卸動作之圖。 圖26所示之容器2-3中,頸部23-2相對於容器本體21傾斜3°而形成,對於其他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之附罩體之容器1-2相同。首先,自容器2-3卸下罩體3-2之情形時,若自圖26(a)所示之罩體3-2安裝於容器2-3之狀態,使用者握持罩體3-2,向自容器2-3脫離之方向拉起,則帽蓋4-2與容器2-3一起向自罩體3-2脫離之方向移動,如圖26(b)所示,伸出部42-2之爪片42b之下端與罩體側凸部33a之上表面抵接,帽蓋4-2與罩體側凸部33a成為卡止之狀態。即,帽蓋4-2與頸部23-2相同地保持3°傾斜之狀態,外罩體31-1與內罩體32-2亦變為傾斜3°之狀態。 接著,使用者以單手握持罩體3-2之狀態下,藉由使容器2-3相對於帽蓋4-2逆時針旋轉,而使頸部23-2與帽蓋4-2一起旋轉,其後,帽蓋4-2之伸出部42-2之外表面與內罩體32-2之內周面抵接,帽蓋4-2之旋轉停止。若帽蓋4-2之旋轉停止,則頸部23-2相對於帽蓋4-2旋轉,即頸部23-2之頸部側螺紋部23b沿帽蓋側螺紋部41j旋轉,因此頸部23-2於下方即自罩體3-2脫離之方向移動,於爪片42b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之狀態下,僅解除帽蓋4-2之帽蓋側螺紋部41j與頸部23-2之頸部側螺紋部23b之螺合,而如圖25(c)所示,可將罩體3-2自容器2卸下。 另一方面,對容器2-3安裝罩體3-2之情形時,自圖26(c)所示之狀態,使用者以單手握持罩體3-2之狀態下,將容器2-3之頸部23-2自罩體3-2之下端側向帽蓋4-2之下端內周面41b插入。此時,頸部23-2如圖26(b)所示,對帽蓋4-2之下端內周面41b垂直插入。另,圖26(b)係顯示帽蓋側螺紋部41j與頸部側螺紋部23b螺合之狀態,但對容器2-3安裝罩體3-2之情形時,帽蓋側螺紋部41j與頸部側螺紋部23b仍未螺合。 頸部23-2向帽蓋4-1插入時,帽蓋4-2之爪片42b與罩體側凸部33a卡止(參照圖26(b)),若將頸部23-2即容器2-3向罩體3-2上推,則帽蓋4-2與頸部23-2一起上推至內罩體32-2之內部空間S內,爪片42b之外周面按壓於突部33-2之內周面,使爪片42b於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以彈性撓曲之狀態,帽蓋4-2向上方移動,因此帽蓋4-2之突起42c自卡止槽33b脫離,進而罩體側凸部33a與爪片42b之卡止脫離,帽蓋4-2於內罩體32-2之內部空間S成為可活動之狀態。 於帽蓋4-2可活動之狀態下,若以容器本體21相對於外罩體31及內罩體32-2成為垂直之方式,將容器2-3向罩體3-2上推,則帽蓋4-2上推於內部空間S內。使用者使容器2-3順時針旋轉,帽蓋側螺紋部41j與頸部側螺紋部23b螺合之瞬間,帽蓋4-2配合頸部23-2之傾斜而傾斜3°之狀態下,帽蓋4-2之上端41f與內罩體32之頂面抵接。帽蓋4-2之上端41f與內罩體32-2之頂面抵接之狀態下,藉由使用者使容器2-3順時針旋轉,頸部23-2與帽蓋4-2保持相同傾斜度之狀態下一起旋轉,其後,帽蓋4-2之伸出部42-2之外表面與內罩體32-2之內周面抵接,帽蓋4-2之旋轉停止後,藉由頸部23-2相對於帽蓋4-2旋轉,而使頸部側螺紋部23b沿帽蓋側螺紋部41j旋轉,因此頸部23-2向上方移動,帽蓋側螺紋部41j與頸部側螺紋部23b螺合,將罩體3-2安裝於容器2-3。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帽蓋4-2係構成為可於內罩體32-2之內部空間S內活動,因此即使於容器2產生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時,藉由對頸部23-2裝卸之帽蓋4-2於內罩體32之內部活動,僅使帽蓋4之傾斜度對應於頸部23之角度變更,因此可對容器2-3垂直地安裝罩體3-2。藉此,可防止頸部23-2對帽蓋4-2傾斜地嵌合,因此可容易對容器2-3裝卸罩體3-2。又,可對容器本體21之底面垂直地安裝罩體3-2,因此美觀度較佳。 另,圖26中,對產生頸彎曲之附罩體之容器1-2之罩體3-2的裝卸動作進行說明,但未產生頸彎曲之圖25之附罩體之容器1-2中,對罩體3-2傾斜地插入容器2-3之情形時,蓋帽4-2亦對應於插入之頸部23-2之插入角度而於內罩體32-2之內部空間S內傾斜,藉此可防止頸部23-2對帽蓋4-2傾斜地嵌合,可容易對容器2-3裝卸罩體3-2。 