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6932A - 濺鍍靶材、靶材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濺鍍靶材、靶材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6932A
TW201726932A TW105130847A TW105130847A TW201726932A TW 201726932 A TW201726932 A TW 201726932A TW 105130847 A TW105130847 A TW 105130847A TW 105130847 A TW105130847 A TW 105130847A TW 201726932 A TW201726932 A TW 20172693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atom
substrate
copper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0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4162B (zh
Inventor
仲台保夫
新田純一
高澤悟
白井雅紀
Original Assignee
愛發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愛發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愛發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6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6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4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41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C23C14/3407Cathode assembly for sputtering apparatus, e.g. Target
    • C23C14/3414Metallurgical or chemical aspects of target preparation, e.g. 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1/00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 C22C1/02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by mel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9/00Alloys based on copper
    • C22C9/06Alloys based on copper with nickel or cobalt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不會使電弧放電產生而能夠在樹脂基板上形成不會剝落之導電膜的濺鍍靶材。在對於具有由樹脂所成之基體的加工基板(32)而形成合金薄膜之濺鍍靶材(55)中,相對於以較50原子%更多而含有Cu並以5原子%以上4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Ni並且以3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Al的母材之100原子%,而將由Zn和Mn之其中一方或雙方所成之添加物以0.01原子%以上之含有率來含有。由於係能夠得到不存在有空孔之濺鍍靶材,因此係並不會產生電弧放電。

Description

濺鍍靶材、靶材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濺鍍靶材、和用以製造該濺鍍靶材之靶材製造方法。
現今,LSI等之半導體元件,係被搭載在將使配線膜形成於樹脂之基體上所成的單層基板作了複數層層積之搭載裝置處,故而,係對於在樹脂之表面上形成密著性為高之金屬膜的技術有所需求。特別是,銅薄膜雖然有著低阻抗之優點,但是,由於與樹脂間之密著性係為低,因此,在樹脂與銅薄膜之間,係被形成有由其他之金屬所成之密著層。
圖13之元件符號100,係為此種先前技術之搭載裝置,並被層積有複數之單層基板1111、1112
此搭載裝置100之各單層基板1111、1112,係具備有由樹脂所成之基體103,在基體103之表面上,係被設置有配線膜110。又,在基體103處,係被設置有連接孔102,在連接孔102之內部,係被設置有將被作了 層積的單層基板1111、1112之配線膜110彼此作連接的金屬插銷119。
