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5891A - 連接器組合體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組合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35891A TW201535891A TW104106972A TW104106972A TW201535891A TW 201535891 A TW201535891 A TW 201535891A TW 104106972 A TW104106972 A TW 104106972A TW 104106972 A TW104106972 A TW 104106972A TW 201535891 A TW201535891 A TW 20153589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connector
- pair
- elastic spring
- plu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插頭接點(6)係具有板狀接觸部(10)。板狀接觸部(10)係具有可供插座接點(8)進行接觸的上接觸面(10D)。插頭外殼(7)係具有:基座(22);一對側端蓋部(26),係從基座(22)朝嵌合方向突出並覆蓋板狀接觸部(10)之兩側端(10B);前端蓋部(27),係連結一對側端蓋部(26)之位在嵌合方向的前端(26A)並覆蓋板狀接觸部(10)之前端(10A);一對梁體(28),係連結前端蓋部(27)之長邊方向的中途部(27B)與基座(22);以及外側蓋(24)。插座接點(8)係具有以包夾一方之梁體(28)之方式配置的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插座接點(8)係藉由將一片金屬板(M)折彎而形成。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連接器組合體。
作為此種技術,如本案之圖26所示,專利文獻1已揭示有一種用以將被插入收容料架(storage rack)內之複數個電池單元間進行電性連接的電池側連接器100及料架側連接器101。電池側連接器100係指被安裝於電池單元的連接器。電池側連接器100係具有電池側外殼(housing)102與一對電池側接點(contact)103。各電池側接點103係為了防止觸電而藉由梳齒狀之被覆部104來做局部覆蓋。料架側連接器101係指被安裝於收容料架的連接器。如本案之圖27所示,料架側連接器101係具有:第1外殼105;對第1外殼105可呈浮接狀態的第2外殼106;以及三個為一組的料架側接點107。當利用以上之構成使電池側連接器100嵌合於料架側連接器101時,各電池側接點103與三個為一組的料架側接點107進行電性接觸。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40710號公報
如此,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以三個為一組的料架側接點107同時接觸於各電池側接點103的方式所構成的主要目的在於藉由多點接點來提高連接可靠度。在與此種連接器有關聯的技術領域中,始終無法完成零件數削減的要求。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使較高之連接可靠度與零件數削減同時並存的技術。
本發明提供一種連接器組合體,係具備:第1連接器,係具有第1外殼以及由前述第1外殼所保持的第1接點;以及第2連接器,係具有第2外殼以及由前述第2外殼所保持的第2接點;使前述第1連接器嵌合於前述第2連接器,藉此使前述第1接點電性連接於前述第2接點;前述第1接點係具有相對於嵌合方向成為平行的板狀之接觸部,該嵌合方向係作為使前述第1連接器嵌合於前述第2連接器之方向;前述接觸部係具有可供前述第2接點進行接觸
的第1接觸面;前述第1外殼係具有:第1外殼本體;一對側端蓋部,係從前述第1外殼本體朝前述嵌合方向突出並覆蓋前述接觸部之兩側端;前端蓋部,係連結前述一對側端蓋部之位在前述嵌合方向的前端並覆蓋前述接觸部之前端;梁體,係連結前述前端蓋部之長邊方向的中途部與前述第1外殼本體;以及外殼蓋部,係在使前述第1連接器嵌合於前述第2連接器之狀態下覆蓋前述第2外殼;前述第2接點係具有一對第1彈性彈簧片,該一對第1彈性彈簧片係可接觸於前述第1接觸面並以在前述第1連接器已嵌合於前述第2連接器之狀態下包夾前述梁體之方式配置;前述第2接點係藉由將一片金屬板折彎而形成。
依據本發明,可以同時並存較高之連接可靠度與零件數削減。
1‧‧‧連接器組合體
2‧‧‧插頭側電線
3‧‧‧插座側電線
4‧‧‧插頭連接器(第1連接器)
5‧‧‧插座連接器(第2連接器)
6‧‧‧插頭接點(第1接點)
7‧‧‧插頭外殼(第1外殼)
8‧‧‧插座接點(第2接點)
9‧‧‧插座外殼(第2外殼)
10‧‧‧板狀接觸部(板狀之接觸部)
10A‧‧‧前端
10B‧‧‧側端
10C‧‧‧後端
10D‧‧‧上接觸面(第1接觸面)
10E‧‧‧下接觸面(第2接觸面)
11‧‧‧移動限制部
11A‧‧‧第1移動限制面
11B‧‧‧第2移動限制面
12‧‧‧壓接部
13‧‧‧連結部
14‧‧‧下接觸部
15‧‧‧上接觸部
16‧‧‧折疊線
17‧‧‧限制片
20‧‧‧接點收容部
21‧‧‧壓接部收容部
22‧‧‧基座(第1外殼本體)
22A‧‧‧基座面
23‧‧‧內側蓋
24‧‧‧外側蓋(外殼蓋部)
25‧‧‧插入口
26‧‧‧側端蓋部
26A‧‧‧前端
27‧‧‧前端蓋部
27A‧‧‧前端蓋面
27B‧‧‧中途部
28‧‧‧梁體
29‧‧‧頂板
30‧‧‧切口
31‧‧‧切口本體
32‧‧‧爪部
40‧‧‧彈簧片保持部
41‧‧‧上彈性彈簧片(第1彈性片)
42‧‧‧下彈性彈簧片(第2彈性彈簧片)
43‧‧‧壓接部
44‧‧‧連結部
48‧‧‧頂板
48A‧‧‧前端
49‧‧‧底板
49A‧‧‧前端
50‧‧‧側板
51‧‧‧鎖孔
52‧‧‧縫隙
55‧‧‧基端部
56‧‧‧彈性彈簧片
57‧‧‧彎曲部
58‧‧‧容易變形部
59‧‧‧接觸部
60‧‧‧基端部
61‧‧‧彈性彈簧片
62‧‧‧彎曲部
63‧‧‧容易變形部
64‧‧‧接觸部
65‧‧‧筒部
70‧‧‧頂板
70A‧‧‧前端
71‧‧‧底板
71A‧‧‧前端
72‧‧‧側板
73‧‧‧蓋部
73A‧‧‧上彈簧片蓋部(第1彈性彈簧片蓋部)
73B‧‧‧下彈簧片蓋部
74‧‧‧切口
75‧‧‧頂板鍵
76‧‧‧切口本體
77‧‧‧爪部
78‧‧‧底板鍵
79‧‧‧開口
80‧‧‧插頭側嵌合鎖定爪
81‧‧‧插座側嵌合鎖定爪
90‧‧‧連接器組合體
91‧‧‧插頭連接器
92‧‧‧插座連接器
93‧‧‧連接器組合體
94‧‧‧插頭連接器
95‧‧‧插座連接器
100‧‧‧電池側連接器
101‧‧‧料架側連接器
102‧‧‧電池側外殼
103‧‧‧電池側接點
104‧‧‧被覆部
105‧‧‧第1外殼
106‧‧‧第2外殼
107‧‧‧料架側接點
D1‧‧‧距離
D2‧‧‧距離
E1‧‧‧間隙
E2‧‧‧間隙
F‧‧‧手指
M‧‧‧金屬板
N‧‧‧金屬板
P1‧‧‧寬度尺寸
P2‧‧‧寬度尺寸
