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577461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577461Y
CN2577461Y CN02254229U CN02254229U CN2577461Y CN 2577461 Y CN2577461 Y CN 2577461Y CN 02254229 U CN02254229 U CN 02254229U CN 02254229 U CN02254229 U CN 02254229U CN 2577461 Y CN2577461 Y CN 257746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ng terminal
electric connector
terminal group
contact site
circui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022542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022542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57746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57746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57746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壳体、一第一导电端子组、一第二导电端子组及两定位元件,该绝缘壳体形成有一本体及连接于该本体的上、下两插接部,该第一导电端子组及该第二导电端子组各包括有多支导电端子,各该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一第二接触部,令该第一导电端子组及该第二导电端子组的第一接触部分别容置固定于该两插接部的相对端子容置凹槽内,而该第二接触部则可穿过该本体的相对端子穿孔而显露于该本体外侧,使电连接器可供多个耦合电连接器插置而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采用堆叠式设计,不会增加电路基板的面积。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设置于电路基板上、可供至少两相匹配的耦合电连接器插接、进而使得该耦合电连接器可与电路基板传递电子讯号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参阅图1、图2及图3,其是申请人所提出申请案号第90212621(公告编号第493804号)“电连接器(II)”,该电连接器1可供一相匹配的耦合电连接器(图未示)插接,进而使得该耦合电连接器可与电路基板3传递电子讯号。该电连接器1主要包括有一绝缘壳体10、一导电端子组2及两板锁件15。
该绝缘壳体10,其形成有一呈长矩形的本体11及连接于本体11的一插接部12、一导插部13与一支撑部16,另外更进一步形成有两连接部14。
该本体11具有一供耦合电连接器接触的第一面111及一与第一面111相对的第二面112,而其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113与一第二端部114,此外,连接第一面111与第二面112而由第一端部113延伸至第二端部114处可形成两相对的一第一侧缘面115与一第二侧缘面116,在组装时,第一侧缘面115与第二侧缘面116皆可朝向电路基板3组装,而本体11上设有多个贯通第一面111与第二面112的端子穿孔117。
而该插接部12位于第一面111上而向远离第一面111的方向向外凸出,其同样形成有一接合面121及一背面122,接合面121上设有多条对应端子穿孔117位置的端子容置凹槽1211,且接合面121亦设有一防呆凸块1212,而背面122处则设有一卡制凹槽1221。
另该导插部13亦位于本体11的第一面111上向外凸出,并使其与插接部12间具有一间隙,而导插部13接近插接部12的一侧则设有一导引槽道131。支撑部16约与导插部13呈对称型态而位于本体11接近第二端部114位置的第一面111上而向远离第一面111的方向凸出。
另外,该连接部14分别设置在本体11接近第一端部113及第二端部114的第二面112上,并以远离第二面112的方向延伸凸出,使连接部14具有一接触电路基板3的底面142、一相对于底面142的顶面141及一由顶面141贯通连接部14而至底面142的连接孔143,使连接孔143与电路基板3上相对所设置的一固定孔32对位。
该导电端子组2,包括有多支并列的导电端子21,各导电端子21具有一第一接触部211及一第二接触部212,令第一接触部211可容置固定于相对端子容置凹槽1211内,而第二接触部212则可穿过本体11的端子穿孔117而显露于本体11的第二面112外侧,且恰好位于两连接部14的中间位置。
该板锁件15,具有一挡止部151及一相对于挡止部151的卡扣部152,而卡扣部152的末端形成有两相对向外凸出且可弹性变形的勾部1521,令板锁件15的卡扣部152可自连接部14的顶面141穿过连接孔143而进入电路基板3的固定孔32内,并使勾部1521得以勾扣于固定孔32相对另一面的孔缘,而挡止部151则可停留于连接孔143内。
在与电路基板3组装时,电路基板3板缘处可配合电连接器1的形状形成一矩形缺口,并相对各导电端子21位置处设有多个焊接点31,且相对连接部14的连接孔143位置处则设有相对的固定孔32,使得绝缘壳体10上两连接部14的底面可同时接触电路基板3的表面,而导电端子21的第二接触部212则以表面粘着技术焊接于电路基板3上相对的焊接点31上而电性连接,再令板锁件15的卡扣部152可穿过连接部14的连接孔143而借助其勾部1521扣合于电路基板3的固定孔32内。
尔后,绝缘壳体10的导插部13的导引槽道131及插接部12的卡制凹槽1221即可使相匹配的耦合电连接器与插接部12接合并定位,进而令耦合电连接器电性接触各导电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1而与电路基板3电性连接以传递电子讯号。
另外,藉由两板锁件15限制绝缘壳体10与电路基板3的相对位置,在使用者施力使耦合电连接器插接时,或者插接后的耦合电连接器受横向力碰撞时,板锁件15将可抵抗大部分的作用力,而非全然由导电端子21所承受,如此即可在保持电连接器构造规格化的前提下而能强化绝缘壳体10与电路基板3的定位性,避免导电端子21受破坏而使电连接器1失效。
然而,上述电连接器1虽可借助两板锁件15限制绝缘壳体10与电路板3的相对位置,在使用者施力使耦合电连接器插接时,或者插接后的耦合电连接器受横向力碰撞时抵抗大部分的作用力,而能强化绝缘壳体10与电路基板3的定位性,避免导电端子21受破坏而使电连接器1失效。但是,由于连接器1仅可供单一耦合电连接器插置而与电路基板3电性连接,所以,当必需电性连接多个耦合电连接器时,则必需在电路基板3上适当位置钻设多个固定孔,依照上述方式,将多个电连接器1依次顺序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3的相同侧面的板缘上,或是将多个电连接器1依次相交错地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3的相反侧面的板缘上,而供多个耦合电连接器插置,但如此一来,则必需相对增加电路基板3的面积,而此方式会导致电器产品的体积增加,不符合电器产品追求轻薄短小的发展目标。
