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51072A - 電子攝影感光體 - Google Patents

電子攝影感光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51072A
TW201351072A TW102108675A TW102108675A TW201351072A TW 201351072 A TW201351072 A TW 201351072A TW 102108675 A TW102108675 A TW 102108675A TW 102108675 A TW102108675 A TW 102108675A TW 201351072 A TW201351072 A TW 2013510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body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flange
power transmission
sha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8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1076B (zh
Inventor
Keiichi Kurokawa
Yuji Ogawa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51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51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1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10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0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藉由改良凸緣的驅動力傳遞部,來提供一種電子攝影感光體,其在實機使用時之旋轉精度及旋轉強度高,且在製造成本面亦優良。屬於在組合至處理匣之狀態下,可自由裝卸地組裝至電子攝影應用裝置之裝置本體而使用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具備:感光鼓(2),在圓筒狀導電性基體的外周面,形成含光導電性材料之感光層而構成;及齒輪凸緣(1)或凸緣,嵌合至該開口端部,將來自裝置本體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感光鼓(2)。在齒輪凸緣(1)或凸緣之承受旋轉驅動力之側的面上,形成有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該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係由:圓筒體(3),其配置於以感光鼓(2)之中心軸作為中心之同心圓上;及3個半球形狀之卡合突起(4);所構成。

Description

電子攝影感光體
本發明係有關電子攝影感光體(以下亦簡稱為「感光體」),詳言之,係有關組合至構成電子攝影感光體之處理匣而使用時,從電子攝影應用裝置對感光鼓進行旋轉驅動力傳遞之齒輪凸緣及凸緣的改良。
電子攝影感光體一般來說,是在導電性基體外周面設置感光層而成之感光鼓的兩端,與凸緣或齒輪凸緣結合而形成。此類感光體搭載於處理匣,進一步組裝於影印機、列表機、傳真機等電子攝影應用裝置而使用。
所謂的處理匣,是指將用來直接施加電壓之帶電構件(包含除電)或顯影、清潔等電子攝影處理所必須之各種構件,配置於電子攝影感光體的周邊,並將它們一體地收納而卡匣化之物,其可裝卸地組裝於電子攝影應用裝置,發揮圖像形成的核心功能。
在組裝有處理匣之電子攝影應用裝置中,首先,藉由帶電處理而使電子攝影感光體均勻帶電,針對該電子攝影感光體進行與圖像資訊相對應之曝光,形成潛像 。接著,藉由顯影處理,利用碳粉將該潛像予以顯影,在感光體上形成碳粉像(toner image)。接著,藉由轉印處理將碳粉像轉印於紙等支撐體上,進行圖像形成。
一直以來,使用電子攝影處理之電子攝影應用裝置,均廣泛採用上述般的處理匣方式。按照該處理匣,可幾乎不需要維護裝置本體,裝置的維護性變得非常簡便,是其優點。
不過,在處理匣中,電子攝影感光體是受到來自裝置本體的旋轉驅動力而旋轉,藉此遂行電子攝影處理。鑑此,為了傳遞該驅動力,在感光鼓的端部,一般來說會與具備齒輪之凸緣或凸緣結合。
如果與感光鼓結合之齒輪凸緣或凸緣從感光體脫落,或是其結合部鬆脫,那麼驅動力便無法傳遞而感光體的旋轉會停止,導致裝置的功能停止或是圖像發生抖動等障礙這樣的嚴重情事產生。因此,針對齒輪凸緣或凸緣,如何確保其與感光體鼓的結合部之長期可靠性,來避免脫落或鬆脫發生,係為重要之技術性課題。
另一方面,在凸緣的從動側動力傳遞部與裝置本體的驅動側動力傳遞部之間的嵌合精度不佳時,也可能發生驅動力的傳遞不良,招致圖像障礙發生。因此,針對凸緣,除了確保與感光鼓之間的結合可靠性外,將驅動側動力傳遞部的嵌合狀態最佳化,以確實進行旋轉驅動力之傳遞,藉此長期保持高旋轉精度,係同樣重要。
有關凸緣的從動側動力傳遞部之改良,舉例 來說,專利文獻1記載之技術中,係在裝置本體齒輪設置規定之扭轉孔,且在電子攝影感光體鼓的長邊方向一端設置扭轉突起,藉由它們的嵌合來進行旋轉驅動力之傳遞,以提升感光體鼓的旋轉精度。
此外,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技術中,係分別在裝置本體及處理匣,設置形成於裝置本體側齒輪之連結孔及連結突起、以及突出部及外接於其之抵接部,藉由它們進行裝置本體與處理匣之連結,以謀求確實傳遞驅動力及防止處理匣振動。
此外,專利文獻3記載顯影筒及驅動齒輪之相關技術,係為了迅速進行凸緣的從動側動力傳遞部之成形加工,而改良該從動側動力傳遞部之形狀。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8-328449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等)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1-324845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等)
[專利文獻3] 美國專利第6173146號說明書
