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60658Y - 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60658Y
CN2760658Y CN 200420091022 CN200420091022U CN2760658Y CN 2760658 Y CN2760658 Y CN 2760658Y CN 200420091022 CN200420091022 CN 200420091022 CN 200420091022 U CN200420091022 U CN 200420091022U CN 2760658 Y CN2760658 Y CN 276065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wind
plate body
tail end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2009102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瑞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Huand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Getac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nd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Mitac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nd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Mitac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nd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42009102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76065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6065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6065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是由数片鳍片板体间隔并排组构而成。每一个鳍片板体包括有一鳍片板体及一尾端导风区段。在该鳍片板体后端的后区段是由至少一个导风板及导风槽形成尾端导风区段。通过该导风板及导风槽的结构配置,使得散热气流由该鳍片入风口进入而通过该气流通道而到达该尾端导风区段时,在该尾端导风区段中经由该导风板及导风槽的导流而在各个鳍片板体间的气流通道中产生紊流现象,进而达到更高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鳍片散热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导风结构的鳍片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电脑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电脑装置所消耗的能量也越来越大。现今使用电脑几小时所耗用的的电力及散出的热量,是十分惊人,因此必需选购优良的散热装置,装在电脑机壳内配合小型风扇利用机壳内空气的对流方式以达成散热效果。
综观传统散热装置技术中,散热鳍片的结构设计大多是直条式的通道,形成该电脑机壳内以气流对流方式,由于气流在入风口至出风口之间呈现直线的导流方式,所以机壳内的气流与所流经过的散热鳍片侧壁并无法作充足的热交换,以致影响电脑机壳内的散热效率,进而降低电脑各组件的可靠度及使用寿命。
为了要达到充足的热交换效率,通常作法是改善电脑机壳内各组件的材质性能及因应各组件所散出的热量作出妥善的空间配置,以降低所耗用的的电力及散出的热量。业者也因应此一需求而设计出各种类型的鳍片散热模块结构。
目前在笔记本电脑中所普遍使用的典型散热模块主要包括有一导热匣、一风扇、一鳍片散热模块、一散热槽体等构件,其导热匣接触于一热源组件(例如中央处理器)的顶面。该风扇定位在该导热匣的一风扇定位槽座中,而该鳍片散热模块固定在该导热匣的散热槽体中,其内部形成有数个气流通道,以供该风扇所产生的散热气流通过。通过该风扇转动时所产生的气流配合鳍片散热模块的热交换功能,而可使该热源组件所产生的热能受到散热。
在各类型电脑散热鳍片装置结构设计中,传统的结构设计不一定能使电脑机壳内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而有些传统的散热鳍片结构设计常要用直接或以间接接触的方式协助传导热能,可能使电脑散热鳍片装置更复杂。因此,在此一技术领域中,仍有许多待改进之处。
虽然在先前的技术中,有许多有关于电脑散热鳍片装置的产品设计,但在已知的先前专利技术中所提供的电脑散热鳍片装置在结构设计方面,大部份在散热鳍片所发挥的散热效果实为有限。
如图1所示,其显示传统鳍片散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在传统鳍片散热模块技术中,鳍片散热模块的结构设计大多是由数片间隔并排的鳍片板体100所构成,并在各相邻鳍片板体100之间形成数个连通于鳍片入风口101至鳍片出风口102的直条气流通道103。当风扇转动而由该风扇的扇叶旋转的切线方向产生的外旋气流104,由鳍片入风口101进入气流通道103后,会受到该鳍片板体100的壁面阻滞而形成扰动气流105a,而一部份的气流则会受到相邻鳍片板体的壁面影响而形成分支扰流105b,该分支扰流105b最后再与扰动气流105a汇集成一散热气流105。前述传统鳍片散热模块的直条气流通道结构,虽然能达到热交换目的,但扰流现象无法避免,其所造成的风阻较大,整体的散热效率不佳,且容易造成较大的噪音。
