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00580A - Fluorescent substance material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Fluorescent substance material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00580A
TW201200580A TW099125020A TW99125020A TW201200580A TW 201200580 A TW201200580 A TW 201200580A TW 099125020 A TW099125020 A TW 099125020A TW 99125020 A TW99125020 A TW 99125020A TW 201200580 A TW201200580 A TW 2012005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xide
particles
coating layer
phosphor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5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oshifumi Tsutai
Yutaka Sato
Takashi Abe
Mabito Iguchi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Cera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Cera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Cerate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00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058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8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in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2Use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as binders, particle coatings or suspension media therefor
    • C09K11/025Use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as binders, particle coatings or suspension media therefor non-luminescent particle coatings or suspension medi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81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1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e.g. bind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Luminescent Compositions (AREA)

Description

201200580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在螢光體(fU〇rescent substance )粒子之表面具有被覆層之螢光體材料、及使用其之發光 裝置。 【先前技術】 目前在液晶電視之背光或次世代之照明方面,世人是 關注於LED燈上。若欲使LED燈發光成白色時,則必須 將LED元件本身之發光透射經塗布或摻雜入紅.青·綠 等螢光體之透鏡而疊合來自螢光體之發光以獲得白色。然 而,螢光體卻有一旦暴露於水份、熱或紫外線,則將會導 致發光特性降低之缺點。因此,爲針對此等外因而加以保 護’則有採取以金屬氧化物之被膜來塗布螢光體粒子的情 況。 〔先前技術文獻〕 發明專利文獻 發明專利文獻1 日本特願第2009-137727號 發明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第2008-291251號公報 【發明內容】 〔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 塗布有各種方法’其中之一是溶膠—凝膠法(參閱專 利文獻η 。然而’在溶膠-凝膠法的情況,由於其係經在 螢光體粒子之表面形成前驅體膜後,在氧化之氣體環境下 -4- 201200580 加以熱處理以形成金屬氧化物之被膜,視螢光體之種類而 定,也會發生由於熱處理等之影響而造成特性降低的情況 〇 此外,其他之塗布方法也有一種是使用金屬氧化物微 粒來塗布螢光體表面之方法(參閱專利文獻2)。