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1031A - 蝸輪迴旋軸承 - Google Patents
蝸輪迴旋軸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21031A TW201721031A TW105137407A TW105137407A TW201721031A TW 201721031 A TW201721031 A TW 201721031A TW 105137407 A TW105137407 A TW 105137407A TW 105137407 A TW105137407 A TW 105137407A TW 201721031 A TW201721031 A TW 20172103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orm
- worm wheel
- outer ring
- rolling element
- axial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2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roller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e.g. needle bearings
- F16C19/3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roller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e.g. needle bearing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 F16C19/36—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roller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e.g. needle bearing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a single row of roll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58—Raceways; Race 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1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 F16H1/1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comprising worm and worm-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蝸輪迴旋軸承(1),其具備於外周具有蝸輪齒輪(22)之外環(20)、及與蝸輪齒輪(22)嚙合之蝸桿(40)。蝸輪齒輪(22)係跨於外環(20)之外周面(20b)與軸向之外環(20)之任一端面(20d)而形成。蝸桿(40),其旋轉中心(O2)在軸向上朝較滾動體(30)之中心更靠端面(20d)側變位,且連接其旋轉中心(O2)和與蝸輪齒輪(22)之接觸點(X1)的直線(L)相對於徑向而傾斜。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蝸輪迴旋軸承。 本發明申請案係基於在2015年11月25日於日本申請之日本發明專利申請案2015-229965號而主張其優先權,且其內容為本申請案所引用。