如上述般,針對凸緣的從動側動力傳遞部之 構造,過去已進行了各種檢討,但仍期望能實現一種凸緣,其不但提高驅動時的旋轉傳遞力以使旋轉精度的長期可靠性提升,且亦提升成本特性,藉此提高實用性。
此外,裝置本體的驅動側動力傳遞部之旋轉方向,係因電子攝影應用裝置的裝置本體規格而有所相異,故必須配合旋轉方向,來改變驅動側動力傳遞部及從動側動力傳遞部之形狀。是故,必須因應驅動側動力傳遞部的形狀,而作成複數種類的從動側動力傳遞部;故期望能實現一種具有互換性、耐久性高的從動側動力傳遞部。
鑑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子攝影感光體,其在實機使用時之旋轉精度高,且能長期保持其旋轉精度,且不論驅動側動力傳遞部的旋轉方向為何均能進行動力傳遞,且在製造成本面亦優良。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電子攝影感光體的一個態樣,係為在組合至處理匣之狀態下,可自由裝卸地組裝至電子攝影應用裝置之裝置本體而使用之電子攝影感光體。該電子攝影感光體具備:感光鼓,在圓筒狀導電性基體的外周面,形成含光導電性材料之感光層而構成;及齒輪凸緣或凸緣,其嵌合至該感光鼓的端部,將來自配置於前述裝置本體之驅動側動力傳遞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至前述感光鼓。
而齒輪凸緣或凸緣係形成有從動側動力傳遞 部,該從動側動力傳遞部具備:圓筒體,係從承受旋轉驅動力之驅動力承受部突出形成,且以前述感光鼓的中心軸作為其中心;及半球形狀之複數個卡合突起,其在該圓筒體的外周上的3分割之位置,且從遠離驅動力承受部之前述外周位置朝半徑方向外方突出,卡合至驅動側動力傳遞部。
按照本發明之一態樣,係形成有從動側動力傳遞部,該從動側動力傳遞部具備:半球形狀之複數個卡合突起,其在以感光鼓的中心軸作為中心之圓筒體的外周上的3分割之位置,且從遠離驅動力承受部之前述外周位置朝半徑方向外方突出。因此,能夠實現一種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不論旋轉方向為何,皆能提高卡合突起對於形成在驅動側動力傳遞部之卡合孔的組裝性,嵌合性、及在印刷中的旋轉精度及旋轉強度,且在製造成本面亦優良。
1、11、13、15、17、19‧‧‧齒輪凸緣
2‧‧‧感光鼓
3‧‧‧圓筒體
3a‧‧‧圓筒體之內周面
3b‧‧‧圓筒體之先端
3c‧‧‧圓筒體之基端
4‧‧‧卡合突起
5‧‧‧從動側動力傳遞部
6‧‧‧齒輪
7‧‧‧凸緣本體
8‧‧‧嵌合部
9‧‧‧驅動力承受部
10‧‧‧電子攝影感光體
A‧‧‧裝置驅動軸
B‧‧‧電動馬達
C‧‧‧卡合孔
D‧‧‧開口部
E‧‧‧導引面
F‧‧‧調芯用突起
12a~12c‧‧‧第1~第3卡合突起
14、16、18、20‧‧‧卡合突起
18a‧‧‧第1彎曲面
18b‧‧‧第2彎曲面
20a‧‧‧平坦面
[圖1]本發明之電子攝影感光體、裝置驅動軸及電動馬達部分放大示意立體圖。
[圖2]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示意立體圖。
[圖3]示意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a)為側面圖、(b-1)為正面圖、(b-2)為(b-1)的G-G 線箭號視圖。
[圖4]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的圓筒體展開圖。
[圖5]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動作說明圖。
[圖6]示意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a)為側面圖、(b)為正面圖。
[圖7]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的圓筒體展開圖。
[圖8]示意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a)為側面圖、(b)為正面圖。
[圖9]示意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a)為側面圖、(b)為正面圖。
[圖10]示意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a)為側面圖、(b)為正面圖。
[圖11]示意本發明第6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a)為側面圖、(b)為正面圖。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圖1為本發明電子攝影感光體之端部放大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示意立體圖、圖3(a)為第1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側面圖、圖3(b-1)為第1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正面圖、圖3(b-2)為圖3(b-1)的G-G線箭號視圖。
本發明之電子攝影感光體10,係為在組合至處理匣之狀態下,可自由裝卸地組裝至電子攝影應用裝置之裝置本體而使用之處理匣用感光體。如圖所示,電子攝影感光體10具備感光鼓2、以及嵌合於其開口端部之第1實施形態的齒輪凸緣1。
本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1,係將旋轉驅動力從裝置本體的裝置驅動軸A傳遞至感光鼓2。而藉由被旋轉之感光鼓2來進行電子攝影處理。裝置驅動軸A係透過減速機構等規定之動力傳遞機構(未圖示)而連結至電動馬達B的旋轉軸,朝一定方向被旋轉驅動。在該裝置驅動軸A的先端面,形成有構成驅動側動力傳遞部之卡合孔C。該卡合孔C在裝置驅動軸A的端面位置具有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與該開口部D相連而朝向裝置驅動軸A的後端側前進,則三角形狀的截面形狀從圖1看來,例如會往逆時針方向逐漸旋轉,而形成螺旋狀的扭轉卡合孔。是故,開口部D的裏面側會形成螺旋狀的導引面E。另,三角形狀的開口部D,係包含其3個頂部分別施以R倒角處理之略三角形狀開口部。
此外,在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之中心,設有調芯用突起F。
電子攝影感光體10中,在齒輪凸緣1的承受旋轉驅動力之驅動力承受部9上,形成有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為其重點。
