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9552A - 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9552A
TW201729552A TW105137587A TW105137587A TW201729552A TW 201729552 A TW201729552 A TW 201729552A TW 105137587 A TW105137587 A TW 105137587A TW 105137587 A TW105137587 A TW 105137587A TW 201729552 A TW201729552 A TW 2017295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ttern
antenna
display
uni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7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3065B (zh
Inventor
Naganori Shirakata
Masayuki Shimizu
Koji Takinami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Publication of TW201729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95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3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306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3/00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 G01S3/02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using radio wav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3/00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 G01S3/02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using radio waves
    • G01S3/74Multi-channe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rection-finding, i.e. having a single antenna system capable of giving simultaneous indications of the directions of differen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3Indication means, e.g. displays, alarms, audibl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無線通訊裝置具有:第1天線部,形成藉由波束成形處理而從第1組複數波束選擇之波束,前述波束成形處理是用於進行使用到毫米波頻帶之通訊之波束成形處理;顯示部,顯示第1樣式,前述第1樣式表示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
本揭示是涉及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
近年來,訊務需求急速增加,於是,為了確保1GHz以上之頻帶寬度,有在檢討將使用毫米波頻帶來進行通訊之小型基地台裝置納入。舉例來說,一種通訊系統(有時被稱作異質網路),在使用微波頻帶來進行通訊之基地台裝置之通訊區域內設置有複數之小型基地台裝置。
由於此小型基地台裝置是使用毫米波頻帶,故與微波頻帶相較之下,傳輸損失大,難以令電波之傳達距離延伸。
關於克服如此之傳輸損失、或是有助於令通訊速度高速化及令細胞區域擴大之方法,舉例來說是在基地台裝置及終端(有時被稱作「終端站裝置」或「STA(Station)」)使用複數之天線元件(天線陣列)而進行指向性控制(波束成形)之方法。進行指向性控制之方法會令自身裝置(基地台裝置或終端)發送之電波朝向對象裝置所在之方向,藉此,可比無指向性之發送還要令電波到達遠距離地點,因此,可擴大自身裝置所覆蓋之細胞區域。另外,由於自身裝置可藉由指向性控制而改善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plus-Noise power Ratio),故可藉由採用頻率效率高之調變方式及碼率,而以高傳送速度來進行通訊(例如,參考非專利文獻1)。
另外,習知有人提案如下之顯示方法:在微波頻帶之通訊,令終端顯示接收電場強度等之接收品質,藉此,讓使用者認識是否能以高傳送速度進行通訊(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5641607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IEEE 802.11ad-2012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 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nd Physical Layer (PHY) Specifications Amendment 3: Enhancements for Very High Throughput in the 60 GHz Band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在使用到毫米波頻帶之無線網路,終端會為了令指向性對到連接之基地台裝置而進行波束成形之訓練。然而,毫米波頻帶之電波是直進性強且對遮蔽弱,故當電波之放射角度範圍狹窄的情況下,終端會因為姿勢及方向之至少其中1者之改變而造成可通訊之範圍亦改變。所以,終端之姿勢及方向之至少其中1者會影響通訊品質,但使用者並不清楚令終端朝向哪個方向才會通訊品質變好。
本揭示之一態樣是提供可讓使用者在使用毫米波頻帶來進行通訊之無線通訊裝置認識令通訊品質提昇之裝置之姿勢及方向之至少其中1者之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與本揭示之一態樣相關之無線通訊裝置是具有: 第1天線部,形成藉由波束成形處理而從第1組複數波束選擇之波束,前述波束成形處理是用於進行使用到毫米波頻帶之通訊之波束成形處理; 顯示部,顯示第1樣式,前述第1樣式表示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與本揭示之一態樣相關之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是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 形成藉由波束成形處理而從第1組複數波束選擇之波束,前述波束成形處理是用於進行使用到毫米波頻帶之通訊之波束成形處理; 顯示第1樣式,前述第1樣式表示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附帶一提,該等之包括或具體態樣可以是藉由系統、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或記錄媒體而實現,亦可以是藉由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及記錄媒體之任意組合而實現。 發明效果
