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6612A - 觸控面板及其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及其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6612A
TW201606612A TW104116254A TW104116254A TW201606612A TW 201606612 A TW201606612 A TW 201606612A TW 104116254 A TW104116254 A TW 104116254A TW 104116254 A TW104116254 A TW 104116254A TW 201606612 A TW201606612 A TW 20160661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electrode
portions
touch panel
lead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6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45491B (zh
Inventor
松本憲治
大串力
瀧口毅
秋月譲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6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66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5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549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10T29/49155Manufacturing circuit on or in base
    • Y10T29/49163Manufacturing circuit on or in base with sintering of ba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觸控面板,具備:透明基板;至少1個感測電極部,係形成在透明基板的表面上;至少1個引出配線部,係形成在透明基板的表面上且在感測電極部的周邊並連接到感測電極部;感測電極部,具有: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係分別介隔著連結部連接的複數個第1島狀電極部被配列在第1方向且並列配置在與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係分別隔著間隔複數個第2島狀電極部被配列在第2方向且並列配置在第1方向;以及複數個跳線部,係被配置成與介隔著絕緣部而對應的連結部重疊,且電性連接鄰接在第2方向的第2島狀電極部;引出配線部,具有:複數個第1配線部,係被連接到感測電極部的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以及複數個第2配線部,係被連接到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感測電極部之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及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是利用具有第1厚度的第1透明導電層所形成;感測電極部的複數個跳線部,是利用具有第2厚度的第2透明導電層所形成;引出配線部,是利用具有比第1厚度大的第3厚度之第3透明導電層所形成。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及其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有關一種觸控面板及其之製造方法,特別是有關一種電容式觸控面板的構造及其之製造方法。
近些年來,在包括攜帶式資訊機器、自動販賣機、自動櫃員機(Automated Teller Machine)、遊戲機等在內的各種電子機器中,與諸如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裝置組合使用,經由接觸畫面的方式來對電子機器進行輸入操作的觸控面板正在普及。
該觸控面板係根據其動作原理,被分類為電阻膜式、電容式、紅外線式、超音波式、電磁感應耦合式等,特別是,具有高透射率、優異的耐用性的電容式觸控面板特別受到關注。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如圖12所示的觸控面板。該觸控面板在透明基板1上具有:分別沿第1方向D1延伸且在與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上並列配置的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2、以及分別沿第2方向 D2延伸且在第1方向D1上並列配置的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3。各第1感測電極列2利用介隔著線部4連結在第1方向D1的複數個菱形島狀電極部5所構成,各第2感測電極列3利用介隔著橋部6連結在第2方向D2的複數個菱形島狀電極部7所構成。以線部4與橋部6相互在透明基板1的厚度方向上相隔一定距離地重疊的方式,第1感測電極列2與第2感測電極列3相互在非接觸狀態下交叉。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2和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3是利用透明導電體所構成,並被配置在透明基板1上的有效區域A。
引出配線部8的一端與各第1感測電極列2 的端部連接,引出配線部8的另一端延伸至透明基板1的邊緣部而與端子8A連接。同樣地,引出配線部9的一端與各第2感測電極列3的端部連接,引出配線部9的另一端延伸至透明基板1的邊緣部而與端子9A連接。引出配線部8和9係為了保有很低的電阻值,使用導電率優異的金屬而形成,並且其被設置在有效區域A外側的非有效區域B中。
