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50108A - Evaporat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for motorcycle - Google Patents

Evaporat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for motorcy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50108A
TW201250108A TW101106018A TW101106018A TW201250108A TW 201250108 A TW201250108 A TW 201250108A TW 101106018 A TW101106018 A TW 101106018A TW 101106018 A TW101106018 A TW 101106018A TW 201250108 A TW201250108 A TW 20125010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tank
fuel
check valve
engin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6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68583B (zh
Inventor
Nobuyuki Kondo
Hiroshi Inaoka
Teruhide Yamanishi
Kazuo Fujihara
Toshinao Takigawa
Toshiyuki Hyodo
Masaaki Ogaw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50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50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8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85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201250108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乘坐用的坐墊被車體框架所支承,且 被配置於該乘坐用坐墊下方的燃料槽也被車體框架所支承 ,可發揮用來驅動後輪之動力的引擎被配置在前述燃料槽 的下方,「用來促使在前述燃料槽內所蒸發的燃料氣體吸 附於前述引擎之引擎本體內的油料」的加料管路被設在前 述燃料槽與前述引擎本體間的機車,特別是關於蒸發燃料 處理裝置的改良。 【先前技術】 爲了以引擎本體內的油料吸附在燃料槽所發生的燃料 氣體’而在燃料槽與引擎本體間設置加料管路,且將「用 來將燃料槽內調整成大氣壓」的大氣導入管路連接於加料 管路之途中的技術,已由專利文獻1所揭露。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昭49-88172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在機車中,如上述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內容所 述’形成「利用加料管路將燃料槽所產生的燃料氣體導向 引擎本體側」者’當機車轉倒時引擎本體內的油料可能流 向加料管路側’且燃料槽內的燃料可能流向加料管路側, 因此期待能極力抑制機車轉倒時油料燃料朝加料管路的流 201250108 入。此外,形成「利用大氣導入管路將大 路途中」者,是在將大氣壓導入燃料槽內 置止回閥,但爲了確保耐久性,最好是避 前述止回閥》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的事情所硏發而 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機車的蒸發燃料處理 料處理裝置可抑制轉倒時油料與燃料朝加 防止燃料朝「被設在將大氣壓導入燃料槽 的止回閥。 [解決課題之手段] 爲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是下述的 墊被支承於車體框架,且配置於該乘坐用 槽也被支承於車體框架,可發揮用來驅動 擎被配置於前述燃料槽的下方,用來使在 發的燃料氣體附著於前述引擎之引擎本體 管路,被設在前述燃料槽與前述引擎本體 1特徵爲:前述加料管路,具備「連接於 第1管路部、和「連接於第1管路部,且 中一側延伸至另~側」的第2管路部、及 另一側連接於第2管路部,且連接於前述 中間位置具有被配置於前述加料管路中最 部位」的第3管路部,用來阻止從前述引 燃料槽側之流動的第1止回閥,是在較前 氣壓導入加料管 之通路的途中設 免使燃料附著於 成的發明,本發 裝置’該蒸發燃 料管路流入,並 內之通路途中」 機車:乘坐用坐 坐墊下方的燃料 後輪之動力的引 前述燃料槽內蒸 內的油料的加料 間,本發明的第 前述燃料槽」的 從車寬方向的其 「在車寬方向的 引擎本體,並在 局之位置的最尚 擎本體側朝前述 述最高部位更下 -6- 201250108 游側介設於第3管路部,在較第1止回閥更上游側設於第 3管路部的分歧部,連接著「將大氣導入前述燃料槽內」 的大氣導入管路,用來阻止來自於燃料槽側之流動的第2 止回閥,是在前述最高部位更高的位置介設於前述大氣導 入管路。 此外本發明的第2特徵爲:除了第1特徵的構造之外 ,前述分歧部是在較前述最高部位更朝燃料槽側,設於第 3管路部。 本發明的第3特徵爲:除了第2特徵的構造之外,前 述大氣導入管路是在較第2止回閥更下方處,朝大氣開放 〇 本發明的第4特徵爲:除了第3特徵的構造之外,在 較第2止回閥更朝大氣開放側,將過濾器介設於前述大氣 導入管路。 本發明的第5特徵爲:除了第4特徵的構造之外,前 述過濾器是介設在:前述大氣導入管路之中,形成朝向前 述大氣開放側下降傾斜的部分。 本發明的第6特徵爲:除了第1〜第5特徵的其中任 一個構造之外,在從上方覆蓋前述燃料槽的槽罩,設有承 接乘坐用坐塾的荷重而朝上方膨出(bulging)的膨出部,並 將第2止回閥配至於該膨出部的下方。 不僅如此,本發明的第7特徵爲:除了第1〜第5特 徵的其中任一個構造外,在從上方覆蓋前述燃料槽的槽罩 ’設有可供「被設於前述燃料槽之上面的供油口」露出的 201250108 開口部,並且將「當從上方朝前述供油口供油時,用來攔 阻已溢流至前述開口部外側之燃料」的膨出部設成朝上方 膨出,將第2止回閥配置在前述膨出部的下方。 