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5020A - 跨坐型電動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電動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35020A TW201335020A TW101149182A TW101149182A TW201335020A TW 201335020 A TW201335020 A TW 201335020A TW 101149182 A TW101149182 A TW 101149182A TW 101149182 A TW101149182 A TW 101149182A TW 201335020 A TW201335020 A TW 20133502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opening
- accommodating portion
- seat
- charg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46—Luggage carriers forming part of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即便於將車輛載置於無屋頂之場所之情形時,亦可使可攜型充電器於防水之狀態下進行電池之充電的跨坐型電動車輛。於將可攜型充電器(40)收容於第2收容部(S2)之狀態下進行電池(6)之充電之情形時,座椅(29)、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鎖定機構(70)、及可攜型充電器(40)之換氣口(49)作為換氣部而發揮功能,對第2收容部(S2)之內部進行換氣。因此,可使於充電時由可攜型充電器(40)產生之熱自第2收容部(S2)之內部高效地逸散至外部。由此,雖然座椅(29)覆蓋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且藉由座椅(29)使可攜型充電器(40)為防水之狀態,但亦可一面避免第2收容部(S2)之內部達到高熱一面進行電池(6)之充電。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電動馬達用作動力源之跨坐型電動車輛。
先前,有具備可自車輛卸除之可攜型充電器之電動二輪車。根據此種電動二輪車,可於將可攜型充電器卸除而使車輛變輕之狀態下行駛。又,於進行長距離駕駛之情形時,為了視需要對電池進行充電,亦可於將充電器收容於設置在座椅套(seat cover)下之收容部等中之狀態下行駛。
然而,於使用可攜型充電器進行電池之充電時,必需可穩定地載置可攜型充電器之場所。因此,例如,提出有如下電動二輪車:於進行電池之充電時,將安裝可攜型充電器之安裝部設置於電動二輪車之腳踏板(step floor)上(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1/024326號
然而,現狀為電動二輪車之可對電池進行充電之場所有限,且亦考慮於將電動二輪車載置於無屋頂之場所之狀態下進行充電之情形。於在將可攜型充電器安裝於設置在腳踏板上之安裝部之狀態下進行電池之充電之構成中,於將
電動二輪車載置於無屋頂之場所之狀態下進行充電之情形時,有可攜型充電器被雨水淋濕之虞。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課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於將車輛載置於無屋頂之場所之情形時,亦可使可攜型充電器於防水之狀態下進行電池之充電的跨坐型電動車輛。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第1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包括:收容部,其包含開口部及可開閉該開口部之蓋;可攜型充電器,其可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以及插座,其連接於車載之電池;且上述可攜型充電器包含:充電器本體;電源插頭,其連接於電源;電源電纜,其連接上述電源插頭與上述充電器本體;充電用插頭,其連接於上述插座;以及充電電纜,其連接上述充電器本體與上述充電用插頭;上述收容部包含:電源電纜導出部,其於將上述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之狀態下,將上述電源電纜自上述收容部之內部導出至外部;及換氣部,其用以於將上述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之狀態下,對上述收容部之內部進行換氣;且上述蓋於未經由上述電源電纜導出部將上述電源電纜自上述收容部之內部導出至外部時,可關閉上述收容部之上述開口部,於經由上述電源電纜導出部將上述電源電纜自上述收容部之內部導出至外部時,藉由上述換氣部對上述收容部之內部進行換氣。
根據第1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蓋於未經由電源電纜
導出部將電源電纜自收容部之內部導出至外部時,即於通常之車輛使用狀態時,可關閉收容部之開口部,故而可防止雨水或灰塵等滲入至收容部內。又,於將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收容部中,並在經由電源電纜導出部將電源電纜自收容部之內部導出至外部之狀態下進行電池之充電之情形時,換氣部對收容部之內部進行換氣,故而可使於充電時由可攜型充電器產生之熱自收容部之內部高效地逸散至外部。由此,即便為蓋覆蓋收容部之開口部之狀態,亦可一面避免收容部之內部達到高熱一面進行電池之充電。因此,可保持著蓋覆蓋收容部之開口部之狀態,使用收容於收容部中之可攜型充電器對電池進行充電。例如,即便於將車輛載置於無屋頂之場所之情形時,亦可藉由蓋使可攜型充電器於防水之狀態下對電池進行充電。
又,第2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係如第1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插座係其連接口於上述收容部之內部開口,且設置於可於連接有上述充電用插頭之狀態下將上述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之位置。
根據第2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由於插座之連接口與充電用插頭之連接部分係收納於收容部之內部,且不露出於外部,故而可保護連接部分不受外部之灰塵或水滴影響。
又,第3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係如第1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插座係設置於其連接口於上述收容部之外部開口之位置,且上述收容部包含充電電纜導出部,該
