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6827A -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6827A
TW201616827A TW104130448A TW104130448A TW201616827A TW 201616827 A TW201616827 A TW 201616827A TW 104130448 A TW104130448 A TW 104130448A TW 104130448 A TW104130448 A TW 104130448A TW 201616827 A TW201616827 A TW 2016168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trol unit
idma
processing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0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8097B (zh
Inventor
Ryota Kimura
Hiromasa Uchiyama
Sho Furuichi
Ryo Sawa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16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6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8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809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7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 H03M13/3769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using symbol combining, e.g. Chase combining of symbols received twice or mor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0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n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g. coding schemes for the multipl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7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 H04L1/005Iterative decoding, including iteration between signal detection and decoding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03M13/1105Decoding
    • H03M13/1111Soft-decision decoding, e.g. by means of message passing or belief propagation algorithm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7Burst error correction, e.g. error trapping, Fire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2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convolutional codes, e.g. unit memor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7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 H03M13/39Sequence estimation, i.e.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codes
    • H03M13/41Sequence estimation, i.e.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codes using the Viterbi algorithm or Viterbi process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可對有關IDMA之無線通訊技術之提升有所貢獻的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程式。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分交錯多元接取方式(IDMA: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程式
本揭露係有關於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程式。
近年的無線通訊環境,係必須面對資料流量急速增加的問題。因此,作為第5世代行動通訊方式(5G)的無線存取技術(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之一,分交錯多元接取(IDMA: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受到矚目。作為有關IDMA的技術,係例如沿用IDMA之原理以減輕蜂巢網間干擾或蜂巢網內干擾所需之技術,正在開發中。
例如,在下記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蜂巢網內使用者係使用分時多元接取(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或分頻多元接取(FDMA: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而一面維持正交性,一面藉由適用不同的交錯模態以去除蜂巢網間干擾,進行多重使用者批次調變(MUD:Multi-user detection)的技術。
又,在下記專利文獻2中係揭露,MIMO (Multi-Input Multi-Output)、多重天線所致之空間多工下,對在同一空間串流上進行多工的複數訊號,分別適用不同之交錯的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9428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55228號公報
可是,在有關IDMA的技術領域中,還期望更進一步的性能提升。於是,在本揭露中係提出,可對有關IDMA之無線通訊技術之提升有所貢獻的、新穎且改良過的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程式。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具備: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具備: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 通訊部,以進行前記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的交錯長度所相應的去交錯處理。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藉由處理器來控制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藉由處理器來控制,以進行前記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的交錯長度所相應的去交錯處理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而成為: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而成為: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進行前記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的交錯長度所相應的去交錯處理。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可對有關IDMA之無線通訊技術之提升有所貢獻。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1‧‧‧無線通訊系統
10‧‧‧送訊台
11‧‧‧錯誤訂正編碼電路
12‧‧‧交錯器(πi)
13‧‧‧數位調變電路
14‧‧‧RF電路
20‧‧‧收訊台
21‧‧‧RF電路
22‧‧‧訊號分離電路
23‧‧‧解碼電路
24‧‧‧去交錯器(πi -1)
25‧‧‧錯誤訂正解碼電路
26‧‧‧交錯器(πi)
100‧‧‧送訊台
110‧‧‧無線通訊部
111‧‧‧CRC附加部
112‧‧‧CB分割部
113‧‧‧CRC附加部
114‧‧‧FEC編碼部
115‧‧‧速率匹配部
116‧‧‧CB連結部
117‧‧‧交錯器設定部
118‧‧‧CW交錯器
120‧‧‧記憶部
130‧‧‧控制部
200‧‧‧收訊台
210‧‧‧無線通訊部
211‧‧‧頻道推定部
212‧‧‧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
213‧‧‧CW去交錯器
214‧‧‧CW解碼部
215‧‧‧CRC解碼部
216‧‧‧CW交錯器
217‧‧‧軟位元緩衝區
218‧‧‧PHY層控制器
220‧‧‧記憶部
230‧‧‧控制部
300‧‧‧通訊控制裝置
310‧‧‧通訊部
320‧‧‧記憶部
330‧‧‧控制部
400‧‧‧蜂巢網
500‧‧‧核心網路
700‧‧‧伺服器
701‧‧‧處理器
702‧‧‧記憶體
703‧‧‧儲存體
704‧‧‧網路介面
705‧‧‧有線通訊網路
706‧‧‧匯流排
800‧‧‧eNB
810‧‧‧天線
820‧‧‧基地台裝置
821‧‧‧控制器
822‧‧‧記憶體
823‧‧‧網路介面
824‧‧‧核心網路
825‧‧‧無線通訊介面
826‧‧‧BB處理器
827‧‧‧RF電路
830‧‧‧eNodeB
840‧‧‧天線
850‧‧‧基地台裝置
851‧‧‧控制器
852‧‧‧記憶體
853‧‧‧網路介面
854‧‧‧核心網路
855‧‧‧無線通訊介面
856‧‧‧BB處理器
857‧‧‧連接介面
860‧‧‧RRH
861‧‧‧連接介面
863‧‧‧無線通訊介面
864‧‧‧RF電路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BB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BB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1101‧‧‧CRC編碼部
1102‧‧‧FEC編碼部
1103‧‧‧CW交錯器
1104‧‧‧調變對映器
1105‧‧‧層對映器
1106‧‧‧預編碼器
1107‧‧‧資源元素對映器
1108‧‧‧OFDM訊號生成部
1109‧‧‧類比RF
1110‧‧‧PHY層控制器
1111‧‧‧FFT部
1112‧‧‧SC-FDMA訊號生成部
1181‧‧‧第1階子交錯器
1182‧‧‧第2階子交錯器
1183‧‧‧第3階子交錯器
1184‧‧‧第4階子交錯器
1185‧‧‧PHY層控制器
2140‧‧‧CB分割部
2141‧‧‧速率反匹配部
2142‧‧‧HARQ耦合部
2143‧‧‧FEC解碼部
2144‧‧‧CRC解碼部
2145‧‧‧CB連結部
2146‧‧‧軟位元緩衝區
2147‧‧‧速率匹配部
2148‧‧‧CB連結部
[圖1]用來說明有關IDMA之技術的說明圖。
[圖2]用來說明有關IDMA之技術的說明圖。
[圖3]用來說明有關IDMA之技術的說明圖。
[圖4]用來說明有關IDMA之技術的說明圖。
[圖5]用來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6]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7]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8]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裝置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9]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中所被執行的無線通訊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10]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的無線通訊部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1]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中所被執行的填補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2]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中所被執行的填補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3]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中所被執行的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4]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中所被執行的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5]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交錯模態之控制方法的說明圖。
[圖16]本實施形態所述之CW交錯器之內部構成的區塊圖。
[圖17]本實施形態所述之CW交錯器之內部構成的區塊圖。
[圖18]本實施形態所述之CW交錯器之內部構成的區塊圖。
[圖19]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中所被執行的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20]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中所被執行的HARQ種別判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21]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中所被執行的重送種別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22]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中所被執行的交錯處理的實施或不實施之切換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23]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中所被執行的交錯處理的實施或不實施之切換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24]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中所被執行的去交錯設定之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25]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的無線通訊部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6]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的無線通訊部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7]OFDMA之資源柵格的說明圖。
[圖28]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的無線通訊部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9]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所做的解碼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30]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所做的解碼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31]本實施形態所述之CW解碼部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32]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所做的解碼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33]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所做的解碼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34]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所做的解碼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35]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所做的解碼處理之流 程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36]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中所被執行的去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37]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中所被執行的去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38]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中所被執行的去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39]伺服器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40]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
[圖41]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
[圖42]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43]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疊說明。
