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17541A - Silicon disk, for use in electronic components, has a zone of rotational symmetry with a low bulk micro defect density - Google Patents

Silicon disk, for use in electronic components, has a zone of rotational symmetry with a low bulk micro defect density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17541A
TW200817541A TW096136921A TW96136921A TW200817541A TW 200817541 A TW200817541 A TW 200817541A TW 096136921 A TW096136921 A TW 096136921A TW 96136921 A TW96136921 A TW 96136921A TW 200817541 A TW200817541 A TW 2008175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fer
density
bmd
heat treatment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369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76435B (en
Inventor
Timo Muller
Martin Weber
Gudrun Kissinger
Original Assignee
Siltronic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ltronic Ag filed Critical Siltronic Ag
Publication of TW200817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75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6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64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20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C30B15/203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pull rate (v) to axial thermal gradient (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02Elements
    • C30B29/06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33/00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 C30B33/02Heat treat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273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aperture
    • Y10T428/24298Noncircular aperture [e.g., slit, diamond, rectangular,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Description

20081754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良好之内在吸收能力的單晶矽晶圓,其 中該矽晶圓在塊體内具有高塊體微缺陷(bulk micro-defect,BMD ) 密度,且其表面上具有一不含BMD之層。本發明亦關於透過熱處 理製造此類矽晶圓之方法。 【先前技術】 根據柴式掛禍拉晶(Czochralski crucible pulling,CZ)法製造 的石夕單晶通常具有一雜質及缺陷之區域。將單晶切割成晶圓,對 其進行多個加工步驟以獲得期望之表面品質,且最終通常用於製 造電子元件。若無特殊預防措施,則會在晶圓表面上發現缺陷, 其會對在該等晶圓上製造之電子元件的功能產生有害影響。 取決於製造矽單晶期間之條件,由於點缺陷存在,即晶格空位 或間隙(interstitial)原子(間隙矽原子亦稱為間隙原子),通常在 矽晶圓内產生以下缺陷類型: 取決於製備或檢測方法,晶格空位之附聚物稱為「流體圖案缺 陷(flow pattern defects ’ FPDs )」、「閘極氧化層完整性(纠化〇xide integrity,GOI )缺陷」或「晶體原生顆粒(町似丨〇Hginated particles,COPs)」。該等c〇P為完美結晶取向之八面體腔。其内 壁通常覆蓋有1至4奈米厚的氧化物膜,該膜具有⑽的熱穩定 化作用’因此經由破壞氧化物膜並隨後注人間隙原子來消除該缺 陷僅在約120(TC的溫度下、加工時間超過3〇分鐘才可能有效。 在鑛割石夕單晶並隨後钮刻及拋光表面時,c〇p被切割成直徑最 6 200817541 大約為200奈米的凹坑。該等凹坑會導致問題,例如稱為CM〇S 電晶體之閘極氧化層的短路,此乃因為在該位置上發生表面氧化 層之缺陷性生長。此外,經由異向性蝕刻製造的典型cM〇S記憶 胞部件之垂直溝渠會因位於其間的COP而發生短路,或損害該記 憶胞的保濩氧化層。例如 V. Voronkov,J. Crystal Gi*0\vth5 VoL 59, p, 625 ( 1982)中描述C0PS的形成與晶體拉伸參數的v/G比例(v 代表晶體拉伸速率,G代表在熔融體與生長的單晶間之界面上的 熱梯度G)之依賴性。 在溶融體與生長的單晶間之界面上,晶格空位及間隙原子以平 衡濃度合併。當晶體冷卻時,兩種點缺陷之再結合使間隙原子及 空位均不會產生咼於平衡濃度的濃度(過飽和)。這在間隙原子濃 度顯著時皆適用。接著,形成空位之過飽和。再結合後之空位濃 度實質上由參數 v/G 決定(如 J. Crystal Growth,Vol. 59,p. 625 (1982)中所述)。由習知技術所得之富含空位之晶體内,達到足 夠高的過飽和度之後,空位聚集成COPs。該COP聚集之最新模 擬顯示,在過飽和度小時COP密度升高。然而,若空位濃度於再 結合後係足夠地小,則在明顯低於1100°C的溫度下發生聚集。但 在低於1000°c的理論聚集溫度下,空位對氧的親合力大於該空位 對其他空位的親合力,這導致空位與間隙氧反應生成氧空位複合 物(〇2V)。高濃度〇2V可促進氧析出物種子的形成。如此所形成 之缺陷隨後經氧化處理由該單晶製造之矽晶圓而成為氧化誘發疊 層缺陷(oxidation induced stacking faults,OSF)。在氧化處理之 前已經存在且可被檢測為OSFs的缺陷,在下文中稱為「〇sf種 200817541 子」。 具有同么度OSF種子之晶圓包含以下關於降低元件產率的缺 ”、、占·( 1)至屬k先與0SFs結合(「吸收」),導致因揮發性si〇成 核中〜的加強ffy成而使閘極氧化層降解;⑺⑽種子在特定組 ㈣熱加卫中形成大析出物,因其形成錯位環(disunion loops) 而嚴重減神基貝。此導財晶圓更易形變(麵曲),然後因再也 無法達到m之臨界最小值而干擾用於cmqs方法中的光餘
