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524470A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524470A
TW200524470A TW093129336A TW93129336A TW200524470A TW 200524470 A TW200524470 A TW 200524470A TW 093129336 A TW093129336 A TW 093129336A TW 93129336 A TW93129336 A TW 93129336A TW 200524470 A TW200524470 A TW 20052447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rganic
electrode
laye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29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256858B (en
Inventor
Yoshifumi Kato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Jidoshok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Jidoshokki Kk filed Critical Toyota Jidoshokki Kk
Publication of TW200524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24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568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568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6Series electrical configurations of multiple OLE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S428/917Electroluminescent

Description

200524470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有機層係 被夾在一對電極之間’而且本發明也關於一種在基板上包 含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先前技術】 過去,已有使用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以下簡稱有機EL 元件)之顯示器和照明單元被提出。該有機EL元件具有一 結構,且在此結構中,含有一有機發光材料之有機層係被 · 夾於一對電極之間。 但是,即使利用上述之結構,有機EL元件總是不很完 整。例如,至少其中一注入載子(電洞或電子)至有機層之 電極,也需要對用以發光之有機發光區所發射的光具有透 光性(傳輸功能)。有機層需要由可以傳輸自電極注入之載 子、可藉由複合載子產生激發態、及可在從激發態回到基 態時發光之材料製成。因此,用以形成有機EL元件之材料 會極度受到限制,而且在大部分的情形下,除了使用具有 φ 高電阻係數之材料形成透明電極和有機層之外,別無其他 選擇。因此,在有機層中,會有電流密度隨位置不同而改 變的問題產生。下面將說明此機制。 一般而言,在將光發射到有機EL元件外面之發光側上 的電極,係由具有高電阻係數之材料製成的,如ITO (氧化 銦錫),而另一個電極則是由相較於發光側上的電極,其電 阻係數係可忽略的材料製成。因此,考慮沿著有機E L元件 的電流路徑之電阻’通過發光側上的電極之電流路徑長度 200524470 是主要的。 依據上述配置,很明顯地,沿著電流路徑經由靠近電 極終端部份之有機層部份而自發光側電極之終端部份通至 另一電極之電阻會小於經由遠離終端部份之有機層部份而 自終端部份通至另一電極之電阻。換言之,在有機發光層 中,靠近發光側電極終端部分位置之電流密度會大於在有 機發光層中遠離發光側電極的終端部分位置之電流密度。 另一方面,有一種情況係發光側相對側上之電極係由 電阻係數大於發光側電極之電阻係數的材料所製成。在此 情形下,若上述之發光側電極和另一電極相互交換,則上 述之說明仍然成立。 如上所述,要在平面方向上等化有機層之各位置的電 流密度是很困難的。因此’下面的逆現象大槪會發生。 -亮度不均勻性 有機EL元件具有流過大電流的點和流過小電流的點 。因此,就整個有機EL元件而言’會有亮度不均勻的現象 。當電流量增加時,有機E L元件的亮度會增加(參見非專 利參考文獻,在1998年11月30日出版,由NTS公司的 Seizo Miyata 編輯之 ”0rg an ic EL Element and Forefront of its Industrialization”第46-47頁和第9圖)。因此,當有機 EL元件具有大電流流過的點和小電流流過的點時,點之間 的亮度會不同,所以會發生亮度不均勻的現象。 -元件壽命差異性 有機E L元件之流過大電流的點和流過小電流的點之 200524470 間的壽命會不一樣。一般而言,流過大電流的點,其壽命 較短。因此’相較於均勻流過電流之元件,點之壽命較短 ,該有機EL元件的壽命亦較短。此外,由於長期使用,所 以會出現不會發光的點,或亮度比其他點暗之點。 -劣化 因爲有機E L元件具有流過大電流的點和流過小電流 的點,所以會有有機EL元件在某些位置劣化的情形。 -色度不均勻性 0 因爲有機EL元件具有流過大電流的點和流過小電流 的點,所以在含有螢光材料的有機EL元件中會發生 S - S 消滅,或在含有磷光材料的有機EL元件會發生T-T消滅。 因此,在含有許多螢光材料的有機EL元件中,每一個具有 至少一個和其他螢光材料不同的光色和波長之發光,都有 容易流過電流的光點和不容易流過電流的光點之間亮度不 同的情形。結果,會發生色度不均勻的現象。 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有各種不同的習知技術提出 · 。例如,有一種具備許多終端以應用電壓的技術(如,參見 日本未審專利公報第5 - 3 1 5 0 7 3號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和 段落[0 0 02])。但是,因爲裝置的尺寸有限制,如具有有機 EL元件的手機,所以有機EL元件的尺寸也有限制。換言 之,爲了加大有機EL元件的發光面積,所以需要減少終端 部分的總面積。此外’還需要考慮到連接終端和外部驅動 電路之導線的佔用比例。因此,在傳統習知技術中,雖然 -Ί· 200524470 提供許多終端可以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但是該 術很難實際利用。 有一種習知的傳統技術,其將用低電阻係數 之輔助電極配置在用高電阻係數材料製成之電極 ,有一已經揭露的技術,其係將輔助電極個別配 層(上述之有機層)和透明導電膜(上述之電極)之 線相對邊位置(例如,參見日本未審實用設計公報倉 號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雖然傳統技術已被適 但是上述之問題並未完全解決。 有一種已經揭露的傳統技術,其中構成有機 平面中的厚度變化設定爲預定値(例如,參見日本 公報第1 1 - 3 3 9960號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此 一種已經揭露的傳統技術,其中在發光層的每一 調整有機層中發光層(有機發光區)的厚度,以等 方向的亮度(例如,參見日本未審專利公報第1 1 -的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和第1圖)。雖然這些傳統 適當利用,但是藉由製造有機EL元件時之定位, 常難以改變各層的厚度。此外,還需要利用特殊 法’才能達成各層厚度之改變,而且還需要開發 製程方法之製程設備。 有一種已經揭露之關於線光源的傳統技術, 區分割成許多部分,而且每一個發光區都彼此相2 如,參見日本未審專利公報第2 000- 1 7 3 7 7 1號之段 到[0046]和段落[〇〇60]到[006 5 ]。尤其,在該傳統 項傳統技 材料製成 中。例如 置在發光 間的對角 I 5-20294 :當利用, 層之各層 未審專利 外,還有 個位置, 化在平面 40362 號 技術已被 實際上非 的製程方 用以達成 其將發光 ΐ:串聯(例 落[0040] 技術中, 200524470 許多薄膜發光元件(發光區)係串接的,而且每一個薄膜發 光元件的面積大致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等化每一個發 光元件的電流密度。於是,每一個薄膜發光元件的亮度都 會被等化。