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5307B - 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95307B CN105895307B CN201610403861.3A CN201610403861A CN105895307B CN 105895307 B CN105895307 B CN 105895307B CN 201610403861 A CN201610403861 A CN 201610403861A CN 105895307 B CN105895307 B CN 1058953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at
- stitch
- flat stitch
- coil
- clad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4807 local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338 in vitro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Palladium Chemical compound [Pd]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6 galvani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3 pall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56 thermo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其中表面粘着式电感包含线圈、包覆体、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线圈具有圆形导线卷绕的线圈体及自线圈体相对侧延伸而出的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各包含扁平线脚及连接线圈体与扁平线脚的圆线延伸部。包覆体包覆线圈,以使线圈仅扁平线脚裸露在包覆体外,且各扁平线脚的扁平面与包覆体的对应侧壁共平面。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形成于包覆体的表面,并分别电连接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的扁平线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具有圆形导线构成的线圈体及扁平线脚的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习知表面粘着式电感元件通常使用扁平线卷绕形成线圈体,而扁平线的两端则自线圈体延伸而出形成接脚,以增加接脚的电连接面积。然而,扁平线的制程复杂且材料成本较高,较不具产品竞争力。因此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仍保有较大面积的接脚已成为现今设计表面粘着式电感元件的重要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粘着式电感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其具有圆形导线卷绕而成的线圈体,以及藉由挤压技术将圆形导线的末端压扁形成扁平线脚,以增加接脚的电连接面积,并降低制造成本及材料成本。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包含:
成形线圈,该线圈由圆形导线卷绕而成并具有线圈体、第一圆线延伸部及第二圆线延伸部,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二圆线延伸部自该线圈体相对侧延伸而出;
藉由治具组同时挤压该线圈的部分的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部分的该第二圆线延伸部,以形成第一扁平线脚及第二扁平线脚,且该第一扁平线脚与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具有预设角度;
悬空放置该线圈于模具装置,使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接触该模具装置的侧壁;
于该模具装置中模铸形成包覆体包覆该线圈,以使该线圈仅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裸露在该包覆体外,且该第一扁平线脚的扁平面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扁平面与该包覆体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共平面;以及
形成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于该包覆体的表面,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
较佳的,模铸形成该包覆体的步骤包含:于该模具装置中倒入导磁粉末压铸形成该包覆体。
较佳的,该治具组包含定位治具及成形治具,该定位治具及该成形治具可相对移动,该定位治具具有角形定位部,该成形治具具有角形成形穴,以匹配该角形定位部,该角形成形穴的穴角角度等于该预设角度,且形成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步骤包含:
定位该线圈于该角形定位部,以使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二圆线延伸部位于该角形定位部的两侧;以及
使该定位治具及该成形治具相互撞击,以使该角形定位部进入该角形成形穴,以挤压部分的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二圆线延伸部而形成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且使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具有该预设角度。
较佳的,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一扁平线脚之间具有第一转折点,该第二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具有第二转折点,该第一转折点及该第二转折点之间的宽度等于该包覆体的宽度。
较佳的,该线圈放置于该模具装置时,该线圈藉由该第一转折点及该第二转折点之间的宽度及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的该预设角度提供的压缩弹性悬空定位于该模具装置。
较佳的,该模具装置具有第一线脚沟槽及第二线脚沟槽,放置该线圈于该模具装置时,部分的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分别置于该第一线脚沟槽及第二线脚沟槽中。
较佳的,形成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之前,还包含裁切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突出于该包覆体的部分,以使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延伸长度不超过该包覆体的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的端面。
较佳的,形成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之前,还包含弯折自该包覆体的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的端面突出的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以平贴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相邻的侧表面。
