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5948A - 圓柱鎖 - Google Patents

圓柱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5948A
TW201615948A TW104118884A TW104118884A TW201615948A TW 201615948 A TW201615948 A TW 201615948A TW 104118884 A TW104118884 A TW 104118884A TW 104118884 A TW104118884 A TW 104118884A TW 201615948 A TW201615948 A TW 2016159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blocking
locking
latching
turn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8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4360B (zh
Inventor
Ernst Pankratius
Gerhard Meckbach
Original Assignee
Bremicker Soehne Kg 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emicker Soehne Kg A filed Critical Bremicker Soehne Kg A
Publication of TW201615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5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4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43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9/0066Side bar lock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9/0013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with rotating plate tumbl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9/0053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with increased picking resistan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7/00Cylinder locks or other locks with tumbler pins or balls that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7/0082Side bar locking

Abstract

所述的圓柱鎖包括圓筒狀殼體以及可轉動地安裝在圓筒狀殼體內之圓柱核心。在該圓柱核心中設有複數片狀翻轉機構,其中,各該片狀翻轉機構可移動於該鎖定位置與該解鎖位置之間。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具有一鎖定接收凹槽。該圓柱鎖還包括至少一具有卡鎖尖端的閉鎖元件,該卡鎖尖端可移動於該阻擋位置與該釋放位置之間。在該釋放位置上,該卡鎖尖端接合該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接收凹槽。該片狀翻轉機構具有至少一鄰接該鎖定接收凹槽的鎖定擒拿凹槽,以當該片狀翻轉機構移出該解鎖位置時,該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擒拿地接合其中,且該鎖定擒拿凹槽之深度小於鎖定接收凹槽之深度。

Description

圓柱鎖
本發明涉及一種圓柱鎖係具有一圓筒狀殼體與一可旋轉地支撐於該圓筒狀殼體中之圓柱核心,其中,該圓筒殼體具有至少一翻轉機構攔阻凹槽及一插銷攔阻凹槽。複數片狀翻轉機構設於該圓柱核心中,其中,各該片狀翻轉機構具有一接合部並移動於一鎖定位置與一解鎖位置之間。在該鎖定位置上,各該片狀翻轉機構之接合部接合到該圓筒狀殼體的翻轉機構攔阻凹槽。在該解鎖位置上,該接合部脫離該翻轉機構攔阻凹槽。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具有一鎖定接收凹槽。該圓柱鎖復包括一閉鎖元件,其具有一卡鎖尖端與一阻攔部,其中,該閉鎖元件係可移動於阻擋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並預置於該釋放位置上。於該阻擋位置上,該閉鎖元件之阻攔部接合該圓筒狀殼體的插銷攔阻凹槽。於該釋放位置上,該卡鎖尖端接合到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接收凹槽,且該阻攔部脫離該圓筒殼體的插銷攔阻凹槽。
在這樣的圓柱鎖,該片狀翻轉機構與該閉鎖元件在各自的基座位置(base position)(在該圓柱鎖之鎖 定狀態的鎖定位置或阻擋位置)用以鎖定該圓柱核心,以防止相對該圓筒狀殼體旋轉的運動。只有當相關聯的(即,正確編碼的)鑰匙通過該片狀翻轉機構的鑰匙孔(key introduction openings)進入該圓柱核心時,該圓柱核心能藉由該鑰匙於旋轉方向上轉動。
這樣的圓柱鎖的問題是所謂的鎖撬開(lock picking)。此理解為企圖技巧性地(manipulatively)打開圓柱鎖,即沒有相關聯的鑰匙,沒有破壞力。為此目的,特別開鎖工具係用來使該片狀翻轉機構從其鎖定位置朝其預置方向之反向移動,直到進入到它們的解鎖位置,而同時一個扭力(torque)朝開鎖的旋轉方向施加到該圓柱核心上。根據一種方法(“設定”該片狀翻轉機構),該片狀翻轉機構一個接一個地位移,使得最終所有該片狀翻轉機構在該圓筒狀殼體的翻轉機構攔阻凹槽邊緣上受捕獲,且該圓柱核心最後能依開鎖的旋轉方向轉動更多。根據另一方法(探測該編碼),該對應之解鎖位置係由在該片狀翻轉機構之位移上朝對應預置方向之反向上改變阻力所定義,該改變阻力能藉由適當的工具裝置手動探測及/或能以聲音辯識。由於藉此決定的位移路徑,其被該片狀翻轉機構覆蓋於相應之鎖定位置與解鎖位置之間,故能無損傷地打開該圓柱鎖之相應編碼鑰匙能被複製。
上述的圓柱鎖種類係揭露於US 1,965,336、US 4,185,482及US 6,978,647 B2等美國專利說明書中。另外,一種開鎖工具係揭露於US 6,978,647 B2之專利說明書 中,其能用於上述的鎖撬開。具有可轉動(pivotable)閉鎖元件的圓柱鎖係揭露於US 8,695,390 B2之專利說明書,此鄰接鎖定接收凹槽之閉鎖元件接入各該片狀翻轉機構的鋸齒狀區域,以當一扭力朝開鎖的旋轉方向施加於該圓柱核心上時,鎖定該片狀翻轉機構而對抗一移動。雖然這樣的圓柱鎖已具體證明本身達到高度防止開鎖技巧,但仍有必要增加安全性以對抗鎖撬開,尤其是具有片狀翻轉機構的圓柱鎖。
本發明提供一種圓柱鎖,該鎖具有改進的安全性以對抗開鎖技巧,特別是有關根據探測片狀翻轉機構的編碼的方法解釋鎖撬開。
