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38731A -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r - Google Patents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38731A
TW201138731A TW099141033A TW99141033A TW201138731A TW 201138731 A TW201138731 A TW 201138731A TW 099141033 A TW099141033 A TW 099141033A TW 99141033 A TW99141033 A TW 99141033A TW 201138731 A TW201138731 A TW 20113873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flow path
change region
distribution change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41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azuhiko Hoshika
Atsushi Imai
Hiroshi Isshiki
Original Assignee
Uni 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 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 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38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3873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61F13/15617Making absorbent pads from fibres or pulverulent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reatment of the fibres
    • A61F13/15658Forming continuous, e.g. composite, fibrous webs, e.g.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pulverulent material on parts thereof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Description

201138731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拋棄型紙尿布等的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 之製造裝置、以及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以往’作爲吸收排泄液等的液體之吸收性物品,拋棄 型紙尿布和衛生棉是已知的。該吸收性物品之構成元件包 含可吸收液體之吸收體’該吸收體,是將混入有粒狀的高 吸收性聚合物(會吸收液體而產生膨潤等,具有良好的液 體保持性能之高分子聚合物等,以下也稱SAP )之紙漿纖 維等的液體吸收性纖維成形爲既定形狀。吸收體具有相互 正交之長邊方向和寬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其中的寬度方向 ,是朝向拋棄型紙尿布和衛生棉的寬度方向。 上述吸收體1,例如第1 A圖之槪略圖所示,是將流過 導管131內的空氣流3中的紙漿纖維2堆積於旋轉鼓筒120的 外周面之堆積部121而形成。亦即,堆積部121具有以既定 的配置圖案配置之多數個吸氣孔(未圖示),經由其等的 吸氣’使紙漿纖維2以堆積部1 2 1的大致外形形狀進行堆積 而生成吸收體1。 此外,在導管131內配置聚合物吐出管141,從其吐出 口 141a朝導管131內吐出SAP。藉此,讓SAP也順著導管 1 3 1內的空氣流3而和紙漿纖維2—起堆積於堆積部1 2】。 在此,該等的SAP和紙漿纖維2,在吸收體〗是要求以 201138731 既定的分布狀態進行堆積。特別是SAP,一般是要求遍及 吸收體1的寬度方向均一地分布。 針對這點,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讓SAP均一分散的方法 ,如第1B圖的放大圖所示,是在聚合物吐出管141的吐出 口 l4〗a的外側配置分散板143,讓在吐出管141內順著空氣 流6流過來的SAP碰撞分散板143,而將SAP朝導管131內分 散吐出。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 1 1 2347號公報 【發明內容】 然而,碰撞分散板143而分散之空氣流6的氣勢,也會 擾亂導管1 3 1內之讓紙漿纖維2流動的空氣流3。例如,在 第1B圖的例子,會產生與導管131的管軸方向C131大致正 交的方向之氣流6 a,如此會擾亂導管1 3 1內之沿著管軸方 向C131的空氣流3。亦即,爲了讓SAP分散而變化後的氣 流6a,會影響讓紙漿纖維2流動的空氣流3,結果可能使紙 漿纖維2成爲不均一的分散狀態。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習知的問題而開發完成的,其目 的是爲了提供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可儘量 抑制對導管內的紙漿纖維等之液體吸收性纖維的流動之影 響,並能變更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分布狀態。 