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5109524A - 改进型发光显示器件 - Google Patents

改进型发光显示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85109524A
CN85109524A CN85109524.0A CN85109524A CN85109524A CN 85109524 A CN85109524 A CN 85109524A CN 85109524 A CN85109524 A CN 85109524A CN 85109524 A CN85109524 A CN 851095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electrode
display tube
electrode unit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851095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27B (zh
Inventor
大越明男
中川英昭
鹤田纮治
鹿仓邦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85109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5109524A/zh
Publication of CN1013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27B/zh
Expir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1/00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31/08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having a screen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 H01J31/10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 H01J31/12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 H01J31/15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with ray or beam selectively directed to luminescent anode seg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Abstract

一个发光显示管,其中多个三色发光组和相应 多个电极单元对应地装配在一个屏罩中,每个电极 单元的包壳起加速电极的作用。这种结构实现了强 发光显示管小型化的要求。这能够通过排列大量该 显示管构成宽图象显示装置。此外,在电极单元的装 配上采用了绝缘基座和绝缘壁固定法,而不必点焊 固定,因此电极单元装配方便,结构小巧。

Description

本发明与强发光显示管有关。
大型显示装置已计划由大量的发光显示管组成,这种具有发光层的的每支管是由能发出红、绿、兰光的三种荧光粉层构成,以此制成大图象荧光屏,例如,40米宽,25米高的荧光屏。
如图28和29所示,这种发光管在玻璃罩1的面板1A内表面涂有能发出红、绿、兰光的三个荧光粉层2(2R,2G,2B)。荧光粉层四周涂有黑色粉层,如碳黑层3。此外还有三个金属丝阴极K(KR、KG、KB),三个第一栅极(控制电极)G1(G1R,G1G,K1B)和一个公共第二栅极(加速电极)G2分别对应地安置在三色荧光粉层2R,2G,2B的对面。
荧光粉层2R、2G、2B被隔板4围住,来自金属丝阴极K的电子束分别辐射到相应的荧光粉层2上。用于给荧光粉层2提供阳极电压的阳极端子5从面板1A和侧板1C之间经过隔板4引出玻璃罩1。阴极K,第一栅极G1和第二栅极G2的端子6从后面板1B和侧板1C中引出玻璃罩。在该发光显示管中,通过阳极端子5给荧光粉层提供阳极电压,阳极和第二栅极之间的电压是固定的,根据供给第一栅极G1的电压,有选择地驱动荧光粉层的启-闭状态。
使用这种发光显示管的显示装置具有宽图象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容易显示中等图象的缺点,而人们希望获得适当缩小的图象。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将在下面的描述和所附的权力要求中得到清楚地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个适用于缩小尺寸的强发光显示管。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适用于装配和制造的小型化强发光显示管。