更進一步,有效區域A和非有效區域B的表面被透明的保護層10覆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17816號專利公報
專利文獻1的觸控面板被重疊設置在顯示裝置的螢幕上來使用。顯示裝置的圖像透過在有效區域A內設置之利用透明導電體所形成的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2和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3而被顯示;以有效區域A內的保護層10上的任意部位被接觸的方式,在該部位產生的電容量變化透過引出配線部8和9而被檢測到,遂可以進行接觸位置的檢測、切換器的開或關等。
但是,由於引出配線部8和9使用金屬形成,所以無法透光。因此,配置有引出配線部8和9的非有效區域B通常不能作為顯示領域來使用,且透過遮罩來遮蔽住。
因而,當將觸控面板的有效區域A設計為諸如顯示裝置的整個螢幕時,則因有效區域A周邊的非有效區域B的部分,觸控面板便比顯示裝置的螢幕還要大;而且,當配置與顯示裝置的螢幕具有相同尺寸的觸控面板時,則顯示裝置可使用的有效區域不得不受到非有效區域B部分的限制。
特別是,近些年來,電子機器的螢幕正在不斷變大,當增大有效區域A的面積來增加螢幕尺寸的同時,各島狀電極部5和7的尺寸不改變,也就是觸控面板 的靈敏度不改變,則島狀電極部的數量便不得不增加,從而需要大量的引出配線部8和9。結果,非有效區域B的面積增大,遮蔽非有效區域B的影響進一步增大。
當透明基板1上暫時形成第1感測電極列2和第2感測電極列3時,如果像形成引出配線部8和9那樣,第1感測電極列2和第2感測電極列3使用相同的透明導電體同時形成,則引出配線部8和9變得透明,因而無需遮蔽非有效區域B;但由於用於透明電極的諸如ITO(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等的典型材料具有比金屬配線高的電阻率,因此存在難以靈敏地檢測電容量變化的風險。
本發明為了消解上述問題而設計,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無需遮蔽設置引出配線部的區域且能夠高靈敏地檢測電容量的變化。
而且,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該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
有關有關本發明的觸控面板,乃是在透明基板上形成感測電極部,並同時在感測電極部的周圍形成連接到感測電極部的引出配線部者;其特徵為:感測電極部,具有: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係分別介隔著連結部連接的複數個第1島狀電極部被配列在第1方向且並列配置在與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係分別隔著間隔複數個第2島狀電極部被配列在第2 方向且並列配置在第1方向;以及複數個跳線部,係被配置成與介隔著絕緣部而對應的連結部重疊,且電性連接鄰接在第2方向的第2島狀電極部;引出配線部,具有:複數個第1配線部,係被連接到感測電極部之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以及複數個第2配線部,係被連接到感測電極部之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感測電極部之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及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是利用具有第1厚度的第1透明電極層所形成;感測電極部之複數個跳線部是利用具有第2厚度的第2透明導電層所形成;引出配線部是利用具有比第1厚度大的第3厚度的第3透明導電層所形成。
第3厚度等於第1厚度與第2厚度的和者為 佳。這情況下,第3透明導電層,係可以是具有層積了具有第1厚度的層與具有第2厚度的層之雙層構造。
更進一步,第2厚度比第1厚度大者為佳。
較佳的是,以跳線部、絕緣部、及連結部的順序形成在透明基板的表面上。
引出配線部是可以具有:一對第1配線部,係對各第1感測電極列分別連接在第1方向中的第1感測電極列的兩端;以及一對第2配線部,係對各第2感測電極列分別連接在第2方向中的第2感測電極列的兩端。
在透明電極上,也可以形成複數個感測電極部、以及分別對應到複數個感測電極部之複數個引出配線部。這情況下,可以在相互鄰接的感測電極部之間配置一 部分的引出配線部。
更具備覆蓋感測電極部及引出配線部的透明保護層者為佳。
第1透明導電層、第2透明導電層、及第3透明導電層,係分別可以利用氧化銦錫來形成。
有關本發明的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乃是製 造上述觸控面板的方法,包括:第1圖案形成製程,係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其包含具有引出配線部的圖案形狀的第1引出配線層、和複數個跳線部;第2圖案形成製程,係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其包含具有引出配線部的圖案形狀的第2引出配線層、和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及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以及絕緣部形成製程,形成使相互重疊的跳線部與連結部之間絕緣的絕緣部;經由實行第1圖案形成製程、第2圖案形成製程及絕緣部形成製程使得跳線部與連結部介隔著絕緣部而重疊且第1引出配線層與第2引出配線層相互重疊,從而用跳線部電性連接相互鄰接在第2方向的第2島狀電極部而形成感測電極部,且重疊第1引出配線層與第2引出配線層而形成引出配線部。
絕緣部形成製程係在第1圖案形成製程與第2 圖案形成製程之間實施者為佳。特別是,可以依第1圖案形成製程、絕緣部形成製程、及第2圖案形成製程的順序來實施。
較佳的是,形成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比第2透明導電 體圖案厚。