滿足所述之目的,一種圓柱鎖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特徵,特別是至少一具有鎖定接收凹槽之片狀翻轉機構於鄰接該鎖定接收凹槽處具有至少一鎖定擒拿凹槽(latch catching recess),以當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藉由第一路徑長度(first path length)移出該解鎖位置時,該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擒拿地接合(catchingly engages)於該鎖定擒拿凹槽中,其中,該鎖定擒拿凹槽之深度(deep)小於該片狀翻轉機構的該鎖定接收凹槽之深度。
在根據本發明的圓柱鎖,於閉合狀態中,由兩個閉鎖機構(latch mechanisms)阻止該圓柱核心旋轉,說明如下。於一方面,該些片狀翻轉機構的一相應的接合部於其鎖定位置上接合該圓筒狀殼體之翻轉機構攔阻凹 槽,其中,該片狀翻轉機構最好沿著各自的第一預置方向(first preload direction)預置到該鎖定位置上。另一方面,至少一閉鎖元件的阻攔部於其阻擋位置上接合該圓筒狀殼體之插銷攔阻凹槽,其中,所述閉鎖元件最好沿第二預置方向(second preload direction)預置到釋放位置上。只有當所有該片狀翻轉機構都位在各自的解鎖位置上時,即脫離該翻轉機構攔阻凹槽之接合,並當該閉鎖元件處於該釋放位置上時,即脫離該插銷攔阻凹槽之接合,該圓柱核心可自由轉動於該圓筒狀殼體中。在這種狀態下,該閉鎖元件接合到各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接收凹槽,其更好的是設於該片狀翻轉機構的縱向側(longitudinal side)上。
本鎖撬開根據編碼的探測方法,識別出片狀翻轉機構各解鎖位置。如所解釋的,經由因片狀翻轉機構位移而改變的阻力。此移動阻力的改變發生是由於各個片狀翻轉機構移動到解鎖位置,並且閉鎖元件從而接合到預置於鎖定接收凹槽的片狀翻轉機構(完全或僅部分地,後者指如果所有的片狀翻轉機構與相關聯閉鎖元件還沒有在其解鎖位置)。這種因片狀翻轉機構位移而改變的阻力將在後面被稱為的阻力的第一變化(first change of the resistance)。
於本發明的圓柱鎖的閉合狀態下,所稱之鎖撬開現在變得更加困難,於所述阻力的第二變化(second change of the resistance)上,此可作為阻力的第一變化的另外一種解釋,它是由一個擒拿(例如,回彈(springing back)) 式接合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經片狀翻轉機構的位移,插入相關聯之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擒拿凹槽。如果試圖探測編碼,也因此無法確認目前正在探測在片狀翻轉機構的位移,是哪一個阻力(第一或第二)變化,即無法確認當前探測到的移動阻力變化,實際上是否由片狀翻轉機構到達解鎖位置引起的。各個片狀翻轉機構可自圓柱鎖(即使同時有扭力在鑰匙孔的旋轉方向施加到圓柱核心)的閉合狀態的解鎖位置方向上的鎖定位置移出。然而,為了這個目的,當卡鎖尖端沿片狀翻轉機構的縱向側滑動時,會擒拿接合到鎖定擒拿凹槽和鎖定接收凹槽,多個閂鎖(latch lock),並且因此多個移動阻力的變化,都必需限制在所述閉鎖元件和片狀翻轉機構之間。要用鎖撬開工具探測片狀翻轉機構的解鎖位置變得更加困難。
當閉鎖元件相關聯的片狀翻轉機構處於解鎖位置,而閉鎖元件位於釋放位置時,鎖定擒拿凹槽相鄰於鎖定接收凹槽,與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接合。在這樣的連接,“相鄰的(adjacent)”應理解為一種裝置,其中所述鎖定擒拿凹槽必然(一定)從鎖定接收凹槽分出來,因此用中間凸起部(intermediate elevated portion)將其從鎖定接收凹槽隔出。但是,鎖定擒拿凹槽和鎖定接收凹槽之間的間隔,比相應片狀翻轉機構上的位移路徑(鎖定位置和解鎖位置之間的間隔)來得小,所以探測移動阻力的變化,無法確認各個片狀翻轉機構是否實際上是在解鎖位置。該至少一個鎖定擒拿凹槽可特別地為鄰近於各自的片狀翻轉機構的 鎖定接收凹槽,使得位於鎖定擒拿凹槽和鎖定接收凹槽之間的中間凸起部寬度,比鎖定接收凹槽間隙(clearance)來得小,最好也比鎖定擒拿凹槽的間隙來得小。
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以擒拿接合到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擒拿凹槽,從而直接建立至少一個片狀翻轉機構解鎖位置,其中,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擒拿凹槽要比鎖定接收凹槽來得淺(相對於所述預置閉鎖元件的運動方向)。選擇閉鎖元件的長度在於,當所述至少一個片狀翻轉機構至少部分地位於閉鎖定位置時,所述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可以一方面擒拿接合到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擒拿凹槽,而另一方面,閉鎖元件的攔阻部分仍然接合到圓筒狀殼體的插銷攔阻凹槽中。由於所述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擒拿凹槽比鎖定接收凹槽來得淺,因此,當卡鎖尖端接合到鎖定擒拿凹槽(而不是進入鎖定接收凹槽)時,閉鎖元件甚至保持其阻擋位置。最好鎖定擒拿凹槽的間隙(即沿片狀翻轉機構的位移的方向的開口寬度)比鎖定接收凹槽的間隙來得小。
按照所預期的實施方式,並在要求的安全方面,除了一個翻轉機構攔阻凹槽與一個插銷攔阻凹槽外,自然可以提供多個翻轉機構攔阻凹槽和插銷攔阻凹槽,具有多個閉鎖元件也是相應可能的。
它仍然必須提供更好的理解,本發明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參照至少一個片狀翻轉機構,因為本發明可以由閉鎖元件具有單個片狀翻轉機構實現。一個相應的閉 鎖元件,然而,更好的是用一組相關聯的片狀翻轉機構。在這種情況下,協作的(cooperation)閉鎖元件,特別是卡鎖尖端進入鎖定接收凹槽或是鎖定擒拿凹槽的接合狀態,發生於所述一組內至少一個關聯的片狀翻轉機構,尤其是與最後該片狀翻轉機構被帶進解鎖位置。它可能,例如,與該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接觸多個片狀翻轉機構時,僅部分地進入特定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擒拿凹槽形成接合,亦即其他片狀翻轉機構只是相對於此特定片狀翻轉機構,產生特定路徑長度的移位而已。
本發明的有利的實施例被命名於下及附屬申請專利範圍中。
根據一個有利實施例,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於相鄰該鎖定接收凹槽處具有複數排列相鄰的鎖定擒拿凹槽。以此確保該多個阻力的變化-不僅解釋移動阻力的第一和第二變化-可以在片狀翻轉機構沿著大位移範圍(wide displacement range)位移,由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接合到相應的鎖定擒拿凹槽。要探測片狀翻轉機構的解鎖位置更加困難。這麼多的鎖定擒拿凹槽可以很好地佈置成彼此相鄰的在鎖定接收凹槽旁邊,使片狀翻轉機構位在解鎖位置以外時,該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總是擒拿接合到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接收凹槽。