圖11(a),係為在單層基板1111之上被貼附有成為最上層之單層基板1112的基體103之狀態。在基體103處,係被設置有連接孔102,在連接孔102之底面,係露出有下層之單層基板1111的配線膜110之表面。
首先,如同圖11(b)中所示一般,對於含有Ti等之密著用之金屬的濺鍍靶材進行濺鍍,而形成與基體103之表面和連接孔102之內周側面以及露出於底面處之配線膜110作了接觸的Ti薄膜等之密著層118,接著,對於銅之濺鍍靶材進行濺鍍,並在密著層118之表面上,形成由銅薄膜所成之種層115。
將被作了圖案化的光阻膜配置在種層115之表面上,而使連接孔102之內部的種層115和基體103之表面上的特定位置之種層115露出,再浸漬於電鍍液中,而使露出了的種層115與電鍍液作接觸,並對於種層115與電鍍液之間施加電壓,而藉由電解電鍍法來使銅在露出了的種層115之表面上而析出,以在連接孔102之內部和基體103之表面上,如同圖11(c)中所示一般地形成銅薄膜106、107。在此狀態下,銅薄膜106、107係與種層115相接觸,連接孔102之內部係被由銅所成之銅薄膜106而填充,銅薄膜106、107係被形成為較種層115而更厚。該圖(c)之元件符號128,係為光阻膜。
在此狀態下,密著層118與種層115,係存在有位置在銅薄膜106、107之下方的部份、和位置在光阻膜128之下方的部份,在將光阻膜128剝離並使位置在光阻膜128之下方的種層115露出之後,首先,浸漬在銅之蝕刻液中,如同該圖(d)中所示一般,在銅薄膜106、107之下方,係一面使被作了圖案化的種層105殘留,一面將露出的種層115作蝕刻除去,而在被作了除去的部份處使密著層118露出。
接著,若是浸漬在Ti進行蝕刻之蝕刻液中,則係如同圖13中所示一般,一面使位置在銅薄膜106、107以及種層105之下方的密著層108殘留,一面將露出的密著層118蝕刻除去,在作了除去的部份處,基體103係露出。
藉由連接孔102內之密著層108和種層105以及銅薄膜106,來構成填充連接孔102之金屬插銷119,又,藉由基體103之表面上的密著層108和種層105以及銅薄膜107,來構成配線膜110。
銅薄膜106、107與露出於基體103之表面上的樹脂之間之密著性係為低,銅薄膜106、107係容易從樹脂而剝離,但是,由於身為Ti薄膜之密著層108的與樹脂間之密著性係為高,並且與身為銅薄膜之種層105之間的密著性亦為高,因此,種層105和銅薄膜106、107係並不會從基體103而剝離。
於此情況,為了形成銅薄膜106、107,由於 係需要形成密著層108和種層105之2層,因此,配線膜110係成為3層構造,製造工程係會增加。
又,密著層108,由於係含有多量的銅以外之Ti等之元素,因此,密著層118和身為銅薄膜之種層115,係並無法藉由相同的蝕刻液來進行蝕刻,蝕刻工程係為複雜。
因此,若是如同下述之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一般,製作在銅中而包含有鎳和鋁之Cu-Ni-Al靶材,並對於Cu-Ni-Al靶材進行濺鍍,來在使樹脂作了露出的基體之表面上形成銅合金薄膜,並在銅合金薄膜之表面上形成由純銅所成之導電性薄膜而作為配線膜,則銅合金薄膜與樹脂間之密著性以及銅合金薄膜與導電性薄膜間之密著性亦為良好,而能夠得到不會有從基體而剝離之虞的配線膜。
然而,Cu-Ni-Al靶材,在進行濺鍍時之電弧放電的發生次數係為多,因此,係會有所形成之銅合金薄膜成為不良的情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332697號公報
[專利文獻2]WO2014185301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先前技術之問題而創作者,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不會使電弧放電產生並且能夠在露出有樹脂之基體上形成不會剝離之配線膜的濺鍍靶材、和製造該濺鍍靶材之靶材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發明者們,在將Cu-Ni-Al靶材切斷並對於內部作了觀察之後,係發現了在切斷面處係發生有多數之空孔(亦稱作「缺陷」)。濺鍍靶材中之此種空孔,係會成為電弧放電之原因,此事係為周知,因此,明顯的,若是使空孔減少,則電弧放電係會減少。
本發明,係為為了解決此種課題所創作者,並藉由發現到下述之知識、亦即是,在將以特定比例來含有銅和鎳以及鋁的熔融物冷卻並使其固化時,只要在熔融物中含有Zn和Mn之其中一者或雙方即可,而完成了本發明。
亦即是,本案發明,係為一種濺鍍靶材,其係包含有:母材,係含有Cu和Ni以及Al,在將Cu和Ni以及Al設為100原子%時,係以較50原子%更多而含有Cu,並以5原子%以上40原子%以下之含有率來含有Ni,並且以3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含有率來含有Al;和添加物,係被添加於前述母材中,該濺鍍靶材,其 特徵為:前述添加物,係由Zn和Mn之其中一方或雙方所成,並相對於前述此母材之100原子%,而以0.01原子%以上之含有率來含有。