因此,如果能针对散热鳍片装置设计出一种具有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的话,则对于使用者或业者当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结构,通过在该鳍片散热模块中的气流通道中设计出一尾端导风区段的结构,以使气流流动通过该散热鳍片侧壁时能达到更充足的热交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技术方案为:该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是由数片鳍片板体间隔并排组构而成,以在各个鳍片板体的前端形成一鳍片入风口,而在各个鳍片板体的后端形成一鳍片出风口,各相邻鳍片板体的侧壁面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其中该每一个鳍片板体包括有:一气流直通区段,其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入风口的前区段;一尾端导风区段,其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出风口的后区段,在该尾端导风区段中包括有:至少一个以第一偏斜方向延伸出的第一导风板以及紧邻于该第一导风板的第一导风槽;至少一个以第二偏斜方向延伸出的第二导风板以及紧邻于该第二导风板的第二导风槽;其中该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是以该第一延伸方向间隔配置在该鳍片板体的尾端导风区段中。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该种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是由数片鳍片板体间隔并排组构而成,以在各个鳍片板体的前端形成一鳍片入风口,而在各个鳍片板体的后端形成一鳍片出风口,各相邻鳍片板体的侧壁面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其中该每一个鳍片板体包括有:一气流直通区段,其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入风口的前区段;一尾端导风区段,其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出风口的后区段,在该尾端导风区段中包括有至少一个以偏斜方向延伸出的导风板以及紧邻于该导风板的导风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为:该种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包括有:一导热匣,其是由一上板及一下板对应地形成一具有内部通道的结构,在该上板及下板各开设有一相对应的镂空区以构成一风扇定位槽座;一风扇,装设在该导热匣的风扇定位槽座中,用以供应一入风源;一散热槽体,形成在该导热匣的一端;一鳍片散热模块,装设在该散热槽体中,其相邻于该风扇定位槽座的一端作为鳍片入风口,而另一端则形成一鳍片出风口;数片间隔并排的鳍片板体,形成在该鳍片散热模块中,各个相邻鳍片板体之间形成数个连通于鳍片入风口至鳍片出风口的气流通道;该每一个鳍片板体包括有一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入风口的前区段气流直通区段、以及一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出风口的后区段之尾端导风区段,在该尾端导风区段中包括有至少一个以偏斜方向延伸出的导风板以及紧邻于该导风板的导风槽。
经由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散热模块的鳍片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通过鳍片板体及尾端导风区段组成的鳍片散热模块,能大为增加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且在结构设计方面能更简便、快速的制成符合需求的鳍片散热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传统鳍片散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一配置有本实用新型具有尾端导风区段鳍片散热模块的散热模块各相关构件分离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显示图2中该散热模块各相关构件完成组合并可接触在一热源组件上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显示图2中该散热模块各相关构件完成组合时的后视立体图;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的立体图;
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部分构件分离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的顶视图,且显示了该鳍片散热模块中气流流通路径的示意图;
图8显示图7中鳍片板体的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槽、与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槽间配置关系及气流流通路径的扩大视图;
图9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导风板与导风槽间配置关系及气流流通路径的扩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阅图2所示,其显示一配置有本实用新型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的散热模块各相关构件分离时的立体分解图,而图3显示图2中散热模块各相关构件完成组合并可接触在一热源组件上的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散热模块1包括有一导热匣10,其由一上板11及一下板12对应地形成一具有内部通道的结构。在该上板11及下板12各开设有一相对应的镂空区以构成一风扇定位槽座13,可供固定一风扇2。该风扇定位槽座13的上板11的顶面即构成一顶面入风区131,而该上板11及下板12之间的开放侧缘面则形成有侧面入风区132。
该导热匣10的一端面为一组件接触区段14,其底面可接触于一热源组件3(例如一中央处理单元或是其它集成电路组件)的顶面,以使该热源组件3所产生的热能可经由该组件接触区段14而传导至导热匣10。
同时参阅图4所示,其显示图2中该散热模块各相关构件完成组合时的后视立体图。该导热匣10的另一端形成有一散热槽体15,并在该散热槽体15内部空间嵌置有一鳍片散热模块4,其相邻于该风扇定位槽座13的一端则作为鳍片入风口41,而外端部则形成一鳍片出风口42。该鳍片散热模块4的鳍片入风口41邻近且面向于该风扇2。
本实用新型之鳍片散热模块4是由数片间隔并排的鳍片板体43所构成,并在各相邻鳍片板体43之间形成数个连通于鳍片入风口41至鳍片出风口42的气流通道44。
