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1263A - 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1263A
TW201341263A TW101147776A TW101147776A TW201341263A TW 201341263 A TW201341263 A TW 201341263A TW 101147776 A TW101147776 A TW 101147776A TW 101147776 A TW101147776 A TW 101147776A TW 201341263 A TW201341263 A TW 2013412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ase
battery pack
terminal
vehicle bod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7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07323B (zh
Inventor
Shinji Kawatani
Masaru Nakayama
Isao Shokaku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41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12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7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732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1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 B62J43/1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on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62J43/28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hidden within the cycle fra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須使用螺絲或進行焊接而以浮動狀態使電池盒之連接端子保持於電池盒之電源裝置之構造。於車輛1裝卸自如之電池組19係包含電池盒20,該電池盒20收容對行駛用電動馬達21供給電力之電池單元。電池盒側端子73係收容於絕緣塊74。自電池盒20之壁部突出有數個肋部94a、95a等,且沿絕緣塊74之外形面而配置。於絕緣塊74之外周形成有兩個凸緣741、742、及夾持於其等之間之中間部743,中間部743之外周面具有間隙G1而滑動嵌合於電池盒20之開口103。

Description

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尤其係關於一種具有可吸收連接收容電池單元而成之電池組側端子與車身側端子之連接部之尺寸誤差之構造的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
先前,於電動車輛中,已知有將電池設為對於車身可裝卸者。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包含電性連接於車身側端子之端子(金屬端子)的電池組之內殼。該金屬端子係藉由焊接而直接對印刷基板連接。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676226號公報
由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金屬端子係藉由焊料而直接連接於基板,因此於在該金屬端子與車身側之端子之間產生位置偏移之情形時,該偏移係藉由金屬端子之撓曲而加以吸收。
然而,由於每次對車身裝卸電池組時均會使金屬端子產生撓曲,因此耐久性成為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解決上述問題,並提供一種較佳之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即便於在電池組側及車身側之連接端子相互間存在位置偏移之情形時,亦會吸收該位置偏移並於裝卸電池時不會使連接端子撓曲而損傷耐久性。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一種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其係包含電池盒(20)且相對於電動車輛(1)裝卸自如,該電池盒(20)收容對電動車輛(1)之行駛用電動馬達(21)供給電力的電池單元,該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之第1特徵在於包含:絕緣塊(74),其收容連結於設置於電動車輛(1)之車身側之車身側端子的電池盒側端子(73);及數個肋部(94a、95a、96a、94b、95b、96b),其為將上述絕緣塊(74)保持於上述電池盒(20)內,而自上述電池盒(20)之壁部向內側突出,並沿上述絕緣塊(74)之外形面且相對於該外形面具有既定之間隙而配置;於上述電池盒(20)中,設置有使上述電池盒側端子(75)臨向外部且使上述絕緣塊(74)貫通之開口(103),並且上述絕緣塊(74)中之貫通於上述開口(103)之部分包含自上述電池盒(20)之內外抵接於該開口(103)之內緣的兩個凸緣(741、742),藉由該兩個凸緣(741、742)而形成之中間部之外周面具有間隙(G1)而滑動嵌合於上述開口(103)。
又,本發明之第2特徵在於:於上述電池盒(20)中,更進一步設置有:保險絲(99),其位於自上述電池盒側端子(73)所引出之線束(105)側且連接有上述線束(105);及數個突出部(98a、98b、99b、100b),其保持上述保險絲(99)。
又,本發明之第3特徵在於:上述電池盒(20)包含在車載狀態下位於車身前方側之盒前部分(20F)、及位於車身後側之盒後部分(20Rr),且劃分為:第1收容部(20M),其收容電池單元;及第2收容部(20B),其位於上述第1收容部(20M)之下方,且收容上述保險絲(99)及上述絕緣塊(74);且於形成上述第1收容部(20M)之上述盒前部分(20F)與上述盒後部分(20Rr)之間係藉由密封構件來加以密封。
又,本發明之第4特徵在於:上述電池盒(20)包含排水孔(75),其形成於構成上述第2收容部(20B)之下部壁。
進而,本發明之第5特徵在於:上述保險絲(99)係接近於上述第2收容部(20B)中之上述第1收容部(20M)側之壁(84)而配置。
根據具有第1特徵之本發明,由於收容電池盒側端子之絕緣塊可相對於電池盒在間隙G1之範圍內進行移位,因此即便存在電池盒側端子和與電池盒側端子成對之車身側端子之位置產生偏移,亦可藉由使絕緣塊移位而吸收該位置偏移。其結果為電池盒側端子與車身側端子順利地結合,就電池盒側端子及車身側端子之二者而言耐久性增大。
又,由於絕緣塊係藉由數個肋部而以浮動狀態保持於電池盒,因此無需藉由螺絲或焊接之固定,從而組裝時之作業性提高。
又,根據具有第2特徵之本發明,由於將保險絲接近配置於電池盒側端子,因此可縮短鏈接電池盒側端子與保險絲之間之線束。
又,根據具有第3特徵之本發明,收納有電池單元之第1收容部係藉由密封構件來加以密封。
又,根據具有第4特徵之本發明,即便有水進入收容有電池盒側端子或保險絲之第2收容部內,亦可防止該水積存。
又,根據具有第5特徵之本發明,即便有水進入第2收容部內,亦可避免設置於靠第1收容室側之保險絲被潑到水。
1‧‧‧電動車輛
2‧‧‧頭管
3‧‧‧主框架
4‧‧‧樞軸盤
5、6‧‧‧樞軸
7‧‧‧搖臂