S‧‧‧插入空間
R‧‧‧收容空間
T‧‧‧收容空間
W‧‧‧寬度尺寸
圖1係嵌合前之連接器組合體的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2係嵌合後之連接器組合體的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3係插頭接點(plug contact)之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4係從插頭接點之另一角度觀視的立體圖(第1實施
形態)。
圖5係插頭接點之側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6係插頭外殼(plug housing)之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7係插頭外殼之部分缺口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8係插頭外殼之部分缺口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9係插頭外殼之部分缺口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10係插頭外殼之剖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11係插頭連接器(plug connector)之部分缺口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12係顯示將手指插入插頭連接器之狀態的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13係插座接點(receptacle contact)之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14係從插座接點之另一角度觀視的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15係插座接點之剖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16係插座接點之前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17係插座外殼(receptacle housing)之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18係插座外殼之部分缺口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19係從插座外殼之另一角度觀視的部分缺口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20係插座連接器(receptacle connector)之部分缺口
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21係顯示將手指插入插座連接器之狀態的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22係顯示在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嵌合後的插頭外殼與插座接點之關係的前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23係圖5之XXIII-XXIII線剖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24係嵌合前之連接器組合體的立體圖(第2實施形態)。
圖25係嵌合前之連接器組合體的立體圖(第3實施形態)。
圖26係相當於專利文獻1之圖5的示意圖。
圖27係相當於專利文獻1之圖12的示意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一邊參照圖1至圖23一邊說明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嵌合前之連接器組合體1,圖2係顯示嵌合後之連接器組合體1。連接器組合體1係用以將插頭側電線2與插座側電線3進行電性連接。連接器組合體1係具備:插頭連接器4(第1連接器),被安裝於插頭側電線2;以及插座連接器5(第2連接器),被安裝於插座側電線3。連接器組合體1係例如被用在連接複數個電池時。
如圖1及圖2所示,插頭連接器4係具有:插頭接點6(第1接點);以及插頭外殼7(第1外殼),收容插頭接點6。同樣地,插座連接器5係具有:插座接點8(第2接點);以及插座外殼9(第2外殼),收容插座接點8。以下,依順序說明插頭連接器4與插座連接器5。
(插頭連接器4)
圖3至圖5係顯示插頭接點6。如圖3至圖5所示,插頭接點6係具有:形成為板狀的板狀接觸部10(接觸部);移動限制部11;開放桶型(open barrel shape)之壓接部12;以及連結部13,將板狀接觸部10與壓接部12進行連結。插頭接點6係藉由將一片金屬板M折彎而一體地形成。
在此,回到圖1,定義「插拔方向」、「連接器高度方向」及「連接器寬度方向」。插拔方向係包含嵌合方向及拔除方向的方向,該嵌合方向係指將插頭連接器4嵌合於插座連接器5的方向,該拔除方向係指將插頭連接器4從插座連接器5拔除的方向。連接器高度方向係指與板狀接觸部10之板厚方向平行的方向。連接器高度方向係包含上方向與下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係指與插拔方向及連接器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係包含連接器寬度中央方向與連接器寬度反中央方向。連接器寬度中央方向係指朝板狀接觸部10之中央的方向。連接器寬度反中央方向係指遠離板狀接觸部10之中央的方向。
如圖3所示,板狀接觸部10係藉由折疊一片金屬板M並使該金屬板M重疊而形成為板狀。板狀接觸部10係具有:位在嵌合方向的前端10A;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一對側端10B;以及位在嵌合方向的後端10C。如圖3及圖4所示,板狀接觸部10係具有:朝上方向的上接觸面10D(第1接觸面);以及朝下方向的下接觸面10E(第2接觸面)。如圖3及圖4所示,板狀接觸部10係具有下接觸部14與一對上接觸部15。如圖3所示,一對上接觸部15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相鄰,且在連接器高度方向與下接觸部14相對向。各上接觸部15係在各側端10B中與圖4所示之下接觸部14連接。換言之,形成板狀接觸部10時所形成的一對折疊線16係平行於嵌合方向。
如圖3所示,移動限制部11係從板狀接觸部10之後端10C朝上方向突出而形成。如圖5所示,移動限制部11係具有:朝嵌合方向的第1移動限制面11A;以及朝拔除方向的第2移動限制面11B。如圖3所示,移動限制部11係具有一對限制片17。一對限制片17係在後端10C分別與一對上接觸部15連接。在此,如圖5所示,將位在拔除方向的移動限制部11之第1移動限制面11A與板狀接觸部10之前端10A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D1。