接著,以下參照圖式,對第8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8進行說明。圖27係第8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8之上部放大剖視圖,圖28、圖29係用以說明附頂蓋之容器5-8之頂蓋6-8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另,容器2-2及頂蓋本體61之形狀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頂蓋6-8具有頂蓋本體61與形成於頂蓋本體61之內面之內罩體62之2層構造。內罩體62具備自內罩體62之上端部周面向內方延伸之底面81。底面81於其中央形成有供帽蓋本體41插通之孔81a,於孔81a之周圍設有向下方延伸之圓筒壁82。另,孔81之內徑係以小於後述之帽蓋4-8之伸出部49外徑之徑構成。 於底面81之上側,形成有自內罩體62之周面向內方延伸之頂面83,頂面83隨著中央部朝向中心而形成上空變高之圓頂型,於圓頂之中央形成有頂面孔83a。頂面孔83a以小於後述之帽蓋4-8之伸出部49外徑之徑構成。又,於較帽蓋4-8之最大徑稍寬之位置,設有連接底面81與頂面83之柱部84。柱部84限制帽蓋4-8之左右方向之移動,且使底面81與頂面83之強度增大。另,本實施形態中雖未圖示,但內罩體62係由包含前側及後側之2個零件之扇貝狀,或於前側及後側包含分別分割成複數個之複數個零件之扇貝狀等之複數個零件構成。 帽蓋4-8係藉由具有彈性之樹脂形成,如圖27所示,具備:圓筒狀之帽蓋本體41;及伸出部49,其自帽蓋本體41之上端向側方環狀延伸。伸出部49以對應於頂面83之形狀之方式,呈圓頂型。於帽蓋本體41之外周面,形成有突出之突起50。突起50係朝向外側,設置成將帽蓋本體41以開隙切除形成之懸空彎曲狀。藉由將突起50如圖27所示設成利用開縫之懸空形狀,而可賦予可撓性。於帽蓋本體41之內面41a,形成有以與容器2之頸部23之卡合槽23a卡合之環狀突起構成之突起41c。又,於帽蓋本體41之下端,設有隨著朝向下方而內徑變大之裙部41e。裙部41e形成較帽蓋本體41薄壁,較佳為周狀間歇設置。另,藉由將裙部41e周狀間歇設置,而賦予可撓性。 本實施形態中,若帽蓋4-8向上方移動,則伸出部49之上表面與頂面83之下表面抵接,若帽蓋4-8向下方移動則伸出部49之下表面與底面81之上表面抵接,控制帽蓋4-8之上下方向之移動範圍。以底面81、頂面83及柱部84構成之空間成為控制帽蓋4-8之上下方向之移動範圍之控制空間S8。 以下,對頂蓋6-8相對於容器2-2之裝卸動作進行說明。首先,說明自圖28(a)所示之收納時之狀態,將頂蓋6-8自容器2-2卸下之動作。圖28(a)所示之狀態中,伸出部49之上表面與頂面83之下表面抵接。如圖28(b)所示,使用者拉起頂蓋6-8。於是,伸出部49之上表面自頂面83之下表面遠離。再者,若拉起頂蓋6-8,則如圖28(c)所示,伸出部49之下表面與底面81之上表面抵接,帽蓋4-8與內罩體62卡止。此時,如圖27所示,突起50與圓筒壁82之內周面卡止,因此帽蓋4-8不活動。藉此,可防止因帽蓋4-8之晃動產生之雜音。又,藉由突起50具有可撓性並與圓筒壁82之內周面卡止,而可對帽蓋4-8之上下方向之移動賦予自由度。藉此,將容器2-2自頂蓋6-8拔出時,例如即使於容器2-2產生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時,由於可僅使一突起50於上下方向移動,因此自圖28(b)之狀態變化成圖28(c)之狀態之過程中,即伸出部49之下表面與底面81之上表面抵接前之狀態下,帽蓋4-8之傾斜度可對應於頸部23之角度變更,因此可保持頸部23之容許性。 接著,若使用者握持自頂蓋6-8突出之容器2-2之下端部,自頂蓋6-8拉伸容器2-2,則如圖29(d)所示,頸部23之卡合槽23a與帽蓋4-8之突起41c之卡合被解除,帽蓋4-8自頸部23脫離,可自頂蓋6-8取出容器2-2。 此處,構成為頸部23之卡合槽23a與帽蓋4-8之突起41c之卡止力f1小於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且構成為伸出部49之下表面與底面81之上表面之卡止力f2大於對填滿內容物之容器2-2之自重W加上使用者利用手之拉伸力F之力,因此若使用者將容器2-2向下方即自罩體3脫離之方向拉伸,則伸出部49之下表面與底面81之上表面卡止之狀態下,僅解除帽蓋4-8之突起41c與頸部23之卡合槽23a之卡合,如圖29(d)所示,可自頂蓋6-8卸下容器2。 