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0361A - 加飾方法、加飾裝置、及車輛用輪圈 - Google Patents

加飾方法、加飾裝置、及車輛用輪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0361A
TW201600361A TW104119475A TW104119475A TW201600361A TW 201600361 A TW201600361 A TW 201600361A TW 104119475 A TW104119475 A TW 104119475A TW 104119475 A TW104119475 A TW 104119475A TW 201600361 A TW201600361 A TW 2016003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d
decorative
transfer surface
rim
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9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eshi Oishi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00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036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26Printing on other surfaces than ordinary paper
    • B41M1/28Printing on other surfaces than ordinary paper on met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041Digital printing on surfaces other than ordinary paper
    • B41M5/0047Digital printing on surfaces other than ordinary paper by ink-jet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041Digital printing on surfaces other than ordinary paper
    • B41M5/0058Digital printing on surfaces other than ordinary paper on metals and oxidised metal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207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41M5/385 - B41M5/395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7/00Wheel cover discs, rings, or the like, for ornamenting, protecting, venting, or obscuring, wholly or in part, the wheel body, rim, hub, or tyre sidewall, e.g. wheel cover discs, wheel cover discs with cooling fins
    • B60B7/0026Wheel cover discs, rings, or the like, for ornamenting, protecting, venting, or obscuring, wholly or in part, the wheel body, rim, hub, or tyre sidewall, e.g. wheel cover discs, wheel cover discs with cooling fi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rface
    • B60B7/0033Wheel cover discs, rings, or the like, for ornamenting, protecting, venting, or obscuring, wholly or in part, the wheel body, rim, hub, or tyre sidewall, e.g. wheel cover discs, wheel cover discs with cooling fi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rface the dominant aspect being the surface appearance
    • B60B7/0053Wheel cover discs, rings, or the like, for ornamenting, protecting, venting, or obscuring, wholly or in part, the wheel body, rim, hub, or tyre sidewall, e.g. wheel cover discs, wheel cover discs with cooling fi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rface the dominant aspect being the surface appearance the surface being decor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8Intermediate layers; Layers between substrate and imaging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42Multiple imaging layer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應用於加飾範圍較長之被加飾物,且即便加飾自由度較高,亦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之加飾方法。 加飾方法具有:至少1次接觸步驟,其係使墊24之轉印面24a與被加飾物10接觸;第1附著步驟,其係使油墨附著於墊;第1按壓步驟,其係將於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墊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而進行加飾;第2附著步驟,其係於第1按壓步驟之後,使油墨附著於墊;第2按壓步驟,其係將於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墊壓抵於與第1加飾位置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2加飾位置而進行加飾;以及移動步驟,其係使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墊之位置,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且藉由墊而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較墊之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的範圍進行加飾。

Description

加飾方法、加飾裝置、及車輛用輪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加飾方法、加飾裝置、及藉由該等進行加飾而得之車輛用輪圈。
於例如對車輛用輪圈之輪緣部進行加飾之情形時,加飾之範圍相對較長。先前,於加飾之範圍相對較長之情形時,藉由塗裝或密封貼而進行加飾。藉由該等加飾技術而遍及加飾範圍之長度方向獲得均勻之加飾狀態。
例如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下內容:於車輛用輪圈之輪緣部形成裝飾圖案用之溝槽,並對該溝槽內填充塗料。又,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如下內容:將複數個圓弧狀之密封體以整體形狀成為環狀之方式貼附於車輛用輪圈之輪緣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1432號公報
[專利文獻2]實用新型註冊第3149592號公報
然而,如專利文獻1般,於對溝槽實施塗裝之情形時,若加飾之圖樣為線條,則容易進行溝槽之形成及塗裝,但若為文字等複雜之圖樣,則難以進行溝槽之形成及塗裝。因此,如專利文獻1般之利用塗 裝之加飾於加飾內容有限制,加飾自由度較低。
又,於密封貼之情形時,雖加飾自由度較高,但密封體係由作業者貼附。進而,於對輪緣部貼附密封體時,必須以無明確之標記之狀態貼附密封體。由於密封體之位置對準具有較高之技能,故而生產性較低。因此,於如專利文獻2般,於利用複數個密封體對較長之加飾範圍進行加飾之情形時,進行密封體之位置對準之次數增加,故而生產性更降低。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應用於加飾範圍較長之被加飾物,且即便加飾自由度較高,亦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之加飾方法、加飾裝置、及藉由其等進行加飾而得之車輛用輪圈。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發明之效果]
第1發明之加飾方法之特徵在於包括:至少1次接觸步驟,其係使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之第1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被加飾物接觸;第1附著步驟,其係使油墨自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第1按壓步驟,其係於在上述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2附著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之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第2按壓步驟,其係於在上述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的上述第1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2加飾位 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以及移動步驟,其係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且藉由上述第1墊,對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較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本發明之加飾方法具有:至少1次接觸步驟,其係使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之第1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被加飾物接觸;第1附著步驟,其係使油墨自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第1墊固定治具之第1墊之轉印面;第1按壓步驟,其係於在接觸步驟中使第1墊之轉印面與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而對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2附著步驟,其係於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之後,使油墨自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第1墊固定治具之第1墊之轉印面;第2按壓步驟,其係於在接觸步驟中使第1墊之轉印面與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與固定在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2加飾位置,而對加飾區域之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以及移動步驟,其係使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第1墊之位置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根據該構成,可藉由第1墊而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較第1墊之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本發明之加飾方法係藉由所謂之移印而對被加飾物進行加飾。移印為自版對墊轉印油墨之後,將該墊壓抵於加飾對象而進行印刷 (加飾)之印刷技術。因此,與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較高。又,於本發明中,於將第1墊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之狀態下,使第1墊接觸並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因此,容易進行第1墊相對於被加飾物之定位,可更提高生產性。
進而,於本發明中,藉由第1墊而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較第1墊之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因此,即便為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較長之情形,第1墊亦可較小。由於第1墊較小,故而容易確保將第1墊壓抵於被加飾物時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更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於在接觸步驟中使第1墊移動之情形時,第1墊較小,故而容易確保第1墊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第1墊之移動精度一面使第1墊之移動速度加快。因此,與藉由1次移印對較長之加飾區域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雖印刷次數變多,但由於1次印刷時間較短即可,故而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
又,於移動步驟中,於將被加飾物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狀態下,使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因此,於使被加飾物移動之情形時,容易確保被加飾物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被加飾物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
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使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包含使被加飾物或第1墊平移移動之情形與旋轉移動之情形。
第2發明之加飾方法係如上述第1發明之加飾方法,其中上述第2附著步驟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且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1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 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接觸;以及第2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接觸;且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1移動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且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與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之相隔距離。
根據該構成,於第1按壓步驟之後且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第1移動步驟,該第1移動步驟係使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第1加飾位置之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與第2加飾位置之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之相隔距離。因此,於第1按壓步驟及第2按壓步驟中,第1墊之轉印面被壓抵於停止狀態之被加飾物。因此,不論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形狀為何,均容易確保利用第1墊之印刷之精度。因此,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
第3發明之加飾方法係如上述第1發明之加飾方法,其中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剖面形狀為圓形或圓弧狀,上述第2附著步驟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且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1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以及第2接觸步 驟,其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且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1加飾移動步驟,其係與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距離;以及第2加飾移動步驟,其係與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距離;且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中,於在上述第1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中,於在上述第2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
根據該構成,第1墊之轉印面之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或圓弧狀。於第1按壓步驟(第2按壓步驟)中,一面使第1墊繞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而且,與第1按壓步驟(第2按壓步驟)之 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第1加飾移動步驟(第2加飾移動步驟),該第1加飾移動步驟(第2加飾移動步驟)係使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之距離。關於第1墊,其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一部分被壓抵於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一部分。伴隨第1墊之旋轉,第1墊與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接觸部位變化,藉此,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整個區域進行加飾。由於將第1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故而更容易確保第1墊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進一步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進一步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由於將第1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故而與將第1墊之轉印面整體同時壓抵於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情形相比,可使第1墊之最大長度變小。於在接觸步驟中使第1墊移動之情形時,第1墊之最大長度較小,藉此,可一面確保第1墊之移動精度一面使第1墊之移動速度加快。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第4發明之加飾方法係如上述第1發明之加飾方法,其中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剖面形狀為圓形,上述第1版為圓筒狀或圓柱狀,且於其外周面附著有油墨,上述接觸步驟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進行,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版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第1版繞其外周面之中心軸旋轉,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中,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 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版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第1版旋轉,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中,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上述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上述第2附著步驟、及上述第2按壓步驟同時進行。
根據該構成,第1墊之轉印面之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於第1按壓步驟(第2按壓步驟)中,於使第1墊之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第1墊繞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又,與該第1按壓步驟(第2按壓步驟)同時地進行移動步驟。關於第1墊,其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一部分被壓抵於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一部分。伴隨第1墊之旋轉,第1墊與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接觸部位變化,藉此,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整個區域進行加飾。由於將第1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故而更容易確保第1墊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進一步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進一步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由於將第1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故而與將 第1墊之轉印面整體同時壓抵於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情形相比,可使第1墊之最大長度變小。於在接觸步驟中使第1墊移動之情形時,第1墊之最大長度較小,藉此,可一面確保第1墊之移動精度一面使第1墊之移動速度加快。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進而,於第1按壓步驟中,一面使第1墊之轉印面與第1版接觸,一面將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因此,於對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之後,可不使第1墊自被加飾物離開地開始第2附著步驟。因此,與於第1按壓步驟之後,使第1墊在第1版與被加飾物之間移動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且可提高生產性。
如上述第1至上述第4發明之加飾方法,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為車輛用輪圈,該車輛用輪圈具有:環狀之輪緣部;輪轂部,其配置於上述輪緣部之內側;以及輪輻部,其將上述輪緣部與上述輪轂部連結;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為上述車輛用輪圈之上述輪緣部之至少一部分。
第5發明之加飾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第1墊固定治具,其將第1墊固定;被加飾物固定治具,其將被加飾物固定;第1附著機構,其使油墨自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轉印面;第1接觸按壓機構,其係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移動機構,其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而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沿上述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上述第1附著機構、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及上述移動機構之動作;上述控制部可執行:至少1次接觸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 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第1附著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1附著機構,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第1按壓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2附著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之後,藉由上述第1附著機構,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第2按壓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與上述第1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以及移動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移動機構,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且藉由上述第1墊,對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較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本發明之加飾裝置具備:第1墊固定治具,其將第1墊固定;被加飾物固定治具,其將被加飾物固定;第1附著機構,其使油墨自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第1墊固定治具之第1墊之轉印面;第1接觸按壓機構,其係於使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之第1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轉印面壓抵於加飾物之加飾區域;移動機構,其使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被加飾物相對於藉由第1接觸按壓機構而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第1墊之位置,沿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以及控制部,其控制第1 附著機構、第1接觸按壓機構及移動機構之動作。控制部執行:至少1次接觸步驟,其係藉由第1接觸按壓機構,使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之第1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被加飾物接觸;第1附著步驟,其係藉由第1附著機構,使油墨自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第1墊固定治具之第1墊之轉印面;第1按壓步驟,其係藉由第1接觸按壓機構,將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而對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2附著步驟,其係於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之後,藉由第1附著機構,使油墨自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第1墊固定治具之第1墊之轉印面;第2按壓步驟,其係藉由第1接觸按壓機構,將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與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2加飾位置,而對加飾區域之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以及移動步驟,其係藉由移動機構,使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第1墊之位置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藉此,可藉由第1墊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較第1墊之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本發明之加飾裝置係藉由所謂之移印而對被加飾物進行加飾。移印為於將油墨自版轉印至墊之後,將該墊壓抵於加飾對象而進行印刷(加飾)之印刷技術。因此,與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較高。又,於本發明中,於將第1墊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之狀態下,使第1墊接觸並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因此,容易進行第1墊相對於被加飾物之定位,可更提高生產性。
進而,於本發明中,藉由第1墊而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較第1墊之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因此,即便為被加飾物 之加飾區域較長之情形,第1墊亦可較小。由於第1墊較小,故而容易確保將第1墊壓抵於被加飾物時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更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於使第1墊在第1版與被加飾物之間移動之情形時,由於第1墊較小,故而容易確保第1墊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第1墊之移動精度一面使第1墊之移動速度加快。因此,與藉由1次移印對較長之加飾區域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雖印刷次數變多,但由於1次印刷時間較短即可,故而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
又,於移動步驟中,於將被加飾物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狀態下,使被加飾物相對於移印機相對移動。因此,於使被加飾物移動之情形時,容易確保被加飾物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被加飾物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
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使被加飾物相對於移印機相對移動包含使被加飾物或第1墊平移移動之情形與旋轉移動之情形。
第6發明之加飾裝置係如上述第5發明之加飾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上述第2附著步驟,且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1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接觸;以及第2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接觸;且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1移動步驟,該第1移動步驟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且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 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與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之相隔距離。
根據該構成,於第1按壓步驟之後且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第1移動步驟,該第1移動步驟係使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第1加飾位置之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與第2加飾位置之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之相隔距離。因此,於第1按壓步驟及第2按壓步驟中,第1墊之轉印面被壓抵於停止狀態之被加飾物。因此,不論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形狀為何,均容易確保利用第1墊之印刷之精度。因此,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
上述第7發明之加飾裝置係如上述第5發明之加飾裝置,其中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剖面形狀為圓形或圓弧狀,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可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上述第2附著步驟,且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1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以及第2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1加飾移動步驟,其係與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 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距離;以及第2加飾移動步驟,其係與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距離;且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中,於在上述第1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中,於在上述第2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
根據該構成,第1墊之轉印面之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或圓弧狀。於第1按壓步驟(第2按壓步驟)中,一面使第1墊繞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而且,與第1按壓步驟(第2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第1加飾移動步驟(第2加飾移動步驟),該第1加飾移動步驟(第2加飾移動步驟)係使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之距離。關於第1墊,其轉印面之圓周方向 之一部分被壓抵於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一部分。伴隨第1墊之旋轉,第1墊與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接觸部位變化,藉此,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整個區域進行加飾。由於將第1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故而更容易確保第1墊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進一步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進一步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由於將第1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故而與將第1墊之轉印面整體同時壓抵於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情形相比,可使第1墊之最大長度變小。於使第1墊在第1版與被加飾物之間移動之情形時,第1墊之最大長度較小,故而可一面確保第1墊之移動精度一面使第1墊之移動速度加快。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第8發明之加飾裝置係如上述第5發明之加飾裝置,其中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剖面形狀為圓形,上述第1版為圓筒狀或圓柱狀,且於其外周面附著有油墨,上述接觸步驟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上述第1附著機構係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版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第1版繞其外周面之中心軸旋轉,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可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中,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 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中,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與上述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上述第2附著步驟、及上述第2按壓步驟。
