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1679A - 電容器用電極材及電容器 - Google Patents

電容器用電極材及電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1679A
TW201721679A TW105138365A TW105138365A TW201721679A TW 201721679 A TW201721679 A TW 201721679A TW 105138365 A TW105138365 A TW 105138365A TW 105138365 A TW105138365 A TW 105138365A TW 201721679 A TW201721679 A TW 2017216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electrode material
graphite
methylene blue
surface are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8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unji Ohara
Naoki Sasagawa
Akihiko Fujiwara
Original Assignee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21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167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4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aterials making up or comprised in the electrodes, e.g. form, surface area or porosit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powders or particles used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H01G11/38Carbon pastes or blends; Binders or additives there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C01B32/21After-treatment
    • C01B32/22Intercalation
    • C01B32/225Expansion; Exfol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4Carb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H01G11/36Nanostructures, e.g. nanofibres, nanotubes or fullere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H01G11/44Raw materials therefor, e.g. resins or co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02Physical properties
    • C08K2201/005Additives being defined by their particle size in gener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02Physical properties
    • C08K2201/006Additives being defined by their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H01G11/42Powders or particles, e.g. composition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地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電容器用電極材。 本發明係一種電容器用電極材,其包含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與微粒子之複合體,且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1100 m2/g以上。

Description

電容器用電極材及電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容器用電極材及使用該電容器用電極材之電容器。
先前,作為電容器用電極材,就環境之方面而言,業界廣泛使用石墨、活性碳、碳奈米纖維或碳奈米管等碳材料。 例如,於下述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電容器用電極材,其包含:樹脂殘留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其係將於石墨或一次薄片化石墨藉由接枝或吸附而固定有樹脂之組合物中之樹脂進行熱分解而成者,並且具有石墨經部分剝離之構造,且殘留一部分樹脂;及黏合劑樹脂。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5/98758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專利文獻1中,藉由將上述樹脂殘留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用於電容器用電極材,而謀求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增加。然而,於使用專利文獻1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情形時,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仍不充分。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有效地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及使用該電容器用電極材之電容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包含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與微粒子之複合體,且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1100 m2 /g以上。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某一特定之態樣中,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3500 m2 /g以下。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另一特定之態樣中,於上述碳材料之石墨烯層間存在上述微粒子。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另一特定之態樣中,上述碳材料為石墨或薄片化石墨。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又一特定之態樣中,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碳材料之比表面積為300 m2 /g以上、2500 m2 /g以下。