但是,雖然根據傳統技術所揭露的實施例製作 有機EL元件’可是還是會發生可能會製作出不良品的問題 ,例如,在各發光元件中陰極和陽極短路,或產生不發光 的發光區。此外,因爲發光區之間的區域不會發光,有可 能會在利用有機E L元件當作表面光源時出現不發光區。換 言之,若在實際的產品中有不發光位置,則該產品可能會 被判爲不良品。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機E L元件,其中在有機層的每一個 位置之電流密度實際上大致被等化,而且其很難變成不良 品。本發明也提供一種有機EL元件,其中當被利用當作表 面光源和顯示器元件時,沒有不發光區,或是不發光區不 會被肉眼所確認.。此外,本發明還提供包含上述有機EL 元件之有機EL裝置。 根據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包含許多發光區。每 一個發光區都具有透明的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每一個發 光區都具有夾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之用以發光之有 機層。第一電極的位置實際上是相鄰的。在每一個第一電 極之間都有提供絕緣部分。許多發光區在電性上係串接的 200524470 【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第1圖到第9 C圖,依據一較佳實施例詳細 說明有機EL元件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以下稱之爲有機El 裝置)。在第1圖到第9 C圖中,相似或對應的元件或部分 ,以相似的參考數字表示。第1圖到第9 C圖並未圖示實際 的有機EL元件和實際的有機EL裝置,而是圖示用以說明 那些結構之結構圖,但是有些圖示之尺寸有誇大。 在根據本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 L裝置中,有機e L元件 形成在基板上。該有機EL裝置具有一底部放射結構,且該 結構中,光會自基板側出射。但是,該有機EL元件有可能 具有一頂部放射結構,或光會從基板側和相對基板側兩側 出射之結構。因此,雖然下面主要是說明具有底部放射之 有機EL裝置,但是下面也會額外說明其他結構。 參照第1圖和第2圖,在根據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l 裝置中,有機EL元件1形成在基板9上。有機EL元件分 成許多區域(發光區)T1〜Τη(在第2圖中是T1〜T3),每一 個發光區Τ都彼此相互串接。有機EL元件的每一個發光 區Τ都形成具有一側邊大致平行基板9 一側邊的矩形。 當作第一電極的透明電極1 〇,用以發光的有機層2 〇 ,和當作第二電極的電極3 0,以此順序成層在每一個發光 區Τ之中,使得關於有機層20之透明電極1 0的側邊對應 將光發射到有機EL裝置外之發光側。因爲根據本較佳實施 例之有機EL元件1係底部放射型,所以透明電極1 0、有 機層2 0和電極3 0係依此順序成層在基板9之上。 -10- 200524470 如第1圖和第2圖所示,在有機EL元件1中,絕緣部 分4 0至少會位在相鄰的發光區之透明電極1 〇之間。在電 性相鄰的發光區T之中,發光區T的透明電極1 0電性連接 到其他電性相鄰的發光區T之電極3 0。如上所述,所有的 發光區都是彼此相互串接。 換言之,有機EL元件被分成許多發光區T1…Τη,而 每一個發光區都具有以下之結構。 •透明電極1 0電性連接到其他發光區Τ的電極3 0。 -在實際毗鄰發光區Τ的透明電極1 0之間具有絕緣部分 40 ° -電極3 0連接到電性連接發光區Τ的透明電極1 〇 (在其中 之一發光區,電極3 0並沒有連接到透明電極1 〇)。 -在有機EL元件1的電性終端所提供之發光區Τ中’未 電性連接到其他發光區Τ的電極之該電極會被連接到外部 驅動電路(未圖示)。 下面,將詳細說明每一個構件。絕緣部分4 0至少會配 置在實際毗鄰發光區Τ的透明電極1 〇之間。由於在該位置 提供了絕緣部分4 0,所以絕緣部分4 0會執行下列各功能。 -防止實際毗鄰發光區Τ的透明電極1 〇彼此相互連接。若 發光區的透明電極1 0彼此相互連接,則不會有電流流進有 機EL元件。 -防止單一發光區Τ的透明電極1 〇和電極3 0短路。絕緣 部分4 0會電性覆蓋透明電極1 0的終端’使得可以防止發 光區因發光區Τ的透明電極10和電極30短路而不會發光。 -11- 200524470 爲了更有效地得到上述之功能,配置絕緣部分4 0,使 其覆蓋在透明電極10終端之連接其他發光區Τ之電極30 之一側上。 絕緣部分40最好具有至少下列其中一種功能,即,穿 透從有機EL元件1發射之波長的光之功能(透光功能),反 射上述光之功能(反射功能),和散射上述光之功能(散射功 能)。下面將詳細說明每一種功能。 當絕緣部分4 0具有透光功能時,可以得到下列之作用 和有利的效應。 φ -如第3 Α圖所示,其可以使從有機層2 0終端發射的光和 從透明電極1 0終端發射的光進入透明基板9。因此,由有 機EL元件1中出射的光之數量會增加。 -如第3 B圖所示,其可傳導經透明基板而進入絕緣部分 40的光。 -如第3 C圖所示,當正確地選擇材料,使得絕緣部分4 0 具有不同於相鄰構件之折射率時,進入絕緣部分4 0的光可 能會從發射光之透明基板9的發光平面9 0之法線方向Η φ 出射。如上所述,進入絕緣部分4 0的光的方向有能會改變 成預定方向。因此,可以改善有機EL元件1的光使用率。 在第3 Α圖到第4Β圖中,比其他線粗之箭頭表示光的 行進方向。爲了給予絕緣部分4 0透光功能,使用對於入射 絕緣部分4 0的光具有穿透性之材料,藉由習知方法提供絕 緣部分4〇。第3A圖到第3C圖圖示在有機EL裝置中之絕 緣部分4 0的第一變化例,而第4 A圖和第4 B圖分別圖示 在有機E L裝置中之絕緣部分4 0的第二和第三變化例。 -12- 200524470 當絕緣部分40具有反射功能時,可以將從透明電極 1 0的終端和透明基板9進入絕緣部分40的光’朝向透明 基板9 一側發射(反射)。令有機層20的平面方向爲標準方 向,即,令大致平行有機層2 0的平面爲標準平面。絕緣部 分4 0最好具有可以執行反射功能,以反射入射光之部分 (反射板),使得入射光的行進方向和標準平面之間的角度 不同於出射光的行進方向和標準平面之間的角度。例如’ 如第4A圖所示,絕緣部分40在相對於絕緣部分40和透明 基板9接觸一側之側上具有一不平行於標準平面之反射部 ® 份,以反射在反射部分的光。因此,由於反射部分’關於 標準平面之光的行進方向會改變,例如,使得光可以在透 明基板9之發光平面90的法線方向Η行進。標準平面和光 (光的行進方向)之間的角度,被定義爲標準平面和光之間 的最小角度。換言之,標準平面和光(光的行進方向)之間的 角度,被定義爲光的行進方向和通過光行進方向與標準平 面的交點之某個大量假設線間的最小角度。當提供的標準 平面是不規則的平面時,在透明基板9的厚度方向,將高 · 度平坦化之假設平面對應標準平面。因爲製作有機層20, 使具有大致平坦的形狀,所以,一般而言,大致平行有機 層20的平面都可以是標準平面。 反射光之構件係提供在上述部分之內部或外部,使得 可以達到反射功能。如下所述,若給予電極3 0反射功能, 且電極3 0被提供以接觸絕緣部分40,則也可以達到反射功 Β匕。或者’絕緣部分4 0及其外部(透明基板9的相對側)的 折射率都被調整’使得通過絕緣部分4 〇進入的光全部都反 -13- 200524470 . 射。在本說明書中,當藉由絕緣部分4 0和其他構件(如電 極3 0 )之組合達到反射功能時,即使絕緣部分4 0本身並不 具有反射功能,但是此處仍敘述絕緣部分40具有反射功能。 另一方面,反射功能可以在透明基板9側上之絕緣部 分40上達成。如第4Β圖所示,反射構件被提供在透明基 板9側上之絕緣部分4 0之中,使得從透明基板9側進入的 光全部都反射。因此,可以使在透明基板9中,行進方向 相反於發光平面90的光,在發光平面90的方向行進。此 外,如上所述,入射光的行進方向和標準平面之間的角度 ® ,最好不同於反射光和標準平面之間的角度,其中讓標準 平面大致平行有機層20。因此,在預定方向,從有機EL 元件1射出之一數量的光同樣也會增加,如上所述。 如上所述,當反射功能係在透明基板9側上之絕緣部 分4 0上達成時,從有機層20或透明電極1 0的終端進入絕 緣部分4 0的光最好朝向透明基板9的側邊發射。換言之, 絕緣部分4 0被給予會使部分的光穿透並反射剩餘的光之 半分光鏡功能。爲了具有此半分光鏡的功能,根據習知的 ® 半分光鏡形成方法,將用於半分光鏡之習知材料提供在絕 緣部分40的內部或外部,或將半分光鏡材料提供在透明基 板9接觸絕緣部分40的地方。因此,可以達成反射功能。 或者,可以個別將絕緣部分4 0和透明基板9的折射率 調整到適當値。因此,在絕緣部分40和透明基板9之間的 介面,從透明基板9進入絕緣部分40的光大部分可以全部 反射,而從有機層20進入絕緣部分40的光大部分會發射 -14- 200524470 到透明基板9。 如上所述,當給予絕緣部分4 0半分光鏡的功能時,在 透明基板9相對側上之絕緣部分4 0側被給予反射功能,以 防止光從透明基板9的相對側射出到絕緣部分40的外部。 