根據該構成,第1墊之轉印面之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於第1按壓步驟(第2按壓步驟)中,於使第1墊之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第1墊繞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又,與該第1按壓步驟(第2按壓步驟)同時地進行移動步驟。關於第1墊,其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一部分被壓抵於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一部分。伴隨第1墊之旋轉,第1墊與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接觸部位變化,藉此,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整個區域進行加飾。由於將第1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故而更容易確保第1墊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進一步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進一步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由於將第1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故而與將第1墊之轉印面整體同時壓抵於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情形相比,可使第1墊之最大長度變小。於在接觸步驟中使第1墊移動之情形時,第1墊之最大長度較小,藉此,可一面確保第1墊之移動精度一面使第1墊之移動速度加快。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進而,於第1按壓步驟中,一面使第1墊之轉印面與第1版接觸,一面將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因此,於對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之後,可不使第1墊自被加飾物離開地開始第2附著步驟。因此,與於第1按壓步驟之後,使第1墊在第1版與被加飾物之間移動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且可提高生產性。
如上述第5至第8發明之加飾裝置,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為車輛用輪圈,該車輛用輪圈具有:環狀之輪緣部;輪轂部,其配置於上述輪緣部之內側;以及輪輻部,其將上述輪緣部與上述輪轂部連結;且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為上述車輛用輪圈之上述輪緣部之至少一部分。
第9發明之車輛用輪圈之特徵在於具有:環狀之輪緣部;輪轂部,其配置於上述輪緣部之內側;以及輪輻部,其將上述輪緣部與上述輪轂部連結;且上述輪緣部具有:第1加飾部,其係藉由將附著有油墨之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輪緣部之加飾面之第1加飾位置而形成;以及第2加飾部,其係藉由將附著有與上述第1加飾部相同圖案之油墨的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輪緣部之上述加飾面之與上述第1加飾位置沿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並列之第2加飾位置而形成;且藉由上述第1墊,對上述車輛用輪圈之上述輪緣部之上述加飾面之較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上述發明之車輛用輪圈係於輪緣部之加飾面形成有第1加飾部與第2加飾部,該車輛用輪圈具有:環狀之輪緣部;輪轂部,其配置於輪緣部之內側;以及輪輻部,其將輪緣部與輪轂部連結。第1加飾部係藉由將附著有油墨之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輪緣部之加飾面之第1加飾位置而形成。第2加飾部係藉由將附著有油墨之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輪緣部之加飾面之第2加飾位置而形成。因此,藉由第1墊,對車輛用輪圈之輪緣部之加飾面之較第1墊之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 行加飾。
上述發明之車輛用輪圈係藉由所謂之移印而被進行加飾。移印為自版對墊轉印油墨之後,將該墊壓抵於加飾對象而進行印刷(加飾)之印刷技術。因此,與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較高。
進而,於上述發明中,藉由第1墊對車輛用輪圈之輪緣部之加飾面之較第1墊之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因此,即便為輪緣部之加飾面之圓周方向長度較長之情形,第1墊亦可較小。由於第1墊較小,故而容易確保將第1墊壓抵於車輛用輪圈時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更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
如上述第9發明之車輛用輪圈,較佳為,上述第1墊之轉印面之剖面形狀為圓形或圓弧狀,於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車輛用輪圈之上述輪緣部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車輛用輪圈相對於上述第1墊沿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藉此形成上述第1加飾部,於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車輛用輪圈之上述輪緣部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車輛用輪圈相對於上述第1墊沿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藉此形成上述第2加飾部。
根據該構成,第1墊之轉印面之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或圓弧狀。因此,於將附著有油墨之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車輛用輪圈之輪緣部之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狀態下,一面使第1墊繞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車輛用輪圈相對於第1墊沿輪緣部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藉此,可形成第1加飾部(第2加飾部)。關於第1 墊,其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一部分被壓抵於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一部分。伴隨第1墊之旋轉,第1墊與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接觸部位變化,藉此,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整個區域進行加飾。由於將第1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故而更容易確保第1墊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進一步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進一步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由於將第1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故而與將第1墊之轉印面整體同時壓抵於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之情形相比,可使第1墊之最大長度變小。因此,於使第1墊在版與車輛用輪圈之間移動之情形時,第1墊之最大長度較小,故而可一面確保第1墊之移動精度一面使第1墊之移動速度加快。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又,於使油墨附著於第1墊之版形成為例如圓筒狀之情形時,可使第1墊之轉印面同時與第1版和車輛用輪圈之輪緣部之加飾面接觸。而且,藉由使版與第1墊分別旋轉,並且使第1墊與車輛用輪圈沿輪緣部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可形成第1加飾部及第2加飾部。於此情形時,於形成第1加飾部之後,可不使第1墊自車輛用輪圈離開地形成第2加飾部。因此,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且可提高生產性。
如上述第9發明之車輛用輪圈,較佳為,上述輪緣部具有第3加飾部,該第3加飾部係藉由將附著有與上述第1加飾部相同圖案之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輪緣部之上述加飾面之與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並列之第3加飾位置而形成。
根據該構成,可實現利用相同圖案對輪緣部之加飾面之3個部位進行加飾而得之車輛用輪圈。
如上述第9發明之車輛用輪圈,較佳為,上述輪緣部具有第4加 飾部,該第4加飾部係藉由將附著有與上述第1加飾部不同圖案之油墨之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輪緣部之上述加飾面之與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並列之第4加飾位置而形成。
根據該構成,可實現藉由移印而對輪緣部之加飾面印刷不同圖案所得之車輛用輪圈。
上述第9發明之車輛用輪圈較佳為跨坐型車輛之車輛用輪圈。
<第2發明之較佳態樣>
於上述第2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第1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係與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第2接觸步驟之一部分之至少一者同時進行(第2發明之第1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第1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係與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第2接觸步驟之一部分之至少一者同時進行。與以和第2附著步驟及第2接觸步驟之任一者均不重疊之時序進行第1移動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2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具有第3附著步驟,該第3附著步驟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使油墨上述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3接觸步驟,該第3接觸步驟係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3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和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3加飾位置接觸;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2移動步驟,該第2移動步驟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 向的中央部與上述第3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之相隔距離;且具有第3按壓步驟,該第3按壓步驟係於在上述第3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3加飾位置接觸之後,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3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3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2發明之第2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可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3個部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及第3加飾位置)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2發明之上述第2較佳態樣中,較佳為,包含:第4附著步驟,其係使油墨自第2版附著於固定在第2墊固定治具之第2墊之轉印面;第4接觸步驟,其係使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4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和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4加飾位置接觸;以及第4按壓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移動步驟之後,且上述第2移動步驟之前進行,於在上述第4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4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4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4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2發明之第3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於第1移動步驟與第2移動步驟之間,進行藉由第1墊對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之第2按壓步驟、及藉由第2墊對第4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之第4按壓步驟。藉由利用2個墊對被加飾物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與僅藉由第1墊對相同數量之部位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 可使印刷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2發明之上述第3較佳態樣中,較佳為,同時進行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4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根據該構成,由於同時進行第2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第4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故而可使印刷時間更縮短化。因此,可更提高生產性。(第2發明之第4較佳態樣)。
於上述第2發明之上述第2較佳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第1移動步驟中之相對移動之距離與上述第2移動步驟中之相對移動之距離相同(第2發明之第5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第1移動步驟中之相對移動之距離與第2移動步驟中之相對移動之距離相同,故而容易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2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圓周方向,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旋轉(第2發明之第6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在移動步驟中使被加飾物旋轉,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旋轉。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進而,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線通過被加飾物之內側之情形時,與使被加飾物沿直線方向移動之情形相比,可使實施加飾方法之裝置(加飾裝置)小型化。
於上述第2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直線方向,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移動(第2發明之第7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使被加飾物直線移動,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移動。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於使複數個被加飾物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使複數個加飾物同時移動之情形時,可連續地對複數個被加飾物進行加飾。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2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於上述第1移動步驟之後,與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上述第2接觸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第2按壓步驟中之至少1者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使附著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的油墨乾燥(第2發明之第8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與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第2接觸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第2按壓步驟中之至少1者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使附著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的油墨乾燥。因此,和以不與第2附著步驟、第2接觸步驟、第2按壓步驟之任一者重疊之時序進行乾燥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第3發明之較佳態樣>
於上述第3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第1加飾位置與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隔開,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1中間移動步驟,該第1中間移動步驟係於上述第1加飾移動步驟及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1加飾位置與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 向之相隔距離(第3發明之第1較佳態樣)。
於上述第3發明之上述第1較佳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係與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第2接觸步驟之一部分之至少一者同時進行(第3發明之第2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係與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第2接觸步驟之至少一者同時進行。和以與第2附著步驟及第2接觸步驟之任一者不重疊之時序進行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上述第3發明之加飾方法較佳為,具有第3附著步驟,該第3附著步驟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3接觸步驟,該第3接觸步驟係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3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且具有第3按壓步驟,該第3按壓步驟係於在上述第3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3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3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3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3加飾移動步驟,該第3加飾移動步驟係與上述第3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3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距離(第3發明之第3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可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3個部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及第3加飾位置)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3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具有:第4附著步驟,其係使油墨自第2版附著於固定在第2墊固定治具之第2墊之轉印面即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或圓弧狀之上述轉印面;第4接觸步驟,其係使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4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以及第4按壓步驟,其係與上述第2加飾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於在上述第4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4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2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4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4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3發明之第4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利用2個墊同時對被加飾物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故而與僅藉由第1墊對相同數量之部位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可使印刷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3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圓周方向,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旋轉(第3發明之第5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在移動步驟中使被加飾物旋轉,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旋轉。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進而,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線通過被加飾物之內側之情形時,與使被加飾物沿直線方向移動之情形相比,可使實施加飾方法之裝置(加飾裝置)小型化。
於上述第3發明之上述第5較佳態樣中,較佳為,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的方向延伸(第3發明之第6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例如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位於內周面或外周面之情形時,可藉由第1墊進行加飾。
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的方向延伸」不僅包含「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平行之情形,亦包含相對於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平行之直線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情形。
於上述第3發明之上述第5較佳態樣中,較佳為,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正交之方向延伸(第3發明之第7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例如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位於環狀之平面之情形時,可藉由第1墊進行加飾。
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不僅包含「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與「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平行之情形,亦包含相對於與「與上述第1墊之上 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平行之直線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情形。
於上述第3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直線方向,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移動(第3發明之第8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使被加飾物直線移動,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移動。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於使複數個被加飾物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並使複數個加飾物同時移動之情形時,可連續地對複數個被加飾物進行加飾。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3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與上述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使附著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油墨乾燥(第3發明之第9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與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使附著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油墨乾燥。因此,和以不與移動步驟重疊之時序進行乾燥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第4發明之較佳態樣>
於上述第4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第1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4發明之第1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同時進行第1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故而與於第1附著步驟之後進行第1按壓步驟之情形相 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又,由於同時進行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第2按壓步驟之一部分,故而與於第2附著步驟之後進行第2按壓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4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4發明之第2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同時進行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故而與於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第2附著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4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具有:第3附著步驟,其係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後進行,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版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第1版繞其外周面之中心軸旋轉,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以及第3按壓步驟,其係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3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3加飾位置,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且上述移動步驟之一部分與上述第3按壓步驟同時進行(第4發明之第3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可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3個部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第3加飾位置)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4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具有:第4附著步驟, 其係於使固定於第2墊固定治具之第2墊之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之轉印面與附著有油墨之第2版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2墊繞其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第2版繞其外周面之中心軸旋轉,而使油墨自上述第2版附著於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第2墊接觸步驟,其係使固定於第2墊固定治具之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以及第4按壓步驟,其係於上述第2墊接觸步驟之後,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2按壓步驟同時進行,於使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4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第2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2墊繞其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4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4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且上述移動步驟之一部分與上述第4按壓步驟同時進行(第4發明之第4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利用2個墊同時對被加飾物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故而與僅藉由第1墊對相同數量之部位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可使印刷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4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圓周方向,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旋轉(第4發明之第5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在移動步驟中使被加飾物旋轉,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旋轉。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進而,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線通過被加飾物之內側之情形時,與使被加飾物沿直線方向移動之情形相比,可使實施加飾方法之裝置(加飾裝置)小型化。
於上述第4發明之上述第5較佳態樣中,較佳為,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之方向延伸(第4發明之第6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例如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位於內周面或外周面之情形時,可藉由第1墊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4發明之上述第5較佳態樣中,較佳為,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第4發明之第7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例如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位於環狀之平面之情形時,可藉由第1墊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4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直線方向,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移動(第4發明之第8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使被加飾物直線移動,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移動。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於使複數個被加飾物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使複數個加飾物同時移動之情形時,可連續地對複數個被加飾物進行加飾。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4發明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與上述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使附著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油墨乾燥(第4發明之第9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與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使附著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油墨乾燥。因此,和以不與移動步驟重疊之時序進行乾燥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第6發明之較佳態樣>
