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1699A - 不織布 - Google Patents

不織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1699A
TW201801699A TW106117480A TW106117480A TW201801699A TW 201801699 A TW201801699 A TW 201801699A TW 106117480 A TW106117480 A TW 106117480A TW 106117480 A TW106117480 A TW 106117480A TW 201801699 A TW201801699 A TW 2018016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ilm
liquid
woven fabric
containing portion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7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0948B (zh
Inventor
Hana Suzuki
Yoshiaki Kabaya
Yuta Sangawa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801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16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0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09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3/00Other non-woven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5/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5/19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D06M15/3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6M15/643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ntaining silicon in the main chain
    • D06M15/64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ntaining silicon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polyether sequen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3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or properties, e.g. stretchability, breathability, rewet, visual effect; having area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不織布具有包含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與不包含上述液膜開裂劑之非含有部,且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Description

不織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不織布。
近年來,針對吸收性物品之與肌膚接觸之正面片材等所使用之不織布,提出有提高乾爽性等穿著感之方案。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吸收性物品,其係於正面片材之肌膚面側之面間斷性地塗佈有能夠於38℃下維持凝膠狀態之疏水性凝膠狀組成物。於該正面片材中,肌膚面側之凝膠狀組成物之塗佈區域為疏水性,相對於此,內部設為親水性。藉由上述塗佈區域之疏水性之撥水作用、與內部之親水性之吸水作用,液體變得容易經由未塗佈有凝膠狀組成物之非塗佈區域而被吸進正面片材之內部。 於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正面片材中,於肌膚抵接面配置有施加過親水化劑之親水區域與被其包圍之多個疏水區域。上述親水區域之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親水度低於肌膚抵接面側之親水度。藉此,使利用疏水區域之防黏膩性、利用親水區域之液體之吸入性、及防回液性平衡性良好地表現。 又,於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如下吸收性物品,其就發揮護膚功能之觀點而言,於頂部片材中設置有中藥材料層。作為中藥材料層之黏合劑,使用兩親媒性物質。因兩親媒性物質所具有之疏水性,中藥材料層變得不易自頂部片材脫落,且因兩親媒性物質所具有之親水性,而可防止液體吸收速度之降低。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6-1341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0-9444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3-233311號公報
本發明提供一種不織布,其具有包含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與不包含上述液膜開裂劑之非含有部,且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又,本發明提供一種不織布,其具有包含下述化合物C1之含有部、與不包含下述化合物C1之非含有部,且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化合物C1] 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為15 mN/m以上之化合物。 又,本發明提供一種不織布,其具有包含下述化合物C2之含有部、與不包含下述化合物C2之非含有部,且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化合物C2] 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大於0 mN/m,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20 mN/m以下之化合物。 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特徵及優點係適當參照隨附之圖式,根據下述記載而更為明確。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減少形成於不織布之纖維間之液膜而實現了更高水準之液體殘留減少,並且提高了表面上之防液體流動性之不織布。 於正面片材等所使用之不織布中存在纖維間狹窄之區域。該區域中即便存在可使排泄液(例如尿或經血;亦簡稱為液體)透過之空間,亦由於纖維間之彎液面毛細管力或由血漿蛋白質產生之表面活性、以及較高之血液表面黏性,故而會於纖維間形成穩定之液膜而容易殘留液體。先前之技術無法完全地消除液膜,乾爽性尚有改善之餘地。進而,近年來,除乾爽性以外,消費者亦要求肌膚觸感良好。為此,開始使用較細之纖維。然而,若使用較細之纖維,則纖維間變得更狹窄。由此,更容易產生纖維間之液膜,且液膜變得不易破裂而越發容易殘留液體。 又,吸收對象液不限定於血液。例如尿亦有由磷脂質產生之表面活性,因此與上述同樣地產生液膜而導致液體殘留,作為結果,乾爽性尚有改善之餘地。 如上所述,要求將形成於不織布中之纖維間狹窄之部分之液膜去除之技術。然而,由於液膜之穩定性較高,故而難以去除液膜。又,亦考慮塗佈水溶性之界面活性劑以降低液體之表面張力而去除液膜。然而,若欲將此種界面活性劑用於吸收性物品而實現液膜去除,則有液體亦會透過防液體滲漏性之底層片材之虞。 又,就不織布之液體透過性之觀點而言,不織布之表面需要液體容易滲入纖維間之適度親水性。若不織布表面之親水性過低,則於液體進入纖維間之前,產生不織布表面之液體流動之可能性變高。 本發明之不織布可減少形成於不織布之纖維間之液膜而實現更高水準之液體殘留減少,並且提高表面之防液體流動性。 作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實施形態,例如可列舉如圖1所示之不織布5。再者,本發明之不織布可應用於有關液體吸收之各種物品,例如可用作經期衛生棉、嬰兒用尿布、成人用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 不織布5於不織布表面具有包含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6、與不包含上述液膜開裂劑之非含有部7。含有部6係形成為圓形(點狀)。圓形之含有部6係相互隔開地排列複數個。該排列較佳為沿著不織布表面上之交叉之複數個方向之排列。上述交叉之複數個方向更佳為包含不織布之第一方向、及與該第一方向正交之第二方向。上述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特佳為不織布原料片材之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即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圓形之含有部6係複數個於不織布表面沿著不織布5之長度方向(Y方向)及寬度方向(X方向)兩方向相互隔開且於複數個方向上分散排列。非含有部7係以與複數個含有部6鄰接,且使含有部6彼此相互分離之方式連續地延伸並排列。具體而言,於不織布表面,以如下海-島狀圖案進行排列,該海-島狀圖案係於連接之非含有部7之區域中將含有部6島狀地相互隔開地配置而成。再者,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之排列可存在於不織布5之表面整面,亦可存在於表面之一部分(於以下之各種形態中亦相同)。 對於本實施形態中之上述排列,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於將含有部6於長度方向上排列之任一列中,將含有部6、6間之間距設為固定(間距P1)。但是,對於所鄰接之列彼此,係以含有部6於寬度方向(X方向)上不會相鄰之方式設為如下配置,即將列整體於長度方向上相互各錯開半間距。另一方面,對於2個相鄰之列彼此,係設為含有部6於寬度方向上並排之配置。此時,2個相鄰之列彼此中,寬度方向上並排之含有部6、6間之間距P2係視為與上述之長度方向之列中之間距P1相同。即,作為不織布5整體,係以長度方向之含有部6之間距P1與寬度方向之含有部6之間距P2變得相同之方式週期性地排列。 上述之週期性排列之結果為,含有部6在於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排列之同時,亦在與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交叉之2個傾斜方向D1及D2上排列。即,於不織布5中,含有部6係複數個在不織布表面之至少4個方向上相互隔開地週期性排列。 再者,上述所謂長度方向(Y方向),如名稱般,係不織布之相對長度較長之方向,於將不織布作為原料片材而製成輥狀之情形時,或自輥狀之狀態捲出之情形時,意指將該不織布捲出之方向。上述寬度方向(X方向)係與上述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於上述原料片材之狀態下,意指輥軸方向。又,於已知構成不織布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之情形時,可將纖維之配向方向稱為長度方向。此時,上述寬度方向可稱為與纖維之配向方向正交之方向。 又,上述長度方向於不織布之製造階段,意指機械搬出方向(MD:Machine Direction)。上述寬度方向於不織布之製造階段,意指與機械搬出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CD:Cross Direction)。 進而,於將不織布剪裁為特定尺寸而作為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之情形時,該不織布之長度方向係與上述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一致之方向。 含有部6與非含有部7係根據有無液膜開裂劑進行區分。再者,於圖1中,為了理解含有部6與非含有部7之配置區域及配置圖案,對含有部6附上花紋而進行表示,但實際上,未必能夠藉由目視加以辨別(以下,圖2~6中相同)。 因此,上述含有部6與非含有部7之區分並非藉由目視,而是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確認。即,將吸油紙貼在不織布5之表面後,載置厚度4 mm之丙烯酸系板,自其上用重物以成為600 g/cm2 之方式施加負荷30秒鐘。施加負荷後,立即將該吸油紙剝離,將該吸油紙置於黑色之襯紙上,利用目視確認顏色之變化。顏色發生變化之部分為包含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6,其以外之部分為非含有部7。作為上述之吸油紙,可使用各種者,例如可列舉:Katani Sangyo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金箔打紙製法吸油紙。 上述之區分之確認方法於以下之各種排列形態中亦相同,且於寬度方向之含有部6之長度、非含有部7之長度之測定、含有部6之合計面積及非含有部7之合計面積之測定中,亦同樣地使用吸油紙。 含有部6所含之所謂液膜開裂劑係指使液體、例如經血等高黏性之液體或尿等排泄液與不織布接觸而形成於不織布之纖維間或纖維表面之液膜開裂,而抑制液膜形成之劑,具有使所形成之液膜開裂之作用、與抑制液膜形成之作用。前者可謂主要作用,後者可謂從屬作用。液膜之開裂係藉由液膜開裂劑之推擠液膜層之一部分使之不穩定化之作用而實現。藉由該液膜開裂劑之作用,液體不會殘留於積層不織布之纖維間之狹窄區域而變得容易通過。即,成為液體透過性優異之不織布。藉此,即便使構成不織布之纖維變細而使纖維間距離變窄,亦兼顧肌膚觸感之柔軟性與液體殘留抑制。 (使液膜消失之性質)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液膜開裂劑具有使液膜消失之性質,藉由此種性質,於將該液膜開裂劑應用於以血漿成分為主體之試驗液或人工尿之情形時,可表現出液膜消失效果。人工尿係將具有脲1.940質量%、氯化鈉0.795質量%、硫酸鎂0.110質量%、氯化鈣0.062質量%、硫酸鉀0.197質量%、紅色2號(染料)0.010質量%、水(約96.88質量%)及聚氧乙烯月桂醚(約0.07質量%)之組成之混合物之表面張力調整至53±1 mN/m(23℃)者。此處所謂液膜消失效果包括如下兩種效果,即針對因由試驗液或人工尿所形成之液膜而夾帶空氣之構造體,抑制該構造體之液膜形成,及使所形成之該構造體消失,表現出至少一種效果之劑可謂具有可表現出液膜消失效果之性質。 上述試驗液係自脫纖維馬血(NIPPON BIOTEST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提取之液體成分。具體而言,若將100 mL之脫纖維馬血於溫度22℃、濕度65%之條件下靜置1小時,則該脫纖維馬血分離成上層與下層,此時該上層為上述試驗液。上層主要包含血漿成分,下層主要包含血球成分。自分離成上層與下層之脫纖維馬血僅取出上層時,例如可使用移液管(Kensakizai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關於某劑是否具有上述之「使液膜消失之性質」,係設為容易產生因由應用有該劑之上述試驗液或人工尿所形成之液膜而夾帶空氣之構造體之狀態,根據該情形時該構造體即液膜之量之多少進行判斷。即,將上述試驗液或人工尿調整至溫度25℃,其後向螺旋管(Maruemu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No.5,管徑27 mm,總長55 mm)中添加10 g而獲得標準樣品。又,作為測定樣品,獲得於與標準樣品相同者中添加已事先調整至25℃之測定對象之劑0.01 g而成者。將標準樣品與測定樣品分別以於上述螺旋管之上下方向往復2次之方式猛烈地振盪後,迅速地載置於水平面上。藉由該樣品之振盪,而於振盪後之螺旋管之內部形成無上述構造體之液體層(下層)、與形成於該液體層上之包含大量該構造體之構造體層(上層)。於振盪剛結束後經過10秒鐘後,對兩樣品之構造體層之高度(液體層之液面至構造體層上表面之高度)進行測定。然後,於測定樣品之構造體層之高度相對於標準樣品之構造體層之高度成為90%以下之情形時,測定對象之劑被視為具有液膜開裂效果。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液膜開裂劑係符合上述性質之單一化合物或將符合上述性質之單一化合物複數種組合而成之混合物、或者藉由複數種化合物之組合而滿足上述性質(可使液膜開裂)之劑。即,所謂液膜開裂劑均指限定於具有基於上述定義之液膜開裂效果者之劑。因此,於應用於吸收性物品中之化合物包含不符合上述定義之第三成分的情形時,與液膜開裂劑進行區分。 再者,關於液膜開裂劑及第三成分,所謂「單一化合物」係包括雖具有相同之組成式,但因重複單元數不同而分子量不同之化合物在內的概念。 作為液膜開裂劑,可自國際公開第2016/098796號之說明書之段落[0007]~[0186]所記載者中適當地選擇使用。 本發明中,所謂不織布之含有部6含有或包含液膜開裂劑,主要指附著於纖維之表面。但是,只要液膜開裂劑殘留於纖維之表面,則可為如內包於纖維內者、或者亦可為如藉由內添而存在於纖維內部者。作為使液膜開裂劑附著於纖維表面之方法,可無特別限制地採用通常使用之各種方法。例如可列舉:軟版印刷、噴墨印刷、凹版印刷、網版印刷、噴霧、刷塗等。其等處理可於利用各種方法使纖維進行纖維網化後進行,其後,亦可於將該纖維網製成不織布後或組入至吸收性物品中後進行。於表面附著有液膜開裂劑之纖維例如藉由熱風送風式乾燥機,以充分低於纖維樹脂之熔點之溫度(例如120℃以下)進行乾燥。又,於使用上述附著方法而使液膜開裂劑附著於纖維之情形時,係使用視需要使液膜開裂劑溶解於溶劑中而成之包含液膜開裂劑之溶液、或者液膜開裂劑之乳化液、分散液而進行。 關於本發明之液膜開裂劑,為了使不織布具有下述之液膜開裂效果,而必須使液膜開裂劑於接觸於體液時以液狀之形式存在。就該方面而言,本發明之液膜開裂劑之熔點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5℃以下。進而,本發明之液膜開裂劑之熔點較佳為-220℃以上,更佳為-180℃以上。 液膜開裂劑如下所述,其表面張力小於不織布纖維所使用之先前之親水性處理劑等。即,含有部6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大於非含有部7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因此,含有部6之構成纖維藉由液膜開裂劑而被賦予滑動性或疏水性,與不存在液膜開裂劑之情形時相比,會提高存在於不織布表面之液體之滑動性。尤其於表面自乾燥狀況最初接到液體時,容易產生液體之表面流出。相對於此,非含有部7由於不具有液膜開裂劑,故而發揮出抑制液體於不織布5之表面流出之作用。 不織布5中,排泄液之液滴或於穿戴吸收性物品時沿著穿著者之身體流淌之液滴在與不織布初次接觸時或與不織布接觸後於不織布之表面上流動之過程中,會橫跨並重疊在包含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6、與不包含液膜開裂劑之非含有部7上。於此種重疊時,對於液滴,含有部6之液膜之開裂作用、與非含有部之液體流動抑制作用會同時地表現。其結果為,不織布5一面抑制不織布表面之液體流動,一面使進入纖維間而形成之液膜開裂而提高厚度方向之液體透過性。藉此,可一面達成並維持不織布5之較高之液體殘留減少,一面提高液體之表面流動防止性。再者,關於液膜開裂劑之作用及具體例之詳細內容,於下文進行說明。 關於上述之液體之表面流動防止性,係源於液體流動防止作用之發揮,該液體流動防止作用係藉由將不包含液膜開裂劑之非含有部7於複數個方向上連續或間斷地排列,而抑制不織布表面之液體流動之產生,且即便產生液體流動,亦藉由配置在複數個方向之非含有部7而防止液滴流動之進行。再者,上述之所謂非含有部7之連續排列,係於不織布5之表面,非含有部7未中斷而延伸之排列。較佳為如圖1所示般,以使複數個含有部6彼此相互分離之方式連續地排列。即,較佳為以如上述般,於連續之非含有部7之區域之中將含有部6島狀地相互隔開地配置而成之海-島狀圖案進行排列。又,上述之所謂非含有部7之間斷排列,係將相互分離之複數個非含有部7隔開地排列。 同時,液滴橫跨並重疊於包含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6、與不包含液膜開裂劑之非含有部7兩者,藉此不織布5之纖維間等之液膜藉由液膜開裂劑之作用而開裂,從而液體向不織布厚度方向之透過性提高。此時,液膜開裂劑如下述般具備對液體之擴張性,因此相對於橫跨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而存在且液體流動得到了抑制之液滴,含有部6之液膜開裂劑向非含有部7擴張。即,液膜開裂劑不僅進行於下述之含有部6內之纖維間等狹窄區域之液膜上之擴張(微小之擴張),亦進行自與液滴重疊之含有部6向非含有部7之更廣泛之擴張(較大之擴張)。藉此,液膜開裂劑之如下述之液膜開裂作用不僅於含有部6表現,亦於非含有部7表現。其意指如下情況,即液膜開裂劑本身之擴張性會彌補由於將液膜開裂劑限定在含有部6內而導致之液膜開裂作用的降低,從而保持作為不織布5整體之液膜開裂作用。又,利用液膜開裂劑向非含有部7擴張之效果係藉由利用上述之液體流動防止作用使液滴殘留在一定區域內而更為提高。 如上所述,不織布5可一面實現較高之液體殘留減少,一面提高液體之表面流動防止性。再者,上述之液體流動防止作用係於液體最初與不織布5接觸時,使液體向厚度方向透過之使液體透過通路開通之方面上特別有效。即,於不織布表面未融合於液體之初期階段中,因由液膜開裂劑產生之纖維表面之疏水性,而液體不易進入纖維間而容易導致液體流動,因此上述之液體流動防止作用會推遲液滴進入纖維間。另一方面,於液體透過不織布一次而確保了液體透過通路之狀態下,液體容易進入纖維間,而利用液膜開裂劑之液膜開裂作用會更強地發揮。 液膜開裂劑之自含有部6向非含有部7之較大之擴張係於液滴為經血等情形時更容易產生。因此,利用上述較大之擴張性之液體殘留減少係於應用本發明之不織布作為經期衛生棉之正面片材之情形時會特別有效地發揮。 液膜開裂劑之自含有部6向非含有部7之較大之擴張性的程度係由各種要因所決定。