充電電纜導出部係於將上述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之狀態下,將上述充電電纜自上述收容部之內部導出至外部。
根據第3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由於插座與充電插頭係於收容部之外部連接,故而可確保收容部之內部空間較寬敞。
又,第4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係如第1至第3發明中任一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電源電纜導出部與上述換氣部之至少一部分係由上述蓋及上述開口部構成,且上述電源電纜係自上述蓋及上述開口部之間導出,上述收容部係經由上述蓋及上述開口部之間而換氣。
根據第4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可利用蓋與收容部之開口部之間之間隙使收容部之內部換氣。
又,第5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係如第1至第4發明中任一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蓋係構成為可於關閉上述收容部之開口部之閉位置、使上述收容部之開口部開口之開位置、及於上述蓋與上述開口部之間形成間隙之間隙形成位置之間移動,上述收容部包含將上述蓋部支撐於上述間隙形成位置之蓋支撐機構,且上述蓋部與上述開口部及上述蓋支撐機構構成上述換氣部之至少一部分。
根據第5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由於將蓋支撐於間隙形成位置,故而可使熱經由形成於蓋與開口部之間之間隙而自收容部之內部高效地逸散至外部。
又,第6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係如第5發明之跨坐型電
動車輛,其中上述蓋支撐機構係於上述蓋位於上述閉位置與上述間隙形成位置時鎖定上述蓋之鎖定機構。
根據第6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於將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收容部之狀態下進行電池之充電之情形時,將蓋鎖定於間隙形成位置,故而可使收容部之內部換氣,並且可預防收容於收容部之內部之可攜型充電器被盜。
又,第7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係如第1至第6發明中任一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可攜型充電器包含風扇裝置,上述風扇裝置係換氣促進裝置,該換氣促進裝置構成為可於將上述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之狀態下作動,且促進上述收容部之內部之換氣。
根據第7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藉由在充電時驅動風扇裝置,而可使熱自收容部之內部高效地逸散至外部。
又,第8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係如第1至第7發明中任一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蓋為座椅。
根據第8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於設計跨坐型電動車輛之車身時,可有效利用有限之設計空間,並且可確保收容部之空間較寬敞。
以下,一面參照圖一面對本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之複數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一面參照圖1至圖5一面對本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係作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跨坐型電動車輛的電
動二輪車1之左側視圖。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跨坐型電動車輛,例示包含速克達(scooter)之電動二輪車1進行說明。電動二輪車1可於前部及後部裝載貨物而行駛,適於作為載貨車輛之用途。
再者,以下說明中之前後、上下及左右之各方向係以電動二輪車1處於相當於在水平面上直線行駛之狀態之基準姿勢且駕駛者朝向前方時之該駕駛者之視點作為基準。又,以垂直地立起、前輪3及後輪4與路面A1接觸、且駕駛者未乘車之狀態之電動二輪車1作為基準,對電動二輪車1之構成進行說明。
電動二輪車1包括車架2、前輪3、後輪4、電動馬達5、電池6、可攜型充電器40、及車蓋8。而且,電池6係可充電之二次電池且作為電動馬達5之電源而動作。即,藉由自電池6供給之電力驅動電動馬達5,並藉由電動馬達5之輸出驅動後輪4,藉此,電動二輪車1可於前後方向上行駛。又,電池6之電力之充電係使用可攜型充電器40而進行。
以下,自車身前方起依序對電動二輪車1之整體之構造進行說明。
圖2係將本實施形態之電動二輪車1之車蓋8等一部分零件卸除後之狀態之左側視圖。
電動二輪車1包含配置於該電動二輪車1之前上部之頭管(head pipe)9。於頭管9內,旋轉自如地插入有轉向軸10。於轉向軸10之下端部安裝有左右一對前叉(front fork)11。
而且,前輪3係安裝於前叉11上。
於轉向軸10之上端部安裝有把手(handle)12。駕駛者可藉由操作把手12而使轉向軸10、前叉11、及前輪3圍繞轉向軸10之軸線旋動。
於把手12之左右兩端部分別設置有握把(grip)13(圖中僅圖示有左側之握把)。右側之握把包含油門握把(throttle grip)。因此,駕駛者可藉由轉動該油門握把而調整電動馬達5之輸出。
如圖1所示,於把手12之中央附近設置有儀錶14。於儀錶14之下方配置有貨架15。貨架15係固定於頭管9上。裝載於貨架15上之貨物之荷重經由頭管9及轉向軸10等而主要作用於前輪3。又,於貨架15之下部固定有頭燈(head lamp)16。
如圖2所示,電動二輪車1包含自頭管9向後方延伸之車架2。車架2係使用鋼鐵製之管構件等而形成。車架2包含下管(down tube)19、及配置於下管19之後方之框架本體20。下管19自頭管9之下部向斜後下方延伸。於側視時,框架本體20係自下管19之下端部向後方延伸,使車輛之前後方向X1之中途部形成為大致S字狀。
框架本體20係設置有左右一對。框架本體20包含第1框架部21、第2框架部22、第3框架部23、及第4框架部24。第1框架部21自下管19之下端部向後方大致筆直地延伸,且略微向斜後上方傾斜。
第2框架部22於側視時形成為大致S字狀。第2框架部22
包含下端部22a、中間部22b、及上端部22c。第2框架部22之下端部22a係形成為彎曲形狀,且連結於第1框架部21之後端部。第2框架部22之中間部22b係自下端部22a向斜後上方筆直地延伸。於側視時,中間部22b相對於第1框架部21之傾斜角度例如為45度左右。第2框架部22之上端部22c係形成為彎曲形狀,且連接於中間部22b。
