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40576A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 Google Patents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40576A
TW201140576A TW099137474A TW99137474A TW201140576A TW 201140576 A TW201140576 A TW 201140576A TW 099137474 A TW099137474 A TW 099137474A TW 99137474 A TW99137474 A TW 99137474A TW 201140576 A TW201140576 A TW 2011405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light
surface vibration
lens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7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sutomu Ishimoto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40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057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11B7/0917Focus-error method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G11B7/0909 - G11B7/0916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11B7/00453Recording involving spectral or photochemical hole burn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65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by using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72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on record carriers stor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11B7/00781Auxiliary information, e.g. index marks, address marks, pre-pits, gray cod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3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ervo format, e.g. guide tracks, pilot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44Recording layers for storing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for storing data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201140576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藉由接物透鏡而使第1光合焦於光碟 記錄媒體所擁有之記錄層內的所要位置以形成標記,藉此 而進行資訊記錄的記錄裝置。又,係有關於此種記錄裝置 中的控制方法。 【先前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3514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176902號公報 作爲藉由光的照射而進行訊號記錄/再生的光記錄媒 體,例如有 CD ( Compact Disc) 、DVD ( Digital Versatile Disc) 、BD(BlU-ray Disc:註冊商標)等之所謂的光碟 ,已經普及。 關於這些CD、DVD、BD等現況下已經普及的光記錄 媒體的下一世代的光記錄媒體,之前本申請人係提出了上 記專利文獻1或上記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所謂體積記錄型的 光記錄媒體。 此處,所謂體積記錄,就是例如圖1 3所示,對至少具 有覆蓋層1〇1與體積層(記錄層)102的光記錄媒體(體積 型記錄媒體1 〇〇 ),逐次改變焦點位置而進行雷射光照射 -5- 201140576 ’而在體積層102內進行多層記錄,以謀求大記錄容量化 之技術。 關於此種體積記錄,在上記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有, 一種稱作微全像方式的記錄技術。 微全像方式’係如下個圖Μ所示,大致區分成正片型 微全像方式和負片型微全像方式。 在微全像方式中,作爲體積層102的記錄材料,係採 用所謂的全像記錄材料。作爲全像記錄材料係例如光聚合 型光聚合物等廣爲人知。 正片型微全像方式,係如圖14(a)所示,將對向的2 道光束(光束A、光束Β)聚光在同位置以形成微細的干涉 條紋(全像),將其視爲記錄標記的手法。 又,圖14(b)所示的負片型微全像方式,係與正片 型微全像方式的想法相反,將預先形成好的干涉條紋以雷 射光照射予以抹除,將該當抹除部分視爲記錄標記的手法 〇 圖15係用來說明負片型微全像方式的圖。 在負片型微全像方式中,是在進行記錄動作之前,如 圖1 5 ( a )所示般地預先對體積層1 02進行用以形成干涉條 紋所需的初期化處理。具體而言,如圖中所示,將平行光 所成的光束C、D進行對向的照射,在體積層102的全體逐 漸形成兩者的干涉條紋。 藉由進行如此初期化處理而預先形成了干涉條紋之後 ,如圖15(b)所示,藉由抹除標記之形成,而進行資訊
S -6- 201140576 記錄。具體而言,在使聚焦對合於任意層位置的狀態下, 進行相應於記錄資訊的雷射光照射,以進行抹除標記所致 之資訊記錄。 又’本申請人係作爲與微全像方式不同之體積記錄手 法’也曾經提出過,例如專利文獻2所揭露的形成氣泡( 空孔)來作爲記錄標記的記錄手法。 ' 氣泡記錄方式,係例如對光聚合型光聚合物等之記錄 材料所構成的體積層1 02,以較高的功率進行雷射光照射 ’在上記體積層1 02內記錄下空孔(氣泡)的手法。如專 利文獻2所記載,如此形成的空孔部分,係爲與體積層丨〇 2 內其他部分的折射率不同的部分,在它們的交界部分,光 的反射率會被提高。因此,上記空孔部分係成爲記錄標記 而發揮機能,藉此以實現空孔標記之記錄所致之資訊記錄 〇 因爲此種氣泡記錄方式並非形成全像,因此在記錄時 只需從單側進行光照射即可。亦即,可不必像正片型微全 像方式那樣必須使2道光束聚光在同位置而形成記錄標記 〇 又,相較於負片型微全像方式,具有不須初期化處理 之優點。 此外,專利文獻2中雖然揭露,在進行氣泡記錄時要 進行記錄前的預塑光照射之例子,但即使省略此種預塑光 照射也還是能進行氣泡的記錄。 順便一提’雖然是如上記被提出各種記錄手法的體積 201140576 記錄型(亦簡稱爲體積型)的光碟記錄媒體,但此種體積 型光碟記錄媒體的記錄層(體積層),係並非具有例如反 射膜被複數形成之意思的明示性的多層構造者。亦即,於 體積層102中,並不像是一般的多層碟片所具備的那樣, 並未設置每一記錄層的反射膜及引導溝。 因此,如果只是之前圖13所示的體積型記錄媒體100 的構造本身,則在標記未形成的記錄時,是無法進行聚焦 伺服或循軌伺服。 因此實際上,對於體積型記錄媒體100是設置了,具 有如後面圖16所示之引導溝的作爲基準之反射面(基準面 )° 具體而言,在覆蓋層101的下面側形成有凹坑或凹軌 所成的引導溝(位置引導子),在該處成膜了選擇反射膜 103。然後,對於如此成膜有選擇反射膜103的覆蓋層102 的下層側,隔著圖中作爲中間層1 〇4的例如UV硬化樹脂等 之接著材料,層積了體積層102。 又,在做成了此種媒體構造之後,對於體積型記錄媒 體1 0 0,係如後面圖1 7所示,另外以不同於標記記錄(或 再生)所需雷射光(第1雷射光)的作爲位置控制用雷射 光之第2雷射光,進行照射。 如圖示,這些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係透過共通的 接物透鏡而照射至體積型記錄媒體1 00 ° 此時,假設若上記第2雷射光到達體積層1 〇2 ’則有可 能對該當體積層102內的標記記錄帶來不良影響。因此’
