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09832A - Optical pickup device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pickup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09832A
TW200809832A TW096103024A TW96103024A TW200809832A TW 200809832 A TW200809832 A TW 200809832A TW 096103024 A TW096103024 A TW 096103024A TW 96103024 A TW96103024 A TW 96103024A TW 200809832 A TW200809832 A TW 20080983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viding line
groups
group
diffrac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03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35594B (en
Inventor
Minoru Ohyama
Original Assignee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filed Critical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Publication of TW200809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09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5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559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Optical detectors therefor
    • G11B7/131Arrangement of detectors in a multiple arra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11B7/09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by astigmatic metho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Description

200809832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學拾波裝置,其實施來自諸如光 碟之資訊記錄媒體的資訊信號之記錄/再生。 • 【先前技術】 習知上,已廣泛使用利用例如所謂的A CD(光碟)〃、 > DVD(數位影音光碟)〃等等來做爲家庭資訊記錄媒體。 不僅是最初所使用之僅重放的標準,而且是可記錄式的標 準(例如、、CD-R",、、CD-RW",'DVD-RAM",'DVD-R" ,''DVD-RW",'+R",A+RW")已在最近迅速地變得普 遍。此外,、、BD(藍光光碟广及、、HD-DVD,,亦正進入實 際使用而做爲處理高清晰度視頻信號的光碟。 在形成讀寫裝置(亦即,光碟系統)之主要組件而實施 與如此之光碟相關聯的資訊記錄/再生之光學拾波裝置中 ,光接收/發射功能係基本的。此外,針對該讀寫裝置中 ^ 做爲實體基本動作之聚焦伺服(在聚焦上之調整)及追踪伺 月艮(在追踪上之調整)而言,偵測焦點誤差信號及追踪誤差 信號之光學及電性功能對於光學拾波裝置係重要的。 爲了要處理上述標準之各式各樣的光碟,光學拾波裝 置需具有適於該等標準之個別光碟的一些誤差信號偵測功 能。此外,所期待的是發展出一種光學拾波裝置,其不僅 要具有該等功能,且需具有合理價格的光學系統,而使其 結構簡單化且亦可使資訊信號能高準確性地被拾取。實際 -4- (2) (2)200809832 上,上述光學拾波裝置的發展對於此產業中之許許多多的 公司而言,係競爭上的問題。 通常’在該讀寫裝置中,由光學拾波裝置所拾取的信 號輸出係供應至具有積體電路(1C)之FEP(前端處理器), 用以根據該等信號輸出來實施計算及驅動控制。在此觀點 中,所企望的是,做爲該讀寫裝置之一個組件的光學拾波 裝置能輸出通用的信號,而無需特別的計算也不需要專用 的FEP之發展。 做爲先前技術中之一種用以偵測拾波裝置中之焦點誤 差信號的偵測方法,日本專利公開公告第11 1 0( 1 998)-6 4 0 8 0號案揭示所謂的、像散校正方法〃(參閱該公告中 之第1,2及3圖)。例如,第1圖顯示使用此 '、像散校正 方法〃之一光學拾波裝置。在此拾波裝置中,雷射光束係 自半導體雷射1 0 1所發射出,準直透鏡1 〇 2改變該所發射 的雷射光束成爲平行的雷射光束。然後,透過偏光分光器 1 03來傳送此一方向性的雷射光束至物鏡1 〇4,雷射光束 係由物鏡104所收歛且進一步地被發射(或投射)至光碟 105。然後,該雷射光束形成光點於光碟105之記錄表面 的記錄軌(凹坑線)上,同時,透過物鏡104而傳送來自光 碟105的反射光至偏光分光器103。接著,該反射光進一 步地由該偏光分光器103而朝向偵測透鏡107來予以反射 。連續地,該反射光被偵測透鏡1 07所收歛,且透過當作 像散產生器之柱面透鏡108來予以傳送。如第2B圖中所 示地,經由柱面透鏡108之反射光到達象限光偵測器109 -5- 200809832 (3) ’且形成光點SP於該光偵測器1 09之光接收表面 附近。該光偵測器 109 具有四個光接 DET1,DET2,DET3,及DET4,該等光接收區係由兩 定向之分隔線L1、L2來劃分光接收表面成爲四個 • 得到的。在該象限光偵測器1 09中,分隔線L1係 • 光學測繪中的切線方向,其實質上相同於光碟1 05 軌的切線。另一方面,分隔線L2係平行於光學測 徑向方向,其實質上相同於光碟105的徑向方向。 該柱面透鏡108係設置以產生像散於來自光碟 反射光中。關於此反射光,在其光軸之不同位置處 彼此直角交叉的兩焦線。當投射至光碟1 0 5之信號 面上的雷射光束係在聚焦狀態中時,在該象限光 109上的光點SP係位於上述兩焦線之間,且亦成 質的圓形(完美的圓形),如第2B圖中所示。 若發射至光碟105之雷射光束的焦點係在信號 面的前方時(亦即,當光碟105與物鏡104間的距 ^ 時),則即將由反射光所形成於偵測器1 09上的光點 實際地形成於靠近該等焦線之一的位置中,而提供 軸於偵測器1 〇 9之其中對角方向上的長橢圓形之光 第2A圖中所示。 若發射至光碟1 〇5之雷射光束的焦點係在信號 面的後方時(亦即,當光碟105與物鏡104間的距 時),則即將由反射光所形成於偵測器1 09上的光 際地形成於靠近該等焦線之另一的位置中,而提供 中心的 收區 條對角 區所獲 平行於 之記錄 繪中的 105之 產生有 記錄表 偵測器 形爲實 記錄表 離變大 丨SP會 具有長 點,如 記錄表 離變小 點會實 具有長 -6 - 200809832 (4) 軸於偵測器1 09之另一對角方向上的長橢圓形之光點,如 第2 C圖中所示。 該象限光偵測器 109產生成比例於光接收區 DET1,DET2,DET3,^ DET4上所投射之個別的光強度之四 " 個電信號,且以該等信號來供應焦點誤差偵測電路1 1 〇, • 如第1圖中所示。當接收到該等信號時,焦點誤差信號偵 測電路1 10產生焦點誤差信號(FES),且將其供應到致動 器驅動電路1 1 1。然後,該致動器驅動電路1 1 1以聚焦驅 動信號來供應用以載運該物鏡1 04之致動器1 1 2。當接收 到該聚焦驅動信號時,致動器1 1 2操作而移動該物鏡1 04 於光軸之方向。該焦點誤差偵測電路1 1 0係連接至象限光 偵測器109的光接收區DET1,DET2,DET3,及DET4,如第 3圖中所示。在該焦點誤差偵測電路1 1 0中,來自對稱於 偵測器109的光接收表面之中心Ο的兩個光接收區DET1 及DET3之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係藉由第一累積器113 而彼此相加,且同時來自另外兩個光接收區 DET2及 _ DET4之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則藉由第二累積器1 14而 彼此相加。來自該等累積器1 1 3,1 1 4的輸出係供應至差動 放大器1 1 5,該差動放大器1 1 5計算所供應之該等輸出間 的差値,且將該差値以焦點誤差信號(FES)的形式輸出。 也就是說,若以符號、、DET1〃,'、DET2〃,、、DET3〃,及'、 DET4〃來表示來自該等光接收區的個別輸出信號,則焦 點誤差信號FES係由下式所獲得: FES = (DET1+DET3)-(DET2 + DET4)。 -7- (5) (5)200809832 當發射至該光碟1 05之信號記錄表面的雷射光束係在 聚焦狀態中時,在象限光偵測器1 09上之光點SP的光強 度會顯現對稱的強度分佈於光接收表面之中心〇周圍, 以致使焦點誤差信號變成零(〇)。然而,若發射至光碟105 的信號記錄表面的雷射光束並未在聚焦狀態中時,來自偵 測器1 09之其中一對角線上的兩個光接收區之光轉換成光 電流輸出的和會與來自偵測器1 09之另一對角線的另兩光 接收區之光轉換成光電流輸出的和不同。因此,在此情況 中,輸出自該差動放大器1 1 5之焦點誤差信號具有對應於 時間之焦點誤差的値。 