本發明,係為一種濺鍍靶材,其中,在前述添加物中所含有之Zn的含有率和Mn的含有率,係分別被設為1.0原子%以下。
又,本發明,係為一種靶材製造方法,其係為製造上述所記載之濺鍍靶材之靶材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將固體之前述母材和固體之前述添加物配置在相同的容器中,進行加熱而形成含有前述母材和前述添加物之熔融物,冷卻前述熔融物而使其固化並形成前述濺鍍靶材。
藉由濺鍍靶材中之空孔為少而電弧放電為少之濺鍍所形成之配線膜,係可藉由一次的蝕刻工程來進行圖案化。
又,由於配線膜之阻抗值係並不會變大,因此,係能夠得到電壓損失為小並且不會從樹脂而剝離之配線膜。
2‧‧‧連接孔
3‧‧‧基體
4、5‧‧‧合金薄膜
6、7‧‧‧導電膜
8‧‧‧金屬插銷
9‧‧‧配線膜
10‧‧‧搭載裝置
55‧‧‧濺鍍靶材
[圖1]係為用以對於本發明之搭載裝置作說明的圖。
[圖2]係為用以對於用以形成搭載裝置之濺鍍裝置作 說明之圖。
[圖3]係為用以對於本發明之搭載裝置的製造工程作說明之圖(1)。
[圖4]係為用以對於本發明之搭載裝置的製造工程作說明之圖(2)。
[圖5]係為用以對於本發明之搭載裝置的製造工程作說明之圖(3)。
[圖6]係為用以對於本發明之搭載裝置的製造工程作說明之圖(4)。
[圖7]係為用以對於本發明之搭載裝置的製造工程作說明之圖(5)。
[圖8]係為用以對於本發明之搭載裝置的製造工程作說明之圖(6)。
[圖9]係為用以對於本發明之搭載裝置的製造工程作說明之圖(7)。
[圖10]係為電弧放電之圖表。
[圖11](a)~(d):係為用以對於先前技術之搭載裝置的製造工程作說明之圖。
[圖12]係為用以對於基體作說明之圖。
[圖13]係為對於先前技術之搭載裝置作展示之圖。
圖1之元件符號10,係代表藉由本發明之靶材的濺鍍所得到之搭載裝置,元件符號20,係代表被與 搭載裝置10作了電性連接的主機板。
此搭載裝置10,係具備有支持基板14、和分別被配置在支持基板14之兩面上的第1、第2多層基板11、12,第1、第2多層基板11、12,係分別具備有複數之單層基板111~113、121~123
若是將各單層基板111~113、121~123中之較接近支持基板14者稱作下層,並將較遠者稱作上層,則在各單層基板111~113、121~123之下一層的位置處,係分別被配置有其他之單層基板111、112、121、122或者是支持基板14。
在圖9中,係對於第1多層基板11之最上層的單層基板113和該單層基板113之下一層的單層基板112之一部分作展示。
各單層基板111~113、121~123之構造,係為相同,該些單層基板111~113、121~123,係分別具備有板狀之基體3、和被形成於基體3處之複數之連接孔2、和被配置在基體3之單側之表面(除了連接孔2之內周面和底面以外)上的複數之配線膜9、以及將各連接孔2作填充之金屬插銷8。
支持基板14,係具備有由身為有機化合物之樹脂所成之樹脂基板14a、和被形成於樹脂基板14a處之複數之支持基板貫通孔14b、和將各支持基板貫通孔14b之內部作填充之連接體14c、以及被配置在樹脂基板14a之兩面上的複數之配線膜14d。連接體14c係具備有導電 性,並被與至少一根的配線膜14d作電性連接。
各單層基板111~113、121~123之金屬插銷8,係對於具備有該金屬插銷8所位置之連接孔2的基體3之配線膜9,而在被設置有配線膜9之表面上作電性連接。在圖9中,係於未圖示之位置處而作連接。
又,各單層基板111~113、121~123之連接孔2,係位置在下層之單層基板111、112、121、122的配線膜9或者是支持基板14的配線膜14d上,各單層基板111~113、121~123之金屬插銷8,係被與下層之單層基板111、112、121、122的配線膜9或者是支持基板14的配線膜14d作電性連接。
故而,由於第1、第2多層基板11、12之最上層的單層基板113、123之配線膜9,係分別被與支持基板14之其中一面和另外一面的配線膜14d作連接,支持基板14之兩面的配線膜14d之間,係經由連接體14c而被作連接,因此,最上層之單層基板113、123的配線膜9亦係被作電性連接。
主機板20,係具備有主機板本體20a、和被配置在主機板本體20a上之配線膜20b。
在第1多層基板11之最上層的單層基板113之配線膜9處,係被固定有半導體裝置13之端子13b,第2多層基板12之最上層的單層基板123之配線膜9,係經由金屬體24而被與主機板20之配線膜20b作電性連接。
半導體裝置13之端子13b,係與被配置在半導體裝置本體13a之內部的半導體元件之積體電路作電性連接,故而,積體電路,係經由搭載裝置10和金屬體24,而被與主機板20之配線膜20b作電性連接。
若是針對此種各單層基板111~113、121~123的金屬插銷8和配線膜9作說明,則首先,各單層基板111~113、121~123的基體3,係以由樹脂所成之基板所構成,或者是以由在編織入有玻璃纖維之布狀基板中含浸有樹脂的複合材料所構成。
圖12之基體3,係在樹脂25中包含有玻璃纖維26,該基體3之表面,係藉由樹脂25之表面和玻璃纖維26之表面所構成,樹脂25和玻璃纖維26係露出。