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蝸輪迴旋軸承,其具有:內環,其於外周具備第1滾動體滾道槽;外環,其於內周具備與第1滾動體滾道槽為對向之第2滾動體滾道槽,且於外周具備蝸輪齒輪;複數個滾動體,其等介設於第1滾動體滾道槽與前述第2滾動體滾道槽之間;及蝸桿,其與蝸輪齒輪嚙合。如此之蝸輪迴旋軸承被使用於例如建築機械、生產設備、太陽能發電行業等中。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5957000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蝸輪迴旋軸承中,為了輕量化、低成本化等而要求使軸向之厚度儘可能地減薄。然而,蝸輪迴旋軸承為了將對方構件安裝於外環,且為了配置防止異物侵入外環之蝸輪齒輪與蝸桿之齒接觸部位的封接件,而需要如專利文獻1之圖3所示般,使外環較內環更高,且使外環之軸向之端面突出至與包圍蝸桿之殼體之外表面大致相同之高度。因而,先前之蝸輪迴旋軸承在外環需要多餘之壁厚,而難以輕量化。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不對外環賦予多餘之厚度而輕量化之蝸輪迴旋軸承。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蝸輪迴旋軸承具備:內環,其於外周具備第1滾動體滾道槽;外環,其於內周具備與前述第1滾動體滾道槽為對向之第2滾動體滾道槽,且於外周具備蝸輪齒輪;複數個滾動體,其等介設於前述第1滾動體滾道槽與前述第2滾動體滾道槽之間;及蝸桿,其與前述蝸輪齒輪嚙合。前述蝸輪齒輪係跨於前述外環之外周面與軸向之前述外環之任一端面而形成。前述蝸桿,其旋轉中心在軸向上朝較前述滾動體之中心更靠前述端面側變位,且連接其旋轉中心和與前述蝸輪齒輪之接觸點的直線相對於徑向而傾斜。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前述蝸桿之旋轉中心在軸向上可位於與前述端面大致相同之位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態樣,蝸輪迴旋軸承可進一步具有殼體,該殼體具備覆蓋前述蝸桿之曲面部、及覆蓋前述端面之平面部。前述曲面部在軸向上可較前述平面部突出。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態樣,前述複數個滾動體可為複數個圓筒滾柱正交配列之交叉滾柱。 [發明之效果] 根據上述之蝸輪迴旋軸承,能夠不對外環賦予多餘之厚度而輕量化。
以下將針對本發明之實施方式,參照圖式進行說明。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蝸輪迴旋軸承1之立體圖。圖2係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蝸輪迴旋軸承1之分解立體圖。圖3係圖1之A-A剖視圖。 如圖1~圖3所示,蝸輪迴旋軸承1具有內環10、外環20、複數個滾動體30、蝸桿40、及殼體50。 本實施方式之蝸輪迴旋軸承1係如圖1所示般構成為與馬達2連接而使外環20相對於內環10繞旋轉軸O1旋轉。此外,在以下之說明中,將旋轉軸O1延伸之方向稱為軸向(axial direction)。且,將與旋轉軸O1延伸之方向正交之方向稱為徑向(radial direction)。 內環10形成為大致圓環狀。如圖3所示,內環10之包含旋轉軸O1之剖面設定為大致矩形。內環10如圖1~圖3所示般具有第1滾動體滾道槽11、插通孔12、及安裝孔13。 第1滾動體滾道槽11如圖3所示般形成於內環10之外周面10b。第1滾動體滾道槽11以槽中央為基準,具有形成於軸向之一側之第1槽面11a、及形成於軸向之另一側之第2槽面11b。第1滾動體滾道槽11形成為以內環10之外周面10b為底邊,且朝向槽中央,第1槽面11a與第2槽面11b分別以45°傾斜之等腰直角三角形。 插通孔12係如圖2所示般貫通內環10之軸向之一個端面10c與內環10之軸向之另一端面10d(參照圖3)而形成。在插通孔12內,螺釘16沿軸向插通。螺釘16如圖2所示般與形成於殼體50之螺孔57螺合,而相對於殼體50固定內環10。 安裝孔13係貫通內環10之一個端面10c與內環10之另一端面10d而形成。安裝孔13之直徑如圖2所示般較插通孔12之直徑為大。殼體50具有與安裝孔13為對向之安裝孔58。