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0940A -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液晶顯示元件 - Google Patents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液晶顯示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0940A
TW201300940A TW100110740A TW100110740A TW201300940A TW 201300940 A TW201300940 A TW 201300940A TW 100110740 A TW100110740 A TW 100110740A TW 100110740 A TW100110740 A TW 100110740A TW 201300940 A TW201300940 A TW 2013009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compound
metal
atom
metal comple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0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4137B (zh
Inventor
Soji Ishizaka
Tomohiro Kodama
Junichi Ito
Kazumasa Morozumi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00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0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4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4137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色相良好且游離之金屬離子少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該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係含有(A)金屬錯合物色素、(B)具有與該金屬錯合物色素相同之色素母體且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與(C)聚合性化合物,且相對於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該(B)化合物的比例為0.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

Description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液晶顯示元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著色劑是使用金屬錯合物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液晶顯示元件。
顏料分散法係被廣泛利用作為製造使用於液晶顯示元件或固態攝像元件等的彩色濾光片之方法之一。顏料分散法是一種使用經使顏料分散於各種感光性組成物的著色感放射線性組成物,並以光刻法(photolithography)製造彩色濾光片之方法。該方法,由於含有顏料而對光或熱為穩定,同時由於以光刻法實施圖案化(patterning),可充分地確保位置精確度而被認為是一種適合於製造彩色顯示器(color display)用彩色濾光片等之方法。
製造彩色濾光片所使用之著色劑,除了顏料之外,也廣泛使用染料等之色素。其一例是使用金屬錯合物系之色素等,例如酞青素系(phthalocyanine-based)或吡咯甲川系(pyrromethene-based)之金屬錯合物等之色素已為眾所皆知。
與上述相關的技術是已揭述有一種含有特定結構之二吡咯甲川系(dipyrromethene-based)金屬錯合物化合物或四氮卟啉系(tetraazaporphyrin-based)之藍色色素(cyan coloring matter)作為著色劑之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參閱例如日本特開2008-292970號公報)。若為該組成物,則被認為色純度優異,且可薄層化等。
然而,若使用金屬錯合物系之色素作為著色劑而製造彩色濾光片時,則有金屬錯合物色素之中心金屬會從彩色濾光片溶出的傾向。例如若為液晶顯示元件,則從彩色濾光片所溶出的金屬會混入封在元件內部的液晶材料中,並以已離子化之狀態而存在。因此,液晶中之金屬離子量增加而導致液晶材料之比電阻(specific resistance)降低。比電阻之降低,則有會影響到在液晶顯示時之電氣特性,使得液晶分子之配向性惡化而損及影像之顯示特性的問題。
在染料之中,由於金屬錯合物系之染料是作為色素之穩定性高、具有良好的色相,被期待對於例如即使長期使用時也要求不發生褪色等之耐久性能的用途(例如彩色濾光片)方面之適用性。然而,此等金屬錯合物系之染料,卻有不適合用作為液晶顯示元件等之電氣特性在維持性能上是不可或缺的用途,特別是液晶顯示元件用彩色濾光片之用途方面的問題。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狀況所達成者,其目的為提供一種色相良好、游離之金屬離子少且可抑制硬化後之離子溶出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一種金屬離子之溶出少,例如使用於液晶顯示元件時,則可抑制液晶材料的比電阻降低,可良好地維持液晶配向性(亦即,顯示特性)之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以及顯示影像之色調(hue)良好且顯示特性優異之液晶顯示元件。
為達成前述問題之具體方法如下。
<1>一種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係包含:(A)金屬錯合物色素、(B)具有與該金屬錯合物色素相同之色素母體且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與(C)聚合性化合物,且相對於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該(B)化合物的比例為0.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
<2>如第<1>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中至少一種為以下述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該(B)化合物中之至少一種為以下述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
在前述通式(I)中,R1、R2、R3、R4、R5、及R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
<3>如第<1>或<2>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相對於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中之金屬,該(B)化合物的比例以莫耳比計為超過1%。
<4>如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為以下述通式(II-1)所代表之錯合物:
在前述通式(II-1)中,R1、R2、R3、R4、R5、及R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Ma是代表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X1是代表可鍵結於Ma之基,X2是代表為中和Ma之電荷所需要之基。另外,X1與X2是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
<5>如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是選自以下述通式(II-2)或通式(II-3)所代表之錯合物群組中至少一種:
在前述通式(II-2)中,R1、R2、R3、R4、R5、R6、R8、R9、R10、R11、R12、及R13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及R14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Ma是代表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
在前述通式(II-3)中,R2、R3、R4、及R5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R8及R9是各自獨立地代表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烷氧基、芳氧基、烷基胺基、芳基胺基、或雜環胺基。Ma是代表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X3是代表NR(在此,R是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X4是代表NRa(在此,Ra是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氧原子、或硫原子。Y1是代表NRc(在此,Rc是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氮原子、或碳原子,Y2是代表氮原子、或碳原子。X5是代表可與Ma鍵結之基,a是代表0、1、或2。R8與Y1是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R9與Y2是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
<6>如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相對於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該(B)化合物的比例為1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
<7>如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中之金屬為鋅。
<8>如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係含有至少一種多官能光聚合性化合物與至少一種多官能熱聚合性化合物作為該(C)聚合性化合物。
<9>如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係含有至少一種具有聚合性基之鹼可溶性樹脂中作為該(C)聚合性化合物。
<10>一種彩色濾光片,其係包含:(A)金屬錯合物色素、及(B)具有與該金屬錯合物色素相同之色素母體且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且相對於該金屬錯合物色素,該化合物的比例為0.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
<11>一種彩色濾光片,其係具有支撐體、及設置在該支撐體上且使用如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所形成的著色區域。
<12>一種彩色濾光片之製造方法,其係包括:在支撐體上塗布如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而形成著色層之步驟,以及將所形成的該著色層加以曝光成圖案狀、且加以顯影而形成著色區域之步驟。
<13>一種液晶顯示元件,其係配備如第<10>或<11>項之彩色濾光片。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色相良好、游離之金屬離子少且可抑制經硬化後之離子溶出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此外,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金屬離子之溶出少,例如使用於液晶顯示元件時,可抑制液晶材料之比電阻降低、且可良好地維持液晶配向性(亦即,顯示特性)之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並且,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顯示影像之色調良好且顯示特性優異之液晶顯示元件。
[發明之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就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詳細地加以說明,同時亦就使用其之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液晶顯示元件詳細地加以說明。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
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係至少含有(A)金屬錯合物色素、及(B)具有與該金屬錯合物色素相同之色素母體且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及(C)聚合性化合物,且相對於(A)金屬錯合物色素,(B)化合物的比例為在0.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之範圍。
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因應需要可更進一步含有鹼可溶性樹脂等之黏合劑、聚合性化合物、光聚合引發劑等之感放射線性化合物、溶劑等,以及各種添加劑。
在本發明中,藉由與作為用於著色硬化性組成物的著色劑而含有的金屬錯合物系之色素,同時以特定的比率使具有與該金屬錯合物色素相同之色素母體且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共存而構成硬化性,在硬化後,則可將可使得形成金屬錯合物色素之中心金屬所游離而離子化之游離金屬配位的配合基(ligand)存在於系統中,因此,可避免金屬離子溶出。
藉此,特別是在構成液晶顯示元件用之彩色濾光片的情況,則可避免由於從彩色濾光片所溶出的金屬離子混入液晶材料中而造成比電阻降低,可有效地防止液晶分子之配向阻礙,換句話說,可有效地防止顯示特性劣化。
在下文中,就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之各成分詳細地加以說明。
(A)金屬錯合物色素
