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6965A - 表面保護片 - Google Patents

表面保護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6965A
TW201336965A TW102104983A TW102104983A TW201336965A TW 201336965 A TW201336965 A TW 201336965A TW 102104983 A TW102104983 A TW 102104983A TW 102104983 A TW102104983 A TW 102104983A TW 201336965 A TW201336965 A TW 20133696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weight
white
resin
polyethyle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4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insuke Ikishima
Jiro Yamato
Kohei Takeda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21003621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3254819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300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6683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36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696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53/00Adhesives based on block copolymer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equence of a polymer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53/02Vinyl aromatic monomers and conjugated die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4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241Polyolefin, e.g.rubber
    • C09J7/243Ethylene or propylene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parameters being the characterizing fea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23/00Presence of polyolefin
    • C09J2423/04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9J2423/046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in the subst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25/00Presence of styrenic polym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表面保護片,其包含基材層及黏著層,即便於基材層之最外表面內含有異物,外觀或觸感亦不受損。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包含基材層及黏著層,該基材層與該黏著層係藉由共擠出成形而形成為一體,該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0.10μm~0.60μm,該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60度光澤度為20.0~71.5。

Description

表面保護片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表面保護片。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基材層及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例如可用於在對金屬板、塗裝板、鋁框、樹脂板、裝飾鋼板、氯乙烯層壓鋼板、玻璃板等構件、偏光膜、液晶面板等光學構件、電子構件等進行搬運、加工或養護時等,貼附於其等之表面而加以保護之用途等。
表面保護片通常於基材層之單側設有黏著層。作為製造此種包含基材層及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之方法,提出有藉由共擠出成形將基材層與黏著層形成為一體之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通常,於表面保護片中之基材層之最外表面有可能內含有不少之異物。因此,先前之表面保護片存在於將基材層之最外表面處理得平滑之情形時,由於內含之異物而導致外觀或觸感受損之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61-103975號公報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表面保護片,其包含基材層及黏著層,即便於基材層之最外表面內含有異物,外觀或觸感亦不受損。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包含基材層及黏著層,該基材層與該黏著層係藉由共擠出成形而形成為一體,該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0.10 μm~0.60 μm,該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60度光澤度為20.0~71.5。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表面粗糙度Ra為0.20 μm~0.60 μm,上述60度光澤度為20.0~65.0。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基材層係含有聚烯烴系樹脂作為主成分。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基材層包含白色系層。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白色系層係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聚乙烯系樹脂含有高壓釜法聚乙烯作為主成分。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白色系層進而含有與上述聚乙烯系樹脂不同之樹脂。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與上述聚乙烯系樹脂不同之樹脂係選自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之至少1種。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白色系層含有粒子。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基材層包含黑色系層。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黑色系層係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
