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7411A - 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7411A
TW201727411A TW105117820A TW105117820A TW201727411A TW 201727411 A TW201727411 A TW 201727411A TW 105117820 A TW105117820 A TW 105117820A TW 105117820 A TW105117820 A TW 105117820A TW 201727411 A TW201727411 A TW 2017274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ensor
relay circuit
unit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7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8321B (zh
Inventor
濱田章公子
吉田憲平
安藤和秋
長谷川治之
岩瀬正興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7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74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8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83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9/00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motors, appropriate for both AC and DC motors
    • H02P29/60Controlling or determ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otor or of the driv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9/00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motors, appropriate for both AC and DC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控制裝置101係具備有:中繼電路部14,係構成為能夠連接用以控制電動機3之動作的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且至少中繼在控制部與電動機3之間所傳輸的信號;以及配線,係在控制部與中繼電路部14之間,僅設置用於控制電動機3所需之條數者。控制部係判別從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所輸出之檢測信號、及從電動機3所傳送之信號,而控制包含電動機3之機器;電動機3係透過配線及中繼電路部14,而由從控制部所傳送之電動機控制信號所控制。

Description

控制裝置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控制裝置。
習知的控制裝置具備有控制部及感測器(sensor),而在習知的控制裝置中,必須在控制部與感測器之間設置用以傳送感測器所檢測之信號的配線。
然而,在大型的控制裝置中,會有:設置有控制部之機器、與設置有電動機及感測器之機器之距離加長的傾向。因此,上述的配線係隨著機器間的距離愈長愈使機器間的配線長度變長,使得因設置配線所產生的成本(cost)提升。亦即,使得上述之機器之製作時及規格變更時的成本提升。
專利文獻1揭示了一種屬於習知控制裝置之一例的電動壓力缸(cylinder)。專利文獻1的電動壓力缸係具備有:馬達(motor)、連接於馬達之輸出軸側的壓力缸(cylinder)、設置於壓力缸內的桿部(rod)、以及將馬達的旋轉動作轉換成桿部之直線動作的螺部(screw)機構。
此外,專利文獻1所示之習知技術係具備有:具有控制端子台及電源端子台的控制盤、以及具有中繼端 子台及馬達端子台的馬達端子箱。控制盤係相當於上述的控制部。
中繼端子台係連接有複數個極限開關(limit switch)的接點。極限開關係相當於上述的感測器。馬達端子台係連接有馬達及電磁制動器(brake)。並且,在控制盤與中繼端子台之間設置有複數條信號線,且在控制盤與馬達端子台之間設置有複數條電力線。
根據專利文獻1所示的習知技術,係使連接於中繼端子台之複數條信號線的數量設定為較少於複數個極限開關的接點數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531079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所代表的習知技術,係僅假想採用特定的感測器。因此,當於設置特定之感測器之後設置新的感測器時,無法採用感測器與控制部之間之既存的配線,必須重新於新設置之感測器與控制部之間設置配線,而會有與該配線相關連之成本增加的課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之問題所開發者,目的在於獲得一種控制裝置,係可抑制與配線相關連之成本的增加。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並達成目的,本發明的控制裝置,係具備有控制包含電動機之機器的控制部,該控制裝置係具備有:中繼電路部,係構成為能夠連接用以控制電動機之動作的感測器,且至少中繼在控制部與電動機之間所傳輸的信號;以及配線,在控制部與中繼電路部之間,僅設置用於控制電動機所需之條數。控制部係判別從感測器所輸出之檢測信號、及從電動機所傳送之信號,而控制包含電動機之機器;電動機係透過配線及中繼電路部,而由從控制部所傳送之電動機控制信號所控制。
本發明之控制裝置係達成:可抑制與配線相關連之成本的增加之效果。
1、1-2‧‧‧製造裝置
1-6‧‧‧搬送裝置
2‧‧‧控制盤
3、3-10、3-11、3-12‧‧‧電動機
4‧‧‧感測器
4a‧‧‧距離感測器
4b‧‧‧溫度感測器
4c‧‧‧轉矩感測器
4d‧‧‧位置感測器
4f‧‧‧振動感測器
4g‧‧‧熱感測器
5‧‧‧電源
6‧‧‧帶式運送機
7‧‧‧被加工品
7-6‧‧‧被搬送品
8‧‧‧加工裝置
9‧‧‧控制器
10‧‧‧驅動器
12、12a、12b、12c、12d、12f、12g、12h、12i‧‧‧電力用配線
13a、13b、13c、13d、13e、13g、13h、13i、13j、13k、13m、13n‧‧‧信號用配線
14、14-2、14-4、14-6、14-7‧‧‧中繼電路部
15‧‧‧充電池
16‧‧‧印刷裝置
17‧‧‧RFIC標籤
19‧‧‧電動機驅動部
20‧‧‧角度檢測部
21‧‧‧電動機軸部
22‧‧‧角度感測器
22a‧‧‧被檢測部
22b‧‧‧檢測部
23、23a‧‧‧構造部
30‧‧‧控制部
31‧‧‧通信部
32、37‧‧‧處理部
33‧‧‧輸入部
38‧‧‧電力轉換部
39‧‧‧定電壓輸出部
40‧‧‧輸出部
41‧‧‧中繼部
42‧‧‧發電機
100、100-2‧‧‧製造系統
100-6‧‧‧搬送系統
101、101-2、101-3、101-4、101-5、101-6、101-7、101-8、101-9、101-12‧‧‧控制裝置
第1圖係示意性顯示使用實施型態1之控制裝置的製造系統(system)之圖。
第2圖係顯示實施型態1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第3圖係示意性顯示使用實施型態2之控制裝置的製造系統之圖。
第4圖係顯示實施型態2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第5圖係顯示實施型態3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第6圖係顯示實施型態4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第7圖係顯示實施型態5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第8圖係示意性顯示使用實施型態6之控制裝置的搬送系統之圖。