若給予絕緣部分4 0散射功能,則可能可以將不能被習 知統結構發射的光發射出去。換言之,在有機層20的平面 方向(上述之標準平面)進入絕緣部分40的光,其行進方向 會因散射功能而改變,使得部分的光會發射到有機EL元件 1的外部。 爲了給予絕緣部分4 0散射功能,適當地採用一種可以 給予任意元件散射功能之習知方法,例如,採用下列各種 方法。 -在絕緣部分4 0之中,散佈大量具有折射率不同於絕緣部 分4 0之小珠球。 -藉由微處理法,如絕緣塗料法和噴砂法,在絕緣部分4 0 的表面上形成大量用以散射之透鏡。 -藉由印刷法,在絕緣部分4 0的表面上,大量形成用以散 射之散射點。 其次’下面將說明絕緣部分4 0的材料和形狀。若絕緣 材料可以隔絕實際相鄰的透明電極1 〇,則可以適當地採用 習知的絕緣部分當作絕緣部分4 0。當給予絕緣部分4 0上 述之功能時,絕緣部分4 0可以根據上述條件作適當地修正 〇 滿足上述條件之材料包含透明聚合物、氧化物和玻璃 -15- 200524470 。更具體來說’較佳之透明聚合物包含聚亞醯胺、氟化聚 亞酸胺、氟/化物系樹脂、polykinon、聚嚼哩、具有環狀結 構之聚儲烴、polyalyrate、聚碳酸酯、polysalfine、和梯型 聚矽氧烷。 較佳之氧化物包含Si02、Al2〇3、Ta2 03、Si3N4、摻氟 Si 〇2、Mg O和Yb03 ’這些爲可以藉由蝕刻處理之較佳材料 範例。因爲這些材料可以很容易藉由蝕刻處理,所以絕緣 部分40可以具有任意(較佳)形狀。 再者,因爲絕緣部分4 0可以藉由光阻法處理,以具有 任意形狀,所以除了上述材料之外,最好還要採用具有光 敏性及其硬化結果之光阻。 因爲有機層2 0會因水和氧而劣化,所以最好採用其含 水量等於或小於百分之0 · 1重量比,而透氣係數(日本工業 標準 K7126)等於或小於 lxl(K13cc· cm/cm2· s· cmHg 之材 料。該材料包含非有機氧化物、非有機氮化物及非有機氧 化物和非有機氮化物的組合。 絕緣部分4 0係使用這些材料,藉由習知的薄膜形成法 ,如氣相沉積法或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在透明基板9之 上。 當絕緣部分4 0與每一個實際相鄰發光區τ的透明電極 1 0時電性絕緣’任何形狀的絕緣部分4 0都可接受。此外 ,如上所述,絕緣部分4 0最好具有可以覆蓋在連接其他發 光區T的電極3 0側上之透明電極1 〇終端的形狀。因此, 絕緣部分4 0的厚度最好大致和透明電極1 〇相同。 -16- 200524470 再者,如第1圖所示’當採用大致爲矩形的基板9時 ,絕緣部分4 0大致具有側邊平行透明基板9的側邊之矩形 。當提供如上所述之絕緣部分40時’如第1圖所示’發光 區T實際上係串聯配置。因此,發光區T很容易彼此相互 電性連接,換言之,因爲實際相鄰的發光區T也是彼此相 互電性連接,所以電性相鄰的發光區T之間的距離可以最 小化。 絕緣部分4 0的寬度,即相鄰的發光區T之間的距離最 好可以夠小,使肉眼也分辨不出,而且,一般都等於或小 於3 0 0 μιη。此外,當採用散射板,而且給予絕緣部分4 0上 述的散射功能和上述反射功能時’絕緣部分4 0的寬度等於 或小於5 0 0 μηι。 其次,下面將說明除了絕緣部分4 0以外之有機E L元 件1和有機EL裝置之構件。在每一個發光區Τ之中,依 序成層透明電極1〇、有機層20和電極30,而且如上所述 ,每一個發光區Τ都彼此相互串接。因此,在每一個發光 區Τ之中都流過相同量的電流。 每一個發光區τ的有機層2 0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層結構 ,而且最好是相同的層結構。再者,在每一層有機層2 0中 所包含之材料,與其他發光區Τ中之類似層的材料大致相 同,而且最好是相同。每一層的厚度與其他發光區Τ中之 類似層的材料大致相同,而且最好是相同。由於是採用此 種結構,所以當在每一個發光區Τ中流過相同的電流量時 ,會發射具有相同亮度的光(例如,參考非專利參考文獻, -17- 200524470 在1998年11月30曰出版,由NTS公司的SeizoMiyata編輯 之 Organic EL Element and Forefront of its Industrialization" 第46-47頁和第9圖)。 在上述中’類似層表示具有相同功能的層。例如,當 每一個發光區都具有依序成層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子 傳輸層之結構日寸’電洞傳輸層、發光層和電子傳輸層係個 別彼此相互比較。大致包含相同的材料意思是至少包含材 料之架構是相同的,較佳材料具有一個或一些不同的取代 物,而期望是相同的材料。此外,材料的內含物最好是相 同的,而且含有材料的方式或膜形成法最好是相同的。再 者,當建構上述的有機層時,從每一個發光區發射的光最 好大致相同。大致相同的有機發光材料包含具有大致相同 發光峰値波長、大致相同峰値圖案和大致相同亮度對電流 的關係之有機發光材料。同理,大致相同的材料包含具有 等效載子傳輸性能、等效載子注入性能、等效離子化電位 或等效電子親和力之材料。 當有機層20包含許多發光顏色(發光峰値)個別不同於 至少一個其他有機發光材料之有機發光材料,以發射具有 許多波長的光時,由於採用上述之結構,所以從每一個發 光區T發射的光之每一個波長的強度大致上都是相同的。 這是因爲在每一個發光區T中流過相同大小的電流。因此 ,表示成光波長顏色混合之發光顏色,在每一個發光區T 中變得都相同。 下面,將說明建構發光區T的每一層。有機層2 0係位 -18- 200524470 在透明電極1 〇和電極3 0之間。有機層2 0包含當在電極 1 〇和3 0之間施加電壓時,會發光之有機發光材料。在習 知有機EL元件中,有機層20符合具有習知層結構和習知 材料之習知層。此外,有機層2 0係藉由習知的製造方法製 造。 換言之,有機層20至少執行一次下面的功能,而且具 有薄層狀結構。每一層都可具有功能,或是只有單層才可 具有下面的功能。 電子從電極(陰極)注入之電子注入功能,即電子注入特 性。 電洞從電極(陽極)注入之電洞注入功能,即電洞注入特 性。 -至少傳輸電子和電洞其中之一種之載子傳輸功能,即載 子傳輸特性。傳輸電子之功能係被描述爲電子傳輸功能(電 子傳輸特性)’而傳輸電洞之功能係被描述爲電洞傳輸功能 (電洞傳輸特性)。 -使注入和傳輸的電子和電洞複合,產生激子(轉變成激發 態),然後在回到基態時發光之發光功能。 當透明電極1 0係陽極時,可以形成有機層20,使得 從透明電極1 0依序成層電洞注入傳輸層、發光層、和電子 注入傳輸層。 電洞注入傳輸層係將電洞從陽極傳輸到發光層之層。 用以形成電洞注入傳輸層之材料係選擇自小分子材料,如 金屬駄花青’其中包含銅酞花青和四(特丁基)銅酞花青、 -19- 200524470 讀 非金屬酞花青、喹ργ啶化合物、151_雙(4_二對甲苯氨基)環 己烷、及包含N5n,-二苯基-n,N,-雙(3-甲基苯基)m鈴苯 基-4,4 -一兀肢和N,N,-二_(1_萘基)-N,N’-二苯基- ΐ,ι,-聯苯 基—4,4 ’ —二元胺之芳族胺;聚合物材料,如聚噻吩和聚苯胺 •’聚噻吩齊聚物材料;及其他用以傳輸電洞之現存材料。 發光層爲將傳輸自陽極側的電涧和傳輸自陰極側的電 子複合以轉成激發態,然後在從激發態回到基態時發光之 層。採用螢光材料和磷光材料作爲發光層的材料,或者, 含有摻雜物的主材料(螢光材料及磷光材料)。 鲁 用以形成發光層之材料係選自小分子材料,如9,1 〇 _ 二烯丙基蒽衍生物、嵌二萘衍生物、六苯並苯衍生物、二 萘嵌苯衍生物、1,1,4,4 -四苯基丁二烯、三喹啉並酸鹽) 鋁合成物、三(4-甲基-8-喹啉並酸鹽)鋁合成物、雙(8-喹啉 並酸鹽)鋅合成物、三(4 -甲基-5-三氟甲基-8-喹啉並酸鹽) 鋁合成物、三(4 -甲基-5 -氰基-8_喹啉並酸鹽)鋁合成物、雙 (2 -甲基-5-三氟甲基-8-喹啉並酸鹽)[4-(4-氰苯基)酚鹽]鋁 合成物、三(8 -喹啉並酸鹽)銃合成物、二[8气對位甲苯磺醱)· 氨基喹林]鋅合成物、二[8 -(對位甲苯磺醯)氨基喹林]鎘合 成物、1,2,3,4 -四苯基環戊二烯、五苯基環戊二烯、聚-2,5-二庚氧基-對位苯基乙烯、香豆素系螢光物質、二萘嵌苯系 螢光物質、吡喃系螢光物質、蒽酮系螢光物質、樸啉系螢 光物質、喹吖啶系螢光物質、N,N ’ -二烴基取代喹吖啶系螢 光物質、萘二甲醯亞胺系螢光物質、和N,N,-二烴基取代吡 咯並吡咯系螢光物質;聚合物材料,如多氟烯、多對苯乙 -20- 200524470 稀撐和聚_吩;及其他現存的發光材料。當採用主客型結 構時’自這些材料適當地選擇主材料和客材料(摻雜物)。 電子注Λ傳輸層係將電子從陰極(在較佳實施例中爲 ®極30)傳輸到發光層之層。用以形成電子注入傳輸層之材 料包含2-(4-聯苯基广5-(4-特丁苯基mo噁二唑、2,5_雙 (卜萘基)-1,3,4 -噁二唑、噁二唑衍生物、雙(丨〇 _羥基苯並[h ] 喹啉並酸鹽)鈹合成物和三唑化合物。 在有機層20中,可以提供習知層,如用於習知有機發 光層中的緩衝層、電洞阻擋層、電子注層和電洞注入層。 這些層都可使用習知材料,藉由習知製造方法形成。例如 ’ S子注入傳輸層可以分成用以執行電子注入功能之電子 注入層’和用以執行電子傳輸功能之電子傳輸層,而且可 以形成層狀。