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08124A - Light emitting devices - Google Patents

Light emitting devic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08124A
TW201208124A TW099134183A TW99134183A TW201208124A TW 201208124 A TW201208124 A TW 201208124A TW 099134183 A TW099134183 A TW 099134183A TW 99134183 A TW99134183 A TW 99134183A TW 201208124 A TW201208124 A TW 2012081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ype
electrode
reg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4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o-Hui Yu
Chien-Chun Wang
Chang-Hsin Chu
Original Assignee
Chi Mei Lighting Te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 Mei Lighting Tech Corp filed Critical Chi Mei Lighting Tech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08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812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1208124 為達以上之目的,本發明係一種發光元件,包括—基板及 一多層結構,該多層結構具有第一端部及與第一端部相對之第 二端部,用以定義發光區與非發光區,且該非發光區係具有第 -分區與第二分區’該第—分區之位置靠近該多層結構之第一 端部,第二分區則從該第一分區延伸進入該發光區,該多層結 構並包括一在發光區與非發光區之範圍内形成於該基板上之 N型半If體層、-在發光區之範圍内形成於該n型半導體層上 之主動層、以及一在發光區之範圍内形成於該主動層上之P型 φ 半導體層; 該發光元件還包括形成於該發光區範圍内並與該p型半導 體層電性連接之P型電極,以及形成於該非發光區範圍内並與 該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之N型電極; 另外’還包括用以定義至少一歐姆接觸區而形成於該N型 電極與位於該非發光區之第一分區範圍内之N型半導體層之 間之絕緣體’俾使在該非發光區之第一分區範圍内該N型電極 通過該歐姆接觸區與該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 該發光元件還可以進一步包括一在該發光區範圍内形成 於s亥P型半導體層上之透明導電層,俾使該p型電極通過該透 明導電層與該P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在一種實施方式中,該絕緣體包括至少一層,並且係由一 種材質形成,或由兩種以上材質形成。在一種實施方式中,該 絕緣體之成分至少包括透明氧化物與氮化物中之一種。構成該 絕緣體之成分可以包括二氧化矽(si〇2)、氮化矽(sixNy)、三 氧化二鋁(Ai2〇3)及二氧化鈦(Ή〇2)中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 組合。該絕緣體可以包括蟲晶結構。 201208124 f非發光區之第二分區範圍内平行形成於該N型3= 之:第二端,且該第一端係與該_電極橋== 多層結構之發光區延伸。該P型電極具有-衫層結構之第二端部之巧電極橋狀部,以 個平仃設置於該發光區範圍内之p型指狀電極,每一個p靜 狀電極係具有第-端及與之相對之第二端,且該第—端係^ 電性連接,該第二端則向該多層結構之第^ 申,韻二端並靠近該Ν型電極橋狀部;該ρ型指狀電極 與該Ν型指狀電極交替設置。 在一種實施方式中,該Ν㈣極橋狀部包括至少一與相應 二^型指狀電極電性連接之導線墊,且該導 ^ 賴上方,俾使至少—導線電極墊通過至少一 接觸區與㈣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如是,當該發光元件 ^時,相應之Ν型指狀電極與一相鄰之?型指狀電極之間之 係触槪少—導線雜墊下之至少—歐姆接觸區 鄰之ρ型指狀電極之間之電流路徑一樣。 一夕另-方面’本發明還涉及另一種發光元件,包括一基板及 夕層結構;該多層結構具有第一端部及與該第一端部相對之 t端部,用以定義發光區與非發光區,且該非發光區係具有 —山,區與第二分區’該第—分區之位置靠近該多層結構之第 ^ ί5、該第一分區則從該第一分區延伸進入該發光區,該多 «結構並包括-形成於該基板上之Ν型半導體層、一形成於該… i- 1' '1 6 201208124 N型半導體層上之主動層、以及一形成於該主動層上之p型半 導體層。 在該非發光區之第一分區範圍内,該多層結構具有多層之 遙晶結構以限定至少一歐姆接觸區。具體實施時,該磊晶結構 包括至少一層;該磊晶結構具有P型半導體層/主動層/N型半 導體層之結構;該磊晶結構被主動層與P型半導體層隔離開來
該發光元件還包括一形成於該非發光區範圍内並與該N 型半導體層電性連魏極,以及—形成於該發光區範圍 内並與该P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之p型電極’在該非發光區之 第77區範圍内由該N型電極通過至少一歐姆接觸區與該N 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仟還匕括一在該發光區範圍内形成於該ρ型半 體層上之透料電層,俾使該ρ型電極通過該透 盘 Ρ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曰/、 在該發統件之—種實施方式中,該Ν型電極具有一在 ^光區之第—分區範圍内形成於—絕緣體上之Ν型電極; ν型半發光區之第二分純㈣平行形成你 1 +導體層上之Ν型指狀電極,每―個ν 有第一端及與之相對之第二端,且該 狀部電性連接,該第二端則向該多層^^ 狀部’以及數個平行設置於 每一個Ρ型指狀電極係具有第—端及與之^狀電極 第-端係與該Ρ型電極橋狀部電 之第-端’且自 # Mu彳向該多;| 201208124 結構之第一端部延伸’該第二端並靠近該尺型電極橋狀部;該 P型指狀電極與該N型指狀電極交替設置。 