又,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實質上具有相同機能構成的要素,有時候是在同一符號之後附上不同的英文字母來區別。例如,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複數要素,因應需要而會以像是送訊台100A、100B及100C這樣來區別。但是,沒有必要區別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複數要素之每一者時,就僅標示同一符號。例如,若無 特別需要區別送訊台100A、100B及100C時,則簡稱為送訊台100。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導論
1-1.IDMA
1-2.無線通訊系統
2.構成例
2-1.送訊台之構成例
2-2.收訊台之構成例
2-3.通訊控制裝置的構成例
3.動作處理例
4.機能細節
4-1.送訊台中的實體層之處理
4-2.交錯設定
4-3.關於重送的交錯設定
4-4.與其他多工方式或其他多元接取方式之組合
4-5.收訊台中的實體層之處理
4-6.去交錯設定
4-7.控制資訊
5.應用例
6.總結
<1.導論> 〔1-1.IDMA〕
首先,參照圖1~圖4,說明IDMA的相關技術。圖1~圖4係用來說明有關IDMA之技術的說明圖。
接續於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LTE-Advanced),作為5G的無線存取技術之一,非正交多元接取正受矚目。
LTE所採用的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或SC-FDMA(Single-Carrier FDMA)中,係以使得蜂巢網內的使用者終端彼此不發生重疊的方式,來分配無線資源。此外,所謂無線資源,係為無線通訊所需之頻率或時間之資源,係有:資源區塊、子訊框、資源元素等之多樣的種類。此種使得無線資源不會發生重疊地而被分配的無線存取技術,係也被稱為正交多元接取。
此處,圖1中係圖示正交多元接取中的無線資源之分配之一例。在圖1中,橫軸係表示頻率,被分配給使用者的無線資源是隨每位使用者而以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如圖1所示,在正交多元接取中,可對使用者分配例如在頻率方向上為不同的資源區塊(RB:Resource Block)。
相對於此,在非正交多元接取中,對蜂巢網內之使用者終端彼此,係分配至少一部分重疊的無線資源。採用非正交多元接取時,在無線空間中,蜂巢網內之使用者終端所收送的訊號,可能會彼此干擾。可是,收訊側係藉由所定之解碼處理,就可取得每位使用者的資訊。然後,非正交多元接取,係在實施了適切的無線資源之分 配時,理論上可以達成比正交多元接取還高的通訊容量(或蜂巢網通訊容量),係為已知。
此處,圖2中係圖示非正交多元接取中的無線資源之分配之一例。在圖2中,橫軸係表示頻率,被分配給使用者的無線資源是隨每位使用者而以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如圖2所示,在非正交多元接取中,可對使用者分配例如在頻率方向上為重疊的資源區塊。
作為被分類成非正交多元接取的無線存取技術之一,可舉出IDMA。在IDMA中,為了識別使用者訊號,而將送訊側裝置對送訊訊號所實施的交錯處理中所用的交錯模態,隨著每位使用者而分配成互異。然後,收訊側裝置,係藉由使用已被分配給各使用者的交錯模態所對應之去交錯模態,而將使用者訊號加以分離並解碼。作為IDMA的優點可舉出,送訊側裝置的訊號處理負荷較輕。此優點,係尤其在從使用者終端往基地台之上行鏈結(UL:Uplink)中,被特別重視。
此處,圖3中係圖示了,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的送訊台10之基本構成例。如圖3所示,送訊台10係具有:錯誤訂正編碼電路11、交錯器(πi)12、數位調變電路13、及RF(Radio Frequency)電路14。錯誤訂正編碼電路11,係將使用者i的資訊位元列,進行錯誤訂正編碼。交錯器(πi)12,係為施行了使用者i用之交錯設定的交錯器,對已被錯誤訂正編碼的資訊位元列,進行交錯處理。數位調變電路13,係將經過交錯處理的資訊 位元列,進行數位調變。RF電路14,係對數位調變後之訊號進行各種訊號處理,透過天線而發送無線訊號。此外,所謂交錯設定,係有關於交錯模態或交錯長度(交錯大小)之至少任一者的設定。
又,圖4中係圖示了,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的收訊台20之基本構成例。如圖4所示,收訊台20係含有:RF電路21、訊號分離電路22、及解碼電路23。RF電路21,係對已被天線所接收之無線訊號,進行各種訊號處理,輸出至訊號分離電路22。訊號分離電路22係具有,將來自各使用者之訊號被合成之狀態的合成訊號,分離成每位使用者之訊號的機能,將所分離的各使用者訊號,輸出至對應的解碼電路23。例如,解碼電路23i係含有:施行了使用者i用之去交錯設定的去交錯器(πi -1)24、錯誤訂正解碼電路25、及施行了使用者i用之交錯設定的交錯器(πi)26。解碼電路23i,係被輸入來自使用者i之使用者訊號,進行去交錯器(πi -1)24所致之去交錯處理、及錯誤訂正解碼電路25所致之解碼。解碼電路23i,係在能夠正確解碼時,當作使用者i的資訊位元列而輸出。又,解碼電路23i,係對已解碼之訊號進行交錯器(πi)26所致之交錯處理,當作使用者i用之使用者訊號而退還給訊號分離電路22。如此的使用者訊號之退還,係針對所有使用者訊號而進行。訊號分離電路22,係使用已被退還之使用者訊號而再度進行訊號分離,將分離後之使用者訊號,再度輸出至解碼電路23。收訊台 20,係藉由反複進行訊號分離電路22及解碼電路23中的訊號處理,以將使用者訊號予以解碼。
〔1-2.無線通訊系統〕 (1-2-1.全體構成)
圖5係用來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要的說明圖。如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1係含有:送訊台100、收訊台200、通訊控制裝置300、及核心網路500。
送訊台100係為,向收訊台200發送資料的裝置。例如,送訊台100,係為蜂巢網系統中的基地台(eNB:evolutional Node B)或存取點。又,收訊台200係為,將從送訊台100所被發送的資料予以接收的無線通訊裝置。例如,收訊台200係為蜂巢網系統中的使用者終端(UE:User Equipment)。
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送訊台100A係為,對位於蜂巢網400內部的1個以上之終端裝置,提供無線通訊服務的基地台。又,收訊台200A及200B,係接受基地台所做的無線通訊服務之提供的使用者終端。例如,基地台100A,係可向使用者終端200A及200B發送資料。基地台100A,係被連接至核心網路500。核心網路500,係透過閘道裝置而被連接至封包資料網路(PDN)。蜂巢網400係例如,依照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LTE-Advanced)、GSM(註冊商標)、UMTS、W-CDMA、CDMA2000、 WiMAX、WiMAX2或IEEE802.16等之任意之無線通訊方式而被運用即可。
此處,一個裝置,係可成為送訊台100或收訊台200之任一方而發揮機能。又,一個裝置,係亦可成為送訊台100及收訊台200之雙方而發揮機能。例如,UE係可成為從eNB以下行鏈結來接收資料的收訊台200而發揮機能,也可成為向eNB以上行鏈結來發送資料的送訊台100而發揮機能。又,eNB係可成為從UE以上行鏈結來接收資料的收訊台200而發揮機能,也可成為向UE以下行鏈結來發送資料的送訊台100而發揮機能。
又,亦可在使用者終端彼此間進行無線通訊。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使用者終端100B,係對使用者終端200C直接進行無線通訊。此種通訊方式,係也被稱為例如D2D(Device to Device)通訊。D2D通訊係亦可視為,蜂巢網系統內的基地台與使用者終端之通訊以外的通訊。除此以外,沒有像是蜂巢網系統中的基地台這樣強力集中控制節點存在的無線通訊系統中的通訊,也可被包含在廣義的D2D通訊中。例如,作為此種無線通訊系統之一例,可舉出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系統。
通訊控制裝置300,係將無線通訊系統1內之無線通訊做協調性控制的裝置。圖5所示的例子中,通訊控制裝置300係為伺服器。例如,通訊控制裝置300,係控制送訊台100及收訊台200上的無線通訊。此外,除了圖5所示的例子以外,例如通訊控制裝置係還可以用:送 訊台100、收訊台200或核心網路500內外之任意之裝置(實體裝置或邏輯裝置)的方式,而被實現。
以下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1中的無線通訊所涉及之程序。
(1-2-2.下鏈的情形)
首先說明,從基地台往使用者終端進行無線送訊時之程序。
在通常的蜂巢網系統的情況下,下鏈及上鏈之無線通訊中,多半是由基地台來集中管理/控制無線資源。在下鏈的情形,首先,基地台,係向使用者終端,通知應收訊之下鏈資料頻道(例如PDSCH)是被分配至哪個無線資源。該通知一般係使用控制頻道(例如PDCCH)。接下來,基地台,係使用分配給各使用者終端的下鏈之無線資源,來發送要給各使用者終端之資料。
使用者終端,係將使用從基地台所通知之下鏈資料頻道之無線資源而被送來的訊號,嘗試進行收訊及解碼。使用者終端,係在解碼成功時則將ACK訊號回送給基地台,在解碼失敗時則將NACK訊號回送給基地台。此外,解碼之成功與否係例如,藉由所被送來的資料中所被附加的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檢查之結果等,就可判斷。
基地台,係在從使用者終端接收到NACK訊號時,或沒有接收到任何回送時,判定為資料之送訊失 敗。然後,基地台係進行,將送訊失敗的資料予以重送所需之重送處理。該重送處理中,係和上記說明的程序同樣地,從基地台送往使用者終端的下鏈資料頻道是被分配至哪個無線資源之通知、及使用所通知之無線資源的資料送訊,會被進行。基地台係重複該重送處理,直到接收來自使用者終端之ACK訊號,或達到所定之上限重送次數為止。
(1-2-3.上鏈的情形)
接下來,說明從使用者終端往基地台進行無線送訊時的程序。
與上記下鏈不同點在於,下鏈的情形係由基地台來進行無線資源之通知及資料之送訊之雙方,相對於此,在上鏈的情形,係由基地台進行無線資源之通知,由使用者終端進行資料之送訊。詳言之,基地台,係向使用者終端,通知在送訊時所應使用之上鏈資料頻道(例如PUSCH)是被分配至哪個無線資源。該通知一般係使用控制頻道(例如PDCCH)。然後,使用者終端,係使用已被通知之上鏈資料頻道,來將資料發送至基地台。
關於重送處理,係和上記下鏈的情形相同。例如,使用者終端,係在從基地台接收到NACK訊號時,或沒有接收到任何回送時,判定為資料之送訊失敗,進行重送處理。此處,基地台,係控制及管理上鏈資料頻道之無線資源。因此,基地台,係亦可將使用者終端重送所應 使用的無線資源之通知,與NACK訊號之送訊一起進行。
(1-2-4.D2D通訊的情形)
最後說明,從使用者終端往使用者終端進行無線送訊的D2D通訊時的程序。
送訊側之使用者終端,係可省略送訊時所使用的無線資源之通知,而發送資料。送訊側之使用者終端,係將送訊時所使用的無線資源,例如可藉由來自外部裝置之通知而得知,或可藉由進行載波感測或頻譜感測等而得知。關於重送處理,係和上記下鏈的情形及上鏈的情形相同。
<2.構成例>
接著參照圖6~圖8,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收訊台200、及通訊控制裝置300之基本的構成例。
〔2-1.送訊台之構成例〕
圖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如圖6所示,送訊台100係具有:無線通訊部110、記憶部120、及控制部130。
(1)無線通訊部110
無線通訊部110,係和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進行資 料之收送訊。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部110係具有: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之機能。例如,無線通訊部110,係對送訊對象之資料,進行使用到送訊台100所被分配之交錯設定的交錯處理,然後發送給收訊台200。無線通訊部110,係亦可與收訊台200或通訊控制裝置300之間,進行控制資訊之收送訊。無線通訊部110的詳細機能構成,係在後述。
(2)記憶部120
記憶部120係具有,記憶各種資訊的機能。例如,記憶部120,係將從通訊控制裝置300所通知之資訊,加以記憶。
(3)控制部130
控制部130,係成為演算處理裝置及控制裝置而發揮機能,可依照各種程式來控制送訊台100內的整體動作。例如,控制部130係具有,控制無線通訊部110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設定之機能。詳言之,控制部130係控制著交錯器所使用的交錯模態或交錯長度之至少任一者。控制部130,係藉由至少使交錯長度為可變,就可使得在收訊台200側的訊號分離變得較為容易。控制部130的詳細機能構成係於後述。此外,以下有時候係將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簡稱為交錯處理或交錯。
〔2-2.收訊台之構成例〕
圖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200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如圖7所示,收訊台200係具有:無線通訊部210、記憶部220、及控制部230。
(1)無線通訊部210
無線通訊部210,係和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進行資料之收送訊。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部210係具有: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之機能。例如,無線通訊部210,係對從送訊台100所接收到之無線訊號,進行送訊來源之送訊台100所被分配之交錯設定所對應之去交錯處理,而取得資料。無線通訊部210,係亦可與送訊台100或通訊控制裝置300之間,進行控制資訊之收送訊。無線通訊部210的詳細機能構成,係在後述。
(2)記憶部220
記憶部220係具有,記憶各種資訊的機能。例如,記憶部220,係將從通訊控制裝置300所通知之資訊,加以記憶。
(3)控制部230
控制部230,係成為演算處理裝置及控制裝置而發揮機能,可依照各種程式來控制收訊台200內的整體動作。 例如,控制部230係具有:控制無線通訊部210,以進行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之交錯設定所相應之去交錯處理的機能。詳言之,控制部230係隨應於,無線訊號之送訊來源的送訊台100所做的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之,交錯模態或交錯長度之至少任一者,來控制去交錯設定。此外,所謂去交錯設定,係為例如有關於去交錯長度或去交錯模態之至少任一者的設定。控制部230的詳細機能構成係於後述。
〔2-3.通訊控制裝置之構成例〕
圖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裝置300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如圖8所示,通訊控制裝置300係具有:通訊部310、記憶部320、及控制部330。
(1)通訊部310
通訊部310,係仲介通訊控制裝置300所致之與其他裝置之通訊的通訊介面。通訊部310,係藉由有線或無線而與其他裝置之間進行資料之收送訊。例如,通訊部310,係與送訊台100或收訊台200直接或透過任意之通訊節點而間接地進行通訊。
此外,通訊控制裝置300,係可與送訊台100或收訊台200為同一裝置,也可為獨立的裝置。此處的所謂同一/獨立,係除了實體意義上的同一/獨立以外,亦包含在邏輯意義上的同一/獨立。通訊部310,針對獨立的裝 置係透過有線或無線之通訊電路而進行收送訊,往同一裝置係在裝置內部進行收送訊。
(2)記憶部320
記憶部320係具有,記憶各種資訊的機能。例如,記憶部320,係將各送訊台100所被分配的交錯設定,加以記憶。
(3)控制部330
控制部330,係成為演算處理裝置及控制裝置而發揮機能,可依照各種程式來控制通訊控制裝置300內的整體動作。例如,控制部330,係對各送訊台100,以使彼此不會重疊的方式,分配交錯設定。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收訊台200、及通訊控制裝置300之基本的構成例。接下來,參照圖9,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1之動作處理例。
<3.動作處理例>
圖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1中所被執行之無線通訊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如圖9所示,本程序中,係有送訊台100及收訊台200參與。此外,在本程序中,假設送訊台100係具有身為通訊控制裝置300之機能。
如圖9所示,首先,在步驟S102中,送訊台100係決定交錯設定。例如,控制部130係決定交錯長度及交錯模態。此處的處理,係在後面會詳細說明。
接下來,在步驟S104中,送訊台100係將控制資訊發送至收訊台200。該控制資訊中係可含有,關於交錯設定的資訊。控制資訊之內容,係在後面詳細說明。
接著,在步驟S106中,收訊台200係決定去交錯設定。例如,控制部230係決定,在送訊台100側所被使用的交錯設定所對應之去交錯長度及去交錯模態。此處的處理,係在後面會詳細說明。此外,本處理係可在控制資訊被發送前(步驟S104之前)進行,也可在從送訊台100發送解碼對象之無線訊號後(步驟S110之後)進行。
接下來,在步驟S108中,送訊台100係進行交錯處理。控制部130,係控制無線通訊部110,使其依照上記步驟S102中所決定的交錯設定而進行交錯處理。
然後,在步驟S110中,送訊台100係發送無線訊號。
接下來,在步驟S112中,收訊台200,係對所接收到的無線訊號,進行去交錯處理。控制部230,係控制無線通訊部210,使其依照上記步驟S106中所決定之去交錯設定來進行去交錯處理。
然後,在步驟S114中,收訊台200,係取得從送訊台100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
<4.機能細節> 〔4-1.送訊台中的實體層之處理〕
圖1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的無線通訊部110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在圖10中係圖示了,送訊台100對送訊對象之位元序列也就是TB(Transport Block)進行交錯處理的部分,亦即無線通訊部110之構成例。在圖10中,作為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之一例是想定為渦輪碼的構成例,但除了渦輪碼以外,例如卷積碼或LDPC(low-density parity-check)碼等之其他FEC碼也都可使用。如圖10所示,無線通訊部110係具有:CRC附加部111、CB分割部112、CRC附加部113、FEC編碼部114、速率匹配部115、CB連結部116、交錯器設定部117、及CW交錯器118。
首先,CRC附加部111係對TB附加CRC。接下來,CB分割部112,係將CRC位元附加後之序列,隨應於渦輪碼之碼長而分割成1個以上之錯誤訂正編碼序列CB(Code block)。關於已被分割的各CB之處理,係可以CB之數量(C個)的平行處理的方式,而被處理。作為有關於各CB之處理,CRC附加部113係對各CB附加CRC,FEC編碼部114係進行FEC編碼(例如渦輪碼),速率匹配部115係進行用來調整編碼率所需之速率匹配。其後,CB連結部116,係將從速率匹配部115所輸出之各CB予以連結以生成一個位元序列。該位元序列,係被視為CW(Codeword)。此外,CW係相當於編碼後之TB。交 錯器設定部117,係隨應於所被輸入之參數,而進行CW交錯器118的交錯設定。此外,控制部130,係將例如使用控制頻道而從基地台等所通知之控制資訊中所取得的資訊,當作送往交錯器設定部117之參數而予以輸入。然後,CW交錯器118,係以CB所連結而成的CW為對象,執行交錯處理。