根据本发明,将提供一个具有单一屏罩的发光显示管,它含有多个发光组和相应地有多个电极装置,在屏罩中它们相互面对面地安置在一起,其中每一个电极单元都有一个包壳。
这样,本发明制成了小型化的强发光管,该发光管合并了作为象素的多个三色发光组和相应的电极单元。因此,有可能通过排列多个这种发光管构成中等尺寸的大图象显示装置。
另一个特点是,一组金属丝阴极,第一栅极和公共第二栅极构成具有包壳的电极单元,包壳起到第二栅极的作用。这样的电极装置对应每个三色荧光组排列,从而较容易地完成所希望的显示管的组装和制造。
在组成显示管的电极装置中,每个第一栅极仅靠电极单元中的绝缘基座和一对绝缘壁来定位和装配而不用点焊等其它方法,所以电极单元可以组装在小型装置中,使小型显示管的装配和制造变得容易了。
图1与图2是本发明一个典型发光管实施例的局部剖面俯视图与侧视图;
图3是图1中实例的部分透视图;
图4是电极单元的立体透视图;
图5是电极单元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沿线A-A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沿线B-B的剖视图;
图8是图2中主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位于靠近阳极的隔离装置的透视图;
图10是三色荧光组排列的俯视图;
图11是相互连接的电极单元的另一个例子的透视图;
图12是吸气装置部位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中另一个典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4是阴极接连方式的典型电路图;
图15与16是本发明中第二栅极G2的俯视图与该图中沿线C-C的剖视图;
图17是另一个典型的第二栅极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7中沿线D-D的剖视图;
图19与图20是电极单元中金属丝阴极支撑结构的立体图与剖视图;
图21与22是电极单元另一个典型连接结构的俯视图与剖视图;
图23与24是具体体现本发明的另一个典型的发光显示管的局部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25是碳黑层形状的俯视图;
图26是典型的金属丝阴极支撑元件的透视图;
图27是显示连接阴极的另一种方案的示意图;
图28和29是普通显示管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30是大屏幕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本发明中,多个三色荧光组和相应多个电极单元彼此相对地安置在单一的绝缘屏罩中。每个三色发光组含有三种荧光粉层用于发射红、绿、兰光。荧光粉层涂复在绝缘罩面板内表面的所要求的位置上。电极单元含有三个电子束源,分别对应三色发光组中的每种颜色的荧光粉层;即,金属丝阴极、第一栅极(控制电极)和公共第二栅极(加速电极),其中电极单元的包壳也起到第二栅极的作用。
在这种结构的发光显示管中,电极单元被连继驱动,使电子束轰击相应的发光组,由此连续地发出光来。通过排列大量的上述显示管,可以制成大屏幕图象显示装置。其中每个单独的发光管可以与多个由发光层组成的象素合并,因此大屏幕图象显示装置的结构可以做得足够小。此外,因为电极单元的包壳也起第二栅极的作用,所以这种电极单元非常利于上述显示管的紧凑组装和制造。
在电极单元中,第一栅极靠绝缘基座和一对绝缘壁共同定位而不用其它任何方法,如点焊方法,这样电极单元可以小型化。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中的典型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详尽描述。
图1、2与3是本发明中作为单一器件的发光显示管的局部正视图、侧视图和透视图。
图中玻璃屏罩11由前板11A、后板11B及侧板11C组成。该玻璃屏罩11可制成具有一定的尺寸,如41毫米高,86毫米宽的面板。在玻璃屏罩11中,排列有8个发光组12(12a、12b、12c、12d、12e、12f、12g、12h),它们起到由荧光粉层象素组成的发光显示元件的作用,和8个与发光组12相对应的电极单元13(13a、13b、13c、13d、13e、13f、13g、13h)。
在面板11A的内表面涂有荧光层,形成8个发光组,并且以上下两排,每排四个的方式排列起来。在此例中,发光组12中的任何一组都含有分别发出红、绿、兰光的三种荧光层14R、14G、14B。其结构如图8所示,导电碳层15以框形涂复在面板11A的内表上,而且红荧光层14R,绿荧光层14G及兰荧光层14B相应地涂复在框上的特定的间隔区内,同时部分地跨在或交迭在碳层15上。然后通过荧光层上的镀膜层淀积铝的或类似的金属衬垫层16。在三色发光组12的每一组中,红荧光层14R设置在中央,而绿荧光层14G与兰荧光层14B在左右两端。在上述排列中,荧光层14G和14B可以每排左右相反,如图10所示。