第9圖係顯示實施型態7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第10圖係顯示實施型態8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第11圖係顯示實施型態9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第12圖係使用於實施型態10之控制裝置之電動機的構成圖。
第13圖係使用於實施型態11之控制裝置之電動機的構成圖。
第14圖係顯示實施型態12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以下,根據圖示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之控制裝置。另外,本發明並不受該實施型態所限定。
實施型態1
第1圖係示意性顯示使用實施型態1之控制裝置之製造系統之圖。第2圖係顯示實施型態1之控制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第2圖中係顯示構成實施型態1之控制裝置101的部分信號用配線,惟省略電力用配線。
製造系統100係具備有:製造屬於被加工品之產品的製造裝置1、中繼電路部14、以及控制製造裝置1的控制盤2。
第1圖所示之控制裝置101係具有:控制器(controller)9、驅動器(driver)10、中繼電路部14、距離感測 器4a、以及溫度感測器4b。
製造裝置1係設置有:加工被加工品的電動機3、屬於用以控制電動機3之動作之感測器的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就電動機3之一例而言,係伺服馬達(servomotor)。
此外,製造裝置1係設置有:受電動機3所驅動且加工被加工品7的加工裝置、搬運被加工品7的帶式運送機(belt conveyor)6、以及供給驅動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所需之電力的充電電池15。
第1圖中,在帶式運送機6搬送有兩個被加工品7,兩個被加工品7當中,一個被加工品7係受加工裝置8加工。
距離感測器4a係用於決定利用電動機3驅動加工裝置8之時序(timing)。距離感測器4a係檢測利用帶式運送機6使被加工品7搬送至加工裝置8附近,且將經檢測的資訊作為檢測信號並加以輸出。
溫度感測器4b係用於為了觀測被加工品7之周圍溫度是否可維持在製造精密度之範圍內。
溫度感測器4b係檢測製造裝置1之周圍溫度,且將經檢測的資訊作為檢測信號並加以輸出。
控制盤2係具備有:控制電動機3的控制器9、以及供給驅動電動機3所需之電力的驅動器10。
控制器9及驅動器10係構成控制部30,該控制部30係控制包含電動機3之機器者。控制部30係判 別由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之至少一方所輸出的檢測信號、與屬於由電動機3所傳送之信號的反饋(feedback)信號,來控制包含電動機3的機器。
驅動器10與電源5係藉由電力用配線12b所連接。從電源5所輸出的電力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b來供給至驅動器10。
控制器9與電源5係藉由電力用配線12f所連接。從電源5所輸出的電力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f來供給至控制器9。
控制器9與驅動器10係藉由信號用配線13b所連接。在控制器9產生電力供給指令及電動機控制信號。電力供給指令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b來傳輸給驅動器10。
驅動器10係根據電力供給指令而動作,且輸出驅動電動機3所需的電力。
實施型態1的中繼電路部14係構成為:至少能夠連接屬於用以控制電動機3之動作之感測器的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中繼電路部14係接收從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之至少一方所輸出的檢測信號,且中繼至控制部30。亦即,中繼電路部14係中繼至少在控制部30與電動機3之間所傳輸的信號。
此外,實施型態1的中繼電路部14,係接收從控制部30所傳送之電動機控制信號並中繼給電動機3。電動機3係以從控制部30透過信號用配線13a及中繼 電路部14而傳送之電動機控制信號來加以控制。
中繼電路部14與距離感測器4a係藉由信號用配線13c所連接。從距離感測器4a所輸出的檢測信號,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c而傳輸至中繼電路部14。
中繼電路部14與溫度感測器4b係藉由信號用配線13d所連接。從溫度感測器4b所輸出的檢測信號,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d而傳輸至中繼電路部14。
充電電池15與距離感測器4a係藉由電力用配線12c所連接。從充電電池15所輸出的電力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c而供給至距離感測器4a。
充電電池15與溫度感測器4b係藉由電力用配線12d所連接。從充電電池15所輸出的電力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d而供給至溫度感測器4b。
中繼電路部14與電動機3係藉由電力用配線12g及信號用配線13g所連接。
中繼電路部14與驅動器10係藉由電力用配線12a及信號用配線13a所連接。電力用配線12a及信號用配線13a的至少一方係在控制部30與中繼電路部14之間,僅設置有用以控制電動機3所需條數的配線。
利用控制器9所產生的電動機控制信號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a而傳輸至中繼電路部14。傳輸至中繼電路部14的電動機控制信號,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g而傳輸至電動機3。
中繼電路部14係具有輸入部33,該輸入部 33係將從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所輸出的檢測信號輸入至中繼電路部14。此外,中繼電路部14係具有處理部32,該處理部32係處理在控制部30、輸入部33、及電路機3之間所傳送的信號。此外,中繼電路部14係具有通信部31,該通信部31係作為對中繼電路部14連接信號用配線13a的介面(interface)。
處理部32係使用電動機3在控制上所需時間區域以外的空閒時間,將輸入至輸入部33的檢測信號傳送給控制部30。例如,為了在保持固定之精密度的狀態下控制電動機3,必須對電動機3賦予以固定間隔傳送之複數個數位(digital)信號。上述的空閒時間係相當於以固定間隔傳送之數位信號之間的時間。
此外,處理部32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g將從控制部30所傳送的電動機控制信號傳輸給電動機3。
說明製造系統100的動作。
當利用帶式運送機6搬運被加工品7,且藉由距離感測器4a檢測出被加工品7時,以距離感測器4a所檢測之檢測信號,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及信號用配線13a,而傳輸至控制部30。
接收檢測信號的控制器9係根據檢測信號來產生電控機控制信號及電力供給指令。
在驅動器10中,根據電力供給指令產生電動機驅動電力,而電動機驅動電力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a、中繼電路部14、及電力用配線12a,而供給至電動機 3。
由控制器9所產生之電動機控制信號,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a、中繼電路部14、信號用配線13g來供給至電動機3。
電動機3中,係根據電動機驅動電力及電動機控制信號決定移動加工裝置8的時序,且藉由加工裝置8來加工被加工品7。
中繼電路部14的處理部32係輸入有從電動機3所輸出之反饋信號。反饋信號係透過通信部31及信號用配線13a而傳輸至控制部30。
在控制裝置101中,係使電動機3中之用於控制的信號用配線共用為檢測信號之傳輸用。並且,信號用配線13a的條數與信號用配線13g的條數為相同數量。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電動機3之旋轉精密度下降,必須將電動機3的反饋信號以固定的傳送速度之方式傳遞在信號用配線13a上。
因此,中繼電路部14的處理部32,係以於控制電動機3在控制上所需時間區域以外之空閒時間可傳送檢測信號之方式進行信號處理。
