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0574A - 拴帶扣環架 - Google Patents
拴帶扣環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40574A TW201540574A TW104112358A TW104112358A TW201540574A TW 201540574 A TW201540574 A TW 201540574A TW 104112358 A TW104112358 A TW 104112358A TW 104112358 A TW104112358 A TW 104112358A TW 201540574 A TW201540574 A TW 20154057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uckle
- deformation
- frame
- main body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10000003423 ank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03—Adaptations for seat belts
- B60N2/2806—Adaptations for seat belts for securing the child seat to the vehicle
- B60N2/2809—Adaptations for seat belts for securing the child seat to the vehicle with additional tether connected to the top of the child seat and passing above the top of the back-res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拴帶扣環架,於施加有衝擊負荷時,可有效地抑制拴帶扣環變形。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拴帶扣環架1,其固定有用以卡合拴帶鉤之扣環14。
於該拴帶扣環架1上,形成有變形部12a、12b、13a、13b,其等構成為因施加於扣環14之衝擊力而產生之變形與其他部位相比更易變形。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以將兒童座椅等固定於座位上之拴帶扣環架,尤其係關於一種可抑制在設置於車輛內部之座椅上負荷附加時之變形之拴帶扣環架。
於車輛座椅上,有時會設置使兒童就座並加以固定之兒童座椅。
此種兒童座椅例如藉由以下方法而固定:將就座側(車輛下部)利用座椅安全帶固定於車輛座椅本體,並且將使一端部固定於背面部之安全帶拉回至車輛座椅背面且將於安全帶另一端部具備之拴帶鉤卡止於被設置在該背面等之拴帶扣環。
如此,提出有各種將用以卡止拴帶鉤之拴帶扣環安裝於車體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作為先前技術,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關於扣環套單元之技術,又,於專利文獻2中,亦揭示有一種安裝有拴帶扣環之拴帶扣環蓋。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510946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1-121472號公報
如此,根據習知技術,可將兒童座椅固定於車輛座椅上。
於此種習知之技術中,雖能將拴帶扣環固定於拴帶扣環架,但另一方面,期望開發出一種於車輛座椅上施加有衝擊負荷之情形時,抑制因該衝擊負荷而導致之拴帶扣環變形之技術。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施加有衝擊負荷時能有效地抑制拴帶扣環變形之拴帶扣環架。
根據本發明之拴帶扣環架,其係固定有用以卡合拴帶鉤之扣環者,於該拴帶扣環架,形成有變形部,該變形部構成為因施加於上述扣環之衝擊力而產生之變形與其他部位相比更易變形,藉此,解決上述課題。
例如,於因碰撞等而在拴帶鉤上附加有較強之衝擊力之情形時,該衝擊力會直接傳遞至卡合於拴帶鉤之扣環。
但,本案發明中,於此種情形時,可藉由變形部變形而吸收衝擊力,因此,能抑制扣環本身之變形。
又,具體而言,較佳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上述拴帶扣環架係具有供上述扣環固定之本體部、及自該本體部外延之外延部而構