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至少含有一種金屬錯合物色素。該金屬錯合物色素是具有中心元素為金屬之染料錯合物,且分光特性及耐熱性優異。由於含有該色素,可獲得色相及耐熱性優異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
在本發明中之金屬錯合物色素是可列舉染料化合物係以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為中心而配位的錯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酞青素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等。
~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
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較佳為以下述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
通式(I)中,R1、R2、R3、R4、R5、及R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
在通式(I)中,以R1至R6所代表之取代基是可列舉如在下文中所述之一價之基(在下文中,有時候將下列所述的一價之基的群組總稱為「取代基R」)。
「一價之基(取代基R)」的實例是包括:鹵素原子(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烷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48,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直鏈、分枝鏈或環狀之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三級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2-乙基己基、十二烷基、十六烷基、環丙基、環戊基、環己基、1-降冰片基、1-金剛烷基);烯基(較佳為碳數為2至48,更佳為碳數為2至18之烯基,例如乙烯基、烯丙基、3-丁烯-1-基);芳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48,更佳為碳數為6至24之芳基,例如苯基、萘基);雜環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碳數為1至18之雜環基,例如2-噻吩基、4-吡啶基、2-呋喃基、2-嘧啶基、1-吡啶基、2-苯并噻唑基、1-咪唑基、1-吡唑基、苯并三唑-1-基);矽烷基(較佳為碳數為3至38,更佳為碳數為3至18之矽烷基,例如三甲基矽烷基、三乙基矽烷基、三丁基矽烷基、三級丁基二甲基矽烷基、三級己基二甲基矽烷基);羥基;氰基;硝基;烷氧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48,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1-丁氧基、2-丁氧基、異丙氧基、三級丁氧基、十二烷氧基;以及環烷氧基,例如環戊氧基、環己氧基);芳氧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48,更佳為碳數為6至24之芳氧基,例如苯氧基、1-萘氧基);雜環氧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碳數為1至18之雜環氧基,例如1-苯基四唑-5-氧基、2-四氫哌喃氧基);矽烷氧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碳數為1至18之矽烷氧基,例如三甲基矽烷氧基、三級丁基二甲基矽烷氧基、二苯基甲基矽烷氧基);醯氧基(較佳為碳數為2至48,更佳為碳數為2至24之醯氧基,例如乙醯氧基、三甲基乙醯氧基、苯甲醯基氧基、十二醯氧基);烷氧基羰氧基(較佳為碳數為2至48,更佳為碳數為2至24之烷氧基羰氧基,例如乙氧基羰氧基、三級丁氧基羰氧基;以及環烷氧基羰氧基,例如環己氧基羰氧基);芳氧基羰氧基(較佳為碳數為7至32,更佳為碳數為7至24之芳氧基羰氧基,例如苯氧基羰氧基);胺甲醯氧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48,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胺甲醯氧基,例如N,N-二甲基胺甲醯氧基、N-丁基胺甲醯氧基、N-苯基胺甲醯氧基、N-乙基-N-苯基胺甲醯氧基);胺磺醯氧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胺磺醯氧基,例如N,N-二乙基胺磺醯氧基、N-丙基胺磺醯氧基);烷基磺醯氧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8,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烷基磺醯氧基,例如甲基磺醯氧基、十六烷基磺醯氧基、環己基磺醯氧基);芳基磺醯氧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32,更佳為碳數為6至24之芳基磺醯氧基,例如苯基磺醯氧基)、醯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48,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醯基,例如甲醯基、乙醯基、三甲基乙醯基、苯甲醯基、十四醯基、環己醯基);烷氧基羰基(較佳為碳數為2至48,更佳為碳數為2至24之烷氧基羰基,例如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十八烷氧基羰基、環己氧基羰基、2,6-二-三級丁基-4-甲基環己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較佳為碳數為7至32,更佳為碳數為7至24之芳氧基羰基,例如苯氧基羰基);胺甲醯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48,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胺甲醯基,例如胺甲醯基、N,N-二乙基胺甲醯基、N-乙基-N-辛基胺甲醯基、N,N-二丁基胺甲醯基、N-丙基胺甲醯基、N-苯基胺甲醯基、N-甲基-N-苯基胺甲醯基、N,N-二環己基胺甲醯基);胺基(較佳為碳數為32以下,更佳為碳數為24以下之胺基,例如胺基、甲基胺基、N,N-二丁基胺基、十四烷基胺基、2-乙基己基胺基、環己基胺基);苯胺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32,更佳為6至24之苯胺基,例如苯胺基、N-甲基苯胺基);雜環胺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1至18之雜環胺基,例如4-吡啶基胺基);碳醯胺基(carbonamide group)(較佳為碳數為2至48,更佳為2至24之碳醯胺基,例如乙醯胺基、苯醯胺基、十四烷醯胺基、三甲基乙醯基醯胺基、環己烷醯胺基);脲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脲基,例如脲基、N,N-二甲基脲基、N-苯基脲基);醯亞胺基(較佳為碳數為36以下,更佳為碳數為24以下之醯亞胺基,例如N-琥珀醯亞胺基、N-鄰苯二甲醯亞胺);烷氧基羰基胺基(較佳為碳數為2至48,更佳為碳數為2至24之烷氧基羰基胺基,例如甲氧基羰基胺基、乙氧基羰基胺基、三級丁氧基羰基胺基、十八烷氧基羰基胺基、環己氧基羰基胺基);芳氧基羰基胺基(較佳為碳數為7至32,更佳為碳數為7至24之芳氧基羰基胺基,例如苯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48,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磺醯胺基,例如甲烷磺醯胺基、丁烷磺醯胺基、苯磺醯胺基、十六烷磺醯胺基、環己烷磺醯胺基);胺磺醯基胺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48,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胺磺醯基胺基,例如N,N-二丙基胺磺醯基胺基、N-乙基-N-十二烷基胺磺醯基胺基);偶氮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偶氮基,例如苯基偶氮基、3-吡唑基偶氮基);烷基硫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48,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烷基硫基,例如甲基硫基、乙基硫基、辛基硫基、環己基硫基);芳基硫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48,更佳為碳數為6至24之芳基硫基,例如苯基硫基);雜環硫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碳數為1至18之雜環硫基,例如2-苯并噻唑基硫基、2-吡啶基硫基、1-苯基四唑基硫基);烷基亞磺醯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烷基亞磺醯基,例如十二烷亞磺醯基);芳基亞磺醯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32,更佳為碳數為6至24之芳基亞磺醯基,例如苯基亞磺醯基);烷基磺醯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48,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烷基磺醯基,例如甲基磺醯基、乙基磺醯基、丙基磺醯基、丁基磺醯基、異丙基磺醯基、2-乙基己基磺醯基、十六烷基磺醯基、辛基磺醯基、環己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48,更佳為碳數為6至24之芳基磺醯基,例如苯基磺醯基、1-萘基磺醯基);胺磺醯基(較佳為碳數為32以下,更佳為碳數為24以下之胺磺醯基,例如胺磺醯基、N,N-二丙基胺磺醯基、N-乙基-N-十二烷基胺磺醯基、N-乙基-N-苯基胺磺醯基、N-環己基胺磺醯基);磺基;膦醯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膦醯基,例如苯氧基膦醯基、辛氧基膦醯基、苯基膦醯基);亞膦基胺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2,更佳為碳數為1至24之亞膦基胺基,例如二乙氧基亞膦基胺基、二辛氧基亞膦基胺基)。
上述一價之基是可更進一步加以取代,在此情況下,則可將上述各基中任一者更進一步加以取代。另外,具有兩個以上取代基時,則此等取代基是可為相同或不同。
在通式(I)中,R1與R2、R2與R3、R4與R5、或R5與R6是可各自獨立地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另外,可形成之環是包括飽和環或不飽和環。該5員、6員、或7員之飽和環或不飽和環是可列舉:例如吡咯環、呋喃環、噻吩環、吡唑環、咪唑環、三唑環、唑環、噻唑環、吡咯啶環、哌啶環、環戊烯環、環己烯環、苯環、吡啶環、吡環、嗒環,較佳為苯環、吡啶環。
另外,若所形成的5員、6員、或7員之環為可進一步加以取代之基時,則可為經前述取代基R中任一者加以取代,若經兩個以上取代基加以取代時,則此等取代基是可為相同或不同。
此外,在通式(I)中,若R7為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時,則此等是分別與作為前述之R1至R6的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為同義,此外,此等之較佳的範圍(包括較佳的實例)是分別與作為前述之R1至R6的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之較佳的範圍為相同。
在通式(I)中,前述R1及R6是在上述之中,較佳為烷基胺基、芳基胺基、碳醯胺基、脲基、醯亞胺基、烷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進一步較佳為碳醯胺基、脲基、烷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更佳為碳醯胺基、脲基、烷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特佳為碳醯胺基、脲基。
在通式(I)中,前述R2及R5是在上述之中,較佳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腈基、醯亞胺基、胺甲醯基磺醯基,進一步較佳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腈基、醯亞胺基、胺甲醯基磺醯基,更佳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胺甲醯基、腈基、醯亞胺基、胺甲醯基磺醯基,特佳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胺甲醯基。
在通式(I)中,前述R3及R4是在上述之中,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更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
在通式(I)中,若R3及R4是代表烷基時,則該烷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12之直鏈、分枝鏈或環狀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及苯甲基。進一步較佳為碳數為1至12之分枝鏈、或環狀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異丙基、環丙基、異丁基、三級丁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更佳為碳數為1至12之二級或三級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異丙基、環丙基、異丁基、三級丁基、環丁基、環己基。
在通式(I)中,若R3及R4是代表芳基時,則該芳基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萘基,更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苯基。