安裝孔58具有與安裝孔13大致相同之直徑,並與安裝孔13連通。對方構件(連接對象物)之固定側及可動側中任一側經由安裝孔13、58而安裝於殼體50(內環10)。 如圖1所示,在內環10之內周面10a安裝有蓋體14、及注油部15。蓋體14將用於在內環10與外環20之間組裝入滾動體30的組裝入口閉塞。注油部15係對介設於內環10與外環20之間之滾動體30供給潤滑劑之接頭。注油部15係可與未圖示之潤滑劑供給裝置連接之構成。 外環20配置於內環10之外周側。外環20形成為大致圓環狀。如圖3所示,外環20之包含旋轉軸O1之剖面設定為大致矩形。外環20如圖1~圖3所示般具有第2滾動體滾道槽21、蝸輪齒輪22(後述)、及安裝孔23。 第2滾動體滾道槽21如圖3所示般形成於外環20之內周面20a。第2滾動體滾道槽21以槽中央為基準,具有形成於軸向之一側之第1槽面21a、及形成於軸向之另一側之第2槽面21b。第2滾動體滾道槽21形成為以外環20之內周面20a為底邊,且朝向槽中央,第1槽面21a與第2槽面21b分別以45°傾斜之等腰直角三角形。 安裝孔23係如圖3所示般自外環20之軸向之一個端面20c起朝向外環20之軸向之另一端面20d以特定之深度形成。安裝孔23係在內周壁上形成有未圖示之螺釘槽之螺孔。對方構件(連接對象物)之固定側及可動側之另一側經由安裝孔23而安裝於外環20。 滾動體30如圖3所示般於在軸向上對向之第1滾動體滾道槽11與第2滾動體滾道槽21之間配置有複數個。藉由複數個滾動體30沿第1滾動體滾道槽11及第2滾動體滾道槽21以旋轉軸O1為中心呈環狀地滾動,而使內環10與外環20可繞旋轉軸O1相對旋轉。 本實施方式之複數個滾動體30係複數個圓筒滾柱正交配列之交叉滾柱。具體而言,在複數個滾動體30中之一者與例如第2槽面11b及第1槽面21a之各者接觸並滾動時,與此滾動體30在周向上相鄰之滾動體30與第1槽面11a及第2槽面21b之各者接觸並滾動。 蝸桿40如圖3所示般與形成於外環20之蝸輪齒輪22嚙合。蝸桿40如圖2所示般經由圓錐滾子軸承64而被支持於殼體50。蝸桿40藉由與馬達2連接而旋轉,從而使外環20相對於內環10繞旋轉軸O1旋轉。 殼體50如圖1~如圖3所示般具有曲面部51、平面部52、側壁部53、及支持部54。 曲面部51如圖2所示般形成為大致圓筒狀,並構成為與旋轉軸O1交叉配置且於內部收容蝸桿40。如圖3所示,在曲面部51形成有在徑向上使內周面51a與外周面51b連通之注油孔59。注油孔59在未使用時藉由栓構件60而閉塞。 支持部54係如圖2所示般構成為設置於曲面部51之兩端部,且經由圓錐滾子軸承64而支持蝸桿40。 在支持部54形成有螺孔54a。在支持部54,經由螺釘66而安裝軸承壓蓋65。軸承壓蓋65在蝸桿40之長度方向上按壓被收容於支持部54之圓錐滾子軸承64。在支持部54與軸承壓蓋65之間配置有O型環67。O型環67係阻止來自支持部54與軸承壓蓋65之間之異物(水或塵埃等)之侵入的封接構件。 平面部52繞旋轉軸O1形成為大致圓環狀,且如圖3所示般構成為覆蓋內環10之另一端面10d及外環20之另一端面10d。 側壁部53係構成為自平面部52之外緣部起呈直角地豎立設置,且覆蓋外環20之外周面20b之大致全部。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外環20之外周面20b之一部分被曲面部51及支持部54覆蓋,未被曲面部51及支持部54覆蓋之其餘部分被側壁部53覆蓋。 如圖3所示,在外環20之內周面20a安裝有內環側封接件61。內環側封接件61係阻止來自內環10與外環20之間之異物之侵入的封接構件。內環側封接件61形成為大致圓環狀。內環側封接件61抵接於內環10之一個端面10c。內環側封接件61在外環20旋轉時,與內環10之一個端面10c滑動接觸。 在外環20之外周面20b安裝有外環側封接件62。外環側封接件62係阻止來自外環20與殼體50(曲面部51、側壁部53)之間之異物之侵入的封接構件。外環側封接件62形成為大致圓環狀。外環側封接件62抵接於沿側壁部53之前端形成為環狀之殼體50的端面53a(參照圖1)。外環側封接件62在外環20旋轉時,與殼體50之端面53a滑動接觸。 如圖3所示,在內環10與殼體50之平面部52之間配置有O型環63。O型環63係阻止來自內環10與殼體50之平面部52之間之異物之侵入的封接構件。