成,上述外延部係具有用以進行對被固定體之固定之被固定體安裝部、及變形部而構成,上述變形部係於上述本體部與上述被固定體安裝部之間朝車輛後方方向彎曲之彎曲部。
如此,於本發明中,將變形部構成為彎曲部,因此能使該彎曲部分更有效率地變形。
再者,只要容易變形,則變形部可於任意形態下形成。舉一例而言,可藉由使該部分薄壁化而使其容易變形,亦可藉由形成狹縫而使其容易變形,但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若形成為彎曲部,則製造較為容易,並且能高效率地吸收衝擊力而變形,故而較佳。
進而,具體而言,較佳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上述變形部係具有向車輛後方方向彎曲成凸起之後方彎曲部及向車輛前方方向彎曲成凸起之前方彎曲部之至少一者而構成。
又,較佳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上述後方彎曲部配置於接近上述本體部之側,上述前方彎曲部形成於上述後方彎曲部與上述被固定體安裝部之間。
若如此構成,則於施加有衝擊負荷時,可使變形部更高效率地變形。
進而,較佳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上述變形部相對於上述本體部具備複數個,上述變形部相對於上述本體部,至少各1個分別向車輛上方方向及下方方向外延,上述變形部係藉由第一變形部與第二變形部而構成,該第一變形部係在形成於上方之上述被固定體安裝部與上述本體部之間形成,該第二變形部係在形成於下方之上述被固定體安裝部與上述本體部之間形成。
若如此構成,則能於被固定體(例如,構成車輛用座椅之骨架之座椅靠背板等)上之複數個部位牢固地固定,並且於施加有衝擊負荷時,能使變形部更高效率地變形。
又,較佳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於上述前方彎曲部形成有變形輔助部,且形成有該變形輔助部之部分構成為較上述前方彎曲部之其他部分更易變形。
關於該彎曲輔助部,具體而言,較佳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上述變形輔助部係形成於上述前方彎曲部之孔部。
若如此構成,則於施加有衝擊負荷時,能使變形部更易變形。
再者,只要容易變形,則變形輔助部可於任意形態下形成。
舉一例而言,藉由使該部分薄壁化而使其容易變形,但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明,若形成為孔部,則能高效率地輔助變形,故而較佳。
進而,較佳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形成有上述變形部之上述外延部相對於上述本體部具備複數個,且以如下方式構成:上述變形部之中,配設於自上述本體部之安裝有上述扣環之位置起算之距離較短之位置處的一側之上述變形部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於配設於自上述本體部之安裝有上述扣環之位置起算之距離較長之位置處的另一側之上述變形部之左右方向之寬度。
若如此構成,則能使接近較多地施加衝擊負荷之側即扣環安裝位置之部分之剛度進一步提高,並且亦能高效率地發揮變形性,故而較佳。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拴帶扣環架,可藉由變形部之變
形而吸收衝擊力,而可有效地抑制扣環本身變形。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拴帶扣環架,能使變形部即彎曲部分更有效率地變形。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及4項之拴帶扣環架,於施加有衝擊負荷時,可使變形部更高效率地變形。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拴帶扣環架,能於被固定體(例如,構成車輛用座椅之骨架之座椅靠背板等)之複數個部位牢固地固定,並且可使變形部高效率地變形。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及7項之拴帶扣環架,於施加有衝擊負荷時,可使變形部更易變形。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拴帶扣環架,可使扣環安裝位置附近之剛度進一步提高,並且亦可高效率地發揮變形性。
1‧‧‧拴帶扣環架
11‧‧‧本體部
11a‧‧‧扣環支承部
11b‧‧‧本體部孔
12‧‧‧第一外延部
12A‧‧‧第一連結部(外延部)
12a‧‧‧第一後方彎曲部(變形部、第一變形部)
12b‧‧‧第一前方彎曲部(變形部、第一變形部)
122‧‧‧第一彎曲輔助部(變形輔助部)
12B‧‧‧第一板安裝部(被固定體安裝部)
121‧‧‧第一緊固構件配設孔
