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8088B - 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8088B
TWI628088B TW104119472A TW104119472A TWI628088B TW I628088 B TWI628088 B TW I628088B TW 104119472 A TW104119472 A TW 104119472A TW 104119472 A TW104119472 A TW 104119472A TW I628088 B TWI628088 B TW I6280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ink layer
ink
coating
laye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9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0359A (zh
Inventor
大石武司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0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03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8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808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26Printing on other surfaces than ordinary paper
    • B41M1/28Printing on other surfaces than ordinary paper on met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041Digital printing on surfaces other than ordinary paper
    • B41M5/0047Digital printing on surfaces other than ordinary paper by ink-jet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041Digital printing on surfaces other than ordinary paper
    • B41M5/0058Digital printing on surfaces other than ordinary paper on metals and oxidised metal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207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41M5/385 - B41M5/395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7/00Wheel cover discs, rings, or the like, for ornamenting, protecting, venting, or obscuring, wholly or in part, the wheel body, rim, hub, or tyre sidewall, e.g. wheel cover discs, wheel cover discs with cooling fins
    • B60B7/0026Wheel cover discs, rings, or the like, for ornamenting, protecting, venting, or obscuring, wholly or in part, the wheel body, rim, hub, or tyre sidewall, e.g. wheel cover discs, wheel cover discs with cooling fi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rface
    • B60B7/0033Wheel cover discs, rings, or the like, for ornamenting, protecting, venting, or obscuring, wholly or in part, the wheel body, rim, hub, or tyre sidewall, e.g. wheel cover discs, wheel cover discs with cooling fi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rface the dominant aspect being the surface appearance
    • B60B7/0053Wheel cover discs, rings, or the like, for ornamenting, protecting, venting, or obscuring, wholly or in part, the wheel body, rim, hub, or tyre sidewall, e.g. wheel cover discs, wheel cover discs with cooling fi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rface the dominant aspect being the surface appearance the surface being decor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8Intermediate layers; Layers between substrate and imaging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42Multiple imaging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生產性較高,且於加飾自由度、密接性、耐磨性方面優異之實施加飾所得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設置有塗料層3,該塗料層3係以塗裝於鑄造品2之表面2a、及與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4之背面4b相接之方式設置,且具有面積較油墨層4之正面4a之面積大的正面3a。塗料層3係至少正面3a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油墨層4係至少一部分之厚度形成為小於塗料層3中之與油墨層4相接之部分之最大厚度,且被直接印刷至塗料層3之正面3a。

Description

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對鑄造品或鍛造品進行加飾所獲得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一般而言,於鑄造品之表面,形成有鑄件表面之凹凸或因用以修正尺寸之切削加工而產生之凹凸。又,於鍛造品之表面,形成有因噴丸加工或用以修正尺寸之切削加工而產生之凹凸。若於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存在此種凹凸,則難以對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實施加飾。例如,於藉由印刷進行加飾之情形時,無法使油墨均勻地附著於表面之凹部。
作為用以解決該問題而對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實施於設計性、密接性、耐磨性方面優異之加飾之技術,有例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技術。於專利文獻1中,藉由印刷對作為鑄造品之水龍頭金屬件之表面進行加飾。具體而言,於對鑄造品之表面進行研磨加工之後,藉由網版印刷而印刷標記,其後,實施鎳鉻鍍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322696號公報
於專利文獻1中,即便於鑄造品之表面形成有凹凸,亦會藉由研磨加工使鑄造品之表面平滑化。因此,可提高已印刷之油墨層與鑄造品之表面之密接性。然而,使鑄造品之表面平滑化至確保油墨層之密接性之程度的研磨加工需花工夫。因此,雖能夠對鑄造品之表面實施於設計性、密接性、耐磨性方面優異之加飾,但因研磨加工會導致生產性下降。又,根據鑄造品之形狀,存在難以進行研磨加工之情形。於此種情形時,可加飾之區域受到限定等,從而加飾之自由度不高。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生產性較高,且於加飾自由度、密接性、耐磨性方面優異之實施加飾所得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之特徵在於:設置有塗料層,該塗料層係以塗裝於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包含金屬之表面、與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之背面相接之方式設置,且具有面積較上述油墨層之正面之面積大的正面,上述塗料層係至少正面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係至少一部分之厚度形成為小於上述塗料層中之與上述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最大厚度,且被直接印刷至上述塗料層之正面,從而對上述鑄造品或鍛造品進行加飾。
本發明之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以下步驟,即,將塗料層塗裝於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包含金屬之表面;以及將含有顏料之油墨層直接印刷至塗料層;且上述塗料層係至少正面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上述油墨層係以塗料層之正面之面積大於上述油墨層之正面之面積之方式印刷,且上述油墨層之至少一部分之厚度形成為小於上述塗料層中之與上述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最大厚度。
於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形成有鑄件表面之凹凸或因表面加 工而產生之凹凸。若假設直接印刷至具有此種凹凸之表面,則無法使油墨均勻地附著於凹部。
本發明中,設置有塗裝於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之塗料層。塗料層係以與含有顏料且已印刷之油墨層之背面相接之方式設置。由於在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形成有凹凸之表面形成有塗料層,故而可增大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與塗料層之接觸面積,從而可提高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與塗料層之密接性。又,塗料層亦形成於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之凹部,且塗料層之正面係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因此,塗料層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較小。藉此,可確保油墨層相對於塗料層之正面之密接性。而且,於噴附塗裝時,使塗料成為微細之液滴等粒子而噴射。因此,於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塗料層之正面,形成有複數個微細之粒狀突起。此外,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係被直接印刷至塗料層之正面。例如,於使用有作為版之一種之轉印基板之有版印刷中,將附著於轉印基板之油墨(圖像)自轉印基板轉印至印刷對象物之表面。如此,於藉由有版印刷將油墨自版轉印至印刷對象物之表面時,油墨被壓抵於印刷對象物。又,於藉由無版印刷形成油墨層時,油墨亦被壓抵於印刷對象物。因此,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被壓抵於塗料層之具有微細突起之正面。因此,可使塗料層與油墨層之接觸面積增大,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其結果,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相對於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密接性可藉由設置與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包含金屬之表面及油墨層之背面之各者相接的塗料層而提高。