於上述第6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控制部使上述第1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第2接觸步驟之一部分之至少一者同時進行(第6發明之第1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第1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係與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第2接觸步驟之一部分之至少一者同時進行。與以和第2附著步驟及第2接觸步驟之任一者均不重疊之時序進行第1移動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6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控制部執行第3附著步驟,該第3附著步驟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後藉由上述第1附著機構進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3接觸步驟,該第3接觸步驟係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3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和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3加飾位置接觸,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2移動步驟,該第2移動步驟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後藉由上述移動機構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 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與上述第3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之相隔距離,上述控制部執行第3按壓步驟,該第3按壓步驟係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3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和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3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3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6發明之第2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可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3個部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第3加飾位置)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6發明之上述第2較佳態樣中,較佳為,具有:第2墊固定治具,其將第2墊固定;第2附著機構,其使油墨自第2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2墊之轉印面,由上述控制部控制動作;以及第2接觸按壓機構,其係於使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2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接觸之後,將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上述控制部係控制上述第2附著機構及上述第2接觸按壓機構之動作,且執行如下步驟:第4附著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2附著機構,使油墨自上述第2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以及第4按壓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移動步驟之後且上述第2移動步驟之前藉由上述第2接觸按壓機構進行,將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4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4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4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6發明之第3較佳態 樣)。
根據該構成,於第1移動步驟與第2移動步驟之間,進行藉由第1墊對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之第2按壓步驟、及藉由第2墊對第4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之第4按壓步驟。藉由利用2個墊對被加飾物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與僅藉由第1墊對相同數量之部位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可使印刷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6發明之上述第3較佳態樣中,較佳為,上述控制部使上述第4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第6發明之第4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同時進行第2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第4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故而可使印刷時間更縮短化。因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6發明之上述第2較佳態樣中,較佳為,上述第1移動步驟中之相對移動之距離與上述第2移動步驟中之相對移動之距離相同(第6發明之第5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第1移動步驟中之相對移動之距離與第2移動步驟中之相對移動之距離相同,故而容易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6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圓周方向,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旋轉(第6發明之第6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在移動步驟中使被加飾物旋轉,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旋轉。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 又,與使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進而,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線通過被加飾物之內側之情形時,與使被加飾物沿直線方向移動之情形相比,可使加飾裝置小型化。
於上述第6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直線方向,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移動(第6發明之第7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使被加飾物直線移動,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移動。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於使複數個被加飾物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並使複數個加飾物同時移動之情形時,可連續地對複數個被加飾物進行加飾。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上述第6發明之加飾裝置較佳為具備乾燥裝置,該乾燥裝置係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一部分乾燥,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第1移動步驟之後,與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至少一者同時地,藉由上述乾燥裝置使附著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油墨乾燥(第6發明之第8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與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第2按壓步驟中之至少一者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使附著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之油墨乾燥。因此,和以不與第2附著步驟及第2按壓步驟之任一者重疊之時序進行乾燥步驟之情形相 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第7發明之較佳態樣>
於上述第7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第1加飾位置與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隔開,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1中間移動步驟,該第1中間移動步驟係於上述第1加飾移動步驟及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1加飾位置與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相隔距離(第7發明之第1較佳態樣)。
於上述第7發明之上述第1較佳態樣中,較佳為,上述控制部使上述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第2接觸步驟之一部分之至少一者同時進行(第7發明之第2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係與第2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第2接觸步驟之至少一者同時進行。和以與第2附著步驟及第2接觸步驟之任一者不重疊之時序進行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7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控制部執行如下步驟:第3附著步驟,其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後,藉由上述第1附著機構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第3按壓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3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與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3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3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上述移動步驟 包含第3加飾移動步驟,該第3加飾移動步驟係與上述第3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3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距離(第7發明之第3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可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3個部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第3加飾位置)進行加飾。
上述第7發明之加飾裝置較佳為具有:第2墊固定治具,其將具有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或圓弧狀之轉印面之第2墊固定;第2附著機構,其使油墨自第2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以及第2接觸按壓機構,其係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且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第2附著機構及上述第2接觸按壓機構之動作,且執行如下步驟:第4附著步驟,其藉由上述第2附著機構而使油墨自上述第2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以及第4按壓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2接觸按壓機構,與上述第2加飾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4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2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4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4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7發明之第4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利用2個墊同時對被加飾物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故而與僅藉由第1墊對相同數量之部位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可使印刷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7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圓周方向,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旋轉(第7發明之第5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在移動步驟中使被加飾物旋轉,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旋轉。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進而,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線通過被加飾物之內側之情形時,與使被加飾物沿直線方向移動之情形相比,可使加飾裝置小型化。
於上述第7發明之上述第5較佳態樣中,較佳為,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之方向延伸(第7發明之第6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例如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位於內周面或外周面之情形時,可藉由第1墊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7發明之上述第5較佳態樣中,較佳為,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第7發明之第7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例如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位於環狀之平面之情形時,可藉由第1墊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7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直線方向,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 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移動(第7發明之第8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使被加飾物直線移動,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移動。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於使複數個被加飾物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使複數個加飾物同時移動之情形時,可連續地對複數個被加飾物進行加飾。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上述第7發明之加飾裝置較佳為具備乾燥裝置,該乾燥裝置係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一部分乾燥,上述控制部係與上述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藉由上述乾燥裝置使附著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油墨乾燥(第7發明之第9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與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使附著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油墨乾燥。因此,和以不與移動步驟重疊之時序進行乾燥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第8發明之較佳態樣>
於上述第8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控制部係使上述第1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使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8發明之第1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同時進行第1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故而與於第1附著步驟之後進行第1按壓步驟之情形相 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又,由於同時進行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第2按壓步驟之一部分,故而與於第2附著步驟之後進行第2按壓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8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控制部係與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第8發明之第2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同時進行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故而與於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第2附著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8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之後藉由上述第1附著機構而執行第3附著步驟,且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而執行第3按壓步驟,該第3按壓步驟係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3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與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3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且與上述第3按壓步驟同時進行上述移動步驟之一部分(第8發明之第3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可對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3個部位(第1加飾位置、第2加飾位置、第3加飾位置)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8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包含:第2墊固定治具,其將第2墊固定;第2附著機構,其係於使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附著有油墨之第2版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2墊繞其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 面使上述第2版繞其外周面之中心軸旋轉,使油墨自上述第2版附著於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以及第2接觸按壓機構,其係於使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2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2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且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第2附著機構及上述第2接觸按壓機構之動作,且執行如下步驟:第4附著步驟,其藉由上述第2附著步驟使油墨自上述第2版附著於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以及第4按壓步驟,其係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2按壓步驟同時進行,且藉由上述第2接觸按壓機構於使固定於上述第2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4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2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2墊繞其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與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的第4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4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且使上述移動步驟之一部分與上述第4按壓步驟同時進行(第8發明之第4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利用2個墊同時對被加飾物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故而與僅藉由第1墊對相同數量之部位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可使印刷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上述第8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圓周方向,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旋轉(第8發明之第5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在移動步驟中使被加飾物旋轉,故而可不使 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旋轉。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進而,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線通過被加飾物之內側之情形時,與使被加飾物沿直線方向移動之情形相比,可使加飾裝置小型化。
於上述第8發明之上述第5較佳態樣中,較佳為,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的方向延伸(第8發明之第6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例如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位於內周面或外周面之情形時,可藉由第1墊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8發明之上述第5較佳態樣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第8發明之第7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例如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位於環狀之平面之情形時,可藉由第1墊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8發明之加飾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為直線方向,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移動步驟中,使上述被加飾物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移動(第8發明之第8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由於使被加飾物直線移動,故而可不使設置有第1墊固定治具之移印機移動。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 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於使複數個被加飾物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並使複數個加飾物同時移動之情形時,可連續地對複數個被加飾物進行加飾。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上述第8發明之加飾裝置較佳為具備乾燥裝置,該乾燥裝置係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一部分乾燥,上述控制部係與上述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藉由上述乾燥裝置使附著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油墨乾燥(第8發明之第9較佳態樣)。
根據該構成,與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使附著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油墨乾燥。因此,和以不與移動步驟重疊之時序進行乾燥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1‧‧‧加飾裝置
2A~2D‧‧‧移印機
3‧‧‧固定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移 動機構)
4‧‧‧旋轉驅動部(移動機構)
5‧‧‧水平驅動部
6‧‧‧乾燥裝置
7‧‧‧支承板
8‧‧‧乾燥裝置
10‧‧‧車輛用輪圈(被加飾物)
10A‧‧‧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
10B‧‧‧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
10C‧‧‧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
10D‧‧‧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
10E‧‧‧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
11‧‧‧輪緣部
12‧‧‧輪轂部
13‧‧‧輪輻部
14‧‧‧底壁部
15‧‧‧側壁部
21‧‧‧版板
22‧‧‧油墨塗佈部
23‧‧‧油墨塗佈部移動裝置
24‧‧‧墊
24a‧‧‧下表面(轉印面)
25‧‧‧墊移動裝置
25a‧‧‧墊固定治具
26、27‧‧‧乾燥裝置
31‧‧‧台座
32‧‧‧支持構件
33‧‧‧中心定位構件
34‧‧‧圓周方向定位構件
35‧‧‧支承板設置構件
35a‧‧‧支承板支持桿
35b‧‧‧銷
40‧‧‧輪圈本體
40a‧‧‧化成處理膜
41‧‧‧塗料層
42‧‧‧凹部
43‧‧‧凸部
44‧‧‧突起
45‧‧‧白色油墨層
45a~45c‧‧‧第1~第3白油墨層
46‧‧‧彩色油墨層
46a~46c‧‧‧第1~第3彩色油墨層
50a~50c、51a~51c、60a~60c、70a~70c、80a~80c、81a~81c、90a~90c、151a~151c、750a、750b、751a、751b‧‧‧加飾部
52‧‧‧文字
53‧‧‧線條
54a~54c‧‧‧加飾位置
55a~55c‧‧‧加飾位置
61‧‧‧線條
64a~64c‧‧‧加飾位置
71‧‧‧線條
71a‧‧‧線條
71b‧‧‧線條
74a~74c‧‧‧加飾位置
91‧‧‧線條
91a‧‧‧線條
91b‧‧‧線條
94a~94c‧‧‧加飾位置
101‧‧‧加飾裝置
102‧‧‧移印機
103‧‧‧墊設置部
104‧‧‧版輥設置部
105‧‧‧輪圈移動機構(移動機構)
106‧‧‧墊清潔部
107‧‧‧乾燥裝置
131、231、331、431‧‧‧墊
131a‧‧‧外周面(轉印面)
132‧‧‧前後滑動台
133‧‧‧左右滑動台
134‧‧‧墊驅動馬達
134a、233a、333a、432a‧‧‧固定軸
135‧‧‧軌道
136‧‧‧軌道
141、241、341A、341B、441‧‧‧版輥
141c、141w‧‧‧版輥
142‧‧‧版輥驅動馬達
142a、242a、342a、442a‧‧‧版輥固定軸
143‧‧‧油墨托盤
143c、143w‧‧‧油墨托盤
144‧‧‧刮漿板
144c、144w‧‧‧刮漿板
151‧‧‧支持構件
152‧‧‧輪圈驅動馬達
152a‧‧‧輪圈固定軸
201‧‧‧加飾裝置
202‧‧‧移印機
203‧‧‧固定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移動機構)
204‧‧‧版輥設置部
205‧‧‧輪圈移動機構(移動機構)
231a‧‧‧外周面(轉印面)
232‧‧‧左右滑動台
233‧‧‧墊驅動馬達
234‧‧‧軌道
242‧‧‧版輥驅動馬達
243‧‧‧油墨托盤
251‧‧‧前後滑動部
252‧‧‧輪圈驅動馬達
252a‧‧‧輪圈固定軸
253‧‧‧軌道
301‧‧‧加飾裝置
302A、302B‧‧‧移印機
303‧‧‧墊設置部
304A‧‧‧版輥設置部
304B‧‧‧版輥設置部
331a‧‧‧外周面(轉印面)
332‧‧‧前後滑動台
333‧‧‧墊驅動馬達
334‧‧‧軌道
342‧‧‧版輥驅動馬達
343‧‧‧油墨托盤
401‧‧‧加飾裝置
402‧‧‧移印機
403‧‧‧墊設置部
404‧‧‧版輥設置部
405‧‧‧輪圈移動機構(移動機構)
431a‧‧‧外周面(轉印面)
432‧‧‧墊驅動馬達
442‧‧‧版輥驅動馬達
443‧‧‧油墨托盤
451‧‧‧左右滑動台
452‧‧‧支持構件
453‧‧‧輪圈驅動馬達
453a‧‧‧輪圈固定軸
454‧‧‧軌道
601‧‧‧加飾裝置
631‧‧‧墊
632‧‧‧墊固定軸
633‧‧‧墊驅動馬達
633a‧‧‧旋轉軸
634‧‧‧支持構件
701‧‧‧加飾裝置
702A‧‧‧移印機
702B‧‧‧移印機
703‧‧‧固定台
704‧‧‧移動機構
710‧‧‧被加飾物
710a‧‧‧加飾區域
724‧‧‧墊
724A‧‧‧墊
724B‧‧‧墊
B‧‧‧後方
F‧‧‧前方
L‧‧‧左方
R‧‧‧右方
圖1係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進行加飾所得之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之側視圖。
圖2係圖1之車輛用加飾輪圈之剖視模式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俯視圖。
圖4係圖3之A-A線剖視圖。
圖5(a)~(d)係表示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之一部分之圖。
圖6係表示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之一部分與時間之關係的圖。
圖7表示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之一部分與時間之關係的圖。
圖8(a)~(d)係表示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對車輛用輪圈進 行加飾之步驟之一部分的圖。
圖9係藉由第2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進行加飾所得之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之立體圖。
圖10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俯視圖,且為表示使油墨附著於墊之狀態之圖。
圖11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墊與版輥之前視圖。
圖12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平面面,且為表示進行加飾之狀態之圖。
圖13係圖12之B-B線剖視圖。
圖14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一部分之俯視圖,且為表示對墊進行清潔之狀態之圖。
圖15係第2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俯視圖,且為表示使油墨附著於墊之狀態之圖。
圖16係表示藉由第2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與時間之關係的圖。
圖17係表示藉由第3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進行加飾所得之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之側視圖。
圖18係第3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俯視圖,且為表示使油墨附著於墊之狀態之圖。
圖19係第3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平面面,且為表示進行加飾之狀態之圖。
圖20係圖19之C-C線剖視圖。
圖21係表示藉由第3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與時間之關係的圖。
圖22係藉由第4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進行加飾所得之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之側視圖。
圖23係第4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俯視圖,且為表示進行加飾之狀態之圖。
圖24係表示藉由第4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與時間之關係的圖。
圖25係藉由第5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進行加飾所得之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之側視圖。
圖26係第5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俯視圖。
圖27係第5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俯視圖,且為表示進行加飾之狀態之圖。
圖28係圖27之D-D線剖視圖。
圖29係表示藉由第5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與時間之關係的圖。
圖30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之加飾裝置之俯視圖。
圖31(a)~(d)係表示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之加飾裝置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之圖。
圖32係藉由另一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之被加飾物之俯視圖。
圖33(a)~(c)係表示藉由另一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對被加飾物進行加飾之步驟之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係為了對機車用之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而使用本發明之加飾方法及加飾裝置之一例。圖1係表示藉由下述本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1進行加飾所得之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輪圈10A(以下稱作車輛用加飾輪圈10A)。詳細情況係於下文進行敍述,加飾裝置1係藉由移印而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即,車輛用加飾輪圈10A係藉由移印而加飾。
對作為被加飾物之車輛用輪圈10進行說明。如圖1及圖4所示,車輛用輪圈10具備:環狀之輪緣部11;輪轂部12,其配置於輪緣部11之內側;以及輪輻部13,其將輪緣部11與輪轂部12連結。輪轂部12供插通機車之車軸。輪緣部11供安裝輪胎。如圖4所示,輪緣部11具有形成為大致圓筒狀之底壁部14、及自底壁部14之車軸方向兩端朝徑向外側延伸之2個側壁部15。側壁部15之外表面(距離另一側壁部15較遠之面)係大致平行於與輪緣部11之中心軸正交之方向地形成。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軸方向端部係與輪緣部11之中心軸大致平行地形成。