由上可知,上述已知的电连接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显然具有不便与缺陷存在,故有待改善。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有感于上述缺陷,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供多个耦合电连接器插置而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并采用堆叠式设计,故不会增加电路基板的面积,使电器产品的体积不会增加,符合电器产品追求轻薄短小的发展目标。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电性连接于一电路基板而供两耦合电连接器插接,该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其形成有一本体及连接于该本体的上、下两插接部、一导插部及两连接部;该本体,具有一供该耦合电连接器接触的第一面及一与该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而其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连接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而由该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处可形成两相对的一第一侧缘面与一第二侧缘面,而该本体设有多个贯通该第一面与第二面的端子穿孔;该两插接部,位于该第一面上而以远离该第一面的方向凸出,该插接部各形成有一接合面及一背面,该接合面上对应于该本体的端子穿孔位置处设有多条端子容置凹槽;该导插部,亦位于该第一面上接近该第一端部处而以远离该第一面方向凸出,而该导插部接近该插接部的一侧则设有两导引槽道;该两连接部,由该本体的第二面上并以远离该第二面方向延伸凸出,该两连接部各具有一接触该电路基板的底面及一相对于该底面的顶面;一第一导电端子组及一第二导电端子组,各包括有多支导电端子,各该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一相对于该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令该第一导电端子组及该第二导电端子组的第一接触部分别容置固定于该两插接部的相对端子容置凹槽内,而该第二接触部则可穿过该本体的相对端子穿孔而显露于该本体的第二面外侧;以及两定位元件,其分别设置于该两连接部上,且突出于连接部的底面,定位元件插置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孔,进而使该绝缘壳体与该电路基板相对定位。
附图说明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是已知电连接器与电路基板分离的立体图。
图2是已知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已知电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组合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形成复合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形成复合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4至图8,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一优选实施例主要包括有一绝缘壳体4、一第一导电端子组5、一第二导电端子组6及两板锁件46。该绝缘壳体4是以塑胶材料制成,其形成有一本体41及连接于本体41的上、下两插接部42、一导插部43与一支撑部44,另外更进一步形成至少一连接部45,本实施例以具有两连接部45来加以说明。
该本体41具有一供耦合电连接器接触的第一面411及一与第一面411相对的第二面412,而其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413与一第二端部414,连接第一面411与第二面412而由第一端部413延伸至第二端部414处可形成两相对的一第一侧缘面415与一第二侧缘面416,在组装时是以第二侧缘面416面向电路基板组装,而本体41上设有多个贯通第一面411与第二面412的端子穿孔417,该穿孔417排列成上、下两排。
而该两插接部42位于第一面411上而向远离第一面411的方向向外凸出,其同样各形成有一接合面421及一背面422,接合面421上设有多条对应端子穿孔417位置的端子容置凹槽4211,且接合面421亦设有一防呆凸块4212,而背面422处则设有一卡制凹槽4221。
另外,该导插部43亦位于本体41的第一面411上向外凸出,并使其与插接部42间具有一间隙,而导插部43接近插接部42的一侧则设有两导引槽道431。此外,支撑部44约与导插部43呈对称型态而位于本体41接近第二端部414位置的第一面411上而向远离第一面411的方向凸出。
另外,该连接部45分别设置在本体41接近第一端部413及第二端部414的第二面412上并以远离第二面412的方向延伸凸出,使连接部45具有一接触电路基板的底面(图略)、一相对于底面的顶面451及一由顶面451贯通连接部45而至底面的连接孔452,该连接孔452与电路基板上相对所设置的固定孔对位。
该第一导电端子组5,包括有多支并列的第一导电端子51,各导电端子51具有一第一接触部511及一第二接触部512,令第一接触部511可容置固定于位于下方的插接部42上的相对端子容置凹槽4211内,而第二接触部512则可穿过本体41的端子穿孔417而显露于本体41的第二面412外侧,且恰好位于两连接部45的中间位置。
该第二导电端子组6,包括有多支并列的第二导电端子61,各导电端子61具有一第一接触部611及一第二接触部612,令第一接触部611可容置固定于位于上方的插接部42上的相对端子容置凹槽4211内,而第二接触部612则可穿过本体41的端子穿孔417而显露于本体41的第二面412外侧,且恰好位于两连接部45的中间位置。该第一导电端子组5的导电端子51的第二接触部512是与该第二导电端子组6的导电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12交错设置排列成单排。
另外,该第一导电端子组5的导电端子51的第二接触部512亦可与该第二导电端子组6的导电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12分开设置排列成双排(如图9),该第一导电端子组5的导电端子51的第二接触部512与该第二导电端子组6的导电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12可为错开状或相对状。
另外,该第一导电端子组5的导电端子51的第二接触部512亦可与该第二导电端子组6的导电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12排列成单排,且令该第一导电端子组5的导电端子51的第二接触部512位于中间部分,该第二导电端子组6的导电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12位于两侧部分(如图13及图14)。
另外,该本体41的第二面412亦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块418,该凸块418位于下方,可用以区隔该第一导电端子组5的导电端子51与该第二导电端子组6的导电端子61(如图5),并具有定位的功能。另外,该凸块418亦可仅用以区隔及定位该第一导电端子组5的导电端子51(如图9)。而且,该本体41的第二面412亦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块419,该凸块419位于上方,可用以区隔及定位该第二导电端子组6的导电端子61。