若R3及R4是代表雜環基時,則該雜環基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2-噻吩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4-吡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吡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2-吡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2-呋喃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2-嘧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2-苯并噻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1-咪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1-吡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苯并三唑-1-基,進一步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2-噻吩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4-吡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2-呋喃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2-嘧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1-吡啶基。
其次,就形成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之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說明如下。
金屬或金屬化合物是只要其為可形成錯合物的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時,則任一者皆可,其包括:例如二價金屬原子、二價金屬氧化物、二價金屬氫氧化物、或二價金屬氯化物。例如除了Zn、Mg、Si、Sn、Rh、Pt、Pd、Mo、Mn、Pb、Cu、Ni、Co、Fe等以外,也包括:AlCl、InCl、FeCl、TiCl2、SnCl2、SiCl2、GeCl2等之金屬氯化物;TiO、VO等之金屬氧化物;Si(OH)2等之金屬氫氧化物。
在此等之中,從錯合物之穩定性、分光特性、耐熱、耐光性、及製造適性等的觀點,則較佳為Fe、Zn、Mg、Si、Pt、Pd、Mo、Mn、Cu、Ni、Co、TiO、或VO,更佳為Fe、Zn、Mg、Si、Pt、Pd、Cu、Ni、Co、或VO,最佳為Fe、Zn、Cu、Co、或VO(V=O)。在此等之中,特佳為Zn。
在經以前述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中,較佳的模式如下。亦即,在通式(I)中,R1及R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矽烷基、羥基、氰基、烷氧基、芳氧基、雜環氧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胺甲醯基、胺基、苯胺基、雜環胺基、碳醯胺基、脲基、醯亞胺基、烷氧基羰基胺基、芳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偶氮基、烷基硫基、芳基硫基、雜環硫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或亞膦基胺基;R2及R5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羥基、氰基、硝基、烷氧基、芳氧基、雜環氧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胺甲醯基、醯亞胺基、烷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偶氮基、烷基硫基、芳基硫基、雜環硫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或胺磺醯基;R3及R4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矽烷基、羥基、氰基、烷氧基、芳氧基、雜環氧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胺甲醯基、苯胺基、碳醯胺基、脲基、醯亞胺基、烷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偶氮基、烷基硫基、芳基硫基、雜環硫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胺磺醯基、或亞膦基胺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是以Zn、Mg、Si、Pt、Pd、Mo、Mn、Cu、Ni、Co、TiO、或VO所代表之模式。
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之更佳的模式如下。亦即,在前述通式(I)中,R1及R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氰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胺甲醯基、胺基、雜環胺基、碳醯胺基、脲基、醯亞胺基、烷氧基羰基胺基、芳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偶氮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或亞膦基胺基;R2及R5是各自獨立地代表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氰基、硝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胺甲醯基、醯亞胺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或胺磺醯基;R3及R4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氰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胺甲醯基、碳醯胺基、脲基、醯亞胺基、烷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烷基硫基、芳基硫基、雜環硫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或胺磺醯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是以Zn、Mg、Si、Pt、Pd、Cu、Ni、Co、或VO所代表之模式。
在以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中之特佳的模式如下。
亦即,在通式(I)中,R1及R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烷基、芳基、雜環基、胺基、雜環胺基、碳醯胺基、脲基、醯亞胺基、烷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偶氮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或亞膦基胺基;R2及R5是各自獨立地代表烷基、芳基、雜環基、氰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R3及R4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R7是代表氫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是以Zn、Cu、Co、或VO(特別是Zn)所代表之模式。
特別是從堅牢性優異的觀點,則較佳為通式(I)中之R3及R4是分別為苯基。其理由可認為:(1)由於R3及R4是分別為苯基,可使得化合物之分光長波長化,例如與酞青素系顏料等併用時則與其分光重疊(550 nm附近)而變大,使得能量移動易於進行,(2)由於立體性體積大之取代基的存在而使得該化合物本身之堅牢性增高的緣故。
此外,從溶劑溶解性優異的觀點,則通式(I)中之R2及/或R5較佳為2,6-二-三級丁基-4-甲基環己氧基羰基。
在以前述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中,適合的是以下述通式(III)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
在前述通式(III)中,R1、R2、R3、R4、及R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且分別與在前述通式(I)中之R1、R2、R3、R4、及R6為同義,較佳的模式也為相同。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此等是分別與在前述通式(I)中以R7所代表之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為同義,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此外,構成錯合物的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也與在前述通式(I)的情況為相同,較佳的模式也為相同。
在本發明中之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較佳為以前述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中以下述通式(II-1)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的錯合物。
在前述通式(II-1)中,R1、R2、R3、R4、R5、及R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Ma是代表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X1是代表可鍵結於Ma之基,X2是代表為中和Ma之電荷所需要之基。另外,X1與X2是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
在通式(II-1)中之R1至R6是分別與通式(I)中之R1至R6為同義,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
在通式(II-1)中之Ma是代表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且與在前述「以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中的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為同義,其較佳的範圍(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
在通式(II-1)中之R7是與通式(I)中之R7為同義,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
在通式(II-1)中之X1,只要其為可鍵結於Ma之基時,則任一者皆可,其可列舉水、醇類(例如甲醇、乙醇、丙醇)等,以及源於在「金屬螯合物」[1]坂口武一.上野景平著(1995年南江堂)、同[2](1996年)、同[3](1997年)等中所揭述之化合物的基。其中,從製造的觀點,則較佳為水、羧酸化合物、醇類,更佳為水、羧酸化合物。
在通式(II-1)中之X2是代表為中和Ma之電荷所需要之基,例如可列舉鹵素原子、羥基、羧酸基、磷酸基、磺酸基等,其中,從製造的觀點,則較佳為鹵素原子、羥基、羧酸基、磺酸基,更佳為羥基、羧酸基。
在通式(II-1)中之X1與X2是可相互鍵結而與Ma一起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所形成的5員、6員、及7員之環是可為飽和環或不飽和環。此外,5員、6員、及7員之環是也可僅由碳原子及氫原子來構成,也可為具有至少一個選自氮原子、氧原子、及硫原子中之原子的雜環。
並且,在本發明中之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較佳為在以前述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中以下述通式(II-2)或通式(II-3)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
在前述通式(II-2)中,R1、R2、R3、R4、R5、R6、R8、R9、R10、R11、R12、及R13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及R14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Ma是代表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
通式(II-2)中之R1至R6是分別與通式(I)中之R1至R6為同義,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
通式(II-2)中之以R8至R13所代表之取代基是分別與以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之以R1至R6所代表之取代基為同義,其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若以通式(II-2)所代表之化合物中以R8至R13所代表之取代基為可進一步加以取代之基時,則可為經前述取代基R中任一者加以取代,若經兩個以上取代基加以取代時,則此等取代基是可為相同或不同。
通式(II-2)中之R7是與通式(I)中之R7為同義,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
通式(II-2)中之R14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R14之較佳的範圍是與前述R7之較佳的範圍(包括較佳的實例)為相同。若R14為可更進一步加以取代之基時,則可為經前述取代基R中任一者加以取代,若經兩個以上取代基加以取代時,則此等取代基是可為相同或不同。
通式(II-2)中之Ma是代表金屬或金屬化合物,且與在前述「以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中之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為同義,其較佳的範圍(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
通式(II-2)中之R8與R9、R9與R10、R11與R12、或R12與R13是也可各自獨立地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飽和環或不飽和環。所形成的飽和環或不飽和環是與以R1與R2、R2與R3、R4或R5、或R5與R6所形成的飽和環或不飽和環為同義,且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