8‧‧‧後煞車踏板
9‧‧‧座椅框架
10‧‧‧避震器前部支撐托架
11‧‧‧副框架
12‧‧‧撐桿
13‧‧‧後輪支撐板
14‧‧‧副管
15‧‧‧連結管
16‧‧‧避震器支撐後部托架
17‧‧‧後避震器
18‧‧‧驅動裝置
19‧‧‧電池組(電源裝置)
19c‧‧‧傾斜面
19L‧‧‧左半部分
19R‧‧‧右半部分
19P‧‧‧延長部分
20‧‧‧電池盒
20F‧‧‧前部分
20Rr‧‧‧後部分
20J‧‧‧匯合面
20U‧‧‧上室
20M‧‧‧中間室(第1收容室)
20B‧‧‧下室(第2收容部)
21‧‧‧電動馬達
22‧‧‧減速機
23‧‧‧驅動裝置盒(馬達盒)
24、25‧‧‧懸掛托架
27‧‧‧電池組保持撐桿
28‧‧‧電池組外殼
29‧‧‧端子台
29a‧‧‧突起部
29b、29c‧‧‧內周面
29P、59P、66P‧‧‧頂部
30‧‧‧鎖定裝置撐桿
30a‧‧‧擴展部分
31‧‧‧PDU用托架
32‧‧‧鎖定裝置
32c‧‧‧旋轉中心
33‧‧‧PDU(動力驅動單元)
34‧‧‧把手
35‧‧‧輸出軸
36‧‧‧驅動側鏈輪
37‧‧‧後輪軸
38‧‧‧從動側鏈輪
39‧‧‧驅動鏈條
40、41‧‧‧踏板
42‧‧‧踏板桿
43‧‧‧托架
44‧‧‧動作臂
45‧‧‧煞車纜線
48‧‧‧轉向手柄
49‧‧‧頂部橋接器
50‧‧‧底部橋接器
51‧‧‧前叉
52‧‧‧前輪軸
53‧‧‧前擋泥板
55‧‧‧加速器握把
56‧‧‧加速器纜線
57‧‧‧加速器開度感測器
59‧‧‧端部卡合凸部
59d、66d‧‧‧傾斜面
59S‧‧‧側面
60‧‧‧端部卡合凹部
60a‧‧‧角部
61‧‧‧鏈條罩
62‧‧‧卡合孔
63‧‧‧公側端子(車身側端子)
63a、63e‧‧‧電源端子
63b、63c、63d‧‧‧信號線用端子
63f、63F‧‧‧角
63h‧‧‧稜線
64‧‧‧絕緣板
65、105‧‧‧線束
66‧‧‧中間卡合凸部
66E‧‧‧止動件
67‧‧‧架部
68、69、101、102‧‧‧缺口
70‧‧‧中央卡合凹部
71、72、94a、95a、96a、97a、94b、95b、96b、97b、98b、99b、100b、283‧‧‧肋部
73‧‧‧母側端子(電池盒側端子)
74‧‧‧絕緣塊
75‧‧‧缺口(排水孔)
76‧‧‧前壁
77‧‧‧後壁
78‧‧‧把手之抓握部
80‧‧‧上壁
79、106‧‧‧縱壁
82、86‧‧‧左壁
83、87‧‧‧右壁
84‧‧‧下壁(中間室)/上壁(下室)
85‧‧‧下壁
89‧‧‧螺絲通孔
90‧‧‧螺絲孔
91‧‧‧銷
92‧‧‧銷孔
98a‧‧‧凸座
99‧‧‧保險絲
103、291‧‧‧開口
105‧‧‧下框架
106‧‧‧擋板
201、202‧‧‧下部角部
281、282‧‧‧凸座
285‧‧‧左側壁
292‧‧‧基座
293、294‧‧‧安裝部
295‧‧‧電池組支撐部
296、297‧‧‧螺栓通孔
298‧‧‧上部導件
299、301‧‧‧下部導件
300‧‧‧止動件
321‧‧‧缸筒部
322‧‧‧鎖定銷導件
323‧‧‧鎖定銷(可動部)
324‧‧‧鑰匙孔
325‧‧‧內筒圓盤
326‧‧‧偏心軸
327‧‧‧端部
621‧‧‧加強環
632‧‧‧接觸部
633‧‧‧連接部
641‧‧‧主部分
642‧‧‧右側緣
643‧‧‧左側緣
644‧‧‧凹部
651、652、771、772‧‧‧電線
653、773‧‧‧信號線
711、712、721、722‧‧‧階差部分
713、723‧‧‧連結部
731‧‧‧端部
741、742‧‧‧凸緣部
743‧‧‧夾持部分(中間部)
745‧‧‧開口部
745、746、747‧‧‧外形面
781‧‧‧凸部
801‧‧‧前部臂部分
802‧‧‧後部臂部分
x1‧‧‧肋部之部分
x2‧‧‧T字狀部分
α、θ、θ2‧‧‧角度
CL1、CL2、CL3、CL4、CL5、CL6、G1‧‧‧間隙
D‧‧‧深度
Fr‧‧‧前方
Rr‧‧‧後方
L‧‧‧左方向
R‧‧‧右方向
Up‧‧‧上方向
WF‧‧‧前輪
WR‧‧‧後輪
圖1係為包含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電動車輛控制裝置之電動車輛之主要部分右側視圖。
圖2係為包含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電動車輛控制裝置之電動車輛之主要部分左側視圖。
圖3係為自右前方觀察電動車輛之主要部分立體圖。
圖4係為自車身右後上方觀察鎖定裝置之立體圖。
圖5係為自車身右側觀察通過鎖定裝置之鎖定銷之橫剖面之剖面 圖。
圖6係為自車身右後上方觀察收容於電池組外殼之電池組之立體圖。
圖7係為自車身右後上方觀察固定於電池組外殼之端子台之立體圖。
圖8係為自車身右後上方觀察嵌入絕緣板之端子台之立體圖。
圖9係為自車身左後下方觀察端子台之立體圖。
圖10係為自車身左後上方觀察電池組之立體圖。
圖11係為自車身左前下方觀察電池組之立體圖。
圖12係為自車寬方向中央側觀察電池盒之前部分之俯視圖。
圖13係為自車寬方向中央側觀察電池盒之後部分之俯視圖。
圖14係為自車身左側觀察電池盒之圖。
圖15係為電池盒之主要部分放大立體圖。
圖16係為自左前下方觀察電池盒之部分之立體圖。
圖17係為自左前下方觀察安裝有保險絲、母側端子及絕緣塊之狀態之部分之立體圖。
圖18A係為表示將電池組安裝於電池組外殼時之電池組與端子台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18B係為表示將電池組安裝於電池組外殼時之電池組與端子台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18C係為表示將電池組安裝於電池組外殼時之電池組與端子台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18D係為表示將電池組安裝於電池組外殼時之電池組與端子台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19A係為與圖18A相對應之表示電池組外殼及端子台與電池組之位置關係的自車身右後上方觀察之立體圖。
圖19B係為與圖18B相對應之表示電池組外殼及端子台與電池組之位置關係的自車身右後上方觀察之立體圖。
圖19C係為與圖18C相對應之表示電池組外殼及端子台與電池組之位置關係的自車身右後上方觀察之立體圖。
圖19D係為與圖18D相對應之表示電池組外殼及端子台與電池組之位置關係的自車身右後上方觀察之立體圖。
圖20係為公側端子單元之前視圖(自車身右側觀察之圖)。
圖21係為公側端子單元之立體圖(自車身後方右下側觀察之圖)。
圖22係為公側端子單元之俯視圖。
圖23係為公側端子單元之側視圖(自車身前方觀察之圖)。
圖24係為自車身之右前下方觀察收容有母側端子之絕緣塊之立體圖。
圖25係為自左後上方觀察收容有母側端子之絕緣塊之立體圖,圖26係為自車身左側觀察母側端子之接觸部之絕緣塊之剖面圖。
圖27A係為自車身後方觀察表示公側端子與母側端子之位置關係之剖面圖。
圖27B係為自車身後方觀察表示公側端子與母側端子之位置關係之剖面圖。
圖27C係為自車身後方觀察表示公側端子與母側端子之位置關係之剖面圖。
圖27D係為自車身後方觀察表示公側端子與母側端子之位置關係之剖面圖。
圖27E係為自車身後方觀察表示公側端子與母側端子之位置關係之剖面圖。
圖28係為表示圖27E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29係為設置有下框架之二輪機車之主要部分右側視圖。
圖30係為圖13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圖1係為包含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的電動車輛之主要部分右側視圖,圖2係其左側視圖,圖3係為自右前方觀察電動車輛主要部分立體圖。為容易理解主要部分的構成而省略乘員座椅及整流罩(cowl)等之圖示。於以下參照之各圖中,分別以符號Fr表示電動車輛1之前方,以符號Rr表示後方,以符號L表示左方向,以符號R表示右方向,以符號Up表示上方向,於未特別定義之情形時,本說明書中之朝向之記載係為電動車輛之朝向。