接著說明,上記處理中的位元序列長度。假設原本的TB之位元序列的序列長度為A。CRC附加部111所做的CRC之位元附加後之序列,係為B(>=A)。又,第r個CB之序列長度,係隨應於渦輪碼之碼長而為Kr。CB連結部116所生成的CW之序列長度,係為G’。然後,從CW交錯器118所輸出的CW之序列長度係成為G。G’係亦可和G相同。又,如後述,在CW交錯器118之前後會被進行填補,因此G’可能會和G不同。
〔4-2.交錯設定〕 〔4-2-1.交錯長度〕
所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的控制部130所控制的交錯長度,係為例如圖10中的CW之序列長度G。此外,交錯長度,係除了從一個交錯器(在圖10所示的例子中係為CW交錯器118)所輸出的序列之序列長度以外,在利用複數交錯器時,亦可為從複數交錯器所輸出的序列之合計的序列長度。
在一般的IDMA系統中,交錯長度G係可能 依存於所送訊的位元序列(在圖10所示的例子中係為TB)及FEC編碼率而定。另一方面,在想定對蜂巢網系統適用IDMA的情況下,交錯長度G,係隨著被分配給使用者的無線資源的量(例如子載波數、資源區塊數、空間層數等)及調變方式(例如QPSK、16QAM、64QAM、256QAM等)而定,較為理想。
於是,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的控制部130,係基於無線通訊部110所做的送訊中所能利用的無線資源的量及所被使用的調變方式,來控制交錯長度。例如,控制部130,係將交錯長度G,決定成滿足下式。
此處,NRE係為對使用者所分配的無線資源之中,實際可利用於資料傳送的資源元素數。又,Qm係為,每資源元素的位元多工數(通常係依存於調變方式)。此外,若送訊台100是採用送訊分集時,則控制部130係亦可隨應於送訊分集,來調整資源元素數NRE。例如,若送訊台100是採用NTD次的送訊分集時,實際可利用於資料傳送的資源元素數NRE,係相對於實體的資源元素數而可調整成1/NTD
控制部130,係為了使系統全體之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而以使得上記數式1之等號會成立的方式,決定G之值。
若無線通訊系統1係除了IDMA以外還利用 展頻技術或空間多工技術等之多工技術的情況下,則控制部130係亦可還基於展頻率來決定交錯長度G。例如,控制部130,係將交錯長度G,決定成滿足下式。
此處,SF係為展頻率。又,NM係為多工數。此外,控制部130,係亦可使展頻率及空間多工的相關影響,反映至NRE的計數方法上。
(填補處理)
控制部130,係亦可若往交錯處理之輸入序列長度是未滿前記交錯長度時,則控制無線通訊部110以進行填補。例如,圖10中的往CW交錯器118所輸入的序列長度G’是未滿交錯長度G時,則控制部130係在CW交錯器118所做的交錯處理之前或後,控制無線通訊部110以進行填補。
例如,控制部130,係亦可控制無線通訊部110,以對往交錯處理之輸入序列,進行填補。例如,CW交錯器118,係在G’<G的情況下,在執行交錯處理之前,將Np=G-G’位元量的填補位元,附加至已被輸入的輸入位元序列。
例如,令被輸入至交錯器的輸入位元序列為
,令交錯處理的實施對象也就是對象位元序列為[數4]b k ,k=0,…,G-1‧‧‧數式4,令填補位元序列為[數5]p k" ,k"=0,…,N p -1‧‧‧數式5。此外,填補位元序列,係可全部為{0},也可全部為{1},也可為{0,1}之任意的亂數,亦可為{0,1}之所定的序列。此時的CW交錯器118所做的填補處理,參照圖11來說明。
圖1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中所執行的填補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如圖11所示,首先,在步驟S202中,CW交錯器118係判定是否G’=G。
若判定為G’=G(S202/YES),則在步驟S204中,CW交錯器118係視為 ,而將輸入位元序列直接當成對象位元序列來利用。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G’<G(S202/NO),則在步驟S206中,CW交錯器118係視為 ,將對輸入位元序列附加填補位元序列而成的序列,當作對象位元序列。藉此,對象位元序列之序列長度係成為交錯長度G,從CW交錯器118所輸出的輸出位元序列之序列長度係成為G。
然後,在步驟S208中,CW交錯器118係進行交錯處理。
除此以外,控制部130,係亦可控制無線通訊部110,以對交錯處理之輸出序列,進行填補。例如,CW交錯器118,係在G’<G的情況下,在執行交錯處理之後,將Np=G-G’位元量的填補位元,附加至已被輸出的輸出位元序列。此時的CW交錯器118所做的填補處理,參照圖12來說明。
圖1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中所執行的填補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如圖12所示,首先,在步驟S302中,CW交錯器118係進行交錯處理。
接下來,在步驟S304中,CW交錯器118係判定是否G’=G。
若判定為G’=G(S304/YES),則在步驟S306中,CW交錯器118係將輸出位元序列直接輸出。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G’<G(S304/NO),則在步驟S308中,CW交錯器118係將對輸出位元序列附加填補位元序列而成的序列,予以輸出。藉此,輸出位元序列之序列長度係成為交錯長度G。
以上說明了填補處理之一例。
此外,為了使G’=G,或使G’≦G所需之其他方法,例如,亦可由速率匹配部115,來調整輸出位元序列的序列長度。
(交錯長度決定處理)
例如,控制部130,係使用實際可利用於資料傳送之資源元素數NRE,及每資源元素的位元多工數(位元數)Qm,來決定交錯長度G。此決定處理之程序,係可能隨著送訊台100之種別而改變。以下說明隨著送訊台100之種別的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一例。
(A)利用於送訊之無線資源是被從其他裝置所分配的送訊台
例如,送訊台100係為蜂巢網系統中的使用者終端。以下,參照圖13來說明交錯長度G的決定方法。
圖1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中所執行的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首先,在步驟S402中,無線通訊部110係將控制資訊予以接收並解碼。例如,無線通訊部110,係將從基地台使用控制頻道而被發送的控制資訊,予以接收並解碼。在該控制資訊中係可含有,例如:可讓送訊台100利用於送訊之無線資源及調變方式的相關之資訊。
接下來,在步驟S404中,控制部130係取得,為了送訊台100本身之送訊所需而被分配之無線資源的相關之資訊。關於無線資源的資訊係為例如:表示作為 頻率方向資源而被分配的資源區塊數的資訊、或表示哪個資源區塊是被已被分配的資訊。
接著,在步驟S406中,控制部130係取得,資料送訊所需而實際可利用的資源元素數NRE。例如,控制部130係取得,從送訊台100所被分配之無線資源,扣除參考訊號、同步訊號、及控制訊號等,無法利用於資料送訊的資源元素數所得到的數字。此外,例如所有頻帶都被分配給送訊台100等情況下,若事前就決定好頻率方向資源之分配數,則亦可省略上記步驟S404及S406中的處理。
接下來,在步驟S408中,控制部130,係從上記步驟S402中所接收到的控制資訊,取得表示送訊台100本身為了送訊所應利用之調變方式的資訊。表示調變方式的資訊係亦可為例如,像是LTE中的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這類直接指定調變方式的資訊。除此以外,表示調變方式的資訊係亦可為例如,像是LTE中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et)這類間接指定調變方式的資訊。表示調變方式的資訊,係在無線通訊系統1內事先規定,較為理想。
接著,在步驟S410中,控制部130係取得,本身之送訊所需而被分配之,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例如,控制部130,係從上記步驟S408中所取得之資訊所示的調變方式,取得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此外,在控制資訊中含有表示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的資訊 時,則控制部130係亦可從控制資訊加以取得之。
然後,在步驟S412中,控制部130係決定交錯長度G。例如,控制部130,係令G=NRE×Qm,而決定交錯長度G。
(B)利用於送訊之無線資源是由自身所分配(或決定)的送訊台
例如,送訊台100係為蜂巢網系統中的基地台。除此以外,例如送訊台100係亦可為,沒有無線資源之分配的無線通訊系統1之裝置。以下,參照圖14來說明交錯長度G的決定方法。
圖1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中所執行的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此外,在本流程中是想定1對1之送訊,說明進行使用者i用之送訊時的處理例。1對多之送訊時,使用者之索引i係會複數存在。
如圖14所示,首先,在步驟S502中,控制部130係取得,送訊台100為了向使用者i之送訊而利用的無線資源的相關之資訊。關於無線資源的資訊係為例如:表示作為頻率方向資源而利用的資源區塊數的資訊、或表示利用哪個資源區塊的資訊。
接著,在步驟S504中,控制部130係取得,往使用者i的資料送訊所需而實際可利用的資源元素數NRE。例如,控制部130係取得,從送訊台100所利用的無線資源,扣除參考訊號、同步訊號、及控制訊號等,無 法利用於資料送訊的資源元素數所得到的數字。此外,若事前就決定好頻率方向資源之分配數,則亦可省略上記步驟S502及S504中的處理。
接下來,在步驟S506中,控制部130係取得,表示為了往使用者i之送訊所應利用之調變方式的資訊。例如,控制部130,係參照記憶部120中所記憶之資訊,而取得表示調變方式的資訊。
接著,在步驟S508中,控制部130係取得,往使用者i之送訊所需而利用的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例如,控制部130,係從上記步驟S408中所取得之資訊所示的調變方式,取得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此外,控制部130,係亦可直接取得表示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的資訊。
然後,在步驟S510中,控制部130係決定交錯長度G。例如,控制部130,係令G=NRE×Qm,而決定交錯長度G。
以上說明了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
如上述,CQI或MCS等表示調變方式的資訊,係在無線通訊系統1內事先規定,較為理想。下記的表1中,表示MCS之規定的一例。
上記表1中,第1縱列係表示MCS之索引,第2縱列係相當於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
又,下記表2中,表示CQI之規定的一例。
上記表2中,第1縱列係表示CQI之索引,第2縱列係表示調變方式,第3縱列係相當於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
〔4-2-2.交錯模態〕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的控制部130,係可以控制無線通訊部110所做的交錯處理時的交錯模態。在IDMA中,藉由使得每一送訊台的交錯模態互異,就可使得送訊訊號之多工化及收訊台上的訊號分離成為可能。於是,例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的控制部130,係隨應於重送次數來控制交錯模態。例如,控制部130係根 據下式來決定交錯模態。
此處,IUser係為使用者的識別元,例如係為使用者ID、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G係為交錯長度。ICell係為例如Cell-RNTI等之蜂巢網ID。STbs係為對應的TB之位元數(Transport block size)。此外,STbs係亦可為MCS之規定中的ITBS。PHarq係為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處理程序ID。NRetx係為適用之TB的重送次數,例如若為首次送訊則為0,第1次的重送係為1。SFN係為重送時所用的無線資源之系統訊框號碼(System Frame Number)。OInt係為交錯模態中所被考慮的偏置值。例如,此值係亦可由基地台裝置或無線通訊系統1內之其他裝置所指定。又,OInt,係為OInt<G,較為理想。這是因為,即使設定G以上之值,藉由Modulo演算仍會被抵消。
上記數式8,係如圖15所示,意味著:往CW交錯器118之輸入位元序列的第m個位元係會變成輸出位元序列的第n個位元。圖15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交錯模態之控制方法的說明圖。藉由此種數式,即使在交錯長度G是動態可變的系統中,交錯模態仍會被定性地規定。由於是以數式來規定交錯模態,因此送訊台 100係可不必記憶關於可變之交錯長度G的所有的交錯模態,可削減記憶部120的記憶負荷。
又,如上記數式8所示,控制部130,係可隨應於重送次數NRetx或系統訊框號碼SFN,而在每次重送時就改變交錯模態。控制部130,係藉由每次重送就改變交錯模態而使其隨機化,就可獲得分集效果而減輕干擾。
控制部130,係亦可隨著上行鏈結、下行鏈結、或D2D通訊等之送訊方向,而以不同的方法來決定交錯模態。例如,控制部130,係亦可使用隨著送訊方向而不同的數式,來決定交錯模態。除此以外,控制部130,係亦可如下式般地,使用將表示送訊方向之參數Ld加進數式8而成的數式,來決定交錯模態。
Ld,係為相應於適用之送訊方向的值的參數。例如可採取,若是下行鏈結則為0,若是上行鏈結則為10,若是D2D通訊則為100等之值。
CW交錯器118,係可由單一的交錯器來形成,也可含有複數交錯器。以下,將CW交錯器118所含有的複數交錯器,稱作子交錯器。控制部130,係藉由將進行交錯處理的子交錯器予以切換,就可控制交錯模態。以下,參照圖16~圖18,說明CW交錯器118係含有被 多階形成之複數子交錯器的例子。
圖1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CW交錯器118之內部構成的區塊圖。在圖16所示的例子中,CW交錯器118係具有:第1階子交錯器1181、第2階子交錯器1182、第3階子交錯器1183、第4階子交錯器1184、及PHY層控制器1185。第1階子交錯器1181,係為共通之交錯器。第2階子交錯器1182,係隨使用者ID及/或蜂巢網ID而改變模態的交錯器。第3階子交錯器1183,係隨SFN而改變模態的交錯器。第4階子交錯器1184,係隨送訊次數及/或重送次數而改變模態的交錯器。PHY層控制器1185,係例如基於從控制頻道所取得的控制資訊,而向CW交錯器118所擁有的各子交錯器,輸入對應的參數。例如,PHY層控制器1185係向第2階子交錯器1182,輸入使用者ID及/或蜂巢網ID。又,PHY層控制器1185係向第3階子交錯器1183,輸入SFN。又,PHY層控制器1185係向第4階子交錯器1184,輸入送訊次數及/或重送次數。
如圖16所示的例子,CW交錯器118所含的子交錯器,係把不同的參數當作輸入而進行不同的交錯處理的交錯器,較為理想。藉此,如後述,控制部130係可隨著狀況而更容易控制各子交錯器的使用/不使用。此外,各子交錯器之順序係為任意,子交錯器之數量、輸入的參數也為任意。又,各子交錯器之交錯長度係為任意,可以相同也可不同。例如,亦可到中途為止是G’,在中 途進行了填補處理而變成G。此外,各子交錯器之交錯長度係為相同,較為理想。
圖1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CW交錯器118之內部構成的區塊圖。圖17所示的CW交錯器118,係隨應於已被輸入之參數,而實施各子交錯器所做的交錯處理,但可切換是否讓其透通而不實施交錯處理。
圖1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CW交錯器118之內部構成的區塊圖。圖18所示的CW交錯器118,係在各階具有複數子交錯器之組合。例如,CW交錯器118,係在第1階,具有第1階子交錯器1181A及1181B之組合。又,CW交錯器118,係在第2階,具有第2階子交錯器1182A及1182B之組合。又,CW交錯器118,係在第3階,具有第3階子交錯器1183A及1183B之組合。又,CW交錯器118,係在第4階,具有第4階子交錯器1184A及1184B之組合。CW交錯器118,係可隨應於已被輸入之參數,來切換是否使用各階之子交錯器之組合之中任一子交錯器來進行交錯處理。
CW交錯器118被多階形成的情況下,被輸入至各子交錯器的參數係可多樣考量。下記表3中,表示了參數之一例。此處,每一子交錯器係被輸入更新間隔不同的參數,較為理想。此情況下,CW交錯器118就可隨著時間而適宜變更交錯模態。又,CW交錯器118,係藉由較少的追加資訊,就可變更子交錯器之構成。
〔4-3.關於重送之交錯設定〕
送訊台100的控制部130,係可隨應於重送處理之種別來控制交錯設定。控制部130,係可隨應於重送處理之種別來控制交錯長度,或可控制交錯模態。以下,首先說明,關於HARQ之交錯設定。
〔4-3-1.適應型/非適應型〕
首先,作為重送種別之一例,考察適應型HARQ(Adaptive HARQ)及非適應型HARQ(Non-Adaptive HARQ)之2種HARQ。適應型HARQ,係為每次重送時,調變方式為可變的HARQ。送訊台100,係在採用適應型HARQ時,可提高資源控制之自由度。但是,送訊台100係要進行用來指定重送時之調變方式所需之訊令。另一方面,非 適應型HARQ,係為重送之際的調變方式為固定的HARQ。送訊台100,係在採用非適應型HARQ時,雖然資源控制之自由度較低,但可以省略用來指定調變方式所需之訊令。
此外,在送訊台100是採用HARQ時,TB大小(每TB的位元數),係與重送對象的TB之前次送訊時之TB大小相同,較為理想。這是因為,可使收訊台200側的訊號合成變得簡易。
以下,參照圖19,說明隨著HARQ之種別的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一例。
圖1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中所執行的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如圖19所示,首先,在步驟S602中,控制部130係判定送訊對象之TB是否為首次送訊的TB。
若判定是首次送訊(S602/YES),則在步驟S604中,控制部130係以首次送訊用之程序來決定交錯長度。此處,所謂首次送訊用之程序,係指在圖13及圖14舉出一例而說明的程序。
若判定是重送(S602/NO),則在步驟S606中,控制部130係判定是否採用適應型HARQ。此判定基準將於後述。
若判定為要採用適應型HARQ(S606/YES),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604,控制部130係以首次送訊用之程序來決定交錯長度。這是因為,在適應型HARQ的情況 下,調變方式或資源元素數是可被變更。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要採用非適應型HARQ(S606/NO),則在步驟S608中,控制部130係判定可利用之資源元素數NRE是否和前次送訊時不同。即使可利用相同數量的資源區塊,可利用的資源元素數仍可能有所變化,因此進行此判定。
若判定為與前次送訊時不同(S608/YES),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604,控制部130係以首次送訊用之程序來決定交錯長度。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與前次送訊時相同(S608/NO),則在步驟S610中,控制部130係再度採用與前次送訊時相同的交錯長度。