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如圖2所示,具備:圓筒體3 ,其以感光鼓2的中心(旋轉)軸作為中心,該感光鼓2是在齒輪凸緣1的承受旋轉驅動力之側的面上突出形成;及3個卡合突起4,其從圓筒體3的外周面上的軸方向看來,係配置於3分割之位置,例如配置於略3等分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1係具有凸緣本體7,於其外周部形成齒輪6。該凸緣本體7在背面側形成有嵌合部8,嵌合至感光鼓2的開口端面;在與該嵌合部8隔著齒輪6之相反側所形成之圓筒形狀的驅動力承受部9的端面,形成有前述圓筒體3及複數個卡合突起4。
複數個卡合突起4,如圖3所示,係從遠離驅動力承受部9之圓筒體3的外周位置,從半徑方向外方(例如與圓筒體3的中心軸呈垂直方向)突出,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形成為略真圓之半球形狀。此外,如圖4所示,所有的卡合突起4,至圓筒體3的先端3b為止之高度,均形成於同一位置。
此外,如圖3(b-2)所示,圓筒體3的內周面3a之形狀,是做成圓筒內面形狀,其係可拆卸地卡合至調芯用突起F,該調芯用突起F是形成於前述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的中心。
在此,來自驅動側動力傳遞部的旋轉驅動力,其傳遞主要透過各卡合突起4而進行。將各卡合突起4形成為從遠離驅動力承受部9之圓筒體3的外周位置朝半徑方向外方突出,藉此,能將齒輪凸緣1的設計簡略化,而可藉由 射出成形等來容易地形成齒輪凸緣1,能夠減小成本。卡合突起4至少有1個即可,較佳是在圓周方向有3個。
而如圖3所示,將卡合突起4的形狀形成為,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呈略真圓之半球形狀,藉此,裝置本體的驅動側動力傳遞部之斷面,會與三角形的扭轉卡合孔C的入口之開口部D的裏面側之導引面E卡合,針對傳遞驅動力時之旋轉可確保強度。
接下來,如圖5(a)及(b)所示,形成於裝置驅動軸A之三角形狀的扭轉卡合孔C,係從開口部D愈向深處而逐漸往順時針方向扭轉,以此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1與裝置驅動軸A之連結動作。
將組合有電子攝影感光體10之處理匣組裝至電子攝影應用裝置的裝置本體時,首先,藉由電動馬達使裝置驅動軸A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則如圖5(a)所示,由圓筒體3及卡合突起4所構成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的軸心,與形成於裝置驅動軸A的先端之三角形狀的扭轉卡合孔C的軸心一旦對齊,則裝置驅動軸A會一面朝齒輪凸緣1側移動一面開始兩者間之結合。
接著,由於裝置驅動軸A是朝逆時針方向被旋轉驅動,故順著扭轉卡合孔C的扭轉量,圓筒體3及卡合突起4的朝向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逐漸插入。接著如圖5(b)所示,在圓筒體3的先端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面或者到達前一刻,卡合突起4的基部側之外周面會如圖5(b)所示般,抵接至扭轉卡合孔C的開口部D的裏面側 之導引面E。因此,裝置驅動軸A的旋轉驅動力,會從扭轉卡合孔C的開口部D的內壁傳遞至3個卡合突起4,該傳遞之旋轉驅動力會透過圓筒體3而傳遞至齒輪凸緣1。接著,旋轉驅動力會從齒輪凸緣1傳遞至與其嵌合之感光鼓2。
另一方面,若形成於裝置驅動軸A之扭轉卡合孔C,其扭轉方向係如圖5(c)及(d)所示,從開口部D愈向深處則往逆時針方向扭轉的情形下,裝置驅動軸A會如圖5(c)所示般朝順時針方向被旋轉驅動。
在此情形下,扭轉卡合孔C與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之結合,係如圖5(c)所示,由圓筒體3及卡合突起4所構成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的軸心,與形成於裝置驅動軸A的先端之三角形狀的扭轉卡合孔C的軸心一旦對齊,則裝置驅動軸A會一面朝齒輪凸緣1側移動一面開始兩者間之結合。
接著,由於裝置驅動軸A是朝順時針方向被旋轉驅動,故順著扭轉卡合孔C的扭轉量,圓筒體3及卡合突起4的朝向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逐漸插入。接著如圖5(d)所示,在圓筒體3的先端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面或者到達前一刻,卡合突起4的基部側之外周面會如圖5(d)所示般,抵接至扭轉卡合孔C的開口部D的裏面側之導引面E。因此,裝置驅動軸A的旋轉驅動力,會從扭轉卡合孔C的開口部D的裏面側之導引面E傳遞至3個卡合突起4,該傳遞之旋轉驅動力會透過圓筒體3而傳遞 至齒輪凸緣1。接著,旋轉驅動力會從齒輪凸緣1傳遞至與其嵌合之感光鼓2。
像這樣,按照本實施形態,無論是裝置驅動軸A的扭轉卡合孔C之扭轉方向係朝順時針方向扭轉,而裝置驅動軸A朝逆時針方向被旋轉驅動的情形下,或是裝置驅動軸A的扭轉卡合孔C之扭轉方向係朝逆時針方向扭轉,而裝置驅動軸A朝順時針方向被旋轉驅動的情形下,皆能使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的卡合突起4確實地卡合至扭轉卡合孔C。
此外,按照本實施形態,一面將裝置驅動軸A朝圓筒體3側推壓,一面藉由電動馬達B來旋轉驅動,如此一來,圓筒體3的先端便會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此時,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的3個卡合突起4,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內側的導引面E點接觸的同時,圓筒體3一面插入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減少滑動阻力,而使圓筒體3容易地插通至扭轉卡合孔C內。再者,由於卡合突起4的先端插入至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發揮導入效果。