電動車輛1係為以電動馬達為驅動源之越野型之二輪機車(以下,「電動車輛」係當作為「二輪機車」來加以進行說明二輪機車1係包含主框架3,其前端部接合於頭管2且向後下方延伸。主框架3係為由向上側彎曲之單一之管件所形成的硬殼構造。主框架3之材質係為任意,且亦可與頭管2一體成型。
於主框架3之後下部接合有樞軸盤(pivot plate)4,其包含沿車寬方向延伸之樞軸5及樞軸6。樞軸5及樞軸6中之位於上方之樞軸5係上 下搖動自如地支撐著左右一對搖臂7。較樞軸5位於更下方之樞軸6係上下搖動自如地支撐著配置於電動二輪機車1右側之後煞車踏板8。於樞軸盤4之下端部可樞支配置在電動二輪機車1左側之側腳架(未圖示)。
於主框架3之彎曲之中間部接合有左右一對座椅框架9及避震器前部支撐托架10。避震器前部支撐托架10係藉由撐桿12加以補強。座椅框架9之前端部係接合於主框架3,且向車身後方延伸。設置有副框架11,其前後端分別接合於主框架3與座椅框架9,藉由該副框架11而自下方支撐並加強座椅框架9。
於左右一對搖臂7之後部分別接合有後輪支撐板13,進而於後輪支撐板13之上部接合有向車身前方延伸之左右一對副管14之後端部。於副管14與搖臂7之間設置有連結兩者之連結管15。於副管14之上部接合有避震器支撐後部托架16。設置有後避震器17且藉由避震器支撐前部托架10與避震器支撐後部托架16而樞支。遍及座椅框架9及主框架3之前部分而安裝有未圖示之乘員座椅。
於主框架3設置有驅動裝置18及位於驅動裝置18前方之作為電源裝置之電池組19。電池組19係於電池盒20中收容數個電池單元(未圖示)而成。驅動裝置18係包含電動馬達21與減速機22,並藉由驅動裝置盒(以下稱為「馬達盒」)23而加以被覆蓋。再者,由於驅動裝置18係由馬達盒23所覆蓋,因此應該以虛線來描繪,但為避免繁雜及更易於理解其形狀則以實線加以描繪。馬達盒23係連結於接合於主框架 3之懸掛托架24、25及樞軸盤4而懸架於3個部位。電池組19係包含:電池組保持撐桿27,其連結於馬達盒23之下部且較馬達盒23延伸至更後方;電池組外殼28,其固定於電池組保持撐桿27;及端子台29,其固定於電池組外殼28之下部。
於主框架3之前部接合有向下方突出之鎖定裝置支撐桿30與PDU用托架31。在位於電池組19正前方之鎖定裝置支撐桿30安裝有鎖定裝置32,在位於靠頭管2之位置之PDU用托架31安裝有PDU(動力驅動單元)33。PDU33係由電池組19供給電力,並根據電池資訊(電池殘餘量等)、及設置於二輪機車1之各種開關或感測器等之檢測信號等而來進行電動馬達21之數位相位控制。
於電池組19之電池盒20之車身前方側上部設置有用以搬運電池組19之把手34,於把手34形成有與自鎖定裝置32突出之鎖定銷產生卡合的鎖定銷卡合部(鎖定銷及鎖定銷卡合部之詳細內容於下文中加以敍述)。
於減速機22之輸出軸35連結有驅動側鏈輪36。作為驅動輪之後輪WR藉由後輪軸37而支撐於後輪支撐板13,於後輪軸37連結有從動側鏈輪38。於驅動側鏈輪36與從動側鏈輪38之間架設有驅動鏈條39,藉由減速機22所被減速之電動馬達21之動力係經由從動側鏈輪38而傳遞至後輪軸37。於驅動鏈條39設置有覆蓋其上部之鏈條罩61(參照圖1)。再者,後輪軸37與從動側鏈輪38係以使電動馬達21之動力僅沿二輪機車1之前進方向傳遞至後輪WR之方式插入安裝單 向離合器而加以連結。
於左右兩端安裝有供乘員擱放腳部之踏板40、41之踏板桿42沿車寬方向延伸。踏板桿42係經由托架43而安裝於馬達盒23之底面。由樞軸6所支撐之後煞車踏板8係包含:乘員以腳部操作之前部臂部分801;及後部臂部分802,其係藉由煞車纜線45而連結於設置於後輪軸37之後煞車(未圖示)之動作臂44。
於頭管2轉動自如地支撐有未圖示之轉向軸,其沿上下方向貫通該頭管2內而延伸,於分別結合於轉向軸之上下之頂部橋接器49及底部橋接器50結合有沿上下延伸之左右一對前叉51。於前叉51之下端支撐有沿車寬方向延伸之前輪軸52,於前輪軸52旋轉自如地支撐有前輪WF。於前叉51安裝有位於前輪WF之上方之前擋泥板53。
於支撐於頂部橋接器49之轉向手柄48設置有加速器握把55。於加速器握把55連結有加速器纜線56,加速器握把55之轉動量(加速器開度)係經由加速器纜線56而傳遞至設置於馬達盒23內之加速器開度感測器(APS,Accelerator Position Sensor)57。
圖4係自車身之右後上方觀察鎖定裝置32之立體圖,圖5係自車身右側觀察通過鎖定裝置32之鎖定銷之橫剖面之剖面圖。鎖定裝置32係包含圓筒狀之缸筒部(cylinder)321、向缸筒部321之側部(車身後側)突出之鎖定銷導件322、及貫通鎖定銷導件322而沿正交於缸筒部321之方向延伸之可動部即鎖定銷323。
於缸筒部321之右端部形成有鑰匙孔324,並與插入該鑰匙孔324之鑰匙(未圖示)之轉動方向產生連動,且以如下方式構成:當向電源接通方向(例如順時針方向)轉動鑰匙時鎖定銷323自缸筒部321突出,當向電源斷開側轉動鑰匙時則鎖定銷323後退至缸筒部321側。
將鑰匙之旋轉動作轉換為鎖定銷323之前後方向動作之機構係如圖5所示,藉由與缸筒部321同軸之方式設置內筒圓盤325,並使設置於該內筒325之偏心軸326卡合於鎖定銷323之端部(向柱體內部突出之環狀部分)327,而可根據偏心軸326相對於內筒圓盤325之旋轉中心32c之偏心量使鎖定銷323突出或後退。鎖定裝置32係以突出之鎖定銷323在形成於電池盒20之卡合孔62中滑動嵌合而定位之方式安裝於鎖定裝置支撐桿30。鎖定銷323之進退機構並不限定於圖5所示之構造,能夠以眾所周知者來代替。
電池盒20係從輕量化及製造之容易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樹脂製,因此為了加強卡合孔62,而可於卡合孔62之內周嵌入例如包含金屬之加強環621。
圖6係自二輪機車1之右後上方觀察收容於電池組外殼28中之電池組19之立體圖。電池組外殼28係呈除去構成大致長方體之6面中之1面(車身右側之面)的形狀,且以僅覆蓋電池組19之位於車身左側之大致一半19L之方式設定深度D(車身左右方向尺寸)。因此,電池組19之車身右側之大致一半19R未被電池組外殼28所覆蓋,而可自外 部來觀察且確認電池組19之右側外觀。
於電池組外殼28之底部固定有端子台29。於端子台29設置有電池組支撐部295,其在電池組19之右側部分、即未由電池組外殼28所覆蓋之右半部分19R之前後表面下部卡合於電池組19側之前後表面下部。
電池組19之右半部分19R之上部係較電池組外殼28之上端部更延伸至上側,於該上側延長部分19P設置有自車身左側部分向右側方向凹陷之凹部,而形成該凹部之上壁則構成供人之指頭來抓住之把手34之抓握部。凹部及作為凹部之上壁之抓握部係參照圖10、圖13等而於下文中加以敍述。
電池組19之電池盒20係由沿車身前後方向一分為二之前部分20F與後部分20Rr所形成,於構成上側延長部分19p之前部分20F之前側面形成有使從鎖定裝置32突出之鎖定銷323滑動嵌合的卡合孔62。卡合孔62係穿設於電池盒20中之與把手34之抓握部(下述)正交的前部分20F之壁面。
圖7係固定於電池組外殼28之端子台29之立體圖,圖8係自車身左後上方觀察嵌入絕緣板64之端子台29之立體圖,圖9係自車身左後下方觀察端子台29之立體圖。端子台29包含:基座292,其包含開口291,該開口291嵌入有安裝沿車身前後方向呈1行地配置之數個車身側端子即公側端子63之絕緣板64;安裝部293、294,其於基座 292上突出並且在車身左側端部加以分開配置於車身前後方向;及電池組支撐部295,其相對於基座292向車身右側延伸。於開口291與電池組支撐部295之間,在基座292上形成有卡合於電池盒20之底面之突起部29a。
安裝部293、294包含內周面29b、29c,其分別覆蓋形成於電池組外殼28之車身左側面之凸座281、282(參照圖9)。於安裝部293、294中,分別形成有沿車身寬度方向穿設之螺栓通孔296、297,藉由自車身右側使可穿過該螺栓孔296、297之螺栓或固定螺絲(未圖示)分別螺合於形成於自電池組外殼28突出之凸座281、282之螺絲孔(未圖示),而可將端子台29固定於電池組外殼28。
