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43346A - 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43346A
TW201743346A TW105117777A TW105117777A TW201743346A TW 201743346 A TW201743346 A TW 201743346A TW 105117777 A TW105117777 A TW 105117777A TW 105117777 A TW105117777 A TW 105117777A TW 201743346 A TW201743346 A TW 2017433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leg
wire
coi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7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0211B (zh
Inventor
黃柏瑜
吳永評
黃啓銘
曾坤億
蕭朝光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177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2021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43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3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02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0211B/zh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揭露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其中表面黏著式電感包含線圈、包覆體、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線圈具有圓形導線捲繞的線圈體及自線圈體相對側延伸而出之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各包含扁平線腳及連接線圈體與扁平線腳的圓線延伸部。包覆體包覆線圈,以使線圈僅扁平線腳裸露在包覆體外,且各扁平線腳之扁平面與包覆體之對應側壁係實質共平面。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形成於包覆體之表面,並分別電連接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之扁平線腳。

Description

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一般係關於電感及其製造方法,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具有圓形導線構成之線圈體及扁平線腳之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習知表面黏著式電感元件通常使用扁平線捲繞形成線圈體,而扁平線的兩端則自線圈體延伸而出形成接腳,以增加接腳的電連接面積。然而,扁平線的製程複雜且材料成本較高,較不具產品競爭力。因此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仍保有較大面積的接腳已成為現今設計表面黏著式電感元件的重要議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表面黏著式電感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其具有圓形導線捲繞而成的線圈體,更藉由擠壓技術將圓形導線的末端壓扁形成扁平線腳,以增加接腳的電連接面積,並降低製造成本及材料成本。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表面黏著式電感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其於擠壓圓形導線構成之線圈末端形成扁平線腳的同時,使線圈之扁平線腳間具有預設角度,以有效定位線圈於模具裝置中簡化製造程 序,並藉由一體成型技術以低成本製造微型化的表面黏著式電感。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表面黏著式電感之製造方法,包含:成形線圈,線圈係由圓形導線捲繞而成並具有線圈體及第一圓線延伸部及第二圓線延伸部,第一圓線延伸部及第二圓線延伸部係自線圈體相對側延伸而出;藉由治具組同時擠壓線圈之部分的第一圓線延伸部及部分的第二圓線延伸部,以形成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且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間具有預設角度;懸空放置線圈於模具裝置,使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實質接觸模具裝置之側壁;於模具裝置中模鑄形成包覆體包覆線圈,以使線圈僅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裸露在包覆體外,且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扁平面與包覆體之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係實質共平面;以及形成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於包覆體之表面,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係分別電連接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
於一實施例,模鑄形成包覆體之步驟包含:於模具裝置中倒入導磁粉末壓鑄形成包覆體。
於一實施例,治具組包含定位治具及成形治具,定位治具及成形治具係可相對移動,定位治具具有角形定位部,成形治具具有角形成形穴匹配角形定位部,角形成形穴之穴角角度實質等於該預設角度,且形成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步驟包含:定位線圈於角形定位部,以使第一圓線延伸部及第二圓線延伸部係位於角形定位部的兩側;以及使定位治具及成形治具相互撞擊,以使角形定位部進入角形成形穴,以擠壓部分的第一圓線延伸部及第二圓線延伸部而形成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且使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間具有預設角度。
