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5726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藉由光的照射而進行訊號記錄/再 生的光記錄媒體和其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作爲藉由光的照射而進行訊號記錄/再生的光記錄媒 體,例如有 CD ( Compact Disc ) 、DVD ( Digital
Versatile Disc) 、BD(Blu-ray Disc:註冊商標)等之所 謂的光碟,已經普及》 關於這些CD、DVD、BD等現況下已經普及的光記錄 媒體的下一世代的光記錄媒體,之前本申請人係提出了下 記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所謂體積記錄型的光記 錄媒體。 此處,所謂體積記錄,就是例如圖1 3所示,對至少具 有覆蓋層101與體積層(記錄層)102的光記錄媒體,逐次 改變焦點位置而進行雷射光照射,而在體積層1 02內進行 多層記錄,以謀求大記錄容量化之技術。 關於此種體積記錄,在上記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有, 一種稱作微全像方式的記錄技術。 微全像方式,係如下個圖14所示,大致區分成正片型 微全像方式和負片型微全像方式。 在微全像方式中,作爲體積層102的記錄材料,係採 用所謂的全像記錄材料。作爲全像記錄材料係例如光聚合· 5 -5- 201135726 型光聚合物等廣爲人知。 正片型微全像方式,係如圖14(a)所示,將對向的2 道光束(光束A、光束B)聚光在同位置以形成微細的干 涉條紋(全像),將其視爲記錄標記的手法。 又’圖l4(b)所示的負片型微全像方式,係與正片 型微全像方式的想法相反,將預先形成好的干涉條紋以雷 射光照射予以抹除,將該當抹除部分視爲記錄標記的手法 〇 圖15係用來說明負片型微全像方式的圖。 在負片型微全像方式中,是在進行記錄動作之前,如 圖1 5 ( a )所示般地預先對體積層1 〇2進行用以形成干涉條 紋所需的初期化處理。具體而言,如圖中所示,將平行光 所成的光束C、D進行對向的照射,在體積層102的全體逐 漸形成兩者的干涉條紋。 藉由進行如此初期化處理而預先形成了干涉條紋之後 ,如圖15(b)所示,藉由抹除標記之形成,而進行資訊 記錄。具體而言,在使聚焦對合於任意層位置的狀態下, 進行相應於記錄資訊的雷射光照射,以進行抹除標記所致 之資訊記錄。 但是,這些正片型或負片型的微全像方式中,存在如 下的問題點。 首先,關於正片型的微全像,要實現其所需的雷射光 的照射位置控制必須要求非常高精度,存在如此問題β亦 即,如之前的圖M(a)所示,在正片型微全像方式中, -6- 201135726 是使對向的光束A與光束B聚光在同位置以形成記錄標記 (全像)’但爲此,兩道光的照射位置控制是被要求非常 高的精度。 由於此種需要非常高之位置控制精度,正片型微全像 方式實現所需的技術上困難性非常高,又即使實現了,也 無法避免裝置的製造成本增大,結果來說,並非現實的手 法。 又’作爲負片型微全像方式,則有記錄前需要初期化 處理的問題點。 又’尤其是如圖1 5所示在初期化處理使用平行光的情 況下,初期化光需要非常高的功率,且要形成微細的記錄 標記(抹除標記)是很困難,會發生這類問題。 亦即,根據圖1 4 ( a )所說明的正片型微全像的原理 ’原本作爲初期化處理係應進行使2道光聚光在同位置, 但如此將2道光束聚光而進行初期化處理時,必須要隨著 所設定的層數而分開進行初期化處理,因此無法成爲現實 的手法。於是,如上述般地使用平行光來謀求處理時間的 縮短’但如此使用平行光來形成干涉條紋,係相較於上述 採用聚光之手法而言,必須要非常大的功率。或者,雖然 提高體積層1 02的記錄感度也能夠對應之,但此情況下, 要形成微細的標記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理解了這些問題點後,可知負片型微全像方式也是非 常難以實現的。 於是,本申請人係作爲替代這些有問題點之微全像方 201135726 式的體積記錄手法,提出如專利文獻2所揭露的氣泡記錄 (空孔記錄)方式的記錄手法。 此種氣泡記錄方式,係例如對光聚合型光聚合物等之 記錄材料所構成的體積層102,以較高的功率進行雷射光 照射,在上記體積層102內記錄下空孔(氣泡)的手法。 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如此形成的空孔部分,係爲與體積 層102內其他部分的折射率不同的部分,在它們的交界部 分’光的反射率會被提高。因此,上記空孔部分係成爲記 錄標記而發揮機能,藉此以實現空孔標記之記錄所致之資 訊記錄。 因爲此種氣泡記錄方式並非形成全像,因此在記錄時 只需從單側進行光照射即可。亦即,可不必像正片型微全 像方式那樣必須使2道光束聚光在同位置而形成記錄標記 ’可不需要使2道光束聚光在同位置所需的高位置控制精 度。 又,相較於負片型微全像方式,可免除初期化處理, 可謀求解決上述初期化處理所涉及之問題點。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3514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176902號公報 【發明內容】 -8 - 201135726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如上述的氣泡記錄方式係有如下之問題點。 氣泡記錄方式,係爲形成空孔的手法,因此其記錄時 需要非常高的功率。具體而言,爲了形成空孔標記,是使 用短時間內可聚集非常高功率的特殊雷射(所謂短脈衝雷 射)。 或者,在現況的光碟系統中所採用的商用CW雷射( CW : Continuous Wave)也是可以使用,但此情況下幾乎 是以最大輸出功率來進行雷射光照射,且必須要在記錄速 度(碟片旋轉速度)較小的狀態下進行記錄,若不如此, 則要穩定形成空孔標記是非常困難。亦即,會有空孔形成 之記錄感度非常差的課題。 順便一提,圖1 6係圖示以先前之氣泡記錄方式進行資 訊記錄之際的再生訊號波形,若依據該圖,則可確認到, 依照先前的氣泡記錄方式,無法獲得足夠的SNR ( S/N ) 。此外,於該圖16中,記錄標記長係爲〇.17μιη而均一。 如此一來,先前的氣泡記錄方式,係於現狀下在記錄 感度的方面具有課題,爲了其實現化,該當課題之解決係 爲重要。 本發明係有鑑於如以上之問題點而硏發,其課題在於 ,可以藉由較先前的氣泡記錄方式更低功率的雷射光照射 來進行空孔標記的形成,更加提高作爲體積型記錄媒體之 大容量記錄媒體的實現性。 -9 - 201135726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爲了解決上記課題,在本發明中,作爲光記錄媒體係 爲如下構成。 亦即,本發明的光記錄媒體,係具備被形成複數樹脂 層而上記樹脂層間之交界面是被複數形成的記錄層,並且 各上記交界面之間隔係被設成,小於或等於對上記記錄層 所照射之記錄光的焦點深度。 如上記,本發明的光記錄媒體,係具備記錄層,其係 具有複數個樹脂層的交界面。然後,這些交界面的間隔係 被設成小於或等於記錄光之焦點深度。換言之,可以說成 ,此時的記錄層係幾乎被上記交界面所充滿。 此處,根據本申請人的實驗結果,確認到在樹脂層的 交界面,空孔標記的記錄感度較高。 因此,如上述,樹脂層的交界面是以小於或等於記錄 光之焦點深度的此種非常微細之間隔來配置,藉此,無論 選擇上記記錄層之深度方向上的哪個位置,都能獲得高記 錄感度之狀態。