根據另一有利實施例中,該片狀翻轉機構於該鎖定接收凹槽的兩側具有相應的至少一鎖定擒拿凹槽,即不僅在鎖定接收凹槽中的單側。這是特別的優勢, 當片狀翻轉機構被預置在彼此相反方向,即在兩個相互對置的方向,或者當片狀翻轉機構可移位使得所述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可以是在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接收凹槽兩側。然而,上述所有進一步的移動阻力變化結果,使相應的片狀翻轉機構移動超過上述的探測以鎖定解鎖位置的企圖。
根據另一有利實施例中,該片狀翻轉機構於該鎖定接收凹槽的兩側具有複數排列相鄰的鎖定擒拿凹槽。實際上,卡鎖尖端擒拿接合到鎖定接收凹槽的兩側的相應的鎖定擒拿凹槽,它可以因此確保上面說明的當片狀翻轉機構沿大位移範圍位移時的阻力變化,由此增加對抗鎖撬開的安全性。
較佳地,該鎖定接收凹槽設於該片狀翻轉機構的側緣上,該側緣係相對於該片狀翻轉機構的運動方向上,側緣更好的是平行延伸與片狀翻轉機構的位移的方向。片狀翻轉機構的位移帶來低摩擦損失,使得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與側緣形成可靠接觸。以節省空間的方式,多個排列成彼此相鄰的片狀翻轉機構可進一步接觸卡鎖尖端,由此可以實現圓柱核心的緊湊尺寸。
根據另一有利實施例中,該鎖定接收凹槽與該鎖定擒拿凹槽大致(至少)呈三角形。此基本上三角形的凹槽,是以鈍形尖端(obtuse tip)及/或彎曲側面(curved flanks)所組成。當閉鎖元件接合到各自的凹槽時,有匹配的凹槽形狀形成穩定接合,一方面,由大致呈三角形的結構。另一方面,該形狀匹配的穩定接合,可簡單地由一個 適當的力(例如,通過相關聯的鑰匙裝置)令片狀翻轉機構位移而取消,從而使閉鎖元件被推離其預置的相應凹槽。
根據另一有利實施例,中間凸起部位於該片狀翻轉機構之鎖定接收凹槽與該鎖定擒拿凹槽之間,該卡鎖尖端具有一中間凹槽,當該片狀翻轉機構經由一短於該第一路徑長度的第二路徑長度(其對應於該卡鎖尖端接合到該鎖定擒拿凹槽)移出該解鎖位置時,該片狀翻轉機構的中間凸起部能合適地接合該卡鎖尖端的中間凹槽。它是由這個特徵,可確保以簡單的方式,令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與片狀翻轉機構以擒拿形狀匹配連接(catching shape-matched connection),即當片狀翻轉機構以相對小的第二路徑長度位移時,直接閉鎖元件會脫離鎖定接收凹槽。片狀翻轉機構的運動阻力的再一個(即第三個)的變化來自臨時閉鎖連接(latch connection)引起的位移,即片狀翻轉機構要儘快離開解鎖位置。因此確保對抗鎖撬開所需的安全性。
按照特別簡單的實施例中,該卡鎖尖端的中間凹槽形成為一溝槽,其更好的是平行該圓柱核心的旋轉軸延伸,特別是當閉鎖元件是細長的,並且與沿著圓柱核心旋轉軸一些成組地片狀翻轉機構相關聯時。例如,該凹槽可形成一條直線。該凹槽可以是、但也可替換成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弓形。或者或另外,這樣的凹槽也可以沿圓柱核心的旋轉軸傾斜地延伸。通過這樣的修改該凹槽和鎖定擒拿凹槽或片狀翻轉機構的中間凸起部之間的接合有 更大可能性的變化可以,這增加了對抗鎖撬開的安全性。
根據另一有利實施例中,該閉鎖元件具有位於該卡鎖尖端與該阻攔部之間的連接部,在相對於該圓柱核心之旋轉軸的切線方向上,該連接部係窄於該閉鎖元件的阻攔部,即連接部是錐形的頸部。相對於圓柱核心到圓筒狀殼體的一個直接旋轉的間隙,此設計可能可以增加對抗鎖撬開的安全性,這將在下面詳細說明。
根據一個有利實施例,於面向該圓柱核心之開鎖旋轉方向的遠端側面上,相對於該閉鎖元件的阻攔部,相較於朝該圓柱核心之開鎖旋轉方向反向的另一側面(相反設置的),該閉鎖元件的連接部沒有阻礙(set back)或很少阻礙(set back less)。所述連接部朝向圓柱核心開鎖的旋轉方向的側面可以是平面的,並且可與閉鎖元件的阻攔部尾部齊平,連接部的另一側以傾斜形式及/或阻礙來應對該阻攔部。圓柱核心的旋轉間隙,在下面說明。
該閉鎖元件的連接部終端齊平該閉鎖元件在該側面上的阻攔部,並相對於該閉鎖元件的阻攔部於另一側面重置,以形成一橫向凸起。這種橫向凸起可對抗鎖撬開的企圖,依開鎖的旋轉方向對圓柱核心施加扭力時,閉鎖元件保持在其阻擋位置,從而防止了圓柱核心的技巧性地旋轉,此橫向凸起作用在圓柱核心的外表面的外套。若沒有在指定的面向圓柱核心旋轉的旋轉方向的側邊,設置這樣的橫向凸起,並相應地沒有阻礙,在早期階段在圓柱體芯的外護套表面會有所述技巧性地旋轉運動作用及橫 向凸起位移。
根據一個更好的是實施方案中,當閉鎖元件處於阻擋位置時,閉鎖元件的連接部刺入相關聯固定板(holding plate)的支撐開口(support opening)。當有至少一個在鎖定位置的片狀翻轉機構,及處於阻擋位置的閉鎖元件的條件下。有一個第一旋轉間隙(first rotary clearance),位於相對的圓柱核心和圓筒狀殼體之間,令兩者間可旋轉活動,另外在上述狀態下的閉鎖元件的連接部和相關聯的固定板的支撐開口之間的第二旋轉間隙(second rotary clearance)。有一第三旋轉間隙(third rotary clearance)位於所述至少一個片狀翻轉機構的接合部和所述圓筒狀殼體的翻轉機構攔阻凹槽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旋轉間隙比第二旋轉間隙小,第二旋轉間隙比第三旋轉間隙小。
當阻攔部接合到圓筒狀殼體的插銷攔阻凹槽,且對圓柱核心施加依開口的旋轉方向(特別是在一個嘗試開鎖技巧的情況下)的扭力時,位於鎖定接收凹槽和所述固定板之間的閉鎖元件,容易傾側或傾斜,這是以配置在旋轉間隙的定量差異方式來實現。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與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擒拿凹槽保持著擒拿接合,由於阻力的第二變化來自片狀翻轉機構的位移所導致的閉鎖元件傾斜,使得探測相關的片狀翻轉機構固定位置的運動阻力更加困難。由於第一及第二旋轉間隙比第三旋轉間隙小,它被附加地防止了翻轉機構攔阻凹槽邊緣被用來使片狀翻轉機構順序地進入解鎖位置,按照上面解釋的方法“設置 “,由此進一步提高對抗鎖撬開的安全性。
閉鎖元件移動的方式更好的是線性(即直線)的支撐。閉鎖元件地移動支撐更好的是相對於所述圓柱核心的旋轉軸徑向方向。
根據一個有利實施例,一個固定板,特別是上面已經定義的固定板,被佈置在圓柱核心和圓筒狀殼體之間,其中一個與閉鎖元件相關聯的閉鎖元件彈簧(latch preloading device)被支撐在固定板和閉鎖元件之間。固定板更好的是以形狀匹配的方式齊平安裝在圓柱核心外側的凹槽。閉鎖元件可以特別簡單地預置在片狀翻轉機構的方向,特別是在徑向朝內的方向,在固定板和閉鎖元件間設置閉鎖元件彈簧,它是被確保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總是接觸片狀翻轉機構並發生作用,這樣一個穩定的形狀匹配是確保卡鎖尖端會接合到鎖定接收凹槽或是鎖定擒拿凹槽。固定板更好的是拱形,其中,所述固定板的支撐開口,特別是上面已經定義的支撐開口,支撐開口可被設計成形狀匹配,使得所述閉鎖元件的阻攔部在釋放位置時能接合到支撐開口,並與固定板形成一個外側齊平。固定板可以被插入凹槽中以自由浮動的方式,位在圓柱核心的外側(特別是具有間隙),由於圓柱核心有更大旋轉間隙,由此改進對抗鎖撬開的安全性。這樣,固定板可以在圓柱核心的外側被壓入凹槽。通過這樣簡單裝配結果,可靠地避免壓合(press fit)及圓筒狀殼體的翻轉機構攔阻凹槽上固定板的凸起(snagging)沿圓柱核心的旋轉運動(在關閉位置的方向 上)。