控制器9係判斷經接收之信號是否屬於僅從電動機3所輸出的信號、或是包含從電動機3、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之各個所輸出的信號,且以可控制電動機3、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之方式進行處理。
在實施型態1的控制裝置101中,即便追加新的感測器之情形,亦只要對中繼電路部14追加用以連接新的感測器的信號用配線即可。
藉此,在控制盤2與製造裝置1之間不設置新的配線,即可追加感測器。
因此,在抑制設置配線之工時的狀態下可追加新的感測器,且可使控制裝置101及電動機3的控制性提升。
另外,比較習知之控制裝置與實施型態1之控制裝置101的情形,在控制裝置101可縮短連接於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的信號用配線13c、13d。
特別是,如第1圖所示,必須將控制盤2與製造裝置1分別設置的製造系統100,相較於使控制盤2與製造裝置1設置成一體之情形為大型。因此,製造系統100之製造裝置1與控制盤2之間的距離,相較於使控制盤2與製造裝置1設置成一體之情形變得較長。
另一方面,感測器4必須設置在可監視電動機3之狀態的場所。特別是,距離感測器4a,由於是用於決定利用電動機3驅動加工裝置8之時序,因此必須檢測利用帶式運送機6使被加工品7搬送至加工裝置8之附近。因此,距離感測器4a係設置於電動機3之附近的可能性較高。
茲舉,帶式運送機6的寬度為20cm的製造裝置1之情形為例加以說明,其中該帶式運送機6係搬運 外徑尺寸10cm之被加工品7。該情形下,假設電動機3與距離感測器4a需要有50cm的距離、距離感測器4a與充電電池15之間需要有20cm的距離、而電動機3與驅動器10之間需要有3m的距離。
此時,信號用配線13c、13d、13g的配線長、與信號用配線13a的配線長的總合係在採用習知之控制裝置的製造系統之情形下為9m。
相對於此,採用實施型態1之控制裝置101的製造系統100,其配線長的總合為4m。如此,根據實施型態1的控制裝置101,會有利用較習知還少一半以下的配線就完成的可能性。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1,由於信號用配線13c、13d較習知還變短,故使起因於傳輸在信號用配線13c、13d之檢測信號的電磁雜訊(noise)降低。
因此,即使電動機3內藏有未圖示之控制用感測器的情形,亦減輕電磁雜訊對該控制用感測器的影響。該控制用感測器是為了高精密度控制電動機3而所設置之精密品。
此外,即使在如距離感測器4a般設置於電動機3之外部的感測器,亦由於信號用配線13c、13d比習知還變短,而使耐雜訊性提升。
另外,作為習知技術的一例,有一種產品,係使電動機與驅動器設置成一體,且在驅動器具有外部感測器之輸入功能者。然而,由於電動機與驅動器均屬於發 熱及產生電磁波的機器,故若存在於附近時,就會需要針對彼此之熱及電磁波的對策。
根據實施型態1之製造系統,由於中繼電路部14與驅動器10為分離,故不須如上述之對策,可抑制與對策相關連的成本。
另外,雖然實施型態1之控制盤2係設置驅動器10,惟控制盤2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此。根據電動機3的種類而不需驅動器10,該情形,從電動機3、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所輸出的個信號係輸入至控制器9,且由控制器9來驅動電動機3。
此外,雖然實施型態1的中繼電路部14具有輸入部33,惟除輸入部33以外,亦可具有輸出部之構成,該輸出部具有信號輸出功能。該輸出部中,連接有具有如顯示器之監測(monitoring)功能的感測器,該感測器係藉由從輸出部接收信號而動作。
藉此,不須在控制盤2與製造裝置1之間重新設置用以該感測器的配線,就可抑制配線成本。
此外,實施型態1的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既可為以數位信號輸出檢測信號者,亦可為以類比(analog)信號輸出檢測信號者。當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以類比信號輸出檢測信號的情形,中繼電路部14係接收該類比信號,且在中繼電路部14的處理部32使類比信號轉換成數位信號,並傳送至控制部30。藉由該構成,即使如轉矩感測器(torque sensor)般之輸出類比信號的 感測器,亦可連接在製造裝置1,且使電動機3的控制性提升。
此外,實施型態1之控制器9的功能係可利用配置於控制盤2之內部的硬體(hardware)來實現,亦可藉由使連接於網路(network)之伺服器(server)執行實現控制器9之功能的程式(program)來加以實現。網路亦可為內部網路(intranet),亦可為網際網路(internet),亦可為雲端網路(cloud network)。
此外,實施型態1的中繼電路部14,亦可設置於電動機3的內部。惟,利用電動機3之電路基板上的電路實現中繼電路部14的功能之情形,會使耐雜訊性降低。因此,在電動機3之內部設置中繼電路部14的情形,中繼電路部14係以配置於電動機3之電路基板以外之部分的零件加以實現者為佳。
此外,連接於實施型態1之中繼電路部14的感測器,並不限定為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亦可為如顯示器般的監測機器、或致動器(actuator)。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1,因可縮短傳輸檢測信號的配線,故使耐雜訊性提升。此外,電動機3為採用伺服馬達的情形,藉由將伺服馬達之旋轉角檢測用的角度檢測器連接至中繼電路部14,藉此使角度感測器之交換及修理容易化。
另外,在習知的控制裝置,有一種產品,係使電動機3與驅動器10構成為一體,且驅動器10具有 輸入外部感測器之信號的功能者。然而,由於電動機3與驅動器10均屬於發熱,並且產生電磁波的機器,若配置在附近則會到受到因彼此之熱及電磁波所造成的影響,而需要緩和如此影響的對策。
根據實施型態1,由於電動機3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而連接於驅動器10,故相對地擴大電動機3與驅動器10之間的距離。因此,未進行如緩和電動機3與驅動器10之彼此之熱及電磁波所造成的影響般的對策,就可精密度優良地控制電動機3。
另外,實施型態1的控制部30,亦可使控制器9具備驅動器10的功能,例如使控制器9具備功率放大功能。此外,亦可使驅動器10具備控制器9的功能。此外,控制部30亦可構成為兼有控制器9與驅動器10之各自功能的放大器。
此外,實施型態1的電動機3不限定為伺服馬達,亦可為伺服馬達以外之各種馬達。
此外,在實施型態1中,電動機3與中繼電路部14之間的信號用配線13a,亦可利用習知電動機中用在控制用之信號用配線。此外,信號用配線13a亦可共用為感測器用之信號傳輸用的配線。藉此,能夠以最少條數量來構成裝置。但是,根據裝置的構成,會有使電動機3的信號線、感測器4以外之未圖示之感測器的信號線、及上述致動器的信號線並聯至中繼電路部14的可能性。此時,電動機3與中繼電路部14之間的配線,形成比為了控 制電動機3所需之最少條數量還多。
實施型態2
第3圖係示意性顯示採用實施型態2之控制裝置之製造系統之圖。第4圖係顯示實施型態2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在第4圖中,雖然顯示構成實施型態2之控制裝置101-2的電力用配線的一部分,惟省略信號用配線。
與實施型態1之相異點如下所述。
(1)採用製造系統100-2以取代製造系統100,採用控制裝置101-2以取代控制裝置101。
(2)採用製造裝置1-2以取代製造裝置1。
(3)在製造裝置1-2中省略充電電池15。
(4)採用中繼電路部14-2以取代中繼電路部14。
(5)中繼電路部14-2係具備有:處理部37、電力轉換部38、及定電壓輸出部39。
(6)距離感測器4a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c而連接於定電壓輸出部39。
(7)溫度感測器4b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d而連接於定電壓輸出部39。
第3圖所示之控制裝置101-2係具有:控制器9、驅動器10、中繼電路部14-2、距離感測器4a、以及溫度感測器4b。
控制裝置101-2中,電源5的電力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b及電力用配線12f,來供給至驅動器10及控制器9。
供給至驅動器10的電力,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a來供給至處理部37。