根據本揭示之一態樣,可讓使用者認識令通訊品質提昇之裝置之姿勢、方向。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進一步之優點及效果可由說明書及圖式明白得知。雖然相關之優點及/或效果是藉由幾個實施形態以及說明書及圖式所記載之特徴而分別提供,但並非為了獲得1個或更多之同一特徴而一定要全部提供。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考圖面來詳細說明本揭示之實施形態。
<1>到達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緣由 首先,說明到達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緣由。
在一般之毫米波通訊,終端是逐次地切換指向性來令指向性朝向基地台裝置之方向,而發送訊號。
圖1是表示毫米波通訊系統之一例的圖。圖1是表示毫米波終端101(以下,有時被稱作「終端」或「STA(Station)」)、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02(以下,有時被稱作「AP(Access Point)」)、AP102之通訊覆蓋區域103。藉由終端101之天線形成之電波之指向方向104、105、106(以下,有時被稱作「波束」)舉例來說是形成K條(K是1以上之整數,在圖1,K=3)波束且分別賦予號碼(以下,有時被稱作「波束ID」),由毫米波終端101來進行切換。在圖1,電波之指向方向(波束)104表示波束ID=1,電波之指向方向(波束)105表示波束ID=k,電波之指向方向(波束)106表示波束ID=K。同樣地,AP102亦具有複數之波束,可將其予以切換(未圖示)。
當在AP102之通訊覆蓋區域103之範圍內存在有STA101的情況下,STA101與AP102可進行資料通訊,然而,為了提昇傳送品質,需要選擇在STA101與AP102之間傳送品質最佳之波束之組合。
圖2是表示STA101之構成。STA101具有天線部201、毫米波無線部202、控制部203、顯示部204、發送部205、接收部206、接收品質測量部207。
從STA101發送訊框的情況下,控制部203是令發送資料輸入發送部205。發送部205是將輸入之資料轉換成適合無線通訊之訊號格式,轉換成毫米波頻帶之無線訊號,朝天線部201輸出。另外,控制部203是令天線部201切換成發送模式,選擇發送要用之波束。天線部201是將指向性切換至被選擇之波束,而放射從發送部205輸入之無線訊號。
STA101接收訊框的情況下,控制部203是令天線部201切換成接收模式,選擇接收要用之波束。天線部201是將指向性切換至被選擇之波束,將接收到之無線訊號朝接收部206輸出。接收部206是從輸入之無線訊號檢測出訊框後,轉換成適合訊號處理之頻帶之訊號,依循事先決定之訊號格式而解調,將接收資料朝控制部203輸出。另外,接收品質測量部207是基於來自接收部206之訊號而測量訊號之接收品質(例如表示接收強度之RSSI(Receive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訊號雜訊比SNR(Signal-to-Noise Ratio)、訊號干擾雜訊比SINR(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及錯誤率之至少其中1者),將測量結果朝控制部203輸出。控制部203是基於輸入之接收資料及接收品質相關之資訊,將要在顯示204顯示之資訊輸出。顯示部204是使用顯示面板或指示器等手段而將輸入之資訊顯示給使用者。
控制部203是比資料通訊還先進行波束成形訓練,選擇在與AP102之間傳送品質最佳之波束之組合。
圖3是表示波束成形訓練之一例的時間圖。圖3是表示STA101發送之訓練訊框301、302、303、回饋訊框305、ACK(Acknowledge)訊框306。雖然圖3是表示STA101之訓練,但AP102亦同樣進行訓練。
首先,STA101是切換波束,將訓練訊框301、302、303發送。舉例來說,STA101是以波束ID=1(波束104)發送訓練訊框301,以波束ID=n(波束105)發送訓練訊框302,以波束ID=N(波束106)發送訓練訊框303。在此,各訓練訊框包含發送所使用之波束ID之資訊、以及、表示在自身訓練訊框之後發送幾個訊框之剩餘訊框數量之資訊。
AP102是當正常地接收到訓練訊框301、302、303(無錯誤而接收到)的情況下,將接收到之訓練訊框之接收品質、訓練訊框包含之波束ID及剩餘訊框數量之資訊予以記憶。雖然會因為STA101之波束方向、STA101本身面向之方向而有難以正常接收之訓練訊框,但AP102可藉由從正常接收到之訓練訊框獲得之剩餘訊框數量之資訊,而得知來自STA101之訓練訊框發送期間。
AP102是當檢測到訓練訊框發送期間之結束後,將AP102在來自STA101之訓練訊框(301至303)發送期間接收到之訓練訊框中之被判斷成接收品質最佳之訓練訊框所包含之波束ID(以下,有時被稱作「STA之最佳區段」),以回饋訊框305來通知STA101。
STA101是接收回饋訊框305,使用通知之表示STA之最佳區段之波束ID而判定對從STA101往AP102之發送而言接收品質最佳之波束ID,以後與AP102通訊是使用判定之波束。
STA101是將回饋訊框305之接收應答以ACK訊框306來通知AP102。藉此,波束成形訓練結束。
話說,STA101及AP102是為了令波束之指向性在寬廣之角度範圍進行變化,而使用多元件(例如16~64元件)之天線陣列來當作1個天線。然而,使用多元件天線陣列的情況下,無線部之電路規模會變大,因此,對要求小型低消耗電力之終端而言,難以搭載。所以,終端是電波之放射角度範圍變窄,會因為姿勢及方向之至少其中1者改變而造成可通訊之範圍亦改變。
本揭示人們是基於如此之著眼點,想到對使用者進行令天線朝向基地台裝置之方向的顯示,會有助於令終端之可通訊之範圍變廣、改善通訊品質,而建構本揭示。
<2>實施形態1 一面參考圖4一面說明與實施形態1相關之毫米波終端之運作之一例。
本實施形態之終端(STA)是具有1個天線,藉由1個天線來形成波束。
圖4是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到進行顯示為止之以STA101之控制部203進行之控制的流程圖。
在步驟S401,STA101是開始對AP102連接。舉例來說,STA101是藉由檢測到AP102週期性發送之信標訊框而檢測到進入通訊覆蓋區域103,對AP102進行連接要求。
STA101是當對AP102之連接完成後,開始波束成形訓練(步驟S402)。如上述,STA101是依每次切換波束而發送訓練訊框(步驟S403),接收從AP102發送之回饋訊框(步驟S404),決定與AP102通訊要用之波束而令波束成形訓練結束(步驟S405)。
波束成形訓練結束後,令資料通訊期間開始,STA101是使用決定之波束來對AP102進行資料通訊(步驟S406)。
在此,STA101是使用資料通訊中之接收訊框而測量接收品質(步驟S407),將測量之接收品質與決定之波束顯示給使用者(步驟S408)。STA101是在步驟S409判斷是否令連接結束,當不令連接結束的情況下是回到步驟S402,當令連接結束的情況下是令處理結束。
圖5表示以顯示部204顯示之顯示樣式之顯示例。在本實施形態,於顯示部204顯示用來表示可藉由天線部201形成之波束之放射方向之樣式(虛線)、實際藉由天線部201形成之波束之方向(塗滿黑色)。在圖5之例,STA101是將扇形(circular sector)之圓心角依預定之角度分割來顯示可藉由天線部201形成之波束之放射方向之樣式(在圖中之例,波束之放射方向之樣式是5,從圓心504依預定之角度將扇形分割成5個來顯示),藉由將分割之扇形之任一區域塗滿顯示而可辨識藉由天線部201形成之波束之方向。