根據另一有利實施例,一組內每一片狀翻轉機構,包括一些所述多個或者全部的片狀翻轉機構有一個鎖定接收凹槽和至少一個鎖定擒拿凹槽,所述閉鎖元件沿所述圓柱核心旋轉軸延伸線,當閉鎖元件位於釋放位置時,其中所述卡鎖尖端接合到該組中的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接收凹槽。例如,單個閉鎖元件可與圓柱鎖的所有相關聯的片狀翻轉機構合作,或單個閉鎖元件與片狀翻轉機構的一個子集相關聯(例如,使用每第二個)。可替代地是,可以佈置多個軸向閉鎖元件,且彼此獨立地發生作用。可以進一步設置兩個閉鎖元件,令其相對於該圓柱核心的旋轉軸徑向相對。各旋轉元件可以沿圓柱核心的旋轉軸平行延伸或傾斜,它可以是線性或非線性的(例如弧形)。根據所選圓柱體是可滿足安全的要求,一個合適的圓柱鎖的複雜性可以在上述的替代品的意義來選擇。
按照一個更好的是實施例,多個片狀翻轉機構沿著各自的第一預置方向預置到鎖定位置,所述閉鎖元件沿第二預置方向預置到釋放位置。並且其中所述第一預置方向和第二預置方向延伸垂直於或傾斜於彼此。在這方面,第一預置方向為相對於該圓柱核心的旋轉軸徑向,通常由此在片狀翻轉機構的相應的接合部,即在它們的基座位置,接合到圓筒狀殼體翻轉機構攔阻凹槽和鎖定圓柱核心相對旋轉。與此相反,沿第二預置方向,即閉鎖元件的預置的方向,沿徑向向內,由此,閉鎖元件的第二功能 是確保。一方面,所述閉鎖元件,如已經說明的,與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擒拿凹槽擒拿形狀匹配,以實現對片狀翻轉機構的位移的第二阻力。另一方面,在徑向向內的第二預置方向的目的,是當片狀翻轉機構處於其解鎖位置時,該閉鎖元件自動接合到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接收凹槽,由此閉鎖元件的阻攔部脫離與插銷攔阻凹槽的接合,而圓柱核心可在圓筒狀殼體內旋轉。如上面已經進一步提到的,片狀翻轉機構可以彼此相對預置,也就是說,在兩個互相相對的相反方向。
其中所述多個片狀翻轉機構是由一個相應的翻轉機構預置裝置(tumbler preloading device)預置到鎖定位置的,而其中所述閉鎖元件是由一個閉鎖元件彈簧預置預置到釋放位置的,並且其中所述翻轉機構預置裝置及所述至少一個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接收凹槽和閉鎖元件彈簧和所述閉鎖元件的卡鎖尖端需相互協調,圓柱核心的關閉位置(closed position)使片狀翻轉機構位於其各自的鎖定位置,且片狀翻轉機構有鎖定接合凹槽(latch engagement recess)促使閉鎖元件進到鎖定位置。換句話說,翻轉機構預置裝置在圓柱鎖基座位置,使片狀翻轉機構位於其各自的鎖定位置,其中所述閉鎖元件被推入阻擋位置對抗其預置作用,並且塑造各自的片狀翻轉機構的鎖定接收凹槽。因而圓柱核心鎖定以對抗在基底位置的旋轉運動。
根據另一有利實施例,各該多個片狀翻轉機構具有一個鑰匙孔(key introduction opening),其外觀具 有第一編碼部分和第二編碼部分。比較到這一點,與圓柱鎖(特別是關於中央平面的第一側上)相關聯的鑰匙有對應於多個片狀翻轉機構的第一編碼部分第一切口(first incisions)的序列。鑰匙同樣具有(尤其是在中央平面的第二側)對應於多個片狀翻轉機構的第二編碼部的第二切口(second incisions)的序列。由於本實施例中,鑰匙槽(keyway)內的空間是由片狀翻轉機構的鑰匙孔形成,相對於所述鑰匙槽的一個簡單的大致矩形的設計,可減小可能的鎖撬開的企圖,即所述的片狀翻轉機構的編碼探測因此變得更加困難。更進一步詳細解釋上面的鑰匙,相對於虛假鑰匙,由此增加對抗鎖撬開的安全性,因為為每個片狀翻轉機構有兩個編碼部分,必須正確地的兩階段確認。進一步說,可降低與圓柱鎖無關聯的鑰匙被引入到所述鑰匙槽的機會。
11‧‧‧圓筒狀殼體
13‧‧‧圓柱核心
15、15'‧‧‧翻轉機構攔阻凹槽
17‧‧‧插銷攔阻凹槽
19‧‧‧翻轉機構開口
21‧‧‧片狀翻轉機構
23、23'‧‧‧接合部
25‧‧‧鎖定接收開口
27‧‧‧閉鎖元件
29‧‧‧固定板接收凹槽
31‧‧‧固定板
33‧‧‧鑰匙
35‧‧‧卡鎖尖端
37‧‧‧阻攔部
39‧‧‧連接部
41‧‧‧溝槽
43‧‧‧中間凹槽
45、45'‧‧‧閉鎖元件彈簧
46a、46b‧‧‧側面
47‧‧‧鎖定接收凹槽
49a、49a'、49b、49b'‧‧‧鎖定擒拿凹槽
51a、51b‧‧‧中間凸起部
53‧‧‧支撐開口
55、55'‧‧‧片狀翻轉機構彈簧
59a‧‧‧第一編碼段
59b‧‧‧第二編碼段
61a、61a'‧‧‧第一切口
61b、61b'‧‧‧第二切口
63‧‧‧鑰匙孔(插入口)
65‧‧‧橫向凸起
A‧‧‧旋轉軸
O‧‧‧打開圓柱核心的旋轉方向
X‧‧‧閉鎖元件的預置方向
Y‧‧‧片狀翻轉機構的預置方向
本發明將在下面僅通過示例的方式,參照附圖進行說明。
第1圖表示圓柱鎖的分解圖;第2圖示出圓柱鎖的後方,與圓柱核心(第2b圖),所述圓筒狀殼體(第2a圖)已被除去;第3圖示出圓柱鎖的後方,圓柱核心已被放入圓筒狀殼體;第4圖示出一組片狀翻轉機構以及由一個固定板引導的閉鎖元件的透視圖; 第5圖示出固定板和進一步的分解圖上的閉鎖元件;以及第6a圖和第6b圖示在閉鎖狀態(第6a圖),以及未鎖定狀態下的圓柱鎖(第6b圖),此兩附圖表示圓柱鎖的剖視圖。
所示的圓柱鎖的設計首先參考第1圖描述。該鎖係具有圓筒狀殼體11和可以在其中轉動的圓柱核心13,其中,所述圓筒狀殼體11具有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15'和插銷攔阻凹槽17。圓柱核心13具有在其上側及在其下側(未示出)的翻轉機構開口19,用於收納(receiving)片狀翻轉機構21。此外,在圓柱核心13側面設有用於收納閉鎖元件27之鎖定接收開口25和用於接收一個固定板31之固定板接收凹槽29。該圓柱鎖可藉由相關的鑰匙33開啟和關閉,而圓柱核心13相對轉軸A旋轉。
如第2b圖所示,顯示鑰匙33插入其中的圓柱核心13,片狀翻轉機構21、固定板31和閉鎖元件27收納在圓柱核心13內。如第2a圖所示,顯示90°翻轉之圓筒狀殼體11,圓筒狀殼體11之內套表面的大致呈圓形之橫截面,於徑向上藉由相對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15'和插銷攔阻凹槽17形成缺口。在第3圖,圓筒狀殼體11容置圓柱核心13,其中,所述閉鎖元件27的阻攔部37接合到插銷攔阻凹槽17。
該片狀翻轉機構21可沿第1圖和第4圖所 示的預置方向Y在圓柱核心13的鎖定位置和解鎖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如第4圖所示,所述片狀翻轉機構21沿預置方向Y藉由該片狀翻轉機構彈簧55、55'預置。實施例中顯示片狀翻轉機構21之群組是預置在相反方向的,即一組片狀翻轉機構21是藉由片狀翻轉機構彈簧55預置在預置方向Y,使該對應之接合部23接合到該圓筒狀殼體11的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之鎖定位置;另一組片狀翻轉機構21是由片狀翻轉機構彈簧55'預置在預置方向Y的反方向,使該對應之接合部23'接合到該圓筒狀殼體11的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每個片狀翻轉機構21形成一片狀且具有一鑰匙孔63(如第4圖)。