各金屬插銷8,係分別具備有與連接孔2之內周表面相接觸地而配置之合金薄膜4、和與該合金薄膜4之表面相接觸地而配置之導電膜6。又,各配線膜9,係分別具備有與基體3之表面相接觸地而配置之合金薄膜5、和與該合金薄膜5之表面相接觸地而配置之導電膜7。
合金薄膜4、5,係在基體3之表面或者是連接孔2之內周表面,而與構成基體3之樹脂25相接觸,當基體3為包含有玻璃纖維26的情況時,係與構成基體3之樹脂25和玻璃纖維26相接觸。
針對上述搭載裝置10的製造工程作說明。於此,假設係已在支持基板14之單面處被形成有第2多層 基板12,在相反面處,係被形成並配置有除了成為最上層的單層基板113以外之單層基板111、112
圖3,係對於此狀態之處理基板31作展示,在表面上,係露出有此處理基板31中之最上層的單層基板112
首先,在該單層基板112之表面上,如同圖4中所示一般,貼附基體3。
所貼附之基體3,係可在進行貼附之前先形成連接孔2,亦可在將基體3作了貼附之後,再形成連接孔2。
在此狀態下之處理基板32中,於成為最上層之基體3的連接孔2之底面處,係露出有下一層的單層基板112之配線膜9,接著,在基體3之表面和連接孔2之內周側面與底面處,形成合金薄膜4、5。
於圖2中,係對於形成合金薄膜4、5之濺鍍裝置50作展示。
此濺鍍裝置50,係具備有搬入搬出室51a、和前置處理室51b、以及成膜室51c。
在各室51a~51c中,係分別被連接有真空排氣裝置58a~58c,將各室51a~51c之間之閘閥59a、59b關閉,並使真空排氣裝置58b、58b動作,來將前置處理室51b之內部和成膜室51c之內部作真空排氣,而在前置處理室51b之內部和成膜室51c之內部預先分別形成真空氛圍。
在搬入搬出室51a之內部,係被配置有搬送裝置54,將露出有基體3之處理基板32搬入至搬入搬出室51a之內部,並安裝在搬送裝置54上。
將搬入搬出室51a之門關閉,而將內部氛圍從大氣來遮斷,並使真空排氣裝置58a動作,而將搬入搬出室51a之內部作真空排氣。
在搬入搬出室51a之內部,係被配置有加熱裝置56,一面進行真空排氣,一面藉由加熱裝置56來對於被配置在搬送裝置54上之處理基板32進行加熱。
在處理基板32升溫至特定溫度之後,閘閥59a係被開啟,處理基板32,係被與搬送裝置54一同地而從搬入搬出室51a之內部來移動至前置處理室51b之內部。
在前置處理室51b之內部,係被配置有離子槍57,在使搬入搬出室51a和前置處理室51b之間之閘閥59a被關閉之後,若是從氣體導入系來將稀有氣體(於此係為Ar)供給至離子槍57處,則在離子槍57之內部係產生有稀有氣體離子。所產生的稀有氣體離子,係被放出至前置處理室51b之內部。
處理基板32之基體3,係露出於前置處理室51b之真空氛圍中,若是被搬入至前置處理室51b內,則係被朝向離子槍57,稀有氣體離子係被放出。稀有氣體離子,係被照射至基體3之表面和連接孔2之內周側面以及露出於連接孔2之底面處的下層之單層基板1112之導 電膜7的表面上,被進行了照射的部分係被清淨並成為活性之狀態。
若是將離子作特定時間之照射,則前置處理係結束,在其與成膜室51c之間之閘閥59b係被開啟,被進行了前置處理之處理基板32,係被與搬送裝置54一同地而從前置處理室51b之內部來移動至成膜室51c之內部,閘閥59b係被關閉。
在成膜室51c之內部,係被配置有濺鍍靶材55。
此濺鍍靶材55,係將板狀之靶材合金安裝於陰極電極上所構成,該板狀之靶材合金,係含有包含銅和鎳以及鋁之母材、和被添加於此母材中之添加物。
針對此成分,母材,當將銅和鎳以及鋁之合計原子數設為100原子%時,係設為以較50原子%更多而含有銅,並以5原子%以上4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鎳,並且以3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鋁,又,係含有由鋅和錳之其中一方或雙方所成的添加物。
添加物之含有率,係相對於母材之100原子%,而設為0.01原子%以上,又,添加物中之鋅的含有率係設為1.0原子%以下,添加物中之錳的含有率亦係設為1.0原子%以下。
若是針對濺鍍靶材55之製造工程作說明,則首先,係將分別身為固體之銅原料和鎳原料和鋁原料以及添加物之原料,配置在相同之熔融容器中。
銅原料和鎳原料以及鋁原料,係如同上述一般,當將銅和鎳以及鋁之合計原子數設為100原子%時,係設為以較50原子%更多而含有銅,並以5原子%以上4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鎳,並且以3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鋁,又,係相對於母材之100原子%,而設為0.01原子%以上,又,相對於母材之100原子%,添加物係設為0.01原子%以上,並且,添加物中之鋅的含有率係設為1.0原子%以下,添加物中之錳的含有率亦係設為1.0原子%以下。
將熔融容器加熱,而形成包含銅、鎳、鋁、添加物之熔融物。
在熔融物中,銅、鎳、鋁、鋅、錳係均勻地分散,使熔融物冷卻,並將固化物成形為板狀,而形成濺鍍靶材。
若是使熔融物冷卻,則係得到靶材合金。若是將板狀之靶材合金固定於陰極電極上,則係得到濺鍍靶材55。
熔融物和濺鍍靶材55之組成,係與配置在熔融容器中之含有銅原料和鎳原料和鋁原料以及組成物之原料中所包含之銅和鎳和鋁以及添加物之比例相同。