第3框架部23係自上端部22c呈直線狀延伸,且略微向斜後上方傾斜。第4框架部24係自第2框架部22之中間部22b向後方延伸,於中途向斜後上方彎曲,且連接於第3框架部23之中間部。
如圖1所示,電動二輪車1包含安裝於車架2之車蓋8。車蓋8包含覆蓋頭管9之前蓋25、自前蓋25之下部向後方延伸之下蓋26、及配置於前蓋25之後方之後蓋27。
前蓋25包圍轉向軸10之一部分及頭管9,且包圍下管19。下蓋26自前蓋25之下部25a向後方延伸,且自下方及左右兩側方覆蓋第1框架部21及第2框架部22之下端部22a。於下蓋26之上端部配置有擱腳部28。擱腳部28係為了供駕駛者擱放腳而設置,且大致平坦地形成。
後蓋27整體上形成為自下蓋26之後部26a向斜後上方延伸之形狀。後蓋27自前方及左右兩側覆蓋第2框架部22中之除下端部22a以外之區域。又,後蓋27自前方及左右兩側覆蓋第3框架部23及第4框架部24。
於後蓋27之上方設置有作為蓋之座椅29。於電動二輪車1之行駛中,就座於座椅29上之駕駛者之腳放在擱腳部
28。於前後方向X1上,擱腳部28係配置於前蓋25之後表面25b與座椅29之前端部29a之間。又,座椅29係配置於第2框架部22之上方,且配置於第3框架部23之一部分之上方,且配置於第4框架部24之一部分之上方。而且,由座椅29與左右之一對後蓋27包圍之部分係設為收容部S。即,收容部S至少包含左右之一對後蓋27、車架2之第3框架部23及第4框架部24,且設為具有可收納電池6及可攜型充電器40之內部空間之車身之一部分。
如圖2所示,座椅29係由第1托架31及支撐托架37支撐。第1托架31係安裝於第2框架部22之中間部22b。第1托架31自中間部22b朝向上方延伸。於第1托架31之上端部設置有鉸鏈部38。座椅29係經由該鉸鏈部38而支撐於第1托架31上。第1托架31自下方支撐座椅29。座椅29可繞鉸鏈部38旋動。
再者,亦可省略鉸鏈部38而將座椅29直接固定於第1托架31上。
座椅29之後部29b係由支撐托架37支撐。支撐托架37係固定於車架2之第3框架部23,設為自第3框架部23朝向上方突出之形狀,且位於收容部S之後方。又,於支撐托架37之附近設置有作為蓋支撐機構之鎖定機構70之鎖定銷72(參照圖3)。
圖3係將本實施形態之座椅29關閉之狀態之收容部S之前後方向上之局部放大剖面圖。
收容部S係藉由間隔壁17而於前後方向上被劃分,包含
位於前方之第1收容部S1、及位於後方之第2收容部S2。
又,間隔壁17係形成為剖面大致呈L字狀,且包含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將收容部S前後隔開之側壁部17a、及於該側壁部17a之上端部向前方延伸之上壁部17b。而且,上壁部17b自上方覆蓋第1收容部S1。另一方面,第2收容部S2於藉由鉸鏈部38使座椅29旋動時,形成為於上方具有開口部30之空間。又,於座椅29之內部設置有用以保持收納並載置於第2收容部S2內之可攜型充電器40之上部的按壓部29c、及具有沿開口部30之外周之形狀的密封構件200。密封構件200可於關閉座椅29時遍及開口部30之外周之全周接觸於開口部30之外周之上端部,而使開口部30為關閉狀態。再者,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於座椅29之內部不設置密封構件200,而使座椅29之內部與第2收容部S2之上端部接觸,或將座椅29之內部與第2收容部S2之上端部設為迷宮式(labyrinth)構造,藉此使開口部30為關閉狀態。
按壓部29c係形成為剖面大致呈倒L字形狀,且設置有段部29d。該段部29d於關閉座椅29之狀態下,與可攜型充電器40之上部之特定之角部分接觸而支撐可攜型充電器40。
再者,按壓部29c只要可按壓可攜型充電器40之上部即可,例如,亦可由緩衝體等形成。
於第1收容部S1中,以位於左右一對第2框架部22之間之方式收納有電池6。又,電池6於側視時形成為大致矩形狀,且車輛之上下方向Z1之長度(高度)長於前後方向X1之長度(寬度)。而且,電池6係以其上部6a位於第1托架31與
支撐托架37之間之狀態,配置成向斜後上方傾斜之姿勢,且由車架2固定支撐(參照圖2)。又,由於電池6係由間隔壁17之上壁部17b覆蓋上部6a,故而於保養檢查時以外之通常之狀態下不容易被取出。
第2收容部S2係形成為上部設為開口部30之有底之角形柱狀。而且,於第2收容部S2中載置有可攜型充電器40。
可攜型充電器40係形成為大致箱形狀。而且,可攜型充電器40係如圖5所示般,包括:充電器本體41;把手部42,其設置於充電器本體41之上部;電纜儲存部43,其設置於充電器本體41之後側面部;充電電路44,其搭載於充電器本體41內部;風扇裝置45,其安裝於充電電路44;充電用插頭46,其連接於下述插座60之連接口61;電源插頭(未圖示),其連接於電源;充電電纜47,其連接充電電路44與充電用插頭46;電源電纜48,其連接充電電路44與電源;作為換氣部之換氣口(換氣部)49,其分別設置於充電器本體41之底面部及後側面部;以及腿部50,其立設於充電器本體41之底面部之角部4個部位。
風扇裝置45係構成為可於將可攜型充電器40收納於第2收容部S2中之狀態下作動,且作為促進第2收容部S2之內部之換氣的換氣促進裝置而發揮功能。又,電纜儲存部43係以上端部開口之方式形成為袋狀,於不使用電線47、48之情形時將其等存儲於該袋狀之內部空間中。又,於充電器本體41之底面部設置有腿部50,故而於充電器本體41之下方設置有間隙空間。
又,於間隔壁17之上壁部17b之中央位置設置有插座60。插座60具有連接可攜型充電器40之充電用插頭46(參照圖5)之連接口61,而且,連接口61係以於上方開口之方式設置。因此,充電用插頭46於在第2收容部S2中收納有可攜型充電器40之狀態下,亦可與插座60之連接口61連接。進而,插座60具有連接電纜62,連接電纜62連接於電池6。又,於不進行電池6之充電時,於插座60之連接口61安裝有蓋(未圖示),防止插座60因受到外部衝擊而變形或粉塵侵入至內部。
又,鎖定機構70係於關閉座椅29之狀態下,設置於第2收容部S2之後方,且以於側視時與托架37重疊之方式設置於座椅29之內部後方及托架37之附近。即,鎖定機構70包括傳遞部(未圖示)與鎖定部71。傳遞部係包含導線而構成,且該導線之一端部係固定於鑰匙筒(key cylinder)(未圖示)之作用部,另一端部係固定於下述鎖定銷72。
鎖定部71係如圖3所示般包含設置於收容部S之後方緣部之鎖定銷72、及設置於座椅29之內部後方之鎖定軸73而構成。鎖定銷72係前端部形成為鉤形狀,且以若拉伸傳遞部之導線則自鎖定位置移動至鎖定解除位置之方式構成。又,鎖定軸73係前端部形成為圓弧狀之大致倒A字形狀之金屬構件,且於基端部連接固定於座椅29。而且,將位於鎖定軸73之前端部之圓弧部分設為第1鎖定部74,將位於鎖定軸73之上下中間部之軸棒部分設為第2鎖定部75。
而且,鑰匙筒之作用部係以若將鑰匙插入至特定之鑰匙
插入部(未圖示)並旋動則與該旋動連動之方式進行動作。即,若鑰匙筒之作用部旋動,則導線由鑰匙筒之作用部拉伸,其結果,鎖定銷72自鎖定位置移動至鎖定解除位置。藉此,解除鎖定銷72與鎖定軸73之第1鎖定部74或第2鎖定部75之卡合,從而解除鎖定。