做爲先前技術中之另一用以偵測拾波裝置中之焦點誤 差信號的偵測方法,日本專利公告第262978 1號(參閱該 公告之第8圖)及第2724422號(參閱該公告之第6圖)案 揭示所謂” SSD(光點大小偵測)方法"。在使用此光點大 小偵測方法的拾波裝置中,如第4圖中所示,來自光碟之 反射光係由未顯示出之全息元件等等而分支成爲兩個或多 個光通量R1,R2,然後,該等光通量R1,R2係進一步地分 別伴隨有不同的正功率而成爲收歛光,光通量R 1係在抵 達通量收歛點之前被光接收元件20 1所接收,而另一光通 量R2則在通過通量收歛點之後被另一光接收元件202所 接收。 在光接收元件20 1之中,其光接收表面係由平行的分 隔線來劃分成爲三個光接收區DET1,DET2及DET3,如第 5圖中所示。而在另一光接收元件202之中,其光接收表 (6) (6)200809832 面則由平行的分隔線來劃分成爲DET4,DET5及DET6三 個光接收區。個別的光通量R 1,R2將形成光點於該等光接 收表面的個別中心之附近。 當發射至光碟之信號記錄表面的雷射光束係在聚焦狀 態中時,從反射光所分支之光通量R1,R2在光接收元件 20 1,2 02上所形成之光點具有彼此實質上相等的大小,如 第5圖中所示。 若發射至光碟105之雷射光束的焦點係在信號記錄表 面的背面(亦即,當光碟105與物鏡104間之距離變小時) ,則從反射光所分支之光通量R1,R2在光接收元件201, 202上所形成之光點係形成於光通量R1的收歛點附近, 使得負責光通量R1之一光點會變得更小,而負責光通量 R2之另一光點會變得更大。 若發射至光碟之雷射光束的焦點係在信號記錄表面的 前面(亦即,當光碟與物鏡間之距離變大時),則從射光所 分支之光通量R1,R2在光接收元件201,202上所形成之光 點係形成於光通量R2的收歛點附近,使得負責光通量R i 之一光點會得更變得更大,而負責光通量R2之另一光點 會得更變得更小。 若由光通量R 1,R2所形成的光點變得更小,則通量功 率(powers)會集中在光接收元件201,202之個別中心處的光 接收區DET2,DET5上。相反地,若由光通量R1,R2所形成 的光點變得更大時,則通量功率會擴散至光接收元件2 〇 j, 202之兩側上的光接收區DET1,DET3,DET4,及DET6。也 200809832 (7) 就是說,若以符號、、D E T 1 " ,、、D E T 2,'、D E T 3 ",、、 DET4",a DET5"及'' DET6"來表示來自該等光接收區 20 1,2 02的個別輸出信號時,則焦點誤差信號FES係由下 式所獲得: ^ FES = (DET1+DET3+DET5)-(DET2 + DET4 + DET6)。 - 同時,在用於'' CD〃及、DVD〃之上述光學拾波裝 置中,經常係採用該像散校正方法於具有非成一體形式之 光學架構的光學拾波裝置中(巨型光學系統中)的情況。此 外,在該像散校正方法的情況中,必須高準確性地相對於 來自光碟之反射光而調整象限光偵測器的位置,其導致該 拾波裝置的製造及調整過程兩者會糾結在一起。 儘管如此,若採用所謂v'推挽式法〃或' DPD(差動 相位偵測)法〃來做爲用以偵測追踪誤差信號的方法時, 因爲來自光碟之反射光的強度係由切線軸及徑向軸兩者皆 有地分離成爲四個象限且以四個分量的形式來表示於該像 散校正方法中,所以該像散校正方法將係有利的。因此, 在採用 > 推挽式法〃或〜DPD (差動相位偵測)法〃的情況 中,可實際地使用來自該像散校正方法中之象限光偵測器 的信號輸出。 另一方面,常常有採用該S SD方法於利用全息元件 等等於具有成一體之光學系統的光學拾波裝置中之情況。 也就是說,在採用SSD方法的情況中,係附加不同的凸 透鏡放大率(正的放大率)於兩個光通量(亦即,藉由全息 元件之±第一階繞射光),且再者,該等(兩個)光通量之各 -10- (8) 200809832 個強度係以來自三個劃分區之個別資訊的形式來予以 ,而該三個劃分區則係藉由平行於徑向軸之分隔線來 一光接收區所獲得的。因此,在採用該SSD方法的 拾波裝置中,不可能存在的是,用於焦點誤差信號之 準確性會受到由於相依於光通量元件的波長之在全息 繞射角中變化之光點移動,或在徑向軸的方向中之光 統的組裝誤差所影響。因此,最終採用該S SD方法 學拾波裝置能放鬆其在徑向軸之方向上的組裝準確度 此外,因爲該SSD方法中所使用的兩個光通量 對於切線方向而彼此對稱,且另外伴隨有不同的透鏡 率,所以亦可互補地放鬆相對於切線方向的組裝準確 然而,在採用該SSD方法的情況中,難以偵測 光碟之反射光的強度分量,而該等強度分量係由分隔 劃分於切線軸的等效方向上,且該等強分量在DPD 推挽式法中亦爲所需的。即使是施加此一劃分於全息 ,所必須的是,需與該S S D方法之三分式劃分區域 地劃分另一元件的區域,因爲在使用徑向軸及切線軸 皆有之象限劃分法(用於DPD法,推挽式法)與用於 之三分式劃分法之間的邏輯上並非一致的。 因此,若採用推挽式法或DPD法以便偵測追踪 信號時,則用以偵測追踪誤差信號的光學路徑必須與 偵測焦點誤差號的光學路徑及其個別的輸出系統分 其導致光學拾波系統在結構上變得複雜。 由此可見,存在著有利及不利點於該像散校正方 偵測 劃分 光學 偵測 處的 學系 之光 〇 係相 放大 度。 來自 線所 法及 元件 不同 兩者 SSD 誤差 用以 開, 法及 -11 . (9) (9)200809832 SSD方法之中。在採用其中一方法的情況中,獨特的選擇 必須藉由犧牲另一方法的優點來予以獲得到。 此外,因爲在像散校正方法與SSD方法之間存在有 差異於焦點誤差信號的算術邏輯中,所以用以產生用於像 散校正方法之焦點誤差信號的FEP(前端處理器)與用於 SSD方法的FEP無法相容,而針對各個方法需要專用的 FEP。因此,針對一種已存在成爲像散校正方法之一單元 的讀寫裝置,依據SSD方法之光學拾波裝置將無法具有 可相互交換的組件。此外,用以解決該兩方法的FEP在 結構上將變得複雜。 【發明內容】 在上述情勢下,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學拾波 裝置,其能放鬆在徑向軸方向上之組裝準確度,而不會受 到由於相依於光通量元件之繞射角中的變化之光點移動, 或在徑向軸的方向上之光學系統的組裝誤差所影響,且進 一步地,能互補地放鬆其相對於切線方向的組裝準確度( 亦即,藉由SSD方法之優點)。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 供該光學拾波裝置,其能夠確保其在算術邏輯中與藉由像 散校正方法的焦點誤差信號之偵測的可相容性,而允許使 用用於像散校正方法之FEP(前端處理器)來做爲用於計算 焦點誤差信號的FEP,且進一步地能使用強度分量來偵測 追踪誤差信號,而該等強度分量係藉由以切線軸及徑向軸 兩者皆有地劃分來自資訊記錄媒體之反射光的強度成爲四 -12- (10) (10)200809832 象限而獲得(亦即,藉由A推挽式法〃,、、2_元件DPD法 及元件DPD法〃之偵測。 爲了要達成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之第一樣態,提供 有一種光學拾波裝置,用以發射收歛光至具有沿著記錄軌 而被記錄之資訊信號的資訊記錄媒體,偵測來自該資訊記 錄媒體之該收歛光的反射光,及讀出該等資訊信號,該光 學拾波裝置包含:一全息元件,係形成於一平面上,該平 面含有來自該資訊記錄媒體之該反射光的變遷區;以及一 光接收元件,用以偵測通過該全息元件之該反射光,其中 :該全息兀件係藉由一第一分隔線、一第二分隔線、一第 三分隔線、及一第四分隔線而被劃分成爲八個區,該第一 分隔線與平行於該反射光在光學測繪中之反射光軸延伸的 切線軸重合,該第二分隔線與在光學測繪中延伸穿過該反 射光軸且亦與該記錄軌直角相交的徑向軸重合,該第三分 隔線平行於該第二分隔線而延伸,及該第四分隔線平行於 該第二分隔線而延伸,該第三分隔線係相關於該第二分隔 線而與該第四分隔線對稱;該全息元件之該等八個區係分 類成爲第一及第二區群組以及第三及第四區群組,該第一 及第二區群組均係設置於該第二分隔線之一側上,該第三 及第四區群組則均係設置於該第二分隔線之另一側上,該 第一及第二區群組各自由兩個區所組成,而該兩個區在對 角方向上係以相關於該第一分隔線與該第三分隔線或與該 第四分隔線的交點而彼此相對,該第三及第四區群組亦各 自由兩個區所組成,而該兩個區在對角方向上係以相關於 -13- (11) (11)200809832 該第一分隔線與該第四分隔線或與該第三分隔線的交點而 彼此相對,在一區群組中之該兩個區各自部分地構成一群 組之產生一具有連續波表面之繞射光的曲線;該第一至第 四區群組係形成而使得在各個區群組中劃分第〇階與土第 一階繞射光的方向實質上與該徑向軸之等效方向重合;該 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係形成以便產生兩對繞射光群組,該兩 對繞射光群組之其中一對繞射光群組具有其到該反射光軸 的繞射角與另一對繞射光群組的個別繞射角不同;該第一 至第四區群組係形成以便相對於該切線軸的等效方向而添 加不同的透鏡放大率於個別的繞射光,藉以產生不同收歛 角度的收歛光,而該等個別的繞射光係包含於同一對之繞 射光群組中,且其到該反射光軸的繞射角度係彼此相等; 若發射至該資訊記錄媒體之該收歛光係在聚焦狀態中時, 則該光接收元件係形成以便含有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之至少 個別的變遷區,而該兩對之繞射光群組係由該第一至第四 區群組以實質上相同於該反射光軸的方向所繞射;該光接 收元件係形成於一在反射光軸的方向上與該全息元件間隔 開的平面上,以便讓該兩對之繞射光群組在發射至該資訊 記錄媒體之該收歛光係處於聚焦狀態中的條件下能夠彼此 空間地分離;該平面係定位於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其中 一繞射光的切線方向上之焦線與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上之另 一繞射光的切線方向上之另一焦線之間;該光接收元件係 藉由一第五分隔線及一第六分隔線而被劃分成爲四個光接 收區,該第五分隔線係平行於該切線軸之等效方向且係定 -14- (12) 200809832 位於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之實 係平行於該徑向軸之等效方 四個光接收區產生四個光轉 係與該等繞射光之照射強度 接收元件係建構而使得若發 光係在聚焦狀態中,則在對 線之該等繞射光群組中的輪 隔線重合,藉此,該四個光 切線軸及徑向軸以劃分來自 獲得到的四個象限之分量的 因爲該光接收元件的第 於徑向軸,所以上述之光學 法〃的特徵。