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又一特定之態樣中,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1500 m2 /g以上。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又一特定之態樣中,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1800 m2 /g以上。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又一特定之態樣中,上述碳材料係具有石墨經部分剝離之構造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又一特定之態樣中,上述微粒子係選自由活性碳、碳黑及氧化石墨烯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又一特定之態樣中,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微粒子之比表面積為500 m2 /g以上、4000 m2 /g以下。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又一特定之態樣中,上述微粒子之中值粒徑為10 nm以上、未達20 μm。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又一特定之態樣中,上述微粒子相對於上述碳材料之重量比為1/20以上、4以下。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又一特定之態樣中,進而包含黏合劑樹脂。上述黏合劑樹脂較佳為苯乙烯丁二烯橡膠、聚丁醛、聚四氟乙烯、聚醯亞胺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或氟系聚合物。上述氟系聚合物較佳為聚偏二氟乙烯。 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又一特定之態樣中,相對於上述複合體100重量份,上述黏合劑樹脂之含量為0.3重量份以上、40重量份以下。 本發明之電容器具備根據本發明而構成之電容器用電極材。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包含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與微粒子之複合體,且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1100 m2 /g以上,因此可有效地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
以下,對本發明之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電容器用電極材] 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包含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與微粒子之複合體。上述複合體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為1100 m2 /g以上。 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由於包含碳材料與微粒子之複合體,故而導電性優異。又,關於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由於上述複合體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處於1100 m2 /g以上,故而可有效地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又,於上述碳材料單獨存在之情形時,若比表面積接近上述範圍,則存在出現如下等影響等之可能性:因引起再堆疊或翻捲而會偏離適當之構造,因孔隙直徑變得微細導致無助於離子之吸附脫附之面積會增加,或成膜性變差等。 於本發明中,於上述複合體中,較佳為微粒子之至少一部分存在於碳材料之石墨烯層間。尤其於碳材料為下述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之情形時,微粒子較佳為插入至碳材料中之被剝離之石墨烯或石墨烯積層體之層間。再者,微粒子亦可插入至被剝離之石墨烯與石墨烯積層體之層間。 又,另一方面,較佳為微粒子之至少一部分存在於碳材料表面。但是,微粒子亦可存在於碳材料之石墨烯層間、及碳材料表面之兩者。 於微粒子存在於碳材料之石墨烯層間之情形時,可更進一步增大複合體之比表面積。又,藉由微粒子存在於碳材料表面,可更進一步抑制碳材料彼此之凝集。 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膜狀、片狀、粒狀等適當形狀者。 以下,對構成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之材料之詳細內容及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複合體) 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包含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與微粒子之複合體。上述複合體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為1100 m2 /g以上。 若上述複合體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過小,則存在無法充分地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情況。又,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較佳為3500 m2 /g以下。若上述複合體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過大,則存在使用上述複合體製作塗液時之分散性降低、或操作性變差之情況。 就更有效地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觀點而言,上述複合體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更佳為1500 m2 /g以上,進而較佳為1800 m2 /g以上,且較佳為3300 m2 /g以下。 再者,上述利用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可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測定。 首先,求出測定試樣之亞甲基藍吸附量。亞甲基藍吸附量係基於濃度10 mg/L之亞甲基藍之甲醇溶液之吸光度、與將測定試樣投入至該亞甲基藍之甲醇溶液中並進行攪拌之後藉由離心分離而獲得之上清液之吸光度的差,進行測定。 更詳細而言,亞甲基藍吸附量係利用以下之方法求出。將測定試樣投入至濃度10 mg/L之亞甲基藍之甲醇溶液中,並進行攪拌。其次,進行離心分離,對所獲得之上清液之極大吸收波長下之吸光度變化進行觀察。亞甲基藍係藉由π共軛吸附於測定試樣。另一方面,亞甲基藍藉由光之照射而發出螢光。若亞甲基藍被吸附於測定試樣中,則不再發出螢光。即,螢光強度降低。由此,根據自上述上清液求出之螢光強度相對於原本之亞甲基藍之螢光強度的降低量,可求出亞甲基藍吸附量。 其次,由以上述方式獲得之亞甲基藍吸附量算出比表面積。上述亞甲基藍吸附量與碳材料之比表面積存在相關關係。