电极单元13安置在后板11B附近,分别相对三色发光组12的位置。在电极单元13中的每个小单元中,三个金属丝阴极K(KR、KG、KB)分别相对三色发光组12中的红荧光层14R,绿荧光层14G和兰荧光层14B排列,同时三个第一栅极G1(G1R、G1G、G1B)分别对应三个金属丝阴极排列,并且公共第二栅极G2相对三个第一栅极G1安置。
图4至图7示出了电极单元13的详细装配和结构。在绝缘基座例如陶瓷基座19上形成三个如图4所示的矩形孔17和几对与其对应的对称位置上的尾销(18a、18b)。一对E型导电支架20a与20b分别点焊到尾销18a与18b上,以使一个支架20a共同焊在排成一排的尾销18a上,而另一个支架20b共同焊在排成一排的尾销18b上。金属丝阴极KG、KR、KB在导电支架20a与20b之间拉开。支架20a用于固定每个金属丝阴极K的一端,而另一个支架20b装有弹片21,每个弹片的端部是弯曲的,并且固定着金属丝阴极K的另一端。这样,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金属丝阴极K的伸长将由弹片21来调整,以防止阴极K的松弛。端子22从支架20a引出。用涂敷的方法,例如,在钨丝加热器表面涂敷电子发射材料-碳酸盐的方法加工每个金属丝阴极。
第一栅极G1G、G1R、G1B固定在陶瓷基座上的矩形孔17内,并且弯曲成圆柱形与金属丝阴极KG、KR、KB相对应,在柱面予定位置上形成许多纵向缝隙23。管脚24与25的宽度与矩形孔17相同并从两个弯曲端伸出。用缩小管脚24与25相对间距的方法将其插入矩形孔17内,管脚24与25靠插入后的反弹力压靠在矩形孔17的内壁上,这样有临时支撑的作用。管脚24较长,用来作为端子,而另一个管脚25较短,为的是当两个管脚插进孔17时,管脚24可伸出,而另一个落脚25却保留在内。
每个电极单元带有包壳26,包壳是导电材料,并且为第二栅极G2的一部分。外壳26的面板上有三个开孔27(27G、27R、27B)对应第一栅板G1,并且与伸向内部的隔板28结合将开孔27相互划分或隔开。包壳26用冲压成形技术制成,同时进行滚磨抛光以防止予先放电。包壳26内插入的第二栅极具有缝状网孔29G、29R、29B,其位置对应于第一栅极G1(G1G、G1R、G1B)的缝隙23。网孔29G、29R、29B被插入开口30的隔板28隔开。利用隔板28使缝状网孔29G、29R、29B分别面对开口27G、27R、27B,由此将第二栅极G2安置在包壳26上。第二栅极G2又被点焊在包壳26上,这即是机械连接又是电气连接,因此包壳26也起第二栅极G2的作用。
包壳26内还插有一对绝缘隔板31A与31B,其位置与包壳内壁对应。在隔板31A与31B的内表面上有三个缝口32(32G、32R、32B)以便与第一栅极G1的侧端结合。当隔板31A与31B插入包壳26时,它们保持在包壳26的侧壁和上述隔板28之间的缝隙中。隔板31A与31B的上端与第二栅极G2保持接触。
包壳26内还装有固定金属丝阴极K和连接第一栅极的陶瓷基座19,第二栅极和隔板31A与31B的底端面与基座19保持接触。这样,第一栅极G1G、G1R、G1B的各自两个侧端恰好与隔板31A和31B上的缺口32G、32R、32B相配合。因此,当第一栅极G1的管脚24和25插入陶瓷基座19的开口17时,第一栅极G1的侧端恰好与隔板31A与31B的缺口32相配合,以使准确地组装。从支架20a伸出的弯曲的端子22a拉伸金属丝阴极K,端子22a经过陶瓷基座19与隔板31A之间的缝隙从包壳26上的凹口引伸出来。在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定位装置34中,框形定位圈34A装配在包壳26上,定位圈34A上的弯曲部分34a点焊在包壳26上以固定陶瓷基座19,由此构成了如图5到图7所示的电极单元13。
如图4所示,导电定位装置34由可以容纳四个电极单元的包壳26的定位圈34A、34B、34C、34D组成,并且由连接器35把它们相互完整地连接起来,同时形成适合包壳26的凹片36。这里还展示了点焊在未示出的导线框上的附件凹片36和保护玻璃屏罩11的附件凸片37。因此通过导电定位装置34把四个电极单元13的第二栅极从电气上相互连接起来。