O型環63形成為大致圓環狀。O型環63抵接於內環10之另一端面10d與平面部52之側壁部53之內面52a。 繼而,一邊另外參照圖4及圖5,一邊針對形成於外環20之蝸輪齒輪22之構成、及與蝸輪齒輪22嚙合之蝸桿40之構成進行說明。 圖4係示意性地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蝸輪齒輪22之形狀的圖。圖5係顯示對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蝸輪齒輪22施加之力之關係的圖。 蝸輪齒輪22係與蝸桿40嚙合之斜齒齒輪。該蝸輪齒輪22係如圖3及圖4所示般跨於外環20之外周面20b與外環20之另一端面20d而形成。換言之,蝸輪齒輪22形成於外環20之外周面20b與外環20之另一端面20d之角部。 亦即,蝸輪齒輪22之軸向之齒寬與僅在外環20之外周面20b形成蝸輪齒輪22之情形之通常的齒寬相比為小。 蝸桿40如圖3所示般其旋轉中心O2在軸向上朝較滾動體30之中心更靠端面20d側變位。且,連接蝸桿40其旋轉中心O2和與蝸輪齒輪22之接觸點X1的直線L相對於徑向而傾斜。在軸向上,蝸桿40之旋轉中心O2相對於滾動體30之中心朝端面20d側隔開距離D1。且,連接蝸桿40之旋轉中心O2和與蝸輪齒輪22之接觸點X1的直線L相對於徑向以角度α傾斜。 本實施方式之角度α係以外環20之端面20d為0°而傾斜30°。 蝸桿40之旋轉中心O2在軸向上位於與外環20之端面20d大致相同之位置。詳細而言,在軸向上,蝸桿40之旋轉中心O2相對於外環20之端面20d朝端面20c側隔開距離D2。距離D2係基於圖4所示之輪齒接觸區域X而設定。所謂輪齒接觸區域X是指蝸輪齒輪22與蝸桿40接觸之區域。在輪齒接觸區域X之中心設定接觸點X1。 較佳者係確保距離D2至少為輪齒接觸區域X之軸向之寬度之一半W1以上。藉此,能夠防止輪齒接觸區域X在較外環20更靠外側處露出,而能夠良好地保持蝸輪齒輪22與蝸桿40之接觸狀態。此外,在軸向上,在將接觸點X1與外環20之端面20d之間之距離設定為距離D6時,滿足D6>D2≥W1之關係。 如圖3所示,殼體50之曲面部51為了包圍與蝸輪齒輪22傾斜地嚙合之蝸桿40而在軸向上較平面部52突出。詳細而言,在軸向上,蝸桿40之旋轉中心O2變位之側(端面20d側)之曲面部51之外周面51b的端部51b1較平面部52之外表面52b以距離D3突出。 曲面部51與平面部52之殼體50之厚度大致相同。距離D3為該殼體50之厚度之大致2倍左右。換言之,平面部52較曲面部51之端部51b1以殼體50之厚度之大致2倍之距離D3凹陷。藉由平面部52凹陷,而曲面部51之外周面51b之露出面積增大。在本實施方式中,曲面部51之外周面51b之3/4(270°)之區域露出。 另一方面,在軸向上,與曲面部51之端部51b1為相反側之端部51b2位於與外環20之端面20c大致相同之位置。在軸向上,外環20之端面20c較形成殼體50之側壁部53之前端之端面53a以距離D4突出。另外,在軸向上,曲面部51之端部51b2較外環20之端面20c以距離D5突出,滿足D3>D4>D5之關係。 繼而,針對上述構成之蝸輪迴旋軸承1之作用進行說明。 蝸輪迴旋軸承1如圖3所示般具有跨於外環20之外周面20b與軸向之外環20之端面20d而形成之蝸輪齒輪22。蝸桿40,其旋轉中心O2在軸向上朝較滾動體30之中心更靠端面20d側變位。且,連接蝸桿40其旋轉中心O2和與蝸輪齒輪22之接觸點X1的直線L相對於徑向而傾斜。根據此構成,能夠使蝸輪齒輪22之齒寬較先前減小,且能夠將接觸點X1配置於齒之中心側(參照圖3及圖4)。 亦即,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良好地保持蝸輪齒輪22與蝸桿40之接觸狀態,且能夠將蝸桿40配置成變位至外環20之端面20d側。因此,在軸向上,與覆蓋蝸桿40之曲面部51之端部51b1之突出量相比,能夠減小相反側(端面20c側)之曲面部51之端部51b2之突出量。外環20之端面20c由於具有安裝對方構件之安裝孔23,且有外環側封接件62抵接,故需要突出至與曲面部51之端部51b2大致相同之高度。