较佳的,该圆形导线由绝缘层包覆铜线所形成,且形成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之前,还包含藉由激光或研磨去除包覆在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该绝缘层,以裸露出该铜线。
较佳的,该预设角度的范围为25度至35度。
较佳的,形成该包覆体后,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的角度小于该预设角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表面粘着式电感,包含:
线圈,该线圈由圆形导线卷绕而成并具有线圈体、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及该第二延伸端自该线圈体相对侧延伸而出,该第一延伸端包含第一圆线延伸部及第一扁平线脚,该第一圆线延伸部连接于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线圈体之间,该第二延伸端包含第二圆线延伸部及第二扁平线脚,该第二圆线延伸部连接于该第二扁平线脚及该线圈体之间;
包覆体,包覆该线圈,以使该线圈仅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裸露在该包覆体外,且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扁平面与该包覆体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共平面;以及
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形成于该包覆体的表面,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
较佳的,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扁平面宽度为0.3mm~0.32mm,且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扁平面厚度为0.05mm~0.1mm。
较佳的,该包覆体由导磁粉末压铸而成。
较佳的,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一扁平线脚之间具有第一转折点,该第二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具有第二转折点,且该第一转折点及该第二转折点之间的宽度等于该包覆体的宽度。
较佳的,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的角度小于预设角度,该预设角度的范围为25度至35度。
较佳的,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更分别延伸平贴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相邻的侧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表面粘着式电感藉由圆形导线卷绕而成的线圈,使得线圈的制作成本及材料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更具有增加电连接面积的扁平线脚,以提升电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线圈卷绕完成后的立体图及俯视图。
图1C为图1A中线圈的局部示意图。
图2A及图2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藉由治具组整型线圈及形成扁平线脚的示意图。
图3A及图3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线圈整型并形成扁平线脚后的立体图及俯视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放置线圈于模具装置的立体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于模具装置中形成包覆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4C及图4D为本发明实施例放置线圈于模具装置的俯视作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形成包覆体后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弯折扁平线脚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提供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其藉由挤压技术将圆形导线构成的线圈接脚挤压成扁平线脚,以增加线脚的电连接面积,同时于挤压过程中使线圈的扁平线脚间具有预设角度,以有效定位线圈于模具装置中简化制造程序,并藉由一体成型技术以低成本制造微型化的表面粘着式电感。于后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的细节。
如图6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表面粘着式电感包含线圈100、包覆体200、第一电极310及第二电极320。线圈100由圆形导线10(参见图1A和图1C)卷绕而成,并具有线圈体110、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自线圈体110相对侧延伸而出,第一延伸端120包含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一扁平线脚122,第二延伸端130包含第二圆线延伸部134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第一圆线延伸部124连接于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线圈体110之间,且第二圆线延伸部134连接于第二扁平线脚132及线圈体110之间。包覆体200包覆线圈100,以使线圈100仅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裸露在包覆体200外,且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的扁平面122a、132a与包覆体200的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共平面。第一电极310及第二电极320形成于包覆体200的表面,且第一电极310及第二电极320分别电连接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
具体而言,如图1A至图1C所示,圆形导线10较佳由绝缘层12包覆铜线14所构成,以使圆形导线10卷绕成线圈100时,线圈体110各圈之间可保持绝缘。圆形导线10于卷绕前较佳为具有圆形截面的均匀条状导线。如图1A所示,圆形导线10以卷绕中心轴C为中心卷绕成线圈100时,较佳形成具有多圈的双层螺旋线圈体110,且圆形导线10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线圈体110可具有单层或多层螺旋线圈体,且其层数及各层的圈数可依需求改变,不以实施例为限。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自线圈体110的相对侧延伸而出,且卷绕完成时,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为具有圆形截面的延伸部。于本实施例中,成形线圈100的步骤可包含卷绕圆形导线10以形成线圈体110,并使圆形导线10的第一延伸端120及第二延伸端130分别作为第一圆形延伸部124及第二圆形延伸部134。换言之,卷绕完成时,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二圆线延伸部134自线圈体110相对侧延伸而出。