S -8- 201140576 在先前的體積記錄方式中,作爲上記第2雷射 與第1雷射光不同波長帶的雷射光,而且作爲 導溝形成面(基準面)的反射膜,係設置使参 射、讓第1雷射光穿透的具有如此波長選擇性 膜 1 03。 在了解以上的前提後,參照圖1 7,說明對 媒體1 00的標記記錄時之動作。 首先,當對尙未形成引導溝或反射膜的骨 行多層記錄時,會預先在體積層1 〇2內的深度 定要記錄標記之層位置是落在哪個層位置。在 在體積層1 02內形成標記之層位置(標記形成 資訊記錄層),例示了設定有第1資訊記錄層L 記錄層L5之總計5個資訊記錄層(標記形成層) 如圖示,第1資訊記錄層L 1的層位置,係被設 導溝所被形成的選擇反射膜1 〇3 (基準面)起 (深度方向)遠離第1偏置〇f-L1的位置。又, 錄層L2的層位置、第3資訊記錄層L3的層位置 錄層L4的層位置、第5資訊記錄層L5的層位置 設定成從選擇反射膜103起遠離第2偏置of-L2、 L3、第4偏置of-L4、第5偏置of-L5後的位置。 於標記尙未形成的記錄時,無法基於第1 射光而進行以體積層1 02內之各層位置爲對象 、循軌伺服。因此,記錄時的接物透鏡之聚焦 循軌伺服控制,係基於作爲位置控制用光的負 光,是使用 被形成在引 I 2雷射光反 的選擇反射 體積型記錄 I積層102進 方向上,設 圖中,作爲 層:亦稱作 -1〜第5資訊 I L的情形。 定成,從引 往聚焦方向 第2資訊記 、第4資訊記 ,係分別被 第3偏置of- 雷射光的反 的聚焦伺服 伺服控制、 I 2雷射光之 -9- 201140576 反射光,使該當第2雷射光的光點位置在選擇反射膜103上 追隨於引導溝的方式而進行之。 但是,屬於標記記錄光的第1雷射光,係必須要到達 比被形成在上記選擇反射膜1 〇3還下層側的體積層1 02。因 此,此情況的光學系裡,係有別於接物透鏡的聚焦機構, 另外設置了用來獨立調整第1雷射光之合焦位置所需的第1 雷射用聚焦機構。 此處,包含此種用來獨立調整第1雷射光之合焦位置 所需的機構,體積型記錄媒體1〇〇的記錄裝置之內部構成 例,示於圖1 8。 於圖18中,圖中表示爲LD1的第1雷射二極體111係爲 第1雷射光的光源,表示爲LD2的第2雷射二極體119係爲第 2雷射光的光源。由之前的說明也可理解,這些第1雷射二 極體111與第2雷射二極體119係被構成爲分別會發出不同 波長帶的雷射光。 如圖示,從第1雷射二極體111所射出的第1雷射光, 係透過準直透鏡112而入射至由固定透鏡113、可動透鏡 114、透鏡驅動部115所成的第1雷射用聚焦機構。藉由上 記透鏡驅動部115而使上記可動透鏡114往平行於第1雷射 光之光軸的方向驅動,入射至圖中之接物透鏡M7的第1雷 射光的視準度會有變化,可將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獨 立於接物透鏡1 1 7之驅動所致之合焦位置變化而進行調整 〇 透過了上記第1雷射用聚焦機構的第1雷射光,係入射
S -10- 201140576 至被構成爲讓與第1雷射光同波長帶之光穿透而其以外波 長帶的光會反射的雙色稜鏡1 1 6。 如圖示,已透過雙色稜鏡116的第1雷射光,係透過接 物透鏡1 1 8而對體積型記錄媒體1 00進行照射。接物透鏡 117係藉由2軸致動器118而被保持成可朝聚焦方向及循軌 方向進行位移。 又,從第2雷射二極體119所射出的第2雷射光,係在 透過了準直透鏡120之後,穿透過分束器121,入射至上述 的雙色稜鏡116。第2雷射光,係於該當雙色稜鏡117上被 反射,其光軸是與穿透過雙色稜鏡116之第1雷射光的光軸 一致地,入射至接物透鏡1 1 7。 入射至接物透鏡1 1 7的第2雷射光,係藉由後述的伺服 電路1 2 5所致之聚焦伺服控制而驅動著2軸致動器1 1 8,而 被合焦於體積型記錄媒體100的選擇反射膜103 (基準面) 〇 來自選擇反射膜103的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係透過接 物透鏡117而被雙色稜鏡116反射後,於分束器121上被反 射。被分束器121反射的第2雷射光之反射光,係透過聚光 透鏡1 22而聚光在光偵測器1 23的偵測面上。 矩陣電路1 24,係基於光偵測器1 23的受光訊號而生成 聚焦、循軌之各錯誤訊號,這些錯誤訊號係被供給至伺服 電路1 25。 伺服電路1 25係根據上記各錯誤訊號而生成聚焦伺服 訊號' 循軌伺服訊號。基於這些聚焦伺服訊號、循軌錯誤 -11 - 201140576 訊號來驅動上述2軸致動器118,就可實現接物透鏡117的 聚焦伺服控制、循軌伺服控制。 於該圖18所示的記錄裝置中,從關於體積型記錄媒體 1 〇〇而預先設定之各資訊記錄層L當中以所要之資訊記錄層 L爲對象而進行標記記錄時,係驅動控制著透鏡驅動部1 1 5 ,使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隨著已選擇之資訊記錄層L所 對應的偏置of的量而變化。 具體而言,此種資訊記錄位置的設定控制,係例如藉 由進行記錄裝置全體控制的控制器1 26來進行。亦即,藉 由該當控制器126,根據隨應於對象之資訊記錄層Lx而預 先設定之偏置量〇f-Lx,來將透鏡驅動部1 15作驅動控制, 就可使第1雷射光的資訊記錄位置(合焦位置),對合於 上記對象之資訊記錄層Lx。 此外,爲了避免誤解而說明,關於記錄時的第1雷射 光的循軌伺服,係如上述般地,由伺服電路125基於第2雷 射光之反射光而進行接物透鏡1 1 7的循軌伺服控制,藉此 而會自動地進行。 順便一提,針對已經進行過標記記錄的體積型記錄媒 體100,進行再生之際,並不需要像記錄時那樣,將接物 透鏡1 1 7之位置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加以控制。亦即 ,於再生時,只要以再生對象之資訊記錄層L上所被形成 的標記列爲對象,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進行接物透 鏡1 1 7的聚焦伺服控制、循軌伺服控制即可。 如上記所說明的體積記錄方式中,係對體積型記錄媒
S -12- 201140576 體1 0 0,使作爲標記記錄光的第1雷射光與作爲位置控制用 光的第2雷射光,透過共通的接物透鏡I17而(合成在同一 光軸上)進行照射。然後’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進 行接物透鏡Η 7的聚焦伺服控制、循軌伺服控制’即使體 積層102內沒有形成引導溝’仍可進行第1雷射光的聚焦伺 服、循軌伺服。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如圖1 8所示’在採用使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 (資訊記錄位置)以獨立於接物透鏡1 1 7的聚焦機構而改 變之構成時,如以下的圖1 9所示’會因爲體積型記錄媒體 1 〇 〇的面振而導致資訊記錄位置從原本的位置偏離之問題 〇 圖1 9 ( a )係圖示體積型記錄媒體1 〇〇沒有面振的理想 狀態,又,圖1 9 ( b )係圖示發生了從接物透鏡Π 7遠離方 向之面振的情形(稱作·方向之面振)’圖1 9 ( c )係圖示 發生了對接物透鏡Π 7接近方向之面振的情形(稱作+方向 之面振)。 首先,作爲前提’如圖1 8所說明’第2雷射光的合焦 位置係藉由針對接物透鏡1 1 7之聚焦伺服控制而會落在選 擇反射膜103上,因此接物透鏡117與選擇反射膜103之距 離,係總是爲圖中的Dor而呈現—定。 又,圖中表示成「P-rec」的第1雷射光的資訊記錄位 -13- 201140576 置,係藉由圖18所示的可動透鏡114之驅動而決定。此處 ,圖1 9 ( a )所示的理想狀態下的從選擇反射膜1 03至資訊 記錄位置p-rec間的距離,稱作「Drr」》 當發生了如圖19(b)所示的-方向之面振時,接物透 鏡117的在聚焦方向上之位置,係爲了維持上述的一定之 距離Dor,因而會往可動透鏡1 14側平移。 因爲接物透鏡11 7之位置會如此往可動透鏡1 14側平移 ,所以造成從可動透鏡114側入射至接物透鏡117的第1雷 射光的入射直徑,會從圖19(a)所示的理想狀態起發生 變化。具體而言,此時係爲,上記入射直徑會小於理想狀 態。 伴隨於此,在圖1 9 ( a )的理想狀態下,吻合於對象 之層位置的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資訊記錄位置p-rec ) ,會變成如圖19(b)所示般地往+方向偏離(圖中的偏移 量 +Dd)。 另一方面,當發生了如圖19(c)所示的+方向之面振 時,接物透鏡117的在聚焦方向上之位置,會從可動透鏡 114往遠離方向平移。因爲接物透鏡Π7之位置會如此從可 動透鏡1 14往遠離方向平移,所以造成從可動透鏡1 14側入 射至接物透鏡1 1 7的第1雷射光的入射直徑,變成較大於理 想狀態。伴隨於此,當發生了 +方向之面振時,相較於理 想狀態,資訊記錄位置p-rec會往-方向偏離(圖中的偏移 量-D d )。 如此在圖18中所說明的體積型記錄媒體1〇〇的記錄裝