亦即其結果爲,對於本發明的光記錄媒體 ,可以較先前之氣泡記錄方式更低功率的雷射光照射,就 能進行空孔標記的形成。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則可獲得等同於作爲體積層之記錄層 的空孔標記記錄感度全體提高之效果,可使空孔標記形成時 所必須之雷射功率較採用先前氣泡記錄方式時更爲降低。 -10- 201135726 藉此,就可不必使用例如先前氣泡記錄方式中所用的 短脈衝雷射等特殊雷射,即使使用這類特殊雷射,也能降 低其使用時的輸出功率。 而且,取代上記特殊雷射而改用現況的光碟系統等中 所使用的商用CW雷射(CW: Continuous Wave)時,以不 必像先前那樣犧牲記錄速度,可實現更高速的記錄。 如此一來,若依據本發明,則可期望解決先前氣泡記 錄方式中所存在的課題,藉此可更加提高體積型記錄媒體 的大容量記錄媒體之實現性》 【實施方式】 以下,逐步說明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 1.作爲界面記錄被認爲適當的手法> < 2 ·作爲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 [2-1.光記錄媒體之構成] [2-2.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 [2-3.關於伺服控制] [2-4.記錄再生裝置之構成] < 3 .變形例> < 1.作爲界面記錄被認爲適當的手法> 首先,在實施形態的說明之則’先說明被認爲適當的 界面記錄之手法。 5 -11 - 201135726 此處,體積型的光記錄媒體,係如之前圖13所的說明 也能理解,是藉由適宜選擇體積層之深度方向上的位置而 進行記錄,以實現多層記錄。 因此,在體積層的深度方向上,預先定好應作爲標記 列之形成層(資訊記錄層)的位置,在記錄時,使合焦位 置對合於如此預先設定之層位置,而進行記錄。 作爲界面記錄而被認爲適當的手法,係對如此在體積 層的深度方向預先設定的各資訊記錄層所應處在之位置, 每次1層地設置樹脂與樹脂的交界面,設計成此種光記錄 媒體,以這些交界面爲對象而適宜進行空孔標記(氣泡) 記錄的手法。 圖1係圖示如上記的被認爲適當的界面記錄手法中所 使用的界面記錄型媒體51的剖面構造圖。 此外,作爲前提,界面記錄型媒體51係爲碟片狀的記 錄媒體。 如圖示,在界面記錄型媒體51中,係從上層側起依序 形成有覆蓋層52、選擇反射膜53、中間層54、體積層55 ^ 此處,本說明書中的所謂「上層側」,係把爲了記錄 或再生而照射之雷射光所入射的面當作上面時所指的上層 側。此情況下,雷射光係從覆蓋層52側入射。 覆蓋層52,係由例如聚碳酸酯或聚丙烯酸等樹脂所成 ,如圖示,在其下面側,形成用來引導記錄/再生位置所 需之引導溝,伴隨於此而會被賦予凹凸的剖面形狀。 作爲上記引導溝,係以連續溝(凹軌)、或凹坑列而 5 -12- 201135726 形成之。例如,引導溝是凹軌時,使該當凹軌週期性地蛇 行而形成,就可藉由該蛇行之週期資訊來進行絕對位置資 訊(半徑位置或旋轉角度之資訊)的記錄。 覆蓋層2,藉由使用形成有此種引導溝(凹凸形狀) 的印模,以射出成形等而被生成》 又,形成有上記引導溝的上記覆蓋層52的下面側,係 成膜有選擇反射膜53。 此處,在體積記錄方式中,有別於對作爲記錄層的體 積層進行標記記錄所需的記錄光(第1雷射光),用來根 據如上記之引導溝而獲得循軌或聚焦之錯誤訊號所需的伺 服光(第2雷射光),是另外照射。 此時,假設若上記伺服光到達體積層,則有可能對該 當體積層內的標記記錄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必須要有,讓 伺服光反射、讓記錄光穿透的具有如此選擇性之反射膜。 在先前以來的體積記錄方式中,記錄光與伺服光係分 別使用波長不同的雷射光,爲了對應於此,作爲上記選擇 反射膜53,係採用讓與伺服光同一波長帶的光線會反射、 其以外之波長的光會穿透的具有此種波長選擇性的選擇反 射膜。 在上記選擇反射膜5 3的下層側,係隔著例如UV硬化 樹脂等作爲接著材料的中間層54,而接著(層積)了體積 層5 5 〇 體積層55,係如圖所示,具有第1樹脂層55a與第2樹 脂層55b交互複數層積而成的構造。在這些第1樹脂層55a -13- 201135726 與第2樹脂層55b之間,形成有交界面(亦簡稱爲「界面」 )B。 在圖1中係圖示了,第1樹脂層55a與第2樹脂層55b的 層積係重複3次’作爲界面b是形成了第1界面B1〜第5界 面B 5之總計5個的情形。 如前述’作爲界面記錄而被認爲適當之手法,係對預 先設定之資訊記錄層所應處在之各層位置,每次設置1個樹 脂與樹脂的交界面。因此,圖中各界面B的間隔,係與上記 預先設定之欲當作資訊記錄層的各層位置間的間隔一致。 此處,之前本申請人係針對此種具有樹脂與樹脂之界 面的光記錄媒體進行實驗的結果,確認到於上記界面上, 空孔標記的記錄感度有提升。 圖2係空孔標記形成時的雷射功率與界面之距離的關 係圖。 如該圖2所示,空孔標記形成所需的雷射功率,在界 面上係爲最低。若依據該圖2,則空孔標記形成所必需的 雷射功率,在從界面起算某種程度之距離爲止的區間,係 隨著從界面起算之距離而逐漸增大,之後就呈現一定。亦 即,在從界面起算某種程度之距離爲止的區間中,係爲了 空孔標記形成而必須要隨著從界面起算之距離而逐漸提升 雷射功率,若雷射功率到達一定以上,則可與從界面起算 之距離無關地形成空孔標記。 如參照該圖2所理解,空孔標記的記錄感度’係於界 面上爲最佳。因此,若以界面爲對象來進行空孔標記之記 5 -14- 201135726 錄’則相較於對不具有界面的體積層內部進行空孔標記記 錄的先前之氣泡記錄方式,可以較低的攻略且穩定地進行 記錄。 此外’如此在樹脂與樹脂之界面上,空孔標記的記錄 感度提升的原因,一般認爲在界面會比在樹脂內部,光更 容易被吸收的緣故。又,一般認爲在界面會比在樹脂內部 的壓力還小,這點也使空孔標記較容易形成。 又,圖3係圖示,對交界記錄空孔標記時的再生訊號 波形。在該圖3中也是和之前圖1 6的情形相同,記錄標記 長係爲〇.17从m。 由該圖3與圖16的比較可知,進行界面記錄所致之氣 泡記錄時,比起進行先前之氣泡記錄時,SNR ( S/N )會 明顯提升。 當然,能謀求如此SNR之提升,是由於在交界處的記 錄感度提升。 此處,針對上述這種界面記錄型媒體51,爲了獲得良 好的記錄感度,在記錄時,必須要使雷射光的合焦位置總 是落在界面B上。亦即,若爲圖1所示的媒體構造,則必須 要使記錄時的雷射光的聚焦伺服,追隨著界面B而進行^ 但是於圖1所示的界面記錄型媒體51中,界面B係單純 是樹脂與樹脂的交界面,並非形成了金屬或介電體等所構 成的反射膜。因此,在標記未記錄之狀態下的記錄時,爲 了要使以界面B爲對象的聚焦伺服成爲可能,必須要有某 些特殊設計。 -15- 201135726 爲了對界面B進行聚焦伺服,而對第1樹脂層55a與第2 樹脂層55b給予折射率差,以使這些界面B成爲反射體而發 揮機能。亦即,利用在折射率彼此互異之物質的界面的反 射率會變高的性質,就可獲得來自界面B的反射光,基於 該反射光而以界面B爲對象的聚焦伺服控制就成爲可能。 關於如此可獲得來自界面B的反射光時的具體的伺服 控制,參照以下的圖4來說明。 首先,由之前的說明也可理解,對於作爲體積型光記 錄媒體的界面記錄型媒體5 1,係有別於空孔標記形成用的 第1雷射光,另外照射用來作爲伺服光的第2雷射光。此時 ,這些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係並非對個別的位置進行照 射,而是如圖示般地透過共通的接物透鏡而對界面記錄型 媒體5 1進行照射。 在了解此一前提後,首先說明循軌伺服。 