於較佳實施形態中,上述黏著層含有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表面保護片,其包含基材層及黏著層,即便基材層之最外表面內含有異物,外觀或觸感亦不受損。
10‧‧‧黏著層
20‧‧‧基材層
21‧‧‧白色系層
22‧‧‧黑色系層
100‧‧‧表面保護片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之一構成例之剖面圖。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包含基材層及黏著層。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包含任意適當之其他層。
基材層之厚度較佳為20 μm~300 μm,更佳為30 μm~250 μm,進而較佳為40 μm~200 μm,尤佳為45 μm~150 μm,最佳為50 μm~100 μm。若基材層之厚度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則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貼附於被黏著體上後進行剝離時基材層不容易破損或開裂,又可抑制基材層之塑性增大,因此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貼附於被黏著體上後不易產生隆起等。
黏著層之厚度較佳為1 μm~50 μm,更佳為2 μm~40 μm,進而較佳為3 μm~30 μm,尤佳為4 μm~20 μm,最佳為5 μm~10 μm。藉由將黏著層之厚度規定於上述範圍內,而使得藉由共擠出成形製造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時層構成之控制變得容易,又可獲得具有充分的機械強度之表面保護片。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整體之厚度較佳為30 μm~150 μm,更佳為35 μm~140 μm,進而較佳為40 μm~130 μm,尤佳為45 μm~120 μm,最佳為50 μm~110 μm。藉由藉由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整體之厚度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獲得操作性優異且具有充分的機械強度之表面保護片。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中,基材層與黏著層係藉由共擠出成形而形成為一體。作為共擠出成形,可採用通常用於膜、片材等之製造中之任意適當之共擠出成形。共擠出成形例如可採用充氣法、共擠出T模法等。該等共擠出成形於成本方面或生產性方面較佳。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的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0.10 μm~0.60 μm,較佳為0.20 μm~0.60 μm,更佳為0.25 μm~0.60 μm, 進而較佳為0.30 μm~0.60 μm,尤佳為0.35 μm~0.60 μm,最佳為0.40 μm~0.60 μm。藉由將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表面粗糙度Ra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有效地將基材層之最外表面粗面化,可提供一種即便於基材層之最外表面內含有異物,外觀或觸感亦不受損之表面保護片。再者,表面粗糙度Ra之測定方法之詳情將於以下敍述。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的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60度光澤度為20.0~71.5,較佳為20.0~65.0,更佳為20.0~63.0,進而較佳為20.0~60.0,尤佳為20.0~55.0,最佳為20.0~50.0。藉由將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60度光澤度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有效地將基材層之最外表面調整為暗光色調,可提供一種即便於基材層之最外表面內含有異物,外觀或觸感亦不受損之表面保護片。再者,60度光澤度之測定方法之詳情將於以下敍述。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較佳為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表面粗糙度Ra及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60度光澤度均規定於上述範圍內。例如,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較佳為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0.10 μm~0.60 μm,且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60度光澤度為20.0~71.5,更佳為表面粗糙度Ra為0.20 μm~0.60 μm,且60度光澤度為20.0~65.0。藉由將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表面粗糙度Ra及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60度光澤度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有效地將基材層之最外表面粗面化且調整為暗光色調,可有效地提供一種即便於基材層之最外表面內含有異物,外觀或觸感亦不受損之表面保護片。
基材層較佳為含有聚烯烴系樹脂作為主成分。藉由使基材層含有聚烯烴系樹脂作為主成分,可具有耐熱性、耐溶劑性及可撓性,可容易地捲取成捲筒狀。基材層所含之聚烯烴系樹脂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基材層可為單層,亦可為複數層。
此處,本發明中所謂「主成分」係指較佳為50重量%以上,更佳為6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
作為聚烯烴系樹脂,例如可列舉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
作為聚烯烴系樹脂,具體可列舉例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聚乙烯系樹脂;均聚聚丙烯、嵌段聚丙烯、無規聚丙烯等聚丙烯系樹脂;聚(1-丁烯);聚(4-甲基-1-戊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1-丁烯共聚物、乙烯-1-己烯共聚物、乙烯-4-甲基-1-戊烯共聚物、乙烯-1-辛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
於基材層包含2層以上之複數層之情形時,各鄰接層較佳為選擇可藉由熔融共擠出而相互形成牢固之接著者作為構成其之樹脂成分。
基材層亦可包含白色系層。藉由使基材層包含白色系層,可製成耐候性優異之表面保護片。
基材層亦可包含黑色系層。藉由使基材層包含黑色系層,可製成耐候性優異之表面保護片。
基材層較佳為至少包含白色系層及黑色系層兩層。藉由使基材層至少包含白色系層及黑色系層兩層,可製成耐候性非常優異之表面保護片。