爲了達成上述目的之主要發明,是一種吸收體之製造 裝置,係具有堆積部和聚合物吐出管;該堆積部,是用來 堆積流過導管內之第1氣體中的液體吸收性纖維;該聚合 -6 - 201138731 物吐出管,是插入前述導管內,朝向前述堆積部將混入有 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第2氣體從吐出口吐出; 其特徵在於:形成於前述聚合物吐出管內之前述第2 氣體的流路,在該流路之前述吐出口側的位置,具有讓前 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分布狀態改變之分布變更區域; 前述分布變更區域之流路的截面積,是比前述分布變 更區域之上游側及下游側相鄰部分之流路的截面積更小。 此外是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係將流過導管內之第 1氣體中的液體吸收性纖維堆積於堆積部,並朝向前述堆 積部將混入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第2氣體從聚合物吐出管 (插入前述導管內)的吐出口吐出; 其特徵在於:形成於前述聚合物吐出管內之前述第2 氣體的流路,在該流路之前述吐出口側的位置,具有讓前 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分布狀態改變之分布變更區域; 前述分布變更區域之流路的截面積,是比前述分布變 更區域之上游側及下游側相鄰部分之流路的截面積更小。 本發明的其他特徵,根據本說明書及所附圖式的記載 即可明白。 依據本發明,可儘量抑制對導管內的紙漿纖維等之液 體吸收性纖維的流動之影響,並能變更高吸收性聚合物的 分布狀態。 【實施方式】 根據本說明書及所附圖式的記載,至少可明白以下的 201138731 事項。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係具有堆積部和聚合物吐出 管;該堆積部,是用來堆積流過導管內之第1氣體中的液 體吸收性纖維;該聚合物吐出管,是插入前述導管內,朝 向前述堆積部將混入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第2氣體從吐出 口吐出; 其特徵在於:形成於前述聚合物吐出管內之前述第2 氣體的流路,在該流路之前述吐出口側的位置,具有讓前 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分布狀態改變之分布變更區域; 前述分布變更區域之流路的截面積,是比前述分布變 更區域之上游側及下游側相鄰部分之流路的截面積更小。 依據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由於分布變更區域之流 路的截面積變小,在通過該分布變更區域時,SAP的分布 狀態改變,如此也能改變從聚合物吐出管吐出後之導管內 SAP的分布狀態。結果,可改變吸收體中SAP的堆積分布 〇 此外,分布變更區域是設置於聚合物吐出管內。如此 可有效地抑制:改變SAP分布狀態時第2氣體流的變化對聚 合物吐出管外側之第1氣體流的影響。亦即,不致對導管 內之液體吸收性纖維的流動造成大幅影響即可改變SAP分 布狀態。 該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較佳爲, 前述流路的截面積之截面,是以前述流路的流動方向 爲法線方向之假想面; -8- 201138731 將包含於前述假想面內之互相正交的兩方向分別設定 爲第1方向及第2方向的情況,前述截面的形狀,關於通過 前述截面中心且與前述第1方向平行的直線,是形成線對 稱的形狀; 前述分布變更區域之流路截面的形狀,是在前述第2 方向的中央部分前述第1方向的間隔比其兩側部分窄之頸 縮形狀。 依據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能將SAP的分布狀態變 更成··第2方向的中央部分之SAP量減少且該第2方向的兩 側部分之S AP量增多。如此,可迅速地對應於:起因於聚 合物吐出管之截面形狀等的個別狀況而造成吸收體內的中 央部分之SAP量變多的現象,或起因於吸收體的設計規格 而想要將前述兩側部分的S AP量增多的情況等。附帶一提 的,前者之吸收體內的中央部分之S A P量變多的現象,例 如作爲聚合物吐出管是使用流路截面形狀爲圓形的管狀構 件的情況,較容易發生。 該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較佳爲, 比前述分布變更區域更靠前述吐出口側的部分之流路 截面的形狀,是形成朝前述第2方向呈扁平的形狀; 前述吐出口,具有朝前述第2方向呈扁平的截面形狀 〇 依據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前述吐出口側的部分之 流路截面的形狀和前述吐出口的形狀兩者,都是形成朝第 2方向呈篇平的形狀。因此’藉由前述分布變更區域而改 -9- 201138731 變後之SAP分布狀態,即使在比前述分布變更區域更下游 側仍能維持。 該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較佳爲, 比前述分布變更區域更靠前述吐出口側的部分之流路 ,是隨著朝向前述吐出口而在前述第2方向變寬。 依據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由於前述吐出口側的部 分之流路,是在前述第2方向變寬,藉由前述分布變更區 域而改變後之SAP分布狀態,即使在比前述分布變更區域 更下游側仍容易維持。 該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較佳爲,比前述分布變更區域更 上游側的流路截面形狀爲圓形; 在前述堆積部由前述液體吸收性纖維及前述高吸收性 聚合物所堆積成的吸收體,是以堆積方向爲厚度方向而進 行成形,且在與該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具有長邊方向和寬 度方向; 前述第2方向,是與前述吸收體的前述寬度方向平行 〇 依據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起因於前述上游側的流 路截面形狀爲圓形而可能發生之第2方向的中央部之SAP量 變多的現象,利用在第2方向的中央具有頸縮部之前述分 布變更區域的分流作用可予以抵消。