於車輛用加飾輪圈10A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形成有沿圓周方向並列之加飾部50a~50c、51a~51c。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形成有加飾部50a~50c之位置設為加飾位置54a~54c。又,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形成有加飾部51a~51c之位置設為加飾位置55a~55c。於本實施形態中,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的圓周方向整個區域相當於本發明之加飾區域及加飾面。
加飾部50a~50c由文字52構成。加飾部50a~50c係以120°之間距配置。加飾部50a~50c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加飾部51a~51c由線條53構成。加飾部51a~51c係以120°之間距配置於不與加飾部50a~50c重疊之位置。加飾部51a~51c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加飾部50a~50c之圓周方向長度與加飾部51a~51c之圓周方向長度大致相同。於本實施形態中,加飾部50a~50c、51a~51c之圓周方向長度為相當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約30°之角度範圍的長度,但並不限定於此。
於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由文字52構成之加飾部50a~50c之徑向(與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不固定。又,加飾部51a~51c(線條53)之圓周方向兩端部相對於輪緣部11之徑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藉此,於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加飾部51a~ 51c(線條53)之徑向(與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不固定。
車輛用輪圈10為黑色。加飾部50a~50c、51a~51c為與白色及黑色之任一者不同之顏色。加飾部50a~50c為互為相同之顏色,加飾部51a~51c為互為相同之顏色,於本實施形態中,加飾部50a~50c與加飾部51a~51c為不同之顏色,但亦可為相同之顏色。
加飾部50a~50c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加飾部、第2加飾部、第3加飾部。關於加飾部51a~51c亦可謂相同。又,於加飾部50a~50c中之任一者相當於第1加飾部之情形時,加飾部51a~51c均相當於本發明之第4加飾部。
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車輛用加飾輪圈10A之剖面之圖。車輛用輪圈10具有輪圈本體40、及形成於輪圈本體40之表面之塗料層41。即,輪緣部11之加飾面係由塗料層41形成。輪圈本體40係藉由鑄造而形成。又,輪圈本體40於其表面具有藉由化成處理而形成之化成處理膜40a。此處,為方便起見,將化成處理前之狀態之輪圈本體40稱作未處理輪圈本體。未處理輪圈本體係將例如鋁合金、鎂合金等作為材料進行鑄造而成。鑄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模鑄鑄造、重力鑄造、砂模鑄造等。於利用重力鑄造或砂模鑄造進行鑄造之情形時,自鑄模取出後之狀態之未處理輪圈本體之表面藉由鑄造時之凝固收縮等而形成有凹凸。於模鑄鑄造之情形時,與重力鑄造或砂模鑄造相比,藉由凝固收縮而形成之凹凸較小(平緩)。又,不論何種鑄造方法,於自鑄模卸除之後,均要對未處理輪圈本體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實施用以修正尺寸之切削加工。因此,不論何種鑄造方法,均會於未處理輪圈本體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例如0.2~5.0μm左右之凹凸。
將該未處理輪圈本體浸漬於例如鋯系化成處理液中進行化成處理。藉此,於未處理輪圈本體之表面產生化學反應而形成化成處理膜 40a。化成處理膜40a之厚度與形成於未處理輪圈本體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之凹部之深度(凸部之高度)相比非常小。因此,於形成有化成處理膜40a之輪圈本體40之至少一部分,與未處理輪圈本體之表面同樣地形成有凹凸(凹部42與凸部43)。於本實施形態中,對輪圈本體40之表面中之形成有凹凸(凹部42與凸部43)之區域實施加飾。又,車輪本體40之表面(化成處理膜40a之表面)藉由化成處理而微細地粗面化(凹凸化)。
塗料層41係藉由塗裝而形成。塗料層41形成於輪圈本體40之表面整體。塗料層41係由例如環氧系塗料、丙烯酸系塗料、三聚氰胺系塗料等塗料形成。塗料層41既可僅藉由1次塗裝而形成,亦可藉由相同或不同種類之塗裝重疊塗佈2次以上而形成。塗料層41之至少表面層由黑色塗料形成。
塗料層41不僅與輪圈本體40之表面之凸部43接觸,亦與凹部42接觸。又,由於塗料層41係藉由塗裝而形成,故而塗料層41之表面形成有較輪圈本體40之表面之凹凸(凹部42與凸部43)平緩之凹凸。由於凹凸平緩,故而可確保與加飾部50a~50c、51a~51c之密接性。藉由凹凸反而可增大塗料層41與加飾部50a~50c、51a~51c之接觸面積,從而可提高塗料層41與加飾部50a~50c、51a~51c之密接性。
塗料層41係藉由例如靜電塗裝或空氣噴射塗裝等噴附塗裝而形成。於噴附塗裝中,使塗料成為微小之液滴等粒子而噴射。因此,於塗料層41之表面形成有複數個微細之粒狀之突起44。藉由該突起44,可增大塗料層41與加飾部50a~50c、51a~51c之接觸面積,從而可提高塗料層41與加飾部50a~50c、51a~51c之密接性。
加飾部50a~50c、51a~51c形成於塗料層41之表面。加飾部50a~50c、51a~51c係由聚胺基甲酸酯系油墨、丙烯酸系油墨、環氧系油墨、聚酯系油墨等油墨形成。加飾部50a~50c、51a~51c成為於白 色油墨層45(白油墨層45)上重疊有彩色油墨層46(彩色油墨層46)之構造。其原因在於:若於黑色塗料層41上僅重疊彩色油墨,則油墨之顯色較差。彩色油墨層46覆蓋白油墨層45之表面整體。彩色油墨層46與白油墨層45之表面及塗料層41之表面之一部分接觸。藉此,可防止白色油墨露出至外部。本實施形態之白油墨層45與彩色油墨層46分別為3層構造。白油墨層45具有第1~第3白油墨層45a~45c。彩色油墨層46具有第1~第3彩色油墨層46a~46c。
如圖3所示,加飾裝置1具備:4台移印機2A~2D;固定台3(本發明之被加飾物固定治具),其供固定車輛用輪圈10;旋轉驅動部4,其使固定台3旋轉;水平驅動部5,其使旋轉驅動部4及固定台3水平移動;乾燥裝置6;支承板7;以及控制部(省略圖示)等。如圖4所示,旋轉驅動部4設置於水平驅動部5上,固定台3設置於旋轉驅動部4上。再者,於圖4中,省略乾燥裝置6之圖示。固定台3與旋轉驅動部4合於一起相當於本發明之移動機構。
固定台3具有:台座31,其設置於旋轉驅動部4上;複數個支持構件32,其等設置於該台座31之上表面;中心定位構件33;及圓周方向定位構件34。
台座31為水平地配置之圓盤狀之構件。台座31固定於旋轉驅動部4所具有之沿鉛垂方向延伸之旋轉軸(省略圖示),且藉由旋轉驅動部4旋轉驅動。複數個支持構件32繞台座31之旋轉中心沿圓周方向並列配置。車輛用車輪10之輪圈部11之側壁部15載置於該複數個支持構件32之上表面。
中心定位構件33自台座31之旋轉中心之位置沿鉛垂方向延伸。中心定位構件33插通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轂部12。藉此,將車輛用輪圈10之中心相對於台座31定位。
圓周方向定位構件34為圓柱狀之構件,自較台座31之支持構件 32更靠近中心定位構件33之位置向上方延伸。藉由使輪輻部13抵接於該圓周方向定位構件34,而相對於台座31進行車輛用輪圈10之圓周方向之定位。
又,於台座31之上表面,設置有用以設置支承板7之複數個支承板設置構件35。複數個支承板設置構件35配置於較支持構件32更靠近中心定位構件33之位置。支承板設置構件35具有:支承板支持桿35a,其自台座31之上表面向上方延伸;以及銷35b,其自支承板支持桿35a之上表面向上方延伸。銷35b之直徑小於支承板支持桿35a之直徑。
支承板7為圓環狀之板構件。支承板7之外徑略微小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內徑。於支承板7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於支承板設置構件35之複數個銷35b分別插通於支承板7之該複數個貫通孔之狀態下,支承板7載置於支承板支持桿35a之上表面。藉此,支承板7之上表面配置於略微低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的位置。又,於支承板7中央之孔之內側配置有輪轂部12。支承板7係用於在將下述墊24壓抵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時,使墊24抵接於支承板7而防止墊24沿車輛用輪圈10之徑向位置偏移。
如上所述,旋轉驅動部4具有固定於固定台3之旋轉軸(省略圖示)。旋轉驅動部4係藉由利用未圖示之驅動源使該旋轉軸旋轉,而使固定台3旋轉。旋轉驅動部4可使固定台3朝正反兩方旋轉。旋轉驅動部4之驅動源(省略圖示)之具體構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藉由馬達使旋轉軸旋轉。
水平驅動部5係使旋轉驅動部4與固定台3於圖3中實線所示之第1印刷位置與圖3中二點鏈線所示之第2印刷位置之間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用以使水平驅動部5之旋轉驅動部4移動之具體構成並無特別限定。
4台移印機2A~2D中之2台移印機2A、2B沿藉由配置於第1印刷位置之旋轉驅動部4之固定台3之旋轉方向並列配置。又,剩餘2台移印機2C、2D沿藉由配置於第2印刷位置之旋轉驅動部4之固定台3之旋轉方向並列配置。更具體而言,移印機2A、2B配置於繞藉由配置在第1印刷位置之旋轉驅動部4之固定台3之旋轉中心錯開120°之位置。移印機2C、2D亦同樣地配置於錯開120°之位置。
移印機2A、2B係用於在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區域、加飾面)形成文字52之加飾部50a~50c者。移印機2A係利用白色油墨印刷文字52,移印機2B係利用彩色油墨印刷文字52。又,移印機2C、2D係用於在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形成線條53之加飾部51a~51c者。移印機2C係利用白色油墨印刷線條53,移印機2D係利用彩色油墨印刷線條53。
4台移印機2A~2D之構成大致相同。如圖4所示,移印機2A~2D具備:版板21;油墨塗佈部22,其將油墨塗佈於版板21;油墨塗佈部移動裝置23,其使油墨塗佈部22移動;墊24;墊移動裝置25,其使墊24移動;以及乾燥裝置26、27等。
版板21為於其上表面刻劃有文字52或線條53之溝槽之凹版。油墨塗佈部22配置於版板21之上方。油墨塗佈部移動裝置23係使該油墨塗佈部22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油墨塗佈部22係於在版板21上朝特定方向移動時對版板21上供給油墨,且於朝反方向移動時刮取自版板21之溝槽溢出之多餘之油墨。
墊移動裝置25具有供安裝墊24之墊固定治具25a。墊24可裝卸地固定於墊固定治具25a之下端部。墊移動裝置25使墊24於版板21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間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並且使墊24於版板21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上方沿上下方向移動。墊24被向鉛垂下方壓抵於版板21與輪緣部11。
墊24由例如矽橡膠或胺甲酸乙酯等可彈性變形之材質形成。於自上下方向觀察時,墊24形成為與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大致相同曲率之圓弧狀。於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剖面,墊24之下表面24a形成為圓弧狀。墊24之圓周方向之長度略微長於文字52或線條53之圓周方向之長度。
藉由將墊24之下表面24a(轉印面)壓抵於塗佈有油墨之版板21,而將版板21上之油墨轉印至墊24之下表面24a。藉由將該墊24之下表面24a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而將附著於墊24之下表面24a之油墨再轉印至輪緣部11,而對輪緣部11印刷文字52或線條53。
乾燥裝置26於使墊24自版板21朝向輪緣部11沿水平方向移動時,對墊24之下表面24a吹送空氣而使附著於墊24之下表面24a之油墨乾燥。藉由使附著於墊24之油墨乾燥,油墨之黏度提高,於將墊24壓抵於輪緣部11時,容易使油墨附著(轉印)於輪緣部11。
乾燥裝置27係於將附著有油墨之墊24壓抵於輪緣部11並使墊24離開後,對輪緣部11之附著有油墨之部位吹送空氣而使附著於輪緣部11之油墨乾燥。為了提高耐候性與美觀性,加飾裝置1將相同顏色之油墨重疊印刷。因此,於藉由乾燥裝置27使轉印至輪緣部11之油墨乾燥某種程度後,於其上重疊油墨,藉此,防止文字52或線條53之輪廓不清晰或變形。
又,移印機2A~2D具備墊清潔部(省略圖示),該墊清潔部係於將油墨轉印至輪緣部11後將殘留於墊24之下表面24a之油墨去除。墊清潔部係每當自墊24對輪緣部11轉印1次~數次油墨時便執行清潔。
乾燥裝置6係於藉由水平驅動部5使旋轉驅動部4、固定台3及車輛用輪圈10自第1印刷位置移動至第2印刷位置時,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吹送空氣。乾燥裝置6構成為可對輪緣部11之側 壁部15之外表面整體吹送空氣,從而使藉由移印機2A、2B形成之3個加飾部50a~50c之油墨乾燥。藉由利用乾燥裝置6使加飾部50a~50c之油墨乾燥某種程度,即便於在第2印刷位置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時,移印機2C、2D之墊24與加飾部50a~50c之一部分接觸,亦可防止加飾部50a~50c之形狀變形。
控制部(省略圖示)控制移印機2A~2D、旋轉驅動部4、水平驅動部5、及乾燥裝置6之動作。控制部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等。控制部係按照記憶於RAM或ROM之資料或程式,藉由CPU執行各種處理,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形成加飾部50a~50c、51a~51c。
以下,使用圖5(a)~(d)、圖6、圖7、及圖8(a)~(d)對藉由加飾裝置1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之順序進行說明。再者,於圖5(a)~(d)及圖8(a)~(d)中,以圓弧狀之框表示白色文字52或線條53,以圓弧狀之粗線表示彩色之文字52或線條53。
首先,如圖5(a)中二點鏈線所示,將旋轉驅動部4與固定台3配置於第1印刷位置與第2印刷位置之中間之位置。於該狀態下,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固定台3(固定步驟)。繼而,將支承板7安裝於固定台3。其後,如圖5(a)中實線所示,藉由水平驅動部5使旋轉驅動部4、固定台3、車輛用輪圈10移動至第1印刷位置。
又,於移印機2A中,對版板21塗佈白色油墨。其後,將墊24壓抵於該版板21而使油墨附著於墊24之下表面24a(轉印面)(第1次附著步驟)。
其次,於使墊24朝上方移動而離開版板21後,使墊24水平地移動並配置於第1印刷位置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上方之位置(以下 稱作印刷準備位置)。繼而,使移印機2A之墊24自印刷準備位置朝下方移動,將墊24之下表面24a(轉印面)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的加飾位置54a,利用白色油墨對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4a印刷文字52。
將如下步驟設為接觸步驟,即,使墊24自與版板21接觸之位置移動直至使墊24之下表面24a與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區域、加飾面)的加飾位置54a接觸為止。於接觸步驟中,墊24不會彈性變形。又,將如下步驟設為按壓步驟,即,自於接觸步驟中使墊24之下表面24a與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4a接觸之狀態,進而使墊固定治具25a朝加飾位置54a移動,將墊24之下表面24a壓抵於輪緣部11,對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4a進行加飾。於按壓步驟中,墊24彈性變形。再者,上述接觸步驟及按壓步驟之定義並不限定於對加飾位置54a進行加飾之情形,亦可應用於對加飾位置54b、54c、55a、55b進行加飾之情形。
再者,作為本案之基礎申請案之日本專利特願2014-123695之實施形態中之按壓步驟為包含本案說明書之接觸步驟之一部分及按壓步驟之步驟。日本專利特願2014-123695之實施形態中之按壓步驟為使墊24自印刷準備位置移動至下方並壓抵於輪緣部11之步驟。
移印機2A係於使墊24自版板21離開之後,對版板21塗佈油墨。第1次按壓步驟之後,使墊24自輪緣部11離開並移動至版板21之位置為止。將使墊24自與輪緣部11接觸之位置移動至版板21之位置為止之步驟設為墊返回步驟。其後,將墊24壓抵於塗佈有油墨之版板21而使油墨附著於墊24之下表面24a(第2次附著步驟)。
其次,於使墊24移動至印刷準備位置之後,使墊24朝下方移動,而使墊24之下表面24a與加飾位置54a接觸(第2次接觸步驟)。繼而,將墊24之下表面24a壓抵於加飾位置54a,利用白色油墨對加飾位 置54a進行印刷(第2次按壓步驟)。如圖6所示,第2次按壓步驟之後,依序進行第2次墊返回步驟、第3次附著步驟、第3次接觸步驟、第3次按壓步驟。以此方式對加飾位置54a重疊印刷3次白色油墨,而於加飾位置54a印刷白色文字52。
再者,將附著步驟與使墊24自與版板21接觸之位置移動至印刷準備位置為止之步驟合於一起而成之步驟設為印刷準備步驟。即,印刷準備步驟為包含附著步驟及接觸步驟之一部分之步驟。又,第2次之後之印刷準備步驟中亦包含墊返回步驟。該印刷準備步驟之定義與作為本案之基礎申請案之日本專利特願2014-123695之實施形態中之印刷準備步驟之定義相同。
於利用移印機2A之第3次按壓步驟之後,進行利用移印機2A之第4次附著步驟與第4次接觸步驟,與此同時,進行利用移印機2B之第1次附著步驟與第1次接觸步驟。又,於利用移印機2A之第3次按壓步驟之後,如圖5(b)所示,於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固定台3之狀態下,藉由旋轉驅動部4使固定台3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120°(第1次移動步驟)。即,車輛用輪圈10相對於移印機2A、2B沿與墊24之按壓方向(鉛垂向下)正交之平面(水平面)上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換言之,車輛用輪圈10相對於壓抵於輪緣部11時之墊24之位置,沿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圓周方向(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輪緣部11之移動距離為加飾位置54a之圓周方向中央部與加飾位置54b之圓周方向中央部之圓周方向之相隔距離。
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較佳為與墊返回步驟、附著步驟、接觸步驟之一部分中之至少1者同時進行。其原因在於,藉此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如圖6般,於在接觸步驟結束之前移動步驟結束之情形時,較佳為驅動移印機2B之乾燥裝置27而使印刷於輪緣部11之油墨乾燥。於本實施形態中,移動步驟係同時進行墊返回步驟之一部分與附 著步驟之一部分。
於第1次移動步驟之後,進行利用移印機2A之第4次接觸步驟與第4次按壓步驟,並且進行利用移印機2B之第1次接觸步驟與第1次按壓步驟。藉此,移印機2A係利用白色油墨於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4b印刷文字52。又,移印機2B係於藉由移印機2A利用白色油墨進行印刷之部位(加飾位置54a)上,利用彩色油墨印刷文字52。使將移印機2A之墊24壓抵於輪緣部11之時序與將移印機2B之墊24壓抵於輪緣部11之時序為同時。其後,藉由移印機2A與移印機2B,分別重複2次包括墊返回步驟、附著步驟、接觸步驟、及按壓步驟之一系列步驟。藉此,於加飾位置54a形成加飾部50a(彩色文字52),並且於加飾位置54b印刷白色文字52。
於利用移印機2A之第6次按壓步驟之後(即,利用移印機2B之第3次按壓步驟之後),進行利用移印機2A之第6次墊返回步驟與第7次附著步驟,與此同時,進行利用移印機2B之第3次墊返回步驟與第4次附著步驟。又,於利用移印機2A之第6次按壓步驟之後,如圖5(c)所示,於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固定台3之狀態下,藉由旋轉驅動部4使固定台3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120°(第2次移動步驟)。與第1次移動步驟同樣地,第2次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墊返回步驟及附著步驟同時進行。
第2次移動步驟之後,進行利用移印機2A之第7次接觸步驟與第7次按壓步驟,與此同時,進行利用移印機2B之第4次接觸步驟與第4次按壓步驟。其後,藉由移印機2A與移印機2B,分別重複2次包括墊返回步驟、附著步驟、接觸步驟、及按壓步驟之一系列步驟。藉此,於加飾位置54b形成加飾部50b(彩色文字52),並且於加飾位置54c印刷白色文字52。
如圖7所示,於利用移印機2B之第6次按壓步驟之後(即,利用移 印機2A之第9次按壓步驟之後),進行利用移印機2B之第6次墊返回步驟與第7次附著步驟。又,於利用移印機2B之第6次按壓步驟之後,如圖5(d)所示,於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固定台3之狀態下,藉由旋轉驅動部4使固定台3與車輛用輪圈10進而旋轉120°(第3次移動步驟)。與第1次及第2次移動步驟同樣地,第3次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利用移印機2B之墊返回步驟及附著步驟同時進行。
於第3次移動步驟之後,進行利用移印機2B之第7次接觸步驟與第7次按壓步驟。其後,藉由移印機2B重複2次包括墊返回步驟、附著步驟、接觸步驟、及按壓步驟之一系列步驟。藉此,於輪緣部之加飾位置54c形成加飾部50c。
以此方式,藉由移印機2A、2B之各墊24,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較各墊24之最大長度(連結圓周方向兩端之線段之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藉由各墊24進行加飾之範圍較墊24之圓周方向長度(旋轉驅動部4之旋轉方向)長。具體而言,藉由各墊24進行加飾之範圍為墊24之圓周方向長度之大致3倍。
其次,如圖8(a)所示,藉由水平驅動部5使旋轉驅動部4、固定台3及車輛用輪圈10自第1印刷位置移動至第2印刷位置。於該移動中,藉由乾燥裝置6對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整體吹送空氣而使3個加飾部50a~50c之油墨乾燥。再者,為了沿圓周方向均勻地吹送空氣,亦可於利用水平驅動部5之水平移動中,藉由旋轉驅動部4使固定台3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
又,如圖8(a)所示,以輪緣部11之形成加飾部51a(或51b、51c)之位置與移印機2C之印刷位置一致之方式,藉由旋轉驅動部4使固定台3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特定角度。其後,如圖8(a)~圖8(d)所示,與藉由移印機2A、2B形成加飾部50a~50c時同樣地,藉由移印機2C、2D形成加飾部51a~51c。於形成加飾部51a~51c之後,將旋轉驅動部4 與固定台3配置於第1印刷位置與第2印刷位置之中間之位置,自固定台3卸除支承板7與車輛用輪圈10。
藉由移印機2A所進行之第1~第3次附著步驟、第1~第3次接觸步驟、第1~第3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步驟、第1接觸步驟、第1按壓步驟。於此情形時,藉由移印機2A所進行之第4~第6次附著步驟、第4~第6次接觸步驟、第4~第6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附著步驟、第2接觸步驟、第2按壓步驟。進而,藉由移印機2A所進行之第7~第9次附著步驟、第7~第9次接觸步驟、第7~第9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附著步驟、第3接觸步驟、第3按壓步驟。再者,關於移印機2B~2D亦可謂相同。
又,於藉由移印機2A所進行之第1~第3次附著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步驟之情形時,第1印刷位置之第1次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移動步驟,第1印刷位置之第2次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移動步驟。再者,關於移印機2B~2D亦可謂相同。
於第1印刷位置之第1次及第2次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及第2移動步驟之情形時,移印機2A之版板21與墊24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版與第1墊,移印機2B之版板21與墊24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版與第2墊。而且,藉由移印機2B所進行之第1~第3次附著步驟、第1~第3次接觸步驟、第1~第3次按壓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4附著步驟、第4接觸步驟、第4按壓步驟。又,加飾位置54a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加飾位置,加飾位置54b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加飾位置,加飾位置54a相當於本發明之第4加飾位置。
移印機2A之至少版板21及墊移動裝置25(然而,除墊固定治具25a以外)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機構。於此情形時,移印機2B之版板21及墊移動裝置25(然而,除墊固定治具25a以外)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附著機構。又,移印機2A之墊移動裝置25(然而,除墊固定治具 25a以外)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接觸按壓機構。於此情形時,移印機2B之墊移動裝置25(然而,除墊固定治具25a以外)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接觸按壓機構。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移印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進行加飾。移印為自版對墊轉印油墨之後,將該墊壓抵於加飾對象而進行印刷(加飾)之印刷技術。因此,與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較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將墊24固定於墊固定治具25a之狀態下,使墊24接觸並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區域)。因此,容易進行墊24相對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定位,可更提高生產性。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墊24,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區域之較墊24之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因此,即便為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區域較長之情形,墊24亦可較小。由於墊24較小,故而容易確保將墊24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時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更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由於墊24較小,故而於接觸步驟中容易確保墊24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墊24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墊24之移動速度加快。因此,與藉由1次移印對較長之加飾區域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雖印刷次數變多,但由於1次印刷時間較短即可,故而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
又,於移動步驟中,於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固定台3(輪圈固定治具)之狀態下,使車輛用輪圈10移動。因此,容易確保車輛用輪圈10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車輛用輪圈10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接觸步驟之一部分之至少一者同時進行。藉此,和以與附著步驟及接觸步驟之任一者不重疊之時序進行移動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移動步驟與移動步驟之間,進行藉由移印機2A(2C)之墊24對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之按壓步驟、及藉由移印機2B(2D)之墊24對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之按壓步驟。藉由利用2個墊24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與僅利用1個墊24對相同數量之部位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可使印刷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同時進行利用移印機2A(2C)之按壓步驟、及利用移印機2B(2D)之按壓步驟。因此,可使印刷時間更縮短化。因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移動步驟中之車輛用輪圈10之移動距離相同。因此,容易確保車輛用輪圈10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車輛用輪圈10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移動步驟中使車輛用輪圈10旋轉。為了使車輛用輪圈10與墊24相對移動,必須使移印機2A~2D旋轉。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進而,於移動步驟中,車輛用輪圈10繞輪緣部11之中心軸線旋轉,故而與使車輛用輪圈10沿直線方向移動之情形相比,所需之空間較小,可使加飾裝置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加飾輪圈10A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 表面(加飾面),加飾部50a~50c(51a~51c)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並列而形成。加飾部50a~50c(51a~51c)係藉由壓抵附著有相同圖案之油墨之墊24之轉印面24a而形成。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加飾輪圈10A係藉由移印而被進行加飾。移印為自版對墊轉印油墨之後,將該墊壓抵於加飾對象而進行印刷(加飾)之印刷技術。因此,與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較高。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墊24,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面)之較墊24之轉印面24a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因此,即便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面)之周長較長之情形時,墊24亦可較小。由於墊24較小,故而容易確保將墊24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時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更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實現即便加飾自由度較高亦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地進行製造且於輪緣部11形成有加飾部50a~50c、51a~51c之車輛用加飾輪圈10A。
又,加飾部50a~50c(51a~51c)具有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不固定的圖案。此種圖案有無法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又,即便可進行加飾,亦花費工夫而生產性降低。針對該情況,本實施形態之加飾部50a~50c(51a~51c)係藉由印刷而形成,故而可提高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
加飾部50a(本發明之第1加飾部)與加飾部51a(本發明之第4加飾部)係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因此,和加飾部50a與加飾部51a局部重疊之情形或加飾部50a之端部與加飾部51b之端部之位置相同之情形相比,加飾部50a與加飾部51a之印刷偏移難以明顯。 因此,即便加飾部50a或加飾部51a略微偏移,亦難以成為缺陷,故而可提高生產性。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固定台3之中心定位構件33插通至車輛用輪圈10之輪轂部12,而將車輛用輪圈10之中心相對於台座31進行定位,但用來將車輛用輪圈10之中心相對於台座31進行定位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藉由使設置於台座31之構件抵接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至少包圍固定台3之旋轉中心之3個部位,而將車輛用輪圈10之中心相對於台座31進行定位。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圓周方向定位構件34抵接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輻部13,而相對於台座31進行車輛用輪圈10之圓周方向之定位,但用於進行圓周方向之定位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使定位用構件插通至形成於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用於供插通輪胎之閥之閥孔(未圖示)。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不同之構件(33、34)進行相對於台座31之車輛用輪圈10之中心之定位與圓周方向之定位,但亦可利用1個構件進行相對於台座31之車輛用輪圈10之中心之定位與圓周方向之定位。例如中心定位構件33亦可以無法旋轉地嵌合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轂部12之方式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使墊24沿水平方向自版板21之上方之位置移動至輪緣部11之上方之位置之後,使墊24朝輪緣部11向下方移動,但亦可一面使墊24沿水平方向自版板21之上方之位置移動至輪緣部11之上方之位置,一面同時使墊24向下方移動。此後,使墊24朝鉛垂下方移動並壓抵於輪緣部11。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相對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將墊24朝鉛垂下方壓抵,但壓抵墊24之方向亦可相對於上下方向傾斜。該變更例可藉由例如將移印機2A~2D設置於相對於水平面傾斜之台而實 現。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然而,對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者,使用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本實施形態係為了對機車用之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而使用本發明之加飾方法及加飾裝置之一例。關於作為被加飾物之機車用之車輛用輪圈10之說明,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
圖9係表示藉由下述本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101進行加飾之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輪圈10B(以下稱作車輛用加飾輪圈10B)。詳細情況係於下文進行敍述,加飾裝置101係藉由移印而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即,車輛用加飾輪圈10B係藉由移印而被進行加飾。
於車輛用加飾輪圈10B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的軸方向端部,形成有沿圓周方向並列之加飾部60a~60c。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形成有加飾部60a~60c之位置稱作加飾位置64a~64c。於本實施形態中,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軸方向端部的圓周方向整個區域相當於本發明之加飾區域及加飾面。
加飾部60a~60c由線條61構成。加飾部60a~60c係以120°之間距配置。加飾部60a~60c係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加飾部60a~60c之圓周方向長度為相當於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軸方向端部之約90°之角度範圍的長度,但並不限定於此。