圖3所示的壓接部12係指可供圖1所示的插頭側電線
2之導體進行壓接的部分。
圖6至圖10係顯示插頭外殼7。如圖6及圖7所示,插頭外殼7係具有接點收容部20與壓接部收容部21。接點收容部20係指收容圖3的插頭接點6之板狀接觸部10的部分。壓接部收容部21係指收容圖3的插頭接點6之壓接部12及連結部13的部分。插頭外殼7係藉由絕緣樹脂而一體地形成。
如圖7所示,接點收容部20係具有基座(base)22(第1外殼本體)、內側蓋23及外側蓋24。圖8及圖9係為了方便說明起見而顯示外側蓋24被省略後的插頭外殼7。
如圖7所示,基座22係指正交於嵌合方向的板體。基座22係具有朝拔除方向的基座面22A。如圖8及圖9所示,基座22係具有可供圖3的插頭接點6之板狀接觸部10插入的插入口25。
圖8及圖9所示的內側蓋23係藉由局部覆蓋圖3之板狀接觸部10,而使作業者不會直接碰到板狀接觸部10。如圖8及圖9所示,內側蓋23係具有可供圖3之板狀接觸部10插入的插入空間S。內側蓋23係具有一對側端蓋部26、前端蓋部27及一對梁體28。一對側端蓋部26係以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包夾插入空間S的方式從基座22朝嵌合方向
突出,藉此來覆蓋圖3的板狀接觸部10之兩側端10B。前端蓋部27係相互地連結一對側端蓋部26之位在嵌合方向的前端26A,藉此來覆蓋圖3的板狀接觸部10之前端10A。圖10係顯示插頭外殼7之剖面。如圖10所示,前端蓋部27係具有朝拔除方向的前端蓋面27A。如圖8至圖10所示,一對梁體28係從基座22朝嵌合方向突出,藉此來連結前端蓋部27之長邊方向的中途部27B與基座22。如圖10所示,一對梁體28係以在連接器高度方向包夾插入空間S的方式配置。如圖8及圖9所示,一對梁體28係朝插拔方向延伸。前端蓋部27之中途部27B係位在前端蓋部27之長邊方向的中央。
如圖7所示,外側蓋24係以包住內側蓋23的方式從基座22朝嵌合方向突出而形成角筒狀。外側蓋24係比內側蓋23之前端蓋部27更朝嵌合方向突出。換言之,外側蓋24係超過內側蓋23之前端蓋部27而更朝嵌合方向突出。
如圖7所示,壓接部收容部21係從接點收容部20之基座22朝拔除方向突出而形成角筒狀。壓接部收容部21係具有用以收容圖3的插頭接點6之壓接部12或連結部13的收容空間R。如圖6及圖7所示,壓接部收容部21係具有劃分收容空間R之上方向的頂板29。在頂板29係形成有切口(lance)30。如圖10所示,切口30係具有:切
口本體31,可朝連接器高度方向彈性變形;以及爪部32,從切口本體31朝收容空間R突出。
在此,如圖10所示,將位在插拔方向的基座22之基座面22A與前端蓋部27之前端蓋面27A之間的距離設為距離D2。該距離D2係設計成比圖5所示之距離D1更大。
圖11係顯示被安裝於插頭側電線2的插頭接點6收容於插頭外殼7內的狀態。如此,將插頭接點6收容於插頭外殼7時,將圖5所示的插頭接點6之板狀接觸部10朝嵌合方向插入至圖10所示的插頭外殼7之內側蓋23的插入空間S內。如此一來,圖5之移動限制部11就會超過圖10之爪部32,而圖5之移動限制部11會在插拔方向被包夾於圖10的基座22之基座面22A與爪部32之間。在此狀態下,當插頭接點6對插頭外殼7相對地朝嵌合方向移動,並使圖5之移動限制部11接觸於圖10的基座22之基座面22A時,就能禁止插頭接點6對插頭外殼7更相對地朝嵌合方向移動。此時,藉由圖5之距離D1與圖10之距離D2之上述的大小關係,圖5的板狀接觸部10之前端10A就不會接觸於圖10的前端蓋部27之前端蓋面27A。另一方面,當插頭接點6對插頭外殼7相對地朝拔除方向移動,並使圖5之移動限制部11接觸於圖10之爪部32時,就能禁止插頭接點6對插頭外殼7更相對地朝拔除方向移動。
圖12係顯示將手指F插入插頭外殼7之外側蓋24內的狀態。如圖12所示,藉由插頭外殼7之內側蓋23與外側蓋24的存在,作業者就無法直接碰到插頭接點6之板狀接觸部10。
(插座連接器5)
圖13至圖16係顯示插座接點8。如圖13至圖16所示,插座接點8係具有:朝插拔方向延伸的角筒狀之彈簧片保持部40;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第1彈性彈簧片);一對下彈性彈簧片42(第2彈性彈簧片);開放桶型之壓接部43;以及連結部44,將彈簧片保持部40與壓接部43進行連結。插座接點8係藉由將一片金屬板N折彎而一體地形成。
如圖13至圖16所示,彈簧片保持部40係具有:在連接器高度方向相對向的頂板48及底板49;以及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相對向的一對側板50。
如圖13所示,頂板48係具有二個鎖孔51。如圖15所示,頂板48係具有位在拔除方向的前端48A。
如圖14所示,底板49係將一片金屬板N折彎而形成角筒狀之彈簧片保持部40,結果具有縫隙(slit)52。如圖15所示,底板49係具有位在拔除方向的前端49A。
如圖13所示,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係從頂板48之前端48A突出而形成。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係稍微遠離連接器寬度方向而配置。各上彈性彈簧片41係具有基端部55與一對彈性彈簧片56。基端部55係從頂板48之前端48A朝拔除方向突出。一對彈性彈簧片56係從基端部55突出而形成。一對彈性彈簧片56係稍微遠離連接器寬度方向而配置。如圖15所示,各彈性彈簧片56係具有彎曲部57與容易變形部58。彎曲部57係從基端部55朝下方向突出,並且朝拔除方向彎曲成為凸狀。容易變形部58係從彎曲部57朝嵌合方向突出。容易變形部58係具有朝下方向隆起的接觸部59。接觸部59係位在彈簧片保持部40內。
如圖14所示,一對下彈性彈簧片42係從底板49之前端49A突出而形成。一對下彈性彈簧片42係稍微遠離連接器寬度方向而配置。各下彈性彈簧片42係具有基端部60與一對彈性彈簧片61。基端部60係從底板49之前端49A朝拔除方向突出。一對彈性彈簧片61係從基端部60突出而形成。一對彈性彈簧片61係稍微遠離連接器寬度方向而配置。如圖15所示,各彈性彈簧片61係具有彎曲部62與容易變形部63。彎曲部62係從基端部60朝上方向突出,並且朝拔除方向彎曲成為凸狀。容易變形部63係從彎曲部62朝嵌合方向突出。容易變形部63係具有朝上方向隆起的接觸部64。接觸部64係位在彈簧片保持部40內。
因而,當從正面觀視插座接點8時,如圖16所示,插座接點8係具有四個彈性彈簧片56與四個彈性彈簧片61。亦即,插座接點8係具有四個接觸部59與四個接觸部64。
又,如圖13至圖16所示,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與一對下彈性彈簧片42係在連接器高度方向分別相對向。亦即,如圖13至圖16所示,各上彈性彈簧片41之一對彈性彈簧片56與各下彈性彈簧片42之一對彈性彈簧片61係在連接器高度方向分別相對向。更言之,如圖15及圖16所示,各彈性彈簧片56之接觸部59與各彈性彈簧片61之接觸部64係在連接器高度方向分別相對向。
