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38343A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Google Patent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38343A
TW201138343A TW99124553A TW99124553A TW201138343A TW 201138343 A TW201138343 A TW 201138343A TW 99124553 A TW99124553 A TW 99124553A TW 99124553 A TW99124553 A TW 99124553A TW 201138343 A TW201138343 A TW 2011383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fram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ata
communication device
leng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24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toshi Nakamura
Hiroyuki Shigei
Haruhiko Yata
Takeshi Itagaki
Tomoya Yamaura
Katsunori Honma
Nobuaki Kawai
Hidekazu Kamimur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38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3834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etermining packet size, e.g. maximum transfer unit [MTU]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84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detecting congestion or overload during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35Maintenance of orthogonality, e.g. for signals exchanged between cells or users, or by using covering codes or sequ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Description

201138343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於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及一無線通訊方法’且 特別是包括在一高速無線區域網路(LAN)系統中之無線 通訊裝置及一無線通訊方法。 【先前技術】 關於無線網路之通用標準範例可包括電子電機工程師 協會(IEEE ) 802_ 1 1標準。 舉例來說,在IEEE 802.lla/g’ 一正交分頻多工( OFDM)調變方法,其係爲一多載體調變方法,係採用作 爲無線LAN之標準。在OFDM調變方法中,資料傳輸係在 複數個具有正交頻率之載體上分配及發射。因此,每個載 體之頻帶係爲狹幅的。導致增加頻率使用效率及增加阻抗 成選擇性頻率衰退干擾。 IEEE 802.1 la/g標準支援達到一通訊速度至5 4Mbps之 調變方法。然而,對於具有提供更高位元率通訊能力之無 線標準之需求仍然存在。舉例來說,在IEEE 802.lln,其 係爲IEEE 802.1 1 a/g之一延伸,下一代無線LAN標準正發 展在有效傳輸量爲100Mbps上之高速無線LAN技術開發。 在 IEEE 802.11η’ OFDM — MIMO方法,係利用 OFDM作 爲其主要調變技術。多輸入多輸出(ΜΙΜΟ )通訊係爲利 用複數個空間多工空間串流於提供有複數個天線構件之一 發射器及一接收器之間提供高速無線通訊之技術。 -5- 201138343 一發射器利用複數個天線分配及發送傳輸資料在複數 個串流上。一接收器藉由利用頻道特性執行信號處理空間 地解多工藉由複數天線接收之空間多工信號,且無受到串 音干擾(crosstalk )地萃取每個串流之一信號(查,舉例 來說,日本公開特許專利第2002-44051號)。ΜΙΜΟ通訊 方法能根據天線數量在沒有增加頻帶下增加該傳輸能力, 以及能改善通訊速度。 由於實體層之速度增加,IEEE 8 02.1 1 η提供高速通訊 至600Mbps。這意味著瞬間最大資料傳輸速度係爲 6 0 0Mbps。在IEEE 802.11η,訊框匯集作爲一媒介擷取控 制(MAC )層功能係標準化而當作一機制以藉由增加資料 傳輸時間及增加實體層之速度改善傳輸量。 在訊框匯集中,較大數目之封包係結合以便較大數量 之資料能在單一訊框傳輸中被發射,且資料傳輸時間之比 例係增加以改善傳輸量。在圖29A中說明之匯集MAC協定 數據單元(A-MPDU)以及在圖29B中說明之匯集MAC服 務數據單元(A-MSDU )係被指定作爲封包匯集之類型。 A-MSDU型係爲一以一per-MSDU爲基礎匯集封包之類 型,意即,聚集MPDU之MAC標頭之後續部分。A-MPDU型 係爲一以一per-MPDU爲基礎匯集封包之類型。在一A-MPDU訊框中,一訊框查核序列(FCS )、或誤差偵測碼 ,能被附加於每個MPDU所包含之內容中。在一 A-MPDU訊 框中,能被匯集之資料之最大値爲64Kbytes。在一A-MSDU訊框中,MAC標頭之負荷係較低的。然而,因爲整 201138343 個的訊框係爲單一 MPDU,單一 FCS,或 用於該整個的訊框且假使訊框之部分已夕 將被重新發射。在一 A-MSDU訊框中,能 最大値爲8Kbytes。 【發明內容】 舉例來說,在上述無線LAN通訊系統 速衰退,該傳輸特性可能爲退化的,而導 舉例來說,快速衰退係由於在發光或快速 所造成。包括在發光及快速啓動螢光燈管 交流電源供應器之二倍頻率(舉例來說, 之發生頻率放電以及發射光線。在照明期 供作爲一導體,且入射無線電波係反射在 。另一方面,在消光期間,入射無線電波 發射且反射在螢光燈泡之金屬板或類似物 明及消光期間,由於入射無線電波係反射 介於發射器及接收器之間之無線電波傳播 光燈泡在照明及消光期間不同之傳播路徑 由於在對應於二倍於該電源供應頻率 不同傳播路徑的發生,可能發生電場強度 該電源供應頻率之頻率之變化。意即,可 (螢光燈管干擾)。 舉例來說,在上述ΜΙΜΟ通訊方法中 收信號利用一頻道矩陣而在空間中解多工 誤差偵測碼,係 ^效,所有MSDU 被匯集之資料之 中,假使發生快 致傳輸量降低。 啓動螢光燈管時 之螢光燈泡以一 100Hz或 120Hz ) 間,螢光燈泡提 螢光燈泡之表面 係經由螢光燈泡 上。因此,在照 在不同表面上, 路徑包括有於螢 〇 之頻率的間隔之 及相位在二倍於 能發生快速衰退 ,一空間多工接 信號爲串流信號 201138343 ,該頻道矩陣係基於包含在一附加在資料訊框前端之一實 體層(PHY )標頭中之前置信號(訓練信號)而被評估( 通道評估)。如上.述在一存在快速衰退之環境中’每個串 流信號之傳播路徑快速地變更。因此,假使資料訊框之傳 輸時間爲長時間,每個串流信號之傳播路徑可能在資料訊 框中間變更。結果,如上述誤差可能發生在每個串流信號 利用基於在PHY標頭中之一前置信號所獲得之一頻道矩陣 之空間解多工期間。 因此,在一具有快速衰退之環境中,依據該最大長度 匯集,如上述之該訊框匯集可能降低傳輸量。圖30說明藉 由快速衰退而造成訊框匯集之下降特性。在該PHY標頭部 分之所評估之頻道矩陣與將被用在後續於該PHY標頭之每 個MPDU之頻道矩陣之間,時間上間隔PHY標頭越遠所接 收之MPDU部分,具有較大誤差。 因此,誤差較有可能發生在時間上間隔PHY標頭越遠 所接收之MPDU部分中。如同在圖30中所見,相繼在PHY 標頭之六個MPDU無誤差,而接著四個MPDU則具有誤差。 而A-MPDU型係藉由在圖30中之範例之方法而被利用,A_ MSDU基本上能提供相同的結果。 因此,最好預防或降低在傳輸特性中由於快速衰退所 造成的退化以達到最佳傳輸量。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資料 發射器,其配置以無線發射一資料訊框至一通訊對應裝置 ’以及一資料訊框限制器’其配置以限制藉由該資料發射 -8 - 201138343 器所發射之資料訊框之一最大傳輸長度爲一預定長度。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資料發射器無線發射一資料訊 框至對應裝置。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係藉由資料訊框 限制器而限制在一預定長度。舉例來說,資料訊框之最大 傳輸長度也能藉由提供位元組之數量和其本身時間而被限 制。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也能藉由,舉例來說,當資 料訊框係藉由結合一預先數量之封包(例如A-MPDU或A-MSDU)而形成時,提供最大數量之封包合倂(最大數量 匯集)而被限制。因此,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係限制 在一預定長度,從而預防或降低在傳輸特性中由於快速衰 退所造成的退化並且達到最佳傳輸量。 一利用資料訊框限制器之資料訊框之限制最大傳輸長 度之操作可根據,舉例來說,一使用者操作而被執行。舉 例來說,當一螢光燈管係設置介於在發射器側邊上之一無 線通訊裝置及在接收器側邊上之一無線通訊裝置之間時, 一使用者可藉由,舉例來說,參考一使用者介面(UI)螢 幕而執行設定以限制一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確保能 預防或降低因藉由螢光燈管(螢光燈管干擾)所造成的快 速衰退所導致在傳輸特性中之退化。 再者’一利用資料訊框限制器之資料訊框之限制最大 傳輸長度之操作可根據,舉例來說,關於快速衰退之偵測 資訊而被執行。在此情況下,偵測快速衰退可利用在發射 器側邊上之無線通訊裝置或在接收器側邊上之無線通訊裝 置而被執行。當快速衰退係利用在接收器側邊上之無線通 9 - 201138343 訊裝置而被偵測出時,舉例來說 傳輸長度之請求訊息可由接收器 線發射至發射器側邊上之無線通 IEEE802.1 1無線LAN中,請求訊 、一資料訊框或其類似物而被發 之無線通訊裝置形成一擷取點( 用’舉例來說,一信標訊框被傳 舉例來說,當藉由一以二倍 頻率放電的螢光燈管造成快速衰 用一包括有一光電轉換構件之光 而被偵測出,該可變光源具有二 例來說,100Hz或120Hz)的頻率 快速衰退能被偵測出。 再者,舉例來說,根據利用 一信號雜訊比及一封包誤差比率 一封包誤差比率及一量測封包誤 衰退可利用一量測信號雜訊比( 技術利用一傳輸特性根據快速衰 衰退是否發生而變更極大,然而 此極大地變化的現象。舉例來說 比率係高於已評估之封包誤差比 衰退。 再者,舉例來說,當藉由資 包括一預定數量之合倂封包,快 ,一變更資料訊框之最大 側邊上之無線通訊裝置無 訊裝置舉例來說,在一 息可利用一管理動作訊框 射出,當在接收器側邊上 AP )時,請求訊息也能利 輸。 於交流電源之頻率的發生 退時,快速衰退可藉由利 學解調器偵測一可變光源 倍於交流電源之頻率(舉 。確保由螢光燈管造成之 在無快速衰退之條件下的 (PER)之關係而評估的 差比率之比較結果,快速 SNR )而被偵測出。偵測 退,舉例來說,螢光燈管 ,平均信號雜訊比不會如 ,當該測量出之封包誤差 率,其係確定已發生快速 料發射器發射之資料訊框 速衰退可基於在資料訊框 -10- 201138343 中一個別位置上的封包之一量測出之封包誤差比率而被偵 測出。偵測技術利用當快速衰退,舉例來說,螢光燈管衰 退存在時,位在較靠近資料訊框之尾端位置的封包具有一 較高封包誤差比率的現象。舉例來說,當接近資料訊框之 尾端處之封包具有一較高封包誤差比率時,其係確定已發 生快速衰退。快速衰退偵測技術係適用於A-MPDU訊框但 不適用於其中該全部係爲單一MPDU之A-MSDU訊框。 再者,舉例來說,當發射資料訊框係利用多載體調變 方法時,快速衰退可基於一引導信號監測在一接收資料訊 框期間之變化而被偵測出。偵測技術利用當快速衰退,舉 例來說,螢光燈管衰退存在時,經由特定次載體與資料分 離而持續地發射變更極大之給定信號(引導信號)的現象 。舉例來說,當引導信號由一接收資料訊框之起始端至尾 端變化極大,其係確定已發生快速衰退。 再者,舉例來說’當藉由資料發射器發射之資料訊框 包括一預定數量之合倂封包以及該封包包括迴旋編碼資料 時,快速衰退可基於當在一接收資料訊框中之每個封包係 利用維特比(Viterbi )解碼去解碼時所獲得之一路徑測度 而被偵測出。