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0154A - 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 - Google Patents

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0154A
TW201340154A TW101137707A TW101137707A TW201340154A TW 201340154 A TW201340154 A TW 201340154A TW 101137707 A TW101137707 A TW 101137707A TW 101137707 A TW101137707 A TW 101137707A TW 201340154 A TW201340154 A TW 20134015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convex
electronic component
convex portion
sha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7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ajime Fukushima
Taro Fukunaga
Original Assignee
Tokyo Cosmos Electr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yo Cosmos Electric filed Critical Tokyo Cosmos Electric
Publication of TW201340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015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6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5/16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H01H19/10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9/11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with index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54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the operating part having at least five or an unspecified number of operative positions
    • H01H19/56Angularly-movable actuating part carrying contacts, e.g. drum switch
    • H01H19/58Angularly-movable actuating part carrying contacts, e.g. drum switch having only axial contact pressure, e.g. disc switch, wafer switch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Slid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掣子機構是由:被配置在「與電子零件的轉動操作軸一體轉動之轉動板(40)」的板材或線材所形成的彈簧(50);及在用來收容轉動板(40)之殼體部(22)的內周面,被配列形成於其周方向的凹凸(25)。彈簧(50)形成U字型,且在其U字的兩腳部,彼此朝向外側地一體形成有凸部(50a),凸部(50a)是從轉動板(40)的外周部突出,並彈接於凹凸(25)。能以較少的零件數量,獲得明確的定位感,且能實現具有絕佳耐久性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

Description

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
本發明是關於:在可轉動操作的電子零件、或可動操作的電子零件中,用來於操作時產生定位感(節制感)的掣子機構。
第1圖,顯示作為該種掣子機構之習知例的日本特許第4755718號公報(2011年8月24日發行)所揭示的構造。在第1圖中,1表示支承著開關之轉動操作軸的軸承,2表示轉動板。
軸承1具備:在外周形成有安裝用螺紋的安裝部1a、及一體地形成於安裝部1a的其中一端的殼體部1b。在安裝部1a形成有可供轉動操作軸貫穿的軸孔,在殼體部1b形成有「開口形成有軸孔」的凹部,且在該凹部的內周面,於周方向上形成有凹凸1c。