在前述通式(II-3)中,R2、R3、R4、及R5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R8及R9是各自獨立地代表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烷氧基、芳氧基、烷基胺基、芳基胺基、或雜環胺基。Ma是代表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X3是代表NR(R是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X4是代表NRa(Ra是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氧原子、或硫原子。Y1是代表NRc(Rc是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氮原子、或碳原子,Y2是代表氮原子、或碳原子。X5是代表可與Ma鍵結之基,a是代表0、1、或2。R8與Y1是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R9與Y2是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
通式(II-3)中之R2至R5、及R7是分別與通式(I)中之R2至R5、及R7為同義,且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
通式(II-3)中之Ma是代表金屬或金屬化合物,且與在前述「以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中之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為同義,且其較佳的範圍(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
通式(II-3)中,R8及R9是各自獨立地代表烷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6,更佳為1至12之直鏈、分枝鏈或環狀之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己基、2-乙基己基、十二烷基、環丙基、環戊基、環己基、1-金剛烷基);烯基(較佳為碳數為2至24,更佳為2至12之烯基,例如乙烯基、烯丙基、3-丁烯-1-基);芳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36,更佳為6至18之芳基,例如苯基、萘基);雜環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24,更佳為1至12之雜環基,例如2-噻吩基、4-吡啶基、2-呋喃基、2-嘧啶基、1-吡啶基、2-苯并噻唑基、1-咪唑基、1-吡唑基、苯并三唑-1-基);烷氧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6,更佳為1至18之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己氧基、2-乙基己氧基、十二烷氧基、環己氧基);芳氧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24,更佳為1至18之芳氧基,例如苯氧基、萘氧基)、烷基胺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6,更佳為1至18之烷基胺基,例如甲基胺基、乙基胺基、丙基胺基、丁基胺基、己基胺基、2-乙基己基胺基、異丙基胺基、三級丁基胺基、三級辛基胺基、環己基胺基、N,N-二乙基胺基、N,N-二丙基胺基、N,N-二丁基胺基、N-甲基-N-乙基胺基);芳基胺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36,更佳為6至18之芳基胺基,例如苯基胺基、萘基胺基、N,N-二苯基胺基、N-乙基-N-苯基胺基);或雜環胺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24,更佳為1至12之雜環胺基,例如2-胺基吡咯基、3-胺基吡唑基、2-胺基吡啶基、3-胺基吡啶基)。
通式(II-3)中,若以R8及R9所代表之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烷氧基、芳氧基、烷基胺基、芳基胺基、或雜環胺基為可進一步加以取代之基時,則可為以前述取代基R中任一者加以取代,若為經兩個以上取代基加以取代時,則此等取代基是可為相同或不同。
通式(II-3)中,X3是代表NR、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X4是代表NRa、氧原子、或硫原子。其中,該R與Ra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烷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36,更佳為1至12之直鏈、分枝鏈或環狀之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己基、2-乙基己基、十二烷基、環丙基、環戊基、環己基、1-金剛烷基)、烯基(較佳為碳數為2至24,更佳為2至12之烯基,例如乙烯基、烯丙基、3-丁烯-1-基)、芳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36,更佳為6至18之芳基,例如苯基、萘基)、雜環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24,更佳為1至12之雜環基,例如2-噻吩基、4-吡啶基、2-呋喃基、2-嘧啶基、1-吡啶基、2-苯并噻唑基、1-咪唑基、1-吡唑基、苯并三唑-1-基)、醯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24,更佳為2至18之醯基,例如乙醯基、三甲基乙醯基、2-乙基己基、苯甲醯基、環己醯基)、烷基磺醯基(較佳為碳數為1至24,更佳為1至18之烷基磺醯基,例如甲基磺醯基、乙基磺醯基、異丙基磺醯基、環己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較佳為碳數為6至24,更佳為6至18之芳基磺醯基,例如苯基磺醯基、萘基磺醯基)。
以前述R或Ra所代表之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是可進一步經前述取代基R中任一者加以取代,且若經複數取代基加以取代時,則此等取代基是可為相同或不同。
通式(II-3)中,Y1是代表NRc、氮原子、或碳原子,Y2是代表氮原子、或碳原子,Rc是與在前述X3中之R為同義。
通式(II-3)中,R8與Y1是可相互鍵結而與R8、Y1、及碳原子一起形成:5員環(例如環戊烷、吡咯啶、四氫呋喃、二茂烷、四氫噻吩、吡咯、呋喃、噻吩、吲哚、苯并呋喃、苯并噻吩);6員環(例如環己烷、哌啶、哌、嗎啉、四氫哌喃、二烷、硫化環戊烷、二噻烷、苯、哌啶、哌、嗒、喹啉、喹唑啉);或7員環(例如環庚烷、六亞甲基亞胺)。
通式(II-3)中,R9與Y2可相互鍵結而與R9、Y2、及碳原子一起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可形成之5員、6員、及7員之環是可列舉在前述R8與Y1及碳原子所形成的環中之單鍵轉化成雙鍵之環。
通式(II-3)中,若R8與Y1、或R9與Y2鍵結而形成的5員、6員、或7員之環為可進一步加以取代之環時,則也可經前述取代基R之任一項所說明之基加以取代,若經兩個以上取代基加以取代時,則此等取代基是可為相同或不同。
通式(II-3)中,X5是代表可與Ma鍵結之基,可列舉與在前述通式(II-1)中之X1為相同之基。
a是代表0、1、或2。
以通式(II-3)所代表之化合物的較佳模式如下。
亦即,R2至R5、R7、及Ma是分別與含有以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與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之較佳的模式為相同,X3是NR(R是氫原子、烷基)、氮原子、或氧原子,X4是NRa(Ra是氫原子、烷基、雜環基)、或氧原子,Y1是NRc(Rc氫原子、或烷基)、氮原子、或碳原子,Y2是氮原子、或碳原子,X5是經由氧原子而鍵結之基,R8及R9是各自獨立地代表烷基、芳基、雜環基、烷氧基、或烷基胺基,或R8與Y1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或6員環,R9與Y2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環,a是代表0或1之模式。
以通式(II-3)所代表之化合物之較佳的模式如下。
亦即,R2至R5、R7、Ma是分別與含有以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與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之較佳的模式為相同,X3及X4是氧原子,Y1是NH,Y2是氮原子,X5是經由氧原子而鍵結之基,R8及R9是各自獨立地代表烷基、芳基、雜環基、烷氧基、或烷基胺基,R8與Y1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或6員環,R9與Y2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環,a是代表0或1之模式。
在本發明中之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之莫耳吸光係數(mol absorption coefficient),從膜厚的觀點,則較佳為高者。此外,從提高色純度的觀點,最大吸收波長(λmax)較佳為520 nm至580 nm,更佳為530 nm至570 nm。另外,最大吸收波長及莫耳吸光係數是以分光光度計UV-2400PC(島津製作所公司製)所測得者。
在本發明中之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之熔點,從溶解性的觀點,則較佳為不太高。
在下文中,展示以前述通式(II-1)、(II-2)及(III)等所代表之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的具體實例(例示化合物Ia-3至Ia-16、Ia-18至Ia-83、IIa-1至IIa-8、IIa-10至IIa-20、I-1至I-36、及II-1至II-11)。但是,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等者。
其次,以前述通式(II-3)所代表之二吡咯甲川金屬錯合物化合物的具體實例(例示化合物III-1至III-103)如下。但是,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等者。
可由以前述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所獲得之二吡咯甲川金屬錯合物化合物是可以在美國專利第4,774,339號說明書、同第5,433,896號說明書、日本特開2001-240761號公報、同2002-155052號公報、日本專利第3614586號說明書、Aust. J. Chem,1965,11,1835-1845、J. H. Boger et al,Heteroatom Chemistry,Vol. 1,No. 5,389(1990)等中所揭述之方法而合成。
關於具體的合成方法,可參閱日本特開2008-292970號公報之段落碼[0131]至[0157]中之記載。
~酞青素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
酞青素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是以下述通式(A)所代表之四氮卟啉系藍色(cyan)金屬錯合物為適合使用。
在前述通式(A)中,M1是代表金屬或金屬化合物,Z1、Z2、Z3、及Z4是各自獨立地代表形成以選自碳原子、氮原子、及氫原子中之原子所構成的6員環之原子群。
前述金屬或金屬化合物是只要其為可形成錯合物的金屬或金屬化合物時,則任一者皆可,其包含二價金屬原子、二價金屬氧化物、二價金屬氫氧化物、或二價金屬氯化物。通式(A)中之M1是包含:例如Zn、Mg、Si、Sn、Rh、Pt、Pd、Mo、Mn、Pb、Cu、Ni、Co、及Fe等,以及AlCl、InCl、FeCl、TiCl2、SnCl2、SiCl2、GeCl2等之金屬氯化物,TiO、VO等之金屬氧化物,Si(OH)2等之金屬氫氧化物。在通式(A)中之Z1、Z2、Z3、及Z4是各自獨立地代表為形成以選自碳原子、氮原子、及氫原子之原子所構成的6員環所需要之原子群。該6員環是可為飽和環、也可為不飽和環、也可為未經取代或具有取代基。並且,其他之5員或6員之環也可為加以縮合。在以選自以碳原子、氮原子、及氫原子中原子所構成的前述6員環的實例是包含苯環、環己烷環、吡啶環、嘧啶環、吡環等。從提高色純度的觀點,在本發明中之四氮卟啉系藍色金屬錯合物之最大吸收波長(λmax)較佳為580 nm至700 nm,更佳為600 nm至680 nm。另外,最大吸收波長是以與在本發明中之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相同的方式而測定。
在以前述通式(A)所代表之四氮卟啉系藍色金屬錯合物中,較佳為以下述通式(B)所代表之酞青素系色素(在下文中,有時候則稱為「色素B」)。
通式(B)中,R101至R11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M2是代表金屬或金屬化合物。通式(B)中,M2是與在以前述通式(A)所代表之化合物中之M1的實例為同義,且其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通式(B)中,R101至R11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以R101至R116所代表之取代基是分別與前文所述通式(I)中之以R1至R6所代表之取代基的例示為同義,且其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若以通式(B)所代表之化合物的R101至R116之取代基為可更進一步加以取代之基時,則也可為經上述R1至R6所說明之取代基加以取代,若為經兩個以上取代基加以取代時,則此等取代基是可為相同或不同。在下文中展示色素B之R101至R116之取代基的實例(T-1至T141)。但是,本發明是並不受限於此等者。
其次,說明以通式(B)所代表之酞青素系色素之較佳的範圍。以前述通式(B)所代表之酞青素系色素較佳為:α位之取代體(α取代體)是在(R101與R104)之組合、(R105與R108)之組合、(R109與R112)之組合、及(R113與R116)之組合中之至少一組是具有取代基,或β位之取代體(β取代體)是在(R102與R103)之組合、(R106與R107)之組合、(R110與R111)之組合、及(R114與R115)之組合中至少一組是具有取代基,或α位、及β位之取代體是在(R101與R103及/或R102與R104)之組合、(R105與R107及/或R106與R108)之組合、(R109與R111及/或R110與R112)之組合、及(R113與R115及/或R114與R116)之組合中至少一組是具有取代基。