在該發光70件之-種實施方式中,該N型電極橋狀部包括 至少一與相應之N型指狀電極電性連接之導線電極墊,且該導 線電極塾係位於至少-歐姆接觸區上方,俾使至少—導線電極 塾通過至少-歐姆接觸區_ N型铸體層電性連接。如是, 當該發光元件工作時,相應^型指㈣極與一相鄰之p型指 狀電極之間之電流路徑,係與位於至少—導線墊下之至少 • _歐姆接觸區與相鄰之P型指狀電極之間之電流路徑-樣。 該N型電極與該P型電極、該透明導電 層、該主動層之間係電絕緣。 +導體 、進一步地,本發明還涉及一種製作發光元件之方法,其至 少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基板;在該基板上形成一多層結構, 該多層結構包括一形成於該基板上型半導體層、一形成於 該N型半導體層上之主動層、以及一形成於該主動層上之p 料導體層’料層結顧具有第-端部及與鄉-端部補 ^第二端部’在該第—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定義—發光區與 非發光區且該非發光區係具有第—分區與第二分區,該第 一分區之位置靠近等層結構之第—端部,該第二分區則從該 第一分區延伸進入該發光區。 該方法還包括_步驟’在該非發光區對該多層結構進行 蝕刻,以在該非發光區之第一分區形成蟲晶結構,使得在該非 發光區第二分區範圍内之N型半導體層暴露出來,並由該蠢晶 結構限定至少一歐姆接觸區。 201208124 在該方法之一種實施方式中,該磊晶結構包括至少一層。 該磊晶結構可以包括p型半導體層/主動層加型半導體層之結 構。該蟲晶結構可以與主動層、ρ型半導體層間隔開。
該方法還包括在非發光區形成N型電極之步驟、在發光區 範圍内於P型半導體層上形成透明導電層之步驟、以及在透明 導電層上形成P型雜之步驟,成—N型電極,使得該 N型電極在非發光區之第—分區範_通過至少—歐姆接觸 區與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該N型電極在非發光區之第二 分區範_直接與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通過形成p型電極 ’使該P型電極通過該透明導電層與該p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〇 梓ΓΓγ種實施方式中,該N㈣極具有—在該非發 ,以及數個在該非發絲nrF!rin N贱極橋狀部 半導體層上之N型二形成於购 一端及與之相對之第二端,且二㈣日㈣極係具有第 =接’該第二端則向該多_:=== ^型指狀電極係具有第1及與之相對==:一 端係與該Ρ型電極橋狀部電性連接,_ ―、且該第-
之第-端部延伸,該第二额#賴;則㈣多層結構 型指狀電極與該N型指狀電極交替設置。f極橋狀部;該P 一在該方法之-種實施方式中,該N 一與相應之N型指狀電極電性連接之導線電極橋狀也括至少 且趨导線電.·〜 _ I .Ίι 201208124 極墊係位於至少-歐姆接騎上方,俾使至少—導線電極塾通 過至少-歐姆接觸區與該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如是,由上 述方法得到之發光元件在工作時,相應之N型指狀電極與一相 鄰之P型‘狀電極之間之電流路徑,係與位於至少一導線電極 墊下之至少-歐姆接觸區與相鄰之p型指魏極之間 路 徑一樣。 更進步地本發明設汁一種發光元件,包括一多層结 ,·該多層結構包括發光區與部分延伸進人發紐之非發光區, ,包括:N型半導體層、—形成於該N型半導體層上之主動 :阁-形成於該主動層上之!>型半導體層、一形成於該發光區 範圍内並與該P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之p型電極、以及一形成 於該非發光區範圍内並與該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之N型電 極0 該多層結構包括第一端部及與該第一端 用、岐義發光區與非發光區;該非發光區具有第 分區錄置#近該多層結構之第一端部,該 刀品從5亥第一分區延伸進入該發光區。 内之ΖίίΙ還包括形成於該Ν型電極與該非發光區範圍 内之導體之間之絕緣體 型半導體層進—步包括—在該發光區範圍内形成於該p 與該P型半導體層’。_P型通過該透明導電層 半導體芦方式中’該多層結構之形成步驟包括:該N型 層被暴露在該非發光區,該絕緣體形成於該非發光區之f r ι 〇 201208124 第刀區範圍内之N型半導體層上,使位於該非發光區之第一 刀區範圍内之N型電極通過至少一歐姆接觸區與該N型半導 體層電性連接,而位於該非發光區之第二分區範圍内之n型電 極則直接與該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在種實施方式中’該絕緣體包括至少一層,該絕緣體係 種材質形成’或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材質形成。在一種實施 方式中,該絕緣體之成分至少包括透明氧化物與氮化物中之一 種0 種實施方式中,該絕緣體包触晶結構。 體層/主動層爪型半導體权結構。該蟲晶結構 被與主動層、ρ型半導體層間隔開。 一種實施方式中,該Ν型電極具有—在該非發光區之第 在嶋於該絕緣體上之Ν型電極橋狀部,以及數個 / *區之第—分區範_平行形成於該ν 上^ Ν型指狀電極,每一個Ν型指狀電極係具有第 之目:之第二端’且該第一端係與該Ν型 ,/亥第二端則向該多層結構之發光區延伸,·該Ρ型: 形成於靠近該多層結構之第二端部之 ::亍設置於該發光區範圍内之p型指狀電極,V部個: 狀電極係具有第一端及與之 2個ρ贴 P型電極橋狀部電性連接,該第係與該 部延伸,該第二端並靠近該N 二:二::構之第-端 與該N型嫌雜㈣設置。_橋狀卩,抑難狀電極 之心型電極橋狀部包括至少-與相應 狀電極電性連接之導練瓣,且該導線電極塾係位” I . * 201208124 於至少一歐姆接觸區上方,俾使至少一導線電極塾通過至少一 歐姆接觸區與該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如是,當該發光元件 工作時’相應之N型指狀電極與一相鄰之p型指狀電極之間之 電流路徑,係與位於至少一導線電極墊下之至少一歐姆接觸區 與相鄰之P型指狀電極之間之電流路徑一樣。 儘管在不背離本發明披露之發明實質與創新理念範圍之 情況下可以制本發明之魏,但從下文之描述結合圖示可以 很明顯地得到以上提及之發明内容以及本發明之其他方面。