於自先前所知之球狀石墨粒子(Ketjen black EC300JD,LION公司製造;或RPSA-2,日本粉體工業技術協會製造)中,在將由BET(Brunauer-Emmett-Teller,布厄特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設為x,將上述亞甲基藍吸附量(μmol/g)設為y時,存在y≒0.13x之關係。其表示比表面積越大,則亞甲基藍吸附量變得越多。假定本石墨粒子之亞甲基藍吸附量與由BET法測得之比表面積為相同值,而由亞甲基藍吸附量算出濕式表面積。其結果為,亞甲基藍吸附量與利用亞甲基藍吸附法之濕式表面積之關係式成為:利用亞甲基藍吸附法之比表面積(m2 /g)=基於上述測定而獲得之吸附量(μmol/g)/0.13。上述關係式之係數係如上述般假定利用乾式法測得之比表面積與利用濕式法測得之比表面積之間實質上不存在差異時之相關係數。 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 上述複合體包含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 作為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石墨或薄片化石墨。更佳為具有石墨經部分剝離之構造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藉由石墨被部分剝離,可更有效地將微粒子插入至層間。 石墨係複數個石墨烯片材之積層體。石墨之石墨烯片材之積層數為10萬層以上~100萬層左右。作為石墨,可使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膨脹石墨等。與通常之石墨相比,膨脹石墨其石墨烯層彼此之層間更大。因此,作為石墨,較佳為使用膨脹石墨。 薄片化石墨係指對原本之石墨進行剝離處理而獲得者,係指較原本之石墨更薄之石墨烯片材積層體。薄片化石墨中之石墨烯片材之積層數只要少於原本之石墨即可。 於薄片化石墨中,石墨烯片材之積層數較佳為1000層以下,更佳為500層以下。 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係準備包含石墨或一次薄片化石墨、及樹脂、且於石墨或一次薄片化石墨藉由接枝或吸附而固定有樹脂之組合物,並將該組合物中所包含之樹脂進行熱分解而成者。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具有石墨經部分剝離之構造。此種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例如可利用與國際公開第2014/34156號中所記載之薄片化石墨/樹脂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同樣之方法而製造。再者,作為上述石墨,因能夠更容易地將石墨剝離,故較佳為使用膨脹石墨。 但是,於本發明中,於進行上述熱分解時,上述組合物中所包含之樹脂可被完全去除,亦可一面使樹脂之一部分殘留一面進行熱分解。因此,於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中,樹脂可被完全去除,亦可殘留樹脂之一部分。又,於本發明中,亦可於利用上述方法獲得殘留有樹脂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之後,於其他步驟中進行加熱、氧化、還原等之處理,藉此將樹脂去除而使用。 作為此種樹脂,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自由基聚合性單體之聚合物。樹脂可為複數種自由基聚合性單體之共聚物,亦可為1種自由基聚合性單體之均聚物。 作為所使用之樹脂之例,可列舉: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丁醛、或聚(甲基)丙烯酸酯。較佳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或聚乙酸乙烯酯。於使用聚乙二醇、或聚丙二醇、聚乙酸乙烯酯之情形時,能夠更進一步增大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之比表面積。又,樹脂種類可鑒於與所使用之溶劑之親和性而適當進行選定。 殘留於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中之樹脂之量相對於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100重量份,較佳為2重量份~350重量份,更佳為15重量份~250重量份,進而較佳為10重量份~200重量份。藉由將殘留之樹脂之量設為上述範圍內,可更進一步增大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之比表面積。 於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中,石墨或一次薄片化石墨中之石墨烯層間因樹脂之熱分解而被擴大,藉此,石墨被部分剝離。於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中,石墨自端緣至一定程度內側被部分剝離。 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具有多個石墨經薄片化之部分。上述石墨經薄片化之部分係指石墨或一次薄片化石墨之中,一部分石墨烯之積層體或石墨烯經部分剝離之部分。 又,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於中央側之部分具有與原本之石墨或一次薄片化石墨同樣地積層有石墨烯之構造。但是,於中央側之部分亦可藉由樹脂之熱分解,而存在較原本之石墨或一次薄片化石墨,石墨烯層間更進一步擴大之部分。 於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中,石墨經部分剝離之邊緣部與未剝離之中央部之存在比率較佳為1:1~1:60。再者,於此情形時,邊緣部可為左右不定形。藉由使邊緣部與中央部之存在比率為上述範圍內,可同時實現更大之比表面積及更大之導電性。 於邊緣部中,石墨經部分剝離且經薄片化之部分之石墨烯之積層數較少。石墨經部分薄片化之部分之石墨烯之各積層數較佳為1000層以下,更佳為300層以下,進而較佳為100層以下。於經薄片化之部分之石墨烯積層數為上述上限以下之情形時,可更進一步提高與下述黏合劑樹脂之相容性。 又,於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中,由於石墨烯層間之層間距離被擴大,且邊緣部之經薄片化之部分之石墨烯積層數較少,故而比表面積較大。 此種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其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較佳為300 m2 /g以上,且較佳為2500 m2 /g以下。 若碳材料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過小,則存在無法充分地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情況。又,若碳材料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過大,則存在因發生再堆疊或翻捲而無法維持最佳構造之可能性。 就更進一步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觀點而言,碳材料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更佳為450 m2 /g以上。 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之中值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100 μm以下。