接著,在圓筒體3的先端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之狀態下,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呈略真圓的半球形狀之各卡合突起4的曲面,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裏面側的導引面E維持點接觸之狀態。因此,裝置驅動軸A的旋轉驅動力,會透過由各卡合突起4及圓筒體3所構成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傳 遞至齒輪凸緣1,而能將感光鼓2旋轉驅動。
又,將圓筒體3的內周面3a之形狀做成圓筒內面形狀,其係可拆卸地卡合至設於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之調芯用突起F,藉此,複數個卡合突起4相對於感光鼓2,不會產生中心軸的顫動,而能確實地傳遞旋轉驅動力。換言之,圓筒體3的內周面3a,係與設於前述裝置驅動軸A的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中心之調芯用突起F卡合而調芯,藉此能夠確保旋轉精度。
另,針對齒輪凸緣1,只要是滿足上述要件者便能獲得期望之效果,對於材質、構造等其他構成並無特別限制,但例如可採用以下構成。
作為齒輪凸緣1之材質,例如有聚碳酸酯、聚縮醛、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酯(PBT)等汎用之各種樹脂材料,亦可將該些之1種或2種以上予以適當混合來使用。
此外,感光鼓2是在圓筒狀導電性基體(以下亦僅稱為「基體」)的外周面形成有含光導電性材料之感光層而構成。本發明中,作為基體及感光層之材料,只要是滿足感光體的需求特性者即可,並無特別限制。舉例來說,作為基體之材質,可使用鋁或鋁合金等所構成者,或是在圓筒狀塑膠的表面蒸鍍鋁薄膜者等。此外,作為感光層之光導電性材料,可分別使用各種酞青(Phthalocyanine)化合物等周知之電荷產生材料,及腙(hydrazone)化合物等周知之電荷傳輸材料。又,因應層構造,可令電荷傳輸材料與其他添加材料等一起散布或溶 解於黏結劑,而以浸漬塗布法等周知手法來形成感光層。感光層可為電荷發生層與電荷輸送層所構成之層積型、或由單一層所構成之單層型的任一種;此外,亦可在基體與感光層之間設置底塗層(undercoating)。
接下來,圖6及圖7示意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11,圖6(a)為齒輪凸緣11之示意側面圖、圖6(b)為齒輪凸緣11之示意正面圖、圖7為齒輪凸緣11的圓筒體3展開圖。另,遇與圖1至圖5中所說明之構成有相同構成部分者,標記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11的驅動力承受部9上所形成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係具備圓筒體3、及3個第1~第3卡合突起12a、12b、12c。
該些第1~第3卡合突起12a、12b、12c,從圓筒體3的外周面上的軸方向(感光鼓2的中心軸)觀察時,大概配置於3分割之位置,例如配置於略3等分之位置;其從遠離驅動力承受部9之圓筒體3的外周位置朝半徑方向外方突出,且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係做成略真圓之半球形狀。而如圖7所示,第1~第3卡合突起12a、12b、12c係形成於與扭轉卡合孔C的節距θ對應之位置,且第1卡合突起12a形成於圓筒體3的最先端3b側、第2卡合突起12b形成於比第1卡合突起12a還遠離先端3b之位置、第3卡合突起12c形成於圓筒體3的最基部3c側,配合其設置之高度,3個配置角度係如 下所述。換言之,配合各突起的設置高度而設計成,第1卡合突起12a與第2卡合突起12b之間,從軸方向觀察時之角度為122°~123°、第2卡合突起12b與第3卡合突起12c之間的角度為123.3°~125.0°、第3卡合突起12c與第1卡合突起12a之間的角度為112.0°~115.0°。
按照本實施形態,一面將裝置驅動軸A朝圓筒體3側推壓,一面藉由電動馬達B來旋轉驅動,如此一來,圓筒體3的先端3b便會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
此時,自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的圓柱體3的先端3b,距離各自相異之第1~第3卡合突起12a~12c的曲面,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內側的導引面E點接觸的同時,圓筒體3一面插入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減少滑動阻力,而使圓筒體3容易地插通至扭轉卡合孔C內。
再者,由於第1卡合突起12a插入至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發揮導入效果。
接著,在圓筒體3的先端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之狀態下,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呈略真圓的半球形狀之各卡合突起4,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裏面側的導引面E維持點接觸之狀態。因此,裝置驅動軸A的旋轉驅動力,會透過由第1~第3卡合突起12a~12c及圓筒體3所構成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傳遞至齒輪凸緣11,而能將感光鼓2旋轉驅動。
接下來,圖8(a)、(b)示意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13,圖8(a)為齒輪凸緣13之示意側面圖、圖8(b)為齒輪凸緣13之示意正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具備圓筒體3、及3個卡合突起14。
卡合突起14,從圓筒體3的外周面上的軸方向(感光鼓2的中心軸)觀察時,大概配置於3分割之位置,例如配置於略3等分之位置;其從遠離驅動力承受部9之圓筒體3的外周位置朝半徑方向外方突出,且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係做成橢圓之半球形狀。
而3個卡合突起14形成於圓筒體3的先端3b附近,且形成為橢圓形狀的長軸朝圓筒體3的圓周方向延伸。