接着,藉由治具组40整型线圈100,并同时挤压线圈100的部分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部分第二圆线延伸部134,以形成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且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之间具有预设角度θ(参考图3A及图3B)。具体而言,如图2A及图2B所示,治具组40包含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可相对移动,且定位治具410具有角形定位部412。成形治具420具有角形成形穴422,角形成形穴422匹配角形定位部412,且角形成形穴422的穴角角度等于预设角度θ。形成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的步骤包含:定位线圈100于角形定位部412,以使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二圆线延伸部134位于角形定位部412的两侧,以及使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相互撞击,以使角形定位部412进入角形成形穴422,以挤压部分的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二圆线延伸部134而形成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
具体而言,角形定位部412为自定位治具410朝成形治具420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且角形定位部412的顶端形成为第一弧形凹槽414,以供容置并定位线圈100。当线圈100设置于定位治具410时,线圈体110部分容置于第一弧形凹槽414中,且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二圆线延伸部134自第一弧形凹槽414伸出而跨置于角形定位部412于第一弧形凹槽414两侧壁416、418的外侧,以使线圈100定位于角形定位部412。换言之,当线圈体110的下半部容置于第一弧形凹槽414中时,藉由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二圆线延伸部134伸出第一弧形凹槽414而夹设于角形定位部412两侧壁416、418的外侧,进而使线圈100定位于定位治具410的角形定位部412。
对应地,角形成形穴422为自成形治具420面对定位治具410的一侧向内凹的类三角形凹口,且角形成形穴422具有对应角形定位部412的形状。角形成形穴422的顶端形成为第二弧形凹槽424,以供容置线圈体110的上半部,且角形成形穴422两侧壁426、428延伸所夹的穴角角度等于预设角度θ。当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相对移动而使角形定位部412进入到角形成形穴422的穴顶时,第一弧形凹槽414及第二弧形凹槽424共同形成容置线圈体110的容置空间,且角形成形穴422的两侧壁426、428与角形定位部412的两侧壁416、418之间分别具有间隙,其中间隙的宽度(即角形定位部412与角形成形穴422密合时,侧壁426与侧壁416之间的垂直距离及侧壁428与侧壁418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圆形导线10的直径(即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二圆线延伸部134的直径)。藉此,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相互撞击,以使角形定位部412进入角形成形穴422密合时,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二圆线延伸部134跨置在侧壁416、418外的部分(即末端部分)会受到挤压,而被压扁形成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此时,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二圆线延伸部134连接线圈体110的部分(即接近第一弧形凹槽414及第二弧形凹槽424的部分)并未受到挤压,而仍保有原本圆形截面的形状,使得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一扁平线脚122之间具有第一转折点P1,且第二圆线延伸部134及第二扁平线脚132之间具有第二转折点P2(参见图3B所示)。
如图3A及图3B所示,定位治具410及成形治具420相对移动进行撞击后,不仅将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二圆线延伸部134的末端部分挤压成具有较大扁平面积的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更藉由角形定位部412的第一弧形凹槽414与侧壁416、418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转折点P1及第二转折点P2,并使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之间具有固定的预设角度θ,其中预设角度θ等于角形定位穴422的穴角角度(即两侧壁426、428延伸所夹的角度)。于此实施例,预设角度的范围较佳为25度至35度,例如30度,但不以此为限。此外,本发明更藉由角形定位部412的设计,使得第一转折点P1及第二转折点P2之间的宽度等于包覆体200的宽度,以利于后续线圈100的定位(如后详述)。以直径0.17mm的圆形导线为例,藉由治具组40整型扁化线圈100后,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的扁平面122a、132a的宽度(W)约为0.3mm~0.32mm,且扁平面122a、132a的厚度(T)约为0.05mm~0.1mm。
参考图4A至图4D,藉由治具组40将第一圆线延伸部124及第二圆线延伸部134的末端部分压扁形成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后,悬空放置线圈100于模具装置50,使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接触模具装置50的侧壁512、522。具体而言,模具装置50包含两侧模510、520及模座530。如图所示,模座530较佳为倒T型模座,且两侧模510、520对应模座530的形状较佳为倒L型侧模,以使得两侧模510、520相对于模座530移动组合时,两侧模510、520可对应密合于模座530的两侧。换言之,两侧模510、520的侧壁512、522贴合模座530的倒T型直立部分的侧壁。模座530具有模穴532、第一线脚沟槽534及第二线脚沟槽536,模穴532沿倒T型模座的直立部分垂直向下挖空的空间,以供容置线圈100。第一线脚沟槽534及第二线脚沟槽536为沿倒T型模座直立部分的两侧壁水平延伸的凹槽,且第一线脚沟槽534及第二线脚沟槽536与模穴532连通,以供容置线圈100的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突出模穴532的部分。再者,对应于线圈体110的双层螺旋结构,第一线脚沟槽534及第二线脚沟槽536的底部高度较佳对应于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的位置相差线圈体110的单层螺旋厚度。