更進一步,包含形成覆蓋感測電極部及引出配線部的透明保護層之保護層形成製程者為佳。
根據本發明,連接到感測電極部的引出配線部,是利用比形成感測電極部的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及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的第1透明導電層的第1厚度還大的第3厚度之第3透明導電層所形成的緣故,所以沒必要去遮蔽設置有引出配線部的區域,且可以感度良好地檢測電容量的變化。
1‧‧‧透明基板
2‧‧‧第1感測電極列
3‧‧‧第2感測電極列
4‧‧‧線部
5、7‧‧‧島狀電極部
6‧‧‧橋部
8、9‧‧‧引出配線部
8A、9A‧‧‧端子
10‧‧‧保護層
11、31、41、51、61‧‧‧透明基板
11A‧‧‧短邊部
11B‧‧‧長邊部
12‧‧‧感測電極部
13、33、33R‧‧‧引出配線部
14‧‧‧第1感測電極列
15‧‧‧第2感測電極列
16‧‧‧第1島狀電極部
17‧‧‧連結部
18‧‧‧第2島狀電極部
19‧‧‧跳線部
20‧‧‧絕緣部
21、22‧‧‧第1配線部
23、24‧‧‧第2配線部
25‧‧‧端子區域
26‧‧‧透明保護層
27‧‧‧第1引出配線層
28‧‧‧第2引出配線層
D1‧‧‧第1方向
D2‧‧‧第2方向
T1‧‧‧第1厚度
T2‧‧‧第2厚度
T3‧‧‧第3厚度
P1‧‧‧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
P2‧‧‧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
A‧‧‧有效區域
B‧‧‧非有效區域
[圖1]為表示有關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的俯視圖。
[圖2]為表示有關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的主要部位的剖視圖。
[圖3]為表示有關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4]為階段性表示有關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的主要部位的剖視圖。
[圖5]為表示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的俯視圖。
[圖6]為表示在跳線部上形成絕緣部的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的俯視圖。
[圖7]為表示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的俯視圖。
[圖8]為表示有關實施方式2的觸控面板的俯視圖。
[圖9]為表示有關實施方式3的觸控面板的俯視圖。
[圖10]為表示有關實施方式3的變形例的觸控面板的俯視圖。
[圖11]為表示有關實施方式3的另一變形例的觸控面板的俯視圖。
[圖12]為表示以往的觸控面板的部分俯視圖。
以下,根據添附圖面來說明該發明的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於圖1,表示有關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之構成。該觸控面板具有矩形的透明基板11,在透明基板11的表面上形成感測電極部12,且在感測電極部12的周邊中的透明基板11的表面上形成引出配線部13。
感測電極部12具有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14和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15,各第1感測電極列14沿第1方向D1延伸且在第2方向D2上並列配置,各第2感測電極列15沿第2方向D2延伸且在第1方向D1上並列配 置,第1方向D1與矩形透明基板11的短邊部11A平行,第2方向D2與透明基板11的長邊部11B平行,也就是與第1方向D1正交。這些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14和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15利用具有設定的第1厚度T1的ITO(氧化銦錫)製成的第1透明導電層形成。
各第1感測電極列14利用以下所構成:沿第 1方向D1直線狀排列的複數個第1島狀電極部16、在第1方向D1上彼此鄰接的第1島狀電極部16之間對應設置的複數個線狀連結部17。被設置在第1感測電極列14中間部分的各第1島狀電極部16具有菱形的形狀,而位於第1感測電極列14兩端的一對第1島狀電極部16具有將菱形二等分後的等腰三角形的形狀。各連結部17將相互鄰接的第1島狀電極部16的角部連接成一體,從而,各第1感測電極列14中的複數個第1島狀電極部16介隔著複數個連結部17而電性連接。
另一方面,各第2感測電極列15利用以下所 構成:相互隔著設定間隙並沿第2方向D2直線狀配列的複數個第2島狀電極部18。被設置在第2感測電極列15中間部分的各第2島狀電極部18具有菱形的形狀,而位於第2感測電極列15兩端的一對第2島狀電極部18具有將菱形二等分後的等腰三角形的形狀。
感測電極部12還具有配置在透明基板11的表面上的複數個跳線部19,各跳線部19分別對應在第2感測電極列15中的相互鄰接的第2島狀電極部18之間。 跳線部19經由利用ITO所製成的第2透明導電層形成,且具有第2厚度T2,且與相互鄰接的第2島狀電極部18的角部相接觸,以將兩個第2島狀電極部18相互電性連接,其中,第2厚度T2比形成第1感測電極列14和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第1透明導電層的第1厚度T1大。因而,各第2感測電極列15的複數個第2島狀電極部18介隔著跳線部19而電性連接。
雖然複數個跳線部19被分別設置在與第1感 測電極列14的對應連結部17重疊的位置,但在各跳線部19與對應連結部17之間設置有由透明絕緣體形成的絕緣部20,因此相互重疊的跳線部19與連結部17之間被絕緣部20電性絕緣。因此,沿第1方向D1延伸的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14與沿第2方向D2延伸的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15之間在相互電性隔離的狀態下交叉。