處理部37係將由驅動器10所供給的電力分配給電動機3與電力轉換部38。
分配給電力轉換部38的電力,係藉由電力轉換部38轉換成驅動距離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的電力,且供給至定電壓輸出部39。
供給至定電壓輸出部39的電力,係藉由定電壓輸出部39轉換成能夠驅動距離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的電力,且供給至距離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
距離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係以無線方式輸出檢測信號,而檢測信號係由控制器9接收。
在控制裝置101-2,使電動機3中之用在驅動用之電力用配線共用為感測器的電力供給用。並且,電力用配線12a的條數與電力用配線12g的條數為相同數量。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電動機3之旋轉精密度的下降,必須在電力用配線12g將驅動電動機3的電力予以穩定送電。
因此,中繼電路部14-2的處理部37,係構成為對電動機3、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進行適當的供電。
中繼電路部14-2,係將從控制部30所供給之電力送到電動機3時,將從控制部30所供給之電力的一部分分配給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
另外,只要是在電力轉換部38及定電壓輸出部39之規格的範圍內,則可對定電壓輸出部39追加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以外的感測器。
根據實施型態2的控制裝置101-2,即使追加新的感測器的情形,亦只要對中繼電路部14-2追加用以連接新的感測器之電力用配線即可。
藉此,在控制盤2與製造裝置1-2之間,未設置新的配線即可追加感測器。因此,在抑制設置配線之工時的狀態下可追加新的感測器,可提升控制裝置101-2及電動機3的控制性。
另外,比較習知之控制裝置與實施型態2之控制裝置101-2的情形,控制裝置101-2可較習知的控制裝置還縮短連接於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的電力用配線12c、12d。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2的控制裝置101-2,可利用電動機3中用於驅動之既存的電力用配12a。因此,在控制裝置101-2中,當無須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的情形,省略中繼電路部14-2,且對電動機3連接電力用配線12a,藉此可驅動電動機3。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2的控制裝置101-2,藉由追加中繼電路部14-2,從而可向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供給電力。因此,無須將距離感測器4a用及溫度感測器4b用之新的配線予以配線在各感測器與控制盤2之間。因此,可抑制與配線相關連的成本。
此外,實施型態2的中繼電路部14-2,亦可設置於電動機3的內部。惟,利用電動機3之電路基板上的電路實現中繼電路部14-2的功能之情形,會使耐雜訊性降低。因此,在電動機3之內部設置中繼電路部14-2的情形,中繼電路部14-2係以配置於電動機3之電路基板以外之部分的零件加以實現者為佳。
此外,連接於實施型態2之中繼電路部14-2的感測器,並不限定為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亦可為如顯示器般的監測機器、或致動器。
此時,根據致動器的種類而不需中繼電路部14-2的電力轉換部38,使中繼電路部4-2的構成簡單化,使可靠性提升。該情形的致動器,例如以機械所產生之震動或熱的能源(energy)作為電源而驅動的機器。該致動器未追加蓄電池,僅賦予驅動信號即可驅動。
此外,雖然實施型態2的中繼電路部14-2僅具有電力的中繼功能,惟亦可構成為除電力之中繼功能之外,亦具有信號之中繼功能。
實施型態3
第5圖係顯示實施型態3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在第5圖中,雖然顯示構成實施型態3之控制裝置101-3的信號用配線的一部分,惟省略電力用配線。
與實施型態1之相異點如下所述。
(1)採用控制裝置101-3以取代控制裝置101。
(2)中繼電路部14係連接有轉矩感測器4c,以取代距離感 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其中該轉矩感測器4c係檢測在電動機3及加工裝置8中任一者所產生之轉矩(torque)。
(3)轉矩感測器4c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e而連接於輸入部33。
第5圖所示之控制裝置101-3係具有:控制器9、驅動器10、中繼電路部14、及轉矩感測器4c。
從電動機3所傳送的信號與轉矩感測器4c的檢測信號,在處理部32中係按時序順序排列並以信號用配線13g傳送。
往信號用配線13g傳送的信號係由控制器9接收,且控制器9係產生控制電動機3的電動機控制信號。藉由採用轉矩感測器4c的檢測信號,從而可提升控制裝置101-3及電動機3的控制性。
根據實施型態3,與實施型態1同樣地,在抑制配線之工時的狀態下,可提升控制裝置101-3及電動機3的控制性。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3,由於使信號用配線13e縮短,故使起因於傳輸在信號用配線13e之檢測信號的電磁雜訊降低。因此,即使電動機3內藏有未圖示之控制用感測器的情形,亦減輕電磁雜訊對該控制用感測器的影響。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3,在中繼電路部14中使轉矩感測器4c和電動機3同步,藉此比習知之構成更使同步時序的精密度提升。
在習知的構成,在控制器中取電動機和轉矩感測器同步。製造裝置與控制盤的距離愈長,則設置於製造裝置與控制盤之間的信號用配線的長度也愈長。
根據實施型態3,由於使中繼電路部14配置在轉矩感測器4c的附近,故使信號用配線13e變短,在中繼電路部14中,容易使電動機3和轉矩感測器4c同步,可謀求控制性的提升。
根據實施型態3,採用振動感測器以取代轉矩感測器4c的情形,當利用振動感測器檢測出電動機3的振動並進行抑制轉矩脈動(torque ripple)控制時,使振動感測器之檢測信號和電動機3之信號同步,藉此使控制的精密度提升,也可迅速地抑制振動。
實施型態4
第6圖係顯示實施型態4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在第6圖中,雖然顯示構成實施型態4之控制裝置101-4的信號用配線及電力用配線的一部分。
與實施型態1之相異點如下所述。
(1)採用控制裝置101-4以取代控制裝置101。
(2)採用中繼電路部14-4以取代中繼電路部14。
(3)中繼電路部14-4係連接有位置感測器4d,以取代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d。
(4)位置感測器4d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h而連接於中繼電路部14-4。
(5)位置感測器4d係連接有電力用配線12h,而從充電電 池15所輸出的電力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h供給至位置感測器4d。
(6)中繼電路部14-4與控制部30之間的配線僅為電力用配線12a。
(7)中繼電路部14-4具備有輸出部40。
(8)驅動器10係使電動機驅動電力與利用控制器9所產生之重置(reset)信號重疊並以電力用配線12g傳輸。
(9)中繼電路部14-4的處理部37係進行分配透過電力用配線12a所傳輸之電動機驅動電力與重置信號之處理。
第6圖所示之控制裝置101-4係具有:控制器9、驅動器10、中繼電路部14-4、及位置感測器4d。
位置感測器4d係具有:檢測於含有電動機3之控制裝置101-4之機械端的位置,並且將該位置顯示於位置感測器4d中未圖示的指示部的功能。
中繼電路部14-4係具有處理部37及輸出部40。
供給至驅動器10的電力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a而供給至處理部37。
處理部37係向電動機3供給從驅動器10所供給的電力。