根據本實施方式,藉由如上述般減小曲面部51之端部51b2之突出量,而無需如先前般對外環20賦予多餘之厚度。因而,根據本實施方式,可不對外環20賦予多餘之厚度而輕量化。 又,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蝸桿40之旋轉中心O2在軸向上位於與外環20之端面20d大致相同之位置。根據此構成,在軸向上,蝸桿40之旋轉中心O2變位至外環20之端面20d之附近。因此,能夠對將覆蓋蝸桿40之曲面部51之端部51b1之突出量儘可能大地取值。此外,若在軸向上,蝸桿40之旋轉中心O2偏離外環20(自端面20d突出),則難以進行滾切(切齒)之製造。在本實施方式中,確保蝸桿40之旋轉中心O2與外環20之端面20d之距離D2為圖4所示之輪齒接觸區域X之軸向之寬度之一半W1以上。 本實施方式之殼體50如圖3所示般具備覆蓋蝸桿40之曲面部51、及覆蓋端面20d之平面部52。曲面部51在軸向上較平面部52突出。換言之,平面部52較曲面部51之端部51b1在軸向上凹陷。因此,能夠有助於殼體50之薄型化、輕量化。又,藉由平面部52凹陷,而曲面部51之外周面51b之露出面積增大,曲面部51易於固持。因此,容易進行蝸輪迴旋軸承1之搬送(操作)。 又,若連接蝸桿40之旋轉中心O2和與蝸輪齒輪22之接觸點X1的直線L相對於徑向以角度α(=30°)傾斜,則接觸點X1之軸向之傳遞荷重與未使直線L傾斜之通常之蝸輪之接觸點(外環20之端面20d之附近之接觸點)之軸向的傳遞荷重相比增加。因而,外環20自蝸桿40接收之力矩荷重增加。此處,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滾動體30,如圖3所示,採用複數個圓筒滾柱正交配列之交叉滾柱。由於圓筒滾柱與球相比剛性為高,故能夠在不變形之下充分地接收力矩荷重,而能夠使內環10與外環20順滑地相對旋轉。 另一方面,使直線L傾斜之接觸點X1之徑向之傳遞荷重與未使直線L傾斜之通常之蝸輪之接觸點之軸向的傳遞荷重相比減小。因此,在徑向上不會對滾動體30施加負荷,而產品壽命變長。 如此,根據上述之本實施方式,蝸輪迴旋軸承1具備:內環10,其於外周具備第1滾動體滾道槽11;外環20,其於內周具備與第1滾動體滾道槽11為對向之第2滾動體滾道槽21,且於外周具備蝸輪齒輪22;複數個滾動體30,其等介設於第1滾動體滾道槽11與第2滾動體滾道槽21之間;及蝸桿40,其與蝸輪齒輪22嚙合。蝸輪齒輪22係跨於外環20之外周面20b與軸向之外環20之任一端面20d而形成。蝸桿40,其旋轉中心O2在軸向上朝較滾動體30之中心更靠端面20d側變位,且連接其旋轉中心O2和與蝸輪齒輪22之接觸點X1的直線L相對於徑向而傾斜。藉由採用上述之構成,而獲得能夠不對外環20賦予多餘之厚度而輕量化之蝸輪迴旋軸承1。 以上,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針對本發明之適宜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上述之實施方式中所示之各構成構件之諸個形狀或組合等為一例,在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基於設計要求等進行各種變更。 圖5係本實施方式之變化例之蝸輪迴旋軸承1的剖視圖。 本變化例之蝸輪迴旋軸承1係與上述之實施方式顛倒上下方向而配置。亦即,曲面部51較平面部52朝上方突出。根據此構成,易於對蝸輪齒輪22供給潤滑劑(潤滑油、潤滑脂藉由熱而具有流動性者等)。具體而言,供給至蝸輪齒輪22之潤滑劑之一部分,如在圖5中以符號F1之箭頭表示般,藉由蝸輪齒輪22與蝸桿40之接觸,而沿曲面部51之內周面51a被朝上方彈起,但由於蝸輪齒輪22之正上方之內周面51a之切線方向為大致鉛垂方向,故如在圖5中以符號F2之箭頭表示般,被彈起之潤滑劑因重力而能夠返回至蝸輪齒輪22。 又,例如,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滾動體30為圓筒滾柱之構成,但滾動體30可為其他形狀之滾動體,例如球型或酒桶型。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上述之蝸輪迴旋軸承,能夠不對外環賦予多餘之厚度而輕量化。