此外,上述之 地偵測藉由切線軸及徑向軸 射光的強度所獲得到之四個 之光學拾波裝置可以用算術 方法〃焦點誤差信號之偵測 爲了要達成上述目的’ 有一種光學拾波裝置,用以 而被記錄之資訊信號的資訊 錄媒體之該收歛光的反射光 學拾波裝置包含:一全息元 面含有來自該資訊記錄媒體 光接收元件,用以偵測通過 質的中點處,而該第六分隔線 向且同時通過該反射光軸,該 換成光電流的輸出,各個輸出 的任一強度成比例;以及該光 射至該資訊記錄媒體之該收歛 應於第三分隔線與該第四分隔 廓線與該光接收元件的第二分 接收區產生對應於藉由透過該 該資訊記錄媒體之該反射光所 四個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 二分隔線在光學測繪中係平行 拾波裝置光學地具有'' SSD方 光學拾波裝置能獨立而不省略 來劃分來自資訊記錄媒體之反 象限的四個分量。因此,上述 邏輯來實施被視爲v'像散校正 〇 依據本發明之第二樣態,提供 發射收歛光至具有沿著記錄軌 記錄媒體,偵測來自該資訊記 ,及讀出該等資訊信號,該光 件,係形成於一平面上,該平 之該反射光的變遷區;以及一 該全息元件之該反射光,其中 -15- (13) (13)200809832 :該全息兀件係藉由一第一分隔線、一第二分隔線、一第 三分隔線、及一第四分隔線而被劃分成爲八個區,該第一 分隔線與平行於該反射光在光學測繪中之反射光軸延伸的 切線軸重合,該第二分隔線與在光學測繪中延伸穿過該反 射光軸且亦與該記錄軌直角相交的徑向軸重合,該第三分 隔線平行於該第二分隔線而延伸,及該第四分隔線平行於 該第二分隔線而延伸,該第三分隔線係相關於該第二分隔 線而與該第四分隔線對稱;該全息元件之該等八個區係分 類成爲第一及第二區群組以及第三及第四區群組,該第一 及第一區群組均係設置於該第二分隔線之一側上,該第三 及第四區群組則均係設置於該第二分隔線之另一側上,該 第一及第二區群組各自由兩個區所組成,而該兩個區係在 對角方向上以相關於該第一分隔線與該第三分隔線或與該 第四分隔線的交點而彼此相對,該第三及第四區群組亦各 自由兩個區所組成,而該兩個區在對角方向上係以相關於 該第一分隔線與該第四分隔線或與該第三分隔線的交點而 彼此相對,在一區群組中之該兩個區各自部分地構成一群 組之產生一具有連續波表面之繞射光的曲線;該第一至第 四區群組係形成而使得在各個區群組中劃分第0階與土第 一階繞射光的方向與實質上該徑向軸之等效方向重合;該 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係形成以便產生兩對繞射光群組,該兩 對繞射光群組之其中一對繞射光群組具有其到該反射光軸 的繞射角,與另一對繞射光群組的個別繞射角不同;該第 一至第四區群組係形成以便相對於該切線軸的等效方向及 -16- 200809832 (14) 該徑向軸的等效方向之各個等效方向而添加不同的透鏡放 大率於個別的繞射光,藉以產生不同收歛角度的收歛光, 而該等個別的繞射光係包含於同一對之繞射光群組中,且 其到該反射光軸的繞射角度係彼此相等;若發射至該資訊 ^ 記錄媒體之該收歛光係在聚焦狀態中時,則該光接收元件 ^ 係形成以便含有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之至少個別的變遷區, 而該兩對之繞射光群組係由該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以實質上 相同於該反射光軸的方向所繞射;該光接收元件係形成於 一在反射光軸的方向上與該全息元件間隔開的平面上,以 便讓該兩對之繞射光群組在發射至該資訊記錄媒體之該收 歛光係處於聚焦狀態中的條件下能夠彼此空間地分離;該 平面係定位於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其中一繞射光的切線 方向上之焦線與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另一繞射光的切線 方向上之另一焦線之間,且定位於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 其中一繞射光的徑向方向上之焦線與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 之另一繞射光的徑向方向上之另一焦線之間;該光接收元 ^ 件係藉由一第五分隔線及一第六分隔線而被劃分成爲四個 光接收區,該第五分隔線係平行於該切線軸之等效方向且 係定位於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之實質的中點處,而該第六分 隔線係平行於該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且同時通過該反射光軸 ,該四個光接收區產生四個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各個 輸出係與該等繞射光之照射強度的任一強度成比例;以及 該光接收元件係建構而使得若發射至該資訊記錄媒體之 該收歛光係在聚焦狀態中,則在對應於第三分隔線與該第 •17- 200809832 (15) 四分隔線之該等繞射光群組中的輪廓線與該光接收元件的 第二分隔線重合,藉此,該四個光接收區產生對應於藉由 透過該切線軸及徑向軸以劃分來自該資訊記錄媒體之該反 射光所獲得到的四個象限之分量的四個光轉換成光電流的 輸出。 — 因爲該光接收元件的第二分隔線在光學測繪中係平行 於徑向軸,所以上述之光學拾波裝置光學地具有'' SSD方 法〃的特徵。此外,上述之光學拾波裝置能獨立而不省略 地偵測藉由切線軸及徑向軸來劃分來自資訊記錄媒體之反 射光的強度所獲得到之四個象限的四個分量。因此,上述 之光學拾波裝置可以用算術邏輯來實施被視爲 ''像散校正 方法〃焦點誤差信號之偵測。 【實施方式】 將參照附圖來敍述本發明之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第6圖爲透視圖,顯示本發明之光學拾波裝置的光學 系統結構。 此拾波裝置係相同於可發射收歛光至具有沿著記錄軌 而被記錄之資訊信號做爲資訊記錄媒體的光碟,及讀出來 自該光碟之收歛光的反射光之偵測上的資訊信號之裝置。 在該光學拾波裝置中’自安裝於固定座1上之雷射元 件2所發射出的光通量係反射於形成稜鏡之一端表面的反 -18- 200809832 (16) 射鏡3上,且隨後穿過全息元件13而透射至物鏡4。在 該全息元件1 3處,此光通量(亦即,向外的光)不易受到 任何影響。 進入該物鏡4之光通量會變成收歛於光碟5的信號記 ' 錄表面上之收歛光,而形成光點6於同一表面上。 - 由於在信號記錄表面上所反射的結果而產生的反射光 (亦即,回航的光)會返回至物鏡4,且隨後穿過物鏡4而 進入該全息元件1 3。此全息元件1 3係建立於一含有一區 域的平面上,而在該區域中,來自光碟5的反射光變遷。 該全息元件1 3係以微細的週期性結構之形式而被設置於 透明基板1 2上。 在此,我們將與光碟5上之記錄軌8的切線平行之軸 稱爲 ''切線軸9〃 ,且進一步將以直角而與該切線軸9相 交叉且通過光碟5的旋轉中心1 0之軸稱爲 ''徑向軸1 1 〃 ,而用於光通量向外至/回航自光碟5的光軸7則垂直於 切線軸9及徑向軸1 1兩者。 . 由光碟5所反射且進入全息元件1 3的反射光係受到 藉由同一元件之繞射。如同稍後所敍述者,該全息元件 13係由複數個分隔線14,15,16,17來予以劃分成爲複數個 區(八個區)。來自該光碟5的反射光係在全息元件1 3之 個別所劃分的區處受到不同的或相同的繞射,當繞射時 ,該反射光係以相對於該光軸7之預定角度而自第零階 光發散爲第一階繞射光,以致使兩對繞射光群組(總計四個 繞射光)自全息元件1 3發射出。該兩對繞射光群組將進入 -19- 200809832 (17) 光接收基板1 8。 光接收元件1 9係形成於該光接收基板1 8之上,經由 該全息元件1 3之該兩對繞射光群組無漏洩地一起進入光 接收元件1 9。因此,該光接收元件1 9可偵測穿過全息元 , 件1 3所透射的反射光。 - 如同稍後所敍述者,該光接收元件1 9係由兩條分隔 線20,21而被劃分成爲四個光接收區。針對各個光接收區 ,光接收元件1 9實施對應於入射光通量之光強度的光轉 換成光電流,且進一步地輸出信號。因此,對應於四個光 接收區,光接收元件1 9輸出四個信號。 注意的是,來自光碟5之反射光的第零階光(在全息 元件1 3處)將無需受到繞射地行進於光軸7之上,及返回 形成稜鏡之一端表面的反射鏡3。該第零階光會穿過反射 鏡3而進入該稜鏡,而該第零階光係由配置於稜鏡的底部 側上之未顯示出的光接收元件所接收。來自此光接收元件 所輸出之信號可形成記錄在光碟5中之資訊的讀取信號° 第7圖爲平面視圖,顯示該全息元件的結構。 