於一實施例,第一圓線延伸部及第一扁平線腳之間具有第一轉折點,第二圓線延伸部及第二扁平線腳之間具有第二轉折點,第一轉折點及第二轉折點之間的寬度係實質等於包覆體之寬度。
於一實施例,線圈放置於模具裝置時,線圈藉由第一轉折點及第二轉折點之間的寬度及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間的預設角度提供的壓縮彈性懸空定位於模具裝置。
於一實施例,模具裝置具有第一線腳溝槽及第二線腳溝槽,放置線圈於模具裝置時,部分的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係分別置於第一線腳溝槽及第二線腳溝槽中。
於一實施例,形成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前,更包含裁切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突出於包覆體的部分,以使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延伸長度不超過包覆體之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之端面。
於一實施例,形成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前,更包含彎折自包覆體之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之端面突出的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以平貼與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相鄰的側表面。
於一實施例,圓形導線係由絕緣層包覆銅線所形成,且形成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前,更包含藉由雷射或研磨去除包覆在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絕緣層,以裸露出銅線。
於一實施例,預設角度之範圍係為25度至35度。
於一實施例,形成包覆體後,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間的角度小於預設角度。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表面黏著式電感,其包含線 圈、包覆體、第一電極及一第二電極,線圈係由圓形導線捲繞而成並具有線圈體及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第一延伸端包含第一圓線延伸部及第一扁平線腳,第一圓線延伸部連接於第一扁平線腳及線圈體之間,第二延伸端包含第二圓線延伸部及第二扁平線腳,第二圓線延伸部連接於第二扁平線腳及線圈體之間;包覆體包覆線圈,以使線圈僅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裸露在包覆體外,且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扁平面與包覆體之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係實質共平面;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形成於包覆體之表面,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係分別電連接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
於一實施例,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扁平面寬度係各為0.3~0.32mm,且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之扁平面厚度係各為0.05~0.1mm。
於一實施例,包覆體係由導磁粉末壓鑄而成。
於一實施例,第一圓線延伸部及第一扁平線腳之間具有第一轉折點,第二圓線延伸部及第二扁平線腳之間具有第二轉折點,且第一轉折點及第二轉折點之間的寬度實質等於包覆體的寬度。
於一實施例,第一扁平線腳及第二扁平線腳更分別延伸平貼與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相鄰的側表面。
10‧‧‧圓形導線
12‧‧‧絕緣層
14‧‧‧銅線
100‧‧‧線圈
110‧‧‧線圈體
120‧‧‧第一延伸端
122‧‧‧第一扁平線腳
122a‧‧‧扁平面
122b‧‧‧彎折之第一扁平線腳
124‧‧‧第一圓線延伸部
130‧‧‧第二延伸端
132‧‧‧第二扁平線腳
132a‧‧‧扁平面
132b‧‧‧彎折之第二扁平線腳
134‧‧‧第二圓線延伸部
200‧‧‧包覆體
200a‧‧‧導磁粉末
210‧‧‧第一側壁
220‧‧‧第二側壁
310‧‧‧第一電極
320‧‧‧第二電極
40‧‧‧治具組
410‧‧‧定位治具
412‧‧‧角形定位部
414‧‧‧第一弧形凹槽
416、418‧‧‧側壁
420‧‧‧成形治具
422‧‧‧角形成形穴
424‧‧‧第二弧形凹槽
426、428‧‧‧側壁
50‧‧‧模具裝置
510、520‧‧‧側模
512、522‧‧‧側壁
530‧‧‧模座
532‧‧‧模穴
534‧‧‧第一線腳溝槽
536‧‧‧第二線腳溝槽
C‧‧‧捲繞中心軸
P1‧‧‧第一轉折點
P2‧‧‧第二轉折點
T‧‧‧厚度
W‧‧‧寬度
θ‧‧‧預設角度
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線圈捲繞完成後之立體圖及上視圖。
圖2A及圖2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藉由治具組整型線圈及形成扁平線腳之示意圖。
圖3A及圖3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線圈整型並形成扁平線腳後之立體圖及上視圖。
圖4A、圖4C及圖4D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放置線圈於模具裝置之立體圖及上視作動示意圖。