用以形成各層之材料係根據各層之功能,適 當地選擇自習知材料,或選擇自上述用以形成電子注入傳 輸層之材料。 其次,下面將一起說明透明電極1 0和電極3 0。電極 對的其中之一的功能係當作陽極,而另一個的功能係當作 陰極。每一個發光區T的陽極係連接到電性相鄰的(最好實 際相鄰)發光區T之陰極,而每一個發光區τ的陰極則連接 到另一個電性相鄰的發光區T之陽極。 陽極係將電洞注入到有機層20之電極。用以形成陽極 之材料可以提供陽極上述之特性,而且通常係選擇自習知 材料,如金屬、合金、導電的化學化合物、和這些材料的 混合物。製作陽極,使得接觸陽極之表面的功函數等於或 -21- 200524470 大於4eV 。 用以形成陽極之材料選擇自下列材料··金屬 如IΤ Ο (氧化銦錫)、IZ 0 (氧化銦鋅)、氧化錫、氧 化鋅鋁;金屬氮化物,如氮化鈦;金屬,如金、 銅、錦、鎳、鈷、錯、鉻、鉬、鶴、趣、和銀; 的合金;碘化銅的合金;及導電的聚合物,如聚 噻吩、聚tt略、聚(3 -甲基噻吩)和聚苯硫。 當透明電極1 0係陽極時,對輸出光的透光率 1 〇%。當發射可見光範圍的光時,最好採用在可 具有很高透光率之ITO。 當電極3 0係陽極時,電極3 0最好形成當作 。在此情形下,自上述材料適當選擇具有將射向 反射之功能的材料,而且通常係自金屬、合金和 物選擇。 陽極可以只使用上述材料其中之一或一個以 材料的混合物形成。此外,陽極還可具有包含由 或不同組成構成的許多層之多重層結構。 陽極的厚度範圍通常係5nm到Ιμιη、lOnm^ 佳’ 10nm到500nm爲較佳,l〇nm到300nm爲更 ^ 則爲 1 0 n m 到 2 0 0 n m。 陽極係使用上述材料,藉由習知的薄膜形成 如職鍍法、離子電鍍法、真空氣相沉積法、旋佈 束藏相沉積法。陽極的片電阻宜等於或小於數百丨 佳之範圍爲5到5 Ο Ω / □。 氧化物, 化鋅和氧 鉑、銀、 這些金屬 苯胺、聚 通常大於 見光範圍 反射電極 外部的光 金屬化合 上之上述 相同組成 β 1 μ m 爲 佳,而期 法形成, 法和電子 ]/□,更 200524470 陽極的表面可以藉由UV臭氧清洗或電漿清洗 洗。爲了防止在有機EL元件中產生短路或缺陷,可 形成之後,藉由製作更細小的直徑之方法或拋光之 控制表面粗糙度的均方根値等於或小於20nm。 陰極係將電子注入到有機層20 (在上述之層結 電子注入傳輸層)之電極。對於用以形成陰極之材料 用金屬、合金、導電的化學化合物或這些材料的混 而且每一個都具有小於4 · 5 eV的功函數,用以增加 入的效率,功函數通常等於或小於4.0eV,而典型等 於 3 · 7 e V。 上述用於陰極之材料,包含鋰、鈉、鎂、金、 、銘、銦、錦、錫、釘、欽、鑑、絡、紀、銘-絡合 -鋰合金、鋁-鎂合金、鎂-銀合金、鎂-銦合金、鋰-、鈉-鉀合金、鎂和銅的混合物、及鋁和氧化鋁的混 陽極所採用的材料也可以用於陰極。 當電極3 0係陰極時,具有可以將發射到外部的 之功能的材料最好選擇自上述之材料,而且通常選 、金合和金屬化合物。 當透明電極1 0係陰極時,對輸出光的透光率設 。例如,採用使導電透明氧化物成層在類微膜之鎂-上所形成之電極。此外,爲了防止發光層在藉由濺 導電氧化物時,被電漿傷害,在陰極和有機層2 0之 加入銅酞花青之緩衝層。 陰極可以只使用上述材料其中之一或一個以上 技術清 以在膜 方法, 構中的 ,其採 合物, 電子注 於或小 銀、銅 金、鋁 姻合金 合物。 光反射 擇金屬 爲10% 銀合金 鍍處理 間提供 之上述 -23- 200524470 材料形成。例如,當將5 %到1 0 %的銀或銅加入鎂時,可以 防止陰極氧化,而且陰極與有機層2 0的黏著性也有增加。 陰極可具有包含由相同組成或不同組成構成的許多層 之多重層結構。例如,陰極可以具有下列幾種結構。 -由抗腐蝕金屬製成之保護層,提供在沒有接觸有機層20 之陰極的部分之上,以防止陰極氧化。最好使用銀和鋁當 作用以形成保護層之材料。 -將功函數很小之氧化物、氟化物、或金屬化合物插在陰 極和有機層2 0的介面。例如’陰極用的材料爲鋁,而氟化 鋰或氧化鋰則插在介面。 陰極係藉由習知方法形成,如真空氣相沉積法、濺鍍 法 '離子化氣相沉積法、離子電鍍法或電子束沉積法。陰 極的片電阻宜等於或小於數百Ω /□。 其次,將說明在有機EL元件1中宜被使用之層和構件 。爲了不要使透明電極1 〇和電極3 0短路,在有機層2 0的 外圍提供絕緣層。絕緣層的提供也可以防止電性相鄰的發 光區Τ之透明電極10和電極30接觸有機層20。在習知有 機EL元件中用以形成絕緣部分之材料,最好也被採用當作 用以形成絕緣層之材料。例如,採用上述用以形成絕緣部 分4 0之材料。採用習知的形成法當作形成法,例如,採用 濺鍍法、電子氣相沉積法、和化學氣相沉積法。 再者,絕緣部分4 0可以當作絕緣層的一部分。換言之 ,如第5圖所示,提供絕緣部分4 0,使之接觸透明電極1 〇 的終端和有機層2 0的部分終端(即側邊)。第5圖圖示在有 200524470 機E L裝置中之絕緣部分4 0的第四其他範例。 如上所述’最好要防止相鄰的發光區T之透明電極1 〇 和電極3 0接觸有機層2 〇。若電性相鄰的發光區τ之透明 電極1 Q和電極3 0接觸有機層2 0,則電流幾乎從接觸位置 流到電極對(若陽極接觸有機層2 0,則爲陰極,若陰極接觸 有機層2 0,則爲陽極)。因此,整個發光區τ很有可能都 不會發光。 可提供輔助電極。輔助電極電性連接到陽極或陰極, 而且係由體電阻係數(volume resistivity)小於連接到輔助鲁 電極之電極的材料製成。當輔助電極係由該種材料製成時 ,有提供輔助電極之總電極的體電阻係數會減少,因此, 與沒有提供輔助電極的情形相較,可以減少每一個有機層 2 0的發光點之電流量間的最大差異。 用以形成輔助電極的材料包含鎢(W)、鋁(A1)、銀(Ag) 、鉬(Μ 〇 )、鉅(T a )、金(A u )、鉻(C r)、鈦(T i)、鈸(N d )和這 些金屬的合金。這些合金的範例包含Mo-W、Ta-W、Al-Ta 、Al-Ti、Al-Nd、和Al-Zr。再者,輔助導線層之構件的材 ® 料最好選擇自金屬和矽的化合物,如TiSi2、ZrSi2、HfSi2 、VSi2、NbSi2、TaSi2、CrSi2、WSi2、CoSi2、NiSi2、PtSi 和P d2 S i。或者,輔助導線層可具有金屬和矽的化合物成層 之結構。 雖然輔助電極可以爲由上述材料製成之單層膜,但是 輔助電極最好爲具有兩層或以上之多重層膜,以加強膜的 穩定性。多重層膜係使用上述金屬或其合金形成。例如, -25- 200524470 在三層之情形下,層的組合包含Ta層、Cu層和Ta層的組 合,及Ta層、A1層和Ta層的組合。在二層之情形下,層 的組合包含A1層和Ta層的組合,Cr層和Au層的組合、 Cr層和A1層的組合,及A1層和Mo層組合。另〜方面, 膜的穩定性意思是膜很難被鈾刻時所採用之液體腐蝕,而 仍能保持其體電阻係數。當輔助電極係由Cu和Ag製成時 ,雖然輔助電極的體電阻係數很小,但是輔助電極很容易 被腐触。因此,將由抗腐触金屬,如Ta、Cr和Mo,製成 之膜成層在Cu和銀或兩者的金屬膜之上部分或下部分之 上,可以增強輔助電極的穩定性。 輔助電極的厚度範圍通常爲100nm到幾十μηι,其中以 2 0 n m到5 μ m爲佳,若輔助電極的厚度小於1 〇 〇 n m,則電阻 値很大,所以該厚度不適用於輔助電極。另一方面,若輔 助電極的厚度大於1 〇 μηι,則很難將輔助電極平坦化,所以 在有機EL元件1中可能會產生缺陷。 輔助電極的寬度以2μΓη到1〇〇〇μηι爲佳,而5μιη到 3 0 0 μηι爲更佳。若輔助電極的寬度小於2 μηι,則輔助電極 的電阻値很容易增加。另一方面,若輔助電極的寬度大於 1 0 0 μιη,則輔助電極很可能會阻止光發射到外部。 有機EL元件1可以藉由鈍化膜和密封罐保護,以保護 有機層2 0免於外部空氣的侵蝕。 鈍化膜係一種提供在透明基板9的相對側上之保護層 (密封層),以防止有機EL元件1與氧氣和水份接觸。鈍化 膜所採用的材料包含聚合物有機材料、非機材料、還有光 -26- 200524470 塑樹脂。上述材料的其中之一或一個以上的上述材料可被 用以當作保護層的材料。保護層可以具有單層結構或多重 層結構。鈍化膜的厚度要夠厚,才能阻擋來自外部的水份 和氣體。 聚合物有機材料的範例包含氟系樹脂,如氯三氟乙烯 聚合物、二氯二氟乙烯聚合物和氯三氟乙烯聚合物的共聚 物、及二氯二氟乙烯聚合物、丙烯系樹脂、如聚甲基異丁 烯酸酯和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矽酸樹脂、環氧矽酸樹 脂、聚苯乙烯樹脂、聚酯樹脂、聚碳酸樹脂、聚醯胺樹脂 、聚亞醯胺樹脂、聚醯胺-亞醯胺樹脂、聚對二甲苯樹脂、 聚乙烯樹脂、及聚苯烯氧化物樹脂。 無機材料包含聚矽甲烷、鑽石薄膜、非晶質氧化矽、 電性絕緣玻璃、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碳化物和 金屬硫化物。 密封罐係一種由密封構件構成之構件,如密封板和密 封容器,用以阻擋來自外部的水份和氧氣。密封罐可以提 供在背面側上和電極側上(透明基板9的相對側上),或可 以覆蓋整個有機EL元件1。只要密封構件可以密封住有機 E L元件1,以阻擋來自外部的水份和氣體,密封構件的厚 度、形狀和尺寸都沒有限制。