再者,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係其正面之面積形成為小於塗料層之正面之面積。因此,油墨層易受到來自側方之力。然而,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中,其至少一部分之厚度小於塗料層中之與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最大厚度。因此,於以物品等摩擦加飾鑄造品或 加飾鍛造品之表面時,不易卡在油墨層之邊緣(側面)。此外,由於使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提高,故而油墨層更難以剝離,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之耐磨性。
如上所述,設置與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包含金屬之表面及油墨層之背面之各者相接的塗料層,且研究該塗料層與油墨層之關係,藉此可提高油墨層之密接性。而且,不論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形狀如何,均可藉由塗裝而容易地形成塗料層。因此,無需進行用以將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平滑化至能夠確保油墨層之密接性之程度的研磨加工,從而可提高生產性。
進而,此外,塗料層係其正面之面積形成為大於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之正面之面積。而且,不論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形狀如何,均可藉由塗裝而容易地形成塗料層。因此,不論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形狀如何,均可容易地形成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從而加飾自由度優異。
因此,本發明之以油墨層實施加飾後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之生產性較高,且於加飾自由度、密接性、及耐磨性方面優異。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之厚度小於上述塗料層中之與上述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最大厚度。於本發明之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之厚度小於上述塗料層中之與上述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最大厚度。根據該構成,於以物品等摩擦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之表面時,更不易卡在油墨層之邊緣(側面)。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之耐磨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較佳為包含:第1油墨層,其具有單層構造,且其背面與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及第2油墨層,其具 有單層構造,且其背面與上述第1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相接。
根據該構成,油墨層包含:第1油墨層,其背面與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及第2油墨層,其背面與第1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相接。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能以如下方式形成。有第1方法與第2方法,其中第1方法係於將第1油墨層印刷至塗料層之正面之後,印刷第2油墨層而形成,第2方法係於積層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之後,將所積層之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印刷至塗料層之正面。若列舉第2方法之具體例,則有如下方法等:例如於將移印之墊(版)壓抵於被塗佈有油墨之凹版而將第1油墨層轉印至墊之後,將該墊壓抵於被塗佈有新的油墨之凹版,而於墊之表面上積層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其後,將墊壓抵於塗料層之正面並進行印刷,從而將油墨層直接印刷至塗料層之正面。
於印刷中,油墨係配置成點狀(或網狀)。因此,假設於僅以1次印刷而形成油墨層之單層構造之情形時,油墨層之正面成為凹凸狀。
另一方面,於本發明中,油墨層具有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於上述第1方法與第2方法之任一者中,均將呈點狀配置油墨之第2油墨層壓抵於呈點狀配置油墨之第1油墨層之正面。因此,第2油墨層之油墨進入至第1油墨層之正面之凹部。又,第2油墨層之油墨以進入至第1油墨層之凹部之方式移動,藉此可減小第2油墨層之形成於第1油墨層之凸部之部分之厚度。由此,第2油墨層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小於僅印刷有第1油墨層之情形時的第1油墨層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因此,油墨層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較油墨層為單層構造之情形時小。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之耐磨性。
於第1方法中,對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具有微細突起之塗料層之正面進行2次印刷。亦即,第1方法係對塗料層壓抵2次第1油墨層。因此,相較於油墨層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使塗料層與油墨層之接觸 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
又,於第2方法中,第1油墨層對塗料層之壓抵為1次,但由於壓抵所積層之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故而一次壓抵之層之厚度較油墨層為單層構造之情形時大。因此,雖壓抵為1次,但厚度較大,相應地油墨之粒子更易於移動。因此,相較於油墨層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使塗料層與油墨層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
如此,不論以哪種方法形成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均能夠使塗料層與油墨層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
此外,第1方法與第2方法之任一者中,均將呈點狀配置油墨之第2油墨層壓抵於呈點狀配置油墨之第1油墨層之正面。藉此,可使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提高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之密接性。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除包含上述第1油墨層與上述第2油墨層以外,還包含至少1個第3油墨層,該第3油墨層具有單層構造,且積層於上述第2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
根據該構成,油墨層包含:第1油墨層,其背面與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第2油墨層,其背面與第1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相接;及至少1個第3油墨層,其積層於第2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
作為形成至少1個第3油墨層中之與第2油墨層相接之第3油墨層之方法,有第3方法、第4方法、及第5方法。能以如下方式形成。第3方法係於藉由上述第1方法或第2方法而形成之第2油墨層之正面印刷 第3油墨層。第4方法係將第2油墨層與第3油墨層積層。繼而,將所積層之第2油墨層與第3油墨層印刷至已印刷於塗料層之正面之第1油墨層之正面。第5方法係將所積層之第1油墨層、第2油墨層及第3油墨層印刷至塗料層之正面。再者,第4方法中,藉由上述第1方法形成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第5方法中,藉由上述第2方法形成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
不論以第3~第5之哪一種方法形成第3油墨層,均將呈點狀配置油墨之第3油墨層壓抵於凹凸之程度得以降低之第2油墨層之正面。因此,第3油墨層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可較僅印刷有第1油墨層與第2油墨層時之第2油墨層之正面降低。因此,油墨層之正面相較於油墨層為兩層構造之情形可降低凹凸。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之耐磨性。
於藉由第3方法形成第3油墨層之時點,對塗料層之具有微細突起之正面壓抵3次第1油墨層。換言之,第1油墨層受到3次壓縮。因此,相較於油墨層為兩層構造之情形,可使塗料層與油墨層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
於藉由第4方法形成第3油墨層之時點,第1油墨層對塗料層之壓抵為2次。因此,相較於油墨層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使塗料層與油墨層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
於藉由第5方法形成第3油墨層之時點,第1油墨層對塗料層之壓抵為1次。但是,由於壓抵所積層之第1油墨層、第2油墨層及第3油墨層,故而所壓抵之層之厚度較油墨層為兩層構造之情形時大。因此,雖壓抵為1次,但厚度較大,相應地油墨之粒子更易於移動。因此,相較於油墨層為兩層構造且藉由上述第2方法製作之情形,可使塗料層與油墨層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 層之密接性。
如此,不論以哪一種方法形成第3油墨層,均能夠使塗料層與油墨層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
又,不論以第3~第5中之哪一種方法形成第3油墨層,均將呈點狀配置油墨之第3油墨層壓抵於呈點狀配置油墨之第2油墨層之正面。藉此,可使第2油墨層與第3油墨層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提高第2油墨層與第3油墨層之密接性。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包含:第4油墨層,其具有單層構造或多層構造,且其背面與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及第5油墨層,其具有單層構造或多層構造,且其背面與上述第4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