若碳材料之中值粒徑過小,則存在微粒子並未有效地配置於內部之可能性。又,若碳材料之中值粒徑過大,則存在無法充分地提高複合體之比表面積之情況。 就更進一步提高複合體之比表面積,且更進一步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觀點而言,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之中值粒徑更佳為2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5 μm以上,更佳為6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40 μm以下。 再者,上述中值粒徑係與粉體之粒徑分佈中之分佈之中央值相對應之直徑。例如,藉由使用利用雷射繞射-散射法作為原理的粒度分佈測定裝置(LA-950,堀場製作所公司製造),對將粉體分散於乙醇中而成之試樣進行測定,可求出粒度分佈,藉此而算出。 微粒子; 上述複合體包含微粒子。作為微粒子,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能夠進行離子之物理性吸附脫附之微粒子、及/或具有導電性之微粒子,即導電性微粒子。具體而言,可使用活性碳、碳黑、氧化石墨烯、石墨、氧化石墨、氧化鈦等金屬氧化物、氧化沸石、或鎢磷酸等聚酸等。該等微粒子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複數種。 上述微粒子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較佳為500 m2 /g以上,且較佳為4000 m2 /g以下。 若微粒子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過小,則存在無法充分地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情況。又,若微粒子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過大,則存在如下可能性:因孔隙變得過細導致無助於靜電電容之表面積之比率會增加。 就更進一步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觀點而言,微粒子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更佳為700 m2 /g以上,進而較佳為900 m2 /g以上。 微粒子之中值粒徑較佳為10 nm以上、未達20 μm。若微粒子之中值粒徑過小,則存在無法實現有助於維持複合體之層間距離等構造維持之情況。又,若微粒子之中值粒徑過大,則存在無法將微粒子插入至碳材料之層間等之情況。 就更進一步提高複合體之比表面積,且更進一步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之觀點而言,微粒子之中值粒徑更佳為20 nm以上,進而較佳為30 nm以上,且更佳為15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下。 再者,微粒子之粒度分佈之上限較理想為50 μm以下。 微粒子之形狀並不限定於球狀,亦可為破碎狀、橢圓狀、鱗片狀等各種形狀。 微粒子相對於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之重量比較佳為1/20以上、4以下。若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之重量過大,則存在不滿足插入至碳材料之層間之必需量之可能性。另一方面,若微粒子之重量過大,則存在因不對複合體起到助益之微粒子之比率增加而作為上述所記載之複合體之效果無法顯現之可能性。 於本發明中,於碳材料為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之情形時,較佳為微粒子之至少一部分存在於碳材料之被剝離之石墨烯彼此或石墨烯積層體彼此之層間。但是,微粒子之至少一部分亦可存在於碳材料之被剝離之石墨烯與石墨烯積層體之層間。 於上述複合體中,微粒子較佳為插入至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之被剝離之石墨烯彼此或石墨烯積層體彼此之層間、及上述碳材料表面之兩者。於微粒子存在於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之石墨烯彼此或石墨烯積層體彼此之層間之情形時,可更進一步增大複合體之比表面積。又,藉由微粒子存在於碳材料表面,可更進一步抑制碳材料彼此之凝集。 作為將微粒子插入至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之層間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於將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用於碳材料之情形時,可列舉以下之方法。 首先,根據國際公開第2014/34156號中記載之薄片化石墨-樹脂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製造樹脂殘留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其次,將所獲得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與微粒子進行混合。作為混合方法,可列舉:將各粉體進行混練之乾式法、或使其中一者分散於水或有機溶劑中之半濕式法、使各粉體分散於水或有機溶劑中之濕式法等。於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中,由於石墨烯層間因溶劑而擴大,故而較佳為濕式法。進而,藉由對所獲得之複合材料進行加熱、利用氧化還原之分解、溶解等處理,可將殘留之樹脂等分解,從而可獲得於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之層間插入微粒子而成之碳材料。 此時,微粒子之熱分解溫度較佳為高於樹脂殘留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中之樹脂之熱分解溫度。又,於進行加熱處理作為將樹脂自複合體去除之步驟之情形時,加熱溫度較佳為在高於樹脂之熱分解溫度且低於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或微粒子之熱分解溫度之溫度下進行。藉由於此種溫度範圍內進行加熱,可容易地僅將樹脂選擇性地去除,能夠合成更優異之複合體。 進而,藉由提高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與微粒子之密接性,可更進一步提高由石墨烯積層構造獲得之阻氧效果。因此,如圖1之微粒子及複合體之DTA(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示差熱分析)曲線所示,可使箭頭A2所示之複合體中之微粒子之波峰向較箭頭A1所示之微粒子單體之波峰更高溫度處偏移。即,可選擇性地更進一步提高複合體中之微粒子之熱分解溫度。於此情形時,可更進一步容易地僅將樹脂選擇性地去除,可合成更優異之複合體。再者,於圖1中,箭頭B表示複合體中之樹脂之峰值。 再者,微粒子是否插入至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之層間之確認例如可使用X射線繞射裝置,並根據以下之要領進行。 首先,製作將作為複合體之原料的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及微粒子、進而複合體分別與Si以一定量進行混合而得之測定試樣。然後,對其等之XRD(X Ray Diffraction,X射線繞射)光譜進行測定。其次,於所獲得之XRD光譜中,將來自Si之峰值(2θ=28.5附近)設為100而標準化。