於開口291之車身右側緣之車身前後方向兩側,沿基座292之上表面突出有上部導件298、298,並且於開口291之車身右側緣,在上部導件298、298之間設置有沿基座292之下表面而突出之下部導件299。另一方面,於開口291之車身左側緣之車身前後方向兩側,沿基座292之下表面而突出有下部導件301,於開口291之車身左側緣之車身前後方向中央部,自基座292之上表面突出而設置有止動件300。
於公側端子63連接有引出至驅動裝置18側之線束65。於將絕緣板64安裝於基座292之情形時,將線束65穿過開口291而自端子台292之基座292之上側穿入基座292之下側。然後,一方面將絕緣板64之一邊緣(車身右側之邊緣)夾入上部導件298、298與下部導件299之間,一方面使絕緣板64之另一邊緣(車身左側之邊緣)之下表面抵接 於下部導件301,使止動件300卡合於上表面從而固定。於圖7中,於電池組外殼28中,在凸座281及282之間且位於靠基座292之位置形成有肋部283,肋部283自壁部(左側壁285)朝向右側突出。該肋部283係以相對於安裝於電池組外殼28內之端子台29可自上方覆蓋絕緣板64之左緣之方式而加以設定其位置。肋部283係藉由止動件300而將卡止於端子台29之絕緣板64更加穩固地加以定位從而抑制向上方產生移動。
電池支撐部295係包含沿車體前後方向排列之兩個端部卡合凸部59、59、及位於端部卡合凸部59、59之間之中央卡合凸部66。端部卡合凸部59、59與中央卡合凸部66係稱為「車身側卡合部」,於端子台29上,在車寬方向上自車身中心偏向一側(於該例中為右側)而加以設置。中央卡合凸部66係突出至端部卡合凸部59、59側,且包含頂部66P,該頂部66P包含如下所述卡合於電池盒20之圓柱狀之止動件66E。於形成於端部卡合凸部59、59與中央卡合凸部66之間之空間中插入有形成於電池盒20之底部的肋部711、721(參照圖11於下文中加以敍述)。端部卡合凸部59、59之相互對向之側面59S、59S具有如下功能:當將電池組19安裝於端子台29時,抵接於與中央卡合凸部66之間插入之電池盒20側的肋部711、712之側面,導引肋部711、712從而進行電池組19之車身前後方向上之位置對準。
端部卡合凸部59、59與中央卡合凸部66之頂部59P和66P之上部形狀係均為相同形狀之局部圓形,且排列於電池組19之前後方向。端部卡合凸部59、59與中間卡合凸部66之車身右側底部係形成大致 水平地延伸之架部67,端部卡合凸部59、59與中央卡合凸部66相互於下部產生連結。架部67係如下所述,當對於電池組外殼28裝卸電池組19時提供可臨時放置之平台。
圖10係自車身左後上方觀察電池組19之立體圖,圖11係自車身左前下方觀察電池組19之立體圖。於圖10、圖11中,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與後部分20Rr係相互藉由螺栓或固定螺絲而結合從而形成作為密封之框體之電池盒20。
於電池盒20中之前部分20F之側面(於車載時位於車身前側之面)之周緣,於數個部位形成有用以穿過螺栓或固定螺絲之當作為避讓部之缺口68。又,於與缺口68相對應之後部分29Rr之周緣形成有與自前部分29F側穿入之螺栓或固定螺絲產生螺合的螺絲孔90(參照圖13於下文中加以敍述)。為不使螺絲孔90不必要地變長而於後部分20Rr之周圍形成有缺口69。螺絲孔係形成於除該缺口69以外之靠前部分20F之部分。
電池盒20之下部角部201、202係分別為回避形成於端子台29之安裝部293、294而成為被局部切去之凹部。又,於電池盒之下部側面(於車載時位於車身左右側之面)上,形成有與電池支撐部295之端部卡合凸部59、59適合之端部卡合凹部60、及與中央卡合凸部66適合之中央卡合凹部70。端部卡合凹部60與中央卡合凹部70係稱為「電池盒側卡合部」。端部卡合凹部60與中央卡合凹部70係藉由於電池盒20之底部突出之肋部71、72來加以區劃。肋部71、72係平行於電池盒 20之前部分20F與後部分20Rr之匯合面20J,且分別具有在車身寬度方向之中途向正交於匯合面20J之方向產生彎曲而形成階差的2個部分711、712與721、722。
肋部71之部分711、712與肋部72之部分721、722中位於外側之部分711、721係抵接於端部卡合凸部59、59之內側面59S、59S(參照圖8),位於內側之部分712、722係抵接於中央卡合凸部66中之延伸至頂部66P下方之外側。肋部71之部分711、712係抵接於電池盒20之內側面59S、59S而發揮當作為限制電池組19相對於端子台292之車身前後方向之位置的導件之功能。且設置有連接肋部71之部分711與712之連結部713、連接部分721與722之連結部723。連結部713、723之任一者均於電池組19之側視下呈弧狀,其內周面(電池組19之位於靠上側之面)係於將電池組19搭載於端子台29之位置上卡合於中央卡合凸部66之止動件66E。
於電池盒20之底部安裝有絕緣塊74,其包含供安裝於端子台29之公側端子63插入的電池盒側端子即母側端子73(參照圖24~圖26等並於下文中加以敍述)。絕緣塊74係由橡膠或樹脂等具有電氣絕緣性與彈性之材料所形成,且藉由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與後部分20Rr來加以夾持,而未使用螺栓或固定螺絲等連結構件。夾持之態樣將於下文中加以敍述。於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之底部設置有供形成於端子台292上之突起部29a嵌合之缺口75。該缺口75之一側為敞開,但該缺口75亦可為使突起部29a嵌合之孔(嵌合孔)。
圖12係自車寬方向中央側觀察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之俯視圖,圖13係自車寬方向中央側觀察電池盒20之後部分20Rr之俯視圖,圖14係自車身左側觀察電池盒20之圖。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及後部分20Rr當相互組合時分別形成上室20U、中間室20M(第1收容室)、及下室20B(第2收容室)(圖14參照)。再者,於圖13中表示於下室20B保持有收容母側端子73之絕緣塊74之狀態。
上室20U係由前壁76及後壁77、成為把手34之抓握部的上壁78、自上壁78向下延伸之縱壁79、及中間室20M之上壁80所包圍且形成一側(車寬方向左側)敞開之凹部。抓握部即上壁78係沿電池組19之前後方向(與車身前後方向大致相同之方向)延伸,用以掛住人之指頭之局部圓柱狀之凸部781為向下方鼓出。供鎖定銷嵌合之卡合孔62係於前部分20F之與抓握部78正交之前壁76上形成於自抓握部78偏離之位置。
中間室20M係為收容數個電池單元(未圖示)之空間,且由前壁76及後壁77、上壁80、左右壁82、83及下壁(與下室20B之上壁共用)84所包圍。
下室20B係由前壁76及後壁77、上壁(與中間室20M之下壁共用)84、下壁85、左壁86及右壁87所包圍,從而形成收容母側端子73及絕緣塊74、與保險絲99之空間。保險絲99係參照圖17於下文中加以敍述。
於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設置有可穿過螺栓或固定螺絲之螺絲通孔89,於電池盒20之後部分20Rr在與螺絲通孔89相對應之位置上形成有螺絲孔90。又,於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及後部分20Rr中之任一側(此處設為前部分20F)豎立設置有位置對準用之銷91,於另一側(此處設為後部分20Rr)形成有供銷91嵌合之銷孔92。
於形成中間室20M之壁部80、82、83、及84於前部分20F與後部分20Rr之匯合面20J配置墊圈或密封圈為較佳。
於形成下室20B之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中,形成有自上壁84向下室20B突出之肋部94a、自左壁86向下室20B突出之肋部95a、自下壁85向下室20B突出之肋部96a、及自前壁76向下室20B突出之肋部97a。
另一方面,於形成下室20B之電池盒20之後部分20Rr中,包含自上壁84向下室20B突出之肋部94b、自左壁86向下室20B突出之肋部95b、自下壁85向下室20B突出之肋部96b、及自後壁77向下室20B突出之肋部97b。肋部95a與95b、96a與96b、97a與97b係分別以在組合前部分20F與後部分Rr之狀態下位於相互對向之位置之方式來加以設定,從而協作保持母側端子73及絕緣塊74(下述)。