在此,就插座接點8之具體尺寸加以說明。如圖16所示,插座接點8係具有朝連接器寬度方向並排成梳齒狀的四個彈性彈簧片56。四個彈性彈簧片56之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間距並非為固定。將屬於同一上彈性彈簧片41的二個彈性彈簧片56間之間隙E1之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尺寸設為寬度尺寸P1。將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間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中的間隙E2之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尺寸設為寬度尺寸P2。詳細言之,寬度尺寸P2係相等於以下的隔開距離,該隔開距離係指屬於一方之上彈性彈簧片41的二個彈性彈簧片56之中接近另一方之上彈性彈簧片41的彈性彈簧片56、與屬於另一方之上彈性彈簧片41的二
個彈性彈簧片56之中接近一方之上彈性彈簧片41的彈性彈簧片56之間之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隔開距離。而且,在寬度尺寸P1與寬度尺寸P2之間係成立P2>P1之關係。
有關朝連接器寬度方向並排成梳齒狀的四個彈性彈簧片61亦完全相同。亦即,四個彈性彈簧片61之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間距並非為固定。屬於同一下彈性彈簧片42的二個彈性彈簧片61間之間隙E1之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尺寸係相等於寬度尺寸P1。一對下彈性彈簧片42間之間隙E2之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尺寸係相等於寬度尺寸P2。
圖17至圖19係顯示插座外殼9。如圖17至圖19所示,插座外殼9係具有:朝插拔方向延伸的角筒狀之筒部65;以及蓋部73。插座外殼9係藉由絕緣樹脂而一體地形成。筒部65係具有收容插座接點8的收容空間T。筒部65係具有:頂板70,劃分收容空間T之上方向;底板71,劃分收容空間T之下方向;以及一對側板72,劃分收容空間T之連接器寬度方向。蓋部73係劃分收容空間T之拔除方向。
如圖19所示,頂板70係具有位在拔除方向的前端70A。在頂板70係形成有切口74與頂板鍵75。切口74係具有:切口本體76,可朝連接器高度方向彈性變形;以及一對爪
部77,從切口本體76朝收容空間T突出。頂板鍵75係從頂板70之前端70A朝收容空間T突出。
如圖18所示,底板71係具有位在拔除方向的前端71A。在底板71係形成有底板鍵78。底板鍵78係從底板71之前端71A朝收容空間T突出。
如圖18所示,在蓋部73係形成有開口79,該開口79係用以將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4之板狀接觸部10及內側蓋23插入至插座外殼9之收容空間T內。開口79之形狀係為了使內側蓋23通過而成為必要的最小限度。又,如圖18所示,蓋部73係具有一對上彈簧片蓋部73A,該一對上彈簧片蓋部73A係在插拔方向與圖13所示的插座接點8之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相對向。同樣地,蓋部73係具有一對下彈簧片蓋部73B,該一對下彈簧片蓋部73B係在插拔方向與圖13所示的插座接點8之一對下彈性彈簧片42相對向。
圖20係顯示被安裝於插座側電線3的插座接點8收容於插座外殼9的狀態。如此,將插座接點8收容於插座外殼9時,將圖13所示的插座接點8從拔除方向插入至圖18所示的插座外殼9之收容空間T內。當圖13之插座接點8被插入至圖18之收容空間T至預定位置時,圖19所示的切口74之一對爪部77就會朝圖13所示的插座接點8
之一對鎖孔51內移動,因此能禁止將插座接點8從插座外殼9朝嵌合方向拔出。
又,在此狀態下,在圖16所示的插座接點8之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間的間隙E2,插入有圖19所示的插座外殼9之頂板鍵75。同樣地,在圖16所示的插座接點8之一對下彈性彈簧片42間的間隙E2,插入有圖18所示的插座外殼9之底板鍵78。如此,藉由頂板鍵75及底板鍵78插入至插座接點8,就能進行插座接點8對插座外殼9之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定位。
圖21係顯示將手指F插入蓋部73之開口79內的狀態。如圖21所示,藉由蓋部73之一對上彈簧片蓋部73A及一對下彈簧片蓋部73B的存在,作業者就無法直接碰到插座接點8。
(連接器組合體1之嵌合)
其次,就連接器組合體1之嵌合加以說明。
如圖1所示,在插頭外殼7形成有一對插頭側嵌合鎖定爪80。同樣地,在插座外殼9形成有一對插座側嵌合鎖定爪81。
圖1及圖2係顯示將插頭連接器4嵌合於插座連接器
5的狀態。在將插頭連接器4嵌合於插座連接器5時,將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4之板狀接觸部10插入至插座連接器5之蓋部73的開口79內,且將一對插頭側嵌合鎖定爪80分別鉤掛至一對插座側嵌合鎖定爪81。藉此,插頭側電線2與插座側電線3能進行電性連接。
具體而言,在圖13所示的插座接點8之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與一對下彈性彈簧片42之間,插入有圖3所示的插頭接點6之板狀接觸部10。如此,圖15所示的插座接點8之四個彈性彈簧片56的接觸部59,藉由彈性復原力來接觸於圖3所示的板狀接觸部10之上接觸面10D。同樣地,圖15所示的插座接點8之四個彈性彈簧片61的接觸部64,藉由彈性復原力來接觸於圖4所示的板狀接觸部10之下接觸面10E。藉此,圖3所示的插頭接點6與圖15所示的插座接點8就可利用合計八個接點來進行接觸。
圖22係顯示將插頭連接器4嵌合於插座連接器5時之從嵌合方向觀視的插座接點8與內側蓋23之位置關係。如圖22所示,一對梁體28之中的一方之梁體28係被插入至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間之間隙E2內,而未被插入屬於同一上彈性彈簧片41的一對彈性彈簧片56間之間隙E1內。而且,當將各梁體28之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尺寸設為寬度尺寸W時,就成立P2>W>P1之關係。如此,藉由積極地減小未插入梁體28的間隙E1之寬度尺寸P1,與四個彈性彈
簧片56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以等間隔配置的情況相比,就能謀求插座接點8之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小型化。又,在謀求插座接點8之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小型化時,由於並非是減少彈性彈簧片56之個數,因此可以同時並存接點數之確保與小型化。