此外,該第2方向是 與吸收體的寬度方向平行。如此,可使吸收體之SAP分布 在前述寬度方向成爲大致均等。 該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較佳爲, -10- 201138731 在前述流路之比前述分布變更區域更上游側的部分’ 使用流路截面形狀爲正圓形的管子。 依據前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由於在聚合物吐出管之 上游側的部分,是使用屬於最廣泛採用的管構件之圓形管 子,因此能使製造裝置變便宜。 此外,根據在第2方向的中央部具有頸縮部之前述分 布變更區域,可增加第2方向的兩側部分之SAP量並減少第 2方向的中央部分之SAP量,藉此可解決在圓形管子的情況 容易發生之第2方向中央部分的SAP量變多的問題’如此可 謀求第2方向的SAP分布之均一化。 該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較佳爲, 將從前述聚合物吐出管的內壁面突出之突部形成於前 述分布變更區域,藉此使該分布變更區域的流路截面積變 小° 依據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僅是在分布變更區域形 成突部,即可容易地縮小該流路的截面積。 此外是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係將流過導管內之第 1氣體中的液體吸收性纖維堆積於堆積部,並朝向前述堆 積部將混入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第2氣體從聚合物吐出管 (插入前述導管內)的吐出口吐出; 其特徵在於:形成於前述聚合物吐出管內之前述第2 氣體的流路’在該流路之前述吐出口側的位置,具有讓前 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分布狀態改變之分布變更區域; 前述分布變更區域之流路的截面積,是比前述分布變 -11 - 201138731 更區域之上游側及下游側相鄰部分之流路的截面積更小。 依據上述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可發揮與上述吸收體之 製造裝置同樣的作用效果。 <本實施形態> 第2圖係本實施形態之吸收體1之製造裝置1 0的槪略圖 ,是顯示製造裝置10的中心縱截面圖。 如第2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吸收體1之製造裝置1 0, 是所謂積纖裝置10。亦即,該製造裝置10係具備旋轉鼓筒 20、導管31及帶式輸送機81。該旋轉鼓筒20,在外周面 2 0a設有凹狀的成形模具21 (相當於堆積部)且沿周方向 Dc旋轉。該導管31,是朝向旋轉鼓筒20的外周面20a散布 紙漿纖維2,藉此在前述成型模具2 1內堆積紙漿纖維2而進 行吸收體1的成形。該帶式輸送機81,是配置在比導管31 的設置位置更靠周方向Dc下游側,使吸收體1從成形模具 21脫模後進行搬運。 又在以下的說明,將旋轉鼓筒20之周方向Dc也簡稱爲 「周方向Dc」,將旋轉鼓筒20的寬度方向(第2圖之貫穿 紙面的方向)也稱爲「CD方向」或「左右方向」。此外, 將與該CD方向正交的平面內之任意方向也稱爲「Md方向 」。例如,前述周方向Dc爲MD方向的一部分,導管31的 管軸方向也是MD方向的一部分,後述聚合物吐出管4〗的 管軸方向也是MD方向的一部分。 旋轉鼓筒20的主體,是繞例如沿著CD方向之水平旋轉 -12- 201138731 軸C20朝單方向之順時針方向驅動旋轉之圓筒體。在其外 周面20a,沿著周方向Dc以既定節距設置前述成形模具21 ,在各成形模具2 1的底面形成多數個吸氣孔22。如此’導 管3 1內的紙漿纖維2,順著藉由前述吸氣孔22的吸氣而形 成於導管31內的空氣(相當於第1氣體)之氣流3,被散布 而堆積於成形模具2 1內,藉此在成形模具2 1內成形出:以 該堆積方向爲厚度方向之吸收體1。 又該吸氣,雖在周方向Dc上之成形模具21與導管31相 對向的第1範圍R1進行,但在成形模具21與帶式輸送機81 相對向之第2範圍R2則停止而未進行。此外,在後者的第2 範圍R2,成形模具21內的吸收體1,藉由來自帶式輸送機 8 1內的吸氣箱8 3的吸氣而從成形模具2 1內依序脫模,如此 交接給帶式輸送機81。接下來是藉由帶式輸送機81進行搬 運。作爲進行如此般吸氣之構成例,係具備:間隔壁27a 、27b和未圖示的鼓風機之構造等;該間隔壁27a、27b, 是將旋轉鼓筒2 0的內周側空間沿周方向D c分割成複數區域 ;爲了在該等複數個區域Zl、Z2當中進行吸氣而使對應於 第1範圍R1之區域Z1成爲負壓,該鼓風機與該區域Z1連接 。又當然旋轉鼓筒20之前述吸氣孔22和前述內周側空間是 連通成可通氣。 此外,如第2圖所不,在該帶式輸送機81上供應不織 布或薄紙等的薄片狀構件9,在該薄片狀構件9上交接吸收 體1亦可,在此情況’該薄片狀構件9,成爲拋棄型紙尿布 或衛生棉之表面薄片(與穿戴者的皮膚抵接的薄片)等。 -13- 201138731 如第2圖所示’導管3 1是例如配置於旋轉鼓筒2 0上方 之大致矩形截面的管狀構件’其管軸方向朝向^10方向之 上下方向(鉛直方向)’其下端的散布口 31 a遍及周方向 Dc的既定範圍覆蓋旋轉鼓筒20的外周面20a之上部。從與 前述散布口 3 1 a相反側端之上端的開口 3 1 b ’供應紙漿纖維 2 (藉由粉碎器35將紙漿薄片2s粉碎而成),藉此在導管 3 1內,形成從上方朝向下方且含有紙漿纖維2之空氣流3。 如此,藉由旋轉鼓筒20的旋轉而使成形模具2 1通過該散布 口 3 1 a的位置時,可在成形模具2 1內堆積紙漿纖維2而形成 吸收體1。 此外,在該導管3 1內,將聚合物吐出管4 1 (用來將粒 狀的SAP (高吸收性聚合物)投入成形模具2 1 )從外方插 入配置。而且,在該聚合物吐出管41內,讓混入有SAP之 空氣6 (相當於第2氣體)流過,順著該空氣流6將SAP從聚 合物吐出管之前端部的吐出口 41a朝導管31內吐出。 第3A圖係顯示聚合物吐出管41的中心縱截面圖。又第 3B圖係顯示第3A圖中的B部放大圖,第3C圖係顯示第3B圖 中的C-C截面圖。 聚合物吐出管41,例如是以呈L字形彎曲之圓管(截 面呈正圓形狀的圓筒管)爲主體。