按照本實施形態,一面將裝置驅動軸A朝圓筒體3側推壓,一面藉由電動馬達B來旋轉驅動,如此一來,圓筒體3的先端3b便會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此時,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的3個卡合突起14的曲面,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內側的導引面E點接觸的同時,圓筒體3一面插入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減少滑動阻力,而使圓筒體3容易地插通至扭轉卡合孔C內。再者,由於卡合突起14的先端插入至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發揮導入效果。此外,由於卡合突起14的頂部係配置於接近先端3b的位置,故能提升導入效果。
接著,在圓筒體3的先端到達扭轉卡合孔C 的底部之狀態下,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呈橢圓的半球形狀之各卡合突起14,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裏面側的導引面E維持點接觸之狀態。因此,裝置驅動軸A的旋轉驅動力,會透過由3個卡合突起14及圓筒體3所構成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傳遞至齒輪凸緣13,而能將感光鼓2旋轉驅動。
又,本實施形態之3個卡合突起14,其橢圓形狀的長軸係朝圓筒體3的圓周方向延伸,旋轉方向的剛性得以提高,故針對傳遞驅動力時之旋轉,能夠進一步確保卡合突起14的強度。
接下來,圖9(a)、(b)示意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15,圖9(a)為齒輪凸緣15之示意側面圖、圖9(b)為齒輪凸緣15之示意正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具備圓筒體3、及3個卡合突起16。
卡合突起16,從圓筒體3的外周面上的軸方向(感光鼓2的中心軸)觀察時,大概配置於3分割之位置,例如配置於略3等分之位置;其從遠離驅動力承受部9之圓筒體3的外周位置朝半徑方向外方突出,且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係做成長圓之半球形狀。
而3個卡合突起16形成於圓筒體3的先端3b附近,且形成為長圓形狀的長邊方向朝圓筒體3的圓周方向延伸。
按照本實施形態,一面將裝置驅動軸A朝圓 筒體3側推壓,一面藉由電動馬達B來旋轉驅動,如此一來,圓筒體3的先端3b便會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此時,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的3個卡合突起16的曲面,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內側的導引面E點接觸的同時,圓筒體3一面插入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減少滑動阻力,而使圓筒體3容易地插通至扭轉卡合孔C內。再者,由於卡合突起16的先端插入至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發揮導入效果。此外,由於卡合突起16的頂部係配置於接近先端3b的位置,故能提升導入效果。
接著,在圓筒體3的先端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之狀態下,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呈長圓的半球形狀之各卡合突起16,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裏面側的導引面E維持點接觸之狀態。因此,裝置驅動軸A的旋轉驅動力,會透過由3個卡合突起16及圓筒體3所構成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傳遞至齒輪凸緣15,而能將感光鼓2旋轉驅動。
又,本實施形態之3個卡合突起16,其長圓的長邊方向係朝圓筒體3的圓周方向延伸,旋轉方向的剛性得以提高,故針對傳遞驅動力時之旋轉,能夠進一步確保卡合突起16的強度。
接下來,圖10(a)、(b)示意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17,圖10(a)為齒輪凸緣17之示意側面圖、圖10(b)為齒輪凸緣17之示意正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具備圓筒體3、及3個卡合突起18。
卡合突起18,從圓筒體3的外周面上的軸方向(感光鼓2的中心軸)觀察時,大概配置於3分割之位置,例如配置於略3等分之位置;其從遠離驅動力承受部9之圓筒體3的外周位置朝半徑方向外方突出。
此外,各卡合突起18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係做成扁平橢圓形狀之半球形狀,具備:第1彎曲面18a,朝軸方向的一方(圖9(a)中之上方)膨出;及第2彎曲面18b,具有比該第1彎曲面18a的曲率半徑還小之曲率半徑,且朝軸方向的另一方(圖9(a)中之下方)膨出。
而3個卡合突起18形成於圓筒體3的先端3b附近,且形成為長軸方向朝圓筒體3的圓周方向延伸。
按照本實施形態,一面將裝置驅動軸A朝圓筒體3側推壓,一面藉由電動馬達B來旋轉驅動,如此一來,圓筒體3的先端3b便會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此時,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的3個卡合突起18的曲面,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內側的導引面E點接觸的同時,圓筒體3一面插入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減少滑動阻力,而使圓筒體3容易地插通至扭轉卡合孔C內。再者,由於卡合突起18的先端插入至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發揮導入效果。此外,由於卡合突起18的頂部係配置於接近先端3b的位置,故能提升導入效 果。
