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4295A - 藉由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實行之方法、以及兼用觸控筆 - Google Patents

藉由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實行之方法、以及兼用觸控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4295A
TW201804295A TW106112801A TW106112801A TW201804295A TW 201804295 A TW201804295 A TW 201804295A TW 106112801 A TW106112801 A TW 106112801A TW 106112801 A TW106112801 A TW 106112801A TW 201804295 A TW201804295 A TW 2018042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aforementioned
stylus
operation mode
du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2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2020B (zh
Inventor
原英之
山本定雄
Original Assignee
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4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4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20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20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ctive external devices, e.g. active pens, for receiving changes in electrical potential transmitted by the digitiser, e.g. tablet driving sig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06F3/0383Signal control means within the pointing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2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xchanging data with external devices, e.g. smart pens, via the digitiser sensing hardwa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ctive external devices, e.g. active pens, for transmitting changes in electrical potential to be received by the digiti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3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38
    • G06F2203/0382Plural input, i.e. interface arrangements in which a plurality of input device of the same type are in communication with a PC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3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38
    • G06F2203/0384Wireless input, i.e.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tails of wireles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for poin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將從與觸碰面作接觸起直到觸控筆被設定為 第1動作模式為止的時間縮短。
一種藉由觸控筆(2)所實行之方法,觸控 筆(2),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方式A所致之訊號和由方式B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訊號,並且具備有被施加於筆尖處之筆壓的檢測功能,而身為兼用觸控筆,上述方法,係具備有:檢測出第2下筆之步驟S12;和因應於檢測出了第2下筆一事,而涵蓋特定時間地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的受訊動作之步驟S13;和當在特定時間內而受訊了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的情況時,將觸控筆(2)之動作模式設定為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動作模式A之步驟S17。

Description

藉由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實行之方法、以及兼用觸控筆
本發明,係有關於藉由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實行之方法、以及兼用觸控筆。
近年來,作為輸入裝置,係對於具備有利用靜電耦合來送訊訊號的觸控筆之電子機器有所矚目。此種電子機器,係更進而具備有觸控感測器以及感測器控制器,感測器控制器,係構成為受訊透過觸控感測器所受訊了的從觸控筆而來之訊號,並基於所受訊了的訊號而進行觸控筆之位置檢測和筆壓檢測。
關於上述一般之電子機器,近年來係出現有各種方式的電子機器。在專利文獻1~4中,係對於其之具體性的例子有所揭示。
在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有一種利用為了進行手指之檢測而在觸控面板內所準備之電極來構成為能夠檢測出觸控筆之存在或位置之所謂的主動靜電方式之電子機器。由此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係並不具備有訊號之送 訊功能,而僅進行有從觸控筆而至感測器控制器之單方向的訊號之送訊。
在專利文獻2中,亦係揭示有主動靜電方式之電子機器。由此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係具備有訊號之送訊功能,而在觸控筆和感測器控制器之間於雙方向進行有訊號之送訊。
在專利文獻3中,係揭示有其他的僅進行有從觸控筆而至感測器控制器之單方向的訊號之送訊的例子,在專利文獻4中,係揭示有其他的在觸控筆和感測器控制器之間於雙方向進行有訊號之送訊的例子。
如此這般,在具備有觸控筆的電子機器中,係存在有各種方式的電子機器,但是,一般而言,在各種方式之間係並不具備有互換性。其結果,在先前技術中,例如在使用者想要將僅對應於第1方式之電子機器和僅對應於第2方式之電子機器作並排並交互使用的情況時,在每次移動至不同之電子機器處時,均成為需要對於觸控筆作交換,而並不方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5/11115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63249號公報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第8536471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4]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2-0105362號說明書
有鑑於上述之現狀,本案申請人,係對於與複數之方式相對應的觸控筆及感測器控制器的導入有所檢討。以下,將與複數之方式相對應的觸控筆以及感測器控制器,分別稱作兼用觸控筆以及兼用控制器。例如,在上述之例中,藉由使用與第1方式以及第2方式之雙方相對應的兼用觸控筆,係成為不需要在每次移動至不同之電子機器處時均對於觸控筆作交換。
然而,在申請人持續進行檢討之中,係發現到了:在兼用觸控筆以及兼用控制器中,係存在有下述一般之課題。以下,詳細作說明。
第1,係存在有在從兼用觸控筆與觸碰面作接觸起直到兼用觸控筆之動作模式被決定為止的期間中,係會有需要耗費長時間的情形。當感測器控制器具備有從觸碰面而送訊訊號之功能的情況時,兼用觸控筆,係藉由受訊此訊號,而能夠在與觸碰面接觸之前便得知感測器控制器之種類。
然而,由於不論是兼用觸控筆之訊號受訊或者是感測器控制器之訊號送訊均不得不成為間歇性地進行者,因此,在使用者之操作為迅速的情況等時,係會有在 尚未受訊從感測器控制器而來之訊號的狀態下便進行對於觸碰面之接觸的情況。於此種情況中,由於會成為在從與觸碰面作接觸起的一段期間(直到下一次的兼用觸控筆之訊號受訊的時序與感測器控制器之訊號送訊的時序相互一致為止的期間)中均無法進行由兼用觸控筆所致之輸入,因此,其結果,會成為讓使用者感到不快。
第2,係存在有當將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作組合使用的情況時,係並非絕對會以最適當的動作模式來動作的課題。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對應的複數之方式,在現實上係並非作為完全並列之方式所準備者,而是被賦予有優先順序。亦即是,假設係存在有對應於第1方式和第2方式之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並假設係對於第1方式而設定有較第2方式更高的優先順序。於此情況,當在均與第1方式有所對應之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之間而進行通訊的情況時,係成為應該以第1方式來進行通訊。
然而,例如若是假設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的雙方係分別間歇性地進行由第1方式以及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則依存於時序,係會有雙方均將對象辨識為係與第2方式相對應之機器的情況。於此種情況時,係開始由第2方式所致之通訊,以第1方式所致之通訊係成為不會被進行。
又,例如當優先順序為高之第1方式係對應於雙方向通訊,而優先順序為低之第2方式係對應於從觸控 筆而至感測器控制器之單方向通訊的情況時,為了在觸碰操作被進行時而迅速地實現描繪,係可考慮與筆壓之檢測同時地而使兼用觸控筆以第2方式來動作。如此一來,與上述情況同樣的,以第1方式所致之通訊係成為不會被進行。
故而,本發明之其中一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對於如同上述一般之關連於兼用觸控筆以及兼用控制器的課題作解決之藉由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實行之方法、以及兼用觸控筆。
由本發明所致之藉由兼用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其特徵為:兼用觸控筆,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受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並且具備有被施加於筆尖處之筆壓的檢測功能,該方法,係具備有:基於藉由前述檢測功能所檢測出之筆壓,來檢測出由前述兼用觸控筆所致之對於觸碰面的接觸之步驟;和因應於檢測出了由前述兼用觸控筆所致之對於觸碰面的接觸一事,而開始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受訊動作之步驟;和當藉由前述受訊動作而受訊了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情況時,將前述兼用觸控筆之動作模式設定為進行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第1動作模式之步驟。
由本發明所致之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 器所實行之方法,其特徵為:該兼用觸控筆,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受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該兼用控制器,係構成為能夠受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送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前述方法,係具備有:使前述兼用觸控筆,將包含有代表自身為與前述第1方式相對應一事之功能資訊的第1訊號,藉由前述第2方式來送訊之步驟;和使前述兼用控制器,因應於受訊了前述第1訊號一事,而送訊包含代表切換至進行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第1動作模式的切換指示之第2訊號之步驟;和使前述兼用觸控筆,因應於受訊了前述第2訊號一事,而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至前述第1動作模式之步驟。
由本發明之其中一個側面所致之兼用觸控筆,其特徵為: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受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並且具備有被施加於筆尖處之筆壓的檢測功能,因應於基於藉由前述檢測功能所檢測出之筆壓來檢測出由前述兼用觸控筆所致之對於觸碰面的接觸一事,而涵蓋特定時間地啟動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受訊動作;當在前述特定時間內而受訊了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情況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設定為進行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第1動作模式。