具体而言,于线圈100的线脚压扁程序中,线圈100整型为使同时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之间具有预设角度θ,且将第一转折点P1及第二转折点P2之间的距离控制为等于包覆体200的宽度(即约模穴532的宽度)。如图4C及图4D所示,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因预设角度与开度压缩产生弹力,入模后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自然固定于模穴232的侧边,且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可分别接触两侧模510、520的侧壁512、522,并将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压抵成使其扁平面122a、132a平行于侧壁512、522延伸。此外,线圈100的部分的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分别容置于模具装置50的第一线脚沟槽534及第二线脚沟槽536中并由线脚沟槽底部所支撑,而线圈体110则藉此悬空定位于模穴532中。亦即,藉由线圈100的线脚压扁程序中,将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之间的预设角度θ控制在预设范围(例如25度~35度),并使第一转折点P1及第二转折点P2之间的宽度与模穴232的宽度尺寸相同,可提供线圈100压缩弹性,并配合模具装置50的线脚沟槽设计,即可有效悬空定位线圈100于模具装置50,如图4D所示。
同时参考图4B及图5,于模具装置50中模铸形成包覆体200包覆线圈100,使线圈100仅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裸露在包覆体200外,且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的扁平面122a、132a与包覆体200的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共平面。具体而言,于线圈100的线脚压扁程序中,同时将第一转折点P1及第二转折点P2之间的距离控制为等于包覆体200的宽度(即约模穴532的宽度),线圈100入模后,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弹性压抵成使其扁平面122a、132a平行于侧壁512、522延伸。藉此,当模铸形成包覆体200包覆线圈100后,可使线圈100仅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裸露在包覆体200外,且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的扁平面122a、132a与包覆体200的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共平面。
具体而言,如上述方式将线圈100悬空放置于模具装置50的模座530且两侧模510、520与模座530组合后,倒入导磁粉末200a于模座530的模穴532中以完全覆盖线圈100除了在第一线脚沟槽534、第二线脚沟槽536中的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的所有部分(即完全覆盖线圈体110与部分的延伸段120、130),并藉由热压成型方式形成包覆体200,使得包覆体200将线圈体110完全包覆于其中并仅裸露出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模铸形成包覆体200后,可将包覆体200自模具装置50脱模,其中原本置于第一线脚沟槽534、第二线脚沟槽536中的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即成为突出包覆体200的侧壁210、220的部分,如图5所示。
在此需注意,在实际状况中,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接近第一转折点P1及第二转折点P2处的部分因具有预设角度θ的压缩产生弹力的作用,有可能不是平行于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而具有小于预设角度θ的夹角,但是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整体(尤其是越远离转折点P1、P2的部分)可视为分别平行于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且裸露于包覆体200外与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共平面。
于另一实施例,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更包含裁切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突出于包覆体200的部分,以使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的延伸长度不超过包覆体200的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的端面。接着,形成第一电极310及第二电极320于包覆体200的表面,其中第一电极310及第二电极320分别电连接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以完成本发明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在此需注意,因线圈100藉由绝缘层12包覆铜线14的导线10所构成,本发明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更包含在形成电极310、320之前,藉由激光或研磨去除包覆在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的绝缘层12,以裸露出铜线14,进而达到作为电接触的目的。去除绝缘层12的步骤较佳在形成包覆体200之后进行,但不以此为限。
于此实施例,形成第一电极310及第二电极320的方法包含将包覆体200具有第一扁平线脚122裸露的第一侧壁210及具有第二扁平线脚132裸露的第二侧壁220进行电镀,以使第一电极210及第二电极220形成于包覆体200的相对两侧,如图6所示。第一电极210及第二电极220可使用一种或多种电镀材料进行一次或多次的电镀程序,其中电镀材料可选自镍(Ni)、锡(Sn)、铜(Cu)、金(Au)、钯(Pd)、银(Ag)及其组合,但不以此为限。藉由第一电极210及第二电极220的形成,可使得微型化的电感具有较大的电极面积而适合用于表面粘着技术,以作为表面粘着式电感。
此外,形成包覆体200包覆线圈100后,可选用弯折技术处理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突出包覆体200的部分。如图7所示,于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包括弯折自包覆体200的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的端面突出的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以平贴与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相邻的侧表面。再者,为了加强弯折的第一扁平线脚122b及第二扁平线脚132b与包覆体200间的固定,可藉由粘着剂使第一扁平线脚122b及第二扁平线脚132b分别粘贴于包覆体200与第一侧壁210及第二侧壁220相邻的侧壁。接着,类似上述实施例,进行去除绝缘层12及形成电极310、320的程序。于此实施例,第一电极310及第二电极320较佳分别电连接第一扁平线脚122及第二扁平线脚132及其弯折的部分122b、132b,如图8所示。
在此需注意,本发明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可进一步包含烘烤步骤,亦即在形成表面粘着式电感的适当阶段可应用烘烤技术加强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作,例如在形成包覆体后、施用粘着剂后等,不以此为限。