【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結合用以表達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圖示, 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之描述。本發明可以制好不同之具體 开>式來實對本發明之理解不應該局限於這裡將要展開之對 本發明實施例之描述。減’這些實施例之描述將使本發明得 ^徹底與全频露,也將向本㈣賴麟領域通常知識者 7L整地表達本發明駐張之權纖圍。文巾採朗樣之標號表 示同樣之部件。 進吕之,當某部件被描述成在另一個部件,,上,,時,它可以 解讀為該料直接在另—個料上,或者它也可絲示該部件 ”該另-部件之_有其他部件介於其中;反之,當某部件被 描述成,,直接在,,另-個部件,,上”,職補部件與該另一部件 ^間沒有其他部件介於其中。文中所採用『及/或』之描述, 表達包括所有可能之組合方式,既包括所提及所有項目中之某 一個之情況’也包括所提及項目中之多個組合之情況。 換言之,雖然『第一 π、『银—^ _ 12 201208124 用來描述不同之元件、組件、_、層及/絲面,但該些元 件、組件、區域、層及/或截面不應該受到此用語之限制y該 些用語僅僅係用以區別-個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截面 與其他之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截面。所以,下文所办 及之第一元件、第—組件、第—區域、第-層及/或第-截: 也可以被稱作第二元件、第二組件、第二區域m或 第二截面,這也不會違背本發明所揭露之教導。
文中所用術語僅僅伽於描述特定之實施例,並沒有限 制本發明之意i正如文中所採用『―』、『該』等單數形式之 表達方式時,也聽括複數形式之表達_,除非根據上下文 之語境可以明確其表達為單數形心此外,再進言之, =用到用語『含有』、『包括』及『有』時,其所表達:存在 版及之特徵、區域、數量、步驟、操作、树及/或組件, ί並f有排除存在或附加未被提及之一個或多個其他特徵、區 域、數量 '步驟、操作、元件、組件及/或它們之任意組合。 此外,相關之用語,例如『下方』、『底部』及『上方 ^頂心,會被用來描述附圖中某兩個部件之間之位置關係』。 =,卿目對性用語是肋表達依據_繪示方向,元件 ^的相對方向關係。例如,如果某圖示中之裝置被上下翻轉, 翻述爲在其轉件下方之部件在鱗就位於其他 ;可^了。『因此’根據圖示中狀之方向關係,例詞『下 二㈣括下方』與『上方』兩種位置關係之表達含義。 ”此相類似’如果某圖示中之裝置被翻轉過來,被 件之部件此_成『高』於其他部件之^詞』 低』可能包括低與高兩種位置關係之表達含義。 13 201208124 除非有相反之定義,文中所用到之所有用語(包括技術 與科學用語)之含義與本發贿屬技術領域通常知識者通常理 解之含義相同。再進言之,文中所用之用語(例如在普遍使用 之典中被明禮疋義之用語)應該被理解爲具有與相關技術背 景及本發撤露之技納容相—致之含義,而不錢行過於觀 念化或形式化之理解’除非文中明顯地進行這樣之定義。 文t所用到之『層』係指薄片或薄膜。 文中所關之『電極』係指由_種或錄導電材料形成 • 之導電層或導電膜。 文中所用到之『歐姆接觸區』係指半導體裝置上之一區 域,該區域之之電流-電壓曲線係線性及對稱分佈。 下文將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結合圖示第2圖至第i工圖 進行描述。正如文帽詳述與概括的,本發明之目的之一係提 供一種發光元件。 睛參閱『第1圖〜第8圖』所示,係分別為本發明一較 佳實施方式中發光區與非發光區之俯視示意圖、第丄圖中發光 區與非發光區之另-種俯視示意圖、第1圖中發光區與非發光 區所屬發光元件之俯視示意圖、第3圖中A—A,線段剖視示意 圖、第3圖中B-B’線段剖視示意圖、第3圖中發光元件在製 備發光區與非發光區時之A—A’線段剖視示意圖、第3圖中發 光元件在製備絕緣體時之A—A’線段剖視示意圖、以及第3圖 中發光元件在製備P、N型電極時之A—A,線段剖視示意圖。 如圖所示:本發明係一種發光元件,詳如第3、4及5圖,該 發光元件1 0 〇係本發明之一種較佳具體實施方式。在該實施 例中,該發光元件1 Q 〇係包括形成於基板i i Q上之多層結… •ί 201208124 構1 20、P型電極1 3 ◦及N型電極χ 4〇,該p型電極與 該N型電極14〇係與該多層結構120電性連接以向該多 層結構1 2 0注入工作電流。其中該N型電極14〇與該p 型電極1 3 0係由同種導電材料構成,亦可由不同之導電材料 構成。 該多層結構1具有第-端部i 2la及與該第一端 部1 2 la相對之第二端部丄2 !b,用以定義發光區;^ 2 3 與非發光區12 5。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該多層結構12 0包括一 N财導體層1 2 2,形成於該基板i ! ◦上之該 發光區12 3與該非發光區玉25之範圍内、一主動層12 4 ’形成於該N型半導體層1 2 2上之該發光區1 2 3之範 圍内、以及一P型半導體層12 6,形成於該主動層124上 之在該發光區1 2 3之範圍内。具體實施時,該主動層1 24 係可採用多重量子井結構(Multiple Quantum Well,MqW)。更 進一步包括一透明導電層12 8形成於該P型半導體層12 6上、一P型電極13 〇形成於該發光區12 3範圍内並通過 該透明導電層12 8與該P型半導體層12 6電性連接、及一 N型電極14 0形成於該非發光區12 5範圍内並與該N型 半導體層1 2 2電性連接。 如第1圖所示’該非發光區12 5之範圍為該多層結構 1 2 0之凹陷區域’使該n型半導體層1 2 2得以暴露在該 些凹陷區域中。該非發光區丄2 5具有第一分區12 5a與第 二分區1 2 5b,該第一分區1 2 5a之位置靠近該多層結構 1 2 0之第一端部1 2 la,該第二分區工2 5b則從該第一 分區1 2 5a延伸進入該發光區丄2 3。本實施例中,該第一 15 201208124 分區1 2 5a包括兩個半長圓形之 一 ==(或縫)12-該二 Si 之凹陷1 2工:有空間區域。每一個半長圓形 D2,並且D2小於m。母一個凹槽125b具有寬度 1 2 ^積—絕緣體1 5 0在位於該非發光區 125之第-刀區χ25a範圍内的該 =層上2 2被該絕緣體15 0覆蓋。但在半長圓形之凹 ^ 1 2 5c内’該絕緣體丄5 〇分爲 分,絕緣體1513與151,被寬度心之間 = =間=2a所在位置,該N型半導體; =體覆蓋。該間隙…^ ^大體相备於母-凹槽丄2 5 b之寬度m。該間隙工5 m-歐姆接觸ϋ ’該N型電極工4 〇通過該 光區125之第-分區125a範圍内與該N型半導 f曰括2 2電性連接。該絕緣體15 0可以係-層或多層結 錄輝I以由一種材料構成’亦可以由多種材料構成。作爲一 施方式,該絕緣體15 0之成分至少包括透明氧化物 …氮化物中之-種。具體來說’構成該絕緣體】5 〇之成分包 括二氧切⑽2)、氮_ (SixNy)、三氧化4 (A⑽> 及-氧化銳(TO2)等類似成分t之—種或—種以上之組合。 該絕緣體150可以包括磊晶蠢晶結構。 在第1圖〜第8_示實施例中,尤以第3圖,該㈣ 電極1 4 G具有—N型電極橋狀部1 4 1形成於該非發光區… i 6 j 201208124 12 5之第-分區i 2 5a範圍内之該絕緣體 數㈣型指狀電極142平行形成於該非發光區i25 = ^^電極1 4 2係具有第11 4 2a及與之相對之 =,且該第一端係與該N型電極橋狀部t 4第—端1 4 2M向該多層結構1 2 〇之發光區 1 2 3延伸。該N型電極橋狀部工4 i ^