詳而言之,聚合物吐出 管41係具備:管軸方向朝向MD方向之鉛直方向的鉛直管 部42、以及管軸方向朝向MD方向之水平方向的水平管部 43’其等是藉由彎曲管部44連結。而且,在水平管部43的 前端部設置前述吐出口 41a,且在鉛直管部42的上端42a設 -14- 201138731 置SAP供應機構46 (用來將SAP供應給聚合物吐出管) 。SAP供應機構46,例如在其上部具有螺旋進給機47 ’使 SAP從螺旋進給機47朝向鉛直管部42的上端42a落下而進行 定量供應。此外,在該鉛直管部42的大致中間位置42b連 結壓縮空氣噴射裝置48。而且,從該壓縮空氣噴射裝置48 朝向前述吐出口 4 1 a以既定壓力始終噴射壓縮空氣’藉此 在比該大致中間位置42b更下游側之管內部分’產生沿著 大致管軸方向之空氣流6,順著該空氣流6使S A P透過吐出 口 41 a朝導管3 1內吐出。 該壓縮空氣噴射裝置48的構造例,係具備蓄積壓縮空 氣之未圖示的槽、將該槽連結於前述鉛直管部42之配管 48a、用來將配管48 a的管路進行開閉之閥48b、以及將前 述槽內的壓縮空氣之壓力値維持於既定範圍之未圖示的壓 縮機。而且,藉由閥48b之適當的開閉控制,而控制壓縮 空氣朝向聚合物吐出管4 1的供應。 此外,S A P例如爲粒徑中央値爲3 0 0 ~ 5 0 0 # m的粒狀物 ,其體積密度例如爲0.7g/ml而屬於較重的。因此,順著空 氣流6流過聚合物吐出管41內時,SAP從聚合物吐出管41的 流路截面觀察,並非以均一分散的狀態進行搬運,而是以 偏置的狀態進行搬運。如此,若以這種狀態朝導管3 1內吐 出’導管31內之SAP分布可能會在CD方向發生偏差。另一 方面,一般的旋轉鼓筒2 0之成形模具2 1,要成形的吸收體 1之寬度方向大多設置成朝向C D方向,在此情況,在吸收 體1的寬度方向上會產生SAP堆積分布的偏差,而造成吸收 -15- 201138731 性物品之吸液性能上的問題。 此外,縱使如第4A圖所示般SAP在聚合物吐出管41的 截面呈均一分散,如第4B圖所示,從CD方向觀察SAP量分 布的情況,起因於聚合物吐出管41的截面形狀爲正圓形, C D方向中央的分布會比其兩側更多。因此,若以這種狀態 進行吐出,會成爲成形模具21之CD方向中央之SAP堆積量 比其兩側的堆積量更多的分布,如此造成所成形之吸收體 1內的SAP分布在寬度方向產生偏差,並無法謀求均一化。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如第3A圖至第3C圖所示,是對 聚合物吐出管4 1的水平管部43 ’設定讓SAP的分布狀態改 變之分布變更區域45。該分布變更區域45’是設置在空氣 流6的流路(從壓縮空氣噴射裝置4 8的連結位置、亦即前 述大致中間位置42b至吐出口 41 a的管路)之吐出口 41a側 的部分。亦即設置在比前述大致中間位置42b更靠近吐出 口 41a的部分。而且,該分布變更區域45的流路截面積, 如第3 B圖所示般是比分布變更區域4 5之上游側及下游側相 鄰部分43d、43e的流路截面積更小,藉此改變SAP的分布 狀態》 例如在第3A圖至第3C圖的例子,聚合物吐出管41的水 平管部43如前述般爲圓管’又水平管部43的流路之流動方 向是朝向MD方向之水平方向。如此’該流路截面積之截 面,可視爲以流路的流動方向爲法線方向之假想面,又將 該假想面所包含之互相正交的兩方向分成CD方向(相當於 第2方向)及鉛直方向(相當於第1方向)的情況,由於前 -16- 201138731 述流路的截面形狀爲正圓形,該截面形狀,關於通過其截 面中心C43之與前述鉛直方向平行的直線L43是形成線對稱 的形狀。 而且,在第3C圖例之分布變更區域45的流路截面形狀 是形成:CD方向的中央部分之鉛直方向的間隔比其兩側( 兩邊)部分狹窄之頸縮形狀。如此,在通過該分布變更區 域4 5時,C D方向中央部分的S A P量減少且其兩側部分的 SAP量增多,藉此改變SAP的CD方向分布狀態。 如此般分布狀態的變更態樣,可按照該積纖裝置1 〇的 個別狀況而有各種情況(例如第6A圖、第6B圖等)。但本 發明的變更態樣之任一者,該分布變更區域45都是設定在 聚合物吐出管4 1內。如此可有效地抑制:改變SAP分布狀 態時聚合物吐出管4 1內的S A P和空氣流6的變化對流過聚合 物吐出管4 1外側之紙漿纖維2流的影響。亦即,依據該分 布變更區域45,不致對導管3 1內之紙漿纖維2的流動造成 大幅影響即可改變SAP分布狀態。 附帶一提的,作爲分布變更區域45之截面積的變更態 樣,並不限定於第3 C圖般之周方向一部分形成局部頸縮之 截面形狀,如第5A圖的中心縱截面圖及第5B圖(第5A圖 的B-B截面圖)所示般,該截面形狀是遍及管內周方向的 全周使流路均等地縮徑的情況,也包含於本發明的槪念範 圍。亦即,藉此也能改變S A P的分布狀態。例如第5 A圖中 ,縱使在比分布變更區域4 5更上游側的流路4 3 d,讓S A P以 具有既定偏差的分布狀態流過,通過該分布變更區域45之 -17- 201138731 SAP可藉由縮徑的流路而強制往中心集中。如此,SAP通 過該分布變更區域45後朝再度擴徑的寬廣流路43e流出時 ,SAP的分布狀態會變更成在流路的截面中心部分密集的 分布狀態。 以下具體地說明分布變更區域45之構造。 在第3B圖及第3C圖的例子之分布變更區域45,形成有 從聚合物吐出管41的內壁面41s朝徑向內方突出之一對的 半球狀的突部45a、45b。而且,一方的突部45a是成於頂 面之CD方向的中央,另一方的突部45b是成於底面之CD方 向的中央,藉此使分布變更區域45之流路截面形狀成爲: 上下方向(鉛直方向)的間隔在CD方向的中央部分比兩側 部分窄之頸縮狀。 如此,混入有SAP之空氣流6通過該分布變更區域45時 ,空氣流6會朝CD方向的左、右分流,如此相較於通過分 布變更區域45前之SAP的分布狀態,會改變成中央部位變 疏、左右的兩側部分變密之分布狀態,而將SAP從吐出口 41a往導管31內吐出。 在本例,如前述般由於聚合物吐出管41的截面形狀呈 正圓形,通過分布變更區域45前之SAP量在CD方向的分布 ,起因於上述正圓形的截面形狀,原先在CD方向的中央之 分布比其兩側更多而具有偏差(參照第4B圖)。如此般的 偏差,在通過上述分布變更區域45時藉由該分布變更區域 45之截面形狀的分流作用而抵消,結果關於CD方向,能在 謀求SAP均等化的狀態下朝導管31內吐出。而且,該謀求 -18 - 201138731 均等化的分布狀態,在導管3 1內可大致維持,結果成型模 具21內之吸收體1之CD方向的SAP堆積分布也能謀求均等 化。