根據該構成,油墨層包含:第4油墨層,其背面與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及第5油墨層,其背面與第4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及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假設將油墨層僅設為第4油墨層與第5油墨層。於該情形時,在面積較大之塗料層之正面,形成僅第5油墨層之厚度較小之部分、及第4油墨層與第5油墨層重疊之厚度較大之部分。因此,相較於使第5油墨層之背面全部與第4油墨層之正面相接之情形,可減小油墨層之邊緣之厚度(側面之高度)。由此,於以物品等摩擦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之表面時,更不易卡在油墨層之邊緣(側面)。因此,油墨層更難以剝離,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之耐磨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含有合成樹脂,上述第5油墨層之與上述塗料層之 正面相接之部分之合成樹脂的含量較上述第4油墨層之與上述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之合成樹脂的含量多。
油墨係合成樹脂之含量越多則密接性越高。假設將第5油墨層之與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之合成樹脂的含量設為H1。假設將第4油墨層之與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之合成樹脂的含量設為H2。H1多於H2。因此,與第4油墨層相比,與第4油墨層之正面及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第5油墨層相對於塗料層之密接性更高。因此,相較於僅第4油墨層與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情形,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與塗料層之密接性。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之耐磨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之平均厚度較上述塗料層中之與上述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平均厚度的1/10大。根據該構成,可防止油墨層過薄而剝離,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與塗料層之密接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係藉由網版印刷、移印、及噴墨印刷中之至少1種印刷而形成。於本發明之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係藉由網版印刷、移印、及噴墨印刷中之至少1種印刷而形成。根據該構成,不論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形狀如何,均可更容易地形成加飾精度較高之油墨層。因此,可提高加飾自由度。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藉由塗裝而形成之上述塗料層之至少一部分係藉由電沈積塗裝、粉體塗裝、及靜電塗裝中之至少1種塗裝而形成。於本發明之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藉由塗裝而形成之上述塗料層之至少一部分係藉由電沈積塗裝、粉體塗裝、及靜電塗裝中之至少1種塗裝而形成。根據該構成,可抑制塗料層之厚度不均。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與塗料層 之密接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係藉由靜電塗裝而形成。於本發明之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中,較佳為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係藉由靜電塗裝而形成。靜電塗裝於外觀性方面優異。因此,可提高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之外觀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含有丙烯酸系樹脂及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中之至少一者。根據該構成,可確保油墨層之密接性,並且提高耐候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含有丙烯酸系樹脂。根據該構成,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之耐候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藉由塗裝而形成之上述塗料層含有丙烯酸系樹脂、環氧樹脂、及三聚氰胺樹脂中之至少1種樹脂。根據該構成,可提高油墨層與塗料層之密接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藉由塗裝而形成之上述塗料層含有丙烯酸系樹脂。根據該構成,可確保油墨層與塗料層之密接性,並且提高塗料層之耐候性。
於本發明之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中,較佳為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小於上述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之凹凸之程度,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上述正面具有複數個微細之粒狀突起,該等突起係以較上述鑄造品或鍛造品之表面之上述凹凸之凸部之間距小的間距配置,且藉由在噴附塗裝時所噴射之複數個微細之粒子凝結而形成。
根據該構成,塗料層之正面係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因此,塗料層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較小。藉此,可確保油墨層相對於塗料層之 正面之密接性。而且,於噴附塗裝時,使塗料成為微細之液滴等粒子而噴射。因此,於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塗料層之正面,形成有複數個微細之粒狀突起。油墨層被直接印刷至塗料層之具有微細突起之正面。因此,可使塗料層與油墨層之接觸面積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與油墨層之密接性。
1‧‧‧加飾鑄造品
2‧‧‧鑄造品
2a‧‧‧表面
3‧‧‧塗料層
3a‧‧‧正面
3b‧‧‧背面
3c‧‧‧塗料層中之與油墨層相接之部分
4‧‧‧油墨層
4a‧‧‧正面
4b‧‧‧背面
4c‧‧‧側面
21‧‧‧本體部
22‧‧‧化成處理膜
23‧‧‧凹部
24‧‧‧凸部
31‧‧‧凹部
32‧‧‧凸部
33‧‧‧突起
41‧‧‧白油墨層(第4油墨層)
42‧‧‧彩色油墨層(第5油墨層)
42a‧‧‧階差面
42b‧‧‧彩色油墨層之與白油墨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
42c‧‧‧彩色油墨層之與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第5油墨層之與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
43‧‧‧第1白油墨層(第1油墨層)
44‧‧‧第2白油墨層(第2油墨層)
45‧‧‧第3白油墨層(第3油墨層)
46‧‧‧第1彩色油墨層(第3油墨層)
47‧‧‧第2彩色油墨層(第3油墨層)
48‧‧‧第3彩色油墨層(第3油墨層)
101‧‧‧加飾鑄造品
103‧‧‧塗料層
103a‧‧‧正面
103c‧‧‧塗料層中之與油墨層相接之部分
104‧‧‧油墨層
104a‧‧‧正面
104b‧‧‧背面
141‧‧‧白油墨層(第4油墨層)
142‧‧‧彩色油墨層(第5油墨層)
142b‧‧‧彩色油墨層之與白油墨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
142c‧‧‧彩色油墨層之與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第5油墨 層之與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
143‧‧‧第1白油墨層(第1油墨層)
144‧‧‧第2白油墨層(第2油墨層)
145‧‧‧第3白油墨層(第3油墨層)
146‧‧‧第1彩色油墨層(第3油墨層)
147‧‧‧第2彩色油墨層(第3油墨層)
148‧‧‧第3彩色油墨層(第3油墨層)
P‧‧‧點之排列間距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加飾鑄造品之模式剖視圖。
圖2係表示圖1之塗料層之正面之一例的放大照片。
圖3係於塗料層之正面僅印刷有第1白油墨層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4(a)係圖3之IV-IV線剖視圖,(b)係於第1白油墨層之正面印刷有第2白油墨層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5係本發明之變更實施形態之加飾鑄造品之模式剖視圖。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加飾鑄造品1具有鑄造品2、與鑄造品2之表面2a相接之塗料層3、及與塗料層3之正面3a相接之油墨層4。油墨層4形成有字符或線等圖樣。亦即,加飾鑄造品1藉由該油墨層4而加飾。作為加飾鑄造品1之具體例,可列舉例如機車或四輪車之輪圈、車體框架、外裝零件等。於本實施形態中,對鑄造品2之平坦之面實施加飾,但亦可對鑄造品2之曲面實施加飾。
<鑄造品2之構成>
鑄造品2具有本體部21、及形成於該本體部21之表面整體之化成處理膜22。化成處理膜22係藉由化成處理而形成。此處,為方便起見,將進行化成處理之前之狀態之鑄造品2稱為未處理鑄造品。未處理鑄造品(鑄造品2)係將例如鋁合金、鎂合金等作為材料而鑄造。鑄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壓鑄鑄造、重力鑄造、砂模鑄造 等。於以重力鑄造或砂模鑄造進行鑄造之情形時,自鑄模取出後之狀態之未處理鑄造品之表面因鑄造時之凝固收縮等而形成凹凸。於壓鑄鑄造之情形時,與重力鑄造或砂模鑄造相比,因凝固收縮而形成之凹凸較小(平緩)。又,不論鑄造方法為何,均於自鑄模卸除之後,對未處理鑄造品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實施用以修正尺寸之切削加工。因此,不論鑄造方法為何,均於未處理鑄造品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形成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例如0.2~5.0μm左右之凹凸。
將該未處理鑄造品浸漬於例如鋯系化成處理液中進行化成處理。藉此,於未處理鑄造品之表面發生化學反應,而形成化成處理膜22。化成處理膜22之厚度與形成於未處理鑄造品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的凹部之深度(凸部之高度)相比非常小。因此,於形成有化成處理膜22之鑄造品2之表面2a之至少一部分,與未處理鑄造品之表面同樣地形成凹凸(凹部23與凸部24)。於本實施形態中,對鑄造品2之表面2a中之形成有凹凸(凹部23與凸部24)之區域實施加飾。化成處理膜22之厚度為例如0.1~1μm左右。又,藉由化成處理使鑄造品2之表面2a(化成處理膜22之正面)微細地粗面化(凹凸化)。
<塗料層3之構成>
塗料層3與鑄造品2之表面2a相接。塗料層3既可與鑄造品2之表面2a整體相接,亦可與鑄造品2之表面2a之一部分相接。於加飾鑄造品1為輪圈之情形時,塗料層3較佳為與鑄造品2之表面2a整體相接。