圖4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於模具裝置中形成包覆體之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形成包覆體後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表面黏著式電感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彎折扁平線腳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表面黏著式電感之示意圖。
本發明提供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其藉由擠壓技術將圓形導線構成的線圈接腳擠壓成扁平線腳,以增加線腳的電連接面積,同時於擠壓過程中使線圈之扁平線腳間具有預設角度,以有效定位線圈於模具裝置中簡化製造程序,並藉由一體成型技術以低成本製造微型化的表面黏著式電感。於後參考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的細節。
如圖6所示,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表面黏著式電感包含線圈100、包覆體200、第一電極310及第二電極320。線圈100係由圓形導線10(參見圖1A)捲繞而成,並具有線圈體110、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係自線圈體110相對側延伸而出,第一延伸 端120包含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一扁平線腳122,第二延伸端130包含第二圓線延伸部134及第二扁平線腳132。第一圓線延伸部124連接於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線圈體110之間,且第二圓線延伸部134連接於第二扁平線腳132及線圈體110之間。包覆體200包覆線圈100,以使線圈100僅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裸露在包覆體200外,且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扁平面122a、132a與包覆體200之第一側壁210及第二側壁220係實質共平面。第一電極310及第二電極320形成於包覆體200之表面,且第一電極310及第二電極320分別電連接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
具體而言,如圖1A及圖1B所示,圓形導線10較佳係由絕緣層12包覆銅線14所構成,以使圓形導線10捲繞成線圈100時,線圈體110各圈之間可保持絕緣。圓形導線10於捲繞前較佳為具有圓形截面的均勻條狀導線。如圖所示,圓形導線10以捲繞中心軸C為中心捲繞成線圈100時,較佳形成具有複數圈之雙層螺旋線圈體110,且圓形導線10之兩端分別形成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線圈體110可具有單層或多層螺旋線圈體,且其層數及各層之圈數可依需求改變,不以實施例為限。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係自線圈體110之相對側延伸而出,且捲繞完成時,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係為具有圓形截面的延伸部。於本實施例中,成形線圈100之步驟可包含捲繞圓形導線10以形成線圈體110,並使圓形導線10的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分別作為第一圓形延伸部124及第二圓形延伸部134。換言之,捲繞完成時,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二圓線延伸部134係自線圈體110相對側延伸而出。
接著,藉由治具組40整型線圈100,並同時擠壓線圈100之部分的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部分的第二圓線延伸部134,以形成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且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間具有預設角度θ(參考圖3A及圖3B)。具體而言,如圖2A及圖2C所示,治具組40包含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係可相對移動,且定位治具410具有角形定位部412。成形治具420具有角形成形穴422匹配角形定位部412,且角形成形穴422之穴角角度實質等於預設角度θ。形成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步驟包含:定位線圈100於角形定位部412,以使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二圓線延伸部134係位於角形定位部412的兩側,以及使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相互撞擊,以使角形定位部412進入角形成形穴422,以擠壓部分的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二圓線延伸部134而形成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
具體而言,角形定位部412係自定位治具410朝成形治具420突出的類三角形結構,且角形定位部412的頂端係形成為第一弧形凹槽414,以供容置並定位線圈100。當線圈100設置於定位治具410時,線圈體110係部分容置於第一弧形凹槽414中,且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二圓線延伸部134係自第一弧形凹槽414伸出而跨置於角形定位部412於第一弧形凹槽414兩側壁416、418的外側,以使線圈100定位於角形定位部412。換言之,當線圈體110的下半部容置於第一弧形凹槽414中時,藉由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二圓線延伸部134伸出第一弧形凹槽414而夾設於角形定位部412兩側壁416、418的外側,進而使線圈100定位於定位治具410的角形定位部412。