另外,接收品質之顯示方式是令扇形(用來表示可形成之波束之放射方向之樣式)在直徑方向分割,接收品質越大則越將直徑方向之分割區域從圓心504朝外周塗滿。
進行具體說明。圖5表示與波束104(圖2)對應之顯示樣式501a、與波束105對應之顯示樣式502、與波束106對應之顯示樣式503。顯示樣式501a與顯示樣式502之間、顯示樣式502與顯示樣式503之間之顯示樣式是波束104與波束105之間、或波束105與106之間之方向之波束(例如波束ID=k-1或波束ID=k+1等),關於扇形(用來表示可形成之波束之放射方向之樣式),可以是依波束之條數而改變顯示之波束樣式。
另外,在代表1波束之樣式中,塗滿之圖形之數量是代表接收品質水準。舉例來說,在圖5之例,顯示樣式501a表示形成之波束是波束104、接收品質水準是2(接收品質水準最佳是3),以虛線表現之樣式是代表未被選擇之波束(天線部201現在未形成之波束)。附帶一提,關於接收品質,除了先前提到之RSSI、SNR、SINR、錯誤率之外,亦可以是通訊速度、流通量、使用之調變模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等資訊。亦即,接收水準1(最低)是將分割區域501a塗滿,接收水準2是將分割區域501a、501b塗滿,接收水準3(最高)是將分割區域501a、501b、501c塗滿。附帶一提,波束成形訓練中可以是將圓心504塗滿而分割區域不塗滿。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令以天線部201形成之波束之方向及接收品質顯示在顯示部204,使用者可輕易地認識自身持有之終端是與左右方向之哪一邊之基地台裝置連接。所以,由於使用者知道終端朝哪一方向可令通訊品質更加改善,故即便是有遮蔽等的情況亦可輕易回避,可進行穩定之通訊。
<3>實施形態2 上述之實施形態1是說明終端(STA)具有1個天線、藉由1個天線來形成波束之情況下的顯示。本實施形態是針對具有複數天線、且天線之可形成波束之方向相異的情況下的顯示。
具體而言,終端是令複數之天線設置在不同之角度。複數之天線中之天線1是當使用者看著顯示部而操作的情況下朝使用者之前方方向放射電波之天線,天線2是當使用者看著顯示部而進行的情況下朝使用者之後方方向放射電波之天線。
圖6是表示具有複數天線之終端之一例的圖。圖6表示終端(殼體)601;天線1之放射方向(主方向)602;可藉由天線1形成之波束603、604、605;天線2之放射方向(主方向)606;可藉由天線2形成之波束607、608、609;顯示部610。附帶一提,在圖6之例,天線1可形成之波束數量K是3,天線2可形成之波束數量M是3。
由於平板狀之行動終端可想到的是使用者用手拿著而使用之狀況、或是在桌上使用之狀況,故將天線配置在適合各使用狀況之位置。舉例來說,當終端601以顯示部610朝上的方式而放在桌上之狀況下,宜使用主方向是放射方向606之天線2。
針對使用者用手拿著終端601、顯示部610面向使用者之狀況進行說明。當AP是設置在使用者之前方之上方(例如天花板等)的場所,終端601宜使用主方向是放射方向602之天線1。另一方面,當AP是設置在使用者之正上方至後方之上方的場所,終端601宜使用主方向是放射方向606之天線2。
當具有如此之令波束可形成之方向相異之複數天線的情況下,可藉由將表示各天線部可形成之波束之放射方向的樣式、及形成之波束的方向予以顯示,而進一步提昇方便性。
圖7是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終端601之構成。終端601具有天線部1(701)、天線部2(702)、天線切換部703、毫米波無線部704、控制部705、發送部706、接收部707、接收品質測量部708。毫米波無線部704是進行與圖2之毫米波無線部202同樣之運作。
從終端601發送訊框的情況下,控制部705是令發送資料輸入發送部706。發送部706是將輸入之通訊資料轉換成適合無線通訊之訊號格式,轉換成毫米波頻帶之無線訊號,朝天線部703輸出。控制部705是選擇天線部1(701)與天線部2(702)之任1者,對天線切換部703進行控制以切換無線訊號之輸出路徑,對被選擇之天線部進行控制以切換發送模式、及選擇發送要用之波束。天線切換部703是對被選擇之天線部輸出無線訊號。被選擇之天線部是將指向性切換成被選擇之波束,將從發送部706透過天線切換部703而輸入之無線訊號予以放射。
終端601接收訊框的情況下,控制部705是選擇天線部1與天線部2之任1者,對天線切換部703進行控制以切換無線訊號之輸入路徑,對被選擇之天線部進行控制以切換成接收模式、及選擇接收要用之波束。天線切換部703是令從被選擇之天線部輸入之無線訊號朝接收部707輸出。被選擇之天線部是將指向性切換成被選擇之波束,透過天線切換部703而令接收到之無線訊號朝接收部707輸出。
接收部707是從輸入之無線訊號檢測出訊框後,轉換成適合訊號處理之頻帶之訊號,依循事先決定之訊號格式而解調,將接收資料朝控制部705輸出。另外,接收品質測量部708是基於來自接收部707之訊號而測量訊號之接收品質,將測量結果朝控制部705輸出。控制部705是基於輸入之訊號、接收品質、及選擇之天線部相關之資訊,將應顯示之資訊朝顯示部610輸出。顯示部610是使用顯示面板或指示器等手段而將輸入之資訊顯示給使用者。
控制部705是比資料通訊還先進行波束成形訓練,選擇在與AP之間傳送品質最佳之波束之組合。
圖8是表示在使用複數天線之STA601與AP102之間進行之波束成形訓練之一例的時間圖。圖8是表示STA601發送之訓練訊框801、802、803、804、805、806、回饋訊框807、ACK(Acknowledge)訊框808。雖然圖8是表示STA601之訓練,但AP102亦同樣進行訓練。
首先,STA601是將天線切換成天線1(天線ID=1),依每次切換天線1之波束而將訓練訊框801、802、803發送。舉例來說,STA601是以天線ID=1、波束ID=1(波束603)發送訓練訊框801,以天線ID=1、波束ID=n(波束604)發送訓練訊框802,以天線ID=1、波束ID=N(波束605)發送訓練訊框803。
接著,STA601是將天線切換成天線2(天線ID=2),依每次切換天線2之波束而將訓練訊框804、805、806發送。舉例來說,STA601是以天線ID=2、波束ID=1(波束607)發送訓練訊框804,以天線ID=2、波束ID=m(波束608)發送訓練訊框805,以天線ID=2、波束ID=M(波束609)發送訓練訊框806。
在此,各訓練訊框包含發送所使用之天線ID、波束ID之資訊、以及、表示在自身訓練訊框之後發送幾個訊框之剩餘訊框數量之資訊。
AP102是當正常地接收到訓練訊框801、802、803、804、805、806的情況下,將接收到之訓練訊框之接收品質、訓練訊框包含之天線ID、波束ID及剩餘訊框數量之資訊予以記憶。雖然會因為STA601之天線方向、波束方向、STA601本身面向之方向而有難以正常接收之訓練訊框,但AP102可藉由從正常接收到之訓練訊框獲得之剩餘訊框數量之資訊,而得知來自STA601之訓練訊框發送期間。
AP102是當檢測到訓練訊框發送期間之結束後,將AP102在來自STA601之訓練訊框(801至806)發送期間接收到之訓練訊框中之被判斷成接收品質最佳之訓練訊框所包含之天線ID及波束ID(以下,有時被稱作「STA之最佳區段」),以回饋訊框807來通知STA601。
STA601是接收回饋訊框807,使用通知之表示STA之最佳區段之天線ID與波束ID而判定對從STA601往AP102之發送而言接收品質最佳之天線ID與波束ID,以後與AP102通訊是使用判定之天線及波束。
STA601是將回饋訊框807之接收應答以ACK訊框808來通知AP102。藉此,波束成形訓練結束。
圖9是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到進行顯示為止之以STA601之控制部705進行之控制的流程圖。在圖9,S是表示步驟。
在步驟S901,STA601是開始對AP102連接。舉例來說,STA601是藉由檢測到AP102週期性發送之信標訊框而檢測到進入通訊覆蓋區域,對AP102進行連接要求。