在此,以前述R101至R116所代表之取代基是可列舉:鹵素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矽烷基、羥基、羧基、氰基、硝基、烷氧基、芳氧基、雜環氧基、矽烷氧基、醯氧基、烷氧基羰氧基、芳氧基羰氧基、胺甲醯氧基、胺磺醯氧基、烷基磺醯氧基、芳基磺醯氧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胺甲醯基、胺基、苯胺基、碳醯胺基、脲基、醯亞胺基、烷氧基羰基胺基、芳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胺磺醯基胺基、偶氮基、烷基硫基、芳基硫基、雜環硫基、烷基亞磺醯基、芳基亞磺醯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胺磺醯基、磺基、膦醯基、亞膦基胺基。M2是可列舉:Zn、Mg、Si、Sn、Rh、Pt、Pd、Mo、Mn、Pb、Cu、Ni、Co、Fe、TiO、VO等。以前述通式(B)所代表之酞青素系色素之較佳的範圍是:α取代體(單取代體)是在(R101或R104)、(R105或R108)、(R109或R112)、及(R113或R116)中至少一者是具有取代基,或β取代體(單取代體)是在(R102或R103)、(R106或R107)、(R110或R111)、及(R114或R115)中至少一者是具有取代基之化合物。
在此,以前述R101至R116所代表之取代基是可列舉:鹵素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矽烷基、羥基、羧基、氰基、硝基、烷氧基、芳氧基、雜環氧基、醯氧基、胺甲醯氧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胺甲醯基、胺基、苯胺基、碳醯胺基、脲基、醯亞胺基、烷氧基羰基胺基、芳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胺磺醯基胺基、偶氮基、烷基硫基、芳基硫基、雜環硫基、烷基亞磺醯基、芳基亞磺醯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胺磺醯基、磺基、亞膦基胺基。M2是可列舉:Zn、Pd、Cu、Ni、Co、TiO、VO等。以前述通式(B)所代表之酞青素系色素之更佳的範圍是:α取代體是在(R101或R104)、(R105或R108)、(R109或R112)、及(R113或R116)中之至少三者是具有取代基,或β取代體是在(R102或R103)、(R106或R107)、(R110或R111)、及(R114或R115)中之至少三者是具有取代基之化合物。
在此,以前述R101至R116所代表之取代基是可列舉:鹵素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羥基、羧基、氰基、硝基、烷氧基、芳氧基、雜環氧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胺甲醯基、胺基、苯胺基、碳醯胺基、脲基、醯亞胺基、烷氧基羰基胺基、芳氧基羰基胺基、磺醯胺基、胺磺醯基胺基、偶氮基、烷基亞磺醯基、芳基亞磺醯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胺磺醯基、磺基。M2是可列舉:Zn、Pd、Cu、Ni、Co、VO等。以前述通式(B)所代表之酞青素系色素之進一步更佳的範圍是:α取代體是在(R101或R104)、(R105或R108)、(R109或R112)、及(R113或R116)中之至少三者是具有相同之取代基,或β取代體是在(R102或R103)、(R106或R107)、(R110或R111)、及(R114或R115)中之至少三者是具有相同之取代基之化合物。在此,以前述R101至R116所代表之取代基是可列舉:鹵素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羧基、氰基、烷氧基、芳氧基、雜環氧基、醯基、烷氧基羰基、胺甲醯基、碳醯胺基、脲基、醯亞胺基、磺醯胺基、烷基亞磺醯基、芳基亞磺醯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胺磺醯基、磺基。M2是可列舉:Zn、Pd、Cu、Ni、Co、或VO等。
以前述通式(B)所代表之酞青素系色素之特佳的範圍是:α取代體是在(R101或R104)、(R105或R108)、(R109或R112)、及(R113或R116)中至少三者是具有取代基,或β取代體是在(R102或R103)、(R106或R107)、(R110或R111)、及(R114或R115)中至少三者是具有取代基,且其取代基是全部為相同之化合物。在此,以前述R101至R116所代表之取代基是可列舉:鹵素原子、烷基、雜環基、羧基、氰基、烷氧基、芳氧基、雜環氧基、烷氧基羰基、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胺磺醯基、或磺基。M2是可列舉:Zn、Pd、Cu、Ni、Co、或VO等。以前述通式(B)所代表之酞青素系色素之最佳的範圍是:α取代體是在(R101或R104)、(R105或R108)、(R109或R112)、及(R113或R116)中至少三者是具有取代基,或β取代體是在(R102或R103)、(R106或R107)、(R110或R111)、及(R114或R115)中至少三者是具有取代基,且其取代基全部是相同之化合物,以該R101至R116所代表之取代基是鹵素原子、烷基、雜環基、羧基、烷氧基、芳氧基、雜環氧基、烷氧基羰基、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胺磺醯基、或磺基,且M2為Zn、Cu、Co、VO之化合物。在下文中,展示以通式(A)所代表之四氮卟啉系色素(包含以通式(B)所代表之酞青素系色素)的具體實例(例示化合物CA-1至CA-46、CB-1至CB-46、CC-1至 CC-10、CK-1至CK-19、CE-1至CE-46、CF-1至CF-46、CG-1至CG-46、CI-1至CI-46、以及CH-1至CH-46)。但是,在本發明是並不受限於此等。
以前述通式(A)所代表之四氮卟啉系藍色金屬錯合物之合成是可參閱日本特開2008-292970號公報之段落碼[0192]至[0199]中之記載。從提高色純度的觀點,四氮卟啉系藍色金屬錯合物之最大吸收波長(λmax)較佳為580 nm至700 nm,更佳為600 nm至680 nm。另外,最大吸收波長是以分光光度計UV-2400PC(島津製作所公司製)所測得之值。在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中之金屬錯合物色素的含量,相對於組成物之固體成分,則較佳為1至50質量%,更佳為5至30質量%。若金屬錯合物色素之含量為1質量%以上時,則可獲得良好的分光特性及耐熱性,若為50質量%以下時,則從色相的觀點是有利。(B)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是具有與金屬錯合物色素為相同之色素母體,且含有至少一種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在下文中,有時候則稱為「在本發明中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色素母體」是意謂化合物為顯色所需要之分子結構(發色團(母體骨架))。色素母體是由在化合物中由連續的不飽和鍵所構成之結構部分(共軛系統),例如芳香族部分、>C=C<、>C=O、>C=N-、>N=N<、-N=O等是連結的結構部分。具體而言,例如酞青素系色素之四氮卟啉分子結構、二吡咯甲川分子結構是可作為母體骨架而使用。
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是與前文所述之金屬錯合物色素,同時具有與其相同的色素母體,且含有藉由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即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
具體舉例說明如下。
(1)金屬錯合物色素含有前述「以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二吡咯甲川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時,則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是可含有以前文所述之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以及
(2)金屬錯合物色素是含有「以通式(A)所代表之四氮卟啉系藍色金屬錯合物」(酞青素系金屬錯合物化合物)時,則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是可含有以下述通式(C)所代表之化合物。
前述通式(C)中,Z1、Z2、Z3、及Z4是各自獨立地代表形成以選自碳原子、氮原子、及氫原子中之原子所構成之6員環的原子群。此等之Z1至Z4是分別與前述通式(A)之Z1至Z4為同義,且較佳的模式(包括較佳的實例)也為相同。
在本發明中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相對於前述(A)金屬錯合物色素中之金屬的比率(莫耳比),較佳為超過1%之範圍。若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相對於金屬量的比例為超過1%時,則可將為配位經離子化之自由的游離金屬所需要之配合基存在於系統內,可有效地防止金屬離子之溶出。
其中,從游離金屬之配位效率變佳而更進一步提高硬化後之金屬離子溶出抑制功效的觀點,則該比率(莫耳比)更佳為2.0%以上。此外,從色相的觀點,則該比率(莫耳比)之上限值較佳為10%。
在本發明中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相對於前述(A)金屬錯合物色素的比例較佳為0.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若在本發明中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的比例為0.1質量%以上時,則硬化後之金屬離子的溶出抑制功效高,若為10質量%以下時,則從色相的觀點是有利。
其中,在本發明中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之前述比例更佳為1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
(C)聚合性化合物
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是含有至少一種聚合性化合物。由於含有聚合性化合物,則可將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構成為硬化性。
聚合性化合物是可列舉:光聚合性化合物。「光聚合性化合物」較佳為在常壓下具有100℃以上沸點,且具有至少一個可加成聚合的烯鍵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其實例是可列舉:聚一(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聚一(甲基)丙烯酸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等之單官能之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聚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三(甲基)丙烯酸三羥甲基乙烷酯、二(甲基)丙烯酸新戊二醇酯、三(甲基)丙烯酸新戊四醇酯、四(甲基)丙烯酸新戊四醇酯、五(甲基)丙烯酸二新戊四醇酯、六(甲基)丙烯酸二新戊四醇酯、二(甲基)丙烯酸己二醇酯、在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醯氧基丙基)醚、異三聚氰酸三(丙烯醯氧基乙基)酯、甘油或三羥甲基乙烷等之多官能醇加成環氧乙烷或環氧丙烷後加以(甲基)丙烯酸酯化者;在日本特公昭48-41708號、日本特公昭50-6034號、日本特開昭51-37193號等之各公報所中所揭述之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類;在日本特開昭48-64183號、日本特公昭49-43191號、日本特公昭52-30490號等之各公報中所揭述之聚酯丙烯酸酯類、環氧樹脂與(甲基)丙烯酸之反應產物的環氧丙烯酸酯類等之多官能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及此等之混合物。
此外,聚合性化合物是也可在前述之光聚合性化合物再加上含有熱聚合性化合物。「熱聚合性化合物」的實例是可列舉:環氧系化合物、氧雜環丁烷系化合物、1,2-鹵醇化合物等,更具體而言,可列舉在日本專利3599866號、日本專利4549651號、日本專利3850756號、日本專利4185245號等中所揭述之化合物。
並且,聚合性化合物是可列舉:具有聚合性基之鹼可溶性樹脂。「具有聚合性基之鹼可溶性樹脂」是可列舉:含有(甲基)丙烯醯基、環氧丙基之鹼可溶性樹脂等,具體而言,可列舉在日本特開2007-233184號公報、日本特開2005-326507號公報等中所揭述之樹脂。此外,也可使用在側鏈具有聚合性基之鹼可溶性樹脂,在側鏈具有烯丙基、(甲基)丙烯酸酯基、烯丙氧基烷基等之高分子等。此等具有聚合性基之高分子的實例是可列舉:KS RESIST-106(大阪有機化學工業(股)製)、CYCLOMER P系列(Daicel化學工業(股)製)等。
此外,又可列舉在日本接著協會誌(Journal of the Adhesion Society of Japan)Vo1.20、No.7、300至308頁中所介紹作為光硬化性單體及寡聚物者。
在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中之聚合性化合物的含量,相對於該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中之固體成分,則較佳為0.1至90質量%,更佳為1.0至80質量%,特佳為2.0質量%至70質量%。
(D)感放射線性化合物
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較佳為含有至少一種感放射線性化合物。感放射線性化合物係對400nm以下之紫外(UV)光可引起自由基產生、酸產生、鹼產生等化學反應之化合物,可將下列黏合劑以交聯、聚合、酸性基之分解等反應而加以不溶化,或引起共存於塗膜中的聚合性單體或寡聚物之聚合、交聯劑之交聯等來使塗膜對鹼顯影液為不溶化。
在感放射線性化合物中,適合的是含有光聚合引發劑。光聚合引發劑是只要其為可使前述聚合性化合物進行聚合者時,則並無特殊限制,較佳為從特性、引發效率、吸收波長、可取得性、成本等的觀點而選擇。
「光聚合引發劑」是可列舉:例如選自鹵甲基二唑化合物、鹵甲基-s-三氮化合物中之至少一種活性鹵素化合物、經3-芳基取代之香豆素化合物、咯吩二聚物、二苯甲酮化合物、苯乙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環戊二烯-苯-鐵錯合物及其鹽、以及肟系化合物等。
關於此等光聚合引發劑的具體實例是可列舉:在日本特開2008-292970號公報之段落碼[0261]至[0266]中所揭述者。其中,從聚合反應快速等的觀點,則較佳為肟系化合物。
前述肟系化合物(在下文中,有時候則稱為「肟系光聚合引發劑」)是並無特殊限制,可列舉例如在日本特開2000-80068號公報、WO 02/100903A1、日本特開2001-233842號公報等中所揭述之肟系化合物。