在維特比解碼中,其係最大可能解碼以解碼 迴旋編碼,解碼係藉由在候選序列中取回該“最有可能”的 序列而被執行。路徑測度係爲“可能性”指標,且數値越小 ,“可能性”越高。假使最後採用最小路徑測度之數値較大 ,該特性就會較爲不足。 偵測技術利用當快速衰退,舉例來說,螢光燈管衰退 -11 - 201138343 存在時,關於接近在一接收資料訊框之尾端處的封包,一 採用路徑測度較低之現象。舉例來說,當較接近在一接收 資料訊框之尾端處的封包之一採用路徑測度較低時,其係 確定已發生快速衰退。 再者,舉例來說,快速衰退基於複數個區塊之每一個 的量測位元誤差率(BER )被偵測出,整個接收資料訊框 被分成該複數個區塊。位元誤差率係爲誤差位元在實體層 中之數目,且可爲一表示最相關實際特性之指標。 偵測技術利用當快速衰退,舉例來說,螢光燈管衰退 存在時,在較接近所接收資料訊框之尾端處的區塊之位元 誤差率係較高之現象。舉例來說,當較接近所接收資料訊 框之尾端處的區塊之位元誤差率係爲較高時,其係確定已 發生快速衰退。 再者,舉例來說,快速衰退基於關於藉由發射一測試 資料訊框(流量)所獲得之最大傳輸長度的每一個之量測 最大傳輸量而可被偵測出,該最大傳輸長度係持續地增加 。偵測技術利用當快速衰退,舉例來說,螢光燈管衰退( 螢光燈管干擾)存在時,最大傳輸量由一預定最大傳輸長 度減少而當作一波峰。 舉例來說,當藉由資料發射器發射之資料訊框包括一 預定數量之合倂封包之時,最大傳輸長度係藉由持續增大 所合併封包之最大數量而持續性地增加。舉例來說,當最 大傳輸量由一預定最大傳輸長度減少而當作一波峰時,其 係確定已發生快速衰退。在此情況下,該預定最大傳輸長 -12- 201138343 度可變爲一最佳最大傳輸長度。 如同上述’資料訊樞限制器限制藉由資料發射器發射 之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爲預定長度。該預定長度可能 爲’舉例來說’預設固定値。該預設固定値可藉由,舉例 來說’使用者被設定。再者,舉例來說,預定長度可基於 關於藉由發射一測試資料訊框(流量)所獲得之每一個最 大傳輸長度之量測最大傳輸量而被確定,該最大傳輸長度 係持續地增加。 資料訊框限制器之最大傳輸長度限制功能可根據使用 者操作而設定爲有效或無效。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係 限制在一預定長度,因而預防或降低在傳輸特性中由於快 速衰退所引起之退化並且達到最佳傳輸量。 【實施方式】 該優選實施例之敘述 將敘述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敘述將提出在下列順序 中: 1 -實施例 2.示範性修改 1.實施例 通訊系統之配置 圖1根據一實施例說明一通訊系統1 〇之一範例配置。 通訊系統1 0係配置以使一無線通訊裝置1 00 A經由一無線傳 -13- 201138343 輸路徑連接至一無線通訊裝置100B。在通訊系統1〇中,在 無線通訊裝置1〇〇八及1〇(^之間利用〇?〇1^_]^1]^〇方法執行 通訊。通訊系統10具有一2x2配置,其中無線通訊裝置 100A包括二個天線TA0及TA1以及其中無線通訊裝置1〇〇B 包括二個天線ΤΒ0及TB1。 在此,將利用無線通訊裝置〗〇〇A作爲一發射器以及無 線通訊裝置100B作爲一接收器敘述ΜΙΜΟ通訊系統之—槪 念。在天線ΤΑ0及ΤΒ0之間的傳播路徑被稱作爲一傳播路 徑a,在天線T A 1及ΤΒ 0之間的傳播路徑被稱作爲一傳播路 徑b,在天線ΤΑ0及TB1之間的傳播路徑被稱作爲一傳播路 徑c,以及在天線TA1及TB1之間的傳播路徑被稱作爲一傳 播路徑d » 無線通訊裝置1 〇〇A (發射器)分配一傳輸資料序列x0 至天線T A0以及一傳輸資料序列X 1至天線ΤΑ 1。無線通訊 裝置1 00Β (接收器)利用天線ΤΒ0接收一接收資料序列y〇 以及利用天線TB 1接收一接收資料序列y 1。傳播路徑在此 情況下係利用表達式(1 )表示: y= Hmx+n
'y〇" 'a b" 「V "n〇_ ,Η = c d ,x = u ,n = _ni_ _Υι_ _Xi_ …⑴ 其中y表示一接收信號,Η表示一頻道矩陣,X表示一 傳輸信號,以及η表示一雜訊分量。 當在圖1中說明之通訊系統10時’每個發射器及接收 器係提供有二個天線,一 ΜIΜ Ο通訊系統能夠以如同上述 -14- 201138343 之一相似方法而被建立’只要提供每個發射器及接收器二 個或更多個天線。發射器應用時空編碼於複數個傳輸資料 片段以執行多工,且以Μ傳輸天線爲媒介分配與發射多工 資料於ΜΙΜΟ頻道。接收器空間地/時間地解碼接收信號 ,其係利用Ν接收器天線經由ΜΙΜΟ頻道而被接收,且能獲 得接收資料。理想地,係製造出數個ΜΙΜΟ串流,其同等 於在發射器及接收器天線中之較小數目(Μ IΝ [ Μ,Ν ])的 天線。 所需的是,無線通訊裝置100Β (接收器)獲得一頻道 矩陣Η以空間地解多工一空間多工接收信號y爲串流信號X 。更需要的是,無線通訊裝置1 0 0 B (接收器)利用一在頻 道矩陣Η之基礎上之預定演算法空間地解多工一空間多工 接收信號爲複數個串流。 利用上述表達式(1)表示之頻道矩陣Η—般地可爲一 傳輸路徑之矩陣,該數個矩陣藉由發射及接收在發射器及 接收器側邊上之給定序列對應於數個合倂的發射器及接收 器天線。當發射器之天線之數量係爲Ν且接收器之天線之 數量係爲Μ,係獲得一 Μ χΝ矩陣作爲一頻道矩陣。因此, ΜχΝ給定序列、或訓練信號係由發射器發射,而接收器能 利用訓練信號獲得頻道矩陣Η。 然而,假使具有複數個串流之訓練信號係同時被發射 而無採取任何行動,接收器係難以確定每個訓練信號係由 哪一個天線發射。因此,利用一分時方法,該方法中發射 器由每個發射器天線時間劃分地發射一訓練信號以及在該 -15- 201138343 方法中接收器以利用每個接收器天線所接收之訓練信號爲 基礎獲得頻道矩陣Η»發射器OFDM-調變訓練序列以及時 間劃分地以傳輸分支爲單位發射該調變序列。接收器獲得 關於每個次載體之一頻道矩陣。 無線通訊裝置之配置範例 圖2說明一無線通訊裝置1〇〇(ι〇〇α,100Β)之一範例 配置圖,其係利用OFDM — MIMO方法。無線通訊裝置1〇〇具 有一訊框匯集功能作爲一MAC層功能。無線通訊裝置1〇〇 包括一控制器101、一使用者操作單元102、一顯示單元 103、一資料處理器104、一傳輸處理器105、一無線介面 單元106、天線T0及T1、以及一光學解調器110。 控制器101包括一中央處理單元(CPU)。控制器101 控制無線通訊裝置1 〇〇之不同操作,例如接收操作及發射 操作,以及另外執行其他操作例如產生及分析管理訊框。 使用者操作單元102包括安置在無線通訊裝置100之一殻體 (未顯示)上之按鍵、按鈕、及其他合適的構件。顯示單 元103可形成一使用者介面(UI),且可被配置以基於由 控制器101產生之一顯示信號作顯示,舉例來說,~ UI螢 幕。顯示單元103可利用一顯示面板例如一液晶顯示器( LCD)或一有機電激發光(EL)面板而被配置。 在傳輸期間,回應來自該上層之一請求,資料處理器 104產生不同的資料訊框及資料封包,且供應資料訊框及 資料封包至傳輸處理器105。在接收期間,資料處理器104 -16- 201138343 處理及分析由傳輸處理器1 05供應之不同資料訊框及資料 封包。 在傳輸期間,傳輸處理器1 05執行處理,例如增加不 同資料標頭或誤差偵測碼例如FCS在藉由資料處理器1 04所 產生之封包上,以及提供處理資料至無線介面單元106。 在接收期間,傳輸處理器1 05分析被增加至經由無線介面 單元106所提供之不同資料訊框之標頭。接著,當基於誤 差一偵測碼而確定無誤差在資料訊框時,傳輸處理器1 0 5 提供不同資料訊框至資料處理器1 04。 在傳輸期間,無線介面單元106由傳輸處理器105所接 收的資料在一載體頻帶產生一調變信號,且發射來自天線 T0及T 1之信號作爲無線信號。在接收期間,無線介面單元 106降頻轉換利用天線T0及T1所接收之無線信號,且轉換 信號爲位元序列,藉此解碼不同的資料訊框。 光學解調器1 1 〇偵測一不同光源,其頻率係爲一利用 一光電轉換構件,舉例來說,一光電二極體之交流電源供 應器之二倍頻率。具體地,不同光源可爲一發光或快速啓 動螢光燈管。如同上述,發光及快速啓動螢光燈管以一交 流電源供應器之二倍頻率(舉例來說,100Hz或120Hz)之 發生頻率放電以及發射光線。可能發生在一交流電源供應 器之二倍頻率之速度下,在電場強度及相位之改變。意即 ,可能發生快速衰退(螢光燈管干擾)。 現在將敘述在圖2中所顯示之無線通訊裝置1 〇 〇之操作 。將敘述在傳輸期間之操作。在資料處理器1 04中,根據 -17- 201138343 來自上層之一請求,係產生不同資料訊框及資料封包並供 應至傳輸處理器105。在傳輸處理器105中,在藉由資料處 理器1 04所產生之封包上執行例如增加不同資料標頭或誤 差偵測碼例如F C S之處理,以及提供處理資料至無線介面 單元106。在無線介面單元106中,一調變信號在一載體頻 帶內係由傳輸處理器105所接收的資料所產生。接著,調 變信號係自天線T0及T 1發射而作爲無線信號。 將敘述在接收期間之操作。在無線介面單元1 0 6中, 係降頻轉換利用天線T0及T 1所接收之無線信號以及轉換爲 位元序列,且因此解碼不同的資料訊框。在傳輸處理器 105中,係分析被增加至由無線介面單元106所提供之不同 資料訊框之標頭。接著,當基於誤差-偵測碼而確定無誤 差在資料訊框時,不同資料訊框係提供至資料處理器1 04 。在資料處理器104中,處理及分析由傳輸處理器1〇5所提 供之不同資料訊框及資料封包》 此外,在光學解調器110中,係偵測一可變光源(發 光或快速啓動螢光燈管),其頻率係爲一交流電源供應器 之二倍頻率。藉由光學解調器1 1 0所獲得之一偵側信號係 提供至控制器1 〇 1當作一快速衰退偵測信號。當無線通訊 裝置1 〇〇係爲發射器時,控制器1 0 1限制一資料訊框之最大 傳輸長度爲一預定長度。當無線通訊裝置1 00係爲接收器 時,控制器101傳送一訊框長度變更請求訊息至發射器。 發射器回應所接收之訊框長度變更請求訊息,限制資料訊 框之最大傳輸長度爲一預定長度》關於限制一資料訊框之 -18- 201138343 最大傳輸長度之處理細節將在下文中欽述。 發射器系統之配置綜述(關於實體層) 圖3顯示一在圖2中所顯示之無線通訊裝置ι〇〇之發射 器系統(關於實體層)之綜述。發射器系統包括一傳輸資 料暫存器2〇1、一迴旋編碼器202、一交錯器203、一分配 器2 04、一映射器205、一 OFDM調變器206、一防護區間插 入器207、一無線發射器208、及天線T0及T1。 傳輸資料暫存器201時間上地累積傳輸資料。迴旋編 碼器202迴旋地編碼傳輸資料。交錯器203插入編碼傳輸資 料。分配器2〇4分配該插入編碼資料至每個對應於天線T0 及Τ 1之一之發射器序列之資料串流。 映射器205利用一調變方法例如二元相位位移鍵控( BPSK)、正交相移鍵控(QPSK) '16正交振幅調變(16 QAM )、或64正交振幅調變(64 QAM ),藉由映射每個 傳輸序列之資料串流之位元序列至IQ信號空間而獲得一複 雜基帶信號。OFDM調變器206在一複雜基帶信號上執行連 續/平行轉換,其中在每個符號期間之傳輸序列,分配一 結果信號至每個次載體,且調變每個次載體之振幅及相位 。此外,OFDM調變器206在每個次載體上執行一快速傅利 葉反轉換(IFFT) ’該次載體之振幅及相位係已調變’且 轉換在頻率軸上之次載體爲在時間軸上之信號’且仍維持 其等之正交性。 圖4說明對應一個傳輸序列之OFDM信號調變器之範例 -19" 201138343 配置。OF DM信號調變器包括一連續/平行轉換器211,複 數個次載體調變器212-1至212-n、以及一快速傅利葉反轉 換(IFFT )單元 213。 回頭參考圖3,防護區間插入器2 07爲了抑制或降低多 重路徑效應’係在每個傳輸序列中插入一防護區間到一 OF DM信號。無線發射器2〇8在每個傳輸序列中執行處理一 OFDM信號,例如基於數位濾波之頻帶限制,由一數位信 號轉換至一類比信號,以及頻率轉換以供升頻轉換至一所 需的頻帶,且接著由天線T0及T1發射該結果信號。 發射器系統之操作將簡單地敘述。來自上層之傳輸資 料係時間上地累積在傳輸資料暫存器201,且接著被提供 至迴旋編碼器202。在迴旋編碼器202中,傳輸資料係迴旋 地編碼而獲得該編碼傳輸資料。編碼傳輸資料係提供至交 錯器203。在交錯器203中,插入編碼傳輸資料。 利用分配器2 04’該插入編碼資料係分配至二個對應 天線T0及T 1之傳輸序列的資料串流,接著該資料串流被提 供至映射器2 0 5 »在映射器2 0 5中,資料串流之位元序列係 根據調變方法映射在每個傳輸序列之IQ信號空間中,且獲 得複雜基帶信號。各個傳輸序列之複雜基帶信號係提供至 OFDM調變器206。 在OFDM調變器206中,在每個符號期間之在每個傳輸 序列中之複雜基帶信號上執行連續/平行轉換,一結果信 號係分配至每個次載體,以及調變每個次載體之振幅及相 位。此外’在OFDM調變器206中,一快速傅利葉反轉換( -20- 201138343 I F F Τ )係在每個次載體上執行’該次載體之振幅及相位係 已調變,且轉換在頻率軸上之次載體爲在時間軸上之信號 ,且仍維持其等之正交性。 