接著,在圓筒體3的先端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之狀態下,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呈扁平橢圓形狀的半球形狀之各卡合突起18,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裏面側的導引面E維持點接觸之狀態。因此,裝置驅動軸A的旋轉驅動力,會透過由3個卡合突起18及圓筒體3所構成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傳遞至齒輪凸緣17,而能將感光鼓2旋轉驅動。
又,本實施形態之3個卡合突起18,其長軸方向係朝圓筒體3的圓周方向延伸,旋轉方向的剛性得以提高,故針對傳遞驅動力時之旋轉,能夠進一步確保卡合突起18的強度。
接下來,圖11(a)、(b)示意本發明第6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19,圖11(a)為齒輪凸緣19之示意側面圖、圖11(b)為齒輪凸緣19之示意正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具備圓筒體3、及3個卡合突起20。
卡合突起20,從圓筒體3的外周面上的軸方向(感光鼓2的中心軸)觀察時,大概配置於3分割之位置,例如配置於略3等分之位置;其從遠離驅動力承受部9之圓筒體3的外周位置朝半徑方向外方突出,且從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係做成半圓之半球形狀。
而卡合突起20,其平坦面20a相對於圓筒體3的先端3b,係形成為齊平面。
按照本實施形態,一面將裝置驅動軸A朝圓筒體3側推壓,一面藉由電動馬達B來旋轉驅動,如此一來,圓筒體3的先端3b便會到達扭轉卡合孔C的底部。此時,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的3個卡合突起20的曲面,會與扭轉卡合孔C的三角形狀之開口部D的內側的導引面E點接觸的同時,圓筒體3一面插入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減少滑動阻力,而使圓筒體3容易地插通至扭轉卡合孔C內。再者,由於卡合突起20的先端插入至扭轉卡合孔C內,故能發揮導入效果。此外,由於卡合突起20的頂部係配置於接近先端3b的位置,故能提升導入效果。
另,上述實施形態係揭示本發明的具體化例子,是故,本發明並非由該些實施形態所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之範圍,當然可為各種變形。上述第1~第6實施形態中,係以在凸緣本體7的外周部形成有齒輪6之齒輪凸緣來做說明;但針對未形成齒輪之凸緣本體上具備從動側動力傳遞部5之凸緣51,同樣可運用本發明。在此情形下,同樣地,能獲得與上述第1~第6實施形態之齒輪凸緣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針對將圓筒體3與驅動力承受部9的外徑做成略相同之齒輪凸緣或凸緣,同樣可運用本發明。此外,上述「半球形狀」除圓頂形狀或鐘形狀以外,還包含將它們於徑方向變形之曲面所構成之立體形狀。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按照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電子攝影感光體,其在實機使用時之旋轉精度高,且能長期保持其旋轉精度,且不論驅動側動力傳遞部的旋轉方向為何均能進行動力傳遞,且在製造成本上亦優良。
1‧‧‧齒輪凸緣
2‧‧‧感光鼓
3‧‧‧圓筒體
4‧‧‧卡合突起
5‧‧‧從動側動力傳遞部
6‧‧‧齒輪
7‧‧‧凸緣本體
8‧‧‧嵌合部
9‧‧‧驅動力承受部
10‧‧‧電子攝影感光體
A‧‧‧裝置驅動軸
B‧‧‧電動馬達
C‧‧‧卡合孔
D‧‧‧開口部
E‧‧‧導引面
F‧‧‧調芯用突起

Claims (12)

  1. 一種電子攝影感光體,係在組合至處理匣之狀態下,可自由裝卸地組裝至電子攝影應用裝置之裝置本體而使用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具備:感光鼓,在圓筒狀導電性基體的外周面,形成含光導電性材料之感光層而構成;及齒輪凸緣或凸緣,其嵌合至該感光鼓的端部,將來自配置於前述裝置本體之驅動側動力傳遞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至前述感光鼓;該電子攝影感光體,其特徵為:前述齒輪凸緣或凸緣係形成有從動側動力傳遞部,該從動側動力傳遞部具備:圓筒體,係從承受前述旋轉驅動力之驅動力承受部突出形成,且以前述感光鼓的中心軸作為其中心;及半球形狀之複數個卡合突起,其在該圓筒體的外周上的3分割之位置,且從遠離前述驅動力承受部之前述外周位置朝半徑方向外方突出,卡合至前述驅動側動力傳遞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前述複數個卡合突起,係卡合至設於前述驅動側動力傳遞部的中央部之截面呈三角形狀的卡合孔,以使前述感光鼓旋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前述複數個卡合突起,係卡合至設於前述驅動側動力傳遞部的中央部之截面呈三角形狀的螺旋狀之卡合孔,以使前述感光鼓旋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在前述圓筒體的先端附近設置第1卡合突起,相對於該第1卡合突起在前述圓筒部的基部側設置第2卡合突起,在比該第2卡合突起還靠近前述圓筒體的基部側配合高度而以任意角度設置第3卡合突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前述複數個卡合突起,係設於前述圓筒體的先端附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前述複數個卡合突起,其從前述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係形成為圓形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前述複數個卡合突起,其從前述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係形成為橢圓形狀,其長軸朝前述圓筒體的圓周方向延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前述複數個卡合突起,其前述橢圓形狀的前述長軸與短軸交叉之位置,係偏向前述圓筒體的先端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前述複數個卡合突起,其從前述半徑方向外方觀察時之平面形狀,係形成為長圓形狀,其長邊方向朝前述圓筒體的圓周方向延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前述複數個卡合突起,其從前述半徑方向外方觀察 時之平面形狀,係形成為半圓形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前述圓筒體的內周面,係形成為可與設於前述卡合孔的中央部之調芯用突起的外周面卡合之形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電子攝影感光體,其中,將前述調芯用突起做成圓錐台形狀,將前述圓筒體的內周面做成卡合至前述圓錐台形狀之研鉢形狀。