轉動板2被收容於殼體部1b,且在其上表面形成有凹部2a。在凹部2a收容配置著呈U字型的彈簧3,不僅如此還將形成短圓柱狀的掣子元件4分別收容配置於:分別於彈簧3之U字的兩腳部相對向地形成於轉動板2的缺口2b。2個掣子元件4是由彈簧3的兩腳部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彈推,而分別彈接在形成於殼體部1b的凹凸1c。
轉動操作軸貫穿轉動板2的軸孔2c,藉此,轉動板2與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此時,掣子元件4沿著殼體部 1b的凹凸1c移動,如此一來,成為可產生定位感的機構。
另外,第2圖,顯示日本實用新案(新型)出願公告H3-7858號公報(1991年2月27日公告)所記載的掣子機構。在第2圖中,5表示殼體,6表示轉子。此外,7表示彈簧(彈性部材)。
彈簧7在中央具有彎折部7a,並具有從彎折部7a朝兩側延伸的彈性腕部7b,而形成對稱的W字型。在彈性腕部7b的前端分別形成有凸部7c。
在轉子6的基部6a形成有ㄈ字型的溝6b,將彎折部7a壓入該溝6b而將彈簧7安裝於轉子6。彈簧7的凸部7c彈接在形成於殼體5內部的凹凸面5a,如此一來,成為可獲得伴隨著轉子6轉動所衍生之定位感的機構。
第1圖所示的構造,為了構成掣子機構,採用了彈簧3與2個掣子元件4,因為這點而成為零件數量較多的構造。
相對於此,第2圖所示的構造,為了構成掣子機構,採用形成有凸部7c的彈簧7,相對於第1圖所示的構造,成為零件數量更少的構造。
然而,第2圖的彈簧7,在中央具有用來固定彈簧7的彎折部7a,而形成具有W字型之形狀的彈簧,在該W 字型狀的場合中,由於彈簧之腕的長度(彈性腕部7b的長度)變短,而存有譬如不利於耐久性等的問題,而成為不易獲得高力矩(步進力矩;step torque)的構造。
另外,攜帶型電子機器所使用之轉動操作型的開關,在小型化的需求高漲的同時操作柄卻形成大型化,因此,要求掣子機構的高步進力矩及耐久性,以期能以良好的感觸實現明確的切換,並能防止錯誤的轉動。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達成零件數量的削減,並能獲得良好且明確的定位感,並且具有絕佳耐久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1個特徵,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彈簧與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被配置在「與轉動操作軸一體轉動之轉動板」的板材或者線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用來收容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配列形成於該周方向,彈簧形成U字型,在其U字的兩腳部,彼此朝向外側地一體形成有凸部,凸部從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彈接於前述凹凸。
根據本發明的第2個特徵,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彈簧與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被配置在「與轉動操作軸一體轉動之轉動板」的板材或者線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用來收容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配列形成於其周方向,彈簧形成局部被切斷的圓環狀,且在 隔著該缺口的各個半部,彼此朝向外側地一體形成有凸部,凸部從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彈接於前述凹凸。
根據本發明的第3個特徵,具有滑動操作柄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彈簧與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被配置在「與滑動操作柄一體滑動之可動體」的板材或者線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具有將可動體收容成可自由滑動之凹部的殼體」之凹部的內壁面,配列形成於「可動體滑動的方向」,彈簧形成U字型,在其U字的兩腳部,彼此朝向外側地一體形成有凸部,凸部從可動體的周緣部突出並彈接於前述凹凸。
根據本發明的第4個特徵,具有滑動操作柄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彈簧與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被配置在「與滑動操作柄一體滑動之可動體」的板材或者線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具有將可動體收容成可自由滑動之凹部的殼體」之凹部的內壁面,被配列形成於「可動體滑動的方向」,彈簧形成局部被切斷的圓環狀,在隔著該缺口的各個半部,彼此朝向外側地一體形成有凸部,凸部從可動體的周緣部突出並彈接於前述凹凸。
根據本發明,彈簧被形成U字型、或者局部被切斷的圓環狀,在該U字的兩腳部、或隔著缺口之圓環的各個半部,一體的形成與殼體的凹凸形成彈接的凸部,據此可達成零件數量的削減。