圖23係顯示在圖5中所特定的剖面。如圖23所示,插頭接點6之板狀接觸部10係藉由折疊金屬板M並使該金屬板M重疊而使其壁厚成為金屬板M的二倍。因而,各接觸部59及各接觸部64之鄰近的剖面與板狀接觸部10由1片金屬板M所形成的情況相比,能有效地確保為較大。藉此,可以將在各接觸部59及各接觸部64、與板狀接觸部10之間的接點中所容許的最大電流設定為較大。
以上,雖然已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但是上述第1實施形態係具有以下的特徵。
(1)連接器組合體1係具備:插頭連接器4(第1連接器),係具有插頭外殼7(第1外殼)以及由插頭外殼7所保持的插頭接點6(第1接點);以及插座連接器5(第2連接器),具有插座外殼9(第2外殼)以及由插座外殼9所保持的插座接點8(第2接點)。使插頭連接器4嵌合於插座連接器5,藉此可使插頭接點6電性連接於插座接點8。插頭接點6係具有相對於嵌合方向成為平行的板狀接觸部10(板狀之接
觸部)。板狀接觸部10係具有可供插座接點8進行接觸的上接觸面10D(第1接觸面)。插頭外殼7係具有:基座22(第1外殼本體);一對側端蓋部26,係從基座22朝嵌合方向突出並覆蓋板狀接觸部10之兩側端10B;前端蓋部27,係連結一對側端蓋部26之位在嵌合方向的前端26A並覆蓋板狀接觸部10之前端10A;一對梁體28,係連結前端蓋部27之長邊方向的中途部27B與基座22;以及外側蓋24(外殼蓋部),係在使插頭連接器4嵌合於插座連接器5之狀態下覆蓋插座外殼9。插座接點8係具有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第1彈性彈簧片),該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係可接觸於上接觸面10D並以在插頭連接器4已嵌合於插座連接器5之狀態下包夾一方之梁體28的方式配置。插座接點8係藉由將一片金屬板M折彎而形成。依據以上之構成,可以同時並存較高之連接可靠度與零件數削減。
(2)板狀接觸部10係具有作為與上接觸面10D相反側之面的下接觸面10E(第2接觸面)。插座接點8係具有可接觸於下接觸面10E的一對下彈性彈簧片42(第2彈性彈簧片)。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與一對下彈性彈簧片42係在插頭連接器4嵌合於插座連接器5之前的狀態下分別相對向。依據以上之構成,可以使接點數有效地增加。
(3)板狀接觸部10係藉由折疊金屬板M並使該金屬板M重疊而形成。亦即,在插頭連接器4與插座連接器5之
間的各接點中所容許的最大電流係如圖23所示,位在各接點的板狀接觸部10之剖面面積越大就變得越大。因而,依據以上之構成,由於板狀接觸部10之壁厚實質地變大,因此可以將在各接點中所容許的最大電流確保為較大。
又,假設是為了確保板狀接觸部10之剖面面積而用一片壁厚的板來構成板狀接觸部10的情況,就必須將金屬板M本身形成為壁厚,且壓接部12亦同時成為壁厚,如此將給壓接部12壓接插頭側電線2的作業帶來妨礙。因而,當為了確保板狀接觸部10之剖面面積而欲用一片壁厚的板來構成板狀接觸部10時,就需要將板狀接觸部10與壓接部12以不同零件的形式來準備,之後,再使壓接部12與板狀接觸部10結合,如此將使插頭連接器4之成本暴漲。相對於此,如上所述地藉由折疊金屬板M並使該金屬板M重疊而形成板狀接觸部10,藉此可一邊確保板狀接觸部10之剖面面積,一邊將板狀接觸部10與壓接部12以一個零件的形式一體地形成,有助於插頭連接器4之低成本化。
(4、5)如圖3所示,在板狀接觸部10中,折疊金屬板M所形成的折疊線16係平行於嵌合方向。取而代之,折疊線16亦可正交於嵌合方向。
(6)插頭接點6係更具有朝板狀接觸部10之板厚方向突出的移動限制部11。移動限制部11係構成為:當插頭
接點6對插頭外殼7相對地朝嵌合方向移動而使移動限制部11接觸於插頭外殼7時,禁止插頭接點6對插頭外殼7更相對地朝嵌合方向移動,並且當插頭接點6對插頭外殼7相對地朝拔除方向移動而使移動限制部11接觸於插頭外殼7時,禁止插頭接點6對插頭外殼7更相對地朝拔除方向移動。依據以上構成,在將插頭連接器4嵌合於插座連接器5時、以及將插頭連接器4從插座連接器5卸下時,禁止插頭接點6對插頭外殼7朝插拔方向相對地移動。
又,假設是為了確保板狀接觸部10之剖面面積而用一片壁厚的板來構成板狀接觸部10的情況,就必須將金屬板M本身形成為壁厚,如此將使得形成移動限制部11時的金屬板M之折彎加工變得極為困難。相對於此,如圖3及圖4所示,板狀接觸部10係藉由將下接觸部14、與在連接器高度方向與下接觸部14相對向的一對上接觸部15疊合在一起來構成壁厚。藉由將一片金屬板M折彎而形成下接觸部14與一對上接觸部15。移動限制部11係藉由一對限制片17而構成。一對限制片17係藉由金屬板M之折彎加工,形成為從一對上接觸部15朝連接器高度方向分別突出。依據以上之構成,可以一邊確保板狀接觸部10之剖面面積,一邊使用以形成移動限制部11的金屬板M之折彎加工變得簡單,有助於插頭連接器4之低成本化。
(7)又,在將插頭連接器4從插座連接器5拔出時,藉
由插頭接點6與插座接點8之間的摩擦,插頭接點6就會對插頭外殼7相對地朝嵌合方向拉伸。當插頭接點6對插頭外殼7相對地朝嵌合方向拉伸時,藉由插頭接點6之板狀接觸部10接觸於前端蓋部27,就會使朝嵌合方向的外力作用於前端蓋部27,結果,可認為前端蓋部27會破損。相對於此,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藉由插頭接點6欲對插頭外殼7相對地朝嵌合方向移動而使移動限制部11接觸到插頭外殼7時之從移動限制部11至前端蓋部27之距離D2(參照圖10),係比從移動限制部11至板狀接觸部10之前端10A的距離D1(參照圖5)更大。依據以上構成,由於在將插頭連接器4從插座連接器5拔出時,插頭接點6之板狀接觸部10不會接觸於前端蓋部27,因此朝嵌合方向的外力不會作用於前端蓋部27,而前端蓋部27不易損傷。
(8)例如,如圖13所示,各上彈性彈簧片41係具有可接觸於板狀接觸部10之上接觸面10D的二個彈性彈簧片56。依據以上之構成,可以使接點數更有效地增加。同樣地,例如如圖14所示,各下彈性彈簧片42係具有可接觸於板狀接觸部10之下接觸面10E的二個彈性彈簧片61。依據以上之構成,可以使接點數更有效地增加。
(9)例如如圖18所示,插座外殼9係具有:筒部65,係朝嵌合方向延伸並具有收容插座接點8的收容空間T;以及蓋部73,係劃分收容空間T之拔除方向。在蓋部73