1‧‧‧蝸輪迴旋軸承
2‧‧‧馬達
10‧‧‧內環
10a‧‧‧內周面
10b‧‧‧外周面
10c‧‧‧端面
10d‧‧‧端面
11‧‧‧第1滾動體滾道槽
11a‧‧‧第1槽面
11b‧‧‧第2槽面
12‧‧‧插通孔
13‧‧‧安裝孔
14‧‧‧蓋體
15‧‧‧注油部
16‧‧‧螺釘
20‧‧‧外環
20a‧‧‧內周面
20b‧‧‧外周面
20c‧‧‧端面
20d‧‧‧端面
21‧‧‧第2滾動體滾道槽
21a‧‧‧第1槽面
21b‧‧‧第2槽面
22‧‧‧蝸輪齒輪
23‧‧‧安裝孔
30‧‧‧滾動體
40‧‧‧蝸桿
50‧‧‧殼體
51‧‧‧曲面部
51a‧‧‧內周面
51b‧‧‧外周面
51b1‧‧‧端部
51b2‧‧‧端部
52‧‧‧平面部
52a‧‧‧內面
52b‧‧‧外表面
53‧‧‧側壁部
53a‧‧‧端面
54‧‧‧支持部
54a‧‧‧螺孔
57‧‧‧螺孔
58‧‧‧安裝孔
59‧‧‧注油孔
60‧‧‧栓構件
61‧‧‧內環側封接件
62‧‧‧外環側封接件
63‧‧‧O型環
64‧‧‧圓錐滾子軸承
65‧‧‧軸承壓蓋
66‧‧‧螺釘
67‧‧‧O型環
D1‧‧‧距離
D2‧‧‧距離
D3‧‧‧距離
D4‧‧‧距離
D5‧‧‧距離
D6‧‧‧距離
L‧‧‧直線
O1‧‧‧旋轉軸
O2‧‧‧旋轉中心
W1‧‧‧寬度
X‧‧‧輪齒接觸區域
X1‧‧‧接觸點α角度
2‧‧‧馬達
10‧‧‧內環
10a‧‧‧內周面
10b‧‧‧外周面
10c‧‧‧端面
10d‧‧‧端面
11‧‧‧第1滾動體滾道槽
11a‧‧‧第1槽面
11b‧‧‧第2槽面
12‧‧‧插通孔
13‧‧‧安裝孔
14‧‧‧蓋體
15‧‧‧注油部
16‧‧‧螺釘
20‧‧‧外環
20a‧‧‧內周面
20b‧‧‧外周面
20c‧‧‧端面
20d‧‧‧端面
21‧‧‧第2滾動體滾道槽
21a‧‧‧第1槽面
21b‧‧‧第2槽面
22‧‧‧蝸輪齒輪
23‧‧‧安裝孔
30‧‧‧滾動體
40‧‧‧蝸桿
50‧‧‧殼體
51‧‧‧曲面部
51a‧‧‧內周面
51b‧‧‧外周面
51b1‧‧‧端部
51b2‧‧‧端部
52‧‧‧平面部
52a‧‧‧內面
52b‧‧‧外表面
53‧‧‧側壁部
53a‧‧‧端面
54‧‧‧支持部
54a‧‧‧螺孔
57‧‧‧螺孔
58‧‧‧安裝孔
59‧‧‧注油孔
60‧‧‧栓構件
61‧‧‧內環側封接件
62‧‧‧外環側封接件
63‧‧‧O型環
64‧‧‧圓錐滾子軸承
65‧‧‧軸承壓蓋
66‧‧‧螺釘
67‧‧‧O型環
D1‧‧‧距離
D2‧‧‧距離
D3‧‧‧距離
D4‧‧‧距離
D5‧‧‧距離
D6‧‧‧距離
L‧‧‧直線
O1‧‧‧旋轉軸
O2‧‧‧旋轉中心
W1‧‧‧寬度
X‧‧‧輪齒接觸區域
X1‧‧‧接觸點α角度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蝸輪迴旋軸承之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蝸輪迴旋軸承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圖1之A-A剖視圖。 圖4係示意性地顯示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蝸輪齒輪之形狀的圖。 圖5係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變化例之蝸輪迴旋軸承的剖視圖。
1‧‧‧蝸輪迴旋軸承
10‧‧‧內環
10a‧‧‧內周面
10b‧‧‧外周面
10c‧‧‧端面
10d‧‧‧端面
11‧‧‧第1滾動體滾道槽
11a‧‧‧第1槽面
11b‧‧‧第2槽面
15‧‧‧注油部
20‧‧‧外環
20a‧‧‧內周面
20b‧‧‧外周面
20c‧‧‧端面
20d‧‧‧端面
21‧‧‧第2滾動體滾道槽
21a‧‧‧第1槽面
21b‧‧‧第2槽面
22‧‧‧蝸輪齒輪
23‧‧‧安裝孔
30‧‧‧液動體
40‧‧‧蝸桿
50‧‧‧殼體
51‧‧‧曲面部
51a‧‧‧內周面
51b‧‧‧外周面
51b1‧‧‧端部
51b2‧‧‧端部
52‧‧‧平面部
52a‧‧‧內面
52b‧‧‧外表面
53‧‧‧側壁部
53a‧‧‧端面