心驟’(3)通^ ’印使經由熱加卫也無法消除由OSF種子引起 之大氧析出物以开y成不含BMD之區域,而是成為留在活性元件區 域内的缺陷。如前針街⑶p所述,此導致溝渠電容器記憶胞内的 短路,或降低其電容。 在石夕單晶内’間隙原子的附聚物導致尺寸為幾微米之錯位環, 其同樣對在此製造之元件的功能產生有害影響。 但習知技術包含在晶體生長期間實質上避免產生該缺陷之方 法。舉例言之’已知在晶體拉伸期間遵守精確定義的條件下,不 會形成晶格空位或間隙原子的附聚物。前述之v/G比例對此具有 特殊的意義。 在整個表面實質上不含晶袼空位及間隙原子的附聚物之矽晶 圓,通常具有晶格空位為主要點缺陷類型的徑向區域以及主要為 間隙原子的其他徑向區域,例如參見DE 100 47 345 A1或T. Miiller 等人所著之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f So Called Defect-Free Czochralski Silicon Material ? Solid State Phenomena ^ Vols. 108-109 ( 2005年12月),pp· 11-16。在後一種區域内,後續的熱處理通 8 200817541 常僅形成低濃度之氧析出物(亦稱為BMDs,「塊體微缺陷(bulk :; μ- micro-defects )」)。這是值得期待的,一方面即使晶圓表面上之氧 析出物會導致功能損害或相關元件的故障;但另一方面,氧析出 物與製造電子元件期間擴散進入矽晶圓内之金屬雜質相結合。該 效應稱為「内在吸收效應(intrinsic getter effect)」或簡稱「IG效 應」。因此,矽晶圓(塊體)内部存在之氧析出物通常是值得期待 的。具有以晶格空位為主之區域及以間隙原子為主之其他區域的 石夕晶圓,在這些區域内由於形成氧析出物的不同傾向而具有非常 明顯不同之吸收能力。例如,氧析出物於因吸收空位而具有過量 空位的區域内以無應力方式生長,這在具有過量間隙原子的區域 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可能在富含空位區内更迅速地生長,在晶 圓上具有過量間隙原子的區域及具有過量空位的區域的混合區域 通常是非期望的。 然而,在其整個體積内以晶格空位為主要點缺陷類型且同時不 含晶格空位的附聚物之矽晶圓進行熱處理時,會發生其他問題: 若選擇足夠高之間隙氧濃度(interstitial oxygen concentration) [〇i],以確保形成足夠的BMD及足夠的吸收能力,則在晶體生長 冷卻期間形成干擾性的OSF種子。再者,因在與析出物生長相關 的溫度區域内之滯留時間越長則相應地形成更多的OSF種子,故 該效應亦取決於晶體棒的冷卻速率。但若選擇低之間隙氧濃度 [〇i],以致於在晶體生長期間不形成OSF種子,導致無BMD密度 或因BMD密度過小而無法達成足夠大的吸收效應(例如根據 Sueoka 等人所著之 PV 2000-17,ρ· 164,2000 或 9 200817541 P· 602, 2002 借助
Holzl等人所著之五⑹的以飢如pv細2必 定義BMD的尺寸與密度)。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不具有前述缺點之石夕晶圓 【發明内容】 該目的是藉由在其整個體積内之晶格空位為主要的點缺陷類型 ^夕晶圓純實現,财晶圓具有—旋轉對稱於其軸且寬度為該 料圓半徑之至少8〇%的區域,㈣域具有尺核少為%奈米、 岔度最大為6 X H)V立方公分之晶格空位的附聚物及尺寸為1〇奈 求至3〇奈米、密度為! x 1〇5/立方公分m7/立方公分之晶格 空位的附聚物,該石夕晶圓具有密度為0至1〇/平方公分之⑽曰種 =於其内部之平均獅密度為5 χ 1〇8/立方公分至5 χ⑽立方 公分’該BMD密度於該⑦晶圓的整個半徑徑向上最大改變量為 倍’且於該石夕晶圓之至少—正面上具有—不含bmd之層,直 特徵在於’在_晶圓之整個正面上所發簡第—個之深度 為至少5微米,且發現該第—個BMD之平均深度為至少8微米。 【實施方式】 於本文中,術語「C0P盤」使用如下·· c〇p盤是石夕晶圓的中心 區域’其具有尺寸至少30奈米、密度大於6 χ 1〇3/立方公分之晶 :空位的附聚物。C0P密度的測量(第1圖)是借一種150毫米 曰曰圓A而進行,其係切割自稂據本發明所製造的3⑻毫米晶圓, “不為0%的點是原始晶圓邊緣,標示為的點是原始晶圓中 〜。將US 5,980,720中所述之用於檢測c〇p的方法應用於如此鑽 取的曰日圓。在所有根據本發明製造的晶圓上僅可能檢測半徑小於 10 200817541 20%晶圓半徑的中心盤(COP盤)内之c〇P。 本發明矽晶圓於其整個體積内具有晶格空位作為主要的點缺陷 類型。主要的點缺陷類型例如可藉由鉑擴散及隨後以微波光電導
腐蝕(microwave photoconductivity decay,pPCD )測定或通過 BMD 測試加以確定: 在前述方法中,在浸入氫氟酸(HF)中後,謹慎地將矽晶圓在 含有200 ppm鉑溶液的浸浴中污染,隨後通常在730°C下使鉑向晶 圓内部擴散40分鐘。之後進行所謂的鏡面|虫刻(mirror etch ),通 常腐蝕20微米。接著用pPCD法測定與在富含空位及富含間隙的 區域内明顯不同之少數載流子壽命(F· Quast,Dissertation: Untersuchung von Punktdefekten in Silicium mit Hilfe der Platindiffusion (在矽内藉由鉑擴散之點缺陷的研究),Erlanger Berichte Mikroelektronik, Hrlg.: H. Ryssel, Bd 1/2001, Shaker Verlag ),例如利用Semilab公司的WT-85型壽命掃描器。因鉑藉 由需要空位之所謂Frank-Thurnball原理進行擴散為較佳,所以在 富含空位區内進行鉑的富集。提高的鉑濃度接著導致少數載流子 的壽命減短,其可經pPCD加以檢測。 在第二種方法中,BMD測試,區域結構是藉由熱處理予以表徵。 該檢測是基於内在缺陷(=空位=:晶格空位)之相異的高度過飽和 及次飽和(subsaturation),而在拉晶製程中形成不同的大氧析出 物種子。該等種子取決於熱處理範圍内緩慢加熱時的尺寸而生長 或收縮。在晶圓徑向位置上的内在缺陷之過飽和度越高,則生長 的種子密度越高,其可藉由紅外掃描儀(scanning infrared 200817541 microscope,SIRM)檢測為BMDs。以此方式,徑向BMD分佈曲 線允許陳述區域結構。