爲了抑制或降低多重路徑效應’藉由0FDM調變器206 所產生之傳輸序列之〇 F D Μ信號係在防護區間藉由防護區 間插入器207已插入後提供至無線發射器2 08。在無線發射 器208中,每個傳輸序列之OFDM信號係頻帶限制且接著轉 換爲一類比信號,以及係進一步升頻轉換至—期望頻帶。 傳輸序列之升頻轉換OFDM信號係經由天線T0及T1而發射 出0 接收器系統之配置綜述(關於實體層) 圖5係說明在圖2中所顯示之無線通訊裝置1 〇〇中之一 接收器系統(關於實體層)之綜述。接收器系統包括一無 線接收器22 1、一防護區間移除器222、一快速傅利葉轉換 (FFT)單元223、一 ΜΙΜΟ信號接收器224、一解調器225 、一頻道矩陣估測器226、及一頻道矩陣處理器227。接收 器系統更包括一次載體解調器22 8、一解映射器229、一結 合器23〇、一解交錯器231、一維特比解碼器2 3 2、及一接 收資料暫存器2 3 3。 無線接收器221在每個利用天線Τ0及Τ1所接收之信號 上執行處理,例如關於降頻轉換之頻率轉換,由一類比信 號轉換至一數位信號,以及基於數位濾波之頻帶限制,以 獲得每個接收序列之一資料串流。防護區間移除器222由 -21 - 201138343 每個接收序列之資料串流移除防護區間。當執行傳輸符號 之同步化時,針對每個接收序列快速傅利葉轉換單元223 以傳輸符號爲單位,在資料串流上應用一 FFT操作該資料 串流中已移除區間防護,轉換在時間軸上之信號爲在頻率 軸上之信號,且重製對應於次載體之信號。 針對各個接收序列,ΜΙΜΟ信號接收器224分離對應於 次載體之信號爲資料及訓練符號(訓練信號),且輸出資 料至解調器225以及訓練符號至頻道矩陣估測器226。頻道 矩陣估測器226執行處理例如將給定序列與訓練符號聯繫 起來以估測頻道矩陣Η之元件(見表達式(1 ))。 當利用零強迫(ZF)干擾消除方法時,頻道矩陣處理 器22 7計算關於每個次載體之頻道矩陣(轉移函數矩陣)Η 之一反矩陣或一擬-反矩陣。此外,當利用最小均方誤差 (MMSE)方法時,頻道矩陣處理器227計算關於每個次載 體藉由增加雜訊之平均功率於頻道矩陣Η所獲得之一矩陣 之一反矩陣或一擬一反矩陣。 解調器225利用頻道矩陣處理器227計算出之反矩陣或 擬-反矩陣而解調出關於每個次載體之一接收信號向量。 次載體解調器228解調在藉由解調器225所獲得之每個發射 串流中之每個調整次載體,以及獲得在IQ信號空間之複雜 基帶信號。解映射器229解映射在IQ信號空間之複雜基帶 信號’以及獲得關於每個發射串流及每個次載體之一位元 序列。 結合器230結合位元序列及重新配置一單一位元序列 -22- 201138343 。解交錯器231解交錯藉由結合器23 0所獲得之位元序列。 結合器2 3 0及解交錯器2 3 1分別對應於如在圖3所顯示之發 射器系統中之分配器2〇4及交錯器203。維特比解碼器232 執行維特比解碼作爲在迴旋編碼位元序列上之最大可能性 解碼,且獲得誤差校正接收資料。接收資料暫存器2 3 3時 間上地累積藉由維特比解碼器23 2所獲得之接收資料。 將簡單地敘述接收器系統之操作。利用天線TO及Τ 1接 收之信號係提供至無線接收器2 2 1。在無線接收器2 2 1中, 利用天線TO及T 1接收之信號係受到降頻轉換,且係進一步 受到轉換爲數位信號及頻帶限制。藉由無線接收器22 1所 獲得之接收序列之資料串流係提供至防護區間移除器222 ,其係移除防護區間,且接著係提供至快速傅利葉轉換單 元223。在快速傅利葉轉換單元22 3中,針對每個接收序列 ,一FFT操作對於每個傳輸符號被應用在防護區間已從中 移除之資料串流,在時間軸上之信號轉換爲在頻率軸上之 信號,且重製對應於次載體之信號。 針對每個接收序列之對應於次載體之信號,其已藉由 快速傅利葉轉換單元223而獲得,係提供至ΜΙΜΟ信號接收 器224。針對各個接收序列,ΜΙΜΟ信號接收器224分離對 應於次載體之信號爲資料及訓練符號,且輸出資料至解調 器22 5以及訓練符號至頻道矩陣估測器226。 在頻道矩陣估測器226中,係執行處理例如確定給定 序列及訓練符號之間之相關性,以及估測頻道矩陣Η之元 件。以此種方式估測頻道矩陣Η之元件係提供於頻道矩陣 -23- 201138343 處理器227。在頻道矩陣處理器227中,基於頻道矩陣η之 元件計算頻道矩陣H(ZF方法)之一反矩陣或一擬_反矩 陣、或一藉由增加雜訊之平均功率於頻道矩陣H (MMSE 方法)所獲得之矩陣之一反矩陣或一擬-反矩陣。 關於每個次載體之反矩陣或擬-反矩陣,其藉由頻道 矩陣處理器227而被計算出,係提供至解調器2 25。在解調 器225中,針對每個次載體,一接收信號向量係藉由頻道 矩陣處理器227計算出之反矩陣或擬-反矩陣而被解調出 。在每個傳輸串流中之各個藉由解調器22 5而獲得之調變 次載體,係提供至次載體解調器228。 在次載體解調器228中,係解調出關於每個串流之各 個調變次載體’且獲得在IQ信號空間之複雜基帶信號。在 解映射器229中’係解映射複雜基帶信號,且獲得關於每 個發射串流及每個次載體之一位元序列。藉由結合器230 結合位元序列以及重新配置一單一位元序列。 藉由結合器230而獲得之位元序列係藉由解交錯器231 而被解交錯’且接著係提供至維特比解碼器232。提供至 維特比解碼器232之位元序列係爲一迴旋編碼位元序列。 在維特比解碼器232中,維特比解碼係在迴旋編碼位元序 列上執行’且獲得誤差校正接收資料。誤差校正接收資料 係時間上地累積在該接收資料暫存器233中,且接著係提 供至上層。 關於限制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之處理 -24 - 201138343 圖6係說明關於限制一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之處 理步驟流程圖’其係藉由顯示在圖2中之無線通訊裝置1〇〇 中之控制器1 0 1而執行。舉例來說’當啓動無線通訊裝置 1 00時’控制器1 0 1可執行該處理一次,或可週期性地執行 該處理。或者,控制器101可回應—觸發例如—使用者操 作而執行該處理。 在步驟sti中’控制器ιοί啓動處理,且接著進行步驟 ST2之處理。在步驟ST2中’控制器101執行—快速衰退( 螢光燈管干擾)偵測處理。在此情況下,控制器1 0丨使光 學解調器1 1 0執行關於偵測一可變光源,其頻率係爲一交 流電源供應器之二倍頻率之處理。 接著’在步驟ST3中’控制器101確認快速衰退是否存 在。當光學解調器〗1 〇偵測一可變光源,其頻率係爲—交 流電源供應器之二倍頻率時,控制器1 0 1確認該快速衰退 係存在的。當快速衰退係存在時,在步驟ST4中,控制器 1 0 1執行一訊框長度更新處理。接著,在步驟s T 5中,控制 器101完成處理。當快速衰退係確定不存在時,控制器101 立即進行步驟ST5,且完成本處理。 然後,將進一步敘述訊框長度更新處理在步驟ST4中 之細節。控制器101依據在其中無線通訊裝置100係爲一資 料訊框之發射器的“對象傳輸”的情況下以及在其中無線通 訊裝置1 〇〇係爲一資料訊框之接收器的“對象接收”的情況 下執行不同處理。 圖7係說明一訊框長度更新處理執行在“對象傳輸”的 -25- 201138343 情況下之步驟之流程圖。在步驟STl 1中’控制器101啓動 訊框長度更新處理。接著’在步驟31'12中’控制器101變 更在訊框匯集(A-MPDU,A-MSDU )中之匯集最大數量 設定爲“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在步驟3112之處理後’於 步驟ST13中,控制器101完成訊框長度更新處理。 此處,控制器1〇1保持“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爲’舉 例來說,一固定値。在步驟S T 1 2中’控制器1 0 1利用所保 持之“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能由 舉例來說,在匯集之最大數量(“匯集最大封包數量”)以 及使用者資料協定(UDP)負荷傳輸量(“UPD負荷傳輸量 ”)中之對應而獲得,其係實驗性地被確定。 圖8說明在匯集之最大數量及UDP負荷傳輸量之間之 對應範例圖,其係實驗性地確定。在顯示範例中,係利用 8頻道(2.447 GHz),且藉由範例之方式,在IP層(每封 包1500位元數),係以130 Mbps之一PHY比率執行二個串 流傳輸,其包括在20-MHz模式中之二個天線傳輸及二個天 線接收。實線a代表當在50Hz電源供應之一螢光燈管操作 係在一關閉狀態(OFF )時之對應。虛線b代表上述螢光燈 管係在一開啓狀態(ON )以及快速衰退(螢光燈管干擾 )已發生時之對應。 如同能藉由虛線b所代表之對應所見,在一具有以 130Mbps之PHY比率在50Hz電源供應器上之螢光燈管操作 的快速衰退環境中,當匯集在IP層(每封包15 00位元數) 之四個封包時,係獲得最高效率。在此環境中,“匯集之 -26- 201138343 建議最大數量”可因此被設置成,舉例來說,“4”。 圖9說明在匯集之最大數量及UDP負荷傳輸量之間之 對應之另一範例,其係實驗性地確定。在該顯示範例中, 藉由範例之方式,係利用44頻道(5.22GHz),以及在40-MHz模式中,包括二個天線傳輸及二個天線接收之二個串 流傳輸係在IP層(每封包1 5 00位元數)中以3 0 0Mbps之 PHY比率被執行。實線a代表操作在50Hz電源供應器之一 螢光燈管係在一關閉狀態(OFF )時之對應。虛線b代表上 述螢光燈管係在一開啓狀態(ON )以及快速衰退(螢光 燈管千擾)已發生時之對應。 如同能藉由虛線b所代表之對應所見,在具有以 3 00Mbps之PHY比率在50Hz電源供應器上之螢光燈管操作 之螢光燈管操作之一快速衰退環境中,當匯集在IP層(每 封包1 50 0位元數)之四到七個封包時,係獲得最高效率。 “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在此環境中可因此被設置成,舉例 來說,“7”。 當顯示於圖8及9中之範例所使用之匯集之類型爲A-MPDU時,A-MSDU也可被利用。在此情況下,同樣地,能 夠實驗性地確認在匯集之最大數量及UDP負荷傳輸量之間 之對應,且能夠由該確認對應而得到“匯集之建議最大數 量”。 在上述中,係實驗性地確認在匯集之最大數量及U D P 負荷傳輸量之間之對應,以及“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意 即,係允許匯集之封包之最佳數量可由該確認對應而獲得 -27- 201138343 。然而’封包之最佳數量也能由下文中之理論方程式而獲 得。 在此,藉由X代表從頻道估測之時序(PHY標頭之時 序)到利用估測結果之封包之傳輸完成時序的幾秒內之最 佳時間’藉由Y代表允許匯集之以位元組爲單位之最佳最 大長度,以及藉由Z代表允許匯集之封包之最佳數量。此 外,藉由Μ代表以Hz爲單位之電源供應頻率,藉由N代表 以位元組爲單位之L3 ( IP層)之最大尺寸,藉由R代表以 Mbps爲單位之PHY比率,藉由A代表高階加密標準(AES )加密之存在/不存在(1:存在/0:不存在),以及藉 由B代表MAC位址之數量(3 :標準/4 :無線分配系統( WDS )模式等等)。 如實驗性地觀察,在一具有螢光燈管操作在50Hz電源 供應器之快速衰退環境中,最佳化執行係在當由頻道估測 時序至利用估測結果之封包之傳輸完成時序之所需時間大 約爲300 μ s時。因此,X、Y、Z能由,舉例來說,如下之 理論方程式(2 ) 、( 3 )、及(4 )而獲得: X = 0.8 X (300Ε - 06 X 50/Μ) to 1.2 X (300E - 06 X 50/M) ... (2) Y = X X R X 1E06/8 ... (3) Z = INT(Y/(6 xB+N+Ax8+ 20)) + 1 ... (4) 圖1 0A係說明在“對象接收”的情況下執行訊框長度更 新處理之一步驟流程圖。在步驟S T2 1中,控制器1 0 1啓動 訊框長度更新處理。接著,在步驟ST22,控制器101將在 -28- 201138343 訊框匯集(A-MPDU、Α-MSDU)之“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 通知給對應裝置(通訊對應裝置)。在步驟ST22之處理後 ’在步驟ST23中,控制器101完成訊框長度更新處理。 此時,如同上述在此“對象傳輸”之情況中,控制器 101保持“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當作,舉例來說,—固定 値。在步驟ST22中’控制器101利用所保持之“匯集之建議 最大數量”。此外,控制器1 0 1利用一管理動作訊框、一資 料訊框、一信標訊框、或類似物而執行“匯集之建議最大 數量”之通知。信標訊框只有能夠被利用在當無線通訊裝 置100形成一擷取點(AP )時。 圖1 1 A係說明利用一管理動作訊框之一封包格式之範 例。一封包包括一M A C標頭區、一動作類別區、一動作細 節區、及一信號訊息區。M A C標頭區具有“管理動作”之訊 框型式。動作類別區具有“公開”之類別。動作細節區具有 “最大長度變更請求”之動作。信號訊息區係分配一訊框長 度變更請求訊息。 圖1 1 B說明利用一資料訊框之一封包格式之範例。一 封包包括一 MAC標頭區、一邏輯鏈結控制-子網路存取協 定(LLC-SNAP )標頭區、一乙太型式區、及一信號訊息 區。