輸出部40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h而連接於位置感測器4d。
在控制器9係產生用以重置檢測位置的重置信號。所產生的重置信號係由中繼電路部14-4接收,且 透過輸出部40而傳送至位置感測器4d。藉此,重置於位置感測器4d的檢測位置並變更原點位置。
從驅動器10所供給的電動機驅動電力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4及電力用配線12g而供給至電動機3。
從控制器9所傳送的電動機控制信號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4及信號用配線13g而由電動機3接收。
從控制器9所傳送的重置信號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4及信號用配線13h而由位置感測器4d接收。
位置感測器4d為發揮所需的電力係經由電力用配線12h而從充電電池15供給。
另外,當驅動器10將電動機驅動電力予以送電時,驅動器10係採用與用以控制電動機3之頻率不同的頻帶,以可傳送用於位置感測器4d的重置信號之方式進行處理。
並且,電力用配線12a係傳輸電動機驅動電力及重置信號。
根據實施型態4,與實施型態1同樣地,在抑制配線之工時的狀態下,可提升控制裝置101-4與電動機3的控制性。
此外,中繼電路部14-4與控制部30之間的配線由於屬於電力用配線12a,故中繼電路部14-4與控制部30之間的配線條數變少,更進一步可抑制與配線相關連的成本。
此外,即使在控制裝置101-4內之配線空間 受到限制的情形,亦由於感測器的配線只需少量即可,故配線的配置容易化。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4,由於信號用配線13g變短,故使起因於傳輸於信號用配線13g之檢測信號的電磁雜訊降低。因此,即使電動機3內藏有未圖示之控制用感測器的情形,亦減輕電磁雜訊對該控制用感測器的影響。
另外,在實施型態4中,雖然以位置感測器4d所需的電力是由充電電池15送電為例加以說明,惟實施型態4亦可構成:在中繼電路部14-4中分配電動機驅動電力,藉此對位置感測器4d供給所需的電力。
此外,在實施型態4,雖以中繼電路部14-4具備輸出部40的構成例加以說明,惟亦可採用第2圖所示之輸入部33以取代中繼電路部14-4的輸出部40。該情形,中繼電路部14-4係使電動機驅動電力與利用位置感測器4d所檢測之檢測信號重疊並傳輸給控制部30。並且,控制部30係進行從電動機驅動電力分離檢測信號的處理。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4,由於利用習知電動機所用於驅動用的電源用配線,而當不需感測器4時,對電動機3連接電力用配線12a,藉此不使用中繼電路部14-4亦能夠控制電動機3。換言之,實施型態4,當對控制裝置101-4追加感測器4而使功能提升時,僅追加中繼電路部14-4即可。因此,能夠將追加功能時之導入成本抑制為最低限度。
實施型態5
第7圖係顯示實施型態5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在第7圖中,省略顯示構成實施型態5之控制裝置101-5的電力用配線,而顯示信號用配線的一部分。
與實施型態1之相異點如下所述。
(1)採用控制裝置101-5以取代控制裝置101。
(2)中繼電路部14係連接有複數個感測器4,且感測器4係以無線之方式輸出檢測信號,而檢測信號係由輸入部33接收。
第7圖所示之控制裝置101-5係具備有:控制器9、驅動器10、中繼電路部14、以及感測器4。
感測器4為自實施型態1至4所示之距離感測器4a、溫度感測器4b、轉矩感測器4c、及位置感測器4d中的任一者。
中繼電路部14的處理部32係輸入有從電動機3所輸出之反饋信號。反饋信號係透過通信部31及信號用配線13a而傳輸至控制部30。
中繼電路部14的處理部32係輸入有由輸入部33所接收的檢測信號。檢測信號係透過通信部31及信號用配線13a而傳輸至控制部30。
控制裝置101-5係使電動機3中之用在控制的信號用配線共用為感測器之電力供給用。
中繼電路部14係藉由無線通信來接收感測器4的檢測信號,且判斷於無線通信所包含之複數個信號當中,哪一個信號是屬於電動機3之控制所需之感測器4 的檢測信號。
就判斷方法而言,係於控制裝置101-5之啟動中使中繼電路部14、控制部30、及距離感測器4a產生關聯,並於控制裝置101-5之稼動中僅接收被產生關聯之距離感測器4a的信號。
根據實施型態5,與實施型態1同樣地,在抑制配線之工時的狀態下,可提升控制裝置101-5與電動機3的控制性。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5,即使電動機3內藏有未圖示之控制用感測器的情形,亦減輕電磁雜訊對該控制用感測器的影響。
根據實施型態5,可縮短於感測器4與輸入部33之間之無線通信的信號傳遞距離。無線通信耐雜訊性較有線通信弱,傳遞距離愈長愈容易受雜訊的影響。
如習知技術之方式,利用無線向控制部30傳送感測器4的檢測信號時,容易受雜訊的影響。
在實施型態5之構成中,由於信號傳遞距離較短使耐雜訊性提升。此外,一般而言感測器4之無線通信的傳遞距離愈長愈使無線通信用的電力增加,惟因根據實施型態5使信號傳遞距離較短,故可抑制無線通信用之電力的增加。
實施型態6
第8圖係示意性顯示使用實施型態6之控制裝置的搬送系統之圖。
與實施型態1之相異點如下所述。
(1)採用搬送系統100-6以取代製造裝置100。
(2)採用控制裝置101-6以取代控制裝置101。
(3)採用搬送裝置1-6以取代控制裝置101。
(4)搬送裝置1-6係搬送被搬送品7-6,且在被搬送品7-6設置有記錄產品資訊之RFIC(射頻積體電路,Radio-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標籤(tag)17。
(5)採用中繼電路部14-6以取代中繼電路部14。
(6)中繼電路部14-6係具有讀取屬於需供電之被動感測器的RFIC標籤17中之產品資訊的功能,以取代接收從第2圖所示之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所輸出之檢測信號的功能。
第8圖所示之控制裝置101-6係具有控制器9、驅動器10、中繼電路部14-6、以及RFIC標籤17。
當在帶式運送機6所搬運之被搬送品7-6到達至指定之場所時,使電動機3動作並使印刷裝置16動作。
在電動機3動作之時序使中繼電路部14-6動作,讀取被搬送品7-6的產品資訊,且傳送被搬送品7-6之產品資訊至控制器9。
中繼電路部14-6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a將電動機3的反饋信號與被搬送品7-6的產品資訊傳送至控制器9。
被搬送品7-6的產品資訊,係作為數位信號並透過中繼電路部14-6的輸入部33而輸入至處理部32。
中繼電路部14-6的處理部32係輸入有電動機3的反饋信號與被搬送品7-6的產品資訊。
電動機3中之用於控制的信號用配線,亦用於RFIC標籤17之產品資訊的傳輸。並且,在控制裝置101-6中,信號用配線13g的條數與信號用配線13a的條數相同數量。
因此,與實施型態1同樣地,實施型態6之中繼電路部14-6的處理部32係使用電動機3在控制上所需時間區域以外的空閒時間,並以可傳送產品資訊之方式進行信號處理。
從中繼電路部14-6之處理部32所傳送的信號,係透過通信部31而傳送至控制部30。
控制器9係判斷經接收之信號是否為僅從電動機3所輸出的信號、或是包含各自從電動機3及RFIC標籤17所輸出的信號,且以可控制電動機3及RFIC標籤17之方式進行處理。
根據實施型態6,與實施型態1同樣地,在抑制配線之工時的狀態,可使控制裝置101-6與電動機3的控制性提升。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6,即使電動機3內藏有未圖示之控制用感測器的情形,亦減輕電磁雜訊對該控制用感測器的影響。
另外,在實施型態6,雖然中繼電路部14-6具有讀取RFIC標籤17之產品資訊的功能,惟亦可除中繼 電路部14-6外,另外設置讀取RFIC標籤17之產品資訊的功能。
此外,在實施型態6,雖然以採用RFIC標籤17之構成例加以說明,惟採用由無需供電之感測器及接收機所構成的產品資訊記憶手段,以取代RFIC標籤17,亦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此外,實施型態6,無需用以對RFIC標籤17供給電力的充電電池15,且可降低與充電電池15之維護相關連的成本。
實施型態7
第9圖係顯示實施型態7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在第9圖中,顯示構成實施型態7之控制裝置101-7的信號用配線、及電力用配線的一部分。