而實施形態中的燃料槽側第1管路部84a是對應於本 發明的第1管路部,實施形態中的燃料槽側第2管路部 84b是對應於本發明的第2管路部,實施形態中的燃料槽 側第3管路部8 4c是對應於本發明的第3管路部。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第1特徵,由於構成加料管路之局部的 第2管路部,是從車寬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至另—側,因 此當機車轉倒時可抑制從燃料槽流入加料管路的燃料量。 此外’由於在車寬方向的另一側,將「用來阻止從引擎本 體側朝燃料槽側之流動」的第1止回閥,介設在連接於第 2管路部的第3管路部’故當機車轉倒時,防止油料從引 擎本體經由加料管路流向燃料槽側。此外,由於在較第1 止回閥更上游側,「將大氣導入燃料槽內」的大氣導入管 路連接於第3管路部’故可將燃料槽內的壓力調整成大氣 壓’也能抑制燃料朝大氣導入管路側的流入。不僅如此, 由於將加料管路中被配置於最高位置的最高部位,設在第 3管路部的中間位置’並將介設於大氣導入管路的第2止 回閥配置在較最高部位更高的位置,故可抑制燃料朝第2 止回閥側的流入’並防止燃料朝第2止回閥附著,可提高 第2止回閥的耐久性。 -8- 201250108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第2特徵,由於大氣導入管路是 在較最高部位更朝燃料槽側連接於第3管路部,因此當機 車轉倒時,即使從燃料槽朝向加料管路流出的燃料,在從 連接部到第2止回閥之間進入大氣導入管路內,當於轉倒 後扶起機車時,將形成:大氣導入管路內的燃料回到較加 料管路之最高部位更上游側,可防止燃料流向引擎本體側 〇 根據本發明的第3特徵,由於大氣導入管路是在較第 2止回閥更下方處朝大氣開放,因此即使水從該大氣開放 端侵入大氣導入管路內,所浸入的水也難以到達第2止回 閥。 根據本發明的第4特徵,由於在較第2止回閥更朝大 氣開放側,將過濾器設在大氣導入管路,因此塵埃不易附 著於第2止回閥。 根據本發明的第5特徵,由於過濾器是介設在「大氣 導入管路中’朝向大氣開放側形成下降傾斜」的部分,故 即使過濾器被水所沾濕,水也能從過濾器朝大氣開放端側 宣洩。 根據本發明的第6特徵,由於用來承接乘坐用坐墊之 荷重的膨出部是形成朝上方膨出並設於槽罩,且在該膨出 部的下方配置有第2止回閥,故將第2止回閥配置在較高 的位置’可使所侵入的水難以到達第2止回閥。 不僅如此’根據本發明的第7特徵,由於「當從上方 朝被設於燃料槽之上面的供油口供油時,用來攔阻已溢流 -9- 201250108 至前述開口部外側之燃料」的膨出部,形成朝上方膨出並 設於槽罩,且在該膨出部的下方配置有第2止回閥,故將 第2止回閥配置在較高的位置,可使所侵入的水難以到達 第2止回閥。 【實施方式】 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參考第1〜1 2圖進行說明。 在以下之實施形態的說明中,前後及左右是指:從乘坐於 機車之騎乘者所看見的方向。此外,爲了避免對相同的參 考圖號反覆地標示,而採用^ ...」來簡略表示。 首先,在第1〜5圖中,構成速克達型機車之車體框 架F局部的左右一對坐墊框架15、15,是由管材所形成 的構件,且分別具有朝後上方傾斜的傾斜部1 5a...、及從 傾斜部15a...的上端延伸至後方的水平部15b...,而兩水平 部1 5b...的後端是由連結部16連結成一體。 在前述兩坐墊框架15...的下方,動力單元P的前部是 透過連結機構17而可朝上下搖動地支承於前述車體框架 F,被配置於該動力單元P之後部右側的後輪WR則被軸 支於動力單元P的後部。而前述動力單元P是由以下的構 件所構成:可發揮用來驅動前述後輪WR之動力,且構成 強制空冷式單汽缸4行程的引擎E ;及被設在該引擎E與 前述後輪WR間的無段變速機Μ,且在「前述兩坐墊框架 1 5…中,位於左側坐墊框架1 5之傾斜部1 5a與水平部1 5b 」的連設部、與前述動力單元P的後部之間’設有後避震 -10- 201250108 器單兀1 8。 前述引擎E的引擎本體19具備曲軸箱20、及配置於 該曲軸箱20前方的汽缸頭22,將前述曲軸箱20的局部作 爲構成要件而從引擎本體19朝後方延伸的變速機箱23內 ,收容著前述無段變速機Μ,前述後輪WR被軸支於該變 速機箱23的後部。 此外,在變速機箱23內收容有:對應於引擎Ε的作 動而轉動的風扇(圖面中未顯示),在可藉由該風扇而將冷 卻空氣導入變速機箱23內之變速機箱23的前部,連接著 蛇腹狀進氣導管24的其中一端,該進氣導管24的另一端 部,是連接於位在左側坐墊框架15之傾斜部15a的下部 。換言之,是將來自於左側坐墊框架15內的空氣作爲冷 卻用空氣,而導入變速機箱23內。 前述引擎本體19的大部分是由護罩(shr〇Ud)25所覆 蓋,「從開口形成於該護罩25之右側壁的吸入口 26,將 冷卻用空氣吸入護罩25內」的風扇(圖面中未顯示),是可 由前述引擎E所驅動地收容於前述護罩25內。 在位於前述引擎本體19之汽缸頭22的上部側面,連 接著進氣裝置28,該進氣裝置28具備:被配置於前述後 輪WR之左側方的空氣濾清器29、和上游端連接於該空氣 濾清器29的連接管30、和連接於該連接管30之下游端的 節流閥本體3 1、及連結於該節流閥本體3 1與汽缸頭22間 的進氣管32;並將燃料噴射閥33安裝於進氣管32。 此外,在前述汽缸頭22的下部側面連接著排氣裝置 -11 - 201250108 34,該排氣裝置34具備:被配置在前述後輪WR右側的 排氣消音器35、及連結於該排氣消音器35與前述汽缸頭 22間的排氣管36。 在「構成前述車體框架F局部的兩坐墊框架15...之傾 斜部1 5a...」的中間部間,第1橫樑37被設成跨越前述引 擎本體1 9的前部,並在前述兩坐墊框架1 5 ...上的傾斜部 15a...與水平部15b...的連設部間設有第2橫樑38。 在第6圖中,前述車體框架F是由合成樹脂所形成的 車體罩39所覆蓋,在該車體罩39的後部上配置有雙座型 的乘坐用坐墊40。 在前述車體框架F的後部支承著燃料槽42,該燃料 槽42被配置在「被設於前述兩坐墊框架15...間」的第2 橫樑38、及「將前述兩坐墊框架15…的後部連結成一體 」的連結部16之間,並被配置在前述乘坐用坐墊40的下 方,該燃料槽42被配置在前述動力單元P的上方。 —倂參考第7〜9圖,前述燃料槽42是由槽罩44從 其上方所覆蓋,該槽罩44是在較前述燃料槽42更前方處 ,一體地連接於「被配置在前述雨坐墊框架15...間,且爲 合成樹脂製之收納箱4 3」的後部上緣,形成通過前述乘坐 用坐墊40與前述燃料槽42間,而從前述收納箱43朝後 方延伸而出。