由本發明之另外一個側面所致之兼用觸控筆,其特徵為: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受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將包含代表自身乃對應於前述第1方式一事的功能資訊之第1訊號,藉由前述第2方式而送訊,在送訊了前述第1訊號之後,因應於從感測器控制器而受訊了代表對於進行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第1動作模式之切換指示的第2訊號一事,而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至前述第1動作模式。
由本發明之又另外一個側面所致之兼用觸控筆,其特徵為: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檢測出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該兼用觸控筆,係具備有:指示器(indicator);和控制部,係決定要以送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第1動作模式來進行動作、或者是要以送訊由前述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第2動作模式來進行動作,並以當所決定了的動作模式是身為前述第1動作模式的情況時和身為前述第2動作模式的情況時會進行相異之顯示的方式,來對於前述指示器作控制。
若依據由本發明所致之藉由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則觸控筆,係能夠在對於觸碰面之接觸後,立即開始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受訊動作。故而,係成為能夠 將從與觸碰面作接觸起直到觸控筆被設定為第1動作模式為止的時間縮短。
又,若依據由本發明所致之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實行之方法,則就算是兼用觸控筆之動作模式係身為進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第2動作模式,亦能夠藉由對於兼用觸控筆乃與第1方式有所對應一事作了掌握的兼用控制器之指示,來將兼用觸控筆之動作模式切換為第1動作模式。故而,係成為能夠在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之間,而開始由第1方式所致之通訊。
1‧‧‧位置檢測系統
2‧‧‧觸碰筆
3‧‧‧電子機器
3t‧‧‧觸控面
20‧‧‧芯體
21‧‧‧電極
22‧‧‧筆壓檢測部
23‧‧‧開關
24‧‧‧訊號處理部
25‧‧‧電源
26‧‧‧指示器
30‧‧‧感測器
30X、30Y‧‧‧線狀電極
31‧‧‧感測器控制器
32‧‧‧系統控制器
40‧‧‧選擇部
41x、41y‧‧‧導體選擇電路
44x、44y‧‧‧開關
50‧‧‧受訊部
51‧‧‧放大電路
52‧‧‧檢波電路
53‧‧‧AD轉換器
60‧‧‧送訊部
61‧‧‧形態供給部
62‧‧‧開關
63‧‧‧展頻處理部
64‧‧‧碼列保持部
65‧‧‧送訊保護部
70‧‧‧邏輯部
80‧‧‧MCU
DS‧‧‧下鏈訊號
PD1‧‧‧第1下筆
PD2‧‧‧第2下筆
SR‧‧‧感測範圍
US‧‧‧上鏈訊號
[圖1]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所致之位置檢測系統1的構成作展示之圖。
[圖2]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的構成作展示之圖。
[圖3]係為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的模式變遷圖。
[圖4]係為對於在使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發明之先前技術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
[圖5]係為對於在使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 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發明之先前技術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
[圖6]係為對於在使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
[圖7]係為對於在使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
[圖8]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9]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10]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11]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12]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13]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14]係為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 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的模式變遷圖。
[圖15]係為對於在使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發明之先前技術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
[圖16]係為對於在使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
[圖17]係為對於在使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
[圖18]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19]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20]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21]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22]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23]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 器控制器31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圖24]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
以下,參考所添附之圖面,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作詳細說明。
圖1,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位置檢測系統1的構成作展示之圖。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位置檢測系統1,係具備有觸控筆2、和電子機器3,而構成之。其中,電子機器3,例如係為平板型之電腦,並具備有構成觸碰面3t之感測器30、和感測器控制器31、和對於包含此些之感測器控制器31之各部作控制的系統控制器32。
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係為與並未相互具備有互換性之方式A(第1方式)以及方式B(第2方式)相對應的兼用觸控筆以及兼用控制器。方式A、B,係均對應於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之雙方向通訊。對於方式A、B,係賦予有優先順序,在方式A處係被設定有較方式B而更高的優先順序。
圖1中之虛線箭頭C1~C5,係對於使用者對於觸控筆2進行操作之典型性的循環作展示。又,在圖1中所示之感測範圍SR,係代表能夠藉由使觸控筆2受訊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送訊的上鏈訊號US或者是藉由使感測器控制 器31受訊觸控筆2所送訊的下鏈訊號DS,來使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其中一者將另外一者檢測出來的範圍。
使用者,在使用觸控筆2而在觸碰面3t上描繪線時,係進行下述一般之一連串的循環:亦即是,使觸控筆2從感測範圍SR之外來移動(下降)至感測範圍SR內(C1、C2),並在觸碰面3t上以描繪所期望之軌跡的方式來作了移動(C3),之後,從感測範圍SR內來移動(上升)至感測範圍SR之外(C4、C5)。在本說明書中,係將在下降操作中而觸控筆2進入了感測範圍SR中一事,稱作第1下筆PD1,並進而將觸控筆2與觸碰面3t作了接觸一事,稱作第2下筆PD2。
觸控筆2,係如同圖1中所示一般,具備有芯體20、和電極21、和筆壓檢測部22、和開關23、和訊號處理部24、和電源25、以及指示器26。
芯體20,係為以使其之長邊方向與觸控筆2之筆軸方向相互一致的方式而被作配置之棒狀的構件,並構成觸控筆2之筆尖。在芯體20之前端部的表面,係被塗布有導電性材料,而構成電極21。芯體20之後端部,係與筆壓檢測部22相抵接。筆壓檢測部22,係為將與當把觸控筆2之筆尖推壓抵接於感測器控制器31之觸碰面3t等處時而被施加於芯體20之前端處的壓力(被施加於芯體20處之筆壓)相對應之筆壓準位檢測出來者,在具體性之例中,係藉由因應於筆壓而使靜電電容改變的可變電容模組來構 成。
電極21,係為被設置於芯體20之近旁處的導電體,並藉由配線而被與訊號處理部24作電性連接。當觸控筆2朝向感測器控制器31而送訊下鏈訊號DS時,係從訊號處理部24來對於電極21而供給有下鏈訊號DS,因應於此,與下鏈訊號DS之內容相對應的電荷係被誘導至電極21處。藉由此,在後述之感測器30內的靜電電容係產生變化,感測器控制器31,係藉由檢測出此變化而受訊下鏈訊號DS。又,若是感測器控制器31所正在送訊之上鏈訊號US來到電極21處,則在電極21處,係被誘導有與所到來了的上鏈訊號US相對應之電荷。訊號處理部24,係藉由檢測出如此這般所被誘導至電極21處之電荷,來受訊上鏈訊號US。
開關23,例如係為被設置在觸控筆2之框體的側面處之側開關,並作為構成為能夠受理由使用者所致之操作的輸入部而起作用。具體而言,係構成為因應於由使用者所致之操作的狀態(按下狀態),來將代表自身之按下狀態的開關資訊輸出至訊號處理部24處。開關資訊,例如係為代表ON與OFF之2個的狀態之其中一者之資訊。
訊號處理部24,係具備有經由電極21而受訊感測器控制器31藉由方式A或方式B所送訊的上鏈訊號US之功能、和藉由方式A或方式B來產生下鏈訊號DS並經由電極21而朝向感測器控制器31作送訊之功能、以及基於藉由筆壓檢測部22所檢測出的筆壓準位,來檢測出第2下筆 PD2(對於觸碰面3t之接觸)之功能。關於訊號處理部24要使用方式A、B之何者一事,係因應於觸控筆2之動作模式而被作決定,但是,針對此點,係於後再述。
如同後述一般,上鏈訊號US,係會有包含各種之指令的情況,於該情況中之訊號處理部24,係藉由將所受訊了的上鏈訊號US進行解調以及解碼來取得指令,並依據所取得的指令來進行下鏈訊號DS之產生。具體而言,係基於由指令所致之指示,來產生包含有藉由筆壓檢測部22所檢測出的筆壓準位、從開關23所輸出的開關資訊等之各種資訊的下鏈訊號DS。
又,訊號處理部24,係在未圖示之記憶體內,而保持有觸控筆2之固有ID。固有ID,係為不論是在觸控筆2所對應的複數之方式(於此情況,係為方式A、B)之何者中均被作共通使用的資訊,並包含有代表觸控筆2所對應的複數之方式之資訊。訊號處理部24,係構成為當藉由在上鏈訊號US內所包含之指令而被下達了指示的情況時、或者是在與包含上鏈訊號US之受訊或者是第2下筆PD2的某些契機相對應之時序處而自發性地,來在下鏈訊號DS內包含有功能資訊地而進行送訊,該功能資訊,係包含有此固有ID之全部或者是一部分(至少包含有為了使感測器控制器31對於觸控筆2係對應於方式A一事作掌握所需要的充分之資訊)。
電源25,係為用以對於訊號處理部24而供給動作電力(直流電壓)者,例如係藉由圓筒型之AAAA電池 所構成。
指示器26,係為用以將關連於觸控筆2之各種的資訊對於使用者作通知之顯示手段,並例如藉由發光二極體來構成。關於此指示器26,係在後述之第3實施形態中詳細作說明。
圖2,係為對於感測器控制器31之構成作展示之圖。在該圖中,係亦對於感測器30之構成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感測器30,係具備有將複數之線狀電極30X和複數之線狀電極30Y配置為矩陣狀的構成,並藉由此些之線狀電極30X、30Y來與觸控筆2進行電容耦合。此感測器30,係並不僅是被使用在觸控筆2之檢測中,而亦被使用在手指之檢測中。又,感測器控制器31,係具備有送訊部60、選擇部40、受訊部50、邏輯部70以及MCU80,而構成之。
送訊部60,係為用以藉由方式A或方式B來產生上鏈訊號US並送訊之電路,並例如包含有形態供給部61、開關62、展頻處理部63、碼列保持部64以及送訊保護部65,而構成之。另外,於此所說明的送訊部60之具體性的構成,係僅為例示,而會有依存於方式之不同而有所相異的情形。又,當方式A、B為需要互為相異之構成之送訊部60的情況時,係只要構成為將各別之構成一併設置在1個的送訊部60內並選擇性地使其動作即可。關於送訊部60要使用方式A、B之何者一事,係因應於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模式而被作決定,但是,針對此點,係於後再 述。
形態供給部61,係保持有檢測形態c1,並具備有依據從邏輯部70所供給之控制訊號ctrl_t1的指示而在特定之連續送訊期間(例如,3msec)之期間中將與檢測形態c1相對應的訊號(或者是位元列)連續地反覆輸出的功能。又,係亦具備有:在緊接於此連續送訊期間之結束後、或者是在後述之控制資訊c2之送訊開始時,而將特定之區隔形態STP作至少2次之連續輸出的功能。另外,在圖2中,雖係將形態供給部61設置在送訊部60內,但是,係亦可構成為設置在MCU80內。