於記錄時,接物透鏡的循軌方向之驅動,係基於作爲 伺服光的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使該當第2雷射光的光點 位置,追隨於被形成在選擇反射膜53 (覆蓋層52)的引導 溝,而進行之。 此處,如上述,界面B係單純爲樹脂與樹脂之交界面 ,並沒有形成用來引導空孔標記形成所需的第1雷射光所 須的引導溝。然而,如上記,基於透過與該當第1雷射光 共通之接物透鏡所照射的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驅動接物 透鏡使其追隨於被形成在選擇反射膜53的引導溝,藉此, 應對界面照射之第1雷射光的循軌方向之位置,係係可爲 -16- 201135726 沿著引導溝的位置。 另一方面,於記錄時,關於第1雷射光的聚焦伺服控 制,係如前述般地對應於在各界面B可獲得反射光這件事 ,利用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控制接物透鏡的聚焦方向之 位置,藉此而進行之。 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記錄時的第2雷射光,係爲 了把選擇反射膜53上所被記錄的絕對位置資訊予以讀出, 因而必須要使其合焦位置落在選擇反射膜53上。 因此,此情況的光學系中,另外準備了可獨立控制第 2雷射光之合焦位置的第2雷射用聚焦機構。例如,作爲該 當第2雷射用聚焦機構,係可藉由隨著入射至接物透鏡的 第2雷射光的視準度而變化的擴束器等來實現之。 藉由另行設置此種第2雷射用聚焦機構,關於記錄時 的第2雷射光的聚焦伺服,係基於該當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 而控制上記第2雷射用聚焦機構,藉此而使其追隨於選擇 反射膜5 3上而進行之。 又,於再生時,由於對界面B形成有空孔標記列,因 此第1雷射光的聚焦伺服·循軌伺服係皆可以空孔標記列 爲對象而進行。亦即,於再生時,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 光而進行接物透鏡的聚焦方向·循軌方向的位置控制,就 可使第1雷射光的光點位置,追隨於對象之層位置上所被 記錄之空孔標記列。 此外,於再生時,在對再生開始位置進行存取動作之 際,必須要進行選擇反射膜53中所被記錄之絕對位置資訊 -17- 201135726 的讀出。亦即,對再生開始位置的存取結束後,接物透鏡 的循軌方向之位置,係如上述爲了使第1雷射光追隨於空 孔標記列而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進行控制,但直到存 取動作完成爲止以前的期間,爲了讀出上記絕對位置資訊 ’必須要使接物透鏡的循軌方向之位置是基於第2雷射光 的反射光而追蹤於引導溝。 亦即若考慮此點,再生時的接物透鏡的循軌方向之控 制’係必須要在存取結束前與結束後進行切換,具體而言 ,在存取結束爲止以前,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使 其追隨於選擇反射膜53上的引導溝而進行,在存取結束以 後,係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使其追隨於對象之資訊 記錄層上所被形成之空孔標記列而進行。 此外,爲了避免誤解而說明,關於聚焦伺服,係在存 取結束前/後不須特別切換,關於第1雷射光的聚焦伺服則 是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控制接物透鏡位置而進行, 關於第2雷射光的聚焦伺服則是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 控制第2雷射用聚焦機構而進行。 以下,針對如上述的記錄/再生時的第1雷射光·第2 雷射光的伺服控制,整理說明。 (記錄時) •第1雷射光的聚焦伺服,係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 ,使其追隨於界面B而控制接物透鏡的聚焦方向之位置而 進行。 -18- 201135726 (記錄時的第1雷射光的循軌伺服,係基於第2雷射光 的反射光而藉由接物透鏡的循軌方向之位置控制而自動進 行。) •第2雷射光的聚焦伺服,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 ,使其追隨於選擇反射膜53上而控制第2雷射用聚焦機構 而進行。 •第2雷射光的循軌伺服,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 ,使其追隨於選擇反射膜5 3的引導溝而控制接物透鏡的循 軌方向之位置而進行。 (再生時) •關於接物透鏡的循軌伺服控制,在存取結束爲止以 前,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使該當第2雷射光的光點 追隨於選擇反射膜53上的引導溝而進行,在存取結束以後 ,係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使該當第1雷射光的光點追 隨於對象之資訊記錄層上所被形成之空孔標記列而進行。 •關於聚焦伺服,針對第1雷射光,係基於第1雷射光 的反射光而控制接物透鏡的聚焦方向之位置而進行,關於 第2雷射光則是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控制第2雷射用 聚焦機構而進行。 由上記的說明可以理解,作爲界面記錄而被認爲適當 的手法,採用對預先設定作爲資訊記錄層所應處在之位置 的各層位置個別形成1個界面B的手法時,爲了獲得良好的 記錄感度,先是對第1樹脂層55a與第2樹脂層55b給予了折 5 -19- 201135726 射率差而使界面B成爲反射體而發揮機能,然後在記錄時 ,進行以該當界面B爲對象的第1雷射光的聚焦伺服。 然而,當作爲體積型的光記錄媒體而進行多層記錄爲 前提的情況下,若如上述使各界面B成爲反射體之機能時 ,則會誘發多重干涉或迷光、串音之發生,有可能導致記 錄/再生特性顯著惡化。 又,若使各界面B成爲反射體的機能,則可能會導致 體積層5 5的深側(下層側)之層位置上的光量降低,這點 也可能導致記錄/再生特性的惡化。 < 2.作爲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 [2-1.光記錄媒體之構成] 本實施形態,係有鑑於在採用如上述之作爲界面記錄 被認爲適當的手法時所產生的問題點,而提出如以下的光 記錄媒體來作爲界面記錄型之光記錄媒體。 圖5係圖示了作爲本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1之剖面構 造圖。 此外,此一光記錄媒體1,也是被設計成碟片狀的記 錄媒體。 由該圖5與之前的圖1對比可知,即使是本實施形態的 光記錄媒體1,大致上的構造也是從上層側起依序形成有 覆蓋層2、選擇反射膜3、中間層4、體積層5。 作爲上記覆蓋層2,也是和之前的覆蓋層52同樣地, 係由例如聚碳酸酯或聚丙烯酸等樹脂所成,在其下面側, -20- 201135726 形成有用來引導記錄/再生位置所需之引導溝,伴隨於此 而會被賦予凹凸的剖面形狀。此時,作爲上記引導溝,係 藉由連續溝(凹軌)、或凹坑列而形成之,藉由這些凹坑 列的形成或凹軌的搖擺,而記錄下絕對位置資訊。 覆蓋層2,藉由使用形成有此種引導溝(凹凸形狀) 的印模,以射出成形等而被生成。 又,對於形成有上記引導溝的上記覆蓋層2的下面側 ,成膜有上記選擇反射膜3。 此情況下,作爲選擇反射膜3也是,對應於對光記錄 媒體1照射波長互異之第1雷射光、第2雷射光,而採用讓 與第2雷射光同一波長帶的光線會反射、其以外之波長的 光會穿透的具有此種波長選擇性的選擇反射膜。 又,此情況下,作爲中間層4也是例如爲UV硬化樹脂 等之接著材料,在上記選擇反射膜3的下層側,接著(層 積)了體積層5。 此處,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上記體積層5係如圖示 ,是被構成爲具有非常微細的多層膜構造。 圖6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1之作爲記錄層 所設置的上記體積層5的剖面構造圖。 如該圖6所示,作爲本實施形態的體積層5也是,第1 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b是交互複數層積,具有樹脂與樹 脂之交界面是被複數形成的構造。 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並不是像之前被認爲適當之 手法,把各交界面的間隔(亦即各樹脂層的形成間距P )