如第4圖所示,該片狀翻轉機構21在外部縱向側具有相應的鎖定接收凹槽47,其用於接收該納閉鎖元件27的卡鎖尖端35。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和49b'係相鄰設於該鎖定接收凹槽47的兩側,其中,上述鎖定擒拿凹槽49a、49a'佈設在該鎖定接收凹槽47之預置方向Y的上方,而該鎖定擒拿凹槽49b、49b'則佈設在該鎖定接收凹槽47'之下方(預置方向Y的反方向)。中間升高部51a位於該鎖定接收凹槽47和該鎖定擒拿凹槽49a之間。同樣的方式,中間凸起部51b設於該鎖定接收凹槽47和該鎖定擒拿凹槽49b之間。當各個片狀翻轉機構21移位至其解鎖位置時(第6b圖),該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係設計用於一種該接合閉鎖元件27的卡鎖尖端35的擒拿接合。該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是比該鎖 定接收凹槽47來得淺。
如第5圖所示,該閉鎖元件27的卡鎖尖端35與該閉鎖元件27的阻攔部37藉由連接部39相互連接。該卡鎖尖端35在其前側具有一個溝槽41,它滿足中間凹槽43的功能。藉由包含閉鎖元件彈簧45、45'(第4圖)之閉鎖預置裝置,該閉鎖元件27預置於其預置方向X,其中,於該連接部39兩側(第5圖和第1圖),所述閉鎖元件彈簧45、45'位於該卡鎖尖端35與該固定板31之間。在這裡示出的實施例中,該閉鎖元件27的預置方向X垂直延伸至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預置方向Y。然而,可替代地,移動的相應方向及對應該兩個預置方向X、Y,也可傾斜地延伸到另一個。
如第4圖所示,該閉鎖元件27通過該固定板31的支撐開口53引導,其中,該阻攔部37位於該固定板31的徑向外側區域;該閉鎖元件27的卡鎖尖端35位於徑向內側區域的另一端,即在該圓柱核心13內,其中,所述圓柱核心13的外觀並未繪示在第4圖中,其目的是使該圓柱核心13的其它部分有更好的視野。第4圖進一步示出相對於所述閉鎖元件27的阻攔部37,該閉鎖元件27的連接部39在面向該圓柱核心13之開鎖之旋轉方向O的側面46a沒有阻礙或較少阻礙,比在該圓柱核心13逆向開鎖之旋轉方向O的另一側面46b。在這裡所示的實施例,該表面46b相對該平坦表面46a為倒角。該閉鎖元件27的阻攔部37因而在該側面46b上形成一個橫向凸起65,該橫向 凸起突出超出該側部46b或該倒角表面46b。
在鎖撬開的形式中,針對開鎖的用意,其中,由於位置“設定”,所述圓柱核心13被預置在開鎖旋轉方向O(亦即,相對於第6a圖所示,當該圓柱核心13被逆時針移動超過所示旋轉位置),該橫向凸起65令該閉鎖元件27保持在其阻擋位置,即使所有該片狀翻轉機構21均處於其解鎖位置(根據第6b圖)由於有效地取代「設定」,因而該閉鎖元件27的卡鎖尖端35能接合到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鎖定接收凹槽47。在這種狀態下,亦即,該阻攔部37的橫向凸起65接合至該圓柱核心13之外圍或該固定板31,從而使該閉鎖元件27的阻攔部37繼續接合到該圓筒狀殼體11的插銷攔阻凹槽17,並防止該圓柱核心13繞該旋轉軸A旋轉(第1圖)。
所示的圓柱鎖的一般操作,主要參考第6a及6b圖,以下進行說明。
該圓柱核心13僅在該圓筒狀殼體11的關閉位置和開啟位置(open position)之間旋轉移動。
第6a圖顯示,當該鎖在閉合狀態時,它的初始特徵在於在該片狀翻轉機構21中的至少一個(在該圓柱鎖的基座位置:每個片狀翻轉機構21)位於所述鎖定位置。在第6a圖所示的橫截面,在最前方所示的片狀翻轉機構21的接合部23卡入該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藉此,該圓柱核心13相對於該旋轉軸A旋轉,間隔有一小旋轉間隙(第1圖)。由於該片狀翻轉機構21是至少部分位於該鎖 定位置,該閉鎖元件27朝該預置方向X之反向位移,使得該閉鎖元件27的阻攔部37接合到該插銷攔阻凹槽17,且額外地阻斷所述圓柱核心13相對於所述圓柱核心13繞該旋轉軸A旋轉,間隔更小的旋轉間隙(第1圖)。
為了更好繪示該特殊操作,其為該圓柱鎖相對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編碼探測之製造更困難,該片狀翻轉機構21在最前部中的接合部23,如第6a圖所示未完全卡入該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即該片狀翻轉機構21沒有完全位於其鎖定位置。該閉鎖元件27,相反地,按照第6a圖表示其位於阻擋位置。在所示的狀態下,該卡鎖尖端35擒拿地部分接合進入該鎖定接收凹槽47,且部分進入該鎖定擒拿凹槽49b上,且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中間凸起部51b接合該卡鎖尖端35的中間凹槽43。如果,與此相反,各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接合部23完全卡入該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亦即,如果該片狀翻轉機構21係完全在其鎖定位置時,該卡鎖尖端35發生偏離,按照第6a圖所示,只接合到該鎖定擒拿凹槽49b、49b',但不再進入該鎖定接收凹槽47。
第6b圖顯示圓柱鎖在開放狀態(open state)。該開放狀態最初特徵在於,所有的片狀翻轉機構21處於解鎖位置時,即沒有一個片狀翻轉機構21的接合部23、23'接合該圓筒狀殼體11的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15'。該片狀翻轉機構21在這種完全解鎖位置時,該閉鎖元件27的卡鎖尖端35完全收納到各個片狀翻轉機構21的鎖定 接收凹槽47中,藉此該閉鎖元件27的阻攔部37不再進入該圓筒狀殼體11的插銷攔阻凹槽17,而是被固定板31之支撐開口53收納。因此,該閉鎖元件27位於其解鎖位置。條件是所有的片狀翻轉機構21處於它們的解鎖位置,且該閉鎖元件27藉此亦在其釋放位置,該圓柱核心13能自由地繞該旋轉軸A(第1圖)旋轉。
為了移動所有的片狀翻轉機構21到其解鎖位置,該鑰匙33被導入該圓柱鎖的鑰匙槽,它是藉由該鑰匙孔63對準各個片狀翻轉機構21(第1圖和第4圖)而形成。所對應之該鑰匙孔63之外觀具有第一編碼段59a及一第二編碼段59b(第4圖)。該鑰匙33相應地具有位於中央平面第一側上的一串第一切口61a、61a'(第1圖),其對應於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第一編碼段59a。在中央平面的第二側上,該鑰匙33具有一串第二切口61b、61b',這對應於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第二編碼段59b。於該鑰匙33插入鑰匙槽之期間,該切口61a、61a'、61b、61b'沿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編碼段59a、59b滑動,藉此該片狀翻轉機構21朝它們各自預置反向移出其鎖定位置。該閉鎖元件27的卡鎖尖端35沿著各自的片狀翻轉機構21的縱向側相對滑動,且有效地先擒拿地接合到該鎖定擒拿凹槽49b、49b'(或49a、49a'),且最後進入該鎖定接收凹槽47。