综上,本发明的表面粘着式电感藉由圆形导线卷绕而成的线圈,使得线圈的制作成本及材料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更具有增加电连接面积的扁平线脚,以提升电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成形线圈,该线圈由圆形导线卷绕而成并具有线圈体、第一圆线延伸部及第二圆线延伸部,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二圆线延伸部自该线圈体相对侧延伸而出;
藉由治具组同时挤压该线圈的部分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部分该第二圆线延伸部,以形成第一扁平线脚及第二扁平线脚,该治具组包含定位治具及成形治具,该定位治具及该成形治具可相对移动,该定位治具具有角形定位部,该成形治具具有角形成形穴以匹配该角形定位部,该角形成形穴的穴角角度等于预设角度,且形成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步骤包含:
定位该线圈于该角形定位部,以使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二圆线延伸部位于该角形定位部的两侧;及
使该定位治具及该成形治具相互撞击,以使该角形定位部进入该角形成形穴,以挤压部分的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二圆线延伸部而形成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使得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一扁平线脚之间具有第一转折点,该第二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具有第二转折点,且使该第一扁平线脚与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具有该预设角度;
悬空放置该线圈于模具装置,使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接触该模具装置的侧壁,且该第一转折点及该第二转折点之间的宽度等于该模具装置的模穴的宽度,该线圈藉由该第一转折点及该第二转折点之间的宽度及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的该预设角度提供的压缩弹性悬空定位于该模具装置;
于该模具装置中模铸形成包覆体包覆该线圈,以使该线圈仅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裸露在该包覆体外,且该第一扁平线脚的扁平面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扁平面与该包覆体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共平面;以及
形成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于该包覆体的表面,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模铸形成该包覆体的步骤包含:于该模具装置中倒入导磁粉末压铸形成该包覆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折点及该第二转折点之间的宽度等于该包覆体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模具装置具有第一线脚沟槽及第二线脚沟槽,放置该线圈于该模具装置时,部分的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分别置于该第一线脚沟槽及第二线脚沟槽中。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之前,还包含裁切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突出于该包覆体的部分,以使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延伸长度不超过该包覆体的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的端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之前,还包含弯折自该包覆体的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的端面突出的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以平贴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相邻的侧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圆形导线由绝缘层包覆铜线所形成,且形成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之前,还包含藉由激光或研磨去除包覆在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该绝缘层,以裸露出该铜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预设角度的范围为25度至35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该包覆体后,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的角度小于该预设角度。
10.一种表面粘着式电感,其特征在于,包含:
线圈,该线圈由圆形导线卷绕而成并具有线圈体、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及该第二延伸端自该线圈体相对侧延伸而出,该第一延伸端包含第一圆线延伸部及第一扁平线脚,该第一圆线延伸部连接于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线圈体之间,该第一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一扁平线脚之间具有第一转折点,该第二延伸端包含第二圆线延伸部及第二扁平线脚,该第二圆线延伸部连接于该第二扁平线脚及该线圈体之间,该第二圆线延伸部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具有第二转折点,且该第一扁平线脚与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具有预设角度;
包覆体,包覆该线圈,以使该线圈仅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裸露在该包覆体外,且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扁平面与该包覆体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共平面,该第一转折点及该第二转折点之间的宽度等于该包覆体的宽度,该线圈藉由该第一转折点及该第二转折点之间的宽度及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的该预设角度提供压缩弹性以用于悬空定位;以及
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形成于该包覆体的表面,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扁平面宽度为0.3mm~0.32mm,且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的扁平面厚度为0.05mm~0.1mm。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其特征在于,该包覆体由导磁粉末压铸而成。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之间的角度小于该预设角度,该预设角度的范围为25度至35度。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表面粘着式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扁平线脚及该第二扁平线脚更分别延伸平贴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相邻的侧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403861.3A CN105895307B (zh) | 2016-06-08 | 2016-06-08 | 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403861.3A CN105895307B (zh) | 2016-06-08 | 2016-06-08 | 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95307A CN105895307A (zh) | 2016-08-24 |