STA601是當對AP102之連接完成後,開始波束成形訓練(步驟S902)。如上述,STA601是依每次切換天線與波束而發送訓練訊框(步驟S903),接收從AP102發送之回饋訊框(步驟S904),決定與AP102通訊要用之天線與波束而令波束成形訓練結束(步驟S905)。
波束成形訓練結束後,令資料通訊期間開始,STA601是使用決定之天線與波束來對AP102進行資料通訊(步驟S906)。
在此,STA601是使用資料通訊中之接收訊框而測量接收品質(步驟S907),將測量之接收品質與決定之波束顯示給使用者(步驟S908)。STA601是在步驟S909判斷是否令連接結束,當不令連接結束的情況下是回到步驟S902,當令連接結束的情況下是令處理結束。
圖10A、圖10B表示以顯示部610顯示之波束之顯示例。本實施形態之顯示是除了上述之實施形態1之顯示之特徴之外,還顯示用來表示可藉由各天線部形成之波束之放射方向之樣式(虛線)、實際藉由各天線部形成之波束之方向(塗滿黑色)。
進行具體說明。圖10A之顯示圖像610a表示與波束603(圖7)對應之顯示樣式1001、與波束604對應之顯示樣式1002、與波束605對應之顯示樣式1003。顯示樣式1001與顯示樣式1002之間、顯示樣式1002與顯示樣式1003之間之顯示樣式是波束603與波束604之間、或波束604與605之間之方向之波束(例如波束ID=k-1或波束ID=k+1等),關於扇形(用來表示可藉由各天線部形成之波束之放射方向之樣式),可以是依波束之條數而改變顯示之波束樣式。
因為顯示樣式1001、1002、1003是表示天線1(主放射方向602)之使用,故可為了表達基地台裝置之方向是位在使用者之前方,而採用扇子往上(往面向之方向)之樣式。
另外,圖10B之顯示圖像610b表示與波束607(圖7)對應之顯示樣式1004、與波束608對應之顯示樣式1005、與波束609對應之顯示樣式1006。顯示樣式1004與顯示樣式1005之間、顯示樣式1005與顯示樣式1006之間之顯示樣式是波束607與波束608之間、或波束608與波束609之間之方向之波束(例如波束ID=m-1或波束ID=m+1等),關於扇形(用來表示可形成之波束之放射方向之樣式),可以是依波束之條數而改變顯示之波束樣式。
因為顯示樣式1004、1005、1006是表示天線2(主放射方向606)之使用,故可為了表達基地台裝置之方向是位在使用者之後方,而採用扇子往下(往背對之方向)之樣式。
另外,在代表1波束之樣式中,塗滿之塊體之數量是代表接收品質水準。舉例來說,在圖10A之例,顯示部610a顯示之顯示樣式1001表示形成之波束是波束603、接收品質水準是2,以虛線表現之顯示樣式是代表未被選擇之波束(天線部1現在未形成之波束)。附帶一提,關於接收品質,除了先前提到之RSSI、SNR、SINR、錯誤率之外,亦可以是通訊速度、流通量、使用之調變模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等。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令被選擇之天線、以被選擇之天線形成之波束之方向及接收品質顯示在顯示部610,使用者可輕易地認識自身持有之終端是與前後左右方向之哪一邊之基地台裝置連接(亦即,不只是左右,還有基地台裝置是位於前後之哪一邊)。所以,由於使用者知道終端朝哪一方向可令通訊品質更加改善,故即便是有遮蔽等的情況亦可輕易回避,可進行穩定之通訊。
附帶一提,雖然本實施形態是針對天線有2個的情況而進行說明,但理所當然地,亦可適用於天線有3個以上的情況。總而言之,將表示各天線部可形成之波束之放射方向的樣式、及形成之波束的方向予以顯示即可。
<4>實施形態3 本實施形態是說明除了如上述之實施形態1、2般之毫米波頻帶之通訊之外還可進行使用到微波頻帶之通訊的情況下的顯示。
圖11是表示將微波通訊與毫米波通訊組合之異質網路系統之一例的圖。在圖11,終端1101是多頻帶終端,可在毫米波及微波雙方進行通訊。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之通訊覆蓋區域1103,以多頻帶終端1101之毫米波天線形成之波束1104、1005、1106,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之通訊覆蓋區域1108。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舉例來說是利用2.4GHz帶、5GHz帶之無線LAN。
多頻帶終端1101是當移動至通訊覆蓋區域1108內之後,與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連接,當移動至通訊覆蓋區域1103內之後,與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連接而進行資料通訊。
圖12是表示多頻帶終端1101之構成。多頻帶終端1101具有毫米波天線部1201、毫米波無線部1202、微波天線部1203、微波無線部1204、控制部1205、顯示部1206。微波無線部1204具有微波發送部1207、微波接收部1208、微波接收品質測量部1209。
毫米波天線部1201是與天線部201(圖2)相同,毫米波無線部1202是與毫米波無線部202(圖2)相同。另外,控制部1205與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連接而進行資料通訊的情況是如上述。
多頻帶終端1101與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連接而進行資料通訊的情況是如以下般地運作。
從多頻帶終端1101發送微波訊框的情況下,控制部1205是令發送資料輸入微波發送部1207。微波發送部1207是將輸入之通訊資料轉換成適合微波無線通訊之訊號格式,轉換成微波頻帶之無線訊號,朝微波天線部1203輸出。另外,控制部1205是令微波天線部1203切換成發送模式。微波天線部1203是將從微波發送部1207輸入之無線訊號放射,但是,一般而言,微波之直進性並不比毫米波強,故以接近無指向性之廣角度範圍而放射。
多頻帶終端1101接收微波訊框的情況下,控制部1205是令微波天線部1203切換成接收模式。微波是以接近無指向性之廣角度範圍而被接收。微波天線部1203是將接收到之微波頻帶之無線訊號朝微波接收部1208輸出。微波接收部1208是從輸入之微波頻帶之無線訊號檢測出微波訊框後,轉換成適合訊號處理之頻帶之訊號,依循事先決定之訊號格式而解調,將接收資料朝控制部1205輸出。另外,微波接收品質測量部1209是基於來自微波接收部1208之訊號而測量微波訊號之接收品質(例如表示接收強度之RSSI(Receive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訊號雜訊比SNR(Signal-to-Noise Ratio)、訊號干擾雜訊比SINR(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及錯誤率之至少其中1者),將測量結果朝控制部1205輸出。
控制部1205是基於輸入之毫米波訊號及毫米波接收品質、微波訊號及微波接收品質相關之資訊,將要在顯示1206顯示之資訊輸出。顯示部1206是使用顯示面板或指示器等手段而將輸入之資訊顯示給使用者。
圖13是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到進行顯示為止之以多頻帶終端1101之控制部1205進行之控制的流程圖。在圖13,S是表示步驟。
在步驟S1301,控制部1205是進行連接對象之判定。當判定成移動至通訊覆蓋區域1108內的情況下,移往用於與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連接之步驟S1311。當判定成移動至通訊覆蓋區域1103內的情況下,移往用於與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連接之步驟S1302。關於移動至何者之通訊覆蓋區域內之判定,舉例來說,可以是使用地圖資訊、位置資訊等,亦可以是藉由接收從基地台裝置發送之信標等而判定,再者,亦可以是由使用者主動地切換連接對象。