由於以此方式設置鎖定機構70,故而於鎖定銷72卡合於鎖定軸73之第2鎖定部75之情形時,座椅29可獲得將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關閉之閉位置之狀態。又,於鎖定銷72卡合於鎖定軸73之第1鎖定部74之情形時,座椅29可獲得於座椅29與第2收容部S2之間形成間隙之間隙形成位置之狀態(座椅29覆蓋開口部30之狀態)。又,於解除鎖定並藉由鉸鏈部38使座椅29旋動之情形時,座椅29可獲得使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開口之開位置之狀態。即,座椅29係構成為可藉由配設於第2收容部S2之後方之鎖定機構70,而於閉位置、開位置、及間隙形成位置之間移動。
於座椅29成為間隙形成位置之狀態時,以如下方式構成:成為一面藉由施力機構(未圖示)對座椅29之後部向上方施力而確保該間隙較寬,一面由座椅29覆蓋開口部30之狀態。
又,如圖1所示,於座椅29之後方配置有貨架45。貨架45係配置於第3框架部23之上方,且由該第3框架部23支撐。可於貨架45之上方裝載貨物。裝載於貨架45上之貨物之荷重主要由後輪4承受。
如此,貨架15、作為重貨之電池6、可攜型充電器40及
貨架45係於前後方向X1上並列配置。因此,於在貨架15及貨架45上裝載有貨物時,可使前後方向X1上之電動二輪車1之荷重保持均衡。因此,即便於在貨架15及貨架45上裝載有貨物之狀態下,亦可維持電動二輪車1之高操作性。
圖4係將本實施形態之座椅29打開之狀態之第2收容部S2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如圖4所示,藉由利用鉸鏈部38使座椅29旋動,而使於第2收容部S2之上方開口之開口部30敞開。又,藉由鉸鏈部38使座椅29向與打開座椅29時相反之方向旋動而關閉,藉此成為座椅29將開口部30關閉之狀態。如此,將座椅29設為可關閉第2收容部S2之蓋體。藉由使座椅29關閉開口部30,而防止雨水或灰塵等滲入至第2收容室S2內。
其次,一面參照圖5,一面對本實施形態之電動二輪車1中之電池6之充電動作進行說明。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在第2收容部S2中收納有可攜型充電器40之狀態下進行充電。又,作為進行充電作業之人員,首先假定駕乘者,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由其他相關人員進行。
圖5係表示使用本實施形態之可攜型充電器40對電池6進行充電之狀態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首先,於座椅29之開位置之狀態(參照圖4)下,將儲存於可攜型充電器40之電纜儲存部43中之電纜47、48拉出。繼而,將電源插頭插入至電源分接頭(未圖示)中而與電源連接。另一方面,將安裝於插座60之連接口61之蓋取下,
從而將充電用插頭46插入至插座60之連接口61中。藉此,使插座60與充電用插頭46連接。由駕乘者確認連接狀態後,驅動可攜型充電器40,將來自電源之電力經由可攜型充電器40供給至電池6,而開始對電池6充電。
而且,為了避免於充電過程中受到雨水等外部環境之影響,而藉由鎖定機構70使座椅29處於間隙形成位置之狀態,從而於座椅29與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之間形成間隙空間,並且成為座椅29覆蓋開口部30之狀態。藉此,可經由該間隙空間進行換氣。即,於本實施形態中,由座椅29、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及鎖定機構70作為於車輛之外部及內部進行換氣之換氣部而發揮功能。又,此時,將電源電纜48自座椅29與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之間之間隙空間中拉出。該間隙空間作為於將可攜型充電器40收納於第2收容部S2中之狀態下將電源電纜48自第2收容部S2之內部導出至車輛外部之電源電纜導出部而發揮功能。
而且,於電池6之充電過程中,驅動可攜型充電器40之風扇裝置45,首先自座椅29與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之間之間隙空間取入空氣。其次,該空氣通過充電器本體41之下方之間隙空間,並經由充電器本體41之底面部之換氣口49而取入至充電器本體41之內部。繼而,取入至充電器本體41之內部之空氣係通過風扇裝置45,並經由充電器本體41之後側面部之換氣口49而被釋放至充電器本體41之外部,最終,自座椅29與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之間之間隙空間釋放至車輛外部。
而且,於已完成電池6之充電之情形時,確認可攜型充電器40之動作已停止之後,解除鎖定機構70之鎖定。繼而,藉由鉸鏈部38使座椅29向打開方向旋動,藉此座椅29自間隙形成位置成為開位置之狀態(參照圖4)。於該狀態下,自電源分接頭拔出電源插頭。又,自插座60之連接口61拔出充電用插頭46。於已拔出電源插頭及充電用插頭46之狀態下,將電纜47、48拉回至電纜儲存部43之內部。其後,將保管於其他場所之蓋安裝於插座60之連接口61,再次堵住連接口61。藉此,藉由蓋保護插座60。
其次,藉由鉸鏈部38使座椅29向關閉方向旋動而使第2收容室S2之開口部30成為關閉狀態,並藉由鎖定機構70將座椅29鎖定。此時,座椅29之按壓部29c按壓可攜型充電器40之上部,從而可攜型充電器40以穩定之狀態搭載於第2收容部S2內。又,同時,由於藉由座椅29使第2收容部S2成為關閉狀態,故而防止雨水或灰塵向第2收容部S2滲入。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於在將可攜型充電器40收容於第2收容部S2中之狀態下進行電池6之充電之情形時,座椅29、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鎖定機構70、及可攜型充電器40之換氣口49作為換氣部而發揮功能,對第2收容部S2之內部進行換氣。因此,可使於充電時由可攜型充電器40產生之熱自第2收容部S2之內部高效地逸散至外部。由此,即便為座椅29覆蓋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之狀態,亦可一面避免第2收容部S2之內部達到高熱一