此外,前述收納箱4 3形成上端開放,該收 納箱43的上端開口部是由前述乘坐用坐墊40的前部所封 閉。 觀看第9圖,前述燃料槽42是由「朝下方開放之箱 -12- 201250108 狀」的上部槽半體45、及「朝上方開放之箱狀」的下部槽 半體46彼此接合而成,在上部槽半體45與下部槽半體46 的接合部,形成有朝外側方伸出的凸緣部42a。 在車寬方向上,於第2橫樑38的中央部固定著「形 成朝上方突出」的第1支桿47,位於前述燃料槽42之凸 緣部42 a的前部被鎖緊連結於第1支桿47,而由第1支桿 47所支承。此外,在位於兩坐墊框架15...之水平部15b... 的後部,分別固定有突出於上方的第2支桿4 8 ...,位於前 述燃料槽42之凸緣部42a的左右兩側後部被鎖緊連結於 第2支桿48...,而由第2支桿48所支承^ 在固定著第1支桿47的部分,突出於下方的第3支 桿49固定於第2橫樑38,在一體連結於前述兩坐墊框架 15...之後部的連結部16,固定有朝上下突出的第4支桿 50,從上方覆蓋前述後輪WR且被配置在前述燃料槽42 與前述後輪WR間的擋泥板5 1,是被第3支桿49的下部 與第4支桿50的下部所支承。 此外,在第4支桿50的上部,構成前述車體罩39的 局部且被連接於前述槽罩44後部的後罩52、和被配置於 前述乘坐用坐墊40後方的載物台53,是藉由將螺栓55旋 鎖於「被固定在第4支桿50上部的螺帽54」,而一起被 鎖緊並形成支承。 再者,在前述槽罩44的兩側,一體地設有「較前述 乘坐用坐墊40更朝外側方伸出」的伸出部44a...,前述載 物台53的兩側部形成:圓滑地連接於前述伸出部44a...。 -13- 201250108 而前述兩伸出部44a...與前述載物台53的兩側部,可 作爲「可供乘坐於前述乘坐用坐墊40之後部的乘客ί 緊握)」的握桿的功能。 一倂參考第10圖,從上方覆蓋前述燃料槽42之 44的後部,是由「跨越前述燃料槽42的後部,且形 下方放之U字型」的第5支桿56所支承,在該第5 56的左右兩端部設有鎖緊連結板部56a...,該鎖緊連 部56a...可將前述燃料槽42之凸緣部42a的左右兩側 ,夾入其與第2支桿48...之間。螺栓57…貫穿鎖緊連 部56a…與凸緣部42a...,上述的螺栓57…是藉由麁鎖 被固定在第2支桿48...之下表面」的焊接螺帽58..., 第5支桿56左右兩端部的鎖緊連結板部56a...、以及 槽42之凸緣部42a的左右兩側後部一起鎖緊於第2 48...。此外,前述槽罩44的後部兩側是藉由螺栓59 而鎖緊連結於第5支桿5 6。 在第1橫樑37的兩側設有箱承接構件60 ' 60, 收納箱43的前部兩側,是在「其與前述箱承接構件 的邊界處隔著彈性構件(圖面中未顯示)」的狀態下, 栓61、61鎖緊連結於兩箱承接構件60... » 再者,前述乘坐用坐墊40是可轉動地被樞支於 收納箱4 3的前端上部,而形成可在以下的狀態之間 :從上方覆蓋收納箱43與槽罩44的封閉狀態、及開 納箱43與槽罩44的開啓狀態,在乘坐用坐墊40的 ,安裝有可在該封閉狀態下彈性地(反彈地)接觸於前 發揮 (11 取( 槽罩 成朝 支桿 結板 後部 結板 於「 而與 燃料 支桿 、59 前述 6 0... 由螺 前述 轉動 放收 下面 述收 -14- 201250108 納箱43上端的密封構件62(請參考第9圖)。 此外,在對應於前述槽罩44前部的位置,於前述乘 坐用坐墊40的下部設有被卡合構件63,在前述收納箱43 與前述槽罩44的連設部,設有可在乘坐用坐墊40已封閉 的狀態下被前述被卡合構件63突入的坐墊鎖定用開口部 6 4° 不僅如此,在對應於坐墊鎖定用開口部64的位置, 從下方抵接於前述槽罩44前部的坐墊鎖定用支桿65,是 配置成:將位於前述燃料槽42之凸緣部42a的前部,夾 入其與第1支桿47之間,前述凸緣部42a的前部與前述 坐墊鎖定用支桿65,是由一對螺栓66、66所共同鎖緊, 而鎖緊連接於第1支桿47。此外,前述槽罩44的前部, 是利用「被配置於前述坐墊鎖定用開口部64之左右兩側 j的螺栓67、67,而鎖緊連結於前述坐墊鎖定用支桿65 〇 在前述坐墊鎖定用支桿65,配設有圖面中未顯示的坐 墊鎖定機構,該坐墊鎖定機構可切換成以下的狀態:卡合 於「在乘坐用坐墊40已封閉的狀態下突入前述坐墊鎖定 用開口部64」的被卡合構件63,而保持乘坐用坐墊40之 封閉狀態的鎖定狀態;及可操作乘坐用座墊40而釋放與 前述被卡合構件63間之卡合的解鎖狀態。 在前述燃料槽42後部上面之車寬方向的其中一側, 也就是指該實施形態中車寬方向左側設有供油口 67。該供 油口 67從前述燃料槽42的上面朝上方突出,且由固定於 -15- 201250108 燃料槽42之上部槽半體45的供油筒68所形成,供 6 7是可開閉地被油箱蓋6 9所封閉。此外,在前述供 67的周圍’配設有可承接從該供油口 67所溢出之燃 托盤70’該托盤70被固定於前述供油筒68。 用來吐出燃料槽42內之燃料的泵模組72的上端 藉由複數支螺栓73、73…鎖緊連結於燃料槽42之前 面的車寬方向中央部。連接於該泵模組72的供油管 具有「從前述泵模組72通過前述燃料槽42的上方, 寬方向右側朝前方延伸」的部分、和「沿著第2橫樑 從車寬方向右側延伸至左側」的部分、及「在車寬方 側’從第2橫樑3 8沿著左側之坐墊框架丨5的傾斜部 的局部,朝向燃料噴射閥3 3側延伸」的部分,並連 前述燃料噴射閥3 3,爲了支承該供油管74,將供油 承構件75安裝於第2橫樑3 8,並將供油管支承構件 77安裝於左側之坐墊框架15的傾斜部15a,並在前 料噴射閥3 3的附近,將供油管支承構件7 8安裝於前 罩2 5的上側面。 在前述槽罩44設有:可使設在前述燃料槽42上 前述供油口 67面向上方的開口部79,前述托盤70是 地抵接於前述槽罩44的下面,而可封閉該開口部79 < 此外在槽罩44,「當從上方對前述供油口 67供 ’用來攔阻溢流至前述開口部79外側之燃料」的膨 8〇被設成:形成連續狀地圍繞前述開口部79,並且 方膨出,特別是該膨出部80的後部80a是較前部更 油口 油口 料的 部, 部上 74, 在車 38, 向左 15a 接於 管支 76、 述燃 述護 面的 彈性 油時 出部 朝上 大量 -16- 201250108 地朝上方膨出,左右兩側部80b、80b則形成:朝上方的 膨出量是前方朝後方緩緩地增大。當乘客就座於乘坐用坐 墊40時,被設在前述乘坐用坐墊40之後側下部的一對突 部40a...,抵接於前述膨出部80的後部80a上,而形成膨 出部80的後部80a承受乘坐用坐墊40的荷重。 再者,前述燃料槽42的上面具有:設有前述供油口 67的高位部8 1、及較高位部8 1更低的低位部82,前述泵 模組72被配設於低位部82。不僅如此,前述低位部82被 配置成偏向燃料槽42上面之前部的車寬方向右側,而朝 向前述引擎本體19之前述曲軸箱20側下降並形成傾斜。 