若根據 此方法,由於其係使用金屬氧化物微粒,不再需要在氧化 之氣體環境下之熱處理,因此不至於造成由於熱處理所引 起的特性降低之問題。然而,一般而言,在使用該方法時 ,則如欲塗布螢光體粒子全部表面是有困難,若以電子顯 微鏡水準觀察時,則可確認到螢光體之露出部份。此外, 即使在乍看似已獲得均勻塗布的情況,卻有水份或紫外線 會從金屬氧化物微粒之界面透過而縮短耐用期限之問題存 在。 本發明是有鑑於此等問題所達成者,其目的是提供一 種可提高耐水性或耐紫外光等特性、且可抑制由於塗布所 引起的特性劣化之螢光體材料及發光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方法〕 本發明之螢光體材料是具有螢光體粒子、與被覆該蛋 光體粒子之表面的被覆層,且被覆層是具有經積層平均粒 徑爲40 nm以下之微粒的結構者。 本發明之發光裝置是含有本發明之螢光體材料者。
-5- S .201200580 〔發明之功效〕 若根據本發明之螢光體材料,則由於構成爲配備具有 經積層平均粒徑爲40 nm以下之微粒的結構之被覆層,可 實質地被覆螢光體粒子全部表面,同時可抑制水份或紫外 線從微粒之界面透過的現象。因此,可提高耐水性或耐紫 外光等特性、可提高由於時間經過所引起的亮度維持率·( luminance maintenance ratio )。此外,由於構成爲經積 層微粒的結構,即使未施加在螢光體粒子會劣化的溫度下 之熱處理也可製造、可防止由於熱處理而導致特性降低。 因此,可抑制初期亮度之降低,以獲得高的特性。因此, 若使用根據本發明之螢光體材料的發光裝置是可獲得優越 的特性,同時可圖謀長耐用期限化。 特別是若微粒之最大粒徑爲5 0 nm以下時,則可更穩 定地被覆螢光體粒子,更進一步地提高耐水性或耐紫外光 等特性。 此j,若被覆層是具有微粒爲朝厚度方向積層三粒子 層以上的結構時,則可更有效地抑制水份或紫外線之透過 ,以提高耐水性或耐紫外光等特性。 更進一步,若被覆層之厚度爲10 nm以上且lym以 下時,則可獲得優越的耐水性、且同時可獲得高透過性。 再加上,若被覆層是含有由稀土氧化物、氧化锆、氧 化鈦、氧化鋅、氧化鋁、釔與鋁之複合氧化物、氧化鎂及 鋁與鎂之複合氧化物所組成的族群中之至少一種金屬氧化 物時’則可更進一步地提高耐水性或耐紫外光等特性。 -6 - 201200580 並且’若被覆層是含有由釔(Y)、乱(Gd)、铈( Ce)及鑭(La)所組成的族群中之至少—種元素之稀土氧 化物時,則可獲得更高的特性、且可抑制成本。 【實施方式】 〔本發明之最隹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則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參閱圖示詳細地加 以説明。 第1圖是以模式展示有關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螢光 體材料10者。該螢光體材料10是具有’螢光體粒子u、 與用於被覆螢光體粒子11之表面的被覆層12。 螢光體粒子11是包括:例如,BaMgAl1()017: Eu、 ZnS : Ag ' Cl、BaAl2S4 : Eu 或 C aM g S i2 Ο 6 : Eu 等之「藍 色系螢光體」;Zn2Si04: Μη、(Υ、Gd ) Β03: Tb、ZnS :Cu、Α1 或(Ba、Sr、Mg) Ο. aAl2〇3: Μη 等之「綠色 系螢光體」;(Y、Gd) B〇3 : Eu ' Y202S : Eu 或 YPV04 :Eu等之「紅色系螢光體」。基本上,螢光體粒子 粒徑是並無特殊限制,但是平均粒徑較佳爲約5/zm至20 Vm、且粒徑儘可能爲大小一致者,其係由於可穩定特性 的緣故。 被覆層12是具有經在螢光體粒子11之表面積層平均 粒徑爲40 nm以下之微粒12A的結構。藉此,則可實質地 被覆螢光體粒子11之表面整體,同時可抑制水份或紫外 線從微粒1 2 A之界面透過的現象。此外,由於即使未施加 201200580 在螢光體粒子11會劣化的溫度下之熱處理也可製造,並 無由於熱處理而導致特性降低,因此可獲得高的特性。另 外,在本發明所謂的「被覆層12」是被覆螢光體粒子11 之表面整體,並非意謂也會排除空孔等缺陷存在的情況者 ,而爲實質地接近100%之被覆率的情況。 微粒1 2 A之平均粒徑更佳爲例如3 0 nm以下,進一步 更佳爲25 nm以下。另外,微粒12A之平均粒徑較佳爲越 小者,若考慮及微粒12 A之製造等時,則較佳爲例如3 nm以上。此外,微粒1 2 A之平均粒徑較佳爲螢光體粒子 1 1之平均粒徑的1/20以下,更佳爲1/100以下,其係由 於可更穩定地形成被覆層12的緣故。 微粒1 2 A之最大粒徑較佳爲例如5 0 nm以下,其係由 於若存在著大於50 nm的粒子時,則容易造成螢光體粒子 1 1會露出之缺陷。微粒12A之最大粒徑更佳爲例如40 nm 以下,進一步更佳爲30nm以下。 此外,被覆層12較佳爲具有微粒12A爲朝厚度方向 積層三粒子層以上的結構,其係由於可更有效地抑制水份 或紫外線從微粒12A之界面透過的緣故。被覆層12之厚 度較佳爲10 nm以上且l;zm以下,其係由於若厚度爲薄 時,則耐水性及耐紫外線性之功效將會變少而導致螢光體 粒子1 1劣化,若厚度爲厚時,則光透射性將會降低而導 致發光效率降低的緣故。 -8- 201200580 被覆層12較佳爲含有由稀土氧化物、氧化銷、氧化 駄、氧化鋅、氧化銘、乾·銘·石權石(yttrium-aluminum-garnet) 等之銘 與絕之 複合氧 化物' 氧化鎂 、及 Mg Al2〇4等之鋁與鎂之複合氧化物所組成的族群中至少之 一種金屬氧化物作爲主成份。具體而言,較佳爲在微粒 1 2 A之至少一部份包括含有該金屬氧化物之氧化物粒子, 其係由於可提高耐水性及耐紫外光等特性的緣故。其中, 較佳爲稀土氧化物,更佳爲含有由釔 '釓、铈及鑭所組成 的族群中至少之一種元素之稀土氧化物,特佳爲γ2〇3, 其係由於可獲得高功效且可抑制成本的緣故。 被覆層12是可爲含有此等單獨一種' 或含有兩種以 上混合。例如,可爲含有數種氧化物粒子混合、或含有不 同的氧化物粒子積層成層狀者、或在一個氧化物粒子中含 有數種氧化物。此外,被覆層12也可含有其他成份,但 是其他成份之比例較佳爲0.1質量%以下,其係由於若其 他成份之比例一旦增多’則光透射性及耐紫外線性將會降 低的緣故。 另外’雖然綠色系螢光體是由於紫外光所引起的劣化 爲大’但是若以Υ2〇3形成被覆層12時,則可大幅度地抑 制劣化,因此爲較佳。 螢光體材料10是例如可藉由如下所述方式來製造。 ^ ’製備將_粒徑爲4〇nmJ^之微粒Μ分散於溶 媒所獲得之漿體’其次,藉由在該繁體混合螢光體粒子 -9- 201200580 ii、或在螢光體粒子11之流動層內噴霧漿體,以將漿體 塗布於螢光體粒子11之表面上。接著,將塗布層加以乾 燥以移除溶媒,以形成被覆層12。其時,雖可不必施加 熱處理,但是較佳爲在450°C以下的溫度加以熱處理。其 係由於可一面防止螢光體粒子11之特性劣化、一面提高 被覆層12之密著性的緣故。熱處理時之氣體環境是可爲 大氣氣體環境,但是爲防止由於熱處理時之氧氣而導致特 性劣化,因此較佳爲可選擇氮氣氣體環境或氬氣氣體環境 等之惰性氣體環境。此外,對於螢光體粒子1 1的漿體之 塗布步驟及乾燥步驟較佳爲重複進行兩次以上,更佳爲採 取重複三次以上,其係由於藉由重複進行,則可確實地將 微粒12A積層三粒子層以上的緣故。但是,若爲可積層三 粒子層以上時,則塗布次數可不必特別地增加數次。 第2圖是展不使用該螢光體材料1〇之發光裝置20之 一構成例者。該發光裝置20是在基板21上配備發光元件 22,且發光元件22則藉由形成在基板21上之配線23與 線24而成電連接。此外,在發光元件22周圍則形成例如 反射框25,在發光元件22上則以覆蓋發光元件22之狀 態而形成密封層2 6。密封層2 6是由例如將螢光體材料1 〇 加以分散之樹脂所構成。 發光元件22是使用例如會發出紫外光、青色光 '或 綠色光之激發光者。螢光體材料10則使用例如由發光元 件22所發光之激發光而會發出紅色光者、會發出青色光 -10- 201200580 者 '會發出綠色光者、會發出黃色光者等中之一種或視需 要而混合使用。 若根據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由於構成爲配備具有經 積層平均粒徑爲40 nm以下之微粒12A的結構之被覆層 12’可實質地被覆螢光體粒子11之全部表面,同時可抑 制水份或紫外線從微粒1 2 A之界面透過的現象。因此,可 提高耐水性或耐紫外光等特性、且可提高由於時間經過所 引起的亮度維持率。此外,由於構成爲經積層微粒12A的 結構,即使未施加在螢光體粒子11會劣化的溫度下之熱 處理也可製造、可防止由於熱處理而導致特性之降低。因 此,可抑制初期亮度之降低,以獲得高的特性。因此,若 使用根據本發明之螢光體材料10之發光裝置,則可獲得 優越的特性,同時可圖謀長耐用期限化。 特別是若微粒1 2 A之最大粒徑爲50 nm以下時,則可 更穩定地被覆螢光體粒子 Π,更進一步地提高耐水性或 耐紫外光等特性。 此外,若被覆層12是具有微粒爲朝厚度方向積層三 粒子層以上的結構時,則可更有效地抑制水份或紫外線之 透過,以提高耐水性或耐紫外光等特性。 更進一步,若被覆層12之厚度爲10 nm以上且l;/m 以下時,則可獲得優越的耐水性、且同時可獲得高透過性
S -11 - 201200580 再加上,若被覆層12是含有由稀土氧化物、氧化鉻 、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鋁、釔與鋁之複合氧化物、氧化 鎂及鋁與鎂之複合氧化物所組成的族群中之至少一種金屬 氧化物時,則可更進一步地提高耐水性或耐紫外光等特性 〇 並且,若被覆層12是含有由釔、釓、鈽及鑭所組成 的族群中之至少一種元素之稀土氧化物時,則可獲得更高 的特性、且可抑制成本。 [實施例] 〔實施例1〕 準備經將平均粒徑爲20 nm '最大粒徑爲50 nm之氧 化釔(Y2〇3 )之微粒12A分散於溶媒所獲得之漿體,並 在該漿體混合平均粒徑爲約l〇//m之綠色系螢光體粒子 11,然後在螢光體粒子11之表面上塗布漿體。其次,將 經塗布漿體之螢光體粒子11加以熱處理以使其乾燥。熱 處理是在大氣中在3 00 °C下進行2小時、或在氮氣氣體環 境中在400 °C下進行2小時。接著,就經乾燥之螢光體粒 子11,以相同的方式再重複進行一次漿體之塗布步驟及 乾燥步驟,以獲得螢光體材料10。 第 3圖是展示所獲得螢光體材料 10之 SEM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掃描型電子顯微鏡)照片 之一實例者;第4圖是展示形成被覆層12之前的螢光體 粒子1 1之S EM照片之一實例者。