13‧‧‧第二外延部
13A‧‧‧第二連結部(外延部)
13a‧‧‧第二後方彎曲部(變形部、第二變形部)
13b‧‧‧第二前方彎曲部(變形部、第二變形部)
132‧‧‧第二彎曲輔助部(變形輔助部)
13B‧‧‧第二板安裝部(被固定體安裝部)
131‧‧‧第二緊固構件配設孔
14‧‧‧扣環
F‧‧‧座椅靠背框架
F1‧‧‧座椅靠背管
F2‧‧‧座椅靠背板(被固定體)
F21‧‧‧架安裝部
F21a‧‧‧扣環配設孔部
F3‧‧‧車體安裝部
F4‧‧‧座墊連結部
F5(F51~F54)‧‧‧補強構件
圖1係表示裝配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拴帶扣環架之狀態之座椅框架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拴帶扣環架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拴帶扣環架之後視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拴帶扣環架之前視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拴帶扣環架之側視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拴帶扣環架功能之說明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座椅靠背框架之補強構造之變化之
說明圖。
以下,一面參照各圖,一面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以下,為本實施形態)之拴帶扣環架進行說明。
再者,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僅為表示本發明之應用之例示,並不限定本發明。
即,關於以下說明之構件之形狀、尺寸、配置等,當然可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而進行變更、改良,並且本發明中包含其等效發明。
圖1至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圖,圖1係表示裝配有拴帶扣環架之狀態之座椅框架之立體圖,圖2係表示拴帶扣環架之立體圖,圖3係表示拴帶扣環架之後視圖,圖4係表示拴帶扣環架之前視圖,圖5係表示拴帶扣環架之側視圖,圖6係表示拴帶扣環架功能之說明圖,圖7係表示座椅靠背框架之補強構造之變化之說明圖。
再者,於以下說明中,車輛之前後方向係指通常行駛時之前後方向,又,車輛之內側(以下,亦簡稱為內側)係指車室側(車輛之室內側),車輛之外側(以下,亦簡稱為外側)係指車外側。進而,於以下說明中,上側(下側)係指組裝於車輛本體之狀態下之上側(下側)。
以下,表示應用於車輛用後部座椅之背面之例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拴帶扣環架之應用例,但並不限於此,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進行任意之安裝。
圖1中表示拴帶扣環架1之安裝狀態。
於本實施形態中,表示將拴帶扣環架1安裝於成為車輛後部座椅之骨架之座椅靠背框架F之後面之例。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後部座椅係使用座椅靠背框架F作為其骨架。
該座椅靠背框架F具有界定矩形之外周之座椅靠背管F1、以填埋該座椅靠背管F1內部之方式而配設之矩形平板狀之座椅靠背板F2、車體安裝部F3、座墊連結部F4、及補強構件F5而構成。
於本例中,座椅靠背管F1係將管彎曲處理成矩形框體而形成。
又,座椅靠背板F2係穿設有複數個孔之矩形平板,且以填埋由座椅靠背管所形成之矩形之內部空間之方式而配設。
再者,車體安裝部F3係個別突設於座椅靠背管F1之下端邊兩端部,並且1個突設於一側邊上部。進而,座墊連結部F4係於突設在一側邊上部之車體安裝部F3之下方突設有1個,及於另一側邊下部突設有1個。
又,補強構件F5係以將座椅靠背管F1之各邊之間加以橋接之方式而配設,以補強座椅靠背框架F之剛度。
例如,以於由一側邊下部與下端邊所形成之內角部斜交連結之方式而配設,補強座椅靠背框架F之剛度。
再者,補強構件F5之配設構成存在多種變化,故詳情將於以下敍述。
又,於座椅靠背板F2之中央部附近,形成有架安裝部F21。
於該架安裝部F21,形成有扣環配設孔F21a,以下將詳細敍述,構成為拴帶扣環架1以自座椅靠背板F2之前面側被覆該扣環配設孔部F21a之方式而配設,並且於該配設狀態下,扣環14藉由扣環配設孔部F21a而露出於座椅靠背板F2之後面。
由此,上部拴帶鉤(未圖示)能於座椅靠背板F2之後面側卡合於扣環14。
其次,說明拴帶扣環架1之構成。