以下,針對上記步驟S606中的,是否採用適應型HARQ的判定基準,參照圖20來說明。此處,假設送訊台100係為,蜂巢網系統中的使用者終端等,是從其他裝置來分配其利用於送訊之無線資源的送訊台。此外,若送訊台100是蜂巢網系統中的基地台等,利用於送訊之無線資源是由自己所分配(或決定)的送訊台時,則可藉由任意之判斷基準,來判定是否採用適應型HARQ。
圖2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中所執行的HARQ種別判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如圖20所示,首先,在步驟S702中,控制部130,係從例如使用控制頻道而從基地台等所被通知之控制資訊,取得MCS。此處,假設無線通訊系統1,係採 用上記表1所示的MCS之規定。
接下來,在步驟S704中,控制部130,係在表1所示的MCS之規定中,判定為對應之TBS是否為“reserve”。此外,控制部130,係亦可不是判定對應之TBS是否為“reserve”,而是改為判定對應之TBS是否為特定的值。
若對應之TBS並非“reserve”(S704/NO),則在步驟S710中,控制部130係判定為要採用適應的HARQ。
另一方面,若對應之TBS是“reserve”(S704/YES),則在步驟S706中,控制部130係在表1所示的MCS之規定中,判定對應之Modulation order是否為“reserve”。此外,控制部130,係亦可不是判定對應之Modulation order是否為“reserve”,而是改為判定對應之Modulation order是否為特定的值。
若對應之Modulation order並非“reserve”(S706/NO),則在步驟S710中,控制部130係判定為要採用適應的HARQ。
另一方面,若對應之Modulation order是“reserve”(S706/YES),則在步驟S708中,控制部130係判定為要採用非適應型HARQ。
除此以外,送訊台100,係亦可若被通知了表示應採用適應型HARQ或非適應型HARQ之哪一者的旗標時,則亦可基於該當通知來判定要採用哪一HARQ。
以上,針對適應型HARQ及非適應型HARQ, 做了考察。
〔4-3-2.CC/IR〕
接下來,作為重送種別之另外一例,考察CC(Chase Combining)及IR(Incremental Redundancy)。此外,採用CC的HARQ以下也稱為HARQ with CC,採用IR的HARQ以下也稱為HARQ with IR。
例如,送訊台100的控制部130,係亦可控制無線通訊部110,使其採用CC來作為重送處理之種別。在IDMA這類非正交多重存取方式中,收訊台200重複進行偵測處理及解碼處理的情況很多。因此,若送訊台100是採用CC,則收訊台200係在已被重送之訊號的首次偵測處理中,可把從前次為止所接收到之訊號所得到的位元LLR(對數概度比),利用於干擾除去等。當然,控制部130,係亦可控制無線通訊部110,使其採用IR來作為重送處理之種別。但是,在IR中,即使原本是相同的TB,在重送時所被選擇的編碼位元序列仍有可能隨每次重送而不同。因此,若送訊台100是採用IR,則收訊台200係在已被重送之訊號的首次偵測處理中,難以利用前次為止所接收到之訊號的解碼結果。
以下,參照圖21,說明重送種別決定處理之一例。
圖2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中所執行的重送種別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如圖21所示,首先,在步驟S802中,判定送訊對象之CW或TB是否為重送的CW或TB。
若判定是重送(S802/YES),則在步驟S804中,控制部130係判定在對象之CW或TB之送訊時是否使用IDMA。例如,控制部130,係可在1對多之通訊時則判定為要使用IDMA,在1對1之通訊時則判定為不使用IDMA。
若判定為要使用IDMA(S804/YES),則在步驟S806中,控制部130係判定為要採用HARQ with CC。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要不使用IDMA(S804/NO),則在步驟S808中,控制部130係判定為要採用HARQ with IR。
又,若判定對象之CW或TB係為首次送訊(S802/NO),則在步驟S810中,控制部130係判定為不採用HARQ。
此外,在上記中,雖然說明了,控制部130係在重送中使用IDMA時採用CC、不使用時採用IR,但亦可任一情況下均採用CC。又,控制部130,係亦可在上記步驟S804中的判定之際,使用其他判定基準。例如,控制部130係亦可為,在重送中使用非正交多重存取方式時採用CC,其他情形則採用IR。又,控制部130係亦可為,若進行重送的CW或TB是與其他CW或TB,在至少一部分中是在同一資源上被收送訊時則採用CC,在不同資源上被收送訊時則採用IR。
〔4-3-3.交錯實施/不實施〕
送訊台100的控制部130係亦可隨應於送訊序列是否為被重送的序列,來控制是否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具體而言,控制部130,係亦可隨應於CW是否為重送,來切換交錯處理的實施或不實施。此重送/首次送訊與交錯實施/不實施之關係性,係在送訊台100及收訊台200之間被事前共有,較為理想。此外,交錯處理的不實施係亦可為,輸入序列和輸出序列是使用同一交錯器的交錯處理的實施。
例如,控制部130,係亦可若送訊序列是被重送的序列時,則控制無線通訊部110以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又,控制部130,係若送訊序列是被首次送訊的序列時,則控制無線通訊部110以進行未使用IDMA的無線通訊。此處,控制部130,係亦可隨應於重送對象之收訊台200之數量,來控制是否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例如,控制部130係亦可為,若重送對象之收訊台200之數量較多時則使用IDMA,若重送對象是單數時則不使用IDMA的方式,來控制無線通訊部110。此情況下,送訊台100,係可隨著收訊台200上的干擾之可能性來切換可否利用IDMA。
作為其他控制例,控制部130係亦可為,若送訊序列是被重送的序列時則不使用IDMA而進行無線通訊,若送訊序列是被首次送訊的序列時則進行使用到 IDMA的無線通訊的方式,來控制無線通訊部110。
送訊台100,係將表示送訊序列是否為被重送的序列的資訊,通知給收訊台200。例如,送訊台100係亦可將意味著對象之CW是首次送訊或重送之意旨的位元旗標,豎立在對象之控制頻道內,藉此以向收訊台200通知交錯是否有被實施。作為該位元旗標之一例,可舉出例如,控制頻道內的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內的NDI(New Data Indicator)。這對重送/首次送訊與交錯實施/不實施與之關係性,是被送訊台100與收訊台200之間所共有時,係為有效。除此以外,送訊台100,係亦可以取代上記位元旗標或另外追加,豎立直接表示交錯之實施或不實施的位元旗標。
控制部130,係無線通訊部110的CW交錯器118是如圖17所示般地被多階形成時,則如圖22所示,切換各子交錯器所做的交錯處理的實施或不實施。
圖2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中所被執行的交錯處理的實施或不實施之切換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如圖22所示,首先,在步驟S902中,判定送訊對象之CW是否為首次送訊的CW。
若判定是首次送訊(S902/YES),則在步驟S904中,控制部130係判定為要實施所定之交錯處理。例如,控制部130,係在CW交錯器118所具有的複數子交錯器之中,判定為要實施對象之子交錯器(例如圖17所 示的第1階子交錯器1181)所做的交錯處理。
接下來,在步驟S906中,控制部130係生成表示已實施了所定之交錯處理的控制資訊。例如,控制部130,係在對象之CW所對應之控制頻道中,豎立表示對象之CW是首次送訊的旗標或表示已實施了所定之交錯處理的旗標。
另一方面,若判定是重送(S902/NO),則在步驟S908中,控制部130係判定為不實施所定之交錯處理。
接著,在步驟S910中,控制部130係生成表示未實施所定之交錯處理的控制資訊。例如,控制部130,係在對象之CW所對應之控制頻道中,豎立表示對象之CW是重送的旗標或表示未實施所定之交錯處理的旗標。
上記說明的流程,係可對被多階形成的每一子交錯器,重複進行。此外,重複進行之際,上記步驟S902中的判定基準係亦可採用,關於除了是否為首次送訊以外的例如上記表3所示的關於任意之參數的判定基準。又,上記步驟S904及S906,係可和S908及S910交換。
控制部130,係無線通訊部110的CW交錯器118是如圖18所示般地被多階形成時,則如圖23所示,切換是否實施哪個子交錯器所做的交錯處理。
圖2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中所被 執行的交錯處理的實施或不實施之切換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如圖23所示,首先,在步驟S1002中,判定送訊對象之CW是否為首次送訊的CW。
若判定是首次送訊(S1002/YES),則在步驟S1004中,控制部130係判定為要實施所定之交錯處理A。例如,控制部130,係在CW交錯器118在各階所具有的複數子交錯器之組合之中,判定為要藉由哪個子交錯器(例如圖18所示的第1階子交錯器1181A),來實施交錯處理。
接下來,在步驟S1006中,控制部130係生成表示已實施了所定之交錯處理A的控制資訊。例如,控制部130,係在對象之CW所對應之控制頻道中,豎立表示對象之CW是首次送訊的旗標或表示已實施了所定之交錯處理A的旗標。
另一方面,若判定是重送(S1002/NO),則在步驟S1008中,控制部130係判定為要實施所定之交錯處理B。例如,控制部130,係在CW交錯器118在各階所具有的複數子交錯器之組合之中,判定為要藉由與上記步驟S1004所選擇之子交錯器不同之子交錯器(例如圖18所示的第1階子交錯器1181B),來實施交錯處理。
接著,在步驟S1010中,控制部130係生成表示已實施了所定之交錯處理B的控制資訊。例如,控制部130,係在對象之CW所對應之控制頻道中,豎立表示 對象之CW是重送的旗標或表示已實施了所定之交錯處理B的旗標。
上記說明的流程,係可對被多階形成的子交錯器之每種組合,重複進行。此外,重複進行之際,上記步驟S1002中的判定基準係亦可採用,關於除了是否為首次送訊以外的任意之參數的判定基準。若依據本流程,則送訊台100係可採用較適合於重送的交錯模態,可更加提升重送時之送訊品質及收訊品質。
以上針對送訊台100側做了說明。在送訊台100中,如上述般地切換交錯處理的實施/不實施的情況下,收訊台200係採用對應其的去交錯設定。以下,參照圖24,說明收訊台200中的去交錯設定之控制處理。
圖2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200中所被執行的去交錯設定之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此外,在本流程中,如圖22所示,想定送訊台100係隨應於對象之CW是否為首次送訊,來切換各子交錯器所做的交錯處理的實施或不實施的情形。
如圖24所示,首先,在步驟S1102中,控制部230係取得控制資訊。例如,無線通訊部110,係將從基地台使用控制頻道而被發送的控制資訊予以接收並解碼,將控制資訊輸出至控制部230。
接著,在步驟S1104中,控制部230係取得NDI。然後,在步驟S1106中,控制部230係判定NDI之旗標是否豎立。
若判定NDI之旗標係為豎立(S1106/YES),則在步驟S1108中,控制部230係判定對象之CW係為首次送訊。接著,在步驟S1110中,控制部230係判定對象之CW有被實施所定之交錯處理。
另一方面,若判定NDI之旗標沒有豎立(S1106/NO),則在步驟S1112中,控制部230係判定對象之CW係為重送。接著,在步驟S1114中,控制部230係判定對象之CW未被實施所定之交錯處理。
然後,在步驟S1116中,控制部230係適用對應之去交錯設定。
上記說明的流程,係可對在送訊台100側被多階形成的每一子交錯器,重複進行。此外,重複進行之際,上記步驟S1106中的判定基準係亦可採用,關於除了NDI之旗標是否豎立以外的任意之參數的判定基準。
〔4-4.與其他多工方式或其他多元接取方式之組合〕 〔4-4-1.送訊台之構成例〕
無線通訊系統1,係亦可對IDMA,組合其他多工方式或其他多元接取方式。此處,作為一例,參照圖25及圖26,說明對IDMA組合其他多工方式或其他多元接取方式時的送訊台100之構成。
圖2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的無線通訊部110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在圖25中係圖示了,將IDMA、OFDM、及MIMO予以組合時的構成 例。
如圖25所示,無線通訊部110係具有:CRC編碼部1101、FEC編碼部1102、CW交錯器1103、調變對映器1104、層對映器1105、預編碼器1106、資源元素對映器1107、OFDM訊號生成部1108、類比RF1109、及PHY層控制器1110。FEC編碼部1102,係亦可包含到圖10所示的CB分割部112~CB連結部116為止。OFDM訊號生成部1108係亦可具有進行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之機能及附加CP(Cyclic Prefix)之機能。圖中所示的平行數,係意味著會進行該數量之平行處理的意思。例如,CRC編碼部1101,係平行地進行TB之數量的CRC編碼處理。PHY層控制器1110,係例如基於從控制頻道所取得的控制資訊,而向無線通訊部110之各要素,輸入對應的參數。例如,PHY層控制器1110,係向FEC編碼部1102,輸入編碼率及速率匹配所需之參數。又,PHY層控制器1110,係向CW交錯器1103,輸入交錯設定。又,PHY層控制器1110,係向調變對映器1104,輸入調變所需之參數。又,PHY層控制器1110,係向層對映器1105,輸入層數所需之參數。又,PHY層控制器1110,係向預編碼器1106,輸入碼簿所需之參數。又,PHY層控制器1110,係向資源元素對映器1107,輸入資源排程所需之參數。
CW交錯器1103,係在PSK、QAM等之數位調變處理的實施前,實施交錯處理,較為理想。因此,如 圖25所示,CW交錯器1103係被設置在,進行數位調變處理的調變對映器1104之前。層對映器1105,係將數位調變後之訊號,為了MIMO所需而往1個以上之空間層做對映。然後,預編碼器1106,係將1個以上之空間層訊號,往天線數或天線埠數之訊號做對映。然後,資源元素對映器1107,係每一天線訊號地對資源區塊及子載波來配置訊號點。此外,資源元素對映器1107,係相當於OFDMA中的排程機能。其後,OFDM訊號生成部1108,係進行IFFT,將ISI(Inter-Symbol Interference)對策所需之CP(Cyclic prefix)予以附加。此外,OFDM訊號生成部1108,係相當於OFDMA中的調變。然後,類比RF1109,係進行AD轉換及頻率轉換等然後發送無線訊號。
此外,控制部130,係亦可將FEC之編碼率、交錯長度、交錯模態、數位調變方式、層數、預編碼器、排程等,基於在控制頻道中所指定或被指定的參數而加以控制。
圖2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的無線通訊部110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在圖26中係圖示了,將IDMA、SC-FDMA、及MIMO予以組合時的構成例。圖26所示的無線通訊部110,係在圖25所示的構成例中,追加了進行FFT的FFT部1111,並取代了OFDM訊號生成部1108而改為設置SC-FDMA訊號生成部1112。
〔4-4-2.可利用於資料傳送的無線資源〕
可利用於資料傳送的無線資源的量(例如資源元素數NRE),係會隨著所被利用的多工方式或多元接取方式而改變。因此,交錯長度,也會隨著所被利用的多工方式或多元接取方式而改變。於是,送訊台100係隨應於所被利用的多工化方式或多元接取方式,而算出可利用於資料送訊的資源元素NRE
圖27係OFDMA之資源柵格的說明圖。在圖27中,係將縱為頻率方向(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橫為時間方向(Subframe)的資源柵格的一部分予以放大圖示。如圖27所示,在資源元素中,除了資料送訊用元素(PDSCH)以外,還有參考訊號用元素、同步訊號用元素、報知訊號用元素、及控制訊號用元素等存在。這些資源元素之數量及配置,係會隨著無線資源之分配等而不同。於是,送訊台100,係基於無線資源之分配資訊,而算出可利用於資料送訊的資源元素NRE
例如,送訊台100的控制部130,係將可利用於資料送訊的資源元素NRE,使用下式而算出。
此處,R係為某位使用者所被分配之資源區塊的索引集合。NRE,r係為資源區塊r中的資源元素之總數。NRS,r係為資源區塊r中的參考訊號用元素之總數。NCCH,r 係為資源區塊r中的控制頻道用元素之總數。NBCH,r係為資源區塊r中的廣播頻道用元素之總數。NSS,r係為資源區塊r中的同步訊號用元素之總數。
例如,有複數層被多工給某位使用者時,控制部130係可將可利用於資料送訊的資源元素NRE,使用下式予以算出。
此處,NM係為多工的層數。
例如,使用展頻技術時,控制部130係可將可利用於資料送訊的資源元素NRE,使用下式予以算出。
此處,SF(>=1),係為展頻率。SF=1時,數式12係和未使用展頻技術時(數式11)相同。
例如,可利用於資料送訊的資源元素之數量是隨每層而不同的情況下,控制部130係可將可利用於資料送訊的資源元素NRE,使用下式予以算出。
此處,L係為某位使用者所被分配之多工層的索引集合。
此外,上述的層係亦可為例如:MIMO、SDM(分空多工: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xing)這類空間層。除此以外,上述的層係亦可為例如: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MA(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之展頻碼層、非正交多重存取所需之Codeword層、Superposition Code層、IDMA中的交錯處理後之Codeword層。
〔4-5.收訊台上的實體層之處理〕 (無線通訊部210之基本構成)
圖2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200的無線通訊部210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在圖28中係圖示了,從送訊台100所接收到之收訊訊號之解碼處理所被進行的部分,也就是無線通訊部210之構成例。如圖28所示,無線通訊部210係具有:頻道推定部211、偵測部212、CW去交錯器213、CW解碼部214、CRC解碼部215、CW交錯器216、軟位元緩衝區217、及PHY層控制器218。
頻道推定部211,係根據收訊訊號中所含之參考訊號,推定出送訊台100與收訊台200之間的電波傳播頻道之狀態。頻道推定部211,係將表示所推定之電波傳 播頻道之狀態的頻道資訊,輸出至偵測部212。
偵測部212,係使用從頻道推定部211所輸出的頻道資訊,來進行收訊訊號中所含之資料部分的偵測處理。該偵測處理係相當於,將收訊訊號中所被多工的使用者訊號或是層訊號、或其雙方分別予以分離的處理。以下,將偵測部212,也稱為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分離後的輸出,係分別以對應之CW的位元LLR(對數概度比,例如〔-1~+1〕之範圍之值)的形式而被輸出,較為理想。除此以外,分離後的輸出,係亦可以對應之CW的硬判定位元(-1或+1)之形式而被輸出。
所被輸出的位元值,係每一TB或CW地,進行在送訊台100側上所被利用之交錯長度及交錯模態所對應之解碼處理。此處,說明索引i的TB或CW用的解碼處理。
CW去交錯器213,係使用在送訊台100側上所被利用之交錯設定(交錯長度及交錯模態)所對應之去交錯設定(去交錯長度及去交錯模態),來進行去交錯處理。此處,所謂去交錯長度,係指被輸入至CW去交錯器213的序列長度。CW去交錯器213,係將去交錯處理後的CW,當作往CW解碼部214之輸入而予以輸出(圖中的(A))。
CW解碼部214,係對去交錯處理後的每一CW,進行FEC解碼處理。CW解碼部214,係將解碼處理後的CW,輸出至CRC解碼部215(圖中的(B))。又, CW解碼部214,係在藉由CRC解碼部215而偵測到CRC錯誤時,則將對應之CW之位元值予以回饋(圖中的(C))。回饋目標,係為CW交錯器216或軟位元緩衝區217。關於CW解碼部214的內部構成,係在後面詳細說明。