因此,只要事先將成形模具21的配置設計成其CD方向 與吸收體1的寬度方向平行,即可在吸收體1的寬度方向使 SAP的堆積分布均等化。 又在第3B圖及第3C圖的例子,爲了謀求CD方向的SAP 堆積分布之均等化,是在頂面及底面分別將突部45a、45b 設置成相對向,但突部45a、45b之設置位置和設置數目, 可按照各積纖裝置1 〇的個別狀況而適當地決定。 例如第6A圖的截面圖所示,可在聚合物吐出管41的內 壁部4 1 s之左右對應的各側面(沿CD方向排列之一對的各 面)分別設置,如此,通過分布變更區域45後之SAP的分 布,相較於通過前,能改變成CD方向之中央部分變密且左 右兩側的部分變疏之分布狀態。又想要刻意使SAP的分布 在CD方向產生偏差的情況,可將突部45a、4 5b僅設置在一 對各側面當中之一側面。 此外,將突部45b僅設置在頂面或底面之一方亦可。 而且,在僅設置於該一方的情況,可如第6B圖般設置於底 面。這是因爲,基於SAP本身的重量’ SAP之上下方向的 分布,會產生下半空間之SAP量比上半空間多之偏差,而 藉由將突部45b設置於底面,該突部45b有助於SAP之CD方 向左右的分流。 包含上述突部45a、45b之設置個數,關於突部45a、 4 5b之高度尺寸、形狀等的詳細條件,是以聚合物吐出管 -19 - 201138731 4 1的內徑、單位時間之SAP吐出量 '單位時間之空氣流量 、吐出口 41 a的形狀等爲參數,實際進行SAP的分布測定實 驗等而導出的。 在第3A圖至第3C圖的例子’較佳爲,從該分布變更區 域45至其下游的吐出口 41 a之流路形狀,是設定成使在CD 方向均等化之SAP分布不致破壞而能維持的形狀,第7圖係 顯示其一例之聚合物吐出管41的吐出口 41a附近部分的立 體圖,在該第7圖及第3 A圖的例子,是形成朝CD方向呈扁 平的截面形狀之流路。更詳細的說,隨著朝向吐出口 41a 而使上下方向(鉛直方向)的尺寸逐漸或連續地變小,又 隨著朝向吐出口 41a而使CD方向的尺寸逐漸或連續地變大 ,藉此形成流路的上下方向尺寸比CD方向的尺寸更小之扁 平大致矩形截面形狀的流路。而且,在其前端設置前述吐 出口 41a。又該吐出口 41a也是具有朝CD方向呈扁平的截面 形狀’更具體的說’其口部形狀是形成以CD方向爲長邊方 向之大致矩形。 在此較佳爲,吐出口 41a之CD方向的尺寸,是設定成 聚合物吐出管41的內徑以上、吸收體1之CD方向的尺寸以 下;又吐出口 41a之上下方向的尺寸,是設定成使吐出口 41 a面積爲聚合物吐出管41的截面積以下。 如此般扁平截面形狀之流路的形成,例如是將聚合物 吐出管41的吐出口 41a的附近部分,朝上下方向擠壓並朝 CD方向擴寬而加工成扁平管狀(參照第7圖及第3A圖)。 -20- 201138731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是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 該實施形態,也能進行以下所示般的變形。 在上述實施形態,如第3B圖及第3C圖所示,作爲設置 於分布變更區域45之突部45a、45b是例示半球狀的突部, 但突部的形狀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爲三角錐和圓錐等的 錐狀,亦可爲三角柱和圓柱等的柱狀,亦可爲複數個不同 曲面或平面所組合成之特殊形狀。又在設置錐狀突部的情 況,錐狀突部的底面側可朝聚合物吐出管4 1的內壁面4 1 s 配置。 進一步的說,作爲讓分布變更區域4 5之流路截面積比 其上游側及下游側相鄰部分43 d、43 e之截面積更小的構造 ,並不限定於突部4 5 a、4 5 b。例如第8 A圖之中心縱截面圖 及第8B圖(第8A圖的B-B截面圖)所示般,將阻擋板45d (在厚度方向形成貫通孔45h、45h)設置在分布變更區域 45的流路亦可,再者,如第9A圖之中心縱截面圖及第9B圖 (第9A圖的B-B截面圖)所示般,將聚合物吐出管41之周 方向的一部分擠壓而使流路變窄,將其作爲分布變更區域 45亦可。 在上述實施形態,聚合物吐出管4 1雖是由截面形狀正 圓形的圓管所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只要是管狀構件都 能適用。例如亦可使用角管等之截面形狀呈多角形的管子 ,或截面形狀呈橢圓形等的圓形管子。 在上述實施形態,作爲堆積部的一例,是設置在旋轉 -21 - 201138731 鼓筒20的外周面20a且形成凹狀之成形模具21,但並不限 定於此。例如’外周面20a是由大致平滑面所構成,僅在 該外周面20a的既定區域讓吸引力作用,以該既定區域作 爲前述堆積部而堆積紙漿纖維2和SAP以進行吸收體1的成 形亦可。此外’取代旋轉鼓筒20,而使用鏈式輸送機或帶 式輸送機等亦可。亦即,藉由該輸送機讓成形模具2 1沿著 既定的旋繞軌道移動,在該旋繞軌道上的既定位置配置前 述導管3 1亦可。 在上述實施形態,作爲液體吸收性纖維雖是例示紙漿 纖維2 (粉碎成纖維狀之紙漿),但作爲該液體吸收性纖 維’可不受限制地使用以往之衛生棉和拋棄型紙尿布等的 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1所使用的各種纖維。例如可使用: 縲縈纖維或棉纖維等之纖維素系纖維的短纖維、聚乙烯等 的合成纖維之短纖維等。該等纖維,可將一種單獨使用或 將兩種以上組合使用。 在上述實施形態,雖未詳細說明高吸收性聚合物( SAP )的具體例’但作爲該SAP,可不受限制地使用以往 之拋棄型紙尿布和衛生棉等的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1所使 用的各種物質。例如可使用澱粉系、纖維素系、合成聚合 物系等。在此’ SAP通常爲粒子狀。作爲SAP,較佳爲具 有本身重量2〇倍以上的液體吸收性保持力且具有皂化性質 ,例如較佳爲:澱粉-丙烯酸(鹽)接枝共聚物、澱粉-丙 烯腈共聚物之皂化物、羧甲基纖維素鈉之交聯物、丙烯酸 (鹽)聚合物等。該等的SAP,可將一種單獨使用或將兩 -22- 201138731 種以上組合使用。 在上述實施形態’作爲第1氣體及第2氣體的一例雖是 例示空氣3、6,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即,只要是可作爲液 體吸收性纖維和SAP之搬運介質且不致與該等液體吸收性 纖維和SAP產生化學反應等的氣體的話,可爲空氣以外者 ,例如爲氮氣。 