此外,由於兩凸部間可整個作為彈簧的腕來使用,因此可輕易獲得高步進力矩,並達成良好且明確的定位感, 並且能獲得具有絕佳耐久性的掣子機構。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第3圖中,就具備本發明中掣子機構之電子零件的其中一例而言,顯示了轉動操作型之開關的構造。開關是由:轉動操作軸10、軸承20、環30、轉動板40、彈簧50、中間板70、保持著接觸片的下側接觸片承座80、轉子90、保持著接觸片的上側接觸片承座100、蓋110以及鉚釘120所構成。
轉動操作軸10具備:操作部11;和從操作部11的前端延伸成同軸狀,且徑小於操作部11的保持部12;及從保持部12的前端延伸成同軸狀,且徑小於保持部12的驅動部13。在保持部12的前端側,環狀溝12a形成於外周面。在驅動部13形成有:與中心軸線保持平行地切除而形成,且彼此平行的2個平面13a。轉動操作軸10為樹脂或金屬製。
軸承20具有:安裝用螺紋形成於外周的安裝部21、及一體地形成於安裝部21其中一端的矩形殼體部22。在安裝部21,於中心形成有「可供轉動操作軸10的保持部12自由轉動地貫穿」的軸孔23。在殼體部22的上表面側,與軸孔23同軸地形成有圓形的凹部24,在其底面開口形成有軸孔23。在凹部24的內周面,於其周方向上以特定的間距配列形成有呈山谷形狀的凹凸25。在殼體部22 的上表面,於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定位孔22a,且在另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22b。軸承20為樹脂或者金屬製。
轉動板40形成圓形,且是由樹脂或金屬所形成。在轉動板40的上表面形成有略呈U字型的凹部41。在凹部41中成為U字之兩腳部的部分,分別形成有「與凹部41連通,且到達轉動板40外周面」的缺口42,不僅如此,在較兩腳部的缺口42更前端側,分別形成有較缺口42更淺的缺口43。凹部41的底面與缺口42的底面形成同一個平面。
轉動板40的下表面形成有可插入軸承20之軸孔23的軸部44,雖然在第3圖中看不見,但在軸部44形成有可供轉動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貫穿的軸孔45(請參考第6圖A)。在轉動板40的上表面側形成有:與軸部44的軸孔45連通,且孔徑較軸孔45更大的軸孔46。在軸孔46形成有:從其內周的一處朝向中心突出,且延伸於軸方向的卡合鍵47,在與卡合鍵47相對向之軸孔46的內周,突出形成有「形狀與形成於轉動操作軸10之驅動部13的平面13a之其中一個一致」的突出部48。而,軸孔46的孔徑形成:可供後述轉子90的轉動軸91插入卡合的尺寸(大小)。
彈簧50形成U字型,且在其U字的兩腳部,朝彼此的外側突出地一體形成有凸部50a。彈簧50,在該例子中是將寬度狹窄的金屬板彈簧材予以彎折形成,凸部50a是 將彈簧50折彎而形成U字型。
中間板70形成與軸承20之殼體部22相同的矩形,且在中央形成有軸孔71。軸孔71的孔徑形成:後述轉子90的轉動軸91可自由轉動地貫穿的尺寸(大小)。中間板70在鄰近其中一側邊形成有2個定位孔72a,並在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72b,在另一組對角之角部的下表面分別形成定位突起73。中間板70譬如為樹脂製。
第4圖A、B、C中顯示轉子90的細部,第4圖A為俯視圖,第4圖B為第4圖A中D-D線的剖面圖,第4圖C為仰視圖。
轉子90是轉動軸91;和位於轉動軸91之長度方向中間,且與轉動軸91同軸的碟盤部92;及被碟盤部92所保持的滑動接觸片93藉由嵌入成型而形成一體化。而在第4圖A及第4圖C中,對滑動接觸片93標示點點的圖形以作為辨識。
在轉動軸91形成有:與轉動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卡合的軸孔94。不僅如此,在轉動軸91的下端形成有:分別與轉動板40的卡合鍵47及突出部48卡合的缺口95、96。缺口95、96在軸方向上形成特定的長度,藉此可供轉動軸91僅能以缺口95、96的軸方向長度,插入轉動板40的軸孔46。
滑動接觸片93是由上側接觸片93a與下側接觸片93b所形成,這是藉由對1張金屬板施以衝裁,並如同第4圖B所示地予以彎折而形成,上側接觸片93a與下側接 觸片93b形成重疊。
上側接觸片93a如第4圖A所示,在同心且彼此鄰接的2個環狀領域,分別具有圓弧狀的接觸領域(露出領域)。在外側的環狀領域,形成有佔據特定角度範圍的1個接觸領域93a1,在內側的環狀領域,形成有分別佔據特定角度範圍的2個接觸領域93a2、93a3。
另外,下側接觸片93b如第4圖C所示,具有:與上側接觸片93a的2個環狀領域相同(相同圓徑)的2個環狀領域;及鄰接於更內周側的另1個環狀領域。在外側的環狀領域,形成分別佔據特定角度範圍的4個接觸領域93b1、93b2、93b3、93b4,在中間的環狀領域形成有分別佔據特定角度範圍的2個接觸領域93b5、93b6。此外,在內側的環狀領域形成有環狀(360°)的接觸領域93b7。
第5圖A中,顯示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上表面、與在經組裝後的狀態下位於下側之轉子90的上表面。
