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2632A - 透鏡單元及光學單元 - Google Patents

透鏡單元及光學單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2632A
TW201502632A TW103117500A TW103117500A TW201502632A TW 201502632 A TW201502632 A TW 201502632A TW 103117500 A TW103117500 A TW 103117500A TW 103117500 A TW103117500 A TW 103117500A TW 201502632 A TW201502632 A TW 20150263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holder
unit
coating
lens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7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9837B (zh
Inventor
Kazuo Shiba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02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2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9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98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氣密性較高且透鏡之固定強度較高之透鏡單元及光學單元。透鏡單元100包括:複數個透鏡1~4,其等係沿著裝置光軸L配置;及筒狀之固持器7,其保持該透鏡1~4。於透鏡1形成有凸狀之透鏡面1a,且於使透鏡面1a自設置於固持器7之最前端之大徑部74突出之狀態下進行斂縫固定。對透鏡面1a及其外周之斂縫部76之表面施覆有連續之塗層。對透鏡面1a之塗層步驟係於將透鏡1斂縫固定於固持器7之狀態下進行,因此透鏡面1a與斂縫部76之間隙被塗層材料密封,從而氣密性提高。

Description

透鏡單元及光學單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複數個透鏡被保持於筒狀之透鏡固持器之透鏡單元、及具備透鏡單元之光學單元。
於複數個透鏡被保持於筒狀之透鏡固持器之透鏡單元中,藉由在配置於被攝體側之最前表面之透鏡與透鏡固持器之間組裝O形環,而提高透鏡單元之氣密性,抑制異物或水分侵入至透鏡單元內。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使用此種透鏡單元之攝像單元。
又,先前以來,對組裝至透鏡單元之透鏡之表面施覆塗層,形成具有抗反射等光學功能或防劃痕等表面強化功能、撥水功能等之薄膜。此種塗層係以蒸鍍法或塗敷法、旋轉塗佈法等各種方法施覆。此處,於對透鏡單元之透鏡之表面施覆塗層之情形時,通常係對透鏡單體進行塗層,並將完成塗層之透鏡安裝於固持器,但如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般,亦提出有將透鏡安裝於保持構件(透鏡固持器)後,將成為一體之透鏡及保持構件設置於旋轉塗佈機而進行旋轉塗佈。以此方式,可防止塗層材料附著在透鏡之背面側,並且可提高膜厚之均勻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265473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08/062817號
如專利文獻1般,於利用O形環確保透鏡單元之氣密性之構造中,有異物或水侵入至較O形環更前方側(被攝體側)之間隙之虞。又,有組裝O形環時異物附著於O形環、或O形環本身變形等而使氣密性受損之虞。若氣密性受損,則水滴或異物進入複數個透鏡之間,使光學性能明顯降低等,從而無法保證功能。