玻璃、不銹鋼、金屬(鋁等) 、塑膠(多氯三氟乙烯、聚酯、聚碳酸等)及陶瓷,都可以 被採用當作密封構件的材料。 當將密封構件提供在有機EL元件1上時,可以適當地 採用密封劑(黏著劑)。當整個有機EL元件都被密封構件覆 -27- 200524470 蓋時,密封構件可藉由熱熔化,而不採用密封劑。紫外光 固化樹脂、熱固化樹脂、和雙成份固化樹脂都可採用當作 密封劑。 在鈍化膜或密封罐和有機EL元件1之間的空間插入水 份吸附層。水份吸附層並沒有特別限制,水份吸附層的範 例包含氧化鋇、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鈣、硫化鈉、硫化 鈣、硫化鎂、五氧化磷、氯化鈣、氯化鎂、氯化銅、氟化 絶、氟化鈮' 溴化鈣、溴化釩、分子篩、沸石和氧化鎂。 在鈍化膜和密封罐中可以塡入不活潑的氣體。該不活 潑的氣體係不會與有機EL元件1反應的氣體,而且係採用 稀有氣體,如氦氣和氬氣。 其次,下面將說明基板9。基板9係一個類平板構件 ,用以支撐有機EL元件1。因爲有機EL元件1很薄,所 以有機EL元件1要由製造當作有機EL裝置一部分之基板 9支撐。 因爲基板9係有機E L元件1會成層在其上之構件,所 以基板9最好具有平坦的平面。當基板9係位在對於有機 層2 0之發光側上時,基板9對發射的光必須是透明的。因 爲有機E L元件1係底部發光型元件,所以基板9係透明的 ,而位在接觸有機E L元件1之基板9的平面相對側上之基 板9的平面9 0係對應發光平面。 若基板具有上述功能,則可採用習知基板當作基板9 。通常係選擇陶瓷基板,如玻璃基板、矽基板和石英基板 、及塑膠基板。此外,也可採用金屬基板和金屬箔形成在 -28- 200524470 基座材料周圍基板。再者,還可採用由許多相同或不同種 類的基板組合形成之合成板構成的基板。 上述較佳實施例顯示底部發光型有機EL裝置,其中透 明電極1 0、有機層2 0和電極3 0依序成層在基板9上。但 是,有機EL元件1並不包含形成之基板9。在此情形下, 有機EL元件1從起始階段製造就沒有使用基板9,或有機 EL元件1之製造可以藉由習知的基板移除技術,如蝕刻, 在製造有機EL裝置之後,再移除基板9。此外,如上所述 ’有機EL裝置可以建構成正面發光型或光從裝置兩側發射 之裝置。 其次,下面將說明有機EL元件1的製造方法。下面說 明在基板9上製造有機EL元件1的範例(製造有機EL裝置 的範例)。 使用上述之薄膜形成法和上述之材料,藉由在基板9 上適當地形成建構有機EL元件的每一層,製造有機EL裝 置。但是,有機EL裝置也可以下列方式製造。 例如,有機E L裝置如第6 A圖到第6 E圖製造。如第 6 A圖所示,用以形成透明電極1 〇之材料的層1 〇,,係藉由 上述之透明電極的沉積法,形成在其表面形狀大致爲矩形 之類平板基板9之上。然後,如第6 b圖所示,自層1 〇 |移 除部分4 0 ’,以提供絕緣部分4 0。如第6 B 1圖所示,部分4 0 1 大致具有側邊平行基板9的側邊之矩形區域。可以適當採 用習知的方法來當作移除方法,例如,藉由硏磨或蝕刻、 機械性地移除部分的層1 0 ’。或者,在移除部分4 0 '之前, -29- 200524470 在不提供絕緣部分4 0之部分的層1 ο ’上提供遮罩,而在移 除部分4〇|之後移除該遮罩。然後,如第6C圖所示,藉由 上述用以形成絕緣部分4 0之方法,將上述用於絕緣部分 4 0之材料形成在空間4 0 '之中,以形成絕緣部分4 0,因此 可以彼此相互絕緣每一個發光區T。 如第6 D圖所示,在形成絕緣部分4 0之後,在透明電 極10之上形成有機層20。有機EL層20並非提供在整個 透明電極1 0上。提供有機EL層20 ’以在平行基板9側邊 的其中至少一側邊上曝露透明電極1 〇的表面(在基板9的 相對側上之表面)。以下,將透明電極1 〇的曝露部分以參 考數字l〇e表示。爲了提供上述透明電極10的曝露部分 1 〇 e,需要將透明電極1 0分成2個部分,一個部分係有有 機EL層2 0提供於其上,另一個部分則無有機EL層20提 供於其上。因此,可以採用用以在微小區域中形成有機層 之習知的膜形成方法。例如,在遮蔽無有機層2 0提供於其 上的部分之後,成層有機層20,然後移除遮罩。或者,選 擇可以藉由印刷法成層之材料,藉由習知的細微印刷技術 形成有機層2 0。 如第6E圖所示,在形成有機層20之後,提供電極30 ,以使其自有機層2 0越過絕緣部分4 0,延伸到另一發光 區T之透明電極10的曝露部分l〇e。在有機層20之上提 供電極3 0,使其緊密接觸有機層2 G。電極3 0之提供,可 電性連接到在有機層2 0的終端和相鄰發光區τ的曝露部分 1 0 e之間之相鄰發光區Τ的透明電極1 〇。換言之’電極3 0 -30- 200524470 至少電性連接到相鄰發光區T的透明電極1 0之部分 部分1 0 e。因此,每一個發光區Τ的電性都彼此相互 或者,在有機層20上之部分的電極30可藉由 件,而非藉由電極3 0,連接到相鄰發光區T的透明’ 之部分的曝露部分10e。 如上所述,最好可以將習知的保護層提供在上 之有機EL元件(有機EL裝置)之上。 不用那些製程(示於第6A圖到第6C圖之製程) 絕緣部分4 0形成,事先只在發光區T上成層透明1 ,而且絕緣部分4 0可以成層在基板9之區域1 4 ’上 於第7A圖和第7B圖之第一變化範例。另一方面, 分4 0可以事先成層在區域14’上,然後將透明電極] 在發光區T上,如示於第8A圖和第8B圖之第二變 。再者,不用示於第6A圖到第6C圖之製程,引入 9A圖到第9C圖之製程,以在基板9之預定位置上 形成透明電極1 〇和絕緣部分4 0。下面將說明製造 第三變化範例,其中以第9 A圖到第9 C圖之製程取 第6 A圖到第6 C圖之製程。 在製程中,如第9A圖所示,製備具有絕緣特性 矩形表面之類平板基板9 ’。自基板9 ’移除要在基板 供透明電極1 〇之部分(以下稱爲區域t),使得對應 之基板9 ’的剩餘部分比基板9 ·的其他部分薄。因此 9’形成示於第9B圖之形狀,而形成基板9。換言之 部分或凸出物變成絕緣部分4 0。換言之,基板9 ·對 -3 1 - 的曝露 串接。 其他構 極1 0 述製造 ,直到 1極ίο ,如示 絕緣部 〇成層 化範例 示於第 ,分別 方法的 代示於 和大致 9’上提 區域t ,基板 ,其他 應用於 200524470 發光區之區域t的部分比對應用於絕緣部分40之區域的部 分薄,因此可以形成絕緣部分4 0。然後,如第9 C圖所示 ,將透明電極1 0成層在區域t上。接著,執行和第6 D圖 到第6 E圖所示相同之製程。 如上述之製程,不需要在基板9上獨自提供絕緣部分 40。此外,因爲對應發光區T的基板很薄,所以裝置會變 薄。 在上述製造方法之第9C圖的製程中,將透明電極1〇 提供在區域t,即形成在基板9中之凹槽中。但是,所有或 部分的有機層20被提供在凹槽中。因此,絕緣層(絕緣部 分4 0)被提供在有機層20的外圍,使得可以得到上述有利 的效果。 其次,下面將說明上述有機EL元件(有機EL裝置)之 作用和有利的效果。在提供有機EL元件1電性終端之發光 區中,沒有電性連接到其他發光區T電極之電極,則是連 接到外部驅動電路。當電壓藉由外部驅動電路應用到有機 EL元件時,電壓也會應用到每一個發光區T。在此情形下 ,因爲每一個發光區都是彼此相互串接,所以流過每一個 發光區之電流量都相同。 此外,由於有絕緣部分,所以透明區域並沒有彼此相 互連接。因此,幾乎不可能發光區沒有電流流過。此外, 因爲透明電極係被絕緣部分圍繞’所以幾乎不可能每一個 發光區的陽極和陰極會短路。 如上所述,根據較佳實施例,流過有機EL元件之每一 -32- 200524470 個發光區的電流量大致相同。因此,每一個發光區都具有 大致相同的売度和色相,所以可以解決上述在發明背景中 所說明之傳統技術的問題。 絕緣部分具有透光功能、反射功能或散射功能。因此 ’大致上沒有不在發光面發光之位置。換言之,亮度的不 均勻性很小,而且不發光部分存在的可能性(機率)也很小 ’所以可以實際使用有機EL元件和有機EL裝置。 上述的較佳實施例係說明在其整個區域上發光且適用 於光單元和背光之有機EL元件。但是,上述之有機EL元 件可以應用到採用主動矩陣模式或被動矩陣模式之有機 EL顯示器的各畫素或各子畫素。 本範例和實施例已斟酌說明,但並非侷限於此,而且 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處所詳細說明的,而是可以在所附申 請專利範圍之範圍內作修正。 【圖式簡單說明】 被認爲是最新之本發明的特徵特別說明在所附的申請 專利範圍之中。