藉由對此時之各光譜中表示石墨之積層構造之峰值(2θ=26.5附近)進行比較,從而可加以確認。具體而言,只要相對於複合前之峰值之合計,複合化後之值並未顯著增加,則可知結晶性並未提高,即,微粒子有效地插入至層間,而抑制了堆疊。即,只要複合化後之峰值/複合化前之合計峰值為2以下,則認為微粒子插入至碳材料之層間。 (黏合劑樹脂) 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亦可進而包含黏合劑樹脂。 作為黏合劑樹脂,可使用聚丁醛、聚四氟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膠、聚醯亞胺樹脂、丙烯酸系樹脂、或聚偏二氟乙烯等氟系聚合物或水溶性羧甲基纖維素等。可較佳地使用聚四氟乙烯。於使用聚四氟乙烯之情形時,可更進一步提高分散性或耐熱性。 關於黏合劑樹脂之調配比率,相對於複合體100重量份,較佳為設為0.3~40重量份之範圍內,更佳為設為0.3~15重量份之範圍內。藉由將黏合劑樹脂之調配比率設為上述範圍內,可更進一步提高電容器之靜電電容。 [電容器用電極] 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可藉由於上述複合體中視需要包含黏合劑樹脂或溶劑而進行成形,從而作為電容器用電極來使用。 電容器用電極材之成形例如可藉由利用壓延輥將其片材化之後,使其乾燥而進行。又,亦可藉由將包含上述複合體、黏合劑樹脂及溶劑之塗液塗佈於集電體,其後使其乾燥而進行。作為上述溶劑,可使用乙醇、N-甲基吡咯啶酮(NMP)或水等。 [電容器] 本發明之電容器具備根據本發明而構成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因此,本發明之電容器可提高靜電電容。再者,本發明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可成形為上述電容器用電極,而使用於電容器。本發明之電容器例如為電雙層電容器。 作為電容器之電解液,可使用水系,亦可使用非水系(有機系)。 作為水系電解液,例如可列舉:使用水作為溶劑,使用硫酸或氫氧化鉀等作為電解質之電解液。 另一方面,作為非水系電解液,例如可利用使用以下之溶劑或電解質之電解液。具體而言,作為溶劑,可列舉:碳酸丙二酯(PC)、碳酸乙二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或丙烯腈(AN)等。又,作為電解質,可列舉:六氟磷酸鋰(LiPF6 )、四氟硼酸鋰(LiBF4 )、四氟硼酸四乙基銨(TEABF4 )或四氟硼酸三甲基乙基銨(TEMABF4 )等。 其次,藉由列舉本發明之具體之實施例及比較例而闡明本發明。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之實施例。 (實施例1) 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1(EEXG1)之製備; 將膨脹化石墨(ToyoTanso公司製造,商品名「PF Powder-8」,BET比表面積=22 m2 /g)20 g、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水性乳液55%液體(昭和電工公司製造,商品名「Polysol」)600 g、作為溶劑之水1200 g、及作為界面活性劑之羧甲基纖維素0.6 g進行混合,而準備原料組合物。使用超音波處理裝置(本多電子公司製造),以100 W、振盪頻率28 kHz對原料組合物照射超音波5小時。藉由超音波處理,而使聚乙酸乙烯酯吸附於膨脹化石墨。 上述超音波照射之後,於乾燥溫度120℃之溫度下對上述組合物進行4小時之真空乾燥。 其次,於450℃之溫度下,實施維持1小時之加熱步驟。藉此,將上述聚乙酸乙烯酯熱分解,而獲得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1(EEXG1)。於該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中,殘留有聚乙酸乙烯酯之一部分。殘留樹脂量相對於樹脂殘留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100重量%,為65重量%。又,所獲得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MB值)為750 m2 /g。 電容器用電極之製作; 使以上述方式獲得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1(EEXG1)0.3 g分散於四氫呋喃(THF)15 g中。於所獲得之分散液中另外添加使作為微粒子之活性碳(中值粒徑2 μm,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MB值):1800 m2 /g)0.15 g分散於THF中而成之分散液,並將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樹脂比率65重量%)及活性碳以重量比2:1之比率進行混合。對於所獲得之混合液,藉由過濾而將溶劑去除之後,進行真空乾燥。繼而,藉由於400℃對所獲得之粉體加熱3小時,而僅將樹脂選擇性地去除,從而獲得複合體。因此,於所獲得之複合體中,樹脂被去除,作為碳材料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與作為微粒子之活性碳之重量比為1:1。 其次,使上述複合體分散於N-甲基吡咯啶酮中,相對於複合體9重量份,添加作為黏合劑樹脂之聚偏二氟乙烯1重量份,並使該等混合。將所獲得之塗液塗佈於鋁箔上,並使其乾燥,藉此獲得電容器用電極。再者,所獲得之塗膜之膜厚為50 μm。 再者,利用亞甲基藍吸附法之比表面積及中值粒徑係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測定。 利用亞甲基藍吸附法之比表面積(MB值); 於量瓶中製備10 mg/L、5.0 mg/L、2.5 mg/L、1.25 mg/L之濃度之亞甲基藍之甲醇溶液。作為亞甲基藍,使用關東化學公司製造之特級試劑之亞甲基藍。使用島津製作所公司製造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產品編號UV-1600),對所準備之上述4種亞甲基藍溶液之吸光度進行測定,而製作校準曲線。 其次,將亞甲基藍0.005 g放入至50 mL之量瓶中,並添加作為測定溶劑之甲醇,而製備100 mg/L之亞甲基藍溶液。使用測定溶劑將該亞甲基藍溶液稀釋為10倍,而獲得10 mg/L之亞甲基藍溶液。 將攪拌棒、測定對象之試樣(0.001 g,根據試樣之BET值而變更)、及上述10 mg/L之亞甲基藍溶液50 mL放入至100 mL之圓底燒瓶之後,使用超音波洗淨機進行15分鐘之超音波處理。如此使試樣分散之後,於溫度25℃之冷卻浴中攪拌60分鐘。 達到吸附平衡之後,藉由離心分離將試樣與上清液分離。使用上述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對作為空白組之10 mg/L之亞甲基藍溶液之吸光度、及上述上清液之吸光度進行測定。 算出上述空白組之亞甲基藍溶液之吸光度與上述上清液之吸光度之差,即吸光度之減少量。藉由該吸光度之減少量、及如上所述之校準曲線之斜率,求出亞甲基藍溶液之濃度減少量。由該亞甲基藍溶液之濃度減少量,根據以下之式,求出於試樣表面之亞甲基藍吸附量。 亞甲基藍吸附量(μmol/g)=[{亞甲基藍溶液之濃度減少量(g/L)×測定溶劑之體積(L)}/{亞甲基藍之分子量(g/mol)×添加之試樣之質量(g)}]×106 藉由以下之方法,由求出之亞甲基藍吸附量算出比表面積。 假定以科琴黑(Ketjen black)(LION公司製造,商品名「EC300JD」)及RPSA-2(日本粉體工業技術協會製造)為樣本而進行上述測定時之比表面積與BET測定中之比表面積值為同一值,而如以下方式算出與測得之吸附量之關係式。 