例如下述之展佈係數越大,於液滴內之擴張距離變得越長,而表現出越高之擴張性。又,含有部6中之液膜開裂劑之含有基重越大,於液滴內之擴張距離變得越長,而表現出越高之擴張性。 同樣地,液膜開裂劑藉由適度地抑制黏度而表現出對液滴之適當較高之擴張性。具體而言,液膜開裂劑之黏度為0 cps以上,較佳為10000 cps以下,更佳為1000 cps以下,進而較佳為200 cps以下。再者,黏度之單位cps係藉由1 cps=1×10-3 Pa・s進行換算。 (液膜開裂劑之黏度之測定方法) 液膜開裂劑之液體之黏度可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測定。 首先,準備液膜開裂劑40 g。其次,使用音叉型振動式黏度計SV-10(A&D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於溫度25℃、相對濕度(RH)65%之環境區域中對液膜開裂劑之黏度進行測定。將該測定反覆進行3次,採用平均值作為黏度。再者,於液膜開裂劑為固體之情形時,係加熱至該液膜開裂劑之熔點+5℃而使之相轉移為液體,並於該溫度條件下直接實施測定。 再者,於對附著於纖維之液膜開裂劑進行測定之情形時,藉由下述之展佈係數等之測定中所使用之方法而自纖維提取液膜開裂劑。於該情形時,僅提取對上述測定而言較少量之情形時,以與下述之展佈係數等之測定之情形相同之方式進行鑑定。 本發明中,只要能夠兼顧上述之由液體流動防止作用帶來之不織布表面上之液體流動防止效果、與由液膜開裂作用帶來之不織布內之液體殘留減少效果,則亦可將非含有部7而並非含有部6相互隔開地排列。又,亦可將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兩者各自隔開地排列。即,將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複數個。於任一種情形時,非含有部7均鄰接於含有部6而配置。 於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中,僅將含有部6相互隔開地排列之情形時,較佳為如圖1所示般,於連續之非含有部7之配置區域之中將含有部6島狀地相互隔開地配置之海-島狀配置圖案。於僅將非含有部7相互隔開地排列之情形時,較佳為於連續之含有部6之配置區域之中將非含有部7島狀地相互隔開地配置之海-島狀配置圖案。作為僅非含有部7相互隔開之形態,例如可列舉:於圖1所示之排列中,含有部6與非含有部7相交替之形態等。 可為上述任一種情形,但為於連續之非含有部7內將含有部6相互隔開地排列之海-島狀配置圖案時,上述液體流動效果更高,故而較佳。 又,於上述之海-島狀配置圖案中,隔開之含有部6彼此或非含有部7彼此之排列間距及排列圖案可於不會抑制上述2種作用之範圍內任意地設定。 上述相互隔開地配置之含有部6或非含有部7之平面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圖1所示之圓形,可設為各種者。例如可列舉:類似矩形等各種圖形之形狀者、包含具有一定寬度之虛線或波狀線、曲線者等。又,亦可藉由隔開之含有部6或非含有部7之排列,使整體成為幾何學花紋等。 例如可列舉:如圖2(A)般,於不織布表面,於在複數個方向上連續地延伸而形成為格子狀之非含有部7之中將類似菱形之含有部6相互隔開地排列複數個之圖案。又,可列舉:如圖2(B)般,於不織布表面,於在複數個方向上連續地延伸而形成為格子狀之含有部6之中將類似菱形之非含有部7相互隔開地排列複數個之圖案等。此外,例如亦可將含有部6設為波狀線並使複數個隔開地排列,且將含有部6間作為非含有部7。又,亦可將含有部6設為大小不同之複數個橢圓形狀,同心圓狀地相互隔開地排列,且將含有部6間作為非含有部7。於其等形態中,亦可為將含有部6與非含有部7改換而成之排列。又,亦可含有部6包含幾何學形狀之複數條線,含有部6之間被視作非含有部,亦可非含有部7包含幾何學形狀之複數條線,非含有部7之間被視作含有部6。 又,只要發揮上述2種作用,則相互隔開地排列之方向可如本實施形態般,為不織布表面上之複數個方向,亦可為1方向。其中,由於液滴之流出可能在不織布表面之各方向上產生,故而較佳為向交叉之複數個方向之排列。又,關於該排列方向,就於應用不織布5作為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之情形時,提高吸收性物品之防液體洩漏性(防漏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至少包含不織布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 例如,作為相互隔開地排列之方向僅包含1方向之形態,可列舉圖3(A)及(B)所示之具體例等。於圖3(A)所示之形態中,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均於長度方向上帶狀地延伸,且將帶狀之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於寬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又,於圖3(B)所示之形態中,將於寬度方向上延伸之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之帶相互於長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本發明之不織布於作為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進行應用時,係將該不織布之長度方向朝向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而進行配置。因此,就提高吸收性物品之防漏性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之不織布較佳為至少具有如抑制向寬度方向之液體流動之排列。例如,如圖3(A)般使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之帶於長度方向上延伸之排列優於如圖3(B)般使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之帶於寬度方向上延伸之排列。又,於如圖1般圓形之含有部6之排列中,較佳為至少具有長度方向、寬度方向之排列。 又,就上述之吸收性物品之防漏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任意地劃出沿著橫穿不織布之任意方向之假想線時,該假想線上之含有部6之長度短於非含有部7之長度。上述橫穿之任意方向更佳為與吸收性物品之寬度方向一致之方向。在與吸收性物品之寬度方向一致之方向上任意地劃假想線時,該假想線上之含有部6之長度及非含有部7之長度分別為含有部6之寬度方向之長度及非含有部7之寬度方向之長度。此時,於重疊於假想線上之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存在複數個之情形時,將所鄰接之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各1個之長度進行比較。又,假想線較佳為於非含有部7之長度變得最長之位置上進行劃線。 作為該較佳形態之具體例,可列舉圖4(A)~(D)所示之形態。 圖4(A)係將圖1之排列局部放大表示之圖。以橫穿於寬度方向上排列之圓形之含有部6之列的方式劃沿著寬度方向之假想線T時,較佳為非含有部7之長度S1長於含有部6之長度S2(S1>S2)。藉此,可適度地抑制可能成為液體流動之要因之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6的寬度方向之區域,使之穩定而使液體流動變得難以產生,故而較佳。再者,此處之含有部6之長度係圓之直徑。非含有部7之長度係假想線T上,自圓形之含有部6間之間距減去圓之直徑所得之長度。 圖4(B)係表示將含有部6設為橢圓形狀之形態。於該形態中,以橫穿於寬度方向上排列之橢圓形狀之含有部6之列的方式劃沿著寬度方向之假想線T時,較佳為非含有部7之長度S1長於含有部6之長度S2(S1>S2)。再者,於該形態中,假想線T係以通過含有部6之橢圓之長度方向之中心的方式進行劃線,含有部6之長度係於假想線T上,通過橢圓之中心之寬度方向之直徑。非含有部7之長度係於假想線T上,自橢圓之含有部6間之間距減去圓之直徑所得之長度。 圖4(C)係將圖3(A)所示之使帶狀之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於長度方向上延伸之排列局部放大表示之圖。於該情形時,於長度方向之任意位置上劃沿著寬度方向之假想線T。於假想線T上,較佳為非含有部7之長度(帶寬)S1長於含有部6之長度(帶寬)S2(S1>S2)。 圖4(D)係將圖2(B)所示之於格子狀之含有部6之中將類似菱形之非含有部7複數個相互隔開排列之格子狀排列局部放大表示之圖。此處,將假想線T以通過含有部6彼此之交叉部分之方式進行劃線。即,於非含有部7之長度變得最長之位置上劃假想線T。於假想線T上,較佳為非含有部7之長度S1長於含有部6之長度S2(S1>S2)。 即,關於上述假想線上之含有部6之長度(S2)相對於非含有部7之長度(S1)的比(S2/S1),就防液體流動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以下,更佳為未達1,進而較佳為2/3以下,特佳為3/7以下。又,關於上述假想線上之含有部6之長度(S2)相對於非含有部7之長度(S1)之比(S2/S1),就利用液膜開裂劑之較大之擴張之於非含有部7之液體殘留減少的觀點而言,較佳為1/19以上,更佳為1/9以上,進而較佳為1/4以上。 又,於不織布5中,較佳為含有部6之合計面積為非含有部7之合計面積以下。即,較佳為含有部6之合計面積占不織布整體之面積(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之合計面積之和)的比例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藉此,可適度地抑制可能成為液體流動之要因之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6之寬度方向的區域,使之穩定而使液體流動變得難以產生,故而較佳。又,關於含有部6之合計面積占不織布整體之面積(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之合計面積之和)的比例,就保持作為不織布整體之液膜開裂作用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 再者,關於上述之合計面積,於如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般可劃定不織布之尺寸之情形時,可作為不織布整體之面積所示之面積而算出。又,於如不織布原料片材般長度方向之長度過長而整體面積之測定困難之情形時,以長度方向之長度成為20 cm之方式取出,其後算出面積。 本發明之不織布中,使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之至少任一者相隔之排列可存在於不織布表面之整面,亦可存在於不織布表面之一部分。上述排列較佳為至少配置在不織布表面之會成為直接接收液體之受液部之位置上。所謂受液部,如其名稱般,於將不織布5用於吸收性物品之情形時,意指接住排泄液之部分。例如於將不織布5作為紙尿布或日用衛生棉之正面片材進行應用之情形時,可認為受液部係該紙尿布或日用衛生棉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分。又,於將不織布5作為夜用衛生棉之正面片材進行應用之情形時,可認為受液部係將該夜用衛生棉於長度方向上分割成4個區域之情形時之從前數第2個區域中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的中央部。此處所謂「前」,於穿戴該夜用衛生棉之情形時係指朝向穿著者之腹部側之方向。尤其於使用不織布5作為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時,就液體吸收性之觀點而言,上述情況有效。即,對於吸收性物品,為了有效地作用於排泄液,較佳為使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之至少任一者相隔之排列處在與穿著者之排泄部抵接之部分(排泄口對向部)。排泄口對向部係視吸收性物品之用途等而不同。例如於圖5所示之附帶側翼之經期衛生棉100中,於正面片材110之與吸收體120重疊之寬度中央位置上,自被側翼130夾住之位置向前後於長度方向上延伸之被防漏溝140所包圍的部分成為排泄口對向部150。 此外,液膜開裂劑於不織布5之厚度方向上,較佳為至少含於接收液體之側之面。於上述之例之正面片材中,較佳為至少於與穿著者之肌膚接觸之肌膚抵接面側含有液膜開裂劑。 關於含有部6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與非含有部7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的差,由於含有部6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越高於非含有部7,越難以形成液膜,故而就液膜之形成抑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度以上,更佳為10度以上,進而較佳為20度以上。又,上述接觸角之差較佳為60度以下,更佳為5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40度以下。藉此,液體自不織布5之表面向內部之吸入性優異。再者,上述之接觸角可藉由下述之方法進行測定。 非含有部7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90度以下,更佳為8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70度以下。藉此,適度地賦予纖維表面之潤濕性而液體進入纖維間從而容易抑制液體流動,且潤濕之面積增加,而液膜開裂劑變得容易向液膜移動。 又,含有部6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110度以下,更佳為9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80度以下。藉此,含有部6之滑動性或疏水性減弱,而存在於不織布表面之液體之表面流出變得不易產生。 上述接觸角之測定可藉由以下方法進行。 即,自不織布之特定部位取出纖維,對水相對於該纖維之接觸角進行測定。作為測定裝置,係使用協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自動接觸角計MCA-J。於接觸角之測定中使用去離子水。於溫度25度、相對濕度(RH)65%之測定條件下進行。將自噴墨式水滴噴出部(Cluster Technology公司製造,噴出部孔徑為25 μm之脈衝噴射器CTC-25)噴出之液量設定為20微微升,向纖維之正上方滴下水滴。將滴下之情況錄影至連接於水平設置之相機之高速錄影裝置中。關於錄影裝置,就其後進行圖像解析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為安裝有高速擷取裝置之個人電腦。於本測定中,每隔17 msec對圖像進行錄影。於所錄影之影像中,將水滴滴至自不織布取出之纖維時之最初圖像利用附屬軟體FAMAS(設為:軟體之版本為2.6.2,解析手法為液滴法,解析方法為θ/2法,圖像處理演算法為無反射,圖像處理影像模式為圖框,臨限位準為200,且未進行曲率修正)進行圖像解析,算出水滴之接觸於空氣之面與纖維所成之角度,而設為接觸角。自不織布取出之纖維係剪裁為纖維長度1 mm,將該纖維置於接觸角計之樣品台,並水平維持。對每根該纖維測定不同之2個部位之接觸角。對N=5根之接觸角進行測量直至小數點以下1位,將平均合計10個部位之測定值所得之值(於小數點以下第2位四捨五入)定義為接觸角。 繼而,對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含有部所含之液膜開裂劑的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為15 mN/m以上。再者,有將具有第1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之性質之化合物稱為化合物C1之情況。並且,該液膜開裂劑較佳為水溶解度為0 g以上且0.025 g以下。第1實施形態之不織布包含上述液膜開裂劑。 液膜開裂劑所具有之「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係指對假定為如上述之經血或尿等排泄液之液體之展佈係數。該所謂「展佈係數」,係根據於溫度25℃、相對濕度(RH)65%之環境區域中藉由下述之測定方法而獲得之測定值,基於下述數式(1)而求出之值。再者,數式(1)中之液膜意指「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液相,且包括於纖維間或纖維表面已將膜展開之狀態之液體、及將膜展開之前之狀態之液體兩者,亦簡稱為液體。又,數式(1)之表面張力意指液膜及液膜開裂劑與氣相之界面上之界面張力,與液相間之液膜開裂劑與液膜之界面張力有所區別。該區別於本說明書之其他記載中亦相同。 S=γw -γo -γwo (1) γw :液膜(液體)之表面張力 γo :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 γwo :液膜開裂劑與液膜之界面張力 根據數式(1)可知,液膜開裂劑之展佈係數(S)會因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γo )變小而變大,且會因液膜開裂劑與液膜之界面張力(γwo )變小而變大。藉由該展佈係數為15 mN/m以上,而液膜開裂劑成為於纖維間之狹窄區域中所產生之液膜之表面上的移動性、即擴散性較高者。又,於纖維間等狹窄區域之液膜上之擴張性(微小之擴張性)越高,自與液滴重疊之含有部6向非含有部7之更廣之擴張性(較大之擴張性)亦越高。就充分地發揮上述之較大及微小之擴張性之觀點而言,上述液膜開裂劑之展佈係數更佳為20 mN/m以上,進而較佳為25 mN/m以上,尤佳為30 mN/m以上。另一方面,其上限並無特別限制,但根據數式(1),於使用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情形時上限值成為50 mN/m;於使用表面張力為60 mN/m之液體之情形時上限值成為60 mN/m;於使用表面張力為70 mN/m之液體之情形時上限值成為70 mN/m,因此形成液膜之液體之表面張力會成為上限。因此,於本發明中,就使用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觀點而言,展佈係數之上限為50 mN/m以下。 液膜開裂劑所具有之所謂「水溶解度」,係液膜開裂劑能夠溶解於去離子水100 g中之質量(g),且係基於下述之測定方法,於溫度25℃、相對濕度(RH)65%之環境區域中所測定之值。藉由該水溶解度為0 g以上且0.025 g以下,而液膜開裂劑難以溶解而形成與液膜之界面,從而更有效地發揮上述擴散性。就同樣之觀點而言,液膜開裂劑之水溶解度較佳為0.0025 g以下,更佳為0.0017 g以下,進而較佳為未達0.0001 g。又,上述水溶解度越小越佳,且為0 g以上,就向液膜之擴散性之觀點而言,實際上設為1.0×10-9 g以上。再者,認為上述之水溶解性亦完全適用於以水分作為主成分之經血或尿等。 上述之液膜(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表面張力(γw )、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γo )、液膜開裂劑與液膜之界面張力(γwo )、及液膜開裂劑之水溶解度係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測定。 再者,於測定對象之不織布為組入至生理用品或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之構件(例如,正面片材)的情形時,以下述方式取出並進行測定。即,針對吸收性物品,利用冷噴塗等冷卻方法減弱測定對象之構件與其他構件之接合所使用之接著劑等後,小心地剝離測定對象之構件而取出。該取出方法係適用於下述之纖維間距離及纖度之測定等有關本發明之不織布之測定。 又,於對附著於纖維之液膜開裂劑進行測定之情形時,首先,利用己烷或甲醇、乙醇等洗淨液將附著有液膜開裂劑之纖維洗淨,使該洗淨所使用之溶劑(包含液膜開裂劑之洗淨用溶劑)乾燥後取出。此時之所取出之物質之質量係適用於算出液膜開裂劑相對於纖維質量之含有比率(OPU)時。於所取出之物質之量對於測定表面張力或界面張力而言較少之情形時,根據所取出之物質之構成物而選擇適當之管柱及溶劑,之後利用高效液相層析法對各成分進行區分,進而針對各組分,進行MS(mass spectrometry,質譜分析)測定、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核磁共振)測定、元素分析等,藉此鑑定各組分之結構。又,於液膜開裂劑包含高分子化合物之情形時,藉由併用凝膠滲透層析法(GPC)等方法而變得更容易進行構成成分之鑑定。並且,若該物質為市售品,則進行採購,若該物質並非市售品,則進行合成,藉此取得充分之量,而對表面張力或界面張力進行測定。尤其於測定表面張力與界面張力時,於以上述方式取得之液膜開裂劑為固體之情形時,係加熱至該液膜開裂劑之熔點+5℃而使之相轉移為液體,並於該溫度條件下直接實施測定。 (液膜(液體)之表面張力(γw )之測定方法) 可於溫度25℃、相對濕度(RH)65%之環境區域中藉由平板法(Wilhelmy法)而使用鉑平板進行測定。作為此時之測定裝置,可使用自動表面張力計「CBVP-Z」(商品名,協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鉑平板係使用純度99.9%、尺寸為長25 mm、寬10 mm者。 再者,於關於液膜開裂劑之下述測定中,係使用上述之測定方法,且上述之「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係使用如下溶液,該溶液係於去離子水中添加作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物質之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單月桂酸酯(例如,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RHEODOL SUPER TW-L120)而將表面張力調整至50±1 mN/m所得。 (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γo )之測定方法) 可以與液膜之表面張力(γw )之測定相同之方式於溫度25℃、相對濕度(RH)65%之環境區域中藉由平板法,使用相同之裝置進行測定。進行該測定時,於如上述般所取得之液膜開裂劑為固體之情形時,係加熱至該液膜開裂劑之熔點+5℃而使之相轉移為液體,並於該溫度條件下直接實施測定。 (液膜開裂劑與液膜之界面張力(γwo )之測定方法) 可於溫度25℃、相對濕度(RH)65%之環境區域中藉由懸滴法進行測定。