檢測形態c1,係為用以讓觸控筆2檢測出感測器控制器31之存在所使用的符號(symbol)之值之形態,並事先(於觸控筆2檢測出感測器控制器31之前)在觸控筆2側而為既知。符號,在送訊處理中,係為於調變中所使用的資訊之單位(送訊訊號所表現的資訊之單位),在受訊處理中,係為對於身為受訊訊號之1個符號作解調所得到的資訊之單位。符號之值,係可包含有被轉換為位元列之值(以下,係稱作「位元列對應值」)、和不會被受訊了符號之觸控筆2轉換為位元列之值(以下,係稱作「位元列非對應值」)。如同後述之表1中所示一般,關連於前者之符號,係採用2之冪乘的個數之值,而能夠與「0001」等之位元列相互附加對應。如此這般而藉由位元列所標記的各符號之位元長度,係依據展頻處理部63之規格而被決定。另一方面,關連於後者之符號,係採用1個以上(例如2個) 的值,而採用如同後述之表1中所示一般的被標記為「P」、「M」等之不會被與位元列相互附加對應之值。在後述之表1中所示的其中一例中,「P」和「M」係分別被與特定之展頻碼列及其之反轉碼列相互附加對應。
檢測形態c1,係藉由位元列非對應值之形態來表現。具體而言,係藉由如同「PMPMPM...」一般之2個的位元列非對應值「P」、「M」之反覆出現而構成之。
區隔形態STP,係為用以對於觸控筆2通知上述連續送訊期間之結束的符號之形態,並藉由在檢測形態c1之反覆中而不會出現的符號之形態來構成之。若是列舉出其中一例,則當如同上述一般地將檢測形態c1如同「PMPMPM...」一般地藉由2個的位元列非對應值「P」、「M」之反覆出現來構成的情況時,區隔形態STP,係可藉由使位元列非對應值「P」作2次之連續所成的形態「PP」來構成之。亦可將區隔形態STP和檢測形態c1之構成設為相反,而將區隔形態藉由「PM」來構成並將檢測形態c1藉由「PP」來構成。
開關62,係具備有基於從邏輯部70所供給之控制訊號ctrl_t2來選擇形態供給部61以及MCU80之其中一者,並將所選擇者之輸出供給至展頻處理部63處之功能。當開關62選擇了形態供給部61的情況時,在展頻處理部63處係被供給有檢測形態c1或者是區隔形態STP。另一方面,當開關62選擇了MCU80的情況時,在展頻處理部63處 係從MCU80而被供給有控制資訊c2。
控制資訊c2,係為包含有代表對於觸控筆2的指示內容之指令的資訊,並藉由MCU80而產生。控制資訊c2,係包含有被與可變長度之位元列附加有對應的符號之值(例如0~15),並且係並未在自身與觸控筆2之間而事先將該值作共有,在此點上,係與檢測形態c1相異。又,控制資訊c2,係藉由代表上述之特定位元長度之2的冪乘之個數(8值)之值的值之「D」來作表現,在此點上,係與包含有值「P」、「M」之檢測形態c1相異。
碼列保持部64,係具備有基於從邏輯部70所供給之控制訊號ctrl_t3來產生具有自我相關特性之11碼片(chip)長度的展頻碼PN並作保持之功能。碼列保持部64所正保持的展頻碼PN,係被供給至展頻處理部63處。
展頻處理部63,係具備有基於經由開關62所供給而來之符號之值(藉由展頻處理部63之處理而以送訊訊號所表現之資訊)來將藉由碼列保持部64所保持了的展頻碼PN作調變並藉此而得到12碼片長度之送訊碼片列的功能。以下,針對此功能,列舉出具體例來作說明。
在以下所說明之例中,假設係將檢測形態c1、區隔形態STP、控制資訊c2的各者,藉由位元列對應值0~15(對應位元列「0000」~「1111」)以及位元列非對應值「P」、「M」之組合來構成。又,假設碼列保持部64所正保持的展頻碼PN係為「00010010111」。於此情況,展頻處理部63,係依據以下之表1,而將各符號之值 (0~15和P以及M)轉換為送訊碼片列。
Figure TW201804295AD00001
如同表1中所示一般,在此例中,首先,符號之值「P」,係被轉換為在展頻碼PN「00010010111」之前端附加有「1」所成的送訊碼片列。又,符號之值「0」~「7」,係分別被轉換為在將展頻碼PN「00010010111」藉由表1中所示之橫移量來進行輪轉橫移所成之碼列的前端附加有「1」所成的送訊碼片列。其他之符號之值「M」、「8」~「15」,係分別被轉換為將與符號之值「P」、「0」~「7」相對應的送訊碼片列作反轉所成之送 訊碼片列。
展頻處理部63,係構成為藉由如同上述一般之轉換處理來取得送訊碼片列並供給至送訊保護部65處。
送訊保護部65,係具備有基於從邏輯部70所供給之控制訊號ctrl_t4來在上鏈訊號US之送訊期間與受訊從觸控筆2而來之訊號的受訊期間之間插入身為為了對送訊動作和受訊動作作切換而並不進行送訊與受訊之雙方的期間之保護期間的功能。
選擇部40,係身為基於邏輯部70之控制來對於從感測器30而送訊訊號的送訊期間和藉由感測器30而受訊訊號的受訊期間作切換之開關。若是作具體說明,則選擇部40,係包含有開關44x、44y和導體選擇電路41x、41y,而構成之。開關44x,係基於從邏輯部70所供給之控制訊號sTRx,而以在送訊期間中將送訊部60之輸出端與導體選擇電路41x之輸入端作連接並在受訊期間中將導體選擇電路41x之輸出端與受訊部50之輸入端作連接的方式來動作。開關44y,係基於從邏輯部70所供給之控制訊號sTRy,而以在送訊期間中將送訊部60之輸出端與導體選擇電路41y之輸入端作連接並在受訊期間中將導體選擇電路41x之輸出端與受訊部50之輸入端作連接的方式來動作。導體選擇電路41x,係基於從邏輯部70所供給之控制訊號selX,而以選擇複數之線狀電極30X中之其中一者或者是複數並將所選擇者與開關44x作連接的方式來動作。導體選擇電路41y,係基於從邏輯部70所供給之控制訊號 selY,而以選擇複數之線狀電極30Y中之其中一者或者是複數並將所選擇者與開關44y作連接的方式來動作。藉由導體選擇電路41x、41y來對於複數之線狀電極30X或者是複數之線狀電極30Y作選擇的情況,例如係為從觸碰面3t之全面來送訊上鏈訊號US的情況。
受訊部50,係為用以依據邏輯部70之控制訊號ctrl_r來藉由方式A或方式B而受訊下鏈訊號DS之電路,具體而言,係包含有放大電路51、和檢波電路52、以及類比數位(AD)轉換器53,而構成之。另外,於此所說明的受訊部50之具體性的構成,亦係僅為例示,而會有依存於方式之不同而有所相異的情形。又,當方式A、B為需要互為相異之構成之受訊部50的情況時,係只要構成為將各別之構成一併設置在1個的受訊部50內並選擇性地使其動作即可。關於受訊部50要使用方式A、B之何者一事,係因應於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模式而被作決定,但是,針對此點,係於後再述。
放大電路51,係將從選擇部40所供給的下鏈訊號DS作放大並輸出。檢波電路52,係為產生與放大電路51之輸出訊號的準位相對應之電壓之電路。AD轉換器53,係為藉由對於從檢波電路52所輸出的電壓以特定時間間隔來進行取樣而產生數位訊號之電路。AD轉換器53所輸出之數位訊號,係被供給至MCU80處。
邏輯部70以及MCU80,係為對於送訊部60以及受訊部50等之送受訊動作作控制之控制部。若是作具體 性說明,則MCU80,係為於內部具備有ROM以及RAM並且基於特定之程式而動作的微處理器。另一方面,邏輯部70,係構成為基於MCU80之控制,而輸出上述之各控制訊號。又,MCU80,係構成為進行基於從AD轉換器53所供給而來之數位資料而導出代表觸控筆2之位置的座標資料x、y等並對於系統控制器32作輸出之處理、和當從AD轉換器53所供給而來之數位訊號係為代表某些之資料的情況時取得該資料並對於系統控制器32而進行輸出之處理。
圖3,係為在本實施形態中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的模式變遷圖。如同在該圖中所示一般,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係構成為藉由未確定模式P、進行方式A下之通訊的動作模式A(第1動作模式)、進行方式B下之通訊的動作模式B(第2動作模式)之其中一者來動作。其中,未確定模式P,係代表尚未檢測出成為通訊對象之裝置的狀態。在未確定模式P中,係尚未決定應該要以動作模式A、B之何者來動作,並如同上述一般,交互反覆進行有由方式A、B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未確定模式P,係亦可稱為以方式A、B等之複數之動作模式來交互動作的兼用模式,亦可作為正在檢測出其中一個的感測器控制器31或者是觸控筆2之模式而稱作探索模式。另外,觸控筆2,係亦可進行因應於此些之動作模式的變遷而對於指示器26之顯示作切換的處理。關於此點,係在後述之第3實施形態中作說明。
於此,一面參考圖4以及圖5,一面針對當使 與方式A、B相對應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發明之先前技術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所產生之課題作說明。另外,參考圖4以及圖5所說明的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係除了於後所特別進行說明之處以外,亦會在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動作中而被實行。
圖4,係為對於在使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發明之先前技術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在該圖之例中,於時刻t0處係發生第1下筆PD1,於時刻t1處係發生第2下筆PD2。在第1下筆PD1發生之前的時間點處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各別的動作模式,係如同圖4所示一般,原則上係均成為未確定模式P。
在未確定模式P中,觸控筆2,係交互反覆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以及由方式B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感測器控制器31,係依序反覆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動作、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由方式B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動作、以及由方式B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於此,各訊號之受訊動作以及送訊動作,係針對各者而涵蓋預先所制定之特定時間地來持續被實行。關於此點,針對後述之各訊號之受訊動作以及送訊動作,亦為相同。又,在各方式之每一者中,由感測器控制器31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動作的週期和由觸控筆2所致之上鏈訊 號US之受訊動作的週期,係構成為不會使其中一方成為另外一方的倍數。此係為了避免就算是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送訊了的上鏈訊號US到達了觸控筆2處,觸控筆2也一直無法受訊該訊號的事態之發生。又,由各方式所致之受訊動作的持續時間(上述之特定時間),係與後述之在圖6中從時刻t1起而觸控筆2所實行的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之持續時間相同的,以至少設為所對應的上鏈訊號US之送訊週期(由感測器控制器31所致之送訊之週期)以上的時間為理想。又,觸控筆2之受訊動作,為了達成電源25(圖1)之節約,較理想,係如同圖4中亦有所展示一般,為空出有受訊動作並不會被實行之休止期間地而反覆實行。
作為起因於第1下筆PD1以及第2下筆PD2的發生所導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模式變遷,最為理想者,係為在時刻t0和時刻t1之間(亦即是第2下筆PD2發生之前)而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均成為動作模式A。此事,係藉由在時刻t0和時刻t1之間而進行下述之一連串的處理,而被實現:亦即是,觸控筆2係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感測器控制器31係受訊藉由此事而開始了在動作模式A之下的動作之觸控筆2所送訊的下鏈訊號DS,藉由此,感測器控制器31亦係開始在動作模式A之下的動作。
然而,當像是使用者迅速地操作觸控筆2而導致時刻t0和時刻t1之期間縮短的情況等時,如同在圖4中所例示一般,係可能會發生就算是在經過了時刻t1之後觸控 筆2也暫時性地無法受訊上鏈訊號US的事態。在圖4之例中,於成為了時刻t1之後的時刻t2時,觸控筆2總算是受訊了藉由方式A所送訊了的上鏈訊號US,作為其結果,觸控筆2係成為動作模式A,在之後的時刻t3處,受訊了藉由方式A所送訊了的下鏈訊號DS之感測器控制器31係成為動作模式A,在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之由方式A所致的通訊係開始。亦即是,從在時刻t1處而發生第2下筆PD2起直到在時刻t3處而開始由方式A所致之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之通訊為止,係發生有時間t3-t1之量的延遲。此延遲之發生,係為在本實施形態之先前技術中的其中一個課題。
圖5,亦係為對於在使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發明之先前技術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該圖之例,在觸控筆2之受訊動作的時序(相對於感測器控制器31之送訊動作的相對性之時序)上,係與圖4中所示之例相異。
作為上述差異之結果,在圖5之例中,於時刻t2處,觸控筆2係受訊藉由方式B所送訊了的上鏈訊號US,並成為動作模式B。受到此影響,在時刻t3處,感測器控制器31亦係成為動作模式B,並藉由方式B而開始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之通訊。方式B,由於相較於方式A其優先順序係為低,因此,在與方式A、B之雙方相對應的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如此這般地開始由 方式B所致之通訊一事,係並不理想,而期望能夠早期性地切換至由方式A所致之通訊。此係為在本實施形態之先前技術中的另外一個課題。
圖6,係為對於在使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在該圖中,係特別是對於為了避免上述之延遲的觸控筆2之動作作展示。
如同圖6中所示一般,觸控筆2,於在時刻t1處而檢測出了第2下筆PD2之後,若是自身之動作模式仍係身為未確定模式P,則係立即開始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此受訊動作,係直到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為止而至少涵蓋感測器控制器31之送訊週期(圖示之週期SP1)以上的時間地被持續進行。藉由此,若是感測器控制器31係身為送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者,則只要觸控筆2不從感測範圍SR(圖1)而脫離,則係成為能夠確實地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並且,由於係在第2下筆PD2之發生後立即開始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因此,係亦能夠將從第2下筆PD2起直到由方式A所致之通訊被開始為止的延遲抑制在最小限度。