在上述實施形態,是將連續於鉛直方向之導管3 1配置 於旋轉鼓筒20上方,並使其散布口 31a從上方覆蓋旋轉鼓 筒20的外周面,藉此使含有紙漿纖維2之空氣流3的流路沿 著鉛直方向的上下而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配置 連續於MD方向之水平方向或傾斜方向之導管31,使空氣 流3的流路沿著水平方向或傾斜方向而形成亦可。 在上述實施形態,是將分布變更區域45設定在聚合物 吐出管41之管軸方向的一處,但其設定數目並不限定於此 ’設定在管軸方向的複數處亦可。 【圖式簡單說明】 第1A圖係習知的吸收體1製造裝置之槪略圖,第1B圖 係聚合物吐出管4 1的吐出口 4 1 a的附近部分之放大圖。 第2圖係本實施形態的吸收體1製造裝置1 0之槪略圖, 是製造裝置1 0之中心縱截面圖。 第3 A圖係聚合物吐出管4 1之中心縱截面圖,第3 B圖係 第3A圖中的B部之放大圖,第3C圖係第3B圖中的C-C截面 圖。 -23- 201138731 第4A圖係在聚合物吐出管41的截面內SAP呈均一分散 狀態的說明圖,第4B圖係該均一分散狀態下CD方向的SAP 量分布之圖形。 第5 A圖係分布變更區域4 5的其他例之中心縱截面圖, 第5B圖係第5A圖中的B-B截面圖。 第6A圖及第6B圖分別爲分布變更區域45之其他例的截 面圖。 第7圖係聚合物吐出管41之吐出口 41a附近部分的立體 圖。 第8 A圖係分布變更區域45的其他例之中心縱截面圖’ 第8B圖係第8A圖中的B-B截面圖。 第9A圖係分布變更區域45的其他例之中心縱截面圖’ 第9B圖係第9A圖中的B-B截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吸收體 2 :紙漿纖維(液體吸收性纖維) 2 s :紙漿薄片 3:空氣流(第1氣體,空氣) 6:空氣流(第2氣體,空氣) 9 :薄片狀構件 10:積纖裝置(製造裝置) 20 :旋轉鼓筒 20a :外周面 24 - 201138731 2 1 :成形模具(堆積部) 22 :吸氣孔 2 7 a、2 7 b :間隔壁 31 :導管 3 1 a :散布口 3 1 b :上端的開口 3 5 _·粉碎器 4 1 :聚合物吐出管 4 1 a :吐出口 4 1 s :內壁面 42 :鉛直管部 4 2 a :上端 42b :大致中間位置 43 :水平管部 43 d :分布變更區域之上游側相鄰部分 43 e :分布變更區域之下游側相鄰部分 4 4 :彎曲管部 45:分布變更區域 45a、 45b :突部 45d :阻擋板 45h :貫通孔 46 : SAP供應機構 4 7 :螺旋進給機 48 :壓縮空氣噴射裝置 -25- 201138731 48a :配管 48b :閥 81 :帶式輸送機 8 3 :吸氣箱 SAP:高吸收性聚合物 R1 :第1範圍 R2 :第2範圍 Z 1、Z 2 :區域 C 2 0 :旋轉軸 C 4 3 :截面中心

Claims (1)

  1. 201138731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係具有堆積部和聚合物吐 出管’該堆積部’是用來堆積流過導管內之第1氣體中的 液體吸收性纖維;該聚合物吐出管,是插入前述導管內, 朝向目K述堆積部將混入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第2氣體從吐 出口吐出;其特徵在於: 形成於前述聚合物吐出管內之前述第2氣體的流路, 在該流路之前述吐出口側的位置,具有讓前述高吸收性聚 合物的分布狀態改變之分布變更區域; 前述分布變更區域之流路的截面積,是比前述分布變 更區域之上游側及下游側相鄰部分之流路的截面積更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其中, 前述流路的截面積之截面,是以前述流路的流動方向 爲法線方向之假想面; 將包含於前述假想面內之互相正交的兩方向分別設定 爲第1方向及第2方向的情況’前述截面的形狀’關於通過 前述截面中心且與前述第1方向平行的直線,是形成線對 稱的形狀; 前述分布變更區域之流路截面的形狀,是在前述第2 方向的中央部分前述第1方向的間隔比其兩側部分窄之頸 縮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圔第2項記載的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其中, -27- 201138731 比前述分布變更區域更靠前述吐出口側的部分之流路 截面的形狀,是形成朝前述第2方向呈扁平的形狀; 前述吐出口,具有朝前述第2方向呈扁平的截面形狀 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記載的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其中’ 比前述分布變更區域更靠前述吐出口側的部分之流路 ,是隨著朝向前述吐出口而在前述第2方向變寬。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記載的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其中, 比前述分布變更區域更上游側的流路截面形狀爲圓形 , 在前述堆積部由前述液體吸收性纖維及前述高吸收性 聚合物所堆積成的吸收體,是以堆積方向爲厚度方向而進 行成形,且在與該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具有長邊方向和寬 度方向; 前述第2方向,是與前述吸收體的前述寬度方向平行 〇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記載的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其中, 在前述流路之比前述分布變更區域更上游側的部分’ 使用流路截面形狀爲正圓形的管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體之 製造裝置,其中, -28- 201138731 將從前述聚合物吐出管的內壁面突出之突部形成於前 述分布變更區域,藉此使該分布變更區域的流路截面積變 小。 8 · —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係將流過導管內之第1氣 體中的液體吸收性纖維堆積於堆積部,並朝向前述堆積部 將混入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第2氣體從聚合物吐出管(插 入前述導管內)的吐出口吐出;其特徵在於: 形成於前述聚合物吐出管內之前述第2氣體的流路, 在該流路之前述吐出口側的位置,具有讓前述高吸收性聚 合物的分布狀態改變之分布變更區域; 前述分布變更區域之流路的截面積,是比前述分布變 更區域之上游側及下游側相鄰部分之流路的截面積更小。 -29-