作為此時之測定裝置,可使用自動界面黏彈性測定裝置(TECLIS-ITCONCEPT公司製造,商品名THE TRACKER;或者KRUSS公司,商品名DSA25S)。於懸滴法中,於形成滴劑之同時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所包含之非離子系界面活性物質之吸附開始,隨著時間經過而界面張力降低。因此,讀取形成滴劑時(0秒時)之界面張力。又,進行該測定時,於如上述般所取得之液膜開裂劑為固體之情形時,係加熱至該液膜開裂劑之熔點+5℃而使之相轉移為液體,並於該溫度條件下直接實施測定。 又,測定界面張力時,於液膜開裂劑與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密度差非常小之情形時、或黏度非常高之情形時,若界面張力值為懸滴劑之測定極限以下,則有利用懸滴法之界面張力測定變困難之情形。於該情形時,可藉由於溫度25℃、相對濕度(RH)65%之環境區域中利用旋滴劑法進行測定而實現測定。作為此時之測定裝置,可使用旋滴劑界面張力計(KRUSS公司製造,商品名SITE100)。又,關於該測定,亦讀取滴劑之形狀穩定時之界面張力,於所取得之液膜開裂劑為固體之情形時,係加熱至該液膜開裂劑之熔點+5℃而使之相轉移為液體,並於該溫度條件下直接實施測定。 再者,於利用上述兩種測定裝置均可測定界面張力之情形時,採用更小之界面張力值作為測定結果。 (液膜開裂劑之水溶解度之測定方法) 於溫度25℃、相對濕度(RH)65%之環境區域中一面利用攪拌器攪拌100 g之去離子水一面使所取得之液膜開裂劑慢慢地溶解,將不再溶解(可見懸浮或沈澱、析出、白濁)之時點之溶解量設為水溶解度。具體而言,以每次0.0001 g之方式添加劑而進行測定。其結果為,觀察到連0.0001 g都未溶解者係設為「未達0.0001 g」,觀察到溶解0.0001 g但未溶解0.0002 g者係設為「0.0001 g」。再者,於液膜開裂劑為界面活性劑之情形時,所謂「溶解」,意指單分散溶解與膠束分散溶解兩者,可見懸浮或沈澱、析出、白濁之時點之溶解量成為水溶解度。 本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具有上述之展佈係數與水溶解度,藉此於液膜之表面上不會溶解而擴散,而可自液膜之中心附近推開液膜之層。藉此,使液膜不穩定而使之開裂。 此處,參照圖6及7,對本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於不織布中之作用具體地進行說明。 如圖6所示般,於纖維間之狹窄區域中,經血等黏性較高之液體或尿等排泄液容易於液膜2上展開。針對此,液膜開裂劑係以下述方式使液膜不穩定而將之破膜,從而抑制液膜形成而促進自不織布中之排液。首先,如圖7(A1)及(B1)所示般,不織布之纖維1所具有之液膜開裂劑3於保持與液膜2之界面之狀態下於液膜2之表面上移動。繼而,液膜開裂劑3係如圖7(A2)及(B2)所示般,推開液膜2之一部分並向厚度方向滲入,並如圖7(A3)及(B3)所示般,慢慢地使液膜2變得不均勻並使之向較薄之膜變化。其結果為,液膜2係如圖7(A4)及(B4)所示般以裂開方式出現空隙而開裂。開裂之經血等液體成為液滴,再者變得容易通過不織布之纖維間從而減少液體殘留。又,關於上述之液膜開裂劑對於液膜之作用,並不限定於針對纖維間之液膜之情形,亦同樣地對纏繞於纖維表面之液膜發揮作用。即,液膜開裂劑可於纏繞於纖維表面之液膜上移動,從而推開該液膜之一部分而使液膜開裂。又,針對纏繞於纖維表面之液膜,液膜開裂劑即便不於附著於纖維之位置上移動,亦會因其疏水作用而使液膜開裂,從而可抑制液膜形成。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液膜開裂劑並不會降低液膜之表面張力等即進行液改質,而是一面推開纖維間或纖維表面所產生之液膜本身一面使之開裂,而抑制液膜形成,藉此促進液體自不織布中之排液。藉此,可減少不織布之液體殘留。又,若將此種不織布作為正面片材組入至吸收性物品中,則抑制纖維間之液體滯留,而確保直至吸收體之液體透過通路。藉此,液體之透過性提高,於片材表面之液體流動得到抑制,而液體之吸收速度提高。特別是可提高黏性較高之經血等容易殘留於纖維間之液體之吸收速度。並且,正面片材中之紅色等污染不易顯眼,而成為可確實感覺到吸收力之安心且可靠性較高之吸收性物品。 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液膜開裂劑進而較佳為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20 mN/m以下。即,規定上述數式(1)中之展佈係數(S)之值的作為1變數之「液膜開裂劑與液膜之界面張力(γwo )」較佳為20 mN/m以下。藉由將「液膜開裂劑與液膜之界面張力(γwo )」抑制為較低,而液膜開裂劑之展佈係數提高,從而液膜開裂劑變得容易自纖維表面向液膜中心附近移動,從而上述之作用變得更明顯。就該觀點而言,液膜開裂劑之「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更佳為17 mN/m以下,進而較佳為13 mN/m以下,進而更佳為10 mN/m以下,特佳為9 mN/m以下,尤佳為1 mN/m以下。另一方面,其下限並無特別限制,就對液膜之不溶性之觀點而言,只要大於0 mN/m即可。再者,於界面張力為0 mN/m、即進行溶解之情形時,由於無法形成液膜與液膜開裂劑間之界面,故而數式(1)不成立,而劑之擴張不會發生。 關於展佈係數,根據其數式亦可知,其數值會根據成為對象之液體之表面張力而發生變化。例如於對象液之表面張力為72 mN/m、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為21 mN/m、其等之界面張力為0.2 mN/m之情形時,展佈係數成為50.8 mN/m。 又,於對象液之表面張力為30 mN/m、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21 mN/m、其等之界面張力為0.2 mN/m之情形時,展佈係數成為8.8 mN/m。 於任一種情形時,均越為展佈係數較大之劑,液膜開裂效果變得越佳。 於本說明書中,定義了表面張力50 mN/m時之數值,但即便表面張力不同,其各物質彼此之展佈係數之數值之大小關係亦不會變化,因此即便假設體液之表面張力因每天之身體狀況等而發生變化,亦越為展佈係數較大之劑,越表現出優異之液膜開裂效果。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較佳為32 mN/m以下,更佳為30 mN/m以下,進而較佳為25 mN/m以下,特佳為22 mN/m以下。又,上述表面張力越小越佳,其下限並無特別限定。就液膜開裂劑之耐久性之觀點而言,實際上為1 mN/m以上。 藉由將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設為如上述之範圍以下,而即便於將液膜擴展之對象液之表面張力降低之情形時,亦可有效地發揮液膜開裂作用。 繼而,對第2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進行說明。 第2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其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大於0 mN/m,即為正之值,且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20 mN/m以下。再者,有將具有第2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之性質之化合物稱為化合物C2的情況。然後,該液膜開裂劑較佳為水溶解度為0 g以上且0.025 g以下。 第2實施形態之不織布包含上述液膜開裂劑。將上述「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設為20 mN/m以下係意指如上述般液膜開裂劑於液膜上之擴散性提高。藉此,即便於如上述「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未達15 mN/m之展佈係數相對較小之情形時,亦由於擴散性較高,故而自纖維表面較多之液膜開裂劑分散至液膜內,而於較多位置推開液膜,藉此可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同樣之作用。 再者,關於液膜開裂劑之所謂「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水溶解度」及「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係與第1實施形態中所定義者相同,且其等之測定方法亦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中,就更有效地發揮液膜開裂劑之上述作用之觀點而言,上述「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較佳為17 mN/m以下,更佳為13 mN/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mN/m以下,進而更佳為9 mN/m以下,特佳為1 mN/m以下。關於下限值,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並無特別限制,就不會溶解於液膜(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觀點而言,實際上大於0 mN/m。 又,關於「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就更有效地發揮液膜開裂劑之上述作用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 mN/m以上,更佳為10 mN/m以上,進而較佳為15 mN/m以上。其上限並無特別限制,就根據數式(1),形成液膜之液體之表面張力成為上限之觀點而言,實際上為50 mN/m以下。 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及水溶解度之更佳範圍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包含第1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之不織布及包含第2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之不織布較佳為進而含有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藉此,纖維表面之親水性提高,而潤濕性提高,藉此液膜與液膜開裂劑所接觸之面積變大;並且,由於血液或尿具有源自活體之具有磷酸基之界面活性物質,故而藉由併用具有磷酸基之界面活性劑,而因活性劑之相溶性,進而與血液或尿所包含之磷脂質之親和性亦良好,因此液膜開裂劑變得容易向液膜移動,而進一步促進液膜之開裂。液膜開裂劑與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含有比率以質量比(液膜開裂劑: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計較佳為1:1~19:1,更佳為2:1~15:1,進而較佳為3:1~10:1。特別是上述含有比率以質量比計較佳為5:1~19:1,更佳為8:1~16:1,進而較佳為11:1~13:1。 作為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例如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烷基醚磷酸酯、磷酸二烷基酯、磷酸烷基酯等。其中,就於提高與液膜之親和性之同時賦予不織布之加工性之功能的觀點而言,較佳為磷酸烷基酯。 作為烷基醚磷酸酯,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各種者。例如可列舉:聚氧伸烷基硬脂基醚磷酸酯、聚氧伸烷基肉豆蔻基醚磷酸酯、聚氧伸烷基月桂基醚磷酸酯、聚氧伸烷基棕櫚基醚磷酸酯等具有飽和碳鏈者;或聚氧伸烷基油醯基醚磷酸酯、聚氧伸烷基軟脂醯基醚磷酸酯等具有不飽和碳鏈及於其等碳鏈具有支鏈者。更佳為碳鏈為16~18之單或二聚氧伸烷基烷基醚磷酸酯之完全中和或部分中和鹽。又,作為聚氧伸烷基,可列舉:聚氧伸乙基、聚氧伸丙基、聚氧伸丁基及將其等構成單體共聚合而成者等。再者,作為烷基醚磷酸酯之鹽,可列舉:鈉或鉀等鹼金屬、氨、各種胺類等。烷基醚磷酸酯可單獨使用一種或混合兩種以上使用。 作為磷酸烷基酯之具體例,可列舉:磷酸硬脂酯、磷酸肉豆蔻酯、磷酸月桂酯、磷酸棕櫚酯等具有飽和碳鏈者;或磷酸油醯酯、磷酸軟脂醯酯等具有不飽和碳鏈及於其等碳鏈具有支鏈者。更佳為碳鏈為16~18之磷酸單烷基酯或磷酸二烷基酯之完全中和或部分中和鹽。再者,作為磷酸烷基酯之鹽,可列舉:鈉或鉀等鹼金屬、氨、各種胺類等。磷酸烷基酯可單獨使用一種或混合兩種以上使用。 繼而,對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之液膜開裂劑之具體例進行說明。藉由其等處於上述之特定之數值範圍內,而不會溶解於水或具有水難溶性之性質,從而發揮上述液膜開裂之作用。相對於此,先前之用作纖維處理劑之界面活性劑等係實用上溶解於水中而使用之基本上水溶性者,而並非本發明之液膜開裂劑。 作為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之液膜開裂劑,較佳為質量平均分子量為500以上之化合物。該質量平均分子量會對液膜開裂劑之黏度產生較大影響。液膜開裂劑係保持黏度較高,因此液體於通過纖維間時不易流下,從而可保持不織布中之液膜開裂效果之持續性。就設為充分地持續液膜開裂效果之黏度之觀點而言,液膜開裂劑之質量平均分子量更佳為1000以上,進而較佳為1500以上,特佳為2000以上。另一方面,就設為保持液膜開裂劑自配有液膜開裂劑之纖維向液膜移動、即較大及微小之擴散性之黏度的觀點而言,較佳為50000以下,更佳為2000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0以下。該質量平均分子量之測定係使用凝膠滲透層析法(GPC)「CCPD」(商品名,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進行測定。測定條件係如下所述。又,換算分子量之計算係以聚苯乙烯進行。 分離管柱:GMHHR-H+GMHHR-H(陽離子) 溶離液:L Farmin DM20/CHCl3 溶劑流速:1.0 ml/min 分離管柱溫度:40℃ 又,作為第1實施形態中之液膜開裂劑,較佳為如下述般具有選自由下述之結構X、X-Y、及Y-X-Y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結構之化合物。 結構X表示將>C(A)-(C表示碳原子。又,<、>及-表示鍵結鍵。以下相同)、-C(A)2 -、-C(A)(B)-、>C(A)-C(R1 )<、>C(R1 )-、-C(R1 )(R2 )-、-C(R1 )2 -、>C<及-Si(R1 )2 O-、-Si(R1 )(R2 )O-中之任一種基本結構重複、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成之結構之矽氧烷鏈、或其混合鏈。於結構X之末端具有氫原子、或選自由-C(A)3 、-C(A)2 B、-C(A)(B)2 、-C(A)2 -C(R1 )3 、-C(R1 )2 A、-C(R1 )3 、及-OSi(R1 )3 、-OSi(R1 )2 (R2 )、-Si(R1 )3 、-Si(R1 )2 (R2 )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基。 上述之R1 或R2 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烷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基、乙基、丙基)、烷氧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氧基、乙氧基)、芳基(較佳為碳數6~20。例如較佳為苯基)、鹵素原子(例如較佳為氟原子)等各種取代基。A、B分別獨立地表示羥基或羧酸基、胺基、醯胺基、亞胺基、苯酚基等包含氧原子或氮原子之取代基。於結構X內R1 、R2 、A、B各自存在複數個之情形時,其等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又,所連接之C(碳原子)或Si間之鍵通常為單鍵,但亦可包含雙鍵或三鍵,C或Si間之鍵亦可包含醚基(-O-)、醯胺基(-CONRA -:RA 係氫原子或一價基)、酯基(-COO-)、羰基(-CO-)、碳酸酯基(-OCOO-)等連結基。一個C及Si與另一個C或Si鍵結之數量為1個~4個,因此亦可存在長鏈之聚矽氧鏈(矽氧烷鏈)或混合鏈分支,或者具有放射狀之結構之情形。 Y表示包含選自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磷原子、硫原子中之原子的具有親水性之親水基。例如為羥基、羧酸基、胺基、醯胺基、亞胺基、苯酚基、聚氧伸烷基(氧伸烷基之碳數較佳為1~4。例如較佳為聚氧伸乙(POE)基、聚氧伸丙(POP)基)、磺酸基、硫酸基、磷酸基、磺基甜菜鹼基、羰基甜菜鹼基、膦基甜菜鹼基(其等甜菜鹼基係指自各甜菜鹼化合物去除1個氫原子而成之甜菜鹼殘基)、四級銨基等親水基單獨、或者包含其組合之親水基等。除其等以外,亦可列舉於下述之M1 中所列舉之基及官能基。再者,於Y為複數個之情形時,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 結構X-Y及Y-X-Y中,Y係鍵結於X、或X之末端之基。於Y鍵結於X之末端之基之情形時,X之末端之基例如將同與Y之鍵結數相同數量之氫原子等去除而與Y鍵結。 於該結構中,自具體說明過之基中選擇親水基Y、A、B而可滿足上述之展佈係數、水溶解度、界面張力。如此表現出目標之液膜開裂效果。 上述之液膜開裂劑較佳為結構X為矽氧烷結構之化合物。進而液膜開裂劑較佳為包含將作為上述之結構X、X-Y、Y-X-Y之具體例之下述(1)~(11)式所表示的結構任意地組合而成之矽氧烷鏈的化合物。進而,就液膜開裂作用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該化合物具有上述範圍之質量平均分子量。 [化1]
Figure TW201801699AD00001
式(1)~(11)中,M1 、L1 、R21 、及R22 表示以下之1價或多價(2價或2價以上)之基。R23 、及R24 表示以下之1價或多價(2價或2價以上)之基、或單鍵。 M1 表示具有聚氧伸乙基、聚氧伸丙基、聚氧伸丁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聚氧伸烷基的基;或赤藻糖醇基、木糖醇基、山梨糖醇基、甘油基或乙二醇基等具有複數個羥基之親水基(自赤藻糖醇等具有複數個羥基之上述化合物去除1個氫原子而成之親水基)、羥基、羧酸基、巰基、烷氧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氧基)、胺基、醯胺基、亞胺基、苯酚基、磺酸基、四級銨基、磺基甜菜鹼基、羥基磺基甜菜鹼基、膦基甜菜鹼基、咪唑鎓甜菜鹼基、羰基甜菜鹼基、環氧基、甲醇基、(甲基)丙烯酸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官能基。再者,於M1 為多價基之情形時,M1 表示自上述各基或官能基進而去除1個以上之氫原子而成之基。 L1 表示醚基、胺基(可作為L1 採用之胺基係由>NRC (RC 表示氫原子或一價基)表示)、醯胺基、酯基、羰基、碳酸酯基之鍵結基。 R21 、R22 、R23 、及R24 分別獨立地表示烷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烷氧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氧基、乙氧基)、芳基(較佳為碳數6~20。例如較佳為苯基)、氟烷基、或芳烷基、或者將其等組合而成之烴基、或者鹵素原子(例如較佳為氟原子)。再者,於R22 及R23 為多價基之情形時,係表示自上述烴基進而去除1個以上之氫原子或氟原子而成之多價烴基。 又,於R22 或R23 與M1 鍵結之情形時,可作為R22 或R23 採用之基除上述各基、上述烴基或鹵素原子外,亦可列舉可作為R32 採用之亞胺基。 關於液膜開裂劑,其中,較佳為如下化合物,該化合物具有(1)、(2)、(5)及(10)式中之任一者所表示之結構作為X,且具有其等式以外之上述式中之任一者所表示之結構作為X之末端、或包含X之末端與Y之基。進而較佳為如下化合物,該化合物包含具有至少1個的X、或包含X之末端與Y之基由上述(2)、(4)、(5)、(6)、(8)及(9)式中之任一者所表示之結構的矽氧烷鏈。 作為上述化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聚矽氧系界面活性劑之有機改性聚矽氧(聚矽氧烷)。例如作為經反應性之有機基改性之有機改性聚矽氧,可列舉:胺基改性者、環氧改性者、羧基改性者、二醇改性者、甲醇改性者、(甲基)丙烯酸基改性者、巰基改性者、酚改性者。又,作為經非反應性之有機基改性之有機改性聚矽氧,可列舉:聚醚改性者(包括聚氧伸烷基改性者)、甲基苯乙烯基改性者、長鏈烷基改性者、高級脂肪酸酯改性者、高級烷氧基改性者、高級脂肪酸改性者、氟改性者等。視其等有機改性之種類,例如可藉由適當變更聚矽氧鏈之分子量、改性率、改性基之加成莫耳數等而獲得發揮出上述之液膜開裂作用之展佈係數。此處,所謂「長鏈」係指碳數為12以上、較佳為12~20者。又,所謂「高級」係指碳數為6以上、較佳為6~20者。 其中,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或環氧改性聚矽氧、甲醇改性聚矽氧、二醇改性聚矽氧等作為改性聚矽氧之液膜開裂劑較佳為具有於改性基中具有至少一個氧原子之結構之改性聚矽氧,尤佳為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由於具有聚矽氧烷鏈,故而難以滲透至纖維之內部而容易殘留於表面。又,因加成有親水性之聚氧伸烷基鏈,故而與水之親和性提高,而界面張力較低,因此容易於上述之液膜表面上移動,故而較佳。因此,容易於上述之液膜表面上移動,故而較佳。又,即便實施壓紋等熱熔融加工,於該部分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亦容易殘留於纖維之表面從而液膜開裂作用不易降低。尤其於液體容易蓄積之壓紋部分液膜開裂作用會充分地表現,故而較佳。 作為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可列舉下述式[I]~[IV]所表示者。進而,就液膜開裂作用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該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具有上述範圍之質量平均分子量。 [化2]
Figure TW201801699AD00002
[化3]