另一方面,將頂蓋6-8安裝於容器2-2之情形時,如圖29(e)所示,若自容器2-2上蓋上頂蓋6-8,則容器2-2之頸部23藉由裙部41e被引導至向內周面41b順利地插入,噴霧頭24插入於內周面41a。接著使用者藉由將頂蓋6-8進而向容器2-2按壓,而如圖29(f)所示,伸出部49之下表面與頂面83之下表面抵接,帽蓋4-8向容器2-2之頸部23押入。 且,如圖24(a)所示,藉由對頸部23之卡合槽23a確實地押入帽蓋4-8之突起41c,而使帽蓋4-8與頸部23卡合,將頂蓋6-8安裝於容器2-2。 本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5-8中,亦構成為帽蓋4-8可於頂蓋6-8之內部活動,因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即使容器2-2產生頸彎曲等變形之情形時,亦藉由對頸部23裝卸之帽蓋4-8於頂蓋6-8之內部活動,而僅使帽蓋4-8之傾斜度對應於頸部23之角度變更,故可對容器2-2垂直地安裝頂蓋6-8。藉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8傾斜地嵌合,因此可容易對容器2-2裝卸頂蓋6-8。又,可對容器本體21之底面垂直地安裝頂蓋6-8,因此美觀度較佳。 又,未產生頸彎曲之附頂蓋之容器5-8中,亦對頂蓋6-8傾斜地插入容器2-2之情形時,帽蓋4-8亦對應於插入之頸部2之插入角度而於頂蓋6-8之內部傾斜,藉此可防止頸部23對帽蓋4-8傾斜地卡合,可容易對容器2-2裝卸頂蓋6-8。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將容器本體21設為玻璃製,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可為樹脂製,亦可為不鏽鋼製,可適當變更材質。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設為於容器本體21收納化妝料者,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可收納美髮材料或藥品、食品、接著劑、塗料等各種內容物。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容器2設為具備噴霧頭24之噴霧容器,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可為僅具備排出孔之容器,亦可為氣溶膠式容器,可使用各種容器。 又,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亦可為卸下上述實施形態之容器2-3之噴霧頭24之附罩體之容器1-2。該情況,設置於頸22之外周面之切出螺紋部分(參照圖1)與帽蓋側螺紋部41j螺合。將容器2-3載置於收納架或台等而保管之情形等時,頸22上端之開口可設為打開狀態,但於攜帶之情形時,可為安裝蓋住該開口之裝卸式蓋體者。 本發明之附罩體之容器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適當變更。
1、1-2‧‧‧附罩體之容器
2、2-2、2-3‧‧‧容器
3、3-2‧‧‧罩體
4、4-2~4-8‧‧‧帽蓋
5、5-2~5-8‧‧‧附頂蓋之容器
6、6-2~6-8‧‧‧頂蓋
7‧‧‧吊棒
21‧‧‧容器本體
22‧‧‧頸
23、23-2‧‧‧頸部
23a‧‧‧卡合槽
23b‧‧‧頸部側螺紋部
24、24-2‧‧‧噴霧頭
31‧‧‧外罩體
32、32-2‧‧‧內罩體
33、33-2‧‧‧突部
33a‧‧‧罩體側凸部(罩體側卡止部)
33b‧‧‧卡止槽
34‧‧‧橋接部
41‧‧‧帽蓋本體
41a‧‧‧上端內周面
41b‧‧‧下端內周面
41c‧‧‧突起
41d‧‧‧階部
41f‧‧‧上端
41j‧‧‧螺紋部
42、42-2、43、47、49‧‧‧伸出部
42a‧‧‧基部
42b‧‧‧爪片
42c、48c、50‧‧‧突起
43a‧‧‧傾斜面
44‧‧‧保持部
45‧‧‧帽蓋側磁吸部
46‧‧‧延伸部
46a、47a‧‧‧基部
46b、47b‧‧‧爪片
46c‧‧‧貫通孔
47c‧‧‧突起
48a‧‧‧傾斜部
48b‧‧‧下端部
61‧‧‧頂蓋本體
62‧‧‧內罩體
62a‧‧‧卡止部
63‧‧‧突部
63a‧‧‧上表面
64‧‧‧保持部