该板锁件46,具有一挡止部461及一相对于挡止部461的卡扣部462,而卡扣部462的末端形成有两相对向外凸出且可弹性变形的勾部4621,令板锁件46的卡扣部462可自连接部45的顶面451穿过连接孔452而进入电路基板的固定孔内,并使勾部4621得以勾扣于固定孔相对另一面的孔缘,而挡止部461则可停留于连接孔452内。
在与电路基板(图略)组装时,电路基板相对各导电端子51、61位置处设有多个焊接点,且相对连接部45的连接孔452位置处则设有相对的固定孔(图略),使得绝缘壳体4上两连接部45的底面可同时接触电路基板的表面,而导电端子51、61的第二接触部512、612则以表面粘着技术焊接于电路基板上相对的焊接点上而电性连接,令板锁件46的卡扣部462可穿过连接部45的连接孔452而藉其勾部4621扣合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孔内。
尔后,绝缘壳体4的导插部43的导引槽道431及插接部42的卡制凹槽4221即可使相匹配的耦合电连接器与插接部42接合并定位,进而令耦合电连接器电性接触各导电端子51、61的第一接触部511、611而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以传递电子讯号。
另外,借助两板锁件46作为定位元件限制绝缘壳体4与电路基板的相对位置,在使用者施力使耦合电连接器插接时,或者插接后的耦合电连接器受横向力碰撞时,板锁件(定位元件)46将可抵抗大部分的作用力,而非全然由导电端子51、61所承受,如此即可在保持电连接器构造规格化的前提下而能强化绝缘壳体4与电路基板的定位性,避免导电端子51、61受破坏而使电连接器失效。该板锁件46亦可由定位柱等其它的定位元件所取代,且定位元件亦可一体成型于该连接部45上。
再者,如图9及图10所示,可将上述电连接器的构造视为一组合单元,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连接器构造相互组合而形成一种复合电连接器,一次可供四个或四个以上相对的耦合电连接器插接,图中是以四个单一电连接器相互组合为例,其组合的方式则是利用单一电连接器构造本体41的第一端部413或第二端部414与相邻的电连接器本体41的第二端部414或第一端部413以一体成型或组合的方式相结合为一体,其中,连接部45可在整体复合电连接器最外部两侧以及各相邻的导电端子组5、6之间设置,而板锁件46的应用则配合相对连接部45而与单一电连接器的设置方式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
另外,该连接孔452亦可为一由该连接部45的底面往上设置的槽道,即该连接孔452并不贯通顶面451,该板锁件46的形状亦可作不同的变化,该板锁件46是由下而上嵌接固定于连接部45的连接孔452中(如图12)。
本实用新型可供多个耦合电连接器插置而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采用堆叠式设计,故不会增加电路基板的面积,使电器产品的体积不会增加,故可符合电器产品追求轻薄短小的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为一不可多得的新型创作产品,极具产业上利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完全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件,根据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案专利,以保障创作者的权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即拘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可电性连接于一电路基板而供两耦合电连接器插接,该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壳体,其形成有一本体及连接于该本体的上、下两插接部、一导插部及两连接部;
该本体具有一供该耦合电连接器接触的第一面及一与该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其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连接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而由该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处形成两相对的一第一侧缘面与一第二侧缘面,该本体设有多个贯通该第一面与第二面的端子穿孔;
该两插接部位于该第一面上而以远离该第一面的方向凸出,该插接部各形成有一接合面及一背面,该接合面上对应于该本体的端子穿孔位置处设有多条端子容置凹槽;
该导插部,亦位于该第一面上接近该第一端部处而以远离该第一面的方向凸出,该导插部接近该插接部的一侧则设有两导引槽道;
该两连接部,由该本体的第二面上并以远离该第二面的方向延伸凸出,该两连接部各具有一接触该电路基板的底面及一相对于该底面的顶面;
一第一导电端子组及一第二导电端子组,各包括有多支导电端子,各该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一相对于该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令该第一导电端子组及该第二导电端子组的第一接触部分别容置固定于该两插接部的相对端子容置凹槽内,而该第二接触部则可穿过该本体的相对端子穿孔而显露于该本体的第二面外侧;以及
两定位元件,其分别设置于该两连接部上,且突出于连接部的底面,定位元件插置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孔,进而使该绝缘壳体与该电路基板相对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接部的接合面设有一防呆凸块,而该背面处则设有一卡制凹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具有一连接孔,使该连接孔与该电路基板上相对设置的固定孔对位,该定位元件固定于连接部的连接孔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第一面上接近该第二端部位置处设有一支撑部,令该支撑部可相对于该导插部向远离该第一面的方向延伸凸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第二面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块,该第一凸块位于下方,区隔该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与该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第二面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块,该第一凸块位于下方,区隔该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第二面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块,该凸块位于上方,区隔该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该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交错设置排列成单排。