利用亞甲基藍法之比表面積(MB值,m2 /g)=基於上述測定而獲得之吸附量(μmol/g)/0.13 中值粒徑; 首先,於粒度分佈測定裝置中之測定單元內注入乙醇,而進行空白組測定,進而,將預先使測定試樣以任意濃度分散於乙醇中而成之分散液以成為粒度分佈測定裝置中之適當之透過率之方式添加於測定單元中。確認濃度處於適當範圍內,對粒度分佈進行測定。對於所獲得之光譜算出分佈之中央值,藉此求出中值粒徑。 再者,微粒子是否插入至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之層間之確認係使用X射線繞射裝置(Rigaku公司製造,產品編號「smart lab」),並根據以下之要領進行。 首先,製作將作為複合體原料的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及微粒子、進而複合體分別與Si以一定量混合而成之測定試樣。然後,對其等之XRD光譜進行測定。其次,於所獲得之XRD光譜中,將來自Si之峰值(2θ=28.5)設為100而標準化。於此時之各光譜中表示石墨之積層構造之峰值(2θ=26.5)中,求出複合化後之峰值/複合化前之合計峰值(碳材料及微粒子之合計峰值)。 (實施例2~11) 如下述表1般設定微粒子之種類及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與微粒子之重量比(碳材料:微粒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電容器用電極。 (實施例12) 於實施例1中,將製作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時之焙燒時間自1小時變更為2小時,藉此製作並使用樹脂量或MB值不同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2(EEXG2),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電容器用電極。 (實施例13) 使用鱗片狀石墨(XG Sciences公司製造,商品名「xGnP C-1000」)作為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電容器用電極。 (實施例14) 於實施例1中,不進行將微粒子插入至石墨烯層間之處理,而將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與微粒子進行混合,然後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電容器用電極。 (實施例15) 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3之製備; 將膨脹化石墨(ToyoTanso公司製造,商品名「PF Powder-8」,BET比表面積=22 m2 /g)20 g、聚乙二醇600(和光純藥製造)400 g、作為溶劑之水500 g、及作為界面活性劑之羧甲基纖維素0.6 g進行混合,而準備原料組合物。使用超音波處理裝置(本多電子公司製造),以100 W、振盪頻率28 kHz對原料組合物照射超音波5小時。藉由超音波處理,而使聚乙二醇吸附於膨脹化石墨。 進行上述超音波照射之後,於乾燥溫度120℃之溫度下對上述組合物進行4小時之真空乾燥。 其次,於400℃之溫度下,實施維持1.5小時之加熱步驟。藉此,將上述聚乙二醇熱分解,而獲得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3(EEXG3)。於該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中,殘留有聚乙酸乙烯酯之一部分。殘留樹脂量相對於樹脂殘留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100重量%,為50重量%。又,所獲得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3(EEXG3)之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比表面積(MB值)為1200 m2 /g。 與實施例1同樣地將以上述方式獲得之碳材料與作為微粒子之活性碳混合。混合之重量比率設為EEXG3(碳材料):活性碳=1:1。關於電容器用電極之製作方法,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 (實施例16) 於實施例15中,將所使用之微粒子變更為與實施例9同樣之碳黑,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5同樣地製作電容器用電極。 (比較例1) 使藉由於400℃下將EEXG1加熱3小時而獲得之碳材料分散於N-甲基吡咯啶酮中,相對於碳材料9重量份,添加作為黏合劑樹脂之聚偏二氟乙烯1重量份,並使該等混合。將所獲得之塗液塗佈於鋁箔上,並使其乾燥,藉此獲得電容器用電極。 (比較例2) 使用活性碳作為碳材料,並使其分散於N-甲基吡咯啶酮中,相對於碳材料9重量份,添加作為黏合劑樹脂之聚偏二氟乙烯1重量份,並使該等混合。將所獲得之塗液塗佈於鋁箔上,並使其乾燥,藉此獲得電容器用電極。 (比較例3) 使用碳黑作為碳材料,並使其分散於N-甲基吡咯啶酮中,相對於碳材料9重量份,添加作為黏合劑樹脂之聚偏二氟乙烯1重量份,並使該等混合。將所獲得之塗液塗佈於鋁箔上,並使其乾燥,藉此獲得電容器用電極。 (比較例4) 使用於實施例1中藉由將製作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時之溫度條件自450℃變更為480℃、並將焙燒時間設為3小時而獲得之樹脂比率或MB值不同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4(EEXG4),使用具有不同MB值之活性碳作為微粒子,進而,變更碳材料與微粒子之重量比,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電容器用電極。 再者,如表1所示,於實施例12及比較例4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中使用顯示出與實施例1不同之比表面積等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於實施例1~8、12、13、14及比較例2、4中使用之活性碳係採用對Osaka Gas Chemicals公司製造之商品名「白鷺P」進行粉碎處理而得者。實施例9、16及比較例3之碳黑係使用LION公司製造之商品名「Ketjen black EC600JD」。實施例15中使用之活性碳係採用Kuraray Chemical製造之商品名「YP50F」。實施例10之活性碳係使用和光純藥公司製造之活性碳。又,實施例11之石墨係使用Ito Graphite公司製造之商品名「SG-BH8」。 (使用TEABF4 1M PC溶液作為電解液之電容器評價) 將實施例1~16及比較例1~4中獲得之電容器用電極於110℃下進行11小時之真空乾燥之後,將其沖切為兩片直徑1 cm之圓形,並對其等之重量進行測定。再者,將此時之兩片電極之重量減去鋁箔之重量,記錄所得之差,使二片電極之重量差處於0.3 mg以內。其次,將兩片電極作為負極、正極,並隔著隔片夾持而組裝電池之後,注入電解液2 ml,藉此製作電雙層電容器。該等作業係於露點-70℃以下之環境下實施。 電雙層電容器之靜電電容係使用下述式,根據0 V~2 V間之反覆充放電特性之測定結果(算出範圍:1.6-0.8 V,電流值40 mA/g)而算出。 F=I/(ΔV/Δt) 進而,作為每單位重量之靜電電容,設為用上述獲得之靜電電容除以負極及正極之合計重量而得之值。 再者,每單位重量之靜電電容係以下述基準進行判定。 [靜電電容之判定基準] ◎:靜電電容為30 F/g以上 ○:靜電電容為25 F/g以上、未達30 F/g △:靜電電容為20 F/g以上、未達25 F/g ×:靜電電容未達20 F/g [對微粒子插入至碳材料層間之評價] 製作將作為複合體原料的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及微粒子、進而由各實施例獲得之複合體分別與Si(Sigma-aldrich公司製造,商品名「Silicon」,平均粒徑:<100 nm)以一定量混合而成之測定試樣。然後,使用X射線繞射裝置(Rigaku公司製造,產品編號「smart lab」),對其等之XRD光譜進行測定。其次,於所獲得之XRD光譜中,將來自Si之峰值(2θ=28.5附近)設為100而標準化。藉由對此時之各光譜中表示石墨之積層構造之峰值(2θ=26.5附近)進行比較,從而加以確認。具體而言,若相對於複合化前之峰值之合計(碳材料及微粒子之峰值之合計),複合化後之值(複合體之峰值)並未顯著地增加,則可知結晶性並未提高,即,微粒子有效地插入至層間,而抑制了堆疊。若複合化後之峰值/複合化前之合計峰值為2以下,則評價為微粒子插入至碳材料之層間。再者,考慮到複合量比,認為於碳材料表面存在一定量之微粒子。 將結果示於下述表1中。 [表1]