本發明之目的和優點將參照下面較佳實施 例的說明和附圖而有深入的瞭解,其中: 第1圖爲根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 L裝置的結構 透視圖; 第2圖爲根據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 L裝置的結構橫截面 圖; 第3 A圖到第3 C圖爲根據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L裝置 中,絕緣部分之第一變化範例的橫截面圖; -33- 200524470 第4 A圖爲根據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 L裝置中,絕緣部 分之第二變化範例的橫截面圖; 第4B圖爲根據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L裝置中,絕緣部 分之第三變化範例的橫截面圖; 第5圖爲根據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L裝置中,絕緣部分 之第四變化範例的橫截面圖; 第6A圖到第6E圖爲根據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L裝置 的製程範例圖; 第7A圖和第7B圖爲根據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L裝置 的製程第一變化範例圖; 第8A圖和第8B圖爲根據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L裝置 的製程第二變化範例圖;及 第9A圖到第9C圖爲根據較佳實施例之有機EL裝置 的製程第三變化範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有機EL元件 9 基板 9· 基板 10 透明電極 10' 層 1 0e 曝露部分 14' 區域 20 有機層 30 電極 -34- 200524470 40 絕 緣 部 分 40’ 部 分 90 發 光 平 面 T 發 光 區 t 區 域
-35-

Claims (1)

  1. 200524470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包含: 許多各自具有透明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發光區 ,每一個發光區都具有夾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用 以發光之有機層,其中第一電極的位置實際上是相鄰的 ;及 提供在第一電極之間的絕緣部分,其中許多發光區 在電性上係串接的。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絕緣 部分具有將發射自有機層的光透射之透光功能。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絕緣 部分具有可以將發射自有機層的光散射之散射裝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絕緣 部分具有至少可以反射部分發射自有機層的光之反射裝 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有機 電致發光元件係提供在透明基板上,絕緣部分至少在透 明基板的相反側上具有反射裝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有機 電致發光元件係提供在透明基板上,絕緣部分至少在透 明基板側上具有反射裝置,該反射裝置可以透射部分的 光’該反射裝置可以將其餘的光反射。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該有 機電致發光元件具有光會自其發出的發光平面,該反射 -36- 200524470 裝置會反射進入絕緣部分的光,使得平行發光平面的標 準平面和進入絕緣部分的光之間的角度,不同於標準平 面和反射光之間的角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之一 發光區的第二電極電性連接到電性相鄰發光區之第一電 極。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配置 絕緣部分,以在第二電極連接到電性相鄰發光區的第一 電極側上覆蓋第一電極的終端。 1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電性 彼此相鄰之發光區,實際上係彼此相鄰的。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還包含提 供在有機層外圍,以防止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短路之絕 緣層。 1 2 ·如申g靑專利範圔第丨〗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絕緣 部分當作絕緣層。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每一 個發光區的有機層都大致具有相同的層結構,構成每一 個發光區之有機層各層,都大致包含和其他發光區之類 似層相同的材料,構成每一個發光區之有機層各層的厚 度’大致和其他發光區之類似層的厚度相同。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絕緣 J分的厚度大致和第一電極的厚度相同。 1 5 . —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含·· -37- 200524470 大致具有矩形形狀之基板;及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提供在該基板上之有機 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形成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每一個發 光區,以具有其側邊大致平行基板側邊之矩形形狀。
    -38-
TW093129336A 2003-10-02 2004-09-29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256858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44874A JP2005116193A (ja) 2003-10-02 2003-10-02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当該素子を備えた有機電界発光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24470A true TW200524470A (en) 2005-07-16
TWI256858B TWI256858B (en) 2006-06-11

Family

ID=34309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29336A TWI256858B (en) 2003-10-02 2004-09-29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11422B2 (zh)
EP (1) EP1521305A2 (zh)
JP (1) JP2005116193A (zh)
KR (1) KR100635901B1 (zh)
CN (1) CN100431391C (zh)
TW (1) TWI2568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19534B2 (ja) * 2003-11-25 2010-02-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発光セル、当該セルを用いた発光デバイス、当該発光デバイス用の筐体、発光セルの製造方法、発光ユニット、当該ユニットを用いた発光デバイス、及び当該発光デバイス用の筐体
WO2006015567A1 (de) 2004-08-13 2006-02-16 Novaled Ag Schichtanordnung für ein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DE502005002342D1 (de) * 2005-03-15 2008-02-07 Novaled Ag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DE502005002218D1 (de) 2005-04-13 2008-01-24 Novaled Ag Anordnung für eine organische Leuchtdiode vom pin-Typ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JP2008544509A (ja) * 2005-06-16 2008-12-04 シーメ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有機ライン検出器および有機ライン検出器の製造方法
EP1739765A1 (de) 2005-07-01 2007-01-03 Novaled AG Organische Leuchtdiode und Anordnung mit mehreren organischen Leuchtdioden