與實施型態1之相異點如下所述。
(1)採用控制裝置101-7以取代控制裝置101。
(2)採用中繼電路部14-7以取代中繼電路部14。
(3)中繼電路部14-7係連接有振動感測器4f,以取代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
(4)振動感測器4f係連接有電力用配線12i,且使從發電機42所輸出的電力透過電力用配線12i而供給至振動感測器4f。
第9圖所示之控制裝置101-7係具有:控制器9、驅動器10、中繼電路部14-7、以及振動感測器4f。
振動感測器4f係檢測電動機3及控制裝置 101-7的振動準位(level)。
從搭載於感測器之發電機42所輸出的電力,係透過電力用配線12i而供給至振動感測器4f。
發電機42藉由振動能量而發電,當電動機3及控制裝置101-7中任一者發生異常,且振動準位(level)大於固定之閾值時,對振動感測器4f進行供電。
控制部30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7而對電動機3供給電力。
中繼電路部14-7係接收電動機3之反饋信號及振動感測器4f的檢測信號,並傳送至控制部30。
控制裝置107-7係使電動機3中之用於控制的信號用配線共用為檢測信號之傳輸用。
根據實施型態7,與實施型態1同樣地,在抑制配線之工時的狀態,可使控制裝置101-7與電動機3的控制性提升。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7,即使電動機3內藏有未圖示之控制用感測器的情形,亦減輕電磁雜訊對該控制用感測器的影響。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7,只要僅在異常之物理現象發生時使振動感測器4f發揮功能即可。當電動機3及控制裝置101-7中任何一者發生異常時,由於振動準位大於閾值的情形較多,故根據實施型態7可偵測異常並安全地運用控制裝置101-7。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7,無需用以對振動感 測器4f供給電力之第1圖的充電電池15,且無需更換充電電池15,可抑制維護成本。
此外,在實施型態7中,雖然採用利用振動能量來發電的發電機42,惟亦可採用利用振動以外之物理現象來發電的裝置,以取代發電機42。就該裝置一例而言,為利用熱及磁性中任一者發電的裝置,或者亦可為利用位移之變化來發電的裝置。
此外,雖然實施型態7係當電動機3及控制裝置101-7中任一者發生異常時傳送檢測信號之構成,惟傳送檢測信號的時序,只要發電機42的功能完備,亦可為未發生異常之正常時。
此外,亦可區分平常時與異常時的運用。採用溫度感測器4b以取代振動感測器4f,若檢測信號經常持續傳送時,會使電力消耗變多。因此,即使由溫度感測器4b所進行之氣溫的監測係常時進行,從溫度感測器4b所輸出的檢測信號,亦可構成為:當控制裝置101-7於正常稼動時以固定間隔傳送,而在控制裝置101-7發生異常時即時地傳送檢測信號,藉此告知異常。
此外,雖然在實施型態7中未提及關於振動感測器4f的設置場所,惟振動感測器4f係配置於電動機3及控制裝置101-7之易振動的部位者為佳。
藉由物理現象來發揮功能的發電機42,通常物理現象愈大愈使發電量增加。茲例舉一例,以分析或實驗之方式來分明易振動之振動模式(mode)的形狀,而振 動感測器4f係配置於振動的腹部之部位。
此外,考慮控制裝置101-7的複數個振動模式,分明在任一個振動模式下均振動的部位,並於該部位配置振動感測器4f。
根據以上構成,可效率優良地對振動感測器4f供給電力。此外,使疏忽電動機3及控制裝置101-7中任一者之異常的機率降低。
此外,雖然在實施型態7中係使藉由物理現象來發揮功能之發電機42對振動感測器42供電之構成,惟亦可採用發電機42以外的供電手段。就供電手段之一例而言,係第4圖所示之定電壓輸出部39。
實施型態8
第10圖係顯示實施型態8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在第10圖中,顯示構成實施型態8之控制裝置101-8的信號用配線的一部分,而省略電力用配線。
與實施型態1之相異點如下所述。
(1)採用控制裝置101-8以取代控制裝置101。
(2)距離感測器4a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i而連接於溫度感測器4b。
(3)距離感測器4a與溫度感測器4b係以菊鏈(daisy chain)之方式連接於輸入部33。
第10圖所示之控制裝置101-8係具有:控制器9、驅動器10、中繼電路部14、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
中繼電路部14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g來接收從電動機3所傳送的信號。此外,中繼電路部14係接收從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之各個所輸出的檢測信號。
檢測信號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及驅動器10而傳送至控制器9。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所需的電力,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來供電。
根據實施型態8,與實施型態1同樣地,在抑制配線之工時的狀態,可使控制裝置101-8與電動機3的控制性提升。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8,即使電動機3內藏有未圖示之控制用感測器的情形,亦減輕電磁雜訊對該控制用感測器的影響。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8,即使在控制裝置101-8內之配線空間受到限制的情形,亦由於感測器的配線只需少量即可,故配線的配置容易化。
另外,實施型態8的感測器,並不限定為距離感測器4a及溫度感測器4b,亦可為如顯示器般的監測機器、或致動器。
此外,雖然在實施型態8中採用兩個感測器,惟只要在控制部30與中繼電路部14之規格的範圍內,連接於中繼電路部14的感測器及電動機3的數量未加以限制。
實施型態9
第11圖係顯示實施型態9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在第11圖中,顯示構成實施型態9之控制裝置101-9的信號用配線的一部分,而省略電力用配線。
與實施型態1之相異點如下所述。
(1)採用控制裝置101-9以取代控制裝置101。
(2)溫度感測器4b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k來連接於中繼部41,而轉矩感測器4c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j來連接於中繼部41。
(3)中繼部41係透過距離感測器4a及信號用配線13c來連接於輸入部33。
(4)距離感測器4a、溫度感測器4b、及轉矩感測器4c係透過中繼部41而菊鏈連接。
第11圖所示之控制裝置101-9係具有:控制器9、驅動器10、中繼電路部14、距離感測器4a、溫度感測器4b、轉矩感測器4c、以及中繼部41。
從距離感測器4a、溫度感測器4b、及轉矩感測器4c之各個所輸出的檢測信號,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信耗用配線13a、及驅動器10,而傳送至控制器9。
距離感測器4a、溫度感測器4b、及轉矩感測器4c所需的電力,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來供電。
中繼電路部14的處理部32係輸入有從電動機3所輸出的反饋信號。反饋信號係透過通信部31及信號用配線13a而傳輸至控制部30。
在控制裝置101-9中,使電動機3中之用於 控制的信號用配線共用為檢測信號的傳輸用。
根據實施型態9,與實施型態1同樣地,在抑制配線之工時的狀態,可使控制裝置101-9與電動機3的控制性提升。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9,即使電動機3內藏有未圖示之控制用感測器的情形,亦減輕電磁雜訊對該控制用感測器的影響。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9,即使在控制裝置101-9內之配線空間受到限制的情形,亦由於感測器的配線只需少量即可,故配線的配置容易化。
再者,根據實施型態9,藉由設置中繼部41,藉此使控制裝置101-9內之配線的自由度更進一步提升。