4心每個電極塾143形成於相應之半長圓形之凹 體150上。該導線電極墊143適用二 為附加知子以與該N型電極i 4 Q電性連接=乍 墊1 4 3與相應之N型指狀電極1 4 2電性連接,並且f =之歐姆接觸區152上方。相應地 該歐姆接觸區i 5 2與該m 3通過 外,因爲複數個N型指狀電極連接。另 光區1 2 5之第二分區工係千订形成於該非發 2上,所以該N型電極]4 f^圍⑽前型半導體層1 2 μ 電極140在該非發光區125之m-八 U 2 5b範圍内直接 =之第-分 該p型電極Μ η曰士層2 2電性連接。 之第二端部1 2 i b ^ :Γ形成於靠近該多層結構1 2 0 設置於該發光區i 2 極·部1 3 1 ’以及數個平行 P型指狀電極i 3 2^Γ⑽狀電極1 3 2,每-個 端i 3 2b,且該第端1 3 2a及與之相對之第二 1電性連接,該第m ja係與該P型電極橋狀部1 3 端部1 2 U延m2b_該多層結構1 2 0之第一 第二端;[32b營哲’、發明’每個P型指狀電極132之 W 3 2b實質上鄰近該N型電極橋狀部⑷=之 ’.[s】 201208124 該P型電極橋狀部i 31可以設置至少—電極墊i 33,以電 性連接外部電源與該P型電極13〇。 此外’如第3圖〜第5圖所示,該ρ型指狀電極丄3 2 與該N麵狀電極1 4 2係交替設置。如是,該發光元件丄 0 0中之注入電流皆為均勻分佈。
於該發光元件1〇 〇,當該P型電極13 〇通入電流 時,電流沿最短路徑(換言之,通常係垂直距離)穿越州接 面從該P型指狀電極1 3 2流向該N型半導體層! 2 2。電 流隨後在該N型半導體層i 2 2範圍内沿橫向^該N型電 極1 4 0。因爲該歐姆接觸區i 5 2係被定義在該電極墊丄4 3上’所以f流通過該歐姆接躯丨5 2到物電極塾工* 3 區域之N型電極1 4 0,將使得從該P型指狀電極1 3 2到 位於錢極墊1 4 3遠端ϋ域之相應N型指狀電極丄4 2之 =電流路徑1 6 1 b (及1 6 2b),與從該!>型指狀電極1 3 2到位於該電健i 4 3區域之相應N型電極丄4 〇之間 二(及16 2b)實質上相等。藉此使該發光 =2 —致。另外,參見第3圖,根據本發明, W型電極130上P型指狀電極132 伸到該多層結構12〇之第,121a,f^^= :=該N型電極i 4 〇之N型電極橋狀部丄4工與電極 墊1 4 3 ’因而將至少可進—步改善該發光 =_一致性。相應地,如第U圖所示,在該= 件1 〇 Q之發賴所發出之發光亮度(強度)也係均勾的。 如第6圖〜第8圖所示’該發光元件10 Q係可按昭以 下步驟製作: 201208124 首先,在一基板11〇上形成一多層結構丄2 〇。該多 層結構1 2 0包括一形成於該基板1 1 〇上之n型半導體層 1 22、一形成於該N型半導體層1 2 2上之主動層1 24、 以及一形成於該主動層12 4上之P型半導體層12 6。 然後,如第6圖所示,在預先選定之非發光區位置對該 多層結構1 2 0之P型半導體層! 2 6與該主動層! 2 4 = 行餘刻,以使所選定位置區域之N型半導體層丄2 2暴露出 來,該選定位置區域即為非發光區工2 5。相應地,該多層結 構1 2 0未被银刻之保留區域即為發光區1 2 3。該非發光區 12 5區分為靠近該多層結構丨2 〇之第—端部i 2丄 一分區1 2 5a’以及從該第-分區丄2 5a延伸進人該發光區 1 2 3的第二分區1 2 5b。該非發光區丄2 5第 25a包括至少-半長圓形之凹陷125c=區= b包括數個凹槽(或縫)! 2 5b,該些凹槽i 2 51)係平行分 佈形成於該發光區i 2 3範_,—個半細形之凹陷工2 5C具有寬度D卜每-個凹槽i 2 5b具有寬度D2,並且出 小於D卜 如第7圖所示,下-步係、在該非發光區丄2 $之第一分 區1 2 5 a範圍内,在暴露之N型半導 材料以形成-絕緣體i 5〇。在每個W」上7儿積猶 甘母個牛長圓形之凹陷1 2 5c ^舰緣體150分爲15la及15U兩部分,絕緣體 U及被寬度爲d之間隙152&分開;在該間隙 =戶斤在位置’該N型半導體層122係呈現暴露狀。該 =u52a之寬度d大體相當於每—凹槽125b之寬度 201208124 -透明導電層i 2 8選雜觸成在該發光區 中26上。然後在該非發光區125形成-n 丰導俨屉1Q〇+ 第刀£1 25a靶圍内與該 隙1 5 2\ 1 Γ連接’其中該歐姆接觸區1 5 2係由該間 區1 2 5之;::「";?圖,該N㈣極1 4 〇在該非發光 1 2 2電肋係直接與前料導體層
2’通歐姆接觸區152,該N型電極14◦在該= 第一分區1 2 5a範圍内與該N型半導體層1 2 最後’將一 P型電極工3 〇形成於該透明導電層 ^該卩型電極13◦通過該透明導電層128與該p型半導 型i木ϋ Γ生連接。或者,該p型電極13 0亦可以與該N i電極14 0在同一個步驟中一起形成。 …請參閱『第9圖〜第i i圖』所示,係分別為本發明另 一較佳實施方式之發光元件在製備時參照第3圖中B—B,線 段之剖視示意圖、第9财發光树在裝配時參照第3圖令A ^線段之剖視示細、及本發崎光元件在功時之使用態 樣不意圖。如騎示··為本發明另—種具體實施方式得到之發 光疋件6 0 〇。該發光元件6 〇 〇與前述第工圖〜第8圖所示 之發光π件1 〇 Q相似。該發光元件6⑽包括—多層結構6 2 〇 ’該多層結構6 2 0包括形成於一基板6工〇上之N型 半導體層6 2 2、-形成於該n型半導體層6 2 2上之主動 g 6 2 4、以及-形成於該主動層6 2 4上之P型半導體層6 20 201208124 26。具體實施時,該主 光元件6 G 〇還包括1成於層。該發 明導電層6 2 8。該多層轉、Q =導γ 6 2 2之透 對之第二端部,用以定纽丄有一第一端部及與之相 非發光區6 2 5具有第6 2 3與非發光區…。該 分區…a靠J第一端^ 2 5a延伸進入該發光區6 2 3 7第一區則從該第一分區6
1 2 〇 〇中形成於非發光區1 2 5之第一分區 ί m 緣體1 5 G不同,在該發光請6 0 0 ^夕“。構6 2 0在該非發光區6 2 5之第—分區6 2 5 少包括一層。如第9圖所示,蟲晶結構⑼ 0八有P5L半導體層/主動層爪 層結構6 2 0之主細β〜構並與该多 ㈣山皆^動層6 24及?型半導體層6 2 6分離。具 體而吕,寬度爲g之間隙6 51將該蟲晶結構6 5 〇在空間上 與5玄多層結構6 2 0之主動層6 2 4及1>型轉體層626 分開。此外,縣晶結構6 5 〇定義有至少—凹槽6 5以, 该些凹槽6 5 2a使得該N型半_層6 2 2之相應部位得以 暴露以形成歐姆接觸區。 另外,一 P型電極6 3 0形成於在該發光區6 2 3之範 圍内之該透明導電層6 2 8上,該p型電極6 3 Q通過該透明 導電層6 2 8與該P型半導體層6 2 6電性連接。一 N型電 極6 4 0形成在該非發光區6 2 5並與該N型半導體層6 2 Wit連接。同樣地,該N型電極640具有一在該非發光 區6 2 5之第一分區6 2 5a範圍内形成於該磊晶結構6 5 〇… i- S i 21 201208124 上之N型電極橋狀部6 41,以及數個在該非發光區6 2 5 之第二分區範圍内平行形成於該N型半導體層6 2 £上之n 型指狀電極。