如第7圖中所示,全息元件1 3係由第一分隔線14、 第二分隔線1 5、第三分隔線1 6、及第四分隔線1 7而被劃 分成爲八個區,該第一分隔線1 4與光學測繪中之切線軸 9重合,該第二分隔線1 5與光學測繪中之徑向軸1 1重合 ,第三分隔線1 6係與第二分隔線1 5平行’以及該第四分 隔線1 7亦與該第二分隔線1 5平行。此外’該第三分隔線 1 6係與該第四分隔線1 7相關於第二分隔線1 5而對稱。 -20- 200809832 (18) 在該全息元件1 3中,該等八個區係由第二分隔線1 5 之一側上的第一區群組及第二區群組,以及第二分隔線 1 5之另一側上的第三區群組及第四區群組所形成。該第 一及第二區群組各自由兩個區所組成,而該兩個區在對角 * 方向上係以相關於第一分隔線1 4與第二分隔線1 6之交點 - 而彼此相對;以及該第三及第四區群組亦各自由兩個區所 組成,而該兩個區成對角方向上係以相關於第一分隔線 1 4與第四分隔線1 7之交點而彼此相對。 包含於一區群組中之兩區的各個區部分地構成一群組 之產生一具有連續波前之繞射光的曲線。該第一至第四區 群組相同的是,繞射各個區群組中之第零階光及±第一階 繞射光的方向實質上與徑向軸之等效方向重合。此外,在 該第一區群組中,其在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上的繞射角度係 實質上相等於第二區群組在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上的繞射角 度。同樣地,第三區群組在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上的繞射角 度係實質上相等於第四區群組在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上的繞 . 射角度。注意的是,第一區群組在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上的 繞射角度與第三區群組在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上的繞射角度 不同。 也就是說,在第7圖中,由符號''凹面LaA〃及〜凹 面LaB〃所表示之該兩部件(亦即,第一區群組)係由同一 群組之曲線的個別部分所形成,且亦使適合以便提供具有 與照射反射光於第8圖中所示之光接收元件1 9左邊的接 收區上之物體成爲較小繞射角的反射光。此外,在第7圖 -21 - (19) (19)200809832 中,由符號''凸面LbA 〃及''凸面LbB〃所表示之該兩部 件(亦即,第二區群組)係由同一群組之曲線的個別部分所 形成,且亦使適合以便提供具有與照射反射光於第8圖中 所示之光接收元件1 9左邊的接收區上之物體成爲較小繞 射角的反射光。 在第7圖中,由符號''凹面RcC"及''凹面RcD"所 表示之該兩部件(亦即,第三區群組)係由同一群組之曲線 的個別部分所形成,且亦使適合以便提供具有與照射反射 光於第8圖中所示之光接收元件1 9右邊的接收區上之物 體成爲較大繞射角的反射光。此外,在第7圖中,由符號 、凸面RdC〃及''凸面RdD"所表示之該兩部件(亦即, 第四區群組)係由同一群組之曲線的個別部分所形成,且 亦使適合以便提供具有與照射反射光於第8圖中所示之光 接收元件1 9右邊的接收區上之物體成爲較大繞射角的反 射光。 該等區群組相同的是,繞射方向係實質上相同於徑向 軸之方向。此外,該等區群組係配置以便沿著徑向軸之方 向來發射繞射光至係光軸7之延伸的光接收元件1 9。此 外’藉由弟一'至弟四區群組’產生有兩對的繞射光群組( 由第一及第二區群組所產生之第一繞射光群組;由第三及 第四區群組所產生之第二繞射光群組),該兩對繞射光群 組之到反射光的光軸(亦即,反射光軸)之繞射角係彼此不 同的。 注意的是,在該全息元件1 3中之反射光(亦即,回航 -22- 200809832 (20) 的光)的入射輪廓30係相等於物鏡4之開口的部件。因此 ,較佳的是,在第三分隔線1 6與第四分隔線1 7之間的間 隔係設定於該輪廓30之直徑的40%至60%之範圍內。 關於形成同一繞射光群組之個別的繞射光,其到反射 ' 光軸7之繞射角係彼此相等,(例如在第一繞射光群組中 - 之其中一繞射光及另一繞射光;在第二繞射光群組中之其 中一繞射光及另一繞射光),其中添加有彼此不同的透鏡 放大率於切線軸的等效方向上,藉以產生彼此具有不同收 歛角度的收歛光。 也就是說,在第7圖中,由該等符號〜凹面La A 〃 , ''凹面LaB〃 , ''凹面RcC 〃及''凹面RcD 〃所表示之個 別的部件(亦即,第一區群組及第三區群組)操作而相對於 切線方向來添加對應於凹面透鏡之透鏡放大率至照射光接 收元件1 9的第一階繞射光。當進入各個區之反射光爲收 歛光時,由於對應於凹面透鏡之透鏡放大率的添加,所以 將變成具有和緩角度的收歛光。 再次地,在第7圖中,由該等符號 ''凸面LbA〃 ,、、 凸面LbB〃,〜凸面RdC〃及''凸面RdD〃所表示之個別 的部件(亦即,第二區群組及第四區群組)操作而相對於切 線方向來添加對應於凸面透鏡之透鏡放大率至照射光接收 元件1 9的第一階繞射光。當進入各個區之反射光爲收歛 光時,由於對應於凸面透鏡之透鏡放大率的添加,所以將 變成具有陡峭角度的收歛光。 該光接收元件1 9係形成如下。首先,如第6圖中所 -23- 200809832 (21) 不’右發射至光碟5的收欽光係在聚焦狀態中,則該光接 收元件19含有已由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以實質上相同於反 射光軸7之方向(亦即,實質的徑向軸方向)所繞射之兩對 繞射光群組的個別變遷區。接著,該光接收元件1 9係形 ' 成於與全息元件1 3在光軸的方向上所間隔開的平面上, • 以便讓該兩對之繞射光群組在所發射至該光碟5的收歛光 係在聚焦狀態中的條件下能夠彼此空間地分離。 也就是說,雖然當由全息元件1 3的第一至第四區群 組所繞射之兩對繞射光群組於正好自全息元件1 3發射出 時會即刻地形成實質成一體的輪廓,但由於其間之繞射角 度上的差異,該兩對繞射光群組會逐漸地彼此分離。具有 此分離,當該兩對繞射光群組在光軸的方向上自全息元件 1 3而到達預定距離處之指定位置時,它們會在繞射的方 向上,亦即,在徑向軸的方向上彼此分開。 此外,該光接收元件1 9係形成於由該全息元件1 3之 第一至第四區群組所繞射的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其中一繞 . 射光的焦線(在切線方向上)與另一繞射光的另一焦線(在 切線方向上)之間的平面中。 也就是說,當由全息元件1 3所繞射的兩對繞射光群 組中之個別繞射光係設置有不同的透鏡放大率於切線方向 上時,在該切線方向上之光點的個別大小會在該等焦線間 之實質中間的位置處變成彼此相等。該光接收元件1 9係 配置於此一位置中。 第8圖爲光接收元件1 9的平面視圖。 -24- 200809832 (22) 如第8圖中所示,光接收元件1 9係由第一分隔線20 及第二分隔線2 1而被劃分成爲四個光接收區。該第一分 隔線20係平行於切線軸的等效方向,且係定位於該兩對 繞射光群組的實質中點處。雖然第二分隔線21係平行於 ' 徑向軸的等效方向,但其亦通過反射光軸7。該等四個光 - 接收區產生四個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各個輸出與該等 繞射光的任一照射強度成比例。該等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 出係透過分別對應於該四個光接收區的四個信號輸出端子 而被讀出。 在光接收元件1 9之中,其形狀係與全息元件1 3中之 個別區域的形狀相同的個別光點係由兩對繞射光群組而被 形成於分離成爲兩對之四個輪廓3 1中。此外,光接收元 件1 9係建構而使得若照射光碟5的收歛光在聚焦狀態中 ,則對應於第三分隔線1 6及第四分隔線1 7之輪廓線會與 該光接收元件1 9的第二分隔線2 1重合。 假設字母A,B,C,及D表示藉由切線軸9及徑向軸1 1 . 以劃分來自光碟5之反射光所獲得到的四個象限,如第6 圖中所示。則在此情況中,所產生之四個分量A,B,C及D 將對應於由第8圖中之A,B,C及D所表示之在光接收元 件1 9上的光接收區。 在此方式,光接收元件1 9的四個光接收區,以對應 於藉由切線軸9及徑向軸1 1來劃分反射光之結果的四個 象限的分量之光轉換成光電流輸出A,B,C,及D的形 式來產生四個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該等輸出係成比例 -25- 200809832 (23) 於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任一繞射光群組。 第9圖爲平面視圖,顯示偵測焦點誤差信號之操作。 依據此實施例之拾波裝置,如第9圖中所示,在全息 元件13上之四個象限(A,B,C及D)中的該等分量係劃分成 ' 爲兩對繞射光群組,且由光接收元件1 9所接收。使用光 • 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A,B,C及D,焦點誤差信號FE可由 下式來予以計算出: FE = (A + C)-(B + D) 當光碟5具有在聚焦狀態中之收歛光時(其係由第9圖中 之 > 正好〃來予以表示),則由該兩對繞射光群組所形成 的個別光點會變成彼此相等,使得該焦點誤差信號FE到 達零(0)。