在前述燃料槽42內蒸發的燃料氣體,被作爲燃料吸 附手段的曲軸箱20內的油料所吸附,而在燃料槽42之外 形成吸附’該曲軸箱20被配置在較燃料槽42的上面更下 方處’在燃料槽42所產生的燃料氣體是經由加料管路84 而被導向前述曲軸箱20。 前述加料管路84,在燃料槽42側的端部具備:連接 於前述燃料槽42之上面的燃料槽側第1管路部84a;及連 接於燃料槽側第1管路部84a,並在車寬方向上從前述燃 料槽42的其中一側延伸至另一側的燃料槽側第2管路部 84b ’燃料槽側第1管路部84a,在車寬方向上從朝向燃料 槽42之上面的連接部85,朝前述燃料槽42的其中—側延 伸’並連接於燃料槽側第2管路部84b。而在該實施形態 中’朝向燃料槽42之上面的連接部85,是從「燃料槽42 之上面的高位部81中,被設於前述燃料槽42的上面之車 -17- 201250108 寬方向左側」的供油口 67處偏移(offset),而被設定在較 該供油口 6 7更後方且車寬方向的中央部,燃料槽側第1 管路部84a是從前述連接部85延伸至車寬方向左側,而 使連接於燃料槽側第1管路部84a的燃料槽側第2管路部 8 4b以下述的方式配管:在車寬方向上,從左側延伸至右 側。 此外’燃料槽側第1管路部8 4 a及燃料槽側第2管路 部84b是連設成從周圍環繞(圍繞)前述供油口 67,燃料槽 側第1、第2管路部84a、84b的局部被配置成:通過「用 來承接從前述供油口 67溢出之燃料」的托盤7〇的下方。 不僅如此’構成燃料槽側第1、第2管路部84 a、8 4 b的局 部’且通過前述托盤7〇下方的部分,是由「被彎曲加工 成圍繞供油筒68之局部」的金屬製管86所形成,該金屬 製管86替如是以2個部位由管保持構件87、87所保持。 此外’在前述燃料槽42之上面的高位部81,對應於前述 管保持構件87…而焊接有安裝用構件88、88,前述管保 持構件87…是藉由螺栓89…及螺帽90…而安裝於安裝用構 件88…。而前述燃料槽42是連同前述安裝用構件88. ._ 起經塗裝處理’而形成前述金屬製管86鎖緊連結於經塗 裝處理後的前述燃料槽42。 此外’前述加料管路84具有燃料槽側第3管路部84c ,該燃料槽側第3管路部84e在車寬方向的另一側(在該 實施形態中爲右側)連設於燃料槽側第2管路部8 4 b,並且 在中間位置具有「在前述加料管路84中,被配設在最高 -18- 201250108 位置的最高部位91」,該燃料槽側第3管路部84c被配管 成:在前述燃料槽42之上面中,從低位部82的上方朝前 方延伸。 燃料槽側第3管路部84c之中,至少含有前述最高部 位91的部分是由彈性管92所形成,該彈性管92中的前 述最高部位91,是由被設在前述燃料槽21的最高部位支 承部93從下方支承。 觀看第11圖,前述最高部位支承部93,是由「被固 定於前述燃料槽42之上面」的支承板94、與被固定於該 支承板94的上端開放箝位器95所形成,前述彈性管92 中的前述最高部位91,是由形成於「由圓棒所形成之上端 開放箝位器95」的局部且朝上方開放之略U字型的保持 部95a,從下方所支承。 前述最高部位支承部93被配置在:被設在前述槽罩 44的膨出部80之右側部80b的下方,而形成在前述最高 部位支承部93的上方,產生較大的閒置空間。因此,用 來阻止前述彈性館9 1從上端開放箝位器95朝上方脫離的 鰭片44b,則橫越前述右側部8 Ob的內部並一體地設於前 述槽罩44。該鰭片44b最好是配置在上端開放箝位器95 的正上方,雖然在該實施形態中是配置在正上方,但只要 是能阻止前述彈性管9 1從上端開放箝位器95朝上方脫離 的位置,即使從上端開放箝位器95的正上方略朝彈性管 91的長度方向偏移配置亦無妨。 不僅如此,如第1 〇圖所清楚揭示,前述加料管路84 -19- 201250108 中從前述最高部位91到前述燃料槽42的連接部85爲止 ’是採用「朝向該連接部85側下降而形成斜度(傾斜)」的 方式配管。 此外’前述加料管路84的第3燃料槽側管路部84c 之中’在較前述最高部位91更下游側介設有:被燃料槽 42所支承’用來阻止燃料氣體朝燃料槽42側逆流的第1 止回閥90,該第1止回閥96是被配置在:燃料槽42之上 面中的低位部8 2上。 而前述加料管路84之第3燃料槽側管路部84c的局 部具有:下游端接於第1止回閥96,且被配置於前述燃料 槽42上的前述彈性管92;及上游端連接於第1止回閥96 ’且被配置於前述燃料槽42上的彈性管97,在較「被前 述上端開放箝位器95所保持」的部分更下游側處,前述 彈性管92是由上端開放箝位器98所保持,前述彈性管97 的上游端部是由上端開放箝位器99所保持。 而上端開放箝位器98、99是一同固定在「被固定於 前述燃料槽42之上面」的支承板1〇〇,而前述彈性管92 、97從「被設在前述燃料槽42之上面的上端開放箝位器 95、98、99」的脫離’則是由「從上方覆蓋前述燃料槽42 」的槽罩44所阻止。 而在較第1止回閥9 6更朝燃料槽4 2側,於前述加料 管路84的第3燃料槽側管路部84c設有分歧部1(Π,在該 分歧部101連接著將大氣導入前述燃料槽42內的大氣導 入管路1 02 ’而用來阻止來自於燃料槽42側之流動的第2 -20- 201250108 止回閥103則被介設於大氣導入管路102。不僅如 2止回閥103如第10圖所清楚揭示,是被配置在: 料管路84中,較前述最高部位91更高的位置。 前述大氣導入管路102,在較第2止回閥103 處朝大氣開放,在該實施形態中,是在「連結左右 墊框架15...之後部」的管狀連結部16內形成大氣 前述大氣導入管路102連接於連結部16。 不僅如此,在較第2止回閥103更朝大氣開放 就是指在前述連結部1 6側,於前述大氣導入管路 設有過濾器104,該過濾器104是介設於:前述大 管路1 02中,朝向前述大氣開放側,就是指朝向連; 側形成下降傾斜的部分。 前述大氣導入管路102具有:其中一端部連接 分歧部101,而另一端部連接於第2止回閥103的 105;和其中一端部連接於第3止回閥103,而另一 接於過濾器104的彈性管106;及其中一端部連接 器1〇4,而另一端部連接於前述車體框架F之連I 的彈性管107,彈性管106是將第2止回閥103、 在第2止回閥1 03之後側斜下方的過濾器〗04予以 而彎曲配置成圓弧狀,彈性管106的局部與彈性管 是經由過濾器1 04而相互連結,並配置成朝向連糸 側形成下降斜面(傾斜)。 此外,在彼此包挾著第2止回閥103的位置, 105的另一端與彈性管106的其中一端是由上端開 此,第 前述加 更下方 一對坐 開放, 側,也 102介 氣導入 洁部1 6 於前述 彈性管 端部連 於過濾 ¥部16 及配置 連結, 107, ¥部16 彈性管 放箱位 -21 - 201250108 器108、109所保持,上述的上端開放箝位器i〇8、i〇9被 固定在「構成車體框架F之局部」的第5支桿56,並利 用從上方覆蓋前述燃料槽42的槽罩44,來阻止前述彈性 管105、106從前述上端開放箝位器1〇8、109處脫離。 