該N型電極橋狀部6 4 χ包括至少一電極墊6 4 3,該電極墊6 4 3係形成於該磊晶結構6 5 0上。每個電 極墊6 4 3與相應之n型指狀電極電性連接,並且位於相應 之歐姆接觸區6 5 2上方。相應地,該雜㈣4 3通過該歐 姆接觸區6 5 2與該N型半導體層6 2 2電性連接。該p型 電極6 3 0具有-形成於靠近該多層結構6 2 Q之第二端部 之P型電極橋狀部,以及數個平行設置於該發光區6 2 3範圍 内之P型指狀電極6 3 2。該P型指狀電極6 3 2與該N型 指狀電極係交替設置。 在該發光元件6 〇 〇中,該磊晶結構6 5 〇與前述第χ 圖〜第8圖所示發光元件1〇 〇中之絕緣體丄5 〇具有相同 之效用,其作用類似於二極體。當該p型電極6 3 〇通入電流 時,電流沿最短路徑(換言之,通常係垂直距離)穿越1^接 面從該P型指狀電極6 3 2流向該n型半導體層6 2 2。電 流隨後在該N型轉體層6 2找圍内沿橫向流向該N型電 極6 4 0。因爲該歐姆接觸區6 5 2係被定義在該電極塾6 4 3上’所以電流通過該歐姆接觸區6 5 2到達該電極墊6 4 3 區域之N型電極6 4 〇,將使得從該p型指狀電極6 3 2到 位於該電極塾6 4 3遠端區域之相應N翻狀t#1 4 2之 間之電流路徑,倾從該P型指狀雜6 3 2到位於該電極塾 區域之相應N難狀電極之間之電流路徑大體上相同。進而 使該發光tl件6 0 Q之電流密度—致。相應地,如第i丄圖所 示,在該發光元件6 〇 〇之發光區,發光元件之發光亮度(良 i 22 201208124 度)也係一致的。 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該發光元件6 0 0之製作方 法,係可包括以下步驟: 在基板610上形成多層結構6 2 〇 ; 在非發光區6 2 5對該多層結構6 2 0進行餘刻,以在 =發光區6 2 5之第—分區6 2 5a範圍内形絲晶結構6 5 0 ’使該非發光區6 2 5之第二分區範圍内之n型半導體 層6 2 2暴露出來。該遙晶結構6 5 〇定義有至少一凹槽6 $ • 以,該N型半導體層622從該凹槽652a暴露^以形 成歐姆接觸層。 該方法可以包括形成一透明導電層6 2 8於發光區6 2 3範圍内之P型半導體層6 2 6上。該方法還可以包括在該非 發光區6 25形成-關_64〇,如是,該_電極6 4 0通過歐姆接觸區6 5 2在該非發光區6 2 5之第一分區 6 2 5a範圍内與該N型半導體層6 2 2電性連接,該n型電 極6 4 0在該非發光區6 2 5之第二分區範圍内直接與該n 參 i半導體層6 2 2電性連接。與形成該N型電極6 4 〇同時 或者在形成該N型電極6 4 〇之後,可以形成一 p型電極6 3 〇於該透明導電層6 2 8上,使該p型電極6 3 0通過該透 明導電―層6 2 8與該p型半導體層6 2 6電性連接。 ”不上所述,本發明係一種發光元件,可有效改善習用之 種種缺點’主要詳述一種具有絕緣體及/或形成於N型電極下 之蠢曰曰構之發光元件,如此從N型指狀電極到相鄰p型指 狀電極之間之電流路彳i,係與從電極墊下之麟接觸區到相鄰 P型指狀電極之間之電流路徑大體上相同 ,俾使發光元件之電{S] 23 201208124 流密度均勻分佈。相應地,在發光元件之發光區,發光元件之 發光*^度(強度)也係均勻的,進而使本發明之產生能更進步、 更實用、更符合使用者之所須,確已符合發明專利申請之要 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 以此限疋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 發明說明書内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 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本發明一較佳實施方式中發光區與非發光區之 俯視示意圖。 第2圖,係第1圖中發光區與非發光區之另一種俯視示意 圖。 第3圖’係第丄圖中發光區與非發光區所屬發光元件之俯 視示意圖。 • 第4圖,係第3圖中A—A,線段剖視示意圖。 第5圖,係第3圖中b—b’線段剖視示意圖。 第6圖’係第3圖中發光元件在製備發光區與非發光區時 之A—A’線段剖視示意圖。 第7圖,係第3圖中發光元件在製備絕緣體時之a__a,線 段剖視示意圖。 第8圖’係第3圖中發光元件在製備p、N型電極時之A —A’線段剖視示意圖。 第9圖’係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方式之發光元件在裝配時 24 201208124 參照第3圖中B—B,線段之剖視示意圖。 第10圖,係第9圖中發光元件在製備時參照第3圖中A _ A’線段之剖視示意圖。 第1 1圖,係本發师光元件在工作時之朗祕示意圖。 第12圖,係-種傳統發光元件之俯視示意圖。 第13圖:係第12圖所示發光元件在工作時之使用態樣 不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本發明部分) 發光元件10 0 基板1 1 0 多層結構12 0 第一端部1 2 la 第二端部12 lb N型半導體層12 2 發光區12 3 主動層12 4 非發光區12 5 第一分區1 2 5a 苐一分區12 5b 半長圓形之凹陷;125c p型半導體層126 透明導電層128 P型電極13 〇 25 201208124 P型電極橋狀部131 P型指狀電極13 2 第一端13 2 a 第二端1 3 2b 電極墊13 3 N型電極14 0 N型電極橋狀部141 N型指狀電極14 2 ^ 第一端1 4 2 a 第二端1 4 2b 電極墊14 3 絕緣體 150、151a、151b 歐姆接觸區15 2 間隙15 2a 電流路徑1 6 lb、1 6 2b 發光元件6 0 0 • 基板610 多層結構6 2 0 N型半導體層6 2 2 發光區6 2 3 主動層6 2 4 非發光區6 2 5 第一分區6 2 5a P型半導體層6 2 6 透明導電層6 2 8 26 201208124 P型電極6 3 0 P型指狀電極6 3 2 N型電極6 4 0 N型電極橋狀部6 41 電極墊6 4 3 磊晶結構6 5 0 間隙6 5 1 歐姆接觸區6 5 2 凹槽6 5 2a (習用部分) P型電極13 N型電極14 N型電極墊14 a 區域1 5
27 201208124 發明專利說明書 (本說明書格式、順序,請勿任意更動,※記號部分請勿填寫)