於塗料層3與鑄造品2之表面2a整體相接之情形時,塗料層3僅具有正面3a與背面3b。於塗料層3與鑄造品2之表面2a之一部分相接之情形時,塗料層3具有正面3a、側面及背面3b。塗料層3之背面3b係與鑄造品2之表面2a相接之面。塗料層3之正面3a係未與鑄造品2之表面2a相接之面中之與鑄造品2之表面2a對向的面。塗料層3之側面係未與鑄造品2之表面2a相接之面中之規定塗料層3之端部之厚度的面。關於塗 料層3之各面,將其等連續之範圍定義為同一面。
塗料層3係藉由塗裝而形成。因此,塗料層3不僅與鑄造品2之表面2a之凸部24相接,而且亦與凹部23相接。又,由於塗料層3係藉由塗裝而形成,故而塗料層3之正面3a形成有較鑄造品2之表面2a之凹凸(凹部23與凸部24)平緩之凹凸(凹部31與凸部32)。塗料層3之與油墨層4相接之部分3c之平均厚度為例如10~50μm。於該情形時,塗料層3之與油墨層4相接之部分3c之最大厚度為例如12~60μm。塗料層3之與油墨層4相接之部分3c之最大厚度較塗料層3之與油墨層4相接之部分3c之平均厚度厚例如20%左右。於圖1中,塗料層3之與油墨層4相接之部分3c係以二點鏈線包圍。
圖2係表示塗料層3之正面3a之一例之顯微鏡照片。圖2中之下側之照片係上側之照片之以方形框包圍之區域的放大照片。如圖2所示,於塗料層3之正面3a形成有凹凸(凹部31與凸部32)。
塗料層3既可僅以1次塗裝而形成,亦可以相同或不同種類之塗裝進行2次以上之重疊塗敷而形成。於以1次塗裝形成塗料層3之情形時,塗料層3成為單層構造。於以2次以上之塗裝形成塗料層3之情形時,塗料層3成為多層構造。
塗料層3之至少正面3a係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噴附塗裝例如有靜電塗裝、空氣噴射塗裝、無空氣噴射塗裝等。所謂無空氣噴射塗裝係不使用空氣,對塗料本身施加高壓且自噴霧器噴射而進行塗裝之方法。所謂靜電塗裝係使被塗裝物與霧狀或粉末狀之塗料呈不同之極性帶電,藉由靜電使塗料附著於被塗裝物之塗裝方法。靜電塗裝亦可為靜電粉體塗裝。又,靜電塗裝亦可為空氣霧化靜電塗裝或旋轉霧化靜電塗裝。於噴附塗裝中,使塗料成為微細之液滴等粒子而噴射。因此,如圖1及圖2所示,於塗料層3之正面3a形成複數個微細之粒狀突起33。該微細之粒狀突起33係藉由所噴射之微細之液滴等粒子凝結而 形成。塗料層3之正面3a藉由該突起33而形成有微細之凹凸。亦即,微細之粒狀突起33之粒徑依存於噴附塗裝中能夠噴射之液滴等粒子之粒徑。突起33之間距小於凸部32之間距。
於以2次以上之塗裝形成塗料層3之情形時,塗料層3之正面3a以外之部分係藉由例如電沈積塗裝、粉體塗裝、靜電塗裝、空氣噴射塗裝、無空氣噴射塗裝等而形成。所謂電沈積塗裝係將被塗裝物浸漬於塗料中,使被塗裝物與塗料呈不同之極性帶電而形成塗膜之塗裝方法。
對塗料層3之形成方法之若干具體例進行說明。例如,亦可於對鑄造品2之表面2a進行電沈積塗裝之後進行靜電塗裝而形成塗料層3。電沈積塗裝於膜厚之均勻性與電鍍均厚能力(throwing power)方面優異,靜電塗裝於外觀性方面優異。電鍍均厚能力係於未塗裝部依序形成塗膜之性質。由於電鍍均厚能力優異,故而即便被塗裝物為複雜之形狀,亦可形成塗膜。再者,亦可於電沈積塗裝與靜電塗裝之間進行用以使密接性提高之基底塗裝。又,例如,亦可藉由對鑄造品2之表面2a進行基底塗裝之後進行靜電塗裝而形成塗料層3。換言之,亦可不包含電沈積塗裝。
塗料層3係由例如環氧系塗料、丙烯酸系塗料、三聚氰胺系塗料等塗料形成。再者,所謂環氧系塗料係指於含有之合成樹脂中環氧樹脂之比率最高之塗料。其他塗料之定義亦相同。塗料層3含有例如環氧樹脂、丙烯酸系樹脂、三聚氰胺樹脂等合成樹脂。進而,塗料層3含有顏料及硬化劑等添加劑。於本實施形態中,塗料層3含有例如黑色等濃色之顏料。又,於塗料層3為多層構造之情形時,只要至少正面側之層含有顏料即可。
<油墨層4之構成>
油墨層4與塗料層3之正面3a之一部分相接。油墨層4具有正面 4a、側面4c及背面4b。油墨層4之背面4b係朝向塗料層3側之面。油墨層4之側面4c係規定油墨層4之端部之厚度之面。油墨層4之正面4a係朝向與塗料層3為相反側之面中之除側面4c以外之部分。再者,於側面4c相對於塗料層3之正面3a垂直之情形時,油墨層4之朝向與塗料層3為相反側之面中不包含側面4c。於側面4c相對於塗料層3之正面3a傾斜之情形時,油墨層4之朝向與塗料層3為相反側之面中包含側面4c。下述白油墨層41、彩色油墨層42、第1~第3白油墨層43~45、第1~第3彩色油墨層46~48之各者之正面、側面及背面之定義亦與上述相同。
藉由油墨層4與塗料層3之正面3a之一部分相接,而塗料層3具有以下構成。塗料層3具有正面3a,該正面3a與鑄造品2之表面2a及油墨層4之背面4b相接,且面積大於油墨層4之正面4a之面積。於加飾鑄造品1為輪圈之情形時,例如,油墨層4形成於供安裝輪胎之輪緣部。
油墨層4之至少一部分之厚度小於塗料層3中之與油墨層4相接之部分3c之最大厚度。油墨層4之厚度較佳為小於塗料層3中之與油墨層4相接之部分3c之最大厚度。又,油墨層4之平均厚度較佳為較塗料層3中之與油墨層4相接之部分3c之平均厚度之1/10大。如上所述,塗料層3之與油墨層4相接之部分3c之平均厚度為例如10~50μm,最大厚度為例如12~60μm。於該情形時,油墨層4之平均厚度為例如5~25μm。又,於該情形時,油墨層4之最大厚度為例如7~35μm。油墨層4之最大厚度較平均厚度厚例如40%左右。
油墨層4係藉由直接印刷至塗料層3而形成。油墨層4為多層構造。油墨層4具有白色之白油墨層41(相當於本發明之第4油墨層)、及除白色以外之彩色之彩色油墨層42(相當於本發明之第5油墨層)。白油墨層41與彩色油墨層42於與塗料層3之正面3a交叉之方向(圖1中垂直之方向)上積層。白油墨層41之背面與塗料層3之正面3a之一部分相 接。彩色油墨層42之背面與白油墨層41之正面整體、及塗料層3之正面3a相接。彩色油墨層42之背面較佳為與白油墨層41之側面之至少一部分相接,但亦可不相接。彩色油墨層42於與白油墨層41之正面相接之部分42b及與塗料層3之正面3a相接之部分42c之邊界部分,於其表面形成有階差(高低差)。將彩色油墨層42之上述邊界部分之表面設為階差面42a。彩色油墨層42之表面之面積大於白油墨層41之表面之面積。白油墨層41之厚度與彩色油墨層42之厚度可相同亦可不同。再者,於圖1中,彩色油墨層42之與白油墨層41之正面相接之部分42b、及彩色油墨層42之與塗料層3之正面3a相接之部分42c分別由二點鏈線包圍。
白油墨層41為3層構造(多層構造)。白油墨層41具有第1白油墨層43(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油墨層)、第2白油墨層44(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油墨層)、及第3白油墨層45(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油墨層之1個)。第1~第3白油墨層43~45分別為單層構造。第1~第3白油墨層43~45係於與塗料層3之正面3a交叉之方向(圖1中垂直之方向)上積層。第1白油墨層43之背面與塗料層3之正面3a相接。第2白油墨層44之背面與第1白油墨層43之正面相接。第3白油墨層45之背面與第2白油墨層44之正面相接。第1~第3白油墨層43~45之表面之面積及形狀大致相同。第1~第3白油墨層43~45之厚度可相同亦可不同。
彩色油墨層42為3層構造(多層構造)。彩色油墨層42具有第1彩色油墨層46、第2彩色油墨層47、及第3彩色油墨層48。第1~第3彩色油墨層46~48分別為單層構造。第1~第3彩色油墨層46~48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油墨層之1個。第1~第3彩色油墨層46~48係於與塗料層3之正面3a交叉之方向上積層。第1彩色油墨層46之背面與第3白油墨層45之正面整體及塗料層3之正面3a相接。第2彩色油墨層47之背面與第1彩色油墨層46之正面相接。第3彩色油墨層48之背面與第2彩色油 墨層47之正面相接。第1~第3彩色油墨層46~48之表面之面積及形狀大致相同。第1~第3白油墨層43~45之厚度可相同亦可不同。
油墨層4係由例如聚胺基甲酸酯系油墨、丙烯酸系油墨、環氧系油墨、聚酯系油墨等油墨形成。再者,聚胺基甲酸酯系油墨係指於含有之合成樹脂中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之比率最高之油墨。其他塗料之定義亦相同。油墨層4含有例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環氧樹脂、聚酯樹脂等合成樹脂。油墨層4亦可含有例如藉由丙烯醯基多元醇與異氰酸酯化合物(硬化劑)之反應而硬化之聚胺基甲酸酯樹脂(胺基甲酸酯-丙烯酸系樹脂)。
又,於油墨層4中含有顏料、及硬化劑等添加劑。於用以形成油墨層4之油墨中包含有機溶劑。油墨層4於藉由印刷而形成之後,藉由自然乾燥或使用風扇等之強制乾燥而乾燥。藉由該乾燥,推進油墨層4之硬化反應而使油墨層4之硬度變高,並且油墨層4中所包含之有機溶劑揮發。
第1~第3白油墨層43~45之成分及其比率相同。又,第1~第3彩色油墨層46~48之成分及其比率相同。白油墨層41包含白色之顏料(具體而言為例如氧化鈦)。彩色油墨層42至少包含除白色以外之顏料。根據彩色油墨層42之顏色,彩色油墨層42亦包含白色之顏料。彩色油墨層42之顏料之含量(質量%)少於白油墨層41之顏料之含量(質量%)。因此,彩色油墨層42之合成樹脂之含量多於白油墨層41之合成樹脂之含量。
油墨層4係藉由例如網版印刷、移印等有版印刷、或者例如噴墨印刷、靜電影印、熔融型/昇華型熱轉印等無版印刷而形成。再者,所謂移印係如下印刷技術:將可彈性變形之墊(版)壓抵於塗佈有油墨之凹版而將油墨轉印至墊,其後,將該墊壓抵於印刷對象物而使油墨再轉印。油墨層4係藉由利用同一種或複數種印刷進行6次印刷而形 成。第1~第3白油墨層43~45及第1~第3彩色油墨層46~48分別藉由1次印刷而形成。
其次,對油墨層4之形成過程進行說明。
如圖4(a)所示,首先,於塗料層3之正面3a僅印刷第1白油墨層43。不論印刷方法為何,均如圖3所示般,第1白油墨層43中,呈點狀(點圖案狀)配置油墨。因此,第1白油墨層43之正面成為凹凸狀。於相鄰之點相連之情形時,亦可謂配置成網狀。再者,亦可將油墨配置成網狀而非點狀。點之排列間距P(或網之間距)相較於形成於塗料層3之正面3a之微細之粒狀突起33的直徑而言非常大。點之排列間距P為例如0.2mm。又,點彼此之間隙為例如40~100μm左右。
其次,如圖4(b)所示,於第1白油墨層43之正面印刷第2白油墨層44。將呈點狀配置有油墨之第2白油墨層44壓抵於第1白油墨層43之形成有凹凸之正面。藉此,第2白油墨層44之油墨進入至第1白油墨層43之正面之凹部。又,藉由第2白油墨層44之油墨進入至第1白油墨層43之凹部,可減小第2白油墨層44之形成於第1白油墨層43之凸部之部分的厚度。因此,第2白油墨層44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較僅印刷有第1白油墨層43時之第1白油墨層43之正面降低。
其後,於第2白油墨層44之正面印刷第3白油墨層45。由於與上述相同之理由,第3白油墨層45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較印刷第3白油墨層45之前之第2白油墨層44之正面降低。其次,於第3白油墨層45之正面與塗料層3之正面3a印刷第1彩色油墨層46。第1彩色油墨層46中之與第3白油墨層45之正面相接之部分之正面的凹凸之程度較印刷第1彩色油墨層46之前之第3白油墨層45之正面降低。第1彩色油墨層46中之與塗料層3之正面3a相接之部分之正面形成與僅印刷有第1白油墨層43時之第1白油墨層43之正面相同之凹凸。其次,於第1彩色油墨層46之正面印刷第2彩色油墨層47。第2彩色油墨層47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較 印刷第2彩色油墨層47之前之第1彩色油墨層46之正面降低。最後,於第2彩色油墨層47之正面印刷第3彩色油墨層48。第3彩色油墨層48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較印刷第3彩色油墨層48之前之第2彩色油墨層47之正面降低。