被設置在感測電極部12周邊的引出配線部13 透過具有第3厚度T3的ITO製成的第3透明導電層形成,第3厚度T3比形成跳線部19的第2透明導電層的第2厚度T2大,引出配線部13具有一對第1配線部21和22、一對第2配線部23和24,該對第1配線部21和22分別與沿第1方向D1延伸的第1感測電極列14的相對兩端連接,該對第2配線部23和24分別與沿第2方向D2延伸的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相對兩端連接。
第1配線部21和22及第2配線部23和24均外露到位置在感測電極部12周邊的透明基板11的表面上,並延 伸至設定在透明基板11的其中一方的長邊部11B中的中央部分的端子區域25。
另外,除了端子區域25中的引出配線部13的一部分之外,感測電極部12和引出配線部13利用絕緣性樹脂等所製成的透明保護層26覆蓋。
圖2表示感測電極部12中的第1感測電極列 14和第2感測電極列15的1個交叉部分以及引出配線部13的1行配線部的剖面構造。
跳線部19形成在透明基板11的表面上,位於第1感測電極列14與第2感測電極列15的交叉部分上,第1感測電極列14的連結部17介隔著絕緣部20形成在跳線部19的中央部分上,在透明基板11和跳線部19上形成第2島狀電極部18,使得第2感測電極列15中相隔一定間距的相對的一對第2島狀電極部18的角部分別重疊在跳線部19的兩端部上。另外,在連結部17、絕緣部20和第2島狀電極部18的露出部分上形成透明保護層26。
如圖2所示,作為第1感測電極列14一部分 的連結部17及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第2島狀電極部18由同一之第1透明導電層所形成,因此均具有第1厚度T1,然而形成跳線部19的第2透明導電層具有比第1透明導電層的第1厚度T1大的第2厚度T2。
而且,引出配線部13中的第1配線部21和 22及第2配線部23和24均具有相同的剖面構造,並且均具有第1引出配線層27和第2引出配線層28層疊後的 雙層構造,第1引出配線層27包括具有與在透明基板11的表面上形成並構成跳線部19的第2透明導電層相同的第2厚度T2的透明導電層,第2引出配線層28包括具有與構成第1感測電極列14和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第1透明導電層相同的第1厚度T1的透明導電層。也就是說,形成引出配線部13的第3透明導電層的第3厚度T3具有與第1透明導電層的第1厚度T1與第2透明導電層的第2厚度T2之和相當的值。
而且,在引出配線部13上形成透明保護層26。
這樣,引出配線部13是經由利用ITO所製成的第3透明導電層所形成,因此可以透過光線,無需利用遮罩等來遮蔽引出配線部13的區域,可實現整個表面都透明的觸控面板。
而且,由於形成引出配線部13的第3透明導電層具有比形成感測電極部12中的第1感測電極列14和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第1透明導電層厚的第3厚度T3,因此各配線部可以確保大的剖面積。因而,即使使用電阻率比金屬高的ITO,形成的配線部的電阻也可以降低,且可以感度良好地檢測感測電極部12中的電容量變化。
具體而言,以將在端子區域25露出的引出配線部13的各配線部與圖中未示出的諸如積體電路等連接的方式,在感測電極部12中的相應部位所產生的電容量變化能夠被檢測到,繼而能夠對觸控面板上的接觸位置進行檢測以及對切換器進行切換。
另外,與現有觸控面板所使用的金屬配線相比,由於在該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中所使用的ITO的耐腐蝕性優異,所以可靠性能夠被提高。
接下來,參照圖3的流程圖來說明實施方式1 的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
首先,在製程S1中,在透明基板11上形成由ITO製成的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P1,該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P1包括具有引出配線部13的圖案形狀的第1引出配線層27和複數個跳線部19。如圖4(A)所示,該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P1具有第2厚度T2;形成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P1後,如圖5所示,在透明基板11上要形成感測電極部12的區域R內散佈地形成有複數個跳線部19,同時在區域R的外周形成有用於形成引出配線部13的第1引出配線層27。複數個跳線部19由構成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P1的ITO製成的第2透明導電層形成。
接下來,在製程S2中,在跳線部19上形成 絕緣部20。在此製程中,如圖4(B)和圖6所示,各絕緣部20沿第1方向D1穿過跳線部19的中央部分而使跳線部19的兩端部分別沿第2方向D2露出,以在複數個跳線部19上分別形成複數個絕緣部20。
另外,在製程S3中,如圖7所示,利用ITO 所製成、包括具有引出配線部13的圖案形狀的第2引出配線層28、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14和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P2被形成。在此製程 中,如圖4(C)所示,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P2的形成使得第1感測電極列14的各連結部17重疊在覆蓋相應跳線部19的中央部分的絕緣部20上以及第2引出配線層28重疊在第1引出配線層27上。