TW099141033A 2009-11-27 2010-11-26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r TW20113873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0635A JP5386323B2 (ja) 2009-11-27 2009-11-27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8731A true TW201138731A (en) 2011-11-16

Family

ID=44066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41033A TW201138731A (en) 2009-11-27 2010-11-26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r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80434A1 (zh)
EP (1) EP2505170A4 (zh)
JP (1) JP5386323B2 (zh)
CN (1) CN102665630B (zh)
EA (1) EA201200812A1 (zh)
TW (1) TW201138731A (zh)
WO (1) WO20110651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9351B (zh) * 2011-08-09 2013-09-04 李木金 一种卫生用品生产线上的吸收芯成型装置
JP6045302B2 (ja) * 2012-10-31 2016-12-1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体液処理用の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BR112015013092B1 (pt) * 2012-12-25 2022-03-29 Zuiko Corporation Método e dispositivo para alimentar um pó granular a partir de um funil de alimentação
CN203525805U (zh) 2013-09-26 2014-04-09 株式会社瑞光 粉碎机以及吸收体制造装置
US11207218B2 (en) 2017-11-28 2021-12-28 Ka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absor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bsorbent article
JP7427922B2 (ja) * 2019-03-20 2024-0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解繊処理装置、および、繊維処理装置
US20220192899A1 (en) * 2019-05-07 2022-06-23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7582A (en) * 1986-08-22 1990-05-22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eating a graduated distribution of granule materials in a fiber mat
US5102585A (en) * 1990-01-09 1992-04-07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ntermittently deposit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in a substrate
US5429788A (en) * 1994-03-28 1995-07-04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posit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in a composite substrate
US5558713A (en) * 1994-10-31 1996-09-24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pulsed stream of particles for application to a fibrous web
ATE257869T1 (de) * 1998-10-06 2004-01-15 M & J Fibretech As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bandförmigen produkts aus fasern und pulver
US6207099B1 (en) * 1999-10-20 2001-03-27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Process for uniform cross-direction distribution of particulate material