如此,藉由將油墨層4形成為多層構造,從而油墨層4之正面相較於油墨層4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降低凹凸之程度。再者,所謂正面之凹凸之程度降低,不僅包含正面有凹凸之情形,而且包含正面為大致平坦狀之情形。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塗料層3之正面形成有較鑄造品2之表面2a之凹凸(凹部23與凸部24)平緩之凹凸(凹部31與凸部32),但亦可例如圖5所示般塗料層103之正面成為大致平坦狀。塗料層103係藉由塗裝而形成,故而相較於鑄造品2之表面2a可降低凹凸之程度,能夠形成為大致平坦狀。該塗料層103係藉由在電沈積塗裝之後進行靜電塗裝而形成。亦即,塗料層103之正面係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因此,雖省略圖示,但於塗料層103之正面形成有複數個微細之粒狀突起。塗料層103之其他構成與塗料層3相同。再者,於圖5中,省略了形成於鑄造品2之表面之化成處理膜之圖示。又,圖5所示之加飾鑄造品101之油墨層104係藉由在由白色之油墨所形成之複數個油墨層(第1白油墨層143、第2白油墨層144、第3白油墨層145)上重疊由彩色之油墨所形成之複數個油墨層(第1彩色油墨層146、第2彩色油墨層147、第3彩色油墨層148)而形成。第1~第3彩色油墨層146~148之面積略大於第1~第3白油墨層143~145,且覆蓋第1~第3白油墨層143~145整體。藉由第1~第3白油墨層143、144、145而形成白油墨層141(相當於本發明之第4油墨層)。又,藉由第1~第3彩色油墨層146、147、148而形成彩色油墨層142(相當於本發明之第5油墨層)。彩色油墨層142之背面與白油墨層141之正面及塗料層103之正面相接。白油墨層 141及彩色油墨層142之構成與白油墨層41及彩色油墨層42相同。將彩色油墨層142之與塗料層103之正面相接之部分142c之長度設為L2。長度L2為圖5中之左右方向長度。將彩色油墨層42之與塗料層3之正面3a相接之部分42c之長度設為L1。長度L1為圖1中之左右方向長度。長度L2較長度L1短。油墨層104之形成方法與上述油墨層4相同。因此,與油墨層4同樣地,油墨層104之正面相較於油墨層104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降低凹凸之程度。再者,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構成彩色油墨層142之第1~第3彩色油墨層146~148之積層狀態者,並不限定第1彩色油墨層146之正面及背面之面積大於第2及第3彩色油墨層147、148之正面及背面之面積的情況。油墨層143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油墨層,油墨層144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油墨層,油墨層145~148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油墨層之1個。又,油墨層143~145分別對應於基礎申請案之印刷層5w。又,油墨層146~148分別對應於基礎申請案之印刷層5c。
如上所述,於鑄造品2之表面2a形成相對較大之凹凸(凹部23與凸部24)。若假設欲藉由移印而直接印刷至鑄造品2之表面2a,則存在油墨未附著於凹部23之情形。又,於噴墨印刷中,雖能夠使油墨附著於凹部23之底,但存在油墨未附著於凹部23之側面(凸部24之側面)之一部分之情形。又,於網版印刷中,油墨之厚度極不均勻。具體而言,油墨極厚地附著於凹部23,且油墨極薄地附著於凸部24。
為了於此種具有凹凸之鑄造品之表面印刷油墨層,於上述專利文獻1中,進行將鑄造品之表面平滑化至能夠印刷之程度的研磨加工。藉由該研磨加工,可提高鑄造品與油墨層之密接性。但是,平滑化至能夠印刷之程度之研磨加工較用以修正尺寸之研磨加工費工夫。因此,即便能夠對鑄造品之表面實施於設計性、密接性、耐磨性方面優異之加飾,亦會因研磨加工而導致生產性下降。又,越增大加飾面 積,則研磨之面積亦越增大,故而生產性會進一步下降。又,例如,存在欲加飾之區域凹陷而成之曲面之情形、或在欲加飾之區域之附近形成有突起之情形等難以進行研磨加工之情形。因此,能夠加飾之區域受到限定,從而加飾之自由度不高。
於本實施形態及圖5所示之變更形態中,以與鑄造品2之表面2a及油墨層4、104之背面4b、104b相接之方式,設置有藉由塗裝而形成之塗料層3、103。由於在鑄造品2之形成凹凸(凹部23與凸部24)之表面形成有塗料層3、103,故而鑄造品2之表面2a與塗料層3、103之接觸面積較大。因此,鑄造品2之表面2a與塗料層3、103之密接性較高。
又,塗料層3、103不僅形成於鑄造品2之表面2a之凸部24,而且亦形成於凹部23。因此,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可降低凹凸之程度。藉此,油墨層4、104相對於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之密接性提高。
因此,油墨層4、104係形成於相對於鑄造品2之密接性較高之塗料層3、103之凹凸之程度得以降低的正面。由此,可提高油墨層4、104相對於鑄造品2之密接性。
又,於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形成複數個微細之突起33(於圖5中省略圖示)。此外,油墨層4、104係被直接印刷至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通常,於藉由有版印刷將油墨自版轉印至印刷對象物之表面時,油墨係被壓抵於印刷對象物。又,於藉由無版印刷形成油墨層時,油墨亦被壓抵於印刷對象物。因此,藉由印刷而形成之油墨層4、104被壓抵於塗料層3、103之具有微細突起33之正面。因此,可使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接觸面積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塗料層3之正面3a形成有能夠確保油墨層4之密 接性之程度之平緩的凹凸(凹部31與凸部32)。因此,相較於如圖5般塗料層103之正面103a為平坦狀(但形成有微細之粒狀突起)之情形,可使油墨層4與塗料層3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與塗料層3之密接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相對於鑄造品2之密接性。
又,若將油墨層4、104印刷至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則油墨層4、104之油墨之一部分會滲透至塗料層3、103。藉此,於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油墨層4、104之油墨與塗料層3、103之塗料混合(相互擴散)。其結果,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除此以外,藉由形成於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之微細之突起33(於圖5中省略圖示)而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故而相較於將油墨層4、104直接印刷至鑄造品2之表面2a之情形,可提高油墨層4、104相對於鑄造品2之密接性。
如此,以與鑄造品2之表面2a及油墨層4、104之背面之各者相接之方式設置正面係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塗料層3、103,藉此可提高油墨層4、104相對於鑄造品2之密接性。
又,油墨層4、104係其等之正面4a、104a之面積形成為小於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之面積。因此,油墨層4、104易受到來自側方之力。然而,油墨層4、104之至少一部分之厚度小於塗料層3、103中之與油墨層4、104相接之部分3c、103c之最大厚度。因此,於以物品等摩擦加飾鑄造品1、101之表面時,不易卡在油墨層4、104之邊緣(側面4c)。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之耐磨性。又,於油墨層4、104之厚度小於塗料層3、103中之與油墨層4、104相接之部分3c、103c之最大厚度之情形時,更不易卡在油墨層4、104之邊緣(側面4c)。其結果,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之耐磨性。
又,由於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較高,故而油 墨層4、104更不易剝離。由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之耐磨性。
如上所述,以與鑄造品2之表面2a及油墨層4、104之背面之各者相接之方式設置正面3a、103a係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塗料層3、103,藉此提高油墨層4、104相對於鑄造品2之密接性。因此,無需進行用以使鑄造品2之表面2a平滑化至能夠確保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之程度的研磨加工,從而可提高生產性。又,不論鑄造品2之形狀如何,塗料層3、103均可藉由塗裝而容易地形成。因此,可確保較高之生產性。
塗料層3、103係其等之正面3a、103a之面積形成為大於油墨層4、104之正面4a、104a之面積。而且,不論鑄造品2之形狀如何,均可藉由塗裝而容易地形成塗料層3、103。因此,不論鑄造品2之形狀如何,均可容易地形成油墨層4、104,從而加飾自由度優異。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及圖5所示之變更形態之藉由油墨層4、104實施加飾所得之加飾鑄造品1、101之生產性較高,且於加飾自由度、密接性、耐磨性方面優異。
又,於本實施形態及圖5所示之變更形態中,油墨層4、104為多層構造。因此,如上所述,油墨層4、104之正面相較於油墨層4、104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降低凹凸之程度。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之耐磨性。
又,藉由對以噴附塗裝而形成之具有微細突起33(於圖5中省略圖示)之塗料層3、103之正面進行6次印刷而形成油墨層4、104。因此,第1白油墨層43、143相對於塗料層3、103進行6次壓抵。因此,相較於油墨層4、104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使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
又,於第2白油墨層44、144之一部分經由第1白油墨層43、143之點彼此之間隙而附著於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之情形時,可使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由此,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再者,亦可使第3白油墨層45、145之一部分經由第1白油墨層43、143之點彼此之間隙、及第2白油墨層44、144之點彼此之間隙而附著於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於該情形時,亦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
又,第1~第3白油墨層43~45、143~145及第1~第3彩色油墨層46~48、146~148係分別於將油墨配置成點狀之狀態下印刷。因此,呈點狀配置油墨之第2白油墨層44、144被壓抵於呈點狀配置油墨之第1白油墨層43、143之正面。對於層44~48、144~148中之相鄰之2個層亦相同。藉此,可使相鄰之2個層彼此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提高相鄰之2個層之密接性。其結果,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
又,於本實施形態及圖5所示之變更形態中,彩色油墨層42、142與白油墨層41、141之正面及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相接。於面積較大之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形成有僅彩色油墨層42、142之厚度較小之部分(42c、142c)、及白油墨層41、141與彩色油墨層42、142(42b、142b)重疊而成之厚度較大之部分。再者,於圖5中,雖將油墨層104之高度表示為固定,但該圖係模式性之圖式,實際上,白油墨層141與彩色油墨層142(142b)重疊之部分之厚度大於僅彩色油墨層142(142c)之厚度。因此,相較於將彩色油墨層42、142之背面全部形成於白油墨層41、141之正面之情形,可減小油墨層4、104之邊緣之厚度(側面4c之高度)。由此,於以物品等摩擦加飾鑄造品1、101之表面時,更不易卡在油墨層4、104之邊緣(側面4c)。因 此,油墨層4、104更不易剝離,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之耐磨性。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彩色油墨層42具有階差面42a。階差面42a形成於彩色油墨層42之與白油墨層41之正面相接之部分之外側。該階差面42a之傾斜較將彩色油墨層42之背面全部形成於白油墨層41之正面之情形時的彩色油墨層42之側面平緩。再者,此處之所謂傾斜平緩係指相對於與塗料層3之正面3a正交之方向之傾斜角度較大。藉由階差面42a之傾斜平緩,而於以物品等摩擦加飾鑄造品1之表面時,更不易卡在油墨層4之邊緣(側面4c)。因此,油墨層4更不易剝離,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之耐磨性。