如圖2至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拴帶扣環架1係具有本體部11、第一外延部12、第二外延部13、及扣環14而構成。
本體部11為有底框體狀之部分,於其下方兩側分別形成有扣環支承部11a、11a。
該扣環支承部11a為弓狀之凹槽,其構成為將下述扣環14之端部以嵌合之狀態藉由熔接等進行固定。
又,於本體部11之中央部附近,形成有以矩形穿孔之本體部孔11b。
再者,扣環14之兩端部之熔接位置為圖3之網紋陰影部所示之位置。
亦即,以使扣環14之兩端部對扣環支承部11a、11a之熔接位置於寬度方向上成為本體部11之內側之方式而構成。
藉由如此構成,可抑制拴帶扣環架1之大型化。
進而,第一外延部12係自本體部11之上部外延之部分,其具有第一連結部12A與第一板安裝部12B而構成。
第一連結部12A係以如下方式構成:自本體部11上端朝後方外延之後朝前方彎曲,進而朝後方彎曲。
亦即,以於後方以山形彎曲一次,且於前方以山形彎曲一次之方式而構成。
而且,矩形狀之第一板安裝部12B自第一連結部12A之上端向上方外延。於該第一板安裝部12B之中央附近,形成有用以將第一板安裝部12B
安裝於座椅靠背板F2上之第一緊固構件配設孔121。
以下,將接近本體部11且向後方形成凸起之彎曲部分記載為「第一後方彎曲部12a」,將遠離本體部11而形成且向前方形成凸起之彎曲部分記載為「第一前方彎曲部12b」。
而且,於該第一前方彎曲部12b之中央附近,形成有矩形之孔即第一彎曲輔助部122。
再者,該第一彎曲輔助部122形成於位於與第一後方彎曲部12a相比更遠離扣環14熔接之部位之位置處的第一前方彎曲部12b之彎曲部分,藉此,不會造成使安裝扣環14之本體部11之剛度降低之影響,且可使變形更加容易。
該第一彎曲輔助部122具有於施加有衝擊負荷時使拴帶扣環架1變形而抑制供上部拴帶鉤(未圖示)固定之扣環14變形之功能,本構成為主要構成,故以下詳細敍述。
又,第二外延部13係自本體部11之下部外延之部分,其具有第二連結部13A與第二板安裝部13B而構成。
第二連結部13A係以如下方式構成:自本體部11下端朝後方外延之後朝前方彎曲,進而朝後方彎曲。
亦即,以於後方以山形彎曲一次,且於前方以山形彎曲一次之方式而構成。
而且,矩形狀之第二板安裝部13B自第二連結部13A之下端向下方外延。於該第二板安裝部13B之中央附近,形成有用以將第二板安裝部13B安裝於座椅靠背板F2上之第二緊固構件配設孔131。
以下,將接近本體部11且向後方形成凸起之彎曲部分記載為「第二後方彎曲部13a」,將遠離本體部11而形成且向前方形成凸起之彎曲部分記載為「第二前方彎曲部13b」。
而且,於該第二前方彎曲部13b之中央附近,形成有矩形之孔即第二彎曲輔助部132。
再者,該第二彎曲輔助部132形成於位於與第二後方彎曲部13a相比更遠離扣環14熔接之部位之位置處的第二前方彎曲部13b之彎曲部分,藉此,不會造成使扣環14之熔接部之剛度降低之影響,且可使變形更加容易。
該第二彎曲輔助部132具有於施加有衝擊負荷時使拴帶扣環架1變形而抑制供上部拴帶鉤(未圖示)固定之扣環14變形之功能,本構成為主要構成,故以下詳細敍述。
再者,於本例中,以使第二板安裝部13B之面積大於第一板安裝部12B之面積之方式而構成。
亦即,以使配設於接近扣環14之固定部分之側之第二板安裝部13B之面積大於配設於遠離扣環14固定部分之側之第一板安裝部12B之面積的方式構成,藉此可提高負荷施加部分之固定剛度。
又,以使本體部11之水平方向寬度大於第一後方彎曲部12a及第二後方彎曲部13a之水平方向寬度之方式而構成,並且以使本體部11之水平方向寬度大於第一前方彎曲部12b及第二前方彎曲部13b之水平方向寬度之方式而構成。
尤其以使形成於本體部11之下方兩側之扣環支承部11a、11a間之水平
方向寬度變大之方式構成,提高扣環14之兩端部熔接之位置之剛度。
由於如此構成,故而於通常狀態下,藉由本體部11之水平方向寬度較大而能更穩定地保持扣環14,並且於扣環14上附加有衝擊負荷時,第一後方彎曲部12a及第二後方彎曲部13a、以及第一前方彎曲部12b及第二前方彎曲部13b之變形變得容易。
又,在位於本體部11與第一板安裝部12B及本體部11與第二板安裝部13B之間之第一連結部12A及第二連結部13A,形成有朝左右方向(車寬度方向)內側收縮之部分(尤其參照圖4)。
此時,於本實施形態中,以使第一連結部12A之一收縮谷部之頂點部分與第一彎曲輔助部122之左右方向(車寬度方向)之距離x1和第二連結部13A之一收縮谷部之頂點部分與第二彎曲輔助部132之距離x2相同的方式,設定雙方之收縮深度(朝左右方向(車寬度方向)內側深入之距離之大小)、或第一彎曲輔助部122及第二彎曲輔助部132之左右方向(車寬度方向)之開口距離。