MAC標頭區具有“資料”之訊框型式。LLC-SNAP標頭 區具有一固定6-位元組型式。乙太型式區具有“最大長度 變更請求”之乙太型式。信號訊息區係分配一訊框長度變 更請求訊息。 圖1 2 A說明信號訊息區之格式範例。信號訊息區包括 29- 201138343 一最大-長度指定型式區及一最大一長度參數區。 如上述’一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可利用匯集之最 大數量或其他方法,例如位元組之全部數量、全部傳輸時 間、及傳輸機會(TXOP )限制而被指定。 如在圖12B中所顯示,最大長度指定型式區包括指示 一具有指定最大傳輸長度之型式之資訊。舉例來說,“00” 指示具有位元組之全部數量之規格,“01”指示具有匯集之 全部數量之規格(合倂封包),“02”指示具有全部傳輸時 間之規格以及“03”指示具有TXOP限制之規格。此外,如 同在圖12c中所顯示,最大—長度參數區包含各個指定型 式之最大値。在此情況下,單元可依據該指定型式而變更 〇 雖然沒有顯示利用信標訊框之封包格式之範例,封包 包括一信號訊息區,其係分配一訊框長度變更請求訊息。 當利用一信標訊框時,從該對應之匯集之最大長度也 能利用一規定在802.11η之現存參數而沒有增加一新信號 訊息,例如如同上述之該“最大長度變更請求”信號訊息而 被限制。特別地,在包括於該“高傳輸量(ΗΤ )能力構件” 中之“A-MPDU參數範圍”中,“最大A-MPDU長度指數”指示 藉由對象裝置而可接收A-MPDU之最大長度,其能由該對 應變更以限制A-MPDU之最大長度。此外,“最大A-MSDU 長度”在“ΗΤ能力構件”中指示准許與對象裝置交流之Α-MSDU之最大長度。該參數能被利用作爲A-MSDU之限制》 圖10Β係說明對應裝置(通訊對應裝置)之控制器101 -30- 201138343 之處理步驟流程圖,其係被通知“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在 “對象接收”之情況中之訊框長度更新處理。 在步驟ST31中,控制器101啓動處理,且接著進行步 驟ST32之處理。在步驟ST32中,控制器1〇1接收及解譯一 指示“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之訊框(例如一管理動作訊框 、一資料訊框、或一信標訊框)。 接著’在步驟ST33中,控制器101變更在訊框匯集( A-MPDU、A-MSDU )中之匯集(合併封包之最大數量) 之最大數量之設定至“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在步驟ST3 3 之處理後,於步驟ST34,控制器101完成該處理。 在此,進一步將敘述上述之“對象傳輸”及“對象接收” 之定義。圖13係說明對象裝置及對應裝置(通訊對應裝置 )在“對象傳輸”的情況下之處理綜述。對象裝置測定快速 衰退(螢光燈管干擾)的存在。假使快速衰退存在,對象 裝置測定“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作爲一資料訊框之最大傳 輸長度。接著’對象裝置調整資料訊框之長度,舉例來說 ’匯集的數量’根據該測定最大傳輸長度,而發射資料訊 框。在對象傳輸的情況下,對應裝置並無執行特殊的處理 〇 圖14說明對象裝置及對應裝置(通訊對應裝置)在“ 對象接收”的情況下之處理綜述。對象裝置測定快速衰退 (螢光燈管干擾)的存在。假使快速衰退存在,對象裝置 測疋“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作爲一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 度。接著,對象裝置通知對應裝置該測定最大傳輸長度(
S -31 - 201138343 匯集之最大數量)。 對應裝置接收來自對象裝置之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 度之通知。接著,對應裝置根據該通知調整資料訊框之長 度,舉例來說,匯集的數量,而發射資料訊框至對象裝置 。對象裝置接收已由對應裝置所發射之長度-調整資料訊 框。 在上述中,保持在控制器1 0 1裡之固定値係被利用作 爲“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其係藉由對象裝置所利用或者 被利用作爲通知對應裝置之“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然而 ,可允許使用者藉由操作使用者操作單元102設定匯集之 最大數量。 圖15說明當使用者設定匯集之最大數量時所顯示之使 用者介面(UI )範例。在該顯示範例中,UI可顯示在一舉 例來說,一包括無線通訊裝置1 00之電視接收器之顯示面 板上。在顯示UI之範例中,首先,係顯示保持在顯示UI中 之“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作爲一固定値,且使用者能藉由 增加或減少該値而變更固定値。舉例來説,可呈現給使用 者匯集之最大數量之抽象表示,例如“大(內部的,32) /中(內部的,1 6 )/小(內部的,8 ) ”以供使用者能選 擇所期望的,而不是如同以上述方式呈現給使用者一指示 匯集之最大數量之特定値。 再者,能夠藉由允許使用者操作使用者操作單元1 02 以及使控制器101計算匯集之最大數量之最佳値而設定匯 集之最大數量。在這種情況下,因匯集之最大數量係持續 -32- 201138343 地增加,控制器1 ο 1可藉由發射一測試資料訊框(流量) 而獲得關於測量每個匯集之最大數量之最大傳輸量。接著 ,控制器101可確認匯集之最大數量,其以在匯集之最大 數量及UDP負荷傳輸量之間的對應爲基礎提供最高效能作 爲最佳値(參閱圖8及圖9)。 圖1 6說明當使用者設定匯集之最大數量時所顯示使用 者介面(UI )之範例。在顯示範例中,UI可顯示在—舉例 來說,包括有無線通訊裝置1 〇 〇之電視接收器之顯示面板 上。圖16之(a)部分說明一顯示UI允許使用者選擇是否 調整匯集之最大數量之範例。圖16之(b)部分說明當控 制器101目前確定匯集之最大數量之最佳値時,一UI顯示 之範例。圖16之(c)部分說明一顯示UI關於在已確定匯 集之最大數量之最佳値後,允許使用者選擇在設定上是否 表現出最佳値。最佳値可以被表現爲利用字元例如“大/ 中/小”的符號,或類似物之抽象表示,取代呈現給使用 者一指示匯集之最大數量之一最佳値之特定値。 如前述中,在圖1所顯示之通訊系統1 0中,無線通訊 裝置1 00在資料訊框之發射器側邊或在資料訊框之接收器 側邊偵測快速衰退(蚤光燈管干擾)。接著,當快速衰退 係藉由在發射器側邊之無線通訊裝置1 0 0而被偵測出,在 發射器側邊之無線通訊裝置1 〇〇限制一傳輸資料訊框(八_ MPDU,A-MSDU )之最大數量匯集爲“匯集之建議最大數 量”以當作,舉例來說:一固定値。 當快速衰退係藉由在接收器側邊之無線通訊裝置〗00 -33- 201138343 而被偵測出,在發射器側邊之無線通訊裝置1 00係被通知“ 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當作,舉例來說,一固定値。接著 ,在發射器側邊之無線通訊裝置1 00限制一傳輸資料訊框 (A-MPDU,A-MSDU)之最大數量匯集爲“匯集之建議最 大數量”。因而能預防或降低在傳輸特性中由於快速衰退 (螢光燈管干擾)所造成之退化並且能最佳化傳輸量。 2.示範性調整 在前述實施例中,通訊系統10支援訊框匯集功能,以 及限制資料訊框(A-MPDU,A-MSDU )之匯集之最大數 量,從而限制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然而,本發明之 一實施例也可提供一不支援訊框匯集功能之通訊系統。 此外,在前述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00包括有一 偵測器(光學解調器1 1 〇 ),其配置以偵測快速衰退(螢 光燈管干擾),以及根據快速衰退之偵測而允許資料訊框 之最大傳輸長度之自動限制。然而,根據經由使用者操作 單元102之一使用者指示,無線通訊裝置100也可被配置以 限制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 圖〗7A說明一顯示UI關於允許使用者發佈指示以限制 傳輸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之範例。在該顯示範例中, UI可顯示在一舉例來說,一包括無線通訊裝置之電視接收 器(TV)之顯示面板上。在顯示UI之範例中,舉例來說, 可允許使用者選擇一螢光燈管(非反相器類型)是否位在 擷取點(AP )(其爲在發射器側邊之無線通訊裝置)以及 -34- 201138343 包括無線通訊裝置在接收器側邊之電視接收器之間。 當使用者在顯示UI上選擇“是”時,係限制傳輸資料訊 框之最大傳輸長度。在此情況下,一訊框長度變更請求訊 息係利用管理動作訊框、資料訊框、或類似物(參閱圖1 1 及1 2 )由電視接收器發射至擷取點。 圖1 7 B說明一顯示U I關於允許使用者發佈指示以限制 傳輸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之另一範例。在該顯示範例 中,UI可顯示在一舉例來說,一包括無線通訊裝置之電視 接收器(TV )之顯示面板上。在該顯示UI之範例中,可允 許使用者選擇關於限制匯集之最大數量之功能是否爲有效 〇 只有當使用者在顯示UI上選擇“是”以及關於限制匯集 之最大數量之功能爲有效時,匯集之最大數量根據快速衰 退之偵測而限制成“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換句話說,即 使在偵測快速衰退時,並不會限制匯集之最大數量,除非 關於限制匯集之最大數量之功能爲有效。 關於偵測快速衰退之另一技術 此外,在前述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 00係提供有 光學解調器1 1 0,且該光學解調器Π 0偵測一可變光源,其 頻率係爲交流電源供應器的頻率的二倍。因此,藉由螢光 燈管(螢光燈管干擾)所造成的快速衰退被偵測。在本發 明之實施例中,快速衰退不僅僅限於藉由螢光燈管所造成 的快速衰退。關於偵測快速衰退利用前述之光學解調器 -35- 201138343 110之技術而使其可偵測藉由螢光燈管所造成的快速衰退 ,但可能會造成難以偵測藉由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快速衰退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關於偵測快速衰退之其他技術將被 描述。 “偵測技術A :偵測基於在最大傳輸長度及最大傳輸量 之間之對應” 在偵測技術A中,快速衰退基於藉由發射一測試資料 訊框(流量)所獲得有關每個最大傳輸長度之量測最大傳 輸量,舉例來說,匯集之最大數量係持續地增加而被偵測 出。當快速衰退,舉例來說,螢光燈管衰退(螢光燈管干 擾)係存在時,偵測技術A利用最大傳輸量由一預定最大 傳輸長度減少而當作一波峰。 在偵測技術A中,當最大傳輸量由一預定最大傳輸長 度減少而當作一波峰時,其係確定已發生快速衰退,且該 預定最大傳輸長度係設定爲一最佳傳輸長度。意即,偵測 技術A允許快速衰退之偵測和最佳化最大傳輸長度,舉例 來說,匯集之最佳最大數量之測定。 圖18係爲一流程圖說明控制器1〇1在“對象傳輸”的情 況中之一偵測處理步驟。在步驟ST4 1中,控制器1 〇 1啓動 —快速衰退處理,接著進行步驟ST42之處理。在步驟ST42 中,控制器101設定匯集在A-MPDU之最大數量爲1。 接著,在步驟STM3中,控制器101傳送測試流量(資 料訊框),且測量最大傳輸量。接著,在步驟ST44中’控 -36- 201138343 制器101決定設定爲匯集之最大數量之現有値是否相同於 由通訊對應裝置(對應裝置)可接收之封包之最大數量。 當現有値不同等於可接收封包之最大數量時,在步驟 ST45中’控制器1〇1將匯集在A-MPDU中之最大數量增加( 遞增)1 ’接著回到步驟ST43中之處理,其中係傳送測試 流量(資料訊框)以及測定最大傳輸量。當現有値係同等 於可接收封包之最大數量時,控制器101進行步驟ST46之 處理。 在步驟STM6中’控制器1〇1建立一在匯集之最大數量 及最大傳輸量間之對應(察圖8及9)。接著,在步驟ST47 中’控制器101決定在步驟ST46所建立之對應中,最大傳 輸量是否由匯集之一預定最大數量減少而當作一波峰。 當最大傳輸量減少時,在步驟S T4 8中,控制器1 0 1決 定“快速衰退之偵測”。接著,在步驟S T4 9中,控制器1 0 1 設定匯集之預定最大數量變成“建議最大數量之匯集”,其 係用來更新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在步驟ST49之處理 過後,在步驟ST50中,控制器1〇1完成偵測處理。 當沒有匯集之預定最大數量時(在步驟ST47中,最大 傳輸量從該匯集之預定最大數量減少),在步驟ST51中, 控制器1 〇 1決定“快速衰退之非偵測”。