又,於在透鏡固持器安裝有透鏡之透鏡單元中,若透鏡相對於透鏡固持器之固定出現鬆弛,則不僅氣密性受損,而且亦有包含複數個透鏡之光學系統之精度降低,透鏡單元之光學性能降低之虞。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2中,於將透鏡安裝於保持構件(透鏡固持器)後實施旋轉塗佈,且於透鏡及保持構件之表面形成有光學薄膜。因此,可利用光學薄膜覆蓋透鏡與保持構件之間隙,透鏡單元之氣密性提高。然而,於專利文獻2中,成為避免於透鏡與保持構件之分界積存塗層材料之形狀,且密封間隙之塗層材料較薄,因此有氣密性不足之虞。
又,專利文獻2之透鏡單元係於設置於保持構件之凹部之底部配置有透鏡,關於此種形狀,有難以僅在需要之範圍施覆塗層之情形。例如,於浸漬塗佈中,有不必要地在較廣之範圍進行塗佈而導致高成本之虞。
鑒於以上問題點,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容易且低成本地提供一種氣密性較高且透鏡之固定強度較高之透鏡單元及光學單元。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透鏡單元之特徵在於包含:複數個透鏡,其等係沿著光軸配置;及筒狀之透鏡固持器,其保持該複數個透鏡;且上述複數個透鏡包含形成有凸狀之透鏡面之第1透鏡,該 第1透鏡係於使上述透鏡面之至少一部分自上述透鏡固持器之上述光軸方向之一端突出之狀態下固定於上述透鏡固持器,且對上述透鏡面、及包圍該透鏡面之上述透鏡固持器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施覆有連續之塗層。
本發明藉由此種構成,第1透鏡與透鏡固持器之間隙被塗層材料所密封,故而可提高透鏡單元之氣密性,從而可抑制異物或水分侵入至透鏡單元之內側。又,藉由塗層材料之硬化,可強化第1透鏡相對於透鏡固持器之固定,從而可抑制第1透鏡之鬆弛。由此,可抑制透鏡單元之光學性能之降低。又,由於透鏡面自透鏡固持器突出,故而可容易地在需要之範圍施覆塗層。此外,由於在安裝透鏡後進行塗層,故而僅對通過了檢查之良品施覆塗層即可,可減輕塗層之作業負擔,並且可節約塗層材料。又,藉由塗層材料甚至亦可保護透鏡固持器之表面。
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為,於上述透鏡固持器設置有對上述第1透鏡之外周部進行斂縫固定之斂縫部,上述塗層係對上述透鏡面、及包含上述斂縫部之表面之上述透鏡固持器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連續地施覆。以此方式,可藉由斂縫固定而提高第1透鏡之固定強度,並且可藉由塗層材料密封斂縫部與第1透鏡之間隙。由此,可提高氣密性,從而可抑制異物或水分之侵入。
又,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為,上述斂縫部與上述透鏡面之分界部成為積存塗層材料之積液部。以此方式,可將分界部塗層得較厚,因此可更確實地密封斂縫部與透鏡之間隙,可進一步提高氣密性。因此,可更確實地抑制異物或水分等之侵入。
於此情形時,較理想為於上述第1透鏡之全周設置有上述斂縫部。以此方式,可對第1透鏡之全周進行斂縫固定,因此固定強度進一步提高。又,由於在第1透鏡之全周形成積存塗層材料之積液部, 故而氣密性進一步提高。
又,較理想為,以較上述透鏡面之透鏡有效直徑更外周側成為上述積液部之方式形成有上述透鏡面及上述斂縫部。以此方式,積存於積液部之塗層材料不會對光學性能造成影響。
此處,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為,於上述透鏡固持器之內表面形成有上述第1透鏡於上述光軸方向上所抵接之定位部,且上述斂縫部係於與上述定位部之間對上述第1透鏡之外周部進行斂縫固定。以此方式,即便塗層材料自斂縫部與透鏡面之分界侵入至透鏡固持器內,定位部亦成為塗層材料之積液部,可抑制塗層材料侵入至較定位部更內側。因此,因侵入至透鏡固持器內之塗層材料而出現不良情況之虞較少。又,可利用積存於定位部之塗層材料密封定位部與第1透鏡之間隙,因此氣密性進一步提高。又,第1透鏡之固定強度亦進一步提高。
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為具有配置於上述第1透鏡與上述透鏡固持器之間之O形環。以此方式,不僅可藉由塗層材料提高密閉性,而且可藉由O形環提高密閉性,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氣密性。
又,於本發明中,較理想為於上述透鏡固持器之外周面形成有階部。以此方式,階部成為積液部,因此可防止多餘之塗層材料沿著透鏡固持器之外周面大範圍地滴落。