係形成有開口79,該開口79係用以將插頭接點6之板狀接觸部10、一對側端蓋部26、前端蓋部27以及一對梁體28插入至收容空間T內。蓋部73係具有在插拔方向與圖13所示的一對上彈性彈簧片41相對向的一對上彈簧片蓋部73A(第1彈性彈簧片蓋部)。依據以上之構成,由於蓋部73之開口79係成為嵌合用之必要的最小限度,因此很難直接碰到插座接點8,而有助於防止觸電。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24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組合體90係具有:插頭連接器91,被安裝於二條插頭側電線2;以及插座連接器92,被安裝於二條插座側電線3。插頭連接器91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插頭連接器4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相連二個而構成。插座連接器92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5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相連二個而構成。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25來說明第3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組合體93係具有:插頭連接器94,被安裝於四條插頭側電線2;以及插座連接器95,被安裝於四條插座側電線3。插頭連接器94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插頭連接器4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相連四個而構成。插座連接器95係將
第1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5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相連四個而構成。
此申請案係以2014年3月7日提出申請的日本申請案特願2014-45241為基礎而主張優先權,且將其揭示的全部內容導入於此說明書中。
1‧‧‧連接器組合體
2‧‧‧插頭側電線
3‧‧‧插座側電線
4‧‧‧插頭連接器(第1連接器)
5‧‧‧插座連接器(第2連接器)
6‧‧‧插頭接點(第1接點)
7‧‧‧插頭外殼(第1外殼)
8‧‧‧插座接點(第2接點)
9‧‧‧插座外殼(第2外殼)
10‧‧‧板狀接觸部(板狀之接觸部)
23‧‧‧內側蓋
73‧‧‧蓋部
79‧‧‧開口
80‧‧‧插頭側嵌合鎖定爪
81‧‧‧插座側嵌合鎖定爪
Claims (9)
- 一種連接器組合體,係具備:第1連接器,係具有第1外殼以及由前述第1外殼所保持的第1接點;以及第2連接器,係具有第2外殼以及由前述第2外殼所保持的第2接點;使前述第1連接器嵌合於前述第2連接器,藉此使前述第1接點電性連接於前述第2接點;前述第1接點係具有相對於嵌合方向成為平行的板狀之接觸部,該嵌合方向係作為使前述第1連接器嵌合於前述第2連接器之方向;前述接觸部係具有可供前述第2接點進行接觸的第1接觸面;前述第1外殼係具有:第1外殼本體;一對側端蓋部,係從前述第1外殼本體朝前述嵌合方向突出並覆蓋前述接觸部之兩側端;前端蓋部,係連結前述一對側端蓋部之位在前述嵌合方向的前端並覆蓋前述接觸部之前端; 梁體,係連結前述前端蓋部之長邊方向的中途部與前述第1外殼本體;以及外殼蓋部,係在使前述第1連接器嵌合於前述第2連接器之狀態下覆蓋前述第2外殼;前述第2接點係具有一對第1彈性彈簧片,該一對第1彈性彈簧片係可接觸於前述第1接觸面並以在前述第1連接器已嵌合於前述第2連接器之狀態下包夾前述梁體之方式配置;前述第2接點係藉由將一片金屬板折彎而形成。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連接器組合體,其中前述接觸部係具有作為與前述第1接觸面相反側之面的第2接觸面;前述第2接點係具有可接觸於前述第2接觸面的一對第2彈性彈簧片;前述一對第1彈性彈簧片與前述一對第2彈性彈簧片係在前述第1連接器嵌合於前述第2連接器之前的狀態下分別相對向。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連接器組合體,其中前述接觸部係藉由折疊金屬板並使該金屬板重疊所形成。
-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連接器組合體,其中,在前述接觸部中,折疊前述金屬板所形成的折疊線係平行於前述嵌合方向。
-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連接器組合體,其中,在前述接觸部中,折疊前述金屬板所形成的折疊線係正交於前述嵌合方向。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組合體,其中前述第1接點係更具有朝前述接觸部之板厚方向突出的移動限制部;前述移動限制部係構成為:當前述第1接點對前述第1外殼相對地朝前述嵌合方向移動而使前述移動限制部接觸於前述第1外殼時,禁止前述第1接點對前述第1外殼更相對地朝前述嵌合方向移動,並且當前述第1接點對前述第1外殼相對地朝與前述嵌合方向之相反方向移動而使前述移動限制部接觸於前述第1外殼時,禁止前述第1接點對前述第1外殼更相對地朝與前述嵌合方向之相反方向移動。
-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連接器組合體,其中從前述移動限制部至前述前端蓋部之距離係比從前述移動限制部至前述接觸部之前述前端的距離更大,該從前述移動限制部至前述前端蓋部之距離係指藉由前述第1接點欲對前述第1外殼相對地朝前述嵌合方向移動而使前述移動限制部接觸到前述第1外殼時的距離。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組合體,其中前述一對第1彈性彈簧片之中的至少任一方係具有可接觸於前述第1接觸面的至少二個彈性彈簧片。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組合體,其中前述第2外殼係具有:筒部,係朝前述嵌合方向延伸並具有收容前述第2接點的收容空間;以及蓋部,係劃分與前述收容空間之前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前述蓋部係形成有開口,該開口係用以將前述第1接點、前述一對側端蓋部、前述前端蓋部以及前述梁體插入前述收容空間;前述蓋部係具有在前述嵌合方向與前述一對第1彈性彈簧片相對向的一對第1彈性彈簧片蓋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45241 | 2014-03-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35891A true TW201535891A (zh) | 2015-09-16 |
TWI513129B TWI513129B (zh) | 2015-12-11 |
Family
ID=54054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06972A TWI513129B (zh) | 2014-03-07 | 2015-03-05 | 連接器組合體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05229B2 (zh) |
EP (1) | EP3116071B1 (zh) |
JP (1) | JP6422940B2 (zh) |