S -21 - 201135726 設計成預先設定資訊記錄層所應處在之層位置的各層位置 之間隔,而是設計成更爲微細的間隔。 具體而言’如圖所示’令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b 的形成間距(亦即這些樹脂層的厚度)爲p’爲了空孔標 記形成而照射至體積層5的第1雷射光的焦點深度爲DOF時 ,則滿足
p ^ DOF 其中,上記焦點深度DOF係爲,令上記第1雷射光的 輸出端之接物透鏡的開口數爲NA、上記第1雷射光的波長 爲λ時,則可以用 DOF = Λ /ΝΑ2 來表示。 藉由滿足如此「D〇F=又/ΝΑ2」之條件,則作爲此時 的體積層5,係參照圖5可知,是幾乎充滿了樹脂與樹脂之 交界面。 此處,在第1雷射光的合焦點附近,如圖中的領域pea 所示,可獲得功率集中的部分。在該領域pea內,功率係 大致一定。 空孔標記係會被形成在,此種至少含有功率集中之領 域pea的範圍中。 5 -22- 201135726 如此,空孔標記的大小,係隨著上記領域pea的大小 而定,但該當領域pea的聚焦方向(深度方向)上的大小 ,係如圖所示,可看出是與第1雷射光的焦點深度DOF大 致一致。 因此若考慮這點,藉由如上述般地把各交界面的間隔 設成焦點深度DOF以下,則無論第1雷射光的焦點位置是 落在體積層5內的深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領域pea都必定會 含有交界面。亦即,藉此,無論以體積層5內的哪個位置 爲記錄對象位置,都可獲得高記錄感度之狀態。 如此一來,若依據本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則無論 以體積層5內的深度方向上的哪個位置爲記錄位置,都可 獲得高記錄感度之狀態。換言之,可獲得等同於作爲體積 層之記錄層的空孔標記記錄感度全體提高之效果。 藉此,就不需要像是之前所說明的被認爲適當之界面 記錄手法的情形,在記錄時使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對界 面B做追隨。 而且,由於沒有必要如此在記錄時(亦即標記未形成 時)使第1雷射光追隨於界面B,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也 不需要使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b的交界面成爲反射體 的機能,結果,之前所說明的被認爲適當之手法中會成爲 問題的多重干涉或迷光、串音之問題、或體積層的深側之 層位置的光量降低問題,都可獲得解決。亦即,此結果爲 ,相較於上記被認爲適當之手法的情況,可達成記錄/再 生特性之更加提升》 -23- 201135726 又,即使是本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1,仍是以樹脂 與樹脂之交界面爲對象而進行空孔標記之記錄,因此相較 於採用先前的氣泡記錄方式可降低空孔標記形成時所必須 之雷射功率。 藉此,就可不必使用例如先前氣泡記錄方式中所用的 短脈衝雷射等特殊雷射,即使使用這類特殊雷射,也能降 低其使用時的輸出功率。 又,即使使用CW雷射(CW: Continuous Wave) ’也 以不必像先前那樣犧牲記錄速度,可實現更高速的記錄。 其結果爲,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可期望解決先前氣 泡記錄方式的課題,藉此可更加提高體積型記錄媒體的大 容量記錄媒體之實現性。 [2-2.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 參照圖7,說明作爲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1之製造方 法的例子。 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1的製造方法中的重點是,體 積層5的生成工程。此處’在以第1雷射光進行空孔標記之 記錄時,接物透鏡的開口數NA、記錄波長λ若設定成例 如與現況的BD(Blu-ray Disc)同等的ΝΑ=0·85、久= 405nm,則「又/ΝΑ2」所定義的焦點深度D〇F,係約 5 5 5run。亦即,此情況下’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1)各 自的厚度都必須要爲約0.55 # m以下。 於圖7中所例示的製造方法,係特別適合於用來實現
S -24- 201135726 作爲體積層5是如此微小膜厚之多層構造的方法。 於圖7中,首先,在此情況下,係藉由圖7(a)所示 的層積薄膜生成工程,生成把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1b 交互層積所定數而成的層積薄膜SF。此處爲了圖示上的方 便,把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b的層積次數設爲3次, 圖示交界面只形成了 5個的情況,但由目前爲止的說明可 以理解,實際上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b的層積次數係 爲更多。假設,將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b之膜厚設定 成0.5^m,將體積層9的厚度設定成250/zm時,形成體積 層9的樹脂層之層數,係爲500層。 此處’由之前的說明也可理解,在本實施形態的光記 錄媒體1中,不需要使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b的交界 面成爲反射體而發揮機能’因此這些第1樹脂層5a、第2樹 脂層1b係不需要採用折射率互異的材料。在解決之前所述 的多重干涉或迷光等問題時’第1樹脂層5a、第2樹脂層5b 係要選定折射率大略同一的樹脂材料》 第1樹脂層1a、第2樹脂層sb的形成材料,係採用在可 見光下穿透性局的樹脂材料,較爲理想、^ 本例的情況,第1樹脂層1a、第2樹脂層5b係採用熱可 塑性樹脂。 具體而S,作爲此種熱可塑性樹脂,係可採用聚對苯 一甲酸乙—醇酯、聚乙烯2,6 -萘二甲酸、聚丁烯對苯二甲 酸酯之類的方香族聚酯’或聚乙烯、聚丙烯之類的聚烯烴 -25- 1 201135726 或者可採用聚苯乙烯之類的聚乙烯、耐龍66(聚(六 亞甲基-co-已二酸))之類的聚醯胺、雙酚a聚碳酸酯之 類的芳香族聚碳酸酯》 又’亦可採用以聚颯等之單獨聚合物或其共聚物爲主 成分的樹脂、氟樹脂等。 又,亦可使用這些例示的樹脂的混合體。 