加飾部60a~60c(線條61)的圓周方向兩端部相對於與輪緣部11之中心軸平行之方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藉此,於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加飾部60a~60c(線條61)的與輪緣部11之中心軸平行之方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不固定。
加飾部60a~60c為與白色及黑色之任一者不同之顏色。加飾部 60a~60c為相互相同之顏色。加飾部60a~60c由油墨形成。加飾部60a~60c成為於白色油墨層上重疊有彩色油墨層之構造。其原因在於,若於黑色塗料層41(參照圖2)上僅重疊彩色油墨,則顯色較差。雖然省略圖示,但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彩色油墨層係與白色油墨層之表面及車輛用輪圈10之表面(塗料層41之表面)之一部分接觸。
一般而言,油墨中所含之溶劑之含量根據油墨之顏色而有所不同。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油墨與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相同顏色之油墨相比,溶劑之含量較多。因此,藉由1次移印而附著於被加飾物之油墨之厚度較第1實施形態厚。於第1實施形態中,為了提高耐候性與美觀性,而重疊印刷相同顏色之油墨。與此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中,將1種顏色之油墨於1個部位僅印刷1次。即,加飾部60a~60c係藉由利用白色油墨與彩色油墨之2次重疊印刷而形成。由於1次印刷之油墨之厚度較厚,故而即便為利用白色油墨與彩色油墨之2次重疊印刷,亦可確保加飾部60a~60c之耐候性與美觀性。加飾部60a~60c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加飾部、第2加飾部、第3加飾部。
如圖10所示,加飾裝置101具有移印機102、輪圈移動機構105(本發明之移動機構)、墊清潔部106、乾燥裝置107、及控制部(省略圖示)等。於第2實施形態之各圖中,箭頭F表示前方,箭頭B表示後方,箭頭R表示右方,箭頭L表示左方。以下,使用各圖所示之前後左右方向,對加飾裝置101進行說明。
輪圈移動機構105具有支持構件151、及輪圈驅動馬達152。於輪圈驅動馬達152,連結有輪圈固定軸152a。輪圈固定軸152a可旋轉地支持於支持構件151。輪圈固定軸152a沿前後方向(水平方向)延伸。
輪圈固定軸152a插通至車輛用輪圈10之輪轂部12。車輛用輪圈10可裝卸地固定於輪圈固定軸152a(本發明之被加飾物固定治具)。車輛用輪圈10相對於輪圈固定軸152a定位並安裝。於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 於輪圈固定軸152a之狀態下,使輪圈驅動馬達152作動,藉此,車輛用輪圈10係於自後方觀察時朝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再者,輪圈移動機構105亦可為將支持構件151設置於可沿左右方向移動之台座之上部的構成。藉此,容易進行車輛用輪圈10之裝卸作業。
移印機102配置於輪圈移動機構105之後方。移印機102具有設置有墊131之墊設置部103、及設置有2個版輥141w、141c之版輥設置部104。墊設置部103具有墊131、前後滑動台132、左右滑動台133、及墊驅動馬達134。
前後滑動台132設置於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軌道135上,且可朝前後方向移動。前後滑動台132係藉由未圖示之驅動源而朝前後方向驅動。該驅動源係藉由加飾裝置101之控制部進行控制。再者,亦可不設置驅動源,而由作業者藉由手動使前後滑動台132沿前後方向移動。
於前後滑動台132之上表面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之軌道136。左右滑動台133設置於該軌道136上,且可朝左右方向移動。左右滑動台133由未圖示之驅動源沿左右方向驅動。該驅動源由加飾裝置101之控制部加以控制。再者,亦可不設置驅動源,而由作業者藉由手動使左右滑動台133沿左右方向移動。
墊驅動馬達134設置於左右滑動台133,且與左右滑動台133一體地移動。於墊驅動馬達134,連結有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墊固定軸134a。墊固定軸134a與輪圈固定軸152a平行地配置。墊驅動馬達134(及墊固定軸134a)可藉由墊設置部103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而沿上下方向移動。該上下移動機構既可為針對每一左右滑動台133使墊驅動馬達134移動之構成,亦可為使墊驅動馬達134相對於滑動台133相對移動之構成。上下移動機構既可藉由加飾裝置101之控制部控制動作,亦可藉由手動來操縱。
如圖11所示,墊131形成為圓筒狀。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剖面形狀為圓形。墊固定軸134a插通至墊131之中央之孔。墊131可裝卸地固定於墊固定軸134a(墊固定治具)。固定於輪圈固定軸152a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中心軸線沿固定於墊固定軸134a之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中心軸線的方向延伸。如圖13所示,固定於墊固定軸134a之墊131位於與固定於輪圈固定軸152a之車輛用輪圈10之上下方向之大致中央部相同的高度。藉由使墊驅動馬達134作動,墊131於自前方觀察時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即,利用墊驅動馬達134之墊131之旋轉方向與利用輪圈驅動馬達152之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相同。
墊131由例如矽橡膠或胺甲酸乙酯等可彈性變形之材質形成。墊131較第1實施形態之墊24柔軟,且楊氏模數較墊24小。墊131之外徑於墊131之筒軸方向上為固定。墊131之外徑小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的軸方向端部(加飾區域)與輪轂部12之外周面之間之空間的徑向長度。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周長略微長於加飾部60a~60c之圓周方向長度。
如圖10所示,版輥設置部104配置於墊設置部103之左方。版輥設置部104具有2個版輥141w、141c、版輥驅動馬達142、2個油墨托盤143w、143c、2個刮漿板144w、144c(參照圖11)。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有將版輥141w、141c統稱為版輥141之情形。又,有將油墨托盤143w、143c統稱為油墨托盤143之情形。又,有將刮漿板144w、144c統稱為刮漿板144之情形。
於版輥驅動馬達142,連結有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版輥固定軸142a。版輥141w、141c形成為圓筒狀。版輥固定軸142a插通至版輥141w、141c之中央之孔,而固定於版輥141w、141c。藉由使版輥驅動馬達142作動,版輥141w、141c朝與墊131為反方向(自前方觀察時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
版輥141w、141c為於其外周面刻劃有線條61之溝槽之凹版。於版輥141w、141c,形成有相同形狀之溝槽。本實施形態之版輥141w、141c之外徑與墊131之外徑相同,但亦可不同。
油墨托盤143w、143c分別配置於版輥141w、141c之下方。對油墨托盤143w、143c供給不同顏色之油墨。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前方之油墨托盤143c供給彩色油墨,對後方之油墨托盤143w供給白色油墨。如圖11所示,版輥141w、141c之最下端與油墨托盤143w、143c內之油墨接觸。刮漿板144w、144c分別配置於版輥141w、141c之左上方。刮漿板144w、144c之前端分別與版輥141w、141c之外周面接觸。
如圖10、圖11及圖15所示,於使墊131之外周面131a(轉印面)與版輥141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使墊驅動馬達134與版輥驅動馬達142作動,而使墊131與版輥141以相同速度旋轉。藉此,自油墨托盤143附著於版輥141之油墨與版輥141之旋轉一同朝上方移動。自版輥141之溝槽溢出之多餘之油墨被刮漿板144刮取。而且,於版輥141與墊131之接觸部位,版輥141之溝槽內之油墨附著(轉印)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於本實施形態中,使油墨附著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前部。
於使油墨自版輥141附著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後,使前後滑動台132與左右滑動台133移動,如圖12所示,將墊131之前部配置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內側。更詳細而言,將墊131配置於輪緣部11之內側、即輪轂部12之下方之位置。繼而,如圖13所示,藉由墊設置部103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而使墊131下降,將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前部之下端部壓抵於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軸方向端部(加飾區域)。其次,使墊驅動馬達134與輪圈驅動馬達152作動,而使墊1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更詳細而言,以每單位時間之墊131之 外周面131a之移動距離與每單位時間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軸方向端部(加飾區域)的移動距離大致相同之方式,使墊1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藉此,附著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油墨再轉印至輪緣部11,從而於輪緣部11印刷線條61。
墊清潔部106為用以將使油墨附著於輪緣部11之後殘留於墊131的油墨去除者。如圖14所示,使墊131與墊清潔部106接觸,並使墊131旋轉,藉此,利用墊清潔部106清掃墊131。墊清潔部106之設置位置只要為可將墊131以固定於墊固定軸134a之狀態進行清掃之位置,則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墊清潔部106配置於版輥設置部104之後方。於改變附著於墊131之油墨之顏色的情形時,藉由墊清潔部106而清掃墊131。又,每進行特定次數之印刷,便利用墊清潔部106清掃墊131。
乾燥裝置107為於移印中(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中),對輪緣部11之附著有油墨之部位吹送空氣而使油墨乾燥之裝置。乾燥裝置107之設置位置只要為可使附著於輪緣部11之油墨乾燥之位置,則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乾燥裝置107與固定於輪圈固定軸152a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右部對向地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白色油墨上重疊印刷彩色油墨。因此,藉由利用乾燥裝置107使轉印至輪緣部11之白色油墨乾燥,可防止利用彩色油墨之印刷滲出或變形。
控制部(省略圖示)控制移印機102、輪圈移動機構105、乾燥裝置107之動作。控制部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控制部係按照記憶於RAM或ROM之資料或程式,藉由CPU執行各種處理,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形成加飾部60a~60c。
以下,對藉由加飾裝置101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之順序進行說明。圖16係表示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之圖。
首先,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輪圈固定軸152a(固定步驟)。以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加飾位置64a的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位於底壁部14之最下端之方式,進行車輛用輪圈10之定位。
如圖10所示,使固定於墊固定軸134a之墊131之外周面131a與2個版輥141w、141c中之後方之版輥141w之外周面接觸。繼而,驅動版輥驅動馬達142與墊驅動馬達134,分別使版輥141與墊131旋轉。藉此,使白色油墨自版輥141w附著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第1次附著步驟)。
其次,使左右滑動台133與前後滑動台132移動,將附著有白色油墨之墊131配置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內側。其後,藉由墊設置部103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將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下端部(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加飾位置64a的圓周方向一端(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更詳細而言,將墊131之外周面131a中之形成線條61之圓周方向一端之附著有油墨之部位壓抵於加飾位置64a之圓周方向一端。
繼而,驅動墊驅動馬達134與輪圈驅動馬達152,分別使墊1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伴隨墊1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而將附著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油墨轉印至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64a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藉此,利用白色油墨將線條61印刷至加飾位置64a。
於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64a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進行加飾之後,使墊1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停止。此時,使墊1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至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64b的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位於底壁部14之下端部之後,使墊1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停止。因此,墊131旋轉1圈以上。
此處,將如下步驟設為接觸步驟,即,使墊131自與版輥141接觸之位置移動直至使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一部分與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加飾區域)接觸為止。於接觸步驟中,墊131未彈性變形。又,將以下兩步驟合併,設為按壓步驟,上述兩步驟係指:自於接觸步驟中使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一部分與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加飾位置64a之一部分接觸之狀態,進而使墊固定軸134a朝向輪緣部11移動,將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一部分壓抵於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64a之一部分;以及於將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一部分壓抵於輪緣部11之狀態下使墊131旋轉,而對加飾位置64a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進行加飾。於按壓步驟中,墊131彈性變形。
又,將使車輛用輪圈10旋轉之步驟設為移動步驟。於移動步驟中,車輛用輪圈10相對於壓抵於輪緣部11時之墊131之位置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如圖16所示,移動步驟之一部分與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按壓步驟中之使墊131之旋轉開始之後之部分與移動步驟(詳細而言為下述加飾移動步驟)同時進行。又,將移動步驟中之自其開始時使輪緣部11旋轉相當於加飾位置64a之圓周方向長度之步驟設為加飾移動步驟。將移動步驟中之較上述加飾移動步驟更靠後之部分設為中間移動步驟。於中間移動步驟中,輪緣部11旋轉加飾位置64a與加飾位置64b之圓周方向之相隔距離。再者,上述接觸步驟、按壓步驟、加飾移動步驟、中間移動步驟之定義並不限定於對加飾位置64a進行加飾之情形,亦可應用於對加飾位置64b、64c進行加飾之情形。
返回至車輛用輪圈10之加飾順序之說明。與上述移動步驟同時地進行藉由乾燥裝置107使附著於輪緣部11之油墨乾燥之乾燥步驟。然而,於移動步驟剛開始之後,輪緣部11之附著有油墨之區域尚未移動至乾燥裝置107之位置,故而嚴格而言,使油墨乾燥之乾燥步驟僅 與移動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
於第1次按壓步驟及第1次移動步驟之後,使墊131自輪緣部11離開並移動至版輥141w之位置為止。將使墊131自與輪緣部11接觸之位置移動至版輥141(141w或141c)之位置為止之步驟設為墊返回步驟。於該墊返回步驟之後,與第1次附著步驟同樣地進行第2次附著步驟。
其後,使附著有白色油墨之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下端部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加飾位置64b的圓周方向一端(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接觸(第2次接觸步驟)。繼而,進行第2次按壓步驟及第2次移動步驟。藉此,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64b利用白色油墨印刷線條61,並且使加飾位置64c之圓周方向一端位於底壁部14之下端部。
其次,與第1次墊返回步驟同樣地進行第2次墊返回步驟。其後,進行第3次附著步驟。繼而,使附著有白色油墨之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下端部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加飾位置64c的圓周方向一端接觸(第3次接觸步驟)。繼而,進行第3次按壓步驟及第3次移動步驟。藉此,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64c利用白色油墨印刷線條61,並且使加飾位置64a的圓周方向一端位於底壁部14之下端部。
於第3次按壓步驟之後,如圖14所示,使墊131自輪緣部11離開並移動至墊清潔部106之位置為止。繼而,藉由墊清潔部106去除殘留於墊131之白色油墨。當墊131之清掃完成時,如圖15所示,使墊131移動至版輥141c之位置為止。將藉由墊清潔部106清掃墊131之步驟設為墊清潔步驟。墊清潔步驟係於使墊131自與輪緣部11接觸之位置移動至版輥141c之位置之步驟(第3次墊返回步驟)之間進行。
再者,亦可與清潔步驟同時地,使車輛用輪圈10旋轉,藉由乾燥裝置107使附著於輪緣部11之油墨乾燥。然而,於使該乾燥步驟結 束時,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64a的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位於輪緣部11之下部之時間點,使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停止。
其後,如圖15所示,驅動版輥驅動馬達142與墊驅動馬達134,使彩色油墨自版輥141c附著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第4次附著步驟)。繼而,使附著有彩色油墨之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下端部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加飾位置64a的圓周方向一端接觸(第4次接觸步驟)。此時,於加飾位置64a已利用白色油墨印刷線條61。繼而,進行第4次按壓步驟及第4次移動步驟。藉此,利用彩色油墨將線條61印刷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64a,從而形成加飾部60a。
其後,使墊131移動至版輥141c之位置(第4次墊返回步驟),進行第5次附著步驟。繼而,於第5次接觸步驟之後,進行第5次按壓步驟與第5次移動步驟,於加飾位置64b形成加飾部60b。
繼而,使墊131移動至版輥141c之位置(第5次墊返回步驟),進行第6次附著步驟。繼而,於第6次接觸步驟之後,進行第6次按壓步驟與第6次移動步驟,於加飾位置64c形成加飾部60c。
以此方式,藉由移印機102之墊131,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較墊131之最大長度(直徑)長之範圍進行加飾。藉由墊131進行加飾之範圍長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周長。具體而言,藉由墊131進行加飾之範圍為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周長之大致3倍。
使用白色油墨之第1次附著步驟、第1次接觸步驟、第1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步驟、第1接觸步驟、第1按壓步驟。於此情形時,使用白色油墨之第2次附著步驟、第2次接觸步驟、第2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附著步驟、第2接觸步驟、第2按壓步驟。進而,使用白色油墨之第3次附著步驟、第3次接觸步驟、第 3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附著步驟、第3接觸步驟、第3按壓步驟。
使用彩色油墨之第4次附著步驟、第4次接觸步驟、第4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步驟、第1接觸步驟、第1按壓步驟。於此情形時,使用彩色油墨之第5次附著步驟、第5次接觸步驟、第5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附著步驟、第2接觸步驟、第2按壓步驟。進而,使用彩色油墨之第6次附著步驟、第6次接觸步驟、第6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附著步驟、第3接觸步驟、第3按壓步驟。
第1次移動步驟中之加飾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加飾移動步驟。於此情形時,第1次移動步驟中之中間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中間移動步驟。又,第2次移動步驟中之加飾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加飾移動步驟,第3次移動步驟中之加飾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加飾移動步驟。
移印機102(然而,除墊固定軸134a以外)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機構。又,移印機102之墊設置部103(然而,除墊固定軸134a以外)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接觸按壓機構。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移印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移印為自版對墊轉印油墨之後,將該墊壓抵於加飾對象而進行印刷(加飾)之印刷技術。因此,與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較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將墊131固定於墊固定軸134a之狀態下,使墊131接觸並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因此,容易進行墊131相對於車輛用輪圈10之定位,可更提高生產性。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墊131,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 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較墊131之外周面131a(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因此,即便為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周長較長之情形,墊131亦可較小。由於墊131較小,故而容易確保將墊131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時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更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由於墊131較小,故而於接觸步驟中容易確保墊131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墊131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墊131之移動速度加快。因此,與藉由1次移印對較長之加飾區域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雖印刷次數變多,但由於1次印刷時間較短即可,故而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
又,於移動步驟中,於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輪圈固定軸152a之狀態下,使車輛用輪圈10移動。因此,容易確保車輛用輪圈10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車輛用輪圈10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
墊131形成為圓筒狀,將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一部分壓抵於輪緣部11,故而更容易確保墊131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進一步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進一步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由於將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一部分壓抵於輪緣部11,故而與將墊之轉印面整體同時壓抵於加飾位置之情形相比,可使墊131之最大長度變小。由於墊131之最大長度較小,故而於接觸步驟中可一面確保墊131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墊131之移動速度加快。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移動步驟中使車輛用輪圈10旋轉。由於使車輛用輪圈10與墊131相對移動,故而無需使移印機102旋轉。因此, 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102旋轉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進而,於移動步驟中車輛用輪圈10繞輪緣部11之中心軸線旋轉,故而與使車輛用輪圈10沿直線方向移動之情形相比,所需之空間較小,可使加飾裝置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107使附著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油墨乾燥。因此,和以不與移動步驟重疊之時序進行乾燥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使油墨自版輥141附著於墊131之後,藉由移印機102使墊131之外周面131a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接觸。因此,與於使油墨自版輥141附著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之後,作業者藉由手動使墊131之外周面131a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接觸之情形相比,容易維持印刷品質。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加飾輪圈10B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加飾面),加飾部60a~60c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並列而形成。加飾部60a~60c係藉由壓抵附著有相同圖案之油墨之墊131之轉印面131a而形成。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加飾輪圈10B係藉由移印而被進行加飾。移印為自版對墊轉印油墨之後,將該墊壓抵於加飾對象而進行印刷(加飾)之印刷技術。因此,與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較高。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墊131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 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加飾面)之較墊131之轉印面131a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因此,即便為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之內周面(加飾面)之周長較長的情形,墊131亦可較小。由於墊131較小,故而容易確保將墊131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時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更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實現即便加飾自由度較高亦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地進行製造且於輪緣部11形成有加飾部60a~60c之車輛用加飾輪圈10B。
又,加飾部60a~60c具有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不固定的圖案。此種圖案有無法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又,即便可進行加飾,亦花費工夫而生產性降低。針對該情況,本實施形態之加飾部60a~60c係藉由印刷而形成,故而可提高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
加飾部60a~60c係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因此,例如與加飾部60a和加飾部60b局部重疊之情形或加飾部60a之端部和加飾部60b之端部之位置相同之情形相比,加飾部60a與加飾部60b之印刷偏移難以明顯。因此,即便加飾部60a~60c略微偏移,亦難以成為缺陷,故而可提高生產性。
若假設加飾部60a~60c之圓周方向之端部沿輪緣部11之中心軸線之方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則形成該端部之油墨容易殘留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針對該情況,於本實施形態中,加飾部60a~60c之圓周方向之端部相對於輪緣部11之中心軸線之方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地延伸。因此,形成該端部之油墨不易殘留於墊131之外周面131a。因此,更容易確保加飾部60a~60c之印刷品質。因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然而,對具有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者,使用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本實施形態係為了對機車用之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而使用本發明之加飾方法及加飾裝置之一例。關於作為被加飾物之機車用之車輛用輪圈10之說明,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
圖17係表示藉由下述本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201進行加飾之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輪圈10C(以下稱作車輛用加飾輪圈10C)。詳細情況係於下文進行敍述,加飾裝置201係藉由移印而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即,車輛用加飾輪圈10C係藉由移印而被進行加飾。
於車輛用加飾輪圈10C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形成有沿圓周方向並列之加飾部70a~70c。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形成有加飾部70a~70c之位置設為加飾位置74a~74c。於本實施形態中,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的圓周方向整個區域相當於本發明之加飾區域及加飾面。
加飾部70a~70c由線條71構成。加飾部70a~70c係以120°之間距配置。加飾部70a~70c係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加飾部70a~70c之圓周方向長度為相當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約90°之角度範圍的長度,但並不限定於此。
加飾部70a~70c(線條71)之圓周方向兩端部相對於輪緣部11之徑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藉此,於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加飾部70a~70c(線條71)之徑向(與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不固定。
加飾部70a~70c(線條71)由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並列之複數根線條構成。構成線條71之複數根線條之圓周方向兩端部均相對於輪緣部11之徑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
加飾部70a~70c為白色或接近白色之淡色。加飾部70a~70c為相 互相同之顏色。加飾部70a~70c由油墨形成。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油墨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溶劑之含量較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油墨多。加飾部70a~70c係藉由利用白色或接近白色之淡色之油墨之僅1次印刷而形成。加飾部70a~70c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加飾部、第2加飾部、第3加飾部。
如圖18所示,加飾裝置201具有移印機202、輪圈移動機構205(本發明之移動機構)、及控制部(省略圖示)等。於第3實施形態之各圖中,箭頭F表示前方,箭頭B表示後方,箭頭R表示右方,箭頭L表示左方。以下,使用各圖所示之前後左右方向,對加飾裝置201進行說明。
輪圈移動機構205具有前後滑動部251、及輪圈驅動馬達252(參照圖20)。前後滑動部251設置於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軌道253上,且可朝前後方向移動。前後滑動部251由未圖示之驅動源朝前後方向驅動。該驅動源由加飾裝置201之控制部加以控制。再者,亦可不設置驅動源,而由作業者藉由手動使前後滑動部251沿前後方向移動。
於前後滑動部251之內部,收容有輪圈驅動馬達252。輪圈驅動馬達252與前後滑動部251一體地沿前後方向移動。於輪圈驅動馬達252,連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輪圈固定軸252a。輪圈固定軸252a自前後滑動部251之上表面突出。
輪圈固定軸252a插通至車輛用輪圈10之輪轂部12。車輛用輪圈10可裝卸地固定於輪圈固定軸252a(本發明之被加飾物固定治具)。車輛用輪圈10定位並安裝於輪圈固定軸252a。於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在輪圈固定軸252a之狀態下,使輪圈驅動馬達252作動,藉此,車輛用輪圈10於自上方觀察時朝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
移印機202配置於輪圈移動機構205之後方。移印機202具有設置有墊231之墊設置部203、及設置有版輥241之版輥設置部204。墊設置 部203具有墊231、左右滑動台232、及墊驅動馬達233。
左右滑動台232設置於沿左右方向延伸之軌道234上,且可朝左右方向移動。左右滑動台232由未圖示之驅動源朝左右方向驅動。該驅動源由加飾裝置201之控制部加以控制。再者,亦可不設置驅動源,而由作業者藉由手動使左右滑動台232朝左右方向移動。