CN (1) | CN106063045B (zh) |
TW (1) | TWI513129B (zh) |
WO (1) | WO20151331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7073214A (ja) * | 2015-10-05 | 2017-04-13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605333B2 (ja) * | 2016-01-05 | 2019-11-1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US10690699B2 (en) * | 2016-06-21 | 2020-06-23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Holder with self-aligning feature for holding current sensor around line conductor |
JP6686804B2 (ja) * | 2016-09-05 | 2020-04-2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9905953B1 (en) | 2016-09-30 | 2018-02-27 | Slobodan Pavlovic | High power spring-actu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
DE102016221351A1 (de) * | 2016-10-28 | 2018-05-03 |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 Flachkontaktbuchse mit Ausleger |
JP6821807B2 (ja) | 2017-01-23 | 2021-01-27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電気端子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JP6534421B2 (ja) * | 2017-06-12 | 2019-06-2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D855574S1 (en) * | 2018-01-30 | 2019-08-06 | Molex, Llc | Connector terminal |
USD882525S1 (en) * | 2018-01-30 | 2020-04-28 | Molex, Llc | Connector terminal |
JP6989715B2 (ja) | 2018-02-26 | 2022-01-05 | ロイヤル プレシジョン プロダクツ,エルエルシー | 高電力用途用のばね作動式電気コネクター |
WO2019236976A1 (en) | 2018-06-07 | 2019-12-12 | Royal Precision Products, Llc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nternal spring component |
DE112020000459T5 (de) | 2019-01-21 | 2021-11-25 | Royal Precision Products, Llc | Stromverteilungsanordnung mit schraubenlosem sammelschienensystem |
JP2022547535A (ja) | 2019-09-09 | 2022-11-14 | ロイヤル プリシジョン プロダクツ エルエルシー | 読み取り可能かつ記録可能な印を有するコネクタ記録システム |
US11721942B2 (en) | 2019-09-09 | 2023-08-08 |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 Connector system for a component in a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in a motor vehicle |
TWI734244B (zh) * | 2019-11-04 | 2021-07-21 | 大陸商東莞訊滔電子有限公司 | 電性端子以及電連接器 |
DE112021003303T5 (de) | 2020-07-29 | 2023-05-25 |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 Elektrisches verbindungssystem mit zylindrischem klemmenkörper |
US20240154345A1 (en) * | 2022-11-03 | 2024-05-09 | Te Connectivity India Private Limited | Terminal insert, connector and se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79915A (en) * | 1989-09-20 | 1990-12-25 | Amp Incorporated | Wire to wire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lade contact |
US5083944A (en) * | 1989-09-20 | 1992-01-28 | Self Jr Daines M | Wire to wire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lade contact |
JP2822746B2 (ja) * | 1992-01-16 | 1998-11-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並列分岐コネクタ |
DE69931886T2 (de) * | 1998-09-11 | 2006-11-16 | Hosiden Corp., Yao | Verbindungsdose, verbindungsstecker und verbindungszusammenbau |
US6854995B2 (en) * | 2001-11-07 | 2005-02-15 |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Connector for detachably connect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oil to a contact |