又,彩色油墨層42、142之合成樹脂之含量多於白油墨層41、141之合成樹脂之含量。油墨係合成樹脂之含量越多則密接性越高。因此,相較於白油墨層41、141,彩色油墨層42、142相對於塗料層3、103之密接性更高。因此,相較於僅白油墨層41、141與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相接之情形,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與塗料層3、103之密接性。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之耐磨性。
又,於鑄造品2之表面2a形成有化成處理膜22(於圖5中省略圖示)。於化成處理膜22之表面形成有微細之凹凸。因此,可使鑄造品2與塗料層3、103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鑄造品2與塗料層3、103之密接性。又,於未處理鑄造品含有鋁或鎂之情形時,若將未處理鑄造品放置於大氣中,則於其表面會形成自然氧化皮膜。藉由化成處理可將此種自然氧化皮膜去除,並且可防止形成新的自然氧化皮膜。因此,可提高鑄造品2之防蝕性。
若假設於濃色之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直接形成濃色之彩色油墨層,則顯色會變差。於本實施形態中,在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重疊有白色之白油墨層41、141與除白色以外之彩色之彩色 油墨層42、142,故而彩色油墨層42、142之顯色良好。又,彩色油墨層42、142覆蓋白油墨層41、141之正面整體。藉此,即便於彩色油墨層42、142與白油墨層41、141略微偏移而印刷之情形時,亦可防止白油墨層41、141露出。
白油墨層41、141為多層構造。因此,可藉由第2白油墨層44、144與第3白油墨層45、145覆蓋第1白油墨層43、143之點彼此之間隙。因此,相較於白油墨層41、141為單層構造之情形,白油墨層41、141之顏色看起來較濃。藉此,可使彩色油墨層42、142之顯色提高。
又,彩色油墨層42、142為多層構造。因此,可藉由第2彩色油墨層47、147與第3彩色油墨層48、148覆蓋第1彩色油墨層46、146之點彼此之間隙。因此,相較於彩色油墨層42、142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彩色油墨層42、142之顏色看起來較濃。因此,可使油墨層4、104之外觀性進一步提高。
又,油墨層4、104之平均厚度較塗料層3、103之平均厚度之1/10大。藉此,可防止油墨層4、104過薄而剝離,且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與塗料層3、103之密接性。又,油墨層4、104之厚度越厚,則越能提高油墨層4、104之耐候性。
油墨層4、104較佳為藉由網版印刷、移印、及噴墨印刷中之至少1種印刷而形成。藉此,不論鑄造品2之形狀如何,均可更容易地形成加飾精度較高之油墨層4、104。因此,可提高加飾自由度。
塗料層3之至少一部分較佳為藉由電沈積塗裝、粉體塗裝、及靜電塗裝中之至少1種塗裝而形成。又,塗料層103係藉由電沈積塗裝與靜電塗裝而形成。藉由利用電沈積塗裝、粉體塗裝、及靜電塗裝中之至少1種塗裝形成塗料層3、103,可抑制塗料層3、103之厚度不均。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與塗料層3、103之密接性。
塗料層3之正面3a較佳為以靜電塗裝形成。又,塗料層103之正面103a係以靜電塗裝形成。靜電塗裝於外觀性方面優異。因此,藉由以靜電塗裝形成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可提高加飾鑄造品1、101之外觀性。
油墨層4、104較佳為含有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丙烯酸系樹脂中之至少一者。藉此,可確保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並且提高耐候性。又,油墨層4、104更佳為含有丙烯酸系樹脂。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之耐候性。
塗料層3、103較佳為含有丙烯酸系樹脂、環氧樹脂、及三聚氰胺樹脂中之至少1種樹脂。藉此,可提高油墨層4、104與塗料層3、103之密接性。又,塗料層3、103更佳為含有丙烯酸系樹脂。藉此,可確保油墨層4、104與塗料層3、103之密接性,並且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之耐候性。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及圖5所示之變更形態,可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限度內進行各種變更。又,下述變更例可適當組合而實施。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較佳」之用語係非排他性者,指「較佳但並不限定於此」之意。
於上述實施形態及圖5所示之變更形態中,白油墨層41、141及彩色油墨層42、142分別成為3層構造,但亦可為3層以外之多層構造,還可為單層構造。又,白油墨層41、141之層數與彩色油墨層42、142之層數亦可不同。又,油墨層4、104亦可不具有彩色油墨層42、142而僅由白油墨層41、141形成。油墨層4、104亦可為6層以外之多層構造,還可為單層構造。
於油墨層4、104為兩層以上之多層構造之情形時,具有以下特徵。
第2白油墨層44、144之正面相較於僅印刷有第1白油墨層43、143之情形時之第1白油墨層43、143之正面,可降低凹凸之程度。因此,兩層以上之多層構造之油墨層4、104之正面相較於油墨層4、104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降低凹凸之程度。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之耐磨性。
又,兩層以上之多層構造之油墨層4、104係藉由2次以上之印刷而形成。因此,對塗料層3、103之具有微細突起33(於圖5中省略圖示)之正面3、103a壓抵2次以上之第1白油墨層43、143。因此,相較於油墨層4、104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使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
又,於兩層以上之多層構造之油墨層4、104中,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於呈點狀配置油墨之單層構造之層之正面壓抵呈點狀配置油墨之單層構造之層。因此,可使鄰接之2個單層構造之層彼此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提高鄰接之2個層之密接性。其結果,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
塗料層3、103、白油墨層41、141及彩色油墨層42、142之各者之顏色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顏色。例如,於塗料層3、103為白色之情形時,油墨層4、104亦可由1種顏色之彩色油墨形成。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具有6層構造之油墨層4、104係藉由6次印刷而形成,但亦可藉由(n-1)次以下之印刷形成具有n層構造之油墨層4、104。再者,n為2以上之整數。
以下,對藉由5次印刷形成具有6層構造之油墨層4(104)之具體例進行說明。首先,將墊(版)壓抵於塗佈有油墨之凹版,而將第1白油墨層43(143)轉印至墊。繼而,於墊上,以將第2白油墨層44(144)積層於第1白油墨層43(143)之方式,將墊上之第1白油墨層43(143)壓抵於 新供給至凹版之第2白油墨層44(144)。繼而,將該墊壓抵於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而將第1白油墨層43(143)與第2白油墨層44(144)印刷至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其後,以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順序,依序印刷第3白油墨層45(145)、第1彩色油墨層46(146)、第2彩色油墨層47(147)、及第3彩色油墨層48(148)。藉此,可藉由5次印刷而形成油墨層4(104)。
又,藉由網版印刷亦能夠以1次印刷形成第1白油墨層43(143)與第2白油墨層44(144)。具體而言,將第1白油墨層43(143)與第2白油墨層44(144)積層於配置在塗料層3(103)上之網版(版)上,一面藉由壓輥將油墨壓入一面刮取,藉此可藉由1次印刷而形成第1白油墨層43(143)與第2白油墨層44(144)。又,亦可藉由其他有版印刷,將第1白油墨層43(143)與第2白油墨層44(144)積層於版上,並以1次印刷形成第1白油墨層43(143)與第2白油墨層44(144)。
再者,亦可代替以1次印刷形成第1白油墨層43(143)與第2白油墨層44(144),而以1次印刷形成第2白油墨層44(144)、第3白油墨層45(145)、第1彩色油墨層46(146)、第2彩色油墨層47(147)、及第3彩色油墨層48(148)中之相鄰之任意2個層。於該情形時,亦可藉由5次印刷而形成油墨層4(104)。
又,亦可執行2次以上之將2個油墨層積層於墊或網版等版上進行印刷之動作而形成油墨層4、104。又,亦可執行1次以上之將3個以上之油墨層積層於版上進行印刷之動作而形成油墨層4、104。
於藉由(n-1)次以下之印刷形成具有n層構造之油墨層4、104之情形時,可獲得以下效果。由於油墨層4、104為多層構造,故而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油墨層4、104之正面相較於油墨層4、104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降低凹凸之程度。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油墨層4、104之耐磨性。
又,於藉由2次以上之印刷形成油墨層4、104之情形時,對塗料層3、103之形成有微細突起33(於圖5中省略圖示)之正面壓抵2次以上之油墨層4、104。因此,相較於油墨層4、104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使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
於藉由1次印刷形成油墨層4、104之情形時,油墨層4、104對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之壓抵為1次。但是,一次被壓抵之層之厚度較油墨層4、104為單層構造之情形時大。因此,雖壓抵為1次,但厚度較大,相應地油墨之粒子更易於移動。因此,相較於油墨層4、104為單層構造之情形,可使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
又,將呈點狀配置油墨之2個以上之層(例如第1白油墨層43與第2白油墨層44)積層,且將其壓抵於塗料層3、103。因此,可提高所積層之2個以上之層之密接性。因此,可提高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之密接性。