此外,第2止回閥104是被配置在:「被設在從上方 覆蓋前述燃料槽42之槽罩44的膨出部80」中,用來承受 前述乘坐用坐墊40之荷重的後部80a的下方。 前述加料管路84具備:在車寬方向的另一側(在該實 施形態中爲右側)連接於前述燃料槽側第3管路部84c,並 沿著第2橫樑3 8延伸至車寬方向其中一側(在該實施形態 中爲左側)的連絡管路部84d;和連接於該連絡管路部84d ,並在車寬方向的其中一側朝上下延伸,而配置於前述引 擎本體1 9上方的引擎側第1管路部84e ;和在車寬方向的 其中一側,連接於前述引擎側第1管路部84e的下端,並 在前述引擎本體19的上方,從前述車寬方向的其中一側 延伸至另一側的引擎側第2管路部8 4 f ;及在車寬方向的 另一側,連接於引擎側第2管路部84f,並連接於前述引 擎本體1 9的引擎側第3管路部84g。 前述連絡管路部84d,在該實施形態中,是在車寬方 向右側連接於前述燃料槽側第3管路部84c,並沿著第2 橫樑3 8而延伸至車寬方向左側,而形成:在車寬方向左 側連接於引擎側第1管路部84e的上端,並沿著第2橫樑 3 8延伸至車寬方向右側,經由燃料槽側第3、第2及第1 管路部84c、84b、84a而連接於前述燃料槽42。此外,引 -22- 201250108 擎側第1管路部84e,是在車寬方向左側延伸於上下方向 ,引擎側第2管路部84f則配置成’·在引擎本體19的上 方,從車寬方向左側延伸至右側,引擎側第3管路部84 g 是在車寬方向右側連接於引擎本體19的曲軸箱20。 在前述車體框架F設有:用來支承前述引擎側第1管 路部84e之中間部的框架側支承部1 1 0,在位於前述引擎 E之護罩25的上側面,設有用來支承前述引擎側第2管 路部84f之中間部的引擎側支承部1 1 1,引擎側支承部 1Π是藉由螺栓112而與前述供油管支承構件77 —起鎖緊 ,並安裝於前述護罩25的上側面。 此外,引擎側支承部1 1 1,在俯視的視角中被配置在 較前述進氣裝置28更朝車寬方向的其中一側(在該實施形 態中爲左側),前述框架側支承部1 1 〇,則被配置在較前述 引擎側支承部1 1 1更朝後側的斜上方,而被設在兩坐墊框 架1 5 ...中,車寬方向其中一側(在該實施形態中爲左側)之 坐墊框架15的傾斜部15a。 此外,前述加料管路84中,至少在前述引擎側支承 部1 1 1與前述框架側支承部1 1 〇之間是由彈性管97所形 成,在該實施形態中,是藉由「構成燃料槽側第3管路部 84c的局部,且其中一端部連接於第1止回閥96」的彈性 管97,構成前述連絡管路部84d的全部、前述引擎側第1 管路部84e的全部、前述引擎側第2管路部84f的全部、 及前述引擎側第3管路部84g的局部。 此外,如第1圖所示,前述引擎側第2管路部84f被 -23- 201250108 配管成:通過位於前述進氣裝置28之連接管30與節流閥 本體31的下方》 在第12圖中,引擎側第3管路部84是在車寬方向的 內側,鄰接於「可對位於引擎本體1 9的曲軸箱20內供給 油料,且被設在該曲軸箱20的右側部並朝斜上方延伸, 而且上端部被蓋1 1 5所封閉」的供油管1 1 6,並連接於曲 軸箱20,而且引擎側第3管路部84是由前述彈性管97的 局部;及「上端部連接於該彈性管97,且被固定於前述曲 軸箱20之金屬製」的管體117所構成,該管體117的另 一端,是在較前述曲軸箱20內之油料的油面L更朝下方 處,於曲軸箱20內形成開放。藉此形成:在燃料槽42內 所蒸發,且由加料管路84所引導的燃料氣體將被曲軸箱 2 0內的油料所吸附。 接著,針對該實施形態的作用進行說明,將在燃料槽 42所蒸發的燃料氣體朝作爲燃料吸附手段之曲軸箱20側 導引的加料管路84,在燃料槽42側的端部具備:連接於 燃料槽42之上面的燃料槽側第1管路部84a ;及連接於燃 料槽側第1管路部80,且在車寬方向上從燃料槽42的其 中一側(在該實施形態中爲左側)延伸至另一側(在該實施形 態中爲右側)的燃料槽側第2管路部84b,由於燃料槽側第 1及第2管路部84a、84b被固定於燃料槽42的上面,因 此無論燃料槽側第1管路部84a在車寬方向上的哪一個位 置連接於燃料槽42,當機車轉倒時,皆能抑制從燃料槽 42經由加料管路84而流出至曲軸箱20側的燃料量,不僅 -24- 201250108 如此’由於加料管路84的至少一部分可預先安裝於燃料 槽42,故有助於安裝性的提升。 此外’由於燃料槽側第1管路部84a,從燃料槽42上 面的連接部85,在車寬方向上延伸至燃料槽42的其中一 側(在該實施形態中爲左側),並連設於燃料槽側第2管路 部8 4b ’因此能有效地抑制轉倒時燃料的流出。 此外,由於在燃料槽42上面之車寬方向的其中一側( 在該實施形態中爲左側)設有供油口 6 7,且「在從該供油 口 67偏移的位置連接於燃料槽42上面」的燃料槽側第i 管路部84a、和燃料槽側第2管路部84b是連設成從周圍 包圍供油口 67,因此可利用供油口 67周圍的無效空間, 以較大的曲率來對燃料槽側第1及第2管路部84a、84b 的局部進行配管,可使燃料槽側第1及第2管路部84a、 84b的配置變得容易。 在前述供油口 67的周圍,配設有用來承接從該供油 口 67所溢出之燃料的托盤70,由於燃料槽側第1及第2 管路部84a' 84b的局部被配置成通過該托盤70的下方, 因此即使將燃料槽側第1及第2管路部84a、84b的局部 配管成包圍供油口 67,托盤70的面積也能增大。 再者,加料管路84具有:在前述車寬方向的另一側( 在該實施形態中爲右側)連設於燃料槽側第2管路部84b, 且在中間位置具有「在加料管路84中,被配置在最高位 置」之最高部位9 1的燃料槽側第3管路部84c,可更有效 地抑制轉倒時燃料的流出。 -25- 201250108 不僅如此’由於燃料槽側第3管路部8 4 c中,至少 含前述最高部位9 1的部分是由彈性管9 2所形成,而該 性管92的前述最高部位91,是由設在燃料槽42的最高 位支承部93從下方所支承,因此最高部位9 1的高度是 據最高部位支承部93的高度所決定,可提高設計的自 度。此外’加料管路84之中,從最高部位9 1到燃料槽 上的連接部85之間’是被配管成朝向該連接部85側下 的斜面,因此在最高部位9 1到燃料槽4 2之間貯留於加 管路84內的燃料,容易回到燃料槽42側。 此外’前述加料管路84的下游端是連接於曲軸箱 且在曲軸箱20內的油料中形成開放,並在加料管路84 ’較前述最高部位91更下游側處介設「用來阻止燃料 體朝前述燃料槽42側逆流」的第1止回閥96,因此能 用第1止回閥96有效地防止曲軸箱20內的油料流向燃 槽42側,且由於第1止回閥96被支承於燃料槽42,故 提高安裝性。 此外’由於前述燃料槽42的上面具有「設有供油 6 7」的高位部8 1、及「較高位部8 1更低」的低位部8 2 且第1止回閥96被配置在低位部82上,因此可避免第 止回閥96的配設位置變得過高。不僅如此,由於低位 8 2是傾斜成朝向曲軸箱2 0側下降,因此可使通過第1 回閥9 6之燃料氣體的流動變得流暢化。 此外’在「較第1止回閥96更朝燃料槽42側設於 料管路84之第3燃料槽側管路部84c」的分歧部ι〇1,