藉此,當然,即便將雙方之收縮之深度(朝左右方向(車寬度方向)內側深入之距離之大小)、或第一彎曲輔助部122及第二彎曲輔助部132之左右方向(車寬度方向)之開口距離設定為相同(即便設定為x1≠x2),亦可充分地取得負荷附加部分之剛度與可變形部分之變形性之平衡而使兩者並存,但如上所述,藉由規定各尺寸而能構成為更進一步取得負荷施加部分之剛度與可變形部分之變形性之平衡,使兩者更進一步並存。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亦規定本體部11、第一板安裝部12B、第二板安裝部13A之各部之尺寸之大小,當然,上述各部之尺寸中,
即便將對應之部分彼此設定為相同尺寸等,亦可充分地取得負荷附加部分之剛度與可變形部分之變形性之平衡而使兩者並存。但如上所述,藉由規定對應之各部之大小而能構成為更進一步取得負荷施加部分之剛度與可變形部分之變形性之平衡,使兩者更進一步並存。
如上所述,如此構成之拴帶扣環架1以自前面側被覆形成於座椅靠背板F2之扣環配設孔部F21a之方式而配置,於該狀態下,扣環14自扣環配設孔部F21a露出於座椅靠背板F2之後面。
繼而,將緊固構件(未圖示)分別自形成於第一板安裝部12B之第一緊固構件配設孔121、與形成於第二板安裝部13B之第二緊固構件配設孔131緊固,藉此將拴帶扣環架1安裝於座椅靠背板F2。
其次,利用圖6,對第一彎曲輔助部122與第二彎曲輔助部132之功能進行說明。
例如,假定受到衝擊負荷,扣環14被上部拴帶鉤(未圖示)拉伸而被施加有附加力P1之力之情形。
如上所述,於第二連結部13A,形成有第二後方彎曲部13a及第二前方彎曲部13b,該等部分容易變形,並且於其下方,第二板安裝部13B固定於座椅靠背板F2。
進而,於第二前方彎曲部13b之中央附近,形成有矩形之孔即第二彎曲輔助部132,使該部分更容易變形。
因此,若附加上附加力P1之力,則第二後方彎曲部13a之下方變形為向上方拉伸,並且第二前方彎曲部13b之上部變形為以第二彎曲輔助部132為中心而向上方拉伸(第二後方彎曲部13a及第二前方彎曲部13b以向上方
延伸之方式而變形)。
又,於第一連結部12A,形成有第一後方彎曲部12a及第一前方彎曲部12b,該等部分容易變形,並且於其上方,第一板安裝部12B固定於座椅靠背板F2。
進而,於第一前方彎曲部12b之中央附近,形成有矩形之孔即第一彎曲輔助部122,使該部分更容易變形。
因此,若附加上附加力P1之力,則第一後方彎曲部12a之下方變形為向上方拉伸,並且第一前方彎曲部12b變形為以第一彎曲輔助部122為中心而被擠扁。
如此,若附加上P1之力,則第一後方彎曲部12a、第一前方彎曲部12b(第一彎曲輔助部122)、第二後方彎曲部13a、第二前方彎曲部13b(第二彎曲輔助部132)變形,且附加力P1之力藉由該變形而被吸收,因此第一外延部12及第二外延部13(及本體部11)變形,而有效地抑制扣環14之變形。
如此,第一前方彎曲部12b及第二前方彎曲部13b、第一後方彎曲部12a及第二後方彎曲部13a尤其以第一彎曲輔助部122及第二彎曲輔助部132為中心而變形,藉此吸收附加力P1,從而能有效地抑制扣環14本身之變形。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第一彎曲輔助部122及第二彎曲輔助部132形成為孔部,故而能使該部分容易變形,從而能高效率地吸收附加力P1。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第一彎曲輔助部122及第二彎曲輔助部132構成為矩形之孔部,但孔部之形狀並不限於此,可於不脫離本
發明之主旨之範圍以任意之形狀構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第一前方彎曲部12b及第二前方彎曲部13b、第一後方彎曲部12a及第二後方彎曲部13a構成為彎曲部,但並不限於該構成,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以任意之方式構成。
例如,亦可為不彎曲而使相當於該折縫部分之部分薄壁化而成者或於該部分構成孔部者,亦可為於該部分使用有弾性體(彈簧等)之構成。
其次,利用圖7來說明座椅靠背板F2之補強構造。
例如圖7(a)所示,將補強構件F51配設成例如於由一側邊下部與下端邊所形成之內角部斜交連結,以補強座椅靠背框架F之剛度。
再者,以如下方式構成:補強構件F51之與一側邊下部連接之部分位於座椅靠背框架F之車體安裝部F3與座墊連結部F4之間,且與下端邊連接之部分位於2個車體安裝部F3、F3之間。
進而,亦可以將上邊與下邊加以橋接之方式而配設補強構件F52。
又,作為不同之構成,如圖7(b)所示,亦可以將一側邊與另一側邊之間加以橋接之方式而傾斜(以較水平具有若干角度之狀態)地配設補強構件F53。
再者,以如下方式構成:補強構件F53之與一側邊連接之部分位於座墊連結部F4之上方,且與另一側邊連接之部分位於座墊連結部F4之下方。
進而,如圖7(c)所示,亦可將補強構件F54配設成將形成為矩形框狀之座椅靠背管F1之內對角加以連結的對角線狀。
亦即,以如下方式構成:於座椅靠背板F2之外周部配設有座椅靠背管F1,且補強構件F54傾斜地連結座椅靠背管F1。