在成膜室51c之內部,係被設置有氣體放出裝置53,一面將成膜室51c之內部藉由真空排氣裝置58c來進行真空排氣,一面從氣體供給裝置52來對於氣體放出裝置53供給由Ar等之稀有氣體所成之濺鍍氣體,再從 氣體放出裝置53來將濺鍍氣體放出至成膜室51c之內部,並對於濺鍍靶材55施加電壓,而產生濺鍍氣體之電漿。
被進行了前置處理後之基體3的表面,係與濺鍍靶材55相對面,若是藉由所產生的電漿來對於濺鍍靶材55之表面進行濺鍍,則濺鍍粒子係附著於基體3之被進行了前置處理後的表面上,於該表面上,係成長有銅和鎳和鋁和鋅以及錳的含有率為與濺鍍靶材55相同的合金薄膜。
在使將銅原料和鎳原料和鋁原料以及添加物原料一同作了熔融的熔融物固化的情況時,相較於將銅原料和鎳原料以及鋁原料在相異之熔融容器中個別熔解並裝入至相同的熔融容器中並且添加添加物之原料再使熔融物固化的情況,係發現到,在將各原料一同熔解的情況時,空孔係會變少。
故而,在使各原料一同熔融之後再進行固化所成的濺鍍靶材55之內部,空孔係變少,電弧放電之發生頻率係減少,因此,藉由濺鍍靶材55之濺鍍,係能夠得到缺陷為少之合金薄膜。
圖5之元件符號33,係為以特定膜厚而形成有該合金薄膜15之處理基板,合金薄膜15之組成,係與濺鍍靶材之組成相同。
合金薄膜15,係與基體3之表面(連接孔2之內部除外)和連接孔2之內周面以及連接孔2之底面之 導電膜7相接觸,在連接孔2之底面,則係與下一層的單層基板112之配線膜9相接觸,而被作電性連接。下一層的單層基板112之配線膜9,係藉由合金薄膜5和導電膜7所構成。
另外,最上層之合金薄膜15,由於係藉由離子槍57而被形成於照射有離子之表面上,因此,密著強度相較於並未進行照射的情況係變高。
在以特定膜厚而形成了合金薄膜15之後,使對於濺鍍靶材55之電壓施加和濺鍍氣體之導入停止,而結束濺鍍。
接著,閘閥59a、59b係被開啟,被形成有合金薄膜15之處理基板33,係通過前置處理室51b,而被移動至內部成為了真空氛圍之搬入搬出室51a中。
在使閘閥59a、59b關閉之後,氣體係被導入至搬入搬出室51a中,在搬入搬出室51a之內部成為了大氣壓之後,被形成有合金薄膜15之處理基板33係被從搬入搬出室51a而取出。
接著,如同圖6中所示一般,在合金薄膜15之表面上,係被配置有被作了圖案化之光阻膜28。
在此光阻膜28處,係於最上層之基體3的各連接孔2之上方和該基體3之表面上的合金薄膜15之特定位置之上方處,被形成有開口29,在開口29之底面下,係露出有被配置在各連接孔2之底面和內周側面上的合金薄膜15、或者是位置在基體3之表面上的合金薄膜 15。
對於該狀態之處理基板33的開口29之底面下所露出之合金薄膜15之表面,將由銅之含有率(原子%)為較合金薄膜15更高而電阻率為更小之材料所成的導電膜,與合金薄膜15相接觸地來形成之。
關於導電膜之具體性的形成方法,例如,係將身為在光阻膜28之開口29的底面和基體3之表面的特定位置上而露出有合金薄膜15的狀態下之處理基板33,浸漬於包含有銅離子之電鍍液中,而使露出了的合金薄膜15與電鍍液相接觸,再使電源與被浸漬在電鍍液中之銅電極以及合金薄膜15作連接,並使電源動作,來經由銅電極而對於合金薄膜15與電鍍液之間施加電壓,而使電鍍液中之正的金屬離子附著於合金薄膜15之與電鍍液相接觸的部份處,來使相較於合金薄膜15而含有更多銅的導電膜成長,而如同圖7中所示一般地,製作出在連接孔2上之開口29的底面下和基體3之表面上之開口29的底面下被形成有導電膜6、7之處理基板34。
一般而言,相較於濺鍍法,係以電解電鍍法的情況時之成長速度為更大,相較於藉由濺鍍法所形成的合金薄膜15之膜厚,係以藉由電解電鍍法所形成的導電膜6、7之膜厚為更厚,在此處理基板34處,被形成在連接孔2內之合金薄膜15的表面上之導電膜6,係將連接孔2之內部作填充,其之上部,係位置在較基體3之表面上的合金薄膜15之表面而更上方。
接著,如同圖8中所示一般,若是將光阻膜28剝離,則在導電膜6、7所露出的部份之間,係露出有合金薄膜15。
連接孔2之內部的導電膜6,係被與基體3之表面上的導電膜7作連接,但是,在基體3之表面上的導電膜7中,雖然係包含有相互被作了分離的導電膜,然而在將光阻膜28作了剝離的狀態下,內部之導電膜6和表面之導電膜7,係為藉由合金薄膜15而相互被作了電性連接的狀態。
接著,若是將此狀態之處理基板34浸漬在對於銅進行蝕刻之蝕刻液中,則露出的合金薄膜15係被蝕刻並除去,如同圖9中所示一般,在合金薄膜15被作了除去的部份處,位置在合金薄膜15之下的基體3之表面係露出,並形成使導電膜6、7被作了圖案化的最上層之單層基體113
在各單層基板111~113、121~123處,連接孔2之內部,係被構成有藉由連接孔2之內部的導電膜6和位置於該導電膜6之下的合金薄膜4來將連接孔2作填充的金屬插銷8,在基體3上,係藉由導電膜7和位置於該導電膜7之下的合金薄膜5而被構成有配線膜9。
相對於在基體3之表面上而露出的樹脂25,純銅之薄膜的密著性係為差。