包 彈 部 依 由 42 降 料 20 中 氣 利 料 能 P 部 止 加 連 -26- 201250108 接有將大氣導入燃料槽42內的大氣導入管路102,且「用 來阻止來自於燃料槽42側之流動」的第2止回閥103被 介設於大氣導入管路102,因此當燃料槽42內形成負壓時 ’可將大氣導入燃料槽42內並將燃料槽42內調整成大氣 壓’不僅如此,可利用第2止回閥1 03來阻止燃料氣體經 由大氣導入管路102而排出至外部。 此外,構成加料管路84之至少一部份的彈性管92、 97中’被配置於燃料槽42上的部分,是由被設在燃料槽 42上面的上端開放箝位器95、98、99所保持,且用來阻 止彈性管92、97從上述上端開放箝位器95、98、99脫離 的槽罩44是從上方覆蓋燃料槽42,因此能以簡單的構造 將加料管路84的局部支承於燃料槽42上,可提高安裝性 〇 此外,燃料槽42的外面經塗裝處理,藉由將成加料 管路84之局部的金屬製管86鎖緊連接於燃料槽42,相較 於利用焊接將金屬製管86固定於燃料槽42的構造,不必 遮蓋金屬製管86,可降低塗裝成本。 前述第2止回閥1〇3,被配置在較「被設於前述加料 管路84之第3燃料槽側管路部84c的前述最高部位91」 更高的位置,抑制燃料朝第2止回閥1 03側流入,並防止 燃料朝第2止回閥103附著,可提高第2止回閥103的耐 久性。 此外,由於前述分歧部101是在較前述最高部位91 更朝燃料槽42側,設在第3管路部84c,因此當機車轉倒 -27- 201250108 時,即使從燃料槽12流出的燃料,在從朝向加料管路μ 的連接部,也就是指從分歧部101到第2止回閥1〇3之間 ’進入大氣導入管路1〇2內’當在轉倒後扶起機車時,大 氣導入管路102內的燃料將回到較加料管路84之最高部 位9 1的更上游側,可防止燃料流向引擎本體1 9側。 此外,由於大氣導入管路102是在較第2止回閥103 更下方處朝大氣開放’故即使水從該大氣開放端侵入大氣 導入管路102內’也能使所浸入的水難以到達第2止回閥 1 03 ’且由於在較第2止回閥1 03更朝大氣開放側,將過 濾器104介設於前述大氣導入管路1〇2,因此塵埃難以附 著於第2止回閥103。不僅如此,由於將過濾器1〇4介設 於前述大氣導入管路1 〇 2中朝大氣開放側形成下降斜面的 部分,因此即使過濾器1 04被水所沾濕,也能使水從過濾 器104朝大氣開放端側排出。 此外,在「從上方覆蓋燃料槽42,且設有可使設在前 述燃料槽42上面的前述供油口 67面向上方之開口部79」 的槽罩44,將「用來承接乘坐用坐墊40的荷重,且從上 方對前述供油口 67供油時,用來攔阻溢流至開口部79外 側」的膨出部80,設成朝上方膨出,並將第2止回閥104 配置於該膨出部80的下方,因此可將第2止回閥103配 置在較高的位置,使所浸入的水更難到達第2止回閥103 〇 此外,由於前述加料管路84具備:在引擎本體19之 車寬方向的其中一側(在該實施形態中爲左側)朝上下延伸 -28- 201250108 ,而配置於前述引擎本體19上方的引擎側第1管路部84e ;和在車寬方向的其中一側,連接於前述引擎側第1管路 部84e的下端,並在前述引擎本體19的上方,從前述車 寬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至另一側(在該實施形態中爲右側) 的引擎側第2管路部84f;及在車寬方向的另一側,連接 於引擎側第2管路部84f,並連接於前述引擎本體19的引 擎側第3管路部84g,因此當機車轉倒時,可抑制引擎本 體19內的油料流入至加料管路84內。 此外,由於用來支承引擎側第1管路部84e的框架側 支承部110被設於車體框架F,用來支承前述引擎側第2 管路部84f的引擎側支承部1 1 1被設於引擎E的護罩25, 且加料管路84中至少前述引擎側支承部111與前述框架 側支承部1 1 〇之間是由彈性管97所形成,故能使加料管 路84追隨於引擎E的搖動。 此外,由於前述引擎側第2管路部84f被配置成:通 過「從位於引擎本體1 9之汽缸頭22的上部側面延伸至後 方」之進氣裝置28的下方,因此可利用進氣裝置28下方 的無效空間(dead space),來配置加料管路84的局部。 此外,由於引擎側支承部1 1 1在俯視的視角中,是在 較前述進氣裝置28更朝車寬方向的其中一側設於前述引 擎E,因此可將加料管路84中通過進氣裝置下方的部分 ,也就是指第2引擎側管路部84f,不會搖動地固定於引 擎本體19,可避免進氣裝置28與加料管路84之間的接觸 ,並將進氣裝置28配置成靠近引擎本體19,有助於引擎 -29- 201250108 E的小型化。 此外,車體框架F具備「分別具有朝後上方延伸之傾 斜部15a…」的左右一對坐墊框架15...,在上述坐墊框架 15...的下方,動力單元P是可搖動地支承於車體框架F, 前述框架側支承部1 1 0是較前述引擎側支承部1 1 1更配置 於後側斜上方,且設在「兩坐墊框架1 5 ...中,車寬方向其 中一側(在該實施形態中爲左側)之坐墊框架1 5」的前述傾 斜部15a,因此可將引擎側支承部111與框架側支承部 110在前後方向上隔離配置,可降低彈性管97伴隨著動力 單元P之搖動所產生的撓曲量。 不僅如此,在較前述框架側支承部1 1 〇更後方,於一 對坐墊框架1 5 ...間設有第2橫樑3 8,且將配置於第2橫 樑38後方的燃料槽42支承於前述兩坐墊框架15...,前述 加料管路84具有「在車寬方向的其中一側連接於前述引 擎側第1管路部84e的上端,並沿著第2橫樑3 8而延伸 至車寬方向另一側,而連接於燃料槽42」的連絡管路部 84d,因此能有效地抑制油料從引擎本體1 9側朝加料管路 84內流入。 以上,雖是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作的說明,但本 發明並不侷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 所記載之本發明的前提下,可執行各式各樣的設計變更。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顯示車體框架的後部、燃料槽及引擎的俯 -30- 201250108 視圖。 第2圖:是第1圖中箭號2方向的視圖。 第3圖:是第1圖中箭號3方向的視圖。 第4圖:是從第1圖中箭號4的方向所見的立體圖。 第5圖:是從第1圖中箭號5的方向所見的立體圖。 第6圖:爲機車的側視圖。 第7圖:是在省略了乘坐用坐墊的狀態下,第6圖中 箭號7方向的視圖。 第8圖:是從斜前方觀看第7圖所示之部分的立體圖 〇 第9圖:是沿著第7圖中9 _ 9線的剖面圖。 第10圖:是第1圖中箭號10方向的視圖。 第11圖:是第7圖中11— 11線的放大剖面圖。 第12圖:是第2圖中12— 12線的剖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9 :引擎本體 4G :乘坐用坐墊 42 :燃料槽 44 :槽罩 67 :供油口 79 :開口部 80 :膨出部 8 4 :加料管路 -31 - 201250108 84a :作爲第1管路部的燃料槽側第1管路部 84b :作爲第2管路部的燃料槽側第2管路部 84c :作爲第3管路部的, 的燃料槽側第3管路部 9 1 :最高部位 96 :第1止回閥 1 〇 1 :分歧部 102 :大氣導入管路 103 :第2止回閥 104 :過濾器 E :引擎 F :車體框架 WR :後輪 -32-