S -14- 201140576 置之構成,亦即: •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是透過共通的接物透鏡]17 而照射 •接物透鏡1 1 7的聚焦伺服控制,係使第2雷射光合焦 於體積型記錄媒體100之基準面(選擇反射膜103 )而進行 •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資訊記錄位置p-reC ),是 改變入射至接物透鏡117的第1雷射光的視準度而進行調整 在此種構成中,起因於碟片之面振,而會造成資訊記 錄位置P - r e C往聚焦方向偏離之問題。 此時,隨著面振之大小或各資訊記錄層L的層間隔之 設定’有時也可能導致相鄰層彼此間的資訊記錄位置p_rec 重疊。若發生此事,則無法正確地再生記錄訊號。 爲了避免如此問題,作爲第1個對策可舉出,把各層 的層間隔保持成面振所致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變動以上。 然而’此手法下,由於面振量係爲不確定,因此會有 不確定要把層間隔保留多少程度而進行記錄之問題。又, 無法把各層在聚焦方向上縮近,要謀求記錄容量的增大化 ,是非常的困難。 又’作爲避免上記問題的其他手法可舉出有,設計成 無法裝卸碟片的系統。 此處’作爲面振的原因雖然可舉例如碟片的歪斜,但 碟片的歪斜’係由於碟片抓鉗於旋轉驅動部時的歪斜、或 抓鉗面上夾有雜物而導致歪斜等複合要因所產生。因此, 若設計成無法裝卸碟片之系統,則由於各層上面振之影響 -15- 201140576 大致相同,因此可避免記錄時各層記錄訊號重疊之問題。 因此,可將各層在聚焦方向上縮近,其所換來的是,可謀 求記錄容量的增大化。 然而,在此方法中,由於完全無法更換碟片,因此例 如碟片不良時就無法只更換碟片。甚至,使某台記錄裝置 所記錄之資料在別台記錄裝置上讀出這種事情也做不到。 亦即由這些點來看,會損及便利性。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有鑑於如上記之問題點,在本發明中,作爲記錄裝置 係爲如下構成。 亦即,本發明的記錄裝置,係屬於藉由接物透鏡而使 第1光合焦於光碟記錄媒體所擁有之記錄層內的所要位置 以形成標記,藉此而進行資訊記錄的記錄裝置,具備有旋 轉驅動部,係將上記光碟記錄媒體進行旋轉驅動。 又,具備有聚焦伺服控制部,係對被形成在上記光碟 記錄媒體的反射膜,透過上記接物透鏡而將異於上記第1 光的第2光予以聚光,基於聚光在該當反射膜的上記第2光 的反射光’而使上記第2光的合焦位置追隨著上記反射膜 上的方式,控制上記接物透鏡的位置。 又’具備有記錄位置設定部,係使入射至上記接物透 鏡的上記第1光的視準度產生變化而設定上記第】光在聚焦 方向上的資訊記錄位置。 又’具備有面振量推定部,係推定上記光碟記錄媒體
S -16- 201140576 的面振量。 而且還具備有面振推定量取得控制部,係使上記光碟 記錄媒體旋轉驅動,執行上記面振量推定部的上記面振量 之推定動作’以取得碟片1圈內的每一旋轉角度的面振推 定量。 若依據上記本發明,則 •第1光與第2光是透過共通的接物透鏡而照射 •接物透鏡的聚焦伺服控制,係使第2光合焦於被形 成在光碟記錄媒體之反射膜上而進行 •第1光的資訊記錄位置(合焦位置),是改變入射 至接物透鏡的第1光的視準度而進行設定(調整) 在此種構成之下,可取得碟片1圈內的每一旋轉角度 之面振推定量。藉此,就可基於上記所取得的面振推定量 之資訊,來適切地補正上記第1光的聚焦方向上的資訊記 錄位置之偏移。 [發明效果] 如上所述’若依據本發明,則第1光與第2光是透過共 通的接物透鏡而進行照射’且接物透鏡的聚焦伺服控制, 係使第2光合焦於被形成在光碟記錄媒體之反射膜上而進 行’且第1光的資訊記錄位置,是改變入射至接物透鏡的 第1光的視準度而進行設定的情況下,藉由取得碟片1圈內 的每一旋轉角度之面振推定量,就可將起因於面振所產生 的上記第1光的聚焦方向上的資訊記錄位置之偏移,基於 -17- 201140576 上記所取得的面振推定量之資訊,適切地加以補正。 藉由可以如此適切地補正資訊記錄位置之偏移,在使 上記第1光被合焦於光碟記錄媒體所擁有之記錄層內的所 要位置而進行多層記錄時,可縮近各資訊記錄層的層間隔 ,可謀求大記錄容量化。 又,若依據上記本發明,則可容許碟片的裝卸,可以 防止設計成像是例如硬碟機(HDD )那樣無法裝卸碟片之 系統時的便利性降低。 【實施方式】 以下,逐一說明用以實施發明的最佳形態(以下稱作 實施形態)。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 1.作爲記錄對象的光碟記錄媒體之例子> < 2 .關於伺服控制> <3.實施形態的記錄裝置之內部構成> < 4.作爲實施形態的面振量推定•資訊記錄位置補正 手法> [4-1.補正手法之槪要] [4-2.用來推定面振量所需的具體手法] [4-3.資訊記錄位置補正的具體手法] [4-4.面振量推定·資訊記錄位置補正所需的具體構成 •處理例] [4-5·實施形態的總結]
S -18- 201140576 < 5 ·變形例> < 1.作爲記錄對象的光碟記錄媒體之例子> 圖1係圖示了實施形態的記錄裝置之記錄對象的光碟 記錄媒體的剖面構造圖。 實施形態中作爲記錄對象的光碟記錄媒體,係被設計 成所謂的體積記錄型光碟記錄媒體,以下稱作體積型記錄 媒體1。 作爲光碟記錄媒體的體積型記錄媒體1,係在被記錄 裝置旋轉驅動之狀態下,進行雷射光照射以進行標記記錄 (資訊記錄)。 此外’所謂光碟記錄媒體,係爲藉由光的照射而進行 資訊記錄(及再生)的圓盤狀記錄媒體之總稱。 如圖1所示,體積型記錄媒體1中係從上層側起依序形 成有覆蓋層2、選擇反射膜3、中間層4、體積層5。 此處’本說明書中的所謂「上層側」,係把後述作爲 實施形態之記錄裝置(記錄裝置1 〇 )側所發出的雷射光所 入射的面當作上面時所指的上層側。 又’本說明書中係採用「深度方向」之用語,但該所 謂「深度方向」’係指在上記「上層側」的定義下,與上 下方向(縱方向)一致之方向(亦即來自記錄裝置側的雷 射光的入射方向之平行方向;聚焦方向)。 於體積型記錄媒體1中,上記覆蓋層2,係由例如聚碳 酸酯或聚丙烯酸等樹脂所成,如圖示,在其下面側,形成 •19- 201140576 用來引導記錄位置所需之引導溝,伴隨於此而會被賦予凹 凸的剖面形狀。 作爲上記引導溝,係以連續溝(凹軌)、或凹坑列而 形成之。例如當引導溝是由凹坑列所形成時,藉由凹坑與 凸軌之長度的組合,而記錄下位置資訊(絕對位置資訊: 在本例中係指旋轉角度資訊與半徑位置資訊)。或者,當 引導溝是凹軌時,藉由使該當凹軌週期性地蛇行(搖擺) 而形成,就可藉由該蛇行之週期資訊來進行位置資訊之記 錄。 覆蓋層2,藉由使用形成有此種引導溝(凹凸形狀圖 案)的印模,以射出成形等而被生成。 又,形成有上記引導溝的上記覆蓋層2的下面側,係 成膜有選擇反射膜3。 此處,如前面也有說明,在體積記錄方式中,有別於 對作爲記錄層的體積層5進行標記記錄所需的記錄光(第1 雷射光),用來根據如上記之引導溝而獲得循軌或聚焦之 錯誤訊號所需的伺服光(位置控制用光,亦稱作第2雷射 光),是另外照射。 此時,假設若上記伺服光到達體積層5,則有可能對 該當體積層5內的標記記錄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必須要有 ,讓伺服光反射、讓記錄光穿透的具有如此選擇性之反射 膜。 在先前以來的體積記錄方式中,記錄光與伺服光係分 別使用波長帶不同的雷射光,爲了對應於此,作爲上記選
S -20- 201140576 擇反射膜3 ’係採用讓與伺服光同一波長帶的光線會反射 、其以外之波長帶的光會穿透的具有此種波長選擇性的選 擇反射膜。 在上記選擇反射膜3的下層側,係隔著例如U V硬化樹 脂等作爲接著材料所構成的中間層4,而接著(層積)了 作爲記錄層的體積層5。 作爲體積層5的材料(記錄材料),係例如之前所說 明過的正片型微全像方式或負片型微全像方式、氣泡記錄 方式等’只要隨著所採用之體積記錄方式而採用最適宜者 即可。 此外’本發明中對於對象光碟記錄媒體之標記記錄方 式並不應作特別限定’只要在體積記錄方式之範疇中採用 任意的方式即可。 此處’於具有如上記構成的體積型記錄媒體丨中,伴 隨上述引導溝之形成而被給予了凹凸剖面形狀的選擇反射 膜3 ’係如後面也有說明般地,在基於第2雷射光進行第1 雷射光之位置控制時,用來作爲基準的反射面。在這層意 義上,將選擇反射膜3所被形成的面,以下稱之爲基準面 Ref。 < 2 ·關於伺服控制> 接著’針對以體積型記錄媒體1爲對象的記錄時的伺 服控制’參照圖2來說明。 於圖2中’如前述,對於體積型記錄媒體1,除了照射 -21 - 201140576 用來作爲標記記錄光的雷射光(第1雷射光),並且還照 射與其波長帶不同的用來作爲伺服光的雷射光(第2雷射 光)。 如圖示,這些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係會透過共通 的接物透鏡(圖4中的接物透鏡17)而照射至體積型記錄 媒體1。 此處,如圖1所示,在體積層5,係與例如DVD ( Digital Versatile Disc)或 BD ( Blu-ray Disc :註冊商標) 等現狀的光碟的多層碟片不同,在記錄對象的各層位置上 ,係未形成具有凹坑或凹軌等所構成之引導溝的反射面。 因此,在標記尙未被形成的記錄時,關於第1雷射光的聚 焦伺服或循軌伺服,係無法使用第1雷射光本身的反射光 來進行。 因爲這點,在對體積型記錄媒體1記錄時’針對第1雷 射光的循軌伺服·聚焦伺服係都可使用作爲伺服光的第2 雷射光之反射光來進行。 具體而言,關於記錄時的第1雷射光的聚焦伺服,係 首先,設置了可以僅使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獨立變化的 第1雷射光用聚焦機構(後面圖4中所說明的固定透鏡13、 可動透鏡1 4、透鏡驅動部1 5之組合),然後’基於以選擇 反射膜3 (基準面Ref )爲基準的如圖所示的偏置〇f ’控制 上記第1雷射光用聚焦機構而進行之。 此處,如上述,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係透過共通 的接物透鏡而照射至體積型記錄媒體1。