※申請案號.q q丨5) +丨B ※申請日:9a 07※㈣分類:从义⑽咖 一、 發明名稱:(中文/英文) 發光元件/ Light Emitting Devices 二、 中文發明摘要: 〇 一種發光元件,包括一基板及一多層結構,該多層結構具 有一在發光區與非發光區範圍内形成於該基板上之N ^半^ 體層、一在發光區之範圍内形成於該N型半導體層上之主動 層、以及一在發光區之範圍内形成於該主動層上之p型半導體 層。該發光元件還包括形成於發光區範圍内並與該p型半導體 層電性連接之P型電極,以及形成於非發光區範圍内並與該N 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之N型電極。而且,該發光元件還包括 用以定義至少一歐姆接觸區而形成於該N型電極與位於非發 〇 光區之第一分區範圍内之N型半導體層之間之絕緣體,從而 使在非發光分區翻狀N型電極通過歐姆接觸區 與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 三、 英文發明摘要: 四、指定代表圖: (一)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3 )圖。 201208124 七、申請專利範固: 1 . 一種發光元件,係包括·· 一基板;
一多層結構’該多層結構具有第—端部及與該第一端部 相對之第二端部,用喊義發光區與非發光區,且該非發光 區係,、有帛π區與第三分區,該第—分區之位置靠近該多 層結構之第1部,該第二分_從該第—分區延伸進入該 發光區’衫層結構並包括-在該發光區與該非發光區之範 圍内形成於該基板上型半導體層、—在該發光區之範圍 内形成於該Ν辭導體層上之絲層、以及—在該發光區之 範圍内形成於該主動層上之Ρ型半導體層; P i電極,係形成於該發光區範圍内並與該ρ型半導 體層電性連接; "~N型電極,係形成於該非發光區範圍内並與該N型半 導體層電性連接;以及 絕緣體,係作爲定義至少一歐姆接觸區而形成於該N • 型電極與位於該非發光區之第一分區範圍内之N型半導體層 之間’俾使在該非發光區之第—分區範圍内㈣型電極通過 该歐姆接觸區與該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2依申”月專利範圍第j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絕緣體係由 二氧化矽(si〇2)、氮切(SixNy)、三氧化二銘(Α1Α)及 一氧化鈦(Ti〇2)中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組合物形成。 3·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絕緣體包括 為晶結構。 4.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 28

Claims (1)

  1. 201208124 8·—種製作發光元件之方法,其至少包含下列步驟: 提供一基板; 在該基板上形成-多層結構’該多層結構包括一形成於 該基板上之N型半導體層、―形成於該N型半導體層上之主 動層、以及-形成於該主㈣上之p型半導體層,該3多層結 構並具有第-端部及與該第—端部相對之第二端部,在該第 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定義—發光區與—非發光區,且該
    非發光區係、具有第-分區與第二分區,該第—分區之位置^ 近該多層結構之第-端部,該第二分_從該第—分區延伸 進入該發光區; 在選定之非發光區位置對該多層結構之p型半導體層盥 =主動層進行_ ’以使所選定位置區域之N型半導體層暴 在該非發光區之第-分區範圍内,於暴露之_半導體 層上形成-絕緣體,舰緣體至少定義—歐姆接觸區; 在該發光區範圍内,於該P型半導體層上形成一透明導 電層; 在該非發光_成-N型電極,該N型電極係通過 一該歐姆接觸區在該非發光區之第—分區範_與該n 導體層電性連接,且該N型電極在該非發光區之第二分區範 圍内直接與該N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以及 ▲在韻明導電層上形成—P型電極,使該p型電極 該透明導電層與該P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9·依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製作發光元件之方法,其中 絕緣體之成分至少包含氧化物與氮化物中之一種。 “ 201208124 10 ·依_請專利範圍第8 該絕緣體係可包括-編結=作發切之方法,其卜 U ·依申=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製作發光元件之方法,其中·· 第-二區i型電極具有—N型電極橋狀部形成在該非發光區之 形成:;非 =广該絕緣體上,以及數個_指狀電極平行 係具有第-端及與之相且 多層結構之^^^橋狀㈣性連接,該第二端則向該 構之第H树有—p㈣極橋狀部形成於靠近該多層結 二t個=:,電極_^ 二端,且竹曰電極係具有第-端及與之相對之第 i則向端係與該'型電極橋狀部電性連接,該第二 電極橋狀ΐ;、、’°構之第一端部延伸’該第二端並靠近該μ 置/、巾上述Ρ型指狀電極與上述Ν型指狀電極係交替設 12 ·=!範圍第11項所述之製作發光元件之方法,其中, 電性連^ 2部包括至少一電極墊與對應^型指狀電極 至少一兮電^電極錢位於至少-歐姆接觸區上方,俾使 電性連ί 過至少一該歐姆接觸區與該ν型半導體層 13 第12項输製作發細之方法,其所製 二4雷:件在工作時,相對型指狀電極與一相鄰之? 曰狀電極之間之錢额,係與錄至少—該電轉下之「 t 31 201208124 至少-該歐姆接駆與相鄰之P型指狀電極之間之電流路徑 一樣。 Λ 14 · 一種發光元件,係包括: 一基板; -多層結構’該多層結構具有第1部及與該第一 相對之第二端部’用以在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定 -發光區與-非發光區,且該非發光區係具有第—分區盘第 二分區,該第-分區之位置靠近該多層結構之第一端部,該 =純職該第-分區延伸進人該發光區,該多層結構並 料物層、—軸於前型半 曰動層、以及—形成於該主動層上之ρ型半導體 發光區之第—分區範圍内’該多層結構更具有 夕曰之蟲日日結構以定義至少一個歐姆接觸區; 導極’係形成於該非發光區範圍内並與該n型半 a '接’其巾,在該非發光區之帛 =型:Γ财至少-歐姆接_與制财2性 體層==極’係形成於該發統範_並與該p型半導 15 ·,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蟲晶 16 型半導體層/主動層〜型半導體層之結構。曰^ 、申明專利朗第Μ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令·· 第-極具有—Ν型電極橋狀部形成於該非發光區之 極平行之該多躲晶結構上,以及數個Μ指狀電 域於該非發光區之第二分區範_之該_半導體, L « 32 201208124 端 1上’每-個N麵狀電㈣具有第—端及與之 端’且該第一端係與該N型電極橋狀部電性連接,社第 則向該多層結構之發光區延伸; 〜第 ^型電極具有—P型電極橋狀部形成轉近該多層社 冓第一端部’以及數個p型指狀電極平攸置於該發: 圍内’每—個p型指狀電極係具有第—端及與之相對S -端’且該第-端係與該!>型電極橋狀部電性連接,