接著,在步驟S T 5 1 處理過後,在步驟ST50中,控制器101完成偵測處理。 在圖1 8之流程圖中,快速衰退也能利用取代“匯集在 A-MPDU中之最大數量”之“結合A_MSDU之最大數量(匯集 在A-MSDU中之最大數量)”,其對應於“匯集在Α-MPDU中 -37- 201138343 之最大數量”之長度、“最大訊框長度 大傳輸時間”而被偵測出。 當利用“匯集在Α-MPDU中之最 ST49中,獲得“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 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同樣地,當“鞋 量”、“最大訊框長度”、或“資料訊框 用作取代時,在步驟ST49中,獲得“耗 大數量”、“建議最大訊框長度”、或“ 傳輸時間”,其係用來更新資料訊框之 而在圖18之流程圖中所顯不之偵 器1 0 1在“對象傳輸”的情況下之偵測虡 在“對象接收”的情況下之偵測處理步 被執行。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於步 訊對應裝置可接收封包之最大數量?’ 由對象裝置可接收封包之最大數量?” 此外,在圖18之流程圖中所顯示 輸量係藉由將設定爲匯集之最大數量 至可接收封包之最大數量而被測定, 數量及最大傳輸量之間之對應。接著 而決定快速衰退之存在。然而,假使 匯集之一預定最大數量減少而當作一 大數量之最大傳輸量的後續量測可能 忽略。 圖1 9係說明在前述情況下執行一 ”、或“資料訊框之最 大數量”時,在步驟 ,其係用來更新資料 Ϊ合A-MSDU之最大數 :之最大傳輸時間”係 ί合A-MSDU之建議最 資料訊框之建議最大 最大傳輸長度。 測處理,係說明控制 I理步驟,控制器1 0 1 驟也可以類似方法而 驟ST44中,“經由通 ’也可能被置換爲“藉 〇 之偵測處理,最大傳 之其値由1連續改變 且建立在匯集之最大 ,基於所建立之對應 發現最大傳輸量已由 波峰,關於匯集之最 無必要執行,而能被 偵測處理之步驟流程 -38- 201138343 圖。在步驟s Τ 6 1中’控制器1 0 1啓動—快速衰退偵測處理 ,接著,進行步驟ST62之處理。在步驟ST62中’控制器 101將匯集在A-MPDU中之最大數量設定爲1。 接著,在步驟ST63中’控制器1 0 1傳送測試流量(資 料訊框),以及測定最大傳輸量。接著’在步驟S T 6 4中’ 控制器1 0 1決定最大傳輸量之測定値是否係小於先前測定 値。 當最大傳輸量之測定値係小於先前測定値時’在步驟 s T 6 5中,控制器1 0 1決定“快速衰退之偵測”。接著,在步 驟ST66中,控制器1〇1設定匯集之先前最大量爲“匯集之建 議最大量”,其係用來更新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在 步驟ST66處理過後,在步驟ST67中,控制器101完成偵測 處理。 在步驟ST64中,當最大傳輸量之測定値沒有小於先前 測定値時,控制器101進行步驟ST68之處理。在步驟ST 68 中,決定設定爲匯集之最大量之現有値是否同等於經由通 訊對應裝置(對應裝置)可接收封包之最大量。 當現有値不同等於可接收封包之最大量,在步驟ST69 中,控制器101將匯集在A-MPDU中之最大數量增加(遞增 )1,接著,回到步驟ST63之處理,其中傳送測試流量( 資料訊框)以及測定最大傳輸量。當現有値係同等於可接 收封包之最大數量時,在步驟ST70中,控制器101決定“快 速衰退之非偵測”。接著,在步驟ST70之處理後,在步驟 ST07中,控制器1〇丨完成偵測處理。 -39- 201138343 “偵測技術B :偵測基於在信號雜訊比( 誤差比率(PER)之間之對應” 在偵測技術B中,封包誤差比率利用在 條件下,介於信號雜訊比(SNR )及封包誤 )之間的關係由一量測信號雜訊比(SNR ) 著,在偵測技術B中,快速衰退基於在該評 率及該量測封包誤差比率間之比較結果而被 偵測技術B利用一傳輸特性根據快速衰 ,螢光燈管衰退是否已發生而變更極大,然 雜訊比不會有如此極大地變化之現象。在# 當該量測封包誤差比率係高於已評估之封包 快速衰退係確定已發生。 圖20係說明控制器101在“對象傳輸”的 處理步驟流程圖。在步驟ST81中,控制器1 衰退偵測處理,接著進行步驟ST82之處理。 ,控制器101由通訊對應裝置(對應裝置) 號而量測信號雜訊比(SNR )。 接著,在步驟ST83中,控制器101量測 訊框之傳輸結果之每個PHY比率之一封包誤 )。接著,在步驟ST 84中,控制器101比較 比率之PER,其係已由該量測SNR而被評估 個PHY比率之量測PER。控制器101在無快速 ,保持關於每個PHY比率介於信號雜訊比( SNR )及封包 無快速衰退的 I差比率(PER 而被評估。接 估封包誤差比 偵測。 退,舉例來說 而,平均信號 I測技術B中, 誤差比率時, 情況下之偵測 01啓動一快速 在步驟ST82中 所接收之一信 關於來自資料 [差比率(PER 關於每個PHY ,以及關於每 衰退的條件下 SNR )及封包 -40- 201138343 誤差比率(PER )之間的關係。控制器1 01利用該維持的關 係評估來自該量測SNR關於每個PHY比率的PER。 接著,在步驟ST85中,控制器101決定該量測PER ( PERI )是否高於由該量測SNR所評估之PER ( PER2 )。當 PER1係高於PER2時,在步驟ST86中,控制器101決定“快 速衰退之偵測”。接著,在步驟ST86處理後,在步驟ST87 中,控制器101完成偵測處理。當PER1在步驟ST85中沒有 高於PER2時,在步驟ST88中,控制器101決定“快速衰退 之非偵測”。接著,在步驟ST8 8處理後,在步驟ST 87中, 控制器1 〇 1完成偵測處理。 而在圖20之流程圖中所顯示之偵測處理,係說明控制 器1 01在“對象傳輸”的情況下之偵測處理步驟。控制器1 0 1 在“對象接收”的情況下之偵測處理步驟也可以類似方法而 被執行。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於步驟ST83中,“來自傳 輸結果”也可能被置換爲“來自接收結果”。 “偵測技術C :偵測基於在封包誤差比率(PER )之變 化” 在偵測技術C中,快速衰退基於一封包在一 A-MPDU資 料訊框之一個別位置上之一量測封包誤差比率(PER )而 被偵測出。
當快速衰退,舉例來說,螢光燈管衰退存在時,偵測 技術C利用如同在圖2 1中所顯示,在較接近資料訊框之尾 端處之一 MPDU (封包)具有一較高封包誤差比率(PER -41 - 201138343 )的現象。在偵測技術C中’當封包在較接近資料訊框之 尾端處具有一較高封包誤差比率時’快速衰退係確定已發 生。 圖22係說明控制器101在“對象傳輸”的情況下之偵測 處理步驟流程圖。在步驟ST9 1中’控制器1 〇 1啓動快速衰 退偵測處理,接著進行步驟ST92之處理。在步驟ST92中, 控制器101個別地量測位在一已傳送A-MPDU訊框之一個別 位置之一 MPDU (封包)之封包誤差比率(PER)。 接著,在步驟ST93中,控制器101決定MPDU之封包誤 差比率(PER )是否由訊框之開端增加至末端。當MPDU 之封包誤差比率(PER )由訊框之開端增加至末端時,在 步驟ST94中,控制器101決定“快速衰退之偵測”。接著, 在步驟ST94處理後,在步驟ST95中,控制器101完成偵測 處理。當MPDU之封包誤差比率(PER)在步驟ST93中不 會由訊框之開端增加至末端時,在步驟ST96中,控制器 101決定“快速衰退之非偵測”。接著,在步驟ST9 6處理後 ,在步驟ST95中,控制器101完成偵測處理。 而在圖22之流程中所顯示之偵測處理,係說明控制器 1〇1在“對象傳輸”的情況下之偵測處理步驟。控制器101在 “對象接收”的情況下之偵測處理步驟也可以類似方法被執 行。然而,在此情況下,在步驟ST92中,“在一傳送A-MPDU訊框之個另!J位置”可被取代爲“在一接收A-MPDU訊框 之個別位置”。此外,該快速衰退偵測技術係適用於一 A-MPDU訊框中,但不適用於一其中該整個訊框形成一單一 -42- 201138343 MPDU 之 Α-MSDU訊框。 偵測技術D ·偵測基於在一引導信號之變化,, 在偵測技術D中,快速衰退基於在一引導信號之變化 而被偵測’其係量測遍及在一整個接收訊框。如同在圖2 3 中所顯示,一引導信號係爲一給定信號,其係從資料分離 持續地經由一特定次載體發射。當快速衰退,舉例來說, 蛋光燈管衰退存在時’偵測技術D利用一引導信號變更極 大之現象。在偵測技術D中’當引導信號由一接收資料訊 框之開端至末端變化極大時,快速衰退係確定已發生。 圖2 4係說明控制器1 〇1在“對象傳輸,,及“對象接收,’的 情況下之偵測處理步驟流程圖。在步驟S T 1 0 1中,控制器 101啓動快速衰退偵測處理,接著,進行步驟ST1 02之處理 。在步驟ST 102中’控制器101監測遍及一整個接收資料訊 之一引導信號。 接著’在步驟ST103中,控制器101決定引導信號由該 接收資料訊框之開端至末端是否變更極大。當引導信號由 接收資料訊框之開端至末端變化極大時,在步驟ST 104中 ,控制器1 〇 1決定“快速衰退之偵測”。接著,在步驟ST 1 04 處理後,在步驟ST 105中,控制器101完成偵測處理。當引 導信號在步驟ST103中不會變化極大時,在步驟ST106中, 控制器101決定“快速衰退之非偵測”。接著,在步驟ST1 06 之處理後,在步驟ST 105中,控制器1 01完成偵測處理。 -43- 201138343 “偵測技術E :偵測基於路徑測度之變化” 在偵測技術E中,快速衰退基於在一接收資料訊框之 每個封包(舉例來說,每個在A-MPDU中之MPDU)之維特 比解碼中所獲得一路徑測度而被偵測出。在維特比解碼中 ’其係用以解碼迴旋編碼之最大可能性解碼,解碼係藉由 在候選序列中取回該“最有可能”的序列而被執行。路徑測 度係爲“可能性”指標,且數値越小,“可能性”越高。假使 最後採用最小路徑測度之數値較大,該特性就會較爲不足 〇 當快速衰退,舉例來說,螢光燈管衰退存在時,偵測 技術E利用一接近一接收資料訊框之尾端處的封包採用一 較低路徑測度之一現象。在偵測技術E中,當接近一接收 資料訊框之尾端處的封包,採用一較低路徑測度時,快速 衰退係確定已發生。 圖25係說明控制器101在“對象傳輸”及“對象接收”的 情況下之偵測處理之步驟流程圖。在步驟ST 1 1 1中,控制 器1〇1啓動一快速衰退偵測處理,接著,進行步驟ST1 12之 處理。在步驟ST1 12中,控制器101監測在一接收資料訊框 之每個封包(舉例來說,每個在A-MPDU中之MPDU)之維 特比解碼中之路徑測度。 接著,在步驟ST1 13中,控制器101決定路徑測度由接 收資料訊框之開端至末端是否係減少。當路徑測度由開端 至末端係減少時,在步驟STU4中,控制器101決定“快速 衰退之偵測”。接著,在步驟S T 1 1 4之處理後,在步驟 -44- 201138343 S Τ 1 1 5中,控制器1 ο 1完成偵測處理。當路徑測度在步驟 S Τ 1 1 3中係未減少時,在步驟s Τ 1 1 6中,控制器1 0 1決定“快 速衰退之非偵測”。接著’在步驟s Τ 1 1 6之處理後,在步驟 ST1 I5中,控制器101完成偵測處理。 “偵測技術F :偵測基於在位元誤差率(B ER )之變化” 在偵測技術F中,快速衰退基於複數個區塊之每一個 的量測位元誤差率(B ER )被偵測出,整個接收資料訊框 被分爲該複數個區塊。位元誤差率(BER)係爲誤差位元 在實體層中之數目,且可爲一最具相關代表實際特性之指 標。 當快速衰退’舉例來說,螢光燈管衰退存在時,偵測 技術F利用一區塊在較接近該接收資料訊框之尾端處具有 一較高位元誤差率之現象。在偵測技術F中,當區塊在較 接近該接收資料訊框之尾端處具有較高位元誤差率時,快 速衰退係確定已發生。 圖2 6說明爲了量測一位元誤差比率(B E R ),增加至 無線通訊裝置中之接收器系統(關於實體層)(察圖5 ) 之一配置範例圖。在圖2 6中,對應於在圖5中之構件係給 於相同數字。接收器系統更包括一迴旋編碼器234及一比 較器2 3 5。 迴旋編碼器2 3 4再次迴旋地編碼一位元序列以產生迴 旋編碼資料,該位元序列藉由維特比解碼器23 2,利用維 特比解碼進行誤差校正。迴旋編碼器234可類似於在無線 -45- 201138343 通訊裝置100之發射系統(關於實體層)中之迴旋編碼器 202 (參閱圖3 )。比較器23 5逐位元比較在維特比解碼前 所獲得之位元序列,其係由解交錯器231而輸出,及藉由 迴旋編碼器23 4而產生之位元序列。根據比較器2 3 5之比較 結果,個別誤差位元能在該接收資料訊框中而被偵測出。 因此,複數個區塊之每一個的位元誤差率(BER)係能被 量測出,整個接收資料訊框被分爲該複數個區塊。 圖27係說明控制器101在“對象傳輸’’及“對象接收”的 情況下之偵測處理之步驟流程圖。在步驟ST121中,控制 器101啓動一快速衰退偵測處理,接著進行步驟ST 122之處 理。在步驟ST 122中,控制器101劃分整個接收資料訊框爲 複數個區塊。 接著,在步驟ST123中,控制器101量測關於每個區塊 之位元誤差比率(BER)。接著,在步驟ST124中,控制 器1〇1決定位元誤差比率(BER)由該接收資料訊框之開 端到末端是否增加。 當位元誤差比率(BER )增加時,在步驟ST125中, 控制器1 0 1決定“快速衰退之偵測”。接著,在步驟ST 1 25之 處理後,在步驟ST126中,控制器101完成偵測處理。當位 元誤差比率(BER )不會在步驟ST 124中增加時,在步驟 ST 127中,控制器101決定“快速衰退之非偵測”。接著,在 步驟ST 127之處理後,在步驟ST 126中,控制器101完成偵 測處理。