其次,本發明之光學單元之特徵在於包含:上述透鏡單元;及保持構件,其保持該透鏡單元;且該保持構件具備保持框,該保持框包圍固定上述第1透鏡之側之上述透鏡固持器之端部,且對上述透鏡單元中之上述透鏡面及上述透鏡固持器之表面施覆之上述塗層係連續地施覆至上述保持框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
如此,本發明藉由塗層而甚至亦覆蓋透鏡單元與其保持構件之間隙,因此光學單元之氣密性較高,透鏡單元100之固定強度亦較 高。因此,可抑制由異物或水分之侵入所致之不良情況,從而可抑制光學性能之劣化。
根據本發明,由於第1透鏡與透鏡固持器之間隙被塗層材料所密封,故而可提高透鏡單元之氣密性,可抑制異物或水分侵入至透鏡單元之內側。又,藉由塗層材料之硬化,可強化第1透鏡相對於透鏡固持器之固定,可抑制第1透鏡之鬆弛。由此,可抑制透鏡單元之光學性能之降低。又,由於透鏡面自透鏡固持器突出,故而可容易地在必要之範圍施覆塗層。而且,由於在安裝透鏡後進行塗層,故而可僅對通過了檢查之良品施覆塗層,從而可減輕塗層之作業負擔,並且可節約塗層材料。又,利用塗層材料甚至亦可保護透鏡固持器之表面。
1‧‧‧透鏡
1a、1b‧‧‧透鏡面
1c‧‧‧環狀面
2‧‧‧透鏡
2a、2b‧‧‧透鏡面
3‧‧‧透鏡
3a、3b‧‧‧透鏡面
4‧‧‧透鏡
4a、4b‧‧‧透鏡面
5‧‧‧光圈
6‧‧‧紅外線濾光片
6a‧‧‧物體側面
6b‧‧‧像側面
7‧‧‧固持器
7a‧‧‧物體側開口部
7b‧‧‧像側開口部
21‧‧‧凸緣部
22‧‧‧階部
31‧‧‧凸緣部
41‧‧‧凸緣部
45‧‧‧階部
46‧‧‧成形透鏡
46a、46b‧‧‧透鏡面
47‧‧‧成形透鏡
47a、47b‧‧‧透鏡面
71‧‧‧底板部
72‧‧‧筒狀主體部
73‧‧‧凸緣部
74‧‧‧大徑部
75‧‧‧階部
76‧‧‧斂縫部
77‧‧‧溝槽
78‧‧‧O形環
79‧‧‧階部
80‧‧‧薄膜
81、82、83‧‧‧積液部
100‧‧‧透鏡單元
110‧‧‧外周基準面
200‧‧‧光學單元
201‧‧‧裝置殼體
202‧‧‧保持框
203‧‧‧內表面
210、310、410‧‧‧外周基準面
460‧‧‧凸緣部
470‧‧‧凸緣部
720‧‧‧內表面
721‧‧‧階部
740‧‧‧內表面
L‧‧‧裝置光軸
L1‧‧‧物體側
L2‧‧‧像側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透鏡單元之剖面圖。
圖2係將透鏡單元中之成形透鏡及光圈拔出而表示之說明圖。
圖3係透鏡單元之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4(a)、(b)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光學單元之說明圖。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應用本發明之透鏡單元及光學單元。
(透鏡單元)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透鏡單元之剖面圖,圖2係將透鏡單元中之成形透鏡及光圈拔出而表示之說明圖。再者,於圖1中,省略下述之薄膜80之圖示。本形態之透鏡單元100具有沿著裝置光軸L配置之複數個透鏡1、2、3、4、及紅外線濾光片6,且透鏡1、2、3、4及紅外線濾光片6係被保持於筒狀之固持器7。又,於固持器7之內側,在透鏡3與透鏡4之間配置有光圈5。於本形態中,透鏡1、2、3、4及紅外線濾光片6中之位於最靠物體側L1之透鏡1,係以堵住固持器7之 物體側開口部7a(下述之大徑部74之前端開口部)之方式配置。另一方面,位於最靠像側L2之紅外線濾光片6係以堵住固持器7之像側開口部7b(形成於下述之底板部71之開口部)之方式配置。再者,透鏡之片數並不限定於上述數量,亦可為其他片數。又,亦可無紅外線濾光片6。
固持器7為樹脂製之筒體。再者,固持器7並不限於樹脂製,亦可為鋁等金屬製。固持器7具有:穿孔之底板部71,其位於裝置光軸L方向之最後側(像側L2);筒狀主體部72,其自底板部71之外周緣向前側(物體側L1)延伸;凸緣部73,其形成於筒狀主體部72之前端部分之外周側;及筒狀之大徑部74,其自凸緣部73向前側(物體側L1)延伸。於固持器7之內側,大徑部74之內表面740之直徑較筒狀主體部72之內表面720之直徑大。
於固持器7內,以筒狀主體部72之內表面720為基準而配置有透鏡2、3、4。又,於固持器7之物體側L1之最前端,以大徑部74之內表面740為基準而配置有透鏡1(第1透鏡)。透鏡1之物體側L1之透鏡面1a呈凸狀,且以透鏡面1a之至少一部分較固持器7之前端更向物體側L1突出之方式配置。於本形態中,於固持器7之最前端配置透鏡1,且透鏡面1a之大部分自固持器7之前端向物體側L1突出。另一方面,於固持器7之後端,紅外線濾光片6之物體側面6a抵接於底板部71之像側L2之面。紅外線濾光片6之像側面6b與配置於透鏡單元100之後側(像側L2)之攝像元件(未圖示)對向。