Figure TW201801699AD00003
[化4]
Figure TW201801699AD00004
[化5]
Figure TW201801699AD00005
式中,R31 表示烷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R32 表示單鍵或伸烷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亞甲基、伸乙基、伸丙基、伸丁基),較佳為表示上述伸烷基。複數個R31 、複數個R32 各自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M11 表示具有聚氧伸烷基之基,較佳為聚氧伸烷基。作為上述之聚氧伸烷基,可列舉:聚氧伸乙基、聚氧伸丙基、聚氧伸丁基、或將其等構成單體共聚合而成者等。m、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再者,其等重複單元之符號係於各式(I)~(IV)中分別決定者,未必表示相同整數,亦可不同。 又,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亦可具有聚氧伸乙基改性基及聚氧伸丙基改性基中之任一者或兩者。又,為了不溶於水且具有較低之界面張力,較理想為於聚矽氧鏈之烷基R31 具有甲基。作為具有該改性基、聚矽氧鏈者,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存在日本專利特開2002-161474之段落[0006]及[0012]所記載者。更具體而言,可列舉:聚氧伸乙基(POE)聚氧伸丙基(POP)改性聚矽氧、或聚氧伸乙基(POE)改性聚矽氧、聚氧伸丙基(POP)改性聚矽氧等。作為POE改性聚矽氧,可列舉:加成有3莫耳之POE之POE(3)改性二甲基聚矽氧等。作為POP改性聚矽氧,可列舉:加成有10莫耳、12莫耳、或24莫耳之POP之POP(10)改性二甲基聚矽氧、POP(12)改性二甲基聚矽氧、POP(24)改性二甲基聚矽氧等。 關於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展佈係數與水溶解度,於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之情況下例如可根據聚氧伸烷基之加成莫耳數(對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1莫耳之形成聚氧伸烷基之氧伸烷基之鍵結數)、下述改性率等而設為特定之範圍。於該液膜開裂劑中,亦可與表面張力及界面張力同樣地分別設為特定之範圍。 就上述觀點而言,較佳為該聚氧伸烷基之加成莫耳數為1以上者。若未達1,則對於上述之液膜開裂作用而言,由於界面張力變高而展佈係數變小,因此液膜開裂效果變弱。就該觀點而言,加成莫耳數更佳為3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另一方面,若加成莫耳數過多,則變得親水而水溶解度變高。就該觀點而言,加成莫耳數較佳為30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 關於改性聚矽氧之改性率,若過低,則有損親水性,因此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又,若過高,則會溶解於水中,因此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7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再者,所謂上述改性聚矽氧之改性率,係改性聚矽氧1分子中之經改性之矽氧烷鍵結部之重複單元之個數相對於矽氧烷鍵結部之重複單元之總個數的比率。例如於上述式[I]及[IV]中為(n/m+n)×100%,於式[II]中為(2/m)×100%,於式[III]中為(1/m)×100%。 又,關於上述之展佈係數及水溶解度,於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之情況下除上述者以外,亦可分別藉由如下方式等而設定為特定之範圍:併用水可溶性之聚氧伸乙基與水不溶性之聚氧伸丙基及聚氧伸丁基作為改性基;使水不溶性之聚矽氧鏈之分子量變化;及除聚氧伸烷基改性基外,亦導入胺基、環氧基、羧基、羥基、甲醇基等作為改性基等。 該可用作液膜開裂劑之聚伸烷基改性聚矽氧以相對於纖維質量之含有比率(Oil Per Unit)計較佳為含有0.02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該聚伸烷基改性聚矽氧之含有比率(OPU)更佳為1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4質量%以下。藉此,不織布成為觸感較佳者。又,就充分地發揮利用該聚伸烷基改性聚矽氧之液膜開裂效果之觀點而言,上述含有比率(OPU)更佳為0.04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以上。 再者,此處所謂纖維質量,意指包含含有部6及非含有部7之不織布整體之纖維質量(以下所說明之含有割合(OPU)亦相同)。 作為第2實施形態中之液膜開裂劑,較佳為如下述般具有選自由下述之結構Z、Z-Y、及Y-Z-Y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結構之化合物。 結構Z表示將>C(A)-(C:碳原子)、-C(A)2 -、-C(A)(B)-、>C(A)-C(R3 )<、>C(R3 )-、-C(R3 )(R4 )-、-C(R3 )2 -、>C<中之任一種基本結構重複、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成之結構之烴鏈。於結構Z之末端具有氫原子、或選自由-C(A)3 、-C(A)2 B、-C(A)(B)2 、-C(A)2 -C(R3 )3 、-C(R3 )2 A、-C(R3 )3 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基。 上述之R3 或R4 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烷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烷氧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氧基、乙氧基)、芳基(較佳為碳數6~20。例如較佳為苯基)、氟烷基、芳烷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烴基、或者氟原子等各種取代基。A、B分別獨立地表示羥基或羧酸基、胺基、醯胺基、亞胺基、苯酚基等包含氧原子或氮原子之取代基。於結構Z內R3 、R4 、A、B各自存在複數個之情形時其等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又,所連接之C(碳原子)間之鍵通常為單鍵,但亦可包含雙鍵或三鍵,C間之鍵亦可包含醚基、醯胺基、酯基、羰基、碳酸酯基等連結基。一個C與另一個C鍵結之數為1個~4個,因此亦可存在長鏈之烴鏈分支,或者具有放射狀之結構之情形。 Y表示包含選自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磷原子、硫原子中之原子的具有親水性之親水基。例如為包含羥基、羧酸基、胺基、醯胺基、亞胺基、苯酚基;或者聚氧伸烷基(氧伸烷基之碳數較佳為1~4。例如較佳為聚氧伸乙基、聚氧伸丙基、聚氧伸丁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聚氧伸烷基);或者赤藻糖醇基、木糖醇基、山梨糖醇基、甘油基、乙二醇基等具有複數個羥基之親水基;或者磺酸基、硫酸基、磷酸基、磺基甜菜鹼基、羰基甜菜鹼基、膦基甜菜鹼基、四級銨基、咪唑鎓甜菜鹼基、環氧基、甲醇基、甲基丙烯酸基等親水基單獨;或者其等之組合之親水基等。再者,於Y為複數個之情形時,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 結構Z-Y及Y-Z-Y中,Y係鍵結於Z、或Z之末端之基。於Y鍵結於Z之末端之基之情形時,Z之末端之基例如將同與Y之鍵結數相同數量之氫原子等去除而與Y鍵結。 於該結構中,自具體說明過之基中選擇親水基Y、A、B而可滿足上述之展佈係數、水溶解度、界面張力。如此表現出目標之液膜開裂效果。 上述之液膜開裂劑較佳為將作為上述之結構Z、Z-Y、Y-Z-Y之具體例之下述(12)~(25)式所表示的結構任意地組合而成之化合物。進而,就液膜開裂作用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該化合物具有上述範圍之質量平均分子量。 [化6]
Figure TW201801699AD00006
式(12)~(25)中,M2 、L2 、R41 、R42 、及R43 表示以下之1價或多價基(2價或2價以上)。 M2 表示具有聚氧伸乙基、聚氧伸丙基、聚氧伸丁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聚氧伸烷基的基;或赤藻糖醇基、木糖醇基、山梨糖醇基、甘油基或乙二醇基等具有複數個羥基之親水基、羥基、羧酸基、巰基、烷氧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氧基)、胺基、醯胺基、亞胺基、苯酚基、磺酸基、四級銨基、磺基甜菜鹼基、羥基磺基甜菜鹼基、膦基甜菜鹼基、咪唑鎓甜菜鹼基、羰基甜菜鹼基、環氧基、甲醇基、(甲基)丙烯酸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官能基。 L2 表示醚基、胺基、醯胺基、酯基、羰基、碳酸酯基、或者聚氧伸乙基、聚氧伸丙基、聚氧伸丁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聚氧伸烷基等鍵結基。 R41 、R42 、及R43 分別獨立地表示包含氫原子、烷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烷氧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氧基、乙氧基)、芳基(較佳為碳數6~20。例如較佳為苯基)、氟烷基、芳烷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烴基、或者鹵素原子(例如較佳為氟原子)之各種取代基。 於R42 為多價基之情形時,R42 表示自上述各取代基進而去除1個以上之氫原子而成之基。 再者,於各結構所記載之鍵結鍵之前可任意地連接其他結構,亦可導入氫原子。 進而作為上述化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如下之化合物,但並不限定於此。 第1,可列舉聚醚化合物或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具體而言,可列舉:式(V)之任一者所表示之聚氧伸烷基(POA)烷基醚、或式(VI)所表示之質量平均分子量1000以上之聚氧伸烷基二醇、硬脂醇聚醚、山崳醇聚醚、PPG肉豆蔻基醚、PPG硬脂基醚、PPG山崳基醚等。作為聚氧伸烷基烷基醚,較佳為加成有3莫耳以上且24莫耳以下、較佳為5莫耳之POP之月桂醚等。作為聚醚化合物,較佳為加成有17莫耳以上且180莫耳以下、較佳為約50莫耳之聚丙二醇之質量平均分子量為1000~10000、較佳為3000之聚丙二醇等。再者,上述質量平均分子量之測定可利用上述之測定方法進行。 該聚醚化合物或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以相對於纖維質量之含有比率(Oil Per Unit)計較佳為含有0.1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該聚醚化合物或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含有比率(OPU)更佳為1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4質量%以下。藉此,不織布成為觸感較佳者。又,就充分地發揮利用該聚醚化合物或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之液膜開裂效果之觀點而言,上述含有比率(OPU)更佳為0.1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2質量%以上。 [化7]
Figure TW201801699AD00007
[化8]
Figure TW201801699AD00008
式中,L21 表示醚基、胺基、醯胺基、酯基、羰基、碳酸酯基、聚氧伸乙基、聚氧伸丙基、聚氧伸丁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聚氧伸烷基等鍵結基。R51 表示包含氫原子、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甲氧基、乙氧基、苯基、氟烷基、芳烷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烴基、或者氟原子之各種取代基。又,a、b、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此處,Cm Hn 表示烷基(n=2m+1),Ca Hb 表示伸烷基(a=2b)。再者,其等碳原子數及氫原子數係於各式(V)及(VI)中各自獨立地決定者,未必表示相同之整數,亦可不同。以下,式(VII)~(XV)之m、m'、m''、n、n'及n''亦相同。再者,-(Ca Hb O)m -之「m」係1以上之整數。該重複單元之值係於各式(V)及(VI)中各自獨立地決定者,未必表示相同之整數,亦可不同。 關於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之展佈係數、表面張力及水溶解度,於聚醚化合物或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之情況下例如可根據聚氧伸烷基之莫耳數等而分別設定為特定範圍。就該觀點而言,較佳為聚氧伸烷基之莫耳數為1以上且70以下者。藉由設為1以上,而充分地發揮上述之液膜開裂作用。就該觀點而言,莫耳數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7以上。另一方面,加成莫耳數較佳為70以下,更佳為60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藉此,分子鏈之連結適度地變弱,而於液膜內之擴散性優異,故而較佳。 又,關於上述之展佈係數、表面張力、界面張力及水溶解度,於聚醚化合物或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之情況下分別可藉由如下方式而設定為特定之範圍:併用水溶性之聚氧伸乙基與水不溶性之聚氧伸丙基及聚氧伸丁基;使烴鏈之鏈長變化;使用烴鏈具有支鏈者;使用烴鏈具有雙鍵者;使用烴鏈具有苯環或萘環者;或者將上述適當組合等。 第2,可列舉碳原子數5以上之烴化合物。就液體更容易於液膜表面擴張之觀點而言,碳原子數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50以下。該烴化合物係將聚有機矽氧烷除外者,且並不限定於直鏈,亦可為支鏈,該鏈並不特別限定於飽和鏈、不飽和鏈。又,於其中間及末端亦可具有酯或醚等取代基。其中,可較佳地單獨使用常溫下為液體者。該烴化合物以相對於纖維質量之含有比率(Oil Per Unit)計較佳為含有0.1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該烴化合物之含有比率(OPU)較佳為1質量%以下,更佳為0.99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4質量%以下。藉此,不織布成為觸感較佳者。又,就充分地發揮基於該烴化合物之含有比率之液膜開裂效果之觀點而言,上述含有比率(OPU)更佳為0.1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2質量%以上。 作為烴化合物,可列舉:油或脂肪、例如天然油或天然脂肪。作為具體例,可列舉:椰子油、山茶油、蓖麻油、可可椰子油、玉米油、橄欖油、葵花籽油、妥爾油、及其等之混合物等。 又,可列舉:辛酸、癸酸、油酸、月桂酸、棕櫚酸、硬脂酸、肉豆蔻酸、山萮酸、及其等之混合物等如式(VII)所表示之脂肪酸。 [化9]
Figure TW201801699AD00009
式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此處,Cm Hn 表示上述各脂肪酸之烴基。 作為直鏈或支鏈、飽和或不飽和、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多元醇脂肪酸酯或者多元醇脂肪酸酯之混合物之例,可列舉:如式(VIII-I)或(VIII-II)所表示之甘油脂肪酸酯或季戊四醇脂肪酸酯,具體而言,可列舉:甘油三辛酸酯、甘油三棕櫚酸酯及其等之混合物等。再者,關於甘油脂肪酸酯、或季戊四醇脂肪酸酯之混合物,典型而言,包含若干之單酯、二酯、及三酯。作為甘油脂肪酸酯之較佳例,可列舉:甘油三辛酸酯、甘油三辛酸酯之混合物等。又,就使界面張力降低而獲得更高之展佈係數之觀點而言,亦可使用導入聚氧伸烷基至可維持水不溶性之程度之多元醇脂肪酸酯。 [化10]
Figure TW201801699AD00010
[化11]
Figure TW201801699AD00011
式中,m、m'、m''、n、n'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複數個m、複數個n各自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此處,Cm Hn 、Cm 'Hn '及Cm ''Hn ''分別表示上述各脂肪酸之烴基。 作為直鏈或支鏈、飽和或不飽和之脂肪酸與具有多個羥基之多元醇形成酯,且一部分羥基未被酯化而殘存之脂肪酸或脂肪酸混合物之例,可列舉:如式(IX)之任一者、式(X)之任一者、或式(XI)之任一者所表示之甘油脂肪酸酯、或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季戊四醇脂肪酸酯之部分酯化物。具體而言,可列舉:乙二醇單肉豆蔻酸酯、乙二醇二肉豆蔻酸酯、乙二醇棕櫚酸酯、乙二醇二棕櫚酸酯、甘油二肉豆蔻酸酯、甘油二棕櫚酸酯、甘油單油酸酯、山梨醇酐單油酸酯、山梨醇酐單硬脂酸酯、山梨醇酐二油酸酯、山梨醇酐三硬脂酯、季戊四醇單硬脂酸酯、季戊四醇二月桂酸酯、季戊四醇三硬脂酸酯、及其等之混合物等。再者,關於包含甘油脂肪酸酯、或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季戊四醇脂肪酸酯等之部分酯化物之混合物,典型而言,包含若干經完全酯化之化合物。 [化12]
Figure TW201801699AD00012
式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複數個m、複數個n各自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此處,Cm Hn 表示上述各脂肪酸之烴基。 [化13]
Figure TW201801699AD00013
式中,R52 表示碳原子數2以上且22以下之直鏈或支鏈、飽和或不飽和之烴基(烷基、烯基、炔基等)。具體而言,可列舉:2-乙基己基、月桂基、肉豆蔻基、棕櫚基、硬脂基、山崳基、油醯基、亞麻油基等。 [化14]
Figure TW201801699AD00014
式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複數個m、複數個n各自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此處,Cm Hn 表示上述各脂肪酸之烴基。 又,可列舉:固醇、植固醇及固醇衍生物。作為具體例,可列舉:具有式(XII)之固醇結構之膽固醇、穀固醇、豆固醇、麥角固醇、及其等之混合物等。 [化15]
Figure TW201801699AD00015
作為醇之具體例,可列舉:如式(XIII)所表示之月桂醇、肉豆蔻醇、鯨蠟醇、硬脂醇、鯨蠟硬脂醇、山萮醇、及其等之混合物等。 [化16]
Figure TW201801699AD00016
式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此處,Cm Hn 表示上述各醇之烴基。 作為脂肪酸酯之具體例,可列舉:如式(XIV)所表示之肉豆蔻酸異丙酯、棕櫚酸異丙酯、乙基己酸鯨蠟酯、三異辛酸甘油酯、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基酯、棕櫚酸乙基己酯、硬脂酸乙基己酯、硬脂酸丁酯、肉豆蔻酸肉豆蔻酯、硬脂酸硬脂酯、異硬脂酸膽固醇基酯及其等之混合物等。 [化17]
Figure TW201801699AD00017
式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此處,兩個Cm Hn 可相同亦可不同。Cm Hn -COO-之Cm Hn 表示上述各脂肪酸之烴基。-COOCm Hn 之Cm Hn 表示源自形成酯之醇之烴基。 又,作為蠟之具體例,可列舉:如式(XV)所表示之地蠟、石蠟、凡士林、礦物油、流動異構石蠟等。 [化18]
Figure TW201801699AD00018