前述偵測技術A至F之特徵將簡短地描述。偵測技術A -46- 201138343 (偵測基於在最大傳輸長度及最大傳輸量間之對應)係最 爲直接執行,係因其不需要依賴裝置。然而,爲了收集資 料,除了最初應用外’偵測技術A牽涉到高負載探測流量 之傳輸。偵測技術B (偵測基於在信號雜訊比(S n R )及 封包誤差比率(PER )之間之對應)能與該應用之使用被 採用。然而’偵測技術B牽涉到在無快速衰退之條件下, 事先在SNR及PER間之關係之建立。 偵測技術C (偵測基於在封包誤差比率(p E r )之變 化)不會使用S N R資訊但牽涉到在個別封包位置之P E R管 理。偵測技術D (偵測基於在一引導信號之變化)提供比 偵測技術A到C還要高的精確性,但可能消耗時間去執行。 偵測技術E (偵測基於路徑測度之變化)提供比偵測技術D 還要高的精確性,但可能更難執行。偵測技術F (偵測基 於在位元誤差率(B E R )之變化)提供最高的精確性,但 可能最消耗時間去執行。 圖2 8 A說明上述之偵測技術A至F ’係依實施之複雜度 而依序排列,且實施之複雜度由偵測技術A至偵測技術F依 序增加。圖2 8 B說明上述之偵測技術A至F,係依精確性及 反應性而依序排列,且精確性及反應性由偵測技術A至偵 測技術F依序增加。 本發明之實施例可在一高速無線LAN系統中提供一無 線通訊裝置,其中經由快速衰退而造成在傳輸特性上之退 化能夠被預防或者降低以達到最佳傳輸量。 本申請案包含之有關內容係揭露在日本優先權專利申 -47- 201138343 案JP2009-204892於2009年9月4日在日本專利局所提出, 其全文內容茲以提述方式納入。 舉凡熟悉此技藝者應能了解不同的修改、合併、次組 合及更改可能依據設計需求及其他因素而發生,惟這些仍 屬於本申請專利範圍或等效的範圍中。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說明一通訊系統之一範 例配置之方塊圖; 圖2係說明一無線通訊裝置之一範例配置圖,其係利 用 OFDM_MIMO方法; 圖3係說明一發射器系統(關於實體層)在無線通訊 裝置綜述之方塊圖; 圖4係說明一OFDM調變器對應一個傳輸序列之範例配 置方塊圖* 圖5係說明一接收器系統(關於實體層)在無線通訊 裝置綜述之方塊圖; 圖6係說明關於限制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之處理 步驟流程圖’其係藉由在無線通訊裝置之一控制器而執行 » 圖7係說明一對象裝置在“對象傳輸”的情況下之一訊 框長度更新處理之步驟之流程圖; 圖8係說明在匯集之最大數量及UDP負荷傳輸量之間 之對應範例圖,其係實驗性地確定; -48- 201138343 圖9係說明在匯集之最大數量及UDP負荷傳輸量之間 之另一對應範例圖,其係實驗性地確定; 圖1 0 A係說明對象裝置在“對象接收”的情況下之訊框 長度更新處理之步驟流程圖; 圖1 0B係說明對應裝置(通訊對應裝置)之處理步驟 流程圖,其被通知“匯集之建議最大數量”; 圖1 1 A係說明利用管理動作訊框之封包格式圖; 圖Η B係說明利用資料訊框之封包格式圖; 圖1 2 Α係說明發信訊息區之格式圖; 圖12B及12C係分別說明在圖KA中所說明之格式中的 最大長度指定型式區及最大長度參數區圖; 圖13係說明對象裝置及對應裝置(通訊對應裝置)在 “對象傳輸”的情況下之處理綜述圖; 圖1 4係說明對象裝置及對應裝置(通訊對應裝置)在 “對象接收”的情況下之處理綜述圖; 圖15係說明當使用者設定匯集之最大數量時所顯示的 使用者介面(UI )之範例圖; 圖1 6係說明當使用者執行最大數量匯集之最佳値之計 算時所顯示的使用者介面(UI)之範例圖; 圖17A及17B係說明一顯示使用者介面(UI)用於允 許使用者發佈指示以限制傳輸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之 範例圖; 圖1 8係說明關於利用一偵測技術a (基於最大傳輸長 度及最大傳輸量之間的對應之偵測)偵測快速衰退之處理 -49- 201138343 步驟流程圖; 圖〗9係說明關於利用偵測技術A (基於最大傳輸長度 及最大傳輸量之間的對應之偵測)偵測快速衰退之另一處 理步驟流程圖; 圖20係說明關於利用偵測技術B (基於信號雜訊比( SNR )及封包誤差比率(PER )之間的對應之偵測)偵測 快速衰退之處理步驟流程圖; 圖21係說明在一 A-MPDU資料訊框中,當快速衰退發 生時,位在較接近資料訊框之尾端處的MPDU (封包)具 有一較高封包誤差比率(PER)現象之圖示; 圖22係說明關於利用偵測技術C (基於在封包誤差比 率(PER )中之變化之偵測)偵測快速衰退之處理步驟流 程圖, 圖23係爲使用在8 02.lla/g/n中之一OFDM信號,說明 一引導信號係爲一給定信號其與資料分離持續地經由一特 定次載體傳輸之示意圖: 圖24係爲關於利用偵測技術D (基於在一引導信號中 之變化之偵測)偵測快速衰退之處理步驟流程圖; 圖2 5係爲關於利用偵測技術E (基於在路徑測度中之 變化之偵測)偵測快速衰退之處理步驟流程圖; 圖2 6係說明接收器系統(關於實體層)在無線通訊裝 置中爲了量測位元誤差比率(BER )之附加配置範例之方 塊圖; 圖27係說明關於利用偵測技術F (基於在位元誤差比 -50- 201138343 率(㈣)中之變化之偵測”偵測快速衰退之處理步驟流 程圖; 圖2SA及MB係分別說明依據實施的複雜以及精確與反 應依序安排的快速衰退偵測技術A至F之圖示: 圖29A及29B係說明在IEEE 802·11η中,使訊框匯集標 準化當作一 MAC層功能之圖示;以及 圖3 0係說明藉由快速衰退而造成訊框匯集之退化特性 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通訊系統 1 〇 〇 :無線通訊裝置 100A :無線通訊裝置 100B :無線通訊裝置 1 〇 1 ··控制器 102 :使用者操作單元 103 :顯示單元 104 :資料處理器 1 0 5 :傳輸處理器 106 :無線介面單元 1 1 0 :光學解調器 2〇1 :傳輸資料暫存器 2〇2 :迴旋編碼器 2〇3 :交錯器 -51 - 201138343 204 :分配器 205 :映射器 206 : OFDM調變器 207 :防護區間插入器 2 0 8 :無線發射器 2 1 1 :連續/平行轉換器 212-1〜212-n :次載體調變器 213 :快速傅利葉反轉換(IFFT )單元 221 :無線接收器 222 :防護區間移除器 223 :快速傅利葉轉換(FFT )單元 224 : ΜΙΜΟ信號接收器 225 :解調器 226 :頻道矩陣估測器 227 :頻道矩陣處理器 22 8 :次載體解調器 229 :解映射器 2 3 0 :結合器 23 1 :解交錯器 23 2 :維特比解碼器 23 3 :接收資料暫存器 234 :迴旋編碼器 2 3 5 :比較器 A :傳播路徑 -52- 201138343 B :傳播路徑 C :傳播路徑 D :傳播路徑 Η ‘·頻道矩陣 Τ 0、Τ 1 :天線 ΤΑ0、ΤΑ1 :天線 Τ Β 0、Τ Β 1 :天線 X :串流信號 χ0 :傳輸資料序列 X 1 :傳輸資料序列 Υ :空間多工接收信號 y〇 :接收資料序列 y 1 :接收資料序列

Claims (1)

  1. 201138343 七、申請專利範圍: i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包括: —資料發射器’係配置以無線發射一資料訊框至一通 訊對應裝置;以及 一資料訊框限制器’係配置以限制藉由該資料發射器 所發射之該資料訊框的一最大傳輸長度爲一預定長度。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藉由該資料發射器所發射之該資料訊框包括一預定數量之 合倂封包,以及 其中藉由提供在該資料訊框內結合之封包的一最大數 量’該資料訊框限制器限制該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爲 —預定長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 ’其中該資料訊框限制器根據關於快速衰退之偵測資訊而 限制藉由該資料發射器所發射之該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 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該快速衰退包括由一螢光燈管所造成之衰退,該螢光燈管 以一交流電源供應器之二倍頻率之發生頻率放電。 5 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該快速衰退係藉由利用包括一光電轉換構件之光學解調器 偵測一具有一頻率之可變光源而被偵測出,該頻率係爲該 交流電源供應器之頻率之二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54- 201138343 該快速哀退係依據利用在無快速衰退之條件下介於一信號 雜訊比及一封包誤差比率之間關係所評估之封包誤差比率 及一量測封包誤差比率之比較結果,利用一量測信號雜訊 比而被偵測出。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藉由該資料發射器所發射的該資料訊框包括一預定數量之 合倂封包,以及 其中該快速衰退係基於在該資料訊框一個別位置上之 一封包的一量測封包誤差比率而被偵測出。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該資料發射器利用一多載體調變方法發射該資料訊框,以 及 其中該快速衰退係基於在一引導信號之變化而被偵測 出,其係監測遍及一接收資料訊框之全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藉由該資料發射器所發射的該資料訊框包括一預定數量之 合倂封包, 其中該封包包括迴旋編碼資料,以及 其中該快速衰退係基於在一接收資料訊框之每個封包 的維特比解碼所獲得之一路徑測度而被偵測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 中該快速衰退基於複數個區塊之每一個的量測位元誤差率 而被偵測出,接收資料訊框被分爲該複數個區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 -55- 201138343 中該快速衰退基於關於每個最大傳輸長度之量測最大傳輸 量而被偵測出’該最大傳輸長度係藉由發射一測試資料訊 框而獲得’針對該測試資料訊框,最大傳輸長度係持續增 加。 1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 ’其中該資料訊框限制器根據一使用者操作限制藉由該資 料發射器所發射之該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 中該預定長度包括一預設固定値。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 中該預定長度基於關於每個最大傳輸長度之量測最大傳輸 量而被決定,該最大傳輸長度係藉由發射一測試資料訊框 而獲得’針對該測試資料訊框,最大傳輸長度係持續增加 〇 1 5 ·—種無線通訊方法,包括有下列步驟: 無線發射一資料訊框至一通訊對應裝置;以及 根據關於快速衰退之偵測資訊,限制在無線發射之步 驟中所發射之該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爲一預定長度, 其中該快速衰退基於在以一傳輸時間發射之—測試資 料訊框中之量測最大傳輸量而被偵測,該傳輸時間係持續 增加,以及 其中該預定長度基於在以一傳輸時間發射之—測試資 料訊框中之量測最大傳輸量而被決定,該傳輸時間係持續 增加。 -56- 201138343 16 ·—種無線通訊裝置,包含: 一資料接收器’係配置以無線接收來自一通訊對應裝 置之資料訊框;以及 一變更請求訊息發射器’係配置以無線發射用於改變 該資料訊框之一最大傳輸長度之一請求訊息至該通訊對應 裝置。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6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更 包括一快速衰退偵測器’係配置以偵測在該資料訊框之無 線接收中之快速衰退之發生, 其中當該快速衰退偵測器偵測到快速衰退時,該變更 請求訊息發射器無線發射該請求訊息至該通訊對應裝置。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6或第丨7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 置’其中該請求訊息包括有關該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 之資訊。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8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 中藉由該資料接收器所接收之資料訊框包括有預定數量之 合倂封包,以及 其中有關該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之資訊包括關於 在該資料訊框中結合之封包的一最大數量之資訊。 20. —種無線通訊方法,包括有下列步驟·· 無線接收來自一通訊對應裝置之一資料訊框; 偵測快速衰退在該資料訊框之無線接收中之發生;以 及 當快速衰退係在該偵測步驟中偵測出時,無線發射一 -57- 201138343 用以改變該資料訊框之最大傳輸長度之一請求訊息至該通 訊對應裝置。 -58-