在步驟S1302,多頻帶終端1101是開始對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連接。舉例來說,控制部1205是藉由檢測到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週期性發送之信標訊框而檢測到移動至通訊覆蓋區域1103內之情形,對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進行連接要求。
當對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之連接完成後,開始波束成形訓練(步驟S1303)。如上述,依每次切換波束而發送訓練訊框(步驟S1304),接收從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發送之回饋訊框(步驟S1305),決定與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通訊要用之波束而令波束成形訓練結束(步驟S1306)。
波束成形訓練結束後,令資料通訊期間開始,多頻帶終端1101是使用決定之波束來對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進行資料通訊(步驟S1307)。
在此,多頻帶終端1101是使用資料通訊中之接收訊框而測量毫米波接收品質(步驟S1308),將測量之毫米波接收品質與決定之波束以後述之樣式1(圖14A)而顯示在顯示部1206(步驟S1309)。多頻帶終端1101是在步驟S1310判斷是否令連接結束,當不令連接結束的情況下是回到步驟S1303,當令連接結束的情況下是令處理結束。
另一方面,在步驟S1311,多頻帶終端1101是開始對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連接。舉例來說,控制部1205是藉由檢測到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週期性發送之微波信標訊框而檢測到移動至通訊覆蓋區域1108內之情形,對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進行連接要求。
當對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之連接完成後,令資料通訊期間開始,多頻帶終端1101是對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進行資料通訊(步驟S1312)。
在此,多頻帶終端1101是使用資料通訊中之微波接收訊框而測量微波接收品質(步驟S1313),將測量之微波接收品質以後述之樣式3(圖14B)而顯示在顯示部1206(步驟S1314)。多頻帶終端1101是在步驟S1315判斷是否令連接結束,當不令連接結束的情況下是回到步驟S1312,當令連接結束的情況下是令處理結束。
圖14A及圖14B表示以顯示部1206顯示之顯示樣式之顯示例。在本實施形態,當進行使用到毫米波頻帶之通訊的情況下,顯示樣式是顯示形成之波束之方向(圖14A),另一方面,當進行使用到微波頻帶之通訊的情況下,顯示樣式是顯示比毫米波頻帶之波束更廣之放射樣式(圖14B)。實際上,在圖14A及圖14B之例,當使用毫米波頻帶來通訊的情況下,顯示樣式是顯示波束之方向與接收品質水準。另一方面,使用微波頻帶來通訊的情況下,因為無指向性,故顯示樣式是以寬廣之放射樣式而顯示接收品質水準。
進行具體說明。當多頻帶終端1101是與毫米波基地台裝置1102連接的情況下,多頻帶終端1101進行與圖14A所示之實施形態1相同之顯示(樣式1)。相較於此,當多頻帶終端1101是與微波基地台裝置1107連接的情況下,多頻帶終端1101進行圖14B所示之顯示(樣式3)。
為了表現微波之無指向性,圖14B所示之顯示樣式1404是以比圖14A之顯示樣式還要塗滿廣角度範圍之塊體來表示。藉此,使用者可基於角度範圍之變化而輕易地辨識以毫米波連接或以微波連接。微波接收品質之顯示可以是與毫米波之顯示樣式1401(圖14A)相同,藉由塗滿之塊體之數量來表現接收品質之水準。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因為以使用者可辨識被選擇之頻帶、波束之方向、接收品質的方式來進行顯示,故使用者可輕易地認識多頻帶終端1101是與微波頻帶或毫米波頻帶之基地台裝置連接。所以,當以毫米波來連接的情況下,由於使用者知道終端朝哪一方向可令通訊品質更加改善,故即便是有遮蔽等的情況亦容易,可進行穩定之通訊。另外,當連接微波的情況下,使用者可認識到即便將多頻帶終端1101之姿勢及方向之任1者改變,通訊品質亦幾乎不改變。
雖然以上是一面參考圖面一面說明各種實施形態,但本揭示並非限定於該等例是自不在話下。本業者可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範疇內想到各種之變更例或修正例是相當明顯,而這些當然亦應被理解成屬於本揭示之技術範圍。另外,亦可在不超脫揭示之旨趣之範圍內,將上述實施形態之各構成要素任意組合。
雖然在圖5、圖10A、圖10B、圖14A、圖14B之顯示例是以塗滿對應之塊體(區域)的方式來表現波束之方向及接收品質,但總而言之,藉由顏色或花紋而以可辨識的方式來顯示與波束之方向及接收品質對應之區域即可。另外,亦可使用扇形以外之形狀來表現波束之方向及接收品質。
雖然在上述各實施形態是藉由使用硬體而構成之例來說明本揭示,但本揭示亦可以是在與硬體之合作中藉由軟體而實現。
另外,關於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之說明中使用到之各機能塊,典型上是以具有輸入端子及輸出端子之積體電路、亦即LSI而實現。積體電路亦可以是控制在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中使用到之各機能塊、具有輸入與輸出。可以是令這些個別地1晶片化,亦可以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而1晶片化。在此雖然是LSI,但隨著積體程度之不同,有時會被稱作IC、系統LSI、SLSI、ULSI。
另外,積體電路化之手法並不限於LSI,亦可以是使用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來實現。亦可以是在LSI製造後,利用可程式設計之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對LSI內部之電路單元之連接或設定進行再構成之可重組態處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者,如果因為半導體技術之進歩或衍生之別的技術而出現將LSI取代之積體電路化技術,則當然亦可使用該技術來進行機能塊之積體化。生物技術之使用等亦為可能。
本揭示之無線通訊裝置具有:第1天線部,形成藉由波束成形處理而從第1組複數波束選擇之波束,前述波束成形處理是用於進行使用到毫米波頻帶之通訊之波束成形處理;顯示部,顯示第1樣式,前述第1樣式表示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在本揭示之無線通訊裝置,前述顯示部使用與前述第1樣式不同之樣式而顯示第2樣式,前述第2樣式表示前述第1組複數波束中之未被前述第1天線部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在本揭示之無線通訊裝置,前述顯示部是使用複數扇形來顯示前述第1樣式及前述第2樣式;藉由令前述複數扇形之任一者之區域是與其他區域不同顏色或花紋,而顯示前述第1樣式。