在此狀態中,因爲該等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 A,B,C及D分別對應於該全息元件13上之四個象限(A,B,C 及D)的分量,所以推挽信號TEPP、2-元件DPD信號TE2_ dpd、及4-元件DPD信號TE4_dpd可利用個別的光轉換成光 電流的輸出A,B,C及D而由以下計算所來予以得到: TEPP = (A + D)-(B + C) TE2_dpd:在[A + D]與[B + C]之間的相位上之比較;及 TE4_dpd:在[A +延遲之D]與[B +延遲之C]之間的相位 上之比較。 當該收歛光在光碟5上並非在聚焦狀態中時,換言之,當 物鏡4接近光碟5 (由第9圖中之 ''接近〃來予以表示)或 物鏡4遠離光碟5(由第9圖中之 '、遠離〃來予以表示), 則如下式地’該焦點誤差信號FE並不會變成零(〇): -26- 200809832 (24) (接近)FE = (A + C)-(B + D)<0 ; (遠離)FE = (A + C)-(B + D)>0。 當物鏡4接近光碟5時(接近),該焦點誤差信號FE 具有極性相反於物鏡4遠離光碟5時(遠離)之情形下的極 ' 性。也就是說,將理解的是,此實施例之焦點誤差信號 - FE直接地用作焦點誤差信號。 第1 〇圖爲平面視圖,用以解說拾波裝置中之焦點誤 差信號的偵測與像散校正方法之間的可相容性。 比較藉由本發明光學拾波裝置之焦點誤差信號的偵測 與藉由先前技術中之像散校正方法之焦點誤差信號的偵測 ,所發現的是,就反射光之分節及光接收光點之形狀而言 ,第1 〇圖之左欄中所示的像散校正方法與第1 〇圖之右欄 中所示的本發明不同,而就輸出信號(光轉換成光電流的 輸出A,B,C及D)而言,則維持完全的可相容性。此意指 的是’本發明之光學拾波裝置能夠使用光轉換成光電流的 輸出A,B,C及D ’以及藉由相同於先前技術中之像散校正 方法的計算方法,來計算焦點誤差信號。 (第二實施例) 在全息元件1 3中之區群組的架構及光接收元件1 9中 之光接收區的架構可修正如下。 第1 1圖爲平面視圖,顯示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 全息兀件的架構。注意的是,在此第二實施例之中,與第 一貫施例之該等元件相似的元件係分別以相同的參考符號 -27- 200809832 (25) 來予以表示。 依據第二實施例,如第1 1圖中所示,全息元件1 3係 由第一分隔線1 4、第二分隔線1 5、第三分隔線1 6、及第 四分隔線1 7而被劃分成爲八個區,該第一分隔線1 4與光 ' 學測繪中之切線軸9重合,該第二分隔線1 5與光學測繪 - 中之徑向軸1 1重合,第三分隔線1 6係與第二分隔線1 5 平行,以及該第四分隔線1 7亦與該第二分隔線1 5平行。 此外,該第三分隔線1 6係該第四分隔線1 7相關於第二分 隔線1 5而對稱。 在該全息元件1 3中,該等八個區係由第二分隔線1 5 之一側上的第一區群組及第二區群組,以及第二分隔線 1 5之另一側上的第三區群組及第四區群組線所形成。該 第一及第二區群組各自由兩個區所組成,而該兩個區在對 角方向上係以相關於第一分隔線1 4與第三分隔線1 6之交 點向而彼此相對;以及該第三及第四區群組亦各自由兩個 區所組成,而該兩個區在對角方向上係以相關於第一分隔 _ 線1 4與第四分隔線1 7之交點而彼此相對。 包含於同一區群組中之該兩區的各個區部分地構成同 一群組中之產生一相同連續波表面的繞射光之曲線。該第 一至第四區群組相同的是,繞射各個區群組中之第零階及 土第一階繞射光的方向實質上與徑向軸之等效方向重合。 此外,在該第一區群組中,其在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上的繞 射角度係實質上相等於第二區群組在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上 的繞射角度。同樣地,第三區群組在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上 -28- 200809832 (26) 的繞射角度係實質上相等於第四區群組在徑向軸之等效方 向上的繞射角度。注意的是,第一區群組在徑向軸之等效 方向上的繞射角度與第三區群組在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上的 繞射角度不同。 • 也就是說,在第1 1圖中,由符號、凹面LaA 〃及 - 凹面LaB〃所表示之該兩部件(亦即,第一區群組)係由同 一群組之曲線的個別部分所形成,且亦使適合以便提供具 有與照射反射光於第1 2圖中所示之光接收元件1 9左邊的 接收區上之物體成爲較小繞射角的反射光。此外,在第 11圖中,由符號''凸面LbA 〃及''凸面LbB〃所表示之 該兩部件(亦即,第二區群組)係由同一群組之曲線的個別 部分所形成,且亦使適合以便提供具有與照射反射光於第 1 2圖中所示之光接收元件1 9左邊的接收區上之物體成爲 較小繞射角的反射光。 在第11圖中,由符號''凹面RcC"及''凹面RcD" 所表示之該兩部件(亦即,第三區群組)係由同一群組之曲 _ 線的個別部分所形成,且亦使適合以便提供具有與照射反 射光於第1 2圖中所示之光接收元件1 9右邊的接收區上之 物體成爲較大繞射角的反射光。此外,在第1 1圖中,由 符號''凸面RdC 〃及''凸面RdD〃所表示之該兩部件(亦 即,第四區群組)係由同一群組之曲線的個別部分所形成 ,且亦使適合以便提供具有與照射反射光於第1 2圖中所 示之光接收元件1 9右邊的接收區上之物體成爲較大繞射 角的反射光。 -29- 200809832 (27) 該等區群組相同的是,繞射方向係實質上相同於徑向 軸之方向。此外,該等區群組係配置以便沿著徑向軸之方 向來發射繞射光至係光軸7之延伸的光接收元件1 9。此 外,藉由第一至第四區群組,產生有兩對的繞射光群組( ' 由第一及第二區群組所產生之第一繞射光群組;由第三及 - 第四區群組所產生之第二繞射光群組),該兩對繞射光群 組之相對於反射光的光軸(亦即,反射光軸)之繞射角係彼 此不同。 注意的是,在該全息元件1 3中的反射光(亦即,回航 的光)的入射輪廓3 0係相等於物鏡4之開口的部件。因此 ,較佳的是,在第三分隔線1 6與第四分隔線1 7之間的間 隔係設定於該輪廓3 0之直徑的4 0 %至6 0 %之範圍內。 關於形成同一繞射光群組之個別的繞射光,其相對於 反射光軸7之繞射角係彼此相等,(例如在第一繞射光群 組中之其中一繞射光及另一繞射光;在第二繞射光群組中 之其中一繞射光及另一繞射光),其中添加有彼此不同的 透鏡放大率於切線軸及徑向軸兩者皆有的等效方向上,藉 以產生彼此具有不同收歛角度的收歛光。 也就是說,在第11圖中,由該等符號 ''凹面LaA〃 , ''凹面LaB", ''凹面RcC,及''凹面RcD"所表示之 個別的部件(亦即,第一區群組及第三區群組)操作而相對 於切線軸之等效方向及徑向軸之等效方向的各個方向來添 加對應於凹面透鏡之透鏡放大率至照射光接收元件1 9的 第一階繞射光。當進入各個區之反射光爲收歛光時,由於 -30- 200809832 (28) 對應於凹面透鏡之透鏡放大率的添加,所以將變成具有和 緩角度的收歛光。 再次地,在第12圖之中,由符號''凸面LbA〃 ," 凸面LbB〃 , ''凸面RdC〃,及 ''凸面RdD〃所示之個別 ' 部件(亦即,第二區群組及第四區群組)操作而相對於切線 - 軸之等效方向及徑向軸之等效方向的各個方向來添加對應 於凸面透鏡之透鏡放大率至照射光接收元件1 9的第一階 繞射光。當進入各個區之反射光爲收歛光時,由於對應於 凹面透鏡之透鏡放大率的增加,所以將變成具有陡峭角度 的收歛光。 該光接收元件1 9係形成如下。首先,如第6圖中所 示,若發射至光碟5的收歛光係在聚焦狀態中,則該光接 收元件19含有已由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以實質上相同於反 射光軸7之方向(亦即,實質的徑向軸方向)所繞射之兩對 繞射光群組的個別變遷區。接著,該光接收元件1 9係形 成於與全息元件1 3在光軸的方向上所間隔開的平面上, 以便讓該兩對之繞射光群組在發射至該光碟5的收歛光係 在聚焦狀態中的條件下能夠彼此空間地分離。 也就是說,雖然當由全息元件13的第一至第四區群 組所繞射之兩對繞射光群組於正好自全息元件1 3發射出 時會即刻地形成實質成一體的輪廓,但由於其間之繞射角 度中的差異,該兩對繞射光群組會逐漸地彼此分離。具有 此分離,當該兩對繞射光群組在光軸的方向上自全息元件 1 3而到達預定距離處之指定位置時,它們會在繞射的方 -31 - 200809832 (29) 向上,亦即,在徑向軸的方向上彼此分開。 此外,該光接收元件1 9係形成於由該全息元件1 3之 第一至第四區群組所繞射的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其中一繞 射光的焦線(在切線方向上)與另一繞射光的另一焦線(在 ' 切線方向上)之間,以及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其中一繞 - 射光的焦線(在徑向方向上)與另一繞射光的另一焦線(在 徑向方向上)之間的平面中。 也就是說,當由全息元件1 3所繞射的兩對繞射光群 組中之個別繞射光係設置有不同的透鏡放大率於切線方向 之上時,在該切線與徑向方向上之光點的個別大小會在該 等焦線間之實質中間的位置處變成彼此相等。該光接收元 件1 9係配置於此一位置中。 第1 2圖爲光接收元件1 9的平面視圖。 如第12圖中所示,光接收元件1 9係由第一分隔線 20及第二分隔線2 1而被劃分成爲四個光接收區。該第一 分隔線20係平行於切線軸的等效方向,且係定位於該兩 . 對繞射光群組的實質中點處。雖然第二分隔線21係平行 於徑向軸的等效方向,但其亦通過反射光軸。該等四個光 接收區產生四個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各個輸出與該等 繞射光的任一照射強度成比例。