面進行電池6之充電。因此,可於由座椅29覆蓋開口部30之狀態下直接使收容於第2收容部S2中之可攜型充電器40充電,故而即便於將車輛載置於無屋頂之場所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座椅29使可攜型充電器40於防水之狀態下對電池6進行充電。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插座60之連接口61與充電用插頭46之連接部分係收容於第2收容部S2之內部,且不露出於外部,故而可保護連接部分不受外部之灰塵或水滴影響。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利用座椅29與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之間之間隙使第2收容部S2之內部換氣。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將座椅29支撐於間隙形成位置,故而可使熱經由形成於座椅29與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之間之間隙自第2收容部S2之內部高效地逸散至外部。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於將可攜型充電器40收容於第2收容部S2中之狀態下進行電池6之充電之情形時,將座椅29鎖定於間隙形成位置,故而可使第2收容部S2之內部換氣,並且可預防收容於第2收容部S2之內部之可攜型充電器40被盜。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在充電時驅動風扇裝置45,可使熱自第2收容部S2之內部高效地逸散至外部。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使用座椅29作為可關閉第2收容部S2之蓋,故而於設計跨坐型電動車輛之車身時,可有效利用有限之設計空間,並且可確保第2收容部S2之空
間較寬敞。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一面參照圖6及圖7一面對本發明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再者,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或同等之部分,於圖式中附上相同或同等之符號而省略或簡化其說明。
圖6係將本實施形態之座椅29關閉之狀態之收容部S之前後方向上之局部放大剖面圖。
於本實施形態之電動二輪車1A中,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鎖定機構170係構成為可使座椅29於關閉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之閉位置、及使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開口之開位置之間移動。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間隔壁117之側壁部117a之中央位置設置有插座160。插座160具有連接有可攜型充電器40之充電用插頭146(參照圖7)之連接口161,而且,連接口161係以於第2收容部S2側開口之方式設置。又,於充電用插頭146之下方側面部設置有以連接於插座160之連接口161之狀態向下方突出之突起部146a。
又,於間隔壁117之側壁部117a,在插座160之連接口161之下方位置形成有矩形狀之通氣口117c。而且,以自第2收容部S2側覆蓋通氣口117c之方式,於間隔壁117之側壁部117a安裝有可動蓋118。
可動蓋118係包含如下構件而構成:矩形狀之蓋本體118a,其直接覆蓋通氣口117c;蓋鉸鏈部118b,其設置於
蓋本體118a之上端部;及剖面彎曲狀之蓋爪部118c,其進而自蓋鉸鏈部118b向上方且後方延伸。蓋鉸鏈部118b係連結於間隔壁117之側壁部117a,藉此,可動蓋118能夠以藉由蓋鉸鏈部118b打開通氣口117c之方式旋動。又,蓋爪部118c係以於將充電用插頭146連接於插座160之連接口161之狀態下,以其背部與充電用插頭146之突起部146a接觸之方式形成。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為使電源電纜48通過剖面圓筒狀之筒構件100,並將筒構件100安裝於電源電纜48之狀態。筒構件100係自長度方向之中途部形成為大致S字狀。又,筒構件100之內徑尺寸係以大於電源電纜48之外徑之方式設置,藉此,筒構件100可相對於電源電纜48於長度方向上滑動自如地移動。
其次,一面參照圖7一面對本實施形態之電動二輪車1中之電池6之充電動作進行說明。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亦於將可攜型充電器40收納於第2收容部S2中之狀態下進行充電。
圖7係表示使用本實施形態之可攜型充電器40對電池6進行充電之狀態之收容部S之前後方向上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首先,於座椅29之開位置之狀態(參照圖4)下,將儲存於可攜型充電器40之電纜儲存部43中之充電用電纜47、及安裝有筒構件100之電源電纜48拉出。而且,將電源插頭(未圖示)插入至電源分接頭(未圖示)而連接於電源。另一
方面,將充電用插頭146插入至插座160之連接口161中。藉此,將插座160與充電用插頭146連接。由駕乘者確認連接狀態後,驅動可攜型充電器40,將來自電源之電力經由可攜型充電器40供給至電池6,從而開始對電池6充電。
此處,隨著充電用插頭146插入至插座160之連接口161,而充電用插頭146之突起部146a接觸於可動蓋118之蓋爪部118c之背部。而且,可動蓋118藉由蓋鉸鏈部118b而旋動,從而使通氣口117c開口。藉此,通氣口117c可開口並取入第2收容部S2之外部之空氣。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收納有電池6之第1收容部S1與車輛外部之空間連通。
而且,筒構件100於電源電纜48之長度方向上滑動移動,且配置於第2收容部S2之後緣部。於該狀態下,座椅29藉由鉸鏈部38向關閉方向旋動而成為覆蓋第2收容室S2之開口部30之狀態,從而將座椅29鎖定。此時,筒構件100係由座椅29與第2收容部S2之後緣部夾持而固定。又,此時,由於筒構件100之內徑尺寸係設定得大於電源電纜48之外徑,故而即便於由座椅29覆蓋第2收容部S2之開口部30之狀態下,亦可維持經由筒構件100之間隙空間使第2收容部S之內部空間與車輛外部之空間連通之狀態。即,於本實施形態中,由筒構件100、間隔壁117之通氣口117c、及可動蓋118作為於車輛之外部與內部進行換氣之換氣部而發揮功能。
又,此時,電源電纜48係通過筒構件100之內徑部而被
拉出。亦即,筒構件100係作為於將可攜型充電器40收納於第2收容部S2中之狀態下將電源電纜48自第2收容部S2之內部導出至車輛外部之電源電纜導出部而發揮功能。
而且,於電池6之充電過程中,驅動可攜型充電器40之風扇裝置45,首先自間隔壁117之通氣口117c取入空氣,其次,該空氣通過充電器本體41之下方之間隙空間,並經由充電器本體41之底面部之換氣口49,而取入至充電器本體41之內部。而且,被取入至充電器本體41之內部之空氣係通過風扇裝置45,並經由充電器本體41之後側面部之換氣口49而釋放至充電器本體41之外部,最終,自筒構件100之間隙空間釋放至車輛外部。
關於其他構成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作為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電動車輛之電動二輪車1A,於可攜型充電器40在收容於作為收容部之第2收容部S2中之狀態下進行電池6之充電之情形時,筒構件100、間隔壁117之通氣口117c、可動蓋118、及可攜型充電器40之換氣口49作為換氣部而發揮功能,對第2收容部S2之內部進行換氣。因此,可使於充電時由可攜型充電器40產生之熱自第2收容部S2之內部高效地逸散至外部。