54‧‧‧支持部
59‧‧‧注油孔
60‧‧‧栓構件
61‧‧‧內環側封接件
62‧‧‧外環側封接件
63‧‧‧O型環
D1‧‧‧距離
D2‧‧‧距離
D3‧‧‧距離
D4‧‧‧距離
D5‧‧‧距離
L‧‧‧直線
O1‧‧‧旋轉軸
O2‧‧‧旋轉中心
X1‧‧‧接觸點
α‧‧‧角度
Claims (5)
- 一種蝸輪迴旋軸承,其具備: 內環,其於外周具備第1滾動體滾道槽; 外環,其於內周具備與前述第1滾動體滾道槽為對向之第2滾動體滾道槽,且於外周具備蝸輪齒輪; 複數個滾動體,其等介設於前述第1滾動體滾道槽與前述第2滾動體滾道槽之間;及 蝸桿,其與前述蝸輪齒輪嚙合;且 前述蝸輪齒輪係跨於前述外環之外周面與軸向之前述外環之任一端面而形成; 前述蝸桿,其旋轉中心在軸向上朝較前述滾動體之中心更靠前述端面側變位,且連接其旋轉中心和與前述蝸輪齒輪之接觸點的直線相對於徑向而傾斜。
- 如請求項1之蝸輪迴旋軸承,其中前述蝸桿之旋轉中心在軸向上位於與前述端面大致相同之位置。
- 如請求項1或2之蝸輪迴旋軸承,其中進一步具有殼體,該殼體具備覆蓋前述蝸桿之曲面部、及覆蓋前述端面之平面部;且 前述曲面部在軸向上較前述平面部突出。
- 如請求項1或2之蝸輪迴旋軸承,其中前述複數個滾動體係複數個圓筒滾柱正交配列之交叉滾柱。
- 如請求項3之蝸輪迴旋軸承,其中前述複數個滾動體係複數個圓筒滾柱正交配列之交叉滾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29965A JP6217738B2 (ja) | 2015-11-25 | 2015-11-25 | ウォームギヤ旋回ベアリン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21031A true TW201721031A (zh) | 2017-06-16 |
Family
ID=58763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37407A TW201721031A (zh) | 2015-11-25 | 2016-11-16 | 蝸輪迴旋軸承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17738B2 (zh) |
TW (1) | TW201721031A (zh) |
WO (1) | WO201709041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53063A (zh) * | 2019-04-26 | 2020-10-30 | 斯凯孚公司 | 滚动轴承,尤其是大直径滚动轴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33737B2 (ja) * | 2020-01-17 | 2021-09-08 | 日本トムソン株式会社 | 回転テーブル |
JP7097395B2 (ja) * | 2020-01-17 | 2022-07-07 | 日本トムソン株式会社 | 回転テーブ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154671U (zh) * | 1975-06-04 | 1976-12-09 | ||
US4541296A (en) * | 1983-07-18 | 1985-09-17 | Ford Motor Company | Shock absorbing motor gear |
JPH09250604A (ja) * | 1996-03-14 | 1997-09-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ウォームギヤ付モータ |
US5957000A (en) * | 1998-01-05 | 1999-09-28 | Pecorari; Paul A. | Lubricated worm gear driven slewing bearing |
JP2009008201A (ja) * | 2007-06-29 | 2009-01-15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ウォームギヤ装置 |