此時,考慮因之後說明的延伸工程有可能導致交界面 變成模糊,作爲第1樹脂層5a、第2樹脂層5b係各自採用不 同的樹脂材料,較爲理想。 又’作爲第1樹脂層5a、第2樹脂層5b,係採用彈性率 、熱傳導率之至少一方爲不同的材料,較爲理想。亦即, 若形成交界面的2種樹脂的彈性率、熱傳導率之至少一方 有不同’則可期待在上記交界面的空孔標記之記錄感度之 提升。具體而言,例如若形成交界面的一方之樹脂是較柔 軟而另一方樹脂是較硬時,則可期待空孔標記容易被形成 。又,關於熱傳導率也是,若形成交界面的一方之樹脂較 容易導熱而另一方樹脂是較不容易導熱時,則可期待空孔 標記容易被形成。 此處’作爲彈性率、熱傳導率互異之樹脂材料的組合 ,可舉例如藉由芳香族聚碳酸酯與聚苯乙烯所作的組合。 在以下的[表1]中’表示了第1樹脂層5a是以芳香族聚 碳酸酯、第2樹脂層5b是以聚苯乙烯而生成多層薄膜(體 積層5)時的各個樹脂層的彈性率(縱彈性係數)、熱傳 導率之例子。 -26- 201135726 [表l] 熱傳導率 (W/mK) 拉張強度 (kgfi,cmA2 ) 壓縮強度 (kgf/cmA2 ) 彎曲強度 (kgfi^cm^ ) 芳香族聚碳酸酯 0.19 550〜700 844 949 聚苯乙烯 0.108 350〜840 809〜1120 562〜984 回到圖7說明。 藉由圖7(a)所示的層積薄膜層積工程而生成了層積 薄膜SF之後,藉由圖7(b)所示的延伸工程,將該當層積 薄膜SF延伸,以使第1樹脂層、第2樹脂層5b成爲所望厚 度(此時係爲前述的「P」)。 此時,如前述在本例中’第1樹脂層5a、第2樹脂層5b 是採用熱可塑性樹脂’因此於上記延伸工程中,是將上記 層積薄膜SF加熱至所定溫度(玻璃轉移溫度或溶點溫度) 之狀態下,進行延伸。 此外,圖7(a)、圖7(b)所示的層積薄膜生成工程 、延伸工程,係可例如像是下記參考文獻1所揭露的,使 用共擠進料組合的多層薄膜製造方法。 參考文獻1· .·日本特開2006-1 59537號公報 藉由上記延伸工程’就可生成本實施形態的體積層5 〇 如此所生成的體積層5,係藉由圖7(c)所示的記錄 層層積工程’而被層積來作爲光記錄媒體的記錄層。 此處’雖然省略圖示的說明,但在此時的製造方法下 -27- 201135726 ’是有別於上記圖7(a)、圖7(b)所示的工程,另外進 行圖7(c)所不的用來獲得覆蓋層2、反射膜3、中間層4 之層構造所需的各工程。具體而言,首先,作爲覆蓋層2 的生成工程,藉由使用之前所述之印模的射出成形,對一 方之面生成被形成有引導溝的覆蓋層2。接著,作爲反射 膜成膜工程,對於覆蓋層2的上記引導溝所被形成的面, 藉由濺鍍或蒸著等,而將選擇反射膜3予以成膜。然後, 在如此對覆蓋層2成膜了選擇反射膜3後,在上記選擇反射 膜3上,以UV硬化樹脂等之接著材料,層積—中間層4。 此時,中間層4的層積,係例如可藉由UV硬化樹脂的旋轉 塗佈而進行。或者,作爲UV硬化樹脂係可使用所謂HP S A (薄片狀的 UV硬化型 PSA;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此時,是在上記選擇反射膜3上載置所定厚度的HP SA而 進行之。 在圖7(c)所示的記錄層層積工程中,在由如上記的 工程而被層積在選擇反射膜3上的作爲中間層4的接著材料 上,載置體積層5,進行紫外線照射。藉此,對上記中間 層4的下層側,作爲記錄層的體積層5就會被接著而層積, 其結果爲,製造出圖5所示之構造的光記錄媒體1» 此外,在上記的說明中,雖然例示了第1樹脂層5a與 第2樹脂層5b是採用熱可塑性樹脂時的例子,但亦可取而 代之改用熱硬化性樹脂》例如作爲熱硬化性樹脂,係可採 用環氧樹脂、酚醛樹脂、矽樹脂等。 作爲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b是採用熱硬化性樹脂 -28- 201135726 時,係對延伸後的層積薄膜SF進行加熱處理,使該當延伸 後的多層薄膜SF發生熱硬化。 又,作爲體積層5的生成工程,除了如上述的延伸工 程以外,還可採用例如UV硬化樹脂所致之第1樹脂層5a與 第2樹脂層5b交互以所定之膜厚進行旋轉塗佈而層積的手 法。此時,爲了使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b的膜厚變得 非常薄,UV硬化樹脂的黏度係爲數cps〜數十cps左右,較 爲理想。 [2-3.關於伺服控制] 接著,關於使用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1進行記錄/再 生之際的伺服控制,參照圖8〜圖Η來說明。 首先根據圖8,說明記錄時的伺服控制。 於圖8中,如前述,即使對本例的光記錄媒體1,也是 會照射用來形成空孔標記所需的第1雷射光,以及與其波 長不同之伺服光的第2雷射光。然後,此情況下也是,這 些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係透過共通的接物透鏡而照射 〇 此處,本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1,係和之前如圖1 3 所示的先前之體積型光記錄媒體同樣地,於體積層內沒有 形成引導溝或反射膜,因此預先設定好在體積層內的深度 方向上形成空孔標記之層位置是在何處位置。 在圖中,作爲如此於體積層5內形成標記之層位置( 標記形成層:亦稱作資訊記錄層),例示了設定有第1標 -29- 201135726 記形成層L 1〜第5標記形成層L5之總計5個標記形成層( 資訊記錄層)L的情形。 如圖示,第1資訊記錄層L1的層位置,係被設定成, 從引導溝所被形成的選擇反射膜3起往聚焦方向(深度方 向)遠離第1偏置L1的位置。又,第2資訊記錄層L2的 層位置、第3資訊記錄層L3的層位置、第4資訊記錄層L4 的層位置、第5資訊記錄層L5的層位置,係分別被設定成 從選擇反射膜3起遠離第2偏置of-L2、第3偏置of-L3、第4 偏置of-L4、第5偏置〇f-L5後的位置。 此外,爲了避免誤解而說明,各資訊記錄層L間的距 離,係對比於第1樹脂層5a與第2樹脂層5b的形成間距p而 爲相當的大。 又,此處所例示的資訊記錄層L的設定數係爲了配合 圖示方便,實際上的體積層5內的資訊記錄層L的設定數’ 係爲了大記錄容量化而設定成例如數十層左右(例如2 0層 左右)。 此處,在本例的光記錄媒體1中,由於體積層5的交界 面係不作爲反射體之機能’因此在標記還未記錄的記錄時 ,不會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進行以體積層5內之各層 位置爲對象的聚焦伺服。 如以下所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中,是採用與之前所說 明的被認爲適當之界面記錄手法不同的伺服手法。 具體而言1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係爲’不設置獨立控 制第2雷射光之合焦位置用的第2雷射用聚焦機構,第2雷 -30- 201135726 射光的合焦位置之控制,係總是藉由接物透鏡的控制而進 行。 然後取而代之的是,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係爲,設置獨 立控制第1雷射光之合焦位置用的第1雷射用聚焦機構(後 面的圖12中的透鏡18與透鏡驅動部19) » 在了解此一前提後,說明記錄時的伺服控制。 首先,在此情況下,仍是在記錄時必須以第2雷射光 進行絕對位置資訊之讀出,因此係使記錄時的第2雷射光 的合焦位置追隨於選擇反射膜3上,且使光點位置追隨於 被形成在選擇反射膜3上的引導溝。具體而言,基於第2雷 射光的反射光而控制接物透鏡的聚焦/循軌方向之位置, 藉此而進行此種第2雷射光的聚焦位置·循軌位置之控制 〇 然後,關於第1雷射光則是,從預先設定之各資訊記 錄層L當中以所要之資訊記錄層L爲對象而進行空孔標記 之記錄時,係控制上記第1雷射用聚焦機構,使第1雷射光 的合焦位置,隨著已選擇之資訊記錄層L所對應的偏置of 的量而變化。在圖中係圖示了,作爲記錄對象之資訊記錄 層L是選擇第3資訊記錄層L3,對應於而使第1雷射光的合 焦位置,從選擇反射膜3上改變了第3偏置〇f-L3之量的例 —* 〇 此外,爲了避免誤解而說明,如上記,接物透鏡的循 軌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使其 追隨於引導溝而進行。因此此時也是,第1雷射光的循軌