EP1311026A3 (en) * | 2001-11-07 | 2005-06-08 |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Connector for detachably connect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oil to a contact |
DE10302138A1 (de) | 2002-02-19 | 2003-08-21 |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Steckverbinder |
JP4285706B2 (ja) * | 2007-02-20 | 2009-06-24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装置 |
DE102007044412A1 (de) * | 2007-09-18 | 2009-03-19 | Lear Corp., Southfield | Elektrische Verbinderbaugruppe |
USD610548S1 (en) * | 2009-01-16 | 2010-02-23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 Right-ang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8366497B2 (en) * | 2009-06-17 | 2013-02-05 | Lear Corporation | Power terminal |
US8727796B2 (en) * | 2011-08-12 | 2014-05-20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 Power connector |
JP5247896B2 (ja) | 2012-01-04 | 2013-07-24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 |
US9004954B2 (en) * | 2012-03-21 | 2015-04-14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
JP2013251052A (ja) * | 2012-05-30 | 2013-12-12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雌端子 |
-
2015
- 2015-03-05 CN CN201580011198.6A patent/CN106063045B/zh active Active
- 2015-03-05 EP EP15758567.0A patent/EP3116071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3-05 WO PCT/JP2015/001183 patent/WO201513314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3-05 TW TW104106972A patent/TWI513129B/zh active
- 2015-03-05 JP JP2016506145A patent/JP64229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3-05 US US15/122,193 patent/US9705229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5133145A1 (ja) | 2017-04-06 |
EP3116071B1 (en) | 2018-10-10 |
US9705229B2 (en) | 2017-07-11 |
CN106063045A (zh) | 2016-10-26 |
JP6422940B2 (ja) | 2018-11-14 |
EP3116071A4 (en) | 2017-01-11 |
US20160372855A1 (en) | 2016-12-22 |
EP3116071A1 (en) | 2017-01-11 |
TWI513129B (zh) | 2015-12-11 |
CN106063045B (zh) | 2018-10-16 |
WO2015133145A1 (ja) | 2015-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13129B (zh) | 連接器組合體 | |
JP6325505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5060628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7216232A (ja) | 2つの電気フラットコンタクトを接続する接続ケージ | |
US10498077B2 (en) | Power connector and power connector device | |
JP2016001579A (ja) | 導電端子 | |
JP6897623B2 (ja) | コネクタ | |
JP6961433B2 (ja) | オス型端子、オスコネクタ及び接続構造体 | |
US10116084B2 (en) | Connector | |
US10608362B2 (en) | Relay terminal and relay connector | |
JP6114672B2 (ja) | コネクタ | |
US9755346B1 (en) | Plug | |
JP5861658B2 (ja) | コネクタ | |
JP7338383B2 (ja) | コネクタ | |
JP7041114B2 (ja) |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5692432B2 (ja) | 外部接続が可能な電子回路ユニット | |
JP2019003833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8018793A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JP7019274B2 (ja) |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6190716B2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JP2015201386A (ja) | 雄雌共用端子および雄雌共用コネクタ | |
WO2014007042A1 (ja) | ジョイント端子 | |
KR20220036499A (ko) | 터미널 | |
EP2983249B1 (en) | Device connector | |
CN116420287A (zh) | 连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