為此,以1 K/分鐘之加熱速率將矽晶圓從 900°C加熱至lOOOt,接著保持在1000°C下歷時2小時,然後迅 速冷卻至室溫。在惰性氣體氛圍中進行熱處理。在熱處理後,利 用SIRM測定從晶圓中心至其邊緣以每2毫米之間隔距離在50微 米深度處之徑向BMD密度。 BMD測試包含在780°C下熱處理3小時及隨後在1000°C下熱處 理16小時,以滿足經由定性地使區域結構經過生長的種子尺寸變 得可見之目的,其係利用SIRM檢測從晶圓中心直至邊緣以每2 毫米之間隔距離在50微米深度處的徑向BMD密度。 與習知技術的教導相反’本發明發晶圓並非不含晶格空位。其 具有一旋轉對稱於其軸且寬度為其半徑之至少80%的區域,其中 利用M06或US 5,980,720所述方法進行研究後,發現其具有尺寸 至少為30奈米、密度最大為6 X 103/立方公分之晶格空位的附聚 物。在所測的COP密度方面,這兩種方法具有良好的相關性。例 如,實際檢測可達到低於現今7 X 101/平方公分以下之密度。 根據本發明,尺寸至少為30奈米之晶格空位的附聚物的密度根 據M06測量(測量裝置M06來自Mitsui公司,曰本)最大為6 X 103/立方公分,銅沉積/穿透測試較佳為2.5/平方公分。 在該區域内,同時具有尺寸為10至30奈米、密度高達lx 105/ 立方公分至3 X 107/立方公分之晶格空位的附聚物。在製造電子元 件時,該等極小之晶格空位附聚物實際上並不干擾最小的設計線 寬(設計規則)。 , 12 200817541 該等小附聚物由以下方法檢測:在矽晶圓或矽晶圓塊的背面上 自含有HF( 10毫升/升之HF)之CuS04水溶液(20克/升之CuS04) 電解沉積銅,如 G· Kissinger,G· Morgenstern,Η· Richter,/. Makr· Vol. 8, No. 8 (1993),p. 1900所述。接著,將該矽晶圓或該晶 圓塊在溫度為900至1000°C的範圍内熱處理5至20分鐘。然後, 對該晶圓或該晶圓塊進行鏡面蝕刻(HN03 : HF = 5 : 1 ) 10至30 分鐘,以腐#表面層。隨後,經由射哥(Secco ) #刻溶液處理30 分鐘而使該晶圓的缺陷變得可見。 較佳地,該旋轉對稱的區域係開始於該矽晶圓之邊緣,且向内 部延伸其半徑之至少80%。更佳地,該旋轉對稱的區域係涵蓋該 矽晶圓之整個表面。 本發明矽晶圓兼具極低之OSF種子密度及高BMD密度,確保 足夠的吸收能力: 本發明矽晶圓具有在整個正面表面上之OSF密度平均係每平方 公分為0至10個,較佳係每平方公分為〇至2個,因此實質上不 含OSF種子。OSFs是在1000°C下乾燥氧化3小時,隨後在1150°C 下乾燥氧化1〇〇分鐘並經由賴特(Wright)蝕刻製備之後,藉由光 學顯微鏡進行檢測。在光學顯微鏡下,對從矽晶圓中心直至邊緣 每5毫米之間隔距離評估0.1/平方公分之測量面積。 本發明矽晶圓特徵對於後續製造的電子元件具有5 X 10δ/立方公 分至5 X 109/立方公分之理想BMD密度。再者,該BMD密度在 該矽晶圓的整個半徑上都相當均勻。該BMD密度在該矽晶圓的整 個半徑徑向上最大改變量為10倍,較佳係最大改變量為3倍(即 13 200817541 最大與最小BMD密度之比最大為10,較佳係最大為3)。然而, 最大約2倍或更小的BMD密度之改變量亦可有可能達到。因此, 在整個矽晶圓上可實現足夠高、穩定且均勻的吸收能力。本發明 矽晶圓因此可滿足所謂吸收測試之標準,且展示出具有足夠尺寸 的BMDs之穩定BMD密度,藉由通常於元件製造範圍所用之熱加 工亦無法將其消除。 例如通過裂開、部分蝕刻裂開的表面及用光學顯微鏡計數經由 蝕刻侵害而放大的缺陷加以測定BMD密度。典型的蝕刻劑為賴特 (Wright)蝕刻溶液、射哥(Secco)蝕刻溶液及揚(Yang)蝕刻 溶液,I虫刻腐餘量通常在1微米之範圍内。一種用於測定BMD密 度的典型評估計數係記錄沿著半徑之5個等距點。為了在徑向上 獲得高解析度的BMD密度,補充使用Semilab公司的一種以SIRM 為主之自動BMD計數儀。為此,通常聚焦於距離晶圓表面50微 米深度處之雷射光束係自晶圓中心移至邊緣,經BMDs散射的光 線可利用光電二極體以共焦排列加以測定。藉由掃描沿著晶圓半 徑以2毫米的間隔距離、通常為100 X 100平方微米之區域,以足 夠高之橫向解析度測定徑向BMD密度。因兩種方法皆具有BMD 尺寸約為70奈米的檢測極限,故用一種熱生長步驟(通常為 1000°C下16小時),以提高超過該方法之檢測極限數倍之BMD尺 寸分佈。本文及申請專利範圍中給出的所有BMD密度皆是在進行 該生長步驟後所測定的。 矽晶圓正面上的不含BMD之層深度超過5微米,這使其通常涵 蓋隨後製造於此之電子元件的整個層之厚度。不含BMD之層則是 14 200817541 經由用光學顯微鏡分析斷裂邊緣及特別是測定bmd密度的相同 加工步驟進行研九。鱗的操作員可以1微米的垂直解析度測定 不含BMD之層。特定位置上的不含bmd之層是經由第一個測量 到之BMD至長度為4宅米的橫向分析窗内的任意位置之距離而確 疋=些研九中,不含BMD之層的厚度通常是沿著晶圓直徑每隔 20笔米加以測定。統計評估石夕晶圓之不含bmd之層厚度的重要 量值是平均厚度(㈣晶圓_有測量結果之平均)及碎晶圓之 所有測量結果的最小厚度。根據本發明,石夕晶圓之整個正面上所 發現的第-個BMD之深度為至少5微米,即不含B_之層的最 小厚度為至少5微米。根據本發明,該不含bmd之層的平均厚度 為至少8微米。但是贫;^人 。不a BMD之層的更大厚度亦可達到。該不 含BMD之層的平均厚度可達到12微米或更厚。
較佳地1晶圓係未經氮摻雜,,因經氮摻雜會 複合物(n2v)内办你曰认w H 出,且因此還抑制:P:的較低的溫度下釋放而促進氧析 增強及⑽環的i寬㈣成。再者,氧析出增加導致⑽形成 較佳地,石夕晶圓内滑移的總長度最長為3公分。 本《明石夕晶圓可藉由包含以下步驟之方法製造· 製備-具有間隙氧漠度陶嶋
心立方公分切㈣,在其整個體_之a ^衫分至5.8 X 缺陷類型,該矽曰圓且古 _之曰曰袼空位是主要的點 徑之至少且寬度— 為“ 1〇3/立方公分 尺寸至乂為30奈米、密度最大 曰曰格空位的附聚物及尺寸為Η)奈米至30奈 15 200817541 米、密度為 聚物; 1〇5/立方公分至 10 /立方公分之晶格空位的附 私於雜«純氛財減料晶圓之 起始於3耽至靴之裝载溫度,以〇·5κ/分鐘至δκ纷鐘: 加熱至100(rc ’並以〇1 κ/分鐘至4 κ/分鐘之加 縯加熱,直至持溫溫度達到丨赋至117収 =溫溫度歷時…小時,一冷卻速率::: 圓,製備,_性_ 一基本參數是間隙氧濃度[〇i] ’其範圍》4.5 X 1017/立方公分至 公「分。(在本文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有間隙= ^ 多考新AS™」)。較佳地,矽晶圓未經氮摻雜。矽 曰曰圓車乂佳具有i Ω()ηι至· Ωςιη範圍内電阻率的低摻雜劑濃度。 矽曰曰圓在其整個體積内可具有為主要點缺陷類型之晶格空位。 此在後續的熱處理期間可避免如前文介紹中所解釋之氧析=° 勻的問題。 不均 晶格空位的附聚物之濃度及尺寸分佈在後續熱處理期間幾乎不 改變。在熱處理之前及之後均採用相同方法各別測定濃度及尺寸。 與習知技術的教導相反,該矽晶圓並非不含聚集的晶格空位。 