同时,如图9所示的由导电材料制成的隔离装置40正好处于包围8个三色发光组12的荧光层14R、14G、14B的位置上。隔离装置40起屏蔽作用,以防止来自金属丝阴极K的一次电子束轰击第一栅极G1和第二栅极G2所产生的二次电子引起的邻近荧光层光发射。隔离装置40还有扩散透镜的功用,可以扩散金属丝阴极K发射出来的电子束,并使电子束轰击相应荧光层14的整个表面,还作为电源装置对每个三色发光组12提供如8KV的高压。在组装上,隔离装置40支撑在玻璃罩11的面板11A与侧板11C之间,并且用玻璃料固定。隔离装置40带有隔板41,每个隔板分成三部分,以便把相应颜色的荧光层色围在8个三色发光组12中,隔板41通过电极板42完整地互相连接起来。在隔离装置40的上端装有向外凸出的支撑指状物43。通过剪切与折起隔离装置40的侧壁形成用于定位的弹性弯曲部位44。因此,当隔离装置40从上往下插到玻璃屏罩11的侧板11C上时,支撑指状物43准确地接靠在侧壁11C的顶端面上,以支撑隔离装置40,同时,弯曲部位44紧靠侧板11C的内面以使隔离装置保持在予定的位置上。突起部位45(图8)在与电极板42相对的隔离装置40的部位上构成。当隔离装置40装配在侧板11C上后,与面板11A重合,并且把侧板11C的顶端面密封起来。这时突出部位45接触金属背层16或碳层15,由此把来自阳极引线46(高压端子)的高压共同提供给三色发光组12。阳极引线46的一端连接到隔离装置40的电极板42上,另一端经过附在玻璃罩11后板11B上的封接管47引出。阳极引线46是在封接管47部位带有玻璃敷料的杜美丝(铜盒金线)。在阳极引线46和封接管47之间保持着密封状态。高压罩48靠粘结剂49紧贴在封接管47的外部,阳极引线46焊接在高压罩48外部的接线板50上。外引线52经过弹簧51与接线板电气连接。高压罩48由硅橡胶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可分离外罩53来保护。
在8个电极单元13(13a-13h)中,公共定位装置34把每4个单元排列成一组,然后安装在引线框60的予定位置上,并且将定位装置34上的凹片36点焊在引线框上。再由引线(图中未画出)将金属丝阴极K的尾销18,第一栅极G1的管脚24和电极单元13a、-13d的定位装置34连接到引线框上各自相应的引线上。到此,如前所述,横向排列的4个电极单元13a-13d的第二栅极G2是由定位装置34相互连接起来,另一排的4个电极单元13e-13h的第二栅极G2也用相似的方法连接起来。同时,第一栅极G1中每两个电极单元纵向连接,如个别在13a和13e之间,13b与13f之间,13c和13g之间以及13d与13h之间。即,对于纵向连接的两个电极单元来说,各自中央的第一栅极G1R相互连接,同样,右端的第一栅极G1B和G1G相互连接,左端的第一栅极G1G和G1B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金属丝阴极K也相互串联起来。
金属丝阴极K,第一栅极G1和第二栅极G2的各自引线经过后板11B与侧板11C的底面之间的密封区域引伸出来。
这里还进一步表明了金属丝阴极的引线61F;连接在电极单元13a-13h之间的第二栅极G2的引线62G2;连接在电极单元13a-13d之间的第二栅极的引线63G2;相互连接在电极单元13a和13e之间的三个第一栅极G1的引线64G1;相互连接在电极单元13b和13f之间的三个第一栅极G1的引线65G1;相互连接在电极单元13c和13g之间的引线66G1以及相互连接在电极单元13e和13h之间的引线67G1。
在密封玻璃屏罩11的步骤中,靠固定装置34支撑的电极单元13a-13d与13e-13h通过每个固定装置34两端的安装突缘37在后板11B与侧板11C之间夹紧的方法来紧固。在此阶段,电极单元仅靠其末端固定,因此固定电极单元的定位装置34的任何一点弯曲或倾斜都可能使4个电极单元偏离予定位置。为了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如图11所示,给4个电极单元的侧面增设一个共用的附件68,并通过部件68上的凹片69使附件68两端紧固在后极11B与侧板11C之间。在这种结构下,附件68是导电材料。由于增设了附件68,就可以排除定位装置34的任何弯曲或倾斜,并且能够防止电极单元13的位置偏离。此外,如图12所示,有可能限制吸气剂粒子从吸气剂容器70向荧光屏扩散。而且由于给附件68的施加电压与第二栅极G2的电压相同,带来了抑制放电的优点。也就是说,附件68的存在抑制了阳极电场向低压侧过渡,由此抑制了加上阳极电压的隔离装置40与栅极G1、G2的引线以及低压侧的阴极K之间的放电现象。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实现以下控制。经过阳极引线46给三色发光组中的红、绿、兰荧光层14R、14G、14B提供如8KV左右的阳极电压。同时,给每个第一栅极G1R、G1G、G1B提供如0至5V的电压;给第二栅极G2提供如-15至50V的电压(行选择电压)。
在此装置中,阳极电压保持恒定,行选择电压根据提供给第二栅极G2上的电压而定,由供给第一栅极G1的电压来完成选择启-闭显示。假设,给上排电极单元13a-13d的第二栅极G2提供50V电压,同时给下排电极单元13e-13h的第二栅极提供-15V截止电压。在此状态下,如果经过引线64G1给第一栅极G1提供5V电压,则第一个三色发光组12a被选定,由此从相应的电极单元中金属丝阴极K发射的电子束通过第一栅极G1,并经过第二栅极G2加速后轰击到相应的荧光层14R、14G、14B上,由此显示发光。发光率的控制通过施加到第一栅极G1上5V电压的脉冲宽度(施加时间)来调节。