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P2形成後,在第1感測 電極列14與第2感測電極列15的交叉部分上,第2感測電極列15中的相互相隔一定間距、相對的一對第2島狀電極部18的角部分別與相應跳線部19兩端的上部接觸,從而該對第2島狀電極部18彼此之間經由跳線部19互相電連接。於是感測電極部12被形成。在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14和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15中,由構成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P2的ITO製成的第1透明導電層被形成。
而且,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P2具有第1厚度T1,第2引出配線層28重疊在第1引出配線層27上,從而具有相當於第1厚度T1和第2厚度T2之和的第3厚度T3的第3透明導電層被形成。透過該第3透明導電層,引出配線部13被形成。
然後,在製程S4中,如圖4(D)所示,覆蓋感測電極部12和引出配線部13的透明保護層26被形成。在此製程中,僅圖1所示的端子區域25中的引出配線部13部分露出之外,除去端子區域25的感測電極部12和引出配線部13的整個表面都被透明保護層26覆蓋。
由此,圖1所示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被製造出。
透過形成具有第2厚度T2的第1透明導電體 圖案P1,來形成複數個跳線部19和第1引出配線層27,然後,透過形成具有第1厚度T1的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P2,來形成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14、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15和第2引出配線層28,從而獲得具有第2引出配線層28重疊在第1引出配線層27上、具有第3厚度T3的雙層構造的引出配線部13。
與具有金屬配線的現有觸控面板相比,由於本發明不需要金屬配線的形成製程,所以製造成本被降低。
另外,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P1、複數個絕緣 部20、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P2和透明保護層26都能夠利用光刻法來形成。
而且,雖然構成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14和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第1透明導電層、構成複數個跳線部19的第2透明導電層、構成引出配線部13的第3透明導電層均由ITO製成,但其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它們也可使用AZO(氧化鋅鋁、Al doped ZnO)、IZ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等透明金屬氧化物製成。
另外,圖1所示的第1感測電極列14的複數 個第1島狀電極部16和第2感測電極列15的複數個第2島狀電極部18的數量只不過是一實例,其並不侷限於此。
而且,雖然感測電極部12的第1感測電極列14延伸的第1方向D1與感測電極部12的第2感測電極列15延伸的第2方向D2相互正交交叉,但其並不侷限於此,此 方向可變化,只要它們相互交叉即可。
在上述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的感測電極部 12中,跳線部19形成在透明基板11的表面上,第1感測電極列14的連結部17分別經由絕緣部20形成在跳線部19上;但相反地,第1感測電極列14的連結部17也可以形成在透明基板11的表面上而跳線部19分別經由絕緣部20形成在連結部17上,以此構成感測電極部12。
在此情況下,參考圖3的流程圖,首先實施製程S3,形成包括具有引出配線部13的圖案形狀的第2引出配線層28、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14和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P2,然後實施製程S2,在連結部17上形成絕緣部20,而後,實施製程S1,形成包括具有引出配線部13的圖案形狀的第1引出配線層27和複數個跳線部19的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P1。
[實施方式2]
圖8表示了實施方式2的觸控面板。在該觸控面板中,在透明基板31上形成有感測電極部12和引出配線部33。另外,雖然圖中未示出,但與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相同,在感測電極部12和引出配線部33上形成有透明保護層。
感測電極部12與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中使用的感測電極部12相同。
引出配線部33包括第1配線部21和第2配 線部23,第1配線部21與沿第1方向D1延伸的各第1感測電極列14的一端連接,第2配線部23與沿第2方向D2延伸的第2感測電極列15的一端連接;這些第1配線部21和第2配線部23延伸至端子區域25。
各第1感測電極列14的複數個第1島狀電極部16介隔著複數個連結部17電性連接,各第2感測電極列15的複數個第2島狀電極部18介隔著複數個跳線部19電性連接,因此即使如實施方式2這樣,僅將第1配線部21與第1感測電極列14的一端連接,以及僅將第2配線部23與第2感測電極列15的一端連接,也能夠對整個感測電極部12進行電容量變化的檢測。
但是,如果第1感測電極列14的複數個連結 部17中的任一個或與第2感測電極列15相對應的複數個跳線部19中的任一個發生斷線的話,在從斷線部分到未連接第1配線部21或第2配線部23的感測電極部12一端的感測電極部12部分中,將不能對電容量的變化進行檢測。