65‧‧‧罩體側磁吸部
67‧‧‧彎曲部
68‧‧‧端部
68a‧‧‧下端
68b‧‧‧嵌合槽
69‧‧‧環狀凸部
70‧‧‧罩體突出部
71‧‧‧棒體
72‧‧‧掛鉤
81‧‧‧底面
81a‧‧‧孔
82‧‧‧圓筒壁
83‧‧‧頂面
83a‧‧‧頂面孔
84‧‧‧柱部
f1‧‧‧卡合力
f2‧‧‧卡止力
F‧‧‧利用手之拉伸力
S‧‧‧內部空間
S8‧‧‧控制空間
圖1(a)、(b)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附罩體之容器的前視圖。 圖2係圖1之附罩體之容器之罩體的剖視圖。 圖3係圖1之附罩體之容器之內罩體的剖面立體圖。 圖4係自下方向觀察圖1之附罩體之容器之帽蓋的立體圖。 圖5(a)~(c)係用以說明圖1之附罩體之容器之罩體的裝卸動作之圖。 圖6(a)~(c)係用以說明產生頸彎曲之附罩體之容器之罩體的裝卸動作之圖。 圖7係附頂蓋之容器之立體圖。 圖8係圖7之附頂蓋之容器之概念圖。 圖9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之上部放大剖視圖。 圖10(a)~(c)係用以說明圖9之附頂蓋之容器之頂蓋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其1)。 圖11(d)~(f)係用以說明圖9之附頂蓋之容器之頂蓋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其2)。 圖12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的上部放大剖視圖。 圖13(a)~(c)係用以說明圖12之附頂蓋之容器之頂蓋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其1)。 圖14(d)~(f)係用以說明圖12之附頂蓋之容器之頂蓋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其2)。 圖15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的上部放大剖視圖。 圖16(a)~(c)係用以說明圖15之附頂蓋之容器之頂蓋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其1)。 圖17(d)~(f)係用以說明圖15之附頂蓋之容器之頂蓋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其2)。 圖18(a)、(b)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 圖19係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的上部放大剖視圖。 圖20(a)~(c)係用以說明圖19之附頂蓋之容器之頂蓋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其1)。 圖21(d)~(f)係用以說明圖19之附頂蓋之容器之頂蓋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其2)。 圖22係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的上部放大剖視圖。 圖23係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附罩體之容器的上部放大剖視圖。 圖24(a)、(b)係圖23之附罩體之容器之罩體的剖視圖。 圖25(a)~(c)係用以說明圖23之附罩體之容器之罩體的裝卸動作之圖。 圖26(a)~(c)係用以說明產生頸彎曲之圖23之附罩體之容器之罩體的裝卸動作之圖。 圖27係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之附頂蓋之容器的上部放大剖視圖。 圖28(a)~(c)係用以說明圖27之附頂蓋之容器之頂蓋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其1)。 圖29(d)~(f)係用以說明圖27之附頂蓋之容器之頂蓋的裝卸動作之剖視圖(其2)。
1‧‧‧附罩體之容器
2‧‧‧容器
3‧‧‧罩體
4‧‧‧帽蓋
21‧‧‧容器本體
23‧‧‧頸部
23a‧‧‧卡合槽
24‧‧‧噴霧頭
31‧‧‧外罩體
32‧‧‧內罩體