進而,於形成下室20B之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作為自前壁76突出之突出部而形成有凸座98a。另一方面,於電池盒20之後部分20Rr中,自形成下室20B之上壁84及後壁77向下室20B突出而設置有作 為突出部肋部98b、99b、100b。肋部98b、99b、100b係分別於組合前部分20F與後部分Rr之狀態下與凸座98a協作保持保險絲99(下述)。
於形成下室20B之下壁85的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與後部分20Rr中,分別形成有接受絕緣塊74之端部之缺口101、102。缺口101、102於前部分20F與後部分20Rr相互組合時形成大致矩形之開口103(參照圖15)而接受並保持絕緣塊74之端部。
圖15係為電池盒20之主要部分放大圖。如圖15所示,藉由分別形成於前部分20F與後部分20Rr之匯合面20J之缺口101、102而在電池盒20之底部形成有開口103。
圖16係為電池盒20之後部分20Rr之下部放大立體圖,圖17係為安裝有保險絲99與母側端子73及絕緣塊74之狀態下的後部分20Rr之下部放大立體圖。根據圖16可理解肋部94b、95b、及96b係局部圓筒狀,肋部97b於安裝於車身之狀態下自車身前後方向觀察下呈交叉狀。
另一方面,肋部98b及99b於安裝於車身之狀態下沿車身前後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地配置。肋部100b係平行於肋部98b、99b,且包含高度(安裝於車身之狀態下沿車身前後方向之尺寸)短於肋部98b、99b之部分x1、及高度長於部分x1、且自車身前後方向觀察下呈T字狀之部分x2。
於圖17所示之安裝狀態下,保險絲99係坐落於肋部100b之部分x1,且由肋部98b及99b與肋部100b之T字狀部分x2所夾持。即,保險絲99係在第2收容室即下室20B中之接近於與第1收容室即中間室20M之間之壁84的位置上藉由上述數個肋部98b、99b、100b加以保持。又,絕緣塊74係坐落於圖16所示之肋部97b上,且藉由肋部94b、95b、及96b即部分圓筒來加以夾持。
絕緣塊74係保持母側端子73,並且收容自母側端子73引出至保險絲99側之電線771、772、及信號線773(合併表示當作為「線束105」)。
保險絲99與絕緣塊74相鄰接,連接於母側端子73之線束105係引出至保險絲側,因此可縮短母側端子73與保險絲99間之線束105之長度。
該絕緣塊74包含凸緣部741、742,其自下室20B之內側及外側夾持使設置於電池盒20之下壁85之缺口101、102對合而形成的開口103之周緣。絕緣塊74之由凸緣部741、742所夾持之中間部分743(參照圖25)之外周形狀係以嵌合於開口103之內周之方式而來加以設定尺寸。
若以將藉由凸緣部741、742所夾持之中間部分743之外周形狀設為小於開口103之內周而於開口103之內周與中間部分743之間設置間隙從而滑動嵌合之方式來設定尺寸,於該間隙之範圍內絕緣塊74可沿下壁85進行移位,因此吸收電池盒20與端子台29之尺寸誤差而順 利地進行公側端子63與母側端子73之結合,從而提高端子之耐久性。
再者,於以使中間部分743滑動嵌合於開口103之方式來設定尺寸之情形時,於保持絕緣塊74之肋部94b、95b、及96b與絕緣塊74之間以使絕緣塊74成為可移位之方式來設置間隙為較佳。
如此,藉由組裝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與後部分Rr,而保險絲99及絕緣塊74則無須使用螺栓或固定螺絲等連結構件或藉由焊接等接合,即可使保險絲99及絕緣塊74以浮動狀態保持於電池盒20。
設置於收容保險絲99或絕緣塊74之電池盒20之下室20B之下部、即電池盒20之下壁的缺口75係使突起部29a嵌合之開口,並同時亦可成為滲入下室20B之水之排水孔。
其次,說明將電池組19安裝於電池組外殼28時之順序及動作。圖18A~18D係為表示將電池組19安裝於電池組外殼28時之電池組19與端子台29之位置關係之圖,圖19A~19D係為與圖18A~18D相對應之表示電池組外殼28及端子台29與電池組19之位置關係的自車身右後上方觀察之立體圖。電池組19之裝卸操作時,使用側腳架而使二輪機車1以左傾斜姿勢獨立地站立,因此端子台29並未直立而例如向左側傾斜有大致12度,但於圖18A~18D及圖19A~圖19D中為了方便而表示直立之圖。
於圖18A~18D中,包含端部卡合凸部59、59與中央卡合凸部66 之電池組支撐部295係具有自其頂部29P(由頂部59P、66P所形成)朝向車身右側而向下傾斜地形成之傾斜面59d、66d。傾斜面59d、66d係相對於基座292具有角度α(例如角度α為35度)。
首先,於圖18A、19A中,使電池組19相對於端子台29自車身右上側接近。將電池組19以右手握住把手34,並以左手支撐形成有把手34之側之部分19R來加以操作為較佳。此時,電池組19係以如下方式接近:使藉由設置於電池盒20之底部之肋部71及肋部72而形成的端部卡合凹部60與中央卡合凹部70之縱壁(以端部卡合凹部60之縱壁601為代表進行說明)大致沿電池組支撐部295之傾斜面59d、66d,且使電池組支撐部295之頂部29P自電池組19之下方與端部卡合凹部60及中央卡合凹部70對向。
再者,如參照圖11所說明般,肋部71由部分711、712所形成,肋部72由部分721、722所形成。又,電池組支撐部295頂部由頂部59P與66P所形成。
於圖18A、圖19A所示之姿勢下,電池組外殼28僅覆蓋端子台29之內側(車身左側且為設置於公側端子63之側),而未覆蓋電池組支撐部295,因此作業者可明顯地看到端部卡合凸部59與端部卡合凹部60之相對位置關係。
繼而,當自圖18A、19A所示之姿勢稍微放鬆支撐電池組19之手時,電池組19沿傾斜面59d、66d滑過縱壁601,下降並移動至圖18B、 圖19B所示之位置。於圖18B、圖19B之姿勢(臨時放置)下,電池組支撐部295之頂部29P到達抵接於端部卡合凹部60最上部內表面之位置,且切去電池組19之底部之角(位於車身右側之角)而形成之面19c係抵接於電池組支撐部295之架部67之上表面。再者,傾斜面19c係在作為整體而形成為大致長方體之電池盒20之下表面中,自端部卡合凹部60及中央部卡合凹部70之下部敞開端部朝向鄰接於上述下表面之面中之鄰接於上述架部67突出之側的面而延伸。
因此,於該位置上只要作業者進一步放鬆支撐電池組19之手,只要手輕微支撐即可使電池組19臨時放置於端子台29上。於重量相對為大之電池組19之安裝作業中,可暫時放鬆緊握電池組19之手,從而於減輕安裝作業之負擔之方面為有效果。
其次,進行向車身左側方向扶起以傾斜姿勢臨時放置之電池組19並使其直立之操作。於該操作中,如圖18C、19C所示,以端部卡合凹部60中之角部60a為支點而使電池組19相對於端子台29之姿勢產生改變,使面19c離開端子台29之架部67。於形成端部卡合凹部60之壁部中,以在自臨時放置姿勢扶起電池組19並使其直立為止之期間不妨礙頂部29P以弧狀軌跡進行移動之方式,包含具有與沿該弧狀軌跡之曲線大致一致之形狀的部分。
於圖18C、圖19C所示之位置上,於端子台29上突出之公側端子63開始卡合於收容電池組19之母側端子73之絕緣塊74。公側端子63之前端中對車身左側即電池組插入方向上之內側進行倒角,以防止公 側端子63之前端碰撞絕緣塊74之開口角部(將公側端子63導引至相對於母側端子73之插入口的開口之角部)。公側端子63之詳細形狀係參照圖21、23等並於下文中加以敍述。
於圖18D、圖19D中,電池組19係坐落於端子台29上。即,電池組19係為相對於車身之安裝結束姿勢。於該位置上,電池組19之底面係抵接於基座292之上表面,公側端子63係與母側端子73產生電性接觸。於該位置上,形成於電池組19之把手34之前壁76的卡合孔62與鎖定裝置32之鎖定銷323相對向。因此,當將鑰匙插入鎖定裝置32之鑰匙孔並轉動至既定之鎖定位置時,鎖定銷323突出並嵌合於卡合孔62,因此電池組19係在端子台29上鎖定於二輪機車1之主框架3。