透鏡1為具有負透鏡焦度之玻璃透鏡。再者,作為透鏡1,亦可使用塑膠製之成形透鏡。關於透鏡1,物體側L1之透鏡面1a為凸狀之球面,像側L2之透鏡面1b為凹狀之球面。若比較透鏡面1a、1b之曲率半徑,則透鏡面1b之曲率半徑小於透鏡面1a之曲率半徑。透鏡1之外周面係以大徑部74之內表面740為基準進行配置而成為規定透鏡1之光 軸之位置的外周基準面110。
透鏡1係以設置於凸緣部73之前側(物體側L1)之面之環狀階部75(定位部)為基準而被定位於裝置光軸L方向。於固持器7中,在大徑部74之前端,設置有藉由熱斂縫而對透鏡1進行斂縫固定之斂縫部76。透鏡1之外周部係以於裝置光軸L方向上抵接於階部75之方式配置,且斂縫部76係於與階部75之間對透鏡1之外周部進行斂縫固定。斂縫部76及階部75係環狀地設置於透鏡1之全周。
於靠近階部75之內周之位置形成有環狀之溝槽77,且於溝槽77中配置有O形環78。於透鏡1中,在像側L2之透鏡面1b之外周,形成有於裝置光軸L方向上與階部75對向之平坦之環狀面1c。若透鏡1被安裝於大徑部74內並被斂縫固定,則環狀面1c被抵接(壓接)於階部75,且於環狀面1c與溝槽77之底面之間壓縮O形環78。藉此,O形環78密接於溝槽部77之底面及環狀面1c,透鏡1與固持器7之間隙被O形環78所密封。
透鏡2為具有負透鏡焦度之塑膠製之成形透鏡。關於透鏡2,物體側L1之透鏡面2a為凸狀之球面或非球面,像側L2之透鏡面2b為凹狀之球面或非球面。若比較透鏡面2a、2b之曲率半徑,則透鏡面2b之曲率半徑小於透鏡面2a之曲率半徑。透鏡2於透鏡面2a、2b之外周側具有凸緣部21。於凸緣部21之物體側L1之面形成有階部22。凸緣部21之外周面係以筒狀主體部72之內表面720中之位於物體側L1之內表面部分為基準進行配置而成為規定透鏡2之光軸之位置的外周基準面210。
透鏡3為具有正透鏡焦度之塑膠製之成形透鏡。關於透鏡3,物體側L1之透鏡面3a為凹狀之球面或非球面,像側L2之透鏡面3b為凸狀之球面或非球面。若比較透鏡面3a、3b之曲率半徑,則透鏡面3a之曲率半徑小於透鏡面3b之曲率半徑。透鏡3於透鏡面3a、3b之外周側 具有凸緣部31。凸緣部31之外周面係以筒狀主體部72之內表面720中之位於裝置光軸L方向之中間之內表面部分為基準進行配置而成為規定透鏡3之光軸之位置的外周基準面310。
透鏡4為具有正透鏡焦度之接合透鏡。於透鏡4中,物體側L1之透鏡面4a為凸狀之球面或非球面,像側L2之透鏡面4b為凸狀之球面或非球面。具體而言,透鏡4為將配置於物體側L1之塑膠製之成形透鏡46與配置於像側L2之塑膠製之成形透鏡47接合而成之接合透鏡,且利用接著劑接合成形透鏡46之像側L2之透鏡面46b與成形透鏡47之物體側L1之透鏡面47a。因此,由成形透鏡46之物體側L1之透鏡面46a構成透鏡4之物體側L1之透鏡面4a,由成形透鏡47之像側L2之透鏡面47b構成透鏡4之像側L2之透鏡面4b。若透鏡面46a、46b、47a、47b之曲率半徑,則透鏡面46b、47a之曲率半徑小於其他透鏡面46a、47b。
透鏡4與透鏡2、3同樣地於透鏡面4a、4b之外周側具有凸緣部41,且凸緣部41之外周面係以筒狀主體部72之內表面720中之位於像側L2之內表面部分為基準進行配置而成為規定透鏡4之光軸之位置的外周基準面410。於本形態中,由於成形透鏡46之直徑大於成形透鏡47之直徑,故而外周基準面410係由成形透鏡46之凸緣部460之外周面所形成。成形透鏡47之凸緣部470之直徑小於凸緣部460,因此於凸緣部41之像側L2之面形成有階部45。
於固持器7中,於筒狀主體部72之內表面720,在靠近底板部71之像側L2之位置形成有階部721。藉由透鏡4之凸緣部41抵接於階部721而將透鏡4定位於裝置光軸L方向。於透鏡4之物體側L1,依序重疊有光圈5、透鏡3、及透鏡2。於本形態中,透鏡2、3、4被壓入至筒狀主體部72,或隔開最小間隙而被插入至與筒狀主體部72之內表面720之間,藉此將其等相對於固持器7而固定。
此處,透鏡1之外周基準面110與大徑部74之內表面740平行。若 將透鏡1配置於大徑部74內,則外周基準面110係以大徑部74為基準進行配置,其結果為,透鏡1之光軸之位置確定。同樣地,透鏡2、3、4之外周基準面210、310、410與固持器7之內表面720平行。若將透鏡2、3、4配置於固持器7之筒狀主體部72之內側,則外周基準面210、310、410分別以固持器7之內表面720為基準進行配置。其結果為,透鏡2、3、4之光軸之位置確定。