對應地,角形成形穴422係自成形治具420面對定位治具410 的一側向內凹的類三角形凹口,且角形成形穴422係具有對應角形定位部412的形狀。角形成形穴422的頂端形成為第二弧形凹槽424,以供容置線圈體110的上半部,且角形成形穴422兩側壁426、428延伸所夾的穴角角度實質等於預設角度θ。當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相對移動而使角形定位部412進入到角形成形穴422的穴頂時,第一弧形凹槽414及第二弧形凹槽424係共同形成容置線圈體110的容置空間,且角形成形穴422的兩側壁426、428與角形定位部412之兩側壁416、418之間分別具有間隙,其中間隙的寬度(即角形定位部412與角形成形穴422密合時,側壁426與側壁416之間的垂直距離及側壁428與側壁418之間的垂直距離)係小於圓形導線10的直徑(即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二圓線延伸部134的直徑)。藉此,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相互撞擊,以使角形定位部412進入角形成形穴422密合時,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二圓線延伸部134跨置在側壁416、418外的部分(即末端部分)會受到擠壓,而被壓扁形成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此時,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二圓線延伸部134連接線圈體110的部分(即接近第一弧形凹槽414及第二弧形凹槽424的部分)並未受到擠壓,而仍保有原本圓形截面的形狀,使得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一扁平線腳122之間具有第一轉折點P1,且第二圓線延伸部134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間具有第二轉折點P2。
如圖3A及圖3B所示,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相對移動進行撞擊後,不僅將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二圓線延伸部134的末端部分擠壓成具有較大扁平面積的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更藉由角形定位部412之第一弧形凹槽414與側壁416、418的連接處形成第一轉折 點P1及第二轉折點P2,並使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間具有固定的預設角度θ,其中預設角度θ實質等於角形定位穴422的穴角角度(即兩側壁426、428延伸所夾的角度)。於此實施例,預設角度之範圍較佳為25度至35度,例如30度,但不以此為限。此外,本發明更藉由角形定位部412的設計,使得第一轉折點P1及第二轉折點P2之間的寬度係實質等於包覆體200之寬度,以利於後續線圈100的定位(如後詳述)。以直徑0.17mm的圓形導線為例,藉由治具組40整型扁化線圈100後,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扁平面122a、132a的寬度(W)係約為0.3~0.32mm,且扁平面122a、132a的厚度(T)係約為0.05~0.1mm。
參考圖4A~4D,藉由治具組40將第一圓線延伸部124及第二圓線延伸部134的末端部分壓扁形成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後,懸空放置線圈100於模具裝置50,使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實質接觸模具裝置50之側壁512、522。具體而言,模具裝置50包含兩側模510、520及模座530。如圖所示,模座530較佳為倒T型模座,且兩側模510、520對應模座530的形狀較佳為倒L型側模,以使得兩側模510、520相對於模座530移動組合時,兩側模510、520可對應密合於模座530的兩側。換言之,兩側模510、520之側壁512、522係貼合模座530之倒T型直立部分的側壁。模座530具有模穴532、第一線腳溝槽534及第二線腳溝槽536,模穴532係沿倒T型模座之直立部分垂直向下挖空的空間,以供容置線圈100。第一線腳溝槽534及第二線腳溝槽536係沿倒T型模座直立部分之兩側壁水平延伸的凹槽,且第一線腳溝槽534及第二線腳溝槽536係與模穴532連通,以供容置線圈100之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突出模穴532的部分。再 者,對應於線圈體110之雙層螺旋結構,第一線腳溝槽534及第二線腳溝槽536之底部高度較佳對應於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位置相差線圈體110之單層螺旋厚度。
具體而言,於線圈100之線腳壓扁程序中,線圈100係整型為使同時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間具有預設角度θ,且將第一轉折點P1及第二轉折點P2之間的距離控制為實質等於包覆體200的寬度(即約模穴532的寬度)。如圖4C及圖4D所示,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因預設角度與開度壓縮產生彈力,入模後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自然固定於模穴232的側邊,且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可分別接觸兩側模510、520之側壁512、522,並將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壓抵成使其扁平面122a、132a實質平行於側壁512、522延伸。此外,線圈100之部分的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分別容置於模具裝置50之第一線腳溝槽534及第二線腳溝槽536中並由線腳溝槽底部所支撐,而線圈體110則藉此懸空定位於模穴532中。亦即,藉由線圈100之線腳壓扁程序中,將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間的預設角度θ控制在預設範圍(例如25~35度),並使第一轉折點P1及第二轉折點P2之間的寬度與模穴232的寬度尺寸相同,可提供線圈100壓縮彈性,並配合模具裝置50之線腳溝槽設計,即可有效懸空定位線圈100於模具裝置50,如圖4D所示。