然後’第2雷射光 £ -22- 201140576 的聚焦伺服,係使用來自該當第2雷射光的基準面Ref (選 擇反射膜3 )的反射光,控制上記接物透鏡,就可進行之 〇 如此,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係透過共通的接物透鏡 而照射,且第2雷射光的聚焦伺服是藉由基於來自該當第2 雷射光之基準面Ref的反射光而控制接物透鏡而被進行, 因此可以使得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能夠追隨於體積型記 錄媒體1的面變動。然後,藉由如上記的第1雷射光用聚焦 機構,藉由把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偏置了上記偏置of之 値的份量,就可使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追隨於體積層5內 的所要之深度位置。 此外,爲了避免誤解而說明,上記說明係以沒有面振 之理想狀態爲前提。 於圖2中,作爲在體積層5設定5個標記形成層(亦稱 作資訊記錄層)L時所對應之各偏置of的例子,圖示了設 定有對應於第1資訊記錄層L1之層位置的第1偏置〇f_L1、 對應於第2資訊記錄層L2之層位置的第2偏置〇f_ L2、對應 於第3資訊記錄層L3之層位置的第3偏置of-L3、對應於第4 資訊記錄層L4之層位置的第4偏置〇f-L4、對應於第5資訊 記錄層L5之層位置的第5偏置of-L5的情形。藉由使用這些 偏置〇 f之値來驅動前述第1雷射用的聚焦機構,就可將深 度方向上的標記之形成位置(資訊記錄位置),從作爲第 1資訊記錄層L1之層位置、作爲第2資訊記錄層L2之層位置 、作爲第3資訊記錄層L3之層位置、作爲第4資訊記錄層L4 -23- 201140576 之層位置、作爲第5資訊記錄層L5之層位置當中,作適宜 選擇。 又,關於記錄時的第1雷射光的循軌伺服,係利用如 上述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是透過共通的接物透鏡而照射 這點,使用來自基準面Ref的第2雷射光之反射光進行接物 透鏡之循軌伺服控制而加以實現。 亦即,再生時的伺服控制係可進行如下。 圖3係再生時的伺服控制的說明圖。此外,在該圖3中 ,作爲再生時的體積型記錄媒體1之狀態,是例示了第1資 訊記錄層L 1〜第5資訊記錄層L5全部都已經記錄下標記列 的狀態。 已經形成有標記列的體積型記錄媒體1,在再生時, 關於第1雷射光的聚焦伺服控制,係可以已經記錄之標記 列爲對象而進行。因此,再生時的關於第1雷射光的聚焦 伺服控制,係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控制接物透鏡, 藉此而使合焦位置追隨於再生對象的空孔標記列(資訊記 錄層L )而進行。 又,作爲再生時的關於第1雷射光的循軌伺服控制也 是,藉由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驅動接物透鏡而進行 。亦即,係使得第1雷射光的光點位置追隨於對象之資訊 記錄層L上所被形成之標記列而進行。 此外,由上記說明也可理解,記錄在體積層5內的資 訊的再生中,係不但不需要第2雷射光的伺服控制,也不 需要第2雷射光的發光本身。
S -24- 201140576 ίΐ是’爲了對再生開始位置進行存取,必須要讀出被 記錄在基準面Ref上的絕對位置資訊,因此在向再生開始 位置的存取結束前,會進行關於第2雷射光的聚焦·循軌 伺服。具體而言,在再生開始位置的存取結束前,第2雷 射光的聚焦伺服控制,係藉由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 使該當第2雷射光合焦於基準面Ref上而驅動接物透鏡,而 進行之。又,存取結束前的第2雷射光之循軌伺服控制, 係藉由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使該當第2雷射光的光點 位置追隨著被形成在基準面Ref上的引導溝而驅動接物透 鏡,而進行之。 此外,上記所說明的再生時的伺服控制係僅爲了參考 而表示之一例,並非限定於此一手法。 < 3 .實施形態的記錄裝置之內部構成> 圖4係圖示,針對圖1所示之體積型記錄媒體1進行記 錄的本實施形態的記錄裝置10的內部構成。 首先,對記錄裝置1〇裝塡的體積型記錄媒體1,係於 該當記錄裝置1 〇的所定位置上,使其中心孔被抓持地裝載 ,藉由圖中的轉軸馬達(SPM ) 29而被保持成可旋轉驅動 之狀態。 然後,在記錄裝置1 〇中’係分別設有用來對藉由上記 轉軸馬達29而被旋轉驅動之體積型記錄媒體1照射第1雷射 光、第2雷射光所需之光源亦即第1雷射二極體11、第2雷 射二極體1 9。 -25- 201140576 此處,如前述,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係各自波長 不同。本例的情況下,第1雷射光的波長係設爲大約405 nm 左右(所謂藍紫色雷射光),第2雷射光的波長係設爲大 約650nm左右(紅色雷射光)。 從第1雷射二極體1 1所射出的第1雷射光,係透過準直 透鏡12而被轉成平行光之後,入射至由固定透鏡13、可動 透鏡1 4、透鏡驅動部1 5所成之擴束器(第1雷射用聚焦機 構)。該擴束器係在身爲光源的第1雷射二極體1 1附近側 配置有上記固定透鏡1 3,在遠離上記第1雷射二極體1 1側 配置有上記可動透鏡14,該當可動透鏡14係藉由透鏡驅動 部15而在平行於第1雷射光之光軸的方向上被驅動,藉此 而使入射至圖中之接物透鏡17的第1雷射光的視準度改變 ,針對該當第1雷射光而獨立進行聚焦控制。 透過上記擴束器後的第1雷射光,係入射至雙色稜鏡 16。雙色稜鏡16係被構成爲,其選擇反射膜是讓與第1雷 射光同波長帶的光線穿透,其以外波長的光則會反射。因 此如上述所而入射的第1雷射光,係會穿透雙色稜鏡16。 已透過雙色稜鏡16的第1雷射光,係如圖所示,透過 接物透鏡1 7而對體積型記錄媒體1進行照射。 對於接物透鏡17係設有,將該當接物透鏡17保持成可 在聚焦方向(對體積型記錄媒體1接近遠離之方向)、及 循軌方向(正交於上記聚焦方向之方向;體積型記錄媒體 1的半徑方向)作位移的2軸致動器18。 該當2軸致動器1 8,係具備聚焦線圈、循軌線圈,藉
S -26- 201140576 由從後述的伺服電路2 5對這些聚焦線圈、循軌線圈分別 予驅動電流’以使接物透鏡1 7在聚焦方向、循軌方向上 別作位移。 又,從第2雷射二極體19所射出的第2雷射光,係透 準直透鏡20而被轉成平行光之後,穿透過分束器21而入 至雙色稜鏡1 6。 如之前所述,雙色稜鏡16係被構成爲,讓與第1雷 光同波長帶的光線穿透,其以外波長的光則會反射,因 上記第2雷射光係被雙色稜鏡1 6反射,如圖所示其光軸 彎折90°而與第1雷射光之光軸呈一致地入射至接物透鏡 〇 入射至接物透鏡1 7的第2雷射光,係伴隨伺服電路 所作的聚焦伺服控制而驅動控制著前述的2軸致動器1 8 藉此而被合焦於體積型記錄媒體1的基準面Ref。 又,如此對體積型記錄媒體1照射第2雷射光而得的 當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係穿透過接物透鏡1 7之後,被 色稜鏡1 6反射,入射至前述的偏光分束器2 1。如此入射 分束器21的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係被該當分束器2 1所反 ,藉由聚光透鏡22而聚光在光偵測器(PD ) 23的偵測面 〇 此處,雖然省略圖示的說明,但實際上,在記錄裝 10中,係設有用來使包含上記說明之光學系全體之光學 往循軌方向滑移驅動的滑移驅動部’藉由該當滑移驅動 所作的上記光學頭之驅動,可使雷射光的照射位置廣範 給 個 過 射 射 此 被 17 25 該 雙 至 射 上 置 頭 部 圍 -27- 201140576 地位移。 又’在記錄裝置10中,係作爲用來以第1雷射光而進 行對體積層5內之資訊記錄所需的構成,而也設置有隨著 記錄資料而將第1雷射二極體11作發光驅動的記錄處理部 〇 上記光偵測器23所致之受光訊號,係對矩陣電路24作 供給》 矩陣電路24,係對應於上記作爲光偵測器23的複數受 光元件所輸出之電流而具備電流電壓轉換電路、矩陣演算 /增幅電路等,藉由矩陣演算處理而生成必要之訊號。 具體而言,係生成聚焦伺服控制所需的聚焦錯誤訊號 FE、循軌伺服控制所需的循軌錯誤訊號TE。 甚至還會生成,用來進行基準面Ref上所被記錄之絕 對位置資訊之偵測所需的位置資訊偵測用訊號Dps。 被矩陣電路24所生成的位置資訊偵測用訊號Dps,係 如圖示般地供給至位置資訊偵測部26。位置資訊偵測部26 係基於上記位置資訊偵測用訊號Dps,而偵測出被記錄在 基準面Ref的絕對位置資訊(半徑位置資訊及旋轉角度資 訊)。已被偵測出來的絕對位置資訊,係對控制器27進行 供給。 又,已被矩陣電路24所生成的聚焦錯誤訊號FE及循軌 錯誤訊號TE,係被供給至伺服電路25。 伺服電路25,係基於聚焦錯誤訊號FE、循軌錯誤訊號 TE ’而分別生成聚焦伺服訊號FS、循軌伺服訊號TS,基