此外,第5圖是展示在 -12- 201200580 所獲得螢光體材料10之表面附近的TEM(TranSmissi〇n Electron Microscope:透射型電子顯微鏡)照片之一實例 者;而第6圖是經放大第5圖之TEM照片之一部份者^ 如第3圖及第5圖所示,可知該螢光體材料1〇是在螢光 體粒子11之表面整體已形成被覆層12。此外,如第6圖 所示,可知被覆層12是具有微粒12A在螢光體粒子11之 表面均勻地積層三粒子層以上的結構。 接著,使用所獲得螢光體材料10來製造如第2圖所 示之發光裝置20。發光元件22是使用會發出紫外光者。 〔比較例1 -1〕 除了在螢光體粒子未形成被覆層而直接用作爲螢光體 材料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發光裝置 〇 〔比較例1 - 2〕 在經將釔鹽溶解於溶媒所獲得之溶液混合螢光體粒子 Η ’使溶液附著於螢光體粒子11之表面,並加以乾燥而 凝膠化後,在大氣氣體環境中在500。(:下加以燒成2小時 。螢光體粒子11是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者。第7圖是展 示所獲得螢光體材料之表面附近的ΤΕΜ照片之一實例者 。在第7圖中’以111所示部份是螢光體粒子,而以ι12 所示部份則爲被覆層。另外,在螢光體粒子11及被覆層 112之上的白色部份則爲在分析時所使用的碳膜。如第7 圖所示’對於該螢光體材料,被覆層112雖已形成在螢光 -13- 201200580 體粒子111之表面整體,但是卻並未觀察到微粒之積層結 構。對於該螢光體材料是也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 發光裝置。 (劣化試驗) 就實施例1及比較例1-1、1-2之各發光裝置20進行 發光試驗,以調查亮度之經時變化。第8圖是展示實施例 1與比較例1、2之結果加以比較。在第8圖中,縱軸是 假設未形成被覆層的比較例1之初期亮虔爲1 〇〇%時之相 對的亮度維持率。另外,關於實施例1,在大氣中在300 °C下進行熱處理2小時者、與在氮氣氣體環境中在400°C 下進行2小時者是獲得相同的結果。 如第8圖所示,若根據被覆層12爲具有微粒12A之 積層結構的實施例1,則比並未形成被覆層之比較例1爲 可大幅度地抑制由於時間所引起的亮度降低》此外,在比 較例2,雖然由於時間所引起的亮度維持率爲高,但是相 對於可觀察到初期亮度之降低,若根據實施例1則可大幅 地抑制初期亮度之降低。亦即,得知若螢光體粒子1 1之 表面是以具有微粒12A之積層結構的被覆層12加以被覆 時,則可提高由於時間經過所引起的亮度維持率,同時也 可抑制初期亮度之降低,藉此可獲得高的特性。 〔實施例2 - 1至2 - 4 '比較例2 -1〕 除了變化微粒12A之平均粒徑及最大粒徑以外,其餘 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螢光體材料10及發光裝 -14- 201200580 置2.0。在實施例2 -1是使用平均粒徑爲4 0 nm,最大粒徑 爲50 nm,在實施例2-2是使用平均粒徑爲30 nm,最大 粒徑爲50 nm,在實施例2-3是使用平均粒徑爲25 nm, 最大粒徑爲50 nm,在實施例2-4是使用平均粒徑爲20 nm,最大粒徑爲40 nm,在比較例2-1則使用平均粒徑爲 50 nm,最大粒徑爲80 nm之微粒12A。就所獲得發光裝 置20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發光試驗,以調查亮 度之經時變化。將所獲得之結果與實施例1及比較例1-1 、1-2之結果一起展示於表1。在表1中,所謂的「2000 小時後之亮度維持率」是意謂假設並未形成被覆層的比較 例1之初期亮度爲1 0 0 %時之相對値。 [表1] 平均粒徑 (nm) 最大粒徑 (nm) 塗布步驟 (次數/次) 2000小時後之 亮度維持率 (%) 評估 實施例2-1 40 50 2 80 〇 實施例2-2 30 50 2 80 〇 實施例2-3 25 50 2 81 〇 實施例1 20 50 2 82 〇 實施例2-4 20 40 2 85 〇 比較例1-1 — — 0 30 X 比較例1-2 — — 2 58 Δ 比較例2-1 50 80 2 61 △ 〇:(亮度維持率)80%以上、△ : 50至79%、 低於4 9 %。 如表1所示’若微粒12A之平均粒徑爲4〇 nm以下時 ,則可獲得良好結果。亦即’得知若設定微粒〗2 A之平均 粒徑爲4 0 n m以下時,則可獲得高的特性。此外,若微粒
•15- S 201200580 1 2 A之最大粒徑爲50 nm以下時,則可獲得良好結果。亦 即,得知若設定微粒12A之最大粒徑爲50 nm以下時,則 可獲得高的特性。 〔實施例3〕 除了僅實施一次漿體之塗布步驟及乾燥步驟以外,其 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螢光體材料10及發光 裝置20。以TEM觀察所獲得螢光體材料10之結果,可確 認到在螢光體粒子11之表面整體已形成被覆層12的情況 。此外,被覆層12是平均地具有微粒12A是以從一粒子 層至三粒子層之間所積層的結構。第9圖是展示所獲得螢 光體材料10之表面附近之TEM照片。此外,就所獲得發 光裝置20也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之發光試驗,以 調查亮度之經時變化。所獲得之結果則與實施例1及比較 例之結果一起展示於表2及第10圖。在表2及第1〇 圖中,所謂的「亮度維持率」是假設並未形成被覆層的比 較例1之初期亮度爲1 00%時之相對値。 [表2]