在形成與殼體部22相同之矩形的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下表面,形成有圓形的轉子收容凹部101,在該轉子收容凹部101的頂面形成有大致呈矩形的窗102。在轉子收容凹部101鄰接於上側接觸片承座100其中一側邊的側壁部形成有:從其下面朝下側接觸片承座80側突出的卡合凸部103;及與該卡合凸部103鄰接,且採用相同的寬度切除側壁部的卡合凹部104。上側接觸片承座100在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定位孔105a,並在另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105b。不僅如此,鄰接於導 出有端子107b、108b、109b的那一側邊,形成有2個定位突起106。
上側接觸片承座100,是藉由3個接觸片107a、108a、109a;及從上述3個接觸片一體地延長,而從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其中一側面朝外突出的端子107b、108b、109b,一起嵌入成型而形成。3個接觸片107a、108a、109a是從窗102的邊緣朝內側延伸,其前端分別位於「轉子90的滑動接觸片93所限定的3個環狀領域上」。在該例子中,各接觸片107a、108a、109a各自具有2個分歧腕,藉由在各環狀領域形成2點接觸,可提高接觸的安定性(可靠性)與壽命。
第5圖B中,顯示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下表面、與在經組裝後的狀態下,位於上側之轉子90的下表面。
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構造與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構造相同,可將採用相同零件所形成的接觸片承座改變其上下方向,而作為上側用、下側用來使用。
在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上表面形成有圓形的轉子收容凹部81,並在該轉子收容凹部81的地板面形成有略呈矩形的窗82。在轉子收容凹部81鄰接於下側接觸片承座80其中一側邊的側壁部形成有:從其下表面突出於上側接觸片承座100側的卡合凸部83;及與該卡合凸部83鄰接,且採用相同的寬度切除側壁部的卡合凹部84。下側接觸片承座80在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定位孔85a,在另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85b。不僅如此 ,鄰接於導出有端子87b、88b、89b的一側邊,形成有2個定位突起86。
下側接觸片承座80,是由3個接觸片87a、88a、89a;及從該3個接觸片一體延伸,而從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其中一側面朝外側突出的端子87b、88b、89b一起利用嵌入成型所形成。3個接觸片87a、88a、89a是從窗82的邊緣朝內側延伸,其前端分別位於轉子90的滑動接觸片93所限定的3個環狀領域上。各接觸片87a、88a、89a各自具有2個分歧腕,且在各環狀領域形成2點接觸。
蓋110形成與中間板70相同的形狀,且與中間板70相同,具備軸孔111、2個定位孔112a、2個固定孔112b及2個定位突起113。蓋110譬如為樹脂製。
各部的組裝是採下述的方式所執行。
使轉動操作軸10貫穿軸承20,並藉由將環30安裝在「形成於該保持部12之前端側的環狀溝12a」,而防止轉動操作軸10被抽出。轉動板40,是將轉動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貫穿其軸部44的軸孔45、及與該軸孔45連通的軸孔46,而被收容於軸承20之殼體部22的凹部24。接著,在該狀態下,將彈簧50收容配置於轉動板40的凹部41(請參考稍後說明的第6圖A、B)。此時,譬如是利用鑷子夾入彈簧50的兩端部,藉由使U字變窄,可輕易地進入凹部41。轉動板40的缺口43成為鑷子的退出通道。使彈簧50之2處的凸部50a,分別位於轉動板 40的2個缺口42。
中間板70,其軸孔71被驅動部13所貫穿,且從上方封蓋收容著轉動板40之殼體部的凹部24,而被安裝於殼體部22的上面。此時,中間板70的定位突起73被嵌合於殼體部22的定位孔22a。
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定位突起86嵌合於中間板70的定位孔72a,使下側接觸片承座80被定位固定於中間板70上。採用「將轉子90之碟盤部92的大至下半部,從上方配置於下側接觸片承座80之轉子收容凹部81內」的方式,使轉動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貫穿轉子90的軸孔94,並且使轉動軸91的下端部通過中間板70的軸孔71,而插入卡合於轉動板40的軸孔45。
採用「使該轉子90之碟盤部92的約上半部收容於上側接觸片承座100之轉子收容凹部101」的方式,從轉子90的上方覆蓋上側接觸片承座100,並重疊於下側接觸片承座80而形成固定。此時,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卡合凸部103與卡合凹部104,分別嵌合於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卡合凸部83與卡合凹部84,並互相形成定位。