Claims (1)

  1. 201250108 七、申請專利範圍·· 1·—種機車的蒸發燃料處理裝置’是針對下述的機車 :乘坐用坐墊(40)被支承於車體框架(F),且配置於該乘坐 用坐墊(40)下方的燃料槽(42)也被支承於車體框架(F),可 發揮用來驅動後輪(WR)之動力的引擎(E)被配置於前述燃 料槽(42)的下方,用來使在前述燃料槽(42)內蒸發的燃料 氣體吸附於前述引擎(E)之引擎本體(19)內的油料的加料管 路(84),被設在前述燃料槽(42)與前述引擎本體(19)間, 其特徵爲= 前述加料管路(84)具備:連接於前述燃料槽(42)的第 1管路部(8 4a);和連接於第1管路部(8 4a),且從車寬方向 的其中一側延伸至另一側的第2管路部(84b);及在車寬方 向的另一側連接於第2管路部(84b),且連接於前述引擎本 體(19),並在中間位置具有被配置於前述加料管路(84)中 最高之位置的最高部位(91)的第3管路部(84c), 用來阻止從前述引擎本體(19)側朝前述燃料槽(42)側 之流動的第1止回閥(96),是在較前述最高部位(91)更下 游側介設於第3管路部(84c),在較第1止回閥(96)更上游 側設於第3管路部(84c)的分歧部(1〇1),連接著將大氣導 入前述燃料槽內(42)的大氣導入管路(1〇2),用來阻止來自 於燃料槽(42)側之流動的第2止回閥(1〇3),是在較前述最 高部位(91)更高的位置介設於前述大氣導入管路(1()2)»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機車的蒸發燃料處 理裝置’其中前述分歧部(101)是在較前述最高部位(91)更 -33- 201250108 朝燃料槽(42)側,設於第3管路部(84c)。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機車的蒸發燃料處 理裝置,其中前述大氣導入管路(102)是在較第2止回閥 (103)更下方處,朝大氣開放。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機車的蒸發燃料處 理裝置,其中在較第2止回閥(1 03 )更朝大氣開放側,將過 濾器(104)介設於前述大氣導入管路(1〇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機車的蒸發燃料處 理裝置,其中前述過濾器(104)是介設在:前述大氣導入管 路(102)之中,形成朝向前述大氣開放側下降傾斜的部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或5項所記載之機 車的蒸發燃料處理裝置,其中在從上方覆蓋前述燃料槽 (42)的槽罩(44),設有承接乘坐用坐墊(40)的荷重而朝上 方膨出的膨出部(80),並將第2止回閥(103)配置於該膨出 部(80)的下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或5項所記載之機車 的蒸發燃料處理裝置,其中在從上方覆蓋前述燃料槽(42) 的槽罩(44),設有可供被設於前述燃料槽(42)上面的供油 口(67)露出的開口部(79),並且將當從上方朝前述供油口 (67)供油時,用來攔阻已溢流至前述開口部(79)外側之燃 料的膨出部(80)設成朝上方膨出,將第2止回閥(103)配置 在前述膨出部(80)的下方。 -34-
TW101106018A 2011-03-22 2012-02-23 Locomotive evaporative fuel handling device TWI4685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3115A JP5835685B2 (ja) 2011-03-22 2011-03-22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50108A true TW201250108A (en) 2012-12-16
TWI468583B TWI468583B (zh) 2015-01-11

Family

ID=45495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6018A TWI468583B (zh) 2011-03-22 2012-02-23 Locomotive evaporative fuel handl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13724B2 (zh)
EP (1) EP2502811B1 (zh)
JP (1) JP5835685B2 (zh)
CN (1) CN102691596B (zh)
CA (1) CA2769917C (zh)
TW (1) TWI4685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70226B2 (en) * 2010-02-22 2014-10-28 Honda Motor Co., Ltd.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JP5835684B2 (ja) * 2011-03-22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775560B2 (ja) * 2013-12-06 2015-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175013B2 (ja) * 2014-02-28 2017-08-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配管配置構造