JP4944941B2 (ja) * | 2009-12-21 | 2012-06-06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ウォームホイール |
JP2012137114A (ja) * | 2010-12-24 | 2012-07-19 | Mitsuba Corp |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
JP5613649B2 (ja) * | 2011-12-02 | 2014-10-29 | 株式会社三共製作所 | クロスローラー軸受 |
-
2015
- 2015-11-25 JP JP2015229965A patent/JP62177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1-07 WO PCT/JP2016/082949 patent/WO20170904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1-16 TW TW105137407A patent/TW201721031A/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53063A (zh) * | 2019-04-26 | 2020-10-30 | 斯凯孚公司 | 滚动轴承,尤其是大直径滚动轴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096424A (ja) | 2017-06-01 |
WO2017090414A1 (ja) | 2017-06-01 |
JP6217738B2 (ja) | 2017-10-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74691B2 (ja) | ユニット型波動歯車装置 | |
JP5145099B2 (ja) | シール付き装置 | |
JP2014109323A (ja) | 歯車装置 | |
JP7186171B2 (ja) | 撓み噛合い式歯車装置 | |
TW201721031A (zh) | 蝸輪迴旋軸承 | |
TWI770208B (zh) | 具備潤滑劑混合防止部的諧波齒輪裝置 | |
JP7145616B2 (ja) | 撓み噛合い式歯車装置 | |
JP5184852B2 (ja) | 歯車装置 | |
JP4684120B2 (ja) | 偏心揺動型減速機 | |
TWI739858B (zh) | 齒輪裝置 | |
JP5943802B2 (ja) | 中空波動歯車ユニット | |
TWI404872B (zh) | Planetary reducer | |
TWI763689B (zh) | 齒輪裝置 | |
JP6976787B2 (ja) | 差動減速機 | |
WO2017094231A1 (ja) | 回転テーブル装置 | |
JP6635795B2 (ja) | 減速機およびロボット | |
JP5606587B2 (ja) | 歯車装置 | |
JP2020159463A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2007085513A (ja) | 遊星歯車減速機におけるキャリアの回動支持構造 | |
JP2007056885A (ja) | 遊星歯車減速機におけるキャリアの回動支持構造 | |
TW202100892A (zh) | 軸承與減速機 | |
JP6656755B2 (ja) | 扁平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2008190683A (ja) | 減速機のシール構造 | |
JP2008261444A (ja) | 転がり軸受 | |
WO2021033319A1 (ja) | ユニットタイプの波動歯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