不僅如此,將轉子90之轉動軸91的上端部插入蓋110的軸孔111使蓋110重疊於上側接觸片承座100上,並將定位突起113嵌合於定位孔105a,而使定位突起106嵌合於定位孔112a。藉此,使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接觸片87a、88a、89a與轉子90之碟盤部92的下表面形成彈接,使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接觸片107a、108a、109a 與轉子90之碟盤部92的上表面形成彈接。
如此一來,在將各部予以組合的狀態下,藉由將2支鉚釘120貫穿蓋110的固定孔112b、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固定孔105b、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固定孔85b、中間板70的固定孔72b、軸承20的固定孔22b,並對鉚釘120的前端予以鉚合,可使各部彼此固定形成一體化,而形成開關。
在形成上述構造的開關中,是藉由轉動操作軸10的轉動而使轉動板40與轉子90一體地轉動,而在轉子90的上側及下側接觸片93a、93b;與上側及下側接觸片承座100、80的各接觸片107a、108a、109a及87a、88a、89a之間,執行對應於轉動角度的接合與分離,而獲得所需要的開關開閉信號。
另外,位在轉動板40之外周部的缺口42,且從外周部突出之彈簧50的凸部50a,是藉由呈U字型的彈簧50之U字的兩腳部而彼此朝相反方向彈推,將其周面部分按壓在「形成於軸承20的殼體部22之凹部24的內周面」的凹凸25,而形成彈接。第6圖A、B是顯示上述狀態的圖面,其中省略了轉動操作軸10的圖示。
以下,參考第6圖A、B,說明該開關中的掣子機構。
一旦伴隨著轉動操作軸10的轉動而使轉動板40轉動時,彈簧50也與轉動板40一起形成轉動。此時,凸部50a沿著「形成於軸承20的殼體部22之凹部24的內周 面」的凹凸25移動,而在「從轉動板40進出」的方向上產生動作,因此產生定位感。
如以上所述,在該例子中是形成:在呈U字型的彈簧50之U字的兩腳部,一體地形成與「形成於殼體部22的凹凸25」彈接的凸部50a,據此,相較於採用「與第1圖所示的彈簧3形成不同的獨立個體」之掣子元件4的習知掣子機構,可達成零件數量的削減。
此外,由於彈簧50形成U字型,故可將兩凸部50a間的整個領域作為彈簧的腕來使用,亦即,可將兩凸部50a間的整個領域,作為對凸部50a作用彈接力的彈性變形領域來使用。如此一來,相較於第2圖所示之習知呈W字型的彈簧7,可使彈簧之腕的長度變長,換言之,能有效地利用彈簧的長度。據此,可輕易地獲得高步進力矩,並可實現具有絕佳耐久性的掣子機構。
除此之外,彈簧50的凸部50a在該例子中由於是與殼體部22的凹凸25形成線接觸,因此能獲得穩定的定位感,此外,可減輕殼體部22的磨耗。
在上述的例子中,雖然彈簧50是採用板材,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也可以採用線材。第7圖A所示的彈簧51,是將線材彎折成形狀與彈簧50相同的彈簧。第7圖A中,51a表示凸部。在採用由這樣的線材所形成的彈簧51來取代彈簧50的場合中,所使用的數量並不侷限為1個,也可以採用複數個。只要重疊複數個(譬如2~3個)彈簧51來使用,該重疊的數量可提高彈簧壓,並可 獲得步進力矩。
另外,第7圖B中,顯示與殼體部22的凹凸25彈接的凸部為樹脂製的例子,在該例子中,凸部52a是一體成型於呈U字型的板簧52b。與凹凸25彈接之凸部52a的前端面形成半圓筒面。也可以採用這種構造的彈簧52來取代彈簧50和彈簧51。雖然凸部50a、51a及52a皆形成U字型,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也可以形成譬如半圓形之類的其他的形狀。
第8圖A~第8圖D是顯示彈簧之其他形狀例的圖,在第8圖A~第8圖D中,彈簧並非形成U字型,而是形成局部被切斷的圓環狀。
第8圖A所示的彈簧53是由板材所形成,且在隔著缺口之圓環的各個半部,一體地形成彼此朝外側突出的凸部53a。而彈簧53為了能產生強大的力矩,而將兩凸部53a間的領域設成寬大。
第8圖B所示的彈簧54,相對於第8圖A所示的彈簧53,捨棄了寬大的部分。第8圖B中,54a表示凸部。
第8圖C所示的彈簧55,是將線材彎折成形狀與彈簧54相同的彈簧。第8圖C中,55a表示凸部。
第8圖D所示的彈簧56,與前述第7圖B所示的彈簧52相同,是凸部56a為樹脂製的彈簧,凸部56a是一體成型於「形成局部被切斷之圓環狀」的板簧56b。凸部56a的前端面形成半圓筒面。
第8圖E中,顯示用來收容配置第8圖A~第8圖D 所示之彈簧53~56的轉動板40’的形狀,在該例子中,轉動板40’具備:用來收容彈簧的圓環狀凹部41’、及可供彈簧的凸部放置的2個缺口42,不僅如此,還設有:與凹部41’連通,且到達轉動板40’之外周面的一個缺口49。