平均粒徑 (nm) 最大粒徑 (nm) 塗布步驟 (次數/次) 2000小時後之 亮度維持率 (%) 評估 實施例1 20 50 2 82 〇 實施例3 20 50 1 63 Δ 比較例1-1 — — 0 30 X 〇:(亮度維持率)8 0 %以上、△ : 5 0至7 9 %、X : 低於4 9 %。 -16- 201200580 如表2及第10圖所示,在實施例3雖可 被覆層1 2的比較例1 -1大幅度地提高亮度維 亮度維持率卻比實施例1爲低。其係由於微粒 數爲少而導致水份或紫外線從微粒12A之界面 。亦即,得知若微粒12A是在厚度方向積層三 時,則可獲得更高的特性。 如上所述,雖然以實施形態例示說明本發 發明並不受限於如上所述實施形態,尙可作各 如,如上所述實施形態則說明經形成具有在 11之表面積層微粒12A的結構之被覆層12者 對螢光體粒子11造成不良影響下當可更進一 其他物質之層。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展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螢光體 式圖。 第2圖是展示使用第1圖之螢光體材料之發 圖。 第3圖是實施例1之螢光體材料之SEM照片 第4圖是在實施例1所使用的螢光體粒子之 第5圖是實施例1之螢光體材料之TEM照片 第6圖是第5圖之螢光體材料之放大照片。 第7圖是比較例1-2之螢光體材料之TEM照 第8圖是展示實施例1及比較例1 -1、1 -2之 特性圖。 比並未形成 持率,但是 1 2 A之積層 透過的情況 粒子層以上 明,但是本 種變形。例 螢光體粒子 ,在不至於 步形成含有 材料示意模 光裝置構成 〇 · SEM照片。 〇 片。 亮度維持率
S -17- 201200580 第9圖是實施例’3之螢光體材料之TEM照片。 第10圖是展示實施例3之亮度維持率特性圖。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可使用於LED等之發光裝置。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螢光體材料 1 1 螢光體粒子 12 被覆層 12A微粒 2〇 發光裝置 2 1 基板 22 發光元件 23 配線 2 4 線 2 5 反射框 2 6 密封層

Claims (1)

  1. .201200580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螢光體材料,其特徵爲具有螢光體粒子、與被覆 該螢光體粒子之表面的被覆層,且 該被覆層是具有經積層平均粒徑爲40 nm以下之微粒 的結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螢光體材料,其中該微粒之 最大粒徑爲50 nm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螢光體材料,其中該被覆層 是具有該微粒爲朝厚度方向積層三粒子層以上的結構 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螢光體材料,其中該被覆層 之厚度爲l〇nm以上且1/zm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螢光體材料,其中該被覆層 是含有由稀土氧化物、氧化锆、氧化鈦、氧化鋅、氧 化鋁、釔與鋁之複合氧化物、氧化鎂及鋁與鎂之複合 氧化物所組成的族群中之至少一種金屬氧化物。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螢光體材料,其中該稀土氧 化物是含有由釔(Y) ' $1 ( G d )、鈽(Ce)及鑭( La)所組成的族群中之至少一種元素。 7- 一種發光裝置,其特徵爲含有螢光體材料,且 該螢光體材料是具有螢光體粒子、與被覆該螢光體粒 子之表面的被覆層,且 該被覆層是具有經積層平均粒徑爲40 nm以下之微粒 的結構。 S -19- 201200580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微粒之最 大粒徑爲50 nm以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被覆層是 具有該微粒爲朝厚度方向積層三粒子層以上的結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光裝置,其中該被覆層是 含有由稀土氧化物、氧化銷、氧化鈦、氧化鋅 '氧化 銘、E與鋁之複合氧化物、氧化鎂及鋁與鎂之複合氧 化物所組成的族群中之至少一種金屬氧化物. S -20-