CRC解碼部215,係針對FEC解碼之CW或TB,進行CRC偵測處理。CRC解碼部215,係在沒有偵測到CRC錯誤時,將已被解碼之CW或TB予以輸出。
CW交錯器216,係對從CW解碼部214或軟位元緩衝區217所回饋的CW進行交錯處理,將交錯處理後的CW,輸出至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CW交錯器216,係使用被送訊來源之送訊台100所利用過的交錯設定,來進行交錯處理。此處,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把CW往CW去交錯器213進行輸出,從CW交錯器216受到回饋的一連串之訊號處理,係可被重複進行直到解碼成功為止。例如,直到對象之CW或TB之CRC錯誤未被偵測到為止,或重複之數量達到上限次數為止,該解碼處理係可被重複進行。此種重複解碼處理,係也被稱為渦輪偵測或渦輪解碼處理。
軟位元緩衝區217係具有,在送訊台100側有進行重送時,將前次收訊時為止的解碼結果予以積存,並回饋給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的機能。例如,軟位元緩衝區217,係將CW之位元LLR予以積存。然後,軟位元緩衝區217,係在已被重送之訊號的解碼處理之際,將前次收訊時為止的解碼結果,輸出至CW交錯器 216。藉此,無線通訊部210,係在送訊台100側上採用了CC時,就可利用前次收訊時為止的解碼結果來進行解碼處理。此外,在送訊台100側上採用了IR時,軟位元緩衝區217,係亦可不輸出任何位元LLR,亦可輸出例如全部都是0的序列等之所定之位元LLR。
PHY層控制器218,係隨應於從控制頻道所得到的控制資訊,來調整各參數。例如,PHY層控制器218,係依照透過控制頻道而被送來的,對解碼對象之CW或TB所適用的送訊參數(分配資源、調變方式、編碼方式或編碼率等),來設定無線通訊部210之各區塊的參數。又,PHY層控制器218,係將CW、TB、或CB的FEC解碼結果,從CW解碼部214加以取得,將CRC偵測結果從CRC解碼部215加以取得。PHY層控制器218,係基於FEC解碼結果及CRC偵測結果,來控制上述的重複解碼處理。
無線通訊部210,係在對象之CW或TB的解碼成功時,向送訊來源之送訊台100回送ACK回應。另一方面,無線通訊部210,係在對象之CW或TB的解碼失敗時,向送訊來源之送訊台100回送NACK回應。送訊台100係隨應於該ACK回應及NACK回應,來控制重送處理。
以上說明了無線通訊部210之構成例。接下來,參照圖29~圖30,說明收訊台200中的解碼處理之基本動作處理。
(無線通訊部210的基本動作處理)
圖29及圖3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200所做的解碼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說明圖。此外,圖29及圖30所示的流程,係藉由圖中所示的符號A及B而被連結。
如圖29所示,首先,在步驟S1202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對象之CW是否為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之首次偵測。例如,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之偵測處理對象,是否為收訊訊號,還是來自CW交錯器216之輸出序列。
若判定是首次(S1202/YES),則在步驟S1204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對象之CW是否為HARQ的首次送訊。
若判定是首次送訊(S1204/YES),則在步驟S1206中,PHY層控制器218,係決定不往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回饋位元LLR。軟位元緩衝區217,係亦可不輸出任何位元LLR,亦可輸出例如全部都是0的序列等之所定之位元LLR。
若判定並非首次送訊(S1204/NO),則在步驟S1208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已被重送的對象之CW是否和前次送訊時的CW相同。例如,PHY層控制器218,係在送訊台100側上CC被利用時則判定為相同,若IR被利用時則判定為不相同。
若判定為相同(S1208/YES),則在步驟S1210 中,PHY層控制器218係決定為,將對象之CW所對應之HARQ的前次收訊時的位元LLR,當作往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之回饋而利用。藉此,軟位元緩衝區217,係將對象之CW所對應之HARQ之前次收訊時之位元LLR,輸出至CW交錯器216。另一方面,若判定為不相同(S1208/NO),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206。
又,若於上記步驟S1202中判定並非首次(S1202/NO),則在步驟S1212中,PHY層控制器218係決定為,將對應於對象之CW的前次解碼時的位元LLR,當作往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之回饋而利用。藉此,CW解碼部214,係將已解碼之CW,輸出至CW交錯器216。
然後,在步驟S1214中,CW交錯器216係將對應於對象之CW的位元LLR之回饋,進行交錯。
接下來,如圖30所示,在步驟S1216中,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係進行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處理。
接著,在步驟S1218中,CW去交錯器213,係將對象之CW之位元LLR,進行去交錯。
接下來,在步驟S1220中,CW解碼部214係將對象之CW予以解碼。
接著,在步驟S1222中,軟位元緩衝區217係將從CW解碼部214所輸出之,對應於對象之CW的位元LLR,予以保存。
接下來,在步驟S1224中,CRC解碼部215,係針對從CW解碼部214所輸出之解碼結果位元,進行CRC檢查。
若偵測到CRC錯誤(S1226/YES),則在步驟S1228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目前為止針對對象之CW所執行的,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所做的偵測處理之執行次數,是否少於所定之上限次數。
若判定為少於所定之上限次數(S1228/YES),則處理係再度回到步驟S1202,進行重複解碼處理。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已達所定之上限次數(S1228/NO),則在步驟S1230中,無線通訊部210係針對對象之CW而回送NACK訊號。
又,若未偵測到CRC錯誤(S1226/NO),則在步驟S1232中,無線通訊部210係針對對象之CW而回送ACK訊號。
以上說明了,收訊台200中的解碼處理的基本動作處理。此外,圖中的CW係亦可改寫成TB。
(CW解碼部214之內部構成)
以下,參照圖31,說明CW解碼部214之內部構成。
圖3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CW解碼部214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如圖31所示,CW解碼部214係具有:CB分割部2140、速率反匹配部2141、HARQ耦 合部2142、FEC解碼部2143、CRC解碼部2144、CB連結部2145、軟位元緩衝區2146、速率匹配部2147、CB連結部2148。如圖28所示,CW解碼部214係可為1輸入‧2輸出之區塊。圖31中的(A)(B)(C),係分別對應於圖28中的(A)(B)(C)。此外,圖31的(B),係為解碼後的CW或TB之CRC偵測處理之輸出,圖31的(C),係為軟位元緩衝區217所做的保存及往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之回饋所需之輸出。
CB分割部2140,係將已被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所分離的各CW,分割成對應之1個以上之CB。藉此,以後之處理係為CB單位之處理。
速率反匹配部2141,係藉由速率反匹配處理,將送訊台100側上已被打孔的位元,予以補足。
HARQ耦合部2142,係若處理對象之CB是已藉由HARQ而被重送的CB,則實施將前次為止的解碼處理中所被保存的位元值(例如LLR),與本次的收訊位元進行合成的處理。該位元值,係被飽存在軟位元緩衝區2146中。此外,在首次送訊的情況下,HARQ耦合部2142係不進行合成處理。
FEC解碼部2143,係使用在送訊台100上所使用之FEC碼所對應之解碼方式,從收訊位元進行送訊位元之再生。例如,FEC解碼部2143,係若FEC碼是渦輪碼則使用渦輪解碼,若FEC碼是卷積碼則使用維特比解碼,若FEC碼是LDPC碼則使用總和-乘積解碼法(sum- product message passing)或機率傳播法(Belief Propagation)。
CRC解碼部2144,係每一CB地進行CRC偵測處理。FEC解碼部2143,係亦可直到沒有偵測出CRC錯誤為止,或達到所定之上限次數為止,會一直重複FEC解碼處理。
CB連結部2145,係將從CRC解碼部2144所輸出的1個以上之CB,加以結合而輸出(圖中的(B))。
軟位元緩衝區2146,係將已被FEC解碼部2143所解碼的位元序列(軟位元或位元LLR)加以記憶,輸出至HARQ耦合部2142或速率匹配部2147。此外,軟位元緩衝區2146,係亦可分成對HARQ耦合部2142之輸出用和對速率匹配部2147之輸出用,而個別設置。
速率匹配部2147,係對從FEC解碼部2143或軟位元緩衝區2146所輸出的CB(位元LLR),實施速率匹配。
CB連結部2148,係將從速率匹配部2147所輸出的1個以上之CB,加以結合而輸出(圖中的(C))。
(CW解碼部214的動作處理)
圖32~圖3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200所做的解碼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說明圖。此外,圖32~圖34所示的流程,係藉由圖中所示的符號A~F而被連結。
如圖32所示,首先,在步驟S1302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對象之CW是否為已經執行過1次以 上的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
若判定為已經執行過(S1302/YES),則在步驟S1304中,CB分割部2140係將CW分割成1個以上之CB。本處理係為對應於圖31所示的輸入(A)的處理。如圖32所示,其後的處理,係每一CB地被處理。
接下來,在步驟S1306中,PHY層控制器218,係針對對象之CB,判定包含前次收訊時是否已經得到無CRC錯誤之結果。
若判定為有得到無CRC錯誤之結果(S1306/YES),則在步驟S1308中,PHY層控制器218係認為對象之CB沒有CRC錯誤。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未得到無CRC錯誤之結果(S1306/NO),則在步驟S1310中,速率反匹配部2141係對位元LLR實施速率反匹配處理。
接著,在步驟S1312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對象之CB是否為涉及HARQ之重送的CB。
若判定是已被重送之CB(S1312/YES),則在步驟S1314中,HARQ耦合部2142係從軟位元緩衝區2146取得前次收訊時的位元LLR。此外,若判定是首次送訊之CB(S1312/NO),則處理係前進至後述的步驟S1318。
接下來,在步驟S1316中,HARQ耦合部2142係對本次的對象之位元LLR,合成前次收訊時的位元LLR。例如,HARQ耦合部2142係亦可進行加算、平均、加權平均、或IR合成。
接著,在步驟S1318中,FEC解碼部2143係進行FEC解碼。
接下來,在步驟S1320中,軟位元緩衝區2146,係將FEC解碼部2143所做的解碼結果所對應之軟位元(位元LLR),予以保存。
接著,在步驟S1322中,CRC解碼部2144,係針對FEC解碼部2143所做的解碼結果位元,進行CRC檢查。
若有CRC錯誤(S1324/YES),則在步驟S1326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目前為止針對對象之CB所執行過的FEC解碼的執行次數,是否少於所定之上限次數。
若判定為少於所定之上限次數(S1326/YES),則處理係再度回到步驟S1318,重複FEC解碼。
若沒有CRC錯誤(S1324/NO),或判定為已達所定之上限次數(S1326/NO),則在步驟S1328中,CB連結部2145係將1個以上之CB,連結成CW。
然後,在步驟S1330中,CB連結部2145係將已連結之CW,予以輸出。此係相當於圖31中的輸出(B)。
接下來,在步驟S1332中,PHY層控制器218,係針對對象之CW,判定往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之回饋是否為必要。關於此處的判定基準,係參照圖35而在後面詳細說明。
若判定為不需要回饋(S1332/NO),則處理就結束。
若判定為需要回饋(S1332/YES),則在步驟S1334中,軟位元緩衝區2146係將對應於對象之CB的位元LLR,進行回饋。具體而言,軟位元緩衝區2146,係將對應於對象之CB的位元LLR,輸出至速率匹配部2147。
接下來,在步驟S1336中,速率匹配部2147,係對於對象之位元LLR回饋,實施速率匹配處理。
接著,在步驟S1338中,CB連結部2148,係將1個以上之CB之位元LLR回饋,連結成CW。
然後,在步驟S1340中,CB連結部2148係將已連結之CW,予以輸出。此係相當於圖31中的輸出(C)。
另一方面,於步驟S1302中,若判定對象之CW係尚未被執行過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S1302/NO),則在步驟S1342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對象之CW是否為涉及HARQ之首次送訊的CW。
若判定是被首次送訊之CW(S1342/YES),則在步驟S1344中,軟位元緩衝區2146係將對象之CB的位元LLR設成0而進行回饋。其後,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336。
另一方面,若判定是已被重送之CW(S1342/NO),則在步驟S1346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對象之CW 是否使用HARQ with CC而被重送過。
若判定為使用HARQ with CC而被重送過(S1346/YES),則在步驟S1348中,軟位元緩衝區2146係將對應於對象之CB的HARQ的前次收訊時所保存的軟位元或位元LLR,進行回饋。其後,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336。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未使用HARQ with CC而被重送(S1346/NO),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344。
接下來,參照圖35,說明上記步驟S1332中的判定處理。
如圖35所示,首先,在步驟S1402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對象之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是否採用重複處理。
若判定為未採用重複處理(S1402/NO),則在步驟S1404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為不需要對象之CW的回饋。
若判定為有採用重複處理(S1402/YES),則在步驟S1406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對象之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所做的偵測次數,是否達到所定之上限次數。
若判定為已達所定之上限次數(S1406/YES),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404。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未達所定之上限次數(S1406/NO),則在步驟S1408中,PHY層控制器218係針 對對象之CW判定是否有CRC錯誤。
若判定為有CRC錯誤(S1408/YES),則在步驟S1410中,PHY層控制器218係判定為需要對象之CW的回饋。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沒有CRC錯誤(S1408/NO),則在步驟S1412中,判定對象之多重使用者/多層偵測部212,是否必須要為了某CW之偵測而進行其他CW的回饋。
若判定為需要其他CW之回饋(S1412/YES),則在步驟S1414中,針對對象之CW以外之CW判定是否有CRC錯誤。
若針對對象之CW以外之CW判定為有CRC錯誤(S1414/YES),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410。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不需要其他CW之回饋(S1412/NO),或針對對象之CW以外之CW判定為沒有CRC錯誤(S1414/NO),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404。
以上說明了,CW解碼部214中的解碼處理。此外,圖中的CW係亦可改寫成TB。
〔4-6.去交錯設定〕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200,係使用送訊台100所利用過的交錯設定所對應之去交錯設定,來進行去交錯處理。因此,收訊台200的控制部230,係決定送訊台100所利用過的交錯長度所對應之去交錯長度。藉此,收訊台 200係可將收訊訊號正確進行偵測及解碼。
控制部230,係藉由送訊台100中的交錯長度決定處理所對應之處理,來決定去交錯長度。例如,控制部230,係基於送訊台100所做的資料傳送中所被利用的資源元素數NRE、及每資源元素的位元多工數Qm,來決定去交錯長度G。此決定處理之程序,係可能隨著收訊台200之種別而改變。以下說明隨著收訊台200之種別的去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一例。
(與收訊台之種別的關係) (A)應收訊之無線資源是被從其他裝置所分配的收訊台
例如,收訊台200係為蜂巢網系統中的使用者終端。以下,參照圖36來說明去交錯長度G的決定方法。
圖3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200中所執行的去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首先,在步驟S1502中,無線通訊部210係將控制資訊予以接收並解碼。例如,無線通訊部210,係將從基地台使用控制頻道而被發送的控制資訊,予以接收並解碼。
接下來,在步驟S1504中,控制部230係取得,為了收訊台200本身之收訊所需而被分配之無線資源的相關之資訊。該資訊係可被包含在例如控制資訊中。
接著,在步驟S1506中,控制部230係取得,本身所應收訊的資源元素數NRE。例如,控制部 230,係將表示送訊台100所做的資料傳送中所被利用的資源元素數NRE的資訊,從控制資訊加以取得。此外,例如所有頻帶都被分配給送訊台100等情況下,若事前就決定好頻率方向資源之分配數,則亦可省略上記步驟S1504及S1506中的處理。