再者,於移印及網版印刷等能夠將油墨層積層於版上之印刷方法之情形時,積層於版(墊及網版等)上之油墨層之各者成為單層構造。亦即,於僅將1個油墨層配置並印刷於版上之情形時,藉由該1次印刷而形成之1個油墨層成為單層構造。於將複數個油墨層積層並印刷於版上之情形時,藉由該1次印刷而形成之複數個油墨層之各者成為單層構造。又,於噴墨印刷等無版印刷、或無法將油墨層積層於版上之有版印刷之情形時,藉由1次印刷而形成之層成為單層構造。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彩色油墨層42、142之背面與白油墨層41、141之正面整體、及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相接,但彩色油墨層42、142之背面亦可與白油墨層41、141之正面之一部分、及塗料層 3、103之正面3a、103a相接。
油墨層4、104亦可包含具有單層構造或多層構造、且以其背面與彩色油墨層42、142之正面之一部分相接之方式形成的油墨層(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油墨層之1個)。
油墨層4、104亦可包含具有單層構造或多層構造、且以其背面與彩色油墨層42、142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及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相接之方式形成的油墨層(相當於本發明之第3油墨層之1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彩色油墨層42、142之合成樹脂之含量(質量%)多於白油墨層41、141之合成樹脂之含量(質量%),但亦可為白油墨層41、141之合成樹脂之含量(質量%)以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第1~第3白油墨層43~45、143~145之成分及其比率相同,但亦可不同。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第1~第3彩色油墨層46~48、146~148之成分及其比率相同,但亦可不同。於該變更例中,與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相接之第1彩色油墨層46、146之合成樹脂之含量(質量%)較佳為多於與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相接之第1白油墨層43、143之合成樹脂之含量(質量%),但亦可為其以下。
亦可以與油墨層4、104之正面4a、104a、及塗料層3、103之正面3a、103a相接之方式,藉由塗裝或印刷而形成透明或半透明之透明(clear)層。
於上述實施形態及圖5所示之變更形態中,在鑄造品2之表面2a形成有化成處理膜22(於圖5中省略圖示),但亦可不形成化成處理膜22。於鑄造品由例如含有鋁或鎂之材料形成之情形時,在鑄造品之表面形成自然氧化覆膜。再者,於自然氧化覆膜之表面形成微細之凹凸。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藉由油墨層4、104對鑄造品2進行加飾所得之加飾鑄造品1、101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利用油墨層4、104對藉由鍛造而形成之鍛造品進行加飾。亦即,亦可於鍛造品之表面,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設置塗料層3、103與油墨層4、104,從而形成藉由油墨層4、104進行加飾所得之加飾鍛造品。加飾鍛造品例如為機車或四輪車之輪圈、車體框架、外裝零件等。於鍛造品之表面形成有因噴丸加工或用以修正尺寸之切削加工而產生之凹凸。該凹凸與鑄造品2之表面2a之凹凸(凹部23與凸部24)為相同程度。較佳為於鍛造品之表面形成化成處理膜。
再者,於本發明及本說明書中,「相接」係指直接接觸。又,本發明及本說明書中之印刷包含有版印刷與無版印刷之兩者。於有版印刷中,將油墨自版轉印至印刷之對象物。此時油墨被壓抵於印刷對象物。又,作為無版印刷,有靜電影印(影印機)、熔融型/昇華型熱轉印(熱感列印機)、及噴墨印刷等。於該等靜電影印(影印機)、熔融型/昇華型熱轉印(熱感列印機)等無版印刷中,油墨亦被轉印至印刷之對象物。此時,油墨係壓抵於印刷對象物。又,於如噴墨印刷般之無版印刷中,亦係將油墨自噴嘴噴出並附著於印刷之對象物。此時油墨係壓抵於印刷對象物。如此,藉由將油墨直接印刷至印刷之對象物,從而油墨被壓抵於印刷之對象物。再者,於本發明及本說明書中,「版」係將油墨轉印至印刷對象物者。又,「版」係成為於印刷中將油墨轉移至印刷對象物之媒介者。具體而言,為木版、橡膠版、金屬版、及絲網等。又,將油墨自某版轉印,且將該轉印後之油墨轉印至印刷對象物之墊亦為版。
於本發明中,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係經加飾所得之鑄造或鍛造品。又,鑄造品或鍛造品係鍛造或鑄造品。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塗料層之正面之凹凸之程度較小,不僅包含塗料層之正面具有凹凸之 情形,而且包含塗料層之正面平坦之情形。

Claims (16)

  1. 一種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特徵在於:設置有塗料層,該塗料層係以塗裝於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包含金屬之表面、與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油墨層之背面相接之方式設置,且具有面積較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之正面之面積大的正面,上述塗料層係至少正面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係至少一部分之厚度形成為小於上述塗料層中之與上述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最大厚度,且被直接印刷至上述塗料層之正面,對上述鑄造品或鍛造品進行加飾。
  2. 如請求項1之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之厚度小於上述塗料層中之與上述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最大厚度。
  3. 如請求項1之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包含:第1油墨層,其具有單層構造,且其背面與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及第2油墨層,其具有單層構造,且其背面與上述第1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相接。
  4. 如請求項3之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除包含上述第1油墨層與上述第2油墨層以外,還包含至少1個第3油墨層,該第3油墨層具有單層構造,積層於上述第2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包含:第4油墨層,其具有單層構造或多層構造,且其背面與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及第5油墨層,其具有單層構造或多層構造,且其背面與上述第4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
  6. 如請求項5之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含有合成樹脂,上述第5油墨層之與上述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之合成樹脂的含量較上述第4油墨層之與上述塗料層之正面相接之部分之合成樹脂的含量多。
  7. 如請求項2之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之平均厚度大於上述塗料層中之與上述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平均厚度的1/10。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係藉由網版印刷、移印、及噴墨印刷中之至少1種印刷而形成。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中藉由塗裝而形成之上述塗料層之至少一部分係藉由電沈積塗裝、粉體塗裝、及靜電塗裝中之至少1種塗裝而形成。
  10. 如請求項9之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中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係藉由靜電塗裝而形成。
  11. 如請求項2之對鑄造品或鍛造品加飾之加飾品,其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包含:第1油墨層,其具有單層構造,且其背面與上述塗料層之藉由 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相接;及第2油墨層,其具有單層構造,且其背面與上述第1油墨層之正面之至少一部分相接。
  12. 一種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將塗料層塗裝於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包含金屬之表面;及將含有顏料之油墨層直接印刷至塗料層;且上述塗料層係至少正面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上述油墨層係以塗料層之正面之面積大於上述油墨層之正面之面積的方式印刷,且上述油墨層之至少一部分之厚度形成為小於上述塗料層中之與上述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最大厚度。
  13. 如請求項12之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其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之厚度小於上述塗料層中之與上述油墨層相接之部分之最大厚度。
  14. 如請求項13之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其中含有顏料之已印刷之上述油墨層係藉由網版印刷、移印、及噴墨印刷中之至少1種印刷而形成。
  15. 如請求項12至14中任一項之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其中藉由塗裝而形成之上述塗料層之至少一部分係藉由電沈積塗裝、粉體塗裝、及靜電塗裝中之至少1種塗裝而形成。
  16. 如請求項12至14中任一項之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其中上述塗料層之藉由噴附塗裝而形成之正面係藉由靜電塗裝而形成。
TW104119472A 2014-06-16 2015-06-16 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TWI6280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3694 2014-06-16
JP2014123694 2014-06-16
JP2014123695 2014-06-16
JP2014-123695 2014-06-16
JP2014208607 2014-10-10
JP2014-208607 2014-10-10
PCT/JP2015/062278 WO2015194257A1 (ja) 2014-06-16 2015-04-22 加飾方法、加飾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ホイール
??PCT/JP2015/062278 2015-04-22
??PCT/JP2015/062277 2015-04-22
PCT/JP2015/062277 WO2015194256A1 (ja) 2014-06-16 2015-04-22 車両用ホイール
PCT/JP2015/068110 WO2015194679A1 (en) 2014-06-16 2015-06-15 Decorated cast article or decorated forged article