該等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 出係透過分別對應於該四個光接收區的四個信號輸出端子 而被讀出。 在光接收元件1 9之中,其形狀係與全息元件1 3中之 個別區域的形狀相同的個別光點係由兩對繞射光群組而被 -32- 200809832 (30) 形成於分離成爲兩對之四個輪廓31中。此外,光接收元 件1 9係建構而使得若照射光碟5的收歛光在聚焦狀態中 ,則對應於第三分隔線1 6及第四分隔線1 7之輪廓線會與 該光接收元件1 9的第二分隔線2 1重合。 ' 假設字母A,B,C及D表示藉由切線軸9及徑向軸11 - 而劃分來自光碟5之反射光所獲得到的四個象限,如第6 圖中所示。則在此情況中,所產生之四個分量A,B,C及D 將對應於由第12圖中之A,B,C及D所表示之在光接收元 件1 9上的光接收區。 在此方式中,光接收元件1 9的四個光接收區,以對 應於藉由切線軸9及徑向軸1 1來劃分反射光之結果的四 個象限的分量之光轉換成光電流輸出A,B,C及D的形式 來產生四個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該等輸出係成比例於 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任一繞射光群組。 第1 3圖爲平面視圖,顯示偵測焦點誤差信號之操作 〇 . 依據此實施例之拾波裝置,如第1 3圖中所示,在全 息元件13上之四個象限(A,B,C及D)中的該等分量係劃分 成爲兩對繞射光群組,且由光接收元件1 9所接收。使用 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A,B,C及D,焦點誤差信號FE可 由下式來予以計算出: FE = (A + C)-(B + D) 當光碟5具有在聚焦狀態中之收歛光時(其係由第1 3圖中 之''正好〃來予以表示),則由該兩對繞射光群組所形成 -33- 200809832 (31) 的個別光點會變成彼此相等,使得該焦點誤差信號FE到 達零(〇)。在此狀態中,因爲該等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 A,B,C及D分別對應於該全息元件13上之四個象限 (A,B,C及D)的分量,所以推挽信號TEPP、2-元件DPD信 • 號TE2-dpd、及4-元件DPD信號TE4_dpd可利用個別的光 - 成光電流的轉換輸出A,B,C,及D而由以下計算來予 以獲到: TEPP = (A + D)-(B + C) TE2_dpd :在[A + D]與[B + C]之間的相位上之比較;及 TE4_dpd :在[A +延遲之D]與[B +延遲之C]之間的相位 上之比較。 當該收歛光在光碟5上並非在聚焦狀態中時,換言之,當 物鏡4接近光碟5(由第13圖中之 ''接近〃來予以表示)或 物鏡4遠離光碟5(由第13圖中之 ''遠離〃來予以表示), 則如下式地,該焦點誤差信號FE並不會變成零(0): (接近)FE = (A + C)-(B + D)<0 ; (遠離)FE = (A + C)-(B + D)>0。 當物鏡4接近光碟5時(接近),該焦點誤差信號FE 具有極性相反於物鏡4遠離光碟5時(遠離)之情形下的極 性。也就是說,將理解的是,此實施例之焦點誤差信號 FE直接地用作焦點誤差信號TE。 而且,在此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拾波裝置中,就輸出信 號(光轉換成光電流的輸出A,B,C及D)而言,可維持其與 先前技術中之像散校正方法的完全可相容性。此意指的是 -34- 200809832 (32) ’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拾波裝置能使用光轉換成光 出A,B,C及D,以及藉由相同於先前技術中之像 法的計算方法,來計算焦點誤差信號。
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本發明可依據例如用於 準、用於 DVD 之標準、、、:HD-DVD" 、 、' B D 各樣的標準而應用於涉及光碟之讀取式及/或寫 拾波裝置。 依據本發明,因爲光接收元件的第二分隔線 測繪中平行於徑向軸,所以上述之光學拾波裝置 有> SSD方法〃的特徵。此外,上述光學拾波裝 而不省略地偵測藉由切線軸以劃分來自資訊記錄 射光的強度所獲得之四個象限的四個分量。因此 光學拾波裝置可以用算術邏輯來實施被視爲”像 法〃之焦點誤差信號之偵測。 在本發明之光學拾波裝置中,可放鬆其在徑 向中的組裝準確度,而不會受到由於相依於光通 波長的繞射角中的變化之光點移動,或在徑向軸 之光學系統的組裝誤差所影響。此外,亦可互補 相對於切線方向的組裝準確度(亦即,藉由SSD 點)。此外,可確保其在算術邏輯中與藉由像散 的焦點誤差信號之偵測的可相容性,而允許使用 校正方法之FEP(前端處理器)來做爲用於計算焦 號的FEP。 因此,該光學拾波裝置可允許其實際地與習 電流的輸 散校正方 CD之標 等之各式 入式光學 係在光學 光學地具 置能獨立 媒體之反 ,上述之 散校正方 向軸之方 量元件之 的方向上 地放鬆其 方法之優 校正方法 用於像散 點誤差信 知所使用 -35- 200809832 (33) 之用於像散控制方法的FEP(前端處理器)連接,而維持在 、、S SD方法〃中之組裝準確度的範圍。此外,該光學拾波 裝置可與早已生產做爲用於像散校正方法之產品的讀寫裝 置之組件相容。 此外,在本發明之光學拾波裝置中,可使用強度分量 - 來完成追踪誤差信號的偵測(亦即,藉由 > 推挽信號〃、 、、2元件DPD法〃及'M元件DPD法〃之偵測),而該等 強度分量係藉由以切線軸及徑向軸兩者皆有地劃分來自資 訊記錄媒體之反射光的強度成爲四個象限而被獲得到。 最後,將由熟習於本項技藝之該等人士所理解的是, 上述說明僅係所揭示之光學拾波裝置的實施例及各式各樣 的修正例,且因此,各式各樣的改變和修正可予以完成於 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之內。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側視圖,顯示先技術中之使用像散校正方法 _ 的光學拾波裝置之結構; 第2A,2B及2C圖係前視圖,各顯示先前技術中之使 用像散校正方法的光學拾波裝置中之象限光學偵測器的結 構; 第3圖係方塊圖,顯示先前技術中之使用像散校正方 法的光學拾波裝置中之焦點誤差信號偵測電路的架構; 第4圖係側視圖,顯示先前技術中之使用S S D方法 的光學拾波裝置中之光接收元件的結構; -36- (34) (34)200809832 第5圖係平面視圖’顯不先前技術中之使用SSD方 法的光學拾波裝置中之光接收元件的結構; 第6圖係透視圖,顯不本發明光學拾波裝置之光學系 統的結構; 第7圖係平面視圖’顯不依據本發明第_'嘗施例之拾 波裝置的全息元件之結構; 第8圖係平面視圖,顯不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拾 波裝置的光接收元件之結構; 第9圖係平面視圖,顯示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拾 波裝置的焦點誤差信號之偵測操作; 第1 〇圖係平面視圖’用以解說拾波裝置中之焦點吳 差信號的偵測與像散校正方法間之可相容性; 第1 1圖係平面視圖,顯示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 拾波裝置的全息元件之結構; 第1 2圖係平面視圖,顯示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 拾波裝置的光接收元件之結構;以及 第1 3圖係平面視圖,顯示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 拾波裝置的焦點誤差信號之偵測操作。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0 1 :半導體雷射 102 :準直透鏡 1〇3 :偏光分光器 1 0 4,4 :物鏡 -37· 200809832 (35) 105,5 :光碟 1 〇 7 :偵測透鏡 1 0 8 :柱面透鏡 109 :象限光偵測器 * L1,L 2,14,15,16,17,20,21:分隔線 - 1 1 〇 :焦點誤差偵測電路 1 1 1 :致動器驅動電路 1 1 2 :致動器 1 13,1 14 :累積器 1 1 5 :差動放大器 201,202,19 :光接收元件 1 :固定座 2 :雷射元件 3 :反射鏡 1 3 ·全息兀件 6 :光點 _ 7 :光軸 8 :記錄軌 9 :切線軸 1 〇 :旋轉中心 1 1 :徑向軸 1 8 :光接收基板 3 〇 :輪廓 -38-

Claims (1)