接下來,在步驟S1508中,控制部230,係從上記步驟S1502中所接收到的控制資訊,取得表示往收訊台200本身之送訊所需而被利用之調變方式的資訊。表示調變方式的資訊係亦可為例如,像是LTE中的CQI這類直接指定調變方式的資訊。除此以外,表示調變方式的資訊係亦可為例如,像是LTE中的MCS這類間接指定調變方式的資訊。表示調變方式的資訊,係在無線通訊系統1內事先規定,較為理想。
接著,在步驟S1510中,控制部230係取得,往收訊台200本身之送訊所需而被利用的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例如,控制部230,係從上記步驟S1508中所取得之資訊所示的調變方式,取得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此外,在控制資訊中含有表示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的資訊時,則控制部230係亦可從控制資訊加以取得之。
然後,在步驟S1512中,控制部230係決定去交錯長度G。例如,控制部230,係令G=NRE×Qm,而決定去交錯長度G。
(B)應收訊之無線資源是由自身所分配(或決定) 的收訊台
例如,收訊台200係為蜂巢網系統中的基地台。除此以外,例如收訊台200係為,沒有無線資源之分配的無線通訊系統1之裝置。以下,參照圖37來說明去交錯長度G的決定方法。
圖3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200中所執行的去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此外,在本流程中是想定1對1之收訊,說明進行來自使用者i之收訊時的處理例。多對1之收訊時,使用者之索引i係會複數存在。
如圖37所示,首先,在步驟S1602中,控制部230係取得,收訊台200為了接收來自使用者i之訊號而利用的無線資源的相關之資訊。
接著,在步驟S1604中,控制部230係取得,用來接收來自使用者i之訊號所需之資源元素數NRE。此外,若事前就決定好頻率方向資源之分配數,則亦可省略上記步驟S1602及S1604中的處理。
接下來,在步驟S1606中,控制部230係取得,表示使用者i在送訊時所利用的調變方式的資訊。
接著,在步驟S1608中,控制部230係取得,使用者i在送訊時所利用的每資源元素的位元數Qm
然後,在步驟S1610中,控制部230係決定去交錯長度G。例如,控制部130,係令G=NRE×Qm,而 決定去交錯長度G。
以上說明了去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
(與HARQ之種別的關係)
接下來,參照圖38,說明隨應於送訊台100上所使用之HARQ之種別的去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一例。
圖3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收訊台200中所執行的去交錯長度決定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如圖38所示,首先,在步驟S1702中,控制部230係判定對象之TB是否為首次收訊之TB。
若判定是首次收訊(S1702/YES),則在步驟S1704中,控制部230係以首次收訊用之程序來決定去交錯長度。此處,所謂首次收訊用之程序,係指在圖36及圖37舉出一例而說明的程序。
若判定並非首次收訊(S1702/NO),則在步驟S1706中,控制部230係判定是否為使用了適應型HARQ之重送。
若判定為使用了適應型HARQ之重送(S1706/YES),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704,控制部230係以首次收訊用之程序來決定去交錯長度。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使用了非適應型HARQ之重送(S1706/NO),則在步驟S1708中,控制部230係判定送訊台100所做的資料傳輸時所被利用過的資源元素數 NRE是否和前次收訊時不同。
若判定為與前次收訊時不同(S1708/YES),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704,控制部230係以首次收訊用之程序來決定去交錯長度。
另一方面,若判定為與前次收訊時相同(S1708/NO),則在步驟S1710中,控制部230係再度採用與前次收訊時相同的去交錯長度。
〔4-7.控制資訊〕
以下說明,無線通訊系統1所含之各裝置間所被收送訊的控制資訊(Information Element)之具體例。
作為一例,在下記之表4中係表示,從基地台往其他裝置所通知的控制資訊之一例。表4所示的控制資訊,係可從基地台往使用者終端而被通知,也可使用像是PDCCH這類的控制頻道而被通知,也可被通知給其他任意之裝置。此處,基地台係具有,進行資源區塊、調變方式、及編碼方式等之分配的排程機能,使用者終端係受連接目標之基地台而被控制其動作。又,基地台,係和排程同樣地,也可進行關於交錯處理及去交錯處理的控制。表4中的「對象之通訊」係可為下行鏈結、上行鏈結或D2D通訊之任一者。
作為另外一例,下記之表5中係表示,從使用者終端往其他裝置所被通知的控制資訊之一例。表5所示的控制資訊,係可從受基地台所控制之使用者終端往基地台而被通知,也可被通知給其他任意之裝置。
表5所示的控制資訊,係不含有表4所示的控制資訊中所含之有關排程之資訊,但是含有表示對IDMA之支援可能性的資訊。接收到表5所示的控制資訊的基地台,係可使用表示對IDMA之支援可能性的資訊,考慮到可支援IDMA的使用者終端與未支援之使用者終端的雙方,實施更有效率的排程。
<5.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通訊控制裝置300係可以塔式伺服器、機架伺服器、或刀鋒伺服器等之任一種類之伺服器的方式而被實現。又,通訊控制裝置300係亦可為被搭載於伺服器的控制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或被插入至刀鋒伺服器之插槽的插卡或是刀板)。
又,例如,送訊台100或收訊台200係亦可 被實現成為巨集eNB或小型eNB等任一種類的eNB(evolved Node B)。小型eNB,係亦可為微微eNB、微eNB或家庭(毫微微)eNB等之涵蓋比巨集蜂巢網還小之蜂巢網的eNB。亦可取而代之,送訊台100或收訊台200係可被實現成為NodeB或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等之其他種類的基地台。送訊台100或收訊台200係亦可含有控制無線通訊之本體(亦稱作基地台裝置)、和配置在與本體分離之場所的1個以上之RRH(Remote Radio Head)。又,亦可藉由後述之各種種類的終端,暫時或半永久性執行基地台機能,而成為送訊台100或收訊台200而動作。
又,例如,送訊台100或收訊台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送訊台100或收訊台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送訊台100或收訊台200係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5-1.通訊控制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圖39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伺服器7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伺服器700係具備: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儲存體703、網路介面704及匯流排 706。
處理器701係可為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控制伺服器700的各種機能。記憶體702係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 Only Memory),記憶著被處理器7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7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
網路介面704係為,用來將伺服器700連接至有線通訊網路705所需的有線通訊介面。有線通訊網路705係可為EPC(Evolved Packet Core)等之核心網路,或可為網際網路等之PDN(Packet Data Network)。
匯流排706係將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儲存體703及網路介面704彼此連接。匯流排706係亦可含有速度不同的2個以上之匯流排(例如高速匯流排及低速匯流排)。
圖39所示的伺服器700,係亦可具有身為通訊控制裝置300之機能。於伺服器700中,使用圖8所說明過的通訊部310、記憶部320、及控制部330,係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701中。
〔5-2.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40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eNB80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 810、及基地台裝置820。各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
天線81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基地台裝置820之無線訊號。eNB800係具有如圖40所示的複數天線810,複數天線81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此外,圖40中雖然圖示了eNB800具有複數天線810的例子,但eNB8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10。
基地台裝置820係具備:控制器821、記憶體822、網路介面823及無線通訊介面825。
控制器821係可為例如CPU或DSP,令基地台裝置820的上位層的各種機能進行動作。例如,控制器821係從已被無線通訊介面825處理過之訊號內的資料,生成資料封包,將已生成之封包,透過網路介面823而傳輸。控制器821係亦可將來自複數基頻處理器的資料予以捆包而生成捆包封包,將所生成之捆包封包予以傳輸。又,控制器821係亦可具有執行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流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或排程(Scheduling)等之控制的邏輯性機能。又,該當控制,係亦可和周邊的eNB或核心網路節點協同執行。記憶體8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82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 單、送訊功率資料及排程資料等)。
網路介面823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820連接至核心網路824所需的通訊介面。控制器821係亦可透過網路介面823,來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通訊。此情況下,eNB800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係亦可藉由邏輯性介面(例如S1介面或X2介面)而彼此連接。網路介面823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回載用的無線通訊介面。若網路介面823是無線通訊介面,則網路介面823係亦可將比無線通訊介面825所使用之頻帶還要高的頻帶,使用於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支援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天線810,對位於eNB800之蜂巢網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2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基頻(BB)處理器826及RF電路827等。BB處理器826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各層(例如L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RLC(Radio Link Control)及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的各式各樣之訊號處理。BB處理器826係亦可取代控制器821,而具有上述邏輯機能的部分或全部。BB處理器826係亦可為含有: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的模組,BB處理器826的機能係亦可藉由上記程式的升級而變更。又,上記模組係亦可為被插入至基地台裝置820之插槽的板卡或刀鋒板,亦 可為被搭載於上記板卡或上記刀鋒板的晶片。另一方面,RF電路827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10而收送無線訊號。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如圖40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826,複數BB處理器82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又,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含有如圖40所示的複數RF電路827,複數RF電路827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天線元件。此外,圖40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25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826及複數RF電路827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2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26或單一RF電路827。
(第2應用例)
圖41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eNB83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40、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各天線840及RRH86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係可藉由光纖等之高速線路而彼此連接。
天線84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RRH860之無線訊號。eNB830係具有如圖41所示的複數天線840,複數天線84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此外,圖41中雖然圖示了 eNB830具有複數天線840的例子,但eNB83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40。
基地台裝置850係具備:控制器851、記憶體852、網路介面853、無線通訊介面855及連接介面857。控制器851、記憶體852及網路介面853,係和參照圖40所說明之控制器821、記憶體822及網路介面823相同。
無線通訊介面855,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RRH860及天線840,對位於RRH860所對應之區段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5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856等。BB處理器856,係除了透過連接介面857而與RRH860的RF電路864連接以外,其餘和參照圖40所說明之BB處理器826相同。無線通訊介面855係如圖41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856,複數BB處理器85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此外,圖41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55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856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5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56。
連接介面857,係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57係亦可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的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又,RRH860係具備連接介面861及無線通訊介面863。
連接介面861,係為用來連接RRH860(無線通訊介面863)與基地台裝置85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61係亦可為,用來以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無線通訊介面863係透過天線840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RF電路864等。RF電路86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40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係含有如圖41所示的複數RF電路864,複數RF電路864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天線元件。此外,圖41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63是含有複數RF電路86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63係亦可含有單一RF電路864。
圖40及圖41所示的eNB800及eNB830,係亦可具有身為送訊台100之機能。例如,在eNB800及eNB830中,使用圖6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部110、記憶部120及控制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以及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及控制器851中。
又,圖40及圖41所示的eNB800及eNB830,係亦可具有身為收訊台200之機能。例如,在eNB800及eNB830中,使用圖7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部210、記憶部220及控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以及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又, 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及控制器851中。