当风扇2所产生的气流由该鳍片散热模块4的鳍片入风口41通过各个气流通道44再由鳍片出风口42导出时,通过该鳍片散热模块4可将气流中的热能进行热交换而达到散热效果。
为了使该鳍片散热模块具有较佳散热效果,故在该组件接触区段14与散热槽体15之间还可覆设或埋置一热管5,以使该组件接触区段14的热能以更高热传导效能的方式传导至该散热槽体15中。
参阅图5所示,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的立体图,而图6所示显示本实用新型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部分构件分离时的立体分解图。该鳍片散热模块4是结合在散热模块1的导热匣10的散热槽体15中。本实用新型鳍片散热模块4是由数片鳍片板体43间隔并排组构而成。
每一个鳍片板体43延伸一定长度。在该鳍片板体43邻近于该鳍片入风口41处乃形成一气流直通区段43a,而在邻近于该鳍片出风口42的尾端则形成一尾端导风区段43b,用作导引散热气流6(如图7所示)。
每一个鳍片板体43的顶缘及底缘以一侧边方向各别延伸出一水平板45a、45b,通过该水平板45a、45b使各个鳍片板体43在间隔并排时,在各个相邻的鳍片板体43的侧壁面间形成气流通道44。
在该尾端导风区段43b中,每一个鳍片板体43的同一侧壁面形成有至少一个以第一偏斜方向I延伸出的第一导风板46以及紧邻于该第一导风板46的第一导风槽46a。而该每一个鳍片板体43在相对于该各个第一导风板46的另一侧壁面则形成有至少一个以第二偏斜方向II延伸出的第二导风板47以及紧邻于该第二导风板47的第二导风槽47a。
该第一导风板46及第二导风板47间隔地配置在该尾端导风区段43b中,以使散热气流6流过该气流通道44时,在该尾端导风区段43b中经由该第一导风板46、第一导风槽46a、第二导风板47、以及第二导风槽47a而产生紊流,以增加散热效果。
在图式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是以两个相同的第一导风板46搭配一个第二导风板47作一实施例说明。当然亦可以多数个第一导风板46及多数个第二导风板47使通过该气流通道44的气流产生多重紊流,使得在每一个鳍片板体所进行的热能交换更加有效率。
该鳍片板体43的尾端导风区段43b中的第一导风板46、第一导风槽46a、与第二导风板47、第二导风槽47a是可以传统板件冲压技术所形成。当然亦可采用其它方式来形成该导风板及导风槽的结构。
参阅图8所示,是显示图7中鳍片板体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槽、与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槽间配置关系及气流流通路径的扩大视图。其显示自鳍片入风口41流入的散热气流6在经过气流直通区段43a之后,会沿着气流通道44进入尾端导风区段43b。
进入尾端导风区段43b中的气流6会被分流成紊流路径气流6a及直行路径气流6b。当紊流路径气流6a由于受到第一导风板46的扰流而自第一导风槽46a进入相邻气流通道44后,该紊流路径气流6a会再受到该第二导风板47与第二导风槽47a导入原气流通道44中,而与该直行路径气流6b合流。
然后,当合流后的气流继续往前流动后,会再度遇到下一个第一导风板46,故气流会由第一导风槽46a再被导流进入相邻气流通道44中形成第二次的紊流路径气流6a,并由鳍片出风口42流出。同时,该直行路径气流6b则亦由鳍片出风口42导出。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相邻间隔配置导风板的导风方向恰为相反方向的设计,使在相邻鳍片板体之间形成数个流通于鳍片入风口至鳍片出风口的气流通道内的散热气流,可藉由多重的气流撞击而产生紊流现象,该紊流现象将使每一个鳍片板体所进行的热交换更加良好,进而达到更高的散热效率。
图9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导风板与导风槽间配置关系及气流流通路径的扩大视图。在此一实施例中,其大部份的结构设计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故相同或相似的构件乃标示以相同的参照编号,以资对应。亦即,在此一实施例中,其同样是在尾端导风区段43b中形成有第一导风板46、第一导风槽46a、第二导风板47、第二导风槽47a,但各个第一导风板46及第二导风板47是将第一实施例中的逆风斜向改为顺风斜向延伸出的结构型态。通过此一结构同样能使散热气流6流过该气流通道44时,在该尾端导风区段43b中经由该第一导风板46、第一导风槽46a、第二导风板47、以及第二导风槽47a而产生紊流散热效果。
由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鳍片散热模块确具实用价值,且较传统技术具有显着的功效增进,故本实用新型业已符合于申请专利之要件。
以上叙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说明,凡精于此项技术者当可依据上述说明而作其它种种之改良,而这些改变仍属于本实用新型之创作精神及以下所界定的专利保护范围中。

Claims (8)

1.一种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是由数片鳍片板体间隔并排组构而成,以在各个鳍片板体的前端形成一鳍片入风口,而在各个鳍片板体的后端形成一鳍片出风口,各相邻鳍片板体的侧壁面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该每一个鳍片板体包括有:
一气流直通区段,其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入风口的前区段;
一尾端导风区段,其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出风口的后区段,在该尾端导风区段中包括有:
至少一个以第一偏斜方向延伸出的第一导风板以及紧邻于该第一导风板的第一导风槽;
至少一个以第二偏斜方向延伸出的第二导风板以及紧邻于该第二导风板的第二导风槽;
其中该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是以该第一延伸方向间隔配置在该鳍片板体的尾端导风区段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每一个鳍片板体的顶缘及底缘是以一侧边方向分别延伸出一水平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鳍片板体的尾端导风区段中的第一导风板的第一偏斜方向恰相反于该第一导风板的第二偏斜方向。