其具有一旋轉對稱於其轴且寬度為該矽晶圓半徑之 ⑽^的區 域,其具有尺寸至少為30奈米、密度最大為6 χ 1〇3/立方公分 晶格空位的附聚物。因此,該等較大的附聚物僅以低濃度存在 16 200817541 =此採用最__量模式,即採壯光譜範_的雷射光束, ,、提供5微㈣穿透深度,且,稱為「低通量模式(廣如。啦押 叫下進行f料的採集。檢測極限取決於被研究的晶圓表面。 在該區域《日转在尺寸為1Q至3Q奈米、錢高達ΐχΐ〇5/ 刀至3 1〇 /立方公分之晶格空位的附聚物。在製造電子元 =時二該等晶格空位之極小附聚物實際上並行擾最小設計線寬 又(又十規則)㈤日守’其存在對本發明具有明顯積極的效用:在 r 拉晶期間,其顯著降低自由晶格空位的濃度。此明顯降低在拉晶 冷卻過程期間之氧析出溫度。此限制冷卻時產生之氧析出物尺 寸連同所選相對較低的間隙氧濃度[〇i],這在冷卻期間實質上 免OSF種子的形成。 、、 較佳地,該旋轉對稱的區域開始於該石夕晶圓之邊緣,且向内部 延伸其半徑之至少_。更佳地,該旋轉對稱的區域涵蓋該石夕晶 圓之整個表面。 ,後進行熱處理之_晶圓可經由適當的柴式拉晶法製備。第5 圖緣示不同區域之順序做為徑向位置R的函數,即單晶旋轉轴^ 的距離與拉伸速率v的關係。其特徵在於,利用低拉伸速率,發 現附聚的間隙原子占據區域IV。間隙原子的附聚物亦稱為Lpm。 右提面拉伸速率’則過渡至區域m其中之間隙原子仍為主要的點 缺陷類型,但不形成附聚物。進一步提高拉伸速率"寺,首先過 3區或II其中之空位為主要的點缺陷類型,僅形成密度為6 ^ 1〇3/立方公分、尺寸為30奈米或更大的空位附聚物,接著過渡至 區域I其中之空位附聚物增加’尺寸為3〇奈米或更大之空位:聚 17 200817541 物之密度超過6 x 1〇3/立方公分。 、思後進行熱處理之4石夕晶圓係由例如DE i39 792 A1依照柴 曰曰體轉速、磁場及環形加熱器。以相同方式旋轉(同速旋轉)掛 網及曰曰體’連同相對於晶體旋轉軸i旋轉對稱的磁場(cusp場), /、通4由反極性線圈以相對放置產生,可影響炫融體的對流,從 而朝者生長雨沿之中心產生熱流。因此改變徑向WG曲線,因轴 ,向熱梯度G在生長丽沿之中心處變大。在該區域内v/G減小。磁 ^場的轴向分量取零值之中線較佳係位於溶融體表面之上。較佳 地,掛堝及晶體分別以2 5至4 rpm及6至12㈣的速率同速旋 轉。經由在生長晶體的邊緣附近使用環形加熱器,軸向熱梯度在 生長前沿的邊緣區域内減小,因此v/G在該區域内變大。掛竭與 晶體的同速旋轉連同使用自外部輸入輻射熱量的一環形加熱器, 可得在生長前沿的中心僅略高於生長前沿的邊緣處之wg曲線。 在第5 ®巾,不同區域邊界處的實線代表該經修改拉晶法的· ^曲線。虛線邊界代表習知技術的曲線。該環形加熱器的功率較佳 為8至12千瓦,更佳為8至1〇千瓦。 經由控制内在氧濃度的軸向分佈曲線,可保持整個棒之該濃度 在OSF成核之臨界值5.8 x 1〇n/立方公分,較佳為5·5 X⑽7/立方 公分,以下。超過該臨界值,根據該上述〇SF測試之〇sf密度上 升至100/平方公分或更高。為獲得來自財發明熱加卫之=之 具有高BMD密度及徑向均勻分佈之晶圓的最佳產率,調節拉晶法 使盡可能多的晶圓具有至少4·5 X 10力立方公分的内在氧濃度(參 18 200817541 見第10圖)。經由控制拉伸系統内的壓力在5至2〇毫巴,較佳為 10至15毫巴的範圍内,且經由控制經過拉伸系統的氬流通量在 2000至4500/小時,較佳為28〇〇至32〇〇/小時的範圍内,從而將 氧濃度保持在預定的範圍。 將同速旋轉適應於矽熔融體内的中心熱流,使v/G的徑向分佈 曲線在中心區域内具有最大的空位過飽和度,且導致c〇p區域之 COP直徑大於圍繞邊緣區域内的c〇p直徑。如第5圖所示,該措 ( 施使得完全位於富含空位區域„内之S2型晶圓的產率明顯更高。 根據習知技術將單晶切割成晶圓,較佳地以習知技術進行複數 们平面化及光滑化處理步驟,例如研磨或磨光、韻刻及抛光。 以此方法獲得具有所述特性的石夕晶圓,接著於惰性或還原性氛 圍内進行本發明的熱處理。 較佳地,同時對多數個以此方法獲得具有所述特性之石夕晶圓在 批次爐内、於惰性或還原性氛圍内進行熱處理。 #人爐衣置中,夕數個石夕晶圓以固定距離相互平行放置且同時 …ί ,、、、<!存在水平爐及垂直爐,在本發明的範•内較佳係使 用「垂直爐。垂直爐内之矽晶圓係固定在一支撐裝置上,即所謂的 舟皿(_)」’該切晶圓各自位於支撐物上,即基材支芊。在 熱處理期間,該舟皿位於一鍤έ如主 、種自側表面加熱、通常為圓柱形的加 ^惰性或還原性氛圍中進行該熱處理。較佳的縣性氛圍含有 風氣。還原性氛圍除含有一 性八^ ρ, 種或夕種逛原性氣體外,亦可包含惰
性成伤。惰性氖圍僅包含在埶I 仕熟恳理條件下,即在溫度最大1200〇c 200817541 下,不與石夕曰曰圓的表面反應之成份。可選用之惰性氣體,如氮氣 或稀有氣體,較佳為稀有氣體,更佳為氬氣。 矽晶圓在35(TC至75(rc的裝載溫度下裝入批次爐内,隨後以Q 5 K/分鐘至8 K/分鐘的加熱速率,較佳為以〇·5 κ/分鐘至5 κ/分鐘 的加熱速率加熱至100(TC。發現雖然該矽晶圓的氧含量低,但該 加熱速率提供足夠高密度之穩定氧析出物。 利用所謂之變速退火(ramp rate anneai),對於所述材料研究其 生長的BMD種子之尺寸/密度譜。為此,在垂直爐内以下列不同 的裝載溫度及固定的最終溫度,進行1 κ/分鐘的加熱速率(第U 圖、第12圖為兩種不同的矽單晶):5〇〇至i〇〇〇°c ( RAMP500)、 600 至 l〇〇〇°C (RAMP600)、700 至 l〇〇〇°c (RAMP700)、800 至 l〇〇〇°C ( RAMP800)、900 至 1000°C ( RAMP900)。因此,使在各 對應裝載溫度下仍穩定且其尺寸超過臨界尺寸的BMD種子生 長’低於該臨界尺寸的BMD種子則被消除。經由分析該等圖表可 建立一種加熱速率的實際曲線必定在熱處理範圍内之方法,進而 生長足夠之用以生長BMD的種子,因此製造不含BMD之層所需 的1050至ii〇〇°c相對較高的加工溫度不會消除過多的BMD種 子’進而在熱處理之後提供足夠的BMD濃度。 再以0,1 K/分鐘至4 K/分鐘的加熱速率繼續加熱該等矽晶圓,直 至持溫溫度達到1〇25°C至1175°C之範圍内,在i〇25°C至11251 的範圍内較佳,在l〇50°C至llOOt的範圍内更佳。 ^後將該等石夕晶圓在該持溫溫度下保持歷時1至4小時,較佳 為2至3小時。 20 200817541 U〇〇C的持溫溫度及歷時2小時通常使不含騰D之層的深度超 =0微米。刪。C至跡C的持溫溫度及2至3小時的持溫時間 U使不含BMD之層的深度超過5微米。但塊體内的bmd密度 解U持溫溫度或持溫時間的程度而明顯改變。因此,根據本 =法對:來自,同棒位置或加工法的晶圓是穩健的。第_ 來自早晶的始端、中心及末端晶圓之不同持温溫度及 ^娜密度d_D)。稱為「咖測試」的右側三個測量值 測試前未進行熱處理之非本發明的碎晶圓。在棚中 排列的測量點代切晶圓中不同徑向位置處的腕D密 度,因此給出BMD密度的徑向改變。 再以預定之冷卻速率將該等石夕晶圓冷卻至較佳為彻至㈣ 自爐中取出。該冷卻速率較佳係對應於不同溫 又扼圍所、巧疋之加熱速率。 理厂氧含量及較佳咖 夕』非且較易影響在熱處理_產生 =金=質特別喜好在該等晶體缺陷處累積,故滑 二 子-件時的產率。