S -28- 201140576 於這些聚焦伺服訊號F S、循軌伺服訊號T S而分別驅動2軸 致動器1 8的聚焦線圈、循軌線圈,藉此以進行針對接物透 鏡1 7的聚焦伺服控制、循軌伺服控制。 又,伺服電路25係也會隨著來自控制器27之指示’作 爲把循軌伺服迴圈關閉而對上記循軌線圈給予跳躍脈衝以 實現軌道跳躍動作,或進行循軌伺服的誘導控制等。又, 也會進行聚焦伺服的誘導控制等。 又,在本例的情況中,伺服電路25係還具有推定體積 型記錄媒體1之面振量之機能這點,將於後述。 旋轉控制部2 8,係基於來自控制器2 7的指示而進行轉 軸馬達2 9的驅動控制。 控制器27,係由例如具備CPU ( 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ROM (Read Only Memory)等之記億體(記憶裝 置)的微電腦所構成,例如依照上記ROM中所記憶的程式 而執行控制、處理,以進行記錄裝置1 0的整體控制。 具體而言,控制器27,係如之前圖2所說明,基於預 先對應於各層位置而被設定的偏置of之値,而進行第1雷 射光的合焦位置之控制(深度方向上的記錄位置之選擇) 。更具體而言,控制器2 7,係基於對應於記錄對象之資訊 記錄層Lx所設定之偏置〇 f- Lx之値來驅動透鏡驅動部1 5, 以進行深度方向上的資訊記錄位置之選擇(設定)。 又,尤其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控制器2 7,係藉由 執行後面圖12所示之處理而進行用來補正起因於體積型記 錄媒體1之面振所造成的資訊記錄位置之偏離所需之控制 -29- 201140576 ,但關於這點將於後述。 < 4.作爲實施形態的面振量推定•資訊記錄位置補正 手法> [4-1 ·補正手法之槪要] 此處,由目前爲止的說明也可理解,在本實施形態中 ,關於對體積型記錄媒體1的雷射光照射,係採用以下構 成: •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是透過共通的接物透鏡17而 照射 •接物透鏡1 7的聚焦伺服控制,係使第2雷射光合焦 於體積型記錄媒體1中所被形成之基準面Ref (選擇反射膜 3 )而進行 •第1雷射光的資訊記錄位置(合焦位置)’是改變 入射至接物透鏡17的第1雷射光的視準度而進行設定(調 整) 如之前圖19所說明,在採用上記這種構成時,隨著體 積型記錄媒體1之面振的發生’第1雷射光所作的資訊記錄 位置,會發生聚焦方向上的偏離。 具體而言,在發生了往接物透鏡17接近方向的面振之 際,上記資訊記錄位置會從接物透鏡1 7往遠離方向偏離( 圖19(b)),反之,在發生了從接物透鏡17遠離方向的 面振之際,上記資訊記錄位置會往接物透鏡1 7接近方向偏 離(圖 19 ( c ))。
S -30- 201140576 此處,此種面振係起因於碟片翹曲等而產生,於碟片 1圈內,其發生量係有變化。 有鑑於此種問題點,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對碟片1圈 內的每一旋轉角度來測定(推定)面振的發生量,基於該 當每一旋轉角度的面振發生量之資訊,而進行每一旋轉角 度的資訊記錄位置之補正。 圖5係作爲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記錄位置補正手法之槪 要的說明圖。 此外,於圖5中,圖5(a)〜圖5(c)之各圖中係分 別圖示聚焦方向上的可動透鏡1 4之位置(圖中一點鎖線所 示的「可動透鏡之位置」)、接物透鏡17之位置、基準面 Ref之位置的關係,和透過接物透鏡1 7所照射的第1雷射光 、第2雷射光之光線的樣子,圖5 ( a )係圖示未發生面振 的理想狀態,圖5 ( b )係圖示發生了從接物透鏡1 7遠離方 向之面振的狀態(稱作-方向之面振),圖5 ( c )係圖示 發生了對接物透鏡1 7接近方向之面振的情形(稱作+方向 之面振)。 此處,在記錄時,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資訊記錄 位置p-rec),係會設定成與體積層5內的某對象之資訊記 錄層Lx—致。於圖5(a)〜(c)的各圖中使可動透鏡I4 的位置位於相同位置的原因,是要表示資訊記錄位置p-rec 的設定控制狀態是要獲得相同狀態。 首先,於圖5 ( a )所示的理想狀態下,此時的接物透 鏡17、基準面Ref (選擇反射膜3 )、資訊記錄位置p-rec的 -31 - 201140576 位置關係,係和圖1 9 ( a )所示相同。 此處,圖5 ( a )所示的理想狀態下的從基準面Ref至 資訊記錄位置p-rec間的距離,稱作「Drr」。該距離Drr, 理想上是與從基準面Ref至對象資訊記錄層Lx的距離一致 〇 又,理想狀態下的接物透鏡17至基準面Ref之間的距 離,係如圖示標示爲「Dor」》 在此前提之下,於本實施形態中,隨應於面振所產生 的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偏離的補正,係對聚焦伺服迴圈, 賦予相應於面振量的偏置。換言之,是使通常係被設定爲 「〇」的聚焦伺服控制之目標値,隨著面振量而被偏置》 由之前圖19中的說明也可理解,隨著面振的發生,從 可動透鏡14入射至接物透鏡17的第1雷射光的入射直徑會 有變化,因而會產生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偏離。因此,爲 了抵消起因於面振所造成的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偏離,只 要對聚焦伺服迴圈給予偏置,使得可動透鏡14至接物透鏡 17之距離無關於面振之發生皆成爲一致即可。亦即,只要 對聚焦伺服迴圈給予一與面振量成比例的偏置即可。 具體而言,當發生了圖5(b)所示的-方向之面振時 ,若是通常情況(先前的情況),則接物透鏡1 7的位置係 伴隨著聚焦伺服控制的進行而會朝可動透鏡1 4側平移,但 在本實施形態中,會對聚焦伺服迴圈給予偏置,以抵消此 種聚焦伺服控制所致之面振追隨份量之位移。亦即,此情 況下,接物透鏡17至基準面Ref的距離,係會小於理想狀
S -32- 201140576 態時的Dor,是以使得接物透鏡1 7在聚焦方向上之位置不 會從理想狀態時的位置有所變化的方式,進行控制。其結 果爲’可防止資訊記錄位置p-rec的偏離。 又,當發生了圖5(c)所示的+方向之面振時,通常 情況下,接物透鏡1 7的位置係伴隨著聚焦伺服控制而往基 準面Ref側平移,但本情況下也是對聚焦伺服迴圈給予偏 置以抵消聚焦伺服控制所致之接物透鏡1 7的面振追隨份量 之位移(亦即此時接物透鏡1 7至基準面Ref的距離會大於 理想狀態的Dor ),藉此可使接物透鏡1 7在聚焦方向上之 位置不會從理想狀態時的位置有所變化而進行控制,可防 止資訊記錄位置p-rec的偏離。 [4-2.用來推定面振量所需的具體手法] 此處,關於面振量測定(推定)手法,係可考慮有數 種,但在本例中作爲一例,舉出基於聚焦誤差資訊來推定 面振量的手法。 圖6係圖示了聚焦伺服控制系的模型。 於圖6中,圖中的「r」係爲聚焦伺服控制的控制目標 値,此時係爲r = 0。又,圖中的「e」係表示聚焦錯誤訊 號F E的値。 又,圖中的「C」係將相當於聚焦伺服演算(控制演 算)的傳遞函數予以區塊化圖示,以下稱作區塊C。 又,圖中的「P」係將相當於2軸致動器1 8之回應特性 的傳遞函數予以區塊化圖示,以下稱作區塊P。 -33- 201140576 又,「d」係表示被給予至聚焦伺服控制系的擾亂, 亦即表示面振,「y」係表示聚焦伺服控制系的輸出。 如該圖6所示,聚焦伺服控制系中的輸出y與聚焦錯誤 訊號FE的値e,係可用下式來表示。 -eCP + d = y . · ·[式 1] e = y-r · . ·[式 2] 因此,根據這些[式1][式2],面振量d係可表示成 d = r + (l+CP)e . . •[式 3] 此處,由於r = 〇,因此面振量d係爲 d= (l + CP)e . ·.[式 4] 如此,面振量d係藉由對於對聚焦錯誤訊號FE(e)乘以 區塊C之傳遞函數與區塊P之傳遞函數而得的「CPe」此一 値,加算上聚焦錯誤訊號FE之値e,就可求出。 但是,於實際的構成中,由於相當於2軸致動器18之 回應特性的區塊P之輸出係不是以數値的方式而被獲得, 因此如以下之圖7的模型所示,面振量係使用2軸致動器18 的鑑別模型P-imt,而以面振推定量d-imt的方式求出。 亦即,如此圖7所示,面振推定量d-imt係藉由 d-imt = eCP-imt + e ♦ · •[式 5] 而求出。 此處,2軸致動器18的鑑別模型P-imt (傳遞函數)’ 係預先以實機進行實驗而求出。 圖8係將[式5]所求出的面振推定量d-imt之波形、和以 雷射位移計所實測到的面振量d之波形,加以對比而圖示
S -34- 201140576 參照該圖8可以理解,面振量d的實測値與[式5]所算出 的面振推定量d-imt,係呈現良好的相關。 圖9係用來說明根據上記[式5]而求出面振推定量d-imt 所需的實際構成例的圖,在伺服電路25的內部構成當中, 將聚焦伺服訊號FS的生成系與面振推定量d-imt的算出系 之構成予以抽出圖示。 如該圖9所示,在伺服電路25內,係設有伺服演算部 巨 S 年 F 圖 c^ 自算訊 來演服 於服伺 對伺焦 係行聚 其進成 ,, 生 ο Β /Λ 3 F 以 示 所 補 位 號’ 訊理 誤處 錯} 焦等 聚予 的賦 24益 路增 電圏 陣迴 矩或 之償 Γη部 d-i? 量加 定1¾ 推 3 振器 面波 爲濾 作予 , 賦 裡性 25特 路器 電動 服致 伺有 的設 例’ 本成 在構 ’ 之 後系 然出 算 的 如圖示,致動器特性賦予濾波器3 1,係將從伺服演算 部3 0所輸出之聚焦伺服訊號FS予以輸入,對該當聚焦伺月艮 訊號FS,賦予2軸致動器18的回應特性。具體而言,對該 當致動器特性賦予濾波器3 1,係設定了相當於前述鑑別模 型P-imt之傳遞函數的濾波器特性(頻率特性),藉由該 當濾波器特性而對聚焦伺服訊號FS施行濾波處理,以賦予 2軸致動器18的回應特性。 加算部3 2係將如此被致動器特性賦予濾波器3 1賦予特 性過的聚焦伺服訊號F S、和聚焦錯誤訊號F E,進行加算。 藉此而獲得面振推定量d-imt。 -35- 201140576 [4-3.資訊記錄位置補正的具體手法] 如前述,於本例中,面振量之推定係於碟片的1圈內 對每一旋轉角度而進行。換言之,如上記的面振推定量d- imt之値,係會就體積型記錄媒體1的每一旋轉角度而取得 〇 如此用來對每一旋轉角度取得面振推定量d-imt之値所 需的控制,係由圖4所示的控制器27來進行。 具體而言,控制器27,係藉由轉軸馬達29而使體積型 記錄媒體1被旋轉驅動的狀態下且藉由伺服電路25而執行 聚焦伺服控制及循軌伺服控制的狀態下,一面取得從位置 資訊偵測部26所供給之旋轉角度資訊,一面如前述般地取 得伺服電路25所算出之面振推定量d-imt的値。然後,對已 取得之每一旋轉角度資訊,建立關連至面振推定量d-imt之 値,而生成如以下圖10所示的旋轉角度-面振量對應資訊 〇 如該圖1 〇所示,於本例中,旋轉角度-面振量對應資 訊,係對旋轉角度每Γ,將該旋轉角度上的面振推定量d-imt之値,建立關連而成的資訊。 控制器27係將此種旋轉角度-面振量對應資訊,例如 儲存在內部的記憶體等。 此處,此種碟片1圈內的面振推定量d-imt之取得(旋 轉角度-面振量對應資訊之生成),係可考慮在體積型記 錄媒體1裝塡之際的啓動(start-up )動作時,預先進行。 或者,亦可在記錄動作正要開始之前(記錄開始之觸發發