具體實例是可列舉:2-(O-苯甲醯基肟)-1-[4-(苯硫基)苯基]-1,2-丁烷二酮、2-(O-苯甲醯基肟)-1-[4-(苯硫基)苯基]-1,2-戊烷二酮、2-(O-苯甲醯基肟)-1-[4-(苯硫基)苯基]-1,2-己烷二酮、2-(O-苯甲醯基肟)-1-[4-(苯硫基)苯基]-1,2-庚烷二酮、2-(O-苯甲醯基肟)-1-[4-(苯硫基)苯基]-1,2-辛烷二酮、2-(O-苯甲醯基肟)-1-[4-(甲基苯硫基)苯基]-1,2-丁烷二酮、2-(O-苯甲醯基肟)-1-[4-(乙基苯硫基)苯基]-1,2-丁烷二酮、2-(O-苯甲醯基肟)-1-[4-(丁基苯硫基)苯基]-1,2-丁烷二酮、1-(O-乙醯基肟)-1-[9-乙基-6-(2-甲基苯甲醯基)-9H-咔唑-3-基]乙烷酮、1-(O-乙醯基肟)-1-[9-甲基-6-(2-甲基苯甲醯基)-9H-咔唑-3-基]乙烷酮、1-(O-乙醯基肟)-1-[9-丙基-6-(2-甲基苯甲醯基)-9H-咔唑-3-基]乙烷酮、1-(O-乙醯基肟)-1-[9-乙基-6-(2-乙基苯甲醯基)-9H-咔唑-3-基]乙烷酮、1-(O-乙醯基肟)-1-[9-乙基-6-(2-丁基苯甲醯基)-9H-咔唑-3-基]乙烷酮等。但是,並不受限於此等者。
在此等之中,由於可以更少的曝光量即可形成圖案,特佳為:2-(O-苯甲醯基肟)-1-[4-(苯硫基)苯基]-1,2-辛烷二酮、1-(O-乙醯基肟)-1-[9-乙基-6-(2-甲基苯甲醯基)-9H-咔唑-3-基]乙烷酮等之肟-O-醯基系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CGI-124、CGI-242、Irgacure OXE01(以上是Ciba‧Japan(股)製)。
在本發明中,從經時穩定性的觀點,則肟系化合物更佳為以下述通式(1)所代表之化合物:
在前述通式(1)中,R及X是各自獨立地代表一價取代基,A是代表二價有機基,Ar是代表芳基,n是1至5之整數,若n為2至5之整數時,則複數之X是彼此可為相同或不同。
在通式(1)中之R,從高感度化的觀點,則較佳為醯基,具體而言,較佳為乙醯基、丙醯基、苯甲醯基、甲苯甲醯基。
在通式(1)中之A,從提高感度、抑制由於加熱經時所引起之著色的觀點,則較佳為未經取代之伸烷基、經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三級丁基、十二烷基)取代之伸烷基、經烯基(例如乙烯基、烯丙基)取代之伸烷基、經芳基(例如苯基、對甲苯基、茬基、異丙苯基、萘基、蒽基、菲基、苯乙烯基)取代之伸烷基。
在通式(1)中之Ar,從提高感度、抑制加熱經時所引起之著色的觀點,則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苯基。在經取代之苯基的情況,其取代基較佳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之鹵素基。
在通式(1)中之X,從溶劑溶解性與提高長波長區域之吸收效率的觀點,則較佳為可具有取代基之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烷基硫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基硫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胺基。
此外,在通式(1)中之n較佳為1至2之整數。
在下文中,以通式(1)所代表之化合物的具體實例如下,但是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等者。
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除了上述光聚合引發劑以外,也可使用在日本特開2004-295116號公報之段落[0079]中所揭述之其他習知的光聚合引發劑。
感放射線性化合物(特別是光聚合引發劑)是可含有一種單獨或組合兩種以上。
在使用光聚合引發劑的情況,光聚合引發劑在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中之含量(若為兩種以上時,則為總含量),相對於聚合性化合物之總固體成分,則較佳為0.01至50質量%,更佳為1至30質量%,特佳為1至20質量%。若該含量為在前述範圍內時,則將可良好地進行聚合,且膜強度優異。
在前述光聚合引發劑中,可併用增感劑或光穩定劑。
其具體實例是可列舉:苯偶姻、苯偶姻甲基醚、9-茀酮、2-氯-9-茀酮、2-甲基-9-茀酮、9-蒽酮、2-溴-9-蒽酮、2-乙基-9-蒽酮、9,10-蒽醌、2-乙基-9,10-蒽醌、2-三級丁基-9,10-蒽醌、2,6-二氯-9,10-蒽醌、酮、2-甲基酮、2-甲氧基酮、2-乙氧基酮、氧硫、2,4-二乙基氧硫、吖啶酮、10-丁基-2-氯吖啶酮、二苯乙二酮(benzil)、二苯亞甲基丙酮、對(二甲基胺基)苯基苯乙烯基酮、對(二甲基胺基)苯基-對甲基苯乙烯基酮、二苯甲酮、對(二甲基胺基)二苯甲酮(或米其勒酮(Michler’s ketone))、對(二乙基胺基)二苯甲酮、苯并蒽酮等或在日本特公昭51-48516號公報中所揭述之苯并噻唑系化合物等、或TINUVIN 1130、同400等。
此外,除了以上之外,較佳為更進一步加入「熱聚合防止劑」,例如可使用氫醌(hydroquinone)、對甲氧基苯酚、二-三級丁基-對甲酚、五倍子酚、三級丁基兒茶酚、苯醌、4,4’-硫基雙(3-甲基-6-三級丁基苯酚)、2,2’-亞甲基雙(4-甲基-6-三級丁基苯酚)、2-氫硫基苯并咪唑等。
(E)黏合劑
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較佳為含有黏合劑中之至少一種。黏合劑是可選自具有鹼可溶性者。在此情況,只要是具有鹼可溶性者時,則並無特殊限制,但是較佳為從耐熱性、顯影性、可取得性等的觀點而選擇。
鹼可溶性之黏合劑較佳為線狀有機高分子聚合物,且對有機溶劑為可溶性且可以弱鹼水溶液加以顯影者。此等線狀有機高分子聚合物是可列舉:在側鏈具有羧酸之高分子,例如在日本特開昭59-44615號、日本特公昭54-34327號、日本特公昭58-12577號、日本特公昭54-25957號、日本特開昭59-53836號、日本特開昭59-71048號等公報中所揭述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丙烯酸共聚物、伊康酸共聚物、巴豆酸共聚物、順丁烯二酸共聚物、部分酯化順丁烯二酸共聚物等。鹼可溶性之黏合劑,特別是在側鏈具有羧酸之酸性纖維素衍生物為有用。除此以外,將酸酐加成在具有羥基之高分子者等或聚羥基苯乙烯系樹脂、聚矽氧烷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聚乙烯基吡咯啶酮或聚環氧乙烷、聚乙烯醇等為有用。
此外,也可將具有親水性基之單體加以共聚合,此實例是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丙三醇酯、(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丙烯醯胺、二級及三級之烷基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酸二烷基胺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嗎啉酯、N-乙烯基吡咯啶酮、N-乙烯基己內醯胺、乙烯基咪唑、乙烯基三唑、(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分枝或直鏈之(甲基)丙烯酸丙酯、分枝或直鏈之(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羥基丙酯等。
其他具有親水性基之單體是可使用含有四氫呋喃甲基、磷酸部位、磷酸酯部位、四級銨鹽部位、伸乙氧基鏈、伸丙氧基鏈、磺酸及其鹽之部位、嗎啉基乙基等之單體等。
此外,為提高硬化被膜之強度,則也可使用醇可溶性尼龍、或2,2-雙(4-羥基苯基)丙烷與表氯醇之聚醚等。
從耐熱性的觀點,黏合劑較佳為聚羥基苯乙烯系樹脂、聚矽氧烷系樹脂、丙烯酸酯系樹脂、丙烯醯胺系樹脂、丙烯酸酯/丙烯醯胺共聚物樹脂。此外,從顯影性控制的觀點,則較佳為丙烯酸酯系樹脂、丙烯醯胺系樹脂、丙烯酸酯/丙烯醯胺共聚物樹脂。上述丙烯酸酯系樹脂較佳為由選自(甲基)丙烯酸苯甲酯、(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醯胺等中之單體所構成之共聚物等。
黏合劑較佳為質量平均分子量(以GPC法所測定之聚苯乙烯換算值)為1000至2×105之聚合物,更佳為2000至1×105之聚合物,特佳為5000至5×104之聚合物。
在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中之黏合劑含量,相對於組成物之總固體成分,則較佳為10至90質量%,更佳為20至80質量%,特佳為30至70質量%。
(F)溶劑
在調製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時,通常是可使用溶劑。溶劑是只要其為能滿足組成物各成分之溶解性或製成為組成物時之塗布性者時,則並無特殊限制,較佳為特別考慮及黏合劑之溶解性、塗布性、安全性而選擇。
溶劑的具體實例是可列舉:在日本特開2008-292970號公報之段落碼[0272]至[0273]中所揭述者。其中,更佳為3-乙氧基丙酸甲酯、3-乙氧基丙酸乙酯、醋酸乙基賽路蘇酯、乳酸乙酯、二甘醇二甲基醚、醋酸丁酯、3-甲氧基丙酸甲酯、2-庚酮、環己酮、醋酸乙基卡必醇酯、醋酸丁基卡必醇酯、丙二醇甲基醚、醋酸丙二醇甲基醚酯等。
(E)各種添加劑
在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必要時可調配各種添加物,例如填充劑、除了上述以外之高分子化合物、界面活性劑、密著促進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抗凝集劑等。
前述各種添加劑是可列舉在日本特開2008-292970號公報之段落碼[0275]至[0276]中所揭述者。
-著色成分-
著色成分,除了前述金屬錯合物色素以外,只要是在不致於損及本發明之功效範圍內時,則可進一步含有其他之染料、顏料等。藉由含有組合各種其他染料或顏料,則可實現目的之色相及色純度。
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是適合作為使用於液晶顯示元件(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或固態攝像元件(例如CCD(電荷耦合裝置:Charge Coupled Device)、CMOS(互補金氧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的彩色濾光片等之著色畫素形成用而使用,此外,可作為印刷印墨、噴墨印墨、及塗料等之製造用途而使用。在本發明是特別適合於液晶顯示元件用之彩色濾光片的用途。
<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係至少含有(A)金屬錯合物色素、及(B)具有與前述金屬錯合物色素相同之色素母體且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在本發明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所構成,且相對於(A)金屬錯合物色素,(B)在本發明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的比例為在0.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之範圍者。此外,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係設置支撐體、及設置於該支撐體上且使用前文所述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所形成的著色區域所構成。
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由於與前述(A)金屬錯合物色素同時以上述比例而含有前述(B)在本發明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金屬離子之溶出少,因此,特別是使用於液晶顯示元件時,則可將從彩色濾光片溶出的金屬離子對於液晶材料中的混入抑制為少。藉此,可大幅地獲得防止液晶材料之比電阻降低,可減少液晶分子之配向阻礙,亦即,顯示特性之降低而達成色調良好的影像顯示。
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只要是可形成與前述(A)金屬錯合物色素同時以上述比例而含有前述(B)在本發明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且經硬化的著色膜(著色圖案)之方法時,則以任何方法形成皆可。較佳為使用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而製造。
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是適合藉由包括:在支撐體上塗布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而形成著色層之步驟,以及將所形成的該著色層加以曝光成圖案狀、且加以顯影而形成著色區域之步驟所構成之方法而製造。
具體而言,在支撐體上以旋轉塗布、流延塗布、輥式塗布等塗布方法塗布本發明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而形成感放射線性組成物層後,將該層例如經由遮罩圖案而加以曝光成特定的圖案狀並以顯影液加以顯影,藉此即可形成作為構成彩色濾光片的著色圖案之所欲著色區域。藉由配合所欲色數而重複進行此等操作,即可獲得構成所欲數目的色相之彩色濾光片。
使用於曝光之光源是以具有400 nm以下的波長之光源為適合。「光源」的實例是可列舉:氙燈、鹵素燈、鎢燈、高壓水銀燈、超高壓水銀燈、金屬鹵素燈、中壓水銀燈、低壓水銀燈等、在日本特開2008-292970號公報之段落碼[0278]中所揭述者。從成本與曝光能量的觀點,則較佳為紫外線,更佳為i-射線。
因應需要可將經曝光、顯影所形成的圖案更進一步設置用於施加加熱及/或曝光而更進一步加以硬化之硬化步驟。此時之光或放射線較佳為i-射線等之放射線。
支撐體是可列舉:例如使用於液晶顯示元件等之鈉鈣玻璃、PYREX(註冊商標)玻璃、石英玻璃及經對此等附著透明導電膜者、或使用於攝像元件等之光電轉換元件基板,例如矽基板等、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CMOS)等。此等支撐體也可形成可用於隔離各畫素的黑色條紋(black stripe)的情況。此外,在支撐體上,必要時也可從改善與設置於其上的層之間的密著、防止物質擴散、或將支撐體表面平坦化的觀點而設置基底塗層。
使用於顯影之顯影液是只要其為由可溶解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之欲顯影移除的區域(未硬化部),但是不溶解其以外之區域(硬化部)的組成所構成者時,則並無特殊限制。具體而言,顯影液是可使用各種有機溶劑之組合、或鹼性之水溶液。該有機溶劑是可列舉在調製組成物時所使用之前述溶劑。此外,該鹼性之水溶液是可使用將鹼性化合物溶解成濃度為0.001至10質量%,較佳為0.01至1質量%之鹼性水溶液。「鹼性化合物」是可列舉: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碳酸鈉、矽酸鈉、偏矽酸鈉、氨水、乙胺、二乙胺、二甲基乙醇胺、氫氧化四甲基銨、氫氧化四乙基銨、膽鹼、吡咯、哌啶、1,8-二吖雙環-[5.4.0]-7-十一烯等。