TW99124553A 2009-09-04 2010-07-26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W20113834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4892A JP5573053B2 (ja) 2009-09-04 2009-09-04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8343A true TW201138343A (en) 2011-11-01

Family

ID=43649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24553A TW201138343A (en) 2009-09-04 2010-07-26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136976B2 (zh)
EP (1) EP2475143A1 (zh)
JP (1) JP5573053B2 (zh)
KR (1) KR20120076342A (zh)
CN (1) CN102668490A (zh)
BR (1) BR112012004328A2 (zh)
RU (1) RU2012106503A (zh)
TW (1) TW201138343A (zh)
WO (1) WO20110277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4552B (zh) * 2014-11-25 2018-12-11 美商高通公司 乙太網路類型封包區別資料類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20023B2 (en) * 2012-06-20 2015-1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for signaling a maximum number of MSDUs in a transmission
JP6024318B2 (ja) * 2012-09-10 2016-11-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lan基地局、無線lan端末、及びパケット転送方法
US9055458B2 (en) * 2013-02-07 2015-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AMPDU duration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767565A (zh) * 2014-01-02 2015-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imo光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141401B (zh) 2014-06-03 2019-04-12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帧聚合方法及电子设备
US9654999B2 (en) * 2014-06-20 2017-05-16 Blackberry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reduce a rate of receiving data
CN104579578B (zh) * 2015-01-29 2017-08-2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抗传输干扰的无线通信链路自适应方法
US20160262052A1 (en) * 2015-03-06 2016-09-08 Apple Inc. Aggregated data frame structures
WO2018198306A1 (ja) * 2017-04-28 2018-11-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10523575B2 (en) 2017-07-06 2019-12-31 T-Mobile Usa, Inc. Feedback loop for frame maximization
EP3876593A4 (en) 2018-11-01 2022-01-05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387955B2 (en) 2019-11-11 2022-07-12 Nxp Usa, Inc. Aggregate MAC service data unit (A-MSDU) and aggregate MAC protocol data unit (A-MPDU) of next generation V2X (NGV) station (STA)
US11451485B2 (en) * 2020-03-27 2022-09-2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ynamic packet size adaptation to improve wireless network performance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3625A (ja) * 1994-12-02 1996-06-21 Hitachi Ltd 無線呼び出しシステム
US6094465A (en) * 1997-03-21 2000-07-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ecoding of CRC outer concatenated codes
JPH11163962A (ja) * 1997-11-25 1999-06-18 Toshiba Corp 可変レート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US6259733B1 (en) * 1998-06-16 2001-07-10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Pre-processing of bit rate allocation in a multi-channel video encoder
US6359935B1 (en) * 1999-05-24 2002-03-19 Ericsson Inc. Method for iterative demodulation and decoding for a system with coding and differential demodulation
US6961393B1 (en) * 1999-07-14 2005-11-0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In-band-on-channel (IBOC) system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us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with timing and frequency offset correction
US6208620B1 (en) * 1999-08-02 2001-03-27 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TCP-aware agent sublayer (TAS) for robust TCP over wireless
JP3414353B2 (ja) * 2000-03-15 2003-06-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Cdma復調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US7068628B2 (en) 2000-05-22 2006-06-27 At&T Corp. MIMO OFDM system
DE60045098D1 (de) * 2000-08-04 2010-11-25 Alcatel Lucent Verfahren für Echtzeit Daten-Kommunikation
JP2002101151A (ja) * 2000-09-21 2002-04-05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パケット通信における通信制御装置
EP1195937A1 (en) * 2000-10-03 2002-04-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Space-time coding with orthogonal transformations
US6807227B2 (en) * 2000-10-26 2004-10-19 Rockwell Scientific Licensing, Llc Method of reconfiguration of radio parameters for power-aware and adaptive communications
US7099273B2 (en) * 2001-04-12 2006-08-29 Bytemobile, Inc. Data transport acceleration and management within a net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DE10140114A1 (de) * 2001-08-16 2003-03-13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Qualitätsprüfung von über einen Funkkanal übertragenen Datenpaketen
US8977284B2 (en) * 2001-10-04 2015-03-10 Traxcell Technologies, LLC Machine for providing a dynamic data base of geographic location information for a plurality of wireless devices and process for making same
KR20030057589A (ko) * 2001-12-29 2003-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변길이 무선 패킷 데이터 시스템 및 그 운용 방법
US20050094709A1 (en) * 2001-12-06 2005-05-05 Ismail Lakkis Ultra-wideb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KR100429528B1 (ko) * 2002-01-23 2004-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JP2004032679A (ja) * 2002-02-28 2004-0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00470401B1 (ko) * 2002-12-24 2005-02-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그룹화 최유도 검출을 이용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WO2004073245A1 (de) * 2003-02-14 2004-08-2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datenübertragung