S -36- 201140576 生後起,到實際開始記錄動作爲止之期間)進行。 於本例中係假設,碟片1圈份的面振推定量d-imt之取 得係在前者的啓動動作時時進行,而繼續以下的說明。 藉由事前取得如圖10所示的碟片1圈內的面振推定量 d-imt之値,基於該當已取得之面振推定量d-imt之値,就 可對每一旋轉角度適切地進行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補正。 亦即,此時的補正,係基於記錄中從體積型記錄媒體 1所偵測出來的旋轉角度資訊,而使用相應於實際體積型 記錄媒體1之旋轉角度的面振推定量d-imt之値來進行。 具體而言’控制器27,係隨應於記錄動作的開始觸發 之發生’基於從位置資訊偵測部26所輸入之旋轉角度資訊 與如圖1 0所示的旋轉角度-面振量對應資訊,將目前的體 積型記錄媒體1的旋轉角度所建立關連之面振推定量d-imt 之値,依序對伺服電路25輸出。 伺服電路25 ’係將如此所被供給之面振推定量d-imt之 値所相應的偏置’依序賦予至例如對聚焦錯誤訊號F E。 藉此’對於此時的聚焦伺服迴圈,就會對應於此時點 上的體積型記錄媒體1之旋轉角度而給予了預先取得之面 振推定量d - i m t之値所相應的偏置,其結果爲,可對每—旋 轉角度,適切地補正資訊記錄位置p-rec的偏離。 [4-4.面振量推定.資訊記錄位置補正所需的具體構成 •處理例] 圖1 1係如上,對聚焦伺服迴圈給予相應於面振推定量 -37- 201140576 d-imt之値的偏置而進行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補正所需的 具體構成例之圖示。 此外,在該圖1 1中,在圖4所示之伺服電路25的內部 構成當中,將聚焦伺服訊號FS的生成系、面振推定量d-imt的算出系之構成,連同相應於面振推定量d-imt之偏置 賦予系之構成,予以抽出圖示。 此外,於圖1 1中,關於之前已經說明過的圖9之部分 ,係標示同一符號並省略說明。 如該圖1 1所示,於伺服電路25中,對伺服演算部30係 透過圖中的減算部33而輸入著聚焦錯誤訊號FE。 此外,在圖中,減算部33係被插入在圖9中所說明過 的往加算部32側的聚焦錯誤訊號FE之分歧點與伺服演算部 3 0之間,因此對上記加算部32係會輸入著,對上記減算部 33輸入前的聚焦錯誤訊號FE,但於伺服電路25內,減算部 33的插入位置係亦可在比上記分歧點還前段處。 爲了避免誤解而說明,面振推定量d-imt之算出,係不 會在偏置之賦予的進行期間(資訊記錄位置的補正動作中 、亦即記錄動作的執行中)執行》因此,將減算部33設在 上記分歧點的前段/後段之任一處,並不會對面振推定量d-imt的算出動作造成影響。 如圖示,對減算部33,係如前述在記錄動作中,被控 制器27所給予面振推定量d-imt之値,是先被乘算部34乘以 保數k然後才被輸入。 減算部3 3,係將聚焦錯誤訊號FE之値,減去透過上記 £ -38- 201140576 乘算部3 4的面振推定量d - i m t之値,將其結果,對伺服演算 部3 0輸出。 此處爲了避免誤解而說明,對上記乘算部3 4所設定之 係數k ’係相當於決定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補正感度的補 正增益,該値係只要在乘算部34的輸出被減算部33賦予聚 焦錯誤訊號FE時’只要能把資訊記錄位置p-rec的偏離作 適切補正(理想上要變成零)而以實驗方式來決定即可。 但是’如本例般地隨著面振推定量d-imt之値而對聚焦 伺服迴圈給予偏置這件事情,是意味著隨著面振推定量d-imt而對第2雷射光之聚焦位置給予偏置(參照圖5 ),因 此很難說完全沒有因此而對循軌伺服造成不良影響之可能 性。因此,上記係數k之値,應該要在不會因爲補正而造 成循軌伺服偏差等不良影響的範圍內作設定。 圖1 2係爲了實現上述作爲本實施形態之面振推定量d-imt之取得以及基於已取得之面振推定量d-imt之値而補正 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手法,控制器27所應進行之處理的程 序的流程圖。 圖12(a)係圖示了,對應於碟片1圈內的面振推定量 d-imt之取得(旋轉角度-面振量對應資訊之生成)時所應 執行之處理的程序,又,圖1 2 ( b )係圖示了,對應於基 於已取得之面振推定量d-imt之値而補正資訊記錄位置p-rec時所應執行之處理的程序。 此外,這些圖1 2 ( a ) ( b )所示的處理,係由控制器 2 7基於例如被儲存在內部記憶體(例如前述的ROM )等中 -39- 201140576 的程式而執行。 首先,於圖12(0中,在步驟S101,進行聚焦·循 軌伺服的執行指示。 如之前所述,在本例中,面振推定量d-imt的取得,係 於啓動動作時進行。因此,此時的步驟S101之處理係相當 於,在此種啓動動作時,進行對伺服電路25進行聚焦伺服 控制·循軌伺服控制之執行指示的處理。 然後,於後續的步驟S102中,執行1旋轉份的面振推 定量d-imt之取得處理。亦即,隨應於上記步驟S1 01之處 理而執行聚焦•循軌伺服控制的狀態下,將位置資訊偵測 部26所偵測到的旋轉角度資訊和伺服電路25所算出的面振 推定量d-imt之値加以取得,生成圖10所示的旋轉角度-面 振量對應資訊,將其儲存在例如內部記憶體等中》 藉由該步驟S1 02之處理的執行,圖12 (a)所示的處 理動作就結束》 此外,由之前圖7的說明也可理解,面振推定量d-imt (基於[式5 ]所算出的面振量d ),係以聚焦伺服的控制目 標値r是0爲前提,面振推定量d-imt算出時的聚焦伺服控制 ,係假設目標値r = 0而進行(亦即不進行對聚焦伺服迴圈 之偏置賦予)。 亦即,對應於上記步驟S 1 02的處理執行時而進行面振 推定量d-imt之算出之際,伺服電路25,係將往乘算部34的 輸入値設成〇(或是不進行減算部33的減算處理)等,而 不會對聚焦伺服迴圈賦予偏置。
S -40- 201140576 接著,於圖12(b)中,在步驟S201,會等待直到有 記錄開始觸發的發生。亦即,例如記錄開始指令被發行等 ,預先訂定之要開始記錄的所定條件是否成立(所定觸發 是否發生)的判別處理,會被反覆執行直到獲得肯定結果 爲止。 然後,當有發生記錄開始觸發而得到肯定結果時,於 步驟S2 02中,進行將相應於現在旋轉角度的面振推定量d_ imt,對伺服電路25指示的處理。 亦即,基於從位置資訊偵測部26所供給之旋轉角度資 訊’從之前圖12(a)之處理而儲存的旋轉角度-面振量對 應資訊,讀出現在體積型記錄媒體1之旋轉角度所對應的 面振推定量d-imt之値,將該値對伺服電路25 (乘算部34 ) 輸出。 接著於步驟S203中,判別是否發生記錄結束觸發。亦 即,所應記錄之資料的記錄全部完成的狀態,或是發行了 記錄停止指令等,判別預先訂定之要結束記錄動作的所定 條件是否成立(所定觸發是否發生)。 於步驟S2 03中,若沒有發生記錄結束觸發而得到否定 結果時’返回之前的步驟S 202,執行將相應於現在旋轉角 度的面振推定量d - i m t,對伺服電路2 5指示的處理。亦即, 於記錄動作的執行中,係藉由如此步驟S 2 0 2 ~^ S 2 0 3 ► S 2 0 2 •••之處理的反覆,就會基於相應於目前體積型記錄媒 體1旋轉角度的面振推定量d - i m t之値,而持續進行資訊記 錄位置p-rec之補正。 -41 - 201140576 又,於步驟S203中,當有發生記錄結束觸發而得到肯 定結果時,圖1 2 ( b )所示的處理動作就結束。 [4-5.實施形態的總結] 如上記,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將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 光透過共通的接物透鏡17而進行照射,且接物透鏡17的聚 焦伺服控制,係使第2雷射光合焦於體積型記錄媒體1中所 被形成之基準面Ref (選擇反射膜3)而進行,且第1雷射 光的資訊記錄位置p-rec,是改變入射至接物透鏡17的第1 雷射光的視準度而進行設定的情況下,會取得碟片1圈內 的每一旋轉角度之面振推定量d-imt。然後,在記錄時,會 基於如此取得的面振推定量d-irnt之資訊,而對聚焦錯誤訊 號FE給予偏置。 藉此,就可將伴隨面振所產生的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 偏離,按照碟片的每一旋轉角度而作適切補正。 