在本案發明中,與樹脂25相接觸之合金薄膜4、5,係在以較50原子%更多而含有銅的薄膜材料中, 如同下述實驗中所示一般地,使其含有銅以外之元素並對於密著力進行了測定,其結果,以5原子%以上3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鎳並且以3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鋁的薄膜材料,相較於純銅或氧化銅之薄膜,其之相對於樹脂25的密著性係變高,作為添加物,當將銅和鎳以及鋁之合計原子數設為100%時,係包含有0.01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鋅和0.01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範圍之錳的其中一方或者是雙方。
關於添加物,由於係並不會有使與樹脂25之間之密著性惡化的情況,並且母材之銅含有率係較50原子%而更大,因此,與純銅之薄膜之間的密著性亦係為高,金屬插銷8或配線膜9係並不會從基體3而剝離,又,由於導電膜6、7係相較於合金薄膜4、5而銅之含有率為更高,因此,導電膜6、7亦係成為不會從合金薄膜4、5而剝離。
[實施例]
當將銅和鎳以及鋁之合計原子數設為100原子%時,以1原子%以上50原子%以下來含有鎳,並以1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來含有鋁,並且以0.01%來含有由鋅和錳之其中一方或雙方所成的添加物,而將殘餘部分設為銅原子,來製作出鎳以及鋁之含有率為相異的複數之組成之試驗用濺鍍靶材。
使用各濺鍍靶材來藉由濺鍍而形成與玻璃基 板之表面相接觸之50nm的合金膜,並形成1mm×1mm×100格之刮削圖案,而進行了由交錯切劃(crosscut)試驗所致之密著性之評價。
將測定結果展示於表1中。
在表1中,將當起因於交錯切劃試驗而產生有膜之剝離的格子為10以上的情況記載為「×」,並將1~10的情況記載為「△」,且將並未觀察到剝離的情況記載為「○」。
根據此結果,可以得知,為了形成與剝離基板間之密著力為高的合金膜,鎳之含有量係以5原子%以上為理想,鋁之含有量係以3原子%以上為理想。
另外,當鎳的含有量為較40原子%而更大的情況時,由於濺鍍靶材之硬度係會超過145Hv,因此在加工性上並不理想,若是以較10原子%更大而含有鋁,則係成為難以藉由熔解法來製造濺鍍靶材,而並不理想。
接著,當將銅和鎳以及鋁之合計原子數設為100原子%時,以較50原子%更多來含有銅,並以5原子 %以上4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鎳,並且以3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來含有鋁,而製作母材,使此母材與由鋅和錳之其中一方或雙方所成的添加物之間的熔融物固化,來製作出鋅和錳之含有率為相異的複數之組成之試驗用濺鍍靶材。
將各濺鍍靶材切斷並對於剖面進行觀察,而對於空孔數作了測定。進行了測定的靶材,係為100mm ×10mm厚度,切斷後之剖面積係為100mm×10mm,觀察係使用染色穿透測試試驗機,空孔係對於尺寸為0.5mm 以上者進行計數。空孔數之測定結果係展示於表2中。
表2之數值,係為在將銅和鎳以及鋁之合計原子數設為100原子%時的添加物之含有率(原子%),對於空孔數被觀察到較3個/cm2而更多的濺鍍靶材,係記載為「×」,對於觀察到1~3個/cm2的濺鍍靶材,係記載為「○」,對於並未被觀察到空孔的濺鍍靶材,係記載為 「◎」。
又,圖10之圖表的橫軸,係為在將銅和鎳以及鋁之合計原子數設為100原子%時的添加物含有率(原子%),縱軸係為將所測定出的空孔數作了常態化之值,而對於添加物含有量和空孔數之間的關係作展示。
根據表2和圖10之圖表,可以預測到,在將銅和鎳以及鋁之合計原子數設為100原子%時,若是將鋅和錳分別含有1.0%,則係能夠使空孔數縮小。
接著,以5原子%以上40原子%以下之範圍而含有鎳,並以3原子%以上8原子%以下之範圍而含有鋁,並且以0原子%以上1.2原子%以下之範圍而含有添加物,而將殘餘部分設為銅原子,來製作出添加物含有率為相異之濺鍍靶材。
此些之濺鍍靶材之添加物,係為錳或鋅之其中一方,並分別為在0原子%以上1.2原子%以下之範圍中而為相異之含有率。
使用各濺鍍靶材來藉由濺鍍而在玻璃基板上形成50nm膜厚的濺鍍膜,並在此濺鍍膜上而使Cu電鍍膜作了30μm之膜厚的成長。形成其之1mm×1mm×100格之刮削圖案,而進行了由交錯切劃(crosscut)試驗所致之密著性之評價。
將測定結果,展示於下述表3之Zn各添加量評價結果和表4之Mn各添加量評價結果中。
根據表2,若是將鋅和錳之其中一方或者是雙 方分別含有0.01原子%以上,則係能夠得到使空孔減少之效果,若是將其中一方或雙方分別以0.25原子%以上來含有,則空孔係消失,而為理想。
在表3、表4中,將當起因於交錯切劃試驗而導致電鍍膜從濺鍍膜而剝離的情況記載為「×」,並將並未剝離的情況記載為「○」。
在表3和表4之至少其中一者處被記載為「×」的濺鍍靶材,係並無法作使用。在表3和表4之雙方處被記載為「○」的濺鍍靶材,係能夠作使用。
根據表3和表4,由鋅和錳之其中一方或雙方所成之添加物,若是相對於母材100原子%而以1.2原子%以上之含有率來含有並形成濺鍍靶材,則係並無法相對 於藉由在濺鍍靶材之濺鍍成膜的後續工程中所進行之Cu電鍍法而形成的導電膜6、7而得到良好的密著性,若是設為1.0原子%以下,則係能夠形成具有良好之密著性的合金薄膜4、5。