如果给第一栅极G1提供OV电压,从金属丝阴极K发出的电子束将截止,相应的荧光层不再发光显示。这样,顺序地通过引线64G1、65G1、66G1与67G1给第一栅极G1提供电压使上排三色发光组12a-12d发光显示。当第二栅极变到50V并且提供给下排第二栅极G2后,顺序地通过引线64G1-67G1给第一栅极G1提供电压将使下排三色发光组12e-12h发光显示。
从金属丝阴极K发射的电子束经第一栅极G1和隔板41被散射,然后轰击到荧光层14的整个表面。来自金属丝阴极K的电子束撞击第一栅极G1和第二栅极G2时会产生二次电子发射。但是这种二次电子的运动被第二栅极包壳26中的隔板28和阳极侧隔板41抑制,因此排除了二次电子轰击到邻近荧光层上的可能性。通过选择第一栅极G1和第二栅极G2的控制电压,三色发光组12以很高的亮度顺序地显示发光。
如上所述,发光显示管71组装在单一的屏罩中,大量的这种管以矩阵方式排列起来构成宽屏罩图象显示装置。
在上述显示管71中,作为8个象素的三色发光组12非常紧密地组合在一起,以便作为一个整体象素使尺寸减小。
此外,三个金属丝阴极K,第一栅极G1和公共第二栅极G2装配在一起构成电极单元,其中单元包壳26也起第二栅极G2的功用。电极单元13位于三色发光组12的对应位置,这样便于组装。起第二栅极G2作用的单元包壳26是由冲压成形技术制成的。其拐角部位已被滚磨光滑,以增加放电的阈电压,最终防止可能由于放电引起的任何麻烦。
在电极单元13中,第一栅极G1由陶瓷基座19上的开口17和绝缘隔板31A与31B上的凹口32定位支撑,而不用类似点焊固定的普通方法。这样,电极单元13能够非常紧密地组装在一起。
当大量上述显示管以矩阵方式排列而形成宽图象时,荧光屏上的三色发光组12的排列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是等距的,这使相邻的显示管71之间几乎不留间隔。总之,因为每个显示管71上的阳极引线46是经过封接管47从玻璃屏罩11的后板11B伸出,所以邻近的显示管71可以互相排列的很紧密。
此外,在8个三色发光组12中,每个红荧光层14R位于发光组中央,而绿和兰荧光层14G和14B位于左右两端,以及相反位置。如兰和绿荧光层14B和14G可以在上下两排中位置相反,这有可能提高清晰度。
不用说,虽然上述例子中使用了8个三色发光组为一个单元,但这数量不是限定的,可以选择任何适当的数量组合。
除上述例子外,每4个电极单元13a-13d,13e-13h内的金属丝阴极K是相互并联的,8个电极单元13a-13h的所有K端也可以并联,如图14所示。在这种连接方式中,如果在任何电极单元中的金属丝阴极发生断丝或开路,其它电极单元还是可以正常工作。
电极单元的端子和引线框可以直接连接而不需要任何引线。特别是金属丝阴极K的端子支架20a上的接线片22可以弯曲并延伸,用于直接与引线框连接。
在电极单元13中,尾销18a与18b镶在陶瓷基座19上。但有可能去掉尾销18a与18b而采用如图19和20所示的修改后的结构。这种结构中在陶瓷基座19上的通孔83a与83b用于固定一对导电支架20a与20b,通孔83a与83b的位置与固定第一栅G1的开口17的位置相对应。在每一个导电支持元件20a和20b中固定金属丝阴极的支撑部位84G、84R、84B连到另一个上,中心支撑部位的底端85R形成向下延伸的引线,同时外部支撑部位84G和84B的下端85G和85B折回成有弹力的支架。在此结构中,导电支架20a的支撑部位84G、84R、84B是固定不动的,而20b的支撑部位84G、84R、84B在底端被割开,使之形成切口以便起弹簧21′的作用。折片86与陶瓷基座19共同垂直支撑支架20a与20b。分别用于拉伸金属丝线阴极KG、KR、KB,支撑部位84G、84R、84B的末端,其中一侧的末端是弯曲的,另一侧的末端具有使金属丝阴极K位于中心的切口。支架20a与20b插入通口83a与83b,并且由两侧的折迭底端85G与85B固定在陶瓷基座19上。金属丝阴极KG、KR、KB在支架20a与20b之间拉开。每个引线85R经过中央通口83a与83b伸出陶瓷基座19。在此安排中,省略了尾销18a与18b,这就减少了构成每个电极单元的零件数量。
在图12所示方案中,阳极侧隔板装置40是由玻璃屏罩11的面板11A和侧板11C之间的支撑指状物43米定位和固定的。此例中,每个支撑指的长度大约是例板11C的厚度的一半。如有必要进一步防止支撑指43的前端与玻璃屏罩11的外表面之间的放电时,可以沿玻璃屏罩11的侧板11C的内表面提供一个附加的玻璃板72,如图13所示。隔离装置40上的支撑指43固定在玻璃板72与侧面板11C及前面板11A之间。
在支撑隔离装置40时,可以不用支撑指43,而使用玻璃料,使隔离装置直接紧靠玻璃罩11的前板11A。既然在此改进后的装配中去掉了支撑指43,这就能可靠地防止玻璃屏罩外部引起的外部放电,以及玻璃屏罩内部沿侧板11C的内表面引起的内部放电。前板11A与玻璃料连接的区域必须离开碳黑层15和金属背层16。在完整的显示装置中,玻璃料区域是隐蔽的,因为除了三色发光组以外,所有玻璃屏罩11的前表面均由挡光的框形部件遮盖住。