TW102108675A 2012-03-19 2013-03-12 電子攝影感光體 TWI5810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2354 2012-03-19
PCT/JP2012/002966 WO2013140467A1 (ja) 2012-03-19 2012-05-02 電子写真感光体
PCT/JP2012/006233 WO2013140470A1 (ja) 2012-03-19 2012-09-28 電子写真感光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51072A true TW201351072A (zh) 2013-12-16
TWI581076B TWI581076B (zh) 2017-05-01

Family

ID=4922196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6607A TWI581075B (zh) 2012-03-19 2013-02-25 電子攝影感光體
TW102108675A TWI581076B (zh) 2012-03-19 2013-03-12 電子攝影感光體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6607A TWI581075B (zh) 2012-03-19 2013-02-25 電子攝影感光體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9008551B2 (zh)
EP (2) EP2835696A4 (zh)
JP (3) JPWO2013140467A1 (zh)
KR (2) KR20140136366A (zh)
CN (2) CN103443717B (zh)
TW (2) TWI581075B (zh)
WO (2) WO20131404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3140467A1 (ja) 2012-03-19 2015-08-0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US9182741B2 (en) * 2012-08-10 2015-11-10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End portion member,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8903269B2 (en) 2012-09-11 2014-12-02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Toner drum gear projection
US9164474B2 (en) * 2013-01-08 2015-10-20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Toner drum gear projection
JP1515872S (zh) * 2014-02-13 2015-01-26
JP1516699S (zh) * 2014-02-13 2015-02-02
USD779587S1 (en) * 2014-07-07 2017-02-21 Print-Rite •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of Zhuhai Drive gear for imaging component
JP6808311B2 (ja) * 2015-10-14 2021-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ドラム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フランジ部材
JP2019090847A (ja) * 2017-11-10 2019-06-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感光体ドラム、駆動シャフト、感光体ドラム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複合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5203B2 (ja) 1995-03-27 1999-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駆動力伝達部品、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
JP3599411B2 (ja) * 1995-03-27 2004-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026895B2 (ja) 1996-09-26 2007-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969805B2 (ja) 1996-09-26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173146B1 (en) * 2000-01-21 2001-01-09 Jui-Chi Wang Developer cylinder and drive gear arrangement
JP2001324909A (ja) 2000-05-15 2001-11-22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回転伝達部材