因此,較佳 電 圓中存在的滑移總長度不超過丨公分處=’進而使梦晶 相關的彈%移或滑移區域 ra τ ㈣應力場測量儀(邮D,製造商例如是許 _rrve公司’㈣檢測該滑移。為了避免產生滑移,車紐 係利用由石夕或碳切製成的晶圓支架以 ^DE 10 2005 013 831 直㈣切晶 SI, 除該熱處理外,較佳地,本發明的彻不進行其他熱處理, 21 200817541 而接著用於製造電子元件。因此,該方法能夠相對地以低成本製 造本發明的碎晶圓。 COP尺寸·· M06測量及銅裝飾測量的比較 第2圖所示為非本發明的300毫米矽晶圓,其具有根據M06測 量半徑大於晶圓半徑20%的COP盤。對兩半矽晶圓進行銅裝飾測 量。測量顯示與COP盤相鄰的圓形區域内之缺陷密度明顯較高。 在此,該COPs的直徑太小,以致於無法以M06測量或經由US 5,980,720中所述之方法檢測。 第3圖上圖所示為相關的徑向掃描,顯示經檢測COP密度 d(M06)持續下降至零(徑向位置R至距離晶圓中心90毫米)。另 一方面,根據銅裝飾測量的徑向掃描顯示一相對恆定的密度 d(Cu-Def.)為106至107/立方公分。此顯示COP尺寸持續徑向地減 小,但仍保持高密度。小於M06檢測極限的COP尺寸約為30奈 米,其無法由該方法檢測出。在後續距離中心最大約130毫米的 區域内產生更高密度之銅裝飾缺陷(約3 X 107/立方公分),其為 COP尺寸小於M06分辨極限之區域。接近邊緣處的缺陷密度降低 是因熱流改變的影響,其提升邊緣處的空位過飽和度,因此增加 該區域内的COP直徑。形成類似於80至90毫米的徑向區域之COP 密度。(M06具有一由於測量技術的5毫米邊緣排除區域)。 根據習知技術之稱為「Pv」晶圓及根據利用環形加熱器的拉伸 法製造之不含COP盤晶圓的比較: DE 100 47 345 A1 (第16圖)描述一種完全位於富含空位的區 域内的晶圓(W31)。為了進行比較,第5圖代表根據本發明拉伸 22 200817541 單晶的各種不同空位及間隙原子為主的區域(實線)及來自第i6 圖之根據DE 100 47 345 A1的對應晶圓“W31”(虛線),來自哼文 獻的第16圖在圖表中具有升高的拉伸速率v。虛線丨代表單晶的 縱軸。大於5G%的半徑以外產生差異,因其使用環形加熱器代替 WG邊界,此導致中性區域的彎曲(空位及間隙點缺陷的濃度在各 自的徑向位置上相等)。在DE 100 47 345 A1所述的wg圖表中, 晶圓W31在中^具有比晶圓邊緣明顯更高的空位過飽和度,因晶 圓邊緣位於中性區域附近(第16圖)。但晶圓中心具有_更= 的空位濃度,因其與OSF帶直接相鄰。為在晶圓wi上檢測可能 的⑽,選擇最敏感的COP測量方法:對用含有氨的清洗溶液(稱 為sc 1溶液)钱刻的晶圓,使用顆粒計數儀(例如美國卿r 公司的SP1)在經㈣時因⑵p導致的㈣坑上進行研究。 根據本發明拉伸法製造之石夕晶圓(第6圖)顯示經由該方法後 仍具有非常小的COP盤,因此具有接近於De工〇〇 Ο州A】的第 16圖之料心利不含咖的' _之過渡。用銅裝飾技 術測量的⑽密度為…至_立方公分,且在财晶圓上徑向 均句分佈。與此相比,接近富含„:及富含空㈣區域間之邊界 不具有可測量C〇P盤之晶圓(第7圖),具有以銅裝 /、仔0至1〇/立方公分之較高但實質上均勻的COP密度。這 在 DE 1〇〇 47 345 A1 的笼 1/: m 丄 、、曲 、 、 时對應於具有類似晶圓邊緣的空位 7辰度之區域。 面’根據加⑽们制的「咖」石夕晶圓,其C0P 山又有2個量級範圍内之明顯改變(係利用銅裝飾檢 23 200817541 10 /立方公分至晶圓邊緣處之5 X 1〇7/ 以銅裝飾缺陷作為c〇ps的分類 稱為FZ矽(利用「、京F广 /于£ (fi〇atzone)」法製造的單晶矽)與cz 矽的區別在於氧濃度減少至少2個量級。因此,在π矽中不: 或⑽的形成。在此所用的Fz材料與傳統的Μ材㈣別 在於缺少氮共摻雜。CQp於舍含介 於田3工位區域内形成,而在富含間 區域内形成u>IT亦為已知。 弟9圖中,研究來自FZ晶體直徑為ΐ5〇毫米之稱為板(㈣, 經由平行於晶體軸切割單晶而製造),其經拉伸進而以卿沿著中 心區域半徑及LPITs在邊緣區域建立c〇ps。再者,在拉伸過程中, 經由施加石英環達到1〇17/立方公分範圍内的氧推雜。與溶融石夕區 域相接觸的石英環表面溶解且以氧換雜該生長中的^單晶棒(第 9圖OFZ)。此可在该板之下部V/I邊界的不同徑向曲線上看出。
測),自晶圓中心處約 立方公分。 在FZ晶體的不含氧的區域(第9圖:fz)内可區分兩種缺陷類 型’兩者可經由銅裝飾檢測,因χ〇ρ是唯—可檢測的類型。在接 近LHT區域的過渡之高對比度區域内,僅具有—種歸飾對比度 的缺陷麵。在具妹大直徑CQP的㈣輯内,不產生小的銅 裝飾缺陷,而僅產生較大_裝飾缺陷。該等缺陷類型對應於先 前經由FPD方法測定的C〇p缺陷。在經氧摻雜的區勒(〇印, 可定性地看出相同曲線。 第8圖所示為不同缺陷的密度d(Def )與半徑r的關係。帶有方 塊的實線代表大缺陷的密度,帶有方塊的虛線代表小缺陷的密 24 200817541 度刀別在FZ晶體氧摻雜的部分内。帶有三角的實線代表大缺陷 的在度T有二角的虛線代表小缺陷的密度,分別在fz晶體未經 氧摻雜的部分内。 k证明接近於V/I邊界以高濃度產生的缺陷既不是bME)種子, 亦不是所謂的「P帶」,例如在R· Falster等人所著尸咖· 5她⑽油· 見ν〇1· 222, 2000, ρ· 219中所述。因經氧摻雜的FZ矽的氧濃度對 應於CZ矽者且因在兩種晶體内均產生相同的富含空位及富含間 〆·隙的區域,所以對於cz矽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 實施例: 根據本發明以Cz法拉伸矽單晶並以習知技術切割成晶圓。根據 省知技術對位於棒不同位置上的4個晶圓進行熱處理。該等晶圓 在用M06測量時顯示具有該c〇p盤,或不含該cop盤且根據銅 ^飾技術在整個晶圓上或至少在半徑80%的區域内顯示缺陷,其 從晶圓邊緣進行測量(第14圖)。選擇以下熱處理的加熱速率: 500 至 700°C : 5 κ/分鐘;700 至 900°c : 4 K/分鐘;900 至 100CTC : (;3·5 K/分鐘;1〇〇〇 至 1〇5(rc : 2 κ/分鐘;1〇5〇 至 11〇〇〇c ·· 1 κ/分 鉉冷卻速率由對應於各自的溫度範圍加熱速率決定。 第15圖所示為用SIRM測量徑向BMD的結果。(圖例:左側值 代表熱處理前矽晶圓内的間隙氧濃度[〇i],根據新ASTM以1〇17 個原子/立方公分給出。右側值代表矽棒内矽晶圓的位置,自棒的 始端以毫米測得)。該BMD密度d(BMD)在徑向上的改變量小於 10倍。SIRM測量顯示由於較低BMD尺寸之敏感性,BMD密度 d(BMD)小於經由斷裂、蝕刻及光學顯微測得的bMd密度d(BMD, 25 200817541 C&E)兩種方法的相關式如下: 耶_立方公分=1717><學1^,0&幻/平方公分+1〇4。 射哥(Secco)處理之後的徑向BMD密度d_D,c&e)如第μ 圖中所不’㈣疋為5 x 1〇4至7 χ 1〇5/平方公分。(圖例的含義與第 15圖相同)。 一-D之層的隶小厚度bz (第Π圖)以上述方式進行測量 且均位於所有该等晶圓5至18微米的範圍内。經由引入在2 X 1〇力 平方a刀範圍内的鎳雜質可測得典型的吸收能力約為舛%。(圖例 的含義與第15圖相同)。