墊驅動馬達233設置於左右滑動台232,且與左右滑動台232一體地朝左右方向移動。於墊驅動馬達233,連結有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墊固定軸233a。墊固定軸233a沿與輪圈固定軸252a正交之方向延伸。墊驅動馬達233(及墊固定軸233a)可藉由墊設置部203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而沿上下方向移動。該上下移動機構既可為針對每一左右滑動台232使墊驅動馬達233移動之構成,亦可為使墊驅動馬達233相對於左右滑動台232相對移動之構成。上下移動機構既可藉由加飾裝置201之控制部控制動作,亦可藉由手動來操縱。
墊231之形狀及材質與第2實施形態之墊131相同。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周長略微長於加飾部70a~70c之圓周方向長度。墊固定軸233a插通至墊231之中央之孔。墊231可裝卸地固定於墊固定軸233a(墊固定治具)。固定於輪圈固定軸252a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中心軸線沿與固定於墊固定軸233a之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藉由使墊驅動馬達233作動,墊231於自前方觀察時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
版輥設置部204配置於墊設置部203之左方。版輥設置部204具有版輥241、版輥驅動馬達242、油墨托盤243、及刮漿板(省略圖示)。
於版輥驅動馬達242,連結有版輥固定軸242a。版輥固定軸242a與墊固定軸233a平行地延伸。版輥241形成為圓筒狀。於版輥241之中央之孔插通有版輥固定軸242a,版輥241固定於版輥固定軸242a。藉由使版輥驅動馬達242作動,而使版輥241朝與墊231為反方向(自前方 觀察時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
版輥241為於其外周面刻劃有線條71之溝槽之凹版。於本實施形態中,版輥241之外徑與墊231之外徑相同,但亦可不同。自左右方向觀察時,版輥241配置於與墊231相同之位置。
油墨托盤243配置於版輥241之下方。對油墨托盤243供給油墨。版輥241之最下端與油墨托盤243內之油墨接觸。刮漿板(省略圖示)與第2實施形態之刮漿板144(參照圖11)同樣地,配置於版輥241之左上方,其前端與版輥241之外周面接觸。
如圖18所示,於使墊231之外周面231a(轉印面)與版輥241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使墊驅動馬達233與版輥驅動馬達242作動,而使墊231與版輥241以相同速度旋轉。藉此,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油墨自版輥241附著(轉印)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於本實施形態中,使油墨附著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後部。
於使油墨自版輥241附著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後,使前後滑動部251與左右滑動台232移動,如圖19所示,將墊231配置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上方。繼而,藉由墊設置部203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使墊231下降,如圖20所示,將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下端部壓抵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區域)。其次,使墊驅動馬達233與輪圈驅動馬達252作動,而使墊2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更詳細而言,以每單位時間之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移動距離與每單位時間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加飾區域)之移動距離大致相同之方式,使墊2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藉此,使附著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油墨再轉印至輪緣部11,從而於輪緣部11印刷線條71。
控制部(省略圖示)控制移印機202、輪圈移動機構205之動作。控制部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 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控制部係按照記憶於RAM或ROM之資料或程式,藉由CPU執行各種處理,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形成加飾部70a~70c。
以下,對藉由加飾裝置201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之順序進行說明。圖21係表示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之圖。
首先,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輪圈固定軸252a(固定步驟)。以車輛用輪圈10之側壁部15之加飾位置74a的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位於側壁部15之後端之方式,進行車輛用輪圈10之定位。
如圖18所示,使固定於墊固定軸233a之墊231之外周面231a與版輥241之外周面接觸。繼而,驅動版輥驅動馬達242與墊驅動馬達233驅動,分別使版輥241與墊231旋轉。藉此,使油墨自版輥241附著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第1次附著步驟)。
其次,使左右滑動台232與前後滑動部251移動,將附著有油墨之墊231配置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上方。其後,藉由墊設置部203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將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下端部(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加飾位置74a的圓周方向一端(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更詳細而言,將墊231之外周面231a中之形成線條71的圓周方向一端之附著有油墨之部位壓抵於加飾位置74a的圓周方向一端。
繼而,驅動墊驅動馬達233與輪圈驅動馬達252驅動,分別使墊2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伴隨墊2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附著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油墨轉印至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74a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藉此,於加飾位置74a形成加飾部70a。
於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74a之圓周方向整個區 域進行加飾之後,使墊2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停止。此時,使墊2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至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74b的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位於側壁部15之後端部之後,使墊2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停止。因此,墊231旋轉1圈以上。
此處,將如下步驟設為接觸步驟,即,使墊231自與版輥241接觸之位置移動直至使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一部分與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區域)接觸為止。於接觸步驟中,墊231未彈性變形。又,將以下兩步驟合併,設為按壓步驟,上述兩步驟係指:自於接觸步驟中使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一部分與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加飾位置74a之一部分接觸之狀態,進而使墊固定軸233a朝向輪緣部11移動,將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一部分壓抵於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74a之一部分;以及於將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一部分壓抵於輪緣部11之狀態下使墊231旋轉,而對加飾位置74a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進行加飾。於按壓步驟中,墊231彈性變形。
又,將使車輛用輪圈10旋轉之步驟設為移動步驟。於移動步驟中,車輛用輪圈10相對於壓抵於輪緣部11時之墊231之位置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如圖21所示,移動步驟之一部分與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按壓步驟中之使墊231之旋轉開始之後之部分與移動步驟(詳細而言為下述加飾移動步驟)同時進行。又,將移動步驟中之自其開始時使輪緣部11旋轉相當於加飾位置74a之圓周方向長度之步驟設為加飾移動步驟。將移動步驟中之較上述加飾移動步驟更靠後之部分設為中間移動步驟。於中間移動步驟中,輪緣部11旋轉加飾位置74a與加飾位置74b之圓周方向之相隔距離。再者,上述接觸步驟、按壓步驟、加飾移動步驟、中間移動步驟之定義並不限定於對加飾位置74a進行加飾之情形,亦可應用於對加飾位置74b、74c進行加 飾之情形。
返回至車輛用輪圈10之加飾順序之說明。於第1次按壓步驟及第1次移動步驟之後,使墊231自輪緣部11離開並移動至版輥241之位置為止。將使墊231自與輪緣部11接觸之位置移動至版輥241之位置為止之步驟設為墊返回步驟。該墊返回步驟之後,與第1次附著步驟同樣地進行第2次附著步驟。
其後,使附著有油墨之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下端部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加飾位置74b的圓周方向一端(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接觸(第2次接觸步驟)。繼而,進行第2次按壓步驟及第2次移動步驟。藉此,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74b形成加飾部70b,並且使加飾位置74c之圓周方向一端位於側壁部15之後端部。
其次,與第1次墊返回步驟同樣地進行第2次墊返回步驟。其後,進行第3次附著步驟。繼而,使附著有白色油墨之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下端部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加飾位置74c的圓周方向一端接觸(第3次接觸步驟)。繼而,進行第3次按壓步驟及第3次移動步驟。藉此,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74c形成加飾部70c。
以此方式,藉由移印機202之墊231,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較墊231之最大長度(直徑)長之範圍進行加飾。藉由墊231進行加飾之範圍長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周長。具體而言,藉由墊231進行加飾之範圍為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周長之大致3倍。
第1次附著步驟、第1次接觸步驟、第1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步驟、第1接觸步驟、第1按壓步驟。於此情形時,第2次附著步驟、第2次接觸步驟、第2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附著步驟、第2接觸步驟、第2按壓步驟。進而,第3次附著步驟、第 3次接觸步驟、第3次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附著步驟、第3接觸步驟、第3按壓步驟。
第1次移動步驟中之加飾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加飾移動步驟。於此情形時,第1次移動步驟中之中間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中間移動步驟。又,第2次移動步驟中之加飾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加飾移動步驟,第3次移動步驟中之加飾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加飾移動步驟。
移印機202(然而,除墊固定軸233a以外)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機構。又,移印機202之墊設置部203(然而,除墊固定軸233a以外)、及輪圈移動機構205之前後滑動部251與軌道253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接觸按壓機構。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移印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移印為自版對墊轉印油墨之後,將該墊壓抵於加飾對象而進行印刷(加飾)之印刷技術。因此,與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較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將墊231固定於墊固定軸233a之狀態下,使墊231接觸並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因此,容易進行墊231相對於車輛用輪圈10之定位,可更提高生產性。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墊231,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較墊231之外周面231a(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因此,即便為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周長較長的情形,墊231亦可較小。由於墊231較小,故而容易確保將墊231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時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更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由於墊231較小,故而於接觸步驟中容易確保墊231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墊231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墊231之移動速度加快。因此,與藉由1次移印對較長之加飾區域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雖印刷次數變多,但由於1次印刷時間較短即可,故而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
又,於移動步驟中,於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輪圈固定軸252a之狀態下,使車輛用輪圈10移動。因此,容易確保車輛用輪圈10之移動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車輛用輪圈10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
墊231形成為圓筒狀,且將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一部分壓抵於輪緣部11,故而更容易確保墊231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進一步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進一步提高加飾自由度。
又,由於將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一部分壓抵於輪緣部11,故而與將墊之轉印面整體同時壓抵於加飾位置之情形相比,可使墊231之最大長度變小。由於墊231之最大長度較小,故而於接觸步驟中可一面確保墊231之移動精度一面使墊231之移動速度加快。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移動步驟中使車輛用輪圈10旋轉。由於使車輛用輪圈10與墊231相對移動,故而無需使移印機202旋轉。因此,與使重量較大之移印機202旋轉之情形相比,容易確保移動步驟時之相對移動之精度。因此,可一面確保相對移動之精度一面使其速度加快,故而可提高生產性。又,與使移印機旋轉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設備成本。
進而,於移動步驟中,車輛用輪圈10繞輪緣部11之中心軸線旋轉,故而與使車輛用輪圈10沿直線方向移動之情形相比,所需之空間 較小,可使加飾裝置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使油墨自版輥241附著於墊231之後,藉由移印機202與輪圈移動機構205使墊231之外周面231a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接觸。因此,與於使油墨自版輥141附著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後,作業者藉由手動使墊231之外周面231a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接觸之情形相比,容易維持印刷品質。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加飾輪圈10C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的外表面(加飾面),加飾部70a~70c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並列而形成。加飾部70a~70c係藉由壓抵附著有相同圖案之油墨之墊231之轉印面231a而形成。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加飾輪圈10C係藉由移印而被進行加飾。移印為自版對墊轉印油墨之後,將該墊壓抵於加飾對象而進行印刷(加飾)之印刷技術。因此,與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較高。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墊231,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面)之較墊之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因此,即便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面)之周長較長之情形時,墊231亦可較小。由於墊231較小,故而容易確保將墊231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時之壓力之均勻性。因此,即便為複雜之圖樣,亦可更精度良好地進行加飾,故而可更提高加飾自由度。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實現即便加飾自由度較高亦可維持較高之生產性地進行製造且於輪緣部11形成有加飾部70a~70c之車輛用加飾輪圈10C。
又,加飾部70a~70c具有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不固定的圖案。此種圖案有無法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 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進行加飾之情形。又,即便可進行加飾,亦花費工夫而生產性降低。針對該情況,本實施形態之加飾部70a~70c係藉由印刷而形成,故而可提高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
加飾部70a~70c係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因此,例如與加飾部70a之圓周方向之一端部與加飾部70b之圓周方向之一端部之位置相同之情形相比,不易產生加飾部70a與加飾部70b之邊界之偏移。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若假設加飾部70a~70c之圓周方向之端部沿輪緣部11之徑向延伸,則形成該端部之油墨容易殘留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針對該情況,於本實施形態中,加飾部70a~70c之圓周方向之端部相對於輪緣部11之徑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地延伸。因此,形成該端部之油墨不易殘留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因此,更容易確保加飾部70a~70c之印刷品質。因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加飾部70a~70c由線條71構成。該線條71由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並列之複數根線條(包含71a、71b)構成。因此,容易將加飾部彼此之間隙有效利用於設計。即,由於在線條71a與線條71b之間存在間隙,故而加飾部彼此之間隙難以明顯。
又,構成線條71之複數根線條(包含71a、71b)之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之兩端部相對於輪緣部11之徑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地延伸。因此,於印刷線條71時,油墨更不易殘留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因此,更容易確保由沿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並列之複數根線條構成之加飾部70a(70b、70c)之印刷品質。因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第4實施形態>
其次,對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然而,對具有與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者,使用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為了對機車用之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而使用本發明之加飾方法及加飾裝置之一例。關於作為被加飾物之機車用之車輛用輪圈10之說明,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
圖22係表示藉由下述本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301進行加飾之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輪圈10D(以下稱作車輛用加飾輪圈10D)。詳細情況係於下文進行敍述,加飾裝置301係藉由移印而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即,車輛用加飾輪圈10D係藉由移印而被進行加飾。
於車輛用加飾輪圈10D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形成有沿圓周方向並列之加飾部80a~80c、81a~81c。加飾部80a~80c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部50a~50c同樣地,形成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4a~54c。加飾部81a~81c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部51a~51c同樣地,形成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5a~55c。加飾部80a~80c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部50a~50c同樣地,由文字52構成。加飾部81a~81c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部51a~51c同樣地由線條53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相當於本發明之加飾區域及加飾面。
加飾部80a~80c、81a~81c為白色或接近白色之淡色。加飾部80a~80c為互為相同之顏色,加飾部81a~81c為互為相同之顏色,於本實施形態中,加飾部80a~80c與加飾部81a~81c為不同之顏色,但亦可為相同之顏色。加飾部80a~80c、81a~81c由油墨形成。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油墨係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溶劑之含量較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油墨多。加飾部80a~80c、81a~81c係藉由利用白色或接近白色之淡色之油墨之僅1次印刷而形成。加飾部80a~80c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加飾部、第2加飾部、第3加飾部。關於加飾部81a~81c亦可謂相同。
如圖23所示,加飾裝置301具有2個移印機302A、302B、輪圈移動機構205(本發明之移動機構)、及控制部(省略圖示)等。於第4實施形態之各圖中,箭頭F表示前方,箭頭B表示後方,箭頭R表示右方,箭頭L表示左方。以下,使用各圖所示之前後左右方向,對加飾裝置301進行說明。
移印機302A除版輥設置部304A之版輥341A與第3實施形態之版輥241不同之方面以外,具有與第3實施形態之移印機202相同之構成。版輥341A為於其外周面刻劃有線條53之溝槽之凹版。
移印機302B除配置方向與移印機302A不同之方面以外,具有與移印機302A大致相同之構成。移印機302B具有設置有墊331之墊設置部303、及設置有版輥341B之版輥設置部304B。墊設置部303具有墊331、前後滑動台332、及墊驅動馬達333。
前後滑動台332設置於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軌道334上,且可朝前後方向移動。前後滑動台332由未圖示之驅動源朝前後方向驅動。該驅動源由加飾裝置301之控制部加以控制。再者,亦可不設置驅動源,而由作業者藉由手動使前後滑動台332沿前後方向移動。
墊驅動馬達333設置於前後滑動台332,與前後滑動台332一體地朝前後方向移動。於墊驅動馬達333,連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之墊固定軸333a。墊固定軸333a沿與輪圈固定軸252a正交之方向延伸。墊驅動馬達333(及墊固定軸333a)可藉由墊設置部303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而沿上下方向移動。該上下移動機構既可為針對每一前後滑動台332使墊驅動馬達333移動之構成,亦可為使墊驅動馬達333相對於前後滑動台332相對移動之構成。上下移動機構既可藉由加飾裝置301之控制部控制動作,亦可藉由手動來操縱。
墊331之形狀及材質與第2實施形態之墊131相同。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周長略微長於加飾部80a~80c、81a~81c之圓周方向長度。 墊固定軸333a插通至墊331之中央之孔。墊331可裝卸地固定於墊固定軸333a(墊固定治具)。固定於輪圈固定軸252a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中心軸線沿與固定於墊固定軸333a之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中心軸線正交之方向延伸。藉由使墊驅動馬達333作動,墊331於自左方觀察時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
版輥設置部304B配置於墊設置部303之上方。版輥設置部304B具有版輥341B、版輥驅動馬達342、油墨托盤343、及刮漿板(省略圖示)。
於版輥驅動馬達342,連結有版輥固定軸342a。版輥固定軸342a與墊固定軸333a平行地延伸。版輥341B形成為圓筒狀。於版輥341B之中央之孔插通有版輥固定軸342a,版輥341B固定於版輥固定軸342a。藉由使版輥驅動馬達342作動,而使版輥341B朝與墊331為反方向(自左方觀察時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
版輥341B為於其外周面刻劃有文字52之溝槽之凹版。於本實施形態中,版輥341B之外徑與墊331之外徑相同,但亦可不同。自前後方向觀察時,版輥341B配置於與墊331相同之位置。
油墨托盤343配置於版輥341B之下方。對油墨托盤343供給油墨。版輥341B之最下端與油墨托盤343內之油墨接觸。刮漿板(省略圖示)配置於版輥341B之後上方,其前端與版輥341B之外周面接觸。
於使墊331之外周面331a(轉印面)與版輥341B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使墊驅動馬達333與版輥驅動馬達342作動,而使墊331與版輥341B以相同速度旋轉。藉此,使油墨自版輥341B附著(轉印)於墊331之外周面331a。於本實施形態中,使油墨附著於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右部。
於使油墨自版輥341B附著於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後,使前後滑動部251與前後滑動台332移動,如圖23所示,將墊331配置於車輛用 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上方。繼而,藉由墊設置部303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而使墊331下降,將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下端部壓抵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區域)。其次,使墊驅動馬達333與輪圈驅動馬達252作動,而使墊3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更詳細而言,以每單位時間之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移動距離與每單位時間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加飾區域)之移動距離大致相同之方式使墊3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藉此,使附著於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油墨再轉印至輪緣部11,從而於輪緣部11印刷文字52。
控制部(省略圖示)控制移印機302A、302B、輪圈移動機構205之動作。控制部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控制部係按照記憶於RAM或ROM之資料或程式,藉由CPU執行各種處理,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形成加飾部80a~80c、81a~81c。
以下,對藉由加飾裝置301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之順序進行說明。圖24係表示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之圖。
首先,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輪圈固定軸252a(固定步驟)。如圖23所示,以車輛用輪圈10之側壁部15之加飾位置55b的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位於側壁部15之後端之方式,進行車輛用輪圈10之定位。此時,加飾位置54a之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位於較側壁部15之右端略微靠後方。
又,藉由移印機302A使油墨自版輥341A附著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並且藉由移印機302B,使油墨自版輥341B附著於墊331之外周面331a(第1次附著步驟)。
其次,如圖23所示,將附著有油墨之墊231、331配置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上方。其後,藉由墊設置部203、303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將墊231、331之外周面231a、 331a之下端部(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更詳細而言,將墊231之外周面231a中之形成線條53的圓周方向一端之附著有油墨之部位壓抵於加飾位置55b之圓周方向一端(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又,將墊331之外周面331a中之未附著有油墨之部位壓抵於較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4a更靠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位置。
繼而,驅動墊驅動馬達233、333及輪圈驅動馬達252,使墊231、3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伴隨墊2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而將附著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油墨轉印至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5b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藉此,於加飾位置55b形成加飾部81b。又,伴隨墊3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將附著於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油墨轉印至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4a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藉此,於加飾位置54a形成加飾部80a。
於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4a、55b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進行加飾之後,使墊231、3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停止。此時,使墊231、331與車輛用輪圈10旋轉至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5c之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位於側壁部15之後端部之後,使墊231、3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停止。因此,墊231、331旋轉1圈以上。
此處,將如下步驟設為第1墊接觸步驟,即,使墊231自與版輥341A接觸之位置移動直至使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一部分與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區域)接觸為止。又,將如下步驟設為第2墊接觸步驟,即,使墊331自與版輥341B接觸之位置移動直至使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一部分與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區域)接觸為止。於第1及第2接觸步驟中,墊231、331未彈性變形。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墊接觸步驟與第2墊接觸步驟同時進行。將第1墊 接觸步驟與第2墊接觸步驟統稱為接觸步驟。
又,將以下兩步驟合併,設為第1墊按壓步驟,上述兩步驟係指:自於第1墊接觸步驟中使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一部分與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加飾位置55b之一部分接觸之狀態,進而使墊固定軸233a朝向輪緣部11移動,將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一部分壓抵於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5b之一部分;以及於將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一部分壓抵於輪緣部11之狀態下使墊231旋轉,而對加飾位置55b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進行加飾。又,將如下步驟設為第2墊按壓步驟,即,於墊331之旋轉中,自將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一部分壓抵於加飾位置54a的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之時間點至藉由墊331對加飾位置54a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進行加飾為止。於第1及第2墊按壓步驟中,墊231、331彈性變形。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墊按壓步驟之一部分與第2墊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更詳細而言,第2墊按壓步驟係於第1墊按壓步驟之後開始,且於第1墊按壓步驟之後結束。以下,將第1墊按壓步驟與第2墊按壓步驟合併稱作按壓步驟。