同時參考圖4B及圖5,於模具裝置50中模鑄形成包覆體200包覆線圈100,使線圈100僅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裸露在包覆體200外,且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扁平面122a、132a與 包覆體200之第一側壁210及第二側壁220係實質共平面。具體而言,於線圈100之線腳壓扁程序中,同時將第一轉折點P1及第二轉折點P2之間的距離控制為實質等於包覆體200的寬度(即約模穴532的寬度),線圈100入模後,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係彈性壓抵成使其扁平面122a、132a實質平行於側壁512、522延伸。藉此,當模鑄形成包覆體200包覆線圈100後,可使線圈100僅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裸露在包覆體200外,且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扁平面122a、132a與包覆體200之第一側壁210及第二側壁220係實質共平面。
具體而言,如上述方式將線圈100懸空放置於模具裝置50之模座530且兩側模510、520與模座530組合後,倒入導磁粉末200a於模座530之模穴532中以完全覆蓋線圈100除了在第一線腳溝槽534、第二線腳溝槽536中之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的所有部分(即完全覆蓋線圈體110與部分的延伸段120、130),並藉由熱壓成型方式形成包覆體200,使得包覆體200將線圈體110完全包覆於其中並僅裸露出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模鑄形成包覆體200後,可將包覆體200自模具裝置50脫模,其中原本置於第一線腳溝槽534、第二線腳溝槽536中之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即成為突出包覆體200之側壁210、220的部分,如圖5所示。
在此需注意,在實際狀況中,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接近第一轉折點P1及第二轉折點P2處的部分因具有預設角度θ的壓縮產生彈力的作用,有可能不是平行於第一側壁210及第二側壁220,而具有小於預設角度θ的夾角,但是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整 體(尤其是越遠離轉折點P1、P2的部分)可視為分別實質平行於第一側壁210及第二側壁220,且裸露於包覆體200外與第一側壁210及第二側壁220實質共平面。
於一實施例,如圖6所示,本發明之表面黏著式電感之製造方法更包含裁切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突出於包覆體200的部分,以使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延伸長度不超過包覆體200之第一側壁210及第二側壁220之端面。接著,形成第一電極310及第二電極320於包覆體200之表面,其中第一電極310及第二電極320係分別電連接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以完成本發明之表面黏著式電感的製造。在此需注意,因線圈100係藉由絕緣層12包覆銅線14的導線10所構成,本發明之表面黏著式電感之製造方法更包含在形成電極310、320之前,藉由雷射或研磨去除包覆在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之絕緣層12,以裸露出銅線14,進而達到作為電接觸之目的。去除絕緣層12的步驟較佳係在形成包覆體200之後進行,但不以此為限。
於此實施例,形成第一電極310及第二電極320之方法包含將包覆體200具有第一扁平線腳122裸露之第一側壁210及具有第二扁平線腳132裸露之第二側壁220進行電鍍,以使第一電極210及第二電極220形成於包覆體200之相對兩側,如圖6所示。第一電極210及第二電極220可使用一或多種電鍍材料進行一或多次的電鍍程序,其中電鍍材料可選自鎳(Ni)、錫(Sn)、銅(Cu)、金(Au)、鈀(Pd)、銀(Ag)及其組合,但不以此為限。藉由第一電極210及第二電極220的形成,可使得微型化的電感具有較大的電極面積而適合用於表面黏著技術,以作為表面黏著式電感。
此外,形成包覆體200包覆線圈100後,可選用彎折技術處理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突出包覆體200的部分。如圖7所示,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表面黏著式電感之製造方法包彎折自包覆體200之第一側壁210及第二側壁220之端面突出的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以平貼與第一側壁210及第二側壁220相鄰的側表面。再者,為了加強彎折之第一扁平線腳122b及第二扁平線腳132b與包覆體200間的固定,可藉由黏著劑使第一扁平線腳122b及第二扁平線腳132b分別黏貼於包覆體200與第一側壁210及第二側壁220相鄰之側壁。接著,類似上述實施例,進行去除絕緣層12及形成電極310、320的程序。於此實施例,第一電極310及第二電極320較佳分別電連接第一扁平線腳122及第二扁平線腳132及其彎折的部分122b、132b,如圖8所示。
在此需注意,本發明之表面黏著式電感之製造方法可進一步包含烘烤步驟,亦即在形成表面黏著式電感之適當階段可應用烘烤技術加強表面黏著式電感的製作,例如在形成包覆體後、施用黏著劑後等,不以此為限。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發明之表面黏著式電感藉由圓形導線捲繞而成的線圈,使得線圈的製作成本及材料成本相對較低,同時更具有增加電連接面積的扁平線腳,以提升電連接的穩定性。再者,本發明之表面黏著式電感之製造方法藉由圓形導線捲繞成線圈,並在擠壓形成扁平線腳時,整型線圈以控制延伸端之轉折點間的距離以及扁平線腳間的角度,進而定位線圈於模具裝置中的位置,使得表面黏著式電感成型後,線腳的扁平面與包覆體側壁實質共平面。
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目的而非用於限制。熟此技藝者當知在不悖離本發明精神下,於此特別說明的實施例可有例示實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發明範疇亦涵蓋此類修改且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100‧‧‧線圈
110‧‧‧線圈體
120‧‧‧第一延伸端
122‧‧‧第一扁平線腳
122a‧‧‧扁平面
124‧‧‧第一圓線延伸部
130‧‧‧第二延伸端
132‧‧‧第二扁平線腳
132a‧‧‧扁平面
134‧‧‧第二圓線延伸部
200‧‧‧包覆體
210‧‧‧第一側壁
220‧‧‧第二側壁
310‧‧‧第一電極
320‧‧‧第二電極

Claims (17)