参见图15与16,第二栅极G2的网孔29G、29R、29B形成缝状,每个缝的尺寸较大,这样强电场80易于穿透并形成电子透镜。对比来看,如果网29G、29R、29B制成较小的六边形如图17所示,强电场的穿透将被转移成如图18所示,因而排除了形成电子透镜的可能性。
此外,进一步修改上述例子,其中行选择由变化第二栅极G2来完成,这种选择也可以由开关金属丝阴极K来完成。在此情况下,如图27所示,电极单元13a-13d的金属丝阴极K相互连接,同样13e-13h的阴极K也相互连接。工作时,上排和下排中相互连接的金属丝阴极K接通,给每个金属丝阴极提供0-5V的驱动电压作为行选择电压,同时将0-5V的驱动电压提供给第一栅极G1,给电极单元13a-13h的公共第二栅极G2提供低于10V的固定电压。假设,给上排电极单元13a-13d的金属丝阴极K提供0V电压;给下排电极单元13e-13h的金属丝阴极K提供5V截止电压。此时,经过引线64G1给第一栅极G1提供5V电压,第一个三色发光组12a发光显示。当给第一栅极G1提供0V电压时,电子束截止,而相应的荧光层将不再发光显示。这样,经过引线64G1、65G1、66G1,67G1顺序地给第一栅极G1提供电压,上排三色发光组12a-12d将发光显示。当金属丝阴极K的驱动电压变到0V并且提供给下排的金属丝阴极K后,经过引线64G1-67G1顺序地给第一栅极G1提供5V电压,下排的三色发光组12e-12h将发光显示。在此安排中,电极单元13a-13h的第二栅极G2相互连接。例如图24所示,一个共公导电片68点焊在电极单元13a-13h的定位装置34上。电极单元包壳26上邻近凹口86的部位被弯曲(图中未画出)并且与导电片68连接的第二栅极G2点焊在一起。
图23与24是本发明中的另一个实例,它包含两个三色发光组。
在此例中,两个电极单元90(90a、90b)合并装在玻壳罩11中,其前板11A高39毫米,宽86毫米。两个三色发光组12(12a、12b)沿着电极单元90的面板11A内表面相对排列。如上述方案一样,导电隔离装置40包围着三色发光组中的三色荧光层14R、14G、14B。
在此例中,每个电极单元90由下列元件组成:电极单元包壳26,其上点焊有微小六边形网29B、29R、29G的第二栅极G2;三个第一栅极G1B、G1R、G1G;及在一对导电支架20a与20b之间拉开的三个金属丝阴极KB、KR、KG。作为第二栅极G2一部分的单元包壳26,第一栅极G1和支架20a与20b直接点焊在玻璃屏罩11的后板11b内表面上的引线框60上,这样既是电气连接又是机械连接。
参见图26,E型导电支架20支撑着金属丝阴极K,其中支架20a是固定的,而20b带有弹性部位21′,用于拉开金属丝阴极KB、KR、KG的支架20a与20b的末端弯曲具有使金属丝阴极K位于中心的切口。
在图23和24的实施例中,导电的吸气剂容器70在定位于邻近前板11a的隔离装置40的部位在电气上和机械上被固定住,同时与阳极引线相连接。
这里省去了固定隔离装置40的支撑指43,利用玻璃料81使隔离装置40紧靠玻璃屏罩11的前板11a,为此在隔离装置40的电极板上形成开孔80,并利用玻璃料81使电极板伸向开孔80的突起部位82紧靠在前板11a上。在此情况下,接触玻璃料81的前面11a的部位必须离开碳层15和金属背层16。出于此目的,碳层15制成如图25中的样子。通过剪切与折起隔离装置40的开孔80的边缘,形成凸块83,并能弹性地折弯回与金属背层16和碳层15接触,使荧光屏与隔离装置40之间实现电气连接。在完整的显示装置中,玻璃料还是隐蔽的,因为除了三色发光组区域外,遮光的框形元件将玻璃屏罩11的前表面其余区域全部遮盖。在此例中,隔离装置40直接靠紧玻璃屏罩11的前板11a,省去支撑指43,因此,如前所述,有可能防止玻璃屏罩11外部引起的外部放电,以及其内部沿侧板11C内表面引起的内部放电。有关固定隔离装置40的技术也适用于上述图1和图2中的例子。以矩阵方式排列大量如图23和24所示的显示管71′,可以产生宽屏图象显示装置。在排列显示管71′时,通过调换每横排中绿和兰荧光层14G与14B的位置如前述方法,可以提高清晰度。
虽然对本发明的最佳方案进行了描述,但不局限于此,其它有关本发明的变化和修改都在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全部予定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个具有单独屏罩的发光显示管,其中包括多个三色发光组和与其对应的多个电极单元,其位置相互对应,每个电极单元含有一个包壳。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光显示管,其中电极单元的包壳由导电材料制成并起加速电极的功用。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光显示管,其中每个电极单元包括多个金属丝阴极和第一栅极,一个支撑该第一栅极的公用绝缘体。