在使用鹼性水溶液的情況,一般是在顯影後以水實施洗淨。
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是可使用於液晶顯示元件或固態攝像元件,特別是適合於液晶顯示元件之用途方面。使用於液晶顯示元件時,雖然含有分光特性及耐熱性優異的金屬錯合物色素作為著色劑,但是隨著比電阻降低所引起的液晶分子之配向不良卻少,顯示影像之色調良好且顯示特性優異。
<液晶顯示元件>
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由於具有色相優異且耐光性優異的著色畫素,特別是適合作為液晶顯示裝置用之彩色濾光片。配備此等彩色濾光片之液晶顯示元件是顯示影像之色調為良好且可顯現顯示特性優異的高畫質影像。
關於顯示裝置之定義或各顯示裝置之詳細細節是已揭述於:例如「電子顯示裝置(佐佐木昭夫著、工業調查會(股)1990年出版)」、「顯示裝置(伊吹順章著、產業圖書(股)平成元年出版)」等。此外,關於液晶顯示裝置是已揭述於例如「次世代液晶顯示器技術(內田龍男編集、工業調查會(股)1994年出版)」。可適用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是並無特殊限制,例如可適用於上述之「次世代液晶顯示器技術」所揭述之各種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
其中,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是特別對彩色TFT(彩色薄膜電晶體:color thin film transistor)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為有效。關於彩色TFT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已揭述於例如「彩色TFT液晶顯示器(共立出版(股)1996年出版)」。並且,本發明也可適用於:IPS(面內切換型:In-Plane Switching)等之橫向電場驅動方式、MVA(多域分割垂直配向型: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等之畫素分割方式等之擴大視野角之液晶顯示裝置、或STN(超扭轉向列型:Super Twisted Nematic)、TN(扭轉向列型:Twisted Nematic)、VA(垂直分子排列型:Vertical Alignment)、OCS(光學補償彎曲型: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FFS(邊界電場切換廣視角技術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及R-OCB(反射式光學補償彎曲型:Reflective 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等。
此外,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也可供明亮且高精細的COA(彩色濾光片陣列技術:Color-filter On Array)方式之用途。在COA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對彩色濾光片層的要求特性是有時候需要如前述之一般的要求特性,再加上對層間絕緣膜之要求特性,亦即,低介電常數及耐剝離液性的情況。在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由於其係與前述之(A)金屬錯合物色素同時以上述比例而含有前述之(B)在本發明中之錯合物形成性化合物並加以硬化而獲得者,可大幅地防止液晶材料之比電阻降低、減少液晶分子之配向阻礙,亦即,顯示特性之降低者。藉此,由於色純度等良好的色調優異,則可提供解析度高且長期耐久性優異的COA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另外,為滿足低介電常數之要求特性,也可在彩色濾光片層之上面設置樹脂被膜。
並且,為導通配置於著色層上之ITO電極與著色層下方之驅動用基板的端子,在以COA方式所形成的著色層,則需要形成一邊之長度為約1至15μm之矩形貫穿孔(through hole)或U字型窪坑(U-shaped depressed area)等之導通路(electrically-conducting path),且較佳為將導通路之大小(亦即,一邊之長度)特別是製成為5μm以下,但是藉由使用本發明,也可形成5μm以下之導通路。關於此等之影像顯示方式,已揭述於例如「EL(電激發光)、PDP(電漿顯示器)、LCD顯示器-技術與市場之最新動向-(東麗研究中心調查研究部門、2001年出版)」之第43頁等。
除了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以外,本發明之液晶顯示元件是由電極基板、偏光膜、相位差膜、背光、間隔物(spacer)、視野角保障膜(view angle compensation film)等各種構件所構成。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是可適用於以此等之習知的構件所構成之液晶顯示元件。關於此等之構件,已揭述於:例如「’94液晶顯示器周邊材料‧化學藥品之市場(島健太郎、CMC(股)、1994年出版)」;「2003液晶相關市場之現狀與將來展望(下冊)(表良吉、富士Chimera綜合研究所(股)、2003年出版)」。
關於背光,已揭述於:SID meeting Digest 1380(2005)(A. Konno等人);或顯示器月刊(Monthly DISPLAY)、2005年12月號之第18至24頁(島康裕),同第25至30頁(八木隆明)等。
若將本發明之彩色濾光片使用於液晶顯示元件時,與先前習知的冷陰極管之三波長管組合時則可實現高對比,但是更進一步藉由將紅、綠、藍之LED光源(RGB-LED)作為背光,則可提供輝度高、以及色純度高的色再現性良好之液晶顯示裝置。
《實施例》
在下文中,本發明係以實施例更詳細地加以說明。但是本發明除非脫離其主旨以外,並不受限於以下之實施例者。另外,除非另有說明以外,「份」是以質量為基準。
[實施例1] -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之調製- (1)溶液A1之調製
將下述各成分加以混合、攪拌以調製溶液A1。
<溶液A1之組成>
(2)溶液B1之調製
將下述各成分加以混合、攪拌以調製溶液B1。
<溶液B1之組成>
-二吡咯甲川金屬錯合物色素(a)-
-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
(3)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之調製
將28.5克之前述溶液A1、與71.5克之前述溶液B1加以混合,並藉由攪拌、過濾而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此時,相對於二吡咯甲川金屬錯合物系色素(a),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的比率(b/a比)為2質量%。
-感光性著色膜之形成-
其次,在玻璃(#1737;Corning公司製)上,以旋轉塗布法塗布藉由上述所調製得之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後,藉由在100℃下加熱80秒鐘使得揮發成分揮發而形成感光性著色膜。冷卻後,對該感光性著色膜照射i-射線(波長365 nm)而使其硬化。i-射線之光源是使用超高壓水銀燈,且作成平行光後照射。此時,設定照射光量為207 mJ/cm2。其次,對該著色膜在230℃下實施後烘烤處理歷時30分鐘而獲得膜厚為2μm之著色膜。
-評估-
就藉由上述所獲得著色膜的液晶比電阻值(specific resistance value)、耐熱性、分光特性,以下文所示方法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如下表1所示。
(1)液晶比電阻值
刮取藉由上述所獲得著色膜,將其固化物9.0毫克加入2.00克之液晶材料ZLI-4792(Merck公司製)在120℃下加熱5小時。其後,加以過濾,並使用液晶比電阻測定裝置(ADVANTEST R8340 ULTRA HIGH RESISTANCE ME、ADVANTEST(股)製)來測定液晶材料之比電阻,並根據下述之評估基準而評估有無溶出金屬離子。由於液晶材料之比電阻會因金屬離子之溶出而降低,可以其比電阻之水準而評估金屬離子之溶出。
<評估基準>
◎:為比電阻≧5.0×1011 MΩ、製成面板時並無烙印或殘影(image persistence)。
○:為5.0×1011 MΩ>比電阻≧1.0×1011 MΩ、製成面板時並無烙印或殘影。
X:為比電阻<1.0×1011 MΩ、製成面板時則發生烙印或殘影。
(2)耐熱性
將以上述所獲得著色膜在240℃下加熱60分鐘,使用顯微分光光度計(OLYMPUS公司製)來測定加熱後之色相。此外,加熱前之色相也以相同的方式測定。根據此等之測定結果計算出在加熱前後的色差(ΔEab),並將色差作為指標而根據下述評估基準來評估耐熱性。
<評估基準>
◎:為ΔEab<1、顯示良好的耐熱性。
○:為1≦ΔEab<3、具有實務應用上可容許之耐熱性。
X:為ΔEab≧3、未具有實務應用上可容許之耐熱性。
(3)分光特性
使用大塚電子(股)製之顯微分光光度計MCPD-3000(商品名)來測定以上述所獲得著色膜之透射光譜。由所獲得之透射光譜,計算得在CIE 1931表色系中之色座標x值、y值、Y值。
若在(x、y)=(0.138、0.084)中之Y值為高時,分光特性是可稱得上為具有優異的分光特性。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中,除了將調製溶液B1所使用的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之含量從0.05克變更為0.005克(b/a比=0.2質量%)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並形成著色膜,同時加以評估。評估結果如下表1所示。
[實施例3]
在實施例1中,除了將調製溶液B1所使用的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之含量從0.05克變更為0.2克(b/a比=8質量%)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並形成著色膜,同時加以評估。評估結果如下表1所示。
[實施例4]
在實施例1中,除了將調製溶液A1所使用的二吡咯甲川化合物(a)取代為下列所示結構之二吡咯甲川金屬錯合物(c)、將調製溶液B1所使用的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取代為下列所示結構之二吡咯甲川化合物(d)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並形成著色膜,同時加以評估。評估結果如下表1所示。
-二吡咯甲川金屬錯合物(c)-
-二吡咯甲川化合物(d)-
[實施例5]
在實施例1中,除了將調製溶液A1所使用的二吡咯甲川化合物(a)取代為下列所示結構之二吡咯甲川金屬錯合物(e)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並形成著色膜,同時加以評估。評估結果如下表1所示。
-二吡咯甲川金屬錯合物(e)-
[比較例1]
在實施例1中,除了未含有調製溶液B1所使用的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並形成著色膜,同時加以評估。評估結果如下表1所示。
[比較例2]
在實施例1中,除了將調製溶液B1所使用的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之含量從0.05克變更為0.5克(b/a比=20質量%)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並形成著色膜,同時加以評估。評估結果如下表1所示。
[比較例3]
在實施例1中,除了將調製溶液B1所使用的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取代為下列所示結構之化合物(f)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並形成著色膜,同時加以評估。評估結果如下表1所示。
-化合物(f)-
[比較例4]
在實施例1中,除了將調製溶液B1所使用的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之含量從0.05克變更為0.33克(b/a比=13質量%)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並形成著色膜,同時加以評估。
[實施例6] -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之調製- (1)溶液A2之調製
將下述各成分加以混合、攪拌以調製溶液A2。
<溶液A2之組成>
(2)溶液B2之調製
將下述各成分加以混合、攪拌以調製溶液B2。
<溶液B2之組成>
(3)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之調製
將28.5克之前述溶液A2、與71.5克之前述溶液B2加以混合,並藉由攪拌、過濾而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此時,相對於二吡咯甲川金屬錯合物系色素(a),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的比率(b/a比)為2質量%。
-感光性著色膜之形成-
其次,在玻璃(#1737;Corning公司製)上,以旋轉塗布法塗布藉由上述所調製得之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後,藉由在100℃下加熱80秒鐘使得揮發成分揮發而形成感光性著色膜。冷卻後,對該感光性著色膜照射i-射線(波長365 nm)而使其硬化。i-射線之光源是使用超高壓水銀燈,且作成平行光後照射。此時,設定照射光量為207 mJ/cm2。其次,對該著色膜在230℃下實施後烘烤處理歷時30分鐘而獲得膜厚為2μm之著色膜。就所獲得著色膜,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評估液晶比電阻值、耐熱性、分光特性。評估結果如下表1所示。
[實施例7]
在實施例6的溶液A2之調製中,除了取代「甲基丙烯酸苯甲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與甲基丙烯酸之加成物(30/33/37(莫耳比)、45質量%之醋酸丙二醇一甲基醚酯溶液」而使用「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與甲基丙烯酸之加成物(46/20/2/32(莫耳比)、45質量%之醋酸丙二醇一甲基醚酯溶液)」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6相同的方式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並形成感光性著色膜且進行相同的評估。
[比較例5]