圖1係表示複合體及微粒子之DTA曲線之圖。

Claims (17)

  1. 一種電容器用電極材,其包含具有石墨烯積層構造之碳材料與微粒子之複合體,且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1100 m2 /g以上。
  2. 如請求項1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3500 m2 /g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於上述碳材料之石墨烯層間存在上述微粒子。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上述碳材料為石墨或薄片化石墨。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碳材料之比表面積為300 m2 /g以上、2500 m2 /g以下。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1500 m2 /g以上。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1800 m2 /g以上。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上述碳材料係具有石墨經部分剝離之構造之部分剝離型薄片化石墨。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上述微粒子係選自由活性碳、碳黑及氧化石墨烯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藉由亞甲基藍吸附法測得之上述微粒子之比表面積為500 m2 /g以上、4000 m2 /g以下。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上述微粒子之中值粒徑為10 nm以上、未達20 μm。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上述微粒子相對於上述碳材料之重量比為1/20以上、4以下。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進而包含黏合劑樹脂。
  14. 如請求項13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上述黏合劑樹脂為苯乙烯丁二烯橡膠、聚丁醛、聚四氟乙烯、丙烯酸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或氟系聚合物。
  15. 如請求項14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上述氟系聚合物係聚偏二氟乙烯。
  16. 如請求項13至15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其中相對於上述複合體100重量份,上述黏合劑樹脂之含量為0.3重量份以上、40重量份以下。
  17. 一種電容器,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電容器用電極材。
TW105138365A 2015-11-27 2016-11-23 電容器用電極材及電容器 TW2017216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1657 2015-11-27
JP2016028871 2016-02-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1679A true TW201721679A (zh) 2017-06-16

Family

ID=58763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8365A TW201721679A (zh) 2015-11-27 2016-11-23 電容器用電極材及電容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66279A1 (zh)
EP (1) EP3382728A4 (zh)
JP (1) JPWO2017090553A1 (zh)
KR (1) KR20180088768A (zh)
CN (1) CN107615428A (zh)
TW (1) TW201721679A (zh)
WO (1) WO20170905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0904A (zh) 2017-02-28 2019-06-14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阻气材料和热固性树脂组合物
US20200176816A1 (en) * 2017-08-04 2020-06-04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Carbon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for all-solid-state batteries, negative electrode for all-solid-state batteries, and all-solid-state battery
JPWO2019078073A1 (ja) * 2017-10-16 2020-09-17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体、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材料、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JP6981854B2 (ja) * 2017-11-14 2021-12-17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炭素材料、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蓄電デバイス用炭素材料の製造方法
CN111699580A (zh) * 2018-02-09 2020-09-22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碳材料、蓄电器件用电极、蓄电器件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EP3925931A4 (en) 2019-02-13 2023-03-08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CARBONATE MATERIAL-RESIN TYPE COMPOSITE MATERIAL, COMPOSITE BODY AND METHOD FOR MAKING IT, AND ELECTRODE MATERIAL FOR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S