4、一个具有单独屏罩的发光显示管,当将大量的这种管以矩阵方式排列起来时,可以形成宽图象屏幕,在上述单独屏幕中,每个显示管包括多个作为象素的三色发光组及在位置上与其相互相对的相应的多个电极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光显示管,其中上述屏罩包括一个后板,其上含有一个向每一个三色发光组提供高压的阳极引线,该阳极引线通过封接管从屏罩的后板引出。因此,当以矩阵方式排列大量这种管而形成宽屏显示装置时,相邻近的屏罩可以紧密地互相组合在一起。
6、一个发光显示单元,其中包括:
一个具有前面板,侧面板和后面板的玻璃屏罩;
在该前面板内表面形成的多个三色发光组;
多个电极单元,每个单元相对一个三色发光组,装置在与该组相对的位置,并有一定间隔,位于邻近的后面板处;
每个上述的电极单元包括:多个阴极,多个第一栅极,每个栅极对应一个阴极;包围该阴极和该第一栅极的包壳,该包壳起加速电极和第二栅极的功用。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显示管,其中每个电极单元包括一个用于支撑上述金属丝阴极和上述第一栅极的装配绝缘体;一对绝缘体部件,用于该第一栅极侧边的定位和包壳中该第一栅极的接合及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管,其中上述包壳含有一个限定多个网状第二栅极区域的顶面,每个第二栅极对应三色发光组中的一种颜色,并且每个网状区域上方具有六边形开孔。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显示管,每个电极单元包括用于支撑该金属丝阴极的固定绝缘件,该金属丝阴极支撑在一对导体部件之间,每个上述导体部件安装在上述绝缘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显示管,其中多个尾销固定在上述绝缘件上,并且每个上述导体部件装配在多个尾销钉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显示管,其中该绝缘件含有多个导体部件装配孔,每个上述导体件含有斜插式装配件,用于插入该装配孔,使导体部件紧固在该绝缘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的显示管,其中至少有一个上述导体部件和对另一个导体部件在方向上是斜置的,以便给该阴极提供拉伸力。
CN85109524A 1984-12-04 1985-12-04 改进型发光显示器件 Expired CN10133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59256357A JPH061674B2 (ja) 1984-12-04 1984-12-04 螢光表示管
JP256357/84 1984-1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5109524A true CN85109524A (zh) 1986-07-23
CN1013327B CN1013327B (zh) 1991-07-24

Family

ID=17291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85109524A Expired CN1013327B (zh) 1984-12-04 1985-12-04 改进型发光显示器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4727284A (zh)
JP (1) JPH061674B2 (zh)
KR (1) KR940000299B1 (zh)
CN (1) CN1013327B (zh)
CA (1) CA1266080A (zh)
GB (1) GB21703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52847A (ja) * 1985-08-30 1987-03-07 Sony Corp 螢光表示装置
ES2024627B3 (es) * 1987-07-09 1992-03-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ampara indicadora fluorescente coloreada.
US4972116A (en) * 1988-03-15 1990-11-20 Ise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display tube
KR0125090B1 (ko) * 1988-03-29 1997-12-11 오가 노리오 형광표시관
EP0336270B1 (en) * 1988-03-31 1994-11-09 Ise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Display tube for light source
DE68921592T2 (de) * 1988-12-29 1995-10-19 Sony Corp Wiedergabevorrichtung.