JP6347422B2 (ja) * 2016-12-09 2018-06-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88172U (zh) * 1972-11-21 1974-07-31
JP2998307B2 (ja) * 1991-06-19 2000-01-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ーの蒸発ガス回収装置
JPH05124560A (ja) * 1991-11-05 1993-05-21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のエバポレーシヨン装置
JP2992005B2 (ja) * 1998-04-10 1999-1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蒸発ガス制御装置
JP2005061305A (ja) * 2003-08-11 2005-03-10 Nippon Soken Inc 内燃機関の蒸発燃料処理方法および蒸発燃料処理装置とその故障診断装置
JP5063443B2 (ja) * 2008-03-28 2012-10-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147621B2 (ja) * 2008-09-26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4890532B2 (ja) * 2008-12-26 2012-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0179744A (ja) * 2009-02-04 2010-08-1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10203313A (ja) * 2009-03-03 2010-09-16 Honda Motor Co Ltd 不整地走行車両の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JP5312134B2 (ja) * 2009-03-26 2013-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301374B2 (ja) * 2009-06-30 2013-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
BR112012016445A2 (pt) * 2010-01-06 2018-05-15 Honda Motor Co Ltd aparelho para guiar um combustível vaporizado.
CN102695645B (zh) * 2010-01-08 2014-03-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的蒸发燃料控制装置
CN201633532U (zh) * 2010-03-16 2010-11-17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油箱
JP5835684B2 (ja) * 2011-03-22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837314B2 (ja) * 2011-03-22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40902A1 (en) 2012-09-27
EP2502811B1 (en) 2013-07-24
TWI468583B (zh) 2015-01-11
CA2769917A1 (en) 2012-09-22
US8813724B2 (en) 2014-08-26
EP2502811A1 (en) 2012-09-26
JP5835685B2 (ja) 2015-12-24
CA2769917C (en) 2013-11-05
JP2012197744A (ja) 2012-10-18
CN102691596B (zh) 2014-09-10
CN102691596A (zh) 2012-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3104B (zh) Locomotive evaporative fuel handling device
EP2216239B1 (en) Motorcycle
JP575304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88968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TWI429822B (zh)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s
TW201250108A (en) Evaporat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for motorcycle
JP2019189073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8070057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ークリーナー配置構造
TWI525247B (zh) Locomotive evaporative fuel handling device
JP201606476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75984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US8695328B2 (en) Exhaust purifying apparatus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7305696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2443428B (zh)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JP2023147817A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