在實施例6中,除了未含有調製溶液B2所使用之二吡咯甲川化合物(b)、取代溶液A2而使用在下文中所示之溶液A3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6相同的方式調製感光性著色硬化性組成物,並形成感光性著色膜且進行相同的評估。
-溶液A3之調製-
將下述各成分加以混合、攪拌以調製溶液A3。
<溶液A3之組成>
*1:相對於(A)金屬錯合物色素,(B)化合物之質量比
*2:相對於(A)金屬錯合物色素中之金屬,(B)化合物之莫耳比
如前述之表1所示,若為實施例,則金屬離子之溶出是可獲得抑制、可保持高比電阻、以液晶顯示元件作影像顯示時之影像是色調良好,可顯示鮮明且漂亮的影像。
與此相對,若為比較例,則無法抑制液晶比電阻之降低、顯示影像是色調不佳、顯示特性差。

Claims (14)

  1. 一種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係包含:(A)金屬錯合物色素、(B)具有與該金屬錯合物色素相同之色素母體且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及(C)聚合性化合物,且相對於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該(B)化合物的比例為0.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中至少一種為以下述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是配位於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之錯合物,該(B)化合物中之至少一種為以下述通式(I)所代表之化合物: [通式(I)中,R1、R2、R3、R4、R5、及R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相對於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中之金屬,該(B)化合物之莫耳比為超過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為以下述通式(II-1)所代表之錯合物: [通式(II-1)中,R1、R2、R3、R4、R5、及R6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Ma是代表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X1是代表可鍵結於Ma之基,X2是代表為中和Ma之電荷所需要之基;另外,X1與X2是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是選自以下述通式(II-2)或通式(II-3)所代表之錯合物群組中至少一種: [通式(II-2)中,R1、R2、R3、R4、R5、R6、R8、R9、R10、R11、R12、及R13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及R14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Ma是代表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 [通式(II-3)中,R2、R3、R4、及R5是各自獨立地代表氫原子、或取代基,R7是代表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芳基、或雜環基;R8及R9是各自獨立地代表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烷氧基、芳氧基、烷基胺基、芳基胺基、或雜環胺基;Ma是代表金屬原子或金屬化合物;X3是代表NR(R是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X4是代表NRa(Ra是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氧原子、或硫原子;Y1是代表NRc(Rc是代表氫原子、烷基、烯基、芳基、雜環基、醯基、烷基磺醯基、或芳基磺醯基)、氮原子、或碳原子,Y2是代表氮原子、或碳原子;X5是代表可與Ma鍵結之基,a是代表0、1、或2;R8與Y1是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R9與Y2是可相互鍵結而形成5員、6員、或7員之環]。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相對於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該(B)化合物的比例為1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中該(A)金屬錯合物色素中之金屬為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係含有至少一種多官能光聚合性化合物與至少一種多官能熱聚合性化合物作為該(C)聚合性化合物。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其係含有具有聚合性基之鹼可溶性樹脂作為該(C)聚合性化合物。
  10. 一種彩色濾光片,其係包含:(A)金屬錯合物色素、及(B)具有與該金屬錯合物色素相同之色素母體且可形成金屬錯合物之化合物,且相對於該金屬錯合物色素,該化合物的比例為0.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
  11. 一種彩色濾光片,其係具有支撐體、及設置在該支撐體上且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所形成的著色區域。
  12. 一種彩色濾光片之製造方法,其係包括:在支撐體上塗布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而形成著色層之步驟,以及將所形成的該著色層加以曝光成圖案狀、且加以顯影而形成著色區域之步驟。
  13. 一種液晶顯示元件,其係配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彩色濾光片。
  14. 一種液晶顯示元件,其係配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彩色濾光片。
TW100110740A 2010-04-01 2011-03-29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液晶顯示元件 TWI5241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5505 2010-04-01
JP2010226011A JP5604252B2 (ja) 2010-04-01 2010-10-05 着色硬化性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液晶表示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0940A true TW201300940A (zh) 2013-01-01
TWI524137B TWI524137B (zh) 2016-03-01

Family

ID=45041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0740A TWI524137B (zh) 2010-04-01 2011-03-29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液晶顯示元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04252B2 (zh)
TW (1) TWI5241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9923B2 (ja) * 2012-03-30 2015-08-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着色感光性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EP3608976B1 (en) * 2017-04-07 2023-03-08 FUJIFILM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photosensor, imaging element and compound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5618B2 (ja) * 1994-08-18 2004-06-0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4489896B2 (ja) * 2000-02-25 2010-06-23 保土谷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フタロシアニン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003182223A (ja) * 2001-12-19 2003-07-03 Mitsui Chemicals Inc ヒドロポルフィリン系化合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4636986B2 (ja) * 2004-09-29 2011-02-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金属フタロシアニン顔料の製造方法
JP2008083416A (ja) * 2006-09-27 2008-04-10 Fujifilm Corp 感光性着色硬化性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474900B1 (ko) * 2006-09-27 2014-12-19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화합물 또는 이것의 토토머, 금속착체 화합물, 착색 감광성경화 조성물, 컬러필터, 및 제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04252B2 (ja) 2014-10-08
TWI524137B (zh) 2016-03-01
JP2011225806A (ja) 201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21752B1 (ko) 착색 조성물, 컬러 필터 및 표시 소자
TWI663219B (zh) 著色組成物、著色硬化膜及顯示元件
JP5696091B2 (ja) 感光性樹脂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保護膜、フォトスペーサー、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固体撮像素子
TWI516867B (zh) 著色感光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彩色濾光片的製造方法、以及液晶顯示裝置
TWI639657B (zh) 著色組成物、感光性著色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固體攝像元件、圖像顯示裝置、單體以及聚合物
TWI558692B (zh)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彩色濾光片的製造方法及顯示裝置
TWI553401B (zh) 彩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彩色濾光片的製造方法、固態影像感測器及液晶顯示元件
KR101669028B1 (ko) 염료 화합물, 디피로메텐 금속 착화합물의 제조 방법, 염료 멀티머의 제조 방법, 치환 피롤 화합물, 착색 경화성 조성물, 컬러 필터, 컬러 필터의 제조 방법, 고체 촬상 센서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605308B (zh) 著色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顯示元件
TW201344360A (zh)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彩色濾光片的製造方法及顯示裝置
TWI453195B (zh) 著色組成物、著色硬化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彩色濾光片之製造方法、固態攝影元件、及液晶顯示裝置
TW201536873A (zh) 著色組成物、硬化膜、彩色濾光片、彩色濾光片的製造方法、固體攝影元件及圖像顯示裝置
TWI505028B (zh) 紅色之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之製造方法、彩色濾光片、及液晶顯示元件
TWI655249B (zh) 著色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著色硬化膜及顯示元件
JP5722268B2 (ja) 着色組成物、着色硬化膜、カラーフィルタ、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固体撮像素子、並びに、新規なジピロメテン系金属錯体化合物又はその互変異性体
TWI540122B (zh) 著色感光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彩色濾光片的製造方法以及顯示裝置
TWI524137B (zh)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液晶顯示元件
TWI501971B (zh) 著色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液晶顯示裝置、固態攝影元件、以及二亞甲吡咯系金屬錯合物及其互變異構物
TW201319741A (zh)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其製造方法、顯示元件及固體攝影元件
TWI619772B (zh) 著色組成物、著色硬化膜、彩色濾光片、彩色濾光片的製造方法、液晶顯示裝置、固態攝像元件以及新穎的二吡咯亞甲基系金屬錯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TWI626233B (zh) 著色硬化性組成物、著色硬化膜、彩色濾光片、彩色濾光片的製造方法、顯示裝置、固體攝影元件及化合物
KR101768986B1 (ko) 착색 경화성 조성물, 컬러필터와 그 제조방법, 및 액정표시소자
TWI574945B (zh) 著色組成物、著色硬化膜、彩色濾光片、彩色濾光片的製造方法、液晶顯示裝置、固體攝影元件以及二吡咯亞甲基金屬錯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TWI509356B (zh) 著色組成物、彩色濾光片及顯示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