4.一种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是由数片鳍片板体间隔并排组构而成,以在各个鳍片板体的前端形成一鳍片入风口,而在各个鳍片板体的后端形成一鳍片出风口,各相邻鳍片板体的侧壁面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该每一个鳍片板体包括有:
一气流直通区段,其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入风口的前区段;
一尾端导风区段,其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出风口的后区段,在该尾端导风区段中包括有至少一个以偏斜方向延伸出的导风板以及紧邻于该导风板的导风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每一个鳍片板体的顶缘及底缘是以一侧边方向分别延伸出一水平板。
6.一种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导热匣,其是由一上板及一下板对应地形成一具有内部通道的结构,在该上板及下板各开设有一相对应的镂空区以构成一风扇定位槽座;
一风扇,装设在该导热匣的风扇定位槽座中,用以供应一入风源;
一散热槽体,形成在该导热匣的一端;
一鳍片散热模块,装设在该散热槽体中,其相邻于该风扇定位槽座的一端作为鳍片入风口,而另一端则形成一鳍片出风口;
数片间隔并排的鳍片板体,形成在该鳍片散热模块中,各个相邻鳍片板体之间形成数个连通于鳍片入风口至鳍片出风口的气流通道;
该每一个鳍片板体包括有一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入风口的前区段气流直通区段、以及一形成在邻近于该鳍片板体的鳍片出风口的后区段之尾端导风区段,在该尾端导风区段中包括有至少一个以偏斜方向延伸出的导风板以及紧邻于该导风板的导风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每一个鳍片板体的顶缘及底缘是以一侧边方向分别延伸出一水平板。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鳍片板体的尾端导风区段中的导风板包括有:
至少一个以第一偏斜方向延伸出的第一导风板以及紧邻于该第一导风板的第一导风槽;
至少一个以第二偏斜方向延伸出的第二导风板以及紧邻于该第二导风板的第二导风槽。
CN 200420091022 2004-10-14 2004-10-14 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6065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91022 CN2760658Y (zh) 2004-10-14 2004-10-14 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91022 CN2760658Y (zh) 2004-10-14 2004-10-14 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60658Y true CN2760658Y (zh) 2006-02-22

Family

ID=36082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2009102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60658Y (zh) 2004-10-14 2004-10-14 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60658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5371B (zh) * 2006-07-28 2012-07-04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有利于在提供正常气流的机架中使用需要正交气流的模块的装置
CN101018470B (zh) * 2007-03-09 2012-09-05 东莞嘉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热管之轴向式对向传热高功率热交换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5371B (zh) * 2006-07-28 2012-07-04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有利于在提供正常气流的机架中使用需要正交气流的模块的装置
CN101018470B (zh) * 2007-03-09 2012-09-05 东莞嘉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热管之轴向式对向传热高功率热交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6517A (zh) 通风系统
CN1860337A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单元
CN101896054A (zh) 散热装置
CN2840166Y (zh) 一种新型计算机散热系统
CN2760658Y (zh) 具有尾端导风区段的鳍片散热模块
CN1461984A (zh) 立式pc机的结构设计
CN1097198C (zh) 空气调节器
CN2842546Y (zh) 散热结构
CN2747621Y (zh) 具有流顺入风散热鳍片结构的散热模块
CN2800357Y (zh) 散热模组
CN2483754Y (zh) 笔记本式电脑散热装置
CN101078866A (zh) 太阳能电池板投影装置
CN102270026B (zh) 具有独立风流通道的多风扇散热装置
CN2800358Y (zh) 散热模组
CN1838027A (zh) 计算机散热系统及散热方法
CN2724081Y (zh) 一种散热机箱
CN201064066Y (zh) Led显示屏模组箱体的优化散热结构
CN2755781Y (zh) 整合型散热装置
CN2658444Y (zh) 散热系统的导风罩
CN2543123Y (zh) 导流式散热风扇模块
CN2567645Y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1694246A (zh) 对流式散热导风罩
CN2753111Y (zh) 具有导热覆板的散热模块
CN2577018Y (zh) 双层式独立风道的散热器
CN1428572A (zh) 分体式空气调节器的排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