CN111204751A (zh) * 2019-11-22 2020-05-29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三维石墨烯宏观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30595B2 (en) * 2002-12-20 2004-12-14 Advanced Energy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making composite electrode and current collectors
JP2006203126A (ja) * 2005-01-24 2006-08-03 Tdk Corp 電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2007059899A (ja) * 2005-07-29 2007-03-08 Koei Chem Co Ltd 電気化学素子
US9656862B2 (en) * 2011-02-13 2017-05-23 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High surface area nano-structured graphene composites and capacitive device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140030590A1 (en) * 2012-07-25 2014-01-30 Mingchao Wang Solvent-free process based graphene electrode for energy storage devices
US20140045058A1 (en) * 2012-08-09 2014-02-13 Bluestone Global Tech Limited Graphene Hybrid Layer Electrodes for Energy Storage
KR101912492B1 (ko) 2012-08-27 2018-10-26 세키스이가가쿠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박편화 흑연ㆍ수지 복합 재료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8947854B2 (en) * 2012-10-09 2015-02-03 Nanotek Instruments, Inc. Spacer-modified graphene electrode for supercapacitor
KR101817260B1 (ko) * 2013-02-22 2018-0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그래핀-나노소재 복합체, 이를 채용한 전극 및 전기소자, 및 상기 그래핀-나노소재 복합체의 제조방법
EP2966714B1 (en) * 2013-03-04 2018-09-12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Fine grain-flaked graphite composite body,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and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03440995A (zh) * 2013-08-08 2013-12-11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93214B (zh) 2013-12-26 2018-06-12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电容器用电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双电层电容器
EP3147972B1 (en) * 2014-05-20 2018-09-05 Zeon Corporation Composite particles for electrochemical device 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mposite particles for electrochemical device electro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5428A (zh) 2018-01-19
JPWO2017090553A1 (ja) 2018-09-13
WO2017090553A1 (ja) 2017-06-01
US20180366279A1 (en) 2018-12-20
EP3382728A4 (en) 2019-09-18
EP3382728A1 (en) 2018-10-03
KR20180088768A (ko) 2018-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21679A (zh) 電容器用電極材及電容器
JP5969126B2 (ja) キャパシタ用電極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JP6200593B2 (ja) 炭素質材料、炭素質材料−活物質複合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材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TWI736683B (zh) 碳材料、電容器用電極片材及電容器
JP7148396B2 (ja) 炭素材料、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材料、並びに蓄電デバイス
US11975972B2 (en) Carbon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electrical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al storage device
WO2019078073A1 (ja) 複合体、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材料、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JP2021101481A (ja) キャパシタ用電極材、キャパシタ用電極シート及びキャパシタ
JP6856448B2 (ja) 電極材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EP3943214A1 (en) Composite material, electrode material for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s,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JP6981854B2 (ja) 蓄電デバイス用炭素材料、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蓄電デバイス用炭素材料の製造方法
JP2017182913A (ja) 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材、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