於基材層至少包含白色系層及黑色系層兩層之情形時,作為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之積層構成,只要無損本發明之效果,則可採用例如「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黑色系層/白色系層/黏著層」等任意適當之積層構成。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100具 有「白色系層21/黑色系層22/黏著層10」之積層構成之情形之一構成例之剖面圖。白色系層21及黑色系層22構成基材層20。
白色系層係顯示白色系之色調之層,例如,於JIS-L-1015中規定之白度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80%以上,尤佳為85%以上。白色系層較佳為含有白色顏料。作為白色顏料可採用任意適當之白色顏料。此種白色顏料例如可列舉氧化鈦。於白色系層含有白色顏料之情形時,其含有比率相對於形成白色系層之樹脂成分較佳為0.1重量%~50重量%,更佳為1重量%~40重量%,進而較佳為2重量%~30重量%。藉由將白色顏料相對於形成白色系層之樹脂成分之含有比率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製成耐候性優異之表面保護片,且擠出性等成形性亦優異。
白色系層較佳為含有聚烯烴系樹脂作為主成分。作為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烯烴系樹脂,例如可列舉: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烯烴系樹脂可僅使用1種,亦可使用2種以上。
作為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烯烴系樹脂,具體可列舉例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聚乙烯系樹脂;均聚聚丙烯、嵌段聚丙烯、無規聚丙烯等聚丙烯系樹脂;聚(1-丁烯);聚(4-甲基-1-戊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1-丁烯共聚物、乙烯-1-己烯共聚物、乙烯-4-甲基-1-戊烯共聚物、乙烯-1-辛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
白色系層中之聚烯烴系樹脂之含有比率較佳為50重量%以上,更佳為6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
白色系層較佳為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藉由白色系層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可使基材層具有耐熱性、耐溶劑性及可撓性,可容易地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捲取成捲筒狀。
於白色系層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之情形時,該聚乙烯系樹脂較佳為含有低密度聚乙烯作為主成分。藉由上述聚乙烯系樹脂含有低密度聚乙烯作為主成分,可使基材層具有充分之耐熱性、耐溶劑性及可撓性,可更容易地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捲取成捲筒狀。
作為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例如可列舉高壓釜法聚乙烯、管式法聚乙烯。
高壓釜法聚乙烯相較於管式法聚乙烯而言分子量分佈相對較廣,存在較多高分子量成分。因此,若採用高壓釜法聚乙烯作為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之主成分,則可有效地將白色系層之最外表面調整為暗光色調。又,高壓釜法聚乙烯之長鏈分支較長,於擠出成形時會產生稱為鼓起(swell)之伴隨於壓力損失之膨脹現象。因此,若採用高壓釜法聚乙烯作為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之主成分,則可有效地將白色系層之最外表面粗面化。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亦可併用高壓釜法聚乙烯與管式法聚乙烯。
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之密度較佳為0.880 g/cm3~0.940 g/cm3,更佳為0.880 g/cm3~0.923 g/cm3,進而較佳為0.880 g/cm3~0.915 g/cm3。藉由將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之密度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有效地將白色系層之最外表面粗面化並調整為暗光色調。
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之MFR(melt flow rate,熔融流動速率)較佳為0.1 g/10 min~10 g/10 min,更佳為0.3 g/10 min~5 g/10 min,進而較佳為0.3 g/10 min~3 g/10 min。藉由將白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之MFR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有效地將白色系層 之最外表面粗面化並調整為暗光色調。
於白色系層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之情形時,該白色系層亦可進而含有與該聚乙烯系樹脂不同之樹脂(有時將其稱為「不同種樹脂」)。藉由白色系層含有不同種樹脂,可與和聚乙烯系樹脂之組合相結合而有效地將白色系層之最外表面粗面化並調整為暗光色調。作為此種不同種樹脂,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適當之樹脂。此種不同種樹脂例如可列舉選自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之至少1種。於白色系層含有此種不同種樹脂之情形時,白色系層中之此種不同種樹脂之含有比率較佳為5重量%~70重量%,更佳為10重量%~50重量%,進而較佳為10重量%~40重量%,尤佳為10重量%~30重量%。藉由將白色系層中之此種不同種樹脂之含有比率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與和聚乙烯系樹脂之組合相結合而更有效地將白色系層之最外表面粗面化並調整為暗光色調。
白色系層亦可含有粒子。藉由白色系層含有粒子,可有效地將白色系層之最外表面粗面化並調整為暗光色調。作為此種粒子,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適當之粒子。此種粒子可列舉有機粒子、無機粒子等。有機粒子例如可列舉由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製作之丙烯酸系珠粒等。無機粒子例如可列舉二氧化矽、沸石等。於白色系層含有此種粒子之情形時,白色系層中之此種粒子之含有比率較佳為0.3重量%~10重量%,更佳為0.5重量%~7重量%,進而較佳為0.5重量%~5重量%,尤佳為0.5重量%~3重量%。藉由將白色系層中之此種粒子之含有比率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更有效地將白色系層之最外表面粗面化並調整為暗光色調。
白色系層之厚度可根據目的而採用任意適當之厚度。上述厚度較佳為2 μm~100 μm,更佳為3 μm~80 μm,進而較佳為4 μm~60 μm,尤佳為5 μm~50 μm。