於電池組19坐落於端子台29上之位置上,自電池組支撐部295之中間卡合凸部66之頂部66P突出之止動件66E卡合於形成於肋部71之部分711、712之連結部713、與形成於肋部72之部分721、722之連結部723(參照圖11)的內周面(上側面),從而電池組19之上下方向位置被限制。
進而,端子台29上之電池組19之平行於基座292之上表面之方向上的位置係藉由端部卡合凹部60、60及中央卡合凹部70相對於端部卡合凸部59、59及中央卡合凸部66之各抵接部來加以限制,亦藉由形成於電池盒20之前部分20F之底部之缺口75、與端子台29上之突起部29a之嵌合而加以限制。
當自端子台29及電池組外殼28拆卸電池組19時,則相反地進行上述動作。即,以鑰匙操作鎖定裝置32而將鎖定銷323自卡合孔62拔出。藉此,電池組19成為可向車身右側傾斜,因此若握住把手34而使電池組19之上側向車身右側傾斜並向上方提起,則可從二輪機車1拆卸電池組19。
圖20係公側端子單元之前視圖(自車身右側觀察之圖),圖21係公側端子單元之立體圖(自車身後方右下側觀察之圖),圖22係公側端子單元之俯視圖,圖23係公側端子單元之側視圖(自車身前方觀察之圖)。於圖20~圖23中,公側端子63設置有多根(此處為5根),於向二輪機車1之安裝狀態下沿車身前後方向排列而配置。
數個公側端子63中之2根係分別連接於電池組19之正極側與負極側的電源端子63a、63e,其餘部分係連接於信號線之信號線用端子63b、63c、63d。電源端子63a、63e係以前端較信號線用端子63b、63c、63d成為更高之位置之方式加以設置,從而相對於母側端子73電源端子63a、63e比信號線用端子63b、63c、63d更先產生電性連接。藉此,電源端子63a、63e及母側端子73之耐久性提高。
如圖23所示,公側端子63之前端中,相對於公側端子63之長度方向以角度θ對車寬方向左側之角63f傾斜地進行倒角,且相對於公側端子63之長度方向以大於角度θ之角度θ2對車寬方向右側之角63F進行倒角。再者,角63f之倒角長度L則大於角63F之倒角長度L2。 即,角63f比角63F更大地被切割。如此,公側端子63於車身後方觀察下形成為前端變細形狀。
角63F之倒角係以當連接於母側端子73時相對於母側端子73並非以點而以面開始接觸之方式來加以設置。另一方面,角63f之倒角之目的在於可確保間隙從而當開始將公側端子63連接於母側端子73時可防止公側端子63之前端與絕緣塊74之角產生碰撞或卡住。
信號線用端子並不限定於3根,亦可視需要增減,亦可將根數固定為例如5根,且根據二輪機車1之車種或等級等而視需要使用全部或一部分。
公側端子63係貫通於與絕緣板64正交之方向而加以設置,於自絕緣板64位於下方之部分連接有自線束65分支之電線651、652或信號線653、653、653。
絕緣板64包含:主部分641,其嵌合於形成於端子台29上之開口291;右側緣642,其自主部分641向車身右側突出並由端子台29之上部導件298夾持;及左側緣643,其自主部分641向車身左側突出,並卡合於自端子台29延伸之止動件300。於左側緣643形成有凹部644,止動件300之前端回避該凹部644而轉入絕緣板64之左側緣643之上側,藉由止動件300與端子台29之下部導件301來夾持絕緣板64並加以固定(一併參照圖8、圖9)。
圖24係為自車身之右前下方觀察收容有母側端子73之絕緣塊74之立體圖,圖25係為自該左後上方觀察之立體圖,圖26係為自車身左側觀察母側端子73之接觸部之絕緣塊74之剖面圖。
於圖24~圖26中,於絕緣塊74之上部形成有供數個公側端子63(63a~63e)插入之數個(於該例中為5個)開口部745。開口部745為矩形,且具有朝向位於內側之母側端子73而開口面積變窄之錐面。母側端子73係位於開口部745之開口面積變窄側,母側端子73係如圖26所示,包含:2個接觸部632,其用以自2個方向夾入插入之公側端子63;及連接部633,其自接觸部632向下側延伸且連接於電線771、772或信號線773。為避免繁雜,連接部632、633中僅車身前後方向兩端者標註有符號。
於包圍開口部745之部分之外周形成有凸緣部741、742,其自下室20B之內側及外側夾持形成於電池盒20之底部之開口103之周緣。由凸緣部741、742所夾持之部分743係以與開口103之內緣一致之方式來設定尺寸。
繼而,說明和電池組19與端子台29之位置關係相對應的公側端子63與母側端子73之位置關係。圖27A~27E係為自車身後方觀察表示公側端子63與母側端子73之位置關係之剖面圖。首先,於圖27A中,使收容母側端子73之絕緣塊74自車身右側斜上方接近公側端子63。
於圖27B中,公側端子63之前端位於一部分進入絕緣塊74之位置。由於在絕緣塊74之開口部745形成有錐面,因此傾斜地切割公側端子63之前端而形成之角63f與絕緣塊74之間維持有較大之間隙CL1。
於圖27C中,公側端子63之前端與絕緣塊74內之母側端子73之端部(開口部745側端部)731產生接觸。於該位置上,公側端子63之角63f與絕緣塊74之開口部745之錐面大致平行。
公側端子63之前端部分係以朝向最端部而板厚變薄之方式被壓扁,其壓扁之形狀之部分與維持板厚之部分之間成為稜線63h。
於圖27D中,公側端子63之前端部分之稜線63h與母側端子73之端部731成為大致平行。此時,公側端子63之角63f與絕緣塊74之間之間隙CL2小於間隙CL1,但公側端子63未與絕緣塊74產生接觸。
於圖27E中,表示電池組19於圖17D所示之位置上載置於端子台29上之狀態下的結合狀態,公側端子63插入母側端子73而連接完成。於該狀態下,於公側端子63之一側(車身左側),與絕緣塊74之間維持有間隙CL3與CL4,於公側端子63之另一側(車身右側),雖小於間隙CL3及CL4,亦維持有間隙CL5、CL6。於圖28中表示圖27E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由於形成於電池盒20之上部之把手34係偏向電池組19之右側而設置,因此作為電池單元收容部之中間室20M(第1收容室)可位於二輪機車1之主框架3之正下方,把手34本身可位於主框架3之右側,且於車身側視下向上方上升至與主框架3重疊之位置。如此,藉由使把手34位於上方,而可使中間室20M變大,從而可收容更多電池單元。
又,二輪機車1之主框架3係設為硬殼形式之簡單者,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設置自頭管2向下方延伸並於樞軸盤4之下端部接合有下框架之後端。
圖29係為設置有下框架之二輪機車1之主要部分右側視圖。於圖29中可於下框架105之前方(車身前方向側)設置擋板(Skid plate)106。擋板106覆蓋至少電池組19之前部下方即可,但較佳為設置於自下框架105之前方至馬達盒23之範圍。其目的在於保護電池組19及馬達盒23不受自二輪機車1之前方及下方飛散之石子、砂土、泥、或水等之影響。再者,藉由設置下框架105,而如圖29所示,PDU33可不安裝於托架31而安裝於下框架105。
又,於圖29中,可使固定鎖定裝置32之鎖定裝置支撐桿30向車身後方擴展而形成部分30a,且使電池組外殼28之上部結合於該擴展部分30a。藉此,電池組外殼28可於下部藉由自馬達盒23延長之電池組保持撐桿27來支撐,並藉由鎖定裝置支撐桿30來支撐上部。
圖30係為圖13之主要部分放大圖。於圖30中,絕緣塊74之設 置於其端部之兩個凸緣741、742之間所夾持的中間部743係滑動嵌合於開口103。即,以使中間部743之外周面與開口103之內周面之間產生間隙G1之方式,來設定中間部743與開口103之尺寸。並以使凸緣742與開口103之間亦產生間隙G1之方式,來設定凸緣742與開口103之尺寸。再者,較佳為以使絕緣塊74可沿電池盒20之底面向四方移位之方式,將間隙G1設置於中間部743之外周面之四方。自電池盒20壁部突出之肋部94b、95b、96b(對向之95a、95b、95c亦相同)係沿絕緣塊74之外形面745、746、747而配置,且絕緣塊74係以可於上述間隙G1之範圍向圖30中之右方移位之方式來設定與絕緣塊74之位置關係而加以配置。
20Rr‧‧‧後部分
73‧‧‧母側端子(電池盒側端子)
74‧‧‧絕緣塊