JP2001324845A (ja) 2000-05-15 2001-11-22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駆動伝達部材
KR100381601B1 (ko) 2001-09-26 2003-04-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커플링장치와 현상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인쇄기
KR100423475B1 (ko) * 2001-11-27 2004-03-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커플링장치
KR100612214B1 (ko) * 2004-07-23 2006-08-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동력 커플링장치 및 그것을 갖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4704136B2 (ja) * 2005-05-31 2011-06-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ップ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カップリング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433631B2 (en) 2005-12-20 2008-10-07 Xerox Corporation Material supply module drive shaft
TW200915025A (en) 2007-06-27 2009-04-01 Gcc Ip Pty Ltd A driving force member
US7813676B2 (en) * 2007-07-05 2010-10-12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manufacturing imaging components
CN201110941Y (zh) * 2007-08-23 2008-09-03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驱动力传递部件及处理盒
CN201174031Y (zh) 2008-03-19 2008-12-31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驱动力传递部件和处理盒
JP2010144881A (ja) 2008-12-19 2010-07-01 Ricoh Co Ltd 等速ジョイン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28492B2 (en) * 2010-09-01 2013-04-23 Techno Enterprise Limited Connection assembly of photo-conductor drum
CN102087494B (zh) * 2011-01-14 2012-12-26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感光鼓驱动组件、感光鼓和处理盒
CN202067077U (zh) * 2011-04-08 2011-12-07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JPWO2013140467A1 (ja) * 2012-03-19 2015-08-0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76454B2 (en) 2015-11-03
WO2013140467A1 (ja) 2013-09-26
TWI581076B (zh) 2017-05-01
KR20140136366A (ko) 2014-11-28
JPWO2013140467A1 (ja) 2015-08-03
CN103608733A (zh) 2014-02-26
JP3186673U (ja) 2013-10-17
KR101917327B1 (ko) 2018-11-09
JP3191130U (ja) 2014-06-12
US20140233983A1 (en) 2014-08-21
EP2835696A4 (en) 2015-12-23
US20140133886A1 (en) 2014-05-15
EP2829922A4 (en) 2015-01-28
KR20140147659A (ko) 2014-12-30
WO2013140470A1 (ja) 2013-09-26
US9008551B2 (en) 2015-04-14
CN103443717B (zh) 2017-06-13
CN103443717A (zh) 2013-12-11
TW201339770A (zh) 2013-10-01
EP2835696A1 (en) 2015-02-11
CN103608733B (zh) 2016-10-19
TWI581075B (zh) 2017-05-01
EP2829922A1 (en) 2015-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1076B (zh) 電子攝影感光體
US11402798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48382B2 (ja)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6299446B2 (ja)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現像ローラ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中間部材、及び軸受部材の本体
US8311455B2 (en) Driving force member
TW202210966A (zh) 處理匣
JP2009288325A5 (zh)
JP2022092033A (ja) 回転力伝達部品
WO2012055312A1 (zh) 一种动力传递机构及包含该机构的处理盒
JP5834586B2 (ja) 遊星歯車機構、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5059A (ja) 等速ジョイン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