在本揭示之無線通訊裝置,前述第1樣式表示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接收品質。
在本揭示之無線通訊裝置,前述複數扇形分別包含有在直徑方向分割之分割區域;前述顯示部是當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接收品質為最低水準,令前述分割區域中之最接近圓心之部分帶有顏色或花紋而顯示,當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接收品質為最高水準,令前述分割區域全部帶有顏色或花紋而顯示。
在本揭示之無線通訊裝置,具有:第2天線部,形成藉由前述波束成形處理而從與前述第1天線部不同放射方向之第2組複數波束選擇之波束;前述顯示部顯示第3樣式與第4樣式,前述第3樣式表示前述第2天線部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前述第4樣式表示前述第2組複數波束中之未被前述第2天線部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在本揭示之無線通訊裝置,包含:第3天線部,進行使用到微波頻帶之通訊;前述顯示部在使用到前述第1天線部之通訊是顯示前述第1樣式,在使用到前述第3天線部之通訊是顯示第5樣式,前述第5樣式表示接收品質。
本揭示之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是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形成藉由波束成形處理而從第1組複數波束選擇之波束,前述波束成形處理是用於進行使用到毫米波頻帶之通訊之波束成形處理;顯示第1樣式,前述第1樣式表示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産業利用性
本揭示適合用在行動通訊系統。
101、601、1101‧‧‧終端(STA)
102、1102、1107‧‧‧基地台裝置(AP)
103、1103、1108‧‧‧通訊覆蓋區域
104、105、106、603、604、605、607、608、609、1104、1105、1106‧‧‧波束
201、701、702‧‧‧天線部
202、704、1202‧‧‧毫米波無線部
203、705、1205‧‧‧控制部
204、610、1206‧‧‧顯示部
205、706‧‧‧發送部
206、707‧‧‧接收部
207、708‧‧‧接收品質測量部
301、302、303、801、802、803、804、805、806‧‧‧訓練訊框
305、807‧‧‧回饋訊框
306、808‧‧‧ACK訊框
501a、501b、501c、502、503、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401、1402、1403、1404‧‧‧顯示樣式
504‧‧‧圓心
602、606‧‧‧主放射方向
610a、610b、1206a、1206b‧‧‧顯示圖像
703‧‧‧天線切換部
1201‧‧‧毫米波天線部
1203‧‧‧微波天線部
1204‧‧‧微波無線部
1207‧‧‧微波發送部
1208‧‧‧微波接收部
1209‧‧‧微波接收品質測量部
S401、S402、S403、S404、S405、S406、S407、S408、S409、S901、S902、S903、S904、S905、S906、S907、S908、S909、S1301、S1302、S1303、S1304、S1305、S1306、S1307、S1308、S1309、S1310、S1311、S1312、S1313、S1314、S1315‧‧‧步驟
圖1...表示毫米波通訊系統之一例的圖。 圖2...表示終端之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3...表示終端之波束成形訓練之一例的時間圖。 圖4...表示實施形態1之到進行顯示為止之以控制部進行之控制的流程圖。 圖5...表示實施形態1之顯示例的圖。 圖6...表示從具有複數天線之終端發送之波束之一例的圖。 圖7...表示實施形態2之終端之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8...表示實施形態2之終端之波束成形訓練之一例的時間圖。 圖9...表示實施形態2之到進行顯示為止之以控制部進行之控制的流程圖。 圖10A...表示與實施形態2之天線部1相關之顯示圖像的圖。 圖10B...表示與實施形態2之天線部2相關之顯示圖像的圖。 圖11...用來說明將微波通訊與毫米波通訊組合之異質網路系統的圖。 圖12...表示實施形態3之終端之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13...表示實施形態3之到進行顯示為止之以控制部進行之控制的流程圖。 圖14A...表示實施形態3之進行使用到毫米波頻帶之通訊之情況下之顯示圖像的圖。 圖14B...表示實施形態3之進行使用到微波頻帶之通訊之情況下之顯示圖像的圖。
204‧‧‧顯示部
501a、501b、501c、502、503‧‧‧顯示樣式
504‧‧‧圓心

Claims (8)

  1.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具有: 第1天線部,形成藉由波束成形處理而從第1組複數波束選擇之波束,前述波束成形處理是用於進行使用到毫米波頻帶之通訊之波束成形處理; 顯示部,顯示第1樣式,前述第1樣式表示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2. 如請求項1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述顯示部使用與前述第1樣式不同之樣式而顯示第2樣式,前述第2樣式表示前述第1組複數波束中之未被前述第1天線部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3. 如請求項2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述顯示部是使用複數扇形來顯示前述第1樣式及前述第2樣式;藉由令前述複數扇形之任一者之區域是與其他區域不同顏色或花紋,而顯示前述第1樣式。
  4. 如請求項3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述第1樣式表示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接收品質。
  5. 如請求項4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述複數扇形分別包含有在直徑方向分割之分割區域; 前述顯示部是當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接收品質為最低水準,令前述分割區域中之圓心角部分帶有顏色或花紋而顯示,當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接收品質為最高水準,令前述分割區域全部帶有顏色或花紋而顯示。
  6. 如請求項1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具有:第2天線部,形成藉由前述波束成形處理而從與前述第1天線部不同放射方向之第2組複數波束選擇之波束; 前述顯示部顯示第3樣式與第4樣式,前述第3樣式表示前述第2天線部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前述第4樣式表示前述第2組複數波束中之未被前述第2天線部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7. 如請求項1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包含:第3天線部,進行使用到微波頻帶之通訊; 前述顯示部在使用到前述第1天線部之通訊是顯示前述第1樣式,在使用到前述第3天線部之通訊是顯示第5樣式,前述第5樣式表示接收品質。