如果試圖在所示的圓柱鎖,根據探測編碼的方法探測位移路徑,其位移路徑,各該片狀翻轉機構21覆蓋於鎖定位置與解鎖位置之間,有一個相當大的難度在 於,多個所述移動阻力的明確的變化,可能會發生相互擒拿接合的結果在該卡鎖尖端35(包括中間凹槽42)、該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與該中間凸起部51a、51b之間沿一個較遠位移範圍。因此,它無法確定或只能非常困難地確定操作位移該片狀翻轉機構21之位置,事實上抵達該解鎖位置,於其中,該卡鎖尖端35接合該鎖定接收凹槽47。因此,達到對抗鎖撬開的高安全性。
在第6a圖相對於該圓柱核心13的轉動,存在有三個具體的旋轉間隙:第一旋轉間隙存在於該閉鎖元件27的阻攔部37與該圓筒狀殼體11的插銷攔阻凹槽17之間;第二旋轉間隙存在於該閉鎖元件27的連接部39與該固定板31的支撐孔53之間;以及第三旋轉間隙存在於該至少一個片狀翻轉機構21的接合部23與該圓筒狀殼體11的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之間。選擇性地,該第一旋轉間隙比該第二旋轉間隙來得小,且該第二旋轉間隙比該第三旋轉間隙來得小。當於開啟的旋轉方向上該圓柱核心13施加扭力時,該閉鎖元件27容易傾側或傾斜,而該閉鎖元件27的阻攔部37接合到該圓筒狀殼體11的插銷攔阻凹槽17。因此,該探測運動阻力與該片狀翻轉機構21之特定位置的關聯性更加困難。
11‧‧‧圓筒狀殼體
13‧‧‧圓柱核心
15、15'‧‧‧翻轉機構攔阻凹槽
17‧‧‧插銷攔阻凹槽
19‧‧‧翻轉機構開口
21‧‧‧片狀翻轉機構
23、23'‧‧‧接合部
25‧‧‧鎖定接收開口
27‧‧‧閉鎖元件
29‧‧‧固定板接收凹槽
31‧‧‧固定板
33‧‧‧鑰匙
53‧‧‧支撐開口
61a、61a'‧‧‧第一切口
61b、61b'‧‧‧第二切口
63‧‧‧鑰匙孔(插入口)
A‧‧‧旋轉軸
X‧‧‧閉鎖元件的預置方向
Y‧‧‧片狀翻轉機構的預置方向

Claims (17)

  1. 一種圓柱鎖,係具有一圓筒狀殼體(11)與一可旋轉地支撐於該圓筒狀殼體(11)中之圓柱核心(13),其中,該圓筒殼體(11)具有至少一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15')及一插銷攔阻凹槽(17);其中,複數片狀翻轉機構(21)設於該圓柱核心(13)中,各該片狀翻轉機構(21)具有一接合部(23、23')並移動於一鎖定位置與一解鎖位置之間,在該鎖定位置上,該接合部(23,23')接合到該圓筒狀殼體(11)的該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15'),且在該解鎖位置上,則脫離該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15'),以及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具有一鎖定接收凹槽(47);以及其中,該圓柱鎖復包括一閉鎖元件(27),其具有一卡鎖尖端(35)與一阻攔部(37),該閉鎖元件(27)係可移動於阻擋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並預置於該釋放位置上,在該阻擋位置上,該阻攔部(37)接合到該圓筒狀殼體(11)的該插銷攔阻凹槽(17),且在該釋放位置上,該卡鎖尖端(35)接合到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該鎖定接收凹槽(47),而該阻攔部(37)脫離該圓筒殼體(11)的該插銷攔阻凹槽(17),其特徵在於,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於鄰接該鎖定接收凹槽(47)處具有至少一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以當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藉由第一路徑長度移出該解鎖位置時,該閉鎖元件(27)的該 卡鎖尖端(35)擒拿地接合於該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中,且該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之深度小於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該鎖定接收凹槽(47)之深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於相鄰該鎖定接收凹槽(47)處具有複數排列相鄰的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於該鎖定接收凹槽(47)的兩側具有相應的至少一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之其中一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於該鎖定接收凹槽(47)的兩側具有複數排列相鄰的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之其中一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該鎖定接收凹槽(47)設於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側緣上,該側緣係相對於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運動方向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之其中一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該鎖定接收凹槽(47)與至少一該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大致呈三角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之其中一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具有一位於該鎖定接收凹槽(47)與至少一該鎖定擒拿凹槽(49a,49a', 49b,49b')之間的中間凸起部(51a、51b),該卡鎖尖端(35)具有一中間凹槽(43),當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經由短於該第一路徑長度的第二路徑長度移出該解鎖位置時,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中間凸起部(51a、51b)能合適地接合該卡鎖尖端(35)的中間凹槽(43)。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該卡鎖尖端(35)的中間凹槽(43)形成為一溝槽(41),其平行該圓柱核心(13)的旋轉軸(A)延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之其中一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該閉鎖元件(27)具有位於該卡鎖尖端(35)與該阻攔部(37)之間的連接部(39),在相對於該圓柱核心(13)之旋轉軸(A)的切線方向上,該連接部(39)係窄於該閉鎖元件(27)的該阻攔部(37)。