又,圖40及圖41所示的eNB800及eNB830,係亦可具有身為通訊控制裝置300之機能。例如,在eNB800及eNB830中,使用圖8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部310、記憶部320及控制部3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以及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及控制器851中。
〔5-3.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42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 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42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913及複數RF電路 914。此外,圖42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913及複數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目標。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42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天線916。此外,圖42中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 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42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圖42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有身為送訊台100之機能。例如,於智慧型手機900中,使用圖6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部110、記憶部120及控制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
又,圖42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有身為收訊台200之機能。例如,於智慧型手機900中,使用圖7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部210、記憶部220及控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
又,圖42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有身為通訊控制裝置300之機能。例如,於智慧型手機900中,使用圖8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部310、記憶部320及控制部3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
(第2應用例)
圖43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 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43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934及複數RF電路935。此外,圖43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934及複數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目標。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43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天線937。此外,圖43中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43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圖43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有身為送訊台100之機能。於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使用圖6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部110、記憶部120及控制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
又,圖43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有身為收訊台200之機能。於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使用圖7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部210、記憶部220及控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
又,圖43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有身為通訊控制裝置300之機能。於行車導航裝置920 中,使用圖8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部310、記憶部320及控制部33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
又,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速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6.總結>
以上,參照圖1~圖43,詳細說明了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如上記所說明,與收訊台200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的送訊台100,係控制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藉此,送訊台100係可以多樣的交錯長度來進行交錯處理,使收訊側的解碼處理變得較為容易,可提升解碼性能。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台100,係基於送訊序列是否為被重送的序列,來控制是否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甚至,送訊台100係在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時,隨應於重送次數或重送處理之種別(適應或非適應型HARQ、CC或IR),來控制交錯模態或交錯長度之至少任一者。藉此,送訊台100係可隨應於重送狀態而進行多樣的交錯處理,使收訊側的解碼處理變得較為容易,可提升解碼性能。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裝置所進行的一連串處理,係可使用軟體、硬體、及軟體與硬體之組合的任一種方式來實現。構成軟體的程式,係可預先儲存在例如設在各裝置內部或外部的記憶媒體(非暫時性媒體:non-transitory media)中。然後,各程式係例如在電腦執行時被讀取至RAM中,被CPU等之處理器所執行。
又,於本說明書中使用流程圖及程序圖所說明的處理,係亦可並不一定按照圖示的順序而被執行。亦可數個處理步驟,是被平行地執行。又,亦可採用追加的處理步驟,也可省略部分的處理步驟。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除了上記之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之效果,達成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分交錯多元接取方式(IDMA: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送訊序列是否為被重送的序列,來控制是否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
(3)
如前記(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若送訊序列是被重送的序列,則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
(4)
如前記(2)或(3)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重送處理之種別,來控制前記交錯長度。
(5)
如前記(2)~(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交錯處理時的交錯模態。
(6)
如前記(5)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重送次數來控制前記交錯模態。
(7)
如前記(5)或(6)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重送處理之種別,來控制前記交錯模態。
(8)
如前記(2)~(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重送對象之無線通訊裝置之數量,來控制是否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
(9)
如前記(2)~(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使其採用CC(Chase Combining)來作為重送處理之種別。
(10)
如前記(1)~(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送訊中所能利用的無線資源的量及所被使用的調變方式,來控制前記交錯長度。
(11)
如前記(1)~(1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若往交錯處理之輸入序列長度是未滿前記交錯長度時,則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進行填補。
(12)
如前記(1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對往前記交錯處理之輸入 序列,進行填補。
(13)
如前記(1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對前記交錯處理之輸出序列,進行填補。
(14)
如前記(1)~(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部,係以1個以上之錯誤訂正編碼序列(Code block)所連結而成的序列(Codeword)為對象而執行前記交錯處理。
(15)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進行前記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的交錯長度所相應的去交錯處理。
(16)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藉由處理器來控制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之步驟。
(17)
如前記(16)所記載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含有:若送訊序列是被重送的序列,則控制以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之步驟。
(18)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藉由處理器來控制,以進行前記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的交錯長度所相應的去交錯處理之步驟。
(19)
一種程式,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
(20)
一種程式,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進行前記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的交錯長度所相應的去交錯處理。
1‧‧‧無線通訊系統
100A、100B‧‧‧訊台
200A、200B、200C‧‧‧訊台
300‧‧‧訊控制裝置
400‧‧‧巢網
500‧‧‧心網路

Claims (20)

  1.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分交錯多元接取方式(IDMA: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送訊序列是否為被重送的序列,來控制是否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若送訊序列是被重送的序列,則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重送處理之種別,來控制前記交錯長度。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交錯處理時的交錯模態。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重送次數來控制前記交錯模態。
  7.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重送處理之種別,來控制前記交錯模態。
  8.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重送對象之無線通訊裝置之數量,來控制 是否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
  9.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使其採用CC(Chase Combining)來作為重送處理之種別。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送訊中所能利用的無線資源的量及所被使用的調變方式,來控制前記交錯長度。
  11.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若往交錯處理之輸入序列長度是未滿前記交錯長度時,則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進行填補。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對往前記交錯處理之輸入序列,進行填補。
  13.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對前記交錯處理之輸出序列,進行填補。
  1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部,係以1個以上之錯誤訂正編碼序列(Code block)所連結而成的序列(Codeword)為對象而執行前記交錯處理。
  15.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進行前記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的交錯長度所相應的去交錯處理。
  16.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藉由處理器來控制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之步驟。
  17. 如請求項16所記載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含有:若送訊序列是被重送的序列,則控制以進行使用到IDMA的無線通訊之步驟。
  18.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之步驟;和藉由處理器來控制,以進行前記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的交錯長度所相應的去交錯處理之步驟。
  19. 一種程式,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時的交錯長度。
  20. 一種程式,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無線通訊部,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使用 IDMA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以進行前記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做的IDMA所需之交錯處理中所被使用的交錯長度所相應的去交錯處理。
TW104130448A 2014-09-25 2015-09-15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 TWI6980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5261 2014-09-25
JP2014-195261 2014-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6827A true TW201616827A (zh) 2016-05-01
TWI698097B TWI698097B (zh) 2020-07-01

Family

ID=55580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0448A TWI698097B (zh) 2014-09-25 2015-09-15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10219249B2 (zh)
EP (2) EP4113849A1 (zh)
JP (1) JP6673206B2 (zh)
CN (2) CN111431662B (zh)
MX (2) MX2017003569A (zh)
RU (2) RU2689308C2 (zh)
SG (1) SG11201702097TA (zh)
TW (1) TWI698097B (zh)
WO (1) WO201604724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215605A1 (zh) * 2016-06-14 2017-12-21 索尼公司 用于交织多址接入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TWI722410B (zh) * 2018-04-06 2021-03-2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新無線電未授權頻譜操作的交錯內通道多工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71797B1 (ko) * 2014-02-28 2020-10-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비가우시안 간섭채널을 생성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SG11201703226YA (en) * 2014-10-28 2017-05-30 Sony Corp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06160931A (zh) * 2015-04-09 2016-11-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US10700812B2 (en) * 2015-05-14 2020-06-30 Sony Corporation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US10411854B2 (en) * 2015-11-04 2019-09-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ayload transmission in a subframe