(利用塗層材料之密封構造)
圖3係透鏡單元100之局部放大剖面圖(圖1之區域A之放大圖)。於透鏡單元100中,對透鏡1之物體側L1之透鏡面1a施覆有表面強化用之硬塗層,且透鏡面1a之表面被塗層材料之薄膜80所覆蓋。薄膜80例如為紫外線(UV,ultraviolet)硬化膜、熱硬化膜等硬質膜。於形成薄膜80時,所使用之塗層材料可根據目標之性能而適當使用周知之材料。例如,於UV硬化膜之情形時,可使用有機材料與無機材料中之任一者,亦可使用包含有機材料及無機材料之混合塗層材料。
再者,覆蓋透鏡面1a之薄膜80可製成具備各種功能之薄膜。例如,UV硬化膜亦可製成不僅具備表面強化功能而且具備耐候性之薄膜。又,薄膜80亦可為抗反射膜等具有光學功能之薄膜、或具有防撥水功能之薄膜。或者亦可為積層有複數種薄膜者。
對透鏡面1a之塗層可利用旋轉塗佈法、浸漬塗佈法、塗敷法等各種方法進行。例如,於本形態中,藉由旋轉塗佈法而形成UV硬化膜。又,只要能確保必需之膜厚(例如2~3μm),則亦可藉由濺鍍法施覆塗層。
此處,於本形態中,在將透鏡1斂縫固定於固持器7之狀態下進行對透鏡面1a之塗層步驟。即,將透鏡1~4、光圈5等組裝至固持器7後,使完成組裝後之透鏡單元100保持於旋轉塗佈機。繼而,對透鏡單元100之物體側L1之前端供給塗層材料,並藉由離心力使塗層材料 於透鏡面1a上均勻擴散。隨後,藉由紫外線、熱等使塗層材料硬化。此時,液狀之塗層材料不僅於透鏡面1a上擴散,甚至擴散至包圍透鏡面1a之外周之斂縫部76之表面而硬化。如此,若於將透鏡安裝至固持器7後進行塗層,則施覆塗層之範圍成為不僅包含透鏡面1a而且包含包圍透鏡1之周圍之固持器7之前端部分之表面的範圍。
於透鏡單元100中,於塗層材料擴散至斂縫部76之表面之部位中,對透鏡面1a及斂縫部76之表面施覆連續之塗層。藉此,透鏡面1a及斂縫部76之表面被連續之薄膜80所覆蓋,透鏡面1a與斂縫部76之間隙得以密封。進而,於透鏡面1a與斂縫部76之間存在間隙之情形時,液狀之塗層材料侵入至該間隙並硬化,因此透鏡1與大徑部74之內表面740之間隙被塗層材料所密封。此時,由於塗層材料,透鏡1相對於固持器7之固定亦被強化。
於固持器7之內側,大徑部74之內表面740與階部75之連接部成為積存侵入至固持器7與透鏡1之間隙之塗層材料的積液部81。侵入至積液部81之塗層材料將固持器7與透鏡1之間隙密閉,並且硬化而強化透鏡1之固定。
又,於固持器7之前端,於透鏡面1a與斂縫部76之前端之分界形成有與斂縫部76之前端之厚度對應之階差。該階差之部位成為積存塗層材料之積液部82。此處,斂縫部76之前端位於較透鏡面1a之透鏡有效直徑更外周側,且於較透鏡有效直徑更外周側形成有積液部82。對透鏡面1a供給之塗層材料係以於透鏡面1a之透鏡有效直徑之範圍內成為均勻膜厚之方式擴散。繼而,多餘之塗層材料積存於積液部82,因離心力等而擴散至其外周側之斂縫部76之表面。
於固持器7之外側,於大徑部74之外周面形成有具備朝向物體側L1之段面之階部79。階部79係環狀地形成於大徑部74之全周。於對透鏡單元100之物體側L1之前端供給之塗層材料中之多餘之塗層材料自 斂縫部76流動至大徑部74之外周面之情形時,該階部79成為塗層材料之積液部83。即,可防止塗層材料沿著固持器7之外周面大範圍地滴落。
(本形態之主要效果)
如上述般,本形態之透鏡單元100之透鏡1之透鏡面1a自固持器7向裝置光軸L方向之物體側L1突出,且對露出至外部之透鏡面1a、及包圍該透鏡面1a之固持器7之前端部分(斂縫部76)之表面施覆有連續之塗層。於此種構成中,形成有覆蓋透鏡面1a與固持器7之間隙之薄膜80,因此透鏡1與固持器7之間隙得以密封。因此,透鏡單元100之氣密性提高,可抑制異物或水分侵入至透鏡單元100內。又,藉由塗層材料之硬化,可強化透鏡1相對於固持器7之固定,可抑制透鏡1之鬆弛。由此,可抑制透鏡單元100之光學性能之降低。
尤其,於本形態中,透鏡面1a自固持器7突出,因此可利用各種塗佈方法容易地在需要之範圍施覆塗層。例如,可利用如浸漬塗佈之簡易方法對透鏡面1a及斂縫部76施覆塗層。又,由於在將透鏡1~4等組裝至固持器7後施覆塗層,故而只要對通過了完成安裝後之檢查之良品進行塗層即可。因此,可減輕塗層之作業負擔,並且可節約塗層材料。又,藉由塗層材料甚至亦可保護固持器7之表面,且亦可使固持器7具有撥水功能或表面強化功能等。