  1. 一種表面黏著式電感之製造方法,包含:成形一線圈,該線圈係由一圓形導線捲繞而成並具有一線圈體及一第一圓線延伸部及一第二圓線延伸部,該第一圓線延伸部及該第二圓線延伸部係自該線圈體相對側延伸而出;藉由一治具組同時擠壓該線圈之部分的該第一圓線延伸部及部分的該第二圓線延伸部,以形成一第一扁平線腳及一第二扁平線腳,且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間具有一預設角度;懸空放置該線圈於一模具裝置,使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實質接觸該模具裝置之側壁;於該模具裝置中模鑄形成一包覆體包覆該線圈,以使該線圈僅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裸露在該包覆體外,且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扁平面與該包覆體之一第一側壁及一第二側壁係實質共平面;以及形成一第一電極及一第二電極於該包覆體之表面,該第一電極及該第二電極係分別電連接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模鑄形成該包覆體之步驟包含:於該模具裝置中倒入導磁粉末壓鑄形成該包覆體。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治具組包含一定位治具及一成形治具,該定位治具及該成形治具係可相對移動,該定位治具具有一角形定位部,該成形治具具有一角形成形穴匹配該角形定位部,該角形成形穴之穴角角度實質等於該預設角度,且形成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 步驟包含:定位該線圈於該角形定位部,以使該第一圓線延伸部及該第二圓線延伸部係位於該角形定位部的兩側;以及使該定位治具及該成形治具相互撞擊,以使該角形定位部進入該角形成形穴,以擠壓部分的該第一圓線延伸部及該第二圓線延伸部而形成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且使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間具有該預設角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圓線延伸部及該第一扁平線腳之間具有一第一轉折點,該第二圓線延伸部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間具有一第二轉折點,該第一轉折點及該第二轉折點之間的寬度係實質等於該包覆體之寬度。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線圈放置於該模具裝置時,該線圈藉由該第一轉折點及該第二轉折點之間的寬度及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間的該預設角度提供的壓縮彈性懸空定位於該模具裝置。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模具裝置具有一第一線腳溝槽及一第二線腳溝槽,放置該線圈於該模具裝置時,部分的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係分別置於該第一線腳溝槽及一第二線腳溝槽中。
  7. 如請求項1或6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電極及該第二電極之前,更包含裁切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突出於該包覆體的部分,以使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延伸長度不超過該包覆體之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之端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電極及該第二電極之前,更 包含彎折自該包覆體之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之端面突出的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以平貼與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相鄰的側表面。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圓形導線係由一絕緣層包覆一銅線所形成,且形成該第一電極及該第二電極之前,更包含藉由雷射或研磨去除包覆在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該絕緣層,以裸露出該銅線。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預設角度之範圍係為25度至35度。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形成該包覆體後,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間的角度小於該預設角度。
  12. 一種表面黏著式電感,包含:一線圈,該線圈係由一圓形導線捲繞而成並具有一線圈體及一第一延伸端及一第二延伸端,該第一延伸端及該第二延伸端係自該線圈體相對側延伸而出,該第一延伸端包含一第一圓線延伸部及一第一扁平線腳,該第一圓線延伸部連接於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線圈體之間,該第二延伸端包含一第二圓線延伸部及一第二扁平線腳,該第二圓線延伸部連接於該第二扁平線腳及該線圈體之間;一包覆體,包覆該線圈,以使該線圈僅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裸露在該包覆體外,且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扁平面與該包覆體之一第一側壁及一第二側壁係實質共平面;以及一第一電極及一第二電極,形成於該包覆體之表面,該第一電極及該第二電極係分別電連接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表面黏著式電感,其中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扁平面寬度係各為0.3~0.32mm,且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 腳之扁平面厚度係各為0.05~0.1mm。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表面黏著式電感,其中該包覆體係由導磁粉末壓鑄而成。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表面黏著式電感,其中該第一圓線延伸部及該第一扁平線腳之間具有一第一轉折點,該第二圓線延伸部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間具有一第二轉折點,且該第一轉折點及該第二轉折點之間的寬度實質等於該包覆體的寬度。