75‧‧‧缺口(排水孔)
84‧‧‧下壁(中間室)/上壁(下室)
94b、95b、96b‧‧‧肋部
99‧‧‧保險絲
105‧‧‧線束
712、722‧‧‧階差部分
741、742‧‧‧凸緣部
x2‧‧‧T字狀部分

Claims (7)

  1. 一種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其係包含電池盒(20)且相對於電動車輛(1)裝卸自如,該電池盒(20)收容對電動車輛(1)之行駛用電動馬達(21)供給電力之電池單元;該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之特徵在於包含:絕緣塊(74),其收容連接於設置於電動車輛(1)之車身側之車身側端子的電池盒側端子(73);及數個肋部(94a、95a、96a、94b、95b、96b),其為將上述絕緣塊(74)保持於上述電池盒(20)內,而自上述電池盒(20)之壁部向內側突出,且沿上述絕緣塊(74)之外形面相對於該外形面具有既定之間隙而配置;於上述電池盒(20)中,設置有使上述電池盒側端子(73)臨向外部且使上述絕緣塊(74)貫通之開口(103),並且上述絕緣塊(74)中之貫通於上述開口(103)之部分包含自上述電池盒(20)之內外抵接於該開口(103)之內緣的兩個凸緣(741、742),且藉由該兩個凸緣(741、742)而形成之中間部之外周面具有間隙(G1)而滑動嵌合於上述開口(103)。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其中,於上述電池盒(20)中更進一步設置有:保險絲(99),其位於自上述電池盒側端子(73)所引出之線束(105)側且連接有上述線束(105);及數個突出部(98a、98b、99b、100b),其保持上述保險絲(99)。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其中,上述電池盒(20)包含在車載狀態下位於車身前方側之盒前部分(20F)、及位於車身後側之盒後部分(20Rr),且劃分為: 第1收容部(20M),其收容電池單元;及第2收容部(20B),其位於上述第1收容部(20M)之下方,且收容上述保險絲(99)及上述絕緣塊(74);且於形成上述第1收容部(20M)之上述盒前部分(20F)與上述盒後部分(20Rr)之間係藉由密封構件來加以密封。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其中,上述電池盒(20)包含在車載狀態下位於車身前方側之盒前部分(20F)、及位於車身後側之盒後部分(20Rr),且劃分為:第1收容部(20M),其收容電池單元;及第2收容部(20B),其位於上述第1收容部(20M)之下方,且收容上述保險絲(99)及上述絕緣塊(74);且於形成上述第1收容部(20M)之上述盒前部分(20F)與上述盒後部分(20Rr)之間係藉由密封構件來加以密封。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其中,於上述電池盒(20)中設置有排水孔(75),該排水孔(75)形成於構成上述第2收容部(20B)之下部壁。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其中,上述保險絲(99)係接近於上述第2收容部(20B)中之上述第1收容部(20M)側之壁(84)而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其中,上述保險絲(99)係接近於上述第2收容部(20B)中之上述第1收容部(20M)側之壁(84)而配置。
TW101147776A 2012-02-20 2012-12-17 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 TWI507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4057A JP5912640B2 (ja) 2012-02-20 2012-02-20 電動車両用電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1263A true TW201341263A (zh) 2013-10-16
TWI507323B TWI507323B (zh) 2015-11-11

Family

ID=48982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7776A TWI507323B (zh) 2012-02-20 2012-12-17 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73828B2 (zh)
JP (1) JP5912640B2 (zh)
IN (1) IN2013CH00617A (zh)
TW (1) TWI5073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79110B2 (en) * 2012-03-16 2015-03-17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Bicycle with battery mount
JP6245946B2 (ja) 2013-11-06 2017-12-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電動車両
JP6284746B2 (ja) 2013-11-06 2018-02-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15089756A (ja) 2013-11-06 2015-05-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6224042B2 (ja) * 2015-08-31 2017-11-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536352B2 (ja) * 2015-10-27 2019-07-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JP6451685B2 (ja) * 2016-04-21 2019-0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06025131B (zh) * 2016-07-04 2019-09-17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固定装置和车载供电装置
US10632857B2 (en) 2016-08-17 2020-04-28 Shape Corp. Battery support and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KR102249896B1 (ko) * 2016-11-08 2021-05-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모듈 및 이차 전지 팩
EP3566253B1 (en) 2017-01-04 2022-12-28 Shape Corp. Battery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US10886513B2 (en) 2017-05-16 2021-01-05 Shape Corp. Vehicle battery tray having tub-based integration
WO2018213475A1 (en) 2017-05-16 2018-11-22 Shape Corp. Polarized battery tray for a vehicle