S -31 - 201135726 方向的光點位置係被控制成,使其自動地落在沿著上記引 導溝的位置。 順便一提,有鑑於實際的光記錄媒體1的製造工程, 作爲體積層5的層構造,係有可能如以下的圖9所示,失去 對基準面(選擇反射膜3之形成面)的平行度。亦即,起 因於第1樹脂層5a、第2樹脂層5b的膜厚不均等,很有可能 會導致喪失對各界面之上記基準面的平行度。 像這樣,體積層5中的各界面與上記基準面沒有保持 平行關係的情況下,藉由如上述的記錄時之伺服控制而進 行空孔標記之記錄時,已被形成之空孔標記列與各界面之 關係,係會如以下的圖1 〇所示。 如之前所述,於記錄時,接物透鏡的聚焦方向之位置 是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控制該當第2雷射光的合焦位 置使其對合於選擇反射膜3 (基準面)上的狀態下,使第1 雷射光的合焦位置從上記基準面起偏置一所定量以選擇記 錄位置。由於這個原因,當各界面與上記基準面沒有呈現 平行關係時,如該圖1 〇所示,空孔標記列也會與各界面非 平行地形成。 然而,如之前所說明,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由於 各界面的間隔係爲小於或等於第1雷射光的焦點深度,因 此即使因爲前述記錄時的伺服控制之影響而導致如上記般 地空孔標記列(第1雷射光的光點位置)與各界面呈現非 平行,仍可感度良好地形成空孔標記。 接著,參照圖1 1,說明再生時的伺服控制。 -32- 201135726 此外,在該圖11中,作爲再生時的光記錄媒體1之狀 態,是例示了第1資訊記錄層L 1〜第5資訊記錄層L5全部 都已經記錄下空孔標記的狀態。 已經記錄有空孔標記的光記錄媒體1,在再生時,關 於第1雷射光的聚焦伺服控制,係可以已經記錄之空孔標 記列爲對象而進行。因此,再生時的關於第1雷射光的聚 焦伺服控制,係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控制前述第1雷 射用聚焦機構,藉此而使合焦位置追隨於再生對象的空孔 標記列(資訊記錄層L )而進行。 又,關於第2雷射光的聚焦伺服控制,係必須使得第2 雷射光進行絕對位置資訊之讀出成爲可能,所以此時也是 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使其追隨選擇反射膜3上,控制 接物透鏡的聚焦方向之位置而進行。 又,關於再生時的循軌伺服(接物透鏡的循軌方向之 控制),在此情況下也是在存取結束前/後進行切換。 亦即,在存取結束前,接物透鏡的循軌方向之位置控 制,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使其追隨於選擇反射膜 5 3上的引導溝而進行,在存取結束以後,係基於第1雷射 光的反射光而使其追隨於再生對象之空孔標記列而進行。 總結以上,此時的記錄/再生時的第1雷射光.第2雷 射光的伺服控制,係進行如下。 (記錄時) •第1雷射光的聚焦伺服,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 5 -33- 201135726 而已選擇反射膜3爲對象進行接物透鏡的聚焦方向位置之 控制,藉由第1雷射用聚焦機構而使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 相應於記錄對象之資訊記錄層L的偏置of量作變化,而進 行之。 (記錄時的第1雷射光的循軌伺服,係基於第2雷射光 的反射光而藉由接物透鏡的循軌方向之位置控制而自動進 行。) •第2雷射光的聚焦伺服,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 ,使其追隨於選擇反射膜3上而控制接物透鏡的聚焦方向 位置而進行。 •第2雷射光的循軌伺服,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 ,使其追隨於選擇反射膜3的引導溝而控制接物透鏡的循 軌方向位置而進行。 (再生時) •關於接物透鏡的循軌伺服控制,在存取結束爲止以 前,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使該當第2雷射光的光點 追隨於選擇反射膜3上的引導溝而進行,在存取結束以後 ,係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使該當第1雷射光的光點追 隨於再生對象之空孔標記列而進行。 •關於聚焦伺服,針對第1雷射光,係基於第1雷射光 的反射光而控制第1雷射用聚焦機構使其追隨於對象之空 孔標記列而進行之,關於第2雷射光則是基於第2雷射光的 反射光而控制接物透鏡的聚焦方向位置使其追隨於選擇反 5 -34- 201135726 射膜3上而進行之。 [2-4.記錄再生裝置之構成] 圖12係圖示,針對圖5所示之光記錄媒體1進行記錄及 再生的記錄再生裝置10的內部構成。 首先,對記錄再生裝置10所裝塡的光記錄媒體1,係 藉由圖中的轉軸馬達(SPM) 39而被旋轉驅動。 然後,記錄再生裝置10中係設有,對如此被旋轉驅動 之光記錄媒體1照射第1雷射光、第2雷射光用的光學拾取 器OP。 在光學拾取器OP內,係設有:用來進行空孔標記所 致之資訊記錄、及以空孔標記所被記錄之資訊再生所需的 第1雷射光的光源亦即第1雷射1 1,和作爲伺服光的第2雷 射光的光源亦即第2雷射25。 此處,如前述’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係各自波長 不同。本例的情況下,第1雷射光的波長係設爲大約 4〇5nm左右(所謂藍紫色雷射光),第2雷射光的波長係 設爲大約650nm左右(紅色雷射光)。 又,在光學拾取器OP內係設有,作爲第1雷射光與第 2雷射光往光記錄媒體1之輸出端的接物透鏡21。 而且還設有,用來接受上記第1雷射光的來自光記錄 媒體1之反射光所需的第1光偵測器(圖中PD-1) 24,和用 來接受第2雷射光的來自光記錄媒體丨之反射光所需的第2 光偵測器(圖中PD-2 ) 30。 5 -35- 201135726 然後於光學拾取器OP內係形成有,用來將上記第1雷 射11所射出之第1雷射光導入上記接物透鏡21,並且將入 射至上記接物透鏡21的來自上記光記錄媒體1的第1雷射光 的反射光引導至上記第1光偵測器24所需的光學系。 具體而言,從上記第1雷射1 1所射出的第1雷射光,係 透過準直透鏡12而被轉成平行光之後,於反射鏡13其光軸 會被彎折90度然後入射至偏光分束器14。偏光分束器14係 被構成爲,會讓如此而從第1雷射11射出並透過上記反射 鏡13而入射的第1雷射光穿透過去。 穿透過上記偏光分束器14的第1雷射光,係通過液晶 元件15及1/4波長板16。 此處,上記液晶元件1 5,係被設來用以進行例如彗星 像差或非點像差等所謂軸外像差之補正。 通過上記1/4波長板16的第1雷射光,係入射至透鏡17 及透鏡18所成的擴束器。該擴束器係靠近光源也就是第1 雷射1 1側的上記透鏡1 7係爲固定透鏡,遠離上記第1雷射 1 1側的上記透鏡18係爲可動透鏡,藉由圖中的透鏡驅動部 19,使上記透鏡18往平行於第1雷射光之光軸的方向驅動 ,針對第1雷射光而獨立進行聚焦控制。 