又,於本形態中,透鏡1係斂縫固定於固持器7,因此透鏡之固定強度較高。又,於斂縫部76與透鏡面1a之分界部設置有積液部82,因此可將存在形成間隙之虞之分界部塗層得較厚,從而更確實地密封斂縫部76與透鏡1之間隙。此處,積液部82係設置於較透鏡面1a之透鏡有效直徑更外周側,因此積存於積液部82之塗層材料不會對透鏡單元100之光學性能造成影響。又,斂縫部76係設置於透鏡1之全周,因此可對透鏡1之全周進行斂縫固定,固定強度較高。又,於透鏡1之全 周形成有積液部82,因此可更確實地密封。再者,斂縫部76亦可不設置於透鏡1之全周。又,關於覆蓋斂縫部76與透鏡面1a之分界之塗層,可不對透鏡面1a之全周施覆,亦可僅對一部分施覆。即便為一部分,亦可獲得氣密性提昇效果及透鏡1之固定強度提昇效果。
進而,於本形態中,於固持器7內形成有於裝置光軸L方向上抵接於透鏡1而對透鏡1進行定位之階部75(定位部),且斂縫部76係於與階部75之間對透鏡1之外周部進行斂縫固定。於此種構成中,階部75成為塗層材料之積液部81,即便塗層材料自透鏡1與斂縫部76之間隙侵入至固持器7內,亦可抑制塗層材料侵入至較積液部81更內側(透鏡單元內部)。因此,可抑制侵入至固持器7與透鏡1之間隙之塗層材料附著在透鏡1之透鏡面1b或透鏡2~4,因侵入至固持器7內之塗層材料而出現不良情況之虞較少。又,可藉由積存於積液部81之塗層材料將大徑部74之內表面740與第1透鏡之間隙密封,進一步提高氣密性。又,可藉由侵入至積液部81之塗層材料之硬化而進一步提高透鏡1之固定強度。
而且,於本形態中,於固持器7之外周面亦形成有階部79,且該階部79成為積液部83,可防止塗層材料沿著固持器7之外周面大範圍地滴落。因此,可抑制塗層材料不必要地附著在固持器之外周面而導致之不良情況。
又,於本形態中,使用塗層材料及O形環78這兩種密封材料密封透鏡1與固持器7之間隙,因此亦可獲得由O形環78產生之氣密性提昇效果,成為氣密性更高之構造。再者,亦可製成省略了O形環78之構造。對透鏡單元100進行省略了O形環78之情形及存在O形環78之情形之氣密性檢查(洩漏檢查),結果確認出即便不存在O形環78亦可獲得檢查合格等級之氣密性。
(光學單元)
圖4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光學單元之說明圖,圖4(a)係光學單元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圖4(b)係光學單元之局部放大剖面圖(圖4(a)之區域B之放大圖)。光學單元200具有上述形態之透鏡單元100、作為保持透鏡單元100之保持構件之裝置殼體201、及配置於透鏡單元100之像側L2之攝像元件(未圖示)等。
於裝置殼體201,在裝置光軸L方向之一端形成有筒狀之保持框202。保持框202係以包圍固定有透鏡1之側之固持器7之端部之方式形成。透鏡單元100係於保持框202之內側,以保持框202之內表面203為基準地配置凸緣部73及大徑部74之外周面而得以定位。透鏡單元100係藉由接著劑或壓入等而固定於裝置殼體201。再者,亦可使用其他固定方法。透鏡單元100係以物體側L1之前端部分(即,透鏡面1a及斂縫部76之前端部分)自保持框202突出之方式配置。
於光學單元200中,對透鏡面1a如上所述般施覆有表面強化用之硬塗層,透鏡面1a之表面被塗層材料之薄膜80所覆蓋。於本形態中,於透鏡單元100被固定於裝置殼體201之狀態下進行對透鏡單元100之透鏡面1a之塗層。因此,如圖4(b)所示,自透鏡面1a及包圍其外周之斂縫部76之表面至包圍斂縫部76之外周之保持框202之表面連續地施覆塗層。
於此種構成中,以不僅覆蓋透鏡單元100中之透鏡面1a與固持器7之間隙,而且覆蓋透鏡單元100與裝置殼體201之間隙之方式形成薄膜80,透鏡單元100與裝置殼體201之間隙得以密封。因此,光學單元200之氣密性提高,可抑制異物或水分侵入至光學單元200內。又,藉由塗層材料之硬化,可強化透鏡單元100相對於裝置殼體201之固定,可抑制透鏡單元100之鬆弛。又,透鏡單元100之前端部分自裝置殼體201突出,因此容易塗層。進而,可藉由塗層材料保護裝置殼體201之表面。
再者,於光學單元200中,與透鏡單元100同樣地,於斂縫部76與保持框202之分界部形成積液部,藉此將存在形成間隙之虞之分界部塗層得較厚,氣密性進一步提高。又,形成於透鏡單元100中之固持器7之外周面之階部79係作為積存侵入至透鏡單元100與裝置殼體201之間隙之塗層材料之積液部而發揮功能。因此,可抑制由侵入至光學單元200內之塗層材料所致之不良情況。又,亦可於固持器7之外周面與裝置殼體201之內表面之間配置O形環,於此情形時,可進一步提高氣密性。
1‧‧‧透鏡
1a‧‧‧透鏡面
1c‧‧‧環狀面
7‧‧‧固持器
74‧‧‧大徑部
75‧‧‧階部
76‧‧‧斂縫部
77‧‧‧溝槽
78‧‧‧O形環
80‧‧‧薄膜
81、82、83‧‧‧積液部
740‧‧‧內表面