    卿之第—義伸,該第:魅“ 置。其中’上述P魏狀電域上❹抛㈣㈣交替設 17 ==範圍第16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N型電極 '狀礼括至少-電極墊與對應之㈣指狀電極電性連接, 且遠電極塾係位於至少—歐姆接觸區上方,俾使至少一該電 極塾通過至少—触姆接聽與該N料導體層電性連接。 18 .依申請專利細第17項所述之發光耕,射,該發光元件 作時相應之N型指狀電極與一相鄰之p型指狀電極之間 之電流路彼’係與位於至少一該電極塾下之至少一該歐姆接 觸區與相鄰之1>型指狀電極之間之電流路徑一樣。 19 ·依申請專利細第14項所述之發光元件,更進—步包括一透 月導電層形成於⑧發光區範圍内之該p型半導體層上,俾使 該P型電極通過該透明導電層與該p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33 201208124
    201208124
    Η (XI
TW099134183A 2010-08-12 2010-10-07 Light emitting devices TW201208124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855,316 US20120037946A1 (en) 2010-08-12 2010-08-12 Light emitting devic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8124A true TW201208124A (en) 2012-02-16

Family

ID=44947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4183A TW201208124A (en) 2010-08-12 2010-10-07 Light emitting devices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37946A1 (zh)
EP (1) EP2418699A2 (zh)
JP (1) JP5318163B2 (zh)
KR (1) KR101237538B1 (zh)
CN (1) CN102376831A (zh)
TW (1) TW20120812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93120B1 (ko) * 2009-11-16 2011-12-13 서울옵토디바이스주식회사 전류분산을 위한 전극 연장부들을 갖는 발광 다이오드
KR101625125B1 (ko) * 2009-12-29 2016-05-27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전극 연장부들을 갖는 발광 다이오드
CN108598229A (zh) * 2012-07-18 2018-09-28 世迈克琉明有限公司 半导体发光器件
US20140110741A1 (en) * 2012-10-18 2014-04-24 Epistar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JP6070406B2 (ja) * 2013-05-16 2017-02-01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CN103456851A (zh) * 2013-09-05 2013-12-18 山东开元电子有限公司 Led外延片
JP6331906B2 (ja) * 2013-09-13 2018-05-3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JP6182050B2 (ja) * 2013-10-28 2017-08-16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装置
WO2015074353A1 (zh) * 2013-11-25 2015-05-28 扬州中科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芯片
CN104681686A (zh) * 2013-12-02 2015-06-03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发光元件
WO2017191923A1 (ko) * 2016-05-03 2017-11-09 서울바이오시스주식회사 발광 다이오드
KR102550005B1 (ko) * 2016-07-15 2023-07-03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자외선 발광 다이오드
KR20190044450A (ko) 2017-10-20 2019-04-3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고수명 및 초고에너지 밀도의 리튬 이차전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63814B2 (ja) * 1992-10-29 1997-10-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窒素−3属元素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US6005258A (en) * 1994-03-22 1999-12-21 Toyoda Gosei Co., Ltd.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group III Nitrogen compound having emission layer doped with donor and acceptor impurities
JP4083877B2 (ja) * 1998-06-30 2008-04-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装置
US6307218B1 (en) 1998-11-20 2001-10-23 Lumileds Lighting, U.S., Llc Electrode structures for light emitting devices
US6614056B1 (en) * 1999-12-01 2003-09-02 Cree Lighting Company Scalable led with improved current spreading structures