將位於彈簧53~56的切除部分,朝向外側突出延伸的延長部53b、54b、55b、56c放置於該缺口49。當將彈簧53(54、55、56)裝入轉動板40’之際,譬如利用鑷子將一對延長部53b(54b、55b、56c)夾入,可藉由使圓環縮小而輕易地進入凹部41’,缺口49成為此時鑷子的退出通道。在使用這些彈簧53~56的場合中,藉由圓環之隔著缺口的各個半部,將凸部53a~56a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彈推。而在採用彈簧53的場合中,對應於寬大部分的溝,是形成於凹部41’的底面。
以上,雖是針對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所作的說明,但本發明的掣子機構也能適用於:具有滑動操作柄的直動型電子零件。第9圖A、B是顯示其構造的圖面,在第9圖A、B中,310表示滑動操作柄,320表示殼體。
於兩腳部形成有凸部341的U字型彈簧340,被配置於可動體350。可動體350一體形成於滑動操作柄310,而與滑動操作柄310形成一體地滑動。可動體350在該例子中形成圓板狀,且在其中一面形成凹部351,從該凹部351到達外周面的缺口352,形成於徑方向上彼此相反之 側。
彈簧340被收容配置於可動體350的凹部351,而2個凸部341分別位於周緣部的缺口352。凸部341從可動體350的周緣部突出。
在殼體320形成有:可自由滑動地收容著可動體350的矩形凹部321,不僅如此,在與形成有殼體320之凹部321的面鄰接的面,形成有與凹部321的底面側連通的細長狀開口322。可動體350被配置於凹部321,滑動操作柄310從開口322朝外部突出,開口322形成可於長度方向上滑動。
在「沿著與滑動操作柄310一起滑動的可動體350之滑動方向」的凹部321的內壁面,形成山谷狀的凹凸323分別被配列形成於滑動方向上,2個凸部341是由彈簧340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彈推,而分別彈接於上述的凹凸323。
在該例子中,藉由上述的構造,可伴隨著滑動操作柄310的滑動操作,而獲得定位感。雖然在第9圖A、B中省略了其圖式,但是「伴隨著滑動操作柄310的操作而作動的開關或者可變電阻器等,是被配置在形成有殼體320之凹部321的那一個面側,其可動部分是構成與可動體350一體滑動。
第10圖A、B中,是顯示相對於第9圖A、B所示的構造,將滑動操作柄310朝外部突出的方向予以改變的例子,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構造。而對與第9圖A、B對應的 部分,是標示相同的圖號。
1‧‧‧軸承
1a‧‧‧安裝部
1b‧‧‧殼體部
1c‧‧‧凹凸
2‧‧‧轉動板
2a‧‧‧凹部
2b‧‧‧缺口
2c‧‧‧軸孔
3‧‧‧彈簧
4‧‧‧掣子元件
5‧‧‧殼體
5a‧‧‧凹凸面
6‧‧‧轉子
6a‧‧‧基部
6b‧‧‧溝
7‧‧‧彈簧
7a‧‧‧彎折部
7b‧‧‧彈性腕部
7c‧‧‧凸部
10‧‧‧操作軸
11‧‧‧操作部
12‧‧‧保持部
12a‧‧‧環狀溝
13‧‧‧驅動部
13a‧‧‧平面
20‧‧‧軸承
21‧‧‧安裝部
22‧‧‧殼體部
22a‧‧‧定位孔
22b‧‧‧固定孔
23‧‧‧軸孔
24‧‧‧凹部
25‧‧‧凹凸
30‧‧‧環
40‧‧‧轉動板
40’‧‧‧轉動板
41‧‧‧凹部
41’‧‧‧凹部
42‧‧‧缺口
43‧‧‧缺口
44‧‧‧軸部
45‧‧‧軸孔
46‧‧‧軸孔
47‧‧‧卡合鍵
48‧‧‧突出部
49‧‧‧缺口
50‧‧‧彈簧
50a‧‧‧凸部
51‧‧‧彈簧
51a‧‧‧凸部
52‧‧‧彈簧
52a‧‧‧凸部
52b‧‧‧板簧
53‧‧‧彈簧
53a‧‧‧凸部
53b‧‧‧延長部
54‧‧‧彈簧
54a‧‧‧凸部
54b‧‧‧延長部
55‧‧‧彈簧
55a‧‧‧凸部
55b‧‧‧延長部
56‧‧‧彈簧
56a‧‧‧凸部
56b‧‧‧板簧
56c‧‧‧延長部
70‧‧‧中間板
71‧‧‧軸孔
72a‧‧‧定位孔
72b‧‧‧固定孔
73‧‧‧定位突起
80‧‧‧下側接觸片承座
81‧‧‧轉子收容凹部
82‧‧‧窗
83‧‧‧卡合凸部
84‧‧‧卡合凹部
85a‧‧‧定位孔
85b‧‧‧固定孔
86‧‧‧定位突起
87a‧‧‧接觸片
87b‧‧‧端子
88a‧‧‧接觸片
88b‧‧‧端子
89a‧‧‧接觸片
89b‧‧‧端子
90‧‧‧轉子
91‧‧‧轉動軸
92‧‧‧碟盤部
93‧‧‧滑動接觸片
93a‧‧‧上側接觸片
93a1‧‧‧接觸領域
93a2‧‧‧接觸領域
93a3‧‧‧接觸領域
93b‧‧‧下側接觸片
93b1‧‧‧接觸領域
93b2‧‧‧接觸領域
93b3‧‧‧接觸領域
93b4‧‧‧接觸領域
93b5‧‧‧接觸領域
93b6‧‧‧接觸領域
93b7‧‧‧接觸領域
94‧‧‧軸孔
95‧‧‧缺口
96‧‧‧缺口
100‧‧‧上側接觸片承座
101‧‧‧轉子收容凹部
102‧‧‧窗
103‧‧‧卡合凸部
104‧‧‧卡合凹部
105a‧‧‧定位孔
105b‧‧‧固定孔
106‧‧‧定位突起
107a‧‧‧接觸片
107b‧‧‧端子
108a‧‧‧接觸片
108b‧‧‧端子
109a‧‧‧接觸片
109b‧‧‧端子
110‧‧‧蓋
111‧‧‧軸孔
112a‧‧‧定位孔
112b‧‧‧固定孔
113‧‧‧定位突起
120‧‧‧鉚釘
310‧‧‧滑動操作柄
320‧‧‧殼體
321‧‧‧凹部
322‧‧‧開口
323‧‧‧凹凸
340‧‧‧彈簧
341‧‧‧凸部
350‧‧‧可動體
351‧‧‧凹部
352‧‧‧缺口