根據表3、表4,可以得知,就算是使鋁的含有量增加,對於密著性也不會造成影響,但是,若是對於由熔解法所致之靶材的製造性作考慮,則根據以上之結果,由鋅和錳之其中一方或雙方所成之添加物,在當將銅和鎳以及鋁之合計原子數設為100原子%時以較50原子%更多而含有銅並以5原子%以上4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鎳並且以3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範圍來含有鋁的母材中,鋅和錳,若是以相對於母材100原子%而將其中一方或雙方分別以0.01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含有率來含有並設為濺鍍靶材,則係能夠得到加工性為良好並且空孔為少之濺鍍靶材,並能夠形成相對於藉由在濺鍍靶材之濺鍍成膜的後續工程中所進行之Cu電鍍法而形成的導電膜6、7而具有良好的密著性之合金薄膜4、5,進而,係能夠形成與樹脂之間的密著性為良好之合金薄膜4、5。
112‧‧‧單層基板
32‧‧‧處理基板
50‧‧‧濺鍍裝置
51a‧‧‧搬入搬出室
51b‧‧‧前置處理室
51c‧‧‧成膜室
52‧‧‧氣體供給裝置
53‧‧‧氣體放出裝置
54‧‧‧搬送裝置
55‧‧‧濺鍍靶材
56‧‧‧加熱裝置
57‧‧‧離子槍
58a、58b、58c‧‧‧真空排氣裝置
59a、59b‧‧‧閘閥

Claims (3)

  1. 一種濺鍍靶材,係包含有:母材,係含有Cu和Ni以及Al,在將Cu和Ni以及Al設為100原子%時,係以較50原子%更多而含有Cu,並以5原子%以上40原子%以下之含有率來含有Ni,並且以3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含有率來含有Al;和添加物,係被添加於前述母材中,該濺鍍靶材,其特徵為:前述添加物,係由Zn和Mn之其中一方或雙方所成,並相對於前述母材之100原子%,而以0.01原子%以上之含有率來含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濺鍍靶材,其中,在前述添加物中所含有之Zn的含有率和Mn的含有率,係分別被設為1.0原子%以下。
  3. 一種靶材製造方法,係為製造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濺鍍靶材之靶材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將固體之前述母材和固體之前述添加物配置在相同的容器中,進行加熱而形成含有前述母材和前述添加物之熔融物,冷卻前述熔融物而使其固化並形成前述濺鍍靶材。
TW105130847A 2015-09-25 2016-09-23 濺鍍靶材、靶材製造方法 TWI694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8506 2015-09-25
JP2015188506 2015-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6932A true TW201726932A (zh) 2017-08-01
TWI694162B TWI694162B (zh) 2020-05-21

Family

ID=58386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0847A TWI694162B (zh) 2015-09-25 2016-09-23 濺鍍靶材、靶材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442603B2 (zh)
KR (1) KR20170083611A (zh)
CN (1) CN107109635B (zh)
TW (1) TWI694162B (zh)
WO (1) WO201705182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105806A (ko) * 2009-01-16 2011-09-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Cu 합금막 및 표시 디바이스
CN103502505B (zh) * 2011-08-29 2015-09-30 吉坤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Cu-Ga合金溅射靶及其制造方法
TWI537400B (zh) * 2011-12-06 2016-06-11 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感測器用銅合金配線膜及其之製造方法、以及觸控面板感測器、以及濺鍍靶