又,將使車輛用輪圈10旋轉之步驟設為移動步驟。於移動步驟中,車輛用輪圈10相對於壓抵於輪緣部11時之墊231(331)之位置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如圖24所示,移動步驟之一部分與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按壓步驟中之使墊231、331之旋轉開始之後之部分與移動步驟同時進行。
將移動步驟中之墊231之外周面231a與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5b接觸之期間之步驟設為第1墊加飾移動步驟。於第1墊加飾移動步驟中,輪緣部11旋轉相當於加飾位置55b之圓周方向長度之量。又,將移動步驟中之墊331之外周面331a與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4a接觸之期間之步驟設為第2墊加飾移動步驟。於第2墊加飾移動步驟中,輪緣部11旋 轉相當於加飾位置54a之圓周方向長度之量。
再者,上述第1墊接觸步驟、第2墊接觸步驟、接觸步驟、第1墊按壓步驟、第2墊按壓步驟、及按壓步驟、第1墊加飾移動步驟、及第2加飾移動步驟之定義並不限定於對加飾位置54a、55b進行加飾之情形,亦應用於對加飾位置54b、54c、55a、55c進行加飾之情形。
返回至車輛用輪圈10之加飾順序之說明。於第1次按壓步驟及第1次移動步驟之後,使墊231、331自輪緣部11離開並移動至版輥341A、341B之位置。將使墊231、331自與輪緣部11接觸之位置移動至版輥341A、341B之位置為止之步驟設為墊返回步驟。於該墊返回步驟之後,與第1次附著步驟同樣地進行第2次附著步驟。
其後,使附著有油墨之墊231、331之外周面231a、331a之下端部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接觸(第2次接觸步驟)。更詳細而言,使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下端部與加飾位置55c之圓周方向一端(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接觸。使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下端部與較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加飾位置54b更靠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位置接觸。繼而,進行第2次按壓步驟及第2次移動步驟。藉此,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5c形成加飾部81c,且於加飾位置54b形成加飾部80b,並且加飾位置55a的圓周方向一端位於側壁部15之後端部。
其次,與第1次墊返回步驟同樣地進行第2次墊返回步驟。其後,於進行第3次附著步驟之後,進行第3次接觸步驟。此時,使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下端部與加飾位置55a的圓周方向一端(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接觸。使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下端部與較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加飾位置54c更靠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位置接觸。繼而,進行第3次按壓步驟及第3次移動步驟。藉此,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55a形成加飾部 81a,且於加飾位置54c形成加飾部80c。
以此方式,藉由移印機302A之墊231,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較墊231之最大長度(直徑)長之範圍進行加飾。又,藉由移印機302B之墊331,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較墊331之最大長度(直徑)長之範圍進行加飾。藉由墊231進行加飾之範圍長於墊231之外周面231a之周長。藉由墊331進行加飾之範圍長於墊331之外周面331a之周長。
藉由移印機302A所進行之第1次附著步驟、第1次接觸步驟(第1墊接觸步驟)、第1次按壓步驟中之第1墊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步驟、第1接觸步驟、第1按壓步驟。於此情形時,第2次附著步驟、第2次接觸步驟、第2次按壓步驟中之第1墊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附著步驟、第2接觸步驟、第2按壓步驟。進而,第3次附著步驟、第3次接觸步驟、第3次按壓步驟中之第1墊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附著步驟、第3接觸步驟、第3按壓步驟。再者,關於移印機302B亦可謂與上述相同。即,藉由移印機302B所進行之第1次附著步驟、第1次接觸步驟(第2墊接觸步驟)、第1次按壓步驟中之第2墊按壓步驟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步驟、第1接觸步驟、第1按壓步驟。
第1次移動步驟中之第1墊加飾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加飾移動步驟。於此情形時,第1次移動步驟中之第1墊加飾移動步驟之後之部分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中間移動步驟。又,第2次移動步驟中之第1墊加飾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加飾移動步驟,第3次移動步驟中之第1墊加飾移動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加飾移動步驟。
於藉由移印機302A所進行之第1次附著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步驟之情形時,藉由移印機302B所進行之第2次附著步驟、第2次接觸步驟(第2墊接觸步驟)、第2次按壓步驟中之第2墊按壓步驟相 當於本發明之第4附著步驟、第4接觸步驟、第4按壓步驟。於此情形時,墊231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墊,墊331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墊。
移印機302A(然而,除墊固定軸233a以外)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機構。於此情形時,移印機302B(然而,除墊固定軸333a以外)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附著機構。又,移印機302A之墊設置部203(然而,除墊固定軸233a以外)、及輪圈移動機構205之前後滑動部251與軌道253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接觸按壓機構。移印機302B之墊設置部303(然而,除墊固定軸333a以外)、及輪圈移動機構205之前後滑動部251與軌道253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接觸按壓機構。
關於本實施形態中之與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發揮與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中所述之效果相同之效果。除此以外,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2個墊231、331同時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進行加飾,故而與僅利用1個墊231對輪緣部11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之情形相比,可使印刷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第5實施形態>
其次,對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然而,關於具有與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者,使用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本實施形態係為了對機車用之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而使用本發明之加飾方法及加飾裝置之一例。關於作為被加飾物之機車用之車輛用輪圈10之說明,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
圖25係表示藉由下述本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401進行加飾之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輪圈10E(以下稱作車輛用加飾輪圈10E)。詳細情況係於下文進行敍述,加飾裝置401係藉由移印而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即,車輛用加飾輪圈10E係藉由移印而被進行加飾。
於車輛用加飾輪圈10E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形成有沿圓周方向並列之加飾部90a~90c。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形 成有加飾部90a~90c之位置設為加飾位置94a~94c。於本實施形態中,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的圓周方向整個區域相當於本發明之加飾區域及加飾面。
加飾部90a~90c由線條91構成。加飾部90a~90c係以120°之間距配置。加飾部90a~90c係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加飾部90a~90c之圓周方向長度為相當於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約115°之角度範圍的長度,但並不限定於此。
加飾部90a~90c(線條91)之圓周方向兩端部相對於輪緣部11之徑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藉此,於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加飾部90a~90c(線條91)之徑向(與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不固定。
加飾部90a~90c(線條91)由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隔開間隔地並列之複數根線條構成。構成線條91之複數根線條之圓周方向兩端部均相對於輪緣部11之徑向(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
加飾部90a~90c為白色或接近白色之淡色。加飾部90a~90c為相同之顏色。加飾部90a~90c由油墨形成。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油墨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溶劑之含量較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油墨多。加飾部90a~90c係藉由利用白色或接近白色之淡色之油墨之僅1次印刷而形成。加飾部90a~90c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加飾部、第2加飾部、第3加飾部。
如圖26所示,加飾裝置401具有移印機402、輪圈移動機構405(本發明之移動機構)、及控制部(省略圖示)等。於第5實施形態之各圖中,箭頭F表示前方,箭頭B表示後方,箭頭R表示右方,箭頭L表示左方。以下,使用各圖所示之前後左右方向,對加飾裝置401進行說明。
輪圈移動機構405具有左右滑動台451、支持構件452、及輪圈驅 動馬達453。左右滑動台451設置於沿左右後方向延伸之軌道454上,可沿左右方向移動。左右滑動台451由未圖示之驅動源朝左右方向驅動。該驅動源由控制部控制。再者,亦可不設置驅動源,而由作業者藉由手動使左右滑動台451沿左右方向移動。
支持構件452設置於左右滑動台451之上表面。於輪圈驅動馬達453,連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之輪圈固定軸453a。輪圈固定軸453a可相對於支持構件452旋轉地被支持。輪圈驅動馬達453及支持構件452與左右滑動台451一體地沿左右方向移動。
輪圈固定軸453a插通至車輛用輪圈10之輪轂部12。車輛用輪圈10可裝卸地固定於輪圈固定軸453a(本發明之被加飾物固定治具)。車輛用輪圈10定位並安裝於輪圈固定軸453a。於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輪圈固定軸453a之狀態下,使輪圈驅動馬達453作動,藉此,車輛用輪圈10於自左方向觀察時朝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
移印機402配置於輪圈移動機構405之後方。移印機402配置於輪圈移動機構405之左後方。墊設置部403具有墊431、及墊驅動馬達432。於墊驅動馬達432,連結有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墊固定軸432a。墊固定軸432a沿與輪圈固定軸453a正交之方向延伸。墊驅動馬達432(及墊固定軸432a)可藉由墊設置部403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而沿上下方向移動。上下移動機構既可由加飾裝置401之控制部來控制動作,亦可藉由手動來操縱。
墊431之形狀及材質與第2實施形態之墊131相同。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周長略微長於加飾部90a~90c之圓周方向長度。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周長為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120°之角度範圍之長度。墊固定軸432a插通至墊431之中央之孔。墊431可裝卸地固定於墊固定軸432a(墊固定治具)。固定於輪圈固定軸453a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中心軸線沿與固定於墊固定軸432a之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中心 軸線正交之方向延伸。如圖28所示,固定於墊固定軸432a之墊431位於與固定於輪圈固定軸453a之車輛用輪圈10之上下方向之大致中央部相同之高度。藉由使墊驅動馬達432作動,墊431自前方觀察時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
版輥設置部404配置於墊設置部403之左方。具有版輥441、版輥驅動馬達442、油墨托盤443、及刮漿板(省略圖示)。版輥441為於其外周面刻劃有線條91之溝槽之凹版。於本實施形態中,版輥441之外徑與墊431之外徑相同。自左右方向觀察時,版輥441配置於與墊431相同之位置。版輥設置部404之其他構成係與第3實施形態之版輥設置部204相同之構成,故而省略說明。
如圖27所示,一面使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左端部與版輥441之外周面之右端部接觸,一面將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右端部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後端部。於該狀態下,使墊驅動馬達432、版輥驅動馬達442及輪圈驅動馬達453作動,而使墊431、版輥441及車輛用輪圈10旋轉。更詳細而言,使墊431與版輥441以相同速度旋轉。又,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速度係以每單位時間之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移動距離與每單位時間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加飾區域)之移動距離大致相同之方式設定。
藉此,於版輥441與墊431之接觸部位,版輥441之溝槽內之油墨附著(轉印)於墊431之外周面431a。繼而,自版輥441附著於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油墨伴隨墊431之旋轉再轉印至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因此,對輪緣部11於側壁部15之外表面印刷線條91。
控制部(省略圖示)控制移印機402及輪圈移動機構405之動作。控制部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控制部係按照記憶於RAM或ROM 之資料或程式,藉由CPU執行各種處理,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形成加飾部90a~90c。
以下,對藉由加飾裝置401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之順序進行說明。首先,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輪圈固定軸453a(固定步驟)。繼而,如圖27所示,使左右滑動台451移動,使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右端部(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
其次,驅動墊驅動馬達432、版輥驅動馬達442及輪圈驅動馬達453驅動,分別使墊431、版輥441及車輛用輪圈10旋轉。伴隨版輥441與墊431之旋轉,油墨自版輥441附著於墊431之外周面431a。繼而,伴隨墊431與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附著於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油墨被轉印至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之加飾位置94a。藉此,於加飾位置94a形成加飾部90a。藉由使墊431、版輥441及車輛用輪圈10進一步旋轉,而進行油墨向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附著、及油墨自墊431向車輛用輪圈10之附著,從而於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94b形成加飾部90b。藉由使墊431、版輥441及車輛用輪圈10進一步旋轉,而於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94c形成加飾部90c。
如此,藉由移印機402之墊431,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較墊431之最大長度(直徑)長之範圍進行加飾。藉由墊431進行加飾之範圍長於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周長。
圖29係表示對車輛用輪圈進行加飾之步驟之圖。將如下步驟設為接觸步驟,即,於將車輛用輪圈10固定於輪圈固定軸453a之後至使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右端部(一部分)與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區域)接觸為止。於接觸步驟中,墊431未彈性變形。又,將使車輛用輪圈10旋轉之步驟設為移動步驟。於移動步驟中,車輛用輪圈10相對於被壓抵於輪緣部11時之墊431之位置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 向相對移動。
將使形成加飾部90a之油墨附著於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步驟設為第1附著步驟。更詳細而言,將第1附著步驟設為使油墨自油墨托盤443附著於墊431之後,直至利用刮漿板將多餘之油墨刮取為止之步驟。將使形成加飾部90b之油墨附著於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步驟設為第2附著步驟。將使形成加飾部90c之油墨附著於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步驟設為第3附著步驟。第1~第3附著步驟與移動步驟同時進行。第1~第3附著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第3附著步驟。
於墊431之旋轉中,將自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附著有油墨之部位被壓抵於加飾位置94a的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之時間點至藉由墊431對加飾位置94a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進行加飾為止之步驟設為第1按壓步驟。將自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附著有油墨之部位被壓抵於加飾位置94b的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之時間點至藉由墊431對加飾位置94b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進行加飾為止之步驟設為第2按壓步驟。將自墊431之外周面431a之附著有油墨之部位被壓抵於加飾位置94c之圓周方向一端(詳細而言,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方向前方之端部)之時間點至藉由墊431對加飾位置94c之圓周方向整個區域進行加飾為止之步驟設為第3按壓步驟。於第1~第3按壓步驟中,墊431彈性變形。第1~第3附著步驟係與移動步驟同時進行。第1~第3附著步驟之一部分分別與第1~第3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3附著步驟之一部分與第2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1~第3按壓步驟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第3按壓步驟。
移印機402(然而,除墊固定軸432a以外)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附著機構。又,輪圈移動機構405之左右滑動台451與軌道454相當於本發 明之第2接觸按壓機構。
關於本實施形態中之與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發揮與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中所述之效果相同之效果。除此以外,本實施形態發揮以下效果。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按壓步驟中,一面使墊431之外周面431a與版輥441接觸,一面將墊431之外周面431a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加飾區域)。因此,可於對加飾位置94a進行加飾之後,不使墊431自車輛用輪圈10離開地開始第2按壓步驟。因此,與於第1按壓步驟之後,使墊431於版輥441與車輛用輪圈10之間移動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且可提高生產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1附著步驟之一部分。又,與第2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又,與第3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3附著步驟之一部分。因此,與於第1~第3附著步驟之後分別進行第1~第3按壓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2附著步驟之一部分。又,與第2按壓步驟之一部分同時進行第3附著步驟之一部分。因此,與於第1及第2按壓步驟之後分別進行第2及第3附著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又,下述變更例可適當組合而實施。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較佳」之用語係非排他性者,意指「較佳但並不限定於此」。
作為第1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亦可不設置乾燥裝置6及乾燥裝置26、27之至少1者。根據油墨之種類、使墊24自版板21移動至被加飾物為止之時間等,亦可不使油墨乾燥。又,作為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 變更例,亦可不設置乾燥裝置107。
作為第1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亦可代替乾燥裝置6或除該乾燥裝置6以外,設置例如圖30所示般之乾燥裝置8。乾燥裝置8係以對較移印機2B之印刷位置朝旋轉方向前方離開120°之位置吹送空氣之方式構成。乾燥裝置8係使於將車輛用輪圈10配置於第1印刷位置時已加飾之部位乾燥。再者,圖30係表示第2次移動步驟之後之按壓步驟時。於圖30中,以圓弧狀之框表示白色文字52,以圓弧狀之粗線表示彩色文字52。該乾燥裝置8係於第2次移動步驟之後,使接觸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及按壓步驟中之至少一者同時作動,使最初形成之加飾部50a與第2次形成之加飾部50b之油墨乾燥。再者,根據移動步驟所需之時間,亦可與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如此,藉由以與附著步驟、接觸步驟、按壓步驟重疊之時序進行利用乾燥裝置8之乾燥步驟之一部分,和以不與附著步驟、接觸步驟、按壓步驟之任一者重疊之時序進行乾燥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再者,該乾燥裝置8亦可於移印機2B中之第9次按壓步驟之後且將車輛用輪圈10搬送至第2印刷位置之前,藉由旋轉驅動部4使車輛用輪圈10旋轉120°旋轉後作動。藉此,可使第3次形成之加飾部50c之油墨乾燥。
乾燥裝置6、8、107及乾燥裝置26、27係藉由吹送空氣而使油墨乾燥,但使油墨乾燥之設備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吹送經加熱之空氣吹送而使油墨乾燥。
作為上述第3~第5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亦可設置乾燥裝置,該乾燥裝置係使附著於固定在輪圈固定軸231a、331a、431a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2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的油墨乾燥。使乾燥裝置之油墨乾燥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與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乾燥步驟,該乾燥步驟係藉由乾燥裝置使附著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 緣部2之側壁部15之外表面的油墨乾燥。藉此,可使附著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油墨迅速地乾燥。因此,於加飾後,於搬送車輛用輪圈10時,即便作業者碰觸到輪緣部11亦可防止油墨脫落。又,藉由與移動步驟同時進行乾燥步驟,和以不與移動步驟重疊之時序進行乾燥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作為上述第3~第5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亦可設置與第2實施形態之墊清潔部106相同之墊清潔部。於應用該變更例之情形時,墊設置部203、303、403構成為可使墊231、331、431移動至墊清潔部。
作為上述第2~第4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亦可代替圓筒狀之版輥141、241、341A、341B,而使用板狀之版板,使油墨附著於墊131、231、331。
上述第2~第4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墊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圓筒狀。關於墊,只要轉印面之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或圓弧狀便可。例如墊亦可為圓柱狀或半圓柱狀。又,墊亦可為圓錐形狀或圓錐梯形狀。
上述第5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墊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圓筒狀。關於墊,只要轉印面之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便可。例如墊亦可為圓柱狀。又,墊亦可為圓錐形狀或圓錐梯形狀。
於上述第2~第5實施形態中,亦可為版輥固定軸142a、242a、342a、442a及墊固定軸134a、233a、333a、432a沿水平方向延伸,版輥固定軸及墊固定軸沿相對於水平方向交叉之方向(例如上下方向)延伸。然而,於該變更例中,代替油墨托盤143、243、343、443,需要使油墨附著於版輥141、241、341A、341B、441之外周面之構成。例如亦可使油墨於版輥之外周面流動,利用刮漿板刮取多餘之油墨。
於第4實施形態中,2個墊231、331配置於以輪圈固定軸252a為中心錯開90°之位置,但2個墊231、331之配置位置並不限定於此。2個墊231、331只要沿以輪圈固定軸252a為中心之圓周方向配置,則其配 置間隔並無特別限定。
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1係利用2個墊24進行利用白色油墨之文字52之印刷與利用彩色油墨之文字52之印刷,但亦可利用1個墊進行利用白色油墨之文字52之印刷與利用彩色油墨之文字52之印刷。關於線條53之印刷亦相同。於該變更例中,於自利用白色油墨之印刷切換為利用彩色油墨之印刷時,必須去除殘留於墊24之油墨與殘留於版板21之油墨。又,作為印刷順序,亦可於利用白色油墨對沿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並列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印刷之後,利用彩色油墨對相同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印刷。或,亦可於利用白色油墨與彩色油墨對輪緣部11之某部位進行印刷之後,利用白色油墨與彩色油墨對輪緣部11之其他部位進行印刷。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亦可為加飾部50a~50c、51a~51c係藉由於白色油墨上重疊彩色油墨而形成,但加飾部50a~50c及加飾部51a~51c之至少一者亦可僅利用白色油墨而形成。於此情形時,無需移印機2B或移印機2D。圖31(a)~(d)為藉由於白色油墨上重疊彩色油墨而形成文字52之加飾部50a~50c,且僅利用白色油墨形成線條53之加飾部151a~151c之情形之一例。於圖31(a)~(d)中,使3個移印機2A~2C沿利用旋轉驅動部4之旋轉方向(利用移動機構之移動方向)並列配置,藉由共計4次按壓步驟而形成加飾部50a~50c、151a~151c。
於上述第4實施形態中,2個墊231、331印刷不同之圖案(文字52與線條53),但2個墊231、331亦可印刷不同顏色之相同圖案。於利用一墊231使用白色油墨進行印刷之後,於白色油墨上利用另一墊使用彩色油墨印刷相同圖案。
於上述第1及第4實施形態中,使用沿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配置之2個墊(24、24)(231、331)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但亦可使用沿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並列配置之3個以 上之墊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
作為第2及第5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亦可如第4實施形態般,使2個墊沿以輪圈固定軸152a、453a為中心之圓周方向並列配置,利用2個墊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區域進行加飾。
亦可對第3及第4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201、301應用第2實施形態之移印機102與墊清潔部106,形成於白色油墨上重疊有彩色油墨之加飾部。
亦可對第5實施形態之加飾裝置401應用第2實施形態之移印機102與墊清潔部106,並且使版輥設置部104可向前後方向移動地構成,形成白色油墨上重疊有彩色油墨之加飾部。
於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中,使用1個墊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區域的3個部位進行印刷,但亦可藉由1個墊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區域的2個部位進行印刷,且亦可藉由1個墊對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區域的4個部位以上進行印刷。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將1種顏色之油墨重疊印刷3次,但使1種顏色之油墨重疊之次數既可為2次以下,亦可為4次以上。又,亦可不重疊印刷。又,作為上述第2~第5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亦可將1種顏色之油墨重疊印刷2次以上。
於上述第2~第5實施形態中,於附著步驟及按壓步驟中,墊131、231、331、431係藉由墊驅動馬達134、233、333、432而旋轉驅動,但亦可不設置墊驅動馬達而使墊旋轉。具體而言,亦可代替墊驅動馬達而配置將墊固定軸旋轉地支持之支持構件。而且,於藉由版輥驅動馬達使版輥旋轉時,藉由版輥與墊之靜止摩擦阻力,而使墊旋轉。又,於藉由輪圈驅動馬達使車輛用輪圈旋轉時,藉由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與墊之靜止摩擦阻力而使墊旋轉。
於上述第2~第4實施形態中,藉由加飾裝置101、201、301所具 有之驅動源而進行自墊131、231、331、431與車輛用輪圈10分離之狀態,使墊之外周面(轉印面)與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接觸之接觸步驟,但亦可由作業者藉由手動進行接觸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圖32所示之加飾裝置601為該變更例之一例。加飾裝置601具有輪圈移動機構105、版輥設置部204、墊驅動馬達633、及支持構件634。固定有墊631之墊固定軸632可相對於墊驅動馬達633之旋轉軸633a及支持構件634裝卸。支持構件634將墊固定軸632旋轉自如地支持。支持構件634係於可將固定於墊固定軸632之墊631之外周面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區域(圖32中為底壁部14之內周面)之位置,支持墊固定軸632。於對車輛用輪圈10進行加飾時,首先,於將固定有墊631之墊固定軸632連結於墊驅動馬達633,使版輥241與墊631接觸之狀態下,使墊驅動馬達633與版輥驅動馬達242作動,而使油墨附著於墊631之外周面。其後,作業者將墊固定軸632自墊驅動馬達633卸除。繼而,將墊固定軸632安裝於支持構件634,並將墊631之外周面壓抵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區域。其次,使輪圈驅動馬達152作動而使車輛用輪圈10旋轉,並且藉由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與墊631之靜止摩擦阻力而使墊631旋轉。藉此,將附著於墊631之外周面之油墨轉印至輪緣部11之加飾區域。再者,作為圖32之加飾裝置601之變更例,亦可代替墊驅動馬達633,而配置將墊固定軸632可旋轉地支持之支持構件,於附著步驟中,藉由版輥241與墊631之摩擦阻力而使墊631旋轉。
作為第1~第5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亦可藉由手動來進行輪圈固定軸之旋轉(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例如於將該變更例應用於第2~第5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既可藉由手動進行移動步驟時之墊之旋轉,亦可藉由輪緣部與墊之靜止摩擦阻力進行。
作為上述第2~第5實施形態之變更例,亦可藉由手動進行版輥 固定軸之旋轉(版輥之旋轉)。於此情形時,既可藉由手動進行附著步驟時之墊之旋轉,亦可藉由版輥與墊之靜止摩擦阻力進行。
作為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變更例,墊設置部103亦可不具備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亦可驅動前後滑動台132,於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底壁部14的內周面與輪轂部12之間以不與兩者接觸之方式配置墊131之後,驅動左右滑動台,使墊131之外周面131a與底壁部14之內周面接觸。
於上述第2~第4實施形態中,於接觸步驟中,使墊131、231、331之外周面(轉印面)與輪緣部11之加飾位置(例如64a)之一部分接觸,但於接觸步驟中,使墊之轉印面接觸之部位亦可不為加飾位置。於此情形時,連續地進行本發明之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一部分與本發明之第2移動步驟。於應用該變更例之情形時,亦可為墊設置部103、203、303不具備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機構,將墊固定軸134a、233a、333a設置於可將墊之外周面壓抵於固定在輪圈固定軸152a、252a之車輛用輪圈10之輪緣部11之加飾區域的高度。
上述第2及第3實施形態為連續地進行本發明之第1加飾移動步驟與本發明之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一例,但亦可不連續地進行本發明之第1加飾移動步驟與本發明之第1中間移動步驟。例如亦可於使第1加飾移動步驟結束時(即,1個加飾位置之印刷結束時),使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暫時停止後開始第1中間移動步驟。又,例如亦可於連續地進行第1加飾移動步驟與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一部分之後,使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停止,而進行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剩餘部分。又,例如亦可連續地進行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一部分與第2移動步驟。