另外,實施型態9的感測器,並不限定為距離感測器4a、溫度感測器4b、及轉矩感測器4c,亦可為如顯示器般的監測機器、或致動器。
此外,雖然在實施型態9中採用三個感測器,惟只要在控制部30與中繼電路部14之規格的範圍內,連接於中繼電路部14的感測器及電動機3的數量未加以限制。
此外,在實施型態9中,藉由設置中繼部41,從而可對應複數個感測器,且使配線的自由度提升。
當設置複數個感測器的情形,會有使透過中繼電路部14而供給至複數個感測器之電力不足的情 形。該情形,亦可構成:於中繼部41與控制部30之間,追加電力供給用之配線,而向連接於中繼部41的感測器供給電力。
實施型態10
第12圖係使用於實施型態10之控制裝置之電動機的構成圖。
第12圖所示之電動機3-10係具備有:電動機驅動部19、以及角度檢測部20。
電動機驅動部19係具備有:未圖示之圓筒狀的定子、以及配置於定子之內側之未圖示的轉子。轉子係設置有:電動機軸部部21。
角度檢測部20係具有:角度感測器22、構造部23、以及中繼電路部14。
角度感測器22係具有:配置於電動機軸21的被檢測部22a、以及檢測被檢測部22a之旋轉角,並將顯示旋轉角之信號作為反饋信號而輸出的檢測部22b。
構造部23係具有:以未使檢測部22b接觸於被檢測部22a之方式支持檢測部22b的構造。
中繼電路部14係由從電動機軸部21之軸方向觀看加工成圓筒形狀之基板所構成。中繼電路部14係配置於構造部23之徑方向外側,且配置於電動機驅動部19之附近為佳。中繼電路部14亦可配置於檢測部22b之徑方向外側。
電動機驅動部19係連接有電力用配線 12g。中繼電路部14係連接有信號用配線13g。
從檢測部22b所輸出的反饋信號係傳送至中繼電路部14,而中繼電路部14係接收反饋信號。此外,中繼電路部14亦利用有線或無線之方式接收從角度感測器22以外之未圖示的感測器所輸出的檢測信號。
設置於中繼電路部14之未圖示的處理部係整合諸該檢測信號與反饋信號,並輸出於信號用配線13g。
一般而言,電動機3-10係隨著其輸出而大小(size)相異,然而即使電動機3-10的輸出變化,角度感測器22的大小亦不變。因此,在角度檢測部20的內部中,檢測部22b的外側大多為空置空間。
此外,電動機3-10內,具體欲防止電磁雜訊之影響的部分係角度檢測部20。
通常,使電動機具有電力及信號之中繼功能的情形,可想到以擴充構成角度檢測部20之電路基板的功能之方式來對應。並且,擴充角度檢測器20之電路基板的功能,且大量生產具中繼功能的控制裝置,從而能夠抑制製造成本的上昇。
根據實施型態10,並未擴充構成角度檢測部20之未圖示的電路基板的功能,而是在電動機驅動部19之角度檢測部20追加中繼電路部14,藉此實現具備有電力及信號之中繼功能的電動機3-10。亦即,中繼電路部14係在角度檢測部20中與構成角度檢測部20的電路基板個別配置者。
因此,僅在需要實施型態1至9所示的效果時,追加中繼電路部14即可。由於只要在既存之角度檢測部20之構造追加中繼電路部14即可賦予中繼功能,故可在抑制成本之增加的狀態下,增設中繼電路部14。
此外,根據實施型態10,與實施型態1同樣地,在抑制配線之工時的狀態,可使電動機3-10的控制性提升。
此外,由於在實施型態10中,係使中繼電路部14配置於構造部23之徑方向外側,故可抑制於角度檢測部20之軸方向之長度的增加。
實施型態11
第13圖係使用於實施型態10之控制裝置之電動機的構成圖。
與實施型態10之相異點如下所述。
(1)採用構造部23a以取代構造部23。
(2)中繼電路部14係以與檢測部22b之軸方向之面相對向方式配置。
在實施型態11,於檢測部22b之在軸方向分離之位置配置有中繼電路部14。因此,實施型態11相較於實施型態10可獲得下述效果:中繼電路部14難以受到在電動機3-11內所產生之電磁的影響,且電磁雜訊難以對電動機3-11內之感測器造成影響。
實施型態12
第14圖係顯示實施型態12之控制裝置的構成例之圖。
與實施型態1之相異點如下所述。
(1)採用控制裝置101-12以取代控制裝置101。
(2)採用電動機3-12以取代電動機3。
(3)電動機3-12係於其內部具有:振動感測器4f、及熱感測器4g。
(4)振動感測器4f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m來連接於輸入部33,而熱感測器4g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n來連接於輸入部33。
中繼電路部14係透過信號用配線13m、13n來接收從振動感測器4f及熱感測器4g之各個所輸出的檢測信號。
此外,由中繼電路部14所接收的檢測信號係透過驅動器10而從中繼電路部14傳送至控制器9。
振動感測器4f及熱感測器4g所需的電力係透過中繼電路部14來供電。
控制裝置101-12,係使電動機3-12中之用於控制的信號用配線共用為檢測信號之傳輸用。
中繼電路部14,不僅處理檢測信號,且監視電動機3-12是否發生異常。當振動或熱超過所設定之異常值時,中繼電路部14的處理部32係停止用於電動機3-12的電源供給。
根據實施型態12,可獲得與實施型態1同樣的效果。再者,當電動機3-12及控制裝置101-12中任一者發生異常時,中繼電路部14會替控制器9中斷用於電 動機3-12的電力供給,可儘速地停止異常的狀態。因此,能夠偵測異常而安全地運用電動機3-12及控制裝置101-12。
此外,當感測器故障時,若感測器連接於電動機3-12中之未圖示的電路基板,則更換感測器時,需耗時在變更感測器與基板之間之配線的作業。根據實施型態12,由於感測器僅連接於自中繼電路部14延伸的信號用配線13m、13n,因此可縮短配線變更時之作業時間。
以上之實施型態所示的構成係顯示本發明之內容的一例,亦能夠與其他之習知技術組合,且在未脫離本發明之要旨之範圍納,亦能夠省略、變更構成的一部分。
1‧‧‧製造裝置
2‧‧‧控制盤
3‧‧‧電動機
4a‧‧‧距離感測器
4b‧‧‧溫度感測器
5‧‧‧電源
6‧‧‧帶式運送機
7‧‧‧被加工品
8‧‧‧加工裝置
9‧‧‧控制器
10‧‧‧驅動器
12a、12b、12c、12d、12f、12g‧‧‧電力用配線
13a、13b、13c、13d、13g‧‧‧信號用配線
14‧‧‧中繼電路部
15‧‧‧充電池
100‧‧‧製造系統
101‧‧‧控制裝置

Claims (11)

  1. 一種控制裝置,係具備有控制包含電動機之機器的控制部,該控制裝置係具備有:中繼電路部,係構成為能夠連接用以控制前述電動機之動作的感測器,且至少中繼在前述控制部與前述電動機之間所傳輸的信號;以及配線,係在前述控制部與前述中繼電路部之間,僅設置用於控制前述電動機所需之條數;前述控制部係判別從前述感測器所輸出之檢測信號、及從前述電動機所傳送之信號,而控制包含前述電動機之機器,前述電動機係透過前述配線及前述中繼電路部,而由從前述控制部所傳送之電動機控制信號所控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係透過前述配線將驅動前述感測器及前述電動機的電力供給至前述中繼電路部,前述中繼電路部係透過前述配線而將從前述控制部所供給的電力,供給至前述感測器及前述電動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中繼電路部係具有處理部,該處理部係按時序順序處理從屬於轉矩感測器之前述感測器所輸出的前述檢測信號、及從前述電動機所傳送的信號,並中繼至前述控制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控制裝置,其中, 前述控制部係將前述動機器控制信號及前述感測器之控制信號,與驅動前述電動機之電力重疊並傳輸在前述配線,前述中繼電路部係具有處理部,該處理部係從透過前述配線所傳輸之前述電力分離前述控制信號並傳輸在前述感測器,且將前述電力及前述電動機控制信號供給至前述電動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感測器係以無線之方式將前述檢測信號傳送給前述中繼電路部,前述中繼電路部係接收從前述感測器所傳送之前述檢測信號,並中繼至前述控制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感測器係無需供電之被動感測器,前述中繼電路部係接收記錄於前述被動感測器的資訊,並將前述資訊作為前述檢測信號而中繼至前述控制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感測器係無需供電之振動感測器,前述中繼電路部係將從前述振動感測器所輸出之檢測信號中繼至前述控制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中繼電路部係將從以菊鏈方式連接於前述中繼電路部之複數個前述感測器所輸出的前述檢測信號 中繼至前述控制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感測器係由複數個感測器所構成,該控制裝置具備有:中繼電路,係將從前述複數個感測器所輸出之檢測信號中繼給前述中繼電路部,前述中繼電路部係將從前述中繼電路所傳送之檢測信號中繼至前述控制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電動機具備有檢測反饋信號並加以輸出的檢測部,前述中繼電路部係獨立於構成前述檢測部之電路基板之外而配置於前述電動機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控制裝置,前述電動機係具備前述感測器,前述中繼電路部係將前述檢測信號中繼至前述控制部。