  8. 一種顯示方法,是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 形成藉由波束成形處理而從第1組複數波束選擇之波束,前述波束成形處理是用於進行使用到毫米波頻帶之通訊之波束成形處理; 顯示第1樣式,前述第1樣式表示前述選擇之波束之放射方向。
TW105137587A 2016-02-12 2016-11-17 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 TWI7430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4748 2016-02-12
JP2016024748A JP6847581B2 (ja) 2016-02-12 2016-02-12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における表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9552A true TW201729552A (zh) 2017-08-16
TWI743065B TWI743065B (zh) 2021-10-21

Family

ID=59563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7587A TWI743065B (zh) 2016-02-12 2016-11-17 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868598B2 (zh)
EP (1) EP3416301B1 (zh)
JP (1) JP6847581B2 (zh)
CN (1) CN108604921B (zh)
TW (1) TWI743065B (zh)
WO (1) WO20171380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5612B2 (ja) * 2016-02-22 2021-06-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2509019B1 (ko) * 2017-02-21 2023-03-1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최적 빔 표시 및 가이드 방법 및 장치
US11324014B2 (en) * 2017-12-22 2022-05-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xposure detection in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US11108473B2 (en) * 2018-06-11 2021-08-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for terminal-specific beamforming adaptation for advanced wireless systems
JP7322898B2 (ja) * 2019-01-23 2023-08-08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方法
EP3917042B1 (en) * 2019-01-24 2022-11-23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KR102623349B1 (ko) * 2019-04-05 2024-01-1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빔을 이용하여 외부 장치와 페어링 하는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US11265068B2 (en) * 2019-04-11 2022-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selection in handhel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IT201900024000A1 (it) 2019-12-13 2021-06-13 Telecom Italia Spa Metodo e sistema per sfruttare connessioni ad onde millimetriche
US11784674B2 (en) * 2020-03-24 2023-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libration of open space for an antenna array module
CN113765547B (zh) * 2020-06-03 2023-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对齐方法及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67040C2 (de) 1971-07-17 1982-07-08 Brichima S.p.A., Milan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Brenzcatechin und Hydrochinon
JP2002016975A (ja) 2000-06-30 2002-01-18 Nec Corp 移動端末
KR100501301B1 (ko) * 2003-02-25 2005-07-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나침반을 이용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3차원 수신감도표시장치 및 그 방법
JP4032256B2 (ja) * 2004-06-25 2008-01-16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放送受信機
JP2007110422A (ja) * 2005-10-13 2007-04-26 Sharp Corp 携帯型放送受信装置
JP2007306234A (ja) * 2006-05-10 2007-11-22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lanにおける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の混雑状況の報知方法
JP2008048119A (ja) * 2006-08-15 2008-02-28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無線端末装置
US20080259731A1 (en) * 2007-04-17 2008-10-23 Happonen Aki P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user controlled beamforming
JP4985359B2 (ja) * 2007-11-30 2012-07-25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無線受信装置