與此相對,在圖1所示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中,由於第1感測電極列14的相對兩端分別與第1配線部21和22連接,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相對兩端同樣分別與第2配線部23和24連接,因而即使當第1感測電極列14的複數個連結部17中的任一個或與第2感測電極列15相對應的複數個跳線部19中的任一個發生斷線時,也能夠對整個感測電極部12進行電容量變化的檢測。因此,最好 像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的引出配線部13那樣,將第1感測電極列14的兩端分別與第1配線部21和22連接,將第2感測電極列15的兩端分別與第2配線部23和24連接。
[實施方式3]
在實施方式1的觸控面板中,在透明基板11上形成一個感測電極部12和一個引出配線部13,然而如圖9所示,在一個透明基板41上也可以形成2個感測電極部12以及與這2個感測電極部12相對應的2個引出配線部13。
雖然在2個感測電極部12之間設置了引出配線部13的一部分,但由於引出配線部13由第3透明導電層形成,所以無需遮蔽2個感測電極部12之間的部分,透明基板41的整個區域都可成為與觸控面板組合使用的顯示裝置的有效區域。
另外,在使用金屬配線的現有觸控面板中,為了避免在有效區域中形成不透明的部分,因而不能在兩個感測電極部12之間設置金屬配線。
對應螢幕尺寸的增大,當增加第1感測電極 列14的第1島狀電極部16以及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第2島狀電極部18的數量來維持觸控面板的檢測解析度或為了防止檢測解析度下降時,引出配線部13的配線數量也要增加;同時,用於檢測電容量變化來檢測接觸位置以 及在切換器之間切換等的積體電路在接收的配線數量上會經常受到限制。
然而,在該實施方式3的觸控面板中,由於設置了2個感測電極部12、與這2個感測電極部12對應的2個引出配線部13,因此2個引出配線部13被分別與積體電路連接,以使觸控面板被分隔成2個區域來操作,輕易地實現了螢幕尺寸的擴大。
而且,如實施方式1的上述描述那樣,在感 測電極部12中位於各第1感測電極列14的兩端的一對第1島狀電極部16和位於各第2感測電極列15的兩端的一對第2島狀電極部18分別具有將菱形二等分後得到的等腰三角形的形狀。因此,如圖9所示,當2個感測電極部12鄰接在第2方向D2上時,位於兩個感測電極部12中的其中一個的各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端部上具有等腰三角形形狀的第2島狀電極部18與位於兩個感測電極部12中的另一個的各第2感測電極列15的端部上具有等腰三角形形狀的相應第2島狀電極部18相互接近,因而這兩個第2島狀電極部18可共同作為一個菱形形狀的島狀電極部來發揮功能。
另外,同樣也可以在1片透明基板上設置3 個以上的感測電極部12以及與其相對應的3個以上的引出配線部13。設置方向並不侷限於圖9所示出的第2方向D2,複數個感測電極部12和複數個引出配線部13也可在第1方向D1上設置,並且可在第1方向D1和第2 方向D2上分別設置複數個感測電極部12和複數個引出配線部13,從而可實現螢幕尺寸的增大。
而且,如圖10所示,在一個透明基板51上 設置2個感測電極部12的同時,在2個感測電極部12中的其中一個的周邊可設置實施方式2中所使用的引出配線部33,並在另一個感測電極部12的周邊可設置與引出配線部33左右對稱形成的引出配線部33R。
由於引出配線部33和33R僅與各第1感測電極列14的一端和各第2感測電極列15的一端連接,各自感測電極部12中的第2感測電極列15上未連接引出配線部33和33R的另一端彼此接近設置,所以,如圖10所示,在2個感測電極部12之間不存在引出配線部33和33R的觸控面板可以被構成。
因此,即使當如現有觸控面板那樣在引出配 線部33和33R中使用金屬配線,有效區域中也不會形成不透明的部分。
然而,如圖11所示,當在一個透明基板61上設置3個以上的感測電極部12和與其相對應的3個以上的引出配線部33和33R時,引出配線部33和33R的一部分不得不在相互鄰接的感測電極部12之間設置。因此,雖然由金屬配線形成的引出配線部不能用來構成如圖11那樣設置的觸控面板,但由於引出配線部33和33R是透明的,因此三個以上的感測電極部12可被設置,故而螢幕尺寸可被擴大。
11‧‧‧透明基板
12‧‧‧感測電極部
13‧‧‧引出配線部
14‧‧‧第1感測電極列
15‧‧‧第2感測電極列
17‧‧‧連結部
18‧‧‧第2島狀電極部
19‧‧‧跳線部
20‧‧‧絕緣部
26‧‧‧透明保護層
27‧‧‧第1引出配線層
28‧‧‧第2引出配線層
D2‧‧‧第2方向
T1‧‧‧第1厚度
T2‧‧‧第2厚度
T3‧‧‧第3厚度

Claims (15)

  1. 一種觸控面板,具備:透明基板;至少1個感測電極部,係形成在前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上;至少1個引出配線部,係形成在前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上且在前述感測電極部的周邊並連接到前述感測電極部;前述感測電極部,具有: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係分別介隔著連結部連接的複數個第1島狀電極部被配列在第1方向且並列配置在與前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係分別隔著間隔複數個第2島狀電極部被配列在前述第2方向且並列配置在前述第1方向;以及複數個跳線部,係被配置成與介隔著絕緣部而對應的前述連結部重疊,且電性連接鄰接在前述第2方向的前述第2島狀電極部;前述引出配線部,具有:複數個第1配線部,係被連接到前述感測電極部的前述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以及複數個第2配線部,係被連接到前述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前述感測電極部之前述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及前述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是利用具有第1厚度的第1透明 導電層所形成;前述感測電極部的前述複數個跳線部,是利用具有第2厚度的第2透明導電層所形成;前述引出配線部,是利用具有比前述第1厚度大的第3厚度之第3透明導電層所形成。
  2. 如請求項1之觸控面板,其中,前述第3厚度等於前述第1厚度與前述第2厚度之和。