黑色系層係顯示黑色系之色調之層。黑色系層較佳為含有黑色顏料。作為黑色顏料可採用任意適當之黑色顏料。作為此種黑色顏料,例如可列舉碳黑。於黑色系層含有黑色顏料之情形時,其含有比率相對於形成黑色系層之樹脂成分較佳為0.01重量%~10重量%,更佳為0.1重量%~5重量%,進而較佳為0.5重量%~3重量%。藉由將黑色顏料相對於形成黑色系層之樹脂成分之含有比率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製成耐候性優異的表面保護片,且擠出性等成形性亦優異。
黑色系層較佳為含有聚烯烴系樹脂作為主成分。黑色系層可包含之聚烯烴系樹脂例如可列舉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黑色系層可包含之聚烯烴系樹脂可僅使用1種,亦可使用2種以上。
作為黑色系層可包含之聚烯烴系樹脂,具體可列舉例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聚乙烯系樹脂;均聚聚丙烯、嵌段聚丙烯、無規聚丙烯等聚丙烯系樹脂;聚(1-丁烯);聚(4-甲基-1-戊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1-丁烯共聚物、乙烯-1-己烯共聚物、乙烯-4-甲基-1-戊烯共聚物、乙烯-1-辛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
黑色系層中之聚烯烴系樹脂之含有比率較佳為50重量%以上,更佳為6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
黑色系層較佳為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藉由黑色系層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可使基材層具有耐熱性、耐溶劑性及可撓性,可容易地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捲取成捲筒狀。
於黑色系層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之情形時,該聚乙烯系樹脂較佳為含有選自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之至少1種。藉由上述聚乙烯系樹脂含有選自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之至少1種,可使基材層具有充分之耐熱性、耐溶劑性及可撓性,可更容易地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捲取成捲筒狀。
黑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之密度較佳為0.880 g/cm3~0.940 g/cm3,更佳為0.880 g/cm3~0.924 g/cm3,進而較佳為0.880 g/cm3~0.915 g/cm3。藉由將黑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之密度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使基材層具有充分之耐熱性、耐溶劑性及可撓性,可更容易地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捲取成捲筒狀。
黑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之MFR較佳為1 g/10 min~10 g/10 min,更佳為1 g/10 min~5 g/10 min,進而較佳為2 g/10 min~4 g/10 min。藉由將黑色系層可包含之聚乙烯系樹脂之MFR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使基材層具有充分之耐熱性、耐溶劑性及可撓性,可更容易地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捲取成捲筒狀。
黑色系層之厚度可根據目的而採用任意適當之厚度。上述厚度較佳為2 μm~100 μm,更佳為3 μm~80 μm,進而較佳為4 μm~60 μm,尤佳為5 μm~50 μm。
基材層可含有任意適當之添加劑。作為此種添加劑,例如可列舉: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抗老化劑、光穩定劑、抗靜電劑、表面潤滑劑、調平劑、塑化劑、低分子聚合物、防蝕劑、聚合抑制劑、矽烷偶合劑、無機及有機填充劑(例如氧化鈣、氧化鎂、二氧化矽、氧化鋅、氧化鈦等)、金屬粉末、著色劑、顏料、耐熱穩定劑、抗孔口積脂劑、潤滑劑、抗黏連劑等。
亦可在基材層之與黏著層為相反側之最外層實施背面處理。作為背面處理之方法,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適當之 方法。作為此種背面處理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壓紋加工或凹凸加工等表面加工、使其含有長鏈烷基系背面處理劑或脂肪酸衍生物之方法等。此種長鏈烷基系背面處理劑或脂肪酸衍生物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於基材層含有脂肪酸衍生物之情形時,該基材層中之脂肪酸衍生物之含有比率相對於基材層中之樹脂成分較佳為0.05重量%~1.00重量%,更佳為0.10重量%~0.90重量%,進而較佳為0.30重量%~0.80重量%。若將基材層中之脂肪酸衍生物之含有比率相對於基材層中之樹脂成分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則可將形成為捲筒狀之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容易地回捲,可表現出充分之脫模效果,並且可充分抑制因該脂肪酸衍生物滲出所致之污染。
脂肪酸衍生物係指於分子結構中含有脂肪酸衍生物結構之化合物。
作為脂肪酸衍生物,例如可列舉:飽和脂肪酸雙醯胺、不飽和脂肪酸雙醯胺、芳香族系雙醯胺、取代脲、脂肪酸金屬鹽等。作為脂肪酸衍生物,具體可列舉例如:亞甲基雙硬脂醯胺、伸乙基雙硬脂醯胺、伸乙基雙油醯胺、N,N-二油烯基己二醯胺、N-硬脂基-N'-硬脂醯脲等N-硬脂基-N'-硬脂醯胺、硬脂酸鋅等。
作為脂肪酸衍生物,較佳為脂肪醯胺,更佳為選自亞甲基雙硬脂醯胺、伸乙基雙硬脂醯胺、N-硬脂基-N'-硬脂醯胺之至少1種。
脂肪酸衍生物較佳為熔點為100℃以上。熔點未達100℃之脂肪酸衍生物存在會顯著地轉印至黏著層表面而導致黏著力易於降低之虞。
黏著層較佳為含有熱塑性樹脂作為主成分。黏著層所含之熱塑性樹脂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作為熱塑性樹脂,可採用任意適當之熱塑性樹脂。作為此種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烯烴系樹脂、含芳香族基之烯烴/二烯共聚 物、苯乙烯系樹脂及酯系樹脂等。該等熱塑性樹脂中,苯乙烯系樹脂較佳,更佳為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
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可較佳地列舉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或其氫化物。
作為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例如可列舉: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IS)等苯乙烯系ABA型嵌段共聚物(三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SB)、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SISI)等苯乙烯系ABAB型嵌段共聚物(四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BS)、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ISIS)等苯乙烯系ABABA型嵌段共聚物(五嵌段共聚物);及具有五嵌段共聚物以上之AB重複單元之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等。