DE502005004675D1 (de) * 2005-12-21 2008-08-21 Novaled Ag Organisches Bauelement
EP1804309B1 (en) * 2005-12-23 2008-07-23 Novaled AG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layer structure of organic layers
EP1808909A1 (de) 2006-01-11 2007-07-18 Novaled AG Elekrolumineszente Lichtemissionseinrichtung
EP1848049B1 (de) * 2006-04-19 2009-12-09 Novaled AG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DE102006027291B4 (de) * 2006-06-13 2010-06-17 Leonhard Kurz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trukturierten Schichtenfolge auf einem Substrat
DE102006027292B4 (de) * 2006-06-13 2010-06-17 Leonhard Kurz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trukturierten Schichtfolge auf einem Substrat
JP4438782B2 (ja) * 2006-08-23 2010-03-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US8339031B2 (en) 2006-09-07 2012-12-25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Substrate for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use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is substrate,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1548582B (zh) 2006-11-17 2012-11-14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用于有机发光装置的电极、其酸蚀刻以及包括它的有机发光装置
WO2008064717A1 (de) * 2006-11-30 2008-06-05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Struktur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ausfallsicherung einer led- oder oled-kette
FR2913146B1 (fr) * 2007-02-23 2009-05-01 Saint Gobain Electrode discontinue, dispositif 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que l'incorporant, et leurs fabrications
US8183766B2 (en) * 2007-03-07 2012-05-22 Au Optronics Corp. Pixel structure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DE102007019260B4 (de) * 2007-04-17 2020-01-16 Novaled Gmbh Nichtflüchtiges organisches Speicherelement
FR2924274B1 (fr) 2007-11-22 2012-11-30 Saint Gobain Substrat porteur d'une electrode, dispositif 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que l'incorporant, et sa fabrication
FR2925981B1 (fr) 2007-12-27 2010-02-19 Saint Gobain Substrat porteur d'une electrode, dispositif 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que l'incorporant.
DE102008036063B4 (de) 2008-08-04 2017-08-31 Novaled Gmbh Organischer Feldeffekt-Transistor
DE102008036062B4 (de) 2008-08-04 2015-11-12 Novaled Ag Organischer Feldeffekt-Transistor
FR2936358B1 (fr) 2008-09-24 2011-01-21 Saint Gobai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masque a ouvertures submillimetriques pour grille electroconductrice submillimetrique, masque a ouverture submillimetriques, grille electroconductrice submillimetrique.
FR2936362B1 (fr) 2008-09-25 2010-09-10 Saint Gobai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grille submillimetrique electroconductrice revetue d'une grille surgrille, grille submillimetrique electroconductrice revetue d'une surgrille
JP2010092772A (ja) * 2008-10-09 2010-04-22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
KR101695004B1 (ko) * 2009-02-05 2017-01-10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엔.브이. 전계 발광 장치
KR20110134444A (ko) * 2009-03-05 2011-12-14 코닌클리즈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직렬 연결된 oled
JP2012521630A (ja) * 2009-03-26 2012-09-13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デバイス、及びセグメント化された照明装置
FR2944145B1 (fr) 2009-04-02 2011-08-26 Saint Gobai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structure a surface texturee pour dispositif a diode electroluminescente organique et structure a surface texturee
JP4661971B2 (ja) * 2009-05-27 2011-03-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FR2955575B1 (fr) 2010-01-22 2012-02-24 Saint Gobain Substrat verrier revetu d'une couche haut indice sous un revetement electrode et dispositif 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que comportant un tel substrat.
TW201230434A (en) * 2010-12-01 2012-07-16 Du Pont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mposite electrode