33‧‧‧突部
33a‧‧‧罩體側凸部
33b‧‧‧卡止槽
41a‧‧‧上端內周面
41b‧‧‧下端內周面
41c‧‧‧突起
41d‧‧‧階部
41f‧‧‧上端
42‧‧‧伸出部
42c‧‧‧突起
S‧‧‧內部空間

Claims (13)

  1. 一種附罩體之容器,其特徵在於包含: 容器,其具有本體與頸部;及 罩體,其可對該容器裝卸,且 該罩體具有:帽蓋,其可於該罩體之內部活動,且藉由對上述容器裝卸該罩體而對上述頸部裝卸;及罩體側卡止部,其以該帽蓋不自上述罩體脫離之方式進行卡止。
  2. 如請求項1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上述帽蓋係具備與上述容器之一部分卡合之卡合部者,且 滿足下述式: f1>W (1) F>f1 (2) f2>W+f (3) 其中 f1:上述卡合部之卡合力 f2:上述罩體側卡止部之卡止力 W:填滿內容物之容器之自重 F:利用手之拉伸力。
  3. 如請求項1或2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上述帽蓋係具有與上述罩體側卡止部協動而與該罩體側卡止部卡止之帽蓋側卡止部者。
  4. 如請求項3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上述罩體側卡止部係自上述罩體之內周面朝內方延伸之罩體側凸部,上述帽蓋側卡止部係自帽蓋外表面朝側方延伸,自上方與上述罩體側凸部卡止之伸出部。
  5. 如請求項3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上述罩體側卡止部係設於上述罩體之內周面之磁吸部,上述帽蓋側卡止部係設於帽蓋之側面之磁吸部,藉由兩個磁吸部互相磁吸而使上述帽蓋對上述罩體卡止。
  6. 如請求項3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上述罩體側卡止部係自上述罩體之內側上表面向下方延伸且於下端具有掛鉤之吊棒, 上述帽蓋側卡止部為延伸部,其自該帽蓋之外表面向側方延伸,具有較供上述吊棒體插通之上述掛鉤更小內徑之貫通孔。
  7. 如請求項2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上述卡合部係與至少包含上述頸部之上述容器之上部卡合者。
  8. 如請求項2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上述帽蓋係具有自卡合部延伸且與上述罩體側卡止部卡止之伸出部者。
  9. 如請求項8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上述伸出部係於斜下方向延伸。
  10. 如請求項1或2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於上述罩體之內側上表面,設有向下方突出並與上述帽蓋抵接之罩體突出部。
  11. 如請求項1或2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於上述帽蓋之上表面,設有向上方突出並與上述罩體之內側上表面抵接之帽蓋突出部。
  12. 一種附罩體之容器,其特徵在於具備: 容器,其具有本體與頸部;及 罩體,其可對該容器裝卸, 該罩體具有:帽蓋,其於該罩體之內部上端與至少包含上述頸部之上述容器上端嵌合,且可於該罩體之內部活動;及控制空間,其控制該帽蓋之上下方向之移動範圍, 該控制空間具有:頂面,其卡止自上述帽蓋之上端伸出之伸出部之上方向之移動;及底面,其卡止上述伸出部之下方向之移動。
  13. 如請求項12之附罩體之容器,其中上述罩體係具有2層構造者,於內側之罩體內設有上述控制空間。
TW106125686A 2016-08-04 2017-07-31 附罩體之容器 TW2018081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3359A JP6868980B2 (ja) 2016-08-04 2016-08-04 カバー付容器
JP??2016-153359 2016-08-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8153A true TW201808153A (zh) 2018-03-16

Family