亦如後述,該當擴束器(上記透鏡驅動部1 9 ),係在 記錄時是基於控制器38之指示而將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 予以偏置,在再生時是基於來自第1雷射用聚焦伺服電路 3 7的輸出訊號而進行第1雷射光的聚焦控制。 透過上記擴束器後的第1雷射光,係入射至雙色稜鏡 -36· 201135726 20。雙色稜鏡20係被構成爲,讓與第1雷射光同波長帶的 光線穿透,其以外波長的光則會反射。因此如上述所而入 射的第1雷射光,係會穿透雙色稜鏡20。 穿透過上記雙色稜鏡20的第1雷射光,係透過接物透 鏡2 1而對光記錄媒體1照射。 對於接物透鏡21係設有,將該當接物透鏡21保持成可 在聚焦方向(對光記錄媒體1接近遠離之方向)、及循軌 方向(正交於上記聚焦方向之方向;光記錄媒體1的半徑 方向)作位移的2軸機構22 ^ 該當2軸機構22,係藉由從第2雷射用聚焦伺服電路36 、循軌伺服電路35對聚焦線圈、循軌線圈分別給予驅動電 流,以使接物透鏡2 1在聚焦方向、循軌方向上個別作位移 〇 於再生時,隨著如上記般地對光記錄媒體1照射第1雷 射光,從光記錄媒體1 (體積層5內的再生對象之資訊記錄 層L中所記錄的空孔標記列)可獲得上記第1雷射光的反射 光。如此所得的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係透過接物透鏡2 1 而被引導至雙色棱鏡20,穿透過該當雙色稜鏡20。 穿透過雙色稜鏡20的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係透過前 述的構成擴束器的透鏡18—透鏡17後,透過1 Μ波長板16 而 5 11 件 元 晶 液 器 束 此 如 處 此 射 反 的 光 射 雷 ΙΛ 第 的 4 器 束 分分 光光 偏偏 至至 射射 入入 板 長: 波第 4 1/從 由與 藉成 係變, , ) 用 光作 路射 返反 C 的 光上 體 媒 錄 記 光 與 用 作 之 光 射 雷 束 分 光 偏 至 射 入 側 -37- 201135726 器14之第1雷射光(往路光)的偏光方向,差異9〇度。此 結果爲,如上記所入射的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係被偏光 分束器1 4反射。 如此被偏光分束器14所反射的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 係被引導至圖中的聚光透鏡23側。 聚光透鏡23,係將如上記而被引導的第1雷射光的反 射光,聚光在第1光偵測器24的偵測面上。 又,在光學拾取器OP內,係除了上記所說明的關於 第1雷射光的光學系之構造外,還形成有用來把第2雷射25 所射出之第2雷射光引導至接物透鏡21,且將入射至上記 接物透鏡21的來自光記錄媒體1的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引導 至第2光偵測器30所需的光學系。 如圖示,從上記第2雷射25所射出的第2雷射光,係透 過準直透鏡26而被轉成平行光之後,入射至偏光分束器27 。偏光分束器27係被構成爲,會讓如此從第2雷射25—透 過準直透鏡26而入射的第2雷射光(往路光)穿透過去。 穿透過上記偏光分束器27的第2雷射光,係透過1/4波 長板28而入射至雙色稜鏡20。 如之前所述,雙色稜鏡20係被構成爲,讓與第1雷射 光同波長帶的光線穿透,其以外波長的光則會反射。因此 上記第2雷射光係被雙色稜鏡20所反射,如圖示般地透過 接物透鏡21而照射至光記錄媒體1。 又,如此對光記錄媒體1照射第2雷射光而得的該當第 2雷射光的反射光(來自選擇反射膜3的反射光),係透過 -38- 201135726 接物透鏡21,被雙色稜鏡20反射而透過了 1/4波長板28後 ,入射至偏光分束器27。 和之前第1雷射光的情況同樣地,如此從光記錄媒體1 側所入射的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返路光)’係藉由1/4波 長板28之作用與光記錄媒體1上的反射作用,其偏光方向 會變成與往路光有90度差異,因此作爲返路光的上記第2 雷射光的反射光,係被偏光分束器27所反射。 如此一來被偏光分束器27反射的第2雷射光之反射光 ,係透過聚光透鏡29而聚光在第2光偵測器30的偵測面上 〇 此處,雖然省略圖示的說明,但實際上,在記錄再生 裝置10’係設有將光學拾取器OP全體往循軌方向滑移驅 動的滑移驅動部’藉由該當滑移驅動部所作的光學拾取器 OP之驅動,可使雷射光的照射位置廣範圍地位移。 又,在記錄再生裝置10’除了上記所說明的光學拾取 器OP及轉軸馬達39,還設有記錄處理部31、第1雷射用矩 陣電路32、再生處理部33、第2雷射用矩陣電路34、循軌 伺服電路35、第2雷射用聚焦伺服電路30、第1雷射用聚焦 伺服電路3 7 '及控制器3 8。 首先,對記錄處理部31係輸入著,應對光記錄媒體1 記錄之資料(記錄資料)。記錄處理部3 1,係對已被輸入 之記錄資料施行錯誤訂正碼的附加或所定之記錄調變編碼 等’獲得要對光記錄媒體丨實際記錄的「0」「1」的2値資 料列亦即記錄調變資料列。 -39- 201135726 記錄處理部3 1,係隨應於來自控制器3 8的指示,基於 如此生成之記錄調變資料列而進行第1雷射1 1的發光驅動 〇 第1雷射用矩陣電路32,係對應於作爲第1光偵測器24 的複數受光元件所輸出之電流而具備電流電壓轉換電路、 矩陣演算/增幅電路等,藉由矩陣演算處理而生成必要之 訊號。 具體而言,係生成上述記錄調變資料列再生後的相當 於再生訊號的高頻成分(以下稱作再生訊號RF)、聚焦 伺服控制所需的聚焦錯誤訊號FE· 1、循軌伺服控制所需的 循軌錯誤訊號TE-1。 已被第1雷射用矩陣電路3 2所生成的上記再生訊號RF ,係被供給至再生處理部33。 又,上記聚焦錯誤訊號FE-1係被供給至第1雷射用聚 焦伺服電路37,上記循軌錯誤訊號TE-1係對循軌伺服電路 3 5作供給。 上記再生處理部33,係針對上記再生訊號RF,進行2 値化電路或記錄調變編碼的解碼、錯誤訂正處理等用來復 原上述記錄資料所需的再生處理,獲得再生上記記錄資料 的再生資料。 又,第1雷射用聚焦伺服電路37,係基於上記聚焦錯 誤訊號FE-1而生成聚焦伺服訊號,基於該當聚焦伺服訊號 而驅動控制透鏡驅動部I9,藉此以針對第1雷射光進行聚 焦伺服控制。 % -40- 201135726 由之前的說明也可理解,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而 驅動透鏡驅動部1 9所作的第1雷射光之聚焦伺服控制,係 於再生時進行。 第1雷射用聚焦伺服電路3 7,係對應於再生時而從控 制器3 8所下達之指示,而驅動控制著透鏡驅動部i 9,以進 行光記錄媒體1上所被形成之資訊記錄層L (空孔標記列) 之間的層間跳躍動作或對所要資訊記錄層L的聚焦伺服之 牽引。 又,關於第2雷射光側,第2雷射用矩陣電路34,係對 應於作爲上述之第2光偵測器30的複數受光元件所輸出之 電流而具備電流電壓轉換電路、矩陣演算/增幅電路等, 藉由矩陣演算處理而生成必要之訊號。 具體而言,第2雷射用矩陣電路34係生成,聚焦/循軌 之各伺服控制所需的聚焦錯誤訊號FE-2、循軌錯誤訊號 TE-2 ° 如圖示’上記聚焦錯誤訊號FE-2係被供給至第2雷射 用聚焦伺服電路36,上記循軌錯誤訊號TE-2係被供給至循 軌伺服電路3 5。 第2雷射用聚焦伺服電路36,係基於上記聚焦錯誤訊 號FE-2而驅動2軸機構22的聚焦線圈,藉此以針對接物透 鏡2 1進行聚焦伺服控制。