關於其他構成及作用效果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其次,一面參照圖8一面對第2實施形態之一變形例進行說明。
再者,對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或同等之部分,於圖式中
附上相同或同等之符號而省略或簡化其說明。
圖8係將本變形例之座椅29打開之狀態之收容部S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於本變形例中,將插座260之連接口261設置於車輛本體之側面部而非收容部S內部。即,將連接口261設置於在收容部S之外部開口之位置。
此處,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將筒構件100安裝於電源電纜48上(參照圖7),但於本變形例中,亦於充電電纜47上安裝筒構件100A。
如此,於本變形例中,筒構件100、100A不僅作為於車輛之外部與內部進行換氣之換氣部發揮功能,並且作為於將可攜型充電器40收納於第2收容部S2中之狀態下將充電電纜47及電源電纜48自第2收容部S2之內部導出至車輛外部之充電電纜導出部及電源電纜導出部而發揮功能。
關於其他構成係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相同。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變形例,由於插座261與充電插頭246於收容部S之外部連接,故而可確保收容部S之內部空間較寬敞。
關於其他構成及作用效果係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相同。
以上,列舉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為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
例如,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列舉第2收容部具有朝向車輛之上方開口之開口部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亦可形成使開口部朝向車輛之前方或
後方開口之第2收容部。又,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列舉將收納可攜型充電器之第2收容部設置於座椅之下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只要可收納可攜型充電器,則亦可設置於車輛之其他部位。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電動二輪車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只要為跨坐型之車輛,則本發明亦可應用於電動三輪車等電動二輪車以外之車輛。
此外,可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事項之範圍內實施各種設計變更。
已詳細地且參照特定之實施態樣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業者應當明白只要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圍則可添加各種變更或修正。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1年12月22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申請編號2011-280767、2012年12月14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申請編號2012-273284者,其內容以參照之形式併入本文中。
1‧‧‧電動二輪車(跨坐型電動車輛之一例)
1A‧‧‧電動二輪車(跨坐型電動車輛之一例)
6‧‧‧電池
17‧‧‧間隔壁
17a‧‧‧側壁部
17b‧‧‧上壁部
29‧‧‧座椅(蓋、換氣部之一例)
29c‧‧‧按壓部
30‧‧‧開口部(換氣部之一例)
40‧‧‧可攜型充電器
41‧‧‧充電器本體
42‧‧‧把手部
43‧‧‧電纜儲存部
44‧‧‧電電路
45‧‧‧風扇裝置
46‧‧‧充電用插頭
47‧‧‧充電電纜
48‧‧‧電源電纜
49‧‧‧換氣口(換氣部之一例)
60‧‧‧插座
61‧‧‧連接口
70‧‧‧鎖定機構(換氣部、蓋支撐機構之一例)
71‧‧‧鎖定部
72‧‧‧鎖定銷
73‧‧‧鎖定軸
74‧‧‧第1鎖定部
75‧‧‧第2鎖定部
100‧‧‧筒構件(換氣部、電源電纜導出部、充電電纜導出
100A‧‧‧筒構件(換氣部、電源電纜導出部、充電電纜導出
117‧‧‧間隔壁
117a‧‧‧側壁部
117b‧‧‧上壁部
117c‧‧‧通氣口(換氣部之一例)
118‧‧‧可動蓋(換氣部之一例)
118a‧‧‧蓋本體
118b‧‧‧蓋鉸鏈部
118c‧‧‧蓋爪部
160‧‧‧插座
161‧‧‧連接口
260‧‧‧插座
261‧‧‧連接口部之一例)部之一例)
S‧‧‧收容部
S1‧‧‧第1收容部
S2‧‧‧第2收容部(收容部之一例)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二輪車之左側視圖。
圖2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二輪車之車蓋等一部分零件卸除後之狀態之左側視圖。
圖3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座椅關閉之狀態之收容部之前後方向上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4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座椅打開之狀態之收容部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5係表示使用第1實施形態之可攜型充電器對電池進行充電之狀態之收容部之前後方向上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6係將第2實施形態之座椅關閉之狀態之收容部之前後方向上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7係表示使用第2實施形態之可攜型充電器對電池進行充電之狀態之收容部之前後方向上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8係將第2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座椅打開之狀態之收容部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1‧‧‧電動二輪車(跨坐型電動車輛之一例)