1‧‧‧拴帶扣環架
F‧‧‧座椅靠背框架
F1‧‧‧座椅靠背管
F2‧‧‧座椅靠背板(被固定體)
F21‧‧‧架安裝部
F21a‧‧‧扣環配設孔部
F3‧‧‧車體安裝部
F4‧‧‧座墊連結部
Claims (8)
- 一種拴帶扣環架,其係固定有用以卡合拴帶鉤之扣環者,其特徵在於:於該拴帶扣環架形成有變形部,該變形部構成為因施加於該扣環之衝擊力而產生之變形與其他部位相比更易變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拴帶扣環架,其中,該拴帶扣環架係具有供該扣環固定之本體部、及自該本體部外延之外延部而構成;該外延部係具有用以進行對被固定體之固定之被固定體安裝部、及變形部而構成;該變形部係於該本體部與該被固定體安裝部之間朝車輛後方方向彎曲之彎曲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拴帶扣環架,其中,該變形部係具有向車輛後方方向彎曲成凸起之後方彎曲部及向車輛前方方向彎曲成凸起之前方彎曲部之至少一者而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拴帶扣環架,其中,該後方彎曲部配置於接近該本體部之側;該前方彎曲部形成於該後方彎曲部與該被固定體安裝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拴帶扣環架,其中,該變形部相對於該本體部具備複數個;該變形部相對於該本體部,至少各1個分別向車輛上方方向及下方方向外延;該變形部係藉由第一變形部與第二變形部而構成,該第一變形部係在形成於上方之該被固定體安裝部與該本體部之間形成,該第二變形部係在 形成於下方之該被固定體安裝部與該本體部之間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拴帶扣環架,其中,於該前方彎曲部形成有變形輔助部,且形成有該變形輔助部之部分構成為較該前方彎曲部之其他部分更易變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拴帶扣環架,其中,該變形輔助部係形成於該前方彎曲部之孔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拴帶扣環架,其中,形成有該變形部之該外延部相對於該本體部具備複數個,且以如下方式構成:該變形部之中,配設於自該本體部之安裝該扣環之位置起算之距離較短之位置處的一側之該變形部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於配設於自該本體部之安裝該扣環之位置起算之距離較長之位置處的另一側之該變形部之左右方向之寬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86581A JP6285792B2 (ja) | 2014-04-18 | 2014-04-18 | テザーアンカブラケッ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40574A true TW201540574A (zh) | 2015-11-01 |
Family
ID=54324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12358A TW201540574A (zh) | 2014-04-18 | 2015-04-17 | 拴帶扣環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70028880A1 (zh) |
JP (1) | JP6285792B2 (zh) |
TW (1) | TW201540574A (zh) |
WO (1) | WO20151599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713971B1 (en) * | 2016-01-12 | 2017-07-2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Tether hook bracket with rebound blocker |
JP6699371B2 (ja) * | 2016-06-07 | 2020-05-2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パネル構造 |
US20220212579A1 (en) * | 2019-04-17 | 2022-07-07 | Proprietect L.P. | Vehicular seat |
US11535134B2 (en) * | 2021-01-19 | 2022-12-2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95204A (ja) * | 1995-09-29 | 1997-04-08 | Isuzu Motors Ltd | シートベルトアンカ装置 |