ID=61073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5686A TW201808153A (zh) 2016-08-04 2017-07-31 附罩體之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68980B2 (zh)
TW (1) TW201808153A (zh)
WO (1) WO20180256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91679B2 (ja) * 2018-05-30 2022-01-12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オーバー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52155A (ja) * 1996-11-25 1998-06-09 Saito Seisakusho:Kk 容器の安全キャップ
JP2004026223A (ja) * 2002-06-25 2004-01-29 Yoshida Industry Co Ltd キャップ
JP4986885B2 (ja) * 2008-02-28 2012-07-2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誤操作防止用キャッ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20807A (ja) 2018-02-08
JP6868980B2 (ja) 2021-05-12
WO2018025635A1 (ja) 2018-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14951B1 (ja) ポンプ及び蓋付き容器
KR102394166B1 (ko) 탈착식으로 상호 연결되도록 설계된 베이스 및 카트리지를 포함하는 화장품 디스펜싱 장치
US8915371B2 (en) Dual compartment dispenser
US20170013935A1 (en) Container for a cosmetic product and assembly method
KR20160040012A (ko) 화장품 용기
CN106488721B (zh) 用于尤其是化妆产品容器的容器的覆盖装置以及包括这种覆盖装置的容器
JP2021505318A (ja) ベースに取外し可能に結合されるように構成された化粧品用の管状カートリッジ
TW201808153A (zh) 附罩體之容器
JP6235970B2 (ja) レフィル容器
JP2021159757A (ja) 化粧品用の詰め替え可能な容器装置および関連する詰替品
US11305919B2 (en) Packag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a magnetic closure system
US7543721B2 (en) Fluid dispenser
JP4827094B2 (ja) 蓋付き容器
JP6092066B2 (ja) 二重容器および二重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13023244A (ja) 詰め替え容器用注出容器、詰め替え容器接続構造及びこれらに用いられる詰め替え容器
KR200497466Y1 (ko) 실링 부재로 고정되는 용기
JP6514000B2 (ja) 容器用吊り具及び吊り具付き容器
CN111556717B (zh) 用于利用相同部件制造化妆品容器的化妆品容器系统
JP2019131247A (ja) 二重容器
US11950678B2 (en) Application container
CN217311145U (zh) 一种带有便携器的包装瓶
JP2005225537A (ja) 蓋付容器
JP2010173685A (ja) 付け替え容器
WO2022122791A1 (en) Device for packaging a product, notably a cosmetic product, comprising a cap locked and unlocked by axial pressure
JP2017013841A (ja) 球状物用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