  16.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表面黏著式電感,其中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之間的角度小於一預設角度,該預設角度之範圍係為25度至35度。
  17.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表面黏著式電感,其中該第一扁平線腳及該第二扁平線腳更分別延伸平貼與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相鄰的側表面。
TW105117777A 2016-06-04 2016-06-04 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TWI6202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7777A TWI620211B (zh) 2016-06-04 2016-06-04 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7777A TWI620211B (zh) 2016-06-04 2016-06-04 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3346A true TW201743346A (zh) 2017-12-16
TWI620211B TWI620211B (zh) 2018-04-01

Family

ID=61230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7777A TWI620211B (zh) 2016-06-04 2016-06-04 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2021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1795A (zh) * 2018-09-28 2020-04-07 雷科股份有限公司 铜线圈的uv激光加工方法及其结构
TWI846401B (zh) * 2023-03-24 2024-06-21 汎速科技有限公司 電感器及其製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6978B (zh) * 2013-07-19 2015-06-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表面黏著式電感之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1795A (zh) * 2018-09-28 2020-04-07 雷科股份有限公司 铜线圈的uv激光加工方法及其结构
CN110961795B (zh) * 2018-09-28 2022-05-31 雷科股份有限公司 铜线圈的uv激光加工方法及其结构
TWI846401B (zh) * 2023-03-24 2024-06-21 汎速科技有限公司 電感器及其製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20211B (zh) 2018-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66150B1 (ko) 표면 실장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DK3036748T3 (en) Indu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WO2012105489A1 (ja)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CN103280298A (zh) 一种电感线圈及其激光切割制造方法
KR102064119B1 (ko) 시트 타입 인덕터
TWI620211B (zh) 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CN102290208A (zh) 线圈封入压粉磁芯及其制造方法
KR101194785B1 (ko) 초박형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387697B2 (ja) 磁性体コアおよびコイル装置
TWI486978B (zh) 表面黏著式電感之製造方法
JP2016119385A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377821B (zh) 表面粘着型晶片线圈的制造方法
JP6519989B2 (ja) インダクタ素子
CN105895307B (zh) 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JP3707461B2 (ja)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TWI760275B (zh) 電感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JP2019050411A (ja) 磁性体コアおよびコイル装置
TWI733575B (zh) 具有電感的元件及其製作之方法
US20130106550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2334813A (ja)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コイル部品及びチップビーズインダクタ
TWI299504B (zh)
JP2021002577A (ja)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部品
TW201503184A (zh) 層疊式功率電感之製造方法
TWI566267B (zh)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W202425018A (zh) 電感器的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