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於面向該圓柱核心(13)之開鎖旋轉方向(O)的側面(46a)上,相對於該閉鎖元件(27)的阻攔部(37),相較於朝該圓柱核心(13)之開鎖旋轉方向(O)反向的另一側面(46b),該閉鎖元件(27)的連接部(39)沒有阻礙或很少阻礙。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該閉鎖元件(27)的該連接部(39)終端齊平該閉鎖元件(27)在該側面(46a)上的該阻攔部(37),並相對於該閉鎖元件(27)的該阻攔部(37)於另一側面重置,以形成一橫向凸起(65)。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1項中之其中一項之所述之圓柱鎖,其中,一固定板(31)係與該閉鎖元件(27)相關聯 且具有一支撐開口(53),當該閉鎖元件(27)位於該阻擋位置時,該閉鎖元件(27)的該連接部(39)穿過該支撐開口(53);其中,當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位於該鎖定位置上且該閉鎖元件(27)位於該阻擋位置上時,相對於該圓柱核心(13)之轉動,第一旋轉間隙存在於該閉鎖元件(27)的該阻攔部(37)與該圓筒狀殼體(11)的該插銷攔阻凹槽(17)之間,第二旋轉間隙存在於該閉鎖元件(27)的該連接部(39)與該固定板(31)的該支撐開口(53)之間,且第三轉動間隙存在於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該接合部(23,23')與該圓筒狀殼體(11)之翻轉機構攔阻凹槽(15、15')之間;以及其中,該第一旋轉間隙比該第二旋轉間隙小,且該第二旋轉間隙比該第三旋轉間隙小。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2項中之其中一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一固定板(31)佈設於該圓柱核心(13)與該圓筒狀殼體(11)之間,一閉鎖元件彈簧(45,45')係相關聯該閉鎖元件(27)並支撐於該固定板(31)與該閉鎖元件(27)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3項中之其中一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包含部分或全部該複數該片狀翻轉機構(21)之組合的每一片狀翻轉機構(21)均其具有一鎖定接收凹槽(47)及至少一鎖定擒拿凹槽(49a,49a',49b,49b'),該閉鎖元件(27)沿該圓柱核心(13)的旋轉軸(A)延伸,且 在該閉鎖元件(27)之釋放位置上,該卡鎖尖端(35)接合該片狀翻轉機構(21)之組合的鎖定接收凹槽(47)。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之其中一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該些片狀翻轉機構(21)沿第一預置方向(Y)預置於該鎖定位置上,該閉鎖元件(27)沿第二預置方向(X)預置於該釋放位置上,且該第一預置方向(Y)與該第二預置方向(X)相互傾斜或垂直延伸。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5項中之其中一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該些片狀翻轉機構(21)係藉由一相應的片狀翻轉機構裝置(55、55')預置於該鎖定位置上,且該閉鎖元件(27)藉由該閉鎖預置裝置(45,45')預置到該釋放位置上,該片狀翻轉機構裝置(55、55')與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的鎖定接收凹槽(47)、及該閉鎖元件彈簧(45,45')與該閉鎖元件(27)的卡鎖尖端(35)係相配合,使得在該圓柱核心(13)之關閉位置上,該些片狀翻轉機構(21)採取該閉鎖位置,且至少一該片狀翻轉機構(21)於此驅動該閉鎖元件(27)進入該阻擋位置。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6項中之其中一項所述之圓柱鎖,其中,各該片狀翻轉機構(21)具有一鑰匙孔(63),其輪廓具有第一編碼段(59a)與第二編碼段(59b),與該圓柱鎖相關聯的鑰匙(33)具有一串第一切口(61a,61a'),其對應該些片狀翻轉機構(21)的第一編碼段(59a),並具有一串第二切口(61b、61b'),其對應該些片狀翻轉機構(21)的第二編碼段(59b)。
TW104118884A 2014-06-13 2015-06-11 圓柱鎖 TWI654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2014108355.5 2014-06-13
DE102014108355.5A DE102014108355A1 (de) 2014-06-13 2014-06-13 Zylinderschlos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5948A true TW201615948A (zh) 2016-05-01
TWI654360B TWI654360B (zh) 2019-03-21

Family

ID=53385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8884A TWI654360B (zh) 2014-06-13 2015-06-11 圓柱鎖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087655B2 (zh)
EP (1) EP3155191B1 (zh)
CN (1) CN106574467B (zh)
DE (1) DE102014108355A1 (zh)
DK (1) DK3155191T3 (zh)
ES (1) ES2768750T3 (zh)
TW (1) TWI654360B (zh)
WO (1) WO20151893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6804B (zh) * 2016-05-16 2022-08-26 汪智伟 一种防盗锁芯及其锁具
BR112019009134B1 (pt) * 2016-11-04 2023-02-28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Unidade de fechadura para veículo automóvel
EP3550098B1 (en) 2018-04-03 2020-12-16 Knox Associates, Inc. DBA Knox Company Fluid guard and absorber for locking devices
EP3578742B1 (en) * 2018-06-04 2021-03-03 U-Shin France Cylinder lock
DE102018116434A1 (de) 2018-07-06 2020-01-09 ABUS August Bremicker Söhne KG Zweiradschloss mit Alarmfunk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65336A (en) 1934-03-12 1934-07-03 Briggs & Stratton Corp Lock