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根據本發明具有直徑大於30奈米的COPs在中心區域 形之矽晶圓的實施例(根據US 5,980,720的測量方法)。 弟 0直徑分別大於及小於30奈米的COP缺陷徑向分佈, 其同時借助於M06 (上)及銅裝飾技術(下)。 第3圖·控向c〇p密度分佈的比較,利用M〇6 (上)及銅裝飾 技術(下)測得。 第4圖·根據本發明的矽晶圓,其不具有根據US 5,980,720表 面分析技術的COP盤。 第5圖·來自根據本發明的矽晶圓與根據DE 1〇〇 47 345 A1的 W31」間隙為主及空位為主之區域的比較及在使用(實線)及 不使用(虛線)環形加熱器時v/G徑向分佈曲線的比較。 第6圖:用銅裝飾晶圓測量的COP密度(下),其包含根據 SC1/SP1可見的c〇p盤(上),。 26 200817541 第7圖:用銅裳錦晶圓測量的c〇p密度(下),其不包含根據 SC1/SP1可見的COP盤(上)。 弟8圖·經氧接雜(〇F2 )月土》一 ^ )及未經氧摻雜的FZ矽(FZ)上的銅 裝飾缺陷的比較。 摻雜的FZ矽(FZ)上的銅 第9圖··經氧摻雜(OFZ)及未經氧 裝飾缺陷的比較。 第10圖:具有不同間隙氧濃度的徑向BMD密度。 第η圖:熱處理時不同加熱速率對第―梦單晶BMD密度的影 〇 . 第12圖··熱處理時不同加熱速率對第二梦單晶BMD密度的影 響。 第13圖·對本發明石夕晶圓進行不同之熱處理的蘭〇密度。 弟Μ圖·直控小於3〇奈米的c〇p缺陷之光學顯微照片(銅裝 飾之後),其無法用M06或根據US 5,_,72〇的測量方法進行檢 測0 第15圖:用SIRM測得4個根據本發明的石夕晶圓Bmd密度之 徑向分佈。 ΑΧ 第16圖:經由斷裂、㈣及光學顯微㈣4個根據本發明石夕晶 圓BMD密度之徑向分佈。 第17圖:4個根據本發明矽晶圓之不含BMD的層之深度徑向 分佈。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27

Claims (1)

  1. 200817541 ‘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矽晶圓,於其整個體積内之晶格空位係主要之點缺陷類 型,該矽晶圓具有一旋轉對稱於其軸且寬度為該矽晶圓半徑 之至少80%的區域,該區域具有尺寸至少為30奈米、密度最 大為6 X 103/立方公分之晶格空位的附聚物(agglomerates) 及尺寸為10奈米至30奈米、密度為1 X 105/立方公分至3 X 107/立方公分之晶格空位的附聚物,該矽晶圓具有密度為0至 10/平方公分之OSF種子且於其内部之平均塊體微缺陷(bulk i micro-defect,BMD)密度為5 X 108/立方公分至5 X 109/立方公 分,該BMD密度於該矽晶圓的整個半徑徑向上最大改變量為 10倍,且於該石夕晶圓之至少;一正面上具有一不含BMD之層, 其特徵在於,該矽晶圓之整個正面上所發現的第一個BMD之 深度為至少5微米,且發現該第一個BMD之平均深度為至少 8微米。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矽晶圓,其中該矽晶圓未經氮掺雜。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矽晶圓,其中存在於該矽晶圓中之滑 C 移的總長度不超過1公分。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矽晶圓,其中該旋轉對稱區域涵蓋該 矽晶圓之整個表面。 5. 一種製造如請求項1之矽晶圓之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製備一具有間隙氧濃度(interstitial oxygen concentration) [0丨]範圍在 4·5 x 1017/立方公分至 5·8 χ ΙΟ17/ 立方公分之矽晶圓,於其整個體積内之晶格空位係主要之點 缺陷類型,該矽晶圓具t一旋轉對稱於其轴且寬度為該矽晶 28 200817541 圓半徑之至少80%的區域,該區域具有尺寸至少為3〇奈米、 始、度最大為6 X l〇V立方公分之晶格空位的附聚物及尺寸為 〇不米至30奈米、密度為i x 1〇5/立方公分至3 X 1〇7/立方公 分之晶格空位的附聚物; 於惰性或還原性氛圍巾熱處理财晶圓,㈣晶圓之熱 處理係起始於赋至眞之褒载溫度,以〇5κ/分鐘至8κ/ 分鐘之加熱速率加熱至⑽叱,如G i κ/分鐘至4 κ/分鐘 外力…速率繼、_加熱’直至持溫溫度達到⑺坑至myc之 範圍内’隨後保持該持溫溫度歷時i至4小時,再以預定之 冷卻速率冷卻至一卸載溫度。 6. 如明求項5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石夕晶圓未經氮換雜。 5或6所述之方法,其中财晶圓在熱處理前之間 隙累W辰度[〇i]之範圍為4 17 公分。 /立方公分至5·5 X 10,立方 8. 如請求項5或6所述之方半,立 ^ r R / /、特徵在於最高溫度為i〇〇〇t: 圍内的加熱速率為WK/分鐘至5K/分鐘。 或6所述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一 10 之…其特徵在於該持溫溫度,為 U.如請求項5或6所述之方法,其中財 度歷時2至3小時。 糸保持於該持溫溫 12·如請求項5或6所述. 之方法,其中除了該熱處理之外,該方 29 200817541 法不包含任何其他的熱處理。 13· 呑奢c _l> 曰。、或6所述之方法’其中於-批次爐内對複數個石夕 曰日圓同時進行該熱處理。 14. ^求項1或2所述之⑦晶圓,其特徵在於該⑽種子之密 度為0至2/平方公分。 山 15, 16 如:求項1或2所述之石夕晶圓,其特徵在於該間隙氧濃度⑽ 之虼圍為4.2 X 1〇17/立方公分至5 5 x 1〇n/立方公八 15所。’其特徵在物顿二_之 靶圍為4·2χ1〇 /立方公分至5 2xl〇i7/立方公八 30
TW096136921A 2006-10-04 2007-10-02 Silicon wafer having good intrinsic getterability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TWI376435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6046956 2006-10-04
DE102007027111A DE102007027111B4 (de) 2006-10-04 2007-06-13 Siliciumscheibe mit guter intrinsischer Getterfähigkeit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7541A true TW200817541A (en) 2008-04-16
TWI376435B TWI376435B (en) 2012-11-11

Family