CN1203596C (zh) * 2000-02-16 2005-05-25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氮化物半导体激光元件
JP4810746B2 (ja) * 2000-03-31 2011-11-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Iii族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体素子
JP4053926B2 (ja) 2002-05-27 2008-02-27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と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KR100576853B1 (ko) * 2003-12-18 2006-05-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KR100616693B1 (ko) * 2005-08-09 2006-08-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KR100730082B1 (ko) * 2005-10-17 2007-06-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질화물계 반도체 발광소자
KR20070079528A (ko) * 2006-02-02 2007-08-07 서울옵토디바이스주식회사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08078525A (ja) * 2006-09-25 2008-04-03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ダイオード素子
TWI475716B (zh) * 2007-03-19 2015-03-01 Epistar Corp 光電元件
US20090321775A1 (en) * 2008-06-26 2009-12-31 Ghulam Hasnain LED with Reduced Electrode Area
US7939839B2 (en) * 2008-09-11 2011-05-10 Bridgelux, Inc. Series connected segmented LED
KR101021005B1 (ko) 2010-03-10 2011-03-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발광 소자 제조방법 및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KR100999725B1 (ko) 2010-03-08 2010-12-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발광 소자 제조방법 및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44173A (ja) 2012-03-01
JP5318163B2 (ja) 2013-10-16
KR20120016006A (ko) 2012-02-22
CN102376831A (zh) 2012-03-14
US20120037946A1 (en) 2012-02-16
EP2418699A2 (en) 2012-02-15
KR101237538B1 (ko) 2013-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208124A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s
TWI595681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
US8546840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KR101040462B1 (ko)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0835002A (en) LED chip
TWI394296B (zh) 具改良式電極結構之發光元件
US9153944B2 (en) Light-emitting array
TW201210071A (en) High-brightness light emitting diode
US10636836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TWI357162B (zh)
US20120241724A1 (en) Light emitting chip
TW201242119A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200845428A (en) Radiation-emitting chip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semiconductor body
US20120235114A1 (en) Light emitting chip
JP6911111B2 (ja) 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半導体チップおよび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半導体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TW201637240A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JP5023691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6260640B2 (ja) 発光素子
TWI740811B (zh) 發光元件
US9136425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12028676A (ja) 発光素子
CN103367592B (zh) 发光二极管结构与其制造方法
JP5737066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US20190019920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1553639B1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