式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 關於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之展佈係數、表面張力、水溶解度及界面張力,於上述之碳原子數5以上之烴化合物之情況下分別可藉由如下方式而設定為特定之範圍:例如少量導入親水性之聚氧伸乙基至可維持水不溶性之程度;導入雖為疏水性,但可使界面張力降低之聚氧伸丙基或聚氧伸丁基;使烴鏈之鏈長變化;使用烴鏈具有支鏈者;使用烴鏈具有雙鍵者;使用烴鏈具有苯環或萘環者等。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除上述之液膜開裂劑外,亦可視需要而含有其他成分。又,第1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第2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除各自所使用之形態以外,亦可組合兩者之劑而使用。該方面對於第2實施形態之液膜開裂劑中之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而言亦相同。 再者,於對本發明之不織布中所含有之液膜開裂劑或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進行鑑定之情形時,可使用上述之液膜(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表面張力(γw)等之測定方法中所述的鑑定方法。 又,於液膜開裂劑之成分為主鏈具有矽氧烷鏈之化合物或碳原子數1以上且20以下之烴化合物的情形時,液膜開裂劑相對於纖維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可藉由如下方式求出:基於藉由上述之分析方法而獲得之物質之質量,用該液膜開裂劑之含量除以纖維之質量。 本發明之不織布係不管纖維之粗細或纖維間距離如何,均液體透過性較高者。然而,本發明之不織布尤其於使用較細之纖維之情形具有效果。若為了製成肌膚觸感較通常柔軟之不織布而使用較細之纖維,則纖維間距離變小,而纖維間之狹窄區域變多。例如於通常所使用之不織布(纖度為2.4 dtex)之情形時,纖維間距離為120 μm,且所形成之液膜面積率成為約2.6%左右。然而,若將纖度降低至1.2 dtex,則纖維間距離為85 μm,且液膜面積率成為通常之不織布之3倍左右為止,即約7.8%。相對於此,本發明之液膜開裂劑會確實地使多發之液膜開裂而減少液體殘留。如下所述,液膜面積率係藉由源自不織布表面之圖像解析而算出之液膜面積率,且與表面材之最表面之液體殘留狀態密切相關。因此,若液膜面積率減少,則處於肌膚附近之液體被去除,而排泄後之舒適性提高,從而成為排泄後亦穿戴感良好之吸收性物品。另一方面,下述之液體殘留量意指不織布整體所保持之液量。若液膜面積率較小,則雖然還達不到一概成比例,但液體殘留減少。又,表面之白色度係以下述之L值表示。L值存在因表面之液膜破裂而液體殘留量降低從而數值提高之傾向,從而於視覺上發白變得容易顯眼。本發明之包含液膜開裂劑之不織布即便使纖維變細,亦可使液膜面積率及液體殘留量降低,而提高L值,因此可以高水準兼顧乾爽感與藉由使纖維變細而賦予之柔軟之肌膚觸感。又,藉由使用本發明之不織布作為吸收性物品之表面材等構成構件,可提供如下吸收性物品,該吸收性物品係與肌膚接觸之部分之乾爽感較高,且由於視覺上發白而由體液導致之污染不易顯眼,因此實現亦抑制漏出之顧慮之穿戴感良好之舒適性。 關於此種包含液膜開裂劑之不織布,就提高肌膚觸感之柔軟性之觀點而言,不織布之纖維間距離較佳為150 μm以下,更佳為90 μm以下。又,關於其下限,就抑制由於纖維間變得過於狹窄而有損通液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 μm以上,更佳為70 μm以上。具體而言,較佳為50 μm以上且150 μm以下,更佳為70 μm以上且90 μm以下。 該情形時之上述纖維之纖度較佳為3.3 dtex以下,更佳為2.4 dtex以下。又,關於其下限,較佳為0.5 dtex以上,更佳為1 dtex以上。具體而言,較佳為0.5 dtex以上且3.3 dtex以下,更佳為1 dtex以上且2.4 dtex以下。 (纖維間距離之測定方法) 纖維間距離係以下述方式對測定對象之不織布之厚度進行測定,並套入下述數式(2)而求出。 首先,將測定對象之不織布切割成長度方向50 mm×寬度方向50 mm而製作該不織布之切割片。於在將測定對象之不織布組入至生理用品或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之情形時等未獲得該尺寸之切割片之情形時,切割成所獲得之最大限度之尺寸而製作切割片。 於49 Pa加壓下對該切割片之厚度進行測定。測定環境係溫度20±2℃、相對濕度65±5%,測定機器係使用顯微鏡(KEYENC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VHX-1000)。首先,獲得上述不織布剖面之放大照片。於放大照片中同時顯示出已知尺寸者。將上述不織布剖面之放大照片對照比例尺而測定不織布之厚度。進行以上之操作3次,將3次之平均值設為乾燥狀態之不織布之厚度[mm]。再者,於積層品之情形時,根據纖維徑辨別其交界而算出厚度。 繼而,構成測定對象之不織布之纖維之纖維間距離係藉由以下所示之基於Wrotnowski之假定的式而求出。基於Wrotnowski之假定之式係通常於求出構成不織布之纖維之纖維間距離時使用。根據基於Wrotnowski之假定之式,纖維間距離A(μm)係根據不織布之厚度h(mm)、基重e(g/m2 )、構成不織布之纖維之纖維徑d(μm)、纖維密度ρ(g/cm3 ),利用以下之數式(2)求出。再者,於具有凹凸之情形時,使用凸部之不織布厚度h(mm)作為代表值而算出。 纖維徑d(μm)係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iko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DSC6200),對10根切取之纖維之纖維剖面進行測定,將其平均值設為纖維徑。 纖維密度ρ(g/cm3 )係使用密度梯度管,依據JIS L1015化學纖維短纖維試驗方法所記載之密度梯度管法之測定方法進行測定。 基重e(g/m2 )係將測定對象之不織布切割成特定(0.12 m×0.06 m等)之尺寸,於質量測定後,利用「質量÷自特定之尺寸求出之面積=基重(g/m2 )」之式進行計算而求出基重。 [數1] 纖維間距離
Figure TW201801699AD00019
(構成纖維之纖度之測定方法) 一面藉由電子顯微鏡等測量纖維之剖面形狀而測量纖維之剖面積(若為由複數種樹脂形成之纖維,則為各樹脂成分之剖面積),一面藉由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示差熱分析裝置)特定樹脂之種類(於複數種樹脂之情形時,亦特定大致之成分比),算出比重從而算出纖度。例如,若為僅由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構成之短纖維,則首先觀察剖面,算出其剖面積。其後,藉由利用DSC進行測定,而根據熔點或峰形狀鑑定為由單成分之樹脂構成,且其為PET芯。其後,使用PET樹脂之密度與剖面積,算出纖維之質量,藉此算出纖度。 作為構成本發明之不織布之纖維,可無特別限制地採用此種物品通常所使用者。例如可列舉:熱熔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熱伸長性纖維、非熱伸長性纖維、熱收縮性纖維、非熱收縮性纖維、立體捲縮纖維、潛在捲縮性纖維、中空纖維等各種纖維。尤其是較佳為具有熱塑性樹脂。又,非熱伸長性纖維及非熱收縮性纖維較佳為熱熔合性。芯鞘型之複合纖維可為同心之芯鞘型,亦可為偏心之芯鞘型,亦可為並排(side by side)型,亦可為異型形,較佳為同心之芯鞘型。於該纖維及不織布之製造中,液膜開裂劑、或液膜開裂劑及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向纖維之含有可於任一步驟中進行。例如,可於纖維之紡絲時通常所使用之纖維用紡絲油劑中調配液膜開裂劑、或液膜開裂劑及磷酸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混合物而進行塗佈;亦可於纖維之延伸前後之纖維用潤飾油劑中調配液膜開裂劑、或液膜開裂劑及磷酸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混合物而進行塗佈。又,可於不織布之製造通常所使用之纖維處理劑中調配液膜開裂劑或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而塗佈於纖維,亦可於不織布化後進行塗佈。 本發明之不織布由於包含液膜開裂劑、或於其中進而包含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故而應對各種纖維構造,液體殘留抑制優異。因此,即便不織布被淋上大量液體,亦始終確保纖維間之液體之透過通路而液體透過性優異。藉此,不會受纖維間距離與液膜形成之問題限制,可賦予不織布各種功能。例如,可為包含1層者,亦可為包含2層以上之複數層者。又,不織布之形狀可平坦,亦可於一面側或兩面側設有凹凸,亦可對纖維之基重或密度加以各種變化。 於對具有凹凸形狀之不織布施加液膜開裂劑之情形時,亦可以圖1~4所示之圖案、或其他任意之圖案含有液膜開裂劑。通常而言,若將表面不存在空隙之膜片材與表面存在空隙之不織布片材之表面液體流動進行對比,則於該片材之整體為親水性之情形時,不織布片材作為片材整體變現出更為親水性之性能,且液體流動較膜片材變短。另一方面,於片材之整體為疏水性之情形時,不織布片材作為片材整體變現出更為疏水性之性能,且液體流動較膜片材變長。其係基於Cassie-Baxter之理論(辻井薫著,「超撥水與超親水-其結構與應用-」,米田出版,2009年初版,p38記載)者。與平坦之不織布之情形相比,該傾向於凹凸形狀之不織布之情形時更顯著地產生。因此,本發明於凹凸不織布之情形時,發揮較平坦不織布顯著之效果。於使具有凹凸形狀之不織布含有液膜開裂劑之情形時,可使凸部頂部含有液膜開裂劑而配置含有部,使凹部底部不含有液膜開裂劑而配置非含有部。此時,存在上述凸部之頂部具有上述含有部之圖案、上述凹部之底部具有上述非含有部之圖案、上述凸部與上述含有部一致且上述凹部與上述非含有部一致之圖案等。藉此,可利用容易與肌膚接觸之凸部實現高水準之液體殘留減少,並且即便為凹凸不織布,亦可提高表面之防液體流動性。又,該塗佈圖案於藉由軟版印刷方式等印刷方式將液膜開裂劑塗佈於具有凹凸形狀之不織布之情形時,由於凸部會與印刷輥接觸,故而就製造方法之觀點而言亦較佳。於凸部與含有部一致之情形時,圖8~10所示之不織布之含有部之圖案係與圖1相同或類似者。同樣地,圖11~13所示之不織布之含有部之圖案係與圖3相同或類似者,圖15所示之不織布之含有部之圖案係與圖2(A)相同或類似者。 進而,本發明之不織布藉由液膜開裂劑之作用而液體透過性優異,因此關於與吸收體之組合,選擇項之範圍擴大。又,本發明之不織布包含複數層之情形時之液膜開裂劑可含於所有層中,亦可含於一部分層中。較佳為至少含於直接接受液體之側之層中。例如於將本發明之不織布設為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之情形時,較佳為至少於肌膚抵接面側之層中含有液膜開裂劑。 本發明之不織布較佳為於至少一部分之纖維交絡點附近或纖維熔合點附近液膜開裂劑局部存在。此處所謂液膜開裂劑之「局部存在」,並非於構成不織布之纖維之表面整體均等地附著有液膜開裂劑之狀態,而係指如下狀態,即較各纖維之表面,液膜開裂劑偏向附著於纖維交絡點附近或纖維熔合點附近。具體而言,可定義為:相比纖維表面(交絡點間或熔合點間之纖維表面),交絡點或熔合點附近之液膜開裂劑濃度較高。此時,存在於纖維交絡點附近或纖維熔合點附近之液膜開裂劑亦可以如下方式附著,即以纖維交絡點或纖維熔合點為中心而局部覆蓋纖維間之空間。交絡點或熔合點附近之液膜開裂劑濃度係越濃越佳。該濃度由於會根據所使用之液膜開裂劑之種類或所使用之纖維之種類、與其他劑混合之情形時之有效成分比率等而變化,故而無法一概而定,但就發揮上述之液膜開裂作用之觀點而言,可適當決定。 由於液膜開裂劑局部存在,而變得更容易表現出液膜開裂作用。即,纖維交絡點附近或纖維熔合點附近係液膜特別容易產生之位置,因此,藉由使更多之液膜開裂劑存在於該位置,而變得容易直接作用於液膜。 如上所述,液膜開裂劑之局部存在較佳為以不織布整體之纖維交絡點附近或纖維熔合點附近之30%以上產生,更佳為以40%以上產生,進而較佳為以50%以上產生。不織布中,纖維交絡點或纖維熔合點彼此之距離相對較短時,纖維間之空間較小而特別容易產生液膜。因此,若於纖維間之空間較小時之纖維交絡點附近或纖維熔合點附近有選擇地局部存在液膜開裂劑,則特別有效地表現出液膜開裂作用,故而較佳。又,於如上述之有選擇地局部存在之情形時,液膜開裂劑較佳為使對相對較小之纖維間空間之被覆率變大,且使對相對較大之纖維間空間之被覆率變小。藉此,可一面保持不織布中之液體透過性,一面有效地表現出於毛細管力較大而液膜容易產生之部分之開裂作用,從而不織布整體之液體殘留減少效果變高。此處所謂「相對較小之纖維間空間」係指相對於利用上述之(纖維間距離之測定方法)所求出之纖維間距離,具有1/2以下之纖維間距離的纖維間空間。 (液膜開裂劑之局部存在狀態之確認方法) 上述之液膜開裂劑之局部存在狀態可藉由以下之方法而確認。 首先,將不織布切割成5 mm×5 mm,並使用碳帶安裝至試樣台。將試樣台以無蒸鍍之狀態放入至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4300SE/N,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中,設為低真空或真空狀態。由於使用環形反射電子檢測器(附屬品)進行檢測,故而原子序越大,越容易釋出反射電子,因此塗佈有包含較多原子序大於主要構成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或聚酯(PET)之碳原子或氫原子之氧原子或矽原子的液膜開裂劑之部分發白地顯現,因此可藉由發白而確認局部存在之狀態。再者,關於其白色度,原子序越大、或附著量越多,白色度越增加。 又,於製造本發明之不織布時,可採用此種物品通常所使用之方法。例如作為纖維網之形成方法,可使用梳棉法、氣流成網法、紡黏法等。作為纖維網之不織布化方法,可採用水刺法、針刺法、化學黏合、點狀之壓紋加工等通常所使用之各種不織布化方法。其中,就肌膚觸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熱風不織布、紡黏不織布。此處所謂「熱風不織布」係指經過將50℃以上之流體、例如氣體或水蒸氣向纖維網或不織布進行吹送之步驟(熱風處理)而製造之不織布。又,「紡黏不織布」係指利用紡黏法所製造之積層不織布。不僅指僅利用本步驟所製造之不織布,亦包含向利用其他方法所製作之不織布追加本步驟而製造之不織布或者於本步驟後進行某些步驟而製造之不織布。又,本發明之不織布並不限定於僅由熱風不織布或紡黏不織布構成者,亦包含將熱風不織布、紡黏不織布與其他不織布等纖維片材或膜材進行複合化而成者。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中,於如上所述般於不織布化後塗佈液膜開裂劑之情形時,可列舉:於包含液膜開裂劑之溶液中浸漬原料不織布之方法。上述溶液例如可列舉:利用溶劑稀釋液膜開裂劑而成之溶液等(以下,將該溶液亦稱為液膜開裂劑溶液)。作為進行稀釋之溶劑,可列舉乙醇等醇。又,作為其他方法,可列舉:對原料不織布塗佈液膜開裂劑單獨成分、或包含上述液膜開裂劑之溶液之方法。再者,亦可於包含上述液膜開裂劑之溶液中混合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該情形時之液膜開裂劑與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含有比率較佳為如上所述。作為上述溶劑,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可使水溶解度極小之液膜開裂劑適度溶解或分散於溶劑中並乳化以便容易塗佈於不織布者。例如,作為使液膜開裂劑溶解者,可使用乙醇、甲醇、丙酮、己烷等有機溶劑,或者於製成乳化液之情形時,當然亦可使用水作為溶劑或分散介質,作為乳化時所使用之乳化劑,可列舉:包含磷酸烷基酯、脂肪醯胺、烷基甜菜鹼、烷基磺基琥珀酸鈉等之各種界面活性劑。再者,所謂原料不織布係指塗佈液膜開裂劑之前者,作為其製造方法,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如上所述之通常所使用之製造方法。 作為塗佈於上述之原料不織布之方法,可無特別限制地採用可用於該不織布之製造方法者。例如可列舉:利用噴霧之塗佈、利用狹縫式塗佈機之塗佈、利用凹版方式、柔版方式、浸漬方式之塗佈等。 就液膜開裂劑於上述之纖維交絡點附近或纖維熔合點附近局部存在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塗佈於不織布化後之原料不織布,更佳為不浸漬而塗佈於原料不織布之方法。塗佈之方法中,就使液膜開裂劑之局部存在化更明顯之觀點而言,特佳為利用柔版方式之塗佈方法。 又,作為原料不織布,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各種不織布。特別是就保持液膜開裂劑之局部存在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纖維交絡點熱熔合或熱壓接在一起者,更佳為使用藉由上述之熱風處理或熱壓紋將纖維彼此進行熱接著而獲得之不織布。 於使液膜開裂劑附著於纖維時,較佳為以包含液膜開裂劑之纖維處理劑之形式使用。此處進行說明之所謂「纖維處理劑」係指如下者,即利用水與界面活性劑等將水溶解度極小之油狀液膜開裂劑進行乳化等而設為容易對原料不織布或纖維進行塗佈處理之狀態。於用以塗佈液膜開裂劑之纖維處理劑中,液膜開裂劑之含有比率較佳為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質量為50質量%以下。藉此,纖維處理劑可成為已使成為油狀成分之液膜開裂劑於溶劑中穩定地乳化之狀態。就穩定之乳化之觀點而言,液膜開裂劑之含有比率更佳為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質量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又,就塗佈後液膜開裂劑於適度之黏度下於纖維上移動而實現上述之不織布中之液膜開裂劑之局部存在化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設為上述之含有比率。關於液膜開裂劑之含有比率,就表現出充分之液膜開裂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質量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1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5質量%以上。再者,含有液膜開裂劑之纖維處理劑亦可於不抑制液膜開裂劑之作用之範圍內含有其他劑。例如亦可含有上述之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該情形時之液膜開裂劑與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含有比率較佳為如上所述。此外,亦可含有纖維加工時所使用之抗靜電劑或耐摩擦劑、又對不織布賦予適度之親水性之親水化劑、賦予乳化穩定性之乳化劑等。 作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實施形態,對具有凹凸形狀者之具體例進行說明。 例如,可列舉應用熱收縮性纖維之圖8所示者(第1實施態樣)。圖8所示之不織布10包含如下2層,即上表面1A(製成正面片材時之肌膚抵接面)側之上層11、與下表面1B(製成正面片材時之非肌膚抵接面)側之下層12。又,自上表面1A於厚度方向上實施壓紋加工(推擠)而將2層接合(將實施過壓紋加工之部分稱為壓紋凹部(凹狀之接合部)13)。下層12係表現出熱收縮性纖維之熱收縮之層。上層11係包含非熱收縮性纖維之層,非熱收縮性纖維係藉由凹狀之接合部13而局部地接合。非熱收縮性纖維並不限定於完全不會因加熱而收縮者,亦包含以不會阻礙下層12之熱收縮性纖維之熱收縮之程度進行收縮者。作為該非熱收縮性纖維,就利用熱之不織布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非熱收縮性熱熔合纖維。 該不織布10例如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02-187228號公報之段落[0032]~[0048]所記載之原材料與製造方法進行製造。於該製造中,例如自上層側11對上層11與下層12之積層體實施壓紋加工等後,利用熱處理使熱收縮性纖維進行熱收縮。此時,因該纖維之收縮而鄰接之壓紋部分彼此被拉攏而相互之間隔縮小。藉由該變形,上層11之纖維以壓紋凹部13為基點而於上表面1A側隆起,從而形成凸部14。或者,將表現出熱收縮之下層12於伸長之狀態下積層於上層,之後實施上述之壓紋加工。其後,若解除下層12之伸長狀態,則上層11側於上表面1A側隆起而形成凸部14。作為該壓紋加工,可利用熱壓紋加工或超音波壓紋等通常所使用之方法進行。又,關於兩層之接合,亦可為使用接著劑之接合方法。 關於以上述方式製造之不織布10,於壓紋凹部(凹狀之接合部)13,將上層11向下層側12擠壓而進行接合。該壓紋凹部13係於不織布10之平面方向散點狀地形成,且壓紋凹部13所包圍之部分為上述之上層11隆起而成之凸部14。凸部14係三維之立體形狀,例如形成圓頂形狀。利用如上述之製造方法所形成之凸部14係成為纖維較下層12粗之狀態。凸部14之內部亦可如圖8所示般由纖維填滿,亦可具有上層11與下層12分離而成之中空部。壓紋凹部13與凸部14之配置可任意,例如亦可設為格子配置。作為格子配置,可列舉:將複數條包含複數個壓紋凹部13之列進行排列,且各列中之壓紋凹部13之間隔於相鄰之列彼此間錯開半間距之配置等。又,關於壓紋凹部13之俯視形狀,於點狀配置之情形時,亦可設為圓形、或橢圓形狀、三角形狀、方形狀、其他多角形狀,且可適當任意地設定。又,壓紋凹部13除點狀地配置以外,亦可線狀地配置。 不織布10於上表面1A側具有凹凸面,該凹凸面具有凸部14與壓紋凹部13,因此向平面方向伸長之情形時之形狀恢復性、向厚度方向壓縮時之壓縮變形性優異。又,藉由如上述之上層11之纖維之隆起而成為相對蓬鬆之不織布。藉此,與不織布10接觸之使用者可感覺到柔軟之舒適之肌膚觸感。又,關於將不織布10作為以上表面10A為肌膚抵接面、以下表面1B為非肌膚抵接面之正面片材組入的吸收性物品,因具有凸部14與壓紋凹部13之凹凸而肌膚抵接面側變得通氣性優異。 又,不織布10藉由上述液膜開裂劑之作用、或液膜開裂劑及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協同作用而使液體殘留變少。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應用凹凸面與壓紋較密之部分之液體透過性。 再者,不織布10並不限定於上層11與下層12之2層構造,亦可進而具有其他層。例如可於上層11與下層12之間配置單層或複數層,亦可於不織布10之上表面10A側、下表面10B側配置單層或複數層。該單層或複數層可為具有熱收縮性纖維之層,亦可為具有非熱收縮性纖維之層。 作為將本發明之不織布製成凹凸形狀者之其他具體例,將不織布20、30、40、50、60、70(第2~第7實施態樣)示於以下。 首先,第2實施態樣之不織布20係如圖9所示般具有中空部21之兩層構造。兩層均包含熱塑性纖維。不織布20中,具有將第1不織布20A與第2不織布20B局部熱熔合而成之接合部22。於接合部22所包圍之非接合部中,第1不織布20A具有多個向離開第2不織布20B之方向突出,於內部具有中空部21之凸部23。接合部22係位於相鄰之凸部23、23間之凹部,且與凸部23一起構成第1面1A之凹凸。該不織布20可藉由通常所使用之方法形成。例如於藉由2根凹凸輥之嚙合而對第1不織布20A進行凹凸賦形後,貼合第2不織布而獲得不織布20。就藉由凹凸輥之嚙合而對不織布進行賦形之觀點而言,第1不織布20A及第2不織布20B均較佳為包含非熱伸長性且非熱收縮性之熱熔合纖維。 不織布20例如於作為將第1面1A朝向肌膚抵接面側之正面片材積層於吸收體上而使用時,自第1面1A側向第2面1B側之液體透過性優異。具體而言,液體經由中空部21而透過。又,穿著者之體壓會施加於凸部23,存在於凸部23之液體直接向第2不織布3移動。藉此,於第1面1A側之液體殘留較少。此種作用可藉由上述之液膜開裂劑之作用、或液膜開裂劑及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協動作用而以更高水準持續地發揮。即,即便於長時間使用或存在大量排液之情形時,亦由於藉由液膜破裂而確保液體之透過路徑,故而可充分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液體透過性。 繼而,第3實施態樣之不織布30如圖10(A)及(B)所示般具有包含熱塑性纖維且兩面設有凹凸之形狀之第1纖維層301。