第1圖:是用來說明習知掣子機構之一種構造例的圖。
第2圖:是用來說明習知掣子機構之另一種構造例的圖。
第3圖:是具備本發明的掣子機構之其中一種實施例的開關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A為第3圖中轉子的俯視圖,B為第4圖A中D-D線的剖面圖,C為第4圖A的仰視圖。
第5圖:A是顯示第3圖中,上側接觸片承座、與位於其下側的轉子的俯視圖,B是顯示第3圖中,下側接觸片承座、與位於其上側的轉子的仰視圖。
第6圖:A是用來顯示第3圖中掣子機構的俯視圖,B為第6圖A的立體圖。
第7圖:A是顯示彈簧之形狀例的立體圖,B是顯示彈簧之形狀例的立體圖。
第8圖:A是顯示彈簧之形狀例的立體圖,B是顯示彈簧之形狀例的立體圖,C是顯示彈簧之形狀例的立體圖,D是顯示彈簧之形狀例的立體圖,E是顯示對應於第8圖A~第8圖D的彈簧之轉動板形狀的立體圖。
第9圖:A是顯示相對於具有滑動操作柄的電子零件,本發明中掣子機構之實施例的前視圖,B為第9圖A 的剖面圖。
第10圖:A是顯示相對於第9圖A,變更滑動操作柄之突出方向的實施例的前視圖,B為第10圖A的剖面圖。
20‧‧‧軸承20
22‧‧‧殼體部22
25‧‧‧凹凸(25)
40‧‧‧轉動板(40)
41‧‧‧凹部41
42‧‧‧缺口42
43‧‧‧缺口43
45‧‧‧軸孔45
46‧‧‧軸孔46
47‧‧‧卡合鍵47
48‧‧‧突出部48
50‧‧‧彈簧(50)
50a‧‧‧凸部(50a)

Claims (7)

  1. 一種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特徵為:是由彈簧及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被配置在與前述轉動操作軸一體轉動之轉動板的板材或線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用來收容前述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配列形成於其周方向上,前述彈簧形成U字型,且在其U字的兩腳部,彼此朝向外側地一體形成有凸部,前述凸部是從前述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彈接於前述凹凸。
  2. 一種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特徵為:是由彈簧及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被配置在與前述轉動操作軸一體轉動之轉動板的板材或線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用來收容前述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配列形成於其周方向上,前述彈簧是形成局部被切除的圓環狀,在隔著該缺口的各半部,彼此朝向外側地一體形成有凸部,前述凸部是從前述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彈接於前述凹凸。
  3. 一種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具有滑動操作柄之電 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特徵為:是由彈簧及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被配置在與前述滑動操作柄一體滑動之可動體的板材或線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收容前述可動體之凹部的殼體之前述凹部的內壁面,配列形成於前述可動體的滑動方向上,前述彈簧形成U字型,且在其U字的兩腳部,彼此朝向外側地一體形成有凸部,前述凸部是從前述可動體的周緣部突出,並彈接於前述凹凸。
  4. 一種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具有滑動操作柄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特徵為:是由彈簧及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被配置在與前述滑動操作柄一體滑動之可動體的板材或線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收容前述可動體之凹部的殼體之前述凹部的內壁面,配列形成於前述可動體的滑動方向上,前述彈簧是形成局部被切除的圓環狀,在隔著該缺口的各半部,彼此朝向外側地一體形成有凸部,前述凸部是從前述可動體的周緣部突出,並彈接於前述凹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或4項所記載之電子零 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凸部形成U字型,前述彈簧是經彎折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或4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凸部為樹脂製,並一體成型於前述彈簧所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與前述凹凸彈接之前述凸部的前端面形成半圓筒面。