US5191259A (en) * 1989-04-05 1993-03-02 Sony Corporation Fluorescent display apparatus with first, second and third grid plates
JPH0817086B2 (ja) * 1989-05-17 1996-0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890514B2 (ja) * 1989-08-28 1999-05-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の組立構造
JP2804392B2 (ja) * 1991-07-16 1998-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940002277B1 (ko) * 1991-08-27 1994-03-19 주식회사 금성사 브이씨알의 자막문자 표시장치 및 방법
KR100371041B1 (ko) * 1994-09-21 2003-04-11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와이어캐소드를구비한엔벨롭을가진디스플레이장치
DE69530373T2 (de) * 1994-11-21 2004-02-12 Candescent Technologies Corp., San Jose Feldemissionsvorrichtung mit innerem struktur zum ausrichten von phosphor-pixeln auf entsprechenden feldemittern
US6016032A (en) * 1997-12-15 2000-01-18 Tektronix, Inc. PALC panel with wire electrodes
US6603255B2 (en) * 1999-02-23 2003-08-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isplay unit
JP2006252979A (ja) * 2005-03-11 2006-09-21 Hitachi Displays Ltd 画像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24273A (en) * 1968-11-22 1971-11-30 Alfred J Gale Flat screen display devices using an array of charged particle sources
US3928785A (en) * 1971-11-23 1975-12-23 Adrian W Standaart Single gun, multi-screen, multi-beam, multi-color cathode ray tube
US3771008A (en) * 1972-11-09 1973-11-06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Gaseous discharge display device
US4034255A (en) * 1975-11-28 1977-07-05 Rca Corporation Vane structure for a flat image display device
DE2615569C3 (de) * 1976-04-09 1982-01-14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Farbbildwiedergabevorrichtung
US4174523A (en) * 1976-07-16 1979-11-13 Rca Corporation Flat display device
US4100455A (en) * 1976-10-14 1978-07-11 Wagner Electric Corporation Vacuum fluorescent display device with circular polarizer
US4158157A (en) * 1976-10-26 1979-06-12 Zenith Radio Corporation Electron beam cathodoluminescent panel display
US4137478A (en) * 1977-06-20 1979-01-30 Rca Corporation Color flat panel television
GB2058444B (en) * 1979-09-06 1983-06-08 English Electric Valve Co Ltd Display arramgements
US4386364A (en) * 1980-09-12 1983-05-31 Sony Corporatio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S5784555A (en) * 1980-11-17 1982-05-26 Nec Corp Electron-gun electrodes structure for cathode-ray tube
JPS57189452A (en) * 1981-05-19 1982-11-20 Fujitsu Ltd Color light-source tube
JPS57208057A (en) * 1981-06-18 1982-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Cathode-ray tube for polychromatic display type light source
JPS5816457A (ja) * 1981-07-22 1983-01-31 Fujitsu Ltd カラ−光源管
JPS5937645A (ja) * 1982-08-24 1984-03-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源管
JPS5951454A (ja) * 1982-09-16 1984-03-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源管
DE3243596C2 (de) * 1982-11-25 1985-09-26 M.A.N. Maschinenfabrik Augsburg-Nürnberg AG, 8000 Münche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Bildern auf einen Bildschir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940000299B1 (ko) 1994-01-14
CN1013327B (zh) 1991-07-24
CA1266080A (en) 1990-02-20
JPH061674B2 (ja) 1994-01-05
GB2170351B (en) 1988-12-21
US4727284A (en) 1988-02-23
GB2170351A (en) 1986-07-30
KR860005418A (ko) 1986-07-23
GB8529760D0 (en) 1986-01-08
JPS61135032A (ja) 1986-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85109524A (zh) 改进型发光显示器件
US5083058A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US5859508A (en) Electronic fluorescent display system with simplified multiple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its processing
CN1202974A (zh) 冷阴极场致发射体平面屏幕显示器
KR101299035B1 (ko) 전계 방출 백라이트를 구비하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CN100538977C (zh) 等离子管阵列
CN100346441C (zh) 等离子显示板
JPH0316202Y2 (zh)
US5703610A (en) Drive circuit for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83263A (zh) 具有电子传输通道的平板型图象显示装置
KR950001357B1 (ko) 형광 표시장치
US8384624B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JPH0693162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CN1010064B (zh) 图像显示系统
AU621776B2 (en) Display tube for light source
CN1731556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KR0141700B1 (ko) 형광 표시판
CN1873886A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JP3284517B2 (ja) フラ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の駆動方法
KR0152566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소자
CN1107253A (zh) 高分辨率彩色场发射荧光显示器
JPH01235152A (ja) 光源用表示管
JP2906570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H0245898Y2 (zh)
KR200147961Y1 (ko) 반사형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