US11127916B2 (en) 2016-03-03 2021-09-21 Pioneer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9859629A (zh) * 2018-12-28 2019-06-07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柔性led显示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74694A (ja) * 1990-03-23 1991-12-05 Nec Corp 有機薄膜el素子
JPH05315073A (ja) 1991-04-19 1993-11-26 Ricoh Co Ltd El素子
JPH0520294A (ja) 1991-07-17 1993-01-29 Fujitsu Ltd ニユーラルネツトワーク型情報処理装置
JPH1140362A (ja) 1997-07-15 1999-02-12 Casio Comput Co Ltd 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111450A (ja) 1997-10-06 1999-04-23 Fuji Electric Co Ltd 薄膜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11339960A (ja) 1998-05-28 1999-12-10 Toray Ind Inc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23978A (ja) * 1998-10-20 2000-04-28 Chisso Corp 有機el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73771A (ja) 1998-12-10 2000-06-23 Sharp Corp ライン光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52665B2 (ja) * 1999-04-08 2009-04-08 アイファイヤー アイピー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El素子
US20020190661A1 (en) 2000-01-27 2002-12-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AC powered oled device
JP2004513484A (ja) * 2000-11-02 2004-04-3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放出型ディスプレイの輝度向上
JP4139085B2 (ja) * 2001-02-15 2008-08-27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有機elデバイスおよびこの製造方法
KR100421720B1 (ko) * 2001-12-13 2004-03-11 삼성 엔이씨 모바일 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발광 소자와 그 제조방법
US7034470B2 (en) * 2002-08-07 2006-04-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Serially connecting OLED devices for area illumination
JP4020060B2 (ja) * 2003-08-29 2007-12-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TWI238675B (en) * 2004-01-19 2005-08-21 Hitachi Displays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nd its manufacture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116193A (ja) 2005-04-28
TWI256858B (en) 2006-06-11
KR100635901B1 (ko) 2006-10-18
US7511422B2 (en) 2009-03-31
US20050073251A1 (en) 2005-04-07
KR20050033026A (ko) 2005-04-08
CN100431391C (zh) 2008-11-05
CN1604709A (zh) 2005-04-06
EP1521305A2 (en) 2005-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524470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300314B (en)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RU2414018C2 (ru) Органическое электролюминесцент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11108015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illumination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spacers protruding from a second electrode
TW201112866A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321197B2 (en) High-efficienc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JP4651916B2 (ja)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TW200537972A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athode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TWI243628B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US11362310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ing a low refractive index dielectric
TWI262039B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TW201222915A (en)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KR101383454B1 (ko) 전계발광소자
TWI248323B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device
TW201031263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H1135427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3297554A (ja) 発光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並びに照明装置
US6580090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WO2013094375A1 (ja) 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30334510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improved shelf lives
JP2003297550A (ja) 発光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並びに照明装置
TW200805729A (en) Tandem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s and uses of the same
TWI356652B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pixel structure, ma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