TW105117820A 2016-01-25 2016-06-06 控制裝置 TWI6083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51973 WO2017130268A1 (ja) 2016-01-25 2016-01-25 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7411A true TW201727411A (zh) 2017-08-01
TWI608321B TWI608321B (zh) 2017-12-11

Family

ID=59012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7820A TWI608321B (zh) 2016-01-25 2016-06-06 控制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43964B1 (zh)
TW (1) TWI608321B (zh)
WO (1) WO20171302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23594A1 (de) * 2020-02-21 2021-09-15 B & R Ind Automation Gmbh Anordnung eines Elektromotors mit einem Geb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6677A (ja) * 1993-07-27 1995-02-14 Toyo Techno Corp:Kk 分散処理統合管理システム
JP2002197581A (ja) * 2000-12-25 2002-07-12 Tamagawa Seiki Co Ltd センサ装置及びセンサ信号出力方法並びにモータ装置
AU2003249028A1 (en) * 2002-07-15 2004-02-02 Aviza Technology, Inc. Therm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vacuating a process chamber
JP2005145201A (ja) * 2003-11-13 2005-06-0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ブレーキ制御装置及びブレーキ装置
JP4419671B2 (ja) * 2004-05-11 2010-0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セット制御回路
JP4531079B2 (ja) * 2007-06-15 2010-08-25 株式会社ツバキエマソン 電動シリンダ
JP5402985B2 (ja) * 2011-05-20 2014-01-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3597777B (zh) * 2011-06-21 2016-12-0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测量系统
JP5875098B2 (ja) * 2011-06-30 2016-03-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構造体、及び、電子機器制御システム
JP5765177B2 (ja) * 2011-10-04 2015-08-19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電源一体型真空ポンプ
JP2015089583A (ja) * 2013-11-05 2015-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装置
JP5800345B1 (ja) * 2015-02-13 2015-10-28 新川センサテクノロジ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センサ、これを用いた監視システム及び監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30268A1 (ja) 2018-02-01
TWI608321B (zh) 2017-12-11
JP6143964B1 (ja) 2017-06-07
WO2017130268A1 (ja) 2017-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36456A (zh) 无线传感器模块
WO2021064387A3 (en) Aircraft electrical power source monitoring system
TW505781B (en) Bearing vibration diagnostic apparatus
CN105189318A (zh) 辊式输送装置、控制器和机械装置的异常检测方法
EP1548419A4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NITORING THE STATUS OF MECHANICAL DEVICES AND ABNORMITY DIAGNOSTIC DEVICE
US8818531B2 (en)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TWI608321B (zh) 控制裝置
US20190162651A1 (en) System for detecting a mechanical fault in a rotating shaft
JP6939085B2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Nguyen et al. An I2C based architecture for monitoring legacy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KR102186908B1 (ko) 스마트 커플링
JP2007181340A (ja) サーボシステムおよびサーボドライブ
JP2008046790A (ja) 生産ライン監視システム
WO2017037774A1 (ja) 搬送システム
JP6211230B2 (ja) 搬送システム
JP6205206B2 (ja) 多軸制御システム
JP2008090825A (ja) 位置検出器をマルチドロップ接続した多軸制御システム
JP2010257194A (ja) Plcのリモート制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スレーブ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のスレーブモジュールを用いたリモート制御システム
US20210325417A1 (en) Measuring arrangement
JP2005030589A (ja) 鉄道車両におけるicタグ・センサ付き軸受の異常検査システム
KR102639652B1 (ko) 버스 데이터 인코딩을 사용하는 센서를 갖는 컨베이어 장치
US20170356264A1 (e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ly of power to active magnetic bearings in a rotating machine
JP2011164966A (ja) 複数の近接センサとplcとの配線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のシステムに用いる中継ボックス
CN214372905U (zh) 一种用于煤矿机电设备的振动监测系统
JP6976646B2 (ja) 電気設備計測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