ID=39154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36921A TWI376435B (en) 2006-10-04 2007-10-02 Silicon wafer having good intrinsic getterability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964275B2 (zh)
JP (1) JP4942606B2 (zh)
KR (1) KR100918287B1 (zh)
CN (1) CN101187059B (zh)
DE (1) DE102007027111B4 (zh)
SG (1) SG141318A1 (zh)
TW (1) TWI37643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7518B (zh) * 2017-09-15 2019-04-21 大陸商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 一種矽片少數載子壽命的測試方法及測試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5681B2 (ja) * 2006-01-12 2011-11-02 ジルトロニック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エピタキシャルウェーハおよびエピタキシャル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DE102007005346B4 (de) * 2007-02-02 2015-09-17 Siltronic Ag Halbleiterscheiben aus Silicium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DE102010034002B4 (de) 2010-08-11 2013-02-21 Siltronic Ag Siliciumscheib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S20130192303A1 (en) * 2012-01-27 2013-08-01 Memc Qualitative crystal defect evaluation method
US9499921B2 (en) 2012-07-30 2016-11-22 Rayton Solar Inc. Float zone silicon wafer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related process
CN102969395B (zh) * 2012-10-31 2015-04-15 南昌大学 一种提高硅片抗碎裂性能的方法
US10141413B2 (en) 2013-03-13 2018-11-2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Wafer strength by control of uniformity of edge bulk micro defects
US9064823B2 (en) * 2013-03-13 2015-06-2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ethod for qualifying a semiconductor wafer for subsequent processing
JP6418085B2 (ja) * 2015-07-03 2018-11-07 株式会社Sumco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検査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8691009B (zh) * 2017-03-31 2021-10-08 环球晶圆股份有限公司 单晶硅的制造方法
DE102019207433A1 (de) * 2019-05-21 2020-11-26 Siltronic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albleiterscheiben
US11695048B2 (en) 2020-04-09 2023-07-04 Sumco Corporation Silicon waf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70091B2 (ja) * 1991-11-22 1998-06-25 コマツ電子金属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ウェハの処理方法
DE69738020T2 (de) * 1996-06-28 2008-07-31 Sumco Corp.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thermischen behandlung eines einkristallinischen plättchens, einkristallinisches plättch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einkristallinischen plättchens
KR100237829B1 (ko) * 1997-02-06 2000-01-15 윤종용 웨이퍼의 결함 분석방법
US6436846B1 (en) * 1998-09-03 2002-08-2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rft Combined preanneal/oxidation step using rapid thermal processing
US6663708B1 (en) 2000-09-22 2003-12-16 Mitsubishi Materials Silicon Corporation Silicon waf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heat treatment method of the same
JP4092946B2 (ja) * 2002-05-09 2008-05-28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ーハ及びエピタキシャルウエーハ並びに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JP4699675B2 (ja) * 2002-10-08 2011-06-15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アニール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4231275B2 (ja) * 2002-11-14 2009-02-25 Sumco Techxiv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リコンウェーハ