US2660876A (en) * 1949-05-10 1953-12-01 Yale & Towne Mfg Co Side bar cylinder lock
US3035433A (en) * 1959-10-30 1962-05-22 Eagle Lock Corp Lock mechanism
US3479848A (en) * 1967-07-21 1969-11-25 Eaton Yale & Towne Side bar lock
US3597948A (en) * 1969-01-14 1971-08-10 Gen Motors Corp Lock cylinder assembly
FR2079573A5 (zh) * 1970-02-05 1971-11-12 Vachette Sa
US3990282A (en) * 1975-06-24 1976-11-09 Sorum Lorang N Tumbler type lock
US4015458A (en) * 1975-11-21 1977-04-05 Leonard Mercurio Wafer type tumbler lock construction having individual side bar tumbler inhibiting means
US4185482A (en) 1978-02-23 1980-01-29 Nail William B Lock decoding mechanism
DE3036262C2 (de) 1980-09-26 1986-08-21 Ymos-Metallwerke Wolf & Becker Gmbh & Co, 6053 Obertshausen Schließeinrichtung
JPS62194374A (ja) 1986-02-19 1987-08-26 株式会社クローバー 錠装置
CN2133636Y (zh) * 1992-06-13 1993-05-19 梅锐 隐藏弹片的防盗锁具
US5709115A (en) * 1995-02-03 1998-01-20 Strattec Security Corp. Sidebar ignition lock
US5611225A (en) * 1995-04-18 1997-03-18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Breakaway cylinder head
US6523381B1 (en) * 2000-03-31 2003-02-25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Lock with a center gap sidebar
US7225651B2 (en) 2001-07-02 2007-06-05 Master Lock Company Llc Pick-resistant wafer tumbler lock with sidebars
US6978647B2 (en) 2001-07-02 2005-12-27 Master Lock Company Pick-resistant wafer tumbler lock with sidebars
US6959569B2 (en) * 2002-09-26 2005-11-01 Newfrey Llc Re-keyable lock assembly
JP3776078B2 (ja) * 2002-10-15 2006-05-17 タキゲン製造株式会社 サイドバー方式の可変コード型シリンダー錠
US7392677B1 (en) * 2007-01-23 2008-07-01 Porter Lock Co., Ltd. Lock core structure
CZ304492B6 (cs) 2009-03-09 2014-05-28 Fab, S.R.O. Kombinace válcového zámku a klíče
DE102009030032A1 (de) 2009-06-23 2010-12-30 ABUS August Bremicker Söhne KG Plättchenzylinder mit sperrbaren Plättchenzuhaltungen
FI124478B (fi) * 2012-11-07 2014-09-15 Abloy Oy Levyhaittasylinterilukon ja avaimen yhdistelm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K3155191T3 (da) 2020-01-27
EP3155191A1 (de) 2017-04-19
DE102014108355A1 (de) 2015-12-17
CN106574467B (zh) 2019-08-13
EP3155191B1 (de) 2019-12-04
US20170254113A1 (en) 2017-09-07
CN106574467A (zh) 2017-04-19
ES2768750T3 (es) 2020-06-23
TWI654360B (zh) 2019-03-21
WO2015189367A1 (de) 2015-12-17
US10087655B2 (en) 2018-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15948A (zh) 圓柱鎖
CN105649408B (zh) 锁具机构
US10745937B2 (en) Modular lock plug
PL190276B1 (pl) Zamek bębenkowy
EP3449073B1 (en) A key for a lock and a combination of a cylinder lock and a reverible flat key
US20150247344A1 (en) Lock cylinder including modular plug
TW201632704A (zh) 鎖筒
WO2015130668A1 (en) Sidebit operated interchangeable core control lug
TW201636488A (zh) 鎖筒、鑰匙及鑰匙坯
US20100319420A1 (en) Wafer cylinder having blockable wafer tumblers
TW201245549A (en) Lock cylinder
GB2553812A (en) Anti-snap cylinder lock
US8276416B2 (en) Master key lock, system and method
JP7278265B2 (ja) ロック装置
EP3321454B1 (en) High-security locking device
CN111535675B (zh) 具有集成的拨动件的锁
JP4209560B2 (ja) シリンダ錠
EP2882913B1 (en) Disc alignment mechanism
GB2549154A (en) Improvements to cylinder locks with thumb-turns
JP4711559B2 (ja) 複合シリンダ錠
AU2020200234A1 (en) Padlock with locking mechanism biasing device
JP4322607B2 (ja) 施錠用シリンダ
JP4084031B2 (ja) シリンダ錠のシャッター機構
JP4128352B2 (ja) シリンダ錠のシャッター機構
JP4080185B2 (ja) 施解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