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位于中间部分,该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位于两侧部分。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该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开设置排列成双排。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该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为错开状或相对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将多个电连接器结合,各该电连接器以其本体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与该另一相邻的电连接器的第二端部或第一端部相互结合为一体。
CN02254229U 2002-09-12 2002-09-12 电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57746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2254229U CN2577461Y (zh) 2002-09-12 2002-09-12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2254229U CN2577461Y (zh) 2002-09-12 2002-09-12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577461Y true CN2577461Y (zh) 2003-10-01

Family

ID=33723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254229U Expired - Lifetime CN2577461Y (zh) 2002-09-12 2002-09-12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577461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80535A (zh) * 2013-12-13 2015-02-25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插头及印刷电路板组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80535A (zh) * 2013-12-13 2015-02-25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插头及印刷电路板组件
WO2015085579A1 (zh) * 2013-12-13 2015-06-18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插头及印刷电路板组件
EP2940801A4 (en) * 2013-12-13 2015-11-04 Huawei Device Co Ltd PLUG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US9419359B2 (en) 2013-12-13 2016-08-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lug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CN104380535B (zh) * 2013-12-13 2017-06-06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插头及印刷电路板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2631C (zh) 具有可定制的电路板片的电连接器
CN2697858Y (zh) 电连接器
US7175447B2 (en) Backplane connector
US7220135B1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stacking connector with separable interface
CN2831488Y (zh) 电连接器
US7044748B2 (en) Electrical device for interconnecting two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t a large distance
US7108567B1 (en) Electrical device for interconnecting two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t a large distance
US821598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reliable connection between LED device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203584C (zh) 用于接合线路基板端区的连接器
CN1645674A (zh) 用于存储模块的电连接器
US681143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209854C (zh) 带有基板用接地插头的连接器
US738106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rray
US6932619B2 (en) Twist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614334B2 (en) Hermaphroditi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375514B1 (en) Wire connected modular jack connector assembly
CN2577461Y (zh) 电连接器
US6039610A (en) Multiple circuit fork contact connector
CN2852439Y (zh) 电连接器组合
KR20010021209A (ko)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US9867303B1 (en) Modular circuit device
CN2574237Y (zh) 电连接器
CN2579007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8123754U (zh) 电连接组件和电连接装置
CN2541966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2091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1001