TW099125020A 2010-06-29 2010-07-29 Fluorescent substance material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TW201200580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7350 2010-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0580A true TW201200580A (en) 2012-01-01

Family

ID=45401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5020A TW201200580A (en) 2010-06-29 2010-07-29 Fluorescent substance material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200580A (zh)
WO (1) WO201200182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5008B2 (ja) * 2003-09-11 2011-07-1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発光素子用蛍光体および発光素子用蛍光体の製造方法
DE10307281A1 (de) * 2003-02-20 2004-09-02 Patent-Treuhand-Gesellschaft für elektrische Glühlampen mbH Beschichteter Leuchtstoff, licht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mit derartigem Leuchtstoff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KR100735320B1 (ko) * 2005-12-27 2007-07-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형광체막 형성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광다이오드 패키지제조방법
JP4213168B2 (ja) * 2006-03-28 2009-01-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2008291251A (ja) * 2007-04-26 2008-12-04 Sharp Corp 蛍光体の製造方法、波長変換部材および発光装置
KR101366491B1 (ko) * 2007-08-22 2014-0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금속 하이드록시 탄산염 나노 입자가 코팅된 형광체 및그의 제조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01821A1 (ja) 2012-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9731B (zh) 由4價錳離子活化之發紅光錯合氟化磷光體
TWI512081B (zh) 具有被覆膜的鹼土金屬矽酸鹽螢光體粒子的製造方法
TWI541324B (zh) 螢光體材料及發光裝置
JP2008506011A (ja) 効率的な緑色発光蛍光体、及び赤色発光蛍光体との組合せ
US20120207923A1 (en) Method for Coating a Silicate Flourescent Substance
TWI667814B (zh)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6186201B2 (ja) 発光装置
TWI544058B (zh) 發光裝置
WO2014021353A1 (ja) 蛍光体材料および発光装置
TW201200580A (en) Fluorescent substance material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503399B (zh) Preparation of Mn - Activated Zinc - Aluminum Spinel Fluorescent Films
TWI599638B (zh) 螢光體材料之製造方法、螢光體材料、及發光裝置
KR200475471Y1 (ko) 형광체 재료 및 발광장치
JP5696650B2 (ja) 被覆膜付きアルカリ土類金属珪酸塩蛍光体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11042702A (ja) 蛍光体と蛍光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蛍光ランプ
JP2005281380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蛍光体の製造方法
JP2013023635A (ja) 被覆膜付きyag系蛍光体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