JP6135275B2 (ja) * 2013-04-22 2017-05-31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保護膜形成用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EP2941105B1 (en) * 2013-05-13 2022-02-16 ULVAC, Inc. Moun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757318B2 (ja) * 2013-11-06 2015-07-29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保護膜形成用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および積層配線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9635A (zh) 2017-08-29
JP6442603B2 (ja) 2018-12-19
WO2017051820A1 (ja) 2017-03-30
TWI694162B (zh) 2020-05-21
KR20170083611A (ko) 2017-07-18
CN107109635B (zh) 2019-04-16
JPWO2017051820A1 (ja) 2017-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79187B2 (ja) キャリア付銅箔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配線層付コアレス支持体及び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JP6883010B2 (ja) キャリア付銅箔、並びに配線層付コアレス支持体及び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WO2017075908A1 (zh) 单层电路板、多层电路板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US9307637B2 (en) Metallized via-holed ceramic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TW201234939A (en) Metallized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metal paste composition
TW201636207A (zh) 複合金屬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印刷配線板
KR101582176B1 (ko) 탑재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721846B2 (en) Method of forming film, film form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08155167B (zh) 焊料颗粒
JP5142849B2 (ja) 成膜装置および成膜方法
TWI694162B (zh) 濺鍍靶材、靶材製造方法
CN103266303A (zh) 一种采用磁控溅射镀膜的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727332B (zh) 導電膜形成方法、以及配線基板的製造方法
JP2005262707A (ja) 銅張り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用材料
JP2012132053A (ja) スパッタ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スパッタリング方法
KR20200121689A (ko) 다층 금속박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Yoon et al. Growth of BaTiO3–Ag hybrid composite films at room temperature by aerosol deposition
Kelly et al. Electrodeposited Cu film morphology on thin PVD Cu seed layers
JP2022030210A (ja) 導電膜形成方法、および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Wang et al.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electroplating Sn on lead-frame alloys
JP2003347725A (ja) 樹脂材料の表面上に金属層を形成する方法
JPH02188480A (ja) AlNセラミックスのメタライ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