Claims (9)

  1. 一種透鏡單元,其特徵在於包括:複數個透鏡,其等係沿著光軸配置;及筒狀之透鏡固持器,其保持該複數個透鏡;且上述複數個透鏡包含形成有凸狀之透鏡面之第1透鏡,該第1透鏡係於使上述透鏡面之至少一部分自上述透鏡固持器之上述光軸方向之一端突出之狀態下固定於上述透鏡固持器,且上述透鏡面、及包圍該透鏡面之上述透鏡固持器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施覆有連續之塗層。
  2. 如請求項1之透鏡單元,其中於上述透鏡固持器設置有對上述第1透鏡之外周部進行斂縫固定之斂縫部,且上述塗層係對上述透鏡面、及包含上述斂縫部之表面之上述透鏡固持器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連續地施覆。
  3. 如請求項2之透鏡單元,其中上述斂縫部與上述透鏡面之分界部成為積存塗層材料之積液部。
  4. 如請求項3之透鏡單元,其中於上述第1透鏡之全周設置有上述斂縫部。
  5. 如請求項3之透鏡單元,其中以較上述透鏡面之透鏡有效直徑更外周側成為上述積液部之方式,形成有上述透鏡面及上述斂縫部。
  6. 如請求項2之透鏡單元,其中於上述透鏡固持器之內表面形成有上述第1透鏡於上述光軸方向上所抵接之定位部,且上述斂縫部係於與上述定位部之間對上述第1透鏡之外周部進行斂縫固定。
  7. 如請求項1之透鏡單元,其具有配置於上述第1透鏡與上述透鏡固持器之間之O形環。
  8. 如請求項1之透鏡單元,其中於上述透鏡固持器之外周面形成有階部。
  9. 一種光學單元,其特徵在於包括:如請求項1之透鏡單元;及保持構件,其保持該透鏡單元;且該保持構件具備保持框,該保持框包圍固定上述第1透鏡之側之上述透鏡固持器之端部,且對上述透鏡單元中之上述透鏡面及上述透鏡固持器之表面施覆之上述塗層係連續地施覆至上述保持框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
TW103117500A 2013-05-20 2014-05-19 Lens unit and optical unit TWI519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6282A JP6174904B2 (ja) 2013-05-20 2013-05-20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光学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2632A true TW201502632A (zh) 2015-01-16
TWI519837B TWI519837B (zh) 2016-02-01

Family

ID=51933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7500A TWI519837B (zh) 2013-05-20 2014-05-19 Lens unit and optical unit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74904B2 (zh)
TW (1) TWI519837B (zh)
WO (1) WO20141889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4754B2 (ja) * 2017-05-12 2019-01-16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7017356B2 (ja) * 2017-09-29 2022-02-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WO2019082957A1 (ja) * 2017-10-25 2019-05-02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7290409B2 (ja) * 2018-10-31 2023-06-13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13196164B (zh) * 2019-02-26 2024-03-08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和摄像机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62817A1 (fr) * 2006-11-21 2008-05-29 Nikon Corporation Élément optique et son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JP4851482B2 (ja) * 2008-03-28 2012-01-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組立体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0060699A (ja) * 2008-09-02 2010-03-1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28587A (ja) 2014-12-08
JP6174904B2 (ja) 2017-08-02
WO2014188943A1 (ja) 2014-11-27
TWI519837B (zh) 2016-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9837B (zh) Lens unit and optical unit
CN109633849B (zh) 摄像装置
US20220146777A1 (en) Lens unit and camera module
US11347017B2 (en) Lens unit
JP2008233512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US20210302805A1 (en) Lens unit
JP2014098860A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9128680A (ja) 鏡枠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WO2015119297A1 (ja) 光学ユニットのシール方法、および光学ユニット
WO2015119296A1 (ja) 光学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ユニット
JP2001033677A (ja) 光学部品の保持構造
JP6640457B2 (ja) 車載用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7259316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車両用撮像装置
US20220171152A1 (en) Lens unit
US10871624B2 (en) Optical apparatus
WO2018216753A1 (ja) 膜付き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1575346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그 제작 방법
JP2021036301A (ja) 接合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TW202405542A (zh) 鏡頭模組
JP2005099131A (ja) 顕微鏡用対物レンズ
JP7478599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絞り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084233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レンズの接着方法、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20100079876A1 (en) Lens assembly and method of disposing optical member in ceramic lens frame
JP2015087479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および車載カメラ
JP2019133135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