圖10(A)表示僅由第1纖維層301構成之1層構造之不織布30A。圖10(B)表示具有第1纖維層301、及沿著第1纖維層301之第2面1B側接合之第2纖維層302的2層構造之不織布30B。以下,對各不織布具體地進行說明。 圖10(A)所示之不織布30A(第1纖維層301) 係將於第1面1A突出之第1突出部31與於第2面1B側突出之第2突出部32於俯視不織布30A時交叉之不同方向上交替地連續配置。第1突出部31及第2突出部32具有於各自之相反面側開放之內部空間,該部分形成該面中之凹部33、34。藉此,第1面1A係第1突出部31與凹部34之凹凸形狀。又,第2面1B係第2突出部32與凹部33之凹凸形狀。又,不織布30A具有將第1突出部31與第2突出部32連接之壁部35。壁部35形成第1突出部31及第2突出部32各自之內部空間之壁面,且於平面方向具有環狀構造。構成壁部35之纖維於環狀構造之任一位置上均於將第1突出部31與第2突出部32連結之方向上具有纖維配向性。藉此,壁部產生韌性。其結果為,不織布30A具有適當之緩衝性,即便施加壓力,恢復性亦優異,可避免各內部空間之潰縮。又,藉由兩面突出而對體壓之分散性較高,且亦抑制接觸面積,因此肌膚觸感柔軟且回液防止性優異。不織布30A可將任一面設為肌膚抵接面側而用作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可對吸收性物品賦予適當之緩衝性或柔軟之肌膚觸感、及優異之回液防止性。 圖10(B)所示之不織布30B係沿著上述之第1纖維層301之第2面1B側之凹凸配置第2纖維層302而接合而成。該不織布30B典型而言,係將第1面1A設為肌膚抵接面而使用。於不織布30B之第1面1A側,上述之第1纖維層301之第1突出部31與凹部34之凹凸形狀擴展,配置有第1突出部31與凹部32之間之環狀結構之壁部35。因此,不織布30B亦具有上述之第1纖維層301之纖維配向性,藉此,壁部產生韌性而凹凸之恢復性優異。 除此以外,不織布30B係藉由利用熱風步驟之熱風處理而進行纖維網之賦形、不織布化、及兩層之接合,因此成為整體蓬鬆而單位面積重量較低者。特別是兩纖維層301及302之接合係藉由利用熱風進行之纖維彼此之熱熔合而接合,因此於纖維層間之接合部分之纖維間形成間隙,即便為成為接合部之凹部32,通液速度亦較快。又,於第1纖維層301之第1突出部31之頂部之第2面1B側具有第2纖維層302之纖維密度低於第1纖維層301及第2纖維層302之其他部分之纖維密度的部分36。藉由存在該纖維密度較低之部分36,而即便為低負荷,第1纖維層301之第1突出部31亦變得容易凹陷,因此可提高不織布30B之緩衝性。不織布30B於用作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之情形時,較佳為將第1面1A側(即第1纖維層301側)設為肌膚抵接面側。 於不織布30(30A及30B)中,亦藉由上述之液膜開裂劑之作用、或液膜開裂劑及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協動作用而始終確保液體之透過路徑。藉此,針對纖維徑或纖維密度之設計範圍變廣。 於製造該不織布30(30A及30B)時,例如可採用對纖維網一面控制熱風溫度及風速一面進行多階段之熱風處理的熱風加工。例如不織布30A(第1纖維層301)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12-136790號之段落[0031]及[0032]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又,作為對纖維網進行凹凸賦形之支持體,較佳為使用具有實心之突起部與開口部者。例如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12-149370號之圖1及2所示之支持體或日本專利特開2012-149371號之圖1及2所示之支持體。又,不織布30B(第1纖維層301及第2纖維層302之積層不織布)可藉由於上述之第1纖維層301之熱風步驟中積層成為第2纖維層302之纖維網而進行製造。例如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13-124428號公報之段落[0042]~[0064]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就藉由熱風加工而對不織布30A及30B進行賦形之觀點而言,第1纖維層301及第2纖維層302均較佳為非熱伸長性且非熱收縮性之熱熔合纖維。 繼而,第4實施態樣之不織布40如圖11所示包含含有熱塑性纖維之1層,且於第1面1A側具有半圓筒狀之凸部41與沿著該凸部41之側緣而配置之凹部42交替配置有複數個而成之形狀。於凹部42之下側配置有包含不織布之纖維之凹部底部43。凹部底部43之纖維密度低於凸部41。該不織布30中,亦可於凸部41上局部積層另一層纖維層45(參照圖12)。若將不織布40作為以第1面1A側為肌膚抵接面側之正面片材而組入至吸收性物品,則凸部41所接收到之液體容易向凹部42移動,且於凹部43容易向第2面1B側移動。藉此,液體殘留較少而抑制肌膚之黏膩感。 於不織布40中亦藉由上述之液膜開裂劑、或液膜開裂劑及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作用而始終確保液體之透過路徑。藉此,針對纖維徑或纖維密度之設計範圍變廣。 此種不織布40可藉由針對纖維網,對設為凹部42之部分吹送熱風等流體使纖維移動而形成。藉此,可使凹部底部43之纖維密度低於其周邊。 繼而,第5實施態樣之不織布50係如圖13所示般具有將沿單向(Y方向)延伸之條帶狀之凸條部51與凹條部52交替配置而成之凹凸構造。又,於該不織布片材50之厚度方向上,可將上述凹凸構造分成頂部區域50A、底部區域50B及位於其等之間之側部區域50C之3等分。 不織布50具有複數個構成纖維54彼此之交點之熱熔合部55。若著眼於1根構成纖維54,則構成纖維54如圖14所示般,於相鄰之熔合部55彼此間具有被纖維徑較小之2個小徑部56夾持之大徑部57。藉此,不織布50之柔軟性提高而肌膚觸感變得良好。又,以纖維單位計與肌膚之接觸面積減少而獲得更良好之乾爽感。又,就柔軟性之觀點而言,自小徑部56向該大徑部57之變化點58較佳為處於相鄰之熔合部55、55彼此之間隔T的靠近熔合部55之1/3之範圍內(圖14之T1及T3之範圍)。再者,該小徑部56與被其夾持之大徑部57之組合亦可於間隔T內存在複數個。此種構成纖維中之小徑部56及大徑部57之構成係藉由於形成凸條部51及凹條部52之刀槽延伸加工時將纖維進行延伸而形成。作為此時所使用之纖維,較佳為延伸度較高之纖維。例如可列舉:經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之段落[0033]所記載之處理步驟而獲得之樹脂之結晶狀態會因加熱而變化而產生長度之延伸的熱伸長性纖維等。 進而,就液體透過性之觀點而言,不織布50較佳為小徑部之親水度小於大徑部之親水度。該親水度之差可藉由使附著於纖維之纖維處理劑含有延伸性成分(疏水成分)而形成。尤佳為含有延伸性成分與親水性成分。具體而言,若纖維藉由上述之刀槽延伸加工而延伸,則延伸性成分於延伸而成之小徑部35擴散而於與大徑部之間產生親水度之差。於大徑部,不易擴散之親水性成分滯留而親水度變得高於小徑部。作為上述延伸性成分,例如可列舉玻璃轉移點較低且分子鏈具有柔軟性之聚矽氧樹脂,作為聚矽氧樹脂,可較佳地使用將Si-O-Si鏈設為主鏈之聚有機矽氧烷。 此外,就上述之液體透過性之觀點而言,不織布50較佳為側壁區域30C之纖維密度低於頂部區域30A、底部區域30B之纖維密度。 於不織布50中,亦藉由上述之液膜開裂劑、或液膜開裂劑及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作用而始終確保液體之透過路徑。藉此,針對纖維徑或纖維密度之設計範圍變廣。 不織布50可單獨使用,亦可與平坦之纖維層接合而製成積層不織布,亦可積層於存在凹凸之纖維層而製成沿著該凹凸一體化之積層不織布。例如可積層於第2實施態樣(圖9)之不織布20中之第2不織布上,亦可積層於第3實施態樣(圖10(A))之不織布30A或第4實施態樣(圖11或圖12)之不織布40。 繼而,第6實施態樣之不織布60具有包含熱伸長性纖維之凹凸形狀。如圖15所示般,第1面1A側為凹凸形狀。另一方面,第2面1B側或平坦,或與第1面1A側相比,凹凸之程度極小。第1面1A側之凹凸形狀具體而言具有複數個凸部61與包圍其之線狀之凹部62。凹部62具有不織布60之構成纖維被壓接或接著之壓接著部,且熱伸長性纖維為未伸長之狀態。凸部62係熱伸長性纖維熱伸長而於第1面1A側隆起之部分。因此,凸部62因纖維密度低於凹部62而成為蓬鬆之部分。又,線狀之凹部62係格子狀地配置,在以格子劃分之各區域散步配置有凸部61。藉此,不織布60抑制與穿著者之肌膚之接觸面積而有效地防止悶熱或斑疹。又,與肌膚接觸之凸部61因熱伸長性纖維之熱伸長而蓬鬆,成為柔軟之肌膚觸感。再者,不織布60可為單層構造,亦可為2層以上之複數層構造。例如於為2層構造之情形時,第2面1B側之層較佳為不含熱伸長性纖維,或者與具有凹凸形狀之第1面1A側之層相比,熱伸長性纖維之含量較少。又,兩層較佳為於凹部62之壓接著部接合。 於不織布60中,亦藉由上述之液膜開裂劑、或液膜開裂劑及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作用而始終確保液體之透過路徑。藉此,針對纖維徑或纖維密度之設計範圍變廣。 此種不織布60可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製造。首先,對纖維網實施熱壓紋加工而形成線狀之凹部62。此時,於凹部62,熱伸長性纖維被壓接或熔合而於未熱伸長之情況下被固定。繼而,藉由熱風加工而存在於凹部61以外之部分中之熱伸長性纖維伸長而形成凸部61,從而成為不織布60。又,作為不織布60之構成纖維,亦可為上述之熱伸長性纖維與非熱伸長性熱熔合性纖維之混綿。作為其等構成纖維,例如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05-350836號公報之段落[0013]、[0037]~[0040]所記載者、日本專利特開2011-1277258號公報之段落[0012]、[0024]~[0046]所記載者等。 繼而,第7實施態樣之不織布70係如圖16所示般包含含有熱塑性纖維之上層71與下層72之積層不織布。於上層71交替配置有凸狀部73與凹狀部74,且凹狀部74開孔。凹狀部74之纖維密度低於凸狀部73之纖維密度。於交替重複配置有凸狀部73與凹狀部74之區域可存在於上層71之一部分中,亦可存在於整體。於交替反覆配置有凸狀部73與凹狀部74之區域存在於上層之一部分中之情形時,該區域較佳為存在於使用不織布70作為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時成為受液區域(排泄部對應區域)之部分中。另一方面,下層72實質上纖維密度均一。下層72係至少對應於上層71之交替反覆配置有凸狀部73與凹狀部74之區域而積層。藉此,不織布70因凸狀部73之纖維密度較高而具有蓬鬆之緩衝性,若用作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則變得難以產生回液。又,不織布70由於凹狀部74之纖維密度較低而處於開孔狀態,故而液體透過性、尤其是對高黏性之液體之透過性優異。 於不織布70中,亦藉由上述之液膜開裂劑、或液膜開裂劑及磷酸酯型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作用而始終確保液體之透過路徑。藉此,針對纖維徑或纖維密度之設計範圍變廣。 此種不織布70例如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平4-24263號公報之第6頁左下欄12行~第8頁右上欄19行所記載之方法進行製造。 本發明之液膜開裂劑及包含該液膜開裂劑之不織布可有效利用其柔軟之肌膚觸感與液體殘留之減少而應用於各種領域。例如可較佳地用作經期衛生棉、衛生護墊、拋棄式尿布、失禁護墊等自身體排出之液體之吸收所使用之吸收性物品中的正面片材、第二片材(配置於正面片材與吸收體之間之片材)、吸收體、包含吸收體之被覆片材、防漏片材、或對人用擦拭片材、肌膚護理用片材、進而物鏡用之拭布等。於使用本發明之不織布作為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或第二片材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該不織布之第1層側作為肌膚對向面側。再者,本發明之液膜開裂劑只要發揮使液膜開裂之作用,則並不限於不織布,可應用於織布等各種纖維材。 關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製造所使用之纖維網的基重,係視目標之不織布之具體用途而選擇適當之範圍。最終所獲得之不織布之基重較佳為10 g/m2 以上且100 g/m2 以下、特別是15 g/m2 以上且80 g/m2 以下。 關於自身體排出之液體之吸收所使用之吸收性物品,典型而言具備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存配置於兩片材間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作為使用本發明之不織布作為正面片材之情形時之吸收體及背面片材,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其等技術領域中通常所使用之材料。例如作為吸收體,可使用以衛生紙或不織布等被覆片材被覆包含紙漿纖維等纖維材料之纖維集合體或於其中保持有吸收性聚合物者而獲得者。作為背面片材,可使用熱塑性樹脂之膜、或該膜與不織布之層壓體等液體不透過性或撥水性之片材。背面片材亦可具有水蒸氣透過性。吸收性物品亦可進而具備對應該吸收性物品之具體用途之各種構件。上述構件對業者而言公知。例如於將吸收性物品用於拋棄式尿布或經期衛生棉之情形時,可於正面片材上之左右兩側部配置一對或二對以上之立體防護。 關於上述之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1> 一種不織布,其具有包含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與不包含上述液膜開裂劑之非含有部,且 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2> 如上述<1>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對表面張力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為15 mN/m以上。 <3> 一種不織布,其具有包含下述化合物C1之含有部、與不包含下述化合物C1之非含有部,且 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化合物C1] 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為15 mN/m以上之化合物。 <4> 如上述<2>或<3>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或上述化合物C1之展佈係數更佳為20 mN/m以上,進而較佳為25 mN/m以上,特佳為30 mN/m以上。 <5> 如上述<2>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或上述化合物C1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較佳為20 mN/m以下,更佳為17 mN/m以下,進而較佳為13 mN/m以下,進而更佳為10 mN/m以下,特佳為9 mN/m以下,尤佳為1 mN/m以下,且大於0 mN/m。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或上述化合物C1包含具有選自由下述之結構X、X-Y、及Y-X-Y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結構之化合物。 結構X表示將>C(A)-(C表示碳原子。又,<、>及-表示鍵結鍵。以下相同)、-C(A)2 -、-C(A)(B)-、>C(A)-C(R1 )<、>C(R1 )-、-C(R1 )(R2 )-、-C(R1 )2 -、>C<及、-Si(R1 )2 O-、-Si(R1 )(R2 )O-中之任一種基本結構重複、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成之結構之矽氧烷鏈、或其混合鏈。於結構X之末端具有氫原子、或選自由-C(A)3 、-C(A)2 B、-C(A)(B)2 、-C(A)2 -C(R1 )3 、-C(R1 )2 A、-C(R1 )3 、及-OSi(R1 )3 、-OSi(R1 )2 (R2 )、-Si(R1 )3 、-Si(R1 )2 (R2 )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基。 上述之R1 或R2 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鹵素原子。A、B分別獨立地表示包含氧原子或氮原子之取代基。於結構X內R1 、R2 、A、B各自存在複數個之情形時,其等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 Y表示包含選自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磷原子、硫原子中之原子的具有親水性之親水基。Y為複數個之情形時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或上述化合物C1包含聚矽氧系界面活性劑之有機改性聚矽氧,且作為該有機改性聚矽氧,包含選自由胺基改性聚矽氧、環氧改性聚矽氧、羧基改性聚矽氧、二醇改性聚矽氧、甲醇改性聚矽氧、(甲基)丙烯酸基改性聚矽氧、巰基改性聚矽氧、酚改性聚矽氧、聚醚改性聚矽氧、甲基苯乙烯基改性聚矽氧、長鏈烷基改性聚矽氧、高級脂肪酸酯改性聚矽氧、高級烷氧基改性聚矽氧、高級脂肪酸改性聚矽氧及氟改性聚矽氧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或上述化合物C1包含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且該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為選自由下述式[I]~[IV]所表示之化合物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化19]
Figure TW201801699AD00020
[化20]
Figure TW201801699AD00021
[化21]
Figure TW201801699AD00022
[化22]
Figure TW201801699AD00023
式中,R31 表示烷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R32 表示單鍵或伸烷基(較佳為碳數1~20。例如較佳為亞甲基、伸乙基、伸丙基、伸丁基),較佳為表示上述伸烷基。複數個R31 、複數個R32 各自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M11 表示具有聚氧伸烷基之基,較佳為聚氧伸烷基。作為上述之聚氧伸烷基,可列舉:聚氧伸乙基、聚氧伸丙基、聚氧伸丁基、或將其等構成單體共聚合而成者等。m、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再者,其等重複單元之符號係於各式(I)~(IV)中分別決定者,未必表示相同整數,亦可不同。 <9> 如上述<1>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大於0 mN/m,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20 mN/m以下。 <10> 一種不織布,其具有包含下述化合物C2之含有部、與不包含下述化合物C2之非含有部,且 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化合物C2] 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大於0 mN/m,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20 mN/m以下之化合物。 <11> 如上述<9>或<10>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或上述化合物C2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較佳為17 mN/m以下,更佳為13 mN/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mN/m以下,特佳為9 mN/m以下,尤佳為1 mN/m以下,且大於0 mN/m。 <12> 如上述<9>至<11>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或上述化合物C2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較佳為9 mN/m以上,更佳為10 mN/m以上,進而較佳為15 mN/m以上,且為50 mN/m以下。 <13> 如上述<1>及<9>至<12>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或上述化合物C2包含具有選自由下述之結構Z、Z-Y、及Y-Z-Y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結構之化合物。 結構Z表示將>C(A)-(C:碳原子)、-C(A)2 -、-C(A)(B)-、>C(A)-C(R3 )<、>C(R3 )-、-C(R3 )(R4 )-、-C(R3 )2 -、>C<中之任一種基本結構重複、或者組合2種以上而成之結構之烴鏈。於結構Z之末端具有氫原子、或選自由-C(A)3 、-C(A)2 B、-C(A)(B)2 、-C(A)2 -C(R3 )3 、-C(R3 )2 A、-C(R3 )3 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基。 上述之R3 或R4 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氟烷基、芳烷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烴基、或者氟原子。A、B分別獨立地表示包含氧原子或氮原子之取代基。於結構Z內R3 、R4 、A、B各自存在複數個之情形時,其等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 Y表示包含選自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磷原子、硫原子中之原子的具有親水性之親水基。Y於複數個之情形時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 <14> 如上述<1>及<9>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或上述化合物C2包含選自由下述式[V]之任一者所表示之聚氧伸烷基(POA)烷基醚、以及下述式[VI]所表示之質量平均分子量1000以上之聚氧伸烷基二醇、硬脂醇聚醚、山崳醇聚醚、PPG肉豆蔻基醚、PPG硬脂基醚及PPG山崳基醚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化合物。 [化23]