CN102239739B (zh) 2008-12-02 2015-08-1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移动通信终端、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中的显示方法
JP2010147620A (ja) * 2008-12-17 2010-07-01 Hitachi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2012078172A (ja) * 2010-09-30 2012-04-19 Panasoni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US8525868B2 (en) * 2011-01-13 2013-09-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able beamforming with a mobile platform
JP5842387B2 (ja) * 2011-05-25 2016-01-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9905922B2 (en) * 2011-08-31 2018-0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device with 3-D antenna system
US8824586B2 (en) * 2012-03-05 2014-09-02 Taqua Wbh, Llc Antenna pointing fo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 (MIMO) devices
KR101378630B1 (ko) * 2012-08-30 2014-03-26 주식회사 팬택 무선 네트워크의 상태를 표시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9923283B2 (en) * 2013-06-19 2018-03-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beam in antenna array
CN103399214B (zh) * 2013-08-16 2015-09-30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星载相控阵接收天线测试系统
US9549290B2 (en) * 2013-12-19 2017-01-1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direction information for a wireless device
JP6255281B2 (ja) * 2014-02-27 2017-12-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指向性制御方法
EP3295737B1 (en) * 2015-05-12 2021-02-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beam selection
CA2990077A1 (en) * 2015-06-30 2017-01-05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ontrol signaling
DE102015114975B4 (de) * 2015-09-07 2021-10-21 Apple Inc. Verfahren zur Funkkommunikation und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02138A1 (en) 2018-10-18
EP3416301B1 (en) 2024-01-03
CN108604921B (zh) 2021-08-06
JP2017143467A (ja) 2017-08-17
US10868598B2 (en) 2020-12-15
JP6847581B2 (ja) 2021-03-24
TWI743065B (zh) 2021-10-21
EP3416301A1 (en) 2018-12-19
US11522590B2 (en) 2022-12-06
CN108604921A (zh) 2018-09-28
US20210105052A1 (en) 2021-04-08
EP3416301A4 (en) 2019-01-23
WO2017138051A1 (ja) 2017-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3065B (zh) 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裝置之顯示方法
JP6670411B2 (ja) Mimoトレーニング方法及び無線装置
CN110291730B (zh) 最优波束显示和引导方法和装置
CN110402548B (zh) 基于用户设备定位精度配置参考信号波束的设备
US10341983B2 (en) Locating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in a narrow beamwidth based radio access network
CN115812159A (zh) 通过使用自适应相变设备来确定用户设备的位置
CN108809369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5104356A (zh) 用于ul定位的参考信号传输上的波束扫描
US20220381898A1 (en) Controlling device and processing settings based on radio frequency sensing
CN115997432A (zh) 无线局域网(wlan)中使用精细定时测量(ftm)规程的射程扩展器(re)放置
TW202215865A (zh) 用於用戶裝備功率節省的接收天線適配的方法和裝置
CN117321449A (zh) 使用射频感测的室内地图生成
CN107852775A (zh) 在服务无线电节点和控制节点以及相关联设备中使用的方法
KR102085585B1 (ko) 이동 통신 안테나 방향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137156A1 (zh) 一种模拟波束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19101051A1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9587699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JP6872652B6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における表示方法
US10429485B1 (e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loc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using radio frequency
WO2022267910A1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侧电子设备和终端侧电子设备
CN118265070A (zh) 波束测量方法及相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