圖7,亦係為對於在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於該圖中,係特別是對於在以優先順序為低之方式 B而開始了通訊之後,用以切換至由優先順序為高之方式A所致之通訊的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作展示。此種事態,就算是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也可能在例如於時刻t0與時刻t1之間而觸控筆2受訊了由方式B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情況等時而發生。
如同圖7中所示一般,開始了在動作模式B之下的動作之觸控筆2,係在任意之時刻t4處而送訊包含固有ID之下鏈訊號DS(D1。第1訊號)。此任意之時刻t4,係可為與從感測器控制器31而來之上鏈訊號US或者是在其之中所包含的指令相對應之時刻,亦可為與觸控筆2開始了在動作模式B之下的動作之時刻t2相對應之時刻。感測器控制器31,若是受訊此下鏈訊號DS(D1),則係藉由解調以及解碼來取得於其中所包含的固有ID。之後,係基於所取得了的固有ID,來判定觸控筆2是否亦與方式A相對應,當判定為係有所對應的情況時,係在時刻t5處,送訊包含有代表對於動作模式A之切換指示的指令之上鏈訊號US(D2。第2訊號)。觸控筆2,若是在時刻t6處受訊此上鏈訊號US(D2),則係藉由解調以及解碼來取得於其中所包含的上述切換指示。之後,因應於所取得了的切換指示,而在時刻t7處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
從感測器控制器31送訊上鏈訊號US(D2)起直到觸控筆2移行至動作模式A為止的所需時間,係可作為觸控筆2之規格的一部分而預先作決定。故而,感測器控制 器31,由於係可預先得知接收了切換指示的觸控筆2之移行至動作模式A的時刻t7,因此係配合於時刻t7而進行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的處理。藉由此,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係開始由優先順序為高之方式A所致之通訊。
圖8~圖10,係為對於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以下,一面參考此些之圖面,一面針對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之動作作更詳細的說明。
如同圖8中所示一般,觸控筆2,首先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設為未確定模式P(步驟S11)。之後,將方式A下之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方式B下之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第2下筆之發生的各者檢測出來(步驟S12、S14)。當方式A下之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以及當發生了第2下筆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步驟S13)。在發生了第2下筆的情況時之此受訊動作,係如同上述一般,直到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為止而至少涵蓋感測器控制器31之送訊週期(圖6中所示之週期SP1)以上的時間地被持續進行。又,當方式B下之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啟動由方式B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步驟S15)。
又,觸控筆2,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13或步驟S15處所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上鏈訊號US(步驟S16),當判定為係藉由在步驟S13處所開始了的受訊動作 而受訊了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亦即是,當受訊了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步驟S17),當判定為係藉由在步驟S15處所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亦即是,當受訊了由方式B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B(步驟S18)。
圖9,係對於在開始了動作模式A之下的動作後之觸控筆2之動作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觸控筆2,係將送訊開始時序的到來、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之各者檢測出來(步驟S21、S23)。之後,當送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動作(步驟S22),當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步驟S24)。
又,觸控筆2,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24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上鏈訊號US(步驟S25),當判定係有受訊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21並反覆進行處理。另一方面,當判定係並未受訊的情況時,係使自身之動作模式回到未確定模式P(步驟S26),並且使處理回到圖8之步驟S12。此處理,係為當觸控筆2從觸碰面3t而離開的情況時用以使觸控筆2回復至未確定模式P所實行之處理。
圖10,係對於在開始了動作模式B之下的動作後之觸控筆2之動作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觸控筆2,係將送訊開始時序的到來、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之 各者檢測出來(步驟S31、S33)。之後,當送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B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動作(步驟S32),當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B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步驟S34)。
又,觸控筆2,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34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上鏈訊號US(步驟S35),當判定係有受訊的情況時,係判定於其中是否包含有對於動作模式A之切換指示(步驟S36)。其結果,當判定係有包含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至動作模式A(步驟S37),並且使處理移動至圖9之步驟S21。另一方面,當判定係並未包含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31並反覆進行處理。
當在步驟S35中而判定係並未受訊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使自身之動作模式回到未確定模式P(步驟S38),並且使處理回到圖8之步驟S12。此處理,係與圖9之步驟S26同樣的,為當觸控筆2從觸碰面3t而離開的情況時用以使觸控筆2回復至未確定模式P所實行之處理。
圖11~圖13,係為對於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進行的處理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以下,一面參考此些之圖面,一面針對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作更詳細的說明。
如同圖11中所示一般,感測器控制器31,首先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設為未確定模式P(步驟S41)。之後,將方式A下之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方式A下之送訊 開始時序的到來、方式B下之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方式B下之送訊開始時序的到來之各者檢測出來(步驟S42、S44、S46、S48)。當方式A下之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43)。同樣的,感測器控制器31,當方式A下之送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動作(步驟S45),當方式B下之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B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47),當在方式B下之送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B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動作(步驟S49)。
又,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43或步驟S47處所開始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步驟S50)。之後,當判定係藉由在步驟S43處所開始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亦即是,當受訊了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步驟S51),當判定係藉由在步驟S47處所開始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亦即是,當受訊了由方式B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B(步驟S52)。
圖12,係對於在開始了動作模式A之下的動作後之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感測器控制器31,係將送訊開始時序的到來、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之各者檢測出來(步驟S61、S63)。之後,當 送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動作(步驟S62),當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64)。
又,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64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步驟S65),當判定係有受訊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61並反覆進行處理。另一方面,當判定係並未受訊的情況時,係使自身之動作模式回到未確定模式P(步驟S66),並且使處理回到圖11之步驟S42。此處理,係為當觸控筆2從觸碰面3t而離開的情況時用以使感測器控制器31回復至未確定模式P所實行之處理。
圖13,係對於在開始了動作模式B之下的動作後之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感測器控制器31,係將送訊開始時序的到來、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之各者檢測出來(步驟S71、S73)。之後,當送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B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動作(步驟S72),當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B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74)。
又,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是否在上鏈訊號US中包含有對於動作模式A之切換指示地來作了送訊(步驟S75),當判定為係作了送訊的情況時,係配合於觸控筆2之移行至動作模式A的時序,而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 換為動作模式A(步驟S76)。之後,係移動至圖12之步驟S61,並繼續進行處理。
當在步驟S75處而判定係並未送訊的情況時,接著,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74處所開始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步驟S77)。於此,當判定係並未受訊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使自身之動作模式回到未確定模式P(步驟S78),並且使處理回到圖11之步驟S42。此處理,係與圖12之步驟S66同樣的,為當觸控筆2從觸碰面3t而離開的情況時用以使感測器控制器31回復至未確定模式P所實行之處理。