  1. 200809832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光學拾波裝置,用以發射收歛光至具有沿著記 錄軌而被記錄之資訊信號的資訊記錄媒體,偵測來自該資 訊記錄媒體之該收歛光的反射光,及讀出該等資訊信號, * 該光學拾波裝置包含: - 一全息元件,係形成於一平面上,該平面含有來自該 資訊記錄媒體之該反射光的變遷區;以及 一光接收元件,用以偵測通過該全息元件之該反射光 ,其中 : 該全息兀件係藉由一第一分隔線、一第二分隔線、一 第三分隔線、及一第四分隔線而被劃分成爲八個區,該第 一分隔線與平行於該反射光在光學測繪中之反射光軸延伸 的切線軸重合,該第二分隔線與在光學測繪中延伸穿過該 反射光軸且亦與該記錄軌直角相交的徑向軸重合,該第三 分隔線平行於該第二分隔線而延伸,及該第四分隔線平行 於該第二分隔線而延伸,該第三分隔線係相關於該第二分 _ 隔線而與該第四分隔線對稱; 該全息元件之該等八個區係分類成爲第一及第二區群 組以及第三及第四區群組,該第一及第二區群組均係設置 於該第二分隔線之一側上,該第三及第四區群組則均係設 置於該第二分隔線之另一側上,該第一及第二區群組各自 由兩個區所組成,而該兩個區在對角方向上係以相關於該 第一分隔線與該第三分隔線或與該第四分隔線的交點而彼 此相對,該第三及第四區群組亦各自由兩個區所組成,而 -39- 200809832 (2) 該兩個區在對角方向上係以相關於該第一分隔線與該第四 分隔線或與該第三分隔線的一交點而彼此相對,在一區群 組中之該兩個區各自部分地構成一群組之產生一具有連續 波表面之繞射光的曲線; ' 該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係形成而使得在各個區群組中劃 ' 分第〇階與±第一階繞射光的方向實質上與該徑向軸之等 效方向重合; 形成該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以便產生兩對繞射光群組, 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之其中一對繞射光群組具有其到該反射 光軸的繞射角與另一對繞射光群組的個別繞射角不同; 形成該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以便相對於該切線軸的等效 方向而添加不同的透鏡放大率於個別的繞射光,藉以產生 不同收歛角度的收歛光,而該等個別的繞射光係包含於同 一對之繞射光群組中,且其到該反射光軸的繞射角度係彼 此相等; 若發射至該資訊記錄媒體之該收歛光係在聚焦狀態中 _ ,則形成該光接收元件以便含有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之至少 個別的變遷區,而該兩對之繞射光群組係由該第一至第四 區群組以實質上相同於該反射光軸的方向所繞射; 該光接收元件係形成於一在反射光軸的方向上與該全 息元件間隔開的平面上,以便讓該兩對之繞射光群組在發 射至該資訊記錄媒體之該收歛光係處於聚焦狀態中的條件 下能夠彼此空間地分離; 該平面係定位於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其中一繞射光 -40- (3) (3)200809832 的切線方向上之焦線與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另一繞射光 的切線方向上之另一焦線之間; 該光接收元件係藉由一第五分隔線及一第六分隔線而 被劃分成爲四個光接收區,該第五分隔線係平行於該切線 軸之等效方向且係定位於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之實質的中點 處,而該第六分隔線係平行於該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且同時 通過該反射光軸,該四個光接收區產生四個光轉換成光電 流的輸出,各個輸出係與該等繞射光之照射強度的任一強 度成比例;以及 該光接收元件係建構而使得若發射至該資訊記錄媒體 之該收歛光係在聚焦狀態中,則在對應於第三分隔線與該 第四分隔線之該等繞射光群組中的輪廓線與該光接收元件 的第二分隔線重合,藉此,該四個光接收區產生對應於藉 由透過該切線軸及該徑向軸以劃分來自該資訊記錄媒體之 該反射光所獲得到的四個象限之分量的四個光轉成光電流 的輸出。 2 · —種光學拾波裝置,用以發射收歛光至具有沿著記 錄軌而記錄之資訊信號的資訊記錄媒體,偵測來自該資訊 記錄媒體之該收歛光的反射光,及讀出該等資訊信號,該 光學拾波裝置包含: 一全息元件,係形成於一平面上,該平面含有來自該 資訊記錄媒體之該反射光的變遷區;以及 光接收兀件’用以偵測通過該全息元件之該反射光 ,其中: -41 - (4) 200809832 該全息兀件係藉由一第一分隔線、一第二分 第三分隔線、及一第四分隔線而被劃分成爲八個 一分隔線與平行於該反射光在光學測繪中之反射 的切線軸重合,該第二分隔線與在光學測繪中延 ~ 反射光軸且亦與該記錄軌直角相交的徑向軸重合 - 分隔線平行於該第二分隔線而延伸,及該第四分 於該第二分隔線而延伸,該第三分隔線係相關於 隔線而與該第四分隔線對稱; 該全息元件之該等八個區係分類成爲第一及 組以及第三及第四區群組,該第一及第二區群組 於該第二分隔線之一側上,該第三及第四區群組 置於該第二分隔線之另一側上,該第一及第二區 由兩個區所組成,而該兩個區在對角方向上係以 第一分隔線與該第三分隔線或與該第四分隔線的 此相對,該第三及第四區群組亦各自由兩個區所 該兩個區在對角方向上係以相對於該第一分隔線 分隔線或與該第三分隔線的交點而彼此相對,在 中之該兩個區各自部分地構成一群組之產生一具 表面之繞射光的曲線; 該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係形成而使得在各個區 分第0階與±第一階繞射光的方向實質上與該徑 效方向重合; 該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係形成以便產生兩對繞 ,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之其中一對繞射光群組具有 隔線、一 區,該第 光軸延伸 伸穿過該 ,該第三 隔線平行 該第二分 第二區群 均係設置 則均係設 群組各自 相關於該 交點而彼 組成,而 與該第四 一區群組 有連續波 群組中劃 向軸之等 射光群組 其到該反 -42- 200809832 (5) 射光軸的繞射角與另一對繞射光群組的個別繞射角不同; 該第一至第四區群組係形成以便相對於該切線軸的等 效方向及該徑向軸的等效方向之各個等效方向而添加不同 的透鏡放大率於個別的繞射光,藉以產生不同收歛角度的 收歛光,而該等個別的繞射光係包含於同一對之繞射光群 - 組中,且其到該反射光軸的繞射角度係彼此相等; 若發射至該資訊記錄媒體之該收歛光係在聚焦狀態中 時,則該光接收元件係形成以便含有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之 至少個別的變遷區,而該兩對之繞射光群組係由該第一至 第四區群組以實質上相同於該反射光軸的方向所繞射; 該光接收元件係形成於一在反射光軸的方向上與該全 息元件間隔開的平面上,以便讓該兩對之繞射光群組在發 射至該資訊記錄媒體之該收歛光係處於聚焦狀態中的條件 下能夠彼此空間地分離; 該平面係定位於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其中一繞射光 的切線方向上之焦線與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中之另一繞射光 的切線方向上之另一焦線之間,且定位於該兩對繞射光群 組中之其中一繞射光的徑向方向上之焦線與該兩對繞射光 群組中之另一繞射光的徑向方向上之另一焦線之間; 該光接收元件係藉由一第五分隔線及一第六分隔線而 被劃分成爲四個光接收區,該第五分隔線係平行於該切線 軸之一等效方向且係定位於該兩對繞射光群組之實質的中 點處,而該第六分隔線係平行於該徑向軸之等效方向且同 時通過該反射光軸,該四個光接收區產生四個光轉換成光 -43- 200809832 (6) 電流的輸出,各個輸出係與該等繞射光之照射強度的任一 強度成比例;以及 該光接收元件係建構而使得若發射至該資訊記錄媒體 之該收歛光係在聚焦狀態中,則在對應於第三分隔線與該 • 第四分隔線之該等繞射光群組中的輪廓線與該光接收元件 . 的第二分隔線重合,藉此,該四個光接收區產生對應於藉 由透過該切線軸及該徑向軸以劃分來自該資訊記錄媒體之 該反射光所獲得到的四個象限之分量的四個光轉換成光電 流的輸出。 -44 -
TW096103024A 2006-01-27 2007-01-26 Optical pickup device TWI335594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18786A JP4449912B2 (ja) 2006-01-27 2006-01-27 光ピックアッ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09832A true TW200809832A (en) 2008-02-16
TWI335594B TWI335594B (en) 2011-01-01

Family

ID=38321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03024A TWI335594B (en) 2006-01-27 2007-01-26 Optical pickup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67496B2 (zh)
JP (1) JP4449912B2 (zh)
CN (1) CN100479040C (zh)
TW (1) TWI33559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1831B (zh) * 2016-12-26 2018-04-21 聚晶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裝置與其相位對焦的校正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6074B2 (ja) 2008-07-11 2013-01-23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バイス