  3. 如請求項2之觸控面板,其中,前述第3透明導電層具有層積了具有前述第1厚度的層與具有前述第2厚度的層之雙層構造。
  4.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觸控面板,其中,前述第2厚度比前述第1厚度大。
  5. 如請求項1之觸控面板,其中,前述跳線部、前述絕緣部和前述連結部,係以該順序被形成在前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上。
  6. 如請求項1之觸控面板,其中,前述引出配線部具有:一對前述第1配線部,係對各前述第1感測電極列分別連接在前述第1方向中的前述第1感測電極列的兩端;以及一對前述第2配線部,係對各前述第2感測電極列分別連接在前述第2方向中的前述第2感測電極列的兩端。
  7. 如請求項1之觸控面板,其中,在透明電極上,形成複數個前述感測電極部、以及分 別對應到複數個前述感測電極部之複數個前述引出配線部。
  8. 如請求項7之觸控面板,其中,在相互鄰接的前述感測電極部之間配置一部分的前述引出配線部。
  9. 如請求項1之觸控面板,其中,更具備覆蓋前述感測電極部及前述引出配線部的透明保護層。
  10. 如請求項1之觸控面板,其中,前述第1透明導電層、前述第2透明導電層、及前述第3透明導電層,係分別利用氧化銦錫來形成。
  11. 一種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乃是製造如請求項1~10中任一項之觸控面板的方法,包含:第1圖案形成製程,係在前述透明基板上形成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其包含具有前述引出配線部的圖案形狀的第1引出配線層、和前述複數個跳線部;第2圖案形成製程,係在前述透明基板上形成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其包含具有前述引出配線部的圖案形狀的第2引出配線層、和前述複數個第1感測電極列及前述複數個第2感測電極列;以及絕緣部形成製程,形成使相互重疊的前述跳線部與前述連結部之間絕緣的絕緣部;經由實行前述第1圖案形成製程、前述第2圖案形成 製程及前述絕緣部形成製程使得前述跳線部與前述連結部介隔著前述絕緣部而重疊且前述第1引出配線層與前述第2引出配線層相互重疊,從而用前述跳線部電性連接相互鄰接在前述第2方向的前述第2島狀電極部而形成前述感測電極部,且重疊前述第1引出配線層與前述第2引出配線層而形成前述引出配線部。
  12. 如請求項11之觸控面板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絕緣部形成製程係在前述第1圖案形成製程與前述第2圖案形成製程之間實施。
  13. 如請求項12之觸控面板製造方法,其中,依前述第1圖案形成製程、前述絕緣部形成製程、及前述第2圖案形成製程的順序來實施。
  14. 如請求項11~13中任一項之觸控面板製造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第1透明導電體圖案比前述第2透明導電體圖案厚。
  15. 如請求項11~13中任一項之觸控面板製造方法,其中,更進一步,包含形成覆蓋前述感測電極部及前述引出配線部的透明保護層之保護層形成製程。
TW104116254A 2014-05-26 2015-05-21 觸控面板及其之製造方法 TWI5454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8165A JP6325342B2 (ja) 2014-05-26 2014-05-26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6612A true TW201606612A (zh) 2016-02-16
TWI545491B TWI545491B (zh) 2016-08-11

Family

ID=54556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6254A TWI545491B (zh) 2014-05-26 2015-05-21 觸控面板及其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11230B2 (zh)
JP (1) JP6325342B2 (zh)
CN (1) CN105320374B (zh)
TW (1) TWI5454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64595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の製造方法
KR102546769B1 (ko) * 2018-06-08 2023-06-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표시 장치
CN110851028B (zh) * 2019-11-08 2023-06-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可拉伸oled显示触摸屏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184293A1 (zh) * 2020-03-19 2021-09-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KR20210143985A (ko) * 2020-05-20 2021-11-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KR20220070143A (ko) * 2020-11-20 2022-05-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감지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09249A (ja) * 2007-06-26 2009-01-15 Nissha Printing Co Ltd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2方式併用タッチパネル