當在步驟S77處而判定係有受訊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在所受訊了的下鏈訊號DS中是否包含有代表觸控筆2係與方式A有所對應一事之功能資訊(步驟S79)。功能資訊,具體而言,係如同上述一般而為代表觸控筆2之固有ID之全部或者是一部分的資訊。當判定在所受訊了的下鏈訊號DS中係包含有代表觸控筆2係與方式A有所對應一事之功能資訊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作為藉由上鏈訊號US所送訊的資訊之其中一者,而設定包含有對於動作模式A之切換指示的指令(步驟S80)。如此這般所設定了的指令,接下來係成為在步驟S72被實行時會被送訊。又,在之後的步驟S75中,係判定是否在上鏈訊號US中包含有對於動作模式A之切換指示地而作了送訊。作為此些之處理的結果,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雙方係成為移行至動作模式A。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若依據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藉由觸控筆2所實行之方法,則觸控筆2,係能夠在對於觸碰面3t之接觸後,立即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訊號的受訊動作。故而,係成為能夠將從與觸碰面3t作接觸起直到觸控筆2被設定為動作模式A為止的時間縮短。
又,若依據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藉由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所實行之方法,則就算是觸控筆2之動作模式係身為進行由方式B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動作模式B,亦能夠藉由對於觸控筆2乃與方式A有所對應一事作了掌握的感測器控制器31之指示,來將觸控筆2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故而,係成為能夠在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開始由方式A所致之通訊。
接下來,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作說明。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係代替方式B,而對應於方式C,該方式C,係對應於從觸控筆2而至感測器控制器31之單方向通訊,在此點上,係與由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相異,而在其他構成上,則係為相同,因此,以下係注目於差異點來作說明。另外,在方式A處係被設定有較方式C而更高的優先順序。
圖14,係為在本實施形態中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的模式變遷圖。如同在該圖中所示一般,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係構成為藉由未確定模式P、進行方式A下之通訊的動作模式 A(第1動作模式)、進行方式C下之通訊的動作模式C(第2動作模式)之其中一者來動作。
於此,一面參考圖15,一面針對當使與方式A、C相對應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發明之先前技術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所產生之課題作說明。另外,參考圖15所說明的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係除了於後所特別進行說明之處以外,亦會在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動作中而被實行。
圖15,係為對於在使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發明之先前技術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在該圖之例中,亦係與圖4等之例相同的,於時刻t0處係發生第1下筆PD1,於時刻t1處係發生第2下筆PD2。在第1下筆PD1發生之前的時間點處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各別的動作模式,係如同圖15所示一般,原則上係均成為未確定模式P。
在未確定模式P中,觸控筆2,係構成為交互反覆進行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動作和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但是,在圖15之例中,為了將消耗電力降低,係以2次中會有1次的比例,來將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作省略。在本發明中,此種動作,亦係被包含在「交互反覆進行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動作和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的動作中。又,感測器控制器31,係構成為 依序反覆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動作、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於此,觸控筆2之送訊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週期、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受訊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週期,係構成為不會使其中一方成為另外一方的倍數。針對觸控筆2之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週期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送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週期,亦為相同。此係為了避免就算是其中一方之裝置所送訊了的訊號到達了另外一方之裝置處另外一方之裝置也一直無法受訊該訊號的事態之發生。
在圖15之例中,亦同樣的,作為起因於第1下筆PD1以及第2下筆PD2的發生所導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模式變遷,最為理想者,係為在時刻t0和時刻t1之間(亦即是第2下筆PD2發生之前)而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均成為動作模式A。此事,係與圖4之情況相同的,為藉由在時刻t0和時刻t1之間而進行下述之一連串的處理,而被實現:亦即是,觸控筆2係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感測器控制器31係受訊藉由此事而開始了在動作模式A之下的動作之觸控筆2所送訊的下鏈訊號DS,藉由此,感測器控制器31亦係開始在動作模式A之下的動作。
然而,當像是使用者迅速地操作觸控筆2而導致時刻t0和時刻t1之期間縮短的情況或者是觸控筆2無法檢測出上鏈訊號US的情況等時,如同在圖15中所例示一 般,係可能會發生就算是到達了時刻t1觸控筆2也仍舊無法受訊上鏈訊號US的事態。因此,若依據由先前技術所致之動作,則觸控筆2,當並未移行至動作模式A地而經過了時刻t1的情況時,係立即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C。起因於此,由於觸控筆2係會成為進行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送訊動作,因此,感測器控制器31也終究會移行至動作模式C,並成為開始由方式C所致之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之通訊(時刻t2)。在與方式A、C之雙方相對應的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如此這般地開始由方式C所致之通訊一事,由於係並不理想,因此,係期望能夠成為根本不會使由方式C所致之通訊開始、或者是就算是開始了由方式C所致之通訊也能夠早期性地切換至由方式A所致之通訊。此些,係為在本實施形態之先前技術中的課題。
圖16,係為對於在使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動作的情況時之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在該圖中,係特別是對於為了成為就算是在並未移行至動作模式A的狀態下而經過了時刻t1也不會使由方式C所致之通訊被開始的觸控筆2之動作作展示。
如同圖16中所示一般,觸控筆2,於在時刻t1處而檢測出了第2下筆PD2之後,若是自身之動作模式仍係身為未確定模式P,則係並不移行至動作模式C地而立即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此受訊動 作,係直到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為止而至少涵蓋感測器控制器31之送訊週期(圖示之週期SP2)以上的時間地被持續進行。藉由此,若是感測器控制器31係身為送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者,則只要觸控筆2不從感測範圍SR(圖1)而脫離,則係成為能夠確實地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故而,係成為能夠並不開始由方式C所致之通訊地而開始由方式A所致之通訊。
圖17,亦係為對於在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所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圖。於該圖中,係特別是對於在以優先順序為低之方式C而開始了通訊之後,用以切換至由優先順序為高之方式A所致之通訊的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作展示。若是使用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則由於係如同參考圖16所作了說明一般,係並不會有開始由方式C所致之通訊的情形,因此,基本上,應該不會有成為需要進行於此所說明之動作的情形,但是,由於仍有可能會起因於某些之理由而導致觸控筆2之上鏈訊號US的受訊失敗並作為其結果而導致由方式C所致之通訊被開始的情形(例如,在後述之圖18中的雖然感測器控制器31正在送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但是觸控筆2在步驟S108處的受訊係失敗而在步驟S111處將自身之動作模式決定為動作模式C的情況等),因此,於此所說明的動作會成為必要。另外,於此雖係將觸控筆2正以動作模式C來進行動作一事作為前提,但是,以下所說明的動 作,就算是在觸控筆2正以未確定模式P來進行動作的情況時,亦為相同。
如同圖17中所示一般,正以動作模式C而動作之觸控筆2,係持續性地送訊包含有代表自身係與方式A、C有所對應一事的功能資訊(具體而言,係為固有ID之全部或一部分)之下鏈訊號DS(D3。第1訊號)。
若是在發生了第1下筆PD1之時刻t0之後的時刻t1處而感測器控制器31受訊下鏈訊號DS(D3),則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模式係變化為動作模式C。此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基於在下鏈訊號DS(D3)內所包含的固有ID,而判定觸控筆2之有所對應的方式。之後,當判定觸控筆2係與方式A有所對應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於其後,在下鏈訊號DS之送訊有所中斷時暫時性地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並實行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第2訊號)之送訊。如此這般地而被送訊的上鏈訊號US,係具備有作為對於動作模式A之切換指示的作用。
觸控筆2,係在若是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上述動作則應該會送訊上鏈訊號US的時序處,嘗試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受訊。具體而言,係只要在下鏈訊號DS之送訊的空白間隔處,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即可。但是,由於若是構成為在送訊的空白間隔處必定會進行受訊動作則電源25(圖1)之消耗會變大,因此,較理想,係如同圖17中所示一般,例如在緊接於檢測出了第2下筆PD2(時刻t2)之後的下鏈訊號DS之送 訊的空白間隔(時刻t3和時刻t4之間)處,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當然的,係亦可構成為在檢測出第2下筆PD2之前的階段(包含第1下筆PD1與第2下筆PD2之間)而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觸控筆2,係成為能夠在時刻t2的到來之前便檢測出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在圖17中之位置在較時刻t1而更之後的方式A之上鏈訊號US)。
觸控筆2,若是在時刻t4處而受訊上鏈訊號US,則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另一方面,感測器控制器31,在將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作了數次的送訊之後,係嘗試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在圖17之例中,係在第2次的送訊之後實施此嘗試,但是,係亦可在第1次的送訊之後而實行,亦可在第3次以後的送訊之後而實行。又,係亦可構成為涵蓋複數次地來嘗試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在如此這般地而嘗試了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受訊之後,其結果,在時刻t5處而實際地受訊了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感測器控制器31,係因應於此而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之後,係以動作模式A來進行動作。藉由此,在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係開始由方式A所致之通訊。