6‧‧‧電池
17‧‧‧間隔壁
17a‧‧‧側壁部
17b‧‧‧上壁部
29‧‧‧座椅(蓋、換氣部之一例)
29c‧‧‧按壓部
29d‧‧‧段部
30‧‧‧開口部(換氣部之一例)
37‧‧‧支撐托架
40‧‧‧可攜型充電器
41‧‧‧充電器本體
42‧‧‧把手部
43‧‧‧電纜儲存部
44‧‧‧充電電路
45‧‧‧風扇裝置
46‧‧‧充電用插頭
47‧‧‧充電電纜
48‧‧‧電源電纜
49‧‧‧換氣口(換氣部之一例)
50‧‧‧腿部
60‧‧‧插座
61‧‧‧連接口
62‧‧‧連接電纜
70‧‧‧鎖定機構(換氣部、蓋支撐機構之一例)
71‧‧‧鎖定部
72‧‧‧鎖定銷
73‧‧‧鎖定軸
74‧‧‧第1鎖定部
75‧‧‧第2鎖定部
200‧‧‧密封構件
S‧‧‧收容部
S1‧‧‧第1收容部
S2‧‧‧第2收容部(收容部之一例)
Claims (8)
- 一種跨坐型電動車輛,其包括:收容部,其包含開口部及可開閉該開口部之蓋;可攜型充電器,其可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及插座,其連接於車載之電池;且上述可攜型充電器包含充電器本體、連接於電源之電源插頭、連接上述電源插頭與上述充電器本體之電源電纜、連接於上述插座之充電用插頭、及連接上述充電器本體與上述充電用插頭之充電電纜;上述收容部包含:電源電纜導出部,其係於將上述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之狀態下,將上述電源電纜自上述收容部之內部導出至外部;及換氣部,其係於將上述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之狀態下,對上述收容部之內部進行換氣;上述蓋於未經由上述電源電纜導出部將上述電源電纜自上述收容部之內部導出至外部時,可關閉上述收容部之上述開口部,且於經由上述電源電纜導出部將上述電源電纜自上述收容部之內部導出至外部時,藉由上述換氣部對上述收容部之內部進行換氣。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插座係其連接口於上述收容部之內部開口,且設置於可於連接有上述充電用插頭之狀態下將上述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之位置。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插座係設置於其連接口在上述收容部之外部開口之位置;上述收容部包含充電電纜導出部,該充電電纜導出部係於將上述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之狀態下,將上述充電電纜自上述收容部之內部導出至外部。
-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電源電纜導出部與上述換氣部之至少一部分係由上述蓋及上述開口部構成;上述電源電纜係自上述蓋及上述開口部之間導出;上述收容部係經由上述蓋及上述開口部之間而換氣。
-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蓋係構成為可於關閉上述收容部之開口部之閉位置、使上述收容部之開口部開口之開位置、及於上述蓋與上述開口部之間形成間隙之間隙形成位置之間移動;上述收容部包含將上述蓋部支撐於上述間隙形成位置之蓋支撐機構;上述蓋部與上述開口部及上述蓋支撐機構構成上述換氣部之至少一部分。
-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蓋支撐機構係於上述蓋位於上述閉位置與上述間隙形成位置時鎖定上述蓋之鎖定機構。
-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可攜型充電器包含風扇裝置;上述風扇裝置係換氣促進裝置,該換氣促進裝置構成 為可於將上述可攜型充電器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中之狀態下作動,且促進上述收容部內部之換氣。
-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上述蓋為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0767 | 2011-12-22 | ||
JP2012273284 | 2012-12-1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35020A true TW201335020A (zh) | 2013-09-01 |
Family
ID=48668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49182A TW201335020A (zh) | 2011-12-22 | 2012-12-21 | 跨坐型電動車輛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796349A1 (zh) |
JP (1) | JPWO2013094597A1 (zh) |
TW (1) | TW201335020A (zh) |
WO (1) | WO2013094597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82872A (zh) * | 2016-04-29 | 2016-08-24 | 无锡港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方便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器 |
TWI676569B (zh) * | 2017-09-29 | 2019-11-11 |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跨騎型車輛 |
TWI687343B (zh) * | 2017-09-29 | 2020-03-11 |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動車輛的電池收納裝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74976A (zh) * | 2014-12-24 | 2016-07-20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电性构件的配置构造 |
US11390350B2 (en) | 2018-08-07 | 2022-07-19 |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 Seat caddy for charging cable |