DE102004040573B4 (de) * | 2004-08-21 | 2009-01-08 | Daimler Ag | Kindersitzbefestigungsvorrichtung |
US20130119722A1 (en) * | 2011-11-11 | 2013-05-1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nergy Absorbing Anchor for Child Safety Seat |
-
2014
- 2014-04-18 JP JP2014086581A patent/JP628579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4-16 US US15/303,667 patent/US2017002888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04-16 WO PCT/JP2015/061750 patent/WO20151599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4-17 TW TW104112358A patent/TW201540574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159960A1 (ja) | 2015-10-22 |
JP2015205575A (ja) | 2015-11-19 |
US20170028880A1 (en) | 2017-02-02 |
JP6285792B2 (ja) | 2018-0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540574A (zh) | 拴帶扣環架 | |
US9789917B2 (en) | Article suppo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JP2009143469A (ja) | フェンダープロテクタ構造 | |
JP2008247351A (ja) | 車体構造 | |
BR112016018893B1 (pt) | Assento de veículo | |
US10604043B2 (en) | Seat frame | |
JP2008013052A (ja) |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 |
JP2019014374A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2012056470A (ja) | インフレータ取付け用ブラケット構造 | |
JP6094515B2 (ja) | 自動車のオーバフェンダ構造 | |
US9827892B2 (en) | Deployable seat cover | |
JP2013144501A (ja) | 車体構造 | |
JP2016132269A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JP2022033340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300065B2 (ja) | 車両用ロアアンカレッジ構造 | |
JP6276653B2 (ja) | 背もたれのフレーム | |
JP6570677B2 (ja) | カバー部材 | |
JP6438065B2 (ja) | シート及び補強部材カバー | |
JP6575849B2 (ja) | 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 |
JP6341065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8154296A (ja) | 車両後部構造 | |
JP2017087948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6572492B2 (ja) |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 |
JP6804148B2 (ja) |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ブラケット | |
JP2015205631A (ja) | アンダランプロテク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