JP2011034652A (ja) * 2009-08-05 2011-02-17 Sharp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光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29781B2 (ja) 1988-02-26 1997-07-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装置
US5066138A (en) * 1988-06-16 1991-11-19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head apparatus
JP2724422B2 (ja) 1990-10-23 1998-03-09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焦点検出装置
KR970008231B1 (en) * 1992-06-03 1997-05-22 Lg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DE19530740A1 (de) * 1995-08-22 1997-02-27 Thomson Brandt Gmbh Optische Abtasteinrichtung
JPH1064080A (ja) 1996-08-21 1998-03-06 Pioneer Electron Corp 非点収差フォーカスエラー信号生成方法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312787B (en) * 1996-09-13 1997-08-11 Ind Tech Res Inst Micro-optic pickup head
KR19980066004A (ko) * 1997-01-17 1998-10-15 김광호 광픽업장치
JP3687939B2 (ja) * 1997-05-22 2005-08-2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778316B2 (ja) * 1997-05-22 2006-05-2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521738B2 (ja) 1998-04-08 2004-04-19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エラー検出装置及びその検出方法
US6072579A (en) * 1998-08-27 2000-06-06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holographic optical element and photodetector
JP2000235716A (ja) 1999-02-10 2000-08-29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光デバイス
JP3518457B2 (ja) 1999-12-16 2004-04-12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光デバイス
TW501116B (en) * 2000-07-05 2002-09-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device, optical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or comprising them
JP2002288856A (ja) * 2001-03-27 2002-10-04 Sharp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4281026A (ja) * 2002-08-23 2004-10-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ヘッド装置及び光情報装置及び光情報再生方法
KR100524986B1 (ko) * 2003-08-26 2005-10-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픽업 및 이를 채용한 광 기록 및/또는 재생기기
JP4311732B2 (ja) * 2004-04-13 2009-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KR101041075B1 (ko) * 2004-11-11 2011-06-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픽업 장치
JP4277005B2 (ja) * 2005-01-26 2009-06-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1831B (zh) * 2016-12-26 2018-04-21 聚晶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裝置與其相位對焦的校正方法
US10235773B2 (en) 2016-12-26 2019-03-19 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calibration method of phase detection autofocus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9114A (zh) 2007-08-01
JP2007200471A (ja) 2007-08-09
CN100479040C (zh) 2009-04-15
US7567496B2 (en) 2009-07-28
TWI335594B (en) 2011-01-01
US20070177484A1 (en) 2007-08-02
JP4449912B2 (ja) 2010-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51313B2 (ja) 光再生装置
JP3778316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841401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7746736B2 (en) Optical head and optical disk device capable of detecting spherical aberration
JP2002358668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スポットの最適集束方法
WO2008041330A1 (fr) Dispositif de lecture
JP2002216372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100717020B1 (ko) 기록층의 두께 변화에 따른 구면 수차를 탐지하고 보상하는광픽업 장치
JP2001101681A5 (zh)
JP200007666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200531059A (en) Optical device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TWI335594B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3613745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対物レンズ
JP3663110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668096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5302253A (ja) トラッキングエラーオフセット補償用光検出領域が形成され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557862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222988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412265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US20120051204A1 (en) Optical pickup
JP200025130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0357342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20050090221A (ko) 트랙 피치가 상이한 광디스크용 광픽업 장치
JP2012178203A (ja) 光学ヘッド
JP3685797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