WO2020066208A1 (ja) * | 2018-09-28 | 2020-04-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EP3966068A4 (en) * | 2019-05-08 | 2022-05-04 | Cake O Emission AB | POWER PLANT |
FR3121397A1 (fr) * | 2021-03-30 | 2022-10-07 | Ze Way | Véhicule léger électrique à batterie interchangeable comportant un logement de réception de batterie ventil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46753B2 (ja) * | 1999-10-19 | 2009-10-2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用モータ配線配索構造 |
JP4045725B2 (ja) * | 2000-07-31 | 2008-02-13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 |
WO2011024326A1 (ja) | 2009-08-31 | 2011-03-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充電器、及び充電器の取付け構造 |
JP5614047B2 (ja) * | 2010-01-28 | 2014-10-29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電動式自動二輪車 |
-
2012
- 2012-12-18 WO PCT/JP2012/082780 patent/WO201309459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2-18 JP JP2013550285A patent/JPWO2013094597A1/ja active Pending
- 2012-12-18 EP EP12859901.6A patent/EP2796349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12-21 TW TW101149182A patent/TW201335020A/zh unknown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82872A (zh) * | 2016-04-29 | 2016-08-24 | 无锡港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方便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器 |
CN105882872B (zh) * | 2016-04-29 | 2018-06-12 | 无锡港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方便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器 |
TWI676569B (zh) * | 2017-09-29 | 2019-11-11 |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跨騎型車輛 |
TWI687343B (zh) * | 2017-09-29 | 2020-03-11 |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動車輛的電池收納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094597A1 (ja) | 2013-06-27 |
JPWO2013094597A1 (ja) | 2015-04-27 |
EP2796349A1 (en) | 2014-10-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335020A (zh) | 跨坐型電動車輛 | |
JP4274759B2 (ja) | 電動二輪車 | |
JP5680431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EP2799320B1 (en) | Electric straddled vehicle | |
US8662232B2 (en) | Electric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 |
KR101452651B1 (ko) | 충전구 구조 및 안장형 차량 | |
WO2012085977A1 (ja) | 電動二輪車 | |
JPWO2012090244A1 (ja) | 電動二輪車 | |
JP562400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モバイル端末支持構造 | |
EP2003045B1 (en) | Motorcycle | |
JP677099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 |
US20140339007A1 (en) | Str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 |
TWI706876B (zh) | 跨坐型車輛 | |
CN105644677B (zh) | 鞍骑型电动车辆 | |
JP5964323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566570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モバイル端末支持構造 | |
JP2017190071A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2006096133A (ja) | スタンドロック装置付き自動二輪車 | |
JP2013129343A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6484207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通信装置収納構造 | |
JP7042331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 |
JP2020169001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3129340A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2008201412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キャリパ支持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