藉由可以如此適切地補正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偏移, 在使第1光被合焦於體積層5內的所要位置而進行多層記錄 時,可縮近各資訊記錄層L的層間隔,可謀求大記錄容量 化。 又,若依據如上記的本實施形態,則可容許體積型記 錄媒體1的裝卸,可以防止設計成像是例如硬碟機(H D D )那樣無法裝卸碟片之系統時的便利性降低》 < 5.變形例> £ -42- 201140576 以上雖然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作爲本發明係不 應被限定於目前爲止所說明的具體例。 例如在目前爲止的說明中,雖然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 補正,係藉由對聚焦錯誤訊號FE給予一相應於面振推定量 d-imt之偏置而進行,但除此以外,亦可對聚焦伺服訊號 FS或驅動2軸致動器18 (聚焦線圈)的驅動訊號給予偏置 等,只要是在聚焦伺服迴圈內,則可以在任意位置’給予 偏置。 或者,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補正,係除了對聚焦伺服 迴圈給予偏置以外,還可藉由對構成第1雷射用聚焦機構 之透鏡驅動部1 5的驅動訊號給予一相應於面振推定量d - i m t 之偏置,或者亦可爲隨著面振推定量d-imt而移動體積型記 錄媒體1側,或是可隨著面振推定量d-imt而使光學系全體 移動的手法,來進行之。 本發明中的記錄位置補正部,係只要是能夠把面振所 造成的聚焦方向上之資訊記錄位置偏移予以補正的構成即 可’關於其具體構成並不應作特別限定。 又’在目前爲止的說明中,雖然是基於聚焦誤差資訊 來進行面振量之測定(推定),但面振量的測定手法並不 應被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根據聚焦線圈的驅動訊號來測定。又,碟 片的面振量與傾斜量是呈極高相關這件事情係爲公知,因 此利用這點’設置用來偵測碟片傾斜量的構成,也可將其 所偵測出來的傾斜量當作面振推定量而加以取得。 -43- 201140576 又,在目前爲止的說明中雖未特別言及,但碟片1周 的每一旋轉角度之面振量之推定,係亦可僅在體積型記錄 媒體1上的所定1地點進行,也可在所定的複數地點進行。 此處,面振的發生量,可能會隨著碟片的半徑位置而 不同,大致上係爲越靠外緣側則會越大。於是,針對體積 型記錄媒體1,可事先區隔成內、中、外等半徑方向之區 域,針對這些每一區域來進行面振量之推定。此情況下, 各區域中的面振量之推定,係可在啓動動作等時候整批先 進行,也可在記錄中跨過每一區域而逐次進行。前者的情 況下,資訊記錄位置ρ-rec之補正,係若在記錄中跨越過區 域,則將所使用的面振推定量d - i m t之値,變更成相應於該 當區域的値而進行之。又,後者的情況則是,隨著在記錄 中到達別的區域而先一度中斷記錄動作然後執行面振推定 量d-imt的取得處理,在該區域內使用上記取得處理所取得 到的面振推定量d-imt而進行資訊記錄位置之補正。 又,隨著半徑位置而改變面振量,作爲考慮此點的補 正手法,係不限於上記手法,亦可採用對面振推定量d-imt 之値給予一相應於記錄半徑位置之係數的手法。亦即,此 情況下,係給予一隨著記錄半徑位置越往外緣側而面振推 定量d-imt之値會越大的係數,隨著該被給予係數之面振推 定量d-imt之値,來進行資訊記錄位置p-rec之補正。此時 ,面振推定量d-imt之取得係可在1個地點進行也可在複數 個地點進行。 又,在目前爲止的說明中,雖然例示了體積型記錄媒
S -44- 201140576 體1的基準面Ref是被形成在比體積層5上層側的情形,但 即使基準面R e f是被形成在體積層5的下層側時,仍可理想 適用本發明。 又’在目前爲止的說明中,雖然例示了本發明的記錄 裝置是藉由第1光之照射而僅進行資訊記錄的記錄專用裝 置的適用情形,但即使對於藉由第1光之照射而也可進行 資訊再生的記錄再生裝置,仍可理想適用本發明。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實施形態中作爲記錄對象之光碟記錄媒體的剖面 構造圖。 [圖2]記錄時的伺服控制的說明圖。 [圖3 ]再生時的伺服控制的說明圖。 [圖4]實施形態的記錄裝置之內部構成的說明圖。 [圖5]作爲實施形態的資訊記錄位置補正手法之槪要的 說明圖。 [圖6]聚焦伺服控制系之模型的圖示。 [圖7 ]作爲實施形態的面振量推定手法的說明圖。 [圖8 ]以實施形態之推定手法所求出的面振推定量之波 形與雷射位移計所實測到的面振量之波形的圖示。 [圖9]以實施形態之推定手法求出面振推定量所需的實 際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10]旋轉角度-面振量對應資訊的資料結構例之圖示 -45- 201140576 [圖u ]對聚焦伺服迴圈給予相應於面振推定量之値的 偏置而進行資訊記錄位置之補正所需的具體構成例之圖示 〇 [圖12]作爲實施形態的面振量推定•資訊記錄位置補 正手法之實現上所必須執行的具體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13]體積記錄方式的說明圖。 [圖14]微全像方式的說明圖。 [圖〗5]負片型微全像方式的說明圖。 [圖16]具備基準面的實際之體積型記錄媒體的剖面構 造之例示圖。 [圖17]對體積型記錄媒體進行標記記錄時之動作的說 明圖。 [圖18]對體積型記錄媒體進行記錄的先前例的記錄裝 置之內部構成的圖示。 [圖19]因面振而導致資訊記錄位置在聚焦方向上發生 位置偏離之原理的說明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體積型記錄媒體 2 :覆蓋層 3 :選擇反射膜 4 :中間層 5 :體積層 L :標記形成層(資訊記錄層)
S -46- 201140576
Ref :基準面 1 〇 :記錄裝置 U :第1雷射二極體 1 2,2 0 :準直透鏡 1 3 :固定透鏡 1 4 :可動透鏡 1 5 :透鏡驅動部 1 6 :雙色稜鏡 1 7 :接物透鏡 1 8 : 2軸致動器 1 9 :第2雷射二極體 2 1 :分束器 22 :聚光透鏡 23 :光偵測器 24 :矩陣電路 2 5 :伺服電路 26 :位置資訊偵測部 2 7 ’·控制器 2 8 :旋轉控制部 29 :轉軸馬達 3 0 :伺服演算部 3 1 :致動器特性賦予濾波器 3 2 :加算部 3 3 :減算部 3 4 :乘算部
C -47-

Claims (1)

  1. 201140576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記錄裝置,係屬於藉由接物透鏡而使第1光合 焦於光碟記錄媒體所擁有之記錄層內的所要位置以形成標 記,藉此而進行資訊記錄的記錄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旋轉驅動部,係將上記光碟記錄媒體進行旋轉驅動; 和 聚焦伺服控制部,係對被形成在上記光碟記錄媒體的 反射膜,透過上記接物透鏡而將異於上記第1光的第2光予 以聚光,基於聚光在該當反射膜的上記第2光的反射光, 而使上記第2光的合焦位置追隨著上記反射膜上的方式, 控制上記接物透鏡的位置;和 記錄位置設定部,係使入射至上記接物透鏡的上記第 1光的視準度產生變化而設定上記第1光在聚焦方向上的資 訊記錄位置;和 面振量推定部,係推定上記光碟記錄媒體的面振量; 和 面振推定量取得控制部,係使上記光碟記錄媒體旋轉 驅動,執行上記面振量推定部的上記面振量之推定動作, 以取得碟片1圈內的每一旋轉角度的面振推定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 具備:記錄位置補正部,係基於上記面振推定量而對 上記每一旋轉角度’補正上記第1光的資訊記錄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 上記面振量推定部,係 S -48- 201140576 基於將上記第2光之上記反射光予以受光所得的聚焦 誤差資訊,來推定上記面振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5 上記面振量推定部,係 求出將上記第2光之上記反射光予以受光所得的聚焦 錯誤訊號、和對於根據該當聚焦錯誤訊號所生成之聚焦伺 服訊號賦予將上記接物透鏡予以驅動之致動器之回應特性 而成之訊號的和,來作爲上記面振推定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 上記記錄位置補正部,係 在由上記聚焦伺服控制部所實現的聚焦伺服迴圈內, 給予相應於上記面振推定量之偏置,藉此而補正上記資訊 記錄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 上記記錄位置補正部,係 隨著上記資訊記錄位置的半徑位置而改變上記每一旋 轉角度之補正量以進行上記資訊記錄位置之補正。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 上記面振推定量取得控制部,係 使上記面振量推定部所致之面振量推定動作,在上記 光碟記錄媒體上的複數半徑位置上執行,藉此以取得不同 半徑位置上的上記每一旋轉角度之面振推定量; 上記記錄位置補正部,係 基於上記不同半徑位置上的上記每一旋轉角度之面振 -49- 201140576 推定量,而進行上記資訊記錄位置的相應於半徑位置之補 正。