JP4366956B2 (ja) * 2003-02-19 2009-11-18 株式会社Sumco 高品質ウェーハ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88425B1 (ko) 2003-03-27 2006-06-12 실트로닉 아게 실리콘 단결정, 결정된 결함분포를 가진 실리콘 단결정 및 실리콘 반도체 웨이퍼의 제조방법
DE10339792B4 (de) * 2003-03-27 2014-02-27 Siltronic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Einkristalls aus Silicium
JP3781014B2 (ja) * 2003-03-31 2006-05-31 株式会社Sumco シリコンウェーハ熱処理治具およびシリコンウェーハ熱処理方法
DE10336271B4 (de) 2003-08-07 2008-02-07 Siltronic Ag Siliciumscheib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JP2005060168A (ja) * 2003-08-12 2005-03-10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
DE102005013831B4 (de) * 2005-03-24 2008-10-16 Siltronic Ag Siliciumscheibe und Verfahren zur thermischen Behandlung einer Siliciumscheib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7518B (zh) * 2017-09-15 2019-04-21 大陸商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 一種矽片少數載子壽命的測試方法及測試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7059B (zh) 2011-04-27
TWI376435B (en) 2012-11-11
SG141318A1 (en) 2008-04-28
JP2008133171A (ja) 2008-06-12
US20080311342A1 (en) 2008-12-18
US7964275B2 (en) 2011-06-21
CN101187059A (zh) 2008-05-28
KR100918287B1 (ko) 2009-09-18
KR20080031651A (ko) 2008-04-10
JP4942606B2 (ja) 2012-05-30
DE102007027111A1 (de) 2008-04-10
DE102007027111B4 (de) 2011-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817541A (en) Silicon disk, for use in electronic components, has a zone of rotational symmetry with a low bulk micro defect density
TWI539041B (zh) 單晶矽半導體晶圓及其製造方法
US7828893B2 (en) Silicon wafer and process for the heat treatment of a silicon wafer
US7875115B2 (en) Epitaxial waf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epitaxial wafers
TWI398927B (zh) 矽晶圓及其製造方法
JP5121139B2 (ja) アニールウエハの製造方法
JP5993550B2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TWI390636B (zh) 矽晶圓及其製造方法
WO2010119614A1 (ja) アニールウエーハおよびアニール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4699675B2 (ja) アニール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US877141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ilicon single crystal, silicon single crystal ingot, and silicon wafer
JP2004006615A (ja) 高抵抗シリコンウエーハ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44277B2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2008066357A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ーハおよび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
TWI685591B (zh) 由單晶矽製成的半導體晶圓和其生產方法
JP4380141B2 (ja) シリコンウェーハの評価方法
JP4857517B2 (ja) アニールウエーハ及びアニール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
JPH11186184A (ja) 高品質シリコン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2007142063A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ーハ、これを用いた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シリコン単結晶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及び評価方法
JP2010173887A (ja) シリコン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WO2018051728A1 (ja) シリコンウェーハの熱処理方法及びシリコン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CN115715338A (zh) 由单晶硅制成的半导体晶片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