??PCT/JP2015/068110 2015-06-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0359A TW201600359A (zh) 2016-01-01
TWI628088B true TWI628088B (zh) 2018-07-01

Family

ID=5378326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9473A TWI607895B (zh) 2014-06-16 2015-06-16 Vehicle wheels
TW104119475A TW201600361A (zh) 2014-06-16 2015-06-16 加飾方法、加飾裝置、及車輛用輪圈
TW104119472A TWI628088B (zh) 2014-06-16 2015-06-16 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9473A TWI607895B (zh) 2014-06-16 2015-06-16 Vehicle wheels
TW104119475A TW201600361A (zh) 2014-06-16 2015-06-16 加飾方法、加飾裝置、及車輛用輪圈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2) EP3156253B1 (zh)
TW (3) TWI607895B (zh)
WO (3) WO20151942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17321B2 (en) 2017-03-13 2020-07-21 Shimano Inc. Bicycle rim, bicycle rim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of printing non-contact printed deposit on annular rim body
WO2021167540A1 (en) * 2020-02-20 2021-08-26 UDOMSARTPORN, Vichai Wheel stripe jig
DE102020209842A1 (de) 2020-08-05 2022-02-10 Borbet Thüringen GmbH Verfahren zum dynamischen hornumgreifenden Bedrucken des Felgenhorns eines Leichtmetallrades und hornumgreifend bedrucktes Fahrzeugra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1282A (en) * 1971-07-08 1973-08-07 Chroma Printing Corp Methods for color printing and articles made thereby
EP0949120A1 (en) * 1998-04-09 1999-10-13 Rexham Industries Corp. Film finishing system with design option
DE10233120A1 (de) * 2002-07-20 2004-02-05 Eichler Pulverbeschichtung Gmbh Dekorative universelle Oberflächenbesch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86114A (ja) * 1992-04-10 1993-11-02 Haiatsupu Screen:Kk スクリーン印刷用版板、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印刷方法
JPH0839774A (ja) * 1994-07-29 1996-02-13 Navitas Kk パッド印刷機
DE19640834C2 (de) * 1996-10-02 1998-09-10 Pirelli Reifenwerke Verfahren zum Aufdrucken von Kennzeichnungen auf einen Gummiartikel, insbesondere Reifen, sowie der durch das Verfahren hergestellte Gummiartikel
JP4155346B2 (ja) * 1998-07-14 2008-09-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タイ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2000280704A (ja) * 1999-03-31 2000-10-10 Topy Ind Ltd ホイールキャップのフィルム貼着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02322696A (ja) 2001-04-24 2002-11-08 Toto Ltd 水栓器具製品
TW200531749A (en) * 2004-03-26 2005-10-01 Latec Technology Co Ltd A coating method for coating colorful figures or characters on aluminum alloys surface and its products
ITPD20050091U1 (it) * 2005-11-11 2007-05-12 Alpina Raggi Spa Ruota, particolarmente del tipo a raggi
DE102008029299B4 (de) * 2008-06-19 2012-02-16 Itw Morlock Gmbh Tampondruckmaschine
JP3149592U (ja) * 2009-01-22 2009-04-02 株式会社クリムソン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への後付け式リム保護装置
TWI392596B (zh) * 2009-08-06 2013-04-11 Jaclo Industry Co Ltd 可直接於輪圈表面形成花紋或標章之自行車輪圈製造方法
TWM376444U (en) * 2009-09-11 2010-03-21 Univ Far East Wheel rim having animation effect
FR2952587B1 (fr) * 2009-11-19 2013-12-27 Salomon Sas Roue pour cycle et methode de fabrication d'une telle roue
DE102010037033A1 (de) * 2010-08-18 2012-02-23 Schürmann Fahrradteile GmbH & Co. KG Fel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Felge
JP5566363B2 (ja) * 2011-11-08 2014-08-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555295B2 (ja) * 2012-09-25 2014-07-23 株式会社三英社製作所 円筒型金属体の外周面印刷方法
CN203329906U (zh) * 2013-05-29 2013-12-11 镇江科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轮辋自动喷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1282A (en) * 1971-07-08 1973-08-07 Chroma Printing Corp Methods for color printing and articles made thereby
EP0949120A1 (en) * 1998-04-09 1999-10-13 Rexham Industries Corp. Film finishing system with design option
DE10233120A1 (de) * 2002-07-20 2004-02-05 Eichler Pulverbeschichtung Gmbh Dekorative universelle Oberflächenbesch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94679A9 (en) 2018-03-15
WO2015194679A1 (en) 2015-12-23
TW201600361A (zh) 2016-01-01
TWI607895B (zh) 2017-12-11
EP3154790A1 (en) 2017-04-19
TW201600359A (zh) 2016-01-01
EP3156253A4 (en) 2018-01-24
TW201604044A (zh) 2016-02-01
EP3154790B9 (en) 2018-08-08
WO2015194257A1 (ja) 2015-12-23
EP3156253A1 (en) 2017-04-19
WO2015194256A1 (ja) 2015-12-23
EP3154790B1 (en) 2017-11-01
EP3156253B1 (en) 2021-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8088B (zh) 加飾鑄造品或加飾鍛造品、及鑄造品或鍛造品之加飾方法
CA2792446C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 board-shaped product having a surface comprising a decoration
WO2021068383A1 (zh) 一种数码印刷地板的加工工艺
CN105835589B (zh) 制造板材的方法及通过该方法获得的地板板材
CN107073517B (zh) 在凹凸面上进行装饰的装饰品的制造方法及其制备的装饰品
JP2011098341A (ja) 製品に多色の永久的な塗装を施すための方法
US20110005657A1 (en) Method and assembly for colorizing a substrate material and product created thereby
CN105856946A (zh) 一种超精细纹理装饰金属板的制备方法及金属板
CN104960346A (zh) 一种木地板印刷方法
RU2756436C2 (ru)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текстуры в декоре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банки
JP5885469B2 (ja) 転写シートおよび真空圧着法による加飾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204472387U (zh) 一种超精细纹理装饰金属板
JPH0516594A (ja) 印写模様を有する装飾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728881A (zh) 铝制品的表面染色处理方法
JP3221253U (ja) プリントガラス
JP5918567B2 (ja) 加飾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212916415U (zh) 一种激光雕刻涂装结构
JP6417131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の加飾方法
JPH07276899A (ja) 異形凹凸表面を有する加飾施工品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H11151900A (ja) 装飾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着色フィルム
CN101209632A (zh) 一种喷涂方法
CN117162683A (zh) 一种喷印方法
TW587035B (en) Mark-free trans-printing method particular for use in vehicular body
JP2021161655A (ja) 建材および建材製造方法
JPH02137996A (ja) 外装部品外表面の絵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