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 在上記光碟記錄媒體中,係藉由對上記反射膜所賦予 之凹凸剖面形狀的形成圖案,而記錄下旋轉角度資訊; 具備:資訊偵測部,係將來自上記反射膜的上記第2 光之反射光予以受光,以偵測出上記旋轉角度資訊;並且 上記面振推定量取得控制部,係 在使上記光碟記錄媒體進行旋轉驅動的狀態下,基於 上記面振量推定部與上記資訊偵測部所分別獲得的上記面 振推定量與上記旋轉角度資訊,而取得上記每一旋轉角度 之上記面振推定量。 9 .—種控制方法,係屬於 藉由接物透鏡而使第1光合焦於光碟記錄媒體所擁有 之記錄層內的所要位置以形成標記,藉此而進行資訊記錄 的記錄裝置’其係具備:旋轉驅動部,係將上記光碟記錄 媒體進行旋轉驅動;和聚焦伺服控制部,係對被形成在上 記光碟記錄媒體的反射膜,透過上記接物透鏡而將異於上 記第1光的第2光予以聚光,基於聚光在該當反射膜的上記 第2光的反射光’而使上記第2光的合焦位置追隨著上記反 射膜上的方式,控制上記接物透鏡的位置;和記錄位置設 定部,係使入射至上記接物透鏡的上記第1光的視準度產 生變化而設定上記第1光在聚焦方向上的資訊記錄位置的 £ -50- 201140576 記錄裝置中的控制方法,其特徵爲, 具有:面振推定量取得控制程序,係使上記光碟記錄 媒體進行旋轉驅動’藉由用來推定上記光碟記錄媒體之面 振量的面振量推定部來執彳了上記面振量之推定動作’藉此 ,二毎一旋轉角度之面振推定量° 以取得碟片1圈內的 -51 -
TW099137474A 2009-12-04 2010-11-01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W201140576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6154A JP2011118992A (ja) 2009-12-04 2009-12-04 記録装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0576A true TW201140576A (en) 2011-11-16

Family

ID=44081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7474A TW201140576A (en) 2009-12-04 2010-11-01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84643B2 (zh)
JP (1) JP2011118992A (zh)
KR (1) KR20110063316A (zh)
CN (1) CN102087860B (zh)
TW (1) TW20114057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46090A (ja) * 2010-01-14 2011-07-28 Sony Corp 光学ドライブ装置、フォーカスサーボ制御方法
CN111081282A (zh) * 2020-01-21 2020-04-28 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盘式全息存储介质中全息图的定位方法和装置及盘式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3615A (ja) * 1996-07-17 1998-03-31 Teac Corp デ−タ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JP3991483B2 (ja) * 1999-01-08 2007-10-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3589347B2 (ja) * 1999-09-13 2004-11-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262273B2 (ja) * 2006-09-28 2009-05-13 東芝サムスン ストレージ・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データ読み出し制御方法
JP2008176902A (ja) 2006-10-23 2008-07-31 Sony Corp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2008135144A (ja) 2006-10-23 2008-06-12 Sony Corp 光情報記録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方法並びに光情報再生装置及び光情報再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34730A1 (en) 2011-06-09
CN102087860A (zh) 2011-06-08
CN102087860B (zh) 2013-02-13
JP2011118992A (ja) 2011-06-16
KR20110063316A (ko) 2011-06-10
US8284643B2 (en) 2012-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5505B (zh) 記錄裝置、控制方法
JP4345030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集光位置補正方法
TWI359419B (zh)
JP4580033B2 (ja) 多層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多層光記録媒体記録装置
JP2008097694A (ja) 多層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多層光記録媒体
WO2005101381A1 (ja) 光ディスクの記録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
US2010023226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optical information, and recording medium
JP2009187633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ビーム照射角度調整方法
JP2007048404A (ja)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又は再生を行う処理制御用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2094219A (ja) 光記録媒体、記録装置
US7668064B2 (en) Optical pickup unit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tion apparatus
TW201140576A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JP2008097693A (ja) 多層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多層光記録媒体
JP2011118995A (ja)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媒体駆動装置、光記録媒体駆動方法
JP4287313B2 (ja) ホログラム記録装置およびホログラム記録方法
JP5938717B2 (ja) 光記録再生装置
US8619521B2 (en) Disc drive and tracking servo pull-in method
TW201110115A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tracking control method
JP2005346746A (ja)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4339747B2 (ja) 光記録再生装置
WO2013088602A1 (ja) 光記録再生装置
JP2012208982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2011198426A (ja) 光学ドライブ装置、スポット位置ずれ補正方法
WO2005081241A1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及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WO2013054493A1 (ja)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フォーマット装置、そのフォーマッ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