Figure TW201801699AD00024
[化24]
Figure TW201801699AD00025
式中,L21 表示醚基、胺基、醯胺基、酯基、羰基、碳酸酯基、聚氧伸乙基、聚氧伸丙基、聚氧伸丁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聚氧伸烷基等鍵結基。R51 表示包含氫原子、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甲氧基、乙氧基、苯基、氟烷基、芳烷基、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烴基、或者氟原子之各種取代基。又,a、b、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此處,Cm Hn 表示烷基(n=2m+1),Ca Hb 表示伸烷基(a=2b)。再者,其等碳原子數及氫原子數係於各式(V)及(VI)中各自獨立地決定者,未必表示相同之整數,亦可不同。再者,-(Ca Hb O)m -之「m」係1以上之整數。該重複單元之值係於各式[V]及[VI]中各自獨立地決定者,未必表示相同之整數,亦可不同。 <15> 如<1>及<9>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或上述化合物C2包含選自由下述式[VII]所表示之脂肪酸、下述式[VIII-I]或[VIII-II]所表示之甘油脂肪酸酯及季戊四醇脂肪酸酯、下述式[IX]之任一者、下述式[X]之任一者、或下述式[XI]之任一者所表示之甘油脂肪酸酯、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及季戊四醇脂肪酸酯之部分酯化物、具有下述式[XII]之固醇結構之化合物、下述式[XIII]所表示之醇、下述式[XIV]所表示之脂肪酸酯、以及下述式[XV]所表示之蠟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化25]
Figure TW201801699AD00026
式[VII]中,m及n分別獨立地為1以上之整數。此處,Cm Hn 表示上述各脂肪酸之烴基。 [化26]
Figure TW201801699AD00027
[化27]
Figure TW201801699AD00028
式[VIII-I]及[VIII-II]中,m、m'、m''、n、n'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複數個m、複數個n各自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此處,Cm Hn 、Cm 'Hn '及Cm ''Hn ''分別表示上述各脂肪酸之烴基。 [化28]
Figure TW201801699AD00029
式[IX]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複數個m、複數個n各自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此處,Cm Hn 係表示上述各脂肪酸之烴基。 [化29]
Figure TW201801699AD00030
式[X]中,R52 表示碳原子數2以上且22以下之直鏈或支鏈、飽和或不飽和之烴基(烷基、烯基、炔基等)。具體而言,可列舉:2-乙基己基、月桂基、肉豆蔻基、棕櫚基、硬脂基、山崳基、油醯基、亞麻油基等。 [化30]
Figure TW201801699AD00031
式[XI]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複數個m、複數個n各自相互可相同亦可不同。此處,Cm Hn 表示上述各脂肪酸之烴基。 [化31]
Figure TW201801699AD00032
[化32]
Figure TW201801699AD00033
式[XIII]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此處,Cm Hn 表示上述各醇之烴基。 [化33]
Figure TW201801699AD00034
式[XIV]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此處,2個Cm Hn 可相同亦可不同。Cm Hn -COO-之Cm Hn 表示上述各脂肪酸之烴基。-COOCm Hn 之Cm Hn 表示源自形成酯之醇之烴基。 [化34]
Figure TW201801699AD00035
式[XV]中,m及n分別獨立為1以上之整數。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排列為沿著上述不織布表面上之交叉之複數個方向之排列。 <17> 如上述<16>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交叉之複數個方向包含上述不織布之第一方向及與其正交之第二方向。 <18> 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排列係至少配置於成為受液部之位置,該受液部於將上述不織布作為紙尿布或日用衛生棉之正面片材應用之情形時,係上述紙尿布或日用衛生棉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分,於將上述不織布作為夜用衛生棉之正面片材應用之情形時,係將該夜用衛生棉於長度方向上分割成4個區域之情形時之從前數第2個區域中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 <19> 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係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非含有部於上述交叉之複數個方向上連續或間斷地排列。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排列為於連續之上述非含有部內將上述含有部相互隔開地排列之海-島狀配置圖案之排列。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於任意地劃出沿著橫穿上述不織布之任意方向之假想線時,該假想線上之上述含有部之長度短於上述非含有部之長度。 <23> 如上述<22>記載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假想線係於上述非含有部之長度變得最長之位置上進行劃線。 <24> 如上述<22>或<23>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假想線上之上述含有部之長度S2相對於上述非含有部之長度S1之比、即S2/S1為1/19以上且1以下,較佳為未達1,更佳為2/3以下,進而較佳為3/7以下,又,上述比較佳為1/9以上,更佳為1/4以上。 <25> 如上述<22>或<23>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假想線上之上述含有部之長度S2相對於上述非含有部之長度S1之比、即S2/S1為1/4以上且3/7以下。 <26>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之合計面積為上述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以下。 <27> 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占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的比例為5%以上且50%以下,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又,上述比例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 <28> 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占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的比例為20%以上且30%以下。 <29>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具有圓形,且該含有部複數個沿著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兩方向相互隔開地於複數個方向上分散排列。 <30>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均於長度方向上帶狀地延伸,且將該帶狀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於寬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31>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不織布表面,於在複數個方向上連續延伸而形成為格子狀之非含有部之中,將類似菱形之含有部相互隔開地排列複數個。 <32>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不織布表面,於在複數個方向上連續延伸而形成為格子狀之含有部之中,將類似菱形之非含有部相互隔開地排列複數個。 <33> 如上述<1>至<32>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大於上述非含有部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 <34> 如上述<33>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與上述非含有部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的差為5度以上且90度以下,較佳為10度以上,更佳為20度以上,又,較佳為60度以下,更佳為40度以下。 <35> 如上述<33>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與上述非含有部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的差為20度以上且40度以下。 <36> 如上述<33>至<35>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非含有部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90度以下,更佳為8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70度以下。 <37> 如上述<33>至<36>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之構成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110度以下,更佳為9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80度以下。 <38> 如上述<1>至<37>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上述化合物C1或上述化合物C2之黏度為0 cps以上,且較佳為10000 cps以下,更佳為1000 cps以下,進而較佳為200 cps以下。 <39> 如上述<1>至<38>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上述化合物C1或上述化合物C2之水溶解度為0 g以上且0.025 g以下。 <40> 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上述化合物C1或上述化合物C2之表面張力較佳為32 mN/m以下,更佳為30 mN/m以下,進而較佳為25 mN/m以下,尤佳為22 mN/m以下,且較佳為1 mN/m以上。 <41> 如上述<1>至<40>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於至少一部分之纖維交絡點附近或纖維熔合點附近上述液膜開裂劑、上述化合物C1或上述化合物C2局部存在。 <42> 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為具有凸部與凹部之凹凸形狀。 <43> 如上述<42>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凸部之頂部具有上述含有部。 <44> 如上述<42>或<43>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凹部之底部具有上述非含有部。 <45> 如上述<42>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凸部與上述含有部一致,上述凹部與上述非含有部一致。 <46>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使用如上述<1>至<45>中任一項記載之不織布作為正面片材。 <47> 如上述<46>記載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為經期衛生棉。 <48> 如上述<46>或<47>記載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任意地劃出沿著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寬度方向之假想線時,該假想線上之上述含有部之寬度方向之長度短於上述非含有部之寬度方向之長度。 <49> 如上述<48>所記載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假想線係於上述非含有部之長度變得最長之位置上劃線。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而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應受其限定地解釋。再者,本實施例中,「份」及「%」只要無特別事先說明,則均為質量基準。又,展佈係數、界面張力、表面張力及水溶解度係如上所述,於溫度25℃、相對濕度(RH)65%之環境區域中進行測定所得者。下述實施例中之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水溶解度及界面張力係藉由上述之測定方法而測得。再者,下述表中之「-」意指未使用項目名所示之劑、不具有符合項目之值等。又,「←」意指與左側之記載內容相同。 (實施例1) 藉由上述之方法製作圖8所示之凹凸形狀之原料不織布。上層(第1面1A側之層)係使用纖度1.2 dtex之非熱收縮性熱熔合纖維,下層(第2面1B側之層)係使用纖度2.3 dtex之熱收縮性纖維。此時之上層之纖維間距離為80 μm,下層之纖維間距離為60 μm。又,該不織布之基重為74 g/m2 。製作所得之原料不織布之尺寸係長度方向20 cm、寬度方向7 cm。再者,上述長度方向係不織布製造之機械搬出方向(MD),寬度方向係與機械搬出方向正交之方向(CD)。 對於上述原料不織布之凹凸構造之面,藉由軟版印刷方式而將聚氧伸乙基(POE)改性二甲基聚矽氧(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KF-6015)即結構X-Y中之X包含含有-Si(CH3 )2 O-之二甲基聚矽氧鏈、Y包含含有-(C2 H4 O)-之POE鏈,POE鏈之末端基為甲基(CH3 ),改性率為20%,聚氧伸乙基加成莫耳數為3,且質量平均分子量為4000之液膜開裂劑以以下之圖案進行塗佈。即,以成為如圖1所示般,於連續之非含有部之中排列有複數個點狀之含有部之圖案的方式塗佈液膜開裂劑。將塗佈後之不織布設為實施例1之不織布試樣M1。 作為該液膜開裂劑之聚氧伸乙基(POE)改性二甲基聚矽氧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係如表1所示。再者,不織布試樣M1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係與原料不織布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一致之方向。該寬度方向上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係如上述般,劃圖4(A)所示之假想線T進行測定所得之值(於以下之實施例及比較例、參考例中相同)。 上述液膜開裂劑本身之黏度係藉由上述(液膜開裂劑之黏度之測定方法)所示之方法進行測定,結果為163 cps。 上述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為21.0 mN/m,水溶解度未達0.0001 g。又,上述液膜開裂劑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為28.8 mN/m,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0.2 mN/m。其等數值係藉由上述之測定方法而測得。此時,「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係使用如下溶液,其係利用微量吸管(ACURA825,Socorex Isba SA公司製造)於100 g之去離子水中添加作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物質之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單月桂酸酯(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RHEODOL SUPER TW-L120)3.75 μL,而將表面張力調整至50±1 mN/m。又,水溶解度係每次添加0.0001 g之劑而測得。其結果,觀察到連0.0001 g都未溶解者係設為「未達0.0001 g」,觀察到溶解0.0001 g但未溶解0.0002 g者係設為「0.0001 g」。關於其以外之數值,亦藉由相同之方法而測得。 (實施例2) 將液膜開裂劑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1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2之不織布試樣M2。 (實施例3) 將液膜開裂劑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1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3之不織布試樣M3。 (實施例4) 將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與非含有部設為圖3(A)所示之帶狀(條紋)之排列圖案,且將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1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4之不織布試樣M4。 (實施例5) 將液膜開裂劑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1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5之不織布試樣M5。 (實施例6) 將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與非含有部設為將圖2(B)所示之格子旋轉90度而成之排列圖案,且將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1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6之不織布試樣M6。 (實施例7) 作為液膜開裂劑之環氧改性二甲基聚矽氧(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KF-101)係使用結構X-Y中之X包含含有-Si(CH3 )2 O-之二甲基聚矽氧鏈、Y包含含有-(RC2 H3 O)-之環氧基,且改性率為32%、質量平均分子量為35800者,且將液膜開裂劑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2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7之不織布試樣M7。 上述液膜開裂劑本身之黏度係藉由上述(液膜開裂劑之黏度之測定方法)所示之方法進行測定,結果為1515 cps。 上述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為21.0 mN/m,水溶解度未達0.0001 g。又,上述液膜開裂劑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為26.0 mN/m,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3.0 mN/m。其等數值係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而測得。 (實施例8) 作為液膜開裂劑之三辛酸/癸酸甘油酯(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COCONAD MT)係使用結構Z-Y中之Z為*-O-CH(CH2 O-*)2 (*表示鍵結部),Y包含C8 H15 O-或C10 H19 O-之烴鏈,脂肪酸組成包含辛酸82%、癸酸18%,且質量平均分子量為550者,且將液膜開裂劑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2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8之不織布試樣M8。 上述液膜開裂劑本身之黏度係藉由上述(液膜開裂劑之黏度之測定方法)所示之方法進行測定,結果為24.1 cps。 上述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為28.9 mN/m,水溶解度未達0.0001 g。