如之前所述,接物透鏡2 1的聚焦 伺服控制,係在記錄時、再生時都是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 射光而進行。 第2雷射用聚焦伺服電路3 6,係隨應於來自控制器3 8 5 -41 - 201135726 的指示,驅動上記聚焦線圈以進行對光記錄媒體1上所被 形成之選擇反射膜3 (引導溝形成面)的聚焦伺服之牽引 〇 循軌伺服電路35,係基於來自控制器38的指示,基於 來自第1雷射用矩陣電路32的循軌錯誤訊號TE-1、或來亩 第2雷射用矩陣電路34的循軌錯誤訊號TE-2之任何一方, 進行2軸機構22的循軌線圈之驅動。 如之前所述,接物透鏡2 1的循軌伺服控制,係在記錄 時是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進行。又,在再生時,存 取結束前係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進行,存取結束後 則是基於第1雷射光的反射光的而進行。 循軌伺服電路3 5,係在記錄時,隨應於來自控制器3 8 的指示而生成基於上記循軌錯誤訊號TE-2的循軌伺服訊號 ,基於該當循軌伺服訊號而驅動2軸機構22的循軌線圈。 又,在再生時的存取結束前,隨應於來自控制器38的指示 而生成基於上記循軌錯誤訊號TE-2的循軌伺服訊號,基於 該當循軌伺服訊號而驅動2軸機構22的循軌線圈,在存取 結束以後,係隨應於來自控制器3 8的指示而生成基於上記 循軌錯誤訊號TE-1的循軌伺服訊號,基於該當循軌伺服訊 號而驅動2軸機構22的循軌線圈。 又,循軌伺服電路35係隨應於來自控制器38的指示, 也會進行循軌伺服的牽引動作或軌道跳躍動作。 控制器38,係由例如具備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ROM (Read Only Memory)等之記憶體(記憶裝 -42- 201135726 置)的微電腦所構成,例如依照上記ROM中所記憶的程式 而執行控制、處理,以進行記錄再生裝置1 〇的整體控制。 具體而言,控制器3 8,係於記錄時,如之前圖8所說 明,基於預先對應於各層位置而被設定的偏置of之値,而 進行第1雷射光的合焦位置之控制(深度方向上的記錄位 置之選擇)。具體而言,控制器38,係基於對應於記錄對 象之層位置所設定之偏置of之値來驅動透鏡驅動部19,以 進行深度方向上的記錄位置之選擇。 此處,如之前所述,記錄時的循軌伺服控制,係應該 要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射光而進行。因此,控制器3 8係在 記錄時,對循軌伺服電路35指示,令其基於循軌錯誤訊號 TE-2而執行循軌伺服控制。 又,記錄時的控制器3 8,係對第2雷射用聚焦伺服電 路3 6指示使其基於聚焦錯誤訊號FE-2而執行聚焦伺服控制 (針對接物透鏡2 1的聚焦伺服控制)^ 另一方面,於再生時,控制器38,係對第1雷射用聚 焦伺服電路3 7進行指示,使第1雷射光合焦於所欲再生之 資料所被記錄的資訊記錄層L (空孔標記列之形成位置) 。亦即,關於第1雷射光,係令其執行以上記資訊記錄層L 爲對象的聚焦伺服控制。 又,於再生時,控制器38係隨著存取結束前/後而進 行循軌伺服電路3 5所作之循軌伺服控制的切換指示。具體 而言,直到存取結束前係基於循軌錯誤訊號TE-2而執行循 軌伺服控制,在存取結束後係基於循軌錯誤訊號TE-1而執 -43- 201135726 行循軌伺服控制。 又,再生時的控制器38,係基於第2雷射用聚焦伺服 電路36的聚焦錯誤訊號FE-2而執行聚焦伺服控制(接物透 鏡2 1的聚焦伺服控制)。 此外,圖示的說明係省略,但會基於第2雷射光的反 射光,而進行選擇反射膜3 (引導溝形成面)上所被形成 之絕對位置資訊的讀出。因此,實際上,在第2雷射用矩 陣電路34中係針對引導溝形成面所被形成之訊號而生成再 生訊號(例如進行凹坑列之資訊記錄被進行時係生成作爲 RF訊號的和訊號,以搖擺凹軌進行資訊記錄時則生成推 挽訊號)。又,設置有位置資訊偵測部,基於此種針對記 錄訊號的再生訊號而進行絕對位置資訊之偵測。 < 3 .變形例> 以上雖然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作爲本發明係不 應被限定於目前爲止所說明的具體例。 例如,目前爲止所例示的光記錄媒體之構造係僅爲一 例,可以因應需要而進行層的追加等,可隨著實際的實施 形態而作適宜變更。 又,關於例示的體積層(記錄層)的形成材料(樹脂 材料)係不應有所限定,只要隨著實際的實施形態而使用 最適宜的材料即可。 又,關於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也並應限定於之前所 例示者》 -44- 201135726 又’在目前爲止的說明中,作爲用來使記錄(及再生 )的位置引導成爲可能所需之構成,例示了在光記錄媒體 形成引導溝的情形’但是亦可取代此種引導溝,改爲例如 在相變膜等記錄下標記的構成。亦即,基於如此所被記錄 的位置引導用之標記列’就可獲得聚焦.循軌錯誤訊號或 位置資訊等。 又’目前爲止的說明中,雖然例示了本發明的光記錄 媒體是設計成碟片狀的記錄媒體之情形,但亦可設計成例 如矩形等其他形狀。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進行界面記錄時所被認爲適當的光記錄媒體( 界面記錄型媒體)的剖面構造之圖示❶ [圖2]空孔標記形成時的雷射功率與界面之距離的關 係圖。 [圖3]進行界面記錄時的再生訊號波形之圖示。 [圖4]作爲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之剖面構造圖。 [圖5]作爲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所具備之記錄層的 剖面構造圖。 [圖6]作爲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所具備之記錄層( 體積層)的剖面構造圖。 [圖7]作爲實施形態的光記錄媒體之製造方法的說明 圖。 [圖8]記錄時的伺服控制的說明。 -45- 201135726 [圖9]各界面與基準面不呈平行關係時的剖面構造的 例示圖。 [圖10]各界面與基準面不呈平行關係時的空孔標記列 與各界面之關係。 [圖1 1 ]再生時的伺服控制的說明。 [圖12]針對實施形態之光記錄媒體進行記錄再生的言己 錄再生裝置之內部構成的圖示。 [圖13]體積記錄方式的說明圖》 [圖I4]微全像方式的說明圖。 [圖I5]負片型微全像方式的說明圖。 [圖16]採用先前氣泡記錄方式時的再生訊號波形之圖 示0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光記錄媒體 2 :覆蓋層 3 :選擇反射膜 4 :中間層 5 :體積層 5 a :第1樹脂層 5 b :第2樹脂層 L1〜L5:第1資訊記錄層(標記形成層)〜第5資訊 記錄層 1 0 :記錄再生裝置 -46- 201135726 1 1 :第1雷射 12.26 :準直透鏡 1 3 :反射鏡 14.27 :偏光分束器 1 5 :液晶元件 16.28 : 1/4波長板 1 7,1 8 :透鏡 1 9 :透鏡驅動部 20 :雙色稜鏡 2 1 :接物透鏡 22 : 2軸機構 23.29 :聚光透鏡 24 :第1光偵測器 2 5 :第2雷射 3 1 :記錄處理部 32:第1雷射用矩陣電路 33 :再生處理部 34 :第2雷射用矩陣電路 3 5 :循軌伺服電路 36 :第2雷射用聚焦伺服電路 3 7 :第1雷射用聚焦伺服電路 3 8 :控制器 3 9 :轉軸馬達
S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