圖18~圖20,係為對於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的動作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以下,一面參考此些之圖面,一面針對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之動作作 更詳細的說明。
如同圖18中所示一般,觸控筆2,首先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決定為未確定模式P(步驟S101)。之後,將方式A下之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方式C下之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之各者檢測出來(步驟S102、S104)。當方式A下之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步驟S103)。又,當方式C下之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啟動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動作(步驟S105)。
又,觸控筆2,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103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上鏈訊號US(步驟S106),當判定係有受訊的情況時(亦即是,當受訊了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步驟S110)。
觸控筆2,係與由步驟S106所致之判定並行地而亦判定是否發生了第2下筆PD2(步驟S107),當判定為係有發生的情況時,係與在步驟S103處之定期性的受訊動作相獨立地,而另行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步驟S108)。此受訊動作,係如同上述一般,直到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為止而至少涵蓋感測器控制器31之送訊週期(圖16中所示之週期SP2)以上的時間地被持續進行。之後,係藉由此受訊動作而判定是否受訊了上鏈訊號US(步驟S109),當判定係有受訊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步驟S110),另一方面, 當判定為係並未受訊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C(步驟S111)。當在步驟S107中而判定係並未發生第2下筆PD2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102並繼續進行處理。
圖19,係對於在開始了動作模式A之下的動作後之觸控筆2之動作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觸控筆2,係將送訊開始時序的到來、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之各者檢測出來(步驟S121、S123)。之後,當送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動作(步驟S122),當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步驟S124)。
又,觸控筆2,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124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上鏈訊號US(步驟S125),當判定係有受訊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121並反覆進行處理。另一方面,當判定係並未受訊的情況時,係使自身之動作模式回到未確定模式P(步驟S126),並且使處理回到圖18之步驟S102。此處理,係為當觸控筆2從觸碰面3t而離開的情況時用以使觸控筆2回復至未確定模式P所實行之處理。
圖20,係對於在開始了動作模式C之下的動作後之觸控筆2之動作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觸控筆2,係進行送訊開始時序之到來的檢測(步驟S131),當送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啟動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動作(步驟S132)。
又,觸控筆2,係與由步驟S131所致之檢測並行地而亦進行是否發生了第2下筆PD2一事之判定(步驟S133),當判定為係有發生的情況時,係在被期待會發生由感測器控制器31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的時序處,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受訊動作(步驟S134)。此被期待之時序,例如係為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的空白間隔。又,當受訊了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至動作模式A(步驟S136),並且使處理移動至圖19之步驟S121。當並未受訊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131,並持續進行在動作模式C之下的處理。當在步驟S133中而判定係並未發生第2下筆PD2的情況時,亦係回到步驟S131並繼續進行處理。
圖21~圖24,係為對於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進行的處理作展示之處理流程圖。以下,一面參考此些之圖面,一面針對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作更詳細的說明。
如同圖21中所示一般,感測器控制器31,首先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決定為未確定模式P(步驟S141)。之後,將方式A下之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方式A下之送訊開始時序的到來、方式C下之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之各者檢測出來(步驟S142、S144、S146)。當方式A下之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143)。同樣的,感 測器控制器31,當在方式A之下的送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動作(步驟S145),當在方式C之下的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147)。
又,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143或步驟S147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步驟S148),當判定係藉由在步驟S143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亦即是,當受訊了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步驟S149)。另一方面,當判定係藉由在步驟S147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亦即是,當受訊了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C(步驟S150),並且判定在該下鏈訊號DS中是否包含有代表觸控筆2為與方式A有所對應一事的功能資訊(具體而言,固有ID之全部或一部分)(步驟S151)。當判定在下鏈訊號DS中係並未包含有代表觸控筆2係與方式A有所對應一事之功能資訊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使處理移動至圖23之步驟S171處,並開始由方式C所致之通常動作。另一方面,當判定係有包含的情況時,係使處理移動至圖24之步驟S181,並實行用以使觸控筆2移行至動作模式A之處理。
圖22,係對於在開始了動作模式A之下的動作 後之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感測器控制器31,係將送訊開始時序的到來、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之各者檢測出來(步驟S161、S163)。之後,當送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動作(步驟S162),當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164)。
又,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164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步驟S165),當判定係有受訊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161並反覆進行處理。另一方面,當判定係並未受訊的情況時,係使自身之動作模式回到未確定模式P(步驟S166),並且使處理回到圖21之步驟S142。此處理,係為當觸控筆2從觸碰面3t而離開的情況時用以使感測器控制器31回復至未確定模式P所實行之處理。
圖23,係對於在開始了動作模式C之下的動作後之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感測器控制器31,係將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檢測出來(步驟S171)。之後,當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啟動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172)。
又,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172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步驟S173),當判定係有受訊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171並反覆進行處理。另一方面,當判定係並未受訊的情況時,係 使自身之動作模式回到未確定模式P(步驟S174),並且使處理回到圖21之步驟S142。此處理,係與圖22之步驟S166同樣的,為當觸控筆2從觸碰面3t而離開的情況時用以使感測器控制器31回復至未確定模式P所實行之處理。
圖24,係對於當在圖21之步驟S150處,於觸控筆2藉由方式C所送訊了的下鏈訊號DS中係包含有代表觸控筆2係與方式A有所對應一事之功能資訊(具體而言,代表觸控筆2係與方式A有所對應一事之固有ID)的情況時之感測器控制器31之動作作展示。於此情況,如同上述一般,感測器控制器31係進行用以使觸控筆2移行至動作模式A之動作。
具體而言,感測器控制器31,首先係檢測出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步驟S181)。之後,當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啟動由方式C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182)。
又,感測器控制器31,係進行關於下鏈訊號DS之送訊是否作了中斷一事的判定(步驟S183)。感測器控制器31,係在下鏈訊號DS之受訊結束時進行此判定,當在從該時間點處起直到下一個的下鏈訊號DS之受訊開始時序開始為止的期間中係存在有特定時間以上之期間的情況時,判定為送訊係中斷。
當在步驟S183中而判定送訊係並未中斷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回到步驟S181並繼續進行處理。另一方面,當判定送訊係中斷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 動作模式切換至動作模式A(步驟S184),並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的送訊動作(步驟S185)。之後,判定由此送訊動作所致之送訊次數是否到達了特定次數(步驟S186)。
當在步驟S186處而判定係到達了特定次數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檢測出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開始時序的到來(步驟S187)。此時序,係為受訊了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觸控筆2之開始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的時序。感測器控制器31,當受訊開始時序到來的情況時,係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188)。
接著,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是否藉由在步驟S188處而開始了的受訊動作而受訊了下鏈訊號DS(步驟S189),當判定係有受訊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至動作模式A(步驟S192),之後,使處理移動至圖22之步驟S161處。藉由此,在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係開始由方式A所致之通訊。
當在步驟S186處而判定係並未到達特定次數的情況時,或者是當在步驟S189處而判定係並未受訊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至動作模式C(步驟S190)。之後,判定在步驟S188處而嘗試了受訊動作的次數是否到達了特定次數(步驟S191),當判定係已到達的情況時,係使處理移動至圖23之步驟S171處。此事,係相當於由於不論經過多久均無法受訊下鏈訊號DS因此感測器控制器31放棄進行由方式A所致之通訊的情 況,在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係開始由方式C所致之通訊。另一方面,當在步驟S190中而判定係並未到達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回到步驟S181並繼續進行處理。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就算是依據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藉由觸控筆2所實行之方法,亦同樣的,觸控筆2,係能夠在對於觸碰面3t之接觸後,立即啟動由方式A所致之訊號的受訊動作。故而,係成為能夠將從與觸碰面3t作接觸起直到觸控筆2被設定為動作模式A為止的時間縮短。