上述第2及第3實施形態係於使本發明之第1中間移動步驟結束之後,使墊131、231自輪緣部11離開而開始墊返回步驟,但只要為使第1加飾移動步驟結束之後,亦可以任一時序開始墊返回步驟。例如亦 可於使第1加飾移動步驟結束之後,使車輛用輪圈10之旋轉暫時停止,而開始墊返回步驟。又,例如亦可於連續地進行第1加飾移動步驟與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情形時,於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中途開始墊返回步驟。第1中間移動步驟較佳為與墊返回步驟之至少一部分、附著步驟之至少一部分、接觸步驟之一部分之至少1者同時進行。藉此,和以不與墊返回步驟、附著步驟、接觸步驟之任一者重疊之時序進行第1中間移動步驟之情形相比,可使作業時間縮短化。因此,可提高生產性。
應用本發明之加飾裝置及加飾方法之被加飾物並不限定於跨坐型車輛之車輛用輪圈10。例如亦可為除跨坐型車輛以外之車輛之車輛用輪圈。又,加飾區域亦可不為連續之面。於對除車輛用輪圈以外之被加飾物進行加飾之情形時,亦可與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對被加飾物之表面之沿圓周方向並列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但例如亦可如圖33(a)~(c)所示,對被加飾物之表面之沿直線方向並列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即,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亦可為直線方向。
圖33(a)~(c)之加飾裝置701具有:固定台703(治具),其將被加飾物710固定;移動機構704,其使固定台703沿被加飾物710之加飾區域710a之長度方向(直線方向)移動;以及2個移印機702A、702B,其等沿被加飾物710之加飾區域710a之長度方向並列配置。使用移印機702A之墊724A,形成沿被加飾物710之加飾區域710a之長度方向並列之複數個加飾部750a、750b。使用移印機702B之墊724B,形成沿被加飾物710之長度方向並列之複數個加飾部751a、751b。於該變更例中,亦與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藉由移印機702A(702B)之墊724A(724B),對被加飾物710之較墊724A(724B)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例如於如圖33(a)~(c)之加飾裝置701般,對被加飾物之表面之沿直線方向並列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加飾之變更例中,藉由利用1個墊對被加飾物之較墊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而與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可一面維持較高之生產性,一面提高加飾自由度。又,於藉由使被加飾物沿直線方向移動,而使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之情形時,與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與不使被加飾物移動而使移印機移動之情形相比,可提高生產性,並且可降低設備成本。又,於使複數個被加飾物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並同時移動之情形時,可連續地對複數個被加飾物進行加飾。藉此,可更提高生產性。
於圖33之加飾裝置701中,將墊724A、724B之轉印面整體一次性壓抵而進行印刷,但亦可代替該墊724A、724B,而使用具有剖面形狀形成為圓形或圓弧狀之轉印面之墊。而且,亦可一面將該墊之轉印面之一部分壓抵於被加飾物,一面使墊繞其轉印面之中心軸線旋轉而形成加飾部。再者,於使用如墊724A、724B般,將轉印面整體一次性壓抵而進行印刷之墊之情形時,不論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形狀為何,均容易確保利用墊之印刷之精度。因此,容易提高加飾自由度。
於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及圖33(a)~(c)所示之變更例中,於移動步驟中,使被加飾物旋轉或直線移動,藉此,使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墊之位置,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但亦可不使被加飾物移動而使墊移動,藉此,使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時之墊之位置相對移動。
本發明之第1~第4加飾部之圖案並不限定於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及圖33(a)~(c)之變更例之加飾部50a~50c、51a~51c、60a~60c、70a~70c、80a~80c、81a~81c、90a~90c、750a、750b、751a、751b之圖案。然而,加飾部較佳為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加 飾區域之長度方向)正交之長度不固定。又,加飾部之圓周方向之端部(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之端部)較佳為沿相對於與輪緣部11之圓周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的方向延伸。
於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及圖33(a)~(c)所示之變更例中,藉由1個墊進行加飾之複數個加飾部之相隔距離固定,但亦可不固定。
於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及圖33(a)~(c)之變更例中,使用1個墊進行加飾而得之具有相同圖案之2個加飾部沿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隔開,但並不限定於該構成。使用1個墊進行加飾而得之具有相同圖案之2個加飾部只要沿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則2個加飾部之端部亦可為相同位置,且2個加飾部亦可局部地重疊。
於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及圖33(a)~(c)所示之變更例中,於移動步驟中,使被加飾物移動之方向全部相同,但使被加飾物移動之方向只要為相同直線或曲線上之方向,則方向亦可不同。例如於進行利用1個墊所進行之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使被加飾物朝特定方向移動之移動步驟,其後,於利用相同之墊進行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使被加飾物朝與第1次移動步驟相反之方向移動之第2次移動步驟。繼而,於該第2次移動步驟之後,進行按壓步驟,該按壓步驟係利用相同之墊對第1次與第2次按壓步驟中進行加飾所得之部位之間進行加飾。
於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及圖33(a)~(c)所示之變更例中,加飾部係藉由移印而形成,但亦可利用除移印以外之印刷方法形成具有相同圖案之複數個加飾部。印刷包括有版印刷及無版印刷。作為有版印刷,包括網版印刷、移印等。於有版印刷中,油墨自版(於移印之情形時相當於墊)轉印至印刷之對象物。作為無版印刷,包括靜電影印(影印機)、熔融型/昇華型熱轉印(熱感列印機)、噴墨印刷等。與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不固定的加飾部有無法利用對加飾用溝槽之塗裝、使用遮蔽物之塗裝或密封貼形成之情形。又,即便可 形成,亦花費工夫而生產性降低。針對該情況,於藉由印刷形成具有與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長度不固定的圖案之複數個加飾部之情形時,可提高加飾自由度與生產性。
再者,於本發明及本說明書中,所謂「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的方向(或與中心軸線正交之方向)延伸」不僅包含「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圓周方向的中心軸線」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之方向(或與中心軸線正交之方向)」平行之情形,亦包含相對於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線之方向(或與中心軸線正交之方向)」平行之直線在±45°之範圍內傾斜之情形。
10‧‧‧車輛用輪圈(被加飾物)
10A‧‧‧車輛用加飾輪圈(車輛用輪圈)
40‧‧‧輪圈本體
40a‧‧‧化成處理膜
41‧‧‧塗料層
42‧‧‧凹部
43‧‧‧凸部
44‧‧‧突起
45‧‧‧白色油墨層
45a~45c‧‧‧第1~第3白油墨層
46‧‧‧彩色油墨層
46a~46c‧‧‧第1~第3彩色油墨層
50a~50c、51a~51c‧‧‧加飾部

Claims (15)

  1. 一種加飾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至少1次接觸步驟,其係使固定於第1墊固定治具之第1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被加飾物接觸;第1附著步驟,其係使油墨自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第1按壓步驟,其係於在上述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2附著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之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第2按壓步驟,其係於在上述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的上述第1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以及移動步驟,其係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且 藉由上述第1墊對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較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2. 如請求項1之加飾方法,其中上述第2附著步驟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且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1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接觸;以及第2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接觸;且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1移動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且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與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之相隔距離。
  3. 如請求項1之加飾方法,其中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剖面形狀為圓形或圓弧狀,上述第2附著步驟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且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1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 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以及第2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且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1加飾移動步驟,其係與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距離;以及第2加飾移動步驟,其係與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距離;且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中,於在上述第1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中,於在上述第2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 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
  4. 如請求項1之加飾方法,其中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剖面形狀為圓形,上述第1版為圓筒狀或圓柱狀,且於其外周面附著有油墨,上述接觸步驟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進行,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版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第1版繞其外周面之中心軸旋轉,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中,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版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第1版旋轉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中, 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上述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上述第2附著步驟、及上述第2按壓步驟同時進行。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加飾方法,其中上述被加飾物為車輛用輪圈,該車輛用輪圈具有:環狀之輪緣部;輪轂部,其配置於上述輪緣部之內側;以及輪輻部,其將上述輪緣部與上述輪轂部連結;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為上述車輛用輪圈之上述輪緣部之至少一部分。
  6. 一種加飾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第1墊固定治具,其將第1墊固定;被加飾物固定治具,其將被加飾物固定;第1附著機構,其使油墨自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轉印面;第1接觸按壓機構,其係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將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移動機構,其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而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沿上述被加飾物之加飾區域 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上述第1附著機構、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及上述移動機構之動作;上述控制部可執行:至少1次接觸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第1附著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1附著機構,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第1按壓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第2附著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之後,藉由上述第1附著機構,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固定在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第2按壓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將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與上述第1加飾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並列之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以及移動步驟,其係藉由上述移動機構,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沿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相對移動;且 藉由上述第1墊對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較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7. 如請求項6之加飾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上述第2附著步驟,且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1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接觸;以及第2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接觸;且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1移動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且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藉由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與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加飾區域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之相隔距離。
  8. 如請求項6之加飾裝置,其中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剖面形狀為圓形或圓弧狀,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可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 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上述控制部,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後進行上述第2附著步驟,且上述至少1次接觸步驟包含:第1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以及第2接觸步驟,其係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且上述移動步驟包含:第1加飾移動步驟,其係與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距離;以及第2加飾移動步驟,其係與上述第2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進行,使固定於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相對於壓抵於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時之上述第1墊之位置,相對移動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上述長度方向之距離;且上述控制部,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中,於在上述第1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 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中,於在上述第2接觸步驟中使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上述被加飾物接觸之後,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
  9. 如請求項6之加飾裝置,其中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剖面形狀為圓形,上述第1版為圓筒狀或圓柱狀,且於其外周面附著有油墨,上述接觸步驟係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前進行,上述第1附著機構係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版之外周面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第1版繞其外周面之中心軸旋轉,而使油墨自上述第1版附著於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上述第1接觸按壓機構可一面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之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上述控制部,於上述第1按壓步驟中, 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1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進行加飾,於上述第2按壓步驟中,於使固定於上述第1墊固定治具且於上述第2附著步驟中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與進行旋轉之上述第1版接觸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將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固定在上述被加飾物固定治具之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而對上述加飾區域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進行加飾,與上述移動步驟之至少一部分同時地進行上述第1按壓步驟之至少一部分、上述第2附著步驟、及上述第2按壓步驟。
  10. 如請求項6至9中任一項之加飾裝置,其中上述被加飾物為車輛用輪圈,該車輛用輪圈具有:環狀之輪緣部;輪轂部,其配置於上述輪緣部之內側;以及輪輻部,其將上述輪緣部與上述輪轂部連結;且上述被加飾物之上述加飾區域為上述車輛用輪圈之上述輪緣部之至少一部分。
  11. 一種車輛用輪圈,其特徵在於具有:環狀之輪緣部;輪轂部,其配置於上述輪緣部之內側;以及輪輻部,其將上述輪緣部與上述輪轂部連結;且上述輪緣部具有:第1加飾部,其係藉由將附著有油墨之第1墊之轉印面壓抵於 上述輪緣部之加飾面之第1加飾位置而形成;以及第2加飾部,其係藉由將附著有與上述第1加飾部相同圖案之油墨的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輪緣部之上述加飾面之與上述第1加飾位置沿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並列之第2加飾位置而形成;且藉由上述第1墊,對上述車輛用輪圈之上述輪緣部之上述加飾面之較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之最大長度長之範圍進行加飾。
  12. 如請求項11之車輛用輪圈,其中上述第1墊之轉印面之剖面形狀為圓形或圓弧狀,於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車輛用輪圈之上述輪緣部之上述第1加飾位置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車輛用輪圈相對於上述第1墊沿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藉此形成上述第1加飾部,於將附著有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車輛用輪圈之上述輪緣部之上述第2加飾位置之狀態下,一面使上述第1墊繞上述轉印面之圓周方向之中心軸旋轉,一面使上述車輛用輪圈相對於上述第1墊沿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相對移動,藉此形成上述第2加飾部。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車輛用輪圈,其中上述輪緣部具有第3加飾部,該第3加飾部係藉由將附著有與上述第1加飾部相同圖案之油墨之上述第1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輪緣部之上述加飾面之與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並列之第3加飾位置而形成。
  14. 如請求項11至13中任一項之車輛用輪圈,其中上述輪緣部具有第4加飾部,該第4加飾部係藉由將附著有與上述第1加飾部不同圖 案之油墨之第2墊之上述轉印面壓抵於上述輪緣部之上述加飾面之與上述第1加飾位置及上述第2加飾位置沿上述輪緣部之圓周方向並列之第4加飾位置而形成。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車輛用輪圈,其為跨坐型車輛之輪圈。
TW104119475A 2014-06-16 2015-06-16 加飾方法、加飾裝置、及車輛用輪圈 TW2016003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3695 2014-06-16
JP2014123694 2014-06-16
JP2014208607 2014-10-10
PCT/JP2015/062278 WO2015194257A1 (ja) 2014-06-16 2015-04-22 加飾方法、加飾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ホイール
PCT/JP2015/062277 WO2015194256A1 (ja) 2014-06-16 2015-04-22 車両用ホイ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0361A true TW201600361A (zh) 2016-01-01

Family

ID=5378326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9473A TWI607895B (zh) 2014-06-16 2015-06-16 Vehicle wheels
TW104119475A TW201600361A (zh) 2014-06-16 2015-06-16 加飾方法、加飾裝置、及車輛用輪圈
TW104119472A TWI628088B (zh) 2014-06-16 2015-06-16 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9473A TWI607895B (zh) 2014-06-16 2015-06-16 Vehicle wheels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9472A TWI628088B (zh) 2014-06-16 2015-06-16 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2) EP3156253B1 (zh)
TW (3) TWI607895B (zh)
WO (3) WO201519425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583B (zh) * 2017-03-13 2022-05-2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輪圈、自行車輪圈印刷設備及在環狀輪圈本體上印刷非接觸印刷的沈積物之印刷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259390U (zh) * 2020-02-20 2022-08-23 维查·乌多姆沙特本 一种用于为车辆安装车轮贴纸的装置
DE102020209842A1 (de) 2020-08-05 2022-02-10 Borbet Thüringen GmbH Verfahren zum dynamischen hornumgreifenden Bedrucken des Felgenhorns eines Leichtmetallrades und hornumgreifend bedrucktes Fahrzeugra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1282A (en) * 1971-07-08 1973-08-07 Chroma Printing Corp Methods for color printing and articles made thereby
JPH05286114A (ja) * 1992-04-10 1993-11-02 Haiatsupu Screen:Kk スクリーン印刷用版板、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印刷方法
JPH0839774A (ja) * 1994-07-29 1996-02-13 Navitas Kk パッド印刷機
DE19640834C2 (de) * 1996-10-02 1998-09-10 Pirelli Reifenwerke Verfahren zum Aufdrucken von Kennzeichnungen auf einen Gummiartikel, insbesondere Reifen, sowie der durch das Verfahren hergestellte Gummiartikel
CA2266873C (en) * 1998-04-09 2002-05-28 Rexam Industries Corp. Film finishing system with design option
JP4155346B2 (ja) * 1998-07-14 2008-09-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タイ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2000280704A (ja) * 1999-03-31 2000-10-10 Topy Ind Ltd ホイールキャップのフィルム貼着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02322696A (ja) 2001-04-24 2002-11-08 Toto Ltd 水栓器具製品
DE10233120A1 (de) * 2002-07-20 2004-02-05 Eichler Pulverbeschichtung Gmbh Dekorative universelle Oberflächenbeschichtung
TW200531749A (en) * 2004-03-26 2005-10-01 Latec Technology Co Ltd A coating method for coating colorful figures or characters on aluminum alloys surface and its products
ITPD20050091U1 (it) * 2005-11-11 2007-05-12 Alpina Raggi Spa Ruota, particolarmente del tipo a raggi
DE102008029299B4 (de) * 2008-06-19 2012-02-16 Itw Morlock Gmbh Tampondruckmaschine
JP3149592U (ja) * 2009-01-22 2009-04-02 株式会社クリムソン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への後付け式リム保護装置
TWI392596B (zh) * 2009-08-06 2013-04-11 Jaclo Industry Co Ltd 可直接於輪圈表面形成花紋或標章之自行車輪圈製造方法
TWM376444U (en) * 2009-09-11 2010-03-21 Univ Far East Wheel rim having animation effect
FR2952587B1 (fr) * 2009-11-19 2013-12-27 Salomon Sas Roue pour cycle et methode de fabrication d'une telle roue
DE102010037033A1 (de) * 2010-08-18 2012-02-23 Schürmann Fahrradteile GmbH & Co. KG Fel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Felge
JP5566363B2 (ja) * 2011-11-08 2014-08-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555295B2 (ja) * 2012-09-25 2014-07-23 株式会社三英社製作所 円筒型金属体の外周面印刷方法
CN203329906U (zh) * 2013-05-29 2013-12-11 镇江科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轮辋自动喷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583B (zh) * 2017-03-13 2022-05-2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輪圈、自行車輪圈印刷設備及在環狀輪圈本體上印刷非接觸印刷的沈積物之印刷方法
US11607907B2 (en) 2017-03-13 2023-03-21 Shimano Inc. Bicycle rim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of printing non-contact printed deposit on annular rim bod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56253A4 (en) 2018-01-24
EP3154790B1 (en) 2017-11-01
WO2015194256A1 (ja) 2015-12-23
WO2015194679A1 (en) 2015-12-23
EP3154790B9 (en) 2018-08-08
WO2015194679A9 (en) 2018-03-15
TWI628088B (zh) 2018-07-01
TWI607895B (zh) 2017-12-11
WO2015194257A1 (ja) 2015-12-23
EP3156253B1 (en) 2021-06-09
EP3154790A1 (en) 2017-04-19
TW201600359A (zh) 2016-01-01
EP3156253A1 (en) 2017-04-19
TW201604044A (zh) 2016-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511175A5 (zh)
AU2004270630B2 (en) Digital can decorating apparatus
US2015018321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nting Cans
AU2008308316A1 (en) Process for decorating vessel, decorated vessel produced by the process, and mandrel, drum and decorat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the process
CN104220260A (zh) 容器装饰
TWI607895B (zh) Vehicle wheels
US8647555B2 (en) Processing method for in-mold coating integrative system
JP4939062B2 (ja) 異形断面形状を有する役物の印刷化粧方法とその役物
TWI829913B (zh) 車輛用車輪之裝飾方法及其裝飾裝置、與車輛用車輪
JP7297662B2 (ja) 缶インプリント装置及び関連した方法
US20200208229A1 (en) Edge imprinting of leather substrates and method thereof
CN107471843B (zh) 纽扣侧面图纹制作装置
JP6715009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及び車両用ホイールの加飾方法
JP2006224585A (ja) シームレス缶体
CN107921791A (zh) 用于将物质沉积于制品上的平行运动设备
JP2004123025A (ja) 加飾成形体
JP6417131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の加飾方法
JP7344741B2 (ja) 鋳物および鋳物の製造方法
EP1522406A1 (en) A linear-motor-drive machine for precise positioning of items to be printed and/or varnished
JP6862142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06224586A (ja) シームレス缶体
JP2018008387A (ja) オフセット印刷用のブランケット及びオフセット印刷装置
JP2016002687A (ja) 加飾方法、加飾装置、および加飾品
CA2645733C (en) Method for ornamenting container, ornamented container manufactured by the method, and mandrel, drum, and ornamenting apparatus used for the method
KR20020083840A (ko) 지그 조립체 및 이를 사용한 수압전사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