JP2010267223A (ja) * 2009-05-18 2010-11-25 Seiko Epson Corp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製造方法
US20110017524A1 (en) * 2009-07-27 2011-01-27 Chien Lung Chen Dual-substrat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CN201655182U (zh) * 2010-01-28 2010-11-24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板
US20120274602A1 (en) * 2011-04-29 2012-11-01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Wiring and periphery for integrated capacitive touch devices
JP2013020347A (ja) * 2011-07-08 2013-01-3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202394197U (zh) * 2011-09-23 2012-08-22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KR101493556B1 (ko) * 2011-10-27 2015-02-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내장형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JP5923951B2 (ja) 2011-12-02 2016-05-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基板およびその基板の製造方法
JP5236099B2 (ja) * 2012-05-09 2013-07-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タッチパネル
CN103543886B (zh) * 2012-07-10 2017-02-08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触摸屏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25342B2 (ja) 2018-05-16
TWI545491B (zh) 2016-08-11
US20150338977A1 (en) 2015-11-26
CN105320374A (zh) 2016-02-10
JP2015225383A (ja) 2015-12-14
CN105320374B (zh) 2018-07-17
US9811230B2 (en) 2017-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58805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TWI545491B (zh) 觸控面板及其之製造方法
US8866756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TWI633472B (zh) 觸控螢幕面板
TWI432830B (zh) 觸控螢幕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US8963848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TWI617963B (zh) 具有同平面備用旁路連接之觸控感測器面板
USRE49690E1 (en) Touch screen with electrodes including linear and branched portions
KR101323004B1 (ko) 정전용량 방식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TWI464656B (zh) 觸控面板的電極結構、製造方法以及觸控面板
KR101093326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작방법
KR20140044651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US20130285939A1 (en) Touch screen panel
TWI604580B (zh) Electrostatic capacitance typ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9582129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KR20140027695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JP6418910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TW201340181A (zh) 觸控面板及其觸碰感應層的製造方法
TWI451105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KR20140044720A (ko) 상호정전용량 터치감지 패널
JP201616230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293165B1 (ko) 접촉 감지 패널
JP6534807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2013156949A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315672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