又,若依據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藉由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所實行之方法,則就算是觸控筆2之動作模式係身為進行由方式C所致之訊號的單方向送訊之動作模式C,亦能夠藉由對於觸控筆2乃與方式A有所對應一事作了掌握的感測器控制器31之指示(具體而言,由方式A所致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來將觸控筆2之動作模式切換為動作模式A。故而,係成為能夠在觸控筆2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開始由方式A所致之通訊。
接下來,針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作說明。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係設為能夠因應於自身之動作模式來對於指示器26之顯示內容作控制,在此點上,係與由第1以及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相異。關於其他構成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構成,由於係與第1或第2實施形態相同,因此,以下係注目於差異點來作說明。
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的訊號處理部24,係以進行會依存於如同在第1以及第2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一般地所決定了的動作模式而互為相異之顯示的方式,來對於指示器26作控制。亦即是,係以會在以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第1動作模式來進行動作的情況和以送訊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第2動作模式來進行動作的情況時而進行互為相異之顯示的方式,來對於指示器26作控制。又,係以在對於要以第1動作模式來進行動作或者是以第2動作模式來進行動作一事作決定之前的階段、亦即是在以上述之未確定模式來動作的情況時,會進行與第1以及第2動作模式之雙方均為相異之顯示的方式,來對於指示器26作控制。若依據此,則在受訊了例如由第1方式所致之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之訊號處理部24,係基於自身之動作模式係成為第1動作模式一事,而成為以會進行對應於第1動作模式之顯示的方式來對於指示器26作控制。
若是如同在第1以及第2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一般地使觸控筆2之動作模式在每次檢測出上鏈訊號US或筆壓時而分別作切換,則使用者會成為難以掌握到現在是以何者的動作模式來進行動作。例如,會有像是雖然電子機器3和觸控筆2係身為相同之動作模式但是卻無法進行動作的情況等之無法掌握到是發生了何種問題的情形。若依據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則使用者係成為能夠藉由對於指示器26作確認來掌握到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 31)現在是以何者之動作模式而進行動作。
作為指示器26之具體性的顯示內容,係可考慮有多種方式。例如,當指示器26係身為能夠以複數顏色來發光之發光二極體的情況時,係可考慮如同在未確定模式P時會以紅色點燈、在第1動作模式時會以藍色點燈、在第2動作模式時會以綠色點燈一般地以在各動作模式中以相異之顏色來點燈的方式來對於指示器26之顯示內容作控制。又,若是指示器26係身為能夠以單色來發光之發光二極體的情況時,係可考慮如同在未確定模式P時會以特定週期來反覆作ON、OFF、在第1動作模式時會於被切換至第1動作模式的時序處以較上述特定週期更短的間隔來進行2次的ON、OFF,之後熄燈、在第2動作模式時會於被切換至第2動作模式的時序處僅進行1次的ON、OFF,之後熄燈一般地,將點滅和熄燈作組合來對於指示器26之顯示內容作控制。
以上,雖係針對本發明之理想實施形態作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此些之實施形態作任何的限定,當然的,本發明,係可在不脫離其之要旨的範圍內,而以各種的形態來實施。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觸控筆2雖係設為經由電極21(圖1)來受訊上鏈訊號US者,但是,例如係亦可設為藉由BlueTooth(註冊商標)等之其他之無線通訊手段而受訊上鏈訊號US者。又,上鏈訊號US(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係只要是觸控筆2所能夠檢測出的訊號即可,而 亦包含有像是將由實行對於送訊電極和受訊電極之間的相互電容作了利用之手指觸碰之檢測的感測器控制器31所供給至送訊電極處之送訊訊號作為上鏈訊號US來利用之類的情況。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雖係構成為在以某一動作模式來開始了動作之後,當並未受訊應受訊之訊號的情況時,立即回復至未確定模式P(圖9之步驟S26、圖10之步驟S38、圖12之步驟S66、圖13之步驟S78、圖19之步驟S126、圖22之步驟S166、圖23之步驟S174),但是,係亦可構成為並非立即回復至未確定模式P,而是例如在涵蓋特定次數而均未受訊的情況時,回復至未確定模式P。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針對將複數之方式以最適化的方式來進行切換一事作了說明,但是,當然的,本發明,在像是由於作為第2方式係身為以較舊的版本來進行動作的動作模式因此係使用功能資訊來切換為以更新的版本來進行動作之其他動作模式類的情況時,係亦可作適用。

Claims (19)

  1. 一種方法,係為藉由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其特徵為:前述觸控筆,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受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並且具備有被施加於筆尖處之筆壓的檢測功能,而身為兼用觸控筆,前述方法,係具備有:基於藉由前述檢測功能所檢測出之筆壓,來檢測出由前述觸控筆所致之對於觸碰面的接觸之步驟;和因應於檢測出了由前述觸控筆所致之對於觸碰面的接觸一事,而涵蓋特定時間地啟動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受訊動作之步驟;和當在前述特定時間內而受訊了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情況時,將前述觸控筆之動作模式設定為進行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第1動作模式之步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觸控筆,係構成為在較前述進行啟動之步驟之前,將涵蓋前述特定時間之前述受訊動作之啟動,空出有前述受訊動作並不會被實行之休止期間地而反覆實行。
  3. 一種方法,係為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實行 之方法,其特徵為:前述兼用觸控筆,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受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前述兼用控制器,係構成為能夠受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前述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送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前述方法,係具備有:使前述兼用觸控筆,將包含有代表自身為與前述第1方式相對應一事之功能資訊的第1訊號,藉由前述第2方式來送訊之步驟;和使前述兼用控制器,因應於受訊了前述第1訊號一事,而送訊代表切換至進行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第1動作模式的切換指示之第2訊號之步驟;和使前述兼用觸控筆,因應於受訊了前述第2訊號一事,而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至前述第1動作模式之步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兼用控制器,係送訊前述第2訊號,並且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至前述第1動作模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功能資訊,係為包含有前述兼用觸控筆之固有ID 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之資訊,前述固有ID,係為不論是在前述第1方式以及前述第2方式的何者中均被共通地作使用之資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5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兼用觸控筆,係具備有被施加於筆尖處之筆壓的檢測功能,前述方法,係具備有:使前述兼用觸控筆,基於藉由前述檢測功能所檢測出之筆壓,來檢測出前述兼用觸控筆之對於觸碰面的接觸之步驟;和使前述兼用觸控筆,因應於檢測出了前述對於觸碰面的接觸一事,而啟動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受訊動作之步驟;和使前述兼用觸控筆,當藉由前述受訊動作而受訊了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情況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設定為前述第1動作模式之步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第2方式,係為對應於從前述兼用觸控筆而至前述兼用控制器之單方向通訊者,前述方法,係更進而具備有:使前述兼用觸控筆,當並未藉由前述受訊動作而受訊 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情況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設定為進行由前述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第2動作模式之步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第2訊號,係藉由前述第1方式而被送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兼用控制器,係更進而具備有:進行待機,直到從前述兼用觸控筆而來之由前述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訊中斷為止之步驟,前述兼用控制器,係在從前述兼用觸控筆而來之由前述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訊中斷之後,送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兼用控制器之在從前述兼用觸控筆而來之由前述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訊中斷之後所送訊的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係為前述第2訊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6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第2方式,係為對應於前述兼用觸控筆與前述兼用控制器之間之雙方向通訊者, 前述兼用觸控筆,係構成為:當自身之動作模式尚未確定的情況時,係反覆進行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之受訊動作和由前述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之受訊動作,當作為其結果而受訊了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設定為第1動作模式,當受訊了由前述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情況時,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設定為第2動作模式。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第2訊號,係藉由前述第2方式而被送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2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第2訊號,係包含代表前述切換指示之指令。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前述兼用控制器,係在送訊了前述第2訊號之後,配合於前述兼用觸控筆移行至前述第1動作模式之時序,而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至前述第1動作模式。