US11211656B2 (en) 2017-05-16 2021-12-28 Shape Corp. Vehicle battery tray with integrated battery retention and support feature
US11088412B2 (en) 2017-09-13 2021-08-10 Shape Corp. Vehicle battery tray with tubular peripheral wall
JP6874144B2 (ja) * 2017-09-29 2021-05-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収納装置
WO2019071013A1 (en) 2017-10-04 2019-04-11 Shape Corp. BATTERY SUPPORT BOTTOM ASSEMBLY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12055898A (zh) 2018-03-01 2020-12-08 形状集团 与车辆电池托盘集成的冷却系统
US11688910B2 (en) 2018-03-15 2023-06-27 Shape Corp. Vehicle battery tray having tub-based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8698Y2 (ja) * 1990-10-29 1997-06-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バッテリ保持装置
JP3056640B2 (ja) * 1994-06-11 2000-06-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補助自転車の電源用バッテリ収納構造
US5633095A (en) * 1994-11-18 1997-05-2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holding structure
TW348705U (en) * 1994-12-07 1998-12-21 Honda Motor Co Ltd Battery cas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driven vehicle
JP3683307B2 (ja) * 1995-06-30 2005-08-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収納装置
JPH09226382A (ja) * 1996-02-29 1997-09-02 Yamaha Motor Co Ltd 電動自転車の電池配列構造
JP4635288B2 (ja) * 1999-02-15 2011-02-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移動体搭載用バッテリ装置
JP2001088769A (ja) * 1999-09-21 2001-04-03 Yamaha Motor Co Ltd 電動自転車
JP4346753B2 (ja) * 1999-10-19 2009-10-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モータ配線配索構造
CN1268507C (zh) * 2000-09-14 2006-08-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辅助自行车及其蓄电池收容装置、蓄电池箱
JP3676226B2 (ja) * 2000-11-30 2005-07-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の乗り物用の電池パック
JP2002240765A (ja) * 2001-02-13 2002-08-28 Yamah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DE20318863U1 (de) * 2003-12-05 2005-04-14 Lear Corporation, Southfield Halte- und Verbindungsvorrichtung
JP2009166509A (ja) * 2006-04-10 2009-07-30 Sunstar Engineering Inc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用のバッテリーブラケット及び該バッテリーブラケットを使用した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JP2008230483A (ja) * 2007-03-22 2008-10-02 Yamah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JP5014012B2 (ja) * 2007-07-31 2012-08-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5593894B2 (ja) * 2009-07-30 2014-09-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の乗り物に脱着されるバッテリパックとこのバッテリパックを備える電動の乗り物
BR112012024050B1 (pt) * 2010-03-25 2019-09-03 Honda Motor Co Ltd estrutura de montagem de bateria para veículo de montar em selim
JP5608031B2 (ja) * 2010-09-30 2014-10-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車両接近告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69861A (ja) 2013-09-02
TWI507323B (zh) 2015-11-11
JP5912640B2 (ja) 2016-04-27
IN2013CH00617A (zh) 2015-08-21
US20130216869A1 (en) 2013-08-22
US9373828B2 (en) 2016-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7323B (zh) 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
TWI535584B (zh) 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
TWI541164B (zh) 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
TWI519444B (zh) 電動車輛用電源裝置之端子台
EP2626233B1 (en) Terminal base of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EP2626232B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US9308966B2 (en) Saddle type electric vehicle
EP2626231B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JP2017043340A (ja) バッテリ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電動自転車
TWI462372B (zh) 電池單元
WO202405826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