TW101137707A 2011-11-04 2012-10-12 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 TW2013401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2117 2011-11-04
JP2012007723A JP2013118159A (ja) 2011-11-04 2012-01-18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0154A true TW201340154A (zh) 2013-10-01

Family

ID=48191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7707A TW201340154A (zh) 2011-11-04 2012-10-12 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118159A (zh)
TW (1) TW201340154A (zh)
WO (1) WO20130654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33231A (ja) * 2017-02-16 2018-08-23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フリクション機構及びそれを採用した操作部材
WO2021050015A1 (en) * 2019-09-14 2021-03-18 Ferel Elektronik San. Ve Tic. A.S. Rotary control element for a domestic applian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7995Y2 (zh) * 1971-06-19 1976-07-15
JPS5898735U (ja) * 1981-12-26 1983-07-05 コパル電子株式会社 ロ−タリスイツチのロ−タの構造
JP4755718B2 (ja) * 2010-02-03 2011-08-24 東京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18159A (ja) 2013-06-13
WO2013065447A1 (ja) 2013-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55718B2 (ja)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US20180068813A1 (en) Click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art
JP2008112975A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TW201340154A (zh) 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
KR101900897B1 (ko) 회전 조작형 전자 부품의 베어링 구조
JP2008152966A (ja) 回転体復帰機構
JP4391306B2 (ja) 多方向押圧型スイッチ
KR20140090072A (ko) 푸시 스위치
JP5341810B2 (ja) 複合操作型入力装置
JP5740317B2 (ja)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WO2007136029A1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KR20140096025A (ko) 회전 조작형 전자 부품의 베어링 구조
JP4467423B2 (ja) 多方向押圧型スイッチ
TWI546838B (zh) Electronic parts of the detent institutions
JP2017097989A (ja) 回転式電子部品の防滴構造
JP5955204B2 (ja) 摺動子と摺動子取付板の取付部材への取付方法
JP5731371B2 (ja) 回転式電子部品
JP2007066637A (ja)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
JP2008177095A (ja) モードダイアル
JP2007335240A (ja) 多機能型電子部品
JP2008159907A (ja) 回転式電子部品
JP2005302347A (ja) 複合操作スイッチ
JP2018156781A (ja) 回転操作型電子部品
JP2008123902A (ja) 電子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