  15. 一種兼用觸控筆,其特徵為: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受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並且具備有被施加於筆尖處之筆壓的檢測功能, 因應於基於藉由前述檢測功能所檢測出之筆壓來檢測出由前述兼用觸控筆所致之對於觸碰面的接觸一事,而涵蓋特定時間地啟動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受訊動作,當在前述特定時間內而受訊了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情況時,將自身之動作模式設定為進行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第1動作模式。
  16. 一種兼用觸控筆,其特徵為: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受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將包含代表自身乃對應於前述第1方式一事的功能資訊之第1訊號,藉由前述第2方式而送訊,在送訊了前述第1訊號之後,因應於從感測器控制器而受訊了代表對於進行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送受訊之第1動作模式之切換指示的第2訊號一事,而將自身之動作模式切換至前述第1動作模式。
  17. 一種兼用觸控筆,其特徵為:係構成為能夠送訊由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和由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雙方,並構成為至少能夠檢測出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該兼用觸控筆,係具備有: 指示器(indicator);和控制部,係決定要以送訊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第1動作模式來進行動作、或者是要以送訊由前述第2方式所致之訊號的第2動作模式來進行動作,並以當所決定了的動作模式是身為前述第1動作模式的情況時和身為前述第2動作模式的情況時會進行相異之顯示的方式,來對於前述指示器作控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兼用觸控筆,其中,前述控制部,係以當受訊了由前述第1方式所致之訊號的情況時,進行對應於前述第1動作模式之顯示的方式,來對於前述指示器作控制。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或第18項所記載之兼用觸控筆,其中,前述控制部,係以在進行前述決定之前,進行與身為前述第1動作模式的情況時和身為前述第2動作模式的情況時之雙方均為相異之顯示的方式,來對於前述指示器作控制。
TW106112801A 2016-07-01 2017-04-17 藉由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實行之方法、以及兼用觸控筆 TWI7520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69705 2016-07-01
WOPCT/JP2016/069705 2016-07-01
PCT/JP2016/069705 WO2018003122A1 (ja) 2016-07-01 2016-07-01 スタイラスにより実行される方法、デュアルスタイラスとデュアルコントローラとにより実行される方法、及びデュアルスタイラ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4295A true TW201804295A (zh) 2018-02-01
TWI752020B TWI752020B (zh) 2022-01-11

Family

ID=60787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2801A TWI752020B (zh) 2016-07-01 2017-04-17 藉由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實行之方法、以及兼用觸控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949035B2 (zh)
JP (1) JP6280297B1 (zh)
CN (2) CN109416595B (zh)
TW (1) TWI752020B (zh)
WO (1) WO20180031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46206B1 (ko) * 2014-01-22 2022-01-03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와코무 위치 지시기, 위치 검출 장치, 위치 검출 회로 및 위치 검출 방법
KR20210034358A (ko) * 2019-09-20 2021-03-30 주식회사 하이딥 스타일러스 펜, 터치 장치, 및 터치 시스템
KR20210070458A (ko) * 2019-12-04 2021-06-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WO2021179167A1 (zh) * 2020-03-10 2021-09-16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主动笔、触摸屏、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13918034A (zh) * 2020-07-08 2022-01-11 株式会社和冠 触控笔、传感器控制器及由它们执行的方法
KR20220091700A (ko) * 2020-12-23 2022-07-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DE112021004886T5 (de) * 2021-09-15 2023-07-06 Wacom Co., Ltd. System mit stift und berührungsempfindlicher steuervorrichtung, verfahren ausgeführt durch stift, stift und berührungsempfindliche steuervor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53918A (ja) 1991-05-31 1992-12-08 Toshiba Corp 座標検出指示装置
JP2003513831A (ja) * 1999-10-25 2003-04-15 シルバーブルック リサーチ ピーティーワイ リミテッド 電子的に制御可能なペン
US8536471B2 (en) 2008-08-25 2013-09-17 N-Trig Ltd. Pressure sensitive stylus for a digitizer
JP5345050B2 (ja) 2009-12-25 2013-11-20 株式会社ワコム 指示体、位置検出装置及び位置検出方法
KR20140043299A (ko) 2010-10-28 2014-04-09 사이프레스 세미컨덕터 코포레이션 용량성 감지 어레이와 스타일러스의 동기화
US9122322B2 (en) * 2011-03-17 2015-09-0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Interacting tips for a digitizer stylus
TWI442301B (zh) * 2011-09-23 2014-06-21 雙模數位板與其輸入訊號的偵測與切換方法
KR20130141837A (ko) * 2012-06-18 2013-1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말기의 모드전환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JP5984259B2 (ja) 2012-09-20 2016-09-06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
EP2741170A1 (en) * 2012-12-10 2014-06-11 BlackBerry Limited Active stylus force sensing mechanism for generating a wakeup interrupt to the stylus controller
KR102346206B1 (ko) 2014-01-22 2022-01-03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와코무 위치 지시기, 위치 검출 장치, 위치 검출 회로 및 위치 검출 방법
US9703946B2 (en) * 2014-03-31 2017-07-11 Stmicroelectronics Asia Pacific Pte Ltd Secure pairing method, circuit and system for an intelligent input device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WO2016063420A1 (ja) * 2014-10-24 2016-04-28 株式会社ワコム 発信型電子ペン
WO2016079776A1 (ja) * 2014-11-17 2016-05-26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指示器
CN105718076B (zh) * 2014-12-03 2019-03-01 矽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式触控笔及其与触控面板的信号传输方法
US9383839B1 (en) * 2014-12-08 2016-07-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figuration of a profile associated with a stylus
US9575573B2 (en) * 2014-12-18 2017-02-21 Apple Inc. Stylus with touch sensor
US9746944B2 (en) * 2015-01-04 2017-08-2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Universal stylus communication with a digitizer
KR20180044316A (ko) 2015-08-21 2018-05-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와코무 스타일러스 및 색 정보 전송 방법
US20170315631A1 (en) * 2016-04-29 2017-11-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mode styl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5387A (zh) 2022-10-14
US20210200377A1 (en) 2021-07-01
CN109416595A (zh) 2019-03-01
US10949035B2 (en) 2021-03-16
JP6280297B1 (ja) 2018-02-14
JPWO2018003122A1 (ja) 2018-06-28
CN109416595B (zh) 2022-07-05
TWI752020B (zh) 2022-01-11
US20190121455A1 (en) 2019-04-25
WO2018003122A1 (ja) 2018-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04295A (zh) 藉由觸控筆所實行之方法、藉由兼用觸控筆和兼用控制器所實行之方法、以及兼用觸控筆
TWI744321B (zh) 觸控筆及感測器控制器
US10969914B2 (en) Method for sensor controller to detect stylus using repeat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signals, stylus, and system
JP6110585B1 (ja) アクティブスタイラス
US20230205333A1 (en) Position indicator
CN109643172B (zh)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器
TW202131147A (zh) 觸控筆及感測器控制器
JP6306803B2 (ja)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その位置指示器
TWI719175B (zh) 類比電路、位置指示器及系統
US20210333975A1 (en) Position detection system, sensor control circuit, and electronic pen
JP7358000B2 (ja) ペンを検出する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がセンサ電極群を介して送信した送信データを受信するペン
KR20070105157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 및 이동통신 단말기에서의 애니메이션 툴제공방법
CN106603834A (zh) 一种智能家电的控制方法
JP6867535B2 (ja) デュアルコントローラ及びデュアルスタイラス並びにこれらにより実行される方法
JP6710244B2 (ja) スタイラス、及び、スタイラスにより実行される方法
JP6363807B2 (ja) アクティブスタイラス
JPWO2008093395A1 (ja) 入力システム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6332344B (zh) 自拍杆补光灯控制电路及自拍杆
JP2020061379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発光制御方法
WO2023042322A1 (ja) ペン及びタッチコントローラを含むシステム、ペンにより実行される方法、ペン、及びタッチコントローラ
JP7136940B2 (ja) スタイラス、スタイラスによって実行される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191464A (ja) 棒状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