CN107302416A (zh) * 2016-04-15 2017-10-27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收发端的装置和方法、软信息估计器
CN107465483B (zh) * 2016-06-03 2020-1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免授权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19153823A (ja) * 2016-07-15 2019-09-1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616805B2 (en) * 2016-08-11 2020-04-0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Operation methods of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O2018124702A1 (ko) * 2016-12-28 2018-07-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8462556B (zh) 2017-02-22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236078A1 (ko) * 2017-06-19 2018-12-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직교 또는 비직교 부호 다중 접속 기법을 사용하여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9050304A1 (ko) * 2017-09-08 2019-03-1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블록 크기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KR102420721B1 (ko) 2017-09-08 2022-07-1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전송블록 크기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US10680751B2 (en) * 2017-11-17 2020-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ransport block siz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U2020129879A (ru) 2018-02-14 2022-03-14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Конфигурация узкополосного опорного сигнала поз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WO2019168051A1 (ja) * 2018-03-01 2019-09-0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3039731A (zh) * 2018-11-22 2021-06-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支持ieee 802.11的harq的设备和方法
US11375503B2 (en) * 2019-03-22 2022-06-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de link communications with slot aggregation
WO2020253939A1 (en) * 2019-06-17 2020-12-24 Nokia Technologies Oy Facilitated local context sharing in road environment
US11418294B2 (en) * 2019-09-20 2022-08-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ngle step in-place operation method for 5G NR de-interleaving, de-rate matching, and HARQ combination
JP7458839B2 (ja) * 2020-03-18 2024-04-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52868B2 (en) * 2001-10-09 2008-04-01 Philip Hawke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ty in a data processing system
JP4169340B2 (ja) 2002-11-25 2008-10-2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用出力信号生成回路、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表示パネル用出力信号生成方法
JP3712070B2 (ja) 2002-11-28 2005-11-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符号多重方法及び多重符号の復号方法
US20060039271A1 (en) * 2004-08-18 2006-02-23 Ping Li Power Controlled Interleave-division Multiple-acces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166742B2 (ja) * 2004-09-22 2008-10-15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インタリーブ方法ならびにデインタリーブ方法
US7881339B2 (en) * 2004-10-06 2011-0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igning users to use interlaces in a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75869A1 (en) * 2005-10-17 2007-04-18 NTT DoCoMo, Inc. Receiver and method with reduced complexity for IDMA (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EP1775840B1 (en) * 2005-10-17 2017-08-30 NTT DoCoMo, Inc. Transmitter, receiver and method with user-specific interleavers
CN100558026C (zh) * 2005-12-16 2009-11-04 清华大学 一种信号交织图案的生成方法
CN101047393B (zh) 2006-05-12 2010-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产生交织器/解交织器的方法及其应用
US8295252B2 (en) * 2006-05-18 2012-10-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lace-based control channel balanc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227195A (zh) * 2007-01-17 2008-07-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交织装置、解交织装置及其应用
US8140946B2 (en) * 2007-03-27 2012-03-20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low rate turbo codes
US9461765B2 (en) * 2007-03-27 2016-10-04 Hughes Networks System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scrambled coded multiple access (SCMA)
JP5118397B2 (ja) 2007-06-22 2013-01-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限流装置
KR20090017382A (ko) * 2007-08-14 2009-02-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오류검출부호의 부가를 고려한 코드블록 분할 방법 및코드블록 개수 계산방법
JP2009055228A (ja) 2007-08-24 2009-03-12 Sony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421592B1 (ko) * 2007-09-05 2014-08-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터리버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CN101459494A (zh) 2007-12-13 2009-06-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层交织复用空时码系统、数据交织的装置及方法
EP2247015A4 (en) * 2008-02-21 2013-04-17 Sharp Kk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IV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1605346B1 (ko) * 2009-01-23 2016-03-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펨토 셀에서 단말기의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5429279B2 (ja) * 2009-03-17 2014-02-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照合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493459B2 (ja) * 2009-05-08 2014-05-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EP2571178B1 (en) * 2010-05-12 2020-01-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channel interleaving in a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CN102065034B (zh) * 2010-11-10 2013-10-3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时延多址系统及其时延多址接入方法
CN102149209A (zh) * 2011-04-01 2011-08-10 清华大学 BRadio无线接入系统及信号传输、组网、业务方法
JP2013179417A (ja) * 2012-02-28 2013-09-09 Kddi Corp 無線リソース割当装置、無線リソース割当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150172007A1 (en) 2012-07-31 2015-06-18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harq respons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s
JP5994986B2 (ja) * 2012-09-20 2016-09-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082288B2 (ja) * 2012-10-16 2017-0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040037B2 (ja) * 2013-01-30 2016-12-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4139071A1 (zh) * 2013-03-11 2014-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交织器的方法及设备
CN103580721B (zh) * 2013-11-04 2015-12-02 复旦大学 一种复杂时变多径信道中多天线迭代多用户检测方法与装置
CN103841065B (zh) * 2014-02-17 2018-07-06 清华大学 非正交多用户接入发送及联合接收解调译码系统及方法
KR102278366B1 (ko) * 2014-11-04 2021-07-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인터리빙 방법 및 장치
US10396926B2 (en) * 2016-08-19 2019-08-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ress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215605A1 (zh) * 2016-06-14 2017-12-21 索尼公司 用于交织多址接入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TWI722410B (zh) * 2018-04-06 2021-03-2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新無線電未授權頻譜操作的交錯內通道多工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47246A1 (ja) 2017-07-06
US20190132820A1 (en) 2019-05-02
RU2019114914A (ru) 2019-06-28
CN111431662A (zh) 2020-07-17
JP6673206B2 (ja) 2020-03-25
TWI698097B (zh) 2020-07-01
RU2017108808A (ru) 2018-09-17
RU2689308C2 (ru) 2019-05-27
RU2017108808A3 (zh) 2018-11-23
US20170156131A1 (en) 2017-06-01
EP3200369B1 (en) 2022-08-31
CN106716892A (zh) 2017-05-24
EP3200369A4 (en) 2018-05-23
WO2016047246A1 (ja) 2016-03-31
CN111431662B (zh) 2023-09-19
US10772080B2 (en) 2020-09-08
MX2017003569A (es) 2017-07-14
EP3200369A1 (en) 2017-08-02
EP4113849A1 (en) 2023-01-04
US10219249B2 (en) 2019-02-26
MX2019009875A (es) 2019-10-07
SG11201702097TA (en) 2017-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8097B (zh)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
US1037485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0645700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US11362757B2 (en) Apparatus including a transmission processing unit that generates transmission signal sequences of multiple power layers
US927665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esponse control method
WO2013029482A1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771093B2 (en) Apparatus to improve flexibility of data transmission
JP2022168096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20180058107A (ko)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6586762B2 (ja)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送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9050367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참조 신호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168939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both a cyclic prefix length and a symbol interval of a complex symbol sequence
JP7140129B2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P3410619B1 (en)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WO2019138847A1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10700812B2 (en)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