CN105895307B true CN105895307B (zh) | 2017-12-29 |
Family
ID=56710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403861.3A Active CN105895307B (zh) | 2016-06-08 | 2016-06-08 | 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8953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86354B2 (ja) * | 2019-03-12 | 2023-06-05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インダクタ |
WO2020164645A2 (zh) * | 2020-04-21 | 2020-08-20 |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感元器件及制造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77581A (zh) * | 2004-04-01 | 2005-10-05 |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新颖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050224A (zh) * | 2012-12-26 | 2013-04-17 | 王向群 | 功率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295754A (zh) * | 2012-03-02 | 2013-09-11 | 东光株式会社 | 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
CN103413664A (zh) * | 2013-07-19 | 2013-11-27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6058419A (ja) * | 2014-09-05 | 2016-04-21 | 東光株式会社 |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6
- 2016-06-08 CN CN201610403861.3A patent/CN1058953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77581A (zh) * | 2004-04-01 | 2005-10-05 |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新颖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295754A (zh) * | 2012-03-02 | 2013-09-11 | 东光株式会社 | 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
CN103050224A (zh) * | 2012-12-26 | 2013-04-17 | 王向群 | 功率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413664A (zh) * | 2013-07-19 | 2013-11-27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表面粘着式电感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95307A (zh) | 2016-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36920B (zh) | 电感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428527B (zh) | 表面安装磁性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US9165710B2 (en) | Method of producing a surface-mount inductor | |
CN106449014B (zh) | 磁性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磁性元件的导线架 | |
CN103765681B (zh) | 连接器端子和连接器端子的制造方法 | |
CN105895307B (zh) | 表面粘着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280298A (zh) | 一种电感线圈及其激光切割制造方法 | |
CN105390246A (zh) | 电感及制造电感的方法 | |
EP2075882A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ead block for rotary connector | |
CN105719787B (zh) | 表面贴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5551583B (zh) | 扁立线圈用扁平绝缘电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7735907B (zh) | 带树脂模塑件的电线及带树脂模塑件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 |
TWI486978B (zh) | 表面黏著式電感之製造方法 | |
CN103795200A (zh) | 分段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 |
TWI620211B (zh) | 表面黏著式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 |
CN201435286Y (zh) | 一体成型电感器 | |
CN111354535A (zh) | 电感、电子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845318A (zh) | 表面贴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0373506C (zh) | 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3799822U (zh) | 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 | |
CN202183292U (zh) | 一种改进型一体成型电感器 | |
CN102655190B (zh) | Led支架制造方法 | |
US20200343651A1 (en) | Pipe conductor and conductive path | |
CN219873037U (zh) | 一体成型电感器 | |
CN204189720U (zh) | 一种小型电磁继电器的线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