又,上述液膜開裂劑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為8.8 mN/m,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12.3 mN/m。其等數值係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而測得。 (實施例9) 作為液膜開裂劑之液態異構石蠟(Luvitol Lite,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係使用質量平均分子量為450者,且將液膜開裂劑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2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9之不織布試樣M9。 上述液膜開裂劑本身之黏度係藉由上述(液膜開裂劑之黏度之測定方法)所示之方法進行測定,結果為20.0 cps。 上述液膜開裂劑之表面張力為27.0 mN/m,水溶解度未達0.0001 g。又,上述液膜開裂劑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為14.5 mN/m,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8.5 mN/m。其等數值係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而測得。 (實施例10) 將液膜開裂劑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2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10之不織布試樣M10。 (實施例11) 將液膜開裂劑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2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6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11之不織布試樣M11。 (實施例12) 將液膜開裂劑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2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實施例12之不織布試樣M12。 (比較例1) 準備塗佈實施例1中所使用之液膜開裂劑前之原料不織布直接作為比較例1之不織布試樣Q1。 (參考例1) 將實施例1中所使用之液膜開裂劑塗佈於原料不織布之整面,且將液膜開裂劑於含有部中之基重、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寬度方向之含有部及非含有部各自之長度、以及含有部之面積率({含有部之合計面積/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之和}×100)如表2般設置,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參考例1之不織布試樣V1。 (不織布試樣(正面片材)之液體殘留量) 製作評價用經期衛生棉,該評價用經期衛生棉係自作為吸收性物品之一例之經期衛生棉(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Laurier透氣棉柔 30 cm,2014年製造)去除正面片材,代替其而積層各不織布試樣,將其周圍進行固定而獲得。 於各評價用經期衛生棉之表面上重疊具有內徑1 cm之透過孔之丙烯酸系板,向該衛生棉施加100 Pa之固定負荷。於該負荷下,使相當於經血之疑似血液(將日本Baiotesuto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脫纖維馬血調整至8.0 cP者)6.0 g自該丙烯酸系板之透過孔流入。再者,所使用之脫纖維馬血係利用東機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之TVB10形黏度計於30 rpm之條件下進行調整。脫纖維馬血若進行放置,則黏度較高之部分(紅血球等)沈澱,黏度較低之部分(血漿)係作為上清液殘留。將該部分之混合比率以成為8.0 cP之方式進行調整。於流入合計6.0 g之疑似血液60秒鐘後取下丙烯酸系板。繼而,對不織布試樣之重量(W2)進行測定,算出與事先測得之流入疑似血液前之不織布試樣之重量(W1)的差(W2-W1)。進行以上之操作3次,將3次之平均值設為液殘留量(mg)。液體殘留量係穿著者之肌膚濕潤至何種程度之指標,液體殘留量越少,越為良好之結果。 (不織布表面之液體流動長度) 試驗裝置係使用具有試驗樣品之載置面相對於水平面傾斜45°之載置部者。將以各試樣作為正面片材之評價用經期衛生棉以正面片材朝向上方之方式載置於上述載置部上。評價用經期衛生棉係利用與上述(不織布試樣(正面片材)之液體殘留量)之測定相同之方法製作。將疑似血液(將日本Baiotesuto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脫纖維馬血調整至8.0 cP者)0.5 g以0.1 g/秒鐘之速度滴下至各評價用經期衛生棉之表面上。測定首先接觸到不織布之地點至試驗液被吸進不織布內部而不流動之地點為止之距離。再者,所使用之疑似血液係利用與上述正面片材(不織布試樣)之液體殘留量之測定相同之方法進行調整。進行以上之操作3次,將3次之平均值設為液體流動距離(mm)。液體流動距離係液體未被吸收至試驗樣品中而於表面上流動,於穿著時容易洩漏至何種程度之指標,液體流動距離越短,評價越高。 (液膜開裂劑之較大之擴張距離) 液膜開裂劑之較大之擴張性可以液膜開裂劑之較大之擴張距離進行評價。 與上述試驗不同,對於實施例1、7、8及9中所使用之各液膜開裂劑,藉由以下之方法測定較大之擴張距離。 將實施例1、7、8及9中所使用之各液膜開裂劑進行著色,使經著色之各液膜開裂劑以直徑0.8 mm附著於圖8之凹凸不織布之凸部之頂部,而形成點狀之含有部,除此以外,以與上述(不織布試樣(正面片材)之液體殘留量)相同之方式,製作評價用之經期衛生棉。此時之液膜開裂劑之基重為25.9 g/m2 。 於各評價用經期衛生棉之表面上重疊具有內徑1 cm之透過孔之丙烯酸系板,向該衛生棉施加100 Pa之固定負荷,於該負荷下,將相當於經血之疑似血液(將日本Baiotesuto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脫纖維馬血調整至8.0 cP者)6.0 g自該丙烯酸系板之透過孔注入至點狀之含有部並靜置60秒鐘。 繼而,對於擴散有上述經著色之液膜開裂劑之區域,測定距離點狀之含有部之中心8個方位之距離,將其平均值設為液膜開裂劑之較大之擴張距離。 上述實施例及比較例、參考例之成分構成、及關於該實施例及比較例、參考例之各評價之結果係如下述表1及2所示。又,(液膜開裂劑之較大之擴張距離)之測定結果係如下述表2所示。 [表1]
Figure TW201801699AD00036
[表2]
Figure TW201801699AD00037
[表3]
Figure TW201801699AD00038
如表1及2所示般,於不包含液膜開裂劑之比較例1中,不織布試樣(正面片材)之液體殘留量為265 mg。 相對於此,於將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與非含有部以特定之排列圖案具有之實施例1~12中,液體殘留量減少至上述比較例1之一半以下,並確認到液膜之有效之開裂。即,實施例1~12係液體殘留減少效果較高者。 此外,於將液膜開裂劑含於不織布表面之整面之參考例1中,雖可見液體殘留減少,但不織布表面之液體流動長度較比較例1長,而有改善之餘地。 相對於此,實施例1~12之液體流動長度較參考例1得到抑制,而表現出較參考例1高之防液體流動性。又,於實施例1~12之中,含有部之合計面積為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以下(即,含有部之面積率50%以下)之實施例2、3、5~9之液體流動防止效果較高。 如上所述,實施例1~12兼顧了液體殘留減少之提高與防液體流動性之提高。 進而,如上述表3所示之(液膜開裂劑之較大之擴張距離)之試驗結果所示,確認到實施例1~12中所使用之各液膜開裂劑擴張至超過直徑0.8 mm之點狀含有部之非含有部。藉此,於實施例1~9中,儘管含有部之面積率為23%~70%並存在非含有部,且液膜開裂劑相對於不織布試樣整體之纖維質量之含有比率(OPU)只有參考例1之OPU之5%~60%,仍發揮出與參考例1同等水準之液體殘留之減少效果。 液膜開裂劑之黏度越低,又,展佈係數越高,則確認到液膜開裂劑之較廣之擴張性越高。 將本發明與其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一起進行了說明,但只要本發明者沒有特別指定,則本發明不受說明之任何細節限定,認為應於不會背離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之發明之精神與範圍的情況下廣範圍地進行解釋。 本申請案係主張基於2016年5月31日於日本提出專利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16-109605之優先權者,其等係參照此處並將其內容作為本說明書之記載之一部分併入本文中。
1‧‧‧纖維
1A‧‧‧第1面
1B‧‧‧第2面
2‧‧‧液膜
3‧‧‧液膜開裂劑
5、10、20、30、40、50、60、70‧‧‧不織布
6‧‧‧包含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
7‧‧‧不包含上述液膜開裂劑之非含有部
11‧‧‧上層
12‧‧‧下層
13‧‧‧壓紋凹部
14‧‧‧凸部
20A‧‧‧第1不織布
20B‧‧‧第2不織布
21‧‧‧中空部
22‧‧‧接合部
23‧‧‧凸部
30A‧‧‧不織布
30B‧‧‧不織布
31‧‧‧第1突出部
32‧‧‧第2突出部
33、34‧‧‧凹部
35‧‧‧壁部
36‧‧‧纖維密度較低之部分
41‧‧‧凸部
42‧‧‧凹部
43‧‧‧凹部底部
45‧‧‧纖維層
50A‧‧‧頂部區域
50B‧‧‧底部區域
50C‧‧‧側部區域
51‧‧‧凸條部
52‧‧‧凹條部
54‧‧‧構成纖維
55‧‧‧熔合部
56‧‧‧小徑部
57‧‧‧大徑部
58‧‧‧小徑部向大徑部之變化點
61‧‧‧凸部
62‧‧‧凹部
71‧‧‧上層
72‧‧‧下層
73‧‧‧凸狀部
74‧‧‧凹狀部
100‧‧‧經期衛生棉
110‧‧‧正面片材
120‧‧‧吸收體
130‧‧‧側翼
140‧‧‧防漏溝
150‧‧‧排泄口對向部
301‧‧‧第1纖維層
302‧‧‧第2纖維層
P1、P2‧‧‧間距
S1‧‧‧非含有部之長度
S2‧‧‧含有部之長度
T‧‧‧假想線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實施形態之俯視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另一較佳實施形態之局部放大俯視圖,(A)係表示於不織布表面,在格子狀之非含有部之中將類似菱形之含有部相互隔開地排列複數個之圖案,(B)係表示於不織布表面,在格子狀之含有部之中將類似菱形之非含有部相互隔開地排列複數個之圖案。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又一較佳實施形態之局部放大俯視圖,(A)係表示將於不織布表面之長度方向上延伸之含有部與非含有部於寬度方向上交替排列之圖案,(B)係表示將於不織布表面之寬度方向上延伸之含有部與非含有部於長度方向上交替排列之圖案。 圖4係模式性地表示任意地劃出沿著不織布之寬度方向之假想線時該假想線上之含有部之長度與非含有部之長度的說明圖,(A)係局部放大表示圖1之圖案,(B)係表示(A)之含有部為橢圓形狀之情形時之圖案,(C)係局部放大表示圖3(A)之圖案,(D)係表示圖2(B)之圖案。 圖5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不織布應用作經期衛生棉之正面片材之情形時之排泄口對向部的經期衛生棉之局部缺欠俯視圖。 圖6係表示形成於不織布之纖維間之間隙之液膜的模式圖。 圖7(A1)~(A4)係自側面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液膜開裂劑使液膜開裂之狀態之說明圖,(B1)~(B4)係自上方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液膜開裂劑使液膜開裂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態樣(第1實施態樣)之不織布之剖視圖。 圖9係將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另一較佳態樣(第2實施態樣)以局部剖面之形式進行模式性表示的立體圖。 圖10係將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又一較佳態樣(第3實施態樣)以局部剖面之形式進行模式性表示的立體圖,(A)表示包含1層之不織布,(B)表示包含2層之不織布。 圖11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又一較佳態樣(第4實施態樣)之立體圖。 圖12係表示圖11所示之不織布之變化例之立體圖。 圖13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又一較佳態樣(第5實施態樣)之立體圖。 圖14係模式性地表示圖13所示之不織布之構成纖維彼此由熱熔合部固定之狀態的說明圖。 圖15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又一較佳態樣(第6實施態樣)之立體圖。 圖16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又一較佳態樣(第7實施態樣)之立體圖。

Claims (11)

  1. 一種不織布,其具有包含液膜開裂劑之含有部、與不包含上述液膜開裂劑之非含有部,且 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2.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對表面張力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為15 mN/m以上。
  3. 一種不織布,其具有包含下述化合物C1之含有部、與不包含下述化合物C1之非含有部,且 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化合物C1] 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為15 mN/m以上之化合物。
  4.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大於0 mN/m,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20 mN/m以下。
  5. 一種不織布,其具有包含下述化合物C2之含有部、與不包含下述化合物C2之非含有部,且 上述含有部及上述非含有部之至少任一者於不織布表面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化合物C2] 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展佈係數大於0 mN/m,對表面張力為50 mN/m之液體之界面張力為20 mN/m以下之化合物。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排列為沿著上述不織布表面上之交叉之複數個方向之排列。
  7.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係相互隔開地排列有複數個。
  8.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於任意地劃出沿著橫穿上述不織布之任意方向之假想線時,該假想線上之上述含有部之長度短於上述非含有部之長度。
  9.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含有部之合計面積為上述非含有部之合計面積以下。
  10.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液膜開裂劑、上述化合物C1或上述化合物C2之水溶解度為0 g以上且0.025 g以下。
  1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使用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不織布作為正面片材。
TW106117480A 2016-05-31 2017-05-26 不織布 TWI7409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9605 2016-05-31
JP??2016-109605 2016-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699A true TW201801699A (zh) 2018-01-16
TWI740948B TWI740948B (zh) 2021-10-01

Family

ID=60477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7480A TWI740948B (zh) 2016-05-31 2017-05-26 不織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515133B2 (zh)
CN (1) CN109312530B (zh)
RU (1) RU2753916C2 (zh)
TW (1) TWI740948B (zh)
WO (1) WO20172090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7930B2 (ja) * 2017-12-28 2022-02-09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KR102249578B1 (ko) * 2019-12-30 2021-05-10 주식회사 라크인더스트리 후크 체결력이 우수한 장섬유 부직포 루프
WO2022088040A1 (en) * 2020-10-30 2022-05-0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Nonwoven and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the same
CN114836855B (zh) * 2022-02-16 2023-08-25 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凝胶喷雾的纺纱喷头及其混合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46857C1 (de) * 1998-10-12 2000-03-02 Freudenberg Carl Fa Perforierter Vliesstoff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S6515029B1 (en) * 1999-04-23 2003-02-0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hydrophilic lotionized bodyside liner
US20090221978A1 (en) * 2008-02-15 2009-09-03 Joseph Anthony Gatto Absorbent article with lotion comprising a polypropylene glycol material
JP5717672B2 (ja) * 2012-02-29 2015-05-1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DE102012102519A1 (de) * 2012-03-23 2013-09-26 Pfm Medical Ag Sicherheitsnadel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zur Punktion von in einem menschlichen oder tierischen Körper subkutan implantierten Port
JP6116177B2 (ja) * 2012-09-28 2017-04-1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112816B2 (ja) * 2012-09-28 2017-04-1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416509B2 (ja) * 2014-06-06 2018-10-3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415119B2 (ja) * 2014-06-06 2018-10-3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WO2016098796A1 (ja) * 2014-12-17 2016-06-23 花王株式会社 液膜開裂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753916C2 (ru) 2021-08-24
RU2018146046A3 (zh) 2020-09-30
CN109312530A (zh) 2019-02-05
TWI740948B (zh) 2021-10-01
JP6515133B2 (ja) 2019-05-15
WO2017209009A1 (ja) 2017-12-07
JP2017214694A (ja) 2017-12-07
RU2018146046A (ru) 2020-07-10
CN109312530B (zh)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5786B (zh) 液膜开裂剂
TWI707670B (zh) 積層不織布
TWI740948B (zh) 不織布
TWI651449B (zh) 不織布
CN109196163B (zh) 长纤维无纺布
CN109311286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9196162B (zh) 无纺布
TWI740949B (zh) 不織布
JP6996875B2 (ja) 不織布
JP6366640B2 (ja) 不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