US7303708B2 (en) * 2004-04-19 2007-12-04 Curt G. Joa, Inc. Super absorbent distribution system design for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an absorbent core
JP4537174B2 (ja) * 2004-10-20 2010-09-0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08110293A (ja) * 2006-10-30 2008-05-15 Ntn Corp エアロゾル吐出ノズルおよび被膜形成装置
JP4711945B2 (ja) * 2006-12-22 2011-06-2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102582B2 (ja) 2007-11-01 2012-12-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049743B2 (ja) * 2007-11-01 2012-10-17 花王株式会社 堆積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02176976A (zh) * 2008-09-16 2011-09-07 巴斯夫欧洲公司 可调节的固体颗粒施用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80434A1 (en) 2012-11-08
CN102665630A (zh) 2012-09-12
EA201200812A1 (ru) 2012-11-30
JP2011110288A (ja) 2011-06-09
EP2505170A4 (en) 2014-01-01
WO2011065153A1 (ja) 2011-06-03
JP5386323B2 (ja) 2014-01-15
EP2505170A1 (en) 2012-10-03
CN102665630B (zh)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138731A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r
US7303708B2 (en) Super absorbent distribution system design for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an absorbent core
JP5767821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A1253752A (en) Method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discrete particles on a moving porous web
JP5049743B2 (ja) 堆積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KR100628390B1 (ko) 입자의 펄스 흐름 생성방법 및 펄스화 장치
US11141320B2 (en) Absorbent cor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absorbent cores
US20120056347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a composite sheet
JP5227621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09112347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12147957A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WO2015087674A1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US646108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liver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to an air stream
US11607349B2 (en) Absorbent cor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absorbent cores
JP6170308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4711945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401375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US2011018097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nt body
US20190105203A1 (en) Absorbent cor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absorbent cores
JP5836098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18202017A (ja) シートの折り返し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2023001049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