GB2398965B (en) * 2003-02-27 2005-05-18 Toshiba Res Europ Lt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levels in air interface channels
JP2004260658A (ja) * 2003-02-27 2004-09-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lan装置
CN1788473B (zh) * 2003-05-16 2012-02-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通信网络系统中的通信终端设备,方法和集成电路
JP3891145B2 (ja) * 2003-05-16 2007-03-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070165670A1 (en) * 2003-06-04 2007-07-19 Yukimasa Nagai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terminal
JP4193607B2 (ja) * 2003-06-26 2008-12-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フロー制御方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613153B2 (en) * 2003-11-06 2009-11-0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ccess points with selective communication rate and scheduling control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s)
WO2005099103A1 (ja) * 2004-04-05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085657B2 (en) * 2005-04-01 2011-12-27 Sony Corporation Flow control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680071B2 (en) * 2005-09-16 2010-03-1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power during a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mode
EP1956739A4 (en) * 2005-11-14 2014-03-12 Nat Inst Inf & Comm Tech INTERAC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07078160A2 (en) * 2006-01-04 2007-07-12 Lg Electronics Inc. Fast power control step-size adaptation
AP2008004563A0 (en) * 2006-02-13 2008-08-31 Nokia Corp Adaptive preamble length for continuing connectivity transmission
KR100770849B1 (ko) * 2006-02-17 2007-10-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페이딩 환경에서의 압축된 비디오 정합 장치 및 방법
JP4127710B2 (ja) * 2006-05-30 2008-07-30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送信制御方法
US8259647B2 (en) * 2006-06-12 2012-09-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uncompressed video having a link control and bandwidth reservation scheme for control/management message exchanges and asynchronous traffic
US7729454B2 (en) * 2006-11-30 2010-06-01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gnal phase variation detec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192862B (zh) * 2006-11-30 2013-01-16 昂达博思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自动增益控制方法和设备
US8630256B2 (en) * 2006-12-05 2014-0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backhaul utilization during base station handoff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08099716A1 (ja) * 2007-02-14 200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車両用通信装置
US8064913B2 (en) * 2007-03-21 2011-11-22 Wi-La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ying subscriber station mobility
US8855637B2 (en) * 2007-03-21 2014-10-07 Wi-La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ff based on the mobility of a subscriber station
JP2009010552A (ja) * 2007-06-27 2009-01-15 Panasonic Corp フレーム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5155313B2 (ja) * 2007-07-18 2013-03-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及び適応伝送レート制御方法
US8094616B2 (en) * 2008-05-02 2012-01-10 Intel Corporation OFDMA contention-based random access channel design for mobile wireless systems
EP2294858A4 (en) * 2008-06-23 2014-07-02 Hart Comm Foundation ANALYZER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611288B1 (en) * 2009-03-05 2013-12-17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ink adap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4552B (zh) * 2014-11-25 2018-12-11 美商高通公司 乙太網路類型封包區別資料類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36976B2 (en) 2015-09-15
JP5573053B2 (ja) 2014-08-20
EP2475143A1 (en) 2012-07-11
US20120155518A1 (en) 2012-06-21
KR20120076342A (ko) 2012-07-09
CN102668490A (zh) 2012-09-12
WO2011027726A1 (ja) 2011-03-10
JP2011055433A (ja) 2011-03-17
BR112012004328A2 (pt) 2016-03-15
RU2012106503A (ru) 2013-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138343A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228165B2 (ja) 可視光通信(vlc)のためのレート制御を有する調光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80775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transmitting PPDU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75385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多重ユーザ送受信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JP643063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JP643811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KR101590893B1 (ko) 신호 유닛의 길이 필드의 이중 해석
CN105493611B (zh) 用于多用户上行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EP1865736B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043989B2 (en) Doppler midamble signal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KR101576172B1 (ko) 제로-길이 페이로드를 나타내는 필드를 포함하는 신호 유닛
JP2018501687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多重ユーザ送受信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AU2012337488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unit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same
JP2012526462A (ja) マルチ搬送波差分チャネル品質インジケータ(cqi)フィードバックを促進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150264587A1 (en) Parameter-based facilitation of interworking and network selection
TW202125996A (zh) 基於發射器的鏈路自我調整
US20160128048A1 (en) Control channel on plcp service data unit (psdu) tones
WO2007128183A1 (fr) Sélection d'antennes de transmission et procédé de modulation adaptatif
KR102309057B1 (ko) 시그널링 필드를 이용하는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단말
TW202402006A (zh) 用於無線區域網路 (wlans) 的單載波分頻多工(sc-f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