作為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之氫化物,例如可列舉:苯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苯乙烯共聚物(SEBS)、苯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共聚物(SEPS)、苯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之共聚物(SEBSEB)等。
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可僅使用1種,亦可使用2種以上。
於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為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或其氫化物之情形時,該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中之苯乙烯嵌段含量較佳為5重量%~40重量%,更佳為7重量%~30重量%,進而較佳為9重量%~20重量%。若上述苯乙烯嵌段含量減少,則存在易於產生因黏著層之凝集力不足所致之糊劑殘餘之虞。若上述苯乙烯嵌段含量增多,則存在黏著層變硬,對粗糙面無法獲得良好的黏著性之虞。
作為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較佳為包含苯乙烯(A)及丁二烯(B)之具有三嵌段共聚物以上之重複結構(ABA型、ABAB型、ABABA型等)的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之氫化物(SEBS、SEBSEB、SEBSEBS 等)。藉由採用此種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可使貼附於被黏著體上之狀態下之接著力更適度地提高,另一方面,貼附至被黏著體上後進行剝離時之接著力為更適度之大小,因此,可更容易地以輕微之力自被黏著體上剝離,進而,暴露於相對高溫下的長期保存之環境負荷時之接著力上升可進一步得到抑制。
於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為包含苯乙烯(A)及丁二烯(B)之具有三嵌段共聚物以上之重複結構(ABA型、ABAB型、ABABA型等)的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之氫化物(SEBS、SEBSEB、SEBSEBS等)之情形時,丁烯結構於乙烯-丁烯共聚物嵌段中所占之比率較佳為60重量%以上,更佳為7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5重量%以上。藉由將丁烯結構於上述乙烯-丁烯共聚物嵌段中所占之比率規定於上述範圍內,可使貼附於被黏著體上之狀態下之接著力更適度地提高,另一方面,貼附至被黏著體上後進行剝離時之接著力為更適度之大小,因此,可更容易地以輕微之力自被黏著體上剝離,進而,暴露於相對高溫下的長期保存之環境負荷時之接著力上升可進一步得到抑制。再者,丁烯結構於上述乙烯-丁烯共聚物嵌段中所占之比率較佳為90重量%以下。
為進行黏著性之調節等,黏著層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含有其他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
作為其他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可列舉:上述以外之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SI)、苯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之共聚物(SEB)、苯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之共聚物(SEP)等AB型嵌段聚合物;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等苯乙烯系無規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烯烴結晶之共聚物(SEBC)等A-B-C型之苯乙烯.烯烴結晶系嵌段聚合物;及其等之氫化物等。
於形成黏著層時,為進行黏著特性之控制等,可視需要適當添 加例如軟化劑、黏著賦予劑、如用於基材層之聚烯烴系樹脂、聚矽氧系聚合物、液狀丙烯酸系共聚物、磷酸酯系化合物、抗老化劑、光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表面潤滑劑、調平劑、塑化劑、低分子聚合物、抗氧化劑、防蝕劑、聚合抑制劑、矽烷偶合劑、無機及有機填充劑(例如氧化鈣、氧化鎂、二氧化矽、氧化鋅、氧化鈦等)、金屬粉末、著色劑、顏料、耐熱穩定劑等添加劑。
亦可視需要於黏著層表面實施例如電暈放電處理、紫外線照射處理、火焰處理、電漿處理、濺鍍蝕刻處理等以黏著性之控制或貼附作業性等為目的之表面處理。
調配黏著賦予劑對於提高黏著力有效。但是,為避免因凝集力降低而產生糊劑殘餘問題,黏著賦予劑之調配量係根據應用表面保護片之被黏著體而適當決定。黏著賦予劑之調配量相對於黏著層之基礎聚合物較佳為80重量%以下,更佳為40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以下。再者,於應用表面保護片之被黏著體為金屬板之情形時,較佳為於形成黏著層時不添加黏著賦予劑。
作為黏著賦予劑,例如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脂肪族系共聚物、芳香族系共聚物、脂肪族-芳香族系共聚物系或脂環式系共聚物等石油系樹脂、薰草咔-茚系樹脂、萜烯系樹脂、萜酚系樹脂、聚合松脂等松脂系樹脂、(烷基)酚系樹脂、二甲苯系樹脂及其等之氫化物等通常用於黏著劑中之黏著賦予劑。黏著賦予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使用2種以上。於該等黏著賦予劑中,自剝離性或耐候性等方面考慮,較佳為氫化系黏著賦予劑。再者,黏著賦予劑亦可使用作為與烯烴樹脂之摻合物而市售者。
調配軟化劑對於提高黏著力有效。軟化劑例如可列舉:低分子量之二烯系聚合物、聚異丁烯、氫化聚異戊二烯、氫化聚丁二烯及其等之衍生物等。此種衍生物例如可例示於單末端或兩末端具有OH基 或COOH基者,具體可列舉:氫化聚丁二烯二醇、氫化聚丁二烯單醇、氫化聚異戊二烯二醇、氫化聚異戊二烯單醇等。尤其是自抑制對於被黏著體之黏著性提高之目的考慮,較佳為氫化聚丁二烯或氫化聚異戊二烯等二烯系聚合物之氫化物或烯烴系軟化劑等。作為此種軟化劑,具體而言,可獲得Kuraray(股)製造之商品名「Kuraprene LIR-200」等。該等軟化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使用2種以上。
軟化劑之分子量可適當設定為任意適合之量,但若分子量減小,則存在成為物質自黏著層向被黏著體轉移或重剝離化等之原因之虞,另一方面,若分子量增大,則存在黏著力之提高效果不足之傾向,因此,軟化劑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5000~10萬,更佳為1萬~5萬。
於使用軟化劑之情形時,其添加量可適當設定為任意適合之量,但若添加量增多,則存在暴露於高溫或室外時之糊劑殘餘增加之傾向,因此,其添加量相對於黏著層之基礎聚合物較佳為100重量%以下,更佳為60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重量%以下。再者,於應用表面保護片之被黏著體為金屬板之情形時,較佳為於形成黏著層時不添加軟化劑。
為實現接著力上升之抑制等,亦可於黏著層中添加聚烯烴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可例示與形成基材層所使用之聚烯烴系樹脂相同者。該聚烯烴系樹脂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該聚烯烴系樹脂之調配量相對於黏著層之基礎聚合物較佳為50重量%以下,更佳為30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以下。
亦可視需要於供實際使用前之期間,於黏著層上暫時黏接隔離膜等加以保護。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之製造方法較佳為藉由共擠出成形將基材層與黏著層形成為一體而製造。藉此,可高效率且低價格地製造具有 特定厚度之積層結構之表面保護片。共擠出成形可採用通常用於膜、片材等之製造之任意適當之共擠出成形。共擠出成形例如可採用充氣法、共擠出T模法等。
若利用共擠出成形,則基材層之與黏著層為相反側之最外表面與黏著層不會於熔融加熱狀態下接觸,因此基材層之與黏著層為相反側之最外表面不會因熱劣化而生成副產物,並且該副產物不會轉移至黏著層,故表現出優異的回捲性,可抑制黏著層表面之污染。
[實施例]
以下,利用實施例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該等實施例任何限定。
(密度之測定)
樹脂之密度(g/cm3)係根據ISO1183測定之值。
(表面粗糙度Ra之測定)
藉由將2 kg的輥於SUS430BA板上往返一次而將表面保護片貼附於SUS430BA板上。根據JIS B0601(2001),於觸針前端直徑2 μm、測定長度4 mm、截止波長0.8 mm之條件下測定所貼附之表面保護片之白色層側之表面粗糙度Ra(μm)。
(60度光澤度之測定)
使用Gardner公司製造之微型三角度光澤儀,測定60°角反射率。
(外觀評價)
藉由將2 kg的輥於SUS430BA板上往返一次而將表面保護片貼附於SUS430BA板上,自所貼附之表面保護片之白色層側目視觀察。
將明顯觀察到貼附時之氣泡或異物之情形評價為×,將因表面之粗面化或低光澤度化而難以觀察到氣泡或異物之情形評價為○。
(共擠出成形條件)
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係按照下述熔融溫度條件,藉由充氣法 而成形。
基材層:165℃
黏著層:165℃
共擠出溫度:165℃
(實施例1)
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Japan Polyethylene)製造、商品名:NOVATEC LD LF440C、密度=0.923 g/cm3、MFR=2.8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82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獲得白色系層形成材料。
繼而,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Tosoh)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95重量%及碳黑MB(Sumika Color製造、商品名:BLACK SPEMB-865、碳含量20%)5重量%,獲得黑色系層形成材料。
進而,調配SEBS(氫化SEBS、苯乙烯含量=15重量%、JSR製造、商品名:Dynaron 8600P)82重量%及黏著賦予劑(C5系氫化芳香族石油樹脂、出光興產製造、商品名:I-Marv P140)18重量%,獲得黏著層形成材料。
使用藉由上述方法獲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黑色系層形成材料及黏著層形成材料,藉由利用充氣法之共擠出成形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1)(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2)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72、密度=0.920 g/cm3、MFR=0.3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82%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 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2)(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3)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73重量%、長鏈烷基系背面處理劑(ASHIO產業(股)製造、ASHIO RESIN RA95HS(完全皂化聚乙烯氨基甲酸十八烷酯系剝離劑))9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3)(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4)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製造、商品名:NOVATEC LD LC720、密度=0.922 g/cm3、MFR=9.4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47重量%、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72、密度=0.920 g/cm3、MFR=0.3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35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4)(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5)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32重量%、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72、密度=0.920 g/cm3、MFR=0.3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50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5)(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6)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製造、商品名:NOVATEC LD LF440C、密度=0.923 g/cm3、MFR=2.8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47重量%、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72、密度=0.920 g/cm3、MFR=0.3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35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6)(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7)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77重量%、丙烯酸系珠粒MB(Sumika Color製造、商品名:Kino Plus EMB-Y-1231、丙烯酸系珠粒濃度5%)5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 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7)(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8)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72重量%、丙烯酸系珠粒MB(Sumika Color製造、商品名:Kino Plus EMB-Y-1231、丙烯酸系珠粒濃度5%)10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8)(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9)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製造、商品名:NOVATEC LD LF440C、密度=0.923 g/cm3、MFR=2.8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77重量%、丙烯酸系珠粒MB(Sumika Color製造、商品名:Kino Plus EMB-Y-1231、丙烯酸系珠粒濃度5%)5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9)(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0)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72重 量%、聚丙烯(日本聚丙烯(Japan Polypropylene)製造、NOVATEC PP EG8B)10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10)(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1)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62重量%、聚丙烯(日本聚丙烯製造、NOVATEC PP EG8B)20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11)(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2)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製造、商品名:NOVATEC LD LC720、密度=0.922 g/cm3、MFR=9.4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62重量%、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Du Pont-Mitsui Polychemicals製造、商品名:EVAFLEX EV360RC)20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12)(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2。
(比較例1)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82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C1)(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3。
(比較例2)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72重量%、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72、密度=0.920 g/cm3、MFR=0.3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10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C2)(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3。
(比較例3)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62重量%、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72、密度=0.920 g/cm3、MFR=0.3 g/10 min、高壓釜法聚乙烯)20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C3)(厚 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3。
(比較例4)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72重量%、茂金屬聚丙烯(日本聚丙烯製造、商品名:Wintec WFX6)10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C4)(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3。
(比較例5)
除了使用調配低密度聚乙烯(東曹製造、商品名:Petrothene 186R、密度=0.924 g/cm3、MFR=3.0 g/10 min、管式法聚乙烯)72重量%、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Du Pont-Mitsui Polychemicals製造、商品名:EVAFLEX EV360RC)10重量%及白色顏料(氧化鈦、Dupont製造、商品名:Ti-Pure R103)18重量%而得之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作為白色系層形成材料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三層結構(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之表面保護片(C5)(厚度:白色系層/黑色系層/黏著層=20 μm/35 μm/5 μm)。
結果示於表3。
根據表1、表2及表3可知,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包含基材層及黏著層,基材層之最外表面有效地粗面化並調整為暗光色調,即便內含有異物,外觀或觸感亦不受損。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片例如可用於在對金屬板、塗裝板、鋁框、樹脂板、裝飾鋼板、氯乙烯層壓鋼板、玻璃板等構件、偏光膜、液晶面板等光學構件、電子構件等進行搬運、加工或養護時等,貼附於其等之表面而加以保護之用途等。
10‧‧‧黏著層
20‧‧‧基材層
21‧‧‧白色系層
22‧‧‧黑色系層
100‧‧‧表面保護片

Claims (12)

  1. 一種表面保護片,其包含基材層及黏著層,該基材層與該黏著層係藉由共擠出成形而形成為一體,該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0.10 μm~0.60 μm,該基材層之最外表面之60度光澤度為20.0~71.5。
  2. 如請求項1之表面保護片,其中上述表面粗糙度Ra為0.20 μm~0.60 μm,上述60度光澤度為20.0~65.0。
  3. 如請求項1或2之表面保護片,其中上述基材層係含有聚烯烴系樹脂作為主成分。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表面保護片,其中上述基材層包含白色系層。
  5. 如請求項4之表面保護片,其中上述白色系層係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
  6. 如請求項5之表面保護片,其中上述聚乙烯系樹脂含有高壓釜法聚乙烯作為主成分。
  7. 如請求項5或6之表面保護片,其中上述白色系層進而含有與上述聚乙烯系樹脂不同之樹脂。
  8. 如請求項7之表面保護片,其中與上述聚乙烯系樹脂不同之樹脂係選自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之至少1種。
  9. 如請求項4至8中任一項之表面保護片,其中上述白色系層含有粒子。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表面保護片,其中上述基材層包含黑色系層。
  11. 如請求項10之表面保護片,其中上述黑色系層係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表面保護片,其中上述黏著層含有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
TW102104983A 2012-02-15 2013-02-07 表面保護片 TW2013369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62183A CN103254819A (zh) 2012-02-15 2012-02-15 表面保护片
JP2012030037A JP2013166833A (ja) 2012-02-15 2012-02-15 表面保護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6965A true TW201336965A (zh) 2013-09-16

Family

ID=48984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4983A TW201336965A (zh) 2012-02-15 2013-02-07 表面保護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336965A (zh)
WO (1) WO20131218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80806A1 (ja) * 2012-11-22 2014-05-3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9650B1 (en) * 2000-08-07 2003-07-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icroscope cover slip materials
JP4781541B2 (ja) * 2001-02-05 2011-09-2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剤組成物及び粘着シート
JP4781540B2 (ja) * 2001-02-05 2011-09-2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剤及び粘着シート
JP5005141B2 (ja) * 2001-09-25 2012-08-2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用粘着シート
JP4900897B2 (ja) * 2005-09-05 2012-03-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類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55093B2 (ja) * 2006-02-06 2012-01-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用フィルム基材、ならびに、表面保護用粘着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80878B2 (ja) * 2008-03-31 2014-01-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トフィルム
JP2009275209A (ja) * 2008-04-14 2009-11-26 Nitto Denko Corp 粘着剤、粘着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06624A (ja) * 2009-06-29 2011-01-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粘着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5483713B2 (ja) * 2010-05-12 2014-05-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21885A1 (ja) 201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83713B2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4115787B2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
JP2006219520A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116809A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
JP2007161882A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4943372B2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11116808A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
JP5516015B2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CN103254819A (zh) 表面保护片
JP4500027B2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
TW201402317A (zh) 表面保護片
TW201336965A (zh) 表面保護片
WO2013121855A1 (ja) 粘着シート
WO2013121856A1 (ja) 粘着シート
JP2008308559A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CN202671482U (zh) 表面保护片
JP2013227372A (ja) 粘着テープ
JP5412346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粘着テープ